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8篇

时间:2023-05-10 19:30:02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提升劳动力素质将人口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

  劳动力资源数量上的优势将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剧逐渐消失。

  挖掘人口红利,必须在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数量优势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劳动人口的质量,增加人力资本存量,将人口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提升劳动力的身体素质。

  健康的体魄是劳动力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的基本前提。

  统计数据表明,甘肃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卫生事业发展严重失调。

  为此,甘肃省必须立足省情,统筹谋划,以保障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加大卫生投入和卫生人才培养力度,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卫生服务能力和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提升劳动力的教育水平.教育事业是培养人才、开发人力资源的根本途径。

  甘肃省教育总体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薄弱,城乡发展不平衡,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必须从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战略地位的角度出发,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切实发挥政府的公共教育服务职责,建立教育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全面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

  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特别要注重强化能力培养,拓展多元化人才成长通道,着力提高劳动力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提升劳动力的技术技能水平.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劳动力的技术技能水平直接决定着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从总体上考察,甘肃省

  劳动力的技术技能水平相对较低,专业人才特别是高技术人才非常短缺,对经济社会发展构成了严重制约。

  从实际情况出发,甘肃省在加大技术创新投资力度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和推广先进适用性技术,应当是提升当地劳动力技术技能水平的最有效的方式。必须针对技术推广的范围和受众情况,建立覆盖特定领域和行业的省、市、县、乡乃至村社级的技术推广机构或中心,构建完备且高效的技术推广体系。

  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技术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劳动力研发、吸收和转化先进适用技术的能力,同时努力提高技术推广人员的待遇,吸引高素质人才充实到技术推广队伍中,不断提升技术推广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

篇二: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职业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意见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01.10.12?

  【字

  号】新政发[2001]48号

  【施行日期】2001.10.12?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职业培训

  正文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职业

  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意见

  (新政发〔2001〕48号)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各州、市、县(市)人民政府,各行政公署,自治区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不断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始终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第一要务。为认真贯彻落实江泽民总书记讲话精神,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促进就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现就大力发展职业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大力发展职业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我区就业和再就业形势严峻,城镇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和新增长的劳动力就业难的问题已成为自治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其主要表现:一是大批下岗失业人员素质不能满足转岗再就业的需要。由于缺乏必要的技能和适应岗位变化能力,加之择业观念滞后等因素,造成再就业困难。一方面许多岗位缺少具

  备技能的从业人员,另一方面大量的下岗失业人员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失业问题。二是大批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素质不能满足就业需要。农村的大批富余劳动力由于缺少技术技能无法实现向城镇转移和就地创业实现就业。许多已取得学历文凭的毕业生由于只掌握了一般的文化基础知识,缺乏适应市场需要的专门技能,而无法实现就业。三是在职职工素质不能适应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和不断变动岗位形势的需要,技能与岗位技术要求标准不适应的状况大量存在,严重制约了企业产品的质量、效益和参与市场竞争能力。在我区各类从业人员中,高级技术工人比重较低,仅占5.1%,中级技术工人也只占13.3%,初级技术工人占50%以上,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低造成了企业劳动生产率低,经济效益低,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不高,科技成果转化慢等问题。部分职工由于缺乏新的技术技能,适应岗位变化的能力差,造成就业的稳定性差。上述问题,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发展职业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是贯彻落实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确保自治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实现新疆“十五”计划目标的重大措施之一。各级政府、各部门、各类企业要进一步提高对大力发展职业培训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要在全社会树立通过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是扩大就业总量,提高就业质量的重要途径的观念;树立通过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是提高企业技术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措施的观念;树立职业培训是一种投入,而不是一种消费,技术技能人才是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直接实践者的观念;树立“学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技术工人同样是人才和上岗靠竞争、竞争凭技能、收入靠贡献的观念。

  二、完善和巩固职业培训制度,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1.进一步完善企业职工培训制度;重视技术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的培养。要加快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的培养,逐步建立一支以中级工为主体,高级工为骨

  干的产业职工队伍,到2005年我区职工队伍中级工比例按国家要求应达到50%,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要达到20%。各类企业要采取有力措施,建立职工培训制度,对新招转岗的职工要先培训、后上岗,有针对性地进行新设备、新工艺和计算机知识的培训;技术工种岗位必须持证上岗。把职工培训目标纳入厂长(经理)任期目标责任制并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

  2.全面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新政办〔2000〕16号文件,加强劳动预备制培训工作,对城镇和农村未能升学准备从事非农产业或进城务工的初高中毕业生实行就业前职业培训制度,继续落实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就业政策。教育和劳动保障部门要共同做好职业培训工作,指导各地组织落实生源,提供培训信息,不断提高城镇新增劳动力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的比例,使80%以上的新增劳动力接受就业前培训。

  3.进一步完善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培训制度。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就业培训工作的指导和协调,重点做好下岗职工、城镇困难群体的就业培训工作。2001年至2003年要组织60万(含兵团)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开展再就业培训,通过技能培训和创业能力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素质和创业能力,树立新的就业观念,在国家就业政策指导下,通过劳动力市场实现就业或自谋职业、自主择业,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提高培训质量和就业率,培训合格率力争达到90%以上,经培训的再就业率达到60%以上。

  4.大力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各地、各部门要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在全社会实行学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要按照“面向市场,扩大范围,完善制度,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和质量第一,为劳动者和企业服务的指导思想,整体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十五期间,通过努力,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中,职业资格证书的覆盖面比目前提高一倍。要在职业院校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推

  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鼓励职业院校毕业生在校学习多种职业技能,并获得多种职业资格证书,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实现市场就业。要促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就业培训制度相衔接,统一职业资格证书的颁发和认证工作,劳动保障、经贸、工商、教育等有关部门要相互协调和配合,全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5.落实就业准入政策。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严格实行就业准入。用人单位招用从事技术工种劳动者时,要从取得职业资格的人员中择优录用;招用从事非技术工种的,也要从经培训的人员中招用。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就业准入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对招收不具备相应条件人员的用人单位,要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责令改正,依法查处。各类职业介绍机构要把贯彻落实就业准人政策作为一项基本工作要求,作为各类从业人员办理就业登记的必要凭证。

  6.大力开展社会化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建立技能人才表彰制度。要积极组织开展以突出操作技能和技术比武为重点的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竞赛活动,在全社会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技术技能、爱岗敬业的氛围。用人单位要结合生产实际,经常开展技术比武和岗位练兵活动。要建立技能人才表彰奖励制度,对获得国家和自治区级技术能手称号和各级技能竞赛的优秀人才,按自治区《关于技术技能型人才待遇及表彰奖励办法》给予奖励,激发广大职工爱岗敬业,钻研技术的积极性。

  7.加快职业培训机构改革步伐,充分发挥培训功能。各类职业培训机构要根据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积极拓展适合城镇就业和第三产业以及新职业(工种)的培训,更多更快地培养各类技术技能人才。要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意见》(新党发〔1999〕21号)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技工学校结构调整工作的意见》(新政办〔2000〕88号)文件,调整职业学校布局和专业结构,提高办学质量和培训层次,突出培训特色。要通过联合办学,建立集职业

  需求预测、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就业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培训基地。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职业培训,企业培训机构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培训设施和师资资源,积极主动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职工培训。

  8.开发农村劳动力职业技术培训。要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扶贫工作会议的要求,广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培养依靠科学技术致富的带头人。要加快农村劳动力职业技术培训步伐,使农村劳动力输出由单纯的体力型逐步向技能型转化,更好地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农村劳动力的培训,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培训要切合实际,突出实用技术、注重技能培训,提高就业和创业能力。

  9.建立与企业劳动工资制度改革相衔接的激励机制。要指导企业把职业资格证书作为企业内部人员合理配置和工资分配的重要依据,建立以岗位技能工资为主要形式的工资制度。要按自治区《关于技术技能型人才待遇及表彰奖励办法》,明确岗位职责和技能要求,实行持证上岗,技能与效益同分配挂钩,以岗定薪,岗变薪变。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指导价位,也应当体现不同技能水平之间的工资差别,运用工资这一劳动力市场的价格信号引导和鼓励劳动者参加职业培训,提高技能。

  10.拓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领域。大力推进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进程,要以落实就业准人政策为切入点,坚持行政管理与技术支持相结合,坚持严格控制与扩大职业技能鉴定覆盖范围相结合,重点抓好从业人员职业(工种)技能鉴定工作。针对新疆经济发展实际,坚持市场化、社会化的方向,开发新职业、新工种、新技能和特色产业的职业技能鉴定,为所有劳动者提供认证服务。要加快完成由企业内部进行职工考核向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管理过渡。要针对不同类型的职业院校的特点,研究制定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模式,指导院校依据国家标准和劳动力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建立职业院校毕业生职业技能鉴定管理规范和质量保证体系,推动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要加强少数民族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加快职业技能鉴定民语教材和题库的建设,不断扩大鉴定职业(工种)范

  围,提高鉴定质量。

  三、采取有效措施,创造良好的职业培训社会环境

  1.逐步加大培训投入力度。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大对职业培训的投入,在“扶优扶强”的原则指导下对那些办学机制灵活,培训与就业结合紧密,培训的毕业生和学员受社会欢迎、就业率高的培训机构,在原经费渠道不变基础上,可从就业和再就业经费中予以重点扶持,并逐年加大职业培训投入,以加快培训设施建设。

  2.对城镇新增劳动力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的,其培训补助费按照自治区新政办〔2000〕16号文件规定。对贫困县的提高劳动者素质培训,要与财政扶贫资金安排的提高贫困地区劳动者素质培训相结合。

  3.根据国家劳动部、国家经贸委《企业职工培训规定》,各类企业应将职工培训列入本单位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培训经费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计取。职工参加培训或用人单位委托培训机构进行培训的,其培训费用由企业从1.5%的职工培训经费中列支,并形成制度化。各级工会组织要监督落实培训计划的实施和经费的使用情况。

  4.鼓励各类有条件的职业培训机构积极开展下岗失业人员培训,对就业率高的培训机构,劳动和保障行政部门经认定后应从再就业培训经费中予以补助。

  5.建立技能人才表彰奖励制度,形成激励机制,在全社会营造尊重技能人才,争做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要把技术比武、技能大赛作为经常性的工作开展下去,对在国家和自治区级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技术能手称号以及被评定为高级技能人才的,要根据自治区《关于技术技能型人才待遇及表彰奖励办法》给予重奖。所需经费从各级就业培训费中支付。

  四、切实加强对职业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从讲政治的高度,把发展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列入议事日程,认真负责地做好职业培训工作。各企业要结合企业实际提出实施职工培训规划,确保职工培训工作的开展。各级教育部门的职业培训学校、各级党政机关、群众团体和各类社会办学培训机构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的,通过实施分类培训和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不断提高职业培训层次,使我区劳动者素质进一步得到提高。

  d28477--020204cjk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

  二00一年十月十二日

篇三: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淄博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培训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淄博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01.12.19?

  【字

  号】淄政发[2001]218号

  【施行日期】2001.12.19?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职业培训

  正文

  淄博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

  培训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通知

  (淄政发[2001]218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职业培训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造就一大批面向21世纪的新型技能人才,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职业培训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通知》(鲁政发(2001)66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作如下通知:

  一、巩固发展技工教育,加快技能人才的培养

  要按照面向市场、调整布局、提高层次、突出特色、保证质量、服务就业的要求,全面推进技工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一)合理调整技工学校布局,实现培训资源的优化配置。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变化,从有利于发挥培训资源优势、加快技能人才培养出发,对我市技工学校布局进行合理调整。适当压缩学校数量,扩大教育规模,提高办学层次,使技工教育结构上趋于合理,整体上有新的发展。技工学校可以联合起来,成立技工学校联合培训集团,实行董事会管理,以契约和经济手段实现专业设

  置、教学管理、设备使用、师资安排、招生、毕业生安置的统一协调,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各区县政府要对区县办技工学校加以扶持,逐步提高办学层次,使其成为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龙头。企业办技工学校是企业职工培训基地,不应视同企业办社会,一味剥离,有条件的应当继续办好,招生确实困难的可改为职工培训中心。对未列入财政预算或资金无保障的技工学校,以及连续3年不招生或招生数量很少的技校,要通过整顿、兼并、联合,促其转化,仍无起色的予以撤销;一套班子多块牌子且办学不是以技工教育为主的学校,撤销其技工学校建制。计划、城建、财政、土管、物价等部门对于技工学校要在基建征地、投资、收费等方面给予优惠。在布局调整中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擅自改变办校性质、挪用侵占国有资产。未经省劳动保障部门批准,任何单位不得随意撤改技工学校。确需变动的,必须报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审签后转报省审批。

  (二)重视技能训练,提高培训质量和办学层次。技工学校要坚持为生产一线培养技能型实用人才的方向,重视实习教学,突出技能训练,并注重企业员工素质教育。要增加投入,不断完善实习教学条件,进一步加强实习场所建设,保证基本操作技能和综合课题训练在校内完成。实习教学设备不能落后于当地先进生产设备水平。实习工厂(场、店)可以享受减免税照顾。要按照教学计划完成规定课程,招收初中毕业生的坚持2年或3年学制;招收大、中专或高中毕业生的实行1年或2年学制,可主要进行操作技能训练。有条件的技工学校可试行学分制,允许分阶段完成学业。要改进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手段组织教学。要开设复合型专业,培养学生一专多能,可将微机、外语和就业指导作为技工学校的必修课程。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重视对学生的法制观念、就业观念、职业道德以及企业文化的教育,使学生真正能够适应市场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进一步扩大高级技工教育的规模。除加快市高级技工学校发展以外,省级以上重点技工学校也要积极开办高级技工班。"十五"末,高级技工班在校生比重要提高

  到20%以上。根据《山东省职业教育条例》的规定,技工学校可面向各类教育招生;毕业生同其他职业学校一样,列入高等职业院校对口招生范围,并可报考普通高等院校。市高级技工学校在办好技工教育的同时,经教育部门批准可开办高等职业教育学历班,列入国家计划,主要面向技工学校招生,学生毕业后还可继续升学。

  (三)改革完善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办法。除全省统一时间组织招生外,学校经批准,可根据企业用工需要,随时组织招生。省级以上重点技工学校要面向全省招生。技工学校要积极扩大生源,为愿意接受职业资格教育的各类人员提供学习机会。技工学校毕业生实行推荐就业与自谋职业相结合,多形式、多渠道就业。各级职业介绍机构要为技工学校毕业生开展专项就业服务,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积极做好协调工作,为技工学校毕业生提供市外、省外和境外就业服务。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技工学校应当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逐步改善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学校新进教师必须达到本科以上学历;现有教师,3年内必须达到本科以上学历,实习指导教师必须达到大专以上学历,且操作技能达到国家职业资格二级(技师)以上水平。加快培养一批胜任一体化教学的专业课教师。各级、各部门都要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法规、政策,关心技工学校教师的生活,确保工资发放,保障各项权益。

  二、大力开展就业培训,全面推行劳动预备制度

  各区县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要把就业培训作为促进就业的重要措施来抓,逐级落实目标责任。要认真研究制定就业培训计划,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展再就业培训,合理确定就业培训基地,通过各种类型的技能培训,提高下岗失业人员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劳动预备制培训,除在城镇普遍推行外,逐步将从事农业生产的初、高中毕业生纳入劳动预备制培训范围。对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达到技工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规定课时标准,取得《山东省劳动

  预备制培训证书》的学员,经相应考试可升入高级技工学校或高等职业学校学习。对社会各类其他以技能培训为主的培训机构,也要积极扶持引导,发挥他们的作用。社会培训机构的结业生纳入职业技能鉴定范围,符合条件的办学单位,其教师可参加技工教育职称评审。要规范社会培训机构,加强监管,严格审批,定期检查。

  三、开展企业职工培训,提高职工队伍素质

  搞好企业职工培训,是提高职工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各区县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强化措施,认真研究制定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的政策。"十五"期间,要使中级技术工人占职工队伍的比重提高到60%以上,高级技术工人提高到10%以上。各企业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经贸委<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管理基本规范(试行)>的通知》(国办发[2000]64号)要求,把职工培训作为加强管理、增强企业发展后劲的重要措施,列入经营者考核内容,建立健全培训机构,制定培训计划。大中型企业每年培训职工的比例应不少于职工人数的20%。要落实好培训经费,企业应提、应列的职工教育经费要按规定提取列支,除按规定及时足额缴纳职工教育基金外,主要用于职工技能培训。为保证培训任务的完成,企业应加强或建立职工教育管理机构,安排专人负责这项工作。进一步拓展技能人才的成长通道,落实各项待遇。要加大工人技师的考评工作力度,扩大技师队伍,落实技师待遇,充分发挥广大技师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要建立高级技能人才评审制度,评选、奖励有突出贡献的高级技能人才。经市高级技能人才评审专业委员会评审合格后,可享受政府津贴。

  四、加快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步伐,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按照中央提出的在全社会实行学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的要求,面向市场、扩大范围、完善制度、提高质量,加快实行职业技能社会化鉴定,全面落实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一)加强管理、完善制度、保证质量、扩大鉴定范围。要坚持质量第一,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加强职业技能鉴定的基础工作,建立完善职业技能鉴定的质量保证体系。要严格执行国家职业标准,规范鉴定程序,树立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使职业资格证书真正反映持证者的职业技能水平。坚持培训与鉴定分离,职业技能鉴定机构不得对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毕(结)业生进行培训。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对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鉴定工作的监管,切实把好职业资格证书发放关,履行好对证书综合管理的职责。加强鉴定队伍建议,管理、考务人员都要持证上岗。对鉴定机构要严格审批,严格年审,建立定期评估制度。对技能鉴定合格率和颁发证书情况进行监控,凡违反鉴定规程、鉴定质量不高的,不予发证,问题严重的,取消鉴定资格。各级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要加大投入,强化基础工作,加强题库建设和考核规程、办法的研究,积极采用现代化的鉴定手段,建立和推行先进考务管理体系,确保鉴定质量。要逐步开展在职职工的职业技能鉴定。除国有企业外,要将鉴定覆盖面扩大到其他所有制经济,力争用3至5年的时间,使从事国家规定的职业(工种)人员都要持证上岗。将各类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和其他社会各类职业培训机构、社会力量办学机构的学员纳入鉴定考核范围,逐步使他们都能按照国家要求持毕(结)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离校和就业。

  (二)认真落实就业准入制度。落实就业准入制度,是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关键环节。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从事技术复杂以及涉及到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职业(工种)的劳动者,必须从经过职业技能培训、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各级职业介绍机构都必须认真执行国家规定,对没有取得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的求职者,不得推荐介绍进入国家限定的职业(工种)。

  (三)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落实情况列入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重点,作为执法检查的重要内容,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建立定期检查制度。对违

  反规定的,依照《山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条例》等规定,予以通报和处罚。

  五、切实加强对职业培训工作的领导

  各区县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要提高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性的认识。把职业培训教育作为事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事来抓。要结合贯彻落实《山东省职业教育条例》,增加对职业培训工作的投入。对政府办的技工学校应当与其他职业学校一样,纳入当地城乡建设规划和基建投资计划,财政投入应逐年有所增加。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协调和领导,共同做好各项工作。社会各界都要关心支持职业培训,形成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风气和有利于职业培训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00一年十二月十九日

篇四: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全面提升劳动力素质

  作者:张希君

  来源:《西部论丛》2009年第04期

  高素质的劳动力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甘肃省劳动者素质整体偏低,劳动力素质结构不适应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劳动力素质,是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推进甘肃省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平稳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甘肃省劳动力素质状况

  分析与评价

  整体文化程度不高,人力资本含量偏低人力资本的投入即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是衡量劳动力素质的重要指标。2007年甘肃省15岁及15岁以上人口受教育平均年限为7.04年,比全国的少一年;15岁以上人口的53.66%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占29.17%,接受过高中或中等职业教育的占13.51%。数据表明,甘肃省劳动力素质总体偏低,人力资本含量不高。

  再从全省15岁以上人口文盲率指标来看,甘肃省文盲比例还比较高。2004年全国统计资料显示,全国15岁以上的人口文盲比率为10.32%,西部地区为13.23%。

  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总体偏低,文化程度结构不合理2006年甘肃省所有从业人员中,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为63.23%、14.79%和21.98%。三次产业的人口素质总体文化程度偏低,专业配置不够合理,与产业的升级换代和结构调整不相适应。

  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为5.54年,严重影响了第一产业的人口顺利转移、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的提高;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0.04年,从业人员文化程度偏低,难以实现产品升级;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总数仅占21.98%,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1.22年,第三产业的劳动力素质结构只适应传统服务业的需要,而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又受到了制约。

  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更底,城乡劳动力素质二元性明显

  甘肃省农村劳动力人口较多,文化素质偏底的问题尤为突出。2007年,文盲或半文盲占其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6.28%,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8.14%,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7.03%,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

篇五: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大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王淑霞

  【摘

  要】全面提升职工队伍素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目前,职工队伍职业技能素质总体偏低,结构不合理,不能完全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应不断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进一步完善职工职业教育培训的法制环境,强化企业在提高职工队伍素质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提高职工队伍素质的大学校作用.

  【期刊名称】《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028)001【总页数】6页(P68-73)

  【关键词】劳动者;职业技能;工会

  【作

  者】王淑霞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总工会,黑龙江哈尔滨150001【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D412.63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共识。我国作为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是保持与发展党和工人阶级先进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证。

  一、深刻认识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劳动者素质的竞争。谁拥有高素质的劳动者,谁就有可能占领世界科技领先的高地,成为社会财富的霸主。在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大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比任何时候都显得紧迫和重要。

  1.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提高劳动者素质。要想实现经济发展从注重量的扩张转变为注重质的提高,从依赖规模扩张转变为依靠效率提升,从投资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等目标,都离不开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的有效参与和支撑。没有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劳动者队伍,转变发展方式就是一句空话。

  2.推动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提高劳动者素质。一个创新型国家必然是一个全民学习型的、具有创新文化的和谐社会。从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到促进我国关键行业和领域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都需要借助劳动者技能提升来体现和实现。

  3.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提高劳动者素质。

  4.推动实现“中国梦”需要提高劳动者素质。劳动者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的提高是增强企业和全社会创新能力的坚实基础。面对文化激荡、思想交锋、价值碰撞、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今世界,要托起“中国梦”,特别需要高素质劳动者的披荆斩棘。离开他们实现“中国梦”则真是一个“梦”。

  二、冷静面对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素质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由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劳动者技能素质的全面提高,我国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质量与水平不断提升,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各方参与的职工职业教育培训格局初步形成,为培养一大批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高素质职工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一)职工职业技能素质总体偏低,结构不合理

  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我国职工队伍文化程度大幅提高。截至2010年,职工平

  均受教育年限为12.6年,高学历职工比重有所增加,大学本科以上占19%,初中以下仅占1.6%。

  虽然如此,但职工职业技能素质却并未明显提升。3.21亿职工中,技术工人仅占15.1%,专业技术人员占14.4%,两者合计也不足职工总数的三分之一,与美国、日本发达国家的相关比例相差甚远。同时,不仅高级技师所占职工总数的比例减小,仅为10%左右,而且无等级工、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由高到低,比例差距甚大,职工队伍呈“金字塔型”,与发达国家“橄榄型”的职工队伍技能结构,即:高级工以上占35%-40%,中级工占45%-50%,初级工和无等级工仅占15%以下,截然不同。这表明我国职工队伍中技术技能人员总量较少、素质普遍偏低、结构失衡、分布不均、高中级技工短缺,已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对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作为职工职业教育培训主体的企业未全履责

  企业是职工职业教育培训的主体,所有职工都应享有职业教育培训权利。但实际中,各类企业的职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是职工教育经费提取和使用不规范。国家规定,企业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要达到工资总额的1.5%-2.5%;用于一线职工的培训经费要达60%。实际中,绝大多数企业不仅列支职工教育培训经费达不到工资总额的1.5%,而且在使用上也出现了用于其它支出的现象。20.5%的企业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没有任何支出,24.2%企业的花费在1万元以下,少数企业不提不支职工教育经费。尤为突出的是,一些中小型企业和非公企业,职工教育培训无规划、无机构、无投入、无设施。同时,受高级人才易跳槽、培养人才时间长等思想的束缚,企业不专门培养人才,需要时从人才市场上高薪招聘或“挖墙角”,只使用不培养的现象也较为普遍。二是普通职工教育培训权难保障,一线职工基本得不到培训。80%以上企业职业技能培训不足,职工平均每26个月才获得一次培训机会,有35%的职工就业10年从未接受过培训。而且,绝大部分

  企业未将职工教育培训写进劳动合同,40%的企业未将此内容写入集体合同;25%的企业未将此内容列入厂务公开范围。一线职工十分渴望企业组织职业技能培训和实际技术操作培训,但即使职工教育培训好一点的大型国有企业和高科技企业也常常只重视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培训,而忽视对一线职工的培训。三是职业培训方法单一粗浅,培训制度不完善。一些企业虽然有培训计划,也组织了培训,但培训水平低,仅限于入职培训、新技能培训,很少有较为深入系统的培训,也很少为高技能人才搭建和创造培训的平台和机会。有认识条件好一点的企业虽然开展了高技能培训,但在培训内容上缺乏针对性,培训方法和途径单一,没有摆脱“黑板上开机器”的方式,使培训并不能达到促进高技能人才技能提升的良好效果。四是一线职工待遇较低,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相对落后,促进技能提高的奖励激励机制也不健全,相应的激励政策待遇难落实。一线职工特别希望提高技能素质及增加工资收入。在企业,就业后参加培训的职工收入一般都高于未参加培训的,高出比例约为1/3。这一方面说明参加培训对提高职工能力素质,进而提高其劳动收入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职工迫切希望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深层原因。许多企业还存在对职业技能鉴定认识不到位、不重视的现象。更严重的是,多数企业忽视对高技能人才的激励,或是有激励也是方法措施单一、缺乏多样性、奖励的力度也不大,不能做到对人才的长期激励,激励的随意性强。

  与技能激励政策关联最紧密、表现最直接的是技术等级晋升工资等有关职工薪酬制度。从目前情况看企业薪酬体系均较单一,多数企业没有建立凭技术等级晋升工资的相关制度,依据岗位和工作量核定工资,实行的是岗位工资或级别工资制。再有,就是即使实行了技术津贴的企业也因工资结构中没有相应科目,工资不好计发,直接影响了技术津贴制度的落实,直接影响了职工技能提高的积极性。

  (三)各级政府促进职业培训工作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够

  推进职工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政府负有重要责任。但在实际工作中各级政

  府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立法不健全。这使职工教育培训中有关政府和企业的责任、经费提取与使用、技能人才的评价使用和奖励激励等缺乏有效的法律法规约束。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应按国家规定提取和使用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但是在法律责任方面,没有规定对企业不提取或不按规定使用经费等的明确处罚。二是职业技能认证工作滞后,职业技能鉴定模式有待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与企业生产脱节,与实际情况不符;而且,现有的技能鉴定工种覆盖面较窄,不能满足企业和职工的需求。目前,《中国技能职业标准》把我国技术工人职业分为1023个,而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能够进行鉴定的只在10%左右,绝大部分岗位的职业技能难以鉴定。个别行业工种,只有行业标准,没有国家标准,也不利于鉴定工作。三是对劳动者素质提高和职业培训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各项机制不完善,检查督促力度不大。另外,政府在职工职业教育培训的投入机制、鉴定机制、激励机制和执法监督机制等机制建设上还不完善,使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职工教育培训的法规政策在企业没能很好落实。在职业教育方面,西方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成本一般是普通高等教育的2.64倍。然而,我国恰恰相反,高职经费投入低于普高。2008年,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中,中等职业学校为911.71元,普通高校为3235.89元,前者仅为后者的28.2%。在客观上造成了我国职工技能人才短缺与人才结构的不合理。

  (四)工会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有限,高技能人才自我提升意识也不强

  职业教育培训是涉及政府、企业、工会、职工和社会各方的系统工程。其中工会组织开展的各类劳动竞赛和职工职业规划、技术技能培训,对职工技能提高至关重要。遗憾的是,工会组织的技能比武和劳动竞赛,职工覆盖面不够广,特别是在非公企业推进效果不明显。虽然省市工会开展劳动竞赛和技术比武可以取得劳动部门的认

  可,获奖选手可以直接获取技能证书,但是毕竟比赛涉及的工种、人数都有限,不能满足广大职工的需求。而企业工会开展劳动竞赛或技术比武,又难以与劳动部门联合获取颁证的资格,即便是有,也只是在较少的示范企业,或者比较成熟的工种开展。另外,由于有些行业、工种的国家标准不能与时俱进,有些新的工种根本没有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也没有相关考核人员,给技能比赛造成了障碍;有些劳模创新工作室和技师工作室只是挂了牌子,作用发挥不明显;有的因为经费、人员配备不到位,无法开展工作。

  三、健全完善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法规和机制

  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造就一支适应时代要求的门类齐全、技艺精湛、刻苦钻研、勇于创新、梯次合理的技能人才队伍,需要政府、企业和全社会共同履责、共同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体系、法规和机制,真正形成有利于激发职工技能提高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

  (一)强化政府在提高劳动者素质中的立法和监督作用,进一步完善职工职业教育培训的法制环境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站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学习型社会的高度,从完善健全政策法规入手,抓好职工职业教育培训工作,为全面提升职工技能素质营造良好政策保障。

  1.各级党委政府要把职工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把职工教育培训纳入地方的“十二五”规划,加以贯彻落实。

  2.各级党委政府要积极研究制定适合各地方的《加快职工职业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指导意见》,保证职工职业教育落到实处。

  3.为让农民工充分享有平等的受教育培训权利,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快制定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政策。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尽快出台制定落实意见的具体实施办法。在落实过程中,一要解决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谁负责”的问题,原则是谁使用谁负责。二要解决农民工教育培训“谁出资”的问题。采取政府、企业、个人“三个出一点”的办法。三要解决农民工教育培训“谁认证”的问题。认真做好参训的农民工技能鉴定认证工作。

  4.加强各级党委政府对企业落实职业教育培训工作的检查监管监督力度。

  (二)强化政府在提高劳动者素质上的主导和主管作用,完善职工职业教育培训的政策环境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给予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同时,在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的培养体制和“市场运行”的培养机制下,不断优化和创新职工职业教育培训体制和机制。在“集团化”管理模式下,使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行整合为一、优势互补,实现对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有效培养。

  1.完善投入机制。党的十八大明确要求“统筹抓好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级人才队伍建设。一要加大对公立中高级职业院校的经费投入;二要加大对自收自支的社会培训机构的支持力度;三要加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让公共实训基地成为政府为企业、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提供高水平装备和优质资源的平台。在实训设备利用上,要坚持无偿性与有偿性相结合,一方面向职业院校开展免费实训服务,另一方面向其它对象开展有偿实训服务、并力争使公共实训基地兼具技能竞赛基地、师资培训基地、学术交流基地等延伸功能。

  2.完善管理机制。常言讲“三分建设七分管理”,按照“属地管理、主管负责”的原则,建立起“管理有序、执行有效、监督有为”的职工职业技能教育培训管理标准化运行机制。一要打破条块分割限制。挖掘、拓宽社会培训资源的渠道和潜力,建立完善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重点、校企合作为基础、社会各方面包括工会广泛参与的多层次、多结构的职工职业教育培训格局。二要明确各方

  职能责任。人才部门负责制定技能人才培养的中远期规划及相关政策,统筹教育、劳动保障以及其他有关部门的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教育部门面向社会和企业开展公益性、公共性技能人才培养服务,由其统一管理、指导和协调人才培养服务工作;劳动部门负责发布人才需求预测、劳动力市场对各类技能人才的需求信息、职位薪酬的调查和指导信息,并负责引进和培育职业资格鉴定机构及对鉴定机构的监管,组织实施就业准入制度;企业和工会积极开展以提高职工技能素质为核心的技能培训、技术帮扶、技艺交流、技术比武等活动。形成职工培训、技术比赛、技能鉴定、资格认证“一条龙”工作格局。三要定时对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进行审查清理。依托《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条例》,建立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定期审查清理制度,制定细则、明确任务、细化标准、落实责任,促进与保证职业教育培训水平质效的提高。审查清理主体由政府指定部门或组建工作组,由省级政府牵头,建立纵向组织机构,采取企业对照审查标准自查、审查机构现场检查验收相结合的办法,重点对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培训机构、技能培训基地和社会培训机构的职业教育培训内容方法、技能人才的评价使用,特别是政府下拨经费的使用与管理等内容进行审查,加强职业教育经费收支透明度,提高职业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使职业教育经费创造出最合理的教育效益。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从严处理。

  3.完善激励机制。加快制定以政府奖励为导向、单位奖励为主体,社会奖励为补充的技能人才奖励制度和鼓励职工岗位成才、提高职工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待遇、鼓励企业、工会等相关重视技能人才培训的激励政策。一要进一步提高职工技能人才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积极探索创新型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激励方式,充分发挥技术要素的作用。首先,从完善工资分配制度来完善技术工人成才激励机制:倡导技能参与分配,引导企业按技术等级确定工资,即制定不同技能等级最低工资制度,或可采取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参与收益分配;其次,积极探索建立技能工资和津贴的高薪酬制度。实现技术工人工资与职业资格证书、能力业绩和岗位绩效挂

  钩。再次,建立优秀技能人才奖励制度。政府要在科技奖中增加职工科技奖,把职工科技创新活动和相应的成果,列入职工技能晋级评估等范围,在政策上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对职工科技创新成果的奖励力度。此外,国务院从2008年起就把高技能人才纳入政府特殊津贴范围。我省作为老工业基地更要加快研究制定并实施高技能人才政府特殊津贴制度,激励高技能人才励志发展。二要扩大职业院校助学金和奖学金的资助范围。一是降低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门槛;二是设立奖学金,对获得双证书(学历、资格)的毕业生,给予奖励。同时,制定相关激励政策,鼓励普通高校毕业生从事技能岗位工作。由政府出资针对本地紧缺专业和工种定向招录培训普通高校毕业生,进行系统技能培训,取得职业资格后,推荐到重点企业从事技能岗位工作。三要对重视职工技能人才培养的企业和工会等给予奖励。

  4.完善评价机制。加快以职工能力为导向、业绩贡献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的建设,完善初、中、高级技工和技师五级资格考评及职工技术等级认证制度,扩大考核职业(工种)范围,促进技能鉴定形式多样化。一要规范特定职业(工种)资格标准制定,发挥行业协会和重点骨干企业在标准制定和鉴定评价方面的作用;二要发挥重点高职院校在高技能人才鉴定方面的作用;三要完善职业技能鉴定体系、职业资格政策体系和组织体系;四要加快引进和培育技能鉴定中介机构,拓宽专业技能鉴定的覆盖面。

  (三)强化企业在提高劳动者素质中的主体作用,完善职工职业教育培训的基础环境

  企业是职工职业教育培训的主体,同时也是使用技能人才的主体。要发挥企业培训的主要作用,指导企业特别是规模以上企业将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列入企业发展规划,切实落实企业培养技能人才的责任机制。

  1.进一步完善各项培训制度。要扩大培训的覆盖面,尤其是考虑到农民工及劳务派遣工的培养,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培训经费要向一线倾斜、培训方式要更加灵活多样,除了企业内训,还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校企合作,形成校企合一、工

  学一体的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围绕产业发展和企业生产需要,可以采取灵活的“订单式”培养、冠名办班培养、“工学交替”培养、产教研一体化培养等合作培训形式。

  2.进一步建立和落实技能人才使用的激励机制。要普遍提高技能人才的薪酬,尤其是在企业关键职业工种、关键岗位、关键工序,要建立“首席技师”制度,并给予特殊奖励政策。技能人才除了物质利益外,还比较关注发展空间问题,如目标激励、信任激励、情感激励、行为激励、奖惩激励、竞争激励、危机激励等,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精神激励机制。另外,还可以借鉴“双轨制”经验①“双轨制”即职务提升制度,即管理人员和行政人员组成管理轨道,研究开发人员与技术人员组成科技轨道,职工可任意在一条轨道上实现职位的外迁,两条轨道的报酬、地位完全对等。,为技能人才拓宽职业通道。同时,要关注农民工和劳务派遣工的职业发展及激励机制。劳务派遣工缺少技能培训,职业发展空间小,尤其在非公企业,要细化“同工同酬”,对表现优秀的劳务派遣工适时转为劳动合同制职工,并予以正常的晋职、晋级。建立常态化的监督检查机制,促使其提高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

  3.进一步健全企业技能人才的科学评估机制。建立和创新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实行三结合评价方式:即将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企业生产实际、产业标准有机结合起来;将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考核、工作业绩评定、职业道德评价和理论知识考试有机结合起来;将企业技能人才的学习、工作与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改变目前单一的评价机制。使得评价机制更加贴近工作实际,更好地为企业生产经营和技能人才成长服务。

  4.进一步加强和谐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引导培育职工核心价值观,强化他们自我开发的职业发展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做好成长规划。培养爱岗敬业、团结和睦、崇尚道德、遵纪守法的和谐文化和宽松自由、容忍失败、鼓励探索、激励成功的创新文化,以此影响企业职工的价值观和行为取向。必须营

  造尊重知识的人才观,制定中长期技能人才激励计划,关怀技能人才生产生活,最大限度地发挥技能人才潜力,使企业和职工形成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增强技能人才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四)强化工会在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学校和平台作用,完善职工职业教育培训的社会环境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职工是技术创新的主力。加强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高素质职工队伍建设,是工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维护职工发展权益的重要工作。工会要充分发挥“大学校”作用,帮助企业培养技能人才,为企业技能人才搭建创造实践平台。

  1.大力推进职工素质工程建设,提高职工职业发展能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主线,全面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技术技能、安全守纪、身体健康素质,大力弘扬工人阶级伟大品格,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持工人阶级先进性、推动生产力发展、提高综合国力的迫切需要,也是从根本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内在要求。要通过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读书学习节活动,评选职业道德标兵活动等,引导广大职工正确认识形势、理解中央政策、支持企业发展、树立终生学习、努力提高技能的理念。加强对普通工人、农民工、劳务派遣工等职工群体的培训,发挥“职工书屋”的作用,激发职工的学习热情,鼓励职工自主学习,自学成才,为职工学习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要充分利用工会报刊、网站、院校等职工教育培训阵地,广泛宣传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职工队伍素质的重大意义,引导企业、职工提高认识,呼吁政府和企业加大职工培训力度,探索更加适合职工需要的培训模式,为职工技能培训、技能竞赛、技能鉴定提供便利、快捷、优质的服务,满足广大职工技能提升的要求,激发他们劳动热情和创造活力。

  2.广泛开展职工技术创新活动和劳动竞赛活动,提高职工职业技术能力。社会主义

  劳动竞赛是提高职工素质、培养团队精神、提升职工价值的有效途径,是职工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岗位练兵和技能大赛是劳动竞赛的有效形式之一,是职工立足岗位学技术、比技能、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既可以使职工在实践中锻炼过硬的技术本领,也可以让职工充分展示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对于全面提升职工队伍素质和技能,促进企业科学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各级工会可根据企业发展和技能人才自身发展的需要,适时开展岗位练兵,为企业技能人才技术的提升创造条件。

  3.深入组织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劳模和技能带头人的引领示范作用。主动配合政府加强职工职业技能培训,监督企业主动承担培训职工的责任,推动各类企业建立“首席员工”、“金牌工人”、“师徒结对”等制度。各级工会组织要切实发挥技能劳动者尤其技能人才在解决工作中的关键技术和工艺操作性难题的职业能力和创造性劳动作用,不仅可以促进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效率的提高,还可以带出更多的业务能手、技术尖子和技能标兵,大力加强劳模工作室、首席技师工作室、职工创新工作室、班组创新工作交流建设的力度,真正做到有制度、有人员、有经费、有落实、有考核,使劳模创新工作室和技师工作产生更加巨大的成果。

  4.按照党和政府的贯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强源头参与。推动各级政府在职工职业技能培训上的立法、监督和制度、机制建设,为提高职工职业技能素质争取更多的资源和手段。推动政府把职工培训列入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和中长期计划,主动争取政府加大对职工素质建设工程的投入,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推动政府有关部门整合资源,把更多的社会教育资源用于职工技能培训,大力提升职工职业技能培训层次,促进人力资源的深度开发,全面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要引导企业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加大对职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投入,在培训时间等方面做出合理安排;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以及健全技能型职工培训、考核、报酬待遇相统一的激励机制。把上岗培训、轮岗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有机结合,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要求与职工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充分调动企业和职工两方面的积极性,实现“双赢”。要借助有关部门对《劳动法》落实情况检查,加强对企业按时足额提取和使用工资总额1.5%—2.5%的培训经费,确保培训经费用于普通工人培训,提高一线职工的参训率。要主动参与企业培训计划的制定,努力保障职工培训时间和人人享有公平参与培训的权利。

篇六: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提高劳动者素质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佚

  名

  【期刊名称】《广西教育》

  【年(卷),期】1994(000)011【摘

  要】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共横县委员会,横县人民政府党的工作重点实现了向经济建设为中心转移以后,农村教育如何紧紧地围绕这个中心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1987年以来,我们一直在探索和实践。我们通过改革和发展农村教育,实行三教统筹,农科教结...

  【总页数】2页(P4-5)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719.21【相关文献】

  1.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J],刘欣;黄观宇

  2.提高劳动者素质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J],钢花

  3.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使用10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结余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的措施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讨论通过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实施方案加快培养各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扩大就业[J],4.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J],刘欣;黄观宇

  5.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J],任春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七: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怎样培养劳动能力

  提高全面素质

  在日益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越来越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我们教学的首要目标,我们所造就的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劳动课教学中,我力求坚持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从“适应学生的终身学习,适应学生的未来发展”出发,在传授劳动知识、培养劳动技能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多方面素质。劳动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劳动课除了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外,还必须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树立热爱劳动的思想。要实现这个目的,关键是要激发学生的劳动情趣。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结合劳动课教学,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

  劳动学科所包含的内容很多,除了讲授生活技能、生活常识之外,蕴含其中的德育因素也比较多。因此,我每讲一篇课文,都深入挖掘其思想内涵,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让学生劳动知识的同时,提高思想品质素质。如学习第八册《清扫公共场所》一课时,正恰逢新学期开始,我采用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法,首先进行引导:大家都喜欢在美丽、整洁、优雅的环境中学习、玩耍吗?那么怎样创造优美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呢?这就要靠我们辛勤地劳动才能实现,使我们的环境得到改善。接着根据清扫任务,指导卫生委员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组,分别负责清扫走廊、操场和楼梯。各组再做调整,如负责扫走廊的又分为扫墙壁、洒水、扫地面、擦护栏等,负责扫操场的又分为洒水、扫地面、撮垃圾等,各负其责,分工合作。然后对每项任务提出明确要求,让同学们按要求完成。这时再启发学生想想:怎样能又快又好地完成任务呢?同学们踊跃发言,献计献策,清扫要有次序,如清扫操场应该先洒水再扫地,有风的时候应该顺风扫,如扫楼梯时,应该从上往下扫,注意清扫的顺序,指挥他们有顺序的进行清扫。扫除结束后还进行了检查评比。通过扫除,大家亲身体验到:大扫除既能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还培养了外我们热爱劳动、热爱集体、团结互助的思想品德。又如教学《认识现代农业机械》一课时,除了帮助学生了解几类农业机械名称和用途外,还鼓励他们阅读课外有关介绍中国的发明创造的文章,使他们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祖国的灿烂文化的热爱,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了一些农业知识,激发了学习热情,还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二、通过劳动课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

  小学生正处在好动、富于想像的年龄,他们的好奇心强,求知欲很高。在劳动课教学中,利用儿童的这个心理,使学

  生饶有兴趣地学会知识、锻炼意志。如教《栽小白菜》一课时,我带领学生到附近的农村向菜农学习栽种的技术,并从菜农那里得到一些秧苗,鼓励学生大胆实践,让他们在菜农和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进行栽植,用从果农那,以小组的形式在自家院里或花盆中亲自栽种。不久就发现自己栽种的白菜生长的特别旺盛。也有的小组因操作不当,栽种失败了,秧苗枯死了,就及时引导学生分析并找出失败的原因,重新栽植,在实践中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这样,经过反复实践,种植获得了成功。学生深有感触地说:“只要肯动脑筋,不怕失败,反复实践,事情就一定回成功。”学生从不知道方法到了解并掌握了种植知识,将来还能收获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收获中有辛勤的汗水,也有成功的甘甜,品味收获也是激发学生劳动情趣的有效途径,让学生从中亲身体验到劳动的快乐,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探究科学的过程中培养了锲而不舍的科学意志及良好的劳动习惯,使他们知道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馅饼。

  三、在劳动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技能素质

  美的事物能让学生产生爱慕之心,从而激起他们创造美的情趣。而创造美本身就是一个劳动的过程。带着浓厚的兴趣来劳动,学生会感到劳动是一项轻松、愉快的活动,产生热爱劳动的思想。学生的劳动实践是劳动课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掌握劳动知识,形成劳动技能,发展智

  力和创造力的有效手段,这就需要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与指导学生进行一些劳动实践。如我指导学生制作笔筒,做风筝、做纸灯笼、养小兔、学用五金工具、修理橡胶雨鞋等,使学生在劳动中锻炼了自己,增长了知识和本领,又为社会作出了贡献。通过这些教学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活,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在劳动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身心发展素质

  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家中的“小皇帝”,他们从小娇生惯养,有的自己很小就懒,怕脏怕累,什么活都不想干;有的想做,家长不放心,什么也不让干,所以他们什么也不会做,简直就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书呆子,这些直接影响了儿童的身心发展。正因为如此,我注意利用劳动课来教育他们。首先,从搞好自我服务开始教育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洗手帕,洗袜子,叠被子,收拾书包等,以此来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其次教会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洗衣服,做简单的饭菜,收拾布置房间等,教育他们主动当好父母的小助手;再次组织他们参加一些校务劳动,如大扫除、拔草等,还鼓励他们利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走向社会,参加一些义务劳动,为社会服务。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深深体会到参加适当的劳动,培养了我们正确的劳动观,加深了我们身心健康发展,使我们真正懂得了劳动者的崇高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有的学生还在日记中写到:我们在学习一段时间后,参加点体力劳动,不仅使我们的精神放松一下,而且我们还可以把书本上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进行创造性劳动,这也是一种乐趣。这样学生在劳动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总之,在劳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时机,注意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从而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篇八: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作者:黄荔梅

  来源:《人力资源管理》2016年第10期

  摘要:人力资源作为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和,其开发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水平。福建省人力资源较为充沛,劳动力的产业分布逐步朝着合理化的方向发展,但也存在劳动参与率过高、低文化素质的人员需求较广、招工难和就业难的结构性供求矛盾突出等问题。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加大人力资源投资力度,提高劳动力素质。

  关键词:人力资源

  劳动者素质

  就业

  一、强化人力资源开发

  人口红利促进福建省经济增长最直接的表现是充足的劳动力资源,2015年福建人口达到3834万人,全国排名15位,从总量上看,福建人口资源较丰富,并蕴含丰富的开发潜力。但是,随着福建省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劳动年龄人口逐渐变成老年人口,劳动力数量将下降的态势,劳动力数量的减少使得人口红利对福建省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从表1可以看出,近年来,福建的人口抚养比总体呈下降趋势,从一个侧面表明当前仍处于人口红利期。但是,具体来看,福建的总抚养比、少年儿童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到2010年降到最低,2011年开始回升,人口抚养比的触底反弹使得福建省人口红利减弱,开始出现劳动力短缺和老龄化现象,如何深入开发和提升现有人口质量的问题亟待解决。

  只有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使福建省经济由劳动力数量式增长向劳动力质量式增长,才能形成促进福建省经济持续增长的长久动力。然而,与全国相比,福建省对教育的投入相对较少,人口素质仍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绝大部分人口的文化程度处于初中水平,高等学校在校生和平均受教育年限仍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下,高素质人口比例偏低,劳动力市场上高科技高技术人才严重稀缺,高科技高技术人才的供需脱节已经影响到人口红利的充分发挥。为此,福

推荐访问: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劳动者 全面提高 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