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4篇

时间:2023-05-28 09:15:02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关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

  

  对于加快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理论文章

  融合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第一,天线与地气融合。

  天线就是宏观政策和上级要求,地气就是县情特点和发展实际。把二者融合起来分析研究和思考谋划,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基本出发点。就当下而言,就是践行新发展理念,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来谋划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和措施。

  第二,区域与县域融合。

  一个县域就自身来讲,是相对独立的单元,而放眼到较大的区域之中,又是相互关联的局部。这种逻辑关系决定在谋划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当立足区域、联动发展,明确确定发展定位,作出优化选择。

  第三,策略与方法融合。

  策略决定方向,方法影响结果。一个县的发展,既要形成具有前瞻性、长远性和指导性的思路,也要在操作性上下功夫,着眼于规划蓝图如何落地生根,提出具体措施,解决好“怎么干”的问题。

  第四,扬长与避短融合。

  扬长,就是要准确分析和找准县域发展的潜力,在放大优势

  中释放发展活力。避短,就是要强化补短板思维,从县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出发,缺什么、补什么,短什么、补什么,不断完善基本条件支撑和各种要素保障。

  第五,面与点融合。

  在一个县内部来看,由于各乡镇基础条件和资源禀赋不均衡,因此在推进发展时不宜搞“一刀切”。所以,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原则,在注重全面推进发展的同时,聚焦一些条件较好的点,集中力量进行支持和打造,使之成为闪亮点、爆发点、牵引点和支撑点,起到以点带面、推动全局的作用。

  第六,一产与多产融合。

  现代农业和新型城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三产在农村的融合发展。发展县域经济,一定要顺应和把握这一趋势,跳出传统的农业发展思路,贯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促进一产与多产的融合发展。

  第七,主体与载体融合。

  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角度来讲,县域经济发展需要把农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农业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引导资金、科技、人才、项目相对集聚,打造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等载体,拓展和延长农业的产业链、价值链。

  第八,指导与服务融合。

  县域经济发展,需要政府加强方向性规划和指导,还需要优化面向发展需求的各种服务。如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立足服务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生产性服务。

  第九,内力与外力融合。

  内力强调自身努力,外力强调借力发展。在经济发展开放性不断扩大的今天,县域经济发展不仅要靠自身努力,还需要最大程度地借助外部力量来助推发展。特别是应坚持以开放促开发,吸引企业和投资者进行项目合作,构建优势互补、互利多赢的发展格局。

  第十,实干与创新融合。

  应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发展思路的创新抓起,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载体创新、业态创新、服务创新、政策创新等各方面积极探索,形成有县域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路径。

  破解制约县域经济的七大短板

  发展县域经济,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承载农村劳动力转移、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引领县域经济绿色发展、融合发展;发挥比较优势,推动县域经济特色化;培育竞争优势,促进特色经济产业化;优化区域布局,加快产业经济集群化;深化改革开放,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

  一、七大短板制约县域经济发展我省出台的《关于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精准概括出我省“县域经济规模总量较小、发展质量不高,多数县(市)财力有限,县域工业化程度不高”的特点,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着诸多短板问题,制约着经济发展进程。具体表现为以下7个方面。

  投资引进难。

  在全省营商环境发生明显变化后,招商引资仍然存在一定难度。一方面,物流成本高、配套产业不集中、基础建设不完善等原因导致多数外来企业投资热情不高。另一方面,政府招商创新不足,专业性、靶向性不强,对拟招商企业跟踪专注度不够。有的带队领导遇有专业政策时不能及时回应反馈,有的招商团队对企业的生产工艺及落地条件了解不多不透。有时接触后浅尝辄止,有时对接后前紧后松等等,导致一些机会丧失,一定程度上影响

  招商效果。

  基层人才缺。

  人是生产关系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县域中落户在本地的高级管理人才、新兴产业人才和高科技人才很少,懂宏观经济运行、电商运营、PPP模式融资、项目咨询、项目管理等方面人才不足。在共同推进重大项目上效率低、推进慢。近年我省在外就读的学子很多流向了经济发达地区,多数县(市)每年都外流不少于总人口0.5的中青年人。各基层单位凸显人力不足,尤其乡镇更为严重。

  财力支持弱。

  当前,我省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实体经济困难较多,资源型城市转型步伐缓慢,财政压力普遍较大,经济稳增长基础还不牢固。

  融资方法少。

  县域金融的活跃度不高,金融存贷比相对较低,企业有需求,银行有意向,但受制于现有金融风险防范有关要求,各类银行对本地企业贷款额度较低,银行与企业间缺少桥梁中介。很多县(市)担保机构刚刚起步甚至还未成立。政府融资视野不宽,手段不多。对当前发达地区打捆经营国有资产、土地项目整理、运用PPP模式融资等措施多还处于观望研究或探索推进之中。

  品牌营销差。

  县域经济中很少有高科技和高端制造业等企业,多局限于加

  工链短附加值低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缺少品牌打造和营销理念,既不会宣传,也舍不得投入,造成农副产品上行难销路窄效益低,生态优势和品质优势没有全部发挥出来。主管部门在整合打造重点品牌、统一组织参展、创建信息平台、提供销售机会等方面做的不够,方法不多,较为被动,很多县(市)都存在参加展会高质量展品不多、多是陈年老牌问题,也导致本地电商经营中没有更多高质量货源,难以更多地推介本地产品。

  科技转化低。

  企业联结松。

  二、激发内生动力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以上问题的存在,既有客观外在原因,也有主观思想不解放、视野不宽、方法不多等内在原因。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积极面对这些问题,激发内生动力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树立鲜明导向切实担起历史责任,结合实际贯彻落实好“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的八字方针。

  1.坚持外引与内扶并重,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贯穿经济工作“生命线”,把项目建设作为牵动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在外引客商上,应注重方式方法。在当前各地政府招商都有规范要求的情况下,我们很难拿出比其他城市更多更优惠的政策,因此,需要以更务实、更主动的态度,以锲而不舍的钉钉子精神去感动客商,以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去打动客商。重点采取“突出专业性、靶向性招商,避免旅游式、休闲式招商”“轻资产建基地搞服务招商”“飞

  地经济招商”“以乡情招商,以商招商”。必须把握好“专业专班盯住研究”“主要领导尽早出面”和“及时明确政策底牌条件”这三个关键环节,避免落松套失去商机。在内扶企业上,应做好规划扶持。加大对现有企业扶持力度,避免重外轻内、厚此薄彼,避免“引来新女婿,冷落老姑爷”。选准确定几个能带动本地主导产业发展并能集聚成群的重点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并有计划地围绕主导产业进行上下游招商,加快同类产业集聚建设产业园区及系列配套加工和运输。理顺项目涉及部门的合作关系,建立起顺畅的无缝协调运转机制。无论企业大小都应全覆盖经常性巡回走访帮助解决问题,帮助提供信息,协调贷款,使其扩大投资,延长产业

  链,扩大精深加工。同时动员其招引更多同类或上下游企业来投资兴业。

  2.坚持抓大与扶小均不放松,积极推进全民创业。

  少部分人参与的经济是冷清的,大部分人共同分享才是火热的。而这也恰恰是北方与南方的区别,应调动和激发全民创业的积极性。各地对工信局、商务局管理下的重点企业比较重视关注,对于民众创业的小微企业关注较少。应进一步营造全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舆论环境,落实好小微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有必要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在关键时刻给予资金和贴息贷款支持。多邀请知名学者来作有关企业筹建、经营管理、政策环境、融资贷款、品牌经营、市场营销等与经济相关方面报告讲座,给有意愿者开阔眼界,传授办企业方法,力争企业类市场主体再有新的大幅提升。应大力宣传身边的创业典型,引导其带动更多人实现创业就业。

  3.坚持专业人才培养与一般人员激励吸引相结合,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关键支撑。

  各地应瞄准地方人才所需,有针对性地对宏观经济、政策法规、电商运营、PPP模式融资、项目咨询、项目管理、企业经营管理等制定人才引进和培养、培训办法。应安排专人,必要时返聘有过多年发改、工信、农业工作经历的人员,协助领导负责研读上级重大政策精神并提出本地落实意见,及时准确地为党委和政府提供参考,确保上级政策精神得以正确理解和贯彻落实。对

  4.坚持品牌打造与电商扶持同步推进,解决农副产品上行难和附加值不高问题。

  由政府或授权给协会来全面统筹品牌问题,研究探索具体实施路径和办法。并加大投入,适时搭建各种平台、创造各种条件,一致对外宣传和产品推介。重点应突出对本地地理标识类品牌整合和打造,形成系列特色产品,通过协会组织统一种养标准,统一对外推介。同时应整合好全域同类商品商标,利用好未用商标,并积极抢注一批商标,为今后品牌发展奠定基础。亟需加快电商人才引进和企业培育。当前全省农产品电商势头发展较好,但县(市)之间发展不平衡,差距较大。大多还急缺高端设计管理人才,应尽快引进专业人才专业团队统一设计和运营管理,做好对地方企业和电商个人的培训带动。动员发展较好的企业牵头成立电商协会,组织联结起众多企业,降低成本,联合打造市域产品和跨境产品。

  5.坚持本地商会和外地商会两个作用的发挥,充分激发经济

  界人士的积极性。

  6.坚持政府抓财源建设与扶持企业融资两不误,努力扭转县域财政运行严重依赖上级转移支付局面。

  应综合运用好国家债券、各项补贴和贷款贴息等政策,并由政府建立信息风险补偿基金等来分担小微企业信用风险,以此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进一步引进、扶持商业性担保机构,鼓励社会企业参股。学习发达地区国有资产打捆经营经验,发挥政府城投公司融资的应有作用。

  奋力走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吹响了奋力开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的冲锋号。全会全面分析了我市县域发展所面临的形势,深刻查找了存在的差距和短板,有针对性地提出下步工作重点和要求,对加快推动县域经济实现争先晋位、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市上下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部署要求上来,强化责任担当,积极主动作为,集中力量抓好各项任务落地落实。

  强市之基在于强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县域治理、县域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为各地做好县域各项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去年4月,省委、省政府召开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对县域经济发展作出总体部署,出台了《关于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发展县域经济是加快推动我市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必然要求,也是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实现强县富民的有力支撑。我市县域空间广阔、资源丰富、人口规模适当,具备良好的振兴发展条件和基础。全市上下必须立即动起来、干起来,拿出攻坚克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真正把我们的优势发挥出来、潜力挖掘出来,把短板弱项填平补齐,做大做强县域经济。

  做大做强县域经济,要狠抓产业项目建设。

  今天的投入就是明天的产出,今天的投入结构就是明天的产

  出结构。抓县域经济,核心是要抓产业项目建设、抓固定资产投资。各地各部门要在项目谋划储备上狠下功夫、舍得投入,项目谋划的思路要更清晰、视野要更广阔,前期工作要再细化、再务实、再提速。要坚定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把县域工业化作为主攻方向,把项目谋划的重点放在工业上,着力打造一批工业立县主导产业,以工业经济突破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做大做强县域经济,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往往取决于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等因素。加快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立足县情实际,发挥比较优势。实践证明,凡是县域经济发展较快的地方,都十分注重研究比较优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努力把比较优势转化为强劲的竞争优势。我市每个县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但优势只是发展的客观条件,不会自然而然变为价值,关键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转化文章,把独特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变成现实生产力和发展竞争力,才能在县域经济的比拼中脱颖而出。

  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关键在领导,重在抓落实。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县域经济发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区县(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当好“一线总指挥”,带头谋项目、跑项目,带头抓招商、抓推进、促落实。要增强责任意识,眼里有活、心中有谋,能实施的项目加紧实施,能争取的政策资金积极争取,不能贻误发展良机。要强化争先晋位意识,营造不甘平

  庸、不甘落后、奋力争先的氛围,摒弃小富即安、小成即满心态。要弘扬实干担当作风。看准了、定下来的事情就要一张蓝图绘到底、雷厉风

  行抓落实,做到真抓实干、不讲大话、不讲空话、不讲假话,不整景、不作秀、不忽悠,靠实干推动发展、靠实干赢得未来。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没有旁观者,没有局外人。

  区县(市)党委政府要勇当主人翁,干字当头、分秒必争,既想干愿干积极干,又能干会干善于干;市直各部门要做县域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持者和促进者,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多深入县域、深入实际,加大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帮助县域解决难题。要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着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真心实意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驰而不息打造振兴发展好环境。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时不我待。让我们坚定信心、苦干实干,发挥优势找出路、聚焦问题补短板、因地制宜抓落实,不断开创县域经济发展新局面,加快推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奋力走出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新路

  “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发出“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走出一条新路来”的进军号令,赋予了山西新的重大历史使命。我们当仁不让,持续乘势而上、开拓奋进。

  奋力走出一条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新路,必须坚持转型为纲。

  思想转型是前提,要从思想深处牢固树立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和转型发展要求的先进理念,坚决摒弃不合时宜、阻滞转型的陈旧观念、错误思想。行动转型是过程,要着力破解“传统工业偏重”的结构性问题、发展活力不强的体制性问题、创新能力不足的素质性问题,加快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结果转型是目的,要全面深化改革,健全体制机制,提升治理水平,实现结果的转型。

  奋力走出一条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新路,必须聚焦六新突破。

  要坚持项目围着“六新”转、生态围着“六新”建、要素围着“六新”聚、标准围着“六新”定,抢先谋划新基建,加速转化新技术,大力发展新材料,深入研发新装备,加快推出新产品,着力在“六新”上率先突破,坚决打赢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战、抢夺战,打造转型发展竞争新优势。

  奋力走出一条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新路,必须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编制规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

  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我们要按照中央部署和省市要求,紧跟时代节拍,锚定更高目标,坚持项目为王,突出创新驱动、“六新”发展、改革开放、生态环保、城乡建设、民生改善等重点任务,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编制“十四五”规划。

  奋力走出一条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新路,必须崇尚实干担当。

  唯有实干,才能肩负好历史使命;唯有实干,才能回应好群众期盼;唯有实干,才能兑现好庄严承诺。全市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坚持以上率下、干字当头,以更高的站位提升境界,以开阔的视野登高望远,以过硬的本领学习实践,以奋进的姿态担当作为,争当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开路先锋。

  奋力走出一条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新路,我们充满必胜信念!我们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金光大道奋勇前进,就一定能够创造我们这代人的光辉和历史,交出一份让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满意、让省委和市委满意、让全市人民满意的优秀历史答卷!

篇二:《关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十条财政政策(试行)》的通知

  佚

  名

  【期刊名称】《河北省人民政府公报》

  【年(卷),期】2018(000)01【摘

  要】冀政字[2018]50号2018年10月21日各市(含定州、辛集市)人民政府,各县(市)人民政府,雄安新区管委会,省政府有关部门:《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十条财政政策(试行)》已经2018年10月9日省政府第26次常务会议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总页数】4页(P25-28)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812.【相关文献】

  1.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北省推动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19-2022年)的通知[J],;2.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进一步强化旅游市场价格监管十条措施(试行)的通知[J],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3.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支持文化旅游业恢复并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的通知(黔府办发电〔2020〕116号)[J],4.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落实国务院《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工作方案的通知(冀政办字[2020]181号)[J],

  5.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加快推进国家储备林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的通知[J],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三:《关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

  

  关于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工作方案

  关于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工作方案

  为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工作方案》精神,结合全县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一系列决策部署,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推进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先行、平台载体、产业支撑、突出特色、全链推动、集群发展、要素集中、夯实基础、政策集成、企业主体、带动群众、优化环境、良性互动、富民强县和创新驱动十六项重点任务,按照聚力“四六”总揽、促进“三生”共融、打造小康家园的发展思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实施“两大工程、五大行动”为重点,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努力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和更好经济效益,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二、重点任务

  (一)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基础

  1.着力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按照“特色成块、产业成带、集群发展”的原则和做强蔬菜产业、做精制种产业、做大草畜产业、做优特色产业的发展思路,持续推动蔬菜、制种、草畜等主导优势产业提质增效,因地制宜发展番茄、马铃薯、中药材、食用菌等区域特色农业,积极引导发展以设施农业、优质林果为重点的戈壁农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断培育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重点抓好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沿山区优质林果基地、牛羊养殖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稳步提高产业发展规模和水平。创新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加大“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力度,不断提升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培育壮大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兴经营主体,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组织化水平。

  2.大力实施生态工业突破行动。

  坚持把发展工业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建设的关键点,以绿色有机食品加工、盐硝精细化工、轻工建材为重点,以绿色低碳循环为方向,以园区平台为支撑,抓新兴产业培育、抓重点项目建设、抓骨干企业经营,全力提升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发展实力。创新发展模式,做强农副产品加工业,以番茄、葡萄、蔬菜、牛羊肉等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改造提升特色品牌。提高本地电力消纳和输出能力,壮大

  绿色能产业,推动以光伏发电、风电和生物质能发电为重点的新能产业有序发展。提升矿产化工产业,以盐化工工业区和煤化工工业区为支点,进一步勘探和整合盐硝、萤石、硅石等特色资,积极引进精深加工企业,进一步延伸、补充和完善循环产业链,大力开发下游产品,持续提升资开发率和综合利用率,实现从传统化工向精细化工的转变。

  3.着力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

  坚持把培育壮大第三产业作为带动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拓宽发展新领域,培育发展新动力。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建设集货物存储、中转、加工、配送、信息服务、电子结算等于一体的现代化物流园,形成布局合理、装备先进、运转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实施电子商务“十百千万”工程,完善县、镇、村三级市场体系建设,推进形成以县域商品配送和信息网络为支撑、乡镇直营店和示范店为骨干、村级农家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积极创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加大电子商务政策扶持力度,通过以奖代补、税费减免、协调融资贷款等措施,扶持电商企业做大做强,增强县域经济活力。不断加强通景道路、旅游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提升产业要素品质。鼓励发展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冬季旅游,促进旅游休闲、文化体验、体育运动、健康养生等多元产业深度融合,着力打造红色旅游品牌区、文物古迹展示区、养生度假休闲区、户外运动体验区等旅游功

  能片区,推进旅游产业向全域全季全业态发展。

  4.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创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暨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为抓手,引导产业集聚融合,配套完善基础设施,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统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科技园、创业园和田园综合体等“三园一体”建设,率先在现代农业示范园、工业园区通过相关产业联动集群,推动生产要素跨界配置及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和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服务业有机整合,加快形成农村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研究制定涵盖一二三产业的实体经济发展扶持政策,重点支持对县域经济发展和税收增长具有带动作用的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化项目。创新流通销售模式,优先推进主要品种和重点区域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健全农产品产地营销体系,畅通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渠道。深入开展国家级和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创建,建设一批特色旅游村镇和乡村旅游示范村。

  5.加强工业园区规划建设。

  坚持规模引领、循环发展、集约高效、开放融合的原则,进一步调整优化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强化园区支撑带动作用,加快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产业聚集区,引导项目向产业聚集、产业向园区集中,提升园区聚集扩散功能。按照“一区两园”发展布局,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以煤炭、盐硝、硅石、农产品等原材料加工为重点,以推动上下游产业深度对接、一体化发展为目标,集中精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关联性中小微企业。支持培育装备制造、新能、新材料、信息技术、数字创意等新兴产业,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加快完善工业园区道路、供水、供热、污水处理、固废处理等基础设施,提高重大产业项目承接能力。高标准规划化工园生活小区,实现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有效分离,有效保障化工从业者生命安全。大力引进优秀化工专业人才,为发展煤化工、盐硝化工产业提供智力支持。

  (二)构筑城乡一体化格局,促进县域经济全面发展

  1.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

  优化城镇化发展空间布局,推动建立重点镇、特色村合理布局、统筹发展的新型城镇体系。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增强城镇产业支撑和综合服务能力,实现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采取重点扶持、梯次推进的方式,培育1-2个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的市级特色小镇。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每年建设省、市、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0个左右。加快补齐农村污水、垃圾、村容村貌、厕所等人居环境短板。

  2.持续完善城乡基础设施。

  坚持规划引领,着力打造空间布局合理、风貌定位清晰、文化印记鲜明的城市特色。大力实施城市“填白补齐”工程,不断完善城市功能,着力提升形象品味。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科学谋划和布局重点项目,合理规划停车场、便民市场、公共厕所等配套服务设施,进一步改造升级供水供热、污水管网、道路交通、网络通信等设施设备,不断提升宜居水平。加强“绿线”管理,提高覆盖率、增强观赏性,开发建设街头绿地、休闲广场,营造良好人居环境。加快实施重点农田水利建设和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增强农业水利和农村饮水保障能力。加强城乡配电网建设和农网升级改造,持续提升城乡供电能力和质量。加快天然气管网设施建设,合理布局规划建设加油、加气站,大力发展利用清洁能,不断完善能结构。

  (三)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1.加大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切实履行主体责任,统筹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生产方式。全面实施国土绿化工程,深入推进黑河生态带、交通大林带、城市绿化带和工业园区绿化“三带一区”生态示范工程,不断加强森林、草原、湿地监管,健全完善生态监测体系,巩固提升生态建设成果。

  2.促进资节约循环利用。

  合理规划城市建设,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充分挖掘现有建设用地潜力,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加大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的保护力度,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科学合理确定年度耕地

  开发任务,从严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大力推进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严格执行《全面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实施意见》,从严控制项目用地规模,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加大对闲置土地、空闲土地、低效用地的清理力度,定期对闲置土地进行清理,对闲置2年以上的依法予以收回。实行最严格的水资管理制度,严守“三条红线”,严控地下水开采,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深入推进能消费总量管理和节约,适时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行动,积极推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3.健全完善生态文明长效机制。

  建立完善自然保护区长效监管保护机制,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认真落实河长制、渠长制,积极推行湖长制。提高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指标权重,实行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一票否决”制度。严格落实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建设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立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加快构建节约环保型生产方式和低碳消费模式,建设资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县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基地、园区、产业链等为载体,建立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体系,实现资综合利用。开展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创建活动,培养公民环保意识,倡导合理消费,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推进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和污染治理,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的企业排放许可制。扎实推进全域无垃圾示范县创建,积极推进以清洁能为主的改炕、改灶工作,持续加强农业面污染防治和农

  村人居环境整治,健全完善保护生态、改善生态、永续发展的体制机制。

  (四)推进共建共享,提升县域经济保障水平

  1.大力促进农民增收。

  2.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质量,大力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加快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创建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县。加大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力度,着力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和县域医疗资使用效率,不断提高群众医疗保障水平和健康水平,加大优秀文化遗产保护

  传承力度,深入挖掘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特色资,推动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乡村舞台等惠民项目建设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城乡创业就业,抓好农民工等返乡人员创业试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的安置和就业工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对县域经济发展推进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组织有力、运转高效的领导运行机制和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的工作推进责任制。建立相关部门参加的会商及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协调解决工作实施中的有关问题。各镇、各相关部门单位要主动担责,按照重点任务分工和时限要求,加强工作协调,强化指导服务,做好衔接配合。各部门主要负责人要亲自上手、亲自部署、亲自督促、亲自检查,确保各项重点任务落实组织有力、推动有序、效果明显。

  (二)加大财税金融支持。

  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整合使用财政资金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优先支持园区建设、重点产业项目、城镇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重大农林水利项目等建设。对财政税收支撑作用强的重点产业,有效落实好现有各类扶持政策、财政奖补资金和税收减免返还、贴息等政策措施,支持培育壮大骨干财,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基础。进一步改进金融服务,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发展。

  (三)加强正向激励。

  鼓励支持各类技术服务机构、研究院所为县内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大力引进优秀人才,鼓励和引导各类人才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科学调整和修编土地利用规划,优先保证园区建设、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点产业集群项目的用地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四)加大考核督查力度。

  县委、县政府制定工作推进考核评价办法,量化确定县域经济发展目标任务,重点考核各镇、县属部门单位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培育、重点项目建设、主要经济指标完成等情况,强化对责任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对责任落实、措施有力、成效明显、完成任务较好,综合考评排名靠前、位次提升幅度较大、成效显著的部门、单位进行表彰,对责任不到位、工作不力、项目推进情况较差的部门、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充分发挥政绩考核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篇四:《关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公布日期】2020.12.31?

  【字

  号】湘政办发〔2020〕61号

  【施行日期】2020.12.31?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经济运行

  正文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的通知

  湘政办发〔2020〕61号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关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0年12月31日

  (此件主动公开)

  关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

  县域经济是支撑湖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是打造“三个高地”、担当“四新”使命的强力支撑,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为进一步吸引聚集要素资源,全面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承载能力和综合实力,实现差异化、特色化、融合化发展,现制定如下政策措施。

  一、壮大特色优势产业。设立县域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引导基金,组织实施新一轮特色县域经济强县工程,支持引导各县域集中资源重点发展1-2个特色主导产业。省制造强省专项资金向县域择优倾斜,重点支持县域开展特色产业集群建设、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把县域作为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积极引导支持一批产业项目在县域布局,围绕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强化就近配套功能。进一步提升县域产业园区发展质量,加快促进产业集聚。加大工业、农业、文旅等省级特色产业小镇建设支持力度,打造特色产业集聚、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责任单位: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商务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文化和旅游厅)

  二、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以粮食安全为底线,优先发展稻谷、生猪、植物油、水产品等重要农产品。推进精细农业发展,对认定为国家级和省级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省财政给予奖补支持。深入实施“一县一特”战略,支持创建15个左右国家级、30个左右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支持县域农产品加工业提质升级,鼓励发展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对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分别奖补300万元和200万元。加快设施农业建设,对设施园艺、设施养殖等农业示范基地建设给予补助。继续在县域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补贴试点,按照最高不超过服务价格30%的比例因地制宜确定补贴标准。加快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开展水稻机抛机插秧作业等农机作业补贴试点,省财政对试点县各安排200万元补贴资金。扶持蓄

  洪垸所在地县域经济发展,在土地流转、产业发展、农业集约化经营等方面加大资金及政策支持。(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水利厅)

  三、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完善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和基本公共服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提高城镇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积极性,维护进城农民的农村权益。积极开展县城补短板强弱项工作,对符合条件的县城公益性项目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对其中有一定收益但难以商业化合规融资、确需举债的县城公益性项目,可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予以支持,对符合条件的大中型准公益性及经营性项目,利用专项企业债券、开发性政策性商业性金融和国家城乡融合发展基金予以融资支持。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县城补短板强弱项工作成效突出的县域给予支持,采取投资补助、以奖代补、信贷支持等方式。鼓励以县域为单元,将城乡基础设施项目整体打包实行一体化建设,建立由产权所有者负责的城乡基础设施运营长效机制,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加强县域水利设施建设支持力度,构筑更加牢固的水安全网。加快实施“互联网+教育”应用基础全覆盖工程、城市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建设、敬老院提质改造三年行动,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责任单位: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卫生健康委)

  四、促进创新能力建设。开展创新型县创建,建设30个左右创新能力突出、创新特色明显、创新创业环境优良的县域,创新型省份建设专项资金给予支持。对科技投入产出成效明显的20个县,省财政每年各安排200万元奖补资金。支持参与省与国家“大院大所”创新合作,推动每个县至少与一个高校(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鼓励县域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对新认定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科技孵化器等,优先给予政策、资金等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县采取科

  技经费后补助措施,支持小微企业应用新技术,发展新业态,培育一批科技“小巨人”企业。支持符合条件县的省级产业园区转型升级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财政厅)

  五、加强开放交流合作。积极组织开展定点招商或集中专项招商,鼓励引进培育“四上”企业,支持招大引强,对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民营500强企业首次落户湖南的县,每个项目分别奖励300万元、200万元、100万元。对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00万美元以上的县进行奖励。鼓励对招商部门、团队内非公务员岗位实行更加灵活的激励措施。鼓励有条件的县发展总部经济。支持相对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开展高质量发展县域结对帮扶计划,组织经济强县与欠发达县结对帮扶,鼓励在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交流等方面加强合作。(责任单位:省商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税务局)

  六、优化财税分配制度。实施县域税收增量奖励政策,奖励资金由县统筹安排用于产业项目建设和园区发展。对政策实施力度较大、效果较好的县,省财政另行给予奖补。进一步完善省以下均衡性转移支付、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办法,加大对贫困地区倾斜力度。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支持县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工作机制,推进县级预算编制事前审核工作。对县域经济发展成效较好且政府债务风险管控有力的县,加大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的倾斜力度,支持城镇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补短板项目。(责任单位:省财政厅、省税务局)

  七、提升金融服务水平。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推动服务向县域延伸。加大金融机构县域信贷投放力度,对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贷款考核达标的县域法人金融机构,执行比同类金融机构正常标准低1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率。加强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信贷支持力度,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光大银行等全国性银行在湘机构每年积极向上争取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专项信贷额度,开辟绿色办贷通道优

  先投贷,给予原则上不超过20年的中长期贷款并执行优惠利率;对符合条件的项目,可通过直接投资、资本金注入、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优先安排财政性资金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促进项目的经营性现金流与贷款条件相匹配;有条件市县可成立政策性风险补偿基金或担保公司,为借款人融资提供增信服务。持续拓宽涉农贷款抵质押物范围。支持省内区域性股权市场设立乡村振兴专板,鼓励中小微企业挂牌并加强辅导培训。持续推进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建立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机制,加快发展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逐步扩大农业大灾保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范围。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省财政对符合条件的地方政策性农业担保机构按规定给予以奖代补、风险补助和担保业务费补助。(责任单位: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省财政厅、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湖南银保监局、湖南证监局)

  八、加强用地保障能力。对符合条件的项目允许按程序调整、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完成后按新批准的规划执行。优化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分配,切实保障重大产业项目、脱贫攻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村民建房和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项目等合理用地需求。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物流仓储、产地批发市场或小微创业园、农业科技园区、休闲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省级统筹安排至少5%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用于保障乡村重点产业和项目用地。稳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入市,分类推进就地入市或异地调整入市。(责任单位:省自然资源厅、省农业农村厅)

  九、强化人才引进激励。加大科技副县长、科技特派员、湘西特聘专家、“三区”科技人才选派支持力度,派出期间保留原工作岗位、编制、工资福利,职务职称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晋升。基层专业技术人才推行职称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定向聘任,推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向乡村教师、医生、农技人员倾斜。建立科研人员到乡村兼职和离岗创业制度。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艰苦边远地区和农村基层创业带

  富。支持基层运用双向兼职、技术入股等形式柔性引才用才。允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探索人才加入机制。鼓励县域因地制宜探索“户口关系在外地,作用发挥在县域”的各种引才模式。(责任单位: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科技厅)

  十、营造良好创业环境。对获得认定的国家农民工返乡创业试点(示范)县给予资金补助。农民工等返乡下乡创业人员首次创办小微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自工商登记注册之日起,正常运营6个月以上的,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对符合条件的农村自主创业农民、返乡创业农民工最高可申请创业担保贷款额度为20万元,财政部门按相关规定给予贴息。创造便利条件吸引和鼓励社会乡贤回乡创业,支持返乡人员依托自有和闲置住宅发展适合的乡村产业。(责任单位: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

  十一、加强县域安全稳定。探索建立同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和城乡基层治理体系相适应的风险防控型县域警务新模式。全面澄清县域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风险底数,健全完善以风险防控任务需求为牵引的差异化警务保障新体系,对一类风险县市区、乡镇街道、社区村组的警务保障给予倾斜支持,强化以大数据、公安派出所、城市快警、农村辅警、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安全生产顽瘴痼疾集中整治为重点的综合保障。(责任单位:省公安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

  十二、推动消费扩容提质。开展“汽车下乡”促销活动,鼓励有条件的县给予一定比例奖补。全面落实取消二手车限迁政策,支持打造全省二手车交易展销平台。鼓励有条件的县对新建、改造符合一定条件、满足居民基本便利性需求的品牌连锁便民商业服务设施给予一定补贴。开展城乡高效配送专项行动,建设集客运、货运、邮政、快递于一体的乡镇运输服务站,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项目,畅通农产品出村进城和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渠道。继续组织实施消费扶贫,扩大相对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消费。(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十三、打造优质企业品牌。支持上市公司对县域优质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并购重组,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做大做强。综合运用无偿资助、融资贴息、业务奖励等方式支持中小微企业提升发展能力和科技创新,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对县域给予重点支持,引导鼓励中小企业实现专精特新发展。围绕品牌定位、品牌推广、品牌认证等环节,支持县域品牌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县域及其企业申请专利、商标、地理标志、5A级景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对获批专利、商标、地理标志的企业或所在县域、园区按规定给予奖励。鼓励金融机构向企业提供商标权、专利权等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市场监管局、省地方金融监管局)

  十四、深化扩权强县改革。实施“市县同权”,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确实施层级且基层有实际需求的,原则上交由县实施。推进符合条件的县撤县设市(区),加快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序启动县级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在现有乡镇、村行政区划调整基础上,对县域面积较小、经济互补性强的相邻县级行政区进行合并。(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政务局)

  十五、加大考核激励力度。聚焦高质量发展,坚持考少考精、考准考实,结合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工作要求,优化完善县域经济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和办法。加强考核结果运用,将县域经济发展实绩作为县市区主要领导干部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对在全省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中排名靠前的县,给予资金奖励,并在政策、项目上予以支持。充分调动市州积极性,鼓励市州因地制宜出台政策措施,加强县域经济发展支持力度。(责任单位:省委财经办、省委组织部、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

  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精神,奋

  力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湖南新篇章的重大举措,各级各部门要统一思想认识,加强协调配合,强化工作措施,抓好政策落实,努力打造人兴业旺、城乡融合、生态文明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本通知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推荐访问:《关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 高质量 政策措施 县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