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3篇

时间:2023-05-13 09:30:06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年第32卷第08期(总第508期)城乡建设与发展小议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罗?灿(三亚学院,海南?三亚?572000)[摘要]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三农”理论和实践研究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面临多种问题和挑战。从人才队伍建设、基础设施供给、治理体制机制等方面着手,促进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顺利实现。[关键词]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实现路径[中图分类号]D422.6???[文献标识码]A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尤其注重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并且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100年,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是最小单元,也是关键单元。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能否实现,将影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速度和质量。因此,本文以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为研究对象,分析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试图找到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有效实现路径。制约与配合,实现乡村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在当前“乡政村治”的治理结构下,乡村治理主体包括社会组织、基层党政组织、乡贤和普通村民等。现代化意味着对传统和过去的持续性改变,是基于现实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而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在适应现代化基本趋势和要求下,对传统乡村治理持续改变的动态过程,依据乡村治理的发展趋势,多元主体良性互动,共同对民主政治、乡村经济、社会生活、文化教育、生态保护及公共服务等具体事务进行治理,最终实现乡村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乡村治理现代化具体包括乡村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两方面内容,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重在制度机制,而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重在治理主体及执行力。2?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现状当前,乡村社会形态和治理基础已发生深刻变化,相对应的治理体系、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治理保障、治理绩效1?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概述乡村治理是以乡村为场域范围的治理,通过主体间相互[收稿日期]2021-03-01[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课题“技术进步、秩序重构与乡村社会治理机制创新研究”(编号:20CSH011)。[作者简介]罗灿(1986—),女,湖南常德市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上接P250)艺术教学与实践,将不同空间类型设计实践教学环节融入现代化乡村创新艺术设计中,进而创造出富有生活气息与生命力的艺术作品。通过项目合作与方案汇呈,营造展示乡村类型景观项目实践成果,借助艺术的创意与力量助力乡村振兴。态振兴为着力点,通过区域村落精准定位、特色乡土文化挖掘、村落空间功能提炼、生态旅游资源完善、村校合作搭建等多方位协同推动的建构路径,实现乡土和艺术的传承,特色与时代的融合。[参考文献][1]俞秀玲.当代乡村治理的新路径选择——新乡贤文化的重塑[J].江淮论坛,2019(06).[2]张理.农村传统公共文化空间与乡村振兴研究[J].农业经济,2020(10).[3]屈学书,矫丽会.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升级路径研究[J].经济问题,2020(12).5?结语乡村公共空间是乡村生态振兴中最具代表性和文化性的活动空间。如今,随着对乡土文化的传承和乡村振兴的实施,新的价值取向正在重构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发展格局,面对特色乡村空间城市化的趋势,乡村振兴战略为营造与活化特定空间注入强大的动力。本文以区域特色村落文化与生-251-

  城乡建设与发展目标等也要完成现代化转向,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乡村治理问题,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各级政府也结合本省(本地)实际情况从多方面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四川省为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提出建立乡村聚人气的体制机制,建立县域人才统筹使用制度和乡村人才定向委托培养制度,把乡村人才纳入各级人才培养计划予以重点支持。建立县级青年公职人员到乡村挂职制度,探索县、乡新进公职人员到农村开展定期服务制度。实施万名紧缺大学生定向培养计划、乡村实用人才培训提能计划和专家下基层行动。江西省为了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夯实村民自治基础,提出建优配强“村民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拓展村民参与村级公共事务平台,健全村级议事协商制度,规范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等议事规程,创新协商议事形式和活动载体。聚合激活各类人才资源,增强乡村治理现代化体系的获利。同时,提出建立一体化的信息系统和综合指挥平台,整合基层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职责,推动便民服务中心与综治中心一体化建设。以全省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和“赣服通”等为依托,积极开展代缴代办代理等便民服务,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山西省为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健全村民议事协商机制,提出以县为单位编制村民议事协商目录,制定民主协商流程图,依托村民会议、代表会议、议事会、理事会、监事会等,推动建立党组织领导的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村民协商机制。加强基层综合治理信息化平台建设,推动网络互联、数据共享,实现对涉稳信息的实时掌握、动态跟踪、预测预警。为强化基层服务能力,整合基层各类服务平台,为农民提供“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湖南省为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全面推行“互联网+警务”,扎实开展智慧农村警务室建设。有序推进农村地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工作,有条件的农村人口密集区域和重要路口实现全部覆盖。推动公共服务下沉乡村。因地制宜、统筹推进村级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打造集党务、村务、政务、商务、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以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现代化水平。推进“互联网+政务”,促进网上政务工作下沉到村,明确依法协助行政事项清单。优化整合现有公共服务资源,推动城市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延伸,在村庄普遍设置网上服务站点。海南省为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推广运用积分制。在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因地制宜推广积分制,通过积分制将乡村治理与发展乡村产业、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塑造文明乡风、扶贫济困等乡村振兴重点任务有机结合起来,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通过民主程序确定符合当地实际的积分内容和制度设计,充-252-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年第32卷第08期(总第508期)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鼓励市县积极建立乡村治理积分制示范基地。同时探索推进农村基层网格化管理,着力打造专业化的农村网格管理队伍。推进改革向基层延伸,建立集综合治理、市场监管、综合执法、公共服务等于一体的统一平台,构建县乡联动、功能集成、反应灵敏、扁平高效的综合指挥体系。建强农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依托全省统一、覆盖城乡的“一张审批网”工程,完善数据接口和共享方式,推进城乡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3?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中存在的问题虽然我国乡村治理现代化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具体进程中仍面临人才短缺、基础设施建设供给不足、治理体制机制不够健全等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对症分析,找出解决途径。3.1?高素质人才急需基础人才的缺乏给上层政策的执行带来阻碍,对政策的实施效果有直接影响。现代化的乡村社会治理需要具有一定知识水平和素质的人来执行,尤其是乡村基层一线人员,上层政策制定的执行力度与效果全靠他们。由于许多农村村委会干部思想观念落后、总体素质不高、知识水平一般,面对新的农村经济形势和乡村社会治理环境的变化,没有及时地改变工作思路和方法,无法深刻理解党和国家政策的内涵,旧的工作思路,不能够胜任新的任务。3.2?农村青壮年人口流失严重,村民文化素质低,不能有效参与农村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乡村人口大量进城,尤其是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年轻人转移到城镇非农产业就业,乡村人口空心化严重。据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农民工总量为28836万人,比上年增加184万人,增长0.6%。留在村子里的大多数为老年人、幼儿和知识学历不高的中青年,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2016年底,在全国31422万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初中以下学历者占比高达91.7%,55岁及以上者占比为33.6%。这给乡村治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乡村社会治理中,村民是重要的参与主体,乡村振兴及其治理需要广大农民的主动参与,而现实中由于村民文化素质低,参与率不高,影响有效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现。3.3?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础设施薄弱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现代化基础设施支持,如卫星通信、监控系统、光纤网络、预警广播系统及数字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虽然近几年国家在扶贫政策的支持下,部分农村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提升,但在网络硬件的建设上仍显不足。如部分农村移动网络信号时有时无,信号不稳定的情况频繁出现;宽带网络建设覆盖率低,同时缺少高效智能的数据处理设备,难以满足互联网时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年第32卷第08期(总第508期)代处理海量数据和短时存储的需要。在这些因素的综合制约下,农村在互联网应用和接入方面,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社会网络化、现代化治理的进程。3.4?治理体制机制不完善乡村治理水平的提升要依靠完善的运行机制,而运行机制的选择和构造,必须符合基本的社会制度。乡村治理现代化需要构建和完善多元治理机制,这些机制与基本制度体制相互配合,才能形成有机的现代治理体系。然而我国乡村治理的机制在运行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不到位、群众利益表达与回应机制不完善、政务信息公开机制落实不足、民主监督检查机制不健全和精英和资金的回流机制缺失等,使得这些机制与基本制度、体制不能很好地衔接,影响了乡村治理整体水平的提高。3.5?城乡二元体制影响了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有序推进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差异大,城乡间的制度分割化、碎片化,使得城乡间制度衔接不顺畅,城乡之间存在的差距也更易导致乡村治理工作走入困境。孔凡文等人在《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评价分析》中采用TOPSIS法对全国各地区城乡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差异状况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存在严重不均等,城乡差异最低值与最高值的地区之间相差3倍多。这也制约了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有序推进。4?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4.1?树立现代化治理理念,建立专业人才队伍,打牢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末端软实力要改革乡村社会治理问题,首先要树立现代化的治理理念,引入先进的治理技术,如引入大数据治理方式,让基层管理人员明白如何用大数据如何开展服务、进行治理创新和进行决策等;其次要建设好科技人才队伍,各市县级层面政府要制定科学的人才聘用机制,优化人才培养、引进的政策,做好区域内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多角度、多层次、多举措选拔人才,通过政策倾斜吸引青年人才加入,不断充实乡村治理的人才队伍,为乡村社会治理奠定人才基础。4.2?加强法制建设,调动农民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参与意识,提高村民自治能力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基础是法治建设,加大力度提升农民的法律意识和对政策理解能力,不断完善农村法律法规普及体系建设,让所有农民知晓国家的涉农和惠民政策,增强农民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健全基层法律维权义务服务体系,及时免费为农民提供法律援助。这也能够切实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吸引回乡青年就业,为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注入新生力量,同时,积极号召老党员、老先贤等城乡建设与发展乡村里面有威望的人,来对村民进行积极引导,号召大家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对家乡建设都献言献策。其次,保障好每一位村民的权利,使得每一位村民都能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提升村民自治水平和能力,共同促进农村治理现代化的实现。4.3?加大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基础硬件保障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离不开各硬件基础设施的支持,要保障光纤网络的全域覆盖,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如4G/5G无线网络的覆盖,这为后面平台的搭建奠定了基础。同时要构建面向乡村及村民为对象的综合信息平台,该平台不仅要打通各个服务主体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也要具备相应的便民服务功能,为村民能够提供日常所需的全部功能,例如:政务服务功能、培训体验服务、法律咨询服务和政策解答服务等;同时,该平台还是一个信息收集平台,不论是村民反映乡村事务、邻里问题、党政廉洁等问题,还是对政府工作、政策落实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都能及时收集、积极回应村民诉求。最后,在村民中,积极推广手机端APP,与综合信息平台做到无缝对接,消除隔阂,优化用户体验,对各种乡村公共信息精准材积,对问题精准解答,对乡村工作起到精准指导。4.4?不断完善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治理体制机制乡村治理必须完善各项运行机制,使得基本制度、体制与机制三者有机统一,共同推进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在治理体制上,建成现代乡村治理的一系列制度体系,如公共服务体系、民主制度体系、社会管理体系、社会治安体系、法治体系等,实现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4.5?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进一步优化乡村治理的资源和结构,这也能减少农村的人才流失和物质流失。另外,积极发展城乡一体化不仅能够有效缩小城乡在基础设施方面存在的差异性,还有利于人才资源和物质资源在城乡之间进行合理的流动,从而强化农村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此举不仅能够对我国乡村的治理面貌进行改善,也能够推动我国城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基层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和支撑。创新实施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工作法,打造具有地域特色、时代特征的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模式是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重要途径。[参考文献][1]赵敬丹,李志明,从基于经验到基于数据——大数据时代乡村治理的现代化转型[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0(02).[2]孔凡文,张小飞,刘娇.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评价分析[J].调研世界,2015(07).-253-

篇二: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

  

  乡村振兴专题党课: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治理有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社会建设对农村的具体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转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阶段,社会转型正面临从传统乡土社会转向城乡社会的关键时期,乡村治理现代化变革亦迫在眉睫。如何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促进乡村良序善治事关乡村全面振兴。近年来,乡村治理在实践中通过矛盾倒逼机制、制度变迁机制和技术促进机制,实现了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发展方式、秩序治理机制等方面的快速转型,但同时也逐步显露了治理主体弱化、治理机制虚化、治理保障不到位等治理瓶颈或困境。应深刻认识和理解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内在机制,着力破解乡村治理能力不强、动力不足、效果不明显等难题,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三个维度

  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贯通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在历史、实践、未来等维度上都有其内在的逻辑。

  (一)历史层面:城乡融合化下的系统化治理

  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背景下,乡村治理必须充分关注城乡人口流动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一方面,2021年全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6.2%,滞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18.5个百分点,意味着至少2.6亿人游走于城乡之间;另一方面,在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进程中,即便城镇化率达到75%,全国仍有3亿多人生活在乡村。所以,乡村治理在“人”的层面,既要关注乡村常住人口,又要关注尚未完成市民化的农业转移人口,同时部分城市居民在工作、生活模式上的“逆城镇化”,和部分城市老龄人口选择乡村田园式康养生活也应是乡村治理的考察范围。因此,传统的、以行政为主导的网格化治理,需要顺应治理对象、治理内容、治理难度进行转换,适应转型期高度复杂的乡村治理需要,转向更加开放、包容的网络化治理,充分释放基层多元主体的合作共治潜能与活力,解决“纵向利用过度、横向协调不足”问题,实现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有机统一的善治,使乡村既可承载乡村居民的美好家园梦,也可承载已经“市民化”群体的田园牧歌梦。

  (二)实践层面:家庭结构变化下的精细化治理

  家庭在乡村治理中发挥重要的基础作用,但家庭结构正在发生显著变化。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2020年全国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62人,分别比2010年、2000年、1990年减少0.48人、0.82人、1.34人。家庭户规模的持续缩小,使得过去家庭所承载的文化传承、村民教化和乡村治理等方面的功能日显弱化。尽管乡村家庭仍较多地存在“分户不分家”的情形,即实际上原来的家庭成员在生产、生活、交往等方面并未随着户籍的分开而割裂,但随着城乡流动的加速,这种天然的联系对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作用越来越式微,同时“分户”家庭对乡村治理参与的意识和意愿日益弱化,而利益诉求却日益多元化。因此,要弥补治理单元相对缩小带来的“真空”,必须以更加精细化的乡村治理模式为导向,以更加精准化的服务为手段,整体上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三)时代层面:乡村数字化下的智慧化治理

  当前,数字化浪潮汹涌,在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尤其是要素配置方式和人际交互方式的同时,也成为促进社会资源共享和公共价值增值,缩小城乡差距、赋能乡村振兴的有力“加速器”。因此,推动乡村治理向智慧化转型,要着力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畅通诉求表达渠道,以“互联网+党建”“移动议事厅”等方式为村民积极参与乡村发展和村务管理搭建信息平台,以“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等方式为农民表达诉求、依法维权提供更好的法律援助。二是提升乡村治理效率,通过“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优化马上办、网上办、掌上办、指尖办、就近办等便民服务,在农村也能实现“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等,提升农民办事便捷度。三是提振乡村治理活力,通过实施“雪亮工程”提升农民安全感,通过“乡村公众号”等形式推进村务公开,搭建数字化监督平台。未来,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化,数字化将进一步拉近时空距离,依托数字乡村建设,为乡村治理提供后发赶超、换道领跑的更多可能,实现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的有机统一。

  二、乡村治理现代化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和内在要求,全国各地围绕乡村治理均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形成了一系列有益经验和模式,但仍然存在一些共性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亟待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加以破解。

  (一)乡村治理基础“薄弱化”亟待扭转

  总体而言,乡村治理基础依然较为薄弱,尤其在组织基础、经济基础、社会基础等方面亟待强化。一是组织基础薄弱。部分基层党组织仍较软弱涣散,集体产业发展思路不清、措施不活、效果不佳,守摊思想严重,带领党员群众发展致富能力弱且基层群团组织覆盖有空白,作用发挥有限;农村新型经济组

  织培育不够,普遍规模较小,辐射带动不强,抗风险能力弱;农村社会组织发展滞后,多处于自发、零散状态,缺乏有效引导,普遍存在规模小、种类少、专业化不够、实力不强、组织网络不健全等问题,远不能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特别是农民群众急需的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还比较缺乏,服务效能也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经济基础薄弱。乡村产业发展层次偏低、集体经济偏弱,繁重的乡村治理任务容易陷入“无钱办事”的瓶颈和尴尬境地。三是社会基础薄弱。村民小组自治功能弱化,村民理事会作用发挥不明显;老干部、老党员、老模范、老教师、老退伍军人等“五老”人员作用发挥尚不充分;部分村落“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运用不规范,在村务监督上还存在不愿监督、不好监督、不敢监督等问题。

  (二)乡村治理主体“空心化”问题凸显

  一些欠发达地区农村“四空”和“三留守”问题依然突出,即“年轻人空、住房空、产业空、干部空”和“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问题并存,乡村治理人才流失,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一方面,乡村治理人才流失。近年来,虽然乡村干部待遇有所提高,职务与职级并行拓宽村支部书记上升通道,一定程度上破解了“出路”问题,但总体上看,乡村干部工作强度大、压力大、待遇低、出路窄的问题仍然存在,导致岗位吸引力不大、干部主动作为意识不强、人员流失严重,致使乡村治理干部储备总量不足、党务干部队伍建设不够、社会治理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频发。另一方面,群众参与意愿偏低。目前,村民自治、民主管理、民主评议、民主决策,是乡村治理的主要方式。村民参与村务决策,能够有效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但从部分地方实践来看,乡村治理的效果并不理想,农民对村民自治、农村管理的参与度不

  高,对村务决策、管理和监督工作的评价也很低。具体而言,在乡村振兴的推进过程中,产业有引进但农户参与意愿偏低,产业有发展但农户参与程度不深;人居环境有改善,但生态治理农户组织化程度不足;乡风文明进展速度较快,但农户活动参与度不高;乡村治理有提升,但未激发农户参与热情。

  (三)乡村治理手段“信息化”总体滞后

  尽管近年来数字乡村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与乡村治理“智治”的要求相比,乡村治理手段“信息化”总体仍显滞后。一是统筹协调难度大,资源整合较困难。乡村治理信息化建设涉及组织部、宣传部、政法委、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公安局等30多个相关部门和县域所有乡镇,其中涉及大量保密数据,存在数据壁垒、部门数据互通难等问题,致使协调难度大。数据分散不统一,缺乏相关数据采集、处理和发布等标准,各物联网设备或管理平台之间无法实现互联共享,信息数据完整性、关联度不高,碎片化严重,存在数据孤岛现象。二是专业人才匮乏,应用场景偏少。县、乡、村三级缺少专业建设人才、运营人才、数据维护人才,既懂农业技术又通信息化还熟悉乡村治理的复合型人才奇缺,同时作为参与者和应用主体的村民的信息化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目前数字乡村主要是在农村电商、移动社交、数字娱乐等方面应用较多,在乡村数字治理方面应用还不够,存在管理平台功能单一、信息数据来源不足、信息化硬件设施相对不足等问题。三是资金投入不足,政策支持乏力。乡村治理信息化工作涉及面广、覆盖面大、建设时间长,所需资金量巨大,而近两年中央、省、市数字乡村建设项目总体较少,县级财政无法满足数字乡村建设的庞大资金需求,建设进展缓慢。同时,数字乡村投资大见效慢,短期收益

  不明显,各方政策支持尚不明朗,社会资本多处于观望状态,参与建设意愿不强。

  (四)乡村治理方式“行政化”倾向突出

  乡村治理及其现代化理应是乡(镇)政府与村民自治的良性互动,但在行政传导压力下,经由层层加码到乡(镇)政府“下压”至村委会,呈现“行政性下沉”,不仅压缩了乡村的自治空间,还对乡村的自治活力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一是治理方式单一。部分村落习惯于主要依靠行政资源开展工作,运用行政命令方式推进乡村治理,行政化倾向较为严重。二是依法治理水平还不够高。部分基层组织和乡村干部存在明显的结果导向,认为只要能办成事,是否民主、有无程序都无所谓;部分基层工作者害怕影响集体利益、触及社会矛盾,对民主决策、民主监督不想用不敢用;也有部分基层干部依法办事意识不强。三是推进乡风文明力度不够。一些农村陈规陋习根深蒂固,不良风气滋生蔓延,婚丧大操大办、高额彩礼、铺张浪费、厚葬薄养等不良习俗仍较为突出;部分地方群众大肆宣扬封建迷信,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移风易俗亟待加强。

  三、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确保乡村治理体系的有效运转并实现效能转化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进。

  (一)以“发展式增长”助推乡村治理现代化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表明我国发展目标已经从单纯追求“增长式发展”,转向更加重视发展成果的可及性,即物质资料生产必须服务于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服务于全体人民的共享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相对新农村建设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要求,也更加突出了对“发展”的重视,即农村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增长和摆脱贫困,而是经济与社会全面进步,农村社会治理也不是管治农民,而是如何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和实现农民的发展权益。换言之,振兴乡村就是避免无发展的增长,通过“发展式增长”将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农民,促进农村农民共同富裕。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主要目标是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权利,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续性改善民生,创新乡村治理体系,完善社会共治治理路径,确定广泛参与和共同受益的社会治理总目标,使人民生产和生活相得益彰,各得其所。因而,从发展目标指向来说,乡村治理现代化与乡村振兴是一脉相承的。

  (二)以“自治活力”助推乡村治理现代化

  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治理主体的主动参与意愿和参与能力不断提高。基层群众积极参与乡村治理,自觉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乡村整体自治水平逐步提升,乡村振兴才能最终实现“治理有效”。从动力机制来说,乡村振兴的主要动力应该是农民的自身需求,因而乡村振兴必须是基层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的振兴,是基层群众民主权利充分保障、基层群众建设热情充分迸发、基层社会活力充分涌现的振兴,是一种自下而上、由农民自我完善需求等乡村内生发展动力所推动的自我振兴、可持续振兴。

  (三)以“协调治理”助推乡村治理现代化

  乡村资源禀赋各异,类型多样,乡村人口分布和发展需求也各不相同,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坚持协调理念,通过政策融合、产业融合、资源融合、人才融合,将人的需求与支持这些需求的资源结合起来。同时,也要把乡村资源利用好保护好。

  其一,农村政策既要补短板、强弱项,不搞“一刀切”、平均用力,也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其二,农村产业既要坚持农业产业化方向,不搞以工代农,也要拒绝低附加值产业链的变相转移,破坏乡村经济属性;其三,农村文化既要避免硬性模仿、移植、嫁接城市文化,也要防止低俗网络文化蔓延影响,坚持挖掘乡村历史和本土文化资源,通过乡村记忆工程留住乡音、乡忆、乡愁,打造乡村本土文化品牌;其四,农村治理既要坚持村民主体意识,鼓励农民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监督,也要以民主自治和议事协商培育乡村治理共同体;其五,农村资源利用既要坚持生态优先,抵制以生态破坏为代价的产业侵入与产业转移,保护绿水青山,也要维护乡村可持续发展基础及其祥和的乡土生活根基。

  (四)以“共治共享”助推乡村治理现代化

  乡村治理是治理主体和治理对象良性互动的治理,是共治共享。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全面发展理念,才能真正做到人的需求与资源支持相互适应,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为此,一是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根据农民发展和本地资源状况,因地制宜制定发展规划,实现经济发展和乡村治理并举;二是重视农民对乡村振兴政策实施效果的反馈,及时更新发展规划,充实、调整执行方案和行动策略,为农民自觉参与乡村振兴提供有效通道,逐步形成乡村治理人人参与、治理成果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确保党的乡村振兴方针政策落地、开花和结果,造福于农民,造福于乡村。

篇三: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

  

  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全国乡村治理工作作了全面部署安排,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配套性文件。《指导意见》提出了四方面要求:第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乡村治理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各地要将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工作纳入乡村振兴考核,将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工作作为每年市县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推动层层落实责任。第二,建立协同推进机制。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涉及党委和政府很多部门,需要密切配合,党委农村工作部门要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强化统筹协调、具体指导和督促落实。其他相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强化政策、资源和力量配备,加强工作指导,做好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第三,强化各项保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乡村治理人才队伍建设,聚合激活各类人才资源,充实基层治理力量,增强乡村治理体系活力。要加大投入保障,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的稳定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第四,加强分类指导。对《指导意见》部署的工作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分类确定落实措施。对于需要普遍执行和贯彻落实的政策措施,要加大工作力度,逐级压实责任,明确时间进度。对于需要探索的事项,要组织开展试点,鼓励基层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形成适合本地的乡村治理机制。开展乡村治理试点示范和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创建是贯彻落实《指导意见》的两个重要抓手。县级是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关键层级,将在全国选择100个县(市、区),作为首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试点单位。在村镇层面开展示范创建,在全国开展“千村百乡”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创建活动。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中央宣传部、民政部、司法部等五个部门将在地方创建的基础上,联合认定100个示范乡镇和1000个示范村。为了增强农民对乡村治理的获得感,《指导意见》从三方面作出了部署:一是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加强平安乡村建设。严厉打击把持基层政权、操纵破坏基层换届选举、侵吞集体资产等违法犯罪活动,做到有黑扫黑、无黑除恶、无恶治乱,形成强大震慑。二是完善乡村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加大小微权力腐败惩治力度。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要注重运用智能化、信息化手段,探索建立“互联网+网格管理”服务管理模式。三是加强农村法律服务供给,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充分发挥人民法庭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加强村法律顾问工作,健全乡村基本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策(珞佳整理)责任编辑:李佳婧53http://www.qunzh.com

推荐访问: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 乡村 治理 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