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内容主要核心3篇

时间:2023-05-15 18:10:05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精准扶贫内容主要核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精准扶贫的逻辑内涵探讨

  作者:王泽平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

  摘

  要:文章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层次划分,从国家、社会及个人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精准扶贫的内涵逻辑,研究结论:宏观层面,精准扶贫既要“授之以鱼”也要“授之以渔”,既要“物质脱贫”也要“精神脱贫”;中观层面,精准扶贫既要“精准规划”也要“两情两愿”,既要“平等对话”也要“互利共赢”,既要“政策支持”也要“依法扶贫”;微观层面,精准扶贫既要“发展局部”也要“顾全大局”,既要“抓住机遇”也要“自力更生”,既要“勇于前行”也要“诚实守信”。总之,精准扶贫必须坚持国家、社会及个人的协调配合与通力合作才能焕发出强大的活力,最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顺利建成。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准扶贫;内涵逻辑

  中图分类号:F323.8;D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5-0032-03精准扶贫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举措与有效路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因此,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角分析精准扶贫的逻辑内涵,有利于优化精准扶贫的政策设计、强化精准扶贫的执行力度,最终提升精准扶贫的实效性与时效性。因此,本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精准扶贫的逻辑内涵进行探讨,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与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精准扶贫

  顾名思义,精准扶贫的概念是相对于盲目扶贫而产生的概念,具体来说就是要找准扶贫的重点对象、关键环节、保障条件,因而从定义上来说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具体说,精准扶贫主要是就贫困居民而言的,谁贫困就扶持谁;在新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形势下,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角下分析精准扶贫的核心内涵有利于确保精准扶贫的方向不走偏、目标不背离、行为不出格。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涵。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角来分析精准扶贫的核心内涵,首先必须理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组成部分:第一个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第二个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第三个方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部分内容的划分,精准扶贫的核心内涵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扶贫的目标与对象要精准,如目标要立足于全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处理好局部扶贫与全局发展的关系,在扶贫对象上要注重从多维度去考虑,如民主思想、精神文明等;第二,扶贫的措

  施与方式要精准,既要能精确解决贫困地区的问题,又要注重扶贫与被扶贫的平等地位,扶贫要做到要合理、合法、合情,不能打着扶贫的幌子做违反市场经济规则、违反社会主义法律法规的不良行为;第三,扶贫的管理要精确,并以法律为准绳,如不能利用扶贫攻坚谋求私利,要真正的尽全力帮助贫困地区实现脱贫脱困,最终走上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精准扶贫的内涵逻辑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层次划分,可以从国家、社会及个人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精准扶贫的内涵逻辑,实际上也是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的价值扶贫进行逻辑剖析,具体如下。

  (一)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层面分析精准扶贫的内涵逻辑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具体体现,落实到精准扶贫上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其内涵逻辑,具体包括:精准扶贫既要“授之以鱼”也要“授之以渔”,既要“物质脱贫”也要“精神脱贫”。

  1.精准扶贫既要“授之以鱼”也要“授之以渔”。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视角分析,贫困地区既要富起来,也要强起来,落实到精准扶贫上就是说:精准扶贫工作既要“授之以鱼”也要“授之以渔”,“富”指要及时给贫困地区“输血”,给予一些物质上的支持,帮助贫困地区富起来,“强”指要给予知识技术、发展方向上的帮助,强化贫困地区及人员的致富能力,强化其“造血”功能。

  2.精准扶贫既要“物质脱贫”也要“精神脱贫”。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民主、文明、和谐”视角分析,推行精准扶贫工作,不仅仅是要帮助贫困地区改变其落后的经济面貌,而且还应该进一步从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着手,帮助贫困地区加速推进基础民主体系建设、精神文明体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从而真正使得贫困地区及人民不仅物质生活富裕起来,而且精神生活也得到有益充实。

  (二)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层面分析精准扶贫的内涵逻辑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具体体现,落实到精准扶贫上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其内在逻辑,具体包括:精准扶贫既要“精准规划”也要“两情两愿”,既要“平等对话”也要“互利共赢”,既要“政策支持”也要“依法扶贫”。

  1.精准扶贫既要“精准规划”也要“两情两愿”。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视角分析,推行精准扶贫工作,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做到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精准规划”,做到真正有利于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实现高速、健康、可持续发展,但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贫困地区的风俗民情,即只要不违背经济、社会及文化发展规律与原则的前提下,贫困地区有权利选择他们偏好的发展道路与方式,这是“自由”内涵的体现。如在许多民族地区与边境革命老区,在帮助他们脱贫致富的过程中必须要保护其民俗文化,尽力做到因地制宜。

  2.精准扶贫既要“平等对话”也要“互利共赢”。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公正”视角分析,推行精准扶贫工作既要“平等对话”也要“互利共赢”,“平等对话”是指精准扶贫的扶贫方并不是造世主,尤其是参与精准扶贫的社会资本不应该忽略贫困地区的各种需求,双方的谈判与市场交易,在地位上是平等的,在交易上是公正的;“互利共赢”是指精准扶贫必须要使得扶贫方与被扶贫方都有好的结果,尤其是随着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精准扶贫中来的时候,必须要处理好社会资本与扶贫地区的利益关系,不能因为贫困地区缺乏资本、技术及人才,就签订一些不能体现公平、不能实现共赢与可持续发展的项目与方案。

  3.精准扶贫既要“政策支持”也要“依法扶贫”。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法治”视角分析,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既要有“政策支持”也要“依法扶贫”,这就是说精准扶贫是当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与必然举措,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会获得极大的政策支持与社会各界的帮助,但是也必须明确:精准扶贫的一切举措都必须依法合规,要做到“依法扶贫”,不以精准扶贫的借口行非扶贫的事情,不以精准扶贫的借口践踏法律的尊严,要充分认识到法律法规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重要性。

  (三)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层面分析精准扶贫的内涵逻辑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具体体现,落实到精准扶贫上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其内在逻辑,具体包括:精准扶贫既要“发展局部”也要“顾全大局”,既要“抓住机遇”也要“自力更生”,既要“勇于前行”也要“诚实守信”。

  1.精准扶贫既要“发展局部”也要“顾全大局”。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视角分析,精准扶贫虽然是帮助贫困地区及其人民群众脱贫致富,但也必须考虑全局的发展,这说明在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过程中,必须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尤其是在对于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爱国教育中,必须使其认识到个人的发展只是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一部分,地区经济的发展又只是全国经济发展中的一部分,个人的利益要适当考量地区的发展需要,地区的利益要适当考量国家的发展区域,如建设基础设施过程中,个人与集体应该积极配合,而不应该为获得个人利益最大化而阻挠项目推进。

  2.精准扶贫既要“抓住机遇”也要“自力更生”。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视角分析,精准扶贫是政府及其他富裕地区对贫困地区及人民群众的一种发展红利,是贫困地区人民共享改革开放发展成果的具体体现,贫困地区及人民必须抓住这个发展机遇,但是要特别指出来的是,这种外部支持只是一种“发展机遇”,贫困地区及其人民不能形成路径依赖,不积极的自力更生去谋求发展。如当前许多贫困县就不愿意脱掉贫困帽子,只是为了获取国家与社会更多的物质支持与优惠政策,这是不合理的。

  3.精准扶贫既要“勇于前行”也要“诚实守信”。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友善”视角分析,精准扶贫工作是艰难的,必须要亚欧敢于拼搏、敢于创新、敢于为常人所不敢为的探索与尝试,这是精准扶贫的内在含义,否则精准扶贫的“精准度”就会不够,精准扶贫的效果就会不明显,但是也必须明确,无论是改革探索还是创新发展,都必须坚持“诚实守信”,打破陈规不等于破坏规则,应该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各项交易规则,实事求是,诚实守信,实现个人、家庭、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研究结语

  综上所述,精准扶贫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分析精准扶贫的意义有利于正确把握精准扶贫的方向、持续优化精准扶贫的方式、全面提高精准扶贫的管理水平。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层次划分,精准扶贫的内涵逻辑可以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方面分析解读,具体包括:在国家层面既要“授之以鱼”也要“授之以渔”,既要“物质脱贫”也要“精神脱贫”;在社会层面既要“精准规划”也要“两情两愿”,既要“平等对话”也要“互利共赢”,既要“政策支持”也要“依法扶贫”;在个人层面精准扶贫既要“发展局部”也要“顾全大局”,既要“抓住机遇”也要“自力更生”,既要“勇于前行”也要“诚实守信”。

  总而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精准扶贫的精神内核,精准扶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现与实践体现,因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精准扶贫应该优化制度设计、强化执行机制、建立效果反馈与评价机制,真正实现在实际工作中,精准扶贫的机制能使得国

  家、社会、个人三方面的力量共同协作,真正为消除贫困贡献积极力量,唯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发挥精准扶贫的实际效能,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

篇二:精准扶贫内容主要核心

  

  扶贫内容简短

  1.精准扶贫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精准扶贫基本方略的核心内容,就是要针对贫困人口差异化的致贫原因分类施策,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四个基本问题,做到“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新时期脱贫攻坚的基本方略。要切实转变观念,将扶贫的思路和举措转到精准帮扶上,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重点解决好不愁吃、不愁穿和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问题。要注重调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内生动力,加快脱贫步伐。

  望采纳,谢谢

  2.精准扶贫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精准扶贫基本方略的核心内容,就是要针对贫困人口差异化的致贫原因分类施策,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四个基本问题,做到“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新时期脱贫攻坚的基本方略。要切实转变观念,将扶贫的思路和举措转到精准帮扶上,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重点

  解决好不愁吃、不愁穿和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问题。

  要注重调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内生动力,加快脱贫步伐。望采纳,谢谢。

  3.扶贫政策有哪些

  2016年11月23日国务院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规划》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要求,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从8个方面实化细化了相关路径和措施:1、产业发展脱贫,主要包括农林产业扶贫、旅游扶贫、电商扶贫、科技扶贫等方面,提出了13项产业扶贫工程或具体措施;2、转移就业脱贫,主要从组织开展职业培训和促进转移就业等方面,提出了6项就业扶贫行动;3、易地搬迁脱贫,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4、教育扶贫,主要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降低贫困家庭就学负担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行动计划和措施,不断提升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和就业技能,逐步消除因学致贫问题,阻断贫困代际传递;5、健康扶贫,主要从医疗卫生服务、医疗保障、疾病防控和公共卫生等方面,提出了6大健康扶贫工程,加快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有效缓解因病致贫返贫问题;6、生态保护扶贫,主要从生态保护修复、生态保护补偿机制2个方面,提出了11项重大生态扶贫工程和4项生态保护补偿方式,使贫困群众通过参与生态保护实现脱贫;7、兜底保障,主要从社会救助、基本养老保障、农村“三留守”人员和残疾人等方面,提出了社会保障兜底措施,通过筑牢社会保障安全网,解决好特殊困难群体和弱势

  群体的脱贫问题;8、社会扶贫,主要从东西部扶贫协作、定点帮扶、企业帮扶、军队帮扶、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帮扶,以及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措施和要求。

  扩展资料:扶贫方式:1、因地制宜地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合理地开发矿业,有计划地进行能源建设,发展交通运输业。2、发展横向经济联合,把贫困地区开发和发达地区发展结合起来,引进信息、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

  3、组织发达地区和城市的工商企业、科研单位和中等专业学校、高等院校等与贫困地区建立长期联系,开展对口支援;组织能工巧匠和技术力量帮助贫困地区培训科技人才。4、国家在资金、税收等方面采取特殊的优惠政策。

  分别情况减免一定的税收,资金适当集中,统筹安排,配套使用。扶贫的基本内容与特点:1、有近期、远期的规划和明确的目标,并有为实现规划要求而制订的具体计划、步骤和措施。

  把治标和治本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治本为主。2、不仅帮助贫困户通过发展生产解决生活困难,更重要的是帮助贫困地区开发经济,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走勤劳致富的道路。

  3、把政府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全面调动起来,互相配合,共同为贫困户和贫困地区开发提供有效的帮助。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扶贫。

篇三:精准扶贫内容主要核心

  

  精准扶贫政策解读研究

  作者:夏焘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7年第14期

  摘要:扶贫开发工作一直是我国构建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取得了不小的成就,逐渐完成了从全面贫困到区域贫困然后到基本解决贫困的巨大转变。但当前我国依然面临着艰巨的扶贫任务,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奋斗目标,我国颁布了“精准扶贫”的政策,这也预示着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着重大战略转型。

  关键词:精准扶贫;小康社会;理论解读

  中图分类号:F81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21-0-01据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截止2016年底农村约计有四千三百多万贫困人口,贫困村有8万多个。由此可见,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依然迫在眉睫,十分艰巨[1]。从十八届五中全会开始,到2015年经济工作会议和“十三五”规划纲要,都提到了要将精准扶贫作为改善民生与共享发展理念的重要实现途径。

  一、精准扶贫政策的内涵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概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口号要不得,更不能好高骛远[2]。随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就发布了农村扶贫开发的相关意见与通知,国务院也相继出台了有关精准扶贫的实施方案与建档立卡工作方案的通知。这些政策与通知对精准扶贫的工作模式进行总体的规划与顶层设计,促进了精准扶贫思想与工作模式的全面落实与开展。在《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的实施方案》中,对精准扶贫的内涵做了如下定义:“精准识别贫困户与贫困村,精准帮扶,精准管理与精准考核,优化配置各类扶贫资源,实现到村到户,建立长效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现科学扶贫,为其奠定扎实的基础[3]。”

  从政策中我们可以看出此次精准扶贫的核心主旨在于“真扶贫、扶真贫”,一改从前的“大水漫灌式”的粗放式扶贫工作模式,而是将扶贫政策精准到村,精准到户,切实帮助贫困人口、贫困村清除致贫因素与障碍,彻底拔除“穷根”。精准扶贫政策主要包括四项内容: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与精准考核。精准识别是前提,指的是通过公示公告、申请评议、信息录入以及抽检核查等步骤,建立贫困人与贫困户档案,有效识别贫困人与贫困户,摸清致贫障碍与帮扶需求。其二是精准帮扶,精准帮扶是核心,建立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根据贫困成因来进行因贫施策,通过发展生产、易地脱贫、生态补偿、发展教育以及社会福利保障来逐步帮扶贫困对象顺利脱贫。其三是精准管理。精准管理是保障,其核心在于项目精准安排、扶贫对象精准、资金精准使用、政策精准到户、脱贫精准成效等。其四是精准考核,精准考核是重要手段,指的是建立有效的脱贫退出与返贫再入机制,健全贫困人与贫困县考核机制,对贫困县的开发工作采用量化考核的方法,以此来强化精准扶贫的效果。

  二、精准扶贫政策的发展走向

  (一)把握结构性特征,树立系统思维

  精准扶贫是一项全面型的系统工程,在金融与财税等领域也有所涉及,因此只有将所有的扶贫开发工作进行系统设计、协同推进、统筹实验,才能创新精准扶贫的绩效水平。用多维视角来对贫困人口与贫困户的致贫因素进行分析与判断,比如说因病、因学、因残、因灾、因规

  制等。比起传统扶贫开发只是将经济收入作为单项衡量指标而言,精准扶贫更加注重贫困的结构性特征,能够从全方位来对贫困的含义进行解读与定位,以此来更好的实施因户施策、分类指导与综合帮扶。

  国家应当将精准扶贫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党心所系、民心所向、改善民生、消除贫困。遵循减贫脱贫的自然规律,重视落实“三位一体”的区域发展战略与大扶贫格局,与城乡一体化、产业布局以及公共服务等制度紧密联系起来,增加不同政策制度的耦合性与协同性,共同促进减贫脱贫工作的顺利开展[4]。

  (二)进一步深化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提高资产性收益

  在现在实施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主要通过改变“二元分治”的农村资产收益制度,进一步深化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激活农村存量资源,显化农村资源收益。首先要将建立确权制度,遵循相关法律制度进行土地确权、农村集体资产确权、房屋确权与宅基地确权、乡镇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确权等。通过确权工作可以保证农村资源得以合理游动,激发开展脱贫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并对处置权与受益权提供有力保障。其次是要健全产权交易平台,建立农村劳动力与土地等资源要素的形成机制,根据市场价格机制的提示,匹配相关资源适合的地区与产业与之相结合,以此来提高农村资源的优化配置效率,减少市场扭曲,提高收益水平。

  (三)加强对贫困对象的动态化管理,创新扶贫区域的正向退出机制

  阻碍精准扶贫政策落实的一项重要因素就是动态化的贫困模式,因此需要加强对贫困帮扶对象进行动态化管理,摸清贫困底数、贫困成因、脱贫路径、识别标准,通过建档立卡,信息处理技术与数据挖掘及时,完善贫困人口服务与管理平台,并积极开展无差别精准扶贫政策[5]。理清贫困统计部门与精准扶贫业务的公安、部门、教育机构、民政单位等机构之间的关系,加强相互之间的协同与联系,实现“合作式管理”,推进精准的多元化与整体化,分析扶贫对象的“进入-退出”机制的影响因素,总结脱贫经验,不断创新工作机制与模式,解决精准扶贫的难题。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实现我国农村贫困县全部脱帽、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传统的扶贫开发政策已经投入了相当多的资金、权利等资源进驻贫困区域,但是由于区域的本位主义使得主动摘帽的自主性大大降低,因此致使扶贫资源的肆意浪费与错误配置。因此新的精准扶贫政策,要围绕“利益与责任”原则,积极调整扶贫开发体系,重视在发展过程中实现减贫与脱贫,鼓励与倡导发达区域承担较多的扶贫资源以及空间等支持。

  三、结语

  精准扶贫政策的下达,使得扶贫对象更加瞄准化、帮扶措施具体化、管理更加规范化以及考核“去GDP化”,这也不断的昭示着我国在扶贫开发工作中的伟大战略转型。

  参考文献:

  [1]段光鹏.精准扶贫构建路径的伦理维度探析[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7(1):92-95.

  [2]聂雄.试论精准扶贫宣传报道的创新之道[J].当代电视,2017(4):70-72.

  [3]王介勇,陈玉福,严茂超.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289-295.

  [4]郑瑞强.精准扶贫政策的理论预设、逻辑推理与推进机制优化[J].宁夏社会科学,2016(4):118-122.

  [5]柯婷婷.我国精准扶贫政策的困境与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7):110-112.

  作者简介:夏

  焘,电子商务师,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名师工作室视觉营销大师,主要从事电子商务、视觉营销研究。

推荐访问:精准扶贫内容主要核心 精准 扶贫 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