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自立自强之院士大会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心得

时间:2022-12-08 17:25:04 来源:网友投稿

【编辑按】对于工作,你要弄明白哪些是你必须要做的能产生绩效的工作,哪些是别人有意无意给你但不该你做的活,先做前者,如果有时间再做后者,如果没有时间,请直接婉言谢绝。要如何写好心得体会呢?下面58编辑为您精选《科技自立自强之院士大会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心得[6篇]》一文,大家共同学习进步。

实现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心得体会-院士大会讲话精神学习

 解锁中国航天成就背后的“密码”

 

  近日,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成功。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电,并指出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迈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展。 

  从1956中国航天事业诞生至今,硕果累累,成就辉煌。此次“天问一号”在火星成功着陆,是我国首次实现了地外行星着陆,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增进对火星演化的认知、了解生命起源贡献了智慧和力量。回顾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伟大历程,解锁航天成就背后的“密码”,必将激励和引导全体奋斗在复兴圆梦道路上的中华儿女,凝聚万众一心再奋斗的磅礴力量,绘就新时代新征程的精彩篇章。 

  根本在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发展的核心优势。从毛主席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到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作出研制“新三星一箭”的重大决策,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航天梦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航空、航天强国。60余载光辉历程,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经历的每一步前行、每一段跨越,都离不开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英明决策。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是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定海神针”。正是在这个“定海神针”的指引下,一代代航天人“胸有凌云志,心怀报国情”,不断凝聚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的核心力量,不怕苦、不畏难,敢于拼搏、勇于攀登,取得了以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为标志的辉煌成就,为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和国家安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核心要义在于坚持自主创新。奋斗是梦想的翅膀,创新是梦想的风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是一部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奋斗史。从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到神舟系列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到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建设,再到“嫦娥”奔月“天问”探火,中国航天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创造了惊人的“中国速度”,完美的“中国精度”和卓越的“中国高度”。这一次次的大胆设想、一次次的成功实践,都是中华民族对认识太空和和平利用太空能力的充分展现,更是基于中国航天科技半个多世纪自主创新的坚强支撑。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伟大的事业都基于创新。“天问一号”的成功再次证明,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道路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动力源于代代传承的航天精神。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成就伟大事业。回顾航天事业的每一步前行,都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作注脚,60多年的发展历程,培育形成了“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等伟大的航天精神。爱国主义的坚定信念,让钱学森等老一辈航天人克服种种困难回到祖国,创立和发展中国航天事业;
勇于攀登的进取意识,推动着一代代航天人锲而不舍、积极探索,攻克无数技术难关,实现自主创新;
团结协作的大局观念,使得数十万航天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推动一系列复杂艰巨的航天工程成功实施;
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激励着航天人以苦为乐,无怨无悔,舍弃功成名就的机会而选择平凡,一心只为推动航天事业的发展。生生不息的航天精神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前行的不竭动力,犹如璀璨的星辰,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不断奋进,筑梦太空。 


实现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心得体会-院士大会讲话精神学习

 开启梦想空间 拥抱星辰大海

 

  4月29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升空,习近平总书记致贺电,向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并参加天和核心舱发射任务的各参研参试单位和全体同志致以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指出要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自立自强、创新超越,夺取空间站建造任务全面胜利,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国空间站以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三舱为基本构型,“天和”号核心舱位于整个空间站中端,是我国目前研制的最大航天器,也是21世纪以来最重的航天器,其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建造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为后续任务展开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航天开启空间站新时代,“结伴星辰”不再是遥远的梦想,站在探索未知宇宙的新起点上,与梦想同行的航天人,需要更大的智慧和勇气,乘空间科技东风展翼飞翔,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建功立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谱写载人航天新篇章。 

  逐梦星空,点燃核心技术引擎,运载火箭使命必达。伴着隆隆巨响,长征火箭托举着天和核心舱拔地而起,这是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的首次应用性发射,也是2020年5月5日成功首飞后的第二次飞行。“胖五”是专门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建设而研制的新型运载火箭,这次成功发射的背后更有着一级半直接入轨、超大整流罩、“零窗口”发射、大直径舱箭分离、大推力直接入轨“5大绝技”支撑,集中体现了我国核心技术攻关的重要成果。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再到“北斗”“探月”“探火”,中国航天的奋斗历程深刻启示我们,核心技术、关键技术,要靠自己拼搏。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坚定不移走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发展道路,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航天报国初心、牢记航天强国使命,心无旁骛啃硬骨,十年磨剑破卡点,不断加强新型推进技术、深空探测技术、人工智能控制技术、新型航天材料等方面基础理论和技术的研究,实现一个又一个“从0到1”的突破,在逐梦奋斗中再创航天事业新的辉煌,抢占世界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 

  筑梦星空,适应空间操作环境,航天英雄无畏冲锋。1992年,党中央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目前已圆满完成第一步、第二步全部既定任务,实现11名航天员共14人次太空飞行和安全返回,为第三步空间站建造奠定了良好基础。进入空间站阶段,对航天员和航天乘组的要求会更高,需要在队伍选配、能力训练、人才储备等方面及时做好调整应对。天和核心舱将先后迎接天舟货运飞船和神舟载人飞船的访问,关键技术验证后与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实施交会对接,完成空间站三舱组合体在轨组装,对于航天员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强化针对性训练,引导航天员熟练掌握空间站技术、机械臂技术、医疗健康等基础知识,培养提升常态化出舱活动、空间站在轨组装、舱外维修维护、故障果断处置、科学应用载荷操作等能力,确保全面适应长期在轨驻留的太空环境。根据空间站运营需要,我国第三批航天队伍转变单一从空军飞行员里选拔的思路,丰富了航天员乘组类型,增加了工程师和载荷专家两类航天员。要强化航天后备人才培养,为青少年播下热爱科学的种子,拓宽航天员选拔视野,引导更多“喜欢看星星”的孩子成长为“触摸星空”的优秀人才,为航天事业注入新鲜血液。 

  圆梦星空,创建科学研究平台,太空母港未来可期。2011年发射“天宫一号”飞行器成功完成了航天员的短期驻扎任务并且掌握了空间交会对接技术,2016年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完成航天员中期驻扎任务并掌握空间补给技术,“天和”核心舱的成功发射则开启了航天员长期驻扎开展空间科学技术研究的序幕。空间站是长期在轨运行的“太空母港”,天然的高真空、微重力、超洁净环境为开展各类科学技术研究创造了地球上无法提供的优越条件,先后已有17个国家正式确认参加中国空间站的科学实验,支持开展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技术试验和空间应用等活动。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生动诠释了多边主义,充分体现了开放包容,是推动构建外空命运共同体的鲜活写照。外空有巨大的潜力也需要规范的秩序,中国始终坚持开放、和平、共赢的外空国际合作理念,将中国空间站打造成全人类在外空共同的家,诚挚发出“携手翱翔太空,谋求共同利益”的邀请,聚焦空间天文、空间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航天医学、空间物理、应用新技术等前沿科学领域,规范开展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让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科学家们能够探索更加辽远的星空,携手作出有益于全人类的丰硕科学成果,在共同应对风险挑战中奔向未知的星辰大海。 

实现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心得体会-院士大会讲话精神学习

 年轻干部 送你一本航天秘籍 请查收

 

  4月24日是第六个中国航天日,从“东方红一号”的首星发射到“天问一号”的火星探测,从“神五”载人飞天、到“天宫”叩问苍穹,靠着航天工作者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秘籍”,我国实现了从一无所有到航天大国的历史性飞跃。当下,广大年轻干部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任务,要接续先辈的光荣航天精神,在工作岗位秉持初心、担当作为,修炼好这份别样的“航天秘籍”。 

  苦练基础把式,传承攻坚精神。“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中国航天事业的进步发展离不开老一代航天人的发愤图强和埋头苦干,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航天事业起步相对较晚,但通过老一辈航天人的发愤图强和埋头苦干,中国航天事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弯道超越”。如果说以前老一辈航天人是从“零”起步,现在我们年轻干部们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更要传承和发扬好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攻坚航天精神。要在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中经历风雨、锤炼意志、砥砺初心,持续提升“七种能力”,在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基层一线的工作中担担子、磨性子、练胆子,练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坚韧,最终破茧成蝶、百炼成钢。 

  活练创新招式,传承探索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说,“永远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锐意进取,大胆探索。”从过去航天事业起步阶段的多个技术领域面临“卡脖子”的问题到现如今我国航天自主创新道路的伟大成就,离不开一代代航天人在前进路上的不断拓荒与探索。从“嫦娥”奔月到“天问”探火,从“北斗”造福人类到空间站开门纳客,中国航天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在航天技术前沿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为年轻干部要勇于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破除惯性思维,勇于走出“舒适区”,敢于走进“无人区”,争当新时代的“拓荒牛”,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锐意进取、奋勇前进。 

  勤练担当架势,传承奉献精神。“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酒泉东风烈士陵园长眠了600多航天人;
“电焊第一人”高凤林拒绝了欧洲公司的百万年薪,35年焊接了130枚火箭发动机,一心为祖国航天事业服务。正是无数航天人经年累月、淡泊名利、尽职尽责地战斗在各自岗位上,献出了青春年华,奉献了聪明才智,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才有了现如今骄人的航天成绩。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广大年轻干部当时刻保持“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实干担当精神,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在岗位上燃烧敬业奉献的昂扬斗志,奋力书写不平凡的青春奋斗史,交出一份让党和人民满意的新时代答卷。 

实现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心得体会-院士大会讲话精神学习

 双星照亮前行之路

 

  5月22日13时许,两位“90后”巨星陨落,一位是为亿万人解决温饱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一位是悬壶济世救人病痛的“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他们的贡献到底有多大?杂交水稻之父解决了千百年来的温饱问题,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
肝胆外科之父为新中国肝胆外科奠定了基础,使我国肝癌手术成功率从不到50%提高到90%以上,在长达70多年的从医生涯里,拯救了超过16000名患者的生命。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他们敢入无人之境并登峰造极,做到首屈一指;
他们敢于“做梦”并用实际行动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毕其一生,科学报国,挺起国之脊梁;
他们一生淡泊名利,言传身教,桃李满天下。斯人已逝,重于泰山,精神丰碑永存,星光璀璨,将创新奋斗的种子留给了后人,值得后浪传唱,汲取智慧力量。 

  “蜡炬成灰泪始干”,涵养淡泊明志、无私奉献的无我境界致敬双星。这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他们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无我为半径、祖国为盘面、实干作画笔,擘画同心圆、实现中国梦。近百年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使命,袁隆平、吴孟超、邓稼先、程开甲、黄大年等大批各个领域的专家初心不改、矢志不渝、不计得失、不求回报、接续奋斗,真诚无私地奉献,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燃烧自己照亮漫漫前路,构筑起新时代万里长城,山河无恙、国泰民安。赓续优秀基因,便是对先烈最好的致敬。 

  “宝剑锋从磨砺出”,厚植止于至善、开拓进取的卓越追求致敬双星。袁隆平曾说过,“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我最大愿望是这个饭碗要牢牢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上”,一生深耕细作、止于至善,从造梦到逐梦再到圆梦,耄耋之年仍开拓进取,研究出海水稻、沙漠稻,为世界贡献不朽功绩。当今仍存在前沿科技“卡脖子”问题,存在技术封锁,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现实与理想的鸿沟,需要后浪精益求精的实干来逾越。发扬甘为孺子牛、争当拓荒牛、愿做老黄牛的三牛精神,永葆止于至善的卓越追求,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追思双星的先进事迹,重温双星的精神遗产,汲取智慧力量,明晰前行之路,开拓奋进,砥砺前行。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时代后浪需涵养无我境界与厚植卓越追求,将个人价值追求融入到党和国家事业之中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定能实现! 

实现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心得体会-院士大会讲话精神学习

 随您“深潜”:致时代楷模彭士禄的一封信

 

彭士禄同志勋鉴: 

  近日,中共中央宣传部追授您为“时代楷模”,这份殊荣您再也听不到,但您错过的美好,岁月都记载着。“深潜”一生的您,把生命熔铸进新中国核事业基座上,却“戏称”自己顶多算其中的一颗螺丝钉。您高风亮节、永葆初心、不改本色的“螺丝钉”精神,令我由衷敬佩 ,我愿跟随您的脚步,“深潜”到基层中去,用使命担当传承您的红色血脉,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书写青春力量! 

  是您让我懂得,“面对瓢泼风雨,愈是艰难越向前”的坚毅品格。从小,您颠沛流离,在党的培养下成长成才。 4岁时,您就失去双亲、成为孤儿;
8岁时,您被国民党当局抓进监狱;
10岁时,您已被折磨得双腿无法走路......面对困难,身边有的人拿出“鸵鸟心态”采取回避态度,有的人退回自己“蜗牛壳”,有的人“关起门来成一统”。在乡镇连续工作4年的我,有时也慵懒怠惰,每当松懈时,一想到您“深潜”一生,铸就惊天动地的传奇故事,我的心中就感慨万千,鞭策着自己在平凡岗位上锻造“不达目的不收兵”的坚毅品格,始终做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是您让我懂得,“只要祖国需要,愿意贡献一切”的忘我奉献。1956年,您脱口而出的一句:“我当然愿意,只要祖国需要!”让我们为之动容。您像核潜艇一样悄无声息地“深潜”,与共和国的核事业紧紧连在一起,倾情投入、奉献自我。您对年轻人说:“要脑袋尖、屁股圆,脑袋尖钻进去,屁股圆能坐得住!”接过您的接力棒,我将会以滴水穿石的专注劲、铁杵磨针的专门功,勤于创造、披荆斩棘、乘风破浪、开拓进取,以群众口碑铸就事业丰碑,用青春谱写一首“奉献”赞歌,用行动践行“我愿意”的铮铮誓言。 

  是您让我懂得,“开拓垦荒,即使牺牲也值得”的担当精神。1983年,您再一次踏上共和国核电事业的拓荒之路。从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到自主研发核心技术,打赢了一场又一场核电领域的攻坚战,引领我国核电发展走上快车道……如今,您或许是那一朵翻腾的浪花,正同您最爱的核潜艇一起深潜、一路远航!作为新时代的追梦人,我将学习您敢于担当、不惧牺牲的工匠精神;
学习您因为责任在肩,所以无所畏惧,因为使命担当,所以一往无前的初心不改,始终做到以“绩”验“说”,将担当精神融入到骨髓和血液里,在实践锻炼中不断练就敢担当、会担当的过硬本领。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请您放心,我们将随您“深潜”,始终发扬艰苦奋斗、躬耕不止的优良作风,以韶华为誓坚守初心、砥砺前行! 


实现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心得体会-院士大会讲话精神学习

 以“开放姿态”行稳科创“智”轮

 

  近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单行本出版,纲要第六章聚焦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指出培养造就高水平人才队伍,强调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构筑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关键在“人才驱动”,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要以“开放”姿态促“智力”流动,深化区域间人才资源合作共享,实现更多“从0到1”的科技创新突破,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不息的澎湃动能。 

  打开求贤若渴视野,扬起科技创新“寻智帆”。树牢“用”先于“有”的科技创新人才观,发挥好人才政策杠杆作用,破解人才想来不敢来、愿来不能来、到来干不来问题,以“借脑用智”化解“嗷嗷待哺”的人才之渴。坚持党管人才,围绕区域发展规划、特色优势产业、重点扶持项目等调研分析引才需求,找准人才合作切入点、成果分享结合点、利益关系平衡点,着力引进一批能够开发新技术、新项目的高层次领军型人才。放眼长远而不好高骛远,建立统一、开放、规范、互动的招才引智信息平台,开展实地考察、双方洽谈、现场试验、专业评估,避免所请专家与科技需要不匹配的“盲目求医”、所引项目和创新条件落差大的“水土不服”。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把政策送到目标对象的指尖、眼前、耳边,在巧用外才、外智、外脑上持续发力,确保所搭舞台与科技人才“对胃口”。 

  畅通合作共赢渠道,掌稳科技创新“用智舵”。不拘一格广纳人才,灵活运用顾问指导、挂职兼职、飞地引进、候鸟援助、退休特聘、阶段租赁等方式,引进专家开展技术咨询、项目共建、合作研发、对口帮扶、业务拓展等智力支持,走出一条符合人才规律、具有当地特色的发展之路。搭建科技人才合作与应用研发平台,发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用人单位主体作用,引进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掌握核心技术的战略科学家,在重点课题研究、学术开发、困难攻关方面实现内外脑力联用,推动成果落地、效益共享,着力构筑跨越发展新优势。开辟人才交流共享绿色通道,抢抓长三角、东三省、环渤海、京津冀等区域性人才合作机遇,借助人才中介、猎头公司、大数据平台等市场服务,更大范围内推动人才、信息、服务交互共享,实现人才资源区域内合理配置和广泛交流,形成规范有序、互利共赢的科技人才引用网络。 

  优化人尽其才生态,下准科技创新“聚智锚”。规范人才管理,理清用人单位、所属单位和人才三方责任,严明专利成果归属、使用和转让等要求,有效规避挂职成挂名、种田而荒地、引才变烧财等现象,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注重科学评价,合理设置投入产出、社会效益、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考核权重,准确掌握成果多少、贡献大小、效益高低,客观反映人才社会价值,做到不看文凭看水平、不看唱功看做功、不看时间看业绩。突出按智分配,采取技术入股、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及按成果转化收益百分比分成等模式大幅提高智力所得,让人才付出与回报成正比,形成“高奖励激励—高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要强化激励保障,对引入人才正常开展研发、生产各项活动提供全面支持支撑,对到基层和艰苦地区挂职的人才在职务晋升、评定和荣誉授予上倾斜,提供“最多跑一次”贴心服务,让广大人才生活安心、工作舒心、创业开心。



相关文章

推荐访问:自立 院士 自强 学习心得 讲话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