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关于对“职教高考”背景下中职生心理现状调查报告(全文完整)

时间:2024-02-08 13:28: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关于对“职教高考”背景下中职生心理现状调查报告(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2023关于对“职教高考”背景下中职生心理现状调查报告(全文完整)

关于对“职教高考”背景下中职生心理现状的调查报告

“职教高考”制度出台,有力促进了中职学生升学途径和方式的规范化发展。升学制度的转轨,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及心理状态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不论从中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角度,还是从社会对人才需求和学生个体发展的角度,及时把握学生心理状态并提供帮助,都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责所在。笔者以**市职业技术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三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学习现状和心理状态进行深入调研,从而提出切实可行的辅导策略。

一、研究背景

(一)“职教高考”制度提出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升学背景和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特点

“职教高考”制度推行之前,学前教育专业升学有对口升学、单独招生(简称“单招”)、推荐免试(简称“推免”)三种主要途径。2017年之前,以上三种途径招生人数稳步推进且相对持平。

2018年“单招”“推免”招生人数骤然增加,报名参加考试并且被录取的概率达到90%左右。这种状况对在校学生带来极大的冲击,让学生有“升学非常容易”的错觉,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导致学业退步,这对学校整体教学质量提升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二)“职教高考”制度落实的积极意义

“职教高考”制度借鉴普通教育的规范化和系统性特点,取消“单招”和“推免”,明确将中职升学纳入高考序列。“职教高考”制度的推行,对中职学生更加公平合理,对提高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整体教育教学质量起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研究在把握“职教高考”制度的前提下,着眼于学生学习状态和心理状态的调查及分析。研究结果精准地反映了学生的心理动态,对学校方针政策的制订起到辅助作用,有利于教师切实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基于调研结果的心理辅导,能精准、到位地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心理状况,并针对性地疏导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概况

(一)研究对象

以**市职业技术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三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学习现状和心理状态进行深入调研,从而提出切实可行的辅导策略。

(二)研究设计

本次调研采用自编问卷调查的形式,主要包括三大部分,一是调研其升学及就业意向、专业认同等。二是学习状态调查问卷,由学习目标的清晰程度、抗干扰水平、学习策略的有效性、学习效果四个维度组成。三是心理状态调查问卷,主要围绕躯体状态、无助感、自信心、焦虑悲观、内在价值感五个维度展开。

(三)数据采集与统计分析

以班级为单位,对三年级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团体施测,测试前使用统一指导语,介绍测试目的与答题要求,测试时间控制在15分钟左右,现场回收问卷。共回收问卷285份,有效问卷272份。采用**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1.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升学与就业趋向和专业认同状况。

由表1可知,对于学前教育学生来说,毕业后想升学占总人数的86.4%,说明学生对自身发展和知识的要求有明确的认识。毕业后有立即就业意向的学生比前些年减少,仅占13.6%经调查发现,有想挣钱、不喜欢读书等原因,其中想挣钱的学生约占一半。

专业认同的人数占81.2%,专业不认同的占比18.8%,表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经过三年的深入学习,将该专业和自身特点做进一步的匹配之后形成全面、清晰的定位。在临近毕业的关键点对自身专业发展方向进行调整,这对学生个体的发展非常必要。

2.学前教育专业学习状态特点研究。专业认同对于中职学生的学习状态有很多潜在影响。现假设专业认同水平不同的学生学习状态不同,因此把专业认同作为自变量,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于专业认同的学习状态进行比较,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学前教育学生学习的目标清晰程度在专业认同差异中达到极其显著的水平(p<0.01)。即专业认同水平越高,学习的目标越清晰,反之亦然。

3.学前教育专业心理状态特点研究。专业认同水平不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等都会受到影响,在学习中的心理感受也会有较大差异。现假设专业认同水平不同的学生心理状态不同,因此把专业认同作为自变量,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于专业认同的心理状态进行比较,结果如表3所示。

表3中数据显示:学前教育学生焦虑悲观情绪在专业认同差异中达到显著水平(p<0.05)。即专业认同水平越低,焦虑悲观情绪越突出。

4.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升学与就业趋向、专业认同与学习状态、心理状态的相关研究。本研究假设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升学与就业趋向、专业认同与学习状态、心理状态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依据本次收集的相关数据,分别对毕业趋向、专业认同与学习状态、心理状态各因子的测量结果进行相关检验(皮尔逊相关),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中可以看出,升学与就业趋向与自评学习状态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专业认同与自评学习状态、抗干扰能力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与躯体化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自评学习状态与学习效果、学习策略、自信心、价值感存在显著负相关(p<0.01);
与抗干扰能力、躯体化、无助感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学习效果和学习策略与自信心、价值感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
与抗干扰能力、躯体化、无助感存在显著负相关(p<0.01)。抗干扰能力、躯体化、无助感之间显著正相关(p<0.01);
抗干扰能力、躯体化、无助感与价值感、自信心存在显著负相关(p<0.01);
自信心与价值感之间显著正相关(p<0.01)。

可见,升学与就业趋向与心理状态的关系不大,只有升学取向与自评学习状态良好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专业认同高的学生自评学习状态较好并且抗干扰能力较强,但是会感觉身体较疲倦和不舒服。学习效果和学习策略好的学生自信心、价值感均较高,抗干扰能力较强,躯体化、无助感则比较低;
反之亦然。

三、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根据研究结果,对中职学前教育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深入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专业选择较被动,认同感不强

1.原因分析。学生选择职业学校的主要原因是中考成绩低,未被高中录取,为了能继续接受教育,从而选择,录取分数较低的职业学校。入学时面临专业的选择对15-16岁的学生来讲并非易事,家长则起很大的决定作用。学生对专业的认识较迷茫与简单,对专业的特点与自身发展不能很好关联,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的随意性,专业认同感不强。

2.教育措施。营造良好的专业氛围,优化校园心理与精神环境,培养学生专业认同感。

(1)学校需紧扣高考及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调整教育教学方案,突出专业教学的规范化、专业化、系统化,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的方向性和积极性,搭建“高考——学校——教师——学生”桥梁,促使教师对“职教高考”有深入、明确认识与理解,并融入道日常教育教学之中。

(2)教师精深的专业素养和优良的个性品质,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培养专业认同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学习目标与具体行动脱节,情绪波动大

1.原因分析。随着学校教育的深入,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有所提升,明确较为明晰的学习目标。但是,在社会发展的多元化、高速化、信息化的时代,学生受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学习目标会出现波动与摇摆,在学习行动上表现得浮躁、散漫,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不够理想。

在学生面临高考时,将自己现有知识水平与考试水平相比较后,明显的差距让学生有明显压力,容易出现焦虑情绪。在消极情绪的影响下学习效果欠佳,焦虑愈加明显,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无法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2.教育措施。紧扣职教高考特点,协助学生制定学习目标;
以浓厚的校园学习氛围巩固目标的稳定性。

(1)学校对高考动向精准把握,根据职教高考评分特点——职业技能与文化素质两大部分制定教育教学总目标与学期目标,即长期目标与中期目标相结合,指导相关教师在三年的教学中有计划、分层次朝目标稳步推进。

(2)教师是教育教学的实际操作者,在掌握高考政策与学校教学安排的基础上,在把教学目标融入日常教学的同时,随时追踪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心理动向,协助学生明确学习的长、中期目标与短期目标。

例如,一年级以扎实学习各种基本课程为主,了解和尝试参加技能大赛;

二年级在全面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参加技能大赛和1+*证书的考试(职教20条第6条:启动1+*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试点工作要进一步发挥好学历证书作用,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鼓励职业院校学生获得学历证书,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1]。不仅能够达到以赛促学的目的,也能获取中职高考技能部分的必备分数;
三年级在技能提升的同时重点且全面展开文化素质部分的学习、复习。三年不同的阶段目标,不仅提升学生专业化水平,也为高考做好全方位的准备。

(3)浓厚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影响润物无声。校园中的活动丰富多彩,学校与教师在各类活动中紧扣精神文明建设,以积极向上为着力点,与学习目标巧妙结合,塑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学习氛围,最终达到产生学生学习动机的积极作用。

(三)自信心不足,自我价值感偏低

1.原因分析。中职学生在九年制义务教育过程中遭受挫折较多,容易形成“习得性无助”。比如“我啥也干不好”、“我就不是学习这块料”“我数学方面是弱智”等较低的自我认知,学习中自信心不足,对有一定难度的任务表现出明显的怯场与退缩心理;
对曾经让自己失利的学科更是避之不及,学生整体自我价值感偏低。

2.教育措施。

(1)教师要引导学生科学看待挫折,利用专业优势,取长补短。挫折意味着个体在处理问题时使用了错误的方法,当个体遭受到错误的累积或他人持续的否定与打击,在内心产生对自己的怀疑与否定。如果能把学生遇到的打击限定在“使用了错误的方法”上,可以有效保护学生的自信心不被伤害。科学面对挫折,首先应该去反思并且调整方法,即修正错误;
其次吸取经验教训,防患于未然,避免再次犯错;
再次,客观评估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应对学习与生活中的问题。

中职学生遭遇挫折较多,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有畏难心理。中职的教育要求是专业课与文化课并举,鼓励学生发挥专业优势,弥补文化基础课的不足。

(2)智慧地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对待学生,协助学生打破心理壁垒,重拾自信。一味贬低与纠错会变相告诉学生自己很差,长此以往,就会逐渐形成自卑心理,阻止学生进步。皮格马利翁效应则是:不论在何时,家长和老师都坚信学生是优秀的并且潜能无限。这种立场促使师生、亲子之间形成尊重与宽容的交往氛围。具体来说,在学生做事犯错的时候,可以提供不同做事方法供学生对比与选择。这种足够的尊重,能最大程度地保护学生的自我价值感。而当学生有了进步或有闪光点时的时候,及时、具体到细节的表扬与肯定,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使其产生学习的动力。

(3)鼓励学生打破对自己的成见与定义,让其看到自身的成长。例如,可以拿出学生初中理解不了的数学题,几年后的今天再次讲解,学生会发现此时理解起来不是难事。通过这样的尝试,学生看到自己理解能力的提升,曾经给自己“不行”的定义不攻自破。当健康自信的状态成为学生的学习状态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明显提升,教学质量自然会得到大幅度提升。

(四)学习倦怠突出

1.原因分析。学习倦怠是学生对长时间的繁重学习产生的身体与心理上的疲倦与懈怠。这种现象在学生中较为普遍,他们感到学习任务重,压力大;
学习内容繁多、难度较大;
出现的负面情绪不能得到及时疏解,最终导致学习倦怠现象产生。

2.教育措施。利用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多渠道舒缓学习产生的负面情绪。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主要由教师、家长和同伴组成。

(1)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对学生状态比较敏感,能及时发现问题。如某位同学情绪格外低落、表现出明显的焦虑、学习中频频出错教师在深入了解原因的基础上,要有针对性地辅导,帮助学生脱离困境。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居于权威地位,对学生学习状态的科学解读、正向积极引导,能对学生的倦怠状态起到缓冲作用。如备考中,出现“学不进去,脑子都木了”的现象,学生会产生明显的恐慌感。教师要及时把这种现象解读为:“学不进去”类似长跑中的“极点”现象,过了疲倦顶峰感的“极点”,会感觉力量回归,可以继续冲刺。学生在得到这种解读后恐慌感会消失。甚至,在必要的时候,教师可以撒一些“善意的谎言”,让学生以积极饱满的情绪投入到的学习中。

(2)家长对孩子的情感支持是最深厚的,获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学生的倦怠现象会有所好转。学习内容过多过难、家长或学生本人过高的期望、害怕出错和失败等心理,都让学生备感压力,倦怠、焦虑情绪突出,与之而来脾气变差、作息不规律、食欲变差等反应出现,严重的会出现抑郁等心理疾病。如果学生出现这种情况,家长需要持宽容、同情、理解的态度,深入了解孩子产生消极情绪的原因,与孩子商量出应对策略。当孩子感觉到父母的理解、支持与陪伴,内心会把父母的关爱转化为自身的勇气,并积极地去面对困难。但家长自身存在的焦虑状况需要做自我觉知,即监测自己的情绪、生理反应及行为。如,出现坐立不安、焦虑失眠、食欲不振、易怒、小题大做、喋喋不休等现象,必须及时调整。如转移注意力、寻求家人的支持与理解、调整对子女高考的预期等,严重者需求助专业心理机构。当家长能以轻松、愉快的心情看待孩子的学业,对孩子的状态能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

(3)相比较亲密的亲子关系,中职生更愿意与同伴建立亲密的友谊,同伴间的交流与支持远多于与父母、老师,他们也更乐于接受同伴的建议与鼓励。因此,构建学习小组共同学习,同学之间的监督、鼓励、理解、支持能迅速转化为个体前进的动力。同学之间面临共同的学习任务,情绪反应比较一致。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由状态较好的学生去鼓动、带动群体,班级内一旦形成积极向上的群体动力,学生的学习效率将大幅度得以提升。

(五)对自身心理波动敏感、无助

1.原因分析。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对自己的学习状态与心理波动很在意与敏感:一是当自我评价学习状态不好,会产生紧张与焦虑情绪。二是当觉知到自己的紧张、焦虑时,又会进一步对该情绪产生恐慌,认为这种情绪阻碍自己的学习,想从中脱身但又束手无策,从而陷入无法集中精力学习的烦躁状态中。即对“紧张”的紧张,对“焦虑”的焦虑。

2.教育措施不论学习状态还是心理波动,都有规律可循。学生身处其中往往会感觉迷茫和无助,要打破这种迷惘。

一是做为自我的觉知者,对自己的学习状态和心理波动很好觉察。如感觉自己紧张、心慌、烦躁、难过、易怒、思维停滞、记忆力减退、失眠、食欲减退、对自身情绪反应格外敏感等,就要知道自己状态不佳,此时则需要做简单的区分,判断是学习效果不佳导致的心理波动,还是害怕失败、同伴高效学习给自己造成压力、期望太高、抑或对“紧张”的紧张等带来的心理恐慌。很多时候各种因素都有,缠绕不清。不论哪种情况,都是出现波动的信号,需要提醒学生个体及时调整状态。

二是对于学习方面,利用前摄抑制、倒摄抑制、遗忘规律等大脑节律规律,把自己的学习特点和科学的学习规律相结合,学习效率事半功倍。一天中学习的内容很多,这些信息在头脑中相互干扰、抑制,记忆与思考的效果大打折扣。清晨醒来,大脑刚进入学习状态,没有先摄入的信息对此刻信息的干扰,因此学习效果最佳。反之,夜晚睡眠时,此刻信息不会有后摄入的信息干扰,效果很好。在此基础上,仔细体会并捕捉自己学习高效时间段,安排学习任务,事半功倍。遗忘规律显示,记忆后的遗忘进程“先快后慢”。因此,及时有序的复习可以巩固知识的记忆。杜绝大脑疲劳工作,废寝忘食的学习并非高效学习。保证充足的睡眠并在学习间隙积极合理的休息,做好大脑的保健是高效学习的保证。

三是科学看待情绪波动,必要时寻求专业的心理辅导。认识情绪存在的积极作用,如面对呼啸而至的汽车,产生的紧张会让人迅速采取行动,躲避危险,此时的紧张可救人性命。学习中出现中等程度的焦虑,会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活度与敏捷度,呈现出最佳的学习效果与成绩。对于过高的焦虑与特别放松的状态,则需要进行调整。如,呼吸放松法、冥想、肌肉放松法缓解高焦虑,改善特别放松则需调整学习目标,达到认真对待学习与考试的目的。当学生自己没办法缓解心理波动、改善学习效果的时候,可以求助心理教师,甚至接受专业的心理辅导。

总之,在职教高考制度实行过程中,仔细分析学前教育学生学习状况和心理状况,深入挖掘出现的各类问题,科学加以分析与研究,找出有效的应对方法,对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适应职教高考具有积极意义。

推荐访问:关于对“职教高考”背景下中职生心理现状调查报告 高考 职教 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