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9篇

时间:2023-05-18 19:20:05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研究

  摘

  要: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和能源基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利当前、惠长远的重大决策部署。近年来,随着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经济社会发展,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陆域生态环境、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问题和各种矛盾日益突出。本文从黄河流域水资源、水环境、陆域生态环境和水生态的系统问题诊断出发,从整体协同保护、分区精准施策、突出问题解决方案、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监管等角度提出全方位的黄河生态保护对策方略。

  关键词: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生态优先

  引

  言

  我国具有典型的陆、海复合结构,国内资源分布差异巨大。改革开放以来,因自身发展条件和外部动力的差异,各区域的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并形成“孔雀东南飞”的现象。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南方地区经济迅速崛起。尽管中部及北方地区经济有所发展,但增速呈现“南快北慢”,经济份额呈现“南升北降”的现象。例如为了实现中部地区可持续发展,2019年9月18日,河南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实施这一战略不仅给国家新一轮区域协调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也彰显了党中央走生态、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

  1、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

  1.1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容量问题

  1.1.1由于黄河流域的自然条件所限,加上经济发展带来了人为影响问题,致使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容量不足以承受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容量的问题已经开始制约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

  1.1.2黄河流域经济的发展要依托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容量的“扩容”问题。

  1.1.3如何做好黄河流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容量相匹配的问题。

  1.2黄河地上悬河仍存较大隐患

  黄河目前的洪水隐患依然不容忽视,尤其下游河段的地上悬河问题仍很突出。2019年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结果显示,黄河流域土地面积中,有33.25%的土地存在水土流失现象,其中中度及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比例达到37.39%。大量流失的泥沙淤积在下游地区,造成下游河床不断提高,地上悬河形势加剧,黄河河南段已有280km的河段形成“二级悬河”,其中新乡市河段高于地面20m。悬河态势不断加剧,堤坝建设也越来越高,堤坝的提高又为河道泥沙淤积提供了条件,导致两岸的城市、农田等都处于大洪水发生危害的范围内,河道排洪能力不断下降,一旦遭遇暴雨,河水猛涨,两岸的黄河大堤存在决堤的风险,将严重危害沿岸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洪涝灾害依然是下游河段较大的威胁。

  1.3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容量之间矛盾的问题

  由于气候、水、土壤条件和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黄河流域的生态系统严重退化。黄河上游和中游的特点是土壤严重侵蚀,表现为湖泊水位明显下降、青海省三江源地区牧场严重退化和土壤侵蚀、生态功能严重退化和荒漠化。下游湿地缩小,水质下降,降雨继续受到影响。新旧动能转换的连续性低也存在一些问题,在过去几年进行了一些调整之后,南方经济发达地区,如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已进入了高质量的发展道路,而高科技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现代产业则进入了河流流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能力之间的矛盾也造成了新旧动态能源转换效率低下的问题。经济发展在多大程度上依赖生态环境的能力,一直是妨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问题,迫切需要加以解决。

  2、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途径

  2.1加强重点区域污染治理,强化重点行业水污染物减排和结构调整

  加强黄河重要支流水环境综合治理,建立健全流域环境风险防控体系,全面改善黄河流域水环境质量。严格把握上游国家重点开发区管控力度,综合管控重点环境风险源,优化上游段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水资源配置,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严格限制能源、煤化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等工业基地超载水域排污并实行取用水总量控制,推进污水厂尾水进行生态湿地深度处理。加强重点地区水环境风险企业布设,提升水环境风险防控水平。加强灌区及湖泊周边点源、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开展农灌排水沟综合整治。严格限制忽视水资源支撑条件的过度修复及湿地重建,实施生态拦截与湿地净化。加强中游段陕西—山西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及生态恢复治理力度,控制渭河、汾河、沁河等河流的纳污总量,加大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和工业污染源治理力度,尤其是对引调水、后退水的治理,优化调整排污口设置,加强工业园区及河流水环境风险防范。以汾渭平原集中分布的焦炭、电解铝等行业为重点,持续推进中游地区沿河分布的煤化工、有色金属冶炼等高耗水、高污染企业水污染物减排。推动重工业污染源治理和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完善工业园区环境管理和考核评估体系,积极倡导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2.2建立流域管理平台,推动协同发展

  建立治理平台是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必要选择,这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框架》所要求的。根据对当前黄河流域问题的深入了解,该框架提出了一系列促进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方法和措施,包括建造不同的平台。规划框架计划指出,建立一个新的黄河流域管理平台可以实现上游和下游之间的协同作用,并提供有效的供需接口。黄河流域管理平台汇集了解决流域主要问题的资源。成立黄河水事委员会作为核心,整合流域内的大学和科研机构等资源,重点接纳和吸收流域外权威研究小组,努力为环境保护和发展建立科学决策和协商平台建设若干工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其他平台----科学、技术和创新平台以及建立跨学科和跨部门创新研究平台的综合安排。利用该平台整合先进治理经验,共同推动重大项目的实施,如把握大保护和促进大治理。

  2.3加强黄河流域治理法治化

  历史和现实表明,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法治是治理黄河问题的重要手段。黄河流域的持续发展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挑战,一些棘手问题很难解决。因此,黄河流域选择走法治化的道路,既是立足于现实需要的考量,也是着眼于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谋划。黄河流域的生态治理走法治化道路成为必然选择,成为确保黄河安澜的根本保证。黄河流域生态法治化是新时代黄河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招,生态法治化可以将黄河治理纳入现有法律保护之下,有利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新时代黄河流域的持续发展,要把法治作为总抓手,充分发挥其总揽黄河全局的作用,加快构建黄河流域的生态法治体系化,用法治的方式实现黄河流域两个重大课题的动态平衡。坚持立法先行,健全相关的法律体系,将黄河流域的发展问题纳入法治轨道,从而有效解决其无法可依的问题。从此,黄河的治理问题有了法律的依托,更具有有效性、针对性、系统性,更加能够反映人民的意志。用法治逻辑、法治思维解决黄河问题,有利于实现黄河流域更加健康有序的发展。

  2.4坚持水资源集约使用

  严格落实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的政策,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产,通过集约用水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缓解河南省水资源供需不匹配的矛盾,推进各领域和产业集约用水,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相匹配的发展新局面。一是明确区域用水总量指标,合理确定各县市用水配额,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完善河流重要断面的实时监控体系,确保各区域用水量处于用水配额限度内,对超额用水区域实施处罚。二是提高农业、工业及城镇用水效率。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建设高标准节水灌溉农业示范区,利用现代技术配备智能灌溉系统,灵活使用多种节水灌溉设备,最大程度地提升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推进高耗水行业节水改造,严控高耗水企业用水,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鼓励对水质要求不高的企业使用再生水。加快节水型城市建设,推进老旧供水管网系统更新改造,降低公共供水管网损漏概率;加强城市生活废水统一收集处理和回收利用;城市绿化植被选择耐旱型植被,使用回收处理再生水进行灌溉。

  3、结束语

  针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安全保障面临的问题,提出流域五区协同空间布局以及全面保护、系统治理的措施,构建流域水安全保障体系。通过建设古贤等控制性骨干工程,完善“上拦下排、两岸分滞”防洪减灾体系和水沙调控体系,并实施全流域的调水调沙,提高黄河水沙调控和防洪保安能力。通过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优化调配水资源、完善供水保障网络等,提高流域水资源调配和利用水平。通过强化源头保护、过程控制、末端治理,完善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实现健康水生态和宜居水环境。通过预防保护和综合治理,强化人为水土流失监管,完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提升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防治能力。通过建立法治体系、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智慧黄河、加强科技支撑等提升流域治理能力。

  参考文献:

  [1]本报评论员.持续抓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N].中卫日报,2019-12-31(001).

  [2]张玉斌.推动黄河流域兰州段生态保护[N].兰州日报,2019-12-17(012).

  [3]赵富洲.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J].农业发展与金融,2019(12):41-43.

  [4]王夏晖.协同推进黄河生态保护治理与全流域高质量发展[J].中国生态文明,2019(06):70-72.

  [5]张红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途径[J].中国水利,2019(23):8-11.

篇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

  

  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保护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和实现高质量的发展,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

  1.水资源短缺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的河流,也是中国北方最重要的水资源。然而,由于过度开采和不合理利用,黄河的水资源已经面临严重的短缺问题。特别是在干旱的年份,黄河的水资源更加紧缺,给当地的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2.土地退化

  黄河流域的土地面积很大,但是由于过度开垦和不合理利用,土地退化的问题日益严重。土地退化不仅会影响农业生产,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3.水土流失

  由于过度开垦和不合理利用,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问题也非常严重。水土流失不仅会导致土地退化,还会对河流的水质和水量造成不良影响。

  4.生态环境破坏

  由于过度开垦和不合理利用,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也遭受了很大的破坏。水质污染、空气污染和垃圾问题等都在黄河流域存在。

  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问题

  -1-

  1.经济发展不平衡

  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较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速度很快,而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2.产业结构单一

  黄河流域的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主要是农业和重工业。这种产业结构不仅会影响经济的长期发展,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3.科技创新不足

  黄河流域的科技创新水平相对较低,这也是导致产业结构单一的原因之一。科技创新不足不仅会影响经济的长期发展,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1.加强水资源管理

  为了保护黄河流域的水资源,我们需要加强水资源的管理。这包括加强水资源的监测和评估,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的节约和合理利用。

  2.推动土地保护

  为了保护黄河流域的土地,我们需要推动土地保护。这包括加强土地的监测和评估,建立完善的土地保护制度,加强土地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3.加强水土保持

  为了保护黄河流域的水土,我们需要加强水土保持。这包括加强

  -2-

  水土流失的监测和评估,建立完善的水土保持制度,加强水土保持的工程建设和技术创新。

  4.加强生态保护

  为了保护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我们需要加强生态保护。这包括加强生态环境的监测和评估,建立完善的生态保护制度,加强污染治理和垃圾处理等工作。

  5.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为了促进黄河流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我们需要加强区域协调,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加强科技创新。

  总之,保护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和实现高质量的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加强管理,加强技术创新,加强协调发展,才能实现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3-

篇三: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

  

  黄河流域制造业升级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政策建议

  黄河流域横跨我国东部、中部、西部,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及制造业基地,制造业作为支撑经济增长的基础,对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推进黄河流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于支撑我国南北方、东中西协调发展,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一、主要问题

  (一)黄河流域对自然资源依赖程度高,产业结构以煤炭、钢铁等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黄河流域大部分省份拥有丰富的煤炭、矿石等自然资源,经济发展对资源性产业有较高的依赖程度。大部分省区具有偏重的产业结构,重化工业链条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需要投入大规模资本,转型发展相对较慢。

  (二)黄河流域污染物排放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生态环境治理亟须加快步伐。黄河流域产业结构偏重的特点也导致该流域污染物排放强度高。此外,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严重失调,集中凸显了出人类需求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内在矛盾。

  (三)黄河流域制造业呈现阶梯状空间分布格局,产业结构具有非均衡性。受地理区位、要素禀赋、发展阶段及政策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黄河流域省份的制造业发展呈现较大差异化,整体呈现“上游省份发展水平较低、中游省份发展水平一般、下游省份发展程度较高”的阶梯状空间分布格局。必须遵循分类指导原则引领制造业发展。

  (四)黄河流域制造业劳动力供给不足,人才流失严重。近年来,黄河流域人口数量的增长和结构的不合理性问题凸显,黄河流域制造业劳动力呈现收缩状态。劳动力要素供给不足将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制约因素,进而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此外,黄河流域的人才引力力度严重不足,致使高端人才要素供给短缺。

  二、政策建议

  黄河流域各省区处于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宜采取“因地施策、分类指导”的原则,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从而带动流域整体高质量

  发展。

  (一)国家层面设立产业引导基金,鼓励建立南北经济合作试验区。在“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的背景下,“减碳、减煤”将是一个长期趋势,黄河流域以煤炭、钢铁等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偏重的产业结构升级将会遇到困难,为此国家层面可提供各方面支持,譬如设立产业引导基金,促进该区域制造业升级转型,给予一定土地、财政政策支持,设立南北经济合作试验区,鼓励、牵引沿海发达地区制造业向黄河流域转移。

  (二)通过加快产业创新体系建设,推动下游两省的制造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快速升级。河南近年来技术密集型产业占比上升较快,宜加快产业创新体系建设,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活化新兴产业的技术策源地,加快智能制造发展,做好顶层设计,有计划推进,培育主要行业的数字化“母工厂”,完善支持智能制造发展的财税与金融政策。山东近年来资本密集型产业占比有所上升,宜全面提升资本投入要素质量和效率,积极推动新兴产业集聚集群发展(产业集聚区),培育新兴产业特色集群(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制药、数字经济、新材料等),深入推进新旧动能转换。

  (三)中上游省份应着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大研发投入,寻找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突破点,促进绿色制造发展。一是推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大研发力度,力争在原有制造基础上局部革新,突破技术瓶颈,向国际水平看齐;以新技术为催化剂推动传统产业走向高端,利用“互联网+”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改造升级,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制造业服务化为方向拓展传统产业新价值空间,引导有条件、有基础的制造企业通过管理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逐步转型成为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品牌运作的专业化服务企业。二是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促进绿色技术发展,围绕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煤炭清洁利用等绿色发展关键核心技术,重点突破,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完善绿色制造的社会法律金融体系,完善绿色评价制度。

  (四)黄河流域应加强已经形成的区域特色经济。深化流域内部之间的分工联系,加快能源工业、大农业及高品质的种植业与农区畜牧业等的经济转型与技术升级。以流域生态保护与资源的合理利用为发展基础,立足流域主体功能优化,形成“生产—生活—生态”复合层次系统,积极推进实践创新,依据黄河流域各省区份发展特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五)整体提升劳动力队伍素质,加大人力集聚力度。中上游各省区应推行劳动力技能升级战略。通过加对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以促进产业集聚为导向,形成针对性强、反应快、效率高的行业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以促进关键产业集聚为导向,大力加强相关骨干人才的引进环境和力度,加强对国内大型研究机构、研发基地的吸引、聚集力度,把吸引研究基地作为吸引、促进高端人才集聚的切入点。

  编辑:张辉

篇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

  

  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黄河流域作为中国的重要经济区域,也面临着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双重压力。本文将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个方面,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存在的问题

  1.水资源短缺问题

  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水资源区域之一,但由于过度开发和污染,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当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主要问题。近年来,黄河流域干旱频发,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

  2.土地退化问题

  黄河流域的土地退化问题也十分严重。大量的农业生产和人类活动导致土地的过度开垦、质量下降和退化,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3.水土流失问题

  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问题也日益严重,这主要是由于过度开发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不仅会导致土地质量下降,还会对河流的水质造成负面影响。

  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

  1.经济结构单一

  黄河流域的经济结构主要以农业和重工业为主,缺乏高科技和服务业的支撑,这导致了经济结构单一、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2.环境污染严重

  -1-

  黄河流域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十分严重。由于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等原因,水质、空气质量等方面的问题十分突出。

  3.人口老龄化问题

  黄河流域地区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也较为突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年轻人逐渐外出打工或者到城市工作,导致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口占比增加,这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1.加强水资源管理

  针对黄河流域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应加强水资源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水资源利用计划,控制过度开发和污染,保护水资源的生态环境。

  2.加强土地保护

  黄河流域的土地退化问题需要加强土地保护,采取措施防止过度开垦、过度利用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促进土壤的恢复和改善。

  3.加强生态保护

  针对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问题,应加强生态保护,采取措施防止过度开发和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促进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

  4.优化经济结构

  针对黄河流域的经济结构单一问题,应优化经济结构,加强科技创新和服务业发展,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5.加强环境保护

  -2-

  针对黄河流域的环境污染问题,应加强环境保护,控制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等源头污染,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

  6.加强人口管理

  针对黄河流域地区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应加强人口管理,提高农村地区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水平,吸引年轻人留在当地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

  总之,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我们应该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3-

篇五: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法治困境与对策分析

  摘要: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法律法规的支持,需要地方政府部门建设完善的法治体系,才能够调和黄河流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必要做好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法治建设,保证区域发展的和谐性。本文先阐述饿了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法治困境,接着从制定精细化的法律内容、实现多种法律的良性互动、切实加强执法力度、做好生态保护的普法教育等四个方面,探讨了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法治策略。

  关键词: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法治困境;执法力度

  引言

  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可以显著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同时也能够增强生态环境的和谐性,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有机统一。但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黄河流域因为地理位置、生产力低下、人为干涉等多个方面的原因,使得区域治理与开发活动出现了很多不协调的情况,比如生物多样性受损、水土流失严重等。基于这些问题,做好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法治建设就变得更加紧迫。通过完善全面的法律法规,可以较好提高黄河流域区域发展的规范性,在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也能够实现经济发展目标。

  一、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法治困境

  (一)法律法规粗放化显著

  目前黄河流域的很多地方政府部门虽然已经开始关注法律法规的建设,但是整体上还表现出了显著的粗放化态势。在缺乏规范精细法律法规支撑的时候,黄河流域就很难形成法治合力,导致区域内的企业与个人,容易做出一些侵害生态环境的行为,不利于区域法治水平的提升。

  (二)不同法律的联动性不足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单靠一门法律法规是很难取得较好效果的,而应该实现多种法律的有效联动。目前黄河流域的生态环保相关法律法规仅仅落脚于环境保护,跟其他法律法规的联系不足,使得区域自然资源的价值无法得到有效发挥,对于区域经济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三)执法力度不足

  黄河流域的地方政府部门虽然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规,用以保障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但是在具体践行这些法律法规的时候,执法力度不足导致较多法律条目都流于形式,同时也使得法律法规失去了权威性,无法有效遏制区域生态环境污染等行为。因此在后续时间里,政府部门应该充分重视执法力度不足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改善。

  (四)社会民众的法治意识薄弱

  黄河流域的很多社会民众在法治意识方面都存在较多的欠缺与不足,导致他们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容易做出一些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这无疑会给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带来一定的阻碍。

  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法治对策

  (一)制定精细化的法律内容

  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得到法律法规的支撑,这也要求相关部门可以制定精细化法律内容,使得区域发展变得更加规范。首先,地方政府部门应该围绕黄河流域的保护与治理,明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具体原则和相关要求,坚守生态保护的法治底线,制定规范性较强的法律法规。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地方政府部门也要形成法治合力,共同推动法律法规的精细化转变,使得这些法律法规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其次,地方政府部门一定要设计黄河生态治理的专门法律法规。目前部分企业为了追求自身利益,非法向黄河流域排放污水,比如2017年栾川县榆木沟尾矿库6号溢流井坍塌等事故。基于这些情况,政府部门可以制定一部专门用于保护黄河流域的法律法规,通过强制性措施约束企业行为,提高这

  类法律法规的系统性。最后,地方政府部门还要逐步完善生态信息公开与披露机制的相关法律法规,使得黄河流域环境治理和区域发展的相关数据更加公开透明,给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带来较好的法律支撑。

  (二)实现多种法律的良性互动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法治工作,应该实现多种法律的良性互动。第一,财政税务法律与生态保护法律的良性互动。黄河流域的各个地方政部门应该尽快进行自然资源产权的确权等工作,同时还要结合脱贫攻坚、普惠金融等各个战略,实现财政税务法律与生态保护法律的高效联动,在加快区域生态法治建设的同时,也能够显著发挥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第二,商事经济制度与生态保护法律的良性互动。黄河流域的很多地区在产业发展方面都偏向于经济导向,导致生态环境与产业布局之间存在显著冲突。基于这种情况,各级政府部门就应该充分贯彻“生态优先”的理念,并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促进一二三产业的协同发展,改善商事经济制度,充分发挥黄河流域的资源优势。第三,旅游政策与生态保护法律的良性互动。黄河流域的地方政府部门应该充分明确生态环保的重要性,在发展旅游产业的时候也深入关注区域生态环境的承载力,通过法律法规打造绿色旅游产业,促进区域经济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三)切实加强执法力度

  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政府部门切实加强执法力度,保证各个法律法规可以在实践环境中全面落实。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部门可以依托于河长制、湖长制等制度,构建黄河流域的执法监管责任体系,明确每一段河流的管理责任和执法标准。特别是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存在显著的经济差异,因此在跨区域联合执法的时候,也应该考虑到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以及当地黄河河道的复杂程度,形成科学合理的执法体系。在具体开展执法活动的时候,政府部门一定要加大执法力度,绝不姑息任何违法行为,同时还要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清查违法人员或企业的陈年旧账,通过高质量的执法活动充分保证黄河流域的健康发展。

  (四)做好生态保护的普法教育

  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不仅仅要发挥法律法规的强制性管理作用,同时还要切实提高区域民众的思想觉悟,增强社会民众的法治观念,主动保护区域生态环境。一方面,地方政府部门可以在平时加大黄河文化的宣传,提高黄河文化的感染力与号召力,并推动法治元素在黄河文化体系中的有效融入,增强社会民众对黄河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特别是黄河流域的很多地方政府部门都开始着手弘扬黄河文化,后续也可以以此为契机,进行社会民众法治意识的有效提升。另一方面,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普法教育应该坚持“谁执法、谁普法”的原则,明确普法教育的主体与责任,使得普法教育可以深入到各个乡村地区,切实提高社会民众对于法律法规的认知水平,使得他们在平时生活中主动遵守这些法律。

  结束语

  综合来看,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法治建设虽然已经提上日程,但是现阶段还存在一定的困境问题,导致法治建设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在后续时间里,黄河流域的各个地方政府部门应该加大自身对于法治建设的重视程度,提高相关法律法规的精细化水平,使得现行的法律法规可以更好应用于黄河流域的环境治理工作。与此同时,政府部门还要寻求区域产业转型发展的有效路径,提高不同法律法规之间的协调性,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品质。

  参考文献

  [1]赵山河.高质量发展战略背景下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法治探究[J].黑龙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22,(03):7-10.

  [2]梁海燕.以法治推动黄河青海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J].社科纵横,2022,37(03):71-75.

  [3]邢悦,王俊霞.黄河流域河套灌区生态发展的法治困境与对策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2,(08):12-17.

篇六: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

  

  区域治理CENTRALISSUE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河海大学商学院詹濮源*摘要: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研究黄河流域目前存在的问题,对保护黄河流域生态和促进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黄河流域的生态、生产、生活三个方面都面临着许多问题,为了更好地了解黄河流域、治理黄河流域,本文运用案例分析法,阐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情况,并结合实际提出有关建议。关键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经济发展中图分类号:X171.4一、引言当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球的关注,资源、人口的矛盾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发突出,成为当下制约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态屏障[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595(2020)47-0029-0002挥流域的优势,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是促进流域经济、高等教育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和基础。抓好黄河流域产业结构调整的物化产业,对充分发挥黄河地理优势、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济良性循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影响。以青海省为例,2018年,三次产业结构与1949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7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上升37.8和33.3个百分点。粮食产量连续多年超过百万吨,油菜种植超过小麦,成为全省第一大农作物;枸杞产量达到8.56万吨,有机枸杞认证面积和产量全国居首,枸杞产业带动就业人数超过10万人;冷水鱼产量达到1.7万吨,约占全国总量的1/3,高原特色现代农牧业框架基本形成。工业新兴优势产业增加值达到716亿元,轻工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5%以上,较2011年提高8个百分点左右,三大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70%以上,新型工业化实现了由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的重大转变,2018年金融业增加值近300亿元,年均增长15%,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服务业扭转了十多年来占比下降的局面,全省发展活力不断增强,新的增长动能逐步形成,基本形成了具有青海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体系。(二)加强黄河流域内水源水质保护黄河水,母亲水。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水源地,只有保护好黄河水,才能保证供水不受影响,所以必须对其加强保护。首先,有必要在黄河流域继续实施退牧还草、还林,让土地得到自然修整,恢复生机活力。其次,需要加强对沙漠化土地的绿化治理,以及山区森林资源和湿度的涵养,提高对土地资源的综合保护。除了主流河道外,在支流源头实施进一步维护,这就需要支流源头(下转第59页)有大量村道需要改建和修建,部分牧区的村落仍然缺乏电力供应和通信覆盖,大量农牧区的危房需要重新修建,饮用水安全问题仍然很棘手。同时,黄河流域很多地区因为自然条件恶劣、生活水平较差,很难吸引农、林、水、牧、环保等专业技术人才,同时也面临人才留不住的问题。这些问题又进一步导致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质量不高,从而很难保障全民的基本需求,因此,文化和受教育水平同样也很低。(三)黄河流域水质污染问题严重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治理最为关键的一环就是水污染问题,它不但使得农业生产的效果大打折扣,而且还严重影响了黄河流域的人居环境。据观察而言,黄河流域水污染的原因是多重的,首先是工厂废水的排放问题。黄河流域因为工业化起步较为迟缓,整个流域特别是中上游仍然存在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发展的观念,在工业废水的处理中仍然存在很多漏洞。调查发现,许多工厂直接建在黄河两岸,很多含有有毒物质或者是化工废品的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黄河主河道中,使得黄河流域的水污染程度一直居高不下。其次是农业化肥的过度使用造成的水质污染问题。农业化肥中的氮磷钾等元素随着化肥的使用进入土壤和水中,并经过多种方式进入黄河,造成了黄河水质的污染。最后是生活污水的影响,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深入,人们产生的大量生活污水由于处理不当产生了污染。三、解决问题策略(一)有效地处理改善黄河流域内的经济发展问题对流域内的经济发展问题做强化处理是十分必要的,其关键在于调整产业结构,做好经济发展规划。在黄河流域经济发展中,要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就要充分发。黄河流域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生。在“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背景下,实现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对协调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黄河流域拥有全国1/3的人口和7.8%的土地面积,贡献了中国每年近1/4的经济总量,但是其生态问题依旧难以解决。作为全世界泥沙含量最高、水害严重的河流,也是水土流失严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弱的河流之一,黄河流域内还面临着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此外,还存在生态失衡、经济发展无力、人民文化素养和基本需求难以满足的情况。全面发展黄河流域一直是我国的一项发展战略,需要通过生态保护、经济结构调整、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来实现这一战略。因此,黄河流域需要抓住机遇提升环境保护力度,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促进流域高质量发展。二、问题及原因(一)黄河流域缺乏经济实力强劲的关键区域带动黄河流域想要尽早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就必须要有能拉动其他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区域。尽管黄河流域目前出现了一些发展态势良好的区域,例如,济南经济区、中原城市群等,但是,这些区域的辐射范围还无法影响到全黄河流域的其他区域的经济发展。因此,这些区域在经济水平、规模大小、产业输出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二)基础设施不完善目前在黄河流域的绝大部分区域,基础设施存在短板的问题比较突出。在这些区域,[3]作者简介:詹濮源,生于1999年,河海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工商管理。基金项目:2020河海大学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项目编码:20201029413892区域治理THEWHOLEWORLD④UNCTAD,http://第22卷第1期。⑨《华盛顿公约》第25条第1款。⑩由于德国与东共体其他成员国所签订的双边投资条约的定义中皆采用如此文本,仅在与肯尼亚签订的协议中将知识产权的定义部分由之前的穷尽式清单列举方式改为知识产权,尤其是版权、实用新型专利,将更多的知识产权形式纳入其中。?WIPO,http://www.wipo.int/wipolex/en/text.jsp?file_id=216619。?如1965年坦桑尼亚与德国签订的双边投资条约第二条第1款中规定:缔约任何一方给予由缔约另一方国民拥有或控制的企业在其境内的待遇,不应低于其给予本国国民或公司或任何第三方国家的国民或企业投资的待遇。而肯尼亚除了早期与德国、荷兰签订的条约中给予最惠国待遇以外,之后签订生效的投资协定均将国民待遇纳入其中,如肯尼亚与瑞士签订的《促进与互相保护投资协定》第四条第2款。东共体其他国家也具有同样规定,如乌干达与法国双边投资条约第四条,卢旺达与美国双边投资条约第四条第1款,布隆迪与英国双边投资条约第三条第1款等。?中国驻坦桑尼亚经济商务代表处.http://tz.mofcom.gov.cn/article/ddfg/200401/20040100168438.shtml(访问时间,2018年4月14日)?根据布隆迪投资法,布隆迪在除兵器、弹药等军工厂外,对于投资准入没有其他人限制,同时外国公司获取优惠待遇与其国民保持一致。?乌干达投资法第二十九条第1款。?乌干达与法国《互相保护欲促进投资协定》第五条第1款中规定,“缔约任何一方不得采取任何征用或国有化的措施直接或间接对另一缔约方的国民或公司在其领土或海域的投资发起征收,除非是出于公共利益、非歧视的也不违背具体承诺”。?有学者将中国所有已经签订的双边投资条约划分为三代:第一代(1982-1989年),第二代(1990-1997年),第三代(1998-2009年),第四代(2010年至今),每一代双边投资协定都反映了其依据的相应范本,第一代范本强调东道国的利益,第二代范本与第一代大致相似,第三代范本偏向于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第四代范本试图平衡投资者与东道国之间的利益,总体来看,中国的条约范本还是趋向于平衡缔约双方之间的利益的。?近年来中国在东非拿下不少大型项目,如第三届中坦投资论坛上签署了6个投资项目,协议金额达18亿美元。在乌干达,中国水电建设集团与政府签订了价值16.8亿美元的卡鲁玛水电站项目,项目金额越来越高,投资规模也一直增加。?例如,中国水电建设集团在乌投资investmentpolicyhub.unctad.org/IIA,(访问时间,2018年4月27日)。⑤德国作为世界上最早签订双边投资协定的国家,对于海外投资的法律保障非常重视。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双边投资条约就是1959年德国和巴基斯坦签订的双边投资条约。现今德国已经与世界上139个国家及地区签订了双边投资协定,覆盖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其中已生效130个,生效比重为94%(130/139)。与非洲43个国家与地区签订协定,其中生效42个,生效比重为97%(42/43)。非洲国家已生效双边投资协定占本国已生效双边投资协定的比重为32%(42/130),这一数字高于其他对非洲投资较多的发达国家(美国22.5%、英国19.6%、法国17.6%),而中国的这一比重为17.3%(18/104)。显然德国对于对非投资的法律保障极为重视,其与非洲国家已签订双边投资协定占非洲国家和地区的比重为76%(42/55)。以上数据系笔者根据UNCTAD的数据计算得出,数据来源UNCTAD,http://investmentpolicy/hub.un-ctad.org/IIA,(访问时间,2018年4月25日)。⑥《维也纳公约法》第31条规定,“应依其用于按其上下文并参照条约目的及宗旨所具有的通常意义善意解释”。⑦Rudolf

  Dolzer&

  ChristophSchreuer,PrinciplesofInternationalInvestmentLaw,OUPOxford,p43⑧朱伟东:《中非双边投资条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载《国际经济法学刊》(上接第29页)的水电站项目中,在已通过乌国内环境评估并已开工的情况下,因为环评问题导致停工。?TheCapitalMarketsandSecurities(ForeignInvestors)Regulations2014ofTanzania.?卡斯、李一平:《中国企业对东非共同体投资的现状及其影响》,《国际展望》2016年第6期。巨大的挑战,生态环境保护需要进一步完善与加强,经济发展仍需进一步推动。只有根据针对性较强的方案对当前流域内存在的问题进行妥善解决,从流域规划、流域保护、流域治理和区域经济建设等各个方面进行生态和经济的双重完善,才能更好地发展,同时也能为国家战略做出更有效的贡献。参考文献[1]徐宗学,张楠.黄河流域近50年降水变化趋势分析[J].地理研究,2006,25(1):27.[2]新华社.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J].中国水土保持,2019(10):10-11.[3]孙睿,刘昌明,朱启疆.黄河流域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与降水的关系[J].地理学报,2001(6):667-672.满足物质和精神需求,实现衣食住行四方面的要求,提供充足的基础设施建设,才能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以四川省为例,社会事业发展从局部突破到整体推进,从不均衡向逐步均衡转变,从低水平向中高水平提升,实现了跨越发展,正在朝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迈进。教育公平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教育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和整体提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普惠医疗卫生格局全面形成。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实现重大突破。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精准扶贫脱贫取得决定性进展,民生改善实现新变化,人民幸福感显著提升。四、结语当前,黄河流域的各项治理依旧面临着进一步采取退耕还林、还草措施,减少人为干预,这样一来,就可以提高黄河流域的节水能力。此外,要加强人们的节水意识,提高节水能力,减少生活污水的产生。一方面,随着黄河流域内陆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的增加、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的生活污水排放量也在增加,加上我国治污排污行动上的滞后,经常出现先污染再治理的错误循环。另一方面,我国国民对水资源的珍惜程度不够,加上水费比较便宜,就会导致本不该污染的水源被污染,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居民节水意识,减少水资源的浪费。(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要保障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需要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只有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59

篇七: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

  

  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也是亚洲第二大河流。它流经河南、山东、陕西等地,孕育了无数的文明和人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和破坏,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生态环境系统现状非常差。因此,我们需要制定正确的政策和措施,保护黄河生态环境,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

  1.滥开发

  导致生态破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想在黄河流域投资,大规模开发黄河流域,导致森林减少,天然水资源短缺,湖泊等环境退化。而且这些企业很多不注重环境保护,减少生产成本,随意排放废气,废水等污染物。

  2.水土流失

  严重扰乱生态平衡

  黄河流域地区存在大量的水土流失现象,这也是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水土流失不仅会导致黄河的萎缩和沙化,而且会导致大量的土地流失,直接扰乱生态平衡。

  3.环境污染

  严重影响人民生活质量

  污水、垃圾、噪音等环境污染物的排放已经严重侵蚀着黄河流域的生

  态环境,甚至威胁到了人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雷同随意的废气、废水的排放,垃圾的乱倒,都不仅仅是卫生问题,通常还对周围环境以及水质影响非常大。

  二、建议措施

  1.加强生态保护教育

  政府可以在全社会进行生态环境的教育宣传,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引导企业和个人遵守环保规定,积极支持环境友好型企业,倡导绿色生活。

  2.建立健全生态保护制度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的法规法规,规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加强对企业和个人的监管。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生态保护制度和机制,严格管理和治理水污染、大气污染、垃圾污染、土地污染等问题,保护黄河流域的生态健康。

  3.加强生态环境管理

  政府加大对黄河流域的环境建设,加强环境监测,完善环境建设,有效治理水土流失、大气污染、垃圾污染等问题。同时,加强对组织和个人的教育、监管和约束,维护黄河流域的生态健康。

  三、总结

  保护生态环境是重中之重,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时刻保持环保意识,参与到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中来。政府和企业要强化生态保护意识,制定出一系列的保护措施,保障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健康,推动高质量

  的生态文明建设。只有这样,才能让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持续健康地发展下去,才能让黄河的水从此不再“黄”。

篇八: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

  

  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黄河,位于中国中部,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的第二长河流,流经黄土高原、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地,是中国重要的水资源和农业生产基地。然而,随着经济发展的迅速推进,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将探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面临的挑战

  1.水资源短缺

  黄河是中国重要的水资源,但由于长期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导致水资源短缺。据统计,黄河流域的年均水资源总量仅为1200亿立方米,而流域内的人口却超过1亿,且经济发展需要用水量巨大,这使得黄河流域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2.水土流失严重

  黄河流域地势高差大,土壤脆弱,水土流失问题严重。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问题更加严重,土地退化、沙漠化等问题也日益突出。

  3.水污染加剧

  黄河流域的工业和农业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导致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据统计,黄河流域的水污染物排放量已经超过了中国水体环境质量标准的限值,且污染物种类复杂,对水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

  -1-

  1.经济发展不平衡

  黄河流域内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迅速,而西部地区落后。这导致了人口流失、资源浪费等问题,同时也加剧了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

  2.农业生产方式滞后

  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方式滞后,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不足。同时,农业生产中存在着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问题,导致土地退化、水污染等问题。

  3.生态保护意识淡薄

  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一些地区的生态保护意识淡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同时,一些企业和政府部门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不足。

  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1.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要加强黄河流域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推进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循环利用,同时加强水资源的监管和管理,确保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推进土地治理和生态修复

  要加强黄河流域的土地治理和生态修复,加强对水土流失、沙漠化等问题的治理,推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3.加强环境污染治理

  -2-

  要加强黄河流域的环境污染治理,推进工业、农业、城市等领域的环境污染控制,加强对环境污染源的监管和管理,确保黄河流域的水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4.推进经济发展的均衡和高质量

  要推进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的均衡和高质量,加强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提高生态保护意识

  要加强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意识,推进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加强对环保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企业和政府部门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确保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综上所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加强合作,共同推进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工作,确保黄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3-

篇九: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

  

  黄河流域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区域经济格局正从传统的“东西分化”基础上又呈现出“南北分化”的新态势。北方经济占全国的比重由2012年的45.8%降至2018年的38.5%。黄河流域省区占北方经济的“半壁江山”,面积、常住人口、GDP总量、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占北方地区的44.21%、57.72%、55.84%、48.93%,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更是达到60.99%和61.96%。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北方经济的重要支撑,具有“平衡南北方,协同东中西”的作用,只有黄河流域的“崛起”才能挺起北方经济的“脊梁”,为加快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存在主要问题:一是经济增速逐步放缓。黄河流域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由2008年的23.24%降至2018年的21.98%。2018年,黄河流域经济增速落后于长江流域1.21个百分点。二是内部发展不平衡。山东省的GDP总量、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分别是排名第二位的河南省的1.63、1.56、1.79和1.24倍,比青海、宁夏、甘肃、山西、内蒙古、陕西等省份的总和还要多。三是重化工业特征明显。黄河流域专业化部门主要集中于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资源能源产业和重化工业。黄河流域资源开采及其加工业的比重高达36.3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17个百分点。四是创新能力较弱。黄河流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额、亿元工业增加值R&D经费支出额、国内三种专利申请数、授权数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1.83%、83.27%、54.23%、50.81%。五是对外开放水平相对偏低。黄河流域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10.32%、9.32%,仅相当于长江流域的23.70%、22.48%,比GDP占全国的比重低11.66和12.48个百分点。六是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弱。黄河流域的郑州、西安,GDP总量位列九大国家中心城市后两位。省会城市首位度总体偏低,西宁、兰州、银川等首位度相对较高的城市由于经济实力较弱,辐射带动能力有限。

  高质量发展对策:

  一是因地制宜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要着眼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因地制宜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实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支撑。上游地区要合理布局城镇与产业,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双赢。中游地区应进一步增强能源开发利用和调配能力,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积极培育接续替代产业。下游地区应坚持集聚集约发展,持续转换发展动能,提升人口和产业承载能力。从全流域来看,一是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二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实施传统产业绿色、智能、技术“三大改造”,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化工、钢铁、有色金属、食品、服装等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三是积极化解过剩产能。提高环保、能耗、水耗、安全、质量、技术标准,加强多种政策的协调配合,重点化解钢铁、煤炭、电解铝、建材等行业过剩产能。四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服务实体经济、延伸重点产业链

  为着力点,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将黄河流域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加快文化资源与特色旅游、文化创意深度融合,创建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五是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加快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发展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

  二是强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高水平建设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发挥山东在黄河流域新旧动能转换中的先行先试作用。加快推进郑州、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郑州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发展枢纽经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建设具有创新活力、人文魅力、生态智慧、开放包容的国家中心城市,在引领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支撑中部崛起和辐射带动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发展中作出更大贡献;西安要深入推进“三中心二高地一枢纽”六维战略支撑体系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打造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支点、引领西北地区和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发挥城市群和都市圈在引领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资源高效配置、技术创新扩散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强化山东半岛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快建设兰州—西宁城市群、关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加快推进西安、洛阳、郑州、济南等大都市圈及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建设,加强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区域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推进人口、产业、交通、公共服务、市场要素

  的一体化对接。

  三是依托城市群和主要交通干线打造黄河活力经济轴带。根据流域内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明确在生态保护、现代农业发展、人口产业集中等方面的主体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要依托城市群和主要交通干线,积极培育黄河流域的经济增长轴线和核心区,打造黄河活力经济轴带。依托连霍高速、陆桥高速铁路、济南—滨州—东营高速铁路、银兰高速铁路、包西高速铁路等主要交通干线,有效联结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呼包鄂榆、晋中、中原、山东半岛等城市群和都市圈,打造西宁—兰州—西安—洛阳—郑州—济南—淄博—滨州—东营经济增长轴带,加快人口、产业聚集,辐射带动沿线地区发展。加强前期研究,明确黄河经济轴带的战略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实现路径。

  四是依托国家中心城市培育黄河创新走廊。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使企业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攻关、成果转化的主体。鼓励企业牵头建设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实施企业创新创业协同行动。突出关键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积极承担和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依托西宁、兰州、西安、洛阳、郑州、济南等国家中心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及相关城市群、都市圈,集聚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国内外先进科研成果、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抢占关键核心技术制高点,构建多层次创新平台体系,营造一流创新生态,建设具有吸引力的人居环境,打造国家级黄河创新走廊。

推荐访问: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 黄河流域 高质量 面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