助力乡村振兴赋能农村发展工作经验交流汇报材料6篇

时间:2022-12-09 09:05:05 来源:网友投稿

【编辑按】赋能农村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经验总结 把握乡村振兴的“人才引擎”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中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人才是乡村振兴…小编为您整理了《助力乡村振兴赋能农村发展工作经验交流汇报材料6篇》,给您在日常工作学习中借鉴。

赋能农村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经验总结

 把握乡村振兴的“人才引擎”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中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振兴,人才就要振兴,要引人才、用人才、留人才,把握好人才引擎,以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求贤若渴引人才,建好人才“蓄水池”。事在人为,业由人兴。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基层人才的力量配置,直接影响到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受各种因素影响,知识分子不愿回乡发展,乡贤能人一心外出务工,致使农村发展受到人才瓶颈制约。为突破瓶颈,要打好“感情牌”,以情感为纽带,系扣住毕业学子、在外乡贤的故园情怀,唤其心系家乡,回馈桑梓。还要用好“政策牌”,按照“五个一批”的方式,及时将政治素质高、群众评价好、带富能力强的乡土人才选入村(社区)“两委”班子和村级后备力量管理中,他们熟悉村情、了解民意,更利于抓农村工作。搭建人才“蓄水池”,引入人才“活水”,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

  千方百计留人才,打造人才“新高地”。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乡村振兴需要人才做支撑,吸引人才是首要,留住人才是关键。下足功夫留住人才,让引进的人才全身心投入到乡村振兴工作中,增强村干部队伍后备军,才能带动一个村走向良性健康的发展轨道。要为人才提供生活关爱,给予充分的尊重并搭建施展平台,让其感受到存在感和荣誉感,反哺家乡。还要提供政策支持,上调村干部基本报酬和绩效报酬,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广大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热情,让村干部感受到组织实打实的关爱,干事有劲头,工作有目标,让人才留得住。构筑人才“新高地”,抢占竞争先机,助推乡村振兴。

  不拘一格用人才,培育人才“领头雁”。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
百事举矣,则富强不足谋也。人岗相宜,才能人尽其才,正所谓“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人各有所长,把优秀的人才放在妥当的位置,是实现工作成效最大化的有效途径。不少地方在选人用人中唯学历、唯年龄“一刀切”,并对后备人才选而不育,导致用人难、人难用。要杜绝“一刀切”的桎梏,在选人用人上不唯学历或年龄,讲求实际和方法,切实为组织筛选出优秀的后备力量,并建立完善的人才信息库,依据当地发展情况及人才特点,实施如“帮带制”、技术培训等各类乡村人才培育工程,让广大人才能为组织所用,助其大展身手写好乡村振兴“大文章”。选优配强“领头雁”,能人善用,赋能乡村振兴。

赋能农村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经验总结

 吹响“党建+”集结号 奏响乡村振兴最强音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后,“三农”工作重心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6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将正式施行,不仅体现了我国“三农”领域立法实践的积极推进,而且对加快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任务,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牵紧基层党建“牛鼻子”,推动党建工作和乡村振兴有机融合,让“党建+”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动力。

  “党建+人才”,汇聚乡村振兴“主力军”。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在脱贫攻坚期间,全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战在扶贫一线,鲜红的党旗始终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高高飘扬,创造了重大历史性成就。推进乡村振兴,同样需要汇聚一支坚强有力的人才队伍,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选好用对育优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和干部人才支持,要打造一支能够发扬钉钉子精神,脚踏实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久久为功担当乡村振兴使命的人才队伍。

  “党建+产业”,铸造乡村振兴“硬实力”。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才是“硬实力”。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先后赴贵州化屋村看特色苗绣产业,赴福建武夷山看茶产业、赴沙县看小吃业,赴广西考察毛竹山村,总书记始终关心着培育特色优势产业这件大事。只有培育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才能增强乡村造血功能,激发可持续致富的动力。要把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放在重要位置,通过党建引领,依托乡村特色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着力发展特色产业,切实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真正让党建“强”起来,带动产业“兴”起来、农民“富”起来。

  “党建+生态”,引领乡村振兴“生态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新时代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基础,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对于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农村基层党组织责无旁贷,要充分发挥好组织功能,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强化履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意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保护好绿水青山和田园风光,发展好绿色产业,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心中有蓝图,脚下有路径。新时代乡村振兴,前景光明,梦想远大,在前行路上无论是风平浪静还是惊涛骇浪,只要我们坚持正确方向,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必将共同绘就新时代美丽乡村新画卷!

赋能农村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经验总结

 写好乡村振兴“人才篇”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持续选好管好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是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有力保障,各地各部门要以此为遵循,用心用情用力做好选派工作,确保驻村干部选得优、下得去、融得进、干得好,在推进乡村振兴的同时锻造一支思想过硬、本领高强、勇立潮头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聚焦精准,吹响人才“集结号”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魂。破解人才短缺难题,建好乡村人才“蓄水池”,一方面要坚持先定村、再定人的科学选人原则,摸清村情实际,明确选派需求,分门别类列出人才清单,通过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蹾苗历练等方式做好精准招引“加法”,避免“大水漫灌”。另一方面,派出单位要经常与驻村干部谈心谈话,时刻了解驻村干部思想动态,用心用情用力关心驻村干部,做好各项保障工作,免去他们的后顾之忧,让驻村干部驻得“安心”“舒心”。

  勇挑重担,练就实干“宽肩膀”

  “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乡村振兴是淬炼干部的广阔舞台。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干部多“墩墩苗”没有什么坏处,把基础搞扎实了,后面的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选派干部作为“空降兵”“外来户”,思想上要“接地气”,要摒弃镀金过渡、挂基层经历的思想,卸下“花架子”,不搞“面子工程”,将“身”“心”真正驻到乡村一线。要结合专业背景和乡村实际情况,打好“感情牌”,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在说“乡土话”、沾“泥土气”中,把苗墩正、墩深、墩实,将实践这本无字书读懂弄通,实现“造血赋能”“强筋壮骨”的双赢目标。

  强化管理,善用考核“指挥棒”

  “铅华褪尽留本色,大浪淘沙始见金”,乡村振兴是识别、考察干部的“主阵地”。加强选派干部考核是提高驻村干部工作成效的有力举措,各地各部门一方面要建立完善“造血式”驻村帮扶常态化机制,规范驻村工作队日常考勤制度、请销假制度、工作报送制度等;
另一方面要科学细化考核标准,坚持从“实”出发,听群众实话,看产业实效,抓帮扶实绩,将考核结果作为评先评优、提拔使用、晋升职级、评定职称的重要依据,在乡村振兴一线历练出敢为有为、真干实干的优秀干部,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

赋能农村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经验总结

 “三字诀”选好乡村振兴“领头雁”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严把人选政治关、品行关、能力关、作风关、廉洁关,充分考虑年龄、专业、经历等因素,确保选优派强。“重点乡村”往往意味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任务重、村级党组织建设基础薄弱,只有“能干”“会干”“肯干”的干部才能真正在这里担当起“领头雁”的角色。派出单位要提高政治站位,精准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为乡村振兴注入生机活力。

  能力素质要选“优”,防止“力不从心事事难”。《意见》中“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等要求体现了好中选优的鲜明导向,“善于做群众工作”“有农村工作经验或涉农方面专业技术特长的优先”等要求体现了选派干部的针对性。可少数单位对选派工作重要意义认识不足,认为单位本职业务是“主业”,选派人员参与乡村振兴是“副业”,舍不得把“精兵强将”派下去驻村,优先考虑的往往是能力素质偏弱,甚至相对“边缘化”的人员。乡村振兴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选优”是“稳住”“干好”的重要前提。党委政府要将驻村干部选派情况和履职情况作为派出单位年终考核的关键性指标,督促派出单位正确处理好职能工作与选派工作的关系,真正把素质高、潜力大的“能人”“硬人”选出来、派下去,为乡村振兴事业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思想观念要选“新”,防止“萧规曹随老一套”。《意见》明确指出,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人选要“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可少数单位选择驻村干部特别是第一书记时,总担心思维活跃的干部派下去“动作太大”会给单位对口帮扶工作增加额外负担,相比敢为人先的“创新型”干部,更喜欢循规蹈矩的“稳重型”干部,结果此类人员驻村之后凡事请示上级,工作坐等安排,有落实部署之能,却无主动谋划之念。乡村振兴不仅需要“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韧意志,同样需要“芳林新叶催陈叶”的革新精神,相比开展工作亦步亦趋、四平八稳的“老将”,那些思想观念新、创新意识强的“闯将”往往更能在乡村振兴新征程上抢抓机遇、有所作为。派出单位要敢于将有思路有想法的优秀年轻干部放到第一书记的岗位上,让他们在乡村基层的“练兵场”上摔打磨砺、展示自我。

  创业热情要选“高”,防止“勉为其难顶一阵”。驻村干部驻村期间要与原有工作业务“脱钩”,少数派出单位因此把抽调人员当成负担,认为轮换驻村干部会给一些岗位造成“空窗期”,常常以“驻村工作已经顺手,人员暂时调配不开”为理由极力挽留已经长期驻村的干部“再干一批”,或是承诺“有了合适的人再换回来”。可少数驻村干部由于年龄、事业、家庭等因素的影响早就“萌生退意”,虽然勉为其难继续“留任”,但开展工作的热情和精力已经大不如前。“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乡村振兴不能单靠少数干部发挥“余热”,而要在“一茬接着一茬干”中拾柴添火、打开新局。派出单位要认真做好思想发动和调查摸底,把真正想干出一番事业的人选出来。要加强关心关爱、健全评价机制、强化结果运用,鼓励广大党员干部到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践行初心、建功立业。

赋能农村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经验总结

 走好乡村振兴“农业路”

 

  食为人天,农为正本。面对“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农业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石,我们要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找准工作基调,树牢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理念,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好乡村振兴的“农业路”。

  稳固农业基础,实现农业基本现代化。乡村振兴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的现代化。粮食供给作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直接关系到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我们要立足于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要的迅速发展,针对市场供给需求,做好分析研判和风险预警,动态调整生产方案,全面提升对产量、质量、安全的要求;
根据全国各地的生产条件不同、农业水平不同、发展不平衡等实际,做到全面统筹、局部部署、点面结合、一地一策,合理配置市场化资源;
正确认识发展性,大力发展集约化、机械化、现代化农业,牢固树立新型发展理念,合理控制城市化进程和从事农业劳动力的减少,在满足新型发展需要和稳固农业基础中谋求平衡发展。

  激活创新动能,全面推进产业振兴。“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创新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第一动力,既要走“正”更要走“心”。落实业态创新,立足自然条件、区位区域位置、适宜形态,对大田种植、设施园艺、机械养殖、特色种养、休闲度假五个方面的工作,普及机械作业,提高产品附加值,扩大饲养规模,推广特色种养,落实好“两山论”;
推动技术创新,既要发挥涉农高校、农业科研院所、高知识人才职能作用,加大农业技术的研发,也要依托农机推广中心、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的宣传作用,把研究成果推广到生产实践中去;
重视组织创新,建立健全利益分享机制、推广土地经营权流转、土地资本技术管理,实现优质优价大规模销售,推动资源变资本、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

  打造干部队伍,夯实基层战斗堡垒。“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加快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是中央部署的工作要求,也是乡村振兴的迫切需要。要扩大选人用人视野,用活“选、引、派、聘”四条渠道,拓宽选拔“立交桥”。做实村(社区)“两委”换届“后半程”,巩固提升换届成果,选出担当作为“领头雁”,换出干事创业好班子,推动实现基层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施农村“领头雁”培养工程和“双提升”行动,围绕政治素质过硬、发展本领过硬、治理能力过硬、品行作风过硬来培养基层干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夯实组织基础。同时利用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的技术、专业、信息等优势,强化基层干部队伍建设。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当前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在“十四五”时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赋能农村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经验总结

 “五步走”抓好乡村人才振兴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坚持把人才“引”进来、“选”出来、“育”好来、“用”好来、“留”下来,是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要求的重要表现,是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衔接的有力保障,是推动“十四五”开局争先的有效途径。

  第一步:坚持把人才“引”进来。引进人才要真正做到解当地发展之“渴”,即要精准引才。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和转型升级的实际需要,认真在“引对人”方面下功夫,不能一味追求名校毕业生,偏爱高学历、年轻化,最终导致引进的人才成了“摆设”和“花瓶”,无法真正发挥作用。各级党委政府在引进人才时,要提前充分做好调查研究,认真分析人才研究方向、就业意向和本地人才需求,使人才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相得益彰,真正把实战经验强、后劲力量足、热爱农村工作的优质人才引进来,实现乡村经济发展的提速升级。

  第二步:坚持把人才“选”出来。乡村要振兴,关键要有一个好的带头人。各级党委政府在乡镇换届和村(社区)“两委”换届的过程中,要严格把好干部“入关口”,选好地方经济发展“领头雁”。着重把脱贫攻坚、疫情防控、项目建设等重大斗争一线主战场作为选用任用干部的重要条件,对于在急难险重任务中扛硬活、打硬仗,一贯表现好的,重点关注和使用。如在选拔乡镇领导干部时,坚持从优秀机关干部、第一书记、驻村队员、事业单位优秀人员中选拔;
在选拔村级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一肩挑”人选时,坚持从群众威信高、返乡优秀大学生、退伍军人中选拔重用,真正把高质量转型发展所需的好干部选出来。

  第三步:坚持把人才“育”好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育是个长期渐进的过程,需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要注重整合资源,建立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一方面通过“传帮带”途径,在项目建设、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征地拆迁等实战过程中,让“老兵”带“新兵”,多教方法,传授经验,在实训基地和“田间学校”培训乡土人才;
另一方面是多渠道开展培训教育。突出培训围绕需求转的目标要求,做到重点工作引领培训班次设置,用前沿理论和先进发达地区的经验培训人才,努力打造一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管一行像一行的专业化人才干部队伍。

  第四步:坚持把人才“用”好来。量才使用,用在其位。人才放对位置,就能施展其才华;
放错位置,可能变成庸才。找到“位”与“才”相匹配的契合点,做到因事用人、因能授职,实现人才意愿与组织意愿的对接、人才优长与岗位要求的对接。此外,在人才使用的过程中,也要优化人才干事创业环境,以简化手续办理、加快项目审批、提供优惠政策等方式,鼓励人才为民办好事、办实事,以担当实干助力经济发展和项目建设,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事尽其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价值和使用效益。

  第五步:坚持把人才“留”下来。留住人才,最重要的是以人为本,把建立和落实人才关爱机制作为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举措。要提高引进人才工资福利待遇,偏远地区要保障落实乡镇补贴和一次性安置补贴,保障其“衣食住行”,实行基本报酬+绩效奖励+突出贡献的待遇构成机制,提升岗位吸引力。要落实好人文关怀,如对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人才,及时宣传其先进事迹,通过选树先进典型、表彰表扬优秀等方式肯定人才的付出,给予人才精神上的鼓励,也激励其他干部对标先进、赶超先进,在你追我赶的过程中形成浓厚的干事创业氛围。要建立领导联系和慰问人才制度,定期上门走访慰问,强化关心关爱,增强人才的归属感。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激励各类人才在广阔的农村天地大显身手,才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相关文章

推荐访问:助力 经验交流 振兴 乡村 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