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乐器的传承与发展10篇

时间:2023-05-13 19:30:03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传统乐器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中国器乐文化与传承

  摘要:中国器乐文化具有“阴柔”之美,以老子的“贵柔”哲学与道教的“阴柔”美论为基础,化柔为刚,含蓄、内敛区别于西方音乐的直白表露。同时,又极具本土特色,创作内容丰富,富有文学与生态价值。那么,如何把文化代代相传呢?真正的热爱与学习才能使器乐文化焕发时代的光芒,不断创新,走得更远、更好。

  关键字:器乐文化特点

  阴柔

  文化价值

  现状与传承

  一、中国器乐文化的特点

  随着历史朝代的变更,中国的器乐文化也呈现出时代的特点,但创作从未止步。民间器乐曲包括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戏曲音乐和现代的民族器乐音乐等。原来的民间音乐多为朴实、直白1、泼辣、生动等特点;而文人音乐自修自娱,表现“中庸”2的思想。随着时代变迁,艺人队伍扩大,创作的规模和技术上有了很大的进步。近现代的乐曲,主要通过在改编和创作上对乐器品种和演奏技术方面着手,加上吸收外来音乐元素来进行创新。

  其中,蔡钊3在其发表文章中提到,阴柔是中国器乐艺术的重要美学特征之一。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音量,除了鼓、唢呐,大部分乐器如古琴,音量比较微弱、温柔。二是音色,如萧、木鱼等乐器都是中空的,音色空灵而富有深度和张力。三是意境的幽远,这正是由于中空的乐器制造的长长的尾声引导人去想象,而不像西方音乐总是戛然而止。也许西方音乐也有高潮,可以演奏得激昂,但它总只是带给人一种演奏过程的享受,不像中国器乐总是那么柔和,却能制造出意境引发想象,甚至引导人向善,化柔为刚。这与中国人含蓄、内敛的性格多么相似,因此,无庸置疑中国器乐文化是植根于中国民族文化的,具有本土特色。

  二、中国器乐文化价值特征

  虽说中国器乐各自在内容、结构和表现形式上都有着独特的魅力,但总体来

  即在感情上少有遮掩,少修饰。

  在器乐曲中表现为闲适、优雅与和谐。

  蔡钊,四川大学音乐系副教授,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博士后。

  看,它们之间是继承与发展,日臻完善的关系,共同组成中国器乐文化。不同朝代由于文化发展的程度不一样,器乐文化也就显得有了时代的特征了;同样,不同的地方与民族会产生不一样的器乐文化。这么看来,中国器乐文化跟文物相似,都应该具有自身的价值。那么,中国器乐文化有什么价值呢?这些价值从何而来呢?下面从文化的特点来分析它的价值:

  (一)中国器乐文化的文学、历史及生态价值

  在第一部分提到中国的民间器乐的种类,其中民间音乐具有朴实等特点,这创作是与民间生活紧密相连的。中国器乐作品内容有融入社会,宗教,民情,风俗等,如抗议宗教礼仪的越剧《梁祝》,反映生活情趣的《百鸟朝凤》,反映民族个性的《离骚》,表达相思之情的《月满西楼》等。这些内容丰富,融入文学、词赋与绘画等元素的器乐文化,显示中国器乐文化同时具有文学和历史价值。而《高山流水》等描绘自然景观的作品,又突显了中国器乐文化中反映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

  (二)中国乐器的历史价值

  我个人认为,中国器乐文化是不仅仅局限于器乐作品的,中国乐器本身就是具有价值的。民间乐队的编排具有区域性,现代有江南的丝竹,西安鼓乐,山西八大套,苏南吹打,晋北笙管乐等。又由于不同的主打乐器,不同的乐队演奏风格不一,才显得器乐文化的丰满。随着时代的发展,乐器正不断地被改进,包括在制作材料,结构形态及音色效果等方面进行革新。比如二胡会由原来的只有两个音到现在可以成为单独演奏的乐器;笛子由原来的木制到现在的不锈钢,其音孔也在不断变化。不同的乐器代表着不同时代,这体现其历史价值性,是我们了解中国器乐文化发展过程的的重要依据。

  三、中国器乐文化的现状与传承

  (一)中国器乐文化的现状

  说到中国器乐文化发展的现状,近期的中国音乐金钟奖中作为中国音乐的权威奖项,已经连续两年没有器乐类作品的最高奖了,这是一件颇尴尬的事情,而这背后正反映着中国器乐萎缩性的发展现状。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一由于创作收益微薄而导致人才流失;二社会上关注器乐的人群少,致艺术的传

  播与传承受阻;三创作没能与时俱进,使其接受度不大。是的,过去,中国器乐的传承主要以口口相传的方式,然而现今社会,生活的压力与诱惑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转向了物质而放弃了传承,使民间音乐走向消亡。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显得越来越重要了,而最重要的还是解决传承的问题。那么如何进行非物质文化方面的保护呢?下面以回族民间器乐为例进行介绍。

  现在回族的民间器乐有:口琴子、泥哇呜、咪咪管、角笛等,由于历史的变迁,这些乐器在我国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中已十分少见,只是在宁夏回族中流行。过去主要以民间曲调为主,口耳相传,自娱性演奏,那么,一旦民间中作为传承的人选不再愿意去继承,民间的这种特色的器乐文化就会像西方音乐那样子,在某个时刻戛然而止,凭空消失一般使我们再也看不到了。近十几年来,正是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器乐文化的传承遇到了危机,引起了社会的关注。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把回族器乐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现了国家对于文化保护的意识。然而,文化仅仅作为保护似乎是不够的,器乐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作与传承,只有大部分人都学会去欣赏,懂得去品味,才会本着兴趣去学习和创新,使它得以代代相传。

  (二)中国器乐文化的传承

  关于器乐文化的传承,主要在于创作方面。过去我们总是局限于利用自身所拥有的乐器去演奏,使得在作曲和音乐效果方面有缺陷。而目前许多民族器乐曲的创作都立足本体面向世界,在保持本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吸收西方音乐作曲法,曲体采用了A-B-A的模式;在乐队的组建中出现与西洋管弦乐的结合,引入提琴、长号、圆号、小号等乐器。这表示中国器乐文化正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由曲谱替代过去的口口相传,加入了西方音乐元素更丰富了现有的器乐文化。这正是与时俱进,创新与传承的体现。青年二胡演奏家于琳,她希望通过民族器乐普及教育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同时,能够让大众更为清楚地认识到将民族器乐教育真正变成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作为器乐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者,她的想法让我们看到了器乐文化继承的希望与未来。

  (三)中国器乐作品的赏析

  关于创作,下面介绍两个作品——《弯弯的月亮》和《月满西楼》:

  《弯弯的月亮》,作者李海鹰,是一首中国现时通俗歌曲的代表作品,抓住

  了流行音乐的精髓并且成功地与古典、民族元素进行嫁接,在当代音乐界有突出的贡献。歌词采用古诗中的辘轳体,歌词优美,以夜空为背景,由远及近,由大到小,以月亮到小桥再到小船等意象,进而引入主角阿娇与她的童年。以刘欢所唱的版本赏析,整首歌音乐柔和,以钢琴伴奏。前部分音乐柔和地描绘背景,曲调舒缓,到了“我的心充满惆怅”进入高潮的时候,会有让思乡情绪所淹没有感觉,令人感触,带给人更远的想象。现时更有袁娅维在《中国好声音》电视节目中进行创新性演唱,为歌曲加入了爵士的音乐元素,另有一翻韵味。虽然我还是觉得过去的版本更能触动人。

  《月满西楼》,来自琵琶曲《夕阳箫鼓》,这是南宁著名词人李清照的《一剪梅》,最著名的演唱者是出演87版《红楼梦》中晴雯角色的安雯,作曲的正是她的丈夫苏越。因为是词的原因,整首曲的歌词显得分外优美动人。曲调一开始便带给人淡淡的忧伤,让人想象古代女子相思的情景——女子衣着单薄,走上楼,看着远方,开始想念自己的丈夫。除了琵琶外还有鼓、箫、筝等乐器伴奏,使得曲中的感情表现更丰满,更能拨动人的情感。“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上眉头,却上心头。”更令听者感到一种无法解脱的感觉,这浓重的相思让人感到无可奈何。曲末一句“却上心头”长长的忧伤的尾声把人引到更远的想象和思念。整首曲子下来能让听者充分地理解曲中女子那种无法逾越的相思,让人叹息的同时设身处地地去想象,曲子真的太美了。

  以上两首歌曲都是我很喜欢的,它们与传统的中国民族器乐有相似也有不同,其中《弯弯的月亮》加入了流行元素,使歌曲能让更多的年轻人喜爱,但又能保留民族元素,这是很难得的;《月满西楼》利用词来作曲,而且曲中带着淡淡的忧伤,词的美和情感的细腻使歌曲极具魅力,让人回味无穷。中国器乐文化的传承正是需要这种创新,只有与时俱进,才能不断进步,得到越来越多的人喜爱,但很重要的一点是,每一次的创作必须保留民族的元素,否则创作对于中国器乐文化就毫无意义了。最后,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喜爱中国器乐,越来越多的名家能够充分利用中国民族器乐文化的特点创作更多脍炙人口的新歌曲。

  参考文献:

  [1]蔡钊.中国器乐艺术的阴柔之美[J].音乐探索,2010,03:70-71+78.[2]杨美娟.中国器乐文化价值特征刍议[J].华章,2009,18:36+46.[3]孙玉兵.浅谈回族民间器乐与传承[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2,11:43.[4]赵纲、张卉.中国器乐创作为何面临尴尬[J].人民日报,2004,12:03.

篇二:传统乐器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扮演了愈加重要的角色。它是一种历史的、文化的和音乐的传承和创新,为中国文化开创了辉煌的一页。

  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早在西周时期,中国已经开始了古代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到了汉、唐、宋朝,中国音乐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峰。古代的乐曲类型包括雅乐、俗乐、舞蹈音乐等。一些古老的乐器,如琴、瑟、箫、笛等,也被传承至今。中国传统音乐的流派繁多,包括山东梆子、花鼓戏、豫剧、评剧等。

  然而,中国传统音乐不仅仅是传统的,也是创新的。近年来,中国传统音乐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推广,尤其是在青年群体中,它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新的音乐流派和新的音乐风格也出现了。

  在音乐方面,中国的古典音乐和民间音乐一直在不断发展。一些古典音乐家和民间音乐家已经开发了新的乐器、新的音色和新的表现方式,这让中国传统音乐更为丰富多彩。采用西方音乐元素的中国作曲家也为中国传统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例如,中国现代作曲家王雪伟,借鉴了西方古典音乐的组曲形式,创作出获得广泛好评的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

  此外,传统音乐和现代流行音乐的混合,也成为了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新的发展方式。比如,“电子二胡”艺术家陈慧娴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她运用了电子音乐的元素,将传统的二胡音乐和流行音乐相结合,使得传统的二胡音乐更具现代感。

  总之,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创新,让中国文化更加丰富多彩。我们应该继续加强传统音乐的保护和发展,同时也应该开发新的音乐流派和新的音乐风格。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同时也能让世界了解并寻找更深入的了解中国的音乐文化。

  同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中国传统音乐的国际化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国外,中国传统音乐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和喜爱。例如,近年来,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日本等国家举办的“中国文化年”活动中,中国的传统音乐和舞蹈等表演形式备受欢迎。这让世界更多地了解并感受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

  同时,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中国传统音乐的推广也得到了更广泛的途径。通过互联网等平台,传统音乐可以更方便地被推广和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传统音乐。例如,一些音乐平台在推广传统音乐方面也做出了很多努力,包括推出了一些传统音乐的网络直播和音乐秀等。

  然而,尽管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创新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仍然面临

  着许多挑战。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传统音乐的失传。由于各种原因,很多传统乐器和乐曲已经失传或面临失传的危险。因此,我们需要更多的投资,以保护和传承传统音乐。

  此外,中国传统音乐也需要更多的机会和平台,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例如,学校应该更加注重音乐教育,让更多的孩子能够学习传统音乐,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创新正在取得显著进展。随着各种挑战的出现,我们需要更加努力地保护和传承传统音乐,同时也需要创新和拓展新的音乐流派和音乐风格。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传统音乐成为一种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文化瑰宝。

  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做出努力。首先,需要保护传统乐器和乐曲,例如通过录制和收集音乐、图书资料等方式,保存和传承传统音乐。同时也应该加强对传统音乐的研究和教育,将传统音乐的知识和技艺传授给更多的人。

  其次,还需要激发传统音乐的生命力,提高人们对传统音乐的认可和欣赏度。这需要不断创新,使传统音乐更加丰富多彩,符合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和口味。例如,将传统元素和流行元素相结合,创造出新的音乐形式和艺术风格,让传统音乐更具现代性和时尚感。

  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创新,我们需要在传承的基础上,通过各种途径推动传统音乐的创新和发展。例如,提供更多的资金和平台,让年轻音乐人有更多的机会展示创新的才华。同时,也应该鼓励音乐人到多元文化的环境中去学习和探索,为传统音乐注入新的活力和灵感。

  最后,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创新也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政府、企业和社会应该加大对传统音乐的投入和支持,让传统音乐有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更多的发展机会。同时也需要全社会的认识和参与,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妙之处,共同推动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创新。

  总之,传统音乐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传承和创新传统音乐不仅是保护和继承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也是推动中华文化国际化和民族精神弘扬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倍加珍视传统音乐,为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音乐而不懈努力。

篇三:传统乐器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音乐学与传统音乐理论

  黄河之声2019年第16期总第541期羌族传统乐器——羌笛在高校的传承与发展*王?瑾???(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南充?637002)摘要:羌笛是羌族两千多年的历史沉淀,是羌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代表着的羌族深厚的民族文化和历史研究。羌笛在演奏技巧,节奏,音色等方面具有很强的特点,演奏会给人一种空灵,悠扬的旋律,人们可以在旋律中品尝到羌笛的灵魂不朽。本文首先分析其特点、生产过程以及研究羌笛在高校的传承和发展方法。关键词:羌笛;高校;传承;发展羌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目前居住在中国西部地区,有着数千地,邀请羌笛艺人或传承人教授羌族文化,给年轻人留下深刻的印年的历史。羌族人主要定居在北川县平武县。松潘县,茂县和李县象。任何一种传统乐器和艺术的继承以及它们的独特性和独创性,等地区。羌族没有独立的羌族书写体系,羌族音乐通过口头传授,都会受到继承者文化层面的影响。羌笛应该继承选择和目标,这要靠记忆传承历史和文化,羌笛就是这样伴随着羌族人民生活了数千求继承人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通过促进羌笛在大学的继承和发年,不仅是他们日常生活唯一的娱乐器具,也是羌族人民文明发展展,可以更容易地实现这一目标。历程的标志,是文化和音乐的结合物。在大学继承和发展羌笛的最佳方法之一是设立选修课程。开设羌笛是一种古老的吹奏乐器,深受羌族人欢迎,既是羌族人民选修课,对教学人员的要求很高。需要羌笛传承人或艺人的配合与相互交流,传达爱情思想的主要工具,也是羌族音乐的主要组成部指导,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乐器演奏,大学都应选择优秀的专家,分之一。据查,两千年前,中国西北高原的羌族人发明了羌笛,最组建羌笛教学专家资源库,定期为现有音乐教师提供培训,确保他早的羌族长笛表面有四个孔,经西汉后变为五孔,成为唐代流行音们能够掌握羌笛文化、制作及基本演奏技巧。乐;关于羌笛的记载主要出现在明,元,唐,宋等时期的诗歌中,对高校羌笛的继承和发展依赖于羌族民间文化艺术,而羌族民羌笛的历史发展作了详细而清晰的陈述。羌笛对我们对羌族文化,间文化艺术的推广需要有目的的继承。提高羌笛认可度的方法主要人文和历史的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羌笛在演奏技巧,音色和音调包括:一是大学师生了解羌族民间文化艺术,特别是深入挖掘与其等方面具有强烈的特点,具有朦胧,萦绕和美妙的旋律,人们仿佛他民族不同的内容,并加以强调。其次,鼓励羌族学生在大学里庆可以欣赏到不朽的羌族灵魂和古老的声音。祝各种羌族节日,并邀请其他学生参加,以便他们在这些活动中体一、羌族传统乐器——羌笛的工艺和特点会到民间文化艺术的魅力。羌族节日给远离家乡的羌族学生带来欢在羌语中,羌笛又称“士布里”或是“帮”,是传统的羌族乐笑,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此外,来自其他民族的师生充分了解器。羌笛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包括笛管和芦苇哨,骨(早期)或竹羌族文化传统,加强各族人民的情感交流。被用作管体的材料,制作管体的竹多为高山箭竹。这些高山箭竹主对羌笛音乐文化的直接传承是人。但是目前面临的现状是,由要生长在海拔3500米以上,具有相对薄、不开裂的、长关节、质地于没有一套完整有效的羌笛音乐文化的传承机制,使得羌笛面临着坚韧和细纤维等特点。羌笛是由双管并排用线缠绕连结在一起,终失传的危险。所以,对传承人的生活乃至精神上的扶持和帮助是非身全长13~19厘米,管口直径2厘米左右,笛管上端装有4厘米长的常有必要的。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的保护和扶持,除了国家竹制吹嘴。吹嘴正面用刀削平,并在上端约3厘米处,用刀切开一个和政府相继颁布和实施了一定的保护政策和措施外,高校也应该为薄片作为簧片。羌族文化的传承出一份力。高校可以申请专项基金,邀请羌笛传承在演奏中通常会用双手握住羌笛,并将哨子放入口中,使用类人走进课堂,以现代教学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羌笛的演奏技巧,培养似于竖笛的指法,并以一种称为“鼓腮换气法又称循环换气法”的学生的兴趣,传承民间技艺。除此之外,政府还要保证羌笛音乐传特殊方法进行吹奏。一般来说,演奏时一口气可以吹3到5分钟,也承人在当地足够高的社会地位,增加羌笛在羌族内部的知名度和忠可以一口气演奏一段音乐,这需要演奏者的超高的技能和熟练度。诚度,进而促进羌笛的持续发展。同时,演奏者将上下移动手指以产生滑动音调和喉咙颤音,并在羌笛作为羌族几千年历史的文化沉淀和艺术结晶,是羌族人民演奏过程中产生双弹簧共鸣声。羌笛,在旋律和声音质量上都很独在时代不断变迁和发展历程中的智慧结晶,应该加强传承与保护。特,具有温和,明亮和清脆的声音,可以带给观众迷人,模糊和虚羌笛代表羌族丰富的民族风情和文化象征。因此,继承和发展羌笛幻的感觉。所以,很多羌族人们将通过演奏羌族长笛来充分表达自需要羌族乃至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人自觉树立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己的情感。的意识和信念。■二、传统羌笛在高校的传承和发展继承传统羌族乐器强有力的方式是教育,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参考文献]是地区的文化中心,在传承区域内的地方特色文化有明显的优势,[1]路瑜,李珊.从原生态民歌热看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以羌比如可以在高校推广羌笛音乐及其发展历史,制作工艺,演奏技族音乐文化的当代问题为例[J].音乐研究,2008,05.巧,作品等,让学生能够对羌笛有一个全面而具体的认识。例如,[2]李天义,佟宇.羌笛音乐文化研究[J].四川戏剧,2013,06.四川的一所大学开展了2016年庆祝“羌族新年”系列活动的羌笛相*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类项目《羌族传统乐器——羌笛关展览和音乐会。有条件的大学也可以建立羌笛的传承和保护基在高校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7sb0533)16

篇四:传统乐器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笛子在民族音乐中的发展与传承

  摘要:笛子,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乐器,几千年来,其以明亮圆润的音色与丰富独特的技巧演奏出很多深受人们喜爱的作品。因此,本文从笛子的基本结构及发展史出发,分析了笛子独特的演奏形式,并重点阐述了笛子的民族文化保留及与现代艺术接轨的发展现状,以期让公众更加清晰地认识和了解笛子艺术,进一步促进笛子在民族音乐中的发展与传承。

  关键字:传统乐器;演奏形式;笛子艺术;发展与传承

  音乐能够打动人心,成为抒发人类情感的主要形式之一,而民族音乐作为音乐的一种类型,更被赋予较多内涵,融入多种优秀传统民族文化。中国有很多优良的传统文化值得我们不断地传承与发扬,其中,从民族音乐乐器来看,笛子属于其中一种,有较多的演奏技巧、独特动人的音色,倍受演奏者与听者喜欢,能够让人沉浸在其中。笛子是我国传统的民族乐器,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之后,笛子艺术已经成为民族音乐中最为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笛子属于中华民族较为传统的乐器,笛子的发展与传承占据着极为关键的地位。因此,如何将笛子传承与发展,是当代民族音乐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笛子的结构及发展史

  笛子,也被称为竹笛,由此可知,笛子的原料是竹子。笛子的基本结构较为简单,就是一段去节中空的圆柱形的竹管,在这段竹管上,有包括吹空和膜孔在内的八个孔,其中有六个是音孔,一般来说,在竹管的尾端,还有基音孔和助音孔各两个。因此,一段完整的笛子包含以下四个主要结构:一是笛塞,是一个采用软木制作而成的木塞,与竹管的前端保持一定距离,位于吹孔的上端。二是吹孔,是竹管上最靠近左侧的音孔,从吹孔将气体吹入竹管中,产生的冲击波会震动笛膜和竹簧,进而发出声音。三是膜孔,也就是从竹管左侧数第二个音孔,通常膜孔是由芦节膜制成的,它的主要作用是改变音色。四是音孔,演奏者用手指将音孔打开不同程度的空间,就能发出音调高低不同的声音。

  笛子的发展史差不多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同步,这就使得它的历史悠久、受众广泛,时间的长河往前奔腾,使得人跟笛子的关系越来越紧密,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笛子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慢慢地,成为了演奏家们的好工具、好武器、好朋友。它的内涵包含着文、史、哲、声、律、美等等诸多学科。它已经有着八千年的悠久历史,特有的音色在中国民族乐器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二、笛子的主要表现形式

  作为我国较为古老的乐器之一,笛子涵盖的民族气息极为浓厚,在传承与发展中,也被融入当代较多新的艺术理念。笛子最初登上舞台,是作为戏曲、曲艺伴奏,因深受大众喜爱,不断被赋予新的形式,如南派、北派,均是因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与不同生活环境进行形式划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哪种表现形式,其表现的目的在于触动人心,如《流浪者之歌》,小提琴演奏极为困难,而通过笛子演奏,利用半音,演奏效果较好。

  笛子属于汉族最为古老的乐器,也是最具有特色与民族气息的,是民族音乐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乐器。笛子的传播形式历年来都是心口相传的。笛子可以说是一种较为传统的乐器,但是相应的也可以说它是一种新颖的乐器,因为笛子是经过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拥有了一定的历史沉淀和厚度,但是笛子也在不断地变化与发展,跟随着时代的发展脚步,当前很多流行乐曲中融入了笛子艺术。

  三、民族音乐中笛子的发展与传承

  (一)笛子的民族风特色保留

  要想让笛子在民族音乐中有更好的发展,永久地传承下去,在笛子发展过程中不能够仅仅追求创新,而是要适当地保留笛子中原有的民族风特色,这样才能够促进笛子艺术健康、可持续性发展之路。

  由于笛子本身属于民族音乐中的一种乐器,所以民族文化气息较为浓厚,经过时代变迁,笛子也起到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作用。如何进一步传承与发展笛子中的文化,首先需立足于民族音乐根本,即保留民族风特色。笛子艺术因为地

  域上的划分出现不同。南方生活环境多傍水依山,“南派”的笛子受此影响,在艺术风格上表现为清脆、柔和、委婉、清亮相结合,声音沁人心脾。比较之下,北方平原、高原山地较多,人们更加爽朗、朴实,笛子艺术风格受此影响,有明显的高亢低回表现。因此,民族音乐中笛子的传承与发展,应将其中的民族风特色保留,切忌过于追求前沿而“忘本”,失去竹笛本身的意义内涵。

  (二)不同时期笛子形制的变化发展

  华夏数千年的历史中,民族器乐陪着人们度过年年岁岁,陪着普通的平民百姓过年过节、婚丧喜庆、迎神庙会,也陪着高官大人们进行宫廷、官府的礼仪活动和宗教活动,每一次的聚众活动都离不开大量的器乐演奏。在我国的民族音乐的起源以及发展过程中,民族器乐一直都是和歌舞不分离的。著名的唐大曲最后通常都是器乐、歌以及舞共同协调呼应。在中华民族音乐的传承过程中,持续有一些能人异士把乐曲同舞曲进行深层次。

  另外,与众多中华民族乐器的发展和传承相似,经过能人异士的深层次加工和升级,笛子在作为伴奏之后逐渐发展为能够独奏的乐器,呈现出自身特有的艺术特点,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现着笛子特有的艺术魅力,让越来越多的人们感受到美的情感和思想。

  (三)笛子艺术与现代审美的接轨

  不可否认竹笛艺术中的许多文化均为历史沉淀,但在正视传统审美的基础上,还需考虑到立足于时代发展步伐,结合现代审美,或理解为将民族音乐特色保留的同时进一步创新。例如,在实践中,可将笛子艺术形式从不同风格上创新,融合各类风格,如将带有民族音乐特色的笛子艺术与流行音乐创作融合,或将流行音乐元素融入到民俗音乐笛子曲目中,这样更能无缝衔接传统与现代,也是传承与发展笛子艺术的重要途径。另外,在演奏技巧、风格律动各方面,也应注意与其他乐器的“碰撞”,这样更有助于演奏风格技巧的创新。

  (四)笛子在民族音乐中的传承

  在数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音乐伴随着百姓的生活变迁,一点点渗透进人们的日常中。不管是普通百姓的众多娱乐文化活动,例如过年过节、婚丧喜庆、迎神庙会等,还是宫廷官府的礼仪活动,或者宗教活动,每一场群众活动或集会都离不开民族乐器的演奏,民族乐器演奏可以烘托出当时人们心中的思想情感,反映特定时期人们的内心世界和行为特点。在我国众多地区和文化中,民族乐器的发展与歌舞难以相分。

  笛子经过历史的变迁与传承发展,也加工升级为可单独演奏的器乐曲,在数千年的时光长河中润洗后,现如今已经跳出合奏这个圈,开启了独奏这一全新的舞台,演奏家们即将要创造新的历史,想必也会留下一些流芳千古的独奏乐曲,给予后人无限的对音乐的美的欣赏。

  总之,要想让笛子在民族音乐中继续发展与继承下去,需要保留笛子艺术中的优良元素,并且要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把传统笛子艺术与现代流行元素结合起来,促进笛子艺术的创新,让更多的人更为深刻地了解笛子。

  参考文献

  [1]罗钧鑫.笛子在民族音乐中的发展和传承方法[J].北方音乐,2018,38(22):51-52.

  [2]陈朕.笛子在民族音乐中的发展与传承[J].北方音乐,2017,37(08):28.

  [3]王彦傑.对大G调低音笛的演奏特点探究[D].武汉音乐学院,2017.

  [4]徐宗科.当代中国竹笛音乐发展脉络[J].乐府新声,2014(02):219-226.

  [5]唐俊乔,陈超.竹笛演奏技法的源与流[J].音乐时空,2015(06):21-28.

  [6]杜鹃.竹笛在中国民乐中的主要地位与突出特点[J].艺术科技,2016(8):190.

篇五:传统乐器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乐器与传统文化的传承

  民族乐器是指以本地传统文化内容为特征,具有较强地地方风味的乐器,是各民族自发形成的表现民族性特征的音乐乐器。它不仅代表了各民族的文化特点,而且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存、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作用。

  民族乐器的创作、生产和演奏都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中涉及到人们的語言、歌詞、故事、动作等多种元素,传承着民族传统文化。民族乐器的传承更加深入地体现出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使得民族传统文化能够广泛流传和传承。

  民族乐器的传承不仅仅是通过演奏,而且还可以通过制作和展示来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比如,在民间音乐演奏中,民族乐器的制作者可以将乐器上的装饰元素融入到民族文化中,以此来展示和传承民族的传统文化。同时,民族乐团还可以把民族乐器带到大众面前,让更多的人了解学习民族传统文化,增加民族文化的知名度,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篇六:传统乐器的传承与发展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中国民乐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杨小琪

  来源:《参花(下)》2019年第07期

  摘要:“非琴不是筝,初闻满座惊”,这是“阮痴”冯满天老师在《超级演说家》这档节目中演讲时说的一句话,其实冯满天走入大众的视线是在《出彩中国人》这档节目,决赛的时候一首大阮弹唱《龙的传人》让观众激动不已。阮本不似琴的清高,在冯先生手里又增加了一些疯魔的味道。大阮音浑厚狂野,帮助作者的情感挥发到极致,将观众的激情和喜悦推向高潮。冯先生将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结合,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冯氏风格,充满了真诚、热情。然而,当大阮看到冯满天在《超级演说家》的演讲时,或许它不知不觉中产生了一种悲伤。在现代的自媒体平台传播如此之快的社会里,它很少见到这些曾经研究过中国民族乐器的老艺术家有良好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四个自信”的重要讲话。因此,我们一定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其中最重要的是坚定的文化自信。我们要从中不断学习,从自身做起,发扬与学习中国民族乐器,树立文化自信。但是分析当下中国民乐的学习与传承,其实面临着许多挑战。本文将从民乐的现状、所面臨的挑战以及如何应对进行简单阐述。

  关键词:中国民乐

  传承发展

  对策

  中国民族乐器的历史非常悠久,从已经出土的文物就可以被证实: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非常多种类的乐器。这些古老的乐器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一、民族乐器现阶段的发展情况

  (一)现阶段学习民族乐器者数量呈下降趋势

  在笔者周围,每年学习民族乐器的学生越来越少。其中古筝学习者相对较多,其他乐器如鲁特琴、二胡等越来越少。学习钢琴等西洋乐器的人逐渐增加。就以培训中心来说,学习中国民乐以及民族乐器的人比例大不如钢琴和小提琴,这是现在发展的一个明显的现象,我们要想办法改变这种现象。

  (二)媒体的传播力度不够

  一些媒体一直致力于传播我国的民族乐器以及乐曲,但是目前大多数人都没兴趣去欣赏和学习。这种现象导致学的人和教的人越来越少,以至于许多研究民乐的人以及一些演奏家生活比较拮据,其中有很多人转行。

  (三)民族乐器发展渠道缺乏创新

篇七:传统乐器的传承与发展

  

  中华民族的瑰宝乐器:听古乐之美,见证古筝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导读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且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华夏五千年岁月如流,为中国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历史财富。相伴中国一起成长的,不仅仅是物质、经济水平,同时也有宝贵的音乐文化。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性质,决定了我国音乐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点。这些独特的音乐文化不仅体现了中国特有的音乐文化素养,更贴近民生,反映不同时期国人的社会生活及文化发展状况。

  古筝图

  它们是中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以最独特的方式向世人显示了中国音乐文化。本文将以中华民族的瑰宝乐器——古筝为主,深入讨论素有“东方钢琴”美称的古筝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在我国音乐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值得珍藏民族乐器,一、古筝起源之迷

  起源时间

  提及古筝,必须先谈它在中国民族乐器中的地位:它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弹拨乐器之一,其代表的是中国历史悠久的音乐文化。

  现今,古筝艺术更是以“民间音乐”的遗产类别,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筝图

  那么在中国民族传统乐器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古筝艺术到底起源

  于何朝何代呢?实际上,关于古筝的起源,始终众说纷纭,各有见解。关于其何时出现于中国、由谁打造出来,更是没有史料记载。关于古筝,唯一能够确定的,就是它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在先秦开始流行。因为秦朝时期,首次出现了关于古筝的记载:

  秦朝时期丞相李斯曾在《谏逐客书》中写: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

  这是古筝首次出现以文字记载的方式出现在中国,因此,中国古代,古筝还有一个特别的名字,被称之为“秦筝”。尽管没有具体记载何时出现,后世之人也将古筝的出现时间定为秦朝。这一点,可以从古代词人的诗词中看出:

  唐朝著名诗人岑参就曾在《秦筝歌送外甥萧正归京》中提及秦筝:

  “汝不闻,秦筝声最苦,五色缠弦十三柱。怨调慢声如欲语,一曲未终日移午……”

  由此可见,在中国封建思想中,都将古筝默认为是秦朝时期的乐器,但这仅代表古筝流传于秦朝,并无人能够证明其诞生与秦朝。

  古筝图

  何人制作

  如果说前面提及的只是古筝存在的时间限定,那么接下来提及的,古筝是如何出现于世的。作为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之一,古筝的制作过程必定出自中国人之手。对于古筝的制作,实际也是说法不一。今日,从最受关注的两个说法简单进行评价。

  后蘷创制,子野考成

  针对古筝的种种说法中,其中以蘷制作古筝的说法传播的比较广泛。这个说法源于晋朝时期一位姓陈的女子,其在著作《筝赋》中,有对古筝的由来进行了解。她在文章中曾写过这样的句子,对古筝制作者进行交代:

  “伊夫筝之为体,惟高亮而特殊,应六律之修和,与七始乎消息;括八音之精要,超众

  器之表式。后夔创制,子野考成。”

  其中,最后这一句“后夔创制,子野考成”这句,实际上就已经交代了陈氏认为的古筝制作人是谁。在陈氏的认知中,古筝是由一个叫蘷的古代乐官创造而成,但古筝最终完成在一个叫子野的乐师手中。乍一看,也许会觉得这个说法有可信度,但实际上,《筝赋》,只能被定义为文学作品,并无法判断其是否真实符合历史事实,所以陈氏之说法,并没有确凿证据,不足为信。

  蒙恬制筝

  除蘷及子野之外,历史上比较受争议的制筝者就是蒙恬。甚至有许多记载对蒙恬制筝有详细描述:

  《礼·乐记》中有:“五技筑身也”。今并、凉二州苹形如毖,不知谁所改作也。或曰秦策恬所造。

  对蒙恬制筝有描述,甚至有人认为古筝的制作者就是蒙恬。但这部分人都忘记一个极其关键因素,那就是蒙恬所在的时期,与古筝出现的时间并不吻合。古筝最早出现的时间是春秋战国时期,可蒙恬却是秦朝的大将,若真强硬说蒙恬是制造古筝的人,实际上确实有些生硬。但换个角度来看,筝既然是在秦朝流行,那么蒙恬很有可能是改造筝的人。当然,没有任何史料记载,古筝的制作人究竟是谁,一切的猜测,只源于人们对时代背景的考量。

  二、诗乐交融,相伴发展

  毋庸置疑,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是一个非常注重礼乐的国家。礼乐文化体系的发展,也是呈系统化、体系化发展。古筝作为中国民族乐器之王,自出现以来,就备受国人的喜欢,作为中国传统弹拨乐器,古筝必定是以弦定音的。据记载以及1933年湖南考古队在西汉早期王后古墓中挖掘出的五弦乐器,又根据相关学者考证,基本可以断定该五弦乐器为秦末时期的五弦筝,这也是中国古筝最早的形态。

  古筝图

  二弦,这也是贯穿中国历朝历代古筝的一种基本形态。不仅如此,汉朝时期的古筝,在音调上也有很大的改善,首次出现了转调。根据东汉候瑾《筝赋》中,对古筝变调有详细记载:

  “于是急弦转柱,变调改曲。”

  事物的发展总有顶峰时期,古筝也是如此。在经过几朝人的喜爱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筝的形态发生很大改变,从五弦筝形成至十后,古筝在唐代迎来了发展的顶峰。在这个时期,古筝出现了十三弦,同时被应用于雅乐中,不仅如此,唐朝作为一个文化极其繁荣的时代,古筝与诗词真正做到了交汇发展,诗与乐的交融,更是为唐朝诗词留下了绚丽的一笔色彩。

  《听筝》唐代·李端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这首来自唐代诗人李端的诗,就以古筝为引,写下了这首关于女子与周郎之间的小小互动。在玉房内弹筝的女子,为吸引自己心爱的周郎眷顾,特地在弹古筝时错拂弦,一个小小的典故,却营造出了优

  美的意境,由此也可看出,古筝在唐朝时期流行之广。

  十三弦古筝

  增加,由原来的传统十二弦,改制十三弦筝、十四弦筝。十四弦筝的出现,实际也有其特定原因。

  《律吕正义合编》有:“今筝十四弦则五声二变为七,倍之为十四也”。

  直至明清时代,古筝形态开始发生了进一步变化,弦的数量开始此处用倍数的方式,形成了七声音阶定弦,以此对古筝的弹奏进行精准化调整。

  近现代以来,古筝的发展愈发趋于繁荣。其形态也出现了许多改变,弦的数量也不断增多,现如今,古筝以二十一弦为主,与其他弦筝为辅共同发展。

  三、古筝的丰富内涵

  古筝声音优美,婉转动听,确实极具欣赏价值。但古筝的出现,绝不仅仅是为了悦耳动听,其丰富内涵,也是值得后世之人研究和探讨的。

  古筝图

  传递曲中情感

  现如今,人们常说“初识不知曲中意,再听亦是曲终人”。这句话实际是在表达音乐给人带来的共鸣,每一首歌曲的背后,毕竟有它独特的情感故事,那么作为中国古代传统音乐艺术之一的古筝,在弹奏中,自然也有其传递感情的独特方式。每一首古筝曲,其中都有不一样的感情色彩,是这些情感,丰富了古筝曲的内涵,使得它拥有了独一无二的含义。

  古筝图

  《侗家舞曲》作为我国十大经典古筝曲之一,其中就表达了浓厚的情感色彩。作为一首具有少数民族风格的古筝曲,它在弹奏过程中,表达了对侗族人民热爱生活的态度,以及其对美好生活最炙热的向往。

  因为侗族人民为这首古筝曲赋予了独特的情感,也使这首曲子拥有了独特的内涵。

  除表达积极向上的情感之外,也有许多古筝曲传递了悲情色彩。譬如《临安遗恨》这首著名古筝曲,在谈的过程中表达的是英雄岳飞受奸人陷害入狱,而后对国家对家人的种种遗憾之情,又例如《孔雀东南飞》这首经典古筝曲,其中对焦仲卿和刘兰芝之间的凄美爱情故事,进行的细腻化表现。

  古筝图

  种种情感交汇,为古筝填充了丰富的内涵,使得古筝不仅是一首歌曲,更表达了弹奏者以及编曲者丰富的内心世界极其情感。

  弹奏技巧加持

  技法选择

  想要弹奏出优美且具有丰富内涵的古筝曲,弹奏技巧是必须掌握的。在古筝弹奏中,有八大技法之说,根据不同情绪及风格的曲目,应当选择合适的技法,相反则会因为使用不当,使得原本极好的古筝曲,没有弹出预期的效果。

  古筝图

  速度及力度的把控

  古筝是中国传统弹拨乐器,所以在速度和力度的控制上,是非常关键的。在弹古筝曲之前,必须对曲子进行深入研究,在弹奏时对速度进行高度控制,如此体现出曲中原本想表达的节奏性,这也是古筝曲突出特点的一个重要举措。

  四、古筝现今发展

  随着时代变迁,古筝艺术也随着中国一起成长。自八十年代以来,古筝艺术颇为流行,也因此得到了广泛普及。如今,学习古筝的人越来越多,不乏有很多有能力的人走出国门,将古筝艺术展现给外国友人。实际上,古筝艺术又何尝不是中国音乐文化的一个缩影呢?所以传播古筝艺术,实际也是中国音乐文化传播与发展的一个过程。

  古筝图

  展望古筝艺术未来

  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乐器,古筝在现今社会的普及率确实还算不错。但现今,大多数学习古筝的人,都是以培养兴趣为主,实际对古筝文化的了解程度并不够深。所以,想要使古筝文化真正传播出去,还需要时间和创新。

  譬如时代变迁下,古筝艺术文化也应该得到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可以结合其极强的可塑性,与其他种类的音乐文化相结合,打造符合新时代背景的古筝艺术。

  结语

  尽管如今是全球化的世界,但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留下的、经得起时间打磨和推敲的古筝文化,仍旧有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所以,民乐文化的传播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环节。作为华夏儿女,应该始终坚持文化自信,坚持这些能够经得起推敲的传统音乐文化的价值。使得像古筝这类民族乐器,能够在音乐全球化的缤纷世界中,留下浓重墨彩的、专属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专属的绚丽色彩。

  文/柒叔历史观

  (注: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参考资料:《浅谈古筝的起源与发展历程》、《浅谈古筝传承与发展》、《谈古筝表演艺术的古典美》

篇八:传统乐器的传承与发展

  

  论中国传统音乐传承和发展

  中国的传统音乐虽经欧美音乐风以及港台音乐流的一次次冲击,但民族音乐元素的精华却始终让中国音乐人所坚守和发扬光大,使得中国传统音乐在当今时代更加绽放出新的诱人异彩,更加优美动听,更加为国人所喜爱。在我国实行文化兴国战略,大力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局面的大背景下,在全国人民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奋勇前进的征程中,谱写中国传统音乐的秀美华章,把中国传统音乐的精髓传承下去弘扬起来,是发展我们中华民族的音乐事业的目标。

  一、传承和弘扬中国民族传统音乐的必要性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传统文化底蕴丰厚,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在各个领域都为世界的发展进步做出了突出的辉煌贡献,在音乐领域的发展也是独树一帜。

  据考古发现,中国的民族音乐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000年以前的黄帝时期,后经对“中原音乐”、“四域音乐”、“外国音乐”的不断融合发展,形成为具有中华民族特点的民族音乐体系。这个自成体系的音乐文化以其特有的独到的悠远、典雅、灵光的风格,奏响在中华民族的心田,回荡在历史的天空之中,给人类历史留下了许许多多的优秀乐章。这个发祥于古老的东方民族的音乐表现手法,以其自身的特点独立发展于世界音乐之林。我们的祖先发明了“宫、商、角、徵、羽”以清音为主要基调的五声音阶,其类似于现代简谱的“1、2、3、5、6”,也就是说,宫相当于1(Do)、商等同于2(Re)、角近似于3(Mi)、徵对等于5(So)、羽接近于6(La)。而源于西方音乐的“1、2、3、4、5、6、7”中的4、7这两个半音,则产生了浊音的变化。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在创作中以线条为主,创作出来的乐曲悠扬而绵长,有空谷传音的空灵之性,有荡气回肠优美曲律,让人产生与宇宙对话和神仙交流的心旷神怡的质感,这种在音阶、宫调、律制、形态以及民族思维等方面构成特有特征和内在规律的音乐系统,是同强调和弦效果的西方音乐有着显着区别的,这也就成就了中华民族传统音乐对人类的独有贡献。

  但是时光进入近现代以后,特别是因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社会形态的影响下,西方音乐理论开始侵蚀中国的音乐领域,因此中国的音乐创作者们也开始逐步向西方音乐创作靠拢,我们的民族传统音乐进入了发展的困境甚至开始凋敝,也预示着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困难时期。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在港台流行音乐传入中国大陆这样的形势的挤压下,原汁原味的民族传统音

  乐作品更是少之又少,理论研究和成果积累也是不可多见,这样的局面的产生甚至还被一些学者们认为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音乐是世界的,但是首先应当是民族的,这对于我们中华民族来讲,更是应当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事实。四大文明古国之所以还有中国的硕果仅存,而其它的三个古国已经成为历史的记忆,关键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文化处于连续的传承和发展的状态之中,我们民族的血脉一直在继承中焕发着勃勃生机,我们的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一直具有高度的引领价值。那么,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组成部分的中华民族传统音乐,就必须并在保持土生土长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开拓在世界音乐领域的发展空间,达到根深叶茂的光明的发展前景。所以,我们的音乐爱好者特别是音乐制作人,就应当肩负起这样的神圣使命,本着对自己负责、对民族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立足本乡本土的浓浓气息,把摸着民族音乐发展跳动的脉搏,理直气壮做好对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弘扬工作,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留住这颗历史的种子,这就是我们必须认清的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的必要性。

  二、传承和弘扬中国民族传统音乐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多角度全方位的复兴,为此,我们的中华民族就首先应当坚定自身历史的认同感,这是必须树立起来的思想基础。我们的民族传统音乐之所以在传承和发展中受到了阻碍,主要的原因之一应当归结于一些音乐创作人的不自信或崇洋媚外思想作怪的结果。而如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的事业中,更加需要的是民族的认同感和自信心,这是建立家国情怀,坚定民族自信的需要。

  从纯艺术的的角度来讲,源自中国的民族传统音乐以其独特的特征自成体系,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音乐,会丰

  富世界音乐领域,使音乐艺术保持多样性的发展态势。当维也纳音乐大厅回荡宋祖英这位东方辣妹子演唱的《茉莉花》时,在世界公认的音乐殿堂就认可了具有中国符号般的中国音乐元素,这就是中国给世界带了的不同的听觉享受和音乐盛宴。这样的中国元素是不可替代的,是应当在世界的音乐发展中贡献出一分力量的。所以不能因为我们自身的片面认识,因为我们的不自信仰或是一种逆反心理,而影响了这个音乐元素作用的发挥。

  传承艺术精华和弘扬民族文化,这不仅是对历史发展的尊重,这更是对我们未来发展的敬重,审视历史、面向未来,我们需要发挥好承上启下责任人的作用,并通过我们的积极努力使这个人类文明的艺术瑰宝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在处于转型期的当下,我们就应当本已经成为经典的国粹进程下来传承下去,把

  民族音乐文化做强做大并要全力使之走向世界

  三、传承中华民族传统音乐应当夯实的基础

  我们应当对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理论充满高度的自信,并努力把传承和弘扬从焦虑中解脱出来,回到脚踏实地的状态中来,从一点一滴做起,把这种传承和弘扬的劲头形成一种新常态。

  曾听到一则消息,说的是北京的小学招生将向传统文化倾斜。激发了家长鼓励孩子们学习民族乐器的热潮,也从而带动了艺术教育培训市场的培训热,针对这样的跟风局面,北京市政府立马向社会明确了开办艺术特长培养,注重的不是孩子们已有的艺术水平,而是重在对孩子们艺术素养的发现。

  在20XX年5月7日的《人民日报》第12版上开在了这样一条消息,大标题是《市场好,昆曲演员不够了》,小标题是“江苏省戏曲学校将招40名昆曲学生”。消息说的是关于招收昆曲小演员的事,在市场需求的召唤下,昆曲发展的春天气息开始温暖大地。

  这样的两则消息,咋看起来好像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但是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就应当从中看出端倪。一方面是以民族传统音乐为代表的文化传承,首先是应当面向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把纯粹的艺术面向大众推广开来,就会增加受众的广度,就会使传承和弘扬的事业有了强大的群众基础,群众们在传统艺术的熏陶下,就会增强对传统艺术的亲情感受,就会愿意和传统艺术亲近接触,这样民族传统音乐就会有了肥沃的生存土壤。一方面是一定要注重精英力量的培养,民族传统音乐既要供给广大人民群众的欣赏,民族音乐理论更需要专业人员的保护、挖掘、传承和弘扬,这样才会保证民族传统音乐的延续发展,才会保证民族传统音乐向社会有效传导它的内在价值。

  总而言之,中国民族传统音乐的繁荣发展,必须让我们以更大的决心、用更大的力气,在树立正确意识上、在推动活力的培养上、在艺术教育普及上努力打造新动力,确保全社会在民族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弘扬中做到持续发力,以此增强本民族的内生动力,促进中华民族传统音乐在世界音乐领域实现“开宗立派”,奠定应有的地位。

篇九:传统乐器的传承与发展

  

  130艺术家Theartists我国塔吉克族民间乐器制作技艺传承与发展初探□夏木西卡麦尔·阿布都热依木 喀什大学艺术学院摘要:帕米尔高原是我国塔吉克族主要聚居地,也是我国塔吉克文化的发源地。在历史长河中,我国帕米尔高原的塔吉克族创造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器乐文化。这些乐器已经和塔吉克族人民融为一体。如何保护和继承这些民间乐器制作技艺是当前塔吉克族音乐文化研究领域比较重要的问题之一。笔者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我国帕米尔高原塔吉克族民间乐器的制作技艺传承现状展开了调研,旨在为当下塔吉克族民间乐器制作技艺传承提供点滴参考。关键词:塔吉克族;乐器制作技术;传承与发展一、我国塔吉克族乐器制作技艺传承与发展的意义塔吉克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帕米尔高原(以下简称塔县),其余分布在南疆的莎车、泽普、叶城、阿克陶和皮山等地区。历来,居住在帕米尔高原从事畜牧业和农业的塔吉克族人民,在独特的物质生活环境下,创造了我国独具特色的塔吉克音乐文化。塔吉克族乐器作为这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自身悠久的历史与独特的文化内涵享有盛名。塔吉克民间艺人制作乐器主要依靠的是传统的刀具和自制的一些工具,通过手工制作而成。目前,在我国塔吉克族人群中会做民间乐器的艺人非常稀少。因此,传承与发展塔吉克族民间乐器制作技艺对塔吉克音乐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二、塔吉克族乐器的制作技艺及特点(一)制作材料方面塔吉克族民间乐器制作要用到的材料主要包括鹰的翅膀骨、木头、芦苇、动物皮、小铁环等。例如,“鹰笛”是用鹰的翅膀骨制作的吹管乐器。鹰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不能捕杀,制作鹰笛只能用自然死亡的鹰。因此,鹰笛在民间非常珍贵,而且比其他乐器的价格要高很多。“苏尔乃依”是用芦苇秆、檀木或其他木材制作的气鸣乐器。热布普、巴朗孜库木、萨塔尔等弹拨乐器一般由杏木或桑木雕制而成。热布普和巴郎孜库木的琴箱是蒙以牛皮或驴皮的呈扁半圆形的共鸣体。赛塔尔的共鸣箱呈半梨形,正面覆盖一块薄木片当作面板。塔吉克艾捷克是塔吉克族民间乐器中唯一的弓弦乐器,做工粗糙、形态原始。先前的塔吉克艾捷克共鸣箱使用的是铝罐,如今改良的塔吉克艾捷克共鸣箱是木质的。此琴琴杆呈圆形,用柳木或松木制作而成。塔吉克手鼓的鼓框用桑木制作,民间也有部分用白杨木制的旧筛子作为鼓框(这种手鼓的鼓框内侧不缀小铁环),呈扁圆形,单面蒙皮,主要是用羊皮、牛皮或驴皮制作而成,鼓框内缀有20~40个小铁环。(二)制作工具方面由于制作过程还没有实现机器化,塔吉克民间艺人只能手工制作乐器。除鹰笛外,其他乐器主要用的是一些传统的刀具和自制的工具,如手锯、断间锯、锄头、刨子、钢丝和铜钉等。这些工具贯穿乐器制作的全程。例如,鹰笛上的图案,一般用加热的钢钉来完成。近年来,随着旅游行业的迅速发展,消费者对当地民间工艺品包括民间乐器的外观和精致度有了更高的要求,制作乐器行业进入初步发展的阶段。因此,少部分民间艺人开始使用一些电子工具制作鹰笛,如小型电钻、雕刻机、电木铣使用的直刀、开孔钻头、电刨、磨光机等。(三)制作技艺方面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塔县生产和生活的基础设施条件差,经济发展缓慢。除了刺绣,其他手工业发展比较落后。因此,塔吉克族乐器制作技艺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乐器制作技艺相比,陈旧落后、做工粗糙、外观朴素,其没有多余的装饰、规格大小不一,导致音准和音调有差别、音域较窄。以鹰笛为例,由于鹰是生活在悬崖和山顶的飞禽,在地面上极难找到它的尸骨,人们只能跋山涉水,寻找雄鹰翅骨。制作时,应先将翅膀骨上的肉剔刮干净,锯掉两端骨节后在碱土中埋上10天左右,才能清理骨头内外,然后磨平上下管口,之后从出气口往上,每隔2厘米左右,开三个按音孔。开按音孔的技艺十分重要,民间多以食指在骨管上平展的宽度作为标准距离。因此,不同的民间艺人做出来的鹰笛不仅长短有别、管口大小有异,所开的音孔距离也不同。在塔吉克族音乐中鹰笛是成对的,不能单独使用。“用不同的鹰翅骨制作出的鹰笛长短、粗细、音高和音色不同。所以从同一只鹰上取下的一对翅骨[1]。”制成的鹰笛是一对,两支鹰笛的音高和音色是完全相同的因此,第二支鹰笛更难做。鹰笛是不能喷漆的,所以鹰笛做

  完后,应放在屋内馕坑附近的房梁上,让馕坑的烟气熏染,当原来的乳白色变成浅古铜色之后,才算制作完成。漫长的制作周期,考验着制作人的耐心和毅力。三、塔吉克族乐器制作技艺传承现状塔县地区地形复杂,有悬崖峭壁、冰山雪峰等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外界的联系较少。特别是马尔洋、皮勒、大同、热斯喀木、塔尔等多个乡村离县城很远、交通不畅。因此,大多数人很少外出。所以,塔吉克族民间乐器制作技艺历来只能在家庭内部传承。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文化的冲击,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变,塔吉克文化赖以存在的生态环境和语言正在悄然改变,传统的塔吉克文化对年轻人越来越缺乏吸引力,导致塔吉克乐器制作技艺出现不同程度的断代现象,其传承与保护形势空前严峻。目前,整个塔县专门制作乐器的民间艺人不到十位。当地有名的民间乐器制作传承人有鹰笛制作传承人鲁提克;制作热瓦普等乐器的传承人有大同乡的卡迪尔·梅润、夏木希尔,马力杨乡的努斯来提和刀来提纳扎尔等。如今,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塔县的旅游事业得以迅速发展,以其独特的高原风光、丝绸古道、民俗风情、文物古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国家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石头城、国家级湿地公园金草滩等旅游景点专门设立了制作乐器点、展示塔吉克族乐舞的文化点,为塔吉克民间乐器制作保护与传承初步谱写了新的篇章。四、塔吉克族乐器制作发展主要面临的现实问题近年来,塔吉克民间乐器制作技艺一直保持传统的制作方式,没有一定的规范,导致演奏技术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机会,无法满足现代塔吉克青年在音乐方面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以,当前塔吉克音乐领域大量使用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等邻国的民间乐器,并随意给这些乐器命名。虽然这些乐器以精美的外观、独特的音色和较宽的音区丰富了我国现代塔吉克族的音乐文化,但这种生搬硬套的情况终究会使塔吉克族传统文化逐渐弱化,进而导致古老的传统文化在现代音乐文化发展中处于缺失的状态。五、塔吉克民族乐器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对策(一)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做好传承与保护工作在塔吉克族乐器制作技艺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政府要在积极保护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整体性的基础之上,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地区资源有效配置,如及时挖掘民间艺人、采集传统制作技艺的影响资料、建立乐器制作坊、开展一些民族乐器制作技艺与演奏比赛活动、资助传承人收徒传艺等,鼓励民间乐器制作技艺传承人发挥文化传播和技艺传承的作用。与此同时,成立塔吉克音乐文化基金会,组织全方位的音乐文化交流会也可以起到不容小觑的作用。这能为塔吉克非遗保护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与依据,使塔吉克民间乐器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工作更具科学性和系统性。音乐与舞蹈Musicanddance131(二)利用先进设备提高制作水准乐器作为体现和传播音乐文化的主要载体,是音乐文化发展的核心因素。乐器制作技艺的水平,不仅代表着乐器本身的品质,也直接影响着民族音乐的普及。首先,我们应在保留原有的民族特色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借鉴先进的乐器制作技艺,充分利用电子设备提高生产率;其次,与本民族音乐专业人士共同探索乐器的制作原理,高度重视塔吉克热布普、巴朗孜库木和萨塔尔等乐器的标准性、表演性与观赏性,从而提高生产质量和数量;最后,与国内民乐专家和专业乐器制作厂家合作研制塔吉克族具有特色的鹰笛、苏尔乃依等乐器,在坚持保护原则的基础上,研发新的制作材料来弥补材料缺乏和制作技艺缺陷等不足。(三)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一个民族的音乐文化承载了这个民族的灵魂与智慧。因此本民族的文化是该民族文化遗产继承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只有被本民族认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文化遗产才能得以传承和发展。”当前,塔吉克民间音乐正处于固守和发展的转折点,由于严重缺乏专业人才、传统技艺的传承人和理论研究基础,在塔吉克民间乐器制作技艺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我们更加需要加强宣传教育,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使更多的人意识到保护、传承与发展塔吉克传统乐器制作技艺等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传承环境。结语自我国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以来,在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地方文化工作者的辛勤工作下,塔吉克族民间音乐得到抢救、保护及传承。尤其是在1976年,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香宝宝古墓进行挖掘后,吸引了很多学者的注意力。从此关于塔吉克文化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目前,塔吉克族历史文化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对塔吉克族民间乐器制作技艺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仍然存在不少疑难杂症。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按照科学的方法对塔吉克民间乐器制作技艺进行挖掘和保护,使这一优秀传统技艺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参考文献][1]夏木西卡麦尔·阿布都热依木.多元一体的我国塔吉克民族乐器[J].中国文艺家,2020(08):9-10+12.基金项目:本文系喀什大学校内一般课题“塔吉克民间乐器制作技术传承现状调查研究”〔编号:(15)1549〕的研究成果。作者简介:夏木西卡麦尔·阿布都热依木(1978),女,新疆喀什人,本科学历,讲师,研究方向为少数民族音乐研究。

篇十:传统乐器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乐器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乐器发展历程

  根据现有的出土实物,吹奏类乐器是最早出现的乐器,以河南舞阳骨笛最为久远。下面由店铺为大家分享中国传统乐器发展历程,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古代乐器

  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公元前711年-公元前256年):这是我国乐器发展史的第一个高峰,确定了乐器的分类法-“八音”。古琴在这时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独奏乐器。这段时期的乐器以击奏类为主,出土实物以曾侯乙编钟影响最大,音乐也是以钟鼓乐为代表。

  秦汉隋唐

  秦汉隋唐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960年):这是我国乐器发展史的鼎盛时期,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大量的外国乐器传入我国,弹奏类乐器得到空前的发展和繁荣。唐代则是我国乐器发展的最高峰,出现了古琴谱,现存丘明(494年-590年)所传《幽兰》是我国最早的琴谱。晚唐曹柔又创简字谱,使得古琴音乐得以保存。琵琶则是唐代最为重要的乐器,音乐也以宫廷燕乐为代表。拉弦类乐器开始在民间出现。

  宋元明清

  宋元明清时期(960年-1840年):这段时期最为重要的是弓弦乐器发展,弓弦乐器的传入和普遍使用,促进了戏曲、说唱音乐的发展。古琴则出现了众多的流派,明末由波斯传入扬琴。吹奏类乐器元代出现唢呐,击奏类乐器元代出现云锣,这段时期宫廷音乐逐渐萧条,取而代之的是民间音乐。

  二、中国传统乐器的渊源历史

  当古典音乐流泻而出的一刹那间,你可以清楚的看到,在空气中流动的是高山、是流水、是丝竹、是冬雪、是千古的生命,那份说不出、道不尽的感动,就是中国古典音乐之美。

  中国音乐是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世纪中叶之前,经历了远古、中古、近代三个时期。数千年的漫长岁月,以其多姿多彩的品种和内涵丰富的体系闻名于世。人们习惯上将他称为中国音乐的“古代期”或“传统期”,但每个历史上的时期都有“古”、“今”之分。

  灿烂悠久古音乐

  古人说: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吕氏春秋”。根据20世纪考古发现,中国音乐的历史源源不是三千年、五千年,而是八、九千年或者更为遥远,八、九千年以来,中国音乐同中国文化一样,从未间断,这在世界古老文明中是很少见的。

  1.上古音乐:伟哉华夏乐亘古一脉通击石百兽舞箫韶奏九成

  在相关的历史文献,中国音乐起源传说一直可以追溯到黄帝时代。主要体裁是“六代乐舞”。从半坡遗址发现六千年前的半坡埙。在西周重要的音乐是宫廷雅乐,湖北出土的曾侯乙编钟。

  2.中古音乐:乐府采诗颂相和大曲兴鼓吹起代北清商吴楚声

  这个时期为秦汉隋唐前。乐府始于秦,在汉武帝时代得到高度重视。汉代宫廷最有代表的音乐是“相和歌”,他是汉代各种民间歌曲的总称。相和歌原本是无乐器伴奏的徒歌,一人唱几人和,经乐府乐工加工整理,加入了琴、瑟、筝、琵琶,笙等丝竹乐器的伴奏,并由歌者敲击板或击鼓掌握节奏,史书中的“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著名相和作品”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这首歌曲被认为是相和歌的正声,叶是传于后世的最古的一首五言体乐府。他的前三句是独唱,后三句当为三人和。

  隋唐时期:民族大迁徙声情更相融乐奏十部伎舞旋丝路风

  隋唐燕乐最为光辉灿烂,燕乐是这个时期的主要标志。燕乐,又称宴乐。其是统治者享乐需要的汇集宫廷俗乐的总称。隋到贞观,有十部乐:燕乐、清商乐,西凉乐,天竺乐,高昌乐,龟兹乐,琉勒乐,康国乐,安国乐,高丽乐。作为一种传统音乐体裁,到唐朝时,中国古代音乐更丰富,达到前所未有的艺术水平。

  船行十里一曲犹未终唐人多壮举乐舞呈颠峰

  也就是这个时期,古代几种乐谱就形成在隋唐,中国古谱大约有32种,代表:文字谱,减字谱,俗字谱等。敦煌曲谱成为古谱学研究的热门课题。

  3.近古代音乐:伶工失恩宠乐自民间兴填词协乐律说唱调诸官歌舞演鼓事杂剧得繁荣

  这一时期包括宋辽金元明清两宋时普遍流行曲子词,许多著名词人的作品被用语演唱,还出现了精通音律的词家。在宋元,真正作为说唱音乐品种而登堂入室的事鼓子词和诸宫调。而宋元最重要的伟大贡献事杂剧的产生。“宋人重乐论,著述颇硕丰,乐书卷浩繁,漫志多考证,琴史载琴家,笔谈见解精”。著名杂剧“汉宫秋、窦娥冤,西厢记,墙头马上,倩女离魂”等永垂史册。在音乐理论,从北宋到南宋,先后有四部重要乐学著作留给后人。最著名的是“乐书”。“四大声腔起,戏曲渐鼎盛,皮黄与梆子,昆高胡乱灯”,中国戏曲到明清两代,迈入了更为广阔的天地。有一幅著名图“清,同光十三绝图”,这一时期器乐独奏,合奏艺术特别是琵琶“海青拿天鹅”、“月儿高”、“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浔阳月夜”灯十三大套曲的演奏艺术提高到空前水平,合奏更是品类繁多,百花齐放。福建南音,西安鼓乐,山西八大套,辽南鼓吹,北京智化寺音乐,江南丝竹,潮州弦丝,潮北锣鼓,陕北唢呐,鲁西南鼓吹,冀中笙管乐、弦索乐,广东音乐和少数民族的芦笙,冬不拉音乐,土家族打溜子音乐灯。

  可以说“明清理遗产,音乐集大成,长河源流远,传统得继承。”

  传统乐器和器乐

  金声谐玉振,钟鼓调管弦。鼓器分八类,乐奏有源源。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器乐艺术十分发达的国家。乐器按照各自使用的物质材料分为八种类别: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称为八音。乐器分为四类:吹,拉,弹,唱。依器成组和传播在民间合奏用仪式独奏娱雅间器乐仪式的表演方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合奏,一是独奏。在中国传统生活中,器乐合奏大多数都用于民间习俗和信仰仪式活动中。独奏在封建时代多半是文人以古琴,琵琶,箫等

  自娱,或在民俗场合中由唢呐,管子,笛演奏者作即兴演出,与合奏相比,形式,品种都要少一些。

  1.器乐合奏

  传统的民间器乐合奏,依其不同的组合,可以分六类:锣鼓乐,唢呐锣鼓乐,鼓吹乐,丝竹锣鼓乐,丝竹乐,弦索乐。

  A.锣鼓乐:锣鼓势磅礴热烈且酣畅十番十样锦威风响八面

  这种和乐但存,乐队以单一色的打击乐器组成,少数情况下,可以加一两种有音高的乐器,如十面云锣等。

  B.吹打乐:吹打地域广唢呐笙笛管鼓为群音长坐行节奏缓

  在这种合奏音乐中,虽然有明确的主奏乐器,但打击乐依然有很重要的地位。

  C.鼓吹乐:鼓吹荐朝会僧道有古传和笙伴筚篥(音bili)大曲套十三

  一种以吹奏乐器为主,少量打击乐助奏的民间合奏。他的分布比任何民间乐种都更加广泛。

  D.丝竹乐:丝竹生水乡清雅尚柔婉幽深得古韵华丽制新篇

  以丝弦与竹管类乐器组成乐队演奏的音乐,主要流传南方各地。乐队规模不大,少则五人,多则十人。代表有江南丝竹,广东音乐,潮州弦诗,福建南音等。

  E.弦索乐:弦索品种少中洲遗微澜潮州筝曲谱《胡笳》声久远

  仅用丝弦乐器演奏的音乐。其品种颇少,流传也不广。只有弦索雅乐,中洲古乐和潮州筝谱三类。线索雅乐是指19世纪初蒙古族人荣斋收录的“弦索备考”。

  2.器乐独奏

  在传统器乐的演奏活动中,独奏形式很少见。只介绍古琴,琵琶,筝,笛,二胡等乐器。

  A.琴:古琴文人乐历经三千年曲目烟波浩人文海蕴涵

  古琴,在中国音乐中,常常为了强调某些乐器,乐种才有很长的历史,都习惯加一个“古”字,如古筝,古乐等。其实,最古老的乐器,都以一个单字称呼。如琴,笙,埙,瑟,箫,笛等。关于这件乐器的历史,曾有很多传说和文献记载,太长,不说了。但神农削桐为

  琴,舜做五弦之琴还是请朋友自己查看。

  B.琵琶:琵琶马上鼓隋唐成大观声器咸流美于今更璀璨

  最初记载为枇杷或枇杷,弹弦乐器,在古代,琵琶一词曾做多种弹拨乐器的统称。“枇杷本出自胡中,马上所鼓也”-东汉。唐“敦煌琵琶谱,五弦谱现今还在演出。

  C.筝:施弦高且急名取筝筝然南北多流派雅俗同一源

  筝的称呼来自这件乐器的音响效果,古人说:施弦高且急,筝筝然也”,快而目者,真奏之声。筝最早为竹制的五弦乐器,汉魏演变为十二弦,唐以后为十三弦。明清至今,先后由十五弦,十六弦增加到二十一弦,二十五弦。代表曲目有“寒鸦戏水,昭君怨,黄鹂词,柳青娘,凤求凰”等。

  D.二胡:二弦马尾弓阳刚阴柔兼声名播中外明月映二泉

  二胡是中国拉弦乐器的代表,与琴,筝,琵琶等乐器相比,历史是最短的,但自明清以来,用途极广。到20世纪发展也最快,因此,它已经成为中国乐器艺术的代表之一。民间二胡多称为胡琴,南胡,胡胡等。二胡音域宽广,音质音色甜美,左右手技巧多样,阳刚阴柔兼而得之。

  E.笛:流水落梅花均孔七调翻北吹五梆子南奏花六板

  笛子为竹制管伸,管身开有吹孔,膜孔,两个出气孔及六个按音孔。一律用横吹姿势演奏。代表曲目:五梆子,喜相逢,放风筝,挂红灯等。

  中国民族乐器

  古乐器一般都具有双重功能——表现性和实用性。即是说这些乐器既是表现音乐的工具,又是劳动生产的工具,或是生活用具。如在《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记载有:“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作歌,乃以麋革置缶而鼓之,乃拊石击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兽。”文中所说用生活器皿——缶,蒙上麋鹿之皮而成鼓。而“拊石击石”则是先民们将狩猎的石器,敲击成声,以伴奏化装成百兽的原始舞蹈。又在《汉书·杨恽传》:“酒后耳热,仰天拊缶,而呼乌乌。”这一记载,描述了人们酒后兴趣大发,一面敲击盛

  酒用的器皿缶,一面仰天歌唱。古时的石磬可能导源于某种片状石制工具。可以这样设想,先氏们在长期劳动过程中,逐渐发现某种石制片状工具能够发声,可以作为乐器,于是发明了磬。

  乐器的实用性不仅表现在某些乐器原来是生产工具或生活用器,并且人们用它们来传递一些特定的生活信息。如击鼓出征、鸣金收阵、晨钟暮鼓、打更报时、鸣锣开道、击鼓升堂等。在中国有些少数民族至今仍保留着以吹奏口弦传递爱情的信息,口弦成了表达爱情的工具和信物。

  葫芦丝

  乐器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的发达和提高有着密切的关系。由石磬演变成金属的磬和出现金属的钟,在石器时代是绝无可能,只有当人类掌握了较高的冶炼技术才成。也只有当养蚕业和缫丝业的发明和发展,才可能产生“丝附木上”的琴、瑟、筝。

  先秦时期的乐器,见于文献记载的有近70种。仅在《诗经》一书中提及的即有29种,打击乐器有鼓、钟、钲、磬、缶、铃等21种,吹奏乐器有箫、管、埙、笙等6种,弹弦乐器有琴、瑟等2种。由于乐器品种的大大增加,于是在周代时产生了根据制作乐器的不同材料而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称作“八音”分类法。

  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大墓的地下音乐殿堂中,保存了124件古乐器。无论是重达五千多斤的乐器巨人——64件编钟,或是在造型、制作和彩绘都很精致的鼓、排箫、笙、瑟等,都向我们揭示了春秋战国时中国音乐文化高度发展的状况,它是中国古代乐器光辉创造的见证。

  自秦汉以来,又不断涌现出新乐器。如秦时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弹弦乐器——“百姓弦鼗而鼓之”。弦鼗是一种圆形音箱、直柄的琵琶,后至汉代发展成四弦十二柱的“汉琵琶”,又称“阮咸”。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吸收的民族,自汉以来,广泛吸收了大量的外来乐器。如汉武帝(公元前140—前87年)时张骞通西域时传入的横吹(亦称横笛);汉灵帝时传入竖箜篌(曾称胡箜篌;约在公元350年前后的东晋时,从新疆、甘肃一带传入了“曲项琵琶”,明代传入了扬琴和

  唢呐等。这些外来乐器,经过不断地改进,使它们逐渐成为中国民族乐器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员。

  在中国乐器发展史中,值得注意的是拉弦乐器的出现大大晚于打击乐器、吹管乐器和弹弦乐器。据文献记载,唐代(公元618—907年)才出现以竹片轧之的“轧筝”和“奚琴”(在宋时作“嵇琴”)。宋时的嵇琴用马尾弓拉奏,并出现了“胡琴”的名称。如宋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中云:“马尾胡琴随汉车,曲声犹如怨单于。”自元代之后,在奚琴、胡琴的基础上发展成各种类型的拉弦乐器。

  中国的“吹、打、弹、拉”四大类乐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对传承乐器的音质不纯、音律不统一、音量不平衡、转调不方便、固定音高乐器之间的音高标准不统一、在综合乐队中缺少中低音乐器等不足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并涌现了许多成果。

  我国民族民间乐器的分类

  八音分类

  周代,我国已有根据乐器的不同制作材料进行分类的方法,分成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类,叫做“八音”。在周末至清初的三千多年中,我国一直沿用“八音”分类法。

  金类:主要是钟,钟盛行于青铜时代。钟在古代不仅是乐器,还是地位和权力象征的礼器。王公贵族在朝聘、祭祀等各种仪典、宴飨与日常燕乐中,广泛使用着钟乐。敲击钟的正鼓部和侧鼓部可发两个频率音,这两个音,一般为大小三度音程。另外还有磬、錞于、勾鑃,基本上都是钟的变形。

  唢呐

  石类:各种磬,质料主要是石灰石,其次是青石和玉石。均上作倨句形,下作微弧形。大小厚薄各异。磬架用铜铸成,呈单面双层结构,横梁为圆管状。立柱和底座作怪兽状,龙头、鹤颈、鸟身、鳖足。造型奇特,制作精美而牢固。磬分上下两层悬挂,每层又分为两组,一组为六件,以四、五度关系排列;一组为十件,相邻两磬为二、三、四度关系。它们是按不同的律(调)组合的。

  丝类:各种弦乐器,因为古时候的弦都是用丝作的。有琴、瑟、筑、琵琶、胡琴、箜篌等。

  竹类:竹制吹奏乐器,笛、箫、箎、排箫、管子等。

  匏类:匏时葫芦类的植物果实,用匏作的乐器主要是笙。

  土类:就是陶制乐器,埙、陶笛、陶鼓等。

  革类:主要是各种鼓,以悬鼓和建鼓为主。

  木类:已经很少见了,有各种木鼓、敔、柷。敔是古代打击乐器,形制呈伏虎状,虎背上有锯齿形薄木板,用一端劈成数根茎的竹筒,逆刮其锯齿发音,作乐曲的终结。用于历代宫廷雅乐。柷是古代打击乐器,形如方形木箱,上宽下窄,用椎(木棒)撞其内壁发声,表示乐曲即将起始。用于历代宫廷雅乐。

  三、传统乐器

  古琴

  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被誉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在古代是地位最崇高的乐器。古琴充满着传奇的象征色彩:长3尺6寸5分,代表一年有365天;13个徽位,代表一年的12个月及闰月。琴面弧形代表天,琴底为平象征地,为天圆地方。有西方音乐人评价:这个乐器的构造,是依据中国天与地之间关系的观念而设计的,使人联想到传说中只有天上神仙才能听得到的音乐。

  瑟

  中国原始的丝弦乐器之一,共有二十五根弦。《诗经》中有记载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瑟曾销声匿迹千年之久,而今“幽兰汉乐”将传说中的声音再次呈现于舞台之上,琴瑟合鸣,乐声如流水,如凤鸣,如南风,如月行,引我们走进大自然深深的芬芳里。

  箜篌

  中国古老的弹弦乐器,始于汉代,历史悠久;音域宽广、音色柔美清澈,表现力强。唐时期曾用于西凉、龟兹、疏勒、高丽、天竺诸乐中。明代后失传达300年之久。

  方响

  古代打击乐器,由十六块大小相同的长方形玉片组成,以厚薄不同定音高,分上下两层悬挂,用小铁锤敲击;出现于北周。隋唐时用于燕乐,后也用于宫廷雅乐,自宋代后渐少。

  八音

  中国传统器乐吹打乐的一种。原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乐器科学分类法,西周时已将当时的乐器按制作材料,分为金(钟、镈)、石(磬)、丝(琴、瑟)、竹(箫、箎)、匏(笙、竽)、土(埙、缶)、革(鼗、雷鼓)、木(柷、敔)8类。

  八音也指民间器乐乐种。如山西五台山一带的八音会,所用乐器有管子、唢呐、海笛、笙、梅笛、箫、堂鼓、小鼓、大镲、小镲、大锣、云锣等;广西壮族的隆林八音乐队,使用的乐器共有8件,它们是:横箫(笛子)一对,高胡、二胡各一把,小三弦一把,锣、鼓、钹各一副。南宁市邕宁壮族八音则主要由大唢呐、小唢呐、五孔笛、锣、鼓、钹、壮族乐鼓等组成。海南地区流行的海南八音源于潮州音乐,因使用8类乐器而得名,即:弦(二胡、椰胡)琴(月琴、扬琴、三弦)、笛(唢呐)、管(长、短喉管)、箫(横箫、直箫、洞箫)、锣、鼓、钹等;彝族八音所用乐器有二胡、环箫(无膜笛)各一对,以及牛角胡、五鍟(小锣)、鼓、钹等;仡佬族八音又名八仙,所用乐器有二胡、横箫(笛)各一对和五鍟、锣、鼓、钹等。

  《佛学常见词汇》

  佛所持特有的八种声音,即极好音,柔软音,和适音,尊慧音,不女音,不误音,深远音,不歇音。

  四、吹奏乐器

  我国吹奏乐器的发音体大多为竹制或木制。根据其起振方法不同,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以气流吹入吹口激起管柱振动的.有箫、笛(曲笛和梆笛)、口笛等。

  第二类,气流通过哨片吹入使管柱振动的有唢呐、海笛、管子、双管和喉管等。

  第三类,气流通过簧片引起管柱振动的有笙、抱笙、排笙、巴乌等。

  由于发音原理不同,所以乐器的种类和音色极为丰富多彩,个性极强。并且由于各种乐器的演奏技巧不同以及地区、民族、时代和演奏者的不同,使民族器乐中的吹奏乐器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极其丰富的演奏技巧,具有独特的演奏风格与流派。

  典型乐器:笙、芦笙、排笙、葫芦丝、笛、管子、巴乌、埙、唢呐、箫。

  全部乐器:木叶、纸片、竹膜管(侗族)、田螺笛(壮族)、招军(汉族)、吐良(景颇族)、斯布斯、额(哈萨克族)口笛(汉族)、树皮拉管(苗族)、竹号(怒族)、箫(汉族)、尺八、鼻箫(高山族)、笛(汉族)、排笛(汉族)、侗笛(侗族)、竹筒哨

  (汉族)、排箫(汉族)、多(克木人)、篪(汉族)、埙(汉族)、贝(藏族)、展尖(苗族)、姊妹箫(苗族)、冬冬奎(土家族)、荜达(黎族)、(口利)咧(黎族)、唢呐(汉族)、管(汉族)、双管(汉族)喉管(汉族)、芒筒(苗族)、笙(汉族)、芦笙(苗、瑶、侗族)、确索(哈尼族)、巴乌(哈尼族)、口哨(鄂伦春族)。

  弹拨乐器

  我国的弹拨乐器分横式与竖式两类。横式,如:筝(古筝和转调筝)、古琴、扬琴和独弦琴等;竖式,如:琵琶、阮、月琴、三弦、柳琴、冬不拉和扎木聂等。

  弹奏乐器音色明亮、清脆。右手有戴假指甲与拨子两种弹奏方法。右手技巧得到较充分发挥,如弹、挑、滚、轮、勾、抹、扣、划、拂、分、摭、拍、提、摘等。右手技巧的丰富,又促进了左手的按、吟、擞、煞、绞、推、挽、伏、纵、起等技巧的发展。

  弹奏乐器除独弦琴外,大都节奏性强,但余音短促,须以滚奏或轮奏长音。弹拨乐器一般力度变化不大。在乐队中除古琴音量较弱,其它乐器声音穿透力均较强。

  弹拨乐器除独弦琴外,多以码(或称柱)划分音高,竖式用相、品划分音高,分为无相、无品两种。除按五声音阶排列的普通筝等外,一般都便于转调。

  各类弹奏乐器演奏泛音有很好的效果。除独弦琴外,皆可演奏双音、和弦、琵音和音程跳跃。

  我国弹奏乐器的演奏流派风格繁多,演奏技巧的名称和符号也不尽一致。

  典型乐器:琵琶、筝、扬琴、七弦琴(古琴)、热瓦普、冬不拉、阮、柳琴、三弦、月琴、弹布尔。

  全部乐器:金属口弦(苗族)(柯尔克孜族)、竹制口弦(彝族)、乐弓(高山族)、琵琶(汉族)、阮(汉族)、月琴(汉族)、秦琴(汉族)、柳琴(汉族)、三弦(汉族)、热瓦甫(维吾尔族)、冬不拉(哈萨克族)、扎木聂(藏族)、筝(汉族)、古琴(汉族)、伽耶琴(朝鲜族)、竖箜篌、雁柱箜篌。

  打击乐器

  我国民族打击乐器品种多,技巧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根据其发音不同可分为:

  1、响铜,如:大锣、小锣、云锣、大、小钹,碰铃等;2、响木,如:板、梆子、木鱼等;3、皮革,如:大小鼓、板鼓、排鼓、象脚鼓等。

  我国打击乐器不仅是节奏性乐器,而且每组打击乐群都能独立演奏,对衬托音乐内容、戏剧情节和加重音乐的表现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民族打击乐器在我国西洋管弦乐队中也常使用。

  民族打击乐可分为有固定音高和无固定音高的两种。无固定音高的如:大、小鼓,大、小锣,大、小钹,板、梆、铃等有固定音高的如:定音缸鼓、排鼓、云锣等。

  典型乐器:堂鼓(大鼓)、碰铃、缸鼓、定音缸鼓、铜鼓、朝鲜族长鼓、大锣小锣、小鼓、排鼓、达卜(手鼓)、大钹。

  全部乐器:梆子(汉族)、杵(高山族)、叮咚(黎族)、梨花片(汉族)、腊敢(傣族)、编磬(汉族)、木鼓(佤族)、切克(基诺族)、钹(汉族)、锣(汉族)、云锣(汉族)、十面锣(汉族)、星(汉族)——碰钟、钟(汉族)、编钟(汉族)、连厢棍(汉族)、唤头(汉族)、惊闺(汉族)、板(汉族)、木鱼(汉族)、吾攵(汉族)、法铃(藏族)、腰铃(满族)、花盆鼓(汉族)、铜鼓(壮、仡佬、布依、侗、水、苗、瑶族)、象脚鼓(傣族)、纳格拉鼓(维吾尔族)、渔鼓(汉族)、塞吐(基诺族)、京堂鼓(汉族)、腰鼓(汉族)、长鼓(朝鲜族)、达卜(维吾尔族)、太平鼓(满族)、额(藏族)、拨浪鼓(汉族)、扬琴(汉族)、竹筒琴(瑶族)、蹈到(克木人)、萨巴依(维吾尔族)。

  拉弦乐器

  拉弦乐器主要指胡琴类乐器。其历史虽然比其它民族乐器较短,但由于发音优美,有极丰富的表现力,有很高的演奏技巧和艺术水平,拉弦乐器被广泛使用于独奏、重奏、合奏与伴奏。

  拉弦乐器大多为两弦少数用四弦如:四胡、革胡、艾捷克等。大多数琴筒蒙的蛇皮、蟒皮、羊皮等;少数用木板如:椰胡、板胡等。少数是扁形或扁圆形如:马头琴、坠胡、板胡等,其音色有的优雅、柔和有的清晰、明亮;有的刚劲、欢快、富于歌唱性。

  典型乐器:二胡、板胡、革胡、马头琴、艾捷克、京胡、中胡、高胡。

  全部乐器:乐锯(俄罗斯族)、拉线口弦(藏族)、二胡(汉族)、高胡(汉族)、京胡(汉族)、三胡(汉族)、四胡(汉族)、板胡(汉族)、坠琴(汉族)、坠胡(汉族)、奚琴(汉族)、椰胡(汉族)、擂琴(汉族)、二弦(汉族)、大筒(汉族)、马头琴(蒙古族)、马骨胡(壮族)、艾捷克(维吾尔族)、萨它尔(维吾尔族)、牛腿琴(侗族)、独弦琴(佤族)、雅筝(朝鲜族)、轧筝(汉族)。

  拓展:

  中国古典乐器排行榜

  1、古琴

  琴发明于伏羲时代(伏羲在位年代2400BC-2370BC,参见百科词条“三皇五帝年表”),为五弦之琴,或云为神农(2370BC-2338BC)所作(《古史考》:伏羲作琴、瑟。《纲鉴易知录》:伏羲斫桐为琴,绳丝为弦;绠桑为瑟。《说文》:琴,苞牺氏所作弦乐也。《帝王世纪》:神农始作五弦之琴,以具宫商角征羽之音。历九代至文王,复增其二弦,曰少宫、少商。)琴发明的地点在今鲁西豫东地区(伏羲之都在今河南淮阳,神农之都在今山东曲阜)。

  古人云:“八音之中,惟弦为最,而琴为之首”,“众器之中,琴德最优”,这个琴字指的就是古琴。“琴者靠天地之声”,“通神明,惊鬼神”,“因而瓠巴鼓琴,飞鸟翔集,渊鱼出听;师旷鼓琴,六马仰秣,玄鹤延颈”.....几乎古代所有有关音乐的故事都来自古琴。古琴又有着极为广阔的艺术表现力,清越、古朴、圆浑而又极富穿透力和质感,所以其表现境域十分宽广:清微淡远的《平沙落雁》、质雅清纯的《梅花三弄》、悠闲舒缓的《渔樵问答》、刚烈粗厉的《广陵散》、哀婉沉痛的《长门怨》、气势磅礴的《流水》,几乎没有什么东西是古琴所不能表达的。

  2、瑟

  瑟的起源十分久远,在考古发现的弦乐器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它的出土地点集中在湖北、湖南和河南三省,并且绝大多数出自东周楚墓。其他如江苏、安徽、山东和辽宁等省,只有一点零星发现。文献记载“庖羲氏”作瑟。

  传说在夏代已经有瑟了。甲骨文上的“樂”字,上面就是“丝”字,下面是一个“木”字。瑟要用弦,那么瑟的产生应该在蚕丝出现之后。瑟弦的原料,至少有能够巢丝的技术才可能制出弦线。先秦前后的弦乐器就是琴和瑟。

  另外一个推测,象琴瑟这一类乐器,可能和狩猎的弓弦有关。当然,弓弦的原料也可以用牛筋或其他动物的皮筋条制作。我们在1984年复制的曾侯乙墓出土的瑟,最粗的几根低音弦,用的就是牛筋弦。

  3、鼓

  鼓的出现比较早,从如今发现的出土文物来看,可以确定鼓大约有4500年的历史(以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早期大墓出土的土鼓为例)。在古代,鼓不仅用于祭祀、乐舞,它还用于打击敌人、驱除猛兽,并且是报时、报警的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鼓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民族乐队、各种戏剧、曲艺、歌舞、赛船舞狮、喜庆集会、劳动竞赛等都离不开鼓类乐器。鼓的结构比较简单,是由鼓皮和鼓身两部分组成。鼓皮是鼓的发音体,通常是用动物的皮革蒙在鼓框上,经过敲击或拍打使之振动而发声的。中国鼓类乐器的品种非常多,其中有腰鼓、大鼓、同鼓、花盆鼓等。

  古文献所谓“鼓琴瑟”,就是琴瑟开弹之前,先有鼓声作为引导。鼓的文化内涵博大而精深,雄壮的鼓声紧紧伴随着人类,远古的蛮荒一步步走向文明。

  4、笙

  笙,古称卢沙,是源自中国的簧管乐器,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藉由每根管子中的簧片发声,是吹管乐器中唯一的和声乐器,也是唯一能吹吸发声的乐器,其音色清晰透亮,音域宽广,感染力强。在传统器乐和昆曲里,笙常常被用作其它管乐器如笛子、唢呐的伴奏,为旋律加上纯四度或纯五度和音。在现代国乐团,笙可以担当旋律或伴奏的作用。

  笙的形制多样,音色明亮、浑厚,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民间常用于芦笙舞伴奏和芦笙乐队合奏。经过改革,已在民族乐队中应用,可独奏、重奏或合奏,有着丰富的表现力。

  5、埙

  埙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大约有七千年的历史。

  相传埙起源于一种叫做"石流星"的狩猎工具。古时候,人们常常用绳子系上一个石球或者泥球,投出去击打鸟兽。有的球体中间是空的,抡起来一兜风能发出声音。后来人们觉得挺好玩,就拿来吹,于是这种石流星就慢慢地演变成了埙。最初埙大多是用石头和骨头制作的,后来发展成为陶制的,形状也有多种,如扁圆形、椭圆形、球形、鱼形和梨形等,其中以梨形最为普遍。埙上端有吹口,底部呈平面,侧壁开有音孔。埙经历了漫长阶段,大约在四五千年前,埙由一个音孔发展到两个音孔,能吹三个音。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埙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前些年在甘肃玉门火烧沟出土的父系社会晚期至奴隶社会初期的埙,有三个音孔,能吹四个音。到公元前1000多年的晚商时期,埙发展到五个音孔,能吹六个音。到公元前7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埙已有六个音孔,能吹出完整的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了。埙由一个音孔发展到六个音孔,经历了3000多年的漫长岁月。

  6、笛

  笛是一种管乐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笛,特点是无簧片。笛字属

  于由字族。在由字族里,由字都是声符兼义符。由字族汉字都与“滑”之义有关。笛的本义是“气体在其中滑行的竹管”。长期以来,对于中国竹笛是从什么时候才有的这个问题一直众说纷纭。近年来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文物中就有与我们今天的六孔笛十分相似的骨笛,距今已有七千年的历史,应该说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乐器。另外还有美国华侨收藏的战国时期七个按音孔横吹的铜笛;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初(公元前433年)曾侯乙墓中的两支横吹的笛;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三号汉墓(公元前168年)中的两支横吹的笛;广西贵县罗泊湾出土的一号墓中一支用二节竹制成的七个按音孔横吹的笛,都足已证明笛子是比其他任何乐器都早几代的、最原始的乐器。

  7、箫

  箫的产生,其历史可以追根溯源到远古时期。中国考古学表明,目前出土文物中发现了有距今七千多年的骨质发声器,考古学家称之为“骨哨”(浙江河姆渡出土的文物,现存浙江博物馆)。这批骨哨是用鸟禽类中段肢骨制成的,古代人将骨骼中的骨髓抽掉,形成一支中空的骨管,然后在管壁上打有孔洞,它们长7厘米左右,管径6--8毫米,略呈弧曲形,在凸弧面上开有二或三孔,可以吹出几个音来,于是就形成了骨哨。尽管考古学家们称之为骨

  哨,但从它的形状、结构和发声原理同现代箫笛作一比较,已基本上具备了乐器的雏形。我们是否可以认为骨哨应该就是箫笛的鼻祖呢?无怪今天有许多管乐大师们都认为骨哨就是今天的前身,因此干脆称它为“骨笛”。那么用竹子做的吹奏乐器又是什么年代形成的呢?《吕氏春秋》中写有:“黄帝命伶伦伐昆仑之竹为管”的记载。据说远古时期气候较暖,中国黄河流域遍长竹子,只是因为后来气候变化,竹箫子的生长线才南迁到长江流域。伶伦伐竹为管的记载,充分说明了用竹子做乐器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开始了。据传,后人将伶伦所订的律管编排在一起就形成了古代的排箫。在虞舜时代,曾出现过一部称之为“箾韶”的古代乐舞,“箾”即是今天的“箫”字。因为这部乐舞主要是用古代排箫来演奏的,所以我们认为《韶》的演奏使箫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大夏》是古代人民歌颂大禹治水为内容的古代乐舞,它共分为“九成”(九段音乐),用“籥”伴奏,又称为“夏竹九成”。竹就是排箫的前身。由此可见从《箾韶》到《大夏》,箫曾在中国音乐史上经历过多年的辉煌时代。周代,曾将我国古代乐器分为“八音”,它们分别是: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类乐器,其中“竹”就是指箫和篪。自从国初期的曾侯乙墓的出土,箫做为古代乐器的实物才得以我们亲眼所见。因此提起“丝竹”二字,人们自然会想到这种乐器。

  8、编钟

  编钟是中国古代汉族大型打击乐器,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它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9、二胡

  二胡又名“胡琴”,唐代已出现,称“奚琴"”,宋代称“嵇琴”。一般认为今之胡琴由奚琴发展而来,现已成为我国独具魅力的拉弦乐器。它既适宜表现深沉、悲凄的内容,也能描写气势壮观的意境。

  二胡是中华民族乐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乐器(擦弦乐器)之一。唐朝便出现胡琴一词,当时将西方、北方各民族称为胡人,胡琴为西方、北方民族传入乐器的通称。至元朝之后,明清时期,胡琴成为擦弦乐器的通称。

  10、琵琶

  琵琶被称为“弹拨乐器之王”,属于拨弦类弦鸣乐器。木制,音箱呈半梨形,上装四弦,原先是用丝线,现多用钢丝、钢绳、尼龙制成,颈与面板上设用以确定音位的“相”和“品”。演奏时竖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弹奏,是可独奏、伴奏、重奏、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

  琵琶,本作“批把”,拨弦乐器。汉代刘熙《释名.释乐器》一书中曾有记载:“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这名古文的意思是:琵琶是骑在马

  上弹奏的乐器,向前弹出称做琵,向后挑进称做琶;根据它演奏的特点而命名为“批把”(琵琶)。在古代,敲、击、弹、奏都称为鼓。当时的游牧人骑在马上好弹琵琶,因此为“马上所鼓也”。

推荐访问:传统乐器的传承与发展 传承 乐器 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