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教学论文6篇

时间:2022-12-20 13:00:05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

摘要:创新思维成为了一个民族自立自强的重要精神。民族要强大就要培养一批具备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人才而其中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教育。本文以高中物理教学为例,探讨教师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以达到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储备人才。

一、课堂教学要贴近学生的认知实际

物理是一门有其自身发展规律的科学,知识体系也有其自身的逻辑性缜密性。“物理难学”几乎是高中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坚持因材施教原则。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基础、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设法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鼓励学生独立地钻研问题,解决问题。要教育学生自己归纳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经过独立思考,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形成正确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老师的责任是教会学生学习,而不是代替学生学习。

学生之间存在差距,是客观事实,教育的目的不是消灭差距,拉平学生的实际水平,而是要通过教育,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和提高。通过教学,一方面要努力使全体学生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另一方面则应创造条件(如:出思考题、提供阅读材料、指导课外活动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使不同程度的学生,思维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教学中不要人为的封顶,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即使超出教学大纲的要求,也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去探索和思考,但不要对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揠苗助长”和“抑制生长”都是教学的大忌,教学中应注意把握好尺度。

二、营造创新的教学氛围

在进行高中物理教学时,为实现创新教学和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首先从教师做起,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创新的教学氛围。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能够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物理知识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意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设计合理有效的物理情景和问题,让学生在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自主的进行思考和想象,通过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鼓励学生,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总结等方式,对问题提出假设和猜想,让学生学会运用假设和猜想的方式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同时教师在教学内容中渗透前人在创造、发明过程中的经历,让学生沿着前人探索的道路,得到自己的创造经历。例如,牛顿在其他科学家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创造出了牛顿三大定律,其中各种模型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也能对学生进行科学创新思维教育,并在这个内容中渗透一些物理方法,让学生能够通过现象进行科学推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研究方法的领悟,进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改革实验教学,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基础和手段,实验不仅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是为学生创设创新氛围,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提高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

当前实验教学普遍存在着只重视简单的操作练习的现象。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从器材、方法到表格设计都是按照规定好的步骤和方法进行,教师很少去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有些学生在实验中只是依葫芦画瓢,根本不能领会实验的原理和思想。这样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必须改革实验教学的方法。

例如,在验证机械能守恒的实验中,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你能否利用现有装置测定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你还能设计几种测定当地重力加速度的方法?在学生电学分组实验中,在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实验,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实验中学生需要在各种因素中取舍,对所得的信息进行筛选,这就要求学生在追求既定目标的过程中应变、思考和探索,使学生分析、抽象、综合、表达的能力都得到训练和发挥。

四、开辟竞争的教学阵地,让学生“善”于创新

高中物理教学面对的不是几岁的小孩子,面对的是十几岁的青年,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那一会儿,更应该拓展阵地,让学生多种活动中发挥创新优势,提高创新能力。首先,可以增加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社会实践活动是最能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的机会,鼓励学生通过网上查找资料,学习更多的物理知识,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发现创新的乐趣,发现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乐趣;
另外,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物理竞赛活动,竞赛活动本身就是激发学生创造能力的一种教育形式,教师鼓励学生参与其中,自己设计工作、器材等,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总结:综上所述,作为基础教育的物理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时,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物理学科的特点,遵循认知规律,尽力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尽力为学生营造创新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创新,愿我们用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培育出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为培养更多的创造型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黄进旭.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1(1)

[2]李劲松.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0(65)

[3]乔际平,刘甲岷.物理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篇二】

摘要: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工具已被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融入思维导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而且易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意义建构;
让学生学会使用思维导图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创新思维。本文首先对思维导图的定义及其相对于传统的物理学习法的优势进行介绍,最后浅谈将思维导图融入到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方法。

关键词:高中物理;
教学;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的提出首先是由数学家、心理学家和大脑研究学者tonybuzan所提出,思维导图的提出使学习问题变得更加生动化,使人能更加简单、容易地以图形方式记录复杂的逻辑问题变为可能,用于许多领域,本文主要谈了将思维导图融入物理教学中的方法。

一、思维导图简介

思维导图的发明起源于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当时的英国学者托尼巴赞发明了这种学习工具,该发明也是经过了对大脑潜能的长期研究得出来的。思维导图能够将人类的左脑和右脑之间的工作进行很好的融合,利用左脑来进行逻辑思维,利用右脑来进行图像的处理,空间的想象等思维。思维导图将大脑中的各种思维和想象通过图形的形式直观的展现出来,使得负责的思维变得异常简单,有助于学习者迅速的分清各个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层次。本论文作者曾经在学习中多次使用思维导图来进行知识的学习,事半功倍。

二、组织概念,勾勒知识结构图

概念是物理学科知识的基础,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往往忽视对基本概念的掌握,特别是不能够形成概念网络,更不能够比较深刻的了解概念间的联系,这成为了许多学生在物理课程上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一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求学生总结概念结构,但是往往由于检查不及时等原因,没有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落实.现在可以利用有关软件,根据思维导图的要求,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总结概念结构图,这样的思维导图将会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产生很好的推进作用.高中物理课程的学习中涉及到大量概念,学生们如果在概念上存在很多混淆,往往在解答具体问题时思维会非常混乱,这将会给问题解决过程带来许多障碍.思维导图的应用将会很大程度解决这个问题,能够帮学生们很好的组织这些相关或相似的概念,让学生们更好的完成知识结构图的勾勒。

三、要求学生活用“思维导图”

虽然要求学生将思维导图活学活用,并在课堂上利用思维导图做好笔记,对教师提出一定的要求,要求教师课后对其进行检查。教学中导图需要用到弯曲不同的曲线、较短的字词等,这些要素都是符合高中生特点的,并且很大程度上能激发学生学习和参与兴趣。

高中生可在运用思维导图做课堂笔记的同时,把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重点用简单的语句或者重点词语进行记录,之后可用大脑思维对图形符号进行连接,这样学生就在记录知识点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加深知识印象。高中生在课堂上跟上教师的讲课节奏,还有时间对知识进行充分理解,在大脑中进行相关联想,不仅对知识进行一定的拓展,还加深对知识的记忆。教师在讲课结束前,应该腾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颜色爱好进行涂鸦,这样能对思维导图进行完善,达到及时复习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对知识的记忆。教师可在下一节课开始之前,把思维导图发放给学生,并且对部分典型思维导图进行点评,这样能起到学习新知识之前的复习作用。高中生通过对思维导图的应用,能避免像从前一样需要记一些不容易记忆的长句子,现在对知识点进行加工,通过提炼关键词进行思维整理,最终变成自己的知识。

四、以小组合作形式绘制“思维导图”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教师和教育部门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要求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的现状积极备课及教学。

例如,在新课程的提倡下开展高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包括学生之间的合作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学合作,教师必须充分掌握合作学习的开展情况,否则一旦失控,小组合作将毫无意义。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4~5人一组,然后以绘制思维导图为任务,每个小组选定一个人负责记录,将组内每个成员的讨论意见和教师给的建议记录下来,之后将绘制出的思维导图不断完善、重复修复,最终小组思维导图就成形了。可以将每个小组的思维导图交给物理教师,可以选定一个学生对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进行演说,其他小组成员进行点评,之后在教师的建议与点评下形成合格的思维导图。

五、引导学生制作思维导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高中物理教师要引导学生制作思维导图,利用学校教学设施,开设思维导图制作课程,教会学生把物理知识做成树状图或者图形,将枯燥的物理规律用图像等方式灵活展现出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如在学习《牛顿定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制作“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的思维导图,找出三个定律的相同点和区别,合理记忆知识,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发挥想象力,联想自己熟悉的事物,根据它们的特点,制作有特色的图形,帮助自己形成物理知识网络。

综上所述,思维导图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过程能显著提高课堂有效性,学校要积极引进先进思维导图软件,完善教学基础设施,提供智能化教学道具,培养现代信息化人才,教师要努力拓宽思维导图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途径,发挥自身引导作用,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思维导图式物理情境,让学生全身心参与物理学习,根据学生发展差异性,因材施教,利用思维导图软件开展针对性课后辅导,帮助学生树立物理学习信心,理顺知识网络,构建独特的答题模式,提升学生物理学习效率,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伟红.新课程背景下思维导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

[2]王洲松.新课程改革下如何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求知导刊,2015.15:83

(注:本文系课题《基于思维可视化角度下的高中物理教学研究》阶段成果)

【篇三】

摘要:物理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重要学科,而问题解决是锻炼学生思维的关键手段。物理解题就是一种物理问题解决的过程,而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首先要进行表征。中学生解决问题时的表征依次分为文字表征、朴素表征、物理表征、数学表征,对每一表征层次产生的错误表现进行一一分析、归类,使得教师对学生的解题错误有更准确的判断,在教学中运用错误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推理能力。

关键词:中学物理问题解决表征错误推理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知道学生解题错误是学习中常常发生的行为。为什么会做错?刨根揭底,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是思维的偏差会影响答案正确性。那学生如何把文本材料转化为自身内在的知识呢?研究表明,当学生在问题解决时思维活动是有规律性的,表征层次由浅至深依次表现为文字表征、朴素表征、物理表征、数学表征,每个环节的相关知识都会对物理问题解决产生影响。在教学中有意识设置学生在不同表征层次中易犯的错误并及时纠正,让学生更扎实、更主动地掌握知识[1]。因此,本文基于物理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表征体系并在大量阅读整理有关中学生常见物理解题错误之下,对每一表征层次产生的错误表现进行一一分析,使得教师对学生的解题错误有更准确的判断,在教学中运用错误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推理能力。

二、基于物理问题解决时表征体系错误分类

(1)文字表征中的读题错误

我们知道读题是物理问题解决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文字表征主要与问题的文字描述有关,即学生对文字的理解。有研究表明,差生显著地采用表面的特征分类,其表征停留在初始表征层次。因此题目中物理术语的呈现特点就会影响到学生的文字表征成败,若问题中物理术语过多或太复杂,则对学生特别是差生会产生较大影响,学生极易出现无法入手的现象,甚至产生沮丧的情绪。

这一层次表征易出现的错误有两点:一是不读全题目,断章取义,题目都没有看完就草率的下定论,对题目的理解极易出现偏差;
二是浮光猎影,读错要领,学生读题太快,没有仔细品味题目中一些关键字的物理含义而把题目中表达的物理情景领会错误。这一层次的错误主要就是我们学生常说的看题马虎粗心大意,没看到这个关键字,这意味着教师在平时的习题课上要不但强调仔细看题的重要性和引导学生如何看题目中的关键词。

(2)朴素表征中的前概念错误

学生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存在着前概念,而有些前概念是与科学认识相违背的,就会产生错误。这种前概念一方面是来源于学生在日常生活的习得经验,并没有专门的实验验证,当在解题时遇到与其相似的直觉经验,学生就很容易会犯类似的错误;
另一方面是来自正式的物理教育,这是物理教育的阶段性和有些不科学性导致的。

因此,这一层次的错误主要有:一是盲目的主观想象,根据生活经验去推测,例如中学生总是认为水中的倒影是在水中,而且倒影就在水面上。因为生活中眼睛看到的就是这样,倒影就浮在水面上,所以学生很难理解光的反射规律中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二是经验解题模式,凭老经验去解决问题。比如在使用天平称量时,学生做惯了左物右码的题目,如果题目改成右物左码学生经常会忽略这个重要信息。三是用生活中的词语去解释物理概念。如生活中我们常用重量表示这个物体的质量,所以在学习质量时学生也常常认为重量就是质量,对质量概念不易理解。这个层次的表征错误在初中阶段是最常遇到的,有调查表明,我国教师在对学情方面的研究是很缺乏的,而我们中学生恰恰在这一块,充满着许多错误前概念,这需要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认真观察和了解班上学生的学习的具体实际情况,在课上有针对的解决这些错误的认识,学生才能摆脱常犯的错误。

(3)物理表征中的概念性错误

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的基石,对概念的理解是学习物理的基础。物理表征属于较为深层次的环节,主要是对抽象的物理规律的理解[2]。在物理问题的解决时时需要学生进行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因此,若学生对物理概念或原理的内涵与外延理解不恰当则必然会产生错误。

在这一层次出现的错误类型有:一是相近物理概念易混淆,如初中生学到光学内容时,总认为光就是光源,光源移动,光才会动,其实光源是能自行发光的物体,是产生光的来源,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当遇到障碍物时光就不会沿直线传播,更不会停下来,而是往其他方向运动。二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吃不透,这是很多学生会有的问题,不仅是差生,优等生同样经常犯这种错误,物理概念自身抽象的特点就会使学生不容易认同和理解,比如密度这个概念,它是通过比值法引入的新物理量,对于刚接触物理的初二学生而言,他们只会从数学角度知道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就是密度,质量变化密度也会变,更别谈密度的物理意义这个外延,学生就更不能理解了。三是挖掘不出隐含条件,隐含条件一般在分析物理概念时需要相应的范围或条件而联想出来的,如果学生对这个概念模糊的话,那学生物理问题就在这个层次会产生错误,问题解决便无法进行下去。挖掘隐含条件需要对这道问题有个整体的把握,并对概念的理解有正确的表征,所以对于很多学生而言,就是所谓的“陷阱”。如在做凸透镜成像的题目时,题目中物距像距等相关数据就暗含者相应的成像特点,如果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真正掌握,那问题肯定迎刃而解。

(4)数学表征中的数学性错误

虽然初中物理公式较为简单,但是解题过程也需要数学知识综合的、灵活的使用。这个层次就是高级表征阶段了。学生在审题正确、掌握正确的概念后,就要运用相关的物理公式来解决问题。物理与数学的关系是紧密的,物理的规律需要数学形式来量化,量化了的物理知识有利有弊,利就是物理知识变得更直观,更易懂;
弊的就是数据很抽象,在一定范围的学生会把物理规律完全用数学来解决,忽略了真实生活的限制因素。所以教师在应用有关数学工具的时候要着重强调物理规律的限制范围,这个限制在数学中是如何体现的。

这一层次的错误表现有:一是涉及单位换算时,学生就非常头疼,20m/s=72km/h,这样的换算就难倒一大片,换算关系,从等式左边到等式右边的等价关系很易弄懂,最终计算错误。二是对数学公式的物理意义不明白,比如对于v=s/t,指单位时间内物体所通过的路程,粗略描述了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运动快慢。三是张冠李戴,乱用公式、结论和已知数据,如密度公式=m/v,变形公式常常是学生易犯的错误,m=p/v各种公式都可能出现,根本不理解公式的含义而随意应用。四是解题不规范,只有数学计算没有物理推理,这计算题中非常常见,学生很难使用物理符号语言来表述推导过程,再根据物理推理代入数据得到正确答案,这种操作学生需要大量的联系掌握。五是数学图像不会转化为物理语言。比如m-v图像,由于这个阶段学生未学习一次函数,无法理解斜率的定义,导致学习密度就是其斜率根本无从谈起。

目前国内对物理错误的研究主要在物理知识上的错误角度分析,错误分类较混乱,较少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并系统的归类错误,因此,基于物理问题解决的表征体系对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易犯错误进行分类,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合理性。在日后研究中会进一步对表征错误的深层次原因和对策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1]廖伯琴.“口语析误”教学法初试—一种新型物理教学模式[j].教育科学.1999(04):24

[2]邓铸.问题解决的表征态理论与实证研究--高中生物理问题解决的认知机制[d].江苏:南京师范大学.2002:13-99

【篇四】

【摘要】新课程的高考逐渐由基础型向能力型转变,突出了试题的选拔功能,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谈谈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发展学生能力。

【关键词】课堂教学探究式直观教学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课堂效率。那么,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引导学生高效地学习,发展学生能力呢?

一、认真备课,钻研教材

教师要认真备课,深入钻研教材,弄清教材中各部份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能力的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能力培养提高。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备教法。要把握教学目标的“宽度”“深度”及学生实际,三者配合得当,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效率,发展学生能力。

教材中不仅有知识的内容,而且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性、科学性、教育性内容。对于物理教材的处理,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掌握重点、难点,明确哪些知识是最本质的东西,哪些知识可以从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中引导,哪些知识要为以后重要知识的讲授打好基础等等。即要以知识点为中心,把握好每个高考考点的内涵和外延,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然后从教材实际出发,按学生认识规律安排教学,做到讲述严密、思路清晰。其次,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学习态度、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学习负担等,把握好教学目标,因材施教。

在熟悉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之后,备课时还必须全盘考虑与之配套的教学方法,教师备教法既要熟练掌握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等单一的传统教学方法,更要根据学科特点,实施自主参与、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分层发展的学习策略。“教学有法而无定法”,体现了教学方法的层次多样性和形式灵活性。要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模式,改革教法,探索和采用利于学生开拓创新、个性发展的教学手段。如,情景教学法、快乐教学法、感悟教学法等。无论哪种教学方法都要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做到注重过程教学。

二、重视直观教学

中学物理教材中有丰富的内容足以让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在教学中,尽量多做一些演示实验,尽可能自己设计一些简单又能说明问题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又能根据实验的要求,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性,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现象,提出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知道实验现象后的本质原因。

如,教学“自由落体运动”一节,讲到物体下落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时候,可先让铁片和等面积的纸片下落,发现铁片下落得快,那么是不是重的物体就下落得快呢?接着取两张相同的纸,其中一张剪去一部分,然后揉成一团,让纸片和纸团同时从同一高度下落,发现轻的物体下落得快;
最后再取两张相同的纸,把其中的一张纸揉成团,另一张剪去一小部分,也揉成纸团,同时从同一高度下落,发现两个纸团下落的快慢相同。最后演示牛顿管实验,得出结论: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是由于空气阻力,如果没有空气阻力,质量不同的两个物体下落快慢是一样的。

这一节课后还有一个小实验测反应时间,我们可以把它改成随堂实验,让学生自己参与。课本中是用一把尺子,课堂上可以用一张崭新的一百元人民币代替,一个学生用物拿着上端,另一学生把食指、中指张开,放在纸币的中间,上面学生放手的同时,让下面的学生夹住,而且教师说明谁夹住钱就归谁。学生一听兴趣高涨,大家都想上来试试,结果谁也没夹住。正当学生普遍感到迷惑不解时,教师再把具体原因告诉他们。通过这样在教师指导下的演示实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积极思维状态。

三、运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方式

由于学生所学的物理知识,对教师来说是已知的科学真理,但对学生来说仍然是未知的。因此,可把一些内容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让学生自己探究而获得书中的结论。

如,教学“楞次定律”时,可以先设计以下几个问题: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如何用所给的实验仪器证明感应电流的存在?引起闭合线圈中磁通量的变化有几种方式?产生的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如何判断?通过实验研究由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b和产生感应电流原磁场b磁通量变化之间关系。然后设计实验方案,先让学生对所提出问题进行讨论,提出解决方法,教师在提问过程中适当加以引导和总结,在实验前,要求学生一定要判断好原磁场的磁通量变化及电流表指针偏转情况,判断线圈的绕向和感应电流磁场方向。根据研究问题顺序先画出电路图,列出实验表格。最后归纳实验结论,总结物理规律。这样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探索未知,获得知识的过程,既可以较好地复习、巩固和灵活运用有关知识和技能,更能全面地提高学生观察、想象、思维、自学能力。

四、精讲精练、讲练结合

精讲是指讲重难点、讲疑点、考点,是为了发挥教师启发的主导作用,精练是指练典型题,练多错题,通过练习促使学生知识的深化活化,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精讲和精练都要体现“少而精的”的原则。即要有尺度,切记包办代替,一讲到底,更不可因某高考题中出现某一知识盲点,就盲目大量补充新知识而误入歧途。精讲的意思是语言不多而能抓住要害,举例不多却能说明问题、启发思维。精练中的“精”是指相对于教师而言,选用练习题要精选、精练、精解,即要做到浅、精、新,坚决抛弃偏、怪、难。典型题目教师要有示范启发,一题多解,以活化思路,举一反三。真正做到通过一定量的练习,达到巩固基础知识和发展学生能力的目的。

总之,作为一门基础教育的学科,在培养学生能力时,应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努力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注意启发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技能、方法等去理解分析解决新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张崇善,探究式课堂教学改革之理想选[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1);

[2]阎金铎,田世昆,中学物理教学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胡炳元,物理课程与教学论[m]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篇五】

摘要:很多初中生都认为初中物理比较难学,提高成绩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免会出现不利于物理学习的负面情绪,导致物理课堂僵化低效,无法获得学习物理的热情。物理执教教师认清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将难懂的物理概念实物化或者可视化,将高深的物理实验简单化、更可操作化,让初中生实现从浅层到深入的理解物理,提高物理课堂真实效果。

关键词:初中物理;
初中生;
物理教学;
教学实效

多年来,很多的物理执教者都认为学好初中物理的关键在于做大量的习题,从习题中积累经验。其实这一点不能说没有效果,但要想把物理真的学透、学彻底,就必须掌握好物理的本真,了解物理现象的内在本质,能从物理的根儿上去思考问题,提出解决策略。物理教学提倡实验直观化和理论生活化理念,以满足初中生对物理的求知需求,引导初中生从实践走向物理课程,并且习惯于运用所学的物理理论去解决实践难题,达到学好物理并用物理之课程目标。因此,现阶段初中物理教师必须科学设计教学内容,消除学生对物理的不积极应对因素,从而真正调动起初中生的物理探求兴趣,实现科学教育,提高物理核心素养。本文笔者从概念教学、规律探究、对比学习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创新概念教学,灵活运用概念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初中生只是理解了概念的表层含义,对于概念蕴含的深层次道理完全不了解,这就导致了学习不深入,运用起来难度就大。物理概念学习要想彻底、要学到位,不能只会记忆死概念,要会用概念进行物理现象或者问题的鉴别及判断。比如讲教育科学出版社初中物理《杠杆》,杠杆的知识很重要,既是力的知识的延伸,也是滑轮知识的基础,可以说从概念认知上和定性上起到了承上启下之作用。在讲述杠杆概念的时候,很多学生以为把教材中的概念背下来就行了,结果在运用的时候还是一头雾水。因此,物理教师创新了教学方法,首先通过大屏幕给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杠杆的图片,如老虎钳、布剪、镊子、天平等,给学生一种贴近生活意识的杠杆概念。然后鼓励初中生说一说还有哪些物品是利用了杠杆的原理?这时学生很积极很投入,有的说起瓶盖的起子,有的说夹饭菜的筷子,还有的说吊车的前臂。接下来物理教师为学生讲解杠杆的概念,让学生知道杠杆有个特点是绕固定点转动。还为学生介绍杠杆的几个要素,让初中生自己去绘制杠杆的示意图,这样就拓展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还增添了课堂的物理活力。最后物理教师给学生展示一些事物,让学生说一说这些事物是不是杠杆,以此对物理架构进行整理、提升。

2.探究物理规律,提高学习效率

物理教材中包含了很多物理规律,这些规律是学好物理用好物理的基础。初中生不仅要了解物理规律的成立条件,还要善于探究物理规律的运用之法,学会利用物理规律去解决物理难题。对于规律的教学应体现全面性、条理化,展现物理学科的魅力。比如讲教育科学出版社初中物理《摩擦力》,摩擦力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力,学生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教学过程相对比较轻松。物理教师要让学生全面了解摩擦力,掌握摩擦力的规律,要了解哪些摩擦力是有益于我们的,哪些摩擦力是有害于我们的,我们如何趋利避害等。首先,物理教师通过微课视频让学生观察足球在草地上滚动会越来越慢,最后停下来,让学生思考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学生都猜测应该是有阻力。然后物理教师继续带领学生探究,最终学生知道影响摩擦力的大小有压力大小及接触面的粗糙情况。物理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示一辆自行车,让初中生思考:自行车上何处存在摩擦力,其中哪种摩擦力是有益的,哪种摩擦力是有害的?经过研究学生知道车轴和车轮是有害摩擦,脚蹬板和车外胎表层的凹凸条纹是有益摩擦。课后物理教师给初中生布置了一个作业:如若身边没了摩擦力,生活会怎样?以此激发初中生的创新思维,活化学生的探究意识,为生活提供了帮助。

3.运用对比学习,掌握物理本质

学会运用对比法去学习,通过对比掌握物理的本质区别和个性特征,让学生在对比认知中感知到每个知识点的核心要素,掌握各种公式的使用环境和条件,学会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样的原理去解释等。比如讲教育科学出版社初中物理《蒸发和沸腾》,物理教师可以通过对比让学生掌握二者的相同及不同之处,可以用表格或者幕布等形式向学生讲授蒸发和沸腾在发生部位、温度条件及变化、反应剧烈程度、影响因素等方面的不同,学生在对比中更加直观的学习到二者的本质区别,更好的掌握蒸发和沸腾的各自特征。物理教师还可以让初中生回家后拍摄一些蒸发和沸腾的视频,上传到班级平台里供学生课下观看,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再比如复习初中物理机械功和电功知识时,这两部分知识也可以通过对比来学习,物理教师可以用机械功和电功为核心绘制思维导图,分别向外延伸出概念、计算公式、机械功率、电功率、生活用途等方向延展,让学生对这些物理本质有更清晰的理解。

综上,初中物理教学虽然困难重重,但是也同样存在着很好地机遇,只有在新的教育背景下不断求新求实,才能够赢得物理教育的最终胜利。我们物理教师要把“教物理是为了学生学好物理”这一观点放到工作的首要位置,将物理知识分模块、分类型的渗透给学生,让他们养成完善的物理认知观及运用观。

【篇六】

摘要:微课具有潜在的优势,以短小、精悍活跃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微课的引入,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最大化物理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初中物理;
课堂教学;
微课;
教学效益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微课也走进了初中物理课堂.它短小、精悍、针对性强,以其特有的优势深入到了课堂教学中.微课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动态的变化,呈现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重难点,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物理课堂教学效益.

一、开创微课教学,激发求知欲望

在课堂教学中,导入很重要.如果运用得好,可以迅速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内驱力.而微课在新课的导入中,更能突出优势,使学生在视觉上得到满足,从而产生学习期待,切实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如在教学《走进分子世界》时,教师事先录制了一段视频:先向学生说明四个集气瓶中分别装有空气和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并且向学生明确二氧化氮气体的密度要比空气的密度大.这时教师先拿过一瓶空气和一瓶二氧化氮气体,并把二氧化氮气体放在了下面,再盖上一块玻璃板,然后放上空气,这时抽去玻璃板让两个集气瓶的口对齐,在屏幕上显示经过了30分钟,学生就发现原本没有颜色的上面的集气瓶竟然出现了淡淡的红色,而下面的集气瓶的颜色也变得和上面的颜色一致了,学生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接着视频中教师拿过另外两瓶,也是空气和二氧化氮气体,并把两个集气瓶放入热水中,然后再把两个上下放置,这次显示的时间只要10分钟,又出现了刚刚的情景.这时教师就向学生提出:为什么上下两个集气瓶中的颜色会出现这样的变化?为什么两次出现情况的时间有这么大的不同?学生的求知欲望已经被成功地激发,教师提出:通过今天的学习,就能解决这些问题了,今天的教学内容——走进分子世界,这为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开创微课教学,激发学习热情

微课的内容有很多种类,教师可以对其可动的特点加以利用,使学生在“动”中获取新知,让学生能够融入到学习中并进行有效的思考、分析,而且“动”也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如在教学《声音是什么》时,教师先录制各种各样的声音,再配合上合适的画面,在课上播放给学生观看,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成功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时教师再根据教学要求,利用视频的方式,展示了一只站在荷叶上的正在高歌的青蛙,而且特写了当青蛙在叫出声时,两侧的鼓膜震动的情境,让学生思考青蛙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得出要想产生声音,需要物体的振动.接着教师又利用视频,展示了被拨通的手机在空气中发出了悦耳的声音,可是当把手机放入到抽成真空的瓶子中时,明明看到了手机屏幕亮起来了,可就是听不到声音.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这说明了什么?学生经过思考、分析,提出既然在空气中能听到声音,在真空中听不到,是因为真空中没有任何物质,说明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

三、开创微课教学,培养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引入微课,这样不仅能为学生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在和谐的氛围中产生学习的欲望,还能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情境中,增强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在教学《气体的压强》时,教师可以利用视频资料把当年托里拆利做的测定大气压强的实验呈现出来,并向学生很详细地介绍实验的内容:只见托里拆利手拿着一支一米长的玻璃管,灌上满满的一管水银,然后用带着手套的手堵住玻璃管的开口,轻轻地放入到事先准备好的水银槽中,提示学生认真观察玻璃管中水银面的变化,学生发现玻璃管中的水银在逐渐地向下落,最后停留在某一个高度.这时托里拆利让助手拿出尺子测量玻璃管中的水银面与槽中的水银面的距离,在屏幕上很突出地写下了76厘米.接着把计算得到的结果与实验所得的结果进行比对,说明了实验的正确性.看到这里,教师让学生根据公式计算,玻璃管中水银面的高度是多少,学生被视频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也产生了要验证实验是否正确的想法.于是思考要如何计算玻璃管中水银的高度,根据刚刚学到的知识,学生利用大气压使水银上升的高度,计算得到了水银的高度应当是76厘米,这样就和视频中给出的数据相吻合了,教师给出了肯定的评价.接着教师又提出,能用水做这个实验吗?学生表示应当可以,教师接着问:那要准备多长的玻璃管呢?学生纷纷动笔计算需要多长的玻璃管,学生惊奇地发现竟要达到10米,学生被大气压的强大力量所震撼了,同时也对大气压的真实存在以及计算有了一定的认识.

四、开创微课教学,突破知识难点

由于物理知识的复杂性、抽象性比较强,学生在理解时总会遇到困难,这将直接影响着学生深入的学习,因此教师可以引入微课教学,把教学难点内容制成形象材料,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形象中理解和掌握知识,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最大化课堂教学效益.

如在教学《家庭电路与安全用电》时,作为初中阶段物理的教学重点内容之一,在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要对电压和电流的测量、电路图的连接方法以及电路的故障包括短路和断路有明确的认识.可是由于这些内容很抽象,学生不能感知,因此学起来总感觉很吃力.因此,教师在进行这部分教学时,就可以引入微课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在视频中先向学生展示出一个由电源、电键、小灯泡、导线组成的电路,学生发现小灯泡有熄灭的情况,这时教师就让学生观看此时的电路图,分析此时处于电路的什么状态,由于灯泡的熄灭,学生很容易得到了电路处于断路状态,也就是在回路中没有电流流过,教师让学生查找原因,学生指出电键没有闭合.接着进行下面的视频:电键闭合了,可是灯泡还是没有亮.学生再次观看此时的电路图,一时找不到问题出现在哪里,这时教师拿起笔带领学生从电源的正极出发寻找问题出处.同时在视频资料上就显露出了一条红色粗线就好像水流一样移动了起来,学生跟随着红色粗线的移动,发现在小灯泡处发生了分叉,一股通过了小灯泡另一股通过了一段导线,这时学生就发现这个导线是连接在小灯泡两端的,根据前面学过的知识学生知道这是并联接法,就得到了电流实际不会经过小灯泡而是流过了导线经过电键回到了电源的负极,这样就随着红色粗细的移动,让学生意识到小灯泡被短路了,才导致不能亮了.这样对于短路和断路,学生的心中就产生了一定的认知.

总之,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深入,微课走入课堂,引导学生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推荐访问:教学论文 中学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