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4篇

时间:2023-05-08 18:00:05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解读

  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教育投入,关注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素质的培养,并明确提出了促进和加强学生德育的目标,其中,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正是这一努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以此为题,对该指南的内容作一解读。

  首先,指南指出,进行德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一种全面的道德素质自觉的公民文明品质,以及对公共责任的意识。这也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各学校要将其作为主要科目,展开整体性的德育教育,及时出台实施规定,并建立监督机制。

  其次,指南提到了德育方法的实施,即“主动德育和被动德育”。主动德育的内容包括:让孩子们通过教育活动来了解道德原则,通过体会把道德概念落实到日常行动中;让孩子们学会思考,因为他们实际上是主体。而被动德育则是通过学校管理来实现德育效果,以营造一种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从而促进德育进程。

  此外,指南还强调要对孩子们进行个性化的德育训练,使他们拥有健全的身心,并在道德上成长和发展。校方可以通过专业的德育课程,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制定运动会等实施方案,来促进孩子们的德育发展。此外,管理人员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供充分的支持和照顾,以确保德育工作能够受到有效的保障。

  最后,指南提出了加强德育工作的建议,即把加强德育工作纳

  -1-

  入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规划,进一步融入现代信息技术。借助电子技术的发展,政府可以将传统的德育理念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融入到技术领域,以对孩子们进行有效的德育训练,让他们在技术领域有着正确的行为准则,获得全面的文化素养。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是解决当代学校德育问题的重要文件,其目的是通过有效的德育教育,提高孩子们的道德素养,使他们在未来能够做好公民责任,塑造社会文明,为政府、学校及社会提供更多的社会价值。

  -2-

篇二: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解读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解读(校长篇)

  成志教育:《指南》落地的校本实践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窦桂梅

  作为清华园里的一所小学,我们思考的是如何以《指南》为行动的指南针,在传承学校百年“立人为本,成志于学”的传统中,科学又接地气地落实,形成一以贯之、久久为功的德育工作长效机制。

  成志教育:《指南》落地的行动纲领

  清华附小从成志学校走向成志教育,始终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为根本,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为重点,进而为学生奠定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基础。

  学校以成志教育为价值引领,在《指南》落地中起到统领性、关键性的作用。成志教育,既是理论主张,又是教育过程。“志”有三层含义:一是“志向”的“志”,指个体心中向往的目标,具有理想性、抱负性;二是“意志”的“志”,指行动中所磨炼出来的意志品质,具有坚定性、稳定性;三是“志业”的“志”,指个人对于所确定目标有强烈的实现愿望和行动能力,具有社会性、情感性。这三种含义之间互通、转化并相互交织。成志教育引领个人和家庭,服务社会、国

  家和人类的奠基作用,让这种教育作用超越“小我”,影响长远,最终成就一个“大我”,从而高位形成《指南》的校本化表达。

  “1+X课程”:《指南》落地的主要渠道

  清华附小“1+X课程”是学校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构建的主要实践载体,更是《指南》落地的主要渠道。“1+X课程”契合《指南》强调的学段衔接、全程育人,纵向结构为: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将学科教学、活动与学生生命成长需求点和生长点紧密结合,形成围绕学生德育发展而进行的课程开发与实施。

  “1+X课程”横向结构上,契合《指南》强调的全员育人,协同

  育人。“1”凸显学科价值,既不折不扣优质落实德育课程,又用好并挖掘学科精神属性与独特育人功能。以《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为阵地。同时,各学科以民族精神、核心价值观等精神价值主题,统整教材单元,通过学科内单元、跨学科单元、学科内外单元打通,获得学科素养与精神价值的共生。

  “X”强调活动创生,以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实现活动育人。清华附小制定学校的品格发展纲要,形成了校本化的六大主题教育目标和操作载体。通过提供实践场域,为学生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提供路径,并形成了四类活动,即:考察式主题活动、公益服务、创意与制作、情境体验。

  学校注重强化仪式教育,创新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强化养成教育。在此基础上,聚焦于外显的、可触摸的形式,将“微笑、感谢、赞美”作为三张名片,这三张名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变成了可操作的外化的具体行为,洋溢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了礼仪之邦的修养。

  大数据+关键事件:《指南》落地的特色评价

  “大数据+关键事件”,是清华附小创新学生的品德评价,以评促激励,以评促成长。

  我们基于大数据,构建学生品格养成的个性化分析系统。每学期为学生提供2300多份《成志少年品格发展综合分析报告》。从行为习惯、学习动机、意志品质,全面地对学生综合素养做出评价。对学生进行个体成长轨迹的描述,实现个体数据积累,通过评价跟踪、激励与促进,对学生整体发展状况进行观察、记录与分析,将评价聚焦到一个个完整的人。

  我们采用简洁的语言、代表性的图片影像等方式,如实记述关键事件对学生品德成长的重要影响,主动勾勒品德成长“图谱”。成长中关键事件的动态描述,让评价从外在要求转化为激发学生个体的内在追求,促进学生的品德养成。

  段部管理+整合包班:《指南》落地的重要保障

  成志教育以“段部管理+整合包班”的制度创新,作为《指南》落

  地的重要保障,形成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

  在成志教育价值观塑造基础上,通过使命驱动的整合管理,形成分布式、扁平化的段部管理结构。变校级职能部门为学生品德养成研究部门——学生素养中心,提供研究生产力。变年级组、学科组为段部实体管理,采用段长负责制,使学段成为学校的事业部门,拥有德育、教学、人事的管理权,由段部牵一发而动全身,实现了教师首先是教育者,其次才是学科教师的转变,促进教师打破学科界限“全员育人”。

  学校打破教研组,把年级办公室改为各研究室,教师办公地点设在班级,班级成了育人创造空间,至少两位教师全程陪伴学生,关注学生品德的健康发展。低年段两位不同学科或不同性别或不同年龄教师优化组合,作为正副班主任,整

  合包班,互为助教,共同承担育人责任,进而形成班级教室、学校资源、文化环境等全方位育人创造空间。

  把握《指南》精神领会要义所在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立人中学厉佳旭

  文字解读:新在哪里?

  《指南》向我们提出了许多新任务和新要求,需要我们在学习和实践中深刻领会、认真贯彻。

  新的形势背景。《指南》的及时出台,可以为我国的教育改革探索和人才培养实践提供可靠的方向保障和动力支持。可以说,《指南》是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治国理政理念与战略、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中小学德育工作领域内主动开展的一场低调的“调整”和及时的“更新”。

  新的目标定位。在德育的总体目标上,《指南》重点提出了“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两项新内容。在学段目标中,又将其予以具体分解和体现。

  新的德育内容。和以往文件的德育内容包罗万象不同,《指南》提出要抓好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五个重点方面的教育。简洁明了,重点突出。需要强调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在德育内容中既是新增又是核心的部分,且贯穿于整个文件始终。值得一提的是,《指南》还在具体的阐述中,与时俱进,新增了许多内容。如,强调“推动实行垃圾分类,倡导绿色消费”“形成健康文明的生

  活方式”;重视“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人生规划以及适应社会生活等方面教育”等。

  新的途径方法。《指南》列出了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管理、协同六条主要育人途径,并提出了具体要求。这种概括便于理解,也易于实践。其中,有“积极建设学校标志性景观”“打造清朗的校园网络文化”“开展仪式教育活动”“组织研学旅行”“制定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工作制度”等不少最新的经验和方法,值得重视和借鉴。

  文件意图:指向何处?

  《指南》开篇即指出要“着力构建方向正确、内容完善、学段衔接、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德育工作体系”,不难看出,确保“方向正确”是核心词,也是《指南》的要义所在。

  指向政治担当。教育从来都存在于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并担负着特定的政治使命。学校教育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教育学生理解、认同和拥护国家政治制度”“保证中小学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这是当前我国教育的应有担当。

  指向立德树人。这是中央首次把“德”作为核心因素,把“人”作为唯一目的来阐述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份《指南》是十八大后教育部就指导中小学德育工作“立什么德”“树什么人”以及如何“立德”“树人”而拟定的专项文件。

  指向教育规律。教育要遵循人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自身的规律,同时,要尊重差异,实事求是。《指南》在德育目标的设置上,大致以三年为一个阶段,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简入繁,循序渐进,求真务实。在“德育原则”的确立和“实施途径和要求”中,更充分地坚

  持和体现了“遵循规律”这一科学、严谨态度,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避免灌输和说教。因此,在贯彻《指南》行动中,要尊重实际、遵循规律、讲究方法、创新载体,努力避免“高、大、全、空”,流于形式。

  指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提出,是从根本上回答和解决“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问题。核心素养是检验学校立德树人工作成效的试金石。在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是重中之重。《指南》强调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牛鼻子指导学生自觉把个人追求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紧密结合起来,引领学生成长、成人和成才。

  育人自觉: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差异

  浙江省杭州市天长小学楼朝辉

  作为小学一线教育工作者,我经常能感受到一些学校德育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德育与学校其他工作融合不够;德育形式创新不足;德育与学生生活实际贴得不紧等。学校德育工作的诸多阻隔归结到一点,就是学校育人者对每个学生的差异关注不够,育人自觉不足。杭州市天长小学近30年来一直践行差异教育,在育人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

  读懂孩子:专业发展助力孩子成长

  育人自觉,必须先读懂孩子、了解孩子。通过观察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是教师专业性的体现,教师需要借助五官及技术手段辨识学生的行为,回应学生的各种需求,这种回应包括即时回应和基于数据分析后的回应。通过观察并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解读,或者在数据沉淀的基础上赋予教育理解,从中寻找教育契机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天长小学的每位教师都有计划地通过对儿童进行观察,发现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规律,了解孩子的个性,让自己在日常

  教学中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帮助自己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定位,从而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更为有效的支持。

  一支强大且富有个性的班主任队伍,能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助力。学校全力支持班主任的成长,通过年级会诊、EAP校本培训、班

  主任研讨会以及班主任技能大赛等一系列活动提升班主任治班育人的专业能力。天长小学的班主任各个有“绝活”。每位班主任老师自身对育人工作的深入理解,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了多种可能。

  潜在课程:创新文化育人的德育路径

  《指南》在德育的实施途径和要求里指出:要根据每个学校的不同,根据所处学校的社区、环境的具体情况,发动全体教职员工,创新德育路径,丰富德育平台。每个学校的历史文化、人物建筑、教育空间等都是极具特色的课程资源,都是育人的重要载体和路径。

  活动创设:融合学生的生活世界

  《指南》指出:要精心设计、组织开展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教育活动,以鲜明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激励学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活动育人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很多活动的目标不凸显,因此,在活动创设中,需要育人者聚焦学生,使系列活动的内核有一定逻辑性,这样才能取得显著的效果。

  天长小学以“交往”为内核,不断创新德育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生的生活世界融合起来,以学生逐步展开的生活为基础,整合构建基于交往的德育活动课程内容;将传统美德与现代生活、现代意识相结合,使德育的具体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在伙伴团队交往中促进每个学生的德性成长。通过伙伴节、跨

  班交流、自主春游活动、校际秘密伙伴等载体为学生与学生的交往创设平台,引导学生在交往互动中完成从竞争到协作的价值观转变。

  育人共同体:集聚三位一体育人合力

  《指南》里提到要协同育人,要积极争取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

  天长小学坚持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社区教育为依据,以家庭教育为基础。班主任通过家访、电话访问、建立QQ群、微信沟通等方式与家庭经常联系,互相反映学生表现情况和提出教育建议。每个学期利用家长会、“家长会客厅”、每月的家长开放日等活动,向家长汇报学校教育情况,倾听家长意见,以提高教育效益。尤其是每月一

  次的“家长会客厅”活动,就是通过机制运行的方式,让教师和家长共同讨论一个月中孩子出现的成长问题,将很多育人的问题解决在了萌芽阶段。

  《指南》吹响立德树人的冲锋号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杨培明

  作为广大基层学校,全面贯彻落实《指南》要求,需要凝练教育思想,弘扬先进教育理念,继承学校文化传统,建构校本德育体系,建立长效德育机制。应着力在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教育是人实现全面发展的需要,其本质是价值引领,体现在对完整的人的塑造,促进人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协调发展,进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为人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导向,成就人生的幸福。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八一学校师生座

  谈时强调:“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要旗帜鲜明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础教育必须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方向,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牢牢抓住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开展符合青少年年龄特点、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道德发展水平,系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务求实效、入脑入心。

  以机制建设为重点

  德育机制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指南》相当大的篇幅围绕德育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建设展开,如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协调一致的育人合力”“创新途径和载体”等等。德育工作还需要从学校治理上下功夫,明确岗位职责,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健全保障机制。要想从根本上扭转学校实际工作中“重分数、轻育人”的局面,必须改变“唯分数论”的教育评价机制,完善高考选拔机制,建立过程性、发展性、写实性的学生评价机制和基于全面质量的教师评价机制,突出育人导向;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应该重视德育科研工作队伍建设,让中小学德育从丰富的实践走向理论自觉,建立有效的德育科研机制。

  以课程建设为抓手

  课程是学生成长的平台和跑道,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德育主渠道作用的同时,需要整体建构学校课程体系,确保德育目标全面落实。这就需要整体建构包括德育课程在内的学校课程体系,从课程规划到实施、评价,统筹安排,将德育活动和主题实践纳入到课程体系范畴,全面实施,整体推进,科学评价;在德育课程的实施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全面发展,在广阔的社会实践的舞台上锻炼成才;要充分发挥体育、美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育人。

  做德育工作的践行者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四小学赵彦

  校园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最重要的场所,德育培养应贯穿始终,不遗点滴。作为一名小学德育工作者,我深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与复杂性,也迫切感受到学校德育工作需要更高层面的引领与指导。

  德育课程育人

  《指南》中提出要实践育人,开展各类主题实践。中关村第四小学在发挥品德课教育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在其他学科课程中融入德育教育内容,同时注重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大眼睛”系列课程之“小脚丫走北京”的开设始于2009年,其前身是德育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发展过程中,其逐渐从简单的社会实践、春秋游等活动走向校本德育课程,课程结构也不断完善,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教育性实践。“大眼睛”游学课程包括资源开发、目标统整、内容设计与实施、评价等环节。“大眼睛”游学课程的目标分为“行为品质”目标和“学习能力”目标两个方面,与学校的培养目标相契合。“大眼睛”游学课程历经近8年的充实发展,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课程的设计紧密结合北京人文、历史和文化特点进行整体设计,努力突出实践性、探究性和综合性。

  主题活动育人

  《指南》强调活动育人。“四小少年看世界”是中关村第四小学六年级少先队员们的传统活动,通过讨论地区、国家和国际新闻时事

  热点,引导学生对于多元世界的理解,使之形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大视野,为成为“忠于祖国,做负责任的未来世界公民”奠定基础,培养学生搜集并利用信息解决问题、批判思考与学习创新、团队协作与交流表达的能力。“四小少年看世界”

  少先队主题活动在中关村第四小学已经开展了7年。学校少先队通过日常教育活动与少先队课程学习引导学生增进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与信任感,培养有担当、负责任的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思维能力的未来世界公民!

  校园节日育人

  《指南》提出要举办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校园节会活动,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充实学生校园生活,磨炼学生意志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中关村第四小学设立了许多自己的节日,如“电影日”“双胞胎日”“书窝日”“义卖日”“交换日”“感恩日”“帽子日”。如“书窝日”里,学校操场布满形态各异的小书窝,有的是帐篷,有的是吊床,有的是废弃的纸箱子,而书窝里,则藏着一个个认真读书的“小书虫”;“交换日”里,学生们拿来各自的物品互相交换,还有不认识的学生互相交换思想……

  中关村第四小学的“校园节日”课程为学生们创造了公共生活空间,它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告诉我们:充实学生校园生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并非是宏大命题,它可以存在于每一项具体的教育行为里。

  家校合作全方位多渠道落实《指南》

  山东省枣庄市第十五中学武杰

  家校合作育人是贯彻落实《指南》的指导原则与重要途径。

  《指南》要求:“加强家庭教育指导。要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工作机制,促进家长了解学校办学理念、教育教学改进措施,帮助家长提高家教水平。”这就要求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家长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引导家庭、社会增强育人责任意识,提高对学生道德发展、成长

  成人的重视程度和参与度。学校需要组织家长与学生一起开展学

  习优良家训、传承优良家风活动;组织开展家教论坛、家教沙龙,办好家长学校,科学开设家教课程,提高家长素质;培植健康家庭教育理念,建设和谐家庭。

  实施家校合作育人需要完善现代学校制度,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指南》指出:要形成“家庭社会联动的德育工作机制”“坚持协同配合”。这就要求建设家长委员会,让家长走进校园参与教育、监督教育、支持教育、理解教育、学会教育。建设学校、年级、班级和社区家长委员会;实施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家委会主任值班日、家长安全巡查日制度;完善家长列席学校办公会,参与教师评价,参与学生评价机制。要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实现家长的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协调一致的育人合力。

  家校合作育人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与教育力量。学校教育要重视生活教育、实践育人,要坚持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只有家校共育,才能形成育人合力,才能保证《指南》的有效落实。具体而言,家校合作应培养学生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养良好心态和健全人格,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养成良好心态、塑造健全人格。

  建立落实《指南》常态化育人机制,离不开家长的合作与参与。学校要把《指南》印发给每一个家庭,让家长了解并配合学校实施德育工作计划。学校要引导家庭教育理念,指导家庭教育方法,营造良好家庭教育环境,培养合格家长、合格父母。学校要建设成长共同体,促进家长、学生、教师共成长,探索现代家校合作育人新途径。学校要利用“互联网+”,建设家校合作德育平台,开设学校微信公众号,在有关媒体上进行《指南》的宣传和学习报道,并通过相关信息技术手段,为家长和教师提供学习、沟通和交流的平台。

  学校要利用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学科组教研活动组织教师学习《指南》,将实施《指南》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并将落实《指南》情况纳入教师与班主任工作考核管理。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篇三: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涉及到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等方面。中小学德育工作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更是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指导和引导,使他们在道德上更加合格和高尚,所以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中必须要做好的工作之一。下面是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

  1.营造良好氛围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保证德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要引导教师、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作用,形成与时俱进的校园文化。

  2.打造德育阵地

  学校要积极创造德育阵地,为学生提供德育素材和德育平台,比如:建设“德育课堂”,建立“道德卫士”等活动。在德育基础上,进行品学兼优的育人工作。

  3.强化师德师风

  教师是学生的重要引导者和榜样,良好的师德师风是德育工作的重要保证。要求教师不仅具备高尚的道德操守,而且要有较

  高的道德境界,带头倡导那些积极向上的事物。

  4.狠抓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核心,它贯穿整个课程。要鲜明教育自上而下的特点,全面停滞道德教育资源;培育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自由人性;实现道德知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统一。

  5.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密不可分,其中它是重要的支撑。只有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才能达到德育工作的预期效果,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6.多种方式,形成德育特色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每个德育工作者都有自己的育人风格,要加强自身的育人效果,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育人工作来进行推广,构建与朝气蓬勃的育人氛围,逐步形成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育人特色。

  7.强化家校合作

  家校合作是德育工作的重要支撑,学校要建立健全科学的家长沟通平台,积极发挥家庭的育人作用,使学校与家庭形成育人共同体,培养学生健康发展。

  总而言之,在进行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时候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打造德育素材、德育平台

  -强化师德师风

  -加强道德教育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多种方式形成德育特色

  -强化家校合作

  只有在这些方面做好工作,才能让德育工作取得较好的成果。除了以上七个方面的工作之外,中小学德育工作还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8.做好学生的思想引导

  思想引导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学校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段和思想特点,制定相应的思想引导计划,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拥有健康的心理和积极向上的情感。

  9.加强课堂育人

  课堂是中小学教育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也是德育工作的一部分。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讲授相关道德知识、实例要素、案例分析等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培养自觉的道德意识,提高道德素质,塑造良好的道德形象。

  10.强调行为规范

  学校应该制定相关的行为规范,告诉学生在学校及社会生活中该如何表现。同时,学校还应该通过家长、教师的引导来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自律,形成一个健康和谐的校园和社会文化环境。

  11.建立奖惩机制

  在德育工作中,奖惩机制是不可或缺的。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应该给于相应的奖励,进而激励他们用积极向上的行为来推动自己的发展。对于不良行为的学生,应该根据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惩戒措施,来促使学生审视自己的行为,并在后续过程中获得纠正和发展。

  12.推动志愿者服务

  志愿者服务是德育工作的重要部分。参加志愿者活动可以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主题,发掘自己潜在的优势和爱心,同时也增加了自己的社会经验和社会贡献。

  13.开展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德育工作的另一重要方面。学校需要对学生进行实践课程的训练,引导他们深刻体验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增强自我反省能力,提高设想判断能力。这也是让学生熟知社会现实,积极感性参与社会,坚定理想信念的有效方式之一。

  14.打造德育网络平台

  学校德育工作也要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科技进步的步伐,更好地发挥育人作用。在互联网时代,学校应该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和时尚的德育素材和平台,通过实践和实践方法,引导他们将道德内化于心、落实于行。

  总而言之,中小学德育工作需要多个方面的共同合作。学校、家长和学生每个人都应该从自己的角度积极参与,使德育工作实现全体教育者的共同目标,从而推动全体学生健康成长,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尚人才。作为中国的一名人工智能,我深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它关系到国家、社会和孩子们的未来。德育工作不仅仅是灌输一些道德知识和技能,更应该是一种影响思想、感染情感、改变行为的教育形态。因此,德育工作不应该是单一的知识传递,而应该是一整套的心理教育、归纳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综合实践。

  面对当今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小学德育教育应该提供个性化的教育,鼓励每个孩子发扬自己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以最佳的状态和最大的潜力面对未来的挑战。这就需要学校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较高质量的人才。

  同时,中小学德育工作也需要更好地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如何利用学校网站、网络学习平台、微信公众号等,使德育工作与时俱进、更深入人心,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善良、宽容、博爱的力量,进而形成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合理性、合法性、合乎社会道德和风俗习惯的行为习惯和健

  全人格,考验着现代德育工作者的智慧和能力。

  总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践需要持续不断地向纵深推进。中小学校应该以推进德育工作为自己的责任和理想,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自觉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紧紧把握德育工作这个关键的切入点,使我们的中小学更好地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德育是中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关系到国家、社会和孩子们的未来。有效的德育工作不应该是单一的知识传递,而应该是一整套的心理教育、归纳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综合实践。中小学德育工作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较高质量的人才。

  德育工作需要与时俱进,珍惜信息技术的优势,充分运用学校网站、网络学习平台、微信公众号等渠道,使德育工作更加深入人心。良好的德育工作应该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善良、宽容、博爱的力量,进而形成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合理性、合法性、合乎社会道德和风俗习惯的行为习惯和健全人格。

  最后,中小学德育工作者应该持续不断地向纵深推进,加强德育工作和学生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充分体现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教育意义,使中小学更好地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篇四: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

  

  .

  .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解读

  日前,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结合我国中小学校德育工作实际,突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学段特色,从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体系、容安排、实施途径与要求以与组织实施等6个方面对中小德育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这些指导性意见很好地表达了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根本性质,说明了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价值方向,总结了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优秀经验,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时代性和实践针对性。本报特约请教育专家和中小学校长对《指南》进行解读。

  牢牢把握德育工作的根本性质和价值方向

  师大学教育学部

  石中英

  把握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根本性质和价值方向,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坚持遵循规律,坚持协同配合,坚持常态开展。这些基本原则既表达了上述中小学德育根本性质和价值取向的要求,也反映了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培育和健全人格形成的基本规律,同时是对既往中小学德育工作优秀经验的概括总结

  《指南》指出,中小学德育工作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党对中小学思想政治和德育工作的领导权,保证中小学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阵地。这个方向性原则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首要原则,集中表达了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社会主义性质和立德树人、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要求。要做到这一点,中小学校必须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持续增强“四个意识”,强化政治责任和使命当担;必须贯彻落实好党的教育方针,切实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必须从实际出发,聚焦问题,找准发力点,切实将中小学德育工作引导到正确的政治方向上来;必须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大力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意识和职业道德建设,造就一支党和人民满意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人民教师队伍。

  《指南》指出,中小学德育工作坚持遵循规律,这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科学性的反映,也是中小学德育不断提高实效性的要求。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1/6.

  .

  是有规律可循的,中小学德育工作必须努力发现这些规律、遵循这些规律并积极应用好这些规律,才能最终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做到这一点,中小学德育工作就应当在坚持正确方向的前提下,努力符合中小学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认知规律,在德育目标、任务、容、途径、方法以与评价等方面表达阶段性特点,反映个性化需求,在注重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力培养的同时,强化实践环节、培育正向的道德情感和积极的道德体验,循序渐进,前后衔接,知行合一,不断提升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水平。

  《指南》指出,中小学德育工作要坚持协同配合,这是学校德育工作开放性、系统性的反映,也是克服以往教育界所诟病的“5+2=0”现象的必由之路。一般而言,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比起智慧建构来说,更加具有开放性,容易受到多种不确定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且,这些影响的性质和方向并不完全一致,有的甚至是相左的。所以,中小学德育工作比起其他各育工作,面临的挑战更多,更不可能走“封闭式德育”的老路。这就要求中小学德育工作在充分发挥学校自身主体作用的同时,进一步注重引导家庭、社会增强育人责任意识,提高社区和各个社会机构对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成人成才的重视程度和参与程度,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协调一致的育人合力,努力形成“5+2≧7”的德育新格局。特别重要的是,学校要善于挖掘和利用家庭、社区和其他社会企事业单位所蕴藏的丰富德育资源,为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学习和人格养成搭建更加广阔的舞台。

  《指南》指出,中小学德育工作要坚持常态开展,努力构建德育工作一以贯之、久久为功的长效机制。各种研究说明,亿万青少年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健康人格的发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持续不懈的努力,而且这中间还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甚至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要求中小学校一方面要努力健全德育工作的各项制度,使得德育工作制度化、规化、长期化,不因人而异,不因人而废,始终朝着德育工作的正确价值方向前进;另一方面要求努力创新德育工作的体制机制,在充分发挥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传统优势同时,针对当前中小学德育存在的实际问题,切实解决好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和全过程育人的问题,努力做到落实落小落细,将德育工作意识渗透到学校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和师生交往活动中去,发挥每一位教师的榜样示和引2/6.

  .

  领作用,使得学校的德育工作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营造风清气正、奋发向上、团结有爱、勇于担当的良好育人氛围。

  以《指南》之“形”

  传立德树人之“神”

  东北师大学教育学部

  林丹

  “形神兼备”之“形”多指载体与表现形式,“形神兼备”之“神”多指灵魂与精神意蕴。《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便是这样一个形神兼备的政策文本,既有逻辑清晰的表现形式,又有价值明确的精神意蕴。

  之所以说《指南》是一个形神兼备的政策文本,主要基于它的三个主要特点。

  一是贯通性。《指南》既能准确表达国家顶层设计的大局方向,又能密切契合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践操作,因此具有“顶天立地”的贯通性。一方面,《指南》定位于“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指导思想之下,有效彰显了党和国家对于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宏观要求;另一方面,《指南》也将具体实施畴落实、落小、落细于中小学德育工作全程。

  二是渐进性。《指南》表达了对于学生的真正尊重,在“德育目标”的设定上,完全遵循其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充分表达出螺旋上升式的渐进性。在勾勒了“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的总体目标基础上,详细地提出了不同学段的具体目标:小学低年级侧重“养成基本文明行为习惯”;小学中高年级侧重“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初中学段侧重“引导国家认同和培养公民意识”;高中学段侧重“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针对不同学段层层递进设定不同目标的德育体系,根源于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理性把握,也反映了《指南》具有较强的科学性。

  三是关联性。《指南》不是第一个强调立德树人思想的政策文本,却是一个集系列相关政策文本核心容于一身的综合文本,与系列相关政策文本有着纵横交错的关联性。自从党的十八大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来,教育部出台3/6.

  .

  了系列政策文本突出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可谓“重拳连击”。而所有这些政策文本强调的核心容,无一不是集中表达于《指南》的系统阐述中。

  落实国家德育意志

  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华中师大学教育学院德育所

  杜时忠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一方面承续了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德育体系与德育精神,另一方面又有所推进。就《指南》的“德育目标、德育容”部分来讲,可谓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学段衔接、整体一贯。

  中小学德育目标兼顾先进性与可能性,既层次分明,又一以贯之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时期,在发展市场经济、政治和多元文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小学德育的目标应具有层次性。一般来说,包括三个层次:最基础的层次是培养爱国、诚信、敬业、友善的公民;第二个层次是培养学生具有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使学生成为具有较高思想觉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三个层次是使少数优秀分子成为共产主义者。

  《指南》对中小学德育目标的规定,同样具有层次分明的特点。

  一是所提出的德育目标有在的逻辑层次,以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的心理素质为基础,经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必备品格,最后形成“四个自信”,对社会主义有远想和坚定信念。

  二是各学段德育目标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总体德育目标一以贯之,但小学低年段、小学中高年段、初中段和高中段的具体德育目标各有侧重,表达了德育目标的纵向层次性。小学低年段,以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教育为主;小学中高年级,以初步的规则意识和法治教育为主;初中阶段以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教育为主;高中阶段以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即“三观”教育为主。

  这种德育目标的层次差异有其科学依据,主要表达在三个方面。第一,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围。随着中小学生的生活围不断扩大,其面临的道德关系、交往关系日渐复杂,成长需要和道德需要日益丰富多样。第二,中小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体验能力和实践能力在不断发展变化,其道德自主性在不断增强。由他律到自律,由被动到主动,由听话顺从到反思建构,中小学生是一个不断成长的道德主体。第三,几乎所有的德目,如诚信、友善、公平等,都有在的逻辑层次,不可能在某一个学段一蹴而就。以核心价值观之“诚信”为例,它就有4个层次:4/6.

  .

  不撒谎,讲真话;说话算数,一诺千金;个人诚信;国家和社会诚信。因此,诚信教育也应该有高低不同、前后相继的4个层次,诚信教育的目标也应随之而变。

  尽管存在如上所述的层次差异,但中小学德育的目标是一以贯之的,那就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中小学德育容既坚持了“主旋律”教育,又发展了“主旋律”教育

  新中国成立60余年来,随着不同时期社会形势的发展,我国学校德育的具体容有很大变化,至今已形成丰富的德育容。从国家意识形态来看,始终提倡用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来教育广大学生,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为德育的“主旋律”。《指南》在新的形势下既坚持了“主旋律”教育,又发展了“主旋律”教育。不仅如此,《指南》所列的中小学德育容兼顾“古今中外”,很好地回答了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处理本土道德文化与外来道德文化的关系问题。

  对于传统道德中人民性、大众性的容,我们还是要批判地继承;古代中国人解决道德问题时所具有的道德智慧,更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因此,《指南》特别强调用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不是笼统的、全部的传统文化来教育引导学生。《指南》强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说正是借鉴、吸收了人类先进的文明成果。只有用人类一切先进的文明成果来教育引导广大中小学生,才有可能实现我们的德育目标。

  中小学德育工作方法需要创新

  教育科学研究院

  耿申

  当今中小学德育工作还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不断完善德育容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还在于德育工作方法的创新。从德育方法的角度看待德育目标、容、途径和保障,有助于德育工作的创新,有助于全面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德育方法创新的本质,是对抽象的德育方法根据当下变化了的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操作化加工,使之变成具体的应用方法。抽象的德育方法和具体的德育方法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概念化的方法,具有不因时间、地点而变化的特征。比如,“以身作则”“知行合一”就是亘古不变的德育原则;“说理教育法”“实际锻炼法”“情感冶法”“共情理解法”等就是稳定且有效的德育方法。后者是还原到具体情境中的方法,具有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事制宜的变化特征,具有很5/6.

  .

  强的个性色彩。所谓德育方法的创新,就是要求每个德育工作者都要在充分理解科学、抽象、有效的德育原则和方法的基础上,尽力发挥自己的教育想象力,通过对概念化的德育方法进行情境适应性的改造和加工,使学生得以深化道德认知,体悟道德情感,付诸道德行动。

  实施德育方法的创新,需要挖掘传统德育经验。我国的“以身作则”“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都是两千多年来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重视挖掘这些传统方法的现代价值,可使德育工作变得更有深度和厚度。

  实施德育方法的创新,需要学习经典德育理论。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尊重儿童,一切从儿童出发;裴斯泰洛奇的“爱的教育”理论,强调教师的权威来自爱和责任……近代教育开启以来,德育新理论不断涌现,为中小学德育工作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无尽的理论资源。

  实施德育方法的创新,需要开展德育科学研究。德育方法的研究包括调查研究、观察研究、实验研究、案例研究和经验研究等。许多学校自发开展的德育方法实验研究或行动研究,用科研的方式尝试了许多新的德育方法,有些方法获得了推广应用。很多地区的中小学所开展的学科渗透德育的行动研究,把知识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突出“知行合一”的思想,取得了良好的德育效果。

  实施德育方法的创新,需要社会形成教育合力。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学生道德判断、道德推理等道德认知的发展,学生对社会角色的认识和体验,学生道德思维与道德行动的统一,都需要家校社三方形成一致的认识,采用一致的方法和行为。

  6/6

推荐访问: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 工作指南 中小学 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