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毕业论文5篇

时间:2022-12-16 08:45:06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

探讨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小学管理者必须明确自身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全面的反思,再制定相关解决对策提高小学教育管理的有效性。基于此,本文从实际出发,首先阐述了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再结合本人的一些思考,谈一谈相关解决对策与管理策略。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教育教学;
管理;
问题;

一、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课堂存在的问题

小学课堂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不少教师因为自身的原因,难免会出现调课的状况发生。但是在实际角度来看,大部分调课的发生,都是属于副课给主要学科让路,同时在很多时候这种"让路"都是强制性的,这也导致不少副课的教学进度受到很大影响。其次,课堂纪律的优秀与否是与课堂教学质量有着很大联系的,但是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过于重视学科教学指标,忽视学生的纪律性,这也对教学海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小学教育

(二)小学生考核的问题

虽然新课改的提出已经有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并且其也指出教学应当重视学生的多方面发展,考试成绩并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指标。但是从实际角度来说,在不少的小学校园里,考核认识衡量学生学习好坏的方式。在一些校园中,我们可以看到学校为学生安排了大量的考试内容,并对考试成绩进行排名,这在很多时候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心情,同时这也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即考试较好的学生得到赞美与表扬,其学习的动力会获得提升。而考试成绩较差的学生,他们不仅会获得来自教师方面的批评,同时学生家长也会责怪学生,导致他们对学习抬不起兴趣,无法再次专心的投入到学习中。

(三)教学管理方式的问题

新课改给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面对这些要求小学管理人员必须要做出有效的转变,重视教学管理方式的创新。但是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因素,在不少的小学校园中还沿袭着传统的管理方式。比如说,采用过于强硬性的制度,在制度中没有从学生以及教师的角度出发,缺少"以人为本"的重要管理理念。在这个环境中,教师与学生很难迸发出较为强烈的创新意识,不利于师生的全面发展。

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育教学的管理对策

(一)重视课堂管理,提升管理实效性

在调整课堂教育教学管理中,相关管理人员应从全面的角度出发,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保证学科教学进度为目标,制定相关的管理条例。比如说,在调课的问题上,学校应当安排专门的管理人员进行。当教师想要进行调课的时候,就应当与专门管理人员进行沟通,并进行记录。同时专门负责调课的人员应当对每个学科的教学进度进行评估,在发现有某一学科教学进度缓慢时,应停止其他学科与此学科的调动申请,在学科进度得到保证的时候,才能允许与其他学科进行调整。再比如说,班级纪律的整治中。除了要加强教师对班级纪律的认识,还要结合班干部以及校规校纪进行约束,这样才能够保证学校班级纪律的稳定。

(二)转变传统考核模式,提升评价有效性

在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学校要秉着"素质教育"的理念,针对学生多方面的素质能力进行有效评价。在具体转变的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首先,既要重视结果,也要重视过程。从小学生的角度来说,他们成长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其性格以及对事物的认识,都是有着一定不同。这也是学生个体差异性的由来。在平时,教师不能够简单的从结果中去判断这个学生是否真正的努力,这样的判断过于片面,对于学生也不会很公平。因此教师除了要重视结果以外,还要重视过程。在平时的教学管理中,观察学生是否真正的努力,是否真正的投入了足够的精力,即使成果不那么出色,教师都要给予一定的肯定。

(三)改进教学管理方式

新课改提出要增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加大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等要求,传统教学管理方式是无法满足和谐要求。因此就必须改进教学管理方式。首先,教师应首先认识到新课改的相关要求,结合要求围绕学生进行管理。比如说,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等。在另外,学校还应该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评价机制,朝着综合性、多元性以及激励性等方向发展,不但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还能促进学生个性化以及全面性的发展,实现教学管理水平的有效提高。

结语

总的来说,新课改的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是一件循序渐进的事情,学校不能够急于求成,这样只会让教育教学管理的转变充满形式感,只有让学校、教师从理念上产生真正的认同,才能够有效减少管理问题的发生,并保证管理的有效性与针对性。

参考文献

[1]孟志海。浅析学校实施精细化管理的策略[j].中小学教育,2012(10).

[2]赵长勇。学校精细化管理的内涵及实施策略[j].中国科技信息,2008(18).

【篇二】

小学教育阶段课程思政的作用

摘要:小学教育应当把"课程思政"贯穿始终,围绕小学教育的特点,结合传授的内容,贯彻"课程思政"的理念,采用结构化模式,在授课前、授课中、授课后融入思政教育内容;
在数学、语文、体育、美术等课程体系内构建"课程思政"系统。构建一种全员思政、全时思政、全科思政的理念,从小培养学生的思想觉悟,协同育人,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成长打好坚实基础。

关键词:课程思政;

小学教育;
结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课程思政"不仅仅要从大学抓起,小学教育也应该树立"课程思政"理念。小学阶段是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建立和养成的关键时期,从小学做好"课程思政"建设,对于我国未来接班人的文化传承、道德修养、行为规范的建立具有基础和规范的作用。

小学教育

一、小学教育阶段需要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强调在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又要注重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实现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创造性转化,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2].

传统的教育观点认为,只有语文和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才应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对于数学、美术、音乐等专业课程与学生的思想意识的树立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因此不需要思政教育。甚至于有人认为小学生思想不成熟,没有必要实施"课程思政"教育。

小学阶段正是孩子思想逐渐成熟的阶段,良好的个性品质、行为习惯和思考方式正是在这一阶段逐渐养成,也是可塑性最大的时期。陶行知先生说过:"品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如果坏了,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用处。"一个良好品德的养成是相对稳定的,终身都会起作用。

二、小学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

"课程思政"的目标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将课堂教学和思想品德养成融合,实现价值观引领、价值观渗透,从不同角度培养和提升小学生的思想道德。

首先,"课程思政"是一种间接隐性的教育方法,将课程设计、课堂教学、课程评价与思想道德教育融合起来,一方面在教育过程中传授了正确的思想道德,更重要的是在正确的价值观指引下进行教育。现代社会价值观多元化,小学生面临各种利益的诱导很容易迷失方向,充分调动学校资源,发挥全部课程的价值引领功能实施"课程思政"建设,既能够传播知识,又能够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实现价值引领功能,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教育目标。

其次,融合了"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够赋予课程更鲜活的生命力。一方面多元化的课程体系构建了鲜活的价值体系,更重要的是要求授课教师必须掌握所传授知识的价值观。文以载道,任何的知识都蕴含由一定的价值观。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小学教师知道和掌握知识的来源和背景,深入思考课程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内涵,为教师传播知识提供了判断标准,为专业研究和指明了方向。

三、小学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结构化

小学教育需要"课程思政",但部分老师不知道如何将思政的内容融入课堂,只能生搬硬套的做到"课程+思政".小学教育的"课程思政"应该按照观念树立、机制创新、协同育人的逻辑深入推进。

首先要树立小学教师的"课程思政"理念,加深思想认识。只有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才能够保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把正确的价值观传播给学生。"课程思政"建设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带来了更多的工作。学校首先要建设"课程思政"的长效机制和协同育人机制,建立符合"课程思政"需要的评价标准和激励机制,提升教师的价值观引领和价值观渗透能力。

其次,按照结构化的模式构建"课程思政"价值观体系。从教学过程角度出发,按照授课前、授课中、授课后的教学规律,采用课前收集、课中学习、课后总结的思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价值观收集、辨析、认可、施行的教育过程。从课程分类角度出发,设计出价值观的角度和重点,最终构建出能够涵盖大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程体系。如数学学科可以从诚信、严谨等角度传递价值观,音乐可以从友善、敬业等角度传递价值观。

总之,小学教育应当把"课程思政"贯穿始终,在充分认识"课程思政"内涵的基础上,贯彻"课程思政"的理念,采用结构化模式,树立全员思政、全时思政、全科思政的教学过程,协同育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01):43-46.

【篇三】

如何有效开展小学德育工作

如何有效开展小学德育工作来源:原创论文网

添加时间:2016-09-22摘要

1小学德育教育对儿童成长及人才培养概论

德育是教育在社会性和阶级性阶段的体现,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精神文明的重要部分,体现着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德育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和阶级需求,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教育影响,将社会公认的思想和道德意识按照一定的要求有计划地传达从而使被教育者接受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教育方式。我国的德育形式主要分为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以及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其中,对道德品质的教育占据着德育事业的核心位置。小学德育是教育事业的基础,它需要给予小学生德智体美全方面的发展和学习能力。小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学生在小学阶段的成长环境和受教育的情况直接影响国家和社会未来能否国泰民安。

小学德育不仅是小学生的启蒙教育,更是现代精神文明的直接体现。是否能够正确引导学生,促进他们在精神和身体上健康、快乐地成长,这直接取决于小学教育是否顺利施行。如果德育在某一方面出现了纰漏,那么就有可能导致儿童朝着不良的方向发展,成为大家眼中的"坏孩子".现如今,全世界的跨国商企和国家政府都渴求着科学技术和高素质人才。而小学则是奠定儿童发展方向和培养素质基础的重要时期。因此,作为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基础的小学德育建设和小学生素质的加强教育建设刻不容缓。

2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德育课堂

课堂资源是教育内容的核心资源。如何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也是对课堂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形式和主要目标。一方面要将思想品德教育融入课堂,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其他学科丰富的德育资源。其中,社会人文学科较理科类学科是有优势的。如语文课,品德和社会课程,实践课程等学科,在不改变教育目标的前提下,充分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养成计划。在课堂上进行科学的学习方式和顽强拼搏的精神的教育,不仅能促进学生科学的逻辑思考,还能促进学生形成爱国主义情感,磨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

不同学科的德育教育渗透中,不仅要依靠传统的黑板粉笔对教育进行形象化,更要有效地利用现代社会多媒体技术将多媒体资料快速而有效地传达给学生。基于小学生想象力丰富但理解能力较为薄弱的特点,教师应

该灵活而多样化进行教学,如使用flash动画,ppt课件等简单易懂的多媒体方式进行教学内容的科学灌输。如今各类教育网站充斥着许多具有教育意义的影视资料,教师都可以从网络上下载下来,为德育课堂增添更多的学习资料。通过这些多样化的资料,教师可以快速地抓住他们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也能充分调动学生对课堂的多感官认知能力,使用多样的德育资源来避免死板的教条主义。

除此之外,教师可以进行适当地课堂导入和学生习惯培养,通过对学生身边的好人好事和优秀事迹的表彰,增强学生的成就参与感,使优秀的学生继续发扬优秀品质,并激励其他学生向这些榜样们努力学习,从而落实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3加强综合实践活动教育

进行德育教育不能单纯依靠外界的说服教育,教师要不断进行创新,对好的教育方式进行考究和探讨,努力寻找德育教育事业的新的出路,不仅能够让学生们真正领会到品德教育对其思想带来的有益影响,还能够满足孩子们的意愿,参与一些美好而温暖的活动。比如,学校可以定期带领学生参与去敬老院看望老人的活动,可以事先通知学生做一些小礼品带给他们。这样既可以给老年人带去温暖,也可以让学生们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动手能力,提升思想道德素养。学校也可以在体育课或春游的时机带领学生参与自然环境观察记录活动,让师生共同参与,让同学们切身体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为持续性发展观念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去农田劳动,能够让他们认识到粮食和劳动果实的来之不易,从而让他们养成节约的意识。诸如此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良好的身临其中的切身体验,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

4注重校园文化氛围建设

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向来是高校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学校应当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园网站、展报橱窗、班级黑板报以及学习园地等宣传系统,弘扬爱国主义情怀,展示国徽国旗、名人名言、科学楷模、先进教育工作者等体现民族精神的人物事迹,建设校史博物馆、心理咨询室,重视德育室、美育室的开办,通过班级主题班会、课堂互动等途径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八荣八耻》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相关的德育资源,结合传统节日,在"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等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节日中充分发挥节日本身蕴含的德育教育内容,结合班会、升旗仪式、国旗下的演讲活动、班级黑板报评比等活动形式,组织学生了解这些节日的历史和内涵,通过组织学生学习参观相关电影资料和书籍文件,对学生进行法制思想等相关方面的德育教育,组织开展传统文化诗词朗诵竞赛,举办传统文化节日文艺演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共产主义教育以及遵纪守法相关的教育内容。

5总结

德育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掘新的教育方式,从而满足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需求。避免传统死板的强制性说教,以德育人,完善小学德育教育体系,联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监督保证学生德育工作顺利进行。同时,家庭要配合教师的要求,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和学习环境,努力为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和品德素养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潘来宽,刘虹谷。微博时代下小学德育教育新思路[j].新课程·小学,2014,(2):2-2,3.

[2]姚小平。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教育的若干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5,(z1):537.

[3]方芳。小学德育教育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华章,2014,(28):308-308.

【篇四】

小学教学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只有关注每个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端正他们的行为道德规范,才有利于培养出健全、拥有良好品德的人,使学生不管是在学习还是日常生活中都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1小学生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关系

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之间存在差别,又相互联系。德育教育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是指学校在思想政治品德等方面对小学生进行规范性引导和教育,包括爱国主义精神、行为规范建设、思想道德教育等方面。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涉及范围比较小,针对性比较强,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注重培育小学生的心理综合素质和整体素质的发展。不过,这两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二者有着共同的教育目标和方向,都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做事,高度揣摩小学生的内部心理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高尚品质。

如我班有位学生因为缺少父母的教育和关爱,在学校课堂上屡次偷拿别人的东西。有一次被教师没收其小毛豆后,询问原因后发现学生因为家庭条件落后父母没怎么给孩子买零食。第二天我就给他买了好多小毛豆、花生米等零食,并告诉孩子换作老师拿走他最喜欢的糖果,他同样也会不高兴的。然后启示学生尽管家庭条件不好,但不经别人同意拿别人的东西这种做法就是不对的,自己有什么需要可以亲自请求别人,这样才能慢慢改正自己的不良习惯,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另外,两者的根本任务都是为了实现育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小学生的全身心发展。

2小学教学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途径

2.1加快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作为崇高的教育工作者,其行为举止均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是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条件。为了培育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保证小学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运行,学校首先应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还应通过心理健康主题班会、民主生活会、教师思想交流会等活动来提升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

2.2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课堂是学生受教育和吸收知识的重要场所,因而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也主要在教学课堂中进行。小学教师除了要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特征,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课堂上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具体特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例如在教学小学三年级有关规则的相关内容时,为了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并合理运用规则,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帮助学生明白生活中遵守规则的重要性。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互相讨论并列举出一些生活中交通规则、游戏规则等方面的相关内容以及不遵守规则时产生的危害。经过激烈讨论后,学生纷纷列举出了不遵守交通规则会导致车祸、交通堵塞、人员伤亡等危害;
而诸如尊老爱幼、邻里团结、礼尚往来、和睦共处以及爱护公共设施等是我国社会生活规则的重要体现。在指导学生区分和理解这些规则内容后,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守则》的相关内容,列举课堂教学中学生大声喧哗会破坏教学秩序,缺少课堂规则约束力,阻碍教学的正常进行。这样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以后日常生活或学习中严格遵循规则,保持良好的品德风尚。

2.3合理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为了实现教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各项德育教育实践活动中已成为实现小学德育的重要方法。例如学校可以开展"文明校园我来建"活动,引导学生爱护校园公共设施以及花草树木,阻止校园生活中随地吐痰、乱讲脏话、破坏公物以及乱践踏花草等不良现象发生。此外,教师还应该在班级活动中开展相关的教育实践活动,如在班级开展"和谐校园"、"榜样伴我行"活动。活动进行前教师可以组织动员会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热情,接着广泛宣传主题活动宣传单或者改编文明礼仪歌谣后,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培训和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时刻保持自己的仪态面貌,树立自信心。

2.4家庭与学校相互配合实现二者整合:家庭与学校是学生成长活动的两大阵地。因此,对学生进行完备的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求学校与家长相互配合,与家长多交流学生在家中的情况,了解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态度影响等,来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几次主题班会,邀请家长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方面说说自己的想法。必要时可以组织亲子活动,使家长经过参与活动后更了解孩子,有利于教师与家长共同指导和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与道德品行。

综上所述,实现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整合对小学生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而实现二者的整合需要教师、家长与学校等多方面的努力,如此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总之加强小学生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完善融合对于小学生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学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真正发展起来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才会提高,才能使教学教育力量变得更加强大,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为社会培育出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温朝明.以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德育教育的时效性[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10)

[2]高霞.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小学德育教学中[j].新课程学习(上).2014(12)

【篇五】

小学生习作阶梯性训练初探

一、小学习作训练的现状分析

目前小学习作教学存在“脱节”现象,作文教学没有单独教材,没有完整序列化训练的计划。当前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材虽以单元主题的形式编排了读写内容分散于各单元,但有的单元习作的选题与单元主题联系不够紧密,习作中的多项作文题目的选择也容易让师生产生理解上的偏差。再有就是教师对教材理解不够透彻,对小学阶段作文教学序列未必了如指掌,加之个别教师只管一个学年,年段之间衔接往往没处理好,这就容易导致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出现计划不明,各行其道,无所遵循现象。

这也就不难理解习作教学中存在的困境了:小学一、二年级语文教学过分强调以识字教学为主,忽视了作文训练与提高,而三年级一开始就教学命题作文,这就造成了习作训练难度大、坡度大,使得不少学生非常害怕写作文,这也导致了教三年级的语文老师处于甚为无奈的境地。许多有教学经验的老师都反对到了三年级才开始抓作文教学,这起步肯定是晚了。大量事实数据证明:真正的作文启蒙不在三年级,而是在孩子学习说话时开始的,妈妈对孩子的启蒙起到奠基性的作用。

不言而喻,小学生作文训练应该从低年级开始就予以重视与把关,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从低年级起就建立作文概念,养成爱说话,并能围绕一个中心把话说完整的习惯和能力。

二、从熟悉的生活内容开始进行阶梯性的训练

平时我们看到小学生有着很强的表达欲望,学生们在一起总是话题多多,绘声绘色。但与之矛盾的是,习作课上他们却常常眉头紧锁,搜肠刮肚也难以下笔,最后不得出国留学网不应付作业,以凑够字数了事。一线的教师都碰到过的疑惑是:学生缺乏的不是生活素材,遣词造句也不是主要的问题,但是习作训练方法的单一、训练内容的枯燥乏味已经让学生望而生畏了。这就告诉我们,训练内容缺乏阶梯性与系列性,从而大大限制住了学生的写作欲望及表情达意的准确性,使他们失去了对作文的兴趣。

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阶梯性习作训练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先从学生熟悉的人、事、景、物开始,让学生有话可说,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熟悉的人可写父母,写身边的小伙伴;熟悉的事可写同学的情谊,写父母的关爱;熟悉的景可写学校的景,居住街道、小区、城市及公园的景;熟悉的物可写身边的动物、植物、生活用品等。根据小学阶段主要习作内容为写人、写事、写景、写物的特点,进行阶段性训练的统筹设计。如同样是写父母,一年级学生写父母时,写出对父母的整体印象即可(如工作,爱与不爱自己等);二年级学生写父母,写出他们不同方面对自己的关爱的句子即可;三年级学生写父母,则要通过一件具体的事例来写……

因此,小学作文训练可遵循序列化训练的原则,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步步为营,稳步提高,在阶梯化训练的设计中考虑到学段、学年、学期的教学要求,使学生能够在有序的训练下渐次提高作文素质。

作文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熟悉的生活内容也不是完全封闭的,如出现“5·12四川大地震”,出现“小月月”事件,就可以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用流畅的、优美的文字记录下来。这样学生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引导学生学会为生活感动,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点滴用文字表达出来,激发学生以日记等多种方式积累写作的素材,帮助学生从“无话可说,无题材可写”的困惑中走出来。学生只有提炼更具价值的写作内容,才能写出情感真挚、文质兼美的习作。

三、从课外阅读延伸中进行阶梯性训练的引导

在语文课堂中我们花在阅读教学上的时间绝对不算少,可是学生们习作质量仍旧不尽如人意。仔细分析原因,在于我们把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分割开来,结合得还不够紧密,没有处理好阅读和作文的关系。

“记得旧文章,便是新举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先哲总结如斯。写作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积累也就需要大量的阅读与背诵,课外阅读的质与量直接关系到阅读水平与习作水平能否提高,这已越来越成为大家的共识。

新教材编写只考虑阅读教学,不兼顾写作教学;只考虑人文主题,不兼顾写作范例。学生写作难以仿效,作文对于大多数学生是为难的事,按照学生自己的思路写作,结果是文体感不强,写出的是“四不像”作文。如果学生没有典型的例文,写作没入门,基础没打好,创新当然也无从谈起。

大家都明白的是,同样是写梅花,宋代王安石这样写:“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唐代诗人卢照邻吟出了:“梅岭花初发,天山雪未开。雪处疑花满,花边似雪回。”大诗人陆游在《卜算子·咏梅》里写道:“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而毛泽东却在《卜算子·咏梅》中高唱:“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显而易见,寻找同一主题的文章进行主题阅读活动、比较阅读活动,可以在学生的脑海中建立谋篇布局的范式。这个范式除了阅读那些经典作品,这里更倾向于阅读同龄人的习作。经典作品大多是成年人写的,很多文章就像庙堂之上的“大成至圣先师”,对于初入写作之门的小学生来说,还缺少一种共鸣,要把经典化为家常作文还很困难。

作为教学引导者,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与方式,引领学生进入广阔的语文视野,把庙堂之上的“大成至圣先师”变成一位亲切、达观的邻居老伯,而同龄人的习作例文可以搭建经典与家常之间的平台。作文书大多收集了很多同龄人的佳作,与学生们的生活际遇相仿,所发生的事情是看得见的、摸得着的,而遣词造句也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这样的文章与学生没有距离,让学生知道

“经典原来可以这样写”。

教师精选一些好文章,推荐给学生也可以避免学生阅读的盲目性,节省时间,有效地扩大学生的视野。在班中,定期举行读书交流会,让学生将各人收集的材料进行交流,使每个个体都能获得更多的信息量,为写作引来源头活水。在阅读指导中还要注意,要求学生不只是读,还要做到多种形式的积累,并要注意在阅读中思考,并就思考到的问题乐于与同学讨论、交流。

作文教学不仅是语言文字的训练,也是认识水平的训练,作文教学绝不是简单地、按图索骥地一个单元完成一类作文的训练便可。只要我们立足于阶梯性的训练、点点滴滴的扎实训练、有系统的训练,我们的习作教学就会更有成效。

推荐访问:毕业论文 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