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功能与结构关系4篇

时间:2023-05-25 13:00:37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体育课程功能与结构关系

  

  体育课结构的概念:是指体育课的组成部分及各个部分教材内容和组织工作的安排顺序与时间的分配等。

  体育课的结构是指从课的开始到结束对课的教学活动模式的整体设计,即课的内容安排顺序,教法运用及时间的分配等。

  体育课的结构是指体育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其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课的结构受学科特点、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对象以及教学条件等因素制约。不同类型课的结构是不同的,同一种类型的课在不同水平的班级或不同条件下,其结构也是有变化的。认识体育课的类型,可以为实现一定的教学任务选择相应的课堂活动种类。认识课的结构,能合理地设计各种类型的课。课的结构决定着课的整个进程,决定着把课划分成时间上的一些段落,能否科学地认识它和设计它,决定着体育课堂教学的成效。研究体育课的结构对于教学实际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体育课的结构至少包含了以下三层含义:第一,是指构成体育课的几个大致的部分或者阶段;第二,是指体育课进行的基本顺序或者流程;第三,是指体育课中各种教学活动即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作用、交替的方式与方法。

  2.体育课结构的发展概况近一百多年来,对体育课结构的研究,随着体育教育思想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其间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l)从有利于组织和管理出发,确定课的结构。19世纪中叶,欧洲一些国家的体育教育家开始研究体育课的结构问题,认为在课上分配身体练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德国人施皮斯提出德国体操制度的课程方案,在捷克等国家中一种称为

  “索科勒”的体育团体,也采取类似的体育课结构

  表12-1

  德国和捷克体育课结构

  德国施皮斯体育课结构“索科勒”体育课结方案

  1.队列练习

  构方案

  1.队列练习

  2.自由联系

  (不带器2.自由练习

  械)

  3.带器械练习

  (活动3.悬垂支撑练习

  的、静止的)

  4.与民间的联系

  5.游戏

  4.跳跃练习

  5.结束练习

  注:引自樊临虎.体育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16

  这种体育课结构只是注意课上练习顺序的安排便于组织与管理,但没有考虑到所选择的练习对学生身体的全面影响,也没有注意练习与练习之间的联系。

  (2)根据人体解剖、生理特点确定课的结构

  19世纪后半叶,在瑞典体操制度中出现的一种体育课的结构是根据身体练习对人体解剖部位和生理机能的影响来安排的,一般包括9~15个练习,时间分配大体相同。

  表12-2

  瑞典、英国体育课结构

  瑞典体育课结构方英国体育课结构案

  1.队列练习

  2.准备练习

  3.自由练习

  4.伸展练习

  方案

  1.开始练习

  2.头部和躯干练习

  3.手部练习

  4.平衡练习

  5.平衡练习

  6.肩背练习

  5.一侧肌肉练习

  6.活动量大的一般发展练习

  7.呼吸练习和姿势练习

  7.腹肌练习

  8.躯干练习

  9.腿部练习

  10.再次伸展练习

  11.跳跃练习

  12.结束和呼吸练习

  注:引自樊临虎.体育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17

  在英国,有学者提出的体育课结构方案与瑞典的类似。英国体育课结构方案既注意到人体的解剖部位,又考虑到活动量由小到大的安排。

  (3)注重学生实用技能课的结构

  20世纪初期,法国体育课结构的方案无论在形式和内容方面都有了发展。根据法国

  《课程规则》中课的结构方案,提出三部分结构,明确规定每部分的主要任务,每部分又分若干组练习

  表12-3

  法国体育课结构方案

  准备部分

  1.走

  2.手部练习

  3.腿部练习

  1.走

  2.攀登、平衡、支撑

  3.跳跃

  基本部分

  结束部分

  1.慢走

  2.气息的练习

  3.带唱歌的走

  4.躯干练习

  5.复杂联合练习

  6.不对称的练习

  7.呼吸练习

  4.负重

  5.跑

  6.投掷、球类

  7.防守、进攻

  4.淋浴、按摩

  注:引自樊临虎.体育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18

  这种结构既考虑对学生身体各部位的锻炼,又考虑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实用技能,同时,也注意到了学生练习后的生理恢复特点。可见,法国这种体育课的结构比瑞典和德国的结构有了一定的发展。

  (4)以传授体育知识为主的体育课结构

  前苏联体育课结构从20世纪初期到80年代,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其发展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初期到30年代初期。这个阶段主要受瑞典体育课结构影响,上课的特点基本与瑞典和法国相似。

  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这一阶段主要采用前苏联的五部分体育课结构方案

  (见下表)。这种体育课结构方案比以往的结构进了一步,它规定了每一部分的任务和手段,符合人体活动的规律。此后,在苏联体育教学实践中,根据课的各部分任务来安排体育课的原则已基本确定下来。

  表12-4

  前苏联五部分体育课的结构

  内

  容

  使学生进人工作状态

  (组织小组练第一部习,使身体发热,提高一般的生理代分

  谢作用,调整注意力和情绪状态)

  第二部各种肌肉和关节的专门素质练习,养分

  成良好的姿态

  第三部基本技术的教学和提高动作的协调分

  性,形成并掌握各项运动技术、技能

  第四部利用已掌握的技能与实践,进行中枢分

  第五部结束

  分

  注:引自樊临虎.体育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19

  第三阶段:20世纪40年代初期。由于在五部分课程结构中,第三、四部分是一节体育课的主体,该两部分在教学中很难截然分开,因此就统一作为基本部分,从而确定了四部分课程结构方案,这种方案1940年前在苏联人民教育委员会所采用的体育教学大纲中得到肯定。

  第四阶段:20世纪4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后期。前苏联学者进一步研究体育课结构的实质,以学生在上体育课时机体工作能力的变化过程和规律作为课的结构依据。他们认为人的任何一种运动或活动都具有四种连续的状态:开始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稳定状态、工作能力降低状态,据此提出四部分的体育课结构,即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与结束部分。20世纪60年代,前苏联学者对体育课的结构展开了争鸣,争论的焦点是分三部分还是四部分,最后统一到分成三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其理论依据就是人体工作能力的规律。

  第五阶段:20世纪70年代,前苏联列宁格勒体育学院学者格策登和斯切诺娃于1974年提出,课的结构不应只理解为几个部分,还应把课分成总的结构(或称大体结构)和细微结构

  (或称小结构〉。在1976年出版的全苏体育学院体育理论与教法的教科书中,把这个理论确定下来。他们根据任务、教材内容的不同,提出准备部分有三个方案,基本部分有四个方案,结束部分有五个方案。这种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不再拘泥于结构的形式,而重结构的内容实质,确定了一种基本结构和可变结构的模式,有利于完成体育教学的任务。

  (5)日本的体育课结构

  其主要特点是全国没有统一的结构模式,有的按三部分课的结构

  (导入部分、展开部分和结束部分);有的按上课内容的顺序,一个接一个上,不分几个部分;有的体育课是以调动学生的练习兴趣和情绪为主设置课的结构。总之,当前日本大中专学生体育课的结构不拘形式。

  (6)以美国为代表的课程结构

  其主要特点是无严格的课程结构模式,体育教师各行其是,主张体育课上不要束缚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发展,不断满足学生的运动欲望。重视课的实效,重视内容的安排,而不重视结构形式;重视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而不过分强调技术的传授。但是,他们不太注重课上组织教学的严密性。

  神经系统和呼吸器官的生理训练

  3.国内体育课结构的主要类型

  建国初,当时引进了苏联体育教学理论,带来了四部分

  (开始、准备、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的课程结构。至今,这种模式的课程结构还广泛地影响着我国体育教学,几乎各级各类学校都按此模式上课。四部分课程结构对我国体育教学起着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解放初期

  “放羊式”教学的落后状态,为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能有计划、有组织、有秩序地进行起到了积极作用。20世纪70年代以后,我国体育课也随原苏联体育课结构的变化,改为三部分体育课的结构,即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其理论依据主要是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但这种课程结构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又暴露出一些问题。由于各部分教学内容、要求和时间分配规定得过死,过于繁琐并拘于形式,较大地束缚着学生的个性发展。这种课程结构过于突出了基础部分的教学内容,而忽略了其他部分的教学和教育作用。基本部分技术教材数量偏多

  (2至3个),致使练习密度上不去,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发展和技能的掌握,难以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现在国内不少体育科研人员正在寻求适合我国体育课的结构,现归纳出国内几种主要体育课结构以供借鉴:

  (1)三部分的结构

  其具体模式如下:

  (3)按练习顺序安排的结构

  这种结构不分部分、阶段,根据人体机能活动规律,以及练习和休息的合理交替,使练习一个接一个进行。有游戏练习,有技术教材练习,也有身体素质练习和舞蹈等,这种课的结构主要特点是注重调动学生练习的主动性。

  4.体育课各部分的划分与生理机能能力变化规律的关系

  表12-5体育课的各部分的划分与生理机能能力变化规律的关系

  课生的理部机分

  能各部各部分各部分课的内容分机时间教学目和组织教体工(每课标

  法特点

  作能时间按

  变力特化

  点

  45分钟计)

  主要

  1.使学1.课的进

  行

  生理上

  和

  心

  准上理上

  备升的部阶准

  分

  段

  备,逐步

  提

  高

  大脑皮

  层

  的兴奋

  生明确内容主要课的任是课程标务,有组准的基本织地开体操教材

  始一节(队列、课。

  队形)。

  约

  占

  2.培养2.准

  备

  总

  课身体的活

  动

  性

  时

  的正确姿质

  分为:1势,促进一般性准5%~身体的备活动、20%全面发专项准备约7~展。

  活动。

  9分钟

  3.为学3.为学习基本习基本部部分教分教材内材作好容作好准准备活备活动。

  性,使

  机体进

  入

  工

  作状态

  机

  体

  工

  作

  基稳能力

  本定处

  部阶于

  分

  段

  最

  佳状

  态,大

  脑皮

  层

  动。

  1.使学1.教学生学习内容根据和掌握课程标准约

  占

  体

  育

  并结合学总

  课基

  本

  校实际情时

  的知

  识、况进行安6基本技排。

  5%~术和技2.组织7能及锻

  教法特0%,炼

  身

  点:①合约2体

  的理安排主9~3方

  法手要教材内2分钟

  段。

  容学习顺

  具

  有

  最适宜的兴奋性

  2.发展序;②安学生身排辅助练体素质,习、诱导增强体练习和教质。

  法步骤;3.培养③确定各良好思项教材内想道德容练习的品质。

  次数和时间,合理安排课的密度和运动负荷;④安排练习分组和分组形式。

  有组织轻松自然地结束地走步,教学活徒手放松动,使机练习,简约占总课时的10%,结下机

  束降体

  阶阶出

  段

  段

  现

  疲体逐渐单的舞约5分劳,恢复到蹈,平静钟

  大

  相对安的活动性脑

  静状态,游戏等。皮层对本课扼要小结兴奋作简要本课教下的总结。

  学,布置降,课外体育工作锻炼的作能力业。一般下降

  是全班集体进行。

  传统的三部分课的结构,内容要求与时间分配规定得过死,妨碍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种课的结构过于突出了基本部分的教学,往往忽略其他部分的教学与教育任务的作用。同时,基本部分的教材较多,任务偏重,难于完成教学任务。因此,近年来对体

  育课结构的研究引起了体育教学理论界的重视,也提出了不少新的尝试和探讨。

  4.确定体育课的结构应注意的问题

  体育课结构应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进行安排,充分考虑教学的目的、教材的性质、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方法上的要求等,从而确定教与学活动的合理顺序以及练习与练习之间的有机联系。在体育教学中,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安排课的结构。

  (1)体育课的结构形式受教学目的、课程内容组织、完成任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由于体育课结构本身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并能发挥不同的功能,因此,在选择教学组织形式时必须对这些因素加以考虑。在体育教学中,既要弄清各种教学结构的内涵,又要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既有区别,又能独立运用。所以,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及与诸多因素的关系,对体育课结构进行有选择的运用。

  (2)为了有利于增强体质,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维力、表现力,体育课的结构不应强调严格固定的模式

  课的类型和教材内容不同都会影响课的结构。不同教材有不同的结构,同一教材也有不同的结构,同一教材对新授课和复习课也有不同的结构。以掌握技术为主的新授课、以复习巩固为主的复习课和以检查学生成绩为目的的考核课,须运用不同的课程结构。另外,教学内容如果是以游戏为主的集体项目教材或以个人练习为主的器械体操等教材,也会影响到课程结构变化。

  (3)体育课的结构研究不能忽视学生的生理心理活动规律和体育的功能特点

  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知识和技能水平发展状况不同,体育课的结构也会有所不同。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知识经验不多,必须更多地考虑调整课的类型,例如,可采用多阶段教学结构。相反,高年级学生课的类型就需要相对稳定些。所以,教学结构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而定。不论运用何种课程结构,都应符合教学要求,使学生有更多的练习时间,并有利于区别对待,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体育能力。同时,要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发展个性,培养体育兴趣,逐步养成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与能力。

篇二:体育课程功能与结构关系篇三:体育课程功能与结构关系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浅谈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社会结构与功能

  作者:张晓燕

  来源:《速读·下旬》2018年第12期

  摘

  要:体育与健康教育属于社会现象,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它肩负为社会培养健康公民的社会使命,所以,体育与健康必须向有利于个性的发展和个体社会角色的学习方向发展。因此,本文立足于个体的社会化,从社会学层面谈一谈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功能。体育与健康的社会功能基本上可以说是指作为社会结构的学校体育制度在社会中的作用,即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通过身体的运动而实现的人的社会化。那么,我们首先从教育的社会功能来看,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为教育对个人的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的培养及教育对社会的保守功能和进步功能。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教育;社会结构;社会功能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场面是一个包括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会因素的全面的人们行为的场所。教学的组织形式是一个具有社会形态的学习群体行为。同学们就是在这样的行为场所和社会群体中掌握运动技能与智力技能、发展理性行为,扩大经验范围、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为此,我们有必要解读一下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功能,以便使体育教师更好地为学生的社会化服务。

  一、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社会结构

  体育与健康课程之所以能够作为教育的一个制度得以确立,是因为它对于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这个制度的最具体的、最典型的场合是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实践课程,在这里,体育与健康的意义得以实现。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手段是身体练习,从社会学意义上来说,这个身体练习具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身体方面的社会化,即刺激身体的生长发育,增强体质(即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所说的身体健康目标);二是运动方面的社会化,即掌握运动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即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运动技能目标、运动参与目标);三是思想品德方面的社会化,即在身体运动过程中,通过文化的、社会的刺激,使学习者接受该社会的价值信念体系和道德规范体系的影响(即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所以说,体育与健康课程是通过身体练习将学生与社会链接起来的。其中教育的作用,依赖体育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和指导,教师是衔接体育与社会,学生与社会的关键,因此,教师被称为社会的代理人。如果说社会离不开文化和群体,那么,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教育的一个制度,并对维护社会存在与发展起一定的作用,它就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即体育与健康课程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社会结构:社会(群体、文化)——运动(刺激、内容、学校体育制度)——教师(指导、引导)——学生——社会(群体、文化)。

篇四:体育课程功能与结构关系

  

  第一章

  体育课程的功能与体育新课程

  第一节

  体育课程与功能

  一、课程与体育课程:

  (一)课程

  “课程”是根据教学目标,把可以作为教育内容的文化财富与受教育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结构化教育活动方案及其实施过程就是课程。

  课程应包括课程设计和课程实践两大部分。课程设计包括课程编制的目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包括如何制定教学大纲和编写教科书。课程实践主要是指教学活动,课程设计相当于绘制教学蓝图,而课程实践是按照蓝图施工。

  (二)体育课程

  体育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新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它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二、体育课程的功能:

  体育课程的主要功能有健身功能、教育功能、个体社会化功能、娱乐功能、竞技功能等,其中健身功能和教育功能是体育新课程的本质功能。根据中外近现代健康养生观的科学分析,健康观念的形成,主要是通过体育锻炼、体育活动、体育养生的健身功能实现的。体育锻炼、体育活动、体育养生的健身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促进生理健康的功能,适度的体育活动、养生方法能有效的改善大脑供血、供氧,促进大脑兴奋性的增加,提高中枢系统的工作能力;能有效地促进人体骨骼、肌肉的生长发育;能有效地促使脏器构造的改善和机能的提高。

  (二)促进心理健康的功能,适度的体育锻炼活动和养生活动,能有效地调节人的心理状况平衡,心理机能正常,使人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不断提高人的思想和意志品质的功能,体育运动是适应不同人群的活动项目,其对现实生活真、善、美的追求和对假、恶、丑的摒弃,不断转化为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

  (四)提高人体对现代生活和外界环境适应的功能。

  第二节

  体育新课程

  一、体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

  (二)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

  (三)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四)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

  二、体育课程标准与学习领域

  (一)《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1.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新的课程理念

  (1)

  课程的性质

  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体育课程的特点,将体育新课程的性质定位为“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

  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课程的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的体现,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体育学习能力。

  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充分注意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基础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并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以保证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完成课程目标。

  (三)课程价值

  获得体育新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掌握体育新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会体育的基本方法,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不同需求,选择喜爱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形成积极的余暇生活方式;提高运动中的安全防范能力,获得野外环境中的基本生存技能。

  增进身体健康。能够提高学生对身体和健康的认识,掌握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和科学的健身方法,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坚持锻炼,增强体能,促进身体健康;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提高心理健康。使学生在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和自信,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理解个人健康与群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建立起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须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培养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和良好的体育道德作风。

  2.构建了《课程标准》的目标体系

  《课程标准》根据社会的需求,体育学科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征,构建了五个学习领域、三个层次的课程目标体系。三个层次的递进关系为: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

  (1)课程目标。

  ①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新知识和运动技能;

  ②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③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④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⑤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2)领域目标。

  《课程标准》改变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教学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根据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现代三维健康观和体育学科的特点,以及国际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拓宽了体育新课程的学习内容,将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并提出了各个领域的学习目标。

  ☆

  运动参与的学习领域目标:

  ①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

  ②用科学方法参与体育活动。

  ☆

  运动技能的学习领域目标:

  ①获得运动基础知识;

  ②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

  ③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

  ④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

  ☆

  身体健康的学习领域目标:

  ①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

  ②发展体能;

  ③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

  ④懂得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

  心理健康的学习领域目标:

  ①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

  ②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

  ③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

  ④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

  ☆

  社会适应的学习领域目标:

  ①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

  ②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新知识的方法。

  这五个学习领域是互相联系的,构成了一个学习整体,其中运动技能是学习的载体,其他领域目标,如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多数目标,往往是在进行运动技能教学的过程中体验和实现的。要改变运动技能的教学只是传授运动技术的倾向,使运动技能的教学,成为完成多种教学目标的手段。

  3.建立了新的评价体系

  《课程标准》对课程的评价,包括学生学习评价、教师教学评价、课程建设评价三个部分。学生的学习评价,要淡化评价的甄别、选拔功能,而强化激励和发展的功能;力求改变过于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评价的状况。

  (1)学习评价的目的。

  ①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表现,以及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

  ②判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及原因,改进教学。

  ③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水平、个性的机会,并鼓励和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④培养与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能力。

  (2)学习评价的重点。

  根据新的课程理念,学习评价的重点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①强调与教学过程较为相关的态度和行为的评价。

  ②强调对体育新知识理解和运用的评价。

  ③强调对运动技术运用和运动参与程度的评价。

  ④既注重终结性的评价,又注重过程评价和对进步幅度的评价。

  ⑤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把学习过程中的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和教师的评价相结合。

  (3)学习成绩评定的内容。

  根据新的课程功能,学习成绩的评定内容应该是多元化的,不仅有体育知识技能的评定,而且应包括情感、态度、交往与合作等方面的内容。

  ①体能。既包括与运动有关的体能,又包括与健康有关的体能。

  ②知识与运动技能。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达到的水平及运用情况。

  ③学习态度与行为。对待学习与练习的态度以及在学习和锻炼活动中的行为表现。

  ④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人际关系、理解与尊重他人等情况。

  ⑤健康行为

  4.注重因地制宜开发与利用多种课程资源

  积极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是顺利实施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充分发掘各地课程资源的教育优势,体现课程的弹性和地方特色。

  (1)人力资源的开发。

  在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除了体育教师以外,还应注意开发和利用班主任、有体育特长的教师以及校医等人力资源的作用。在校外还可以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作用。在家庭,应充分发挥家长对学生的体育活动进行督促、帮助的作用。

  (2)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

  体育场地、器材是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增进学生健康的物质保证。要转换视角和思维方式,开发出常用器材的新功能;要结合本校的实际,制作简易器材,改善教学条件;把学校成人化的场地器材,改造成适合中小学生活动的场地器材;要合理规划,充分利用空地,进行安全、适宜的体育活动等。

  (3)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

  现有运动项目的资源十分丰富,可采用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降低难度要求等措施,对运动项目进行改造,使之成为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的教材;要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适当选用新兴的运动项目,如简易的攀岩等;要大力开发和利用宝贵的民族、民间资源,丰富课程内容。

  (4)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等。

  课外体育资源的开发,要开展大课间体育锻炼活动,抓好课外体育锻炼和校内体育比赛,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包括家庭体育活动;社区体育活动和竞赛;少年宫体育活动;业余体校训练;体育俱乐部活动;节假日体育活动和竞赛等。

  《体育教学大纲》是以运动项目进行分类的;《课程标准》是以五个学习领域进行分类的。

  三、体育新课程的目标体系与学习领域

  (一)课程目标体系

  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是体育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三个递进的层次。其中,领域目标是根据课程目标划分的体育新课程目标体系

  1.课程的总目标

  小学和初中的体育课程目标有五点:第一,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新知识和运动技能;第二,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第三,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第四,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第五,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高中体育课程目标包括:第一,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将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加深对体育新知识和技能的理解;第二,学会体育学习及其评价,增强体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三,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第四,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人际交往技能和团队意识;第五,具有健康素养,塑造健康体魄,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人生态度。

  要求。

  2.课程的领域目标(具体目标)

  课程的领域目标,或称为课程的具体目标。它是课程总目标的具体描述和体现,两者在精神实质上是完全一致的,但课程的领域目标的分类方法却有利于教师实施课程标准,使课程目标落到实处。课程领域目标的分类在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均相同,学段的领域目标的不同要求并不表现在分类上,而是表现在下一目标层次──水平目标上。体育新课程标准中的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具体划分为学习领域目标(表1),根据学习领域目标细分为若干个水平目标,从而使课程对每一个学习领域的学习要求进一步明确化。

  体育课程学习领域目标

  课程领域目标的五个方面是互相联系的整体,每个方面各有侧重。运动参与目标要求体育课程重视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和丰富多彩的体育内容,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与爱好,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运动技能目标要求学生学会多种基本运动技能,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并有所专长,提高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安全进行体育活动的知识和方法,并获得在野外环境中的基本活动技能。身体健康目标要求体育课程应重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发展体能的同时,注意使他们了解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并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要求教师根据学生身体发展敏感期的特征来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各水平阶段能有所侧重地发展某些体能。心理健康目标要求学生在掌握运动技能、锻炼身体的体育活动中发展心理品质,提高信心和调解情绪的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社会适应目标要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注意营造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还要重视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现代社会中有关体育新的方法,促进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适应社会。

  领域目标分为两条主线,其一是健康主线,它包括了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它集中体现了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主体,反映了体育课程目标的本质,因此由上述三个方面构成的目标体系是目标的实质结构;其二是运动主线,它包括了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它集中体现了体育课程的必要载体作用,虽然单凭运动技术的特点来设计课程的具体目标容易陷入手段论体育观,而导致目标的误导,但这是一个必要的程序。

  课程的内容领域反映了运动系列和健康教育专题两个部分,其中运动系列要求取得10学分,而健康教育专题要求1学分(18课时为1学分,相当于每周1课时,上满1学期得1学分)。运动系列中包含了6个方面的选择板块,其中田径要求1学分,其

  余板块的选择由学校自主确定。健康教育专题的内容则包括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其内容根据相应的教学用书确定。

  (三)课程的水平目标(内容目标)

  1.处理好水平目标的横向关系。

  这是指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发展、心理发展、社会适应五个水平目标之间的关系。首先,这五个目标是一个整体性的要求,它很难孤立地存在。因此,在体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无论从事哪一种运动项目的身体练习,都应当综合地考虑如何体现五个领域目标的有效性。整体性并不排斥重点,对一个教学阶段,一个运动项目的学习确定某发展领域为重点,它并不排斥其整体性,这种设计也是合理的。但是,如果机械地把学习某一种运动练习和某种发展领域一一对应起来,如认为球类运动可以和发展团队精神相对应,田径运动可以和体能发展相对应,这就不太合理了。因为球类活动同样也可以实现体能发展,而田径运动同样可以促进团队精神。正确的做法是每一种练习均应综合地考虑五个不同的发展领域,在实践中可以有重点但不应偏废其他。

  处理好水平的横向关系还应当考虑水平目标的实质结构和形式结构之间的关系,实质结构反映了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这在各水平目标中均作了详细的阐述。但是,单单理解实质结构是不够的,了解手段和载体的形式结构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和采用合适的教学内容,以利于课程目标得以实施。作为课程目标手段和载体的形式结构具体的反映是在课程运动项目的分类体系上,该体系与作为课程理念和价值取向的实质结构在性质上有明显的区别。体育课程实质结构包含的五个领域目标是系列的整体性要求,各个领域无法互相代替。但是,体育课程中的运动项目却具有可替代性的特征,在实现同样目标的前提下,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手段和载体,采用不同的运动项目来组织学习。因此,课程内容的分类体系并不要求我们从整体上都要学习,而只是提出了可供选择的菜单。这样,体育课程的内容将会出现各个学校各有特色的结果,体育课程模式的多元化也就有了可能。

  2.处理好水平目标的纵向关系。

  对于不同的学段,具有相对应的水平目标。例如,初中学生的体育学习应当和水平4相对应,明确临界标准的阶段性纵向结构,这是处理水平目标纵向关系的基本根据。但是,我们决不能割裂水平目标的纵向关系,因为水平4是在水平1、2、3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一种递进性的目标体系。从某种意义来说,能达到水平4的目标,必然也同时具备了水平1、2、3的目标,这就是必须重视水平目标的纵向联系,使学生的发展得到不断的强化,使学生的发展水平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体育课程的各学段的水平目标主要反映的是递进性,其次才是阶段性,这就要求我们在体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对水平1至水平6的各层次的目标能联系起来,有重点地给予落实。

  第二章

  体育新课程教学设计

  第一节

  体育新课程设计的主导思想

  体育新课程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体育教学的问题,确定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建立解决体育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法,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教学设计以优化体育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学、体育教育学为理论基础。同时,也是一个系统计划的过程,应用系统方法研究、探索体育教学系统中各个要素(如体育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目标、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活动)之间的本质联系,并通过一套具体的操作程序来协调、配置,使各要素有机结合以完成体育教学系统的功能。

  一、体育新课程教学设计的要素

  体育新课程教学设计过程的要素是由体育教学主体对象、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策略、体育教学评价现代体育教学设计的五大要素构成,也是新课程教学设计过程的共同特征要素。

  体育新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置要求为深刻理解课程性质,正确认识体育新课程的目标体系;五个目标并重,充分体现身体练习为主的三维健康观;目标制订要具体、明确、有层次和可操作性。学校设置教学目标时,应考虑主体发展目标。考虑各领域目标实现的整体性、考虑内容标准和教学内容的连贯性、熟悉内容标准目标之间的关系、遵循选择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按“实践性、灵活性、综合性”原则安排教学内容的时数、对内容标准进行统筹安排。

  体育新课程既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动,教师在体育新课程教学设计中应该进行实践智慧的积累,实践智慧的积累主要靠实践,但是,简单重复的实践产生不了智慧。在理论指导之下设计行动、在行动中验证理念、在行动后反思升华--这就是教师实践智慧积累的必由之路。

  二、体育新课程设计的原则

  发挥,让学生自觉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

  (一)坚持活动性原则。

  活动是主体性的生成机制和源泉。活动性原则就是指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把活动性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处于主体激活状态,能积极的动手、动口、动耳、动脑,给学生创设积极活动的情景,使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自主活动。

  (二)贯彻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多样性原则。

  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多采用集体教学,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权威与服从的关系,教学交往结构欠缺,学生得不到表现自己能力、个性的机会和场所,按照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把课堂教学看作是整体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遵循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抓住师生这两类主体间交往这一主线,采用个体学习、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来组织教学,不但有利于和谐、民主、合作师生关系的建立,还有利于教学交往的充分开展,有利于推动课堂教学进程,学生的自主程度能得以提高。

  (三)贯彻学法指导性原则。

  从当前国内外教改潮流和趋势来看,学法指导是培养跨世纪一代的需要。我们处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新的科技知识在成倍的增长。人们只有具备获取新知识和新能力的自学能力,不断更新头脑中的知识结构,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世界各国为了培养开拓型、创造型的人才,都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都在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核心因素,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发掘教材内容的客观规律,结合教材特点,处理好教材关系,采用各种有效方法,使学生学有放矢。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充分展示才能、展示自我,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活力。

  第四节

  体育新课程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对此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指具体的教学方法,从属于教学方法论,是教学方法论的一个层面。教学方法论由教学方法指导思想、基本方法、具体方法、教学方式四个层面组成。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学习方法)两大方面,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教授法必须依据学习法,否则便会因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而不能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的。但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所以在教法与学法中,教法处于主导地位。教学方法不同于教学方式,但与教学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方式是构成教学方法的细节,是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技术。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由一系列的教学方式组成,可以分解为多种教学方式;另一方面,教学方法是一连串有目的的活动,能独立完成某项教学任务,而教学方式只被运用于教学方法中,并为促成教学方法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服务,其本身不能完成一项教学任务。与教学方法密切相关的概念还有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为完成某一教学课题而运用的比较稳定的教学方法的程序及策略体系,它由若干个有固定程序的教学方法组成。每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的指导思想,具有独特的功能。它们对教学方法的运用,对教学实践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现代教学中最有代表性的教学模式是传授——接受模式和问题——发现模式。

  科学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要求教师能够熟练地把握各类教学方法的特性,综合地考虑各种与教学方法的有关因素,合理地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并能根据最优化的教学思想加以组合。从这个意义上讲,体育新课程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否,在一定的意义上体现出教师科学合理地选择和综合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和水平。在确定了教学内容、明确了教学目标,恰当地选择、创造性地应用教学方法,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完成体育新课程的教学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体育新课程教学方法选择的标准

  探讨教学方法的选择,目的在于应用教学方法实现体育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作为教师,教学最基本的问题是如何选择教学方法。也可以说,教师能否依据教学实际正确、合理、有效地选择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质量与效果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在选择教学方法时,一定要坚持整体性的观点,了解各种方法之间的联系,也了解到教学方法与教学活动与其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选择出最佳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学目的的实现。选择教学方法,要依据下列标准:

  (一)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具有方向性的意义,体育新课程教学有学期的、单元的、课时的目标,其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明确了教学目标之后,要对各种方法完成教学目标的可能性进行分析,然后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方法。对教学方法的选择的指导性因素应是具体的教学目标。这些教学目标既应包含体育新课程知识内容的整体性目标,也包括技术技能方面的实践性目标,还包括培养和发展学生思想品德和个性方面的目标。教师要掌握相应的教学目标分类知识和方法,能够把教学中抽象的目标分解,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性目标,并依此来选择和确定具体的教学方法。

  (二)依据教材内容的性质和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在教学活动中起着基本的、决定性的作用,不同的教学内容所要求的教学方法也有着一定的差异,方法是内容的运动形式。同时,教学的不同阶段、不同单元、不同的课时内容也不一致,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教学、能力要求也不相同,同样要求教学

  方法的选择要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例如,讲解法与示范法经常用在新授课上,而复习内容则经常采用重复法;动作简单而又不易分解的教材内容,常采用完整法;比较复杂的一般采用分解法;在动作创编的环节又经常采用启发的方法等。教师应该把握各自教学方法的适用范围,能够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特点的教学需要,选择所需要的教学方法。

  (三)依据学生实际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学生的实际特点是指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技术基础、素质情况和接受能力、动机状态、年龄发展阶段的心理特征等因素。心理学研究和教学实践都表明,学生的实际特点与教学处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例如,学生在体育新课程的初学阶段,由于学习基础的差别,往往会引起注意力不易集中,学习无兴趣等情况,此时宜采用生动的直观方法,或用表演方法来进行教学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兴趣。即使同年级同性别的学生在完成某一动作时,不同的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是不同的,应当用不同的方法去纠正,才能收到效果。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受到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他们所具有的基础知识水平条件的制约。同一年级或同一班级的学生对某种教学方法的适应性可能会有很明显的差异;同样,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同样一种教学方法的适应程度也不相同。教师要能够科学而准确地分析、研究学生的上述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掌握体育新课程知识、形成技术技能的同时,能够促进身心向更高的水平和阶段发展。

  (四)依据教学条件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条件主要是指学校教学场馆、设施等,教学条件对教学方法功能的全面发挥也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例如,在舞蹈馆内或体操馆上课,可以减少周围环境无谓的刺激,有助于提高教学方法的效果,特别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充分运用,如电化教学、多媒体技术会更进一步地开拓教学方法的功能和适用范围。教师选择教学方法时,在时间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最大限度地运用和发挥学校教学设备和教学空间条件的功能与作用。

  (五)依据教师自身素质选择教学方法

  教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表现在其动作示范水平、语言表达能力、教学技能、个性特长、教学风格特征、组织能力以及教学控制能力等方面。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只有适应了教师的素养条件,并能为教师充分理解和把握,才能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充分地发挥出它的功能和作用。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优势,扬长避短,选择与自己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师应当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水平,并能根据自己的素养条件,丰富和改造现有的教学方法,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教学方法运用的有效性

  运用教学方法,要求教师能够熟练地把握各类教学方法的特性,综合地考虑各种与教学方法的有关因素,合理地运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并能根据最优化的教学思想加以组合。从而达到既能充分发挥各种方法的功能作用,也能使教学活动有效地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体育新课程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否,在一定的意义上取决于教师科学合理、综合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和水平。

  体育新课程教学中的具体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不论采用什么方法,都必须注意其有效性,保证在选择出适当的教学方法以后,还要能够有效地运用,以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一)应坚持以启发式教学为指导思想

  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体育新课程教学的客观规律,运用具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通过教师设计的情境和活动,达到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培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独立学习的能力。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指导思想通常是相通的,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是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总特征。

  (二)

  应保证师生双方的协调活动

  体育新课程的教学方法应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在运用教学方法时,既应考虑到教师教的活动,又应考虑到学生学的活动。例如,在运用示范法应充分考虑学生如何观察?怎样观察?观察什么?等,如果注意不到就会影响学生学习掌握动作的效果。因此,教学方法的运用应是教与学的统一,既包括教师如何传递信息和进行教学组织控制的教法,也包括学生视听、观察和练习的学法,应通过教学方法的运用使师生双方的教与学联结成一个同步协调的活动。

  (三)应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与综合运用

  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体育新课程的教学内容又非常丰富,所要完成的任务和达到的目标又是多方面的。教学过程中,教法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而且还要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这些因素仅靠单一的一种教学方法是无法实现的。在教学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有多种器官参与活动,他们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动机的强化、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和保持决不是单靠一种教学方法所能奏效的。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通常选择和运用的并不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是

  各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和互相配合,从而发挥教学方法体系的整体性功能。应根据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按照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综合利用现有的行之有效的各种教学方法。例如,讲解与示范的结合,分解与完整的结合,音乐伴奏与口令的结合、整体与分组的结合等,充分注意各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相互配合、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有机联系,博采众长,发挥它们在教学中的最大效能,使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体现出多样性、综合性、灵活性的特点。

  (四)应注意学生学习的外部与内部活动统一

  体育新课程教学中学生的外部活动表现通常是教师教学中观察的重点,例如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情绪是否良好、动作完成的质量如何,从中可以及时获得关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体力情况以及学习的效果等方面的反馈信息,便于教师及时调控体育教学活动。然而,这种外部活动并不能完全决定学生内部的心理活动,例如,从外部观察学生,学生能够跟上教师的示范动作或领做时的动作,但实际上不见得真正理解了动作的内涵要求和具体要领,有时学生身体在做动作,从眼睛中观察到一种探究或者疑问,教师要及时分析原因,应该及时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其中可能有些学生的思维活动并没有能跟上教学的要求,落后于身体运动。因此,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仅应关注教师的活动,而且必须把重点转移到学生的活动,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学习的思维活动与身体活动相统一。

  (五)应使学生由模仿向创新过渡

  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来获得现成的知识和技能为模仿。如通过教师示范、讲解和学生之间模仿,使学生掌握体育新课程知识技术技能。在运用教学方法时,应逐渐使学生由"模仿型"向"创造型"过渡,并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学方法具有双型性,如教师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了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同时又教会了学生体育新课程的创编方法并能够付诸于实践活动,即通过学生的模仿使学生掌握知识与技术,又通过于学生的创造性活动获得技能,不仅重视教师传授知识、技术,而且更注重学生独立探索知识、培养学生思维创

  三、体育新课程教学方法的特点

  (一)实践性。教学方法与教学实践紧密相联,体育新课程教学是与身体练习和心理活动分不开的。学生只有通过具体的身体活动,才能掌握动作技术的概念和形成运动技能,才能通过身体活动达到身心发展的目的。通过教学方法可以传达教育精神,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教学方法的实践效果,又是检验教学效果优劣的重要指标,它实质上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思想和能力水平。

  (二)双边性。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这一双边活动的方法,它是由教师教和学生学组合而成的。在教学方法的运用过程中,教师教的方法制约着学生学的方法,学生学的方法也影响着教师教的方法,例如,教师进行示范,要求学生观察、模仿、分析;教师进行讲解,要求学生玲听、记忆、思考。所以,教师教的方法与学生学的方法不是的简单相加,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师生在教学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统一活动的特点。

  (三)整体性。体育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性能和使用范围,适用于所有教学条件的万能方法是不存在的。不同的教学方法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方法体系,各种具体方法彼此联系、密切配合、互相补充、不可分割,综合地发挥着整体效能。教师在运用时,应了解各种方法的相互作用,根据教学的需要,相互配合地运用各种方法,使每一种方法的运用都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机的一环。只有多种教学方法相互配合,发挥其整体效应,才能使教师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四)继承性。在长期的体育教学实践中,教育者为提高教学实效,非常重视对教学方法的探讨,并且积累了相当丰富而宝贵的实践经验。其中有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学的客观规律,至今仍具生命力,值得我们认真总结、整理,并借鉴其合理的部分。体育新课程教学方法也和其他教育现象一样,具有继承性。任何新的教学方法不可能从零开始,它必然从多方面吸收和利用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中的一切合理的成分,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针对不同的教育内容赋予新的内涵,最终达到教育的成效。

  (五)发展性。社会发展与时代的进步,学校教育对体育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与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要求,都是影响教学方法产生与发展的因素。在这些因素影响下的教学实践是教学方法创造、丰富与完善、多样化的源泉和直接动力。在体育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根据变化了的时代精神、内容性质和对象特点等客观条件,勇于开拓,推陈出新,使教学方法更能适应教学的实际要求,使教学方法体系逐渐发展和完善。

  四、体育新课程教学中的“教”法

  体育新课程教学中,学生能否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与技能,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与教师的指导有密切的关系。教师的“教”法起着组织、讲解、启发、教育等多种作用。在体育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常用的“教”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内容。

  (一)示范教学法

  示范法是指教师以具体动作或多媒体示范内容为范例,使学生了解所学动作的形象、结构、要领的过程,同时也是运用错误动作的演示来帮助学生克服动作缺点,改进技术动作的方式。动作示范的特点是灵活简便,真实感强,调节度高,针对性强,运用范围广,直观效果好,是体育新课程的教学采用最为广泛的教学方法之一。正确的示范不仅可以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形象,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起到鼓舞和动员的作用,准确、优美的示范会使学生产生到跃跃欲试的感觉,能为体育新课程教学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体育新课程教学中的示范应注意以下几点:

  1.示范的目的:

  教学示范应突出重点。教师每次示范都应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要根据教学任务、教学步骤、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安排示范的时间、速度、重点。例如,在新授体育新课程动作时,通常要先做一次完整的、常速的示范,给学生建立完整的动作概念,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而以掌握动作某一部分为目的时,可以做重点示范,并以慢速度进行;在以提高学生技术技能水平时,需要相应地提高示范的幅度和难度;而在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时,则应适当降低示范的难度;为了显示动作的关键或难点,还可以做分解的示范。总之,示范教学法的运用,应围绕具体教学任务,突出显示重点内容,以保证学生能集中观察和模仿。

  2.示范的动作:

  示范的动作要求正确、熟练、优美、合理,并具有感染力,这种最基本的要求是指示范动作要按照规格标准完成,力求准确、熟练、轻快、优美,给学生建立一个完美的动作形象。合理是要求教师的示范动作符合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在学生初学阶段,不能把教师的示范动作变为技术表演,如果教师的示范动作超出学生可能接受的水平,会使学生产生高不可攀、望尘莫及的思想,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甚至产生恐俱心理。而在提高阶段,教师的示范要尽可能的表现出较高的水准,并应突出感染力,吸引学生对体育新课程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

  3.示范的位置和面。

  为使每个学生都能够看清教师的示范动作,达到示范的目的、要求,教师还应注意示范的位置和方向。

  示范的位置是根据学生的队形、动作结构、学生观察的部位、教学的需要、场地条件要求等因素来决定的。体育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人体活动的规律、动作的结构来确定示范位置。可以在队伍的正面、侧面或斜面,也可以在队伍的后面或中央。在教学中由于动作方位变化多,所以需要教师随时改变自己的示范位置。示范位置要根据示范位置的高低、学生人数的多少,以及队列排面的宽度纵深条件,合理安排好学生的队形和示范方位。示范位置的正确选择,为学生观察教师的示范提供了前提。

  在教学实践中,要使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观察示范,还必须注意示范面的选择。示范的面应根据动作的结构和要求学生观察动作的部位来定。教师应根据教学任务、教学步骤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正面、侧面和镜面示范。

  对一些简单的动作,教师可面向学生,采用镜面(正面)示范,学生既可以看清教师的示范,便于模仿,教师也便于观察学生的动作;为了显示动作的左右距离,如教学中的移动,教师也可采用正面示范;

  对一些动作方向、路线、结构比较复杂的动作,教师可采用背面示范,以使学生能够顺利地模仿。

  为了显示动作的前后部位,可采用侧面示范。

  另外,对一些动作结构特别复杂的动作,教师还可以采用多面示范进行教学,并注意示范面转换的方式和时机。

  4.示范与讲解的结合。

  示范与讲解相结合是体育新课程教学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示范是讲解的直观,讲解是示范的抽象与深化。示范是要把所教的内容变为直观的形象,教师做一个正确的示范动作,学生马上就能对所学的动作进行模仿练习,而讲解能够使学生理解更加深刻和具体。因而在教学实践中,示范与讲解经常是结合起来进行的,这有利于直观与思维的紧密结合,扩大直观的效果。结合的形式应根据教学任务、练习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而有所不同。

  在学习新教材时,教师在介绍动作名称后,可先做一次完整的动作示范,使学生了解动作的形象,在此基础上,再讲述所学动作的要领、完成方法以及对动作的要求。必要时可以再做一次补充性示范或强化性示范,以加深学生对动作的理解。

  在教复习教材时,一般可以采用先讲解后示范的教学方式。在运用时,要求教师的讲解与示范具有针对性,应根据学生掌握动作的情况和学习中的易犯错误,做技术性的分析,对关键性的技术环节应做重点讲述,也可讲述产生错误的原因、预防和纠正错误的方法,提出完成动作的要求与注意事项。在教师示范前可提示学生观察教师动作示范的方法、部位。讲解可以补充示范不易表示的内容,如动作细节、肌肉的感觉等,示范可以补充讲解的不足。在教学中,因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应尽力从各方面考虑教学效果问题,即要尽量减少教的时间,增加学生实际练习的时间。可以采用边讲解边示范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听觉器官和视觉器官、直观与抽象进行了紧密的结合,既能节约时间,又能提高教学效果。

  (二)讲解教学法

  讲解教学法是教学中运用语言的一种最主要、最普遍的形式。它是指教师用语言向学生说明教学任务、动作名称、作用、要领及要求,以指导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进行练习的方法。

  体育新课程教学中运用讲解法应注意以下要求:1.讲解的目的要明确,要有针对性。教师的讲解应根据教学任务、内容、要求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情况,针对学生在思想上、技术上或身体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讲解。例如,针对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和要求讲解,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讲解。在体育新课程教学中,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和涉及的范围

  (个人、小组、全班),属于普遍性的问题,进行集体讲解;属于个人的问题,个别进行指导。

  2.讲解内容要有科学性,还应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讲解时注意,内容的科学性,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水平来确定讲解的深度和广度,教师在讲解时,应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使用生动、简洁、生动语言,便于学生的接受和理解。

  3.讲解应少而精,要正确使用术语。体育新课程的教学主要是从事身体练习,讲解的时间过长,必然影响练习的时间和次数,所以,讲解的语言必须少而精、简而明,要做到"精讲多练"。在众多的教学内容中,经过教师的钻研、加工和提炼,成为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学生明白又便于理解的知识,才是精讲的核心。所谓

  "精讲",就是要讲清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语言要精炼准确,表述要清楚。要以最短的时间,争取最好的讲解效果。

  4.讲解要富有启发性。教师讲解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听、看、想、练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各种感官。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

  所以然。讲解的启发性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5.要注意讲解的时机和效果。在体育新课程课程的教学中,大部分时间是组织学生进行练习,教师要针对具体情况,恰到好处地用简短的语言即刻提示,例如在做基本舞步时,教师会随着学生的动作进行提示和指导,对学生的动作完成给予及时地评价。

  (三)完整教学法

  完整法是从动作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段落,完整进行教学的方法。其优点是便于学生完整地掌握动作,不破坏动作的结构和割裂动作之间的联系,缺点是不易很快掌握动作的关键和难点。完整法一般是在动作比较简单或虽然复杂、如果分解就会破坏动作结构时采用的方法。

  体育新课程教学中运用完整法有以下要求:1.在教简单动作或比较容易掌握的动作时,教师可以在讲解、示范后,在教师的领做下,让学生在正常节奏下完整地进行练习。

  2.在教比较复杂的动作时,应先突出重点,掌握动作的基础部分,再掌握动作的细节。在教学的开始要让学生先注意粗略地掌握整个动作过程,而后逐步突出动作的主要环节,注意动作的各个要素,如方向、路线、节奏等,进而要求学生注意动作的细节,以便准确地掌握动作。教师要明确动作的主要环节和细节,在学生完整练习的过程中,适时地提出要求。

  3.降低动作的难度,简化动作要求。在开始进行完整教学时,可先简化动作的要求,或采用相应的手段降低难度,例如,降低完成动作的速度、放慢动作的节奏、在口令下完成动作等,直至能够按照正常速度或在音乐的伴奏下完成动作。

  (四)分解教学法

  分解教学法是指把完整的动作合理地分成几个部分或几个段落,然后按部分逐次地练习,直至最后比较完整地掌握动作的方法。其特点是可以简化动作掌握过程,缩短掌握动作的时间,有利于加强动作困难部分的学习,提高学习的信心。

  分解法通常在动作较复杂并可分段,而用完整法教学又不易掌握的情况下,或动作的某部分需要较细致地学习时而采用的教学方法。分解法可分为纵向分解和横向分解两种。

  1.纵向分解是按动作技术结构把教学内容分成若干部分,包括较复杂的单个动作和成套动作的分解。

  纵向分解通常有以下二种形式:①单纯分解法。即把所教内容分成若干部分,先将各部分学习和掌握后,再综合各部分进行全部的合成学习。如在单个动作教学中,先学手臂动作,再学腿部动作,最后将手臂和腿结合起来完成动作。这种单纯分解法适用于动作结构不紧密而各部分又较分明的教学内容。

  ②递进分解法。即先教学第一部分,再教第二部分,然后第一、二两部分联合起来教学,学生学会后再教第三部分,三部分都学会了,再联合第一、二、三部分进行学习,直至完整地掌握动作。基本掌握后再进行复习;并与前面部分联合起来练习。递进分解法适用于一些动作结构较严密的教材。其中还包括顺进分解法,即按照动作出现的先后顺序先学第一部分,再学第二部分,第一、二部分都学会后,再加教第三部分,如此直接前进,直至完全学会为止。

  还包括逆进分解法。这种方法与顺进分解法相反,先学最后一部分,逐次增加学到最前一部分。

  2.横向分解法。这种方法是将动作按身体部位,分为上肢的动作、下肢的动作、躯干的动作等若干部分,分别或有重点地进行教学,最后完整地掌握动作。在体育新课程等教学中常采用这种方法。纵向分解与横向分解在教复杂动作时往往结合起来运用。

  3.体育新课程教学中运用分解法应注意以下要求:

  ①动作的划分要根据教材结构的特点,准确地分成几个部分,以不影响动作的结构特点和不破坏动作各个部分的有机联系为前提,而且应考虑学生的水平和接受能力。

  ②要使学生明确动作各部分在完整动作中的位置、作用,以及与其他各部分的联系,并为各部分动作的连接做准备。

  ③运用分解法的目的是使学生完整地掌握动作,因此,运用分解法的时间不宜过长,要适当地与完整法结合起来运用。避免分解的时间过长,形成分解的动力定型,从而破坏整个动作的连贯性,影响完整动作的掌握。

  完整法与分解法在实际教学中是紧密配合的,运用分解法时,应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完整掌握动作,也可以对动作的某个环节进行分解教学。两种方法是分中有合,合中有分,成为完整-分解-完整的过程,并根据教材特点、学生情况、学习时间等因素合理运用。

  (五)

  预防与纠正错误法

  预防与纠正错误法包括错误动作的预防和纠正两个方面。它们各具不同的功能和特点,从其的功能来看,预防错误具有超前性,主要表现在学生掌握动作的进程中教师应主动地、超前性地预见学生可能出现的障碍和错误,为"防患于未然"而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手段,可以大大减少纠正的负担。纠正错误具有改造性,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学生学习动作过程中所出现的错误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时地、准确地予以严格的纠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预防与纠正错误动作的方法是有机联系的。因为学生掌握动作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纠偏的过程,它们的应用在时空上是紧密接续的,也是相对的。对一个动作的预防措施,很可能是另一个动作的纠正手段,而对前一个动作环节的纠正无疑对后一个环节的正确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预防和纠正错误动作,首先应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然后针对错误的主要原因,选用适当的方法予以预防与纠正。

  1分析错误动作产生的主要原因

  ①学习目的性不明确,练习的积极性不高,态度不认真,或因所学动作难度大、运动负荷大而产生畏难、怕苦、怕累、怕受伤等情绪。

  ②对所学动作的概念、任务不明确,对完成动作的要领、方法不清楚,或受旧的动作技能的干扰。

  ③身体训练水平及基本技术水平较差。

  ④教材内容的安排和教法的选择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差距过大。

  ⑤教学环境与条件的限制和影响等。

  由于产生错误动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看,在粗略掌握动作阶段和改进提高动作阶段最容易产生错误动作,这个阶段也是纠正错误动作的关键时机。

  (2)运用预防与纠正错误法应注意以下要求

  ①教师在课前必须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应认真钻研教材,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概念,从学生和教材的具体实际出发,把握适宜的教法,科学地选配与安排教材内容。实践表明,充分运用和精心设计且行之有效的身体练习或专门性练习,对于学生较快地获得本体感觉、领会动作的要领和完成动作的方法、体会动作的用力顺序和程度、掌握时间与空间的联系、增强学习信心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尤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受到旧的技能干扰时,更具有独特的效果。

  ②要加强对学生有关学习目的性教育,在使学生理解学习必要性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这样才可能集中思想,注意正确动作概念的学习和领会。同时要切实加强课堂教学的组织工作,一方面始终保证学生有比较高昂的练习积极性,使之充满练习欲望。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高灵活应变的能力,把握学生练习的进程,不断调节和组合学生的练习内容,使学生树立信心,不怕困难。同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如集体意识、同学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其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良好心境等等。这些对于学生顺利地学习和掌握动作,预防错误动作的产生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③教师必须善于观察,找出产生错误的根本原因,做到有的放矢。在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时,应力求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实际上,学生错误动作的产生,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身体训练水平跟不上,或心理状态不平衡造成的。教师在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时,一定要耐心细致,循循善诱,给学生讲清道理,分析原因。尤其对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不仅要严格要求,更需要热情帮助,进而使学生在反复的练习中逐步改进动作。

  ④纠正错误动作必须首先抓住主要方面。所谓主要的错误往往总是相对于构成动作的某些环节而言,它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关系到完成动作的成功与失败。实践表明,学生学习动作时产生的主要错误有时可能不止一个。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善于确定顺序,让学生一个一个地去改正,不要同时要求改正几个错误,使学生无所适从。有时学生错误动作虽然表现在这一环节,但产生错误的原因可能在另一个环节。如果教师不分主次就抓不住错误的症结,当然也不可能使错误得到纠正。

  ⑤对于一些主要的错误动作的纠正要做到及时。有时改正一个错误动作比学习一个新动作还要困难。对于学生中出现的共同性错误,要暂时停止练习,进行集体纠正。对共同练习中出现在个体身上的错误动作,要区别对待,在可能的情况下,在有目的、有计划、有手段地围绕整体练习的进程中,可以通过诸如转移练习、程序练习、辅助练习的重复过程等,来达到掌握技术动作之要求。

  体育新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指导的方法是彼此有机联系的整体,教师在运用时,不应孤立地对待,要看到各种教学方法的相互作用,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和存在的不同问题,灵活地、相互配合地运用各种方法,使每一个方法的运用都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机一环。只有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五、体育新课程教学中的“学”法

  体育新课程教学中“学”的方法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学生有目的地反复做某一动作,以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发展身体和掌握技术、技能的方法。实际上是由教师组织和指导下的学生身体练习的过程。

  (一)练习法:

  体育新课程的教学方法是与身体练习分不开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除了遵循认识规律,通过听觉、视觉和运动器官来领会和感知动作的形象、过程、要领和完成的方法外,更主要的是通过各种身体练习来进行学习。学生在反复练习中,通过身体活动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来掌握体育的知识、技术与技能,并收到发展身体、增强体质的实效。体育新课程教学的这一基本特点,决定了练习法在整个体育教学方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练习法的特点大致有两个:一是时间性。这里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无论哪一种方法的运用,都必须持续一定的时间。另外,某一练习法的持续时间和转换频率,对最终效果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二是指向性。一种练习法所提供的练习及其要求和组合,都是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的,它的明显指向就是要求练习者必须完成和解决一定的问题。在教学中常用的练习方法主要有:重复练习法、变换练习法、循环练习法、表演法与比赛法。

  1.重复练习法

  是指不改变动作结构和运动负荷的,即在相对固定的条件下,根据动作的基本要求进行反复练习的方法,也是体育新课程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重复练习法的特点是练习的条件固定和反复进行练习,练习的间歇时间没有严格的规定。重复次数的多少根据学生所能承受的运动负荷和完成动作所需要的练习量,这两者既相互联系,又存在着矛盾。因此,在运用重复练习法时,首先要考虑学生可能承受的运动负荷,在这个基础上规定重复次数,在规定的次数内再对动作的质量做出要求。重复次数究竟以多少为宜涉及的因素很多,如学生个体的体质强弱、练习内容性质的差异等。从本质上看,这是一个练习对增强体质的有效负荷价值问题,单纯从掌握动作出发应用重复练习法是有片面性的,只有把增强体质和掌握动作技术、技能结合起来统筹安排,才能正确地运用重复练习法。重复练习法分为以下两种:

  ①单一重复练习法是对动作每练习一次就进行休息的反复练习方法。其特点是:动作的练习数量较少,持续时间也较短,因而适用于动作的初学阶段,便于教师观察和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习,运动负荷也较小。在掌握动作的初学阶段,可在较慢速度、较低要求的情况下进行。

  ②连续重复练习法是指没有间歇、连续不断地重复练习。这种练习法最显著的特点是连续性。在进行体育新课程成套练习多采用此法,连续重复练习法的特点是:练习的持续时间较长或连续重复练习的次数较多,因而具有较大的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连续重复练习法不仅有利于加速动作条件反射的形成和巩固,并且对增强体质、提高神经系统和心肺系统的机能,发展灵敏、协调和耐力素质等都有较大的作用。在动作的初学阶段运用重复练习法时,要控制连续重复的次数,以免负荷过大,过早出现疲劳,影响对动作的改进和掌握。运用连续重复练习法来锻炼身体、发展体能时,应注意连续重复练习的次数或持续时间所具有的运动负荷能适应学生负荷的能力,练习中应安排好适当的间歇。在教学中,可根据学生所能承受负荷的能力和需要,在休息时间相对固定的情况下,逐次或有阶段性地增加连续重复练习的次数或持续时间,或者相反,在连续重复练习的次数或持续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减少休息时间,必要时也可既增加连续重复练习的次数或持续时间,同时适当减少休息时间。

  2.变换练习法

  是指根据练习任务的需要,在变化的条件下进行反复练习的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练习的条件变换,改变练习对机体所起作用的某些因素。在教学实践中,通常都是采用变换动作技术的某些要素,如速度、幅度、节奏等,变换动作的形式和动作的组合,变换练习

  的环境等。由于动作技术的要素的变换,对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机能、人体对不断变化的练习环境和运动负荷的适应能力,以及学生的兴趣、掌握动作技术、提高运动能力等都有很好的作用。

  变换练习法是体育新课程教学中的主要方法,这种方法体现了把增强学生体质和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密切结合的教学思想。在教学中,不论是技术难度大的内容,还是技术性不强的内容,都可以采用变换练习法,但应注意选择安排好变换的条件和间歇后的运动负荷。用于动作教学和改进运动技术水平时,应对变换的条件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使变换条件通过练习所起的作用符合练习任务的要求。即在运用变换练习法时,各动作要素及其他有关条件的改变,应有助于更好地巩固和提高运动技能,避免由于条件的改变给正确地掌握技能带来不良影响。

  3.表演法

  表演法是在体育新课程教学中特有的“学”法,即运用所学体育新课程的内容,组织学生通过表演进行练习的方法。表演是一种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技术技能,在规定的情境内,充分发挥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它不仅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提高学生掌握运用知识、技术技能的能力,特别是对提高学生的机智、灵敏素质以及激发学生的兴趣有重要的作用。

  表演法的特点是有一定的展示因素和情节,在规定的情境内,可以充分发挥表演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达到通过表演所预期的目标,因而在教学中正确地运用表演法对完成某些教学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运用表演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选择表演应按教学的设计和计划,应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表演是进行练习的方法,其目的在于通过这种特殊形式的练习完成教学任务,例如,选择一般发展身体的基本动作练习作为展示个人进步幅度的表演;选择配合基本教材作为检验性的表演;选择能使学生大脑皮层达到高度兴奋或高度集中的练习作为集中注意力的表演,选择使学生在情绪上得到调节或在体力上得到恢复的放松表演等。

  ②要控制和调节表演的运动负荷。表演应在教师统一规定下开始。在表演的进行中,教师要观察表演者的行动,及时补充说明表演的方法和要求,并根据学生的表演情况及时进行评价,使表演能够顺利进行。教师要善于观察与调节表演的活动量,如发现运动负荷不足或过大时,应增减表演活动的紧张程度、次数,扩大或缩小场地,或者进行轮流活动和短时间的休息等。教师应全面观察整个表演的过程,保证表演的顺利进行。

  ③表演的结束应掌握好时机,公正评价表演的结果。表演是一种或个人或集体性进行的练习方法,目的在于通过表演,调动积极情绪,增加身体练习的趣味性,并通过表演展示活动,增强积极的学习氛围。因此在表演结束后,应及时进行总结。首先要公正评定表演的结果,对整个表演与个人或集体的表现情况做出讲评,指出在表演过程中的优缺点。对表演中表现好的学生,应提出表扬,对表演的失败者,要多从积极的方面进行鼓励,使学生通过表演受到教育,学得知识和技能。

  4.比赛法

  比赛法是指在比赛的条件下学习基本技能、技术和进行身体练习的方法,主要特点是竞争性强、学生情绪高涨,能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表现出有机体的能力。完成同样的练习,由于存在了竞争性,比赛时的机能变化要比非比赛时大得多。因此,运用比赛法时,对机体机能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能有效地发展身体素质,提高动作技术技能,以及在复杂变化、具有竞争因素的条件下,合理运用动作技术技能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更好地完成体育新课程的教学任务。

  教学中采用比赛法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表演比赛,也可以是教学比赛或专门组织的测验比赛;可以是个人与个人的比赛,双人与双人的比赛、也可以是小组与小组的比赛。按教学的具体任务和动作的性质,可以比动作完成的规范性、比表演的情绪把握的准确性、比对体育新课程的创意、也可以比完成动作的质量或小组学习的成果等。只有根据教学任务、教材性质、学生特点和具体条件,正确灵活地运用各种比赛形式和方法,并在比赛过程中切实贯彻教学的要求,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运用比赛法应注意以下要求:

  ①必须在学生掌握一定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比赛,进行比赛的练习应符合学生的身体状况。比赛活动通常有一定对抗性,学生在比赛中往往要付出最大的努力,因此,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基本活动能力和技术技能。当学生对动作还没有完全掌握好、不能运用自如时,一般不要急于进行比赛,因为在动作还未掌握好的情况下比赛,学生的注意力就会从如何正确地完成动作转移到力争好的成绩上去,这样容易破坏正确动作的形成,同时由于不能自如地运用技术,而且求胜心切,容易发生伤害事故。

  ②进行比赛的练习必须紧密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比赛本身不是目的,要使比赛与教学任务紧密结合,起到督促学生学习的目的。

  ③要明确比赛规则。规则是保证竞赛进行和收到预期效果的必要条件,一般应根据比赛的类型来运用比赛规则。例如,表演赛、对抗赛、技评赛等就可以自己制定一些简明扼要、便于实施的规则,使比赛能有客观评价的标准。

  ④分组或分队比赛时,各队实力应大致相等。应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身体条件、技术水平等情况划分竞赛小组。不论采用何种方法分队,都应尽量使各队力量均等,这样才能发挥比赛的作用,不能悬殊过大,否则就会影响比赛的效果。

  ⑤正确、公正地评定比赛成绩。这对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和道德品质培养有很大作用。进行动作质量比赛可以用评分的方法确定成绩。评定成绩一般应放在课中休息时间,以免影响比赛的进行。裁判工作要严肃、认真、公正、准确。只有客观地评定比赛的结果和遵守规则的情况下,才能保证比赛的顺利进行和起到教育作用,否则就会影响学生的情绪。

  体育新课程教学中的练习法通常是结合起来运用的,教师应依据教学任务、阶段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选择练习方法。一般来说,各种练习法及其隶属的各种练习组合形式,都有不同的性质指向,有的偏重于学习动作,有的侧重于改进技术,有的有利于发展某些素质,有的则兼而有之,这就需要教师善于根据教学任务和具体情况对练习法加以灵活运用。例如在改进某个技术动作的教学时,可以在分解动作进行连续的重复练习的同时,采用变换动作技术的某些要素的练习法,而当动作技术、技能掌握到一定程度时,可采用各种变换练习法进行练习,以利于动作进一步巩固提高。

  第五节

  体育新课程教学评价

  一、体育教学评价改革的特点

  (二)体育新教学评价主要功能

  体育新教学评价作为一种手段,它的功能概括起来主要是信息反馈功能、动机强化功能和考察鉴定功能。

  1.信息反馈功能:无论对体育新教学的哪一方面的评价,都必然要提供一定的信息。量的大小、质的优劣、效果的好坏,效率的高低等等都会在评价上反映出来的。

  2.动机强化功能:动机强化功能是指由于教学评价而激发被评价者的积极性,自觉地改进教与学的活动。教学评价的动机强化功能最重要的是要充分考虑到肯定或否定的评价所产生的心理效果。

  3.考察鉴定功能:教学评价除了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产生促进作用外,还具有对教学质量和水平的考察和鉴定作用;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业状况和发展水平的判定和鉴别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评价也是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和重要环节。

  二、教师教学评价

  让“教”真正地服务于“学”──是教师评价的改革重点。打破惟“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打破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三、学生学习评价

  体育新课程强调学生发展性评价,学生发展性评价倡导评价内容的全面性与选择性、评价方法的个体差异性及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将评价贯穿于体育新学习的全过程,同时也关注学生在课外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参与体育活动和健康教育活动的行为表现。

  (一)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目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表现,以及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判断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其原因,并改进教学;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水平、个性的机会,并鼓励和促进学生的进步发展;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能力。

  (二)评价内容多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体育学习评价应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性与能动性,将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与教师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时,应选择能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些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1.体能的评价:学生体能学习成绩评价的内容应有助于促进学生体能的全面发展,各校在实施时可参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自行安排,具体的考核项目学生可以有一定的选择权。

  2.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学生体育知识成绩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对体育新认识,以及体育知识和方法的掌握与运用;专项运动技能掌握与运用情况的评价应根据各校和学生选择的具体运动项目进行,具体的评价内容可以包括规定动作的展示、在教学比赛中学生所学专项运动技能的运用、学生擅长技能的展示。

  3.学习态度的评价:学生学习态度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在体育新课上的出勤与表现、学生在课外运动所学知识和技能参与体育活动和健康教育活动的行为表现。

  4.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的评价:学生情意表现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在课堂上情绪调控的能力、自信心和意志表现;学生合作精神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5.健康行为的评价:学生健康行为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活习惯(如是否吸烟和酗酒、饮食习惯等)、遵守作息制度、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等。

  (三)评价方法多元: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根据学生的特点,学习评价可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观察、口头评价、测验、技能评定、展示、成长记录、量表评价等。通过以上这些方式的评价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1.体能的评价可采用测验、成长记录等方法;

  2.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可采用观察、展示、技能评定、口头评价、测验等方法;

  3.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的评价可采用观察、量表评价、口头评价等方法;

  4.健康行为的评价可采用观察、口头评价、量表评价等方法。

  在评价时,要注意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绝对性评价和相结性评价相结合。高中学生体育新学习成绩的评价应采用等级评定。

  (四)评价形式多样:促使师生共同参与评价

  体育新课程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提出了既要有教师的评价,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1.学生自我评价:学生对自己的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健康行为等进行的评价。

  2.学生相互评价:学生对组内其他成员的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健康行为等进行的评价。

  3.教师评价——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度、行为表现和进步幅度等,参照学生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的情况,对学生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健康行为等五个方面的学习成绩进行的综合评价

推荐访问:体育课程功能与结构关系 结构 课程 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