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事迹心得感受

时间:2022-12-08 18:00:08 来源:网友投稿


时代楷模-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事迹学习心得感受

 

中共中央宣传部有关授予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

 

(2021年4月21日)

 

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简称“东深供水工程”),是党中央为解决香港同胞饮水困难而兴建的跨流域大型调水工程。上世纪60年代,来自珠三角地区的上万名建设者,响应党的号召,克服施工装备落后、5次强台风袭击等重重困难,通过人工开挖、肩挑背扛等方式,开山劈岭、凿洞架桥、修堤筑坝,仅用一年时间就建成了规模宏大的供水工程。上世纪72年代至2003年,工程又先后进行了四次大的扩建、改造,供水能力提升至建设初期的三十多倍。经过50多年精心建设守护,东深供水工程满足了当前香港约80%的淡水需求,成为保障香港供水的生命线,增进了香港的民生福祉,保证了香港的繁荣稳定。

 

一代代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敢于创新、接续奋斗,充分彰显了他们忠于祖国、心系同胞的家国情怀,勇挑重担、攻坚克难的使命担当,不畏艰苦、甘于付出的奉献精神。他们的拼搏奋斗故事,激励了一代代特区建设者敢闯敢试、勇立潮头;
他们的真挚爱国情怀,感召了广大香港民众饮水思源、爱国爱港;
他们的几代接力传承,凝聚了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动香港繁荣发展的磅礴精神力量。为宣传褒扬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中共中央宣传部决定,授予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时代楷模”称号,号召全社会特别是广大党员干部学习英雄、争做先锋,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不断丰富和发展“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时代楷模-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事迹学习心得感受

 

要高山低头 令河水倒流

 

 

五十多年前的香港曾遭受严重的水荒,拧开水龙头用上自来水是当年350万香港人的奢望。为了缓解同胞的用水问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喊出了“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的口号。用短短一年的时间,开山劈岭、凿洞架桥、修堤筑坝,建成了一条横跨粤港两地的供水工程。此后,又经过一代一代人的努力,四次扩建,如今,东深供水工程成为保障香港供水的生命线,满足了当前香港约80%的淡水需求。近日,东深供水工程的建设者们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深圳水库大坝是东深供水工程输水入港前的最后一站,从东莞桥头镇引调的东江水流经六十多公里,经这里送入香港,保障了香港约80%的用水需求。

 

清澈的东江水,在这里流淌了五十六年,见证了香港的沧桑巨变,也见证了从未变过的血浓于水的同胞情谊,以及一代一代工程建设者们的艰苦奋斗精神和家国情怀。

 

1962年到1963年,香港连续9个月滴雨未下,大旱面前,蓄水设施沦为摆设,水塘里长出了茂密的草甸,350万香港同胞遭遇前所未有的水荒。

 

香港虽然三面环海,但是,由火山岩、花岗岩组成的山地和丘陵占据了香港面积的85%,非常不利于地下水储藏和开采,能利用的淡水资源寥寥无几。1963年5月,万般无奈的港英政府通过香港中华总商会和香港九龙工会联合会向内地发出求援信号。消息一到,时任广东省省长陈郁立即回应。

 

一个月不到,广东省又额外增加向香港供水318万立方米。此外,香港方面还可以用轮船到珠江口免费取水。然而,舶船取水、行车运水只能解决燃眉之急,绝非长久之计。1963年12月8日,周恩来总理来到广州,当他得知香港缺水的情况后,迅速作出指示,决定引东江水供应香港。

 

东江,发源于江西省,向西南进入广东,是离香港最近、水量最充沛的自然河流。然而,引东江水入港却异常困难。原因在于,要让从南往北流的东江支流——石马河河水倒流。设计师们想了一个办法:先把石马河的S形河道取直,然后分别在桥头、司马、马滩、塘厦、竹塘、沙岭、上埔、雁田安装大型水泵,分八级提水到雁田水库,也就是将水从海拔2米一级级提升至46米,最后利用自然重力让水流到深圳水库。工程量异常巨大,在那个大型施工设备短缺的时代无异于愚公移山。然而,为了让同胞尽早喝到东江水,工程却要在一年内完工,在很多外国专家看来几乎不可能。

 

1964年2月20日,东深供水工程正式动工,一年的工期目标摆在眼前,中央和广东省政府几乎动员了可以动员的一切力量,在那个专业人才奇缺的年代,水利专业的学生也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建设者的队伍。

 

当时的陈汝基还是广东工学院农田水利专业的一名学生,接到任务,立刻和自己83名同学一起,背上铺盖,拿上计算尺,怀着满腔热血来到施工现场。

 

1964年10月13日,超强台风在广东省沿海地区登陆,东江支流石马河出现了50年一遇的大洪水。暴雨如注,东深供水工程下游的水位直逼围堰顶部,如果不能及时关闭上游的泄洪闸,洪水将会冲垮围堰,不仅工程会被摧毁,数千名建设者的生命更是危在旦夕。

 

暴雨破坏了本就脆弱的通信设备。此时,要将下游漫顶的消息迅速汇报给上游同事,传递信息,只能靠人。

 

一老一少两个人穿上雨衣,迎着暴雨赶往雁田水库。可就在最后两公里左右的位置,洪水却淹没了唯一一条通向上游水库的去路。水流速度极快,两人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危险。两个人使出浑身解数与洪水较劲,终于赶在围堰被冲垮前到达了雁田水库,及时关闭了泄洪闸门。

 

在这一年中,人和天的斗争时时刻刻进行着。建设者们在工地一旁的山体上写下了“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的目标,他们开山劈路,凿洞架桥。为了赶工期,工程设计人员的施工图画一张就往工地送一张,设计图纸画到哪里,工地建设就推进到哪里。凭着人工开挖、肩挑背扛,仅仅用了11个月,就将6座拦河坝8座水泵站全部建成。

 

1965年2月25日,东深供水工程如期全线完工,奔腾不息的东江水从这一天起,承担起新的历史使命——哺育香港。

 

每年6820万立方米的东江水让香港迅速摆脱了水荒困境,迎来了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此后,东深供水工程进行了三次扩建,工程年供水能力从最初的0.68亿立方米提高到17.43亿立方米。此时,香港人口已趋于饱和,经济发展规模也趋于稳定,水量已能基本满足需求。但很快,新的挑战又浮出水面。上世纪90年代,珠三角一带经济发展迅速,周边地区的城市废水排到了东江水河道里,污染现象日益明显。怎样才能迅速并彻底改善水质,成了摆在东江人面前新的课题。

 

工程要将原来的天然河道和人工渠道输水改为封闭专用管道输水,达到清污分流。已经守护东深供水工程近20年的徐叶琴深知,这是给自己出难题,但对于工程来说,却是涅槃式的跨越。“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从第一代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们传承下来无惧挑战的勇气和担当,让徐叶琴们扛下了改造的任务。2000年8月,东深供水工程开始进行全面改造。

 

东深供水改造工程设计的年供水能力是24.23亿立方米,每秒通过管道的水流会达到100立方米,这样的体量,在当时世界上都没有先例。7000多名建设者投入800多个日夜,最终研究攻克了多个技术难题,他们率先采用了同类型最大现浇预应力混凝土U形薄壳渡槽等四项技术,创下了当时的“世界之最”。历时三年,东深供水改造工程顺利完工通水。

 

东深供水改造工程可以为香港每年提供多达11亿立方米的水,并且保持甚至优于国家Ⅱ类水源的标准,实现供水“量”和“质”的双重腾飞。

 

为了保护工程沿线的水质,广东省先后出台了13个法规及文件,以确保东深供水水质,深圳市还成立东深公安分局,专门负责守护这条生命线工程。从源头到沿线保护,东深供水工程已然成为了国内跨流域调水和保护水质的典型样本。

 

截至2021年底,东深供水工程累计向香港供水267亿立方米,相当于一个半洞庭湖的水量,保障了香港约80%的用水需求。一泓碧水润粤港。五十六年来,被誉为“生命水、政治水、经济水”的东深水从未间断,持续渗入到香港这座城市的每一寸土地,也见证着香港的繁荣发展。东深供水工程的建设者们还将继续担负粤港两地人民安全优质供水的使命,任重道远,传承不息。

 

时代楷模-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事迹学习心得感受

 

敢让江水倒流 甘护清波南流——记香港供水生命线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

 

 

这是4月20日拍摄的77岁的何霭伦。何霭伦1964年支援东深供水工程时还是一名大学学生,被分配到设计组,辅助工程设计工作。新华社记者 李雄鹰 摄

 

这是4月20日拍摄的77岁的何霭伦。何霭伦1964年支援东深供水工程时还是一名大学学生,被分配到设计组,辅助工程设计工作。新华社记者 李雄鹰 摄

 

1965年的东深供水工程落成庆祝会上,东深供水工程的建设者们收到港方两面锦旗,分别写着“江水倒流,高山低头;
恩波远泽,万众倾心”“饮水思源,心怀祖国”。

 

56年过去,东深供水工程向香港输送了大半个三峡水库的水量,并保持着优于国家地表水Ⅱ类水质的质量。

 

可见的未来,来自东深供水工程的清波碧流仍将滋养香港这颗东方明珠。

 

被誉为东方之珠的香港,曾经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历史上数次出现居民大规模离港的现象。

 

1963年,香港遭遇大旱,当局严厉控水,最紧张时4天才供一次水,一次只供4个小时,数百万香港居民生活用水遭遇严重困难。

 

应香港同胞之请,为解香港供水短缺并兼顾广东部分地区供水灌溉而建的水利工程——东深供水工程应运而生。

 

最初的东深供水工程全长83公里,用8级抽水站将东江水提升46米,“倒流”注入深圳雁田水库,再供给香港。

 

当时施工缺乏机械设备,也没有先进技术支撑,主要靠人力完成,要将水位逐级往上提升,困难可想而知,初期工程有1万多人参与建设。一些必要的设备靠各方支援,上海、西安、沈阳、广州等地50多个工厂为工程赶制机电设备。举全国之力,仅用1年时间就建成东深供水工程。

 

东深供水工程高速建成的背后,有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1963年,孩子刚出生不久的王书铨被抽调参与东深供水工程建设。当时他所在的旗岭闸坝工地非常荒凉,油毛毡搭的工棚,就是打几根木头桩再搭上木板,睡的是大通铺,一床被子半垫半盖。“为了赶工期,工程都是多工种同时进行,工作人员都集中在工地,大部分工作都是24小时三班倒。”84岁的王书铨对那段经历记忆犹新。

 

因为任务重,时间紧,技术力量不足,时为广东工学院农田水利系大四学生陈汝基和另外83名同学也被派上了建设一线。今年82岁的陈汝基说:“我到凤岗工区工务股工作,股里还有一名60多岁的老工程师,身体虽然瘦弱也奋战在一线。”

 

困难不仅来自工程建设本身,还有天灾。广东是台风灾害多发地,东深供水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先后受到5次强台风暴雨袭击,两个围堰被冲垮。

 

1964年第19号强台风袭击,一天一夜降雨量达300多毫米,雁田水库水位暴涨,被迫开闸泄洪,导致下游竹塘工地围堰面临没顶垮塌风险。因电话不通,陈汝基和工友顶着8级大风,蹚过齐胸深的水,步行几公里在凌晨2点多赶到雁田水库通知减少泄洪量。

 

建设者们付出的不仅有汗水、心血,还有生命。就在工程建设到尾声,离既定回校时间不到两周时,广东工学院一名学生在工作中从闸墩工作桥上坠地,不幸身亡,令人痛惜。

 

“筲箕水冷,鳌头暑酷,东深供水工程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但粤港两地,血脉相通,我们义无反顾,并不辱使命完成了祖国和人民交给的艰巨任务。”今年81岁的谢念生动情地说。

 

“万人大会战”的建设过程,考验的是克服天险和自然灾害的勇气和决心,通水后的管护工作,则需要持之以恒的耐力。

 

今年79岁的黄惠棠,将生命中的大半奉献给了东深供水工程。他于1964年参加东深供水初期工程建设,因表现优秀留下来在原东深供水局工作,并全程参与了东深供水工程一期、二期、三期扩建工程建设。作为东深供水工程通水后的管护者,黄惠棠除了8年时间在泵站工作外,其余近30年时间都在水渠沿线巡查,平均每天需要走约20公里的路程。

 

老一辈建设者为建设守护香港供水生命线忠诚使命、艰苦奋斗,新一代建设者仍在继续着这一光荣使命。一代又一代的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讲述着内地与香港血浓于水的牵挂。

 

48岁的陈娈是黄惠棠的儿媳妇,大学毕业后就来到广东粤港供水有限公司。她目前在莲湖泵站担任站长职务,和站里的工作人员每天负责泵站的日常工作。“供水工程是老一辈人一担一担挑出来的,作为后来者我们要继续在基层一线,传承供水工程的精神,守护好这条供水生命线。”陈娈说。

 

位于深圳市罗湖区的深圳水库,湖水明净碧绿,层层鳞浪随风而起,这里是东深供水工程的最后一站,水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1986年出生的佟立辉,2010年从武汉大学毕业后就来到广东粤港供水有限公司,目前是公司生产技术部水质管理经理,主要工作是负责整个工程的水质保护,包括水质监测、监测方案制定以及查找水质可能存在的潜在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

 

日常工作虽然琐碎,但佟立辉和同事们却不敢有丝毫放松。从青涩的大学毕业生,到干练的东深人,佟立辉见证了市民对水源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提高,工作上的成就感越来越强。

 

东深供水初期工程建成后,政府又投入76亿元对东深供水工程经过三次扩建和一次改造。如今,东深供水工程北起东莞桥头镇,南至深圳水库,工程途经东莞、深圳两地,年供水能力24.23亿立方米,而且实现了清污分流,确保了优异的供水水质。

 

“我们将继承前辈们敢让江河倒流、高山低头的气魄,学习他们攻坚克难、无私奉献的精神,为维护香港繁荣稳定、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贡献力量。”佟立辉说。

 

 

时代楷模-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事迹学习心得感受

 

解读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背后的故事

何道岚

4月21日,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荣获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昨晚,广州塔亮灯5分钟,在城市最高点向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致以最高的敬意。这一奇迹工程建成56年来,累计对香港供水267亿立方米——相当于大半个三峡水库,至今书写着祖国对香港最深沉的爱。

 

“致敬‘时代楷模’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致敬‘建设守护香港供水生命线的光荣团队’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学习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 投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热潮”……珠江之畔,城市之巅,“时代楷模”点亮广州夜空。昨日20:50-20:55,广州塔亮灯5分钟,向中宣部“时代楷模”——东深供水公司建设者群体致敬。

 

这一个被誉为“建设守护香港供水生命线”的光荣团队,写下了一段怎样可歌可泣的故事呢?

 

累计供水量相当于大半个三峡水库

 

东深供水工程北起东莞市桥头镇,南至深圳市深圳水库,工程主干线长83公里(2000年实施封闭式改造后为68公里),担负着香港、深圳、东莞约2400多万居民生活、生产用水重任,保障香港80%、深圳50%、东莞沿线8镇80%左右的用水需求,为香港的繁荣稳定、深圳和东莞的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1965年3月1日建成供水,截至2021年底,东深供水工程已安全、优质、不间断供水55年,累计向香港供水267亿立方米——相当于大半个三峡水库,搬动1.5个洞庭湖!

 

“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

 

被誉为东方之珠的香港,曾经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历史上数次出现居民大规模离港的现象。

 

1963年,香港遭遇大旱,当局严厉控水,最紧张时4天才供一次水,一次只供4个小时,数百万香港居民生活用水遭遇严重困难。

 

引东江水供应香港,不惜一切代价帮助香港同胞渡过难关!

 

应香港同胞之请,为解香港供水短缺并兼顾广东部分地区供水灌溉而建的水利工程——东深供水工程应运而生。

 

伴随着“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的建设口号,建设者们人工开挖、肩挑背扛,水下作业,还经历5次强台风袭击。首期东深供水工程建设上万人参与,仅耗时一年时间便建成使用。

 

1965年2月25日,东深供水工程这条供港“生命线”终于建成,奔腾不息的东江水从这一天起,翻越6座高山,在石马河一路“倒流”,一路提升,只为承担起新的历史使命——哺育香港。

 

香港,从此终结缺水的历史。

 

一条生命线,几代家国情

 

一条生命线,几代家国情。首期工程之后,从1974年至2003年,东深供水工程经过三次扩建和一次改造,投资76亿元,遇山建隧、平地搭渠,创4项世界之最,对港供水能力从初期的0.68亿立方米,提升至24.23亿立方米。56年来,东深供水工程不间断对港保障供水,构筑了一道情比金坚的供水“生命线”。

 

东江水的到来,极大促进香港发展,经济建设一日千里、一飞冲天,成为了亚洲“四小龙”之一。1964年香港社会总产值是113.8亿港元,而到了香港回归祖国前的1996年,这个数字变成了11600亿港元,增长了101倍。

 

“这都是有赖国家引东江水来香港。”香港特区政府水务署前副署长吴孟冬曾深有感触地说。香港中华总商会和港九工会联合会赠送过两面锦旗,上书“饮水思源,心怀祖国”和“江水倒流,高山低首;
恩波远泽,万众倾心”。


   


相关文章

推荐访问:建设者 事迹 感受 心得 供水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