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特色种养业扶贫工作会上的讲话稿

时间:2022-12-24 10:00:05 来源:网友投稿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全市特色种养业扶贫工作给大家做个汇报。

一、强化政治自觉,切实增强抓好特色种养业扶贫的责任感使命感我市是农业大市和扶贫任务较重的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在贫困村,难点在贫困群体,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出台了《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并配套出台相关文件,在**北大地吹响了脱贫攻坚的号角。全市各级农业部门要提高政治敏锐性,强化看齐意识,深化思想认识,找准工作定位,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切实把思想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脱贫攻坚决策部署上来,切实抓好特色种养业扶贫工作。

1.特色种养业扶贫是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2015年11月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五个一批”工程,总书记讲的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去年4月下旬,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时指出,要脱贫也要致富,产业扶贫至关重要,产业要适应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创新完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第(五)条明确提出,要发展特色产业脱贫,出台专项政策,统筹使用涉农资金,重点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种养业和传统手工业等。在我市脱贫攻坚政策体系中,市委办公室《**市2017年脱贫攻坚工作要点》是配套文件之一,已于今年2月份印发,就特色种养业扶贫进行部署。

2.特色种养业是我市农村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重要途径。首先,发展种养业是我市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现实选择。从贫困县区的资源条件看,我市剩下的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农村,具有发展特色种养业的土地、山场、水面等资源条件。从贫困人口的自身情况看,他们或者由于缺少技能、文化、资金等,难以发展其他产业;
或者由于家庭中有老人、孩子、病人需要照顾,无法外出务工,就地发展种养业是他们增收甚至实现脱贫的最现实选择。其次,种养业增收仍然大有潜力可挖。当前,我市四县一区农业现代化程度较低。只要我们善于引导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调整结构、降低成本、提高品质、培育品牌、规模经营等措施,完全能够充分挖掘种养业的增收潜力,实现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第三,种养业收入是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和收入的主要来源,必须继续稳住。大家都知道,农民收入的四个来源中家庭经营性收入对我市来说基本就是种养业收入。从全市农民收入构成看,去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80元,其中家庭经营性收入是占比最高的收入来源。从贫困人口收入构成看,贫困户外出务工较少,工资性收入较低,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大家都差不多,种养业收入占大头,是贫困人口主要收入来源和生活来源。在没有其他更好的收入渠道的情况下,种养业这块必须稳住。

3.特色种养业扶贫是我们农业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市委办公室《**市2017年脱贫攻坚工作要点》明确规定,“扎实推进产业扶贫”由市农委负责。各级农业部门是“三农”工作的重要职能部门,肩负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职能,发展特色种养业是我们的本职工作,特色种养业扶贫是我们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的责任,必须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担当起来。

4.我市特色种养业进展情况。

(1).特色种养业扶贫工程实施情况:截至目前,全市已发展1项以上特色种养业的贫困村153个,占贫困村总数的42.6%;
已从事1项以上特色种养业的贫困户25439户,贫困人口61815人,占总贫困户的15.3%。其中发展粮食产业贫困村11个,贫困户1266户,贫困人口3396人;
发展蔬菜产业贫困村57个,贫困户2452户,贫困人口5634人;
发展畜牧产业贫困村87个,贫困户14410户,贫困人口33790人;
发展渔业产业贫困村4个,贫困户118户,贫困人口309人;
发展农业特色产业贫困村79个,贫困户3202户,贫困人口6873人;
发展林业特色产业贫困村5个,贫困户172户,贫困人口490人;
发展休闲农业贫困村1个,贫困户3户,贫困人口9人。

(2).特色种养业扶贫项目实施情况:截至目前,全市特色种养业扶贫项目共实施30113个,投入总资金13460万元。其中埇桥区实施扶贫项目8067个,投入资金2584万元;
**县实施扶贫项目894个,投入资金204万元;
萧县实施扶贫项目7395个,投入资金7395万元;
**县实施扶贫项目8203个,投入资金5269万元;
**县实施扶贫项目5554个,投入资金1860万元。全市特色种养业扶贫项目支持贫困村项目数52个,支持贫困户项目数33052个,支持带动主体项目数9个。

二、聚焦精准要求,扎实推进特色种养业扶贫重点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我们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思想,把精准要求一以贯之地落实到特色种养业扶贫各项重点工作举措之中。

1.精准设定目标任务。我们要按照精准的要求,分年度细化,分年度设定目标,扎实推进落实。全省目标任务:2016年,全省有条件发展特色种养业的贫困村中,至少有10%的村明确发展1项特色种养业,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中,至少有20%的户明确从事1项特色种养业;
2017年,要分别达到50%、70%,并且有10%的贫困村形成“一村一品”专业村;
2018年,不仅要全面完成省政府办公厅实施意见确定的阶段性目标任务,而且“一村一品”专业村要达到40%,2019年要达到70%,2020年要全面完成《实施意见》确定的目标任务。

就全市而言,目前有许多基础工作要做,目标设定可以稳健一些,但至少应达到这样的目标:2017年,全市有条件发展特色种养业的贫困村中,至少有55%的村明确发展1项特色种养业,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中,至少有75%的户明确从事1项特色种养业,并且有15%的贫困村形成“一村一品”专业村;
2018年,不仅要全面完成省政府办公厅实施意见确定的阶段性目标任务,而且“一村一品”专业村要达到45%,2019年要达到75%,2020年要全面完成《实施意见》确定的目标任务。

这里,必须提醒两点。一是目标任务中的贫困村“发展1项特色种养业”、贫困户“从事1项特色种养业”,不是传统种养业。我们要指导贫困户发展高效的特色种养业,即使是继续搞粮油作物生产,也要发展市场前景好、附加值较高的专用品牌粮油作物,否则不能算实现了目标任务。二是“一村一品”不同于农业部的“一村一品”的认证。农业部“一村一品”认证要求“主导产业产值占专业村农业产值的比重达到80%以上”。我们特色种养业扶贫中要求的“一村一品”,不是说一个村只能搞1个产业、1种产品,只要具备一定的规模优势、特色优势,对贫困户增收形成重要的支撑作用即可。

2.精确定位扶贫对象。特色种养业扶贫要做到因户施策,首要的是扶贫对象精准,这样才能够精准施策,精准帮扶,有的放矢,因此农业部门首先要在精准定位特色种养业扶贫对象上发力。一要精准识别。县区农业部门要积极主动配合扶贫部门,深入贫困村、贫困户,把有劳动能力、具有发展特色种养业条件和意愿的贫困村、贫困户逐村、逐户,一个不漏地找出来。二要完善档卡。精准识别后,要密切配合扶贫部门,把特色种养业扶贫对象的资源条件、劳动力状况、产业发展需求等信息,完善到扶贫信息系统、扶贫手册中,并及时更新相关内容,为精准施策、精准帮扶工作提供基础依据。

3.精准确定脱贫产业。市委办公室《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发展10大特色产业,下一步具体到某一个贫困村、某一个贫困户,如何选准脱贫产业?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摸清市场需求。要摸清本县、周边县市场上,对哪种农产品有需求、需求量大致是多少、需求的持续性如何,对产品的品质、包装、品牌有什么要求,附近有哪些销售市场、有哪些需求规模较大的市场主体等情况。要紧紧围绕市场需求,立足消费导向,选择适销对路的、收益较高的产业和产品。二是摸清本地的资源优势。我们要在摸清贫困村、贫困户有哪些种养业资源可利用,有哪些潜在的资源可挖掘,农田水利、农业设施、所在区位、道路交通、生产用电等条件如何等情况的基础上,帮助群众分析优势所在、潜力所在,指导群众选择优势主导产业。当然,这也要首先遵循市场需求的原则。三是摸清环境承载条件。当前省市正在大力推进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对此给予充分肯定,他说“**提出以生态农业为抓手,推进农业现代化,这个路子是正确的。”因此,我们指导贫困村、贫困户选择脱贫产业、推动特色种养业扶贫,不能背离绿色发展理念的要求,不能脱离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大背景、大趋势。首先,要了解生态环境情况。调查了解当地的生态条件如何,环境承载力怎么样,有没有种养禁止区等等。其次,要选择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产业。要选择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甚至有益于生态修复能形成自然景观的产业。最后,要推动构建生态循环。我们在推进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中提出,要以复合式循环打造区域产业生态圈。我们搞种养业扶贫也要注重推动构建生态循环。比如,我们可以引导贫困户自身搞种养结合,或者村内种植户和养殖户搞合作,或者种植专业村与养殖专业村之间合作,最后扩大到种植专业村、养殖专业村、加工企业、商贸企业之间合作,实现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在更大的地域范围内形成生态循环。四是制定特色产业扶贫模式。各县区都已经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资源条件、环境承载力,编印了特色种养业扶贫模式的小册子,具体地列出了发展什么品种、适合什么地区、适合什么贫困户等等,以供乡村干部、包户干部指导和贫困户选择脱贫产业使用。五是摸清群众意愿。我们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多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政府引导的办法,当参谋、提建议,调动贫困群众选择适当产业、发展“一村一品”的积极性,不能代替他们选择,更不能强行干预,下指标,下命令。

我市旅游扶贫进展情况:截至目前,全市共建设旅游扶贫村66个,其中国家级36个,省级8个,带动贫困人口数7400人。埇桥区12个,带动贫困人口数612人;
**县10个,带动贫困人口数4609人;
**县16个,带动贫困人口数496人;
**县17个,带动贫困人口数276人;
萧县11个,带动贫困人口数1407人。

4.精准选择带动主体。带动主体有产业化联合体、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组织5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集体经济组织。这些主体,既是我们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也是示范带动普通农户发展现代农业的“领头羊”,更是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的关键所在。我们要充分发挥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作用,通过一定的政策支持,激励和引导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到脱贫攻坚中来,借助他们的力量来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一要认真梳理本地及附近新型经营主体。把与本地特色种养业扶贫密切相关、有帮扶意愿、有帮扶实力的找出来,列出其经营范围、产品需求、联系方式等,编印成册供乡村干部、帮扶干部选择带动主体时参考。二要积极引导贫困户参加合作社。我们要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贫困村或附近有合作社的,要引导和帮助贫困户加入合作社;
贫困村或附近没有合作社的,要尽快组建。要把村两委成员、农村“能人”、技术干部和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发动起来,鼓励他们牵头领办合作社。特别是各级示范合作社要充分发挥好组织、协调、服务功能,主动吸纳贫困户,带动他们共同发展。三要积极推进对接。各级农业部门要充分发挥与农民、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熟悉的优势,鼓励和动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到贫困地区兴业创业,与贫困村、贫困户以及贫困村的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开展合作,带动他们脱贫致富。四是指导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关键是要构建起利益联结机制,并通过签订合同、协议加以保障。根据市内外农业产业化实践,大致有这么几种利益联结机制,供大家参考。股份合作型,订单合同型,服务协作型,流转聘用型。无论哪种机制,我们都要加强监督,建立诚信档案,对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等主体的失信行为进行惩戒,确保双方合法权益。

我市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情况:截至目前,全市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的贫困村数量288个,占贫困村总数的80.2%,其中自办新型经营主体的贫困村111个;
带动贫困户16469户,贫困人口39987个。

5.精准落实扶持政策。脱贫攻坚是当前最大的民生工程,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扶持政策力度前所未有,各级农业部门要不折不扣地认真落实。一是落实倾斜政策。从省级层面看,省农委投向贫困县的比例超过了40%,做到了倾斜支持。2015年,省农委分配到县的资金79.1亿元,其中分配到31个重点县的资金38.7亿元,占48.9%;
2016年,省农委分配到31个重点县的资金超过53.3亿元,占55.8%以上。从市级层面看,我委掌握的本级项目资金,以及市下达到县区的资金,也必须按照优先顺序分配,体现出对贫困县的倾斜支持。县级层面看,县农业部门承担着落实扶持政策的主要责任。无论是上级部门安排的项目资金,还是县本级的项目资金,都要向贫困村、贫困人口、带动主体倾斜;
竞争立项的,要体现优先的原则。二是落实整合政策。国家整合资金实施意见和市里即将出台的实施意见,都明确了整合的范围,但是所列出的都是项目大的类别,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细化、精准化。县区农业部门要积极配合本地的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瞄准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人口,紧紧围绕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两个资金用途,形成“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扶贫投入新格局。作为市级部门要大力支持县里开展整合,不得以任何借口干扰县整合,并加强指导监督,避免整合资金用于与扶贫无关的事项。三是创新落实政策。要创新支持条件。当前要探索把带动贫困户作为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一个重要条件,防止扶农不扶贫、产业不带贫。市、县农业部门都要研究制定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安排项目设置条件的具体办法,力争每个项目所支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都能带动若干贫困户。此外,对于示范联合体、龙头企业“甲级队”、示范合作社、示范家庭农场的评定,也要把带动贫困户情况作为一个重要条件。要积极探索折股量化。县区要将财政资金投入设施农业、规模养殖等项目形成的资产,折股量化给贫困村和贫困户。县级农业部门要对这一政策认真研究,积极探索,逐步扩大实行参股量化分红的农业项目资金的范围。

6.精准提供指导服务。一要健全服务机制。要落实“双包”帮扶制度。当前,市县乡都建立了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双包”扶贫机制。今年我市实施了“1051”专项行动。县区农业部门都要按照当地党委政府的“双包”要求,做好结对帮扶工作。要推动新型经营主体帮扶。2016年我市制定了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联系制度,各级农业部门联系人员在联系服务中,要鼓励和促进所联系的主体与附近的贫困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做好帮扶带动工作。要以包村联户促进帮扶。目前,全市各县区在包村联户服务科技示范户的同时,要鼓励科技示范户帮扶一定数量的贫困农户,为贫困户脱贫致富提供种养技术支撑。二要提供精准服务。要对包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强化政策咨询服务。要对带动主体强化市场信息服务,收集共享当地产销供求信息;
积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电子商务。要对贫困户强化技术服务,组织农业技术专家为贫困户一一进行技术指导,给贫困户想点子、找路子,带动贫困户有效脱贫。三要提供精准培训。要多渠道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工作,培训教材设计要结合本地种养业的特色,做到通俗易懂,易掌握和实施,并做到人手一册。要“因材施教”,进行分类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也要注重扶贫培训,安排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时县区应将贫困村列为重点培训范围;
县区要建立职业农民结对帮扶带动机制,带动同产业的贫困户脱贫致富。

三、完善工作机制,全力推动特色种养业扶贫各项措施落地生根1.加强组织领导。特色种养业扶贫是当前和今后几年农业部门的重要任务,为此,市政府成立了**市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县区农业部门要按照《关于特色种养业扶贫工程的实施意见》要求,会同有关部门,成立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工作领导或协调组织,定期召开调度会,实现部门联动,共同推动特色种养业扶贫措施落地。县级农业部门承担特色种养业扶贫工作的具体实施任务,要进一步加强领导,一把手要亲自过问,要明确分管领导具体负责,要有人办事,可以成立扶贫办,也可以确定专人负责。

2.加强规划引领。当前,市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在按照省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市政府的要求,抓紧编制产业精准扶贫规划,这是一件大事,县区一定要高度重视,切实抓好。一要深化认识。编制产业精准扶贫规划是贯彻中央脱贫攻坚“五个一批”精神的具体体现,是产业精准扶贫的导向和遵循。二要把握好政策。充分用好农业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中有关政策,加大产业扶贫资金投入,鼓励推广扶持资金折股量化等帮扶模式,依法建立贫困户与新型经营主体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强化金融保险扶持。三要把握好时间节点。启动编制产业精准扶贫规划,进一步论证后以市人民政府名义下发;
县级规划也要抓紧编制,充分论证后,联合相关部门印发。

3.加强督查调度。2016年2月起省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全省有扶贫任务的各市、县特色种养业扶贫情况每月进行一次调度,每季度进行一次通报。2017年从2月底起省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省财政厅、省林业厅、省商务厅、省旅游局、省能源局、省扶贫办和有扶贫开发任务的70个县(市、区)利用各级财政资金设置的产业扶贫项目实施情况每月进行一次调度。具体包括特色种养业扶贫项目、光伏扶贫项目、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商贸流通扶贫项目和资产收益扶贫项目。我市计划从4月份开展产业扶贫项目实施情况调度。

4.加强绩效管理。全省特色种养业扶贫工程的实施意见中指出,特色种养业扶贫情况将纳入各级各有关部门扶贫开发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为此,县区农业部门都要高度重视,要主动与本级扶贫办对接,了解考核的办法、考核的指标、考核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特色种养业扶贫是市委市政府赋予农业部门的光荣使命,我们要牢记责任,勇挑重担,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全力推进实施特色种养业扶贫工程,为加快我市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推荐访问:会上 扶贫 特色 讲话稿 种养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