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4篇

时间:2023-05-10 15:55:05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

  每个民族都不可能离开自己的传统文化,我们中华民族更是在五千多年的历史中,积淀了自己丰富灿烂的文化。在今天,提高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培养其健康完善的人格、促进其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所始终追求的目标,也是最高宗旨。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能否真正地拥有优势和特色,能否对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吸收和传承,始终是人们关注的一个课题。

  ?一、目前我国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现今,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虽然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相对贫乏,这也就致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效果并不理想。传统文化知识的缺乏就导致他们对我国古代文明的不了解,而不了解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就使当代大学生缺少民族自豪感、缺乏自信心,这最终往往就会导致学生爱国心的缺乏。所以,目前的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如此缺乏,追究教育过程,问题何在呢?

  ?第一,高校传统文化的教育目标单一。当代高校教育更侧重的是学生在毕业时应有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和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各项技能,以适合中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现实需要。由此造成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的目标上更加体现出发展经济的强烈愿望,相对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心理潜力和人文素质等方面的作用。

  ?第二,高校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单薄。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缺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教材,更有很多院校根本不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在高校教育中强调大学传播知识的作用而忽视其文化熏陶的功能,特别是在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上内容就更显单薄。

  ?第三,高校传统文化的教育方法单调。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单向的传授为主,注重教师的讲解,不够重视学生的参与和实践过程。教学过程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方法,忽视学生的潜在能动作用,忽略学生的接受心理,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结果授、受双方缺乏情感上的共鸣,受教育者不为所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中国古代教育以道德教化为先,道德教化诉诸个人内心修养,并重在践行,中国传统文化是“德性”文化,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古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广博而深邃,富有很强的哲理性,其道德学说规范并制约着中国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例如:孔子要求为人者要尽“孝悌”之道,和“忠信”之礼,特别是“仁者爱人”等思想是传统文化所崇尚的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诚然其中的内容有一定的时代和阶级的内涵,但这种重视教人明人伦关系,崇尚和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可借鉴。正确地介绍这些优秀的道德传统必将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模式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周易》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句名言正体现了我们的民族魂。还有中华民族“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都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极佳教材。

  ?第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消除现代社会的负面效应。我们现今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相当数量的国人都在为生活而奔波,为自己的利益而拼搏。在这种大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很容易受不良风气的影响,从而出现见利忘义的情况,引发唯利是图、拜金主义、享乐至上等思想。教育者要用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对大学生加以启发教育,使学生明白做人要强调先义后利,义以为上。使学生在获取个人利益时,自觉得考虑是否符合“取之有道”的原则,提倡“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

  ?三、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传统文化为我们在进行素质教育时不仅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内容,也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原则和方法。

  ?第一,德教为先的原则。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他还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

  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这里强调为政的关键在于德教。孟子也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这里实际上强调了德教对于稳定统治的意义。这就为我们进行素质教育提供了理论上的佐证,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培养美好的道德品质,道德教化在治理国家的措施中要置于主要地位。

  ?第二,率先垂范的原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强调了教育者的示范作用。他还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说明教育者自身的品德对受教育者的品德起着导向作用。在谈到何以使民服的问题时,孔子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就是说,领导者要做到合理、公正,人民才信服,否则人民就不能信服。进行素质教育,需要借助真理的力量,但同样要借助教育者的人格魅力,这种人格魅力就是教育者自身崇高的品德和端正的行为。

  ?第三,注重内省的方法。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也说道:“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都是在强调人要不断进行“自省”。这种“自省”正是我们传统文化育人的一种重要方法。一个人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通过内心自省的方式,吸取正确的东西,摒弃错误的东西,最终达到“齐贤”的目的。我们的素质教育离不开灌输,但灌输必须与受教育者的自省相结合,教育者的灌输是外因,受教育者的自省是内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没有受教育者的自省,就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取之不竭的源泉。进行素质教育必须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这块深厚的土壤,从中发掘宝贵的精华,并从受教育者的实际出发选择适宜的传统文化的教育方法和内容,设身处地的为受教育者着想,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才能收到素质教育的最佳效果。

篇二: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当代大学生教育体系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式解析

  作者:刘素琴

  陈莉君

  来源:《求学·教育研究》2020年第01期

  摘

  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精髓,对当代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学校作为人才培育的摇篮,是文化传递的重要场地,需要立足于我国文化内容,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知识、校园文化等相融合,促进大学生成长,实现学校教育的有效性。对此,本文着重分析当代大学生教育体系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论述当代大学生教育体系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原则,提出当代大学生教育体系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体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式

  自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我国高等教育问题,提出一系列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论理,这为我国教育发展指明方向。高校是人才培育的摇篮,应立足于党中心思想工作,顺应社会发展变化而推进大学生教育体系的改变,践行我国重要思想理念,进而丰富高校课程教育内容。因此,研究当代大学生教育体系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十分重要,不仅是高校践行党的政策方针的需要,也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需要,更是培育大学生高尚品质的需要。

  一、当代大学生教育体系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价值

  (一)培育大学生高尚品质

  儒家思想理念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可见,品格对人发展的重要性。大学生具有良好、高尚的品格,才能为社会发展、国家兴旺做出贡献,进而实现我国伟大复兴之梦。儒家思想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导向,促进大学生教育体系的构建,能够将文化渗透到大学生教育过程中,让大学生在学习中知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研究、钻研、解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具有一定的了解,有助于培育大学生高尚道德品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与此同时,我国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具有较强的艺术教育效度,以文化艺术教育陶冶大学生情操,促进大学生多方面发展,成为有知识、有文化、有涵养、有修养的新时代人才。

  (二)提升高校课程教育质量

  高校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推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高校教育体系,以文化为引领,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教育体

篇三: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

  

  论文传统文化与青年素质培养

  第一篇:论文

  传统文化与青年素质培养

  中国传统文化是先辈们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和的结晶。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素可以概括为:第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人的内在的精神生活形式,包括价值观念、情趣、思维习惯等;第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往往也以外在的物态的形式来表现,涉及人们衣食住行的风习和行为的规范等;第三,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在中华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立特征,这种民族性的文化实际上已经成为多元的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于特定的“生态”,这种“生态环境”养育了中华民族的特征,产生了绚烂多彩的文化特质。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明历史绵延五千年的产物,从未中断,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对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品位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中国文化的内容和样式,其主流是儒、道、释三家文化,主体是学说及其思想。儒家文化中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思想方法和生活样式等等。而儒家的“内圣外王”的价值观念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更是历代知识分子追求的最高境界。当今大学生由于其思想和品位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都应该树立崇高的政治理想,不应当随波逐流,浑浑噩噩地生活,更不应该追求安逸享乐,坐享其成。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和谐文化,离不开我们的传统文化。同时中国自古号称“礼仪之邦”,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我们也可以学习和领会古人在为人处世方面的许多知识和礼节,在细微之处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修养。如《论语·学而》中云:“礼之用,和为贵。”一语道出了儒家思想中非常重要的精义,即“以和为贵”的思想。儒家也特别重视人性修养,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就是讲做人应当时刻反省自我,对人要有诚意,同

  时也应该恪守信用。儒家思想中也有非常重要的交友之道:“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这些哲理在今天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学习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无疑会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产生一定的启发和作用。一个人的精神气质、言谈举止、仪表风度等往往与其传统文化修养密切相关。作为一个大学生,如果对祖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那不仅是莫大的遗憾,还可能被人看作是浅薄的表现。因此,仅从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品位来说,也应该注意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二、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智慧与能力

  中国传统文化自古至今的演变过程是中国人的生命历程。其中的核心思想、基本价值原则和生活方式是中华民族迎接各种生存挑战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记忆力的基本形式,也是我们获取智慧与能力的重要渠道。比如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会通”之学,就是表现其善于吸收各种不同流派的思想学说,以丰富和发展自己。《易传》中“天下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说的就是会通之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是今天的大学生在学习各种文化的时候应该汲取的智慧,学习不应仅仅局限于专业领域,还要扩大视野,力求文理皆通,学贯中西。学习越多,历史底蕴就会越深厚,犯错误特别是重犯错误的概率也就越小,解决问题的智慧、办法也就越多,面对挑战时也会更沉着,更有信心。面对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人生百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大学生应对各种复杂的事情,便会多一些从容,多一些理性。失去这些环节,也将会丧失解决现实生存困境的智慧、能力和方法。

  三、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中尚德育、尚德风的传统,使道德教育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居于显著的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教育的根本。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注重气节、操守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强调忧国忧民、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强调群体意识与团结和谐的人际观,以及修己安人的思想等,形成了一整套教人如何做人的观

  念和规范。它尤其强调个人的“内省”和“慎独”,强调启发主体的内在道德功能和自觉性。因此,中国古代贤哲即使是对自然界的新颖见解,结果也总是要导向对人心的启迪,落脚以告诉人们某种社会与人生的哲理。而儒家的中则更集中地体现了这一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儒学,按照儒家文化,个人是道德的,由道德的个人组成的社会也是道德的;不仅个人要服从道德,国家也要服从道德。所以,儒家处事的根本原则就是道德考虑高于并优先于功利考虑。一个人只要按照修身的原则和方法,自强不息,进德修业,发挥出自身的潜能,就一定会锻造成理想人格。儒家修身理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同时它也是历史的产物,其道德伦理观念、为人处世哲学等虽带有封建色彩,但以儒家为主体所形成的所有传统文化中的这些道德修养的精义,对于塑造和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精神,无疑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第二篇: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到“文化强国”的战略中心地位。并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信息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各种外来文化以更加迅猛的态势涌进我国,这既为我们吸收国外的先进文明成果创造了便利条件,同时,也使我国思想领域出现了多元化趋势。我们民族很多的先进文化与礼仪修养都在我们这一代中逐渐消失,代之的是西化的思维。这种现象对思想活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不成熟,社会经验贫乏、是非分辨能力有待提高的青年大学生影响尤其巨大。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和固有的民族传统文化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追忆传统文化,对于加强当前大学生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进而提升大学生人文修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文化的弘扬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它以其超越时代的思想内涵和卓越的睿智慧识被人民大众所接受。

  1、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温家宝总理把传统文化分为四个方面:一是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周易》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二是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就提出“和实生物”、“和而不同”等思想。三是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成书于殷商时期的《尚书》中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四是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思想,中国宋代哲学家张载明确提出“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思想。

  2、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其一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要知行合一,不仅要学进去,而且要化出来;不仅要学,而且要做。其二既反对崇洋媚外,又要学习、借鉴和融合西方文化,在一些方面,西方文化、科技和管理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其三弘扬中国文化应该循序渐进,先易后难,使其深入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其四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个方法是先人总结出的正确对待事物的方法,我们在对待传统文化时也应该采取这种正确的态度。

  3、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精神,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开拓进取。追求理想、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有了这种精神,屈原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才能面对小人的诬陷,不畏奸恶,以身殉国。“虽九死而尤未悔”的顽强意志,有了这种意志,越王勾践,为雪国耻而卧薪尝胆等。敢于否定、革固鼎新的改革精神,《礼记〃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传统文化中厚德载物的思想,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高尚人格。所谓“厚德载物”,就是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把中庸的“中和”观念,扩大充为高尚人格,扩

  展为天地万物的秩序结构及人类社会理想,进而光大为一种基本的文化精神。

  二、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如果生理机制是一个生命体成其为人的物质条件,那么人文素质则是决定这个生命体是人还是非人,或是人才还是非人才的最主要的内在因素之一。人文素质的培养不同于一般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人文素质培养起始于人性的自觉,着眼于情感的潜移默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视这一点。他不是强迫你要怎样,而是启发你从心灵深处自悟应该怎样。虽然有“性善论”、“性恶论”之争,但都主张自我修炼,灵魂陶冶,从根本上让人领悟做人的道理。

  1、如何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

  其一阅读经典。中华文化经典凝聚着中华民族高超的智慧和伟大的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深邃的思想。中华文化有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优良传统,中华文化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英才,为世界的发展做出了宝贵的贡献。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阅读文化经典,正是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方式。

  其二营造人文素质教育环境。校园环境的人文氛围,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人文素质教育环境,是实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迪的主要途径。我们必须从以下方面营造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环境:一是开办系列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提高人文素质;二是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等。

  2.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其人文素质的高

  低不仅决定着自身未来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

  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是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健康发展和与他人、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时,必须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努力探寻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

  3.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

  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的黄金阶段,精力充沛,具有很强的求知欲,可塑性强,具备了提升人文素质的有利条件。人文素质的提高,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标志。人文精神作为人类文化创造的价值和理想,作为人的现实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在人全面发展的素质结构中占据着核心地位。缺乏人文精神的大学生是浅薄的,没有厚重感的。新世纪的大学生只有努力增强自己的人文精神,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才能在实践中有效地发挥作用,真正成为一名既具有科学精神又具有人文底蕴的为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

  综上所述,我认为中国打造文化强国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立足之根和发展之本,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是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使命。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的优秀精神成果,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发扬天人合一传统有助于大学生完善自己身心人格,培养和谐人文品格;发扬爱国主义也是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去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显得尤其重要等等。所以,我们大学生都应该积极地参与到“努力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行动中来。譬如自觉、自信地学习、研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惟有如此,具有万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才能实现文化强国和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才能进一步为世界其他民族所仰慕,而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三篇: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当代人文素质的培养

  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当代人文素质的培养

  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积淀,经历了岁月的考验和提炼,留下来很多精华,闪耀着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灿烂光芒,深深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文人墨客。他们愿意探索已经被淡忘的远古文明,愿

  意接近每一个朴素的古老民族。

  然而,随着外国文化的入侵,越来越多的人只知道一味追崇时尚潮流,跟随着莫名的脚步,离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远,却毫不自知。这可悲的现象导致了现在竟要弘扬传统文化的尴尬局面。或许有人会说,这是时代的进步所难以避免的一种局面,吸引外国经济进入的同时,外国文化势必会威胁到传统文化的存在。但这只是人们忘却传统文化——这一根本的民族文化的一个接口,一个他们可以堂而皇之追逐时尚、崇洋媚外的接口。

  因此,传统文化的弘扬,势在必行。那应该怎样弘扬传统文化呢?

  首先,要让全社会,特别是年轻人,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借以认识民族的根、民族的魂,认识文化的意义及重要性,自觉地关心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不是复古,不是排外,而是认真对待古代的、外国的一切先进的东西,善于利用那些有积极意义的东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很多人似乎只是学了一些皮毛,甚至是学了糟粕。要经过比较和鉴别,抓住精髓,把对传统文化的爱与自身的行动统一起来,并加以弘扬。

  第二,传播媒介要担负起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向公众推介优秀的文化成果,有意识地地抵制低劣、腐朽的东西。在这个商业化的时代,我们需要深刻的、多层次的、有厚度的文化,不能只满足于速食文化,不能让公众疏远传统文化。我们要思考,当新鲜过后,我们还剩下什么?或许有人会不屑一顾,然而,你不能否认,正是传统文化赋予了我们更深层次的精神食粮,待我们去细细品味,慢慢咀嚼。

  第三,国家和民间力量要齐心协力鼓励、赞助传统文化事业,把优秀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传统文化的衰微是世界性的,是不是欧美文化太强大了?它们有那么优秀吗?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在过去一百年里急剧消亡,不能只怪侵略和商业文化,我们更应该反省的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有没有继承并发扬自己的固有文化。与韩国、越南、印度相比,中国在保护传统文化方面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借鉴邻国的宝贵经验,我们的工作会更有成效。

  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当代人文素质的培养也是极为重要的,两者相辅相成。

  21世纪最缺的是什么?相信大家都能大声的说出答案,是的,是人才。而衡量人才的标准是什么?答案也呼之欲出,没错,是人文素质。因此,培养人文素质也是当今社会的一大目标。

  或许有人会问,到底什么事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它包括(1)具备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主要是精神生活领域)的基本知识,如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政治知识、法律知识、艺术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语言知识等。(2)理解人文思想。人文思想是支撑人文知识的基本理论及其内在逻辑。同科学思想相比,人文思想是有很强的民族色彩、个性色彩和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人文思想的核心是基本的文化理念。(3)掌握人文方法。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中所蕴涵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人文方法表明了人文思想是如何产生和形成的。学会用人文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是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与科学方法强调精确性和普遍适用性不同,人文方法重在定性,强调体验,且与特定的文化相联系。(4)遵循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产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基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或文明的真谛所在,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从根本上说都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

  当然,四方面中,人文精神是核心。人文精神主要表现在: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的关系时,突出人是主体的原则;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以人各种需要的满足为最终诉求,强调人是目的的原则;在人与物的比较中,突出人高于物、贵于物的特殊地位,强调精神重于物质,人的价值重于物的价值,生命价值优先的人道主义原则和人本主义原则;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强调相互尊重对方的人格尊严,突出人人平等的原则。人文素质的形成主要有赖于后天的人文教育。不难发现,我们在培养人文素质的重点是人文精神,而以其他三方面为辅。

  人文教育首先是人文学科的教育,包括语言教育、文学教育、历

  史教育、哲学教育、艺术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等内容。其第二层面是文化教育,特别是民族文化的教育。包括文化基本传统、基本理念、基本精神等的教育和民族精神、民族传统的教育等内容。文化教育的目的是接受本民族共同认可的基本世界观、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促进个人同社会之间的相互认同。文化教育不是纯粹的知识教育,而是思想观念教育和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教育。其第三层面是人类意识教育。包括人类文明基本成果、人类共同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共同的行为规范教育等内容。人类意识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一个人学会同他人和谐相处、同其他民族和谐相处、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使人们在满足自己的需要、平等权利、平等发展,增强相互合作,促进可持续发展。其第四层面是精神修养的教育。包括精神境界、精神修养、理想人格、信仰信念教育等内容。

  因此,我们要从人文教育入手,深入发展人文精神,再以四方面同时进步,培养人文素质,再结合传统文化的弘扬,真正提高人文素质,培养出21世纪的真正人才。

  第四篇:论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培养

  论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培养

  人力资源管理07—

  1黄笑扬0705690135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历代人在不断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了宝贵的精神文明和思想内涵,影响和规范了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几千年的辉煌与磨难,让中华民族练就了自强不息的灵魂,一次次的王朝更替依然阻挡不了我们前进的脚步。历史中那一串串记忆谱写了中华民族的壮歌,这些精神在现代社会仍然不可或缺,是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养料,是社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要力量,肩负着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应该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依然有着不可忽视的力量,对建设未来社会有重要的意义,应从传统文化汲取精华,以全面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当今社会遭遇着多方面的考验,广大青年特别是大学生对来自传统文化的熏陶甚少,传统文化根基的缺失,导致学生思想道德修

  养的令人堪忧。我们应当了解传统文化,这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即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不断进取的奋斗精神,正视挑战、勇于创新的求知精神和严谨的工作作风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偏重于怎样做人的文化,对于塑造当代大学生的人格,有重大的现代价值和不可低估的作用。总之

  ,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

  ,而且应开拓视野,具备良好的人文品格、健康的思想情怀和向往真理的科学精神。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不屈不挠的的精神,这种精神需要每一个中国人的坚持不懈,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抓紧时间完善自己,让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将来为社会做最大的贡献。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天人合一”等思想一直影响着我们创造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更好的生活,这样的科学方式在几千年前的社会就已经被提出来了。孔子自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儒家思想影响了一代代的炎黄子孙,更成为多个朝代的治国方针,我国古代多以孝治国,这也是深受孔子的影响,而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等思想一直受国人推崇。甚至很多外国学者都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兴趣颇深,可以说,中国古代的文化经受了岁月和国界的考验依然熠熠生辉。虽然传统文化在很多方面有着局限性,但更多的是教会我们用真诚善良对待身边的人和事。比如论语当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就告诉了我们要学习身边人的优点,传统文化当中很多思想都涉及伦理道德,也许在某些方面我们觉得很封建,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的礼教值得传承。随着时代的发展,那些翩翩的礼仪和优雅的谈吐依旧是人际交往应该注重的部分。我们大学生所应该学会的就是向传统文化所倡导的那样,以礼待人,深度思考,弃恶从善。孔孟之道自然是沿用至今,而其他圣贤的学说也非常受后人推崇,老子的无为而治,庄子的豁达等也是后人生活甚至古代君主的治国态度。总之,我国的优秀古典文化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奋勇向前,不断发展,我们大学生应从这些优秀的文化中汲取营养,改进自我,努力创造自己的人生和祖国的未来。

  我现在是一名大三的学生了,虽然不像大四的学长那样已经开始面对就业,但就业的压力也触动到了我们的神经。2年多的大学生活使

  我们迅速成长,在校期间我们学到了很多也感觉到自身有很多的不足,大学是准备接触社会的阶段也是储备能量的阶段,在这期间,我们应该多为自己充电让自己有足够的能力面对

  将来的挑战。在小学和中学阶段,由于高考的压力我们总是在题海世界里生活,而到了大学,大量的课余时间供我们自己去安排,我们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接触课本以外的东西,而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能够提高我们文化素养的养料。我们应该抓紧时间提升自己对古代哲学等方面的认识,毕竟这些都是经历了成百上千年洗礼的精华。多了解一些传统优质的思想,就多一分面对生活的经验。古人提出人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大学生现在应该做的就是修身,也就是要提高自身的修养情怀,将来才有可能为国家做贡献。

  第五篇:中华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传统中国文化的弘扬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中华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四个显著特点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源,是我们祖先留下的一份宝贵的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根。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最要紧的工作应是大力弘扬中华传统哲学——主要是儒、道、佛三家哲学的优秀传统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应当注意保持并努力发展文化的民族性,尊重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合理利用传统文化这个重要资源。要正确解决文化的民族性问题,正确解决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问题,“自主”精神值得学习和弘扬。应当注意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正面价值,从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和继承性的一面对待民族传统文化。

  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更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中国历史文化优秀传统的教育。作为中国的大学生,要有一个立足点,即要对中国历史文化有一定的修养。惟其如此,才能有辨识世界文化的能力,才能有更高度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情感。”

  弘扬传统文化要对传统文化有正确的认识。中华民族历经万千年的对“幸福”的不懈追求,逐渐形成了“福禄寿喜财吉”的民俗传统文化和儒、释、道等博大精深的宗教文化,进而进化为今天的治世哲学。中国的文化、历史发展历程,就是中华民族追求幸福的发展过程。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一脉相承,文化和历史是鉴证文明进步的轨迹,我们无法挽留逝去的历史,但我们可以留住历史给予我们的文化,历史是路,社会是车,文化是车的动力。鉴于此,传统文化——我们祖先留给子孙的活宝,我们应该责无旁贷地传承下去。

  传承就是弘扬。继承发扬和遗弃是文化发展的正常规律。

  就是把传统文化的各个阶段性文化传承下来,再让子孙传承下去,以至世界上唯一最完整的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永远的传承下去,留给全人类一个最辉煌的传统文化——中华文化。

  由以上内容得出结论: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血

  液,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就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过程

  1要让全社会,特别是年轻人,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借以认识民族的根,认识文化的意义,自觉地关心传统文化

  2传播媒介要担负起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向公众推介优秀的文化成果,在这个商业化的时代,我们需要深刻的、多层次的、有厚度的文化,不能只满足于速食文化,不能让公众疏远传统文化

  3国家和民间力量要齐心协力鼓励、赞助传统文化事业,把优秀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

  正确的态度应该是:认同传统,扬弃传统,在转化中重建传统。

  作为中国人,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根,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创造中国文化新形态,是我们当代人庄严的任务。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延续不绝,一直影响到今天的生活。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不仅可以为我们今后的发展积累较好的文化底蕴,更能让我们为弘扬中国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作出自己的努力。

  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一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要知行合一

  二是以道修身,以释修心,以儒治世,关键是灵活应用。

  三是既反对崇洋媚外,又要学习、借鉴和融合西方文化

  四是弘扬中国文化应该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

  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是我们当代各类大学的根本任务。

  年青一代的素质,影响着民族的素质。民族的素质、人的素质,从根本上说就是文化素质。而文化素质中关键又是观念性文化素质,即人的世界观、社会历史观、人文观及相关的价值观等。我们的教育是要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高素质的建设者。教育的功能就是要把人类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传递给下一代。因此,教育的任务必须包括精心组织全面的文化教育。

  文化成果的传递,就包含着人文精神的教育。人文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缺少了它,任何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发达将只会是一句空话。

  历史的启迪:

  中国人文精神在塑造中华民族的国民性、铸造中华儿女的民族魂、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

  界民族之林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自古以来,一批批文人志士在人文精神的感召下、熏陶下、或爱人及人、或脱俗洁身、或积极入世、或忧国忧民、或大义凛然、或杀身成仁,为后人树起了一块块古代人文精神的纪念碑。人文精神代代传承,民族灵魂生生不息,现实的选择:

  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的生命线;人文精神是维系一个民族强盛不衰的支柱。因此,提高民族素质,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是当前高等院校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自己优良的文化传统,那就意味着这个民族己不复存在;一国家,如果不抓紧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那就意味着这个国家灭亡在即。现实令人警醒:调查发现,高校在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同时,西方落后文化渗透,封建落后文化残渣泛起、社会庸俗文化侵袭乃至反动文化毒害,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我们教育的空白,腐蚀我们青年人的观念和灵魂,对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起着极大的破坏作用。

  江泽民曾经在十五大报告中早就提出、在人民大学反复强调: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这是我国文化建设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对每一个大学生而言,良好的文化素质是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基础,它体现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它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升华人格、激发创新灵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陶冶情操,抵硕德行、磨炼意志、塑造自我的能力;总之,它为大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更好地做人、做事、做学问提供广博的文化基础和人文底蕴。

  二、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

  今天,高校学生中的“现代病”的病症是精神的,因此,治疗这一病症也只能调剂人类全部精神资源的药方,最重要的是利用好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的药方。即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中的古代优秀人文精神的教育熏陶,治疗“现代病”。这也是唯一的疗方。因为在我们看来,中华民族长存不亡,衰而复兴,其秘方就在于文化,就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人文精神,就在于这种文化所铸造的民族精神。这一药方的目的就是要协调当今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双向互动关系,实现人类在能力、情感、道德等方面的全方位成长。因此,它对高校学生的成长显得尤其的重要。因为年青一代是社会的栋梁,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安危、民族的复兴系于他们身上。

  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病根,我们应主要研究与讲述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体现和表达民族精神的内容,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忧国意识;“丈夫不虚人世间,本意灭虏收河山”的爱国主义;“兴利除弊”的改革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重民贵己”的民本思想;“天下合一”的和合思想等等。二是注重人格和人生价值、道德和伦理的内涵,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的人生价值;“老我老及人之老、幼我幼及人之幼”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精神;“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匹夫不可夺志”的人格价值;“杀身成仁”的凛然气节;“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勿以恶小而为,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律己观念;“见得思义”、“舍生取义”、“言必信,行必果”的行为准则等等。这些内容是数千年来中国文化人必修的内容,同样,也应是今天大学生的必修的内

  容。

  人文素质,是指人应具备的内在品质和人生的定位、在学识上的积累、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即关于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精神以及个人能力,包括人的理智、能力、情感和意志这几个内在因素。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是完美人格的体现。人文素质包括了人文知识修养和人文精神两大方面的内容。其中人文精神是指通过文、史、哲和艺术等人文学科知识的吸收而形成的价值观、道德和思维品质,它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人文素质的培养是指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转

  化为个人的思想、道德、品质、价值观、人生观等的过程,是引导人们求善、求真、求美的精神教育过程。人文素质的培养强调人的知识、情感和意识等全面健康地发展,并为生存竞争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人文素质是后天形成的,它一方面依赖于受教育者对知识、情感、思想的接受、理解程度,以及内化为自己的品质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主要依赖于后天的培养,即教育者有意识地渗透、提醒或根据教学实际有计划实施教育。在目前大学中文教学中,古代文学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古代文学包含着历代文人的宇宙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人格理想以及对人类命运、人类社会的思考和探索,具有无穷无尽的知识、思想、艺术内涵,是我们取之不尽的教育源泉。

  二、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及存在问题

  1、民族精神淡化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精神风貌、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科技高速发展、商品大潮不断更新人们视野的今天,一些大学生民族意识淡化。对中国文明史缺乏了解,对传统文化没兴趣,很多学生没

  有完整地读过四大名著。目前的大学校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学生极其崇尚洋节日,对西方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的认同与参与程度远远胜过中国的节日。

  2、理想信念模糊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文化生活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支配人们活动的精神动力。大学生正处于理想信念成型期,思想活跃,成才愿望强烈。当前,大部分学生有明确的理想信念并不断地为之奋斗,但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潮水般涌入的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他们的思想。一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不切实际,在实践过程中因受挫而颓唐;还有一些学生理想天天有,行动迟迟无,毕业时追悔莫及;还有部分人,把混张文凭、获得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作为上大学的目标,他们把经济尺度作为指引其人生的重要航标;更有小部分人理想信念模糊,随波逐流,得过且过混日子。

  3、心理素质欠缺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衡量一个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心理素质包括人的认识能力、情感品质、意志品质、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品质诸方面。一个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大学生首先应该具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健康的体魄和积极的人生理想;其次要有客观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对社会和他人有理性的认识;第三要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行为与社会协调一致;第四要有完整健康的人格特征,即生理、心理、道德、社会各要素要完美统一、平衡、协调地发展。而当下的大学生心理素质存在问题。如思想极端,自私狭隘;处理不好同学间的关系,人际交往出现障碍;因追求个性自由而导致趣味低下、思想和行为不文明;意志力薄弱,精神脆弱;极端自傲或自卑。这些现象都是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结果,实在令人担忧.理想信念、民族精神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主题

  大学生作为一个时代特殊的人群,其所处的大学是人文精神以及大部分优秀文化的创造源和传播源,这就从客观上创造了“人文素质培养”的条件。而当代大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准知识分子”的身份出现在知识的天堂里,这就决定了他们将来走向社会的使命。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振兴国家,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除了要掌握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之外,还要切实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所谓健全人格须包括,一、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国家之本;

  二、人生所必需之知识技能;

  三、强健活泼之体格;

  四、优美和乐之感情。一名合格的优秀的大学生,必须拥有健全人格,从确切的意义

  上讲,就是要做一个“四有”新人。

  不可否认,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今天,大学人文精神的失落以及人文素质培养的严重缺失已经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不容乐观。传统的学校教育一直缺乏有效的改善,大部分的高等院校教育仍然把教育当成一种手段,把大学生当成实施这种手段的对象。然而著名的学者康德先生在说到人文精神时,却说过一句经典的话:人是目的,不是手段。康德先生的话明显的告诉我们对于素质培养,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人,也就是广大的大学生,从人文素质培养到“人”,必须是直接的,有效的。另外,我国的人文素质教育尚处于初级阶段,急需完善,人文素质培养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人文、社会学科缺乏症”越来越严重,具体表现在不少学生行为不文明,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心理承受能力差,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缺乏必要的沟通能力,甚至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对民族历史优秀文化、优良传统了解甚少。大学生马加爵杀人事件的背后,反映的正是人文精神的失落,而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跳楼事件,不也是象牙塔中一代人困顿的体现?对于那些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而言,当祖国的文字,祖国的语言在他们眼中已经渐渐陌生,仿佛一个没有意义的符号时.我们不禁会想,我们缺失的是什么?

  问题的答案就是,在我们最宝贵的几年大学时光里,我们缺失了对于人文素质的培养。

  什么是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针对这个问题,有学者从人文素质教育的角度进行了阐述。他认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为根本,以提高文化素质为基础,进而提高大学生全面素质的一种教育理念。主要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人文素质教育既注重对大学生“为人”、“做人”所必备的人文、社会知识的传授,又注重培养学生与人共处、与社会交往的能力。目的是使大学生在学会做事的基础上,更学会做人。这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方面,在高等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于大学生自身成长和日后成才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从这里不难看出,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素质是大学生成才的必备素质,培养人文素质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良好的人文素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义。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薄弱以及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集中表现出的当代大学生对人文精神的渴求,对人文素质的需要,呼唤着大学精神的提升,要求我们亟待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通过加强人文素质培养,将有利于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着、行动着,改变自己和社会、完善自身和完善社会。

  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包括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教育思想的更新,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的改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加强以及人文素质培养模式的评价体系的完善等等方面。但不管怎么样,人文素质的培养都离不开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进行塑造和提升,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强化,通过良好的沟通使大学生努力拓展、拓宽自己的人际圈、生活圈,切实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等等。

  当今社会是一个经济急速全球化,信息高度网络化,物质文明建设逐渐完善的时代,在逐步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了文化结构的转型滞后于经济结构转型和社会结构转型的窘迫局面。社会文化生态建设的滞后直接导致了整一代人深深的陷入了价值困惑和价值迷失

  的境地中,然而大学生通过高度发达的网络,又直接的面对着经济结构转型所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经历了艰苦的高三岁月后,他们上了大学,但却不知道该怎么度日。空虚,无聊充斥在他们身边。而他们又毫无选择的要面临着就业的压力,生存的压力。人为什么要活着?上大学为了什么?做人的标准是什么?人生的信仰是什么?这一些问题,他们从书本中都找不到答案,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鲜血淋淋的竞争机制,又以生动的例子向他们展示了大众的价值观。功利主义,享乐主义,这些在文化生态建设和社会结构转型的碰撞的缝隙中产生的意识形态,无疑对处于求知阶段,努力完善自我与社会关系的大学生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受到这些价值观的影响,大学生也就更容易对现有的传统的道德标准产生怀疑、否定,甚至做出错误的选择。

  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的持续转型,已经无意识的把我们整个文化生态带进了后喻文化阶段,即人们所称的“青年文化”。在这一阶段,年轻一代将知识文化传递给他们生活在世的前辈,年轻一代代表着未来。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理解,已经越来越少的受到父辈的影响,家庭教育显然已经无法承当这一种责任,或者是力不从心了。面对大学生的价值困惑和价值缺失,我国的高等院校无疑承当起了积极引导的责任。大学应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学生科学正确地理解世界、理解动态发展的时代与社会、理解他人与自己的位置,不断在消除困惑中成长,不断在超越自我中成熟。

  青年一代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他们对文化的理解,对文化的应用,对文化的再创造,对不同文化的选择,无疑也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整体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也集中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文化素质。那么怎么引导当代大学生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价值品位呢?怎么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呢?

  我国高等院校在实施人文素质教育,进行人文素质培养时,应鼓励大学生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开拓视野,努力学习外国优秀的文化,同时也要了解本民族文化与他国文化的关系,了解中国文化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使大学生在坚持民族文化,树立“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的文化观念的同时,做到辨证吸收外国文化,补充和完

  善中国的文化体系,真真正正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大学里越来越多地涌现“传统文盲”的现象,而今就读大学,学校对理科重视有加,而文科却成为了“附件”。社会上似乎也在有意无意地一味强调“技术专家治国”、“工程效率优先”等理念。所以,“重实用、轻精神”的观念在大学校园里逐渐形成并开始流行,伴随其的是人文素质在学生的眼中开始慢慢地退隐和衰微。因为在他们的眼中,人文素质不会为他们带来分数和奖学金,而人文课程也没有太大的实用性。

  “文盲”表现一

  :缺乏文化常识

  “文盲”表现二:依赖电脑成惯性提笔忘字不会写

  “文盲”表现三:无视传统礼仪没有规矩不懂礼貌

篇四: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

  

  ——

  浅议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内容提要

  :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文化崛起的呼声已越来越高。人类已进入21世纪,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使我们的现代化和民族精神获得新的生命形式,是中国文化面临的新的历史选择。中国本身也面临着如何正确处理现代化和民族性、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等一系列的关系问题。青年一代是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的实践者,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价值与走向是我们当今学子需要学习和急待解决的问题。这对中国走向世界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当代大学生每个人都担负着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先进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如何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培养、教育新时代的国之栋梁,用古哲先人的智慧做大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摆在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大学生

  思想教育与社会

  正文:

  现代化过程中,人的现代化是一项头等重要的社会工程。提高人的素质,除了提高人的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之外,还应重视道德理想、高尚人格和情操的培养。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也是世界上公认的唯一长期延续而没有中断过的文化,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它历经磨难,历久弥坚,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面对当今世界的挑战,饱经风霜的中国文化一定能从容应对,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坚忍不拔的精神,在今后的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再展雄风。当代大学生要有这样的自信。一个真正有自信力的民族,应该以时代的视角思考和对待传统文化,树立一种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发展的基础的正确观点。同时,还要树立一种革新传统文化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使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成为推动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源动力。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国家民族兴旺发达,为世界文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让中华文明之花再放光华。

  中国作为东方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精华,在中国乃至世界几千年的历史中闪现出了异常耀眼的光辉。经过数千年的演绎与扬弃,这种文化已经深深地融于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着我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支配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是我国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活在如此灿烂厚重的传统文化背景之下的我国青少年,特别是当代大学生,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者,也是在开放的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者和开拓者。大学生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成功的大学生思想教育更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历史发展之必然。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及发展现状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在学术领域一直被争论不休。《现代汉语词典》则把文化定义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中国传统文化从最广义的意义上说,从现在这一瞬时之前的一切中国文化,即"过去的文化",包括中国人认识的一切存在包括被认识的自身都是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从狭义来说,指从现在这一瞬时之前的中国人的一切精神产品和一切精神化的物的产品的精华。本文所指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针对此狭义的概念而言的,特指那些经过历史沉淀后,去掉糟粕的精华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儒家文化,也不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中华民族各种思想文化的丰硕成果之总和,包括了各种观念形态和物质形态的人类文明之花。

  (二)、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现状

  传统文化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自从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为了解开封建社会几千年来套在人们思想上的枷锁,“文化战士”们对以孔孟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强烈乃至绝对的批判,就当时内忧外患的社会历史条件来说无可厚非。但是,时至今日,此种对传统文化的否定渐渐演变成了一种忽视,仍然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特别是我国当代的大学生们。

  自从改革开放打开了国门,中国人的视野也随之开阔起来,西方文明的产物充斥、诱惑着现代的人们。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可文化的发展却没有适时地跟上时代的脚步。现代之人喜闻乐见的“无厘头”、“俗文化”大行其道,京剧、诗词等传统艺术和菁英文化却门可罗雀;影视作品也忙从于西方乃至日本的胡编乱改之风,致使本来经过了历史沉淀的艺术作品如《聊斋》、《红楼梦》都失去了原有的深刻的社会意义和现实价值;中国的民间故事“木兰从军”被美国迪斯尼制做成动画电影风靡全球;中国传统的节日中秋节被韩国申请成为韩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中国人自己的七夕情人节远不及2月14日西方情人节受当代年轻人欢迎。这一切是多么的令人扼腕,发人深思。

  经济的发展必然带动文化的回归,我相信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对滞后也只是“改革开放”初期的“阵痛”之一。近几年来,随着唐装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中国功夫和华人影星在国际影坛上频频亮相,中国的企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者也越来越意识到只有打出自己特色的“中国牌”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才更有竞争力。特别是2008北京奥运会的胜利召开,向全世界打开了中国文化的一扇窗。我们的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正在以崭新的面貌

  重现于世界。在中国的各行各业,对传统文化的呼声越来越高,民族文化的发展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端午、清明等传统节日被国家加入到了法定假日之中;中医的现代化、产业化、国际化也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现实越来越深刻地告诉我们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才能够使我之民族、我之文明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中国传统文化现状对当代大学生思想的影响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而今天,梁启超曾寄望的少年乃至青年人所具有的希望、进取、“常思将来”、“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的气质都在现代人的身上“依稀可见”了。从建国到如今,我们的社会现代味重了,传统味淡了,大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也部分地扭曲了,他们渐渐地无法正确地看待自己,无法直面人生的挫折,盲目攀比、急功近利、好高骛远,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缺乏诚信。

  这一切不应该把错误都归罪到当代大学生身上,社会大环境亦如此,大学生奈若何?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本身就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由于“五四”时期的彻底否定和文革时期的“批孔”“批儒”,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自己民族的拷问与打击,对于传统文化精华的继承少了,改革开放后西方现代文明就必然钻这个空子,“文化侵略”之势凛然。而当代的大学生正是国家和人民对传统文化认识和重视不足的,读英文、吃汉堡、看大片、玩电脑长大的“跨掉的一代”,独生子女“唯我独尊”,对于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却对西方文化充满了向往。经济的突飞猛进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要,却俗化了人们的精神领域,不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时时冲击、诱惑着当代的大学生们。在其身上集中表现为注重自我,讲求个人发展,甚至以金钱作为评判人生价值的标准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体系的重点,作为国家经济建设之未来人才储备的当代大学生,虽然具备了文化上的优良素质,在文化知识储备上比以往有较大之有所提高,但在个人人格素养上却令人担忧。许多用人单位反映当代大学生们业务水平不错,但在做人方面有欠缺者居多,好嫉妒、虚荣、不讲信用,非正常竞争,易沮丧,易骄傲等在他们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一)、传统文化对于当代教育的可用性

  在武汉大学的学报上我看到这样一段话:“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大学教育的关系,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它直接影响着我们对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和教育模式的选择。现代大学教育是在传统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它必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大学教育都要对传统文化有所继承,有所延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因此,大学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是对传统文化重新评价和批判继承的过程。

  ”

  钱钟书

  先生认为:“古典诚然是过去的东西,但是我们的兴趣和研究是现代的,不但承认过去东西的存在,并且认识到过去东西的现实意义。

  [5]”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极有价值的人文哲理和科学思想,它们与现代马克思主义不仅不相悖,而且可以相辅相成。它们是中华大地之上生长出来的,并以中华民族自身的独特方式表现的,因此更容易为我们中国人自身去认同与吸收。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极为璀璨的文化,它是祖先留给我们巨大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华民族之伟大力量,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凝聚力。历史证明中华民族有能力鉴别自身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在历史长河的激流中,淘汰糟粕,保存精华,以其不朽的独特风姿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因此,中华民族这个孕育了几千年东方文明的伟大民族要在世界文化异彩纷呈的今天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代大学生肩上的重任不仅仅是继承,更要发展和发扬光大。

  (二)、传统文化对于当代教育的实用性

  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体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64个字的创新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学习外国,自强不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同心同德,顾全大局;勤俭节约,清政廉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

  ”这64个字,为我们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指出了方向。我担任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近五年来,一直把继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作为我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在实践中思考、探索,越发觉得传统文化正是至于当代大学生种种问题的一剂良方。

  1、心怀天下,追逐理想

  目前的大学教育工作者普遍发现大学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观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而大学生不但在文化上有所追求,在精神上也要有更高的理想追求。这方面可以从传统文化中的各种名人故事、传记、史料的介绍和学习中如屈原、苏武、史可法、谭嗣同等,吸取我国历代历史名人的人格理想,学习其对信念、理想坚定不移地追求、坚守,为了维护自己的理想人格,为了坚持理想,弘扬信念,宁愿付出一切代价。“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坚定的信仰是人生路上的指南,不至于使人迷失了方向,走上歧途。

  2、重信轻利,勤俭节约

  许多大学生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受到社会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更多的是追逐金钱、私利,互相攀比,缺少公德心,缺少诚信和社会责任感。传统文化中的“言必信,行必果”、“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等典故和名言都值得我们在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勤俭节约方面加以学习与借鉴。用我们传统中现成的东西来教育学生讲求诚信,构建节约型社会。

  3、乐观豁达,重生轻死

  古人的“杀身”是为了“成仁”,为了理想、国家。其实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重生”的思想,有着很强的生命意识。在对现世人生的关注、执着,在为现世人生寻找安身立命之所这一点上,无论儒家哲学还是道家哲学,都是如此。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何其乐观豁达,贤人孝子“身体发肤”源于父母,怎可以擅自轻生。当前大学生存在自杀现象,这种轻生的观念显然与传统文化精髓相悖。乐观豁达,珍爱生命,回报父母,回报社会才是人生真谛。

  4、文明有礼,忠孝仁义

  中国自古就有“天朝上国”、“礼仪之邦”的美誉,尊师重道、孝顺父母、忠诚仁德都是传统留给我们的美德,应该大力加强对学生“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悌”“忍”等传统文化中关于道德操守的宣传和理解,以灵活新颖的方式使之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5、以和为贵,自然和谐

  在“和平崛起”成为当前我国主题的大背景下,和谐问题至关重要。我国传统的“天人合一”、“顺乎自然”、“宽容仁忍”的思想,“和衷共济”的和谐关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换位思考方式等,我们均可以把这些拿来一方面培养大学生的自身调节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态度,另一方面可提高大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

  四、用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几项尝试性做法

  (一)、宣传

  大学生只有了解传统文化,才能有所继承和发扬。我分批分次对学生进行深入、扩展式的讲解,让学生对中国的历史和人文知识都有了一个脉络性的了解,再让学生自己去查典故、谈感想、省自身,教学生在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再根据先人的言行来反省、要求自己,最终使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

  (二)、参观

  参观是传统文化教育更直观的一种方式。观看艺术,历代的书法、绘画、雕塑、工艺品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华民族文明的璀璨;回顾历史,让他们了解过我们民族去的屈辱和苦

  难,明白我们今天担负的振兴中华的重任;走进英模,我们睹物思人,明白应该怎样活着,反省自己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

  (三)、读书

  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特别是古典文学的书,是学生吸取传统文化、解决以上种种问题的良药。诚然,让学生读晦涩难懂的古文,他们必然“兴趣缺缺”,读书应从其熟悉的例如“四大名著”等作品入手,引导他们阅读,互相交流心得体会,必然会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古哲先人智慧品德的之影响,使教育事半而功倍。

  (四)、活动

  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传统文化,热爱中华文明,探讨节日的由来,进而向学生灌输古人的人格魅力和文学才华,激发我们对传统的兴趣,引导我们对高尚人格的向往。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加深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使我们的思想教育既充满了温情,又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的文化瑰宝,而当代大学生正是我们中国、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栋梁,在高校点亮传统文化教育之灯,高举传承中华文明之火,鼓之以雷,助之以风,必可一改高校大学生传统人文精神滑坡、淡化和缺失之现实,也必将有利于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振兴和发展壮大。从我们做起,从现在做起,用吾等之心血携手共创国之明天,让中华文明之花在新世纪的大学生手中再放光华!

推荐访问: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 中国传统 素质教育 文化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