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9篇

时间:2023-05-23 12:55:05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

  

  第28卷第1期青海草业Vol.

  2&No.l2019年3月QINGHAI

  PRATACULTUREMar.

  2019文章编号:1008-1445(201)01-0020-04专论综述2005?2015年三江源国家公园

  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研究苏小艺,陈克龙(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青海省自然地理与环境过程重点实验室,青海西宁810008)摘要:为了研究三江源国家公园2005-2015年植被覆盖状况在时空上的变化特征,本文运用地理空间数

  据云提供的MODIS—NDVI遥感影像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ENVI波段运算功能,计算三江源国

  家公园2005-2015年年均植被覆盖度,从时间和空间上对三江源国家公园植被覆盖度的变化情况做出

  了分析。结果表明,2005-2015年三江源国家公园植被覆盖度除澜沧江源园区外整体呈缓慢波动上升

  的趋势,植被覆盖度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大。分园区来看,澜沧江源植被覆盖度最高,黄河源次之,长江

  源植被覆盖度最差。关键词:MODIS;NDVI;植被覆盖度;三江源国家公园;时空变化中图分类号:S812.文献标识码:A引言植被是指地球表面某一地区所覆盖的植物群

  落,是联接陆地土壤、水体和大气之间能量交换和

  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⑷。植被覆盖度是指研究区

  的保护、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1研究区概况三江源国家公园位于青海省南部三江源地

  区,地理位置为北纬33。9"

  ~36。47",东经89°50"

  ~

  内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百分

  95°18\平均海拔350~

  4800m,是长江、黄河、澜

  沧江3条重要河流的水源发源地和我国重要的淡

  水补给地〔⑹。园区范围包括长江源园区、黄河源

  园区以及澜沧江源园区,总面积12.31x104012。

  长江源园区、澜沧江源园区群山耸立、以冰川地

  比,它的时空变化可以表征区域生态环境的演

  变nF。随着遥感(RS)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

  (GIS)的快速发展,利用遥感方法检测植被的生长

  状况国内外已有大量的科学研究[4"8]0归一化植

  被指数(NDVI)又称标准化植被指数,与植被覆盖

  貌、高山地貌、高平原丘陵地貌为主,黄河源园区

  位于三江源区地势较低的东部,大部分为高平原

  地貌⑴】。三江源区植被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垂直

  变化的特点,植被类型主要为高寒草甸类,以嵩

  度具有精密的联系,常被用来进行区域和全球的植被状态研究⑼。本研究以三江源国家公园

  2005-2015年MODIS13A1遥感影像为基本数据

  源,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ENVI波段运输功能,分析三江源国家公园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特

  征,以期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为三江源国家公园

  草、苔草为主。近几十年,受源区自然条件的限制

  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三江源生态环境问题日渐

  突出,主要表现在土地荒漠化、冰川退缩、草地退基金项目:青海省社科规划项目(16029)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健康动态评价。22005-2015年三江源国家公园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研究化、鼠害猖獗、水源涵养能力不断降低「⑵,这势必

  导致三江源区乃至全国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

  面临严峻的考验。在2013年11月的十八届三中

  苏小艺等由2005年的0.28上升至2015年的0.34,2006年

  至2009年、2012年至2015年呈稳定上升;黄河源

  园区NDVI值由0.44上升至2015年的0.47,200全会上,“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想法被首次提了

  出来,尽管那时国内对于国家公园的概念仍然很

  模糊,不过,模糊并没有阻碍国家体制试点工作的年至2010年持续稳定上升,2010年达到历史最大

  值0.48;与长江源园区和黄河源园区NDVI值缓

  慢波动上升不同的是澜沧江源园区DNVI值由

  推进,2016年中国首个国家公园一三江源国家公

  2005年0.58下降到0.57,2013年达到了历史最低

  园在青海启动试点,迈出了体制改革的第一步。2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2.1数据来源研究所用的基本遥感数据MODIS13A1下载

  于地理空间数据云,该数据是16d合成的NDVI

  植被指数产品数据,数据本身已经过去云、大气校

  正、辐射校正等基本处理,分辨率为500m。本研

  究选取2005-2015年影像数据,每年23个时相,每个时相2景,三江源国家公园范围线来自于

  青海省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2.2数据处理由MODIS13A1植被指数产品数据经过Arc-

  GIS、ENVI软件得到植被覆盖度灰度图,流程图如

  下叫3结果与分析3.1三江源国家公园NDVI值时间变化分析由表1和图1可知,三江源冃家公园2005年

  至2015年,年平均NDVI值整体缓慢波动上升,由

  2005年的0.43上升至2015年的0.46,表明整个

  园区植被覆盖度整体良好;长江源园区NDVI值

  值0.47,这与刘宪峰等的研究结果相吻合[⑷。

  NDVI值与植被覆盖度具有紧密的联系,NDVI值

  的缓慢上升表明研究区植被覆盖度的改善〔切,研

  究区植被覆盖度的改善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成

  立是不可分割的。2000年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成

  立并于2005年开始实施移民、退牧还草等重大工

  程,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研究区植被覆盖

  度的改善。图1三江源国家公园NDVI年际变化?

  ■长江源园区"?黄河源园区斓沧江源园区3.2三江源国家公园植被覆盖度空间分析三江源国家公园分为三个园区:长江源园区、澜沧江源园区以及黄河源园区,园区面积广阔,区

  域自然环境、水热组合存在差异,与之相对应三个

  园区植被覆盖度也有一定的差异。为了更形象的反映研究区2005-

  2015年植被覆盖度的空间变

  化,结合研究区植被覆盖度数值分布情况「切,将

  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划分为五个等级,即低覆盖度:

  fc<15%;中低覆盖度15Wfc<30;中覆盖度30Wfc

  <45;中高覆盖度45Wfc

  <60;高覆盖度fc

  M

  60[16]o由图2可知,三江源国家公园植被覆盖度

  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大,园区大部分区域植被覆

  盖度达到了中等水平。分园区来看,澜沧江源园

  区植被覆盖度最高,大部分区域植被覆盖度达到

  了中高水平,平均可以达到56%,这与其良好的地

  理环境、水热组合是分不开的;黄河源园区次之,

  大部分区域植被覆盖度达到中等水平,其东部以21青海草业

  2019年

  第28卷

  第1期及东南部部分地区植被覆盖度达到中高水平,平

  大区域,水热组合较差,植被覆盖度最低,平均为均达到44%;而长江源园区占据了西部和北部广

  30%。表12005-2015年三江源国家公园NDVI值园区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长江源园区0.280.270.290.310.330.290.310.300.330.320.34黄河源园区0.440.420.410.450.430.480.430.470.440.430.47澜沧江源园区0.580.560.530.590.550.570.540.580.470.530.57园区均值0.430.410.410.450.430.440.420.450.410.420.46图22005-2015年三江源国家公园植被覆盖度空间变化3.3结论和讨论盖度最差。从时间尺度分析,2005至2015年,三江源国

  本文利用MODIS13A1植被指数数据对三江

  家公园DNVI值呈现基本不变或波动的状态,整

  源国家公园植被覆盖度进行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分

  体上略有上升⑷]。从空间尺度分析,三江源国家

  析,但是,植被覆盖度受到多种因子的综合影响,公园植被覆盖度从西北向东南逐渐上升,平均覆

  研究所用遥感数据分辨率较低,对于大尺度、大范

  盖度为43%,达到中等水平。从园区角度看,澜沧

  围的研究来说,存在一定的不足。江源植被覆盖度最高,黄河源次之,长江源植被覆

  参考文献:[1]

  刘正佳,邵全琴.三江源地区植被覆盖度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J].水土保持研究,2014,

  21(6)

  :334~339,[2]

  国土资源部TD/

  T1001-

  2012.地籍阔查规程[S].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2012,[3]

  郭舵.植被指数及其研究进展[J].干旱气象,2003,

  21(4)

  :71~75.[4]

  孙红雨,王长耀,牛铮,等.中国地表植被覆盖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关系一基于NOAA时间序列数

  据分析[J].遥感学报,1998,

  2(3)

  :204~210.[5]

  徐斌,陶伟国,杨秀春,等.中国草原植被长势MODIS遥感监测[J].草地学报,2006,

  14(3):242~

  247.[6]

  李震,阎福礼,范湘涛.中国西北地区NDVI变化及其与温度和降水的关系[J].遥感学报,2005,

  9(3)

  :308~313.[7]

  张莲芝,李明,吴正方,等.基于SPOT

  NDVI的中国东北地表植被覆盖动态变化及其机理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

  25(1)

  :171~175.222005-2015年三江源国家公园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研究苏小艺等[8]

  Rouse

  J

  W

  J,

  Haas

  R

  H,

  Schell

  J

  A,

  et

  al.

  Monitoring

  Vegetation

  Systems

  in

  the

  Great

  Plains

  with

  Erts

  [J].

  Nasa

  Special

  Publication,

  1973,

  351?309.[9]

  郭伟伟,王秀兰,冯仲科,等.基于NDVI的植被覆盖度变化的研究与分析一以河北省张家口市为例

  [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2,35(7)

  :63~66.[10]

  郭佩佩.近52年来三江源地区气候生产力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兰州:西北师范

  大学,2014.[11]

  廉丽姝.三江源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区域气候响应[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12]

  王根绪,李琪,程国栋,等.40a来江河源区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J].冰川冻土,2001,

  23(4)

  :346~352.[13]

  刘旻霞,赵瑞东,邵鹏,等.近15a黄土高原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J].干旱区地理,2018,(1).[14]

  王颖,张科利,李峰.基于10年MODIS数据的锡林郭勒盟草原植被覆盖度变化监测[J].干旱区资

  源与环境,2012,

  26(9):165-169.[15]

  刘宪锋,任志远,林志慧,等.2000-2011年三江源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J].地理学报,2013,

  68(7):89?908.[16]

  田海静,曹春香,戴晟懋,等.准格尔旗植被覆盖度变化的时间序列遥感监测[J].地球信息科学学

  报,2014,

  16(1)

  :126~133.[17]

  李辉霞,刘国华,傅伯杰.基于NDVI的三江源地区植被生长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研究

  [J].生态学报,2011,

  31(19)

  :5495?5504.STUDY

  ON

  DYNAMIC

  CHANGE

  OF

  VEGETATION

  COVERAGE

  IN

  SANJIANGYUAN

  NATIONAL

  PARK

  FROM

  2005TO

  2015SU

  Xiao-yi

  et

  al(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

  Key

  Laboratory

  of

  Qinghai

  Natural

  Geographyand

  Environmental

  Process,Xining

  Qinghai

  810008,China)Abstract:

  In

  order

  to

  study

  the

  changes

  of

  vegetation

  cover

  in

  Sanjiangyuan

  National

  Park

  from

  time

  to

  time

  in

  2005-2015,

  this

  paper

  uses

  the

  MODIS-NDVI

  remote

  sensing

  image

  data

  provided

  by

  geospatial

  data

  cloud

  to

  calculate

  Sanjiangyuan

  National

  Park

  from

  2005to

  2015by

  using

  GIS

  and

  ENVI

  software.

  The

  annual

  vegeta-tion

  coverage

  was

  analyzed

  in

  terms

  of

  time

  and

  space

  for

  the

  change

  of

  vegetation

  coverage

  in

  Sanjiangyuan

  Na-tional

  Park.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vegetation

  coverage

  of

  Sanjiangyuan

  National

  Park

  in

  2005-2015has

  a

  tendency

  to

  increase

  slowly

  except

  for

  the

  source

  region

  of

  Minjiang

  River,

  and

  the

  vegetation

  coverage

  gradual-ly

  increases

  from

  northwest

  to

  southeast.

  In

  terms

  of

  the

  park,

  the

  vegetation

  coverage

  of

  the

  Minjiang

  River

  is

  the

  highest,

  followed

  by

  the

  Yellow

  River,

  and

  the

  vegetation

  coverage

  of

  the

  Yangtze

  River

  is

  the

  worst.

  Keywords:

  MODIS;

  NDVI;

  Vegetation

  coverage;

  Sanjiangyuan

  national

  park;

  Time

  and

  space

  changes23

篇二: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

  

  55且严重的环境损害往往是地方政府的不作为以及地方保护主义抬头所致,同时也伴随着当地公众的环境权利意识薄弱的因素。在这类地区,常常伴随着地方保护主义在证据收集和司法程序上的影响以及缺乏群众在环保领域的支持,甚至当地环境损害企业的联合抵制的压力,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难度较大,结果难以预料,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因此对这类地区的诉讼主体资源的投入应当适当倾斜,国家应当在政策上、物质上以及荣誉上赋予更多以便鼓励各类环境公益诉讼主体投入到这一迫切需要改变环境损害状况的地区。发法官适用的无所适从以及相似情况审判结果的迥异,这是维护法治目标的需要。在2014年《环境保护法》第五十八条明确规定环境公益组织环境公益诉讼主体资格以及2017年《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规定检察机关环境民事和环境行政公益诉讼主体资格的情况下,《改革方案》第二条工作原则中第三款主动磋商内容和《最高院若干规》第十六条、第十七条仍旧做出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优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优于环境公益诉讼的安排。特别是《民法典》侵权责任编第一千二百三十四条、第一千二百三十五条明确指出了国家规定的机关或者法律规定的组织有权请求侵权人生态环境修复以及赔偿损失和费用的权利,这两条中提出的“国家规定的机关或者法律规定的组织”显然包括了2014年《环境保护法》规定的环境公益组织和2017年《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规定的检察机关。因此从生态文明建设和法治强国战略双重目标分析,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权利人资格问题亟须做出改革,构建合作竞争机制下优化配置环境公益诉讼主体资格资源的制度。参考文献[1]楚道文,唐艳秋.论生态环境损害救济之主体制度[J].政法论丛,2019(5):139-150.[2]田超.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的法律性质探讨[J].环境保护,2020(24):22-25.[3]吕忠梅,窦海阳.以“生态恢复论”重构环境侵权救济体系[J].中国社会科学,2020(2):118-140.[4]孙洪坤.公益诉讼、能力壁垒与相对合理:基于某省C市毒地案二审判决的法理省思[J].东方法学,2021(02):168-177.[5]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M].余逊达,陈旭东,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311.[6]孙洪坤.检察机关提起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破局及启示[J].

  环境保护,2016(3-4):84-86.结语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权利人资格问题对于环境政策、法律体系自洽性考虑,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权利人资格的设立应当保持与《环境保护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规定的环境公益诉讼和《民法典》侵权责任编的高度统一,方能使法律与国家政策规定之间不会相互冲突,引(孙洪坤系安徽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孙少炯,浙江农林大学文法学院)守护中华水塔?三江源·沁源行动正式启动4月12日,联合利华旗下净水品牌沁园联合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共同开启“沁园·致净健康水源2030—三江源·沁源行动”。该行动旨在促进ENVIRONMENTAL?PROTECTION?Vol.?49?No.08?2021水源地生态文明建设,在未来十年内,以三江源为核心向外辐射,从环境、社区和家庭等维度持续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带动区域绿色经济发展,家庭和社区饮水健康保障等行动,助力实现高原地区零废社区建设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长远愿景。沁园希望通过该行动,积极投身于从水的源头保护到水的后端净化的全方位饮水解决方案中,在助力三江源水源地生态环境提升的同时,支持亿万三江流域的家庭获得纯净健康的饮用水。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司副司长高洁、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徐光、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王湘国、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基金会副理事长官却、联合利华北亚区副总裁曾锡文、联合利华水和空气健康要素品类中国区总经理潘诗阳等嘉宾出席了启动仪式。

篇三: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

  

篇四: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

  

  三江源生态保护的社会力量

  作者:***

  来源:《新西部》2020年第09期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坚持开放建园理念,吸引社会团体、公益组织、志愿者、科研机构等积极投身到生态保护和国家公园建设管理中来,逐渐形成三江源生态保护“同盟军”。经过五年实践,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遵循国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传承的原则,初步建立起众多企业与社会公益组织参与,国际、国内及科研院校合作的新机制。

  8月3日到7日,三江源生态保护基金会与国家公园管理局联合阿拉善SEE基金会、中国五矿国际信托有限公司联合北京快手科技有限公司、青海悦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青海三江源生态体验服务有限公司共同开展的“饮水思源·探秘三江源”活动启动仪式在西宁举行。

  这次活动分为“长江溯源”“黄河寻源”“澜沧江探源”三条线路,以及公益晚会等,以“同饮一江水,致敬抗‘疫’人”为主题,通过组织抗疫英雄、企业家、艺术家、专家学者、公益人士踏勘三江流域,观测野生动植物,体验人文地理,感受民俗文化,从直观到感官、从外到内、从过去到现在,全面触碰三江源。通过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体验纯正的三江源生态文化,感受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成果,凝聚各方力量共同保护三江源,动员全社会共同保护中国生态安全大屏障,持续有效地为三江源的生态环境保护尽一份力。

  其实,今年的这次活动是在2019年“饮水思源·探秘三江源”公益活动成功举办后的再一次拓展。这也是三江源国家公园开放办园理念,扩大社会力量参与生态保护的一次有益尝试。

  三江源的基金会

  今年3月13日,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赫万成参与了三江源生态保护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交流座谈会。赫万成对基金会近年来的工作予以了高度肯定,他说,基金会在发挥自身优势,助力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国家公园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2019年,无论是资金募集还是项目建设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斐然成绩。尤其是三江源生态专业班的开设,对农牧民群众素质提升、农牧民家庭脱贫增收等方面意义重大。这些举措与三江源国家公园发展的总体规划是相适应、相符合的,充分体现了在国家公园建设中基金会重要的社会公益平台作用。

  西宁市城西区文景街32号,从国投广场5楼一走出电梯口,一个绿色圆形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基金会标志牌扑面而来。办公区域8块工作展示牌简明扼要地将基金会发展历程与近几年来的重点工作进行了介绍。

  据基金会提供的资料显示,成立于2012年10月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基金会是为了加快推进三江源生态保护修复,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实现三江源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三江源保护公益事业,为建立生态保护长效机制提供支持而成立的。其宗旨就是凝聚社会力量,支持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助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果洛洲杂多县黄河源头核心保护区鄂陵湖湖畔的擦泽村,工人们正在忙着给一排新修建的木屋子安装门窗。这个村子经批准将成为黄河源区生态体验点,也是基金会项目管理部牵头的三江源生态体验活动之一。之所以选择这个村子,是因为擦泽村背靠黄河源头第一山日尕则顶峰,“黄河源头”牛头纪念碑就在此处,村子旁边鄂陵湖湖滩相传是一千多年前松赞干布迎娶唐朝文成公主的柏海滩,当年修建的迎亲滩遗址依然留存。

  这个体验点完全符合三江源国家公园尝试将以“三江之源”自然生态体验为主体,结合生态人文体验、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体验,开展三江源地区的高原户外探险体验、自然环境观光体验、野生动植物资源观测识别体验、民族宗教文化体验、科学考察以及相关衍生体验等项目的要求。

  与此同时,基金会还在擦泽村开展了生态保护建设村项目,这个项目内容主要包括人居环境美化、志愿者协会(村级社区生态共管组织)建设、生活垃圾处理、生态环境保护图书室、宣传牌建设、生态节能燃料等五个方面。基金会将会为这个村子投放环保焚烧炉1台,吸粪车1辆,环保垃圾桶24个,投影仪1个,配套音响2个,书架3个,图书300册。

  据基金会工作人员介绍,基金会的基本工作范畴大都包含在三江源生态保护区开放办园的工作范围之内。而基金会从2018年4月归于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管理后,整体工作有了方向性的调整。一方面搭建社会融资平台,以三江源国家公园作为平台,让政府加大财政支持,同时广泛引导社会资金多渠道投入,鼓励民间和社会资本参与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保护、建设与发展。到2019年年底,已募集近3000万元资金,其中饮水思源活动公益晚会募集资金925万元。

  另一方面,调动企业参与,牵手多方力量呵护美丽江源,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共建共享机制。2018年,恒源祥集团举行了“益起遇见可可西里”公益活动捐赠仪式,为可可西里管理工作人员捐赠了量身定制的具有科技智能御寒的装备和生活用品。与此同时,还分批在上海为可可西里保护站工作人员提供健康体检服务。

  2018年7月,广汽传祺公司为三江源国家公园捐赠了20台GS8巡查巡护专用车,用于国家公园工作人员日常巡查巡护工作。

  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鉴于三江源国家公园特殊的环境,专门开发了针对性很强的生态类保险项目。另外在生态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园区责任、财产损失等方面也与国家公园展开了全方位合作。2018年10月,捐赠生态管护员保险保费163.20万元,为1.7万多名生态管护员提供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保险总额达55亿元。2019年,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定向捐助资金1900多万元,创下了基金会年度募资新纪录。

  项目带动结硕果

  2019年9月18日,三江源生態保护基金会组织开展的“关爱三江源妇女健康义诊——曲麻莱行”活动启动仪式在玉树州曲麻莱县举行。中国妇女儿童保健协会,中国投资协会健康产业公益扶贫促进中心大力支持这次活动,并为“关爱三江源妇女健康行动”捐赠总价值30万元的仪器设备。青海大美中药科技有限公司及青海健康力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为这次义诊筛查活动捐赠价值10万元的仪器设备及药剂药械。

  这是基金会所做的民生改善项目之一。

  基金会工作人员将近几年的工作总结为“442211”,即:四大项目、四大公益活动、两个基地建设、两个宣传平台建设,以及一个生态班和一个生态体验公司。

  据基金会提供的资料显示,四个品牌项目中最主要的是生态小区建设项目。基金会编制完成了针对国家公园范围的《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小区项目建议书》,项目主要针对当前三江源地区村镇牧民聚集地周边一些小范围、小区域、小面积的生态疮疤和小生态瘢痕进行修复和治理。目前,该项目正在多方筹集资金,按照项目资金到位情况分步实施。2019年已与三江源国家公园合作共同实施了局部地区的草原治理小区建设,同时经积极沟通协商,初步与中国绿化基金会达成项目合作意向。

  其次是生态村建设项目。这个项目目前共完成投资277万元。其为中达日县窝赛乡康巴、直却、依隆三个村投资120万元,称多县珍秦镇十一村投资87万元,玛多县扎陵湖乡擦泽村投资70万元。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含六个方面:村域内垃圾收集、分类、清运、储存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焚烧炉配置;非集中定居点环保卫生厕所建设;生态文明主题图书馆建设;节能设备配备;生态环保专业知识培训;成立村级生态环保协会或志愿者。在项目执行中,基金会多次对项目进行了实地勘察调研,并与当地主管领导和村两委进行了对接,根据项目实施地的实际需求规划布局项目,在项目实施中加大督导力度力求项目显成效。

  关爱三江源妇女健康行动也是一个重要项目。基金会投资50多万元实施了曲麻莱县“关爱三江源地区妇女健康行动”,为三江源地区妇女送医送药送设备,组织医疗专家团队深入全县5乡1镇开展了为期十五天的健康宣教和妇科病筛查工作。活动宣教受众2000多人次,筛查患者394人,并为每位患者建立了健康档案,将所有检查结果反馈当地卫生部门,为危重病人在省第四人民医院开通了绿色通道。通过项目实施,宣传和普及了健康理念,提升了牧区妇女健康意识和健康水平。

  在传统文化保护项目上,基金会通过梳理和调研,在青海省文旅厅、社会协会与民间团体、考古专家的指导建议下确立项目方向,重点编制完成了《三江源地区岩画资源普查项目建议书》。同时,积极寻求项目合作,募集项目资金。向青海省文旅厅和青海省考古研究所上报了《关于支持开展三江源地区岩画资源普查的申请》,与青海省考古研究所达成合作意向,未来将根据资金募集情况逐步推进。

  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论坛成效斐然。2019年,在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首届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论坛成功举办。整场论坛讲座专业性强、针对性强、指导性强,内容详实,学术氛围浓厚。通过论坛,增强了人们对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中华水塔重要生态地位的认识,提高了对三江源生态保护的意识,坚定了做好生态保护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国家公园的即将成立,也让三江源区的生态体验活动蓄势待发。以生态示范、自然体验和科学研究为目的,根据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环境教育和自然体验试点方案,基金会编制规划了《三江源自然生态体验项目特许经营方案》,这是为向社会各界提供生态环境教育和自然体验途径,提供原住文化体验的机会,展示生态保护工程建设成效,开展生态保护建设实践,推广生态保护经验,为全社会深入了解三江源的原生景观、原住文化和独特的生物多樣性搭建平台。目前生态体验项目已纳入三江源国家公园特许经营试点范围,正在探索实施。

  为了夯实生态科研基础,基金会建立了两个科研基地。2019年10月23日,由基金会与中科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合作共建的“三江源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在贵南县过马营镇直亥村圆满落成。基地将依托中国科学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的学科优势,合作开展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发展研究、自然生物资源与生态探险体验融合发展探索及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等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研究支持。

  同时,基金会与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合作,在班玛县玛可河流域建立了野生动物监测基地,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一期共布设60台红外相机,在近4800个相机工作日中共拍摄到18种兽类和9种鸟类,并首次记录到黄喉貂影像。此外,还记录到马麝、中华斑羚、水鹿等其他珍稀物种,为三江源地区生物多样性研究采集到了大量的影像资料。目前正在开展二期监测,布设红外相机200台,今年3月进行了第二次数据采集。

  基金会还创办了《三江源生态》杂志和基金会网站。《三江源生态》已出刊6期,分别送至省、州、县相关单位、大专院校等,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基金会网站改版扩容后,网站更加符合新的宣传和资金募集要求,打通了网站与金融机构的渠道,实现了线上捐资募集。通过改版升级,实现了PC端门户网站、手机端网站、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公众号多端点融合,访问量达50万人次。

  为提高三江源地区农牧民综合素质,培养生态专业人才,基金会与西宁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开设了“三江源生态专业班”学历教育,学制三年。在课程设置上侧重于培养生态环境监测、生态畜牧业、旅游文化、互联网、电商等三江源地区绿色产业发展急需的实用型人才。资助对象主要为三江源地区贫困家庭子女,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为三江源生态保护储备专业技术人才。项目将资助生态班学生在校期间的伙食补助及各项杂费,每届资助总额在50万元左右。2019首届生态班共资助学生42名。

  为进一步拓展三江源生态保护基金会业务范围,不断发展和壮大三江源生态保护基金会经济实体,探索国家公园特许经营的多种途径,基金会联合创办了“三江源生态体验服务有限公司”,通过开展国家公园生态体验特许经营,拓展基金会自身造血功能,通过示范引领,带动当地群众参与生态资源经营,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变。通过组织访客开展生态体验、科学研究、探险探秘等活动,鼓励和支持当地农牧民、合作社参与生态向导和提供相关体验服务,辐射带动当地农牧民增收致富。三江源生态保护基金会生态体验特许经营收益将全部用于生态公益项目建设。

  这是基金会所做的民生改善项目之一。

  基金会工作人员将近几年的工作总结为“442211”,即:四大项目、四大公益活动、两个基地建设、两个宣传平台建设,以及一个生态班和一个生态体验公司。

  据基金会提供的资料显示,四个品牌项目中最主要的是生态小区建设项目。基金会编制完成了针对国家公园范围的《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小区项目建议书》,项目主要针对当前三江源地区村镇牧民聚集地周边一些小范围、小区域、小面积的生态疮疤和小生态瘢痕进行修复和治理。目前,该项目正在多方筹集资金,按照项目资金到位情况分步实施。2019年已与三江源国家公园合作共同实施了局部地区的草原治理小区建设,同时经积极沟通协商,初步与中国绿化基金会达成项目合作意向。

  其次是生态村建设项目。这个项目目前共完成投资277万元。其为中达日县窝赛乡康巴、直却、依隆三个村投资120万元,称多县珍秦镇十一村投资87万元,玛多县扎陵湖乡擦泽村投资70万元。項目主要建设内容包含六个方面:村域内垃圾收集、分类、清运、储存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焚烧炉配置;非集中定居点环保卫生厕所建设;生态文明主题图书馆建设;节能设备配备;生态环保专业知识培训;成立村级生态环保协会或志愿者。在项目执行中,基金会多次对项目进行了实地勘察调研,并与当地主管领导和村两委进行了对接,根据项目实施地的实际需求规划布局项目,在项目实施中加大督导力度力求项目显成效。

  关爱三江源妇女健康行动也是一个重要项目。基金会投资50多万元实施了曲麻莱县“关爱三江源地区妇女健康行动”,为三江源地区妇女送医送药送设备,组织医疗专家团队深入全县5乡1镇开展了为期十五天的健康宣教和妇科病筛查工作。活动宣教受众2000多人次,筛查患者394人,并为每位患者建立了健康档案,将所有检查结果反馈当地卫生部门,为危重病人在省第四人民医院开通了绿色通道。通过项目实施,宣传和普及了健康理念,提升了牧区妇女健康意识和健康水平。

  在传统文化保护项目上,基金会通过梳理和调研,在青海省文旅厅、社会协会与民间团体、考古专家的指导建议下确立项目方向,重点编制完成了《三江源地区岩画资源普查项目建议书》。同时,积极寻求项目合作,募集项目资金。向青海省文旅厅和青海省考古研究所上报了《关于支持开展三江源地区岩画资源普查的申请》,与青海省考古研究所达成合作意向,未来将根据资金募集情况逐步推进。

  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论坛成效斐然。2019年,在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首届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论坛成功举办。整场论坛讲座专业性强、针对性强、指导性强,内容详实,学术氛围浓厚。通过论坛,增强了人们对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中华水塔重要生态地位的认识,提高了对三江源生态保护的意识,坚定了做好生态保护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国家公园的即将成立,也让三江源区的生态体验活动蓄势待发。以生态示范、自然体验和科学研究为目的,根据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环境教育和自然体验试点方案,基金会编制规划了《三江源自然生态体验项目特许经营方案》,这是为向社会各界提供生态环境教育和自然体验途径,提供原住文化体验的机会,展示生态保护工程建设成效,开展生态保护建设实践,推广生态保护经验,为全社会深入了解三江源的原生景观、原住文化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搭建平台。目前生态体验项目已纳入三江源国家公园特许经营试点范围,正在探索实施。

  为了夯实生态科研基础,基金会建立了两个科研基地。2019年10月23日,由基金会与中科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合作共建的“三江源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在贵南县过马营镇直亥村圆满落成。基地将依托中国科学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的学科优势,合作开展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发展研究、自然生物资源与生态探险体验融合发展探索及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等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研究支持。

  同时,基金会与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合作,在班玛县玛可河流域建立了野生动物监测基地,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一期共布设60台红外相机,在近4800个相机工作日中共拍摄到18种兽类和9种鸟类,并首次记录到黄喉貂影像。此外,还记录到马麝、中华斑羚、水鹿等其他珍稀物种,为三江源地区生物多样性研究采集到了大量的影像资料。目前正在开展二期监测,布设红外相机200台,今年3月进行了第二次数据采集。

  基金会还创办了《三江源生态》杂志和基金会网站。《三江源生态》已出刊6期,分别送至省、州、县相关单位、大专院校等,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基金会网站改版扩容后,网站更加符合新的宣传和资金募集要求,打通了网站与金融机构的渠道,实现了线上捐资募集。通过改版升级,实现了PC端门户网站、手机端网站、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公众号多端点融合,访问量达50万人次。

  为提高三江源地区农牧民综合素质,培养生态专业人才,基金会与西宁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开设了“三江源生态专业班”学历教育,学制三年。在课程设置上侧重于培养生态环境监测、生态畜牧业、旅游文化、互联网、电商等三江源地区绿色产业发展急需的实用型人才。资助对象主要为三江源地区贫困家庭子女,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为三江源生态保护储备专业技术人才。项目将资助生态班学生在校期间的伙食补助及各项杂费,每届资助总额在50万元左右。2019首届生态班共资助学生42名。

  为进一步拓展三江源生态保护基金会业务范围,不断发展和壮大三江源生态保护基金会经济实体,探索国家公园特许经营的多种途径,基金会联合创办了“三江源生态体验服务有限公司”,通过开展国家公园生态体验特许经营,拓展基金会自身造血功能,通过示范引领,带动当地群众参与生态资源经营,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变。通过组织访客开展生态体验、科学研究、探险探秘等活动,鼓励和支持当地农牧民、合作社参与生态向导和提供相关体验服务,辐射带动当地农牧民增收致富。三江源生态保护基金会生态体验特许经营收益将全部用于生态公益项目建设。

  这是基金会所做的民生改善项目之一。

  基金会工作人员将近几年的工作总结为“442211”,即:四大项目、四大公益活动、两个基地建设、两个宣传平台建设,以及一个生态班和一个生态体验公司。

  据基金会提供的资料显示,四个品牌项目中最主要的是生态小区建设项目。基金会编制完成了针对国家公园范围的《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小区项目建议书》,项目主要针对当前三江源地区村镇牧民聚集地周边一些小范围、小区域、小面积的生态疮疤和小生态瘢痕进行修复和治理。目前,该项目正在多方筹集资金,按照项目资金到位情况分步实施。2019年已与三江源国家公园合作共同实施了局部地区的草原治理小区建设,同时经积极沟通协商,初步与中国绿化基金会达成项目合作意向。

  其次是生态村建设项目。这个项目目前共完成投资277万元。其为中达日县窝赛乡康巴、直却、依隆三个村投资120万元,称多县珍秦镇十一村投资87万元,玛多县扎陵湖乡擦泽村投资70万元。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含六个方面:村域内垃圾收集、分类、清运、储存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焚烧炉配置;非集中定居点环保卫生厕所建设;生态文明主题图书馆建设;节能设备配备;生态环保专业知识培训;成立村级生态环保协会或志愿者。在项目执行中,基金会多次对项目进行了实地勘察调研,并与当地主管领导和村两委进行了对接,根据项目实施地的实际需求规划布局项目,在项目实施中加大督导力度力求项目显成效。

  关爱三江源妇女健康行动也是一个重要项目。基金會投资50多万元实施了曲麻莱县“关爱三江源地区妇女健康行动”,为三江源地区妇女送医送药送设备,组织医疗专家团队深入全县5乡1镇开展了为期十五天的健康宣教和妇科病筛查工作。活动宣教受众2000多人次,筛查患者394人,并为每位患者建立了健康档案,将所有检查结果反馈当地卫生部门,为危重病人在省第四人民医院开通了绿色通道。通过项目实施,宣传和普及了健康理念,提升了牧区妇女健康意识和健康水平。

  在传统文化保护项目上,基金会通过梳理和调研,在青海省文旅厅、社会协会与民间团体、考古专家的指导建议下确立项目方向,重点编制完成了《三江源地区岩画资源普查项目建议书》。同时,积极寻求项目合作,募集项目资金。向青海省文旅厅和青海省考古研究所上报了《关于支持开展三江源地区岩画资源普查的申请》,与青海省考古研究所达成合作意向,未来将根据资金募集情况逐步推进。

  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论坛成效斐然。2019年,在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首届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论坛成功举办。整场论坛讲座专业性强、针对性强、指导性强,内容详实,学术氛围浓厚。通过论坛,增强了人们对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中华水塔重要生态地位的认识,提高了对三江源生态保护的意识,坚定了做好生态保护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国家公园的即将成立,也让三江源区的生态体验活动蓄势待发。以生态示范、自然体验和科学研究为目的,根据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环境教育和自然体验试点方案,基金会编制规划了《三江源自然生态体验项目特许经营方案》,这是为向社会各界提供生态环境教育和自然体验途径,提供原住文化体验的机会,展示生态保护工程建设成效,开展生态保护建设实践,推广生态保护经验,为全社会深入了解三江源的原生景观、原住文化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搭建平台。目前生态体验项目已纳入三江源国家公园特许经营试点范围,正在探索实施。

  为了夯实生态科研基础,基金会建立了两个科研基地。2019年10月23日,由基金会与中科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合作共建的“三江源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在贵南县过马营镇直亥村圆满落成。基地将依托中国科学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的学科优势,合作开展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发展研究、自然生物资源与生态探险体验融合发展探索及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等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研究支持。

  同时,基金会与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合作,在班玛县玛可河流域建立了野生动物监测基地,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一期共布设60台红外相机,在近4800个相机工作日中共拍摄到18种兽类和9种鸟类,并首次记录到黄喉貂影像。此外,还记录到马麝、中华斑羚、水鹿等其他珍稀物种,为三江源地区生物多样性研究采集到了大量的影像资料。目前正在开展二期监测,布设红外相机200台,今年3月进行了第二次数据采集。

  基金会还创办了《三江源生态》杂志和基金会网站。《三江源生态》已出刊6期,分别送至省、州、县相关单位、大专院校等,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基金会网站改版扩容后,网站更加符合新的宣传和资金募集要求,打通了网站与金融机构的渠道,实现了线上捐资募集。通过改版升级,实现了PC端门户网站、手机端网站、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公众号多端点融合,访问量达50万人次。

  为提高三江源地区农牧民综合素质,培养生态专业人才,基金会与西宁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开设了“三江源生态专业班”学历教育,学制三年。在课程设置上侧重于培养生态环境监测、生态畜牧业、旅游文化、互联网、电商等三江源地区绿色产业发展急需的实用型人才。资助对象主要为三江源地区贫困家庭子女,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为三江源生态保护储备专业技术人才。项目将资助生态班学生在校期间的伙食补助及各项杂费,每届资助总额在50万元左右。2019首届生态班共资助学生42名。

  为进一步拓展三江源生态保护基金会业务范围,不断发展和壮大三江源生态保护基金会经济实体,探索国家公园特许经营的多种途径,基金会联合创办了“三江源生态体验服务有限公司”,通过开展国家公园生态体验特许经营,拓展基金会自身造血功能,通过示范引领,带动当地群众参与生态资源经营,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变。通过组织访客开展生态体验、科学研究、探险探秘等活动,鼓励和支持当地农牧民、合作社参与生态向导和提供相关体验服务,辐射带动当地农牧民增收致富。三江源生态保护基金会生态体验特许经营收益将全部用于生态公益项目建设。

篇五: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组建三江源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局的通知

  佚

  名

  【期刊名称】《青海政报》

  【年(卷),期】2017(000)02【摘

  要】青政[2017]69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委、办、厅、局:为推进三江源国家公园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试点工作,根据《中央编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三江源国家公园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试点实施方案的批复》(中央编办复字[2017]230号),同意我省组建三江源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局。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组建三江源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局,

  【总页数】1页(P3-3)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D625【相关文献】

  1.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青海省三江源国家公园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J],;2.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试行办法》的通知[J],;3.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青海省三江源—可可西里旅游区申报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J],;4.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及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履行经济责任重点事项和重点风险提示手册》和《青海省领导干部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重点事项及重点风险提示手册》的通知[J],青海省人

  民政府办公厅;5.青海省人民政府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青海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印发《开展农牧区食品市场“四打击四规范”专项整治行动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六: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

  

  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气象公报发布

  黄河源湖泊面积增大

  4月28日,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省气象局联合发布《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气象公报(2023年)》以下简称《公报》。《公报》显示,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开展以来,园区内植被生态质量趋好,固碳释氧量增加,黄河源湖泊面积增大,水源涵养能力提升。

  《公报》基于卫星遥感和气象数据,对2023年三江源国家公园园区植被生态质量、荒漠化土地、牧草物候及产量、积雪面积及日数、土壤含水量、冻土变化和湖泊面积监测及气象条件影响分析。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开展以来园区内固碳释氧、水源涵养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作了评估。

  《公报》显示,2023年三江源国家公园园区年平均气温为零下2摄氏度,年降水量516.9毫米,年日照时数为2318.7小时。与近十年平均相比,2023年园区年平均气温偏低,年降水量偏多,年日照时数偏少,水热条件匹配一般。

  2023年三江源国家公园园区植被生态质量

  较近十年平均整体略偏好,2000年以来植被生态质量总体趋好。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长江源园区西北部,澜沧江源园区和黄河源园区有零星分布,以轻度荒漠化为主。与近十年平均水平相比,牧草生育期长度持平略延长。2023年园区牧草长势年景评价为“平年”。

  2023年积雪季(2023年10月至2023年5月),园区积雪面积较近

  十年平均增大3.4倍,积雪日数较近十年平均偏多18天。2023年园区土壤含水量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园区年季节性最大冻土深度较近十年平均整体持平略减。2023年园区典型湖泊面积与近十年相比整体增大,近年来局部湖泊形成高原湖链。

  《公报》披露,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开展以来的生态状况评估: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开展后(2023年至2023年)与开展前十年平均(2023年至2023年)相比,园区植被生态质量整体改善,固碳释氧量增加。扎陵湖和鄂陵湖水体面积增大。

  (编辑:逍遥客)

篇七: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规划

  (征求意见稿)

  2018年10月

  中咨集团生态技术研究所(北京)有限公司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1第一节

  规划背景

  ....................................................................................1第二节

  规划依据

  ....................................................................................2第三节

  三江源国家公园概述

  ................................................................5一、位置和范围..................................................................................5二、特色和价值..................................................................................6第四节

  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规划目标......................................................................................第五节

  与相关规划关系

  ......................................................................10第二章

  管理现状评估............................................................................11第一节

  管理目标

  ..................................................................................11第二节

  管理创新和成效

  ......................................................................11一、建立管理运行体制....................................................................12二、健全完善制度体系....................................................................13三、开展自然资源综合执法............................................................14四、创新生态管护公益岗位............................................................15第三节

  存在问题和困难

  ......................................................................15一、体制机制仍未根本理顺............................................................15二、生态保护能力仍然薄弱............................................................16三、管理运行效率有待提升............................................................16第三章

  最严格的生态系统管理............................................................18第一节

  有效的空间管控

  ......................................................................18一、核心保育区................................................................................18二、生态保育修复区........................................................................19三、传统利用区................................................................................20四、二级功能分区............................................................................21第二节

  生态保护与修复

  ......................................................................21一、管理目标....................................................................................21二、管理措施....................................................................................21第三节

  生态监测评估

  ..........................................................................24一、管理目标....................................................................................25二、任务设计....................................................................................25三、管理措施....................................................................................25第四节

  环境综合整治

  ..........................................................................27一、管理目标....................................................................................27二、任务设计....................................................................................27三、管理措施....................................................................................27第四章

  支撑国家公园的活动管理........................................................29第一节

  社区管理

  ..................................................................................2一、管理目标....................................................................................29二、任务设计....................................................................................29三、管理措施....................................................................................29第二节

  科学研究

  ..................................................................................31一、管理目标....................................................................................31二、课题设计....................................................................................31三、管理措施....................................................................................32第三节

  志愿服务

  ..................................................................................34一、管理目标....................................................................................34二、任务设计....................................................................................34第四节

  交流合作

  ..................................................................................35一、管理目标....................................................................................35二、重点领域....................................................................................35三、管理措施....................................................................................36第五节

  公益岗位

  ..................................................................................36一、管理目标....................................................................................36二、管理措施....................................................................................38第六节

  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

  ..............................................................39一、管理目标....................................................................................39二、任务设计....................................................................................39三、管理措施....................................................................................39第七节

  产业发展和特许经营

  ..............................................................45一、管理目标....................................................................................45二、管理措施....................................................................................45第五章

  保障国家公园运行的管理........................................................49第一节

  管理能力建设

  ..........................................................................49一、管理目标....................................................................................49二、完善职能....................................................................................49三、人力资源....................................................................................51四、档案管理....................................................................................52五、信息管理....................................................................................53六、应急管理....................................................................................54七、宣传教育....................................................................................54第二节

  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

  ..............................................................55一、管理目标....................................................................................55二、任务设计....................................................................................55二、管理措施....................................................................................55第三节

  强化巡护和依法监督

  ..............................................................57一、管理目标....................................................................................57二、任务设计....................................................................................57三、管理措施....................................................................................57第六章

  资金管理....................................................................................60第一节

  建设工程投资估算

  ..................................................................6第二节

  运行管理经费测算

  ..................................................................60第三节

  资金筹措

  ..................................................................................61一、管理目标....................................................................................61二、任务设计....................................................................................62三、管理措施....................................................................................62第四节

  资金管理

  ..................................................................................64一、管理目标....................................................................................64二、任务设计....................................................................................64三、管理措施....................................................................................64第七章

  保障措施....................................................................................67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67第二节

  强化顶层设计

  ..........................................................................67第三节

  督查考核监督

  ..........................................................................6第一章

  总则

  第一节

  规划背景

  三江源国家公园是我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青海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下,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按照《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要求,组织编制了《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体规划》),并于2018年1月经国务院同意由国家发展改革发正式印发实施。《总体规划》要求建立三江源国家公园规划体系,由总体规划和生态保护、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产业发展和特许经营、社区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及管理规划等5个专项规划组成。其中,总体规划是宏观层面指导国家公园建设空间布局的战略规划,专项规划根据总体规划落实具体建设任务和实施计划。作为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规划》(下称《管理规划》)在《总体规划》指导下编制,与其它专项规划紧密衔接,旨在从园区生态系统、人员活动、国家公园运行、资金等方面提出管理目标、任务及措施,是三江源国家公园保护、建设和管理的重要依据。

  第二节

  规划依据

  一、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二、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发〔2015〕12号);

  三、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的通知;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年3月16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

  五、中办

  国办印发《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中办发〔2017〕55号);

  六、《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

  七、《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2016-2025)》(发改社会〔2018〕64号);

  八、《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2018〕1号);

  九、中共青海省委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青海省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

  十、中共青海省委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实施意见;

  十一、青海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的部署意见;

  十二、《可可西里世界遗产地总体规划》。十三、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四、中共青海省委办公厅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机构设置方案》的通知;

  十五、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发改地区〔2018〕41号);

  十六、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规划(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

  十七、《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黄河源园区实施方案》(青海省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办公室、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筹)印发);

  十八、《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长江源园区实施方案》(青海省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办公室、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筹)印发);

  十九、《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澜沧江源园区实施方案》(青海省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办公室、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筹)印发);

  二十、《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试行)》(青海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于2017年6月2日通过,于8月1日起施行);

  二十一、《青海省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预算管理办法(试行)》;

  二十二、《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方案》;

  二十三、《三江源国家公园访客管理办法(试行)》;

  二十四、《三江源国家公园国际合作交流管理办法(试行)》;

  二十五、《三江源国家公园开展科研科普活动管理办法(试行)》;

  二十六、《三江源国家公园社会捐赠管理办法(试行)》;

  二十七、《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员公益岗位管理办法(试行)》;

  二十八、《三江源国家公园经营性项目特许经营管理办法(试行)》;

  二十九、《三江源国家公园项目投资管理办法(试行)》;

  三十、《三江源国家公园志愿者服务管理办法(试行)》。

  第三节

  三江源国家公园概述

  一、位置和范围

  三江源国家公园包括长江源、黄河源、澜沧江源3个园区,总面积12.31万平方公里,位于东经89°50"57"—99°14"57",北纬32°22"36"—36°47"53",其中:长江源园区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曲麻莱县,介于东经89°50"57"—95°18"51",北纬33°9"5"—36°47"53",园区总面积9.03万平方公里,包括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索加—曲麻河保护分区,涉及治多县的索加乡和扎河乡、曲麻莱县的曲麻河乡和叶格乡,共15个行政村。

  黄河源园区位于果洛州玛多县境内,介于东经97°1"20"—99°14"57",北纬33°55"5"—35°28"15",园区总面积1.91万平方公里,包括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扎陵湖—鄂陵湖和星星海2个保护分区,涉及玛多县的黄河乡、扎陵湖乡和玛查理镇,共19个行政村。

  澜沧江源园区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介于东经93°38"24"—95°55"40",北纬32°22"36"—33°56"6",与长江源园区接壤,园区总面积1.37万平方公里,包括青海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果宗木查、昂赛2个保护分区,涉及杂多县的莫云、查旦、扎青、阿多和昂赛乡,共19个行政村。

  二、特色和价值

  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第三极”,三江源素有“中华水塔”的美誉,三江源国家公园是三江源的核心,是“中华水塔”的塔尖,是展现三江源自然之美和悠久文化的窗口,其特色和价值体现如下:

  (一)面积大且海拔高。

  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总面积达12.31万km2,平均海拔在4500m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国家公园。

  (二)自然禀赋得天独厚。

  这里雪峰、冰川、湖泊、湿地、峡谷、河流遍布,是湖泊和湿地的王国;这里昆仑、巴颜喀拉、阿尼玛卿、唐古拉等极地之山,构成三江源国家公园的脊梁;这里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地处偏隅却感受世界的冷暖;这里是生长美丽风物的空气稀薄地带,领略与平原上不同的蓝天、白云、碧水;这里是高原动植物的天堂,展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与世界著名国家公园相比较,三江源国家公园功能更多样、类型更齐全、结构更复杂,景观更丰富、更典型、更多彩。

  (三)生态系统独特多样。

  这里是地球上最年轻的地貌,孕育了以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为主体,高寒草原、湿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冰川雪山等并存的独特高原高寒复合生态系统,形成了独特多样的生态位,孕育了特有的、丰富的生物种群,构成了强大的生态服务功能,是中国以及东南亚的重要产水区、亚洲乃至北半球气候变化的启动区、全国乃至东南亚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世界高寒生物资源宝库,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四)生态文化深厚并世代传承。

  三江源国家公园原住民主要是藏族群众,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青藏高原,对高原生态环境的脆弱与自然资源的珍贵有着深切体验,形成了他们关于自然、人生的基本观念和生活方式,创造了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生态文化。三江源地区民族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藏文化、草原文化乃至昆仑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敬畏自然、敬畏生物的朴素生态理念世代相传,生生世世守望着这片土地,为子孙后代留下了最原始的风貌。在世代传承中不断赋予时代精神,与先进文化紧密结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与藏区发展战略紧密结合,使其发扬光大,形成了典型的生态文化体系,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信念和文化传统得到弘扬。

  第四节

  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根据《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要

  求,以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成果为基础,全面落实《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与生态保护、社区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特许经营、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专项规划紧密衔接,着力深化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和改革,采取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政策,执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标准,落实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实行最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构建借鉴国际经验、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三江源特点的中国特色国家公园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实现管理顺畅、有序、高效,为在三江源地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供制度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顶层设计引领。

  对于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党中央从顶层设计做出了全面部署,中央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制定了相关政策举措,必须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全面落实,保证规划与中央精神高度统一。

  (二)总体规划统筹。

  《总体规划》明确了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是宏观层面指导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空间布局的战略规划,专项规划以《总体规划》为框架,统筹落实具体建设任务和实施计划,确保目标统一、任务一致。

  (三)专项规划衔接。

  三江源国家公园的专项规划除管理规划外,还有生态保护、社区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特许经营、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四个专项规划,都要以《总体规划》为指导,规划间相互衔接,建设内容相互配套,避免相互矛盾和掣肘。

  (四)政策举措协调。

  为有序、有效推进我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和建设,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青海省颁布了《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及十多项管理办法,对本规划具有指导作用,要注重落实和衔接,确保规划与政策相协调。

  三、规划目标

  (一)近期目标。

  到2020年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基本完成,正式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国家公园体制全面建立,法规和政策体系逐步完善,资金筹措和管理体系基本健全,标准体系基本形成,生态保护更加严格,管理运行顺畅。

  (二)中期目标。

  到2025年,保护和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健全,规划体系、政策体系、制度体系、标准体系、机构运行体系、人力资源体系、多元投入体系、科技支撑体系、监测评估考核体系、项目建设体系、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等基本形成,资金筹措和管理体系健全,生态保护成效显著,管理运行有序高效。

  (三)远期目标。

  到2035年,国家公园体制更加健全,保护管理效能明显提升,行政管理范围与生态系统相协调,建立起生态保护的典范;国家公园规划体系、政策体系、制度体系、标准体系、机构运行体系、人力资源体系、多元投入体系、科技支撑体系、监测评估考核体系、项目建设体系、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全面建立,成为体制机制创新的典范。

  第五节

  与相关规划关系

  管理规划是三江源国家公园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以《总体规划》为指导,与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产业和特许经营、社区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共同组成完善的规划体系,按照《总体规划》要求编制,并与其它四个专项规划紧密衔接,采纳和归纳各专项规划的管理要求,并进一步明确总体管理规范,指导其它专项规划的实施,为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和管理提供依据。

  第二章

  管理现状评估

  第一节

  管理目标

  落实《总体规划》“采取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政策,执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标准,落实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实行最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的要求,保护好自然景观和自然资源,传承弘扬生态文化,着力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加速构建绿色发展方式成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管理体制和治理现代化的三江源国家公园。

  第二节

  管理创新和成效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以来,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按照党中央要求部署,立足全国大局,大胆试、大胆创、自主改,在管理上作了大量探索创新和实践。主要通过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以“解决‘九龙治水’和自然资源执法监管碎片化弊端,克服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权益不到位、政出多门和管理缺位、不到位的问题,实现国家公园范围内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两个统一行使’,建立‘一件事由一个部门来管’的权责边界清晰、所有权

  和监管权分离、地方政府和国家公园管理部门良性互动的新型保护地管理体制”,形成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管理基础。

  一、建立管理运行体制

  (一)组建管理机构。

  一是组建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和三江源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局(下称管理局),统一行使三江源国家公园范围内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管理局遵循事务全覆盖的原则,内设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生态保护、执法监督、规划与财务监审、宣传教育、政策法规处等职能处室,履行管理职能。

  二是按“一园三区”布局,分别整合治多县、曲麻莱县和玛多县、杂多县政府涉及自然资源和生态保护相关部门职责,设立长江源、黄河源、澜沧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委员会。长江源管委会下设治多、曲麻莱和可可西里三个管理处,管委会(管理处)加挂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分局的牌子。分别整合四县自然资源和生态保护的单位,设立生态保护站,为管委会下设机构,承担园区内外生态管护工作;国家公园范围内12个乡镇政府挂保护管理站牌子,增加国家公园相关管理职责。根据生态保护实际需要,适当布点设置新的保护管理站。

  三是结合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杂多、治多、曲麻莱、玛多四县政府机构同步完成大部门制改革。

  (二)明确权责。

  三江源国家公园自然资源所有权由中央政府直接行使,目前委托青海省政府代行。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为青海省政府派出机构,承担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区以及青海省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各类国有自然资源资产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等职责。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农牧、林业、水利等部门,依法对自然资源管理和保护利用进行监督和指导。将三江源国家公园范围内各类保护地的管理职责整合划入管理局,并在长江源园区管理委员会加挂青海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遗产地管理局牌子,在治多、曲麻莱、可可西里管理处,均加挂青海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遗产地管理分局牌子。

  (三)管理运行步入正轨。

  按照“编随职转,人随事走”的原则,从省、州、县相关机构现有编制中调整划转,落实机构编制人员和“三定”方案。在试点期间,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系统职责实行动态管理,不断优化调整,明确职能职责、工作流程、岗位标准,建立规范统一的内部管理制度,逐步形成与国际接轨的职业化管理队伍。管理运行经费包括基本预算和专项预算,中央财政通过现有渠道加大支持力度。

  二、健全完善制度体系

  加强立法工作,青海省人大常委会于2017年率先颁布了我国第一部国家公园法规—《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试

  行)》,为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提供法律支撑。经青海省委省政府批准,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制定并印发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科研科普活动管理办法(试行)》《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员公益岗位管理办法(试行)》《三江源国家公园经营性项目特许经营管理办法(试行)》《三江源国家公园项目投资管理办法(试行)》《三江源国家公园社会捐赠管理办法(试行)》《三江源国家公园志愿者管理办法(试行)》《三江源国家公园访客管理办法(试行)》《三江源国家公园国际交流合作管理办法(试行)》《三江源国家公园预算管理办法(试行)》《三江源国家公园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方案》等规范性文件,初步建立起管理制度体系。

  三、开展自然资源综合执法

  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安局整体划归管理局,设立执法监督处。在现有职责基础上,将执法和案件查处权扩大到三江源国家公园和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国土、环保、林业、农牧等自然资源刑事司法领域。加强派出所人员队伍和执法设施装备标准化建设。

  在玛多、杂多、治多、曲麻莱4县,分别整合森林公安、国土执法、环境执法、草原监理、渔政执法等自然资源执法机构,组建园区管委会资源环境执法局,实现辖区生态环境国土空间管制和自然资源资源的统一执法,积极探索自然资

  源刑事司法与行政执法的高效联动,开展县域集中统一高效的自然资源综合执法。

  四、创新生态管护公益岗位

  按照中央精准脱贫和《试点方案》部署,创新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机制,印发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机制实施方案。在原有林地、湿地单一生态管护岗位基础上,制定了园区综合生态管护公益岗位设置实施方案,按照精准脱贫的原则,优先聘用园区建档立卡贫困户,生态管护员持证上岗,按月发放报酬,年终进行考核,实行动态管理。同时,推进山水林草湖组织化管护、网格化巡查,组建了乡镇管护站、村级管护队和管护小分队,组织开展了马队和摩托车队远距离巡查管护。充分利用原来配发的流动帐篷及多媒体收视系统,构建远距离“点成线、网成面”的管护体系,使牧民逐步由草原利用者转变为生态管护者,促进人的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

  第三节

  存在问题和困难

  一、体制机制仍未根本理顺

  虽然建立了一套全新的管理体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处于过渡时期,体制机制障碍未从根本上消除。一是与原管理体制的关系,特别是与行业管理部门间,虽然作了一定的职能划转,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由于职能落实不到位而造成的管理真空。二是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在县一级实行一

  套人马两块牌子,实行管理局与地方党委政府双重领导,但由于国家公园建设涉及多方利益格局调整,短时间内难以达到利益平衡,特别是国家公园与各州县管辖地域、管理权限分配等方面诉求不一,州县政府存在顾虑,甚至造成工作中的掣肘。三是与园区外的关系,当前国家公园周边区域加入国家公园的愿望比较迫切,究其原因主要是园区内外的政策不一所致,国家公园体制改革红利带动效应还没能有效发挥。

  二、生态保护能力仍然薄弱

  一是生态保护缺乏长效的资金保障机制,国家公园财力严重不足,目前的实际投入支持难以满足国家公园的实际需求;二是地方相关执法力量、核查人员紧缺,信息平台建设专业人员严重不足,草原保护、动植物监测等专业技术人员更为匮乏,正常的管理运行受到影响;三是管护力量仍显薄弱,三江源地区地广人稀、基础设施滞后、信息化程度低,部分地区管护员人均管护面积过大,造成一些区域的管护空白。

  三、管理运行效率有待提升

  一是管理机构组建时间短、职能新,管理运行仍需磨合和探索。二是虽然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办法,但国家公园实行全新的管理体制,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借鉴,管理办法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逐步发挥高效的管理效能。三是人

  员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目前高层次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才较为欠缺,需要不断培养和引进。

  第三章

  最严格的生态系统管理

  第一节

  有效的空间管控

  针对不同的功能分区,落实最严格的生态保护要求,制定相应的生态保护措施,实现生态系统的原真完整保护。

  一、核心保育区

  (一)管理目标。

  1、保护原始的高寒沼泽、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荒漠生态系统,提高水源涵养功能;

  2、保护珍稀野生动物物种和种群恢复,保护其关键栖息地的完整性,探索长效野生动物保护补偿制度;

  3、保护高原沼泽湖泊河网原始景观的自然原真性;

  4、保护冰川雪山及其独特的冰蚀景观,保护区域固态水源。

  (二)管控措施。

  1、实施河湖和湿地保护和封禁工程,确保河湖和湿地生态系统健康;

  2、全面禁止生产性畜牧活动;

  3、加强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监测,开展定期评价,探索有效的野生动物保护补偿制度;

  4、按照世界自然遗产的管控标准,严控人类活动,禁止新建与生态保护无关的所有人工设施;

  5、不设生态体验点,可依托生态监测点开展科研和环境教育活动;

  6、除必要巡护道路,不规划新建道路;

  7、实施冰川雪山区和高寒沼泽区封禁保护,严禁非科考以外的一切人为活动;

  8、加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

  二、生态保育修复区

  (一)管理目标。

  1、维护高寒生态系统健康稳定,提高水源涵养功能;

  2、保护珍稀野生动物物种,保持野生动物迁徙通道的完整性,在自然生态系统与交通能源通道之间形成保护缓冲带;

  3、自然修复为主,开展必要的人工干预,加快退化草地、沙化土地恢复,促使水土流失强度减弱。

  (二)管控措施。

  1、实施河湖和湿地封禁保护;

  2、执行严格的草畜平衡,实行季节性休牧和轮牧;

  3、开展重度退化草地及沙化土地治理,加强草原鼠虫害防治,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工程;

  4、加强野生动物监测,实行野生动物保护和补偿制度;

  5、适度开展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活动,不得修建人工设施;

  6、除必要巡护道路,不规划新建道路;

  7、加强荒漠生态系统保护,开展沙化土地综合治理。

  三、传统利用区

  (一)管理目标。

  1、维持草畜平衡,人口与自然环境承载力相协调;

  2、适度开展生态体验,是生态文化展示和环境教育的重点区域;

  3、适度发展生态产业,社区和谐发展。

  (二)管控措施。

  1、实施湿地封禁保护,未经批准,不得开发利用水资源和河湖水域岸线;

  2、执行严格的草畜平衡,实行季节性休牧和轮牧;

  3、限定生态体验线路和区域,控制访客规模,严控建设用地;

  4、严禁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造成影响,加强生态监测和定期评估;

  5、特许开办牧家乐及文化和餐饮娱乐服务等,严格控制访客流量,访客按规划路线、指定区域开展相关活动;

  6、交通道路严格规划和施工,留足动物通道,及时生态恢复。

  四、二级功能分区

  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在生态保护专项规划中开展二级功能分区,制定更有针对性的管控措施。

  (一)坚持一级和二级功能分区管控对象、管控目标、管控措施相统一;

  (二)以自然资源本底评估为基础,充分掌握自然资源的分布、数量、等级和状况;

  (三)依据国家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要求,落实生态保护红线;

  (四)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城乡建设用地进行严格管控;

  (五)针对重要自然资源管理目标制定经营管理方案,实现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有效管控;

  (六)在一级功能分区基础上细化到重要自然资源,提出保育措施,明确作业要求。

  第二节

  生态保护与修复

  一、管理目标

  (一)保护生态系统的原真完整性,保护重点野生动植物物种,维持生态系统平衡与稳定;

  (二)保障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促进退化生态系统恢复。

  二、管理措施

  (一)高寒草甸与高寒草原生态系统保护。

  1、核心保育区不进行人工干预,维持自然状态,采取严格的封禁措施,除原有居民和经批准的巡护、科考外,禁止一切其它人类活动,逐步禁止生产性畜牧活动,逐步拆除围栏,拆除过程中及时采取恢复措施,避免破坏草场;

  2、生态保育修复区强化自然恢复,对难以自然恢复的,实施禁牧并有针对性的采取黑土滩治理、草地补播、草原鼠虫害综合防治等人工干预措施,待恢复后再开展休牧、轮牧形式的利用,加强严格保护;

  3、传统利用区严格落实草畜平衡政策,推广生态有机畜牧业,进一步减轻草原载畜压力,加快牧民转产转业,逐步减少人类活动。

  (二)河湖和湿地生态系统保护。

  1、对所有河湖和湿地生态系统实行严格保护,减少人类活动干扰;

  2、河湖维持其自然状态,社区附近的河湖,加强岸线保护,禁止捕鱼、采砂、擅自取水,禁止外来鱼苗放生;

  3、在核心保育区的沼泽湿地严格实施封禁,定期开展巡护,确保野生动物不受干扰;

  4、在生态保育修复区和传统利用区,严格实行草畜平衡,留出野生动物活动空间,禁止采集泥炭、擅自改变自然水系等活动;

  5、雪山冰川严格实施封禁保护,限制周边的人类生产经营活动,划定保护线,线内禁止除科考外的一切人类活动,加强对雪山冰川的监测和保护方法研究。

  (三)森林灌丛生态系统保护。

  1、维持自然的演替过程,对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全部实施封禁;

  2、保持雪豹、金钱豹、马麝、猞猁等重点保护动物的栖息地的完整性;

  3、建立森林有害生物防治及防火应对机制;

  4、建设林木种苗基地,培育青藏高原林木特有种,保护园区特有林木物种。

  (四)荒漠生态系统保护。

  1、核心保育区不进行人工干预,维持自然状态,除经批准的巡护、科考外,禁止一切其它人类活动,特别是可可西里地区,要严格封禁,维持其原真完整的自然状态;

  2、生态保育修复区和传统利用区采取人工措施,加强植被保护,促进植被恢复,防止荒漠化土地进一步扩大。

  (五)野生动植物保护。

  1、园区内除经过管理局批准的科研标本采集之外,禁止狩猎、捕鱼、捡蛋掏窝、投毒及其他捕捉、伤害野生动物的活动,未经批准禁止采挖受保护的野生植物;

  2、核心保育区内逐步拆除网围栏,传统利用区在发展合作社的基础上优化网围栏布设;

  3、重点物种核心分布区以及繁殖区域内禁止工程建设,在重点保护物种繁殖期内限制游客进入繁殖地,在物种分布区内限制游客流量;

  4、在园区内进行针对野生动植物动物的科研监测,尤其着重对珍稀濒危物种的监测;

  5、建立野生动物救助机构,兼顾救助和防疫工作,不建设野生动物繁育机构,对于因自然原因而伤病弱的动物,尽量尊重自然规律,不进行干预;

  6、非自然灾害发生时,禁止对野生动物进行投食。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时,可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对非核心保育区内的藏羚等濒危物种进行适当投食;

  7、禁止引入外来物种或野生动物的人工繁育种进行观赏、展示等;

  8、未经批准,禁止开展各类放生活动;

  9、通过大型哺乳动物主要栖息地的公路应限速,并在公路旁设置警示牌;

  10、依法对野生动物造成的家畜等损失进行生态补偿;

  11、在重点物种分布区内的社区加强宣传和普及野生动植物保护和相关法律规定。

  第三节

  生态监测评估

  一、管理目标

  (一)建立覆盖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对园区生态环境状况进行系统连续的监测;

  (二)完善生态环境监测、信息传输、预警服务、技术保障、评价服务系统,实现生态监测与评估信息资源共享;

  (三)完善生态状况信息公开制度,建立定期评估发布制度。

  二、任务设计

  (一)建立生态监测与评估指标体系;

  (二)构建分层次长期监测地面站网体系;

  (三)强化遥感监测能力建设;

  (四)搭建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

  (五)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应用服务体系。

  三、管理措施

  (一)在现有生态监测项目建设的基础上,充实和完善主要监测内容和指标体系,建立并发布相应技术规范与标准;

  (二)在青海省生态监测网络基础上,构建“长期定位观测综合站-生态环境监测基础站-重点区域跟踪监测点”相结合、密度适宜、功能完善的长期监测地面站网体系;

  (三)建设高分遥感数据一站式服务能力,完善适应三江源国家公园环境特点和应用需求的红外、雷达、光学等多源协同遥感反演能力;

  (四)在重点区域、典型点位建设生态环境状况远程视频长期观测系统,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的空中遥感监测能力;

  (五)形成基于15米分辨率数据的生态状况评价、基于米级分辨率数据的人类活动评价和区域自然资源与环境动态变化快速响应的环境遥感应用能力;

  (六)开展园区环境、生态与资源监测,对数据进行收集、管理与分析,公布监测信息与报告;

  (七)建立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环境状况、结构、功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以及生态修复成效等定期评估、发布制度及重大事项及时报告制度,开展气候变化响应研究,提高生态环境预警和评估能力;

  (八)在青海省生态监测网络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建设统一、规范、标准的国家公园生态环境大数据中心,为生态环境管理、生态考核、转移支付绩效考核等提供有力支撑;

  (九)构建以生态环境大数据中心为核心平台、卫星通信链路和光纤传输链路结合、多部门联动、立足政府服务的国家公园生态环境数据服务云平台;

  (十)利用监测数据评估保护绩效,并以此为作为行政考核依据,对园区管理机构、人员进行绩效考核、离任审计和责任追究;

  (十一)强化科研监测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园区整体的监测水平,并为长期监测提供人才保障。

  第四节

  环境综合整治

  一、管理目标

  (一)提高园区内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水平;

  (二)降低各类工程建设对园区环境的影响;

  (三)对因工程建设而导致环境破坏、生态退化的区域进行修复。

  二、任务设计

  (一)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二)构建覆盖全面的垃圾收运体系;

  (三)推进矿产和小水电等退出及生态恢复。

  三、管理措施

  (一)制定《三江源国家公园垃圾管理方案》,对垃圾收集分类、收运储藏、气化处理和管理考核等做出全面的制度和技术设计;

  (二)国家公园内选点先行开展垃圾气化处理试点工作,待成熟后再在全园区内推广普及应用;

  (三)围绕农村和主要道路布局垃圾收集设施和环保厕所,加强管理;

  (四)国家公园范围内禁止遗留废弃包装物;

  (五)完善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制订三江源国家公园分散式污水处理适用工艺、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加快推广应用;

  (六)强化对各类必要的工程建设的环境管理,实行最严格的施工管理措施;

  (七)对历史遗留采矿迹地和村庄,以及其它工程的生态损害地进行生态修复和环境整治;

  (八)除经批准的公益性地质调查活动外,全面禁止新的采矿权设置和商业性勘探,对已有矿业权开展评估,建立逐步、合理、依法退出机制;

  (九)建立水电站逐步拆除和退出机制,做好生态修复和环境整治。

  第四章

  支撑国家公园的活动管理

  第一节

  社区管理

  一、管理目标

  (一)构建符合中国国情、表现青海特色、体现三江源特点、满足居民需要的社区发展模式;

  (二)展示游牧文化,传承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

  (三)建立公园和社区的共建共享体系,引导社区参与公园的保护、建设和管理,让牧民充分享用国家公园的建设成果。

  二、任务设计

  (一)构建生态保护有效促进社区发展的模式;

  (二)构建社区支撑国家公园保护建设管理模式;

  (三)通过社区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三、管理措施

  (一)社区分类管理。

  1、打造一类、二类和三类三种形态的公园社区,执行不同的社区管理策略,由一类到三类根据社区规模和发展要求,进行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

  2、基于分类差别管理,加强社区引导调控,逐步建立三类社区—二类社区/一类社区—县城的社区体系,促进牧民聚居和转产转业,降低园区内人口压力,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

  (二)引导价值取向。

  1、引导社区群众树立生态第一的观念,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和建设,促进从牧民向“园民”的转变,培养生态公民;

  2、加强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促进文化活态传承,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形成具有民族特色、时代特点的社区价值取向和文化氛围;

  3、充分考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乡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等的结合,制定村规民约,大力发展社区文化志愿者队伍,成立流动文化宣传队,推动传统文化宣传。

  (三)实现共建共享。

  1、通过工程建设劳务岗位和生态管护公益岗位鼓励社区参与共建共管,充分挖掘和运用千百年来牧民与大自然相处过程中形成民俗文化知识进行保护、建设和管理;

  2、通过社会服务公益岗位参与社区的自我建设和管理;发挥社区自治作用,参与社区环境、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社区产业等方面的管理;

  3、鼓励牧民通过特许经营的方式参与生态产业、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等方面的运营管理;

  4、加强政府信息公开、重大事项公示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社区居民意见采纳和反馈机制;

  5、建立社区扩大会议制度,对于公园生态保护、工程建设、产业发展等,积极征求社区的意见,引导社区参与重大事项决策;

  6、对于公园内的劳动服务机会、特许经营机会等,同等条件下,优先给予公园社区牧民;

  7、快速推动区内发展绿色产业,改善市场环境,建立品牌并不断提高价值,给予社区发展绿色产业、提高经济收入的机会;

  8、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社区发展,让牧民可以享用更优质的社会服务。

  第二节

  科学研究

  一、管理目标

  (一)鼓励、支持和规范国家公园范围内的科研活动,促进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以及可持续利用;

  (二)运用先进技术和设施,集约建设“智慧国家公园”。

  二、课题设计

  (一)特殊生境下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典型生态系统演变规律及机制、典型生态系统功能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响应和反馈;

  (二)特殊生境下生物多样性保育研究、高寒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技术、草地资源合理利用技术;

  (三)区域生态承载力与生态安全评估预警理论及方法、区域生态资产评估技术及生态补偿机制优化方案、生态适应性综合管理模式与调控方案、三江源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

  (四)社会事业和社区发展影响研究、访客行为及其对区域影响跟踪研究、建筑、交通等工程影响研究;

  (五)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响应和反馈机制、定量辨别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以及人工干预生态管理措施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适应对策与响应机制以及示范和推广机制、气候变化对三江源地区径流演变的影响和适应性对策。

  三、管理措施

  (一)加强科技支撑和管理。

  1、强化科研经费支持,加强科技专项资金管理,开展项目执行和管理成效评价,整合科研基础设施和资源,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推广和普及,发布《三江源国家公园科技计划指南》;

  2、建立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中心,为国内外科技人员服务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搭建科研平台;

  3、鼓励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参与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规划设计、科研监测、社区共建,依托科研院所、大学及智库组建专门科研机构;

  4、组建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专家库,调动和发挥专家学者咨询参谋作用,为国家公园建设与发展提供广泛技术和学术支撑;

  5、加强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专业人才培养,依托青海大学等高校培养国家公园适用专业技术人才,为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6、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强科技对外合作与交流;

  7、承担科研项目的单位,在国家公园内开展相关科研活动,应当向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备案;

  8、在国家公园内设立各类监测实验设施设备,建立科研站点,需向管理局提出申请并办理备案手续。管理局在收到科研活动申请后,五个工作日内应给予明确答复。

  9、经批准开展的科研活动,应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严格按照允许的内容、期限、区域、路线开展活动,服从国家公园管理部门的监督和管理;

  10、科研活动涉及国家公园气象、水文、地理信息等相关内容的应注意保密,不得擅自公开。

  11、需要外籍人士进入国家公园内的,接待单位应按国家有关规定报批。进入国家公园内的外籍人士,应遵守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公园相关规定。

  12、涉及国家公园的科研活动完成后,应当向管理局提交活动成果的有关副本。管理局依法保存和管理科研活动成果资料。

  13、管理局应在不得涉及国家机密、不侵犯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宣传科研活动成果,促进国家公园科研信息共享。

  (二)建设智慧国家公园。

  1、制定智慧国家公园建设实施方案,通过“互联网+”和立体化感知、大数据决策、协同化办公、云信息服务等技术,建立较为完善并与城镇共享的信息基础设施;

  2、利用可视化管理与智能应用平台和空间地理信息,实现国家公园的智能化、信息化、精细化管理,为公众参与提供方便。

  第三节

  志愿服务

  一、管理目标

  (一)吸纳社会各界人士参与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志愿服务;

  (二)维护志愿者合法权益,保护志愿者服务动机和工作热情;

  (三)确保志愿活动有序进行。

  二、任务设计

  搭建志愿服务管理平台,开展对志愿服务的全周期管理。三、管理措施

  (一)管理局系统各级部门共同组成三江源国家公园志愿者服务委员会,负责志愿者录用、管理和服务;

  (二)服务委员会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官方网站和相关媒体发布志愿者需求信息,并公布录用结果;

  (三)管理局与志愿者签订服务协议书,明确服务内容、方式、时间和有关权责;

  (四)为志愿者提供相关法律法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对志愿者服务进行考核评价,并给予适当奖励;

  (五)管理志愿者行为,对违法、违规等行为,视情节轻重给予处罚。

  第四节

  交流合作

  一、管理目标

  (一)加强与国内外其它国家公园、保护地及其主管部门、相关研究机构、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等单位的交流合作;

  (二)扩大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影响力。

  二、重点领域

  (一)国家公园生态保护和修复关键技术攻关、集成和示范推广的交流与合作;

  (二)国家公园生态监测、气候变化应对、碳交易等前沿领域研究;

  (三)国家公园绿色发展、生态评估、社会治理、人文与生态文化保护等研究;

  (四)长江、黄河、澜沧江流域省份协同保护三江源。

  三、管理措施

  (一)参加国内外举办的国家公园建设有关学术会议、访问等;

  (二)邀请国内外国家公园有关人员等来园区开展合作、研究、讲学等;

  (三)参与国内外重大合作项目,联合承担国家公园相关科研课题,联合开展生态体验、环境教育活动等;

  (四)联合举办国家公园国际论坛;

  (五)建立姊妹公园、城市关系,开展管理人员的交流、学习、培训,共同提高影响力和知名度;

  (六)合作交流形成的研究成果、监测数据、知识产权等由合作双方共同拥有,并在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完整存档;

  (七)合作双方应该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公园管理制度。

  第五节

  公益岗位

  一、管理目标

  (一)不断壮大生态管护公益岗位队伍,形成点成线、网成面的组织化巡查、网格化管护机制和覆盖全省的管护队伍;

  (二)完善生态管护管理制度,确保生态管护员的聘用、管理等工作有序开展,提高生态管护水平。

  二、管理措施

  (一)公益岗位主要职责。

  岗位主要职责包括,对园区内的湿地、河源水源地、林地、草地、野生动物等资源进行日常巡护;协助核定载畜量;森林草原火情监测及火灾扑救;配合管理局有关部门按照要求开展工作;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发现、报告并制止非法改变土地用途、破坏公园设施设备、破坏自然资源等行为。

  (二)生态管护员聘用及管理。

  1、生态管护员队伍实行两级管理,按照乡设管护站、村设管护组的生态管护员队伍组建;

  2、管护员应具备一定的基本条件,包括遵纪守法、热爱生态、责任心强、熟悉当地情况、能进行文字记录、具备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身体状况良好等;

  3、管护员聘用由个人提出管护员的申请,经村民大会讨论及公示后确定,签订年度聘用合同,根据年度考核结果确定是否续聘;

  4、生态管护层层落实管护责任制,管委会与乡级管护站、乡级管护站与村级管护组分别签订管护责任协议书,明确管护职责及奖惩事项;

  5、管委会应当定期巡查、指导、监督,并开展业务培训。

  (三)生态管护员绩效考核。

  1、制定生态管护公益岗位绩效考核办法,每年年底统一考核,考核合格的,全部兑现绩效工资;

  2、考核不合格的,其绩效工资不予兑现,并解除聘用合同。凡考核不合格生态管护员扣留的绩效工资,由村委会综合评定,经乡生态管护站审核后奖励给工作突出、职责履行好的管护员。

  第六节

  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

  一、管理目标

  (一)通过生态示范、自然体验等方式,唤起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二)引导体验者理解三江源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从单一旅游需求上升为生态伦理教育、生态保护体验。

  二、任务设计

  (一)提出生态体验点的体验内容;

  (二)提出环境教育点的教育内容;

  (三)构建访客管理系统。

  三、管理措施

  (一)生态体验管理。

  1、明确生态体验活动边界

  ——严格遵照功能区划及其管控要求确定生态体验活动边界;

  ——人员活动边界主要位于传统利用区的生态体验点、社区、监测设施及其必经线路;

  ——在严格论证和科学设计的基础上,允许进入生态保育修复区;

  ——在严格限制、从严审批的前提下,通过审批后可进入核心保育区,依托生态监测点开展以科研和环境教育为主要目的的生态体验;

  ——严格限制设施建设,杜绝人为损坏自然环境,核心保育区禁止新建与生态保护无关的所有人工设施;

  ——生态保育修复区在严格论证和科学设计的基础上,可配备必要的进入设施和安全设施;

  ——传统利用区可依托社区、居民点和监测设施等提供必要的服务;

  ——公园外支撑服务区域可建设必要的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接待服务基地;

  ——根据不同体验点的体验机会,对体验项目进行分类,制定多类体验项目。

  2、设备设施日常管理

  ——安排专人负责场地设备设施的日常营运;

  ——对解说手册、急救包、厕纸等易耗物品及时进行补充替换,对体验点废弃物及时收集清理;

  ——定期检查设备设施运行情况,将受损设备及时运回支撑服务区或其它指定地点进行修理;

  ——结合政策动态、教育项目、重大节庆等对宣传展板、展品等设施进行更新。

  3、访客管理

  ——以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环境容量为依据,对访客实行限额管理和提前预约制度,未提前预约的个人和团体,原则上不予接待;

  ——根据访客的多元化诉求,划分多种访客类型,为不同的访客设置针对性的生态体验方案,推出不同体验线路;

  ——定期对国家公园访客承载力进行模型评估,确定不同季节国家公园访客日最大接待限额、各生态体验点最大人流限额、车流限额等;

  ——外籍人士进入三江源国家公园,应按国家有关规定报批,并自觉遵守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公园相关规定;

  ——入园车辆需随访客预约一并登记,上报计划行驶线路,预约体验点停车位,签署相关协议,避免车辆行驶碾压对国家公园地表植被和野生动物造成影响;

  ——鼓励采用二维码等无纸化凭证,在快捷验票的同时,方便自动记录访客入园信息,从而实时完成入园人数、来源地、峰谷期等统计判别;

  ——入园前对访客开展国家公园相关法律法规培训,签署协议书,规范自身行为,建立访客行为征信和奖惩制度;

  ——访客活动应局限于三江源国家公园指定的区域、路线、时间、项目,以生态保护为最高目标,爱护园区内的生态资源、环境,遵章守纪,文明访问;

  ——严禁破坏国家公园资源、环境、景观等,严禁野外用火、野炊、偷盗捕猎等行为,保护国家公园生态平衡;

  ——自驾访客进入三江源国家公园,须严格遵守国家公园对自驾车辆、行驶路线的有关规定;

  ——进入三江源国家公园进行科研科普活动的访客,须按照三江源国家公园开展科研科普活动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划定生态体验点建设控制线,严格规范访客活动路线和活动空间,完善道路交通标志、指示标识牌等道路标识系统;

  ——实时发布园区体验线路、时间、园区内的访客动态数据、园区监测影像、交通状况、天气情况、安全状况、周边交通食宿等信息,有效引导和控制访客流量,实现园区智慧化管理;

  ——访客过多的生态体验点轮流开放,科学休养生息,促进生态恢复;

  ——加强访客应急管理,包括高原疾病、突发气象灾害其它突发事件,制定针对性措施,配备必要设施;

  ——发挥原住民的力量,引导牧民参与访客管理。

  (二)环境教育管理。

  1、主要内容和形式

  ——包括生态伦理教育、生态科普教育、国家公园常识教育、法律法规政策教育等方面,全面提升访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力争访客在离开三江源时“懂生态知识,晓科学思维,爱大美江源”,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根据“通过解说而了解,通过了解而欣赏,通过欣赏而保护”的理念,构建以解说为主,非人员解说、教育项目和特殊活动等多种方式并存的环境教育方法体系,提高环境教育成效。

  2、环境教育对象

  环境教育对象应涵盖园区内外不同类型的受众,包括社会公众、园区访客、当地牧民、学龄前儿童与中小学生,以及管理人员等。

  3、人员管理

  ——依照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核定编制,任用环境教育相关人员,或社会聘用具有相关专业技能人才,形成环境教育核心队伍;

  ——制定员工发展长远计划,形成终身学习机制,定期提供国家公园常识、文化自然遗产知识、生态环境保护知识、解说教育理论、语言课程、礼仪、急救等方面的培训,提高解说质量;

  ——与国际解说协会、解说中国等相关机构建立合作,鼓励内部职员参与认证解说导游、遗产解说员、解说规划者、解说管理者、解说主持和解说培训者等各类职业认证;

  ——将志愿者作为环境教育的有力补充,建立志愿者环境教育项目基金,确保环境教育志愿者获得岗位所需的培训、劳保用品和教具,妥善安排适当岗位,分配工作时间;

  ——在环境教育宣传品、教育线路及课程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当地藏族牧民意见,确保风俗文化方面解释无误、观点准确,避免对传统文化产生负面影响;

  ——鼓励社区居民接受环境教育项目,并积极吸纳其中积极分子,培养一批“牧民解说员”,在丰富环境教育队伍和内容的同时,使社区成员加强对本民族精神和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聘请生态环境、历史考古、民俗社会等各方面专家学者为国家公园荣誉解说员,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和培训;

  ——依托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组织环境教育科研团队,为环境教育内容提供科学支撑;

篇八: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

  

  浅析国家公园体系管理体制中的制度创新——以三江源国家公园为例

  马晓东;王冰洁

  【摘

  要】阐述了三江源国家公园资源禀赋价值,以及三江源国家公园从开发到体制改革,再到保护提升的发展阶段内容以及建设成就,指出三江源国家公园开发建设中出现的制度层面的问题,分析在运行管理机构、权责管理体制、大部制改革等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方面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的制度创新路径,为国家公园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期刊名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9(038)003【总页数】5页(P58-62)

  【关键词】三江源国家公园;制度创新;生态文明建设

  【作

  者】马晓东;王冰洁

  【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青海西宁810007;青海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青海西宁81000【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592.7;X32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要求。2015年1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拉开了我国国家公园实践探索的序幕。作为全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国际上可借鉴的经验比较少,国内也鲜有成熟模式可供参考。据此,本文运用制度分析法,阐释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概况及禀赋价值、建设历程、面临的问题、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制度创新路径等内容。

  一、国家公园背景及现状

  1872年,美国国会正式批准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同时也确立了国家公园的宗旨是“为了人民的利益和快乐”[1]。此后,黄石国家公园有效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开发的运行方式,便成为各个地区和不同国家的效仿对象。

  根据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UnionforConservationofNature)的设立标准,各个国家和地区按照各自的不同情况进行国家公园建设,在管理体制上,美国强调中央集权,德国、澳大利亚则以地方自治为主要管理方式,加拿大和英国则强调各方综合管理。

  我国的国家公园建设起步较晚,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生态保护制度只要是借鉴前苏联的模式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保护地管理体系。2006年8月,云南省建立了普达措国家公园;2008年,批准云南省为国家公园建设试点省,之后又将黑龙江汤旺河设立为国家公园试点;2014年又批准浙江省开化和仙居家里国家公园试点;直到2015年,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批准成立,成为我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明确指出国家公园是指由国家批准设立并主导管理,边界清晰,以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大面积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2],实现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特定陆地或海洋区域。在有关于国家公园制度的问题上,也一直是我国学者所关注的焦点。王雷和苏杨提出在国家公园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到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资源所产生的共生问题;林洪岱提出实行一种暂时的办法,就是由试点所在的省级政府设立国家公园办公室,统一主持国家公园体系的筹建和后续管理工作;贾建中则认为国家公园制度的关键之处在于设立国家公园管理局、重视国家公园的立法进程和国家公园专项资金以及保证公益性。

  二、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状况

  1.三江源国家公园资源禀赋价值

  三江源国家公园位于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腹地,区域总面积12.31万平方公里,涉及玛多、杂多四县和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管辖区域,共12个乡镇,53个行政村。主要以山原和高山峡谷地貌为主,主要山脉有昆仑山主脉及其支脉可可西里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等,地势高耸,地形复杂,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主要特征为冷热两季、雨热同期、冬长夏短;日照时间长、辐射强烈;植物生长期短,无绝对无霜期。多年平均气温在-5.6~7.8℃,冷季长达7个月,湖泊以淡水湖和微咸水湖居多。

  2.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历程

  开发利用时期(1949—1976年)。新中国初,三江源地区经济社会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国家机构经历了多次改革进行下放权力,三江源区生态养护主要由地方政府实施,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

  改革调整时期(1976—2003年)。三江源地区通过“农牧业生产责任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等形式调整生产经营模式。省人民政府组织编写了三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规划意见,同年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成立[3]。

  保护发展时期(2003—2014年)。国务院批准实施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4],通过项目开展,三江源地区草地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草畜矛盾日趋减缓,重点治理区生态好转。

  品质提升时期(2014年以来)中央提出试点公园为长江源(可可西里)、黄河源、澜沧江源在内的“一园三区”,组建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对园内的自然资源资产进行保护、管理和经营。所有权由中央政府直接行使,试点期间由中央政府委托青海省政府代行。

  3.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成就

  (1)积极适应气候变化,提升中国政府的生态外交领域话语权。中国政府积极建设性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积极兑现我国政府宣布的减排目标。同时也通过江河流域的关系纽带,加强了中国与东盟的经济交流与合作,这些外交成就与三江源生态地位和作用密不可分,坚持将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与治理作为有分量的外交筹码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2)加大生态保护与治理工程。在国家的支持下,通过系统的治理与保护工程,其中包括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促进草原植被及生态环境的自我恢复,加强重点湿地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对生态脆弱的地区实行生态移民,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健全农牧区饮水安全体系。

  (3)农牧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青海省全面实施以草场围栏、牧民定居、牲畜暖棚和人工饲地为内容的“四配套”建设工程[5]8,使牧民定居达到9475户。近年来,国家出资6.31亿元,采取适度聚居、易地搬迁等形式,对三江源地区的11395户实施生态移民及其减畜还草工程。

  三、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存在的制度问题

  1.行政壁垒与各部门管理边界模糊

  由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涉及到国土、环保、林业、旅游等多个部门,导致在对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建设管理中出现管理职能重叠,管理职责部分交叉甚至矛盾,权责不清,“九龙治水”的问题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中时有发生。三江源国家公园规划

  既包括主体功能区规划、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等,同时还要兼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专项规划。规划与方案之间因为主体的不一致,所牵扯利益方有所不同,导致方案之间会出现不相容的矛盾,各规划依据的标准也不一致,使得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各部门出现相互沟通不利,统筹整合难度大。

  2.生态环境保护立法不够完善

  目前,不管是在国家或者地方层面,对于冰川资源保护、重要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补偿等方面的立法建设滞后,远不及现实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从而导致了滥砍滥伐、盗猎珍稀野生动物等现象屡禁不止。同时,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法律的规范运行低效,人员素质、监督机制、保障水平尚未能完全跟上。随着人口增长,环境的恶化及民众贫困程度的加剧,使得生活在三江源地区的居民不得不抛弃原有敬畏生命、保护自然、众生平等、万物有灵的传统文化观念,开始不断向大自然进行索取。这种情况无形中加大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立法建设的成本,影响三江源公园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法制化进程。

  3.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

  生态补偿机制指的是通过制度创新,让生态保护成果的收益者支付相应的费用,以解决生态产品这一特殊公共产品消费中的不合理现象[7],激励人们从事生态保护投资并使生态资本增值的行为活动。目前,国家的补偿政策并没有完全体现三江源国家公园重要地位,补偿标准低、补偿年限短、补偿范围小、补偿主体单一、各部门配套措施不够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问题突出,使得补偿的目的和实际效果相差甚远。地方政府的生态补偿能力仍比较低下,无法承担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投入。三江源国家公园涉及的江河流域间的生态补偿机制还尚未建立,使得植树种草、封山育林、实行退耕还林、进行大规模生态移民等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并没有产生预期的生态效益。

  4.政绩考核评价缺乏科学性

  之前,有关于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政绩考核的评价标准包括青海省委、青海省政府关于《青海省各地区、省政府各部门实施“四个发展”年度绩效考核办法(试行)》《青海省州厅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绩效考核实施细则(试行)》。规定的内容在涉及到对各级政府、各部门及领导干部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绩效评价时[8],只是通过少数例如“生活环境的改善及污染治理情况”等指标进行评价,民众评价的覆盖面十分有限,权重比例小,作用不明显,评价内容与指标的设计科学性不强。同时,在之前的考核评价体系中,对省政府各组成部门的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指标规定模糊,内容也以主观评价为主,临时性软指标较多,缺乏完整的考核体系。

  5.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生态监测系统不够完善

  早在2005年国家确定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是改善全国生态环境的一项重大决策时,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的生态建工作组就编制完成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2005年度生态监测项目实施方案》《三江源生态监测与生态系统综合评估技术规程(试行)》。气候条件引起的环境恶劣给生态环境监测在实施过程中造成很大的难题,同时,因为人才的稀缺、技术的落后、财政资金困难,使得在对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生态环境监测的施工力度,自然修复和工程建设上造成了很大阻力。

  四、三江源国家公园制度创新之路径选择

  1.行政体制的与权责组织机构的创新

  一是不断强化机构管理运行。青海省成立了由省委书记和省长担任双组长的领导负责小组,建立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和长江源、黄河源、澜沧江源3个园区国家公园管委会。制定《实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的部署意见》及《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推动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落实。

  二是建立新型保护地管理体制。实行中央授权代管,三江源国家公园自然资源所有

  权由中央政府直接行使,试点期间由中央政府委托青海省政府代为执行。青海省依托省林业厅派出的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成立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为省政府派出机构,按党委组织程序设立党委。

  三是将职责管理体系与大部制改革相结合。将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整合纳入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而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未纳入国家公园范围的区域,则由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按照现行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和规定加强保护管理,将国家公园内由全民所有的自然资源资产委托给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负责保护、管理和运营,将三江源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内所涉及的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等各类保护地应划入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的职责范围,在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依托下,组建长江源、黄河源、澜沧江源3个园区国家公园管委会[9]。

  2.生态环境保护法制化的创新

  青海省不断探索制定法规政策,对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适用的《自然保护区条例》和《自然保护区条例》等行政法规及部门规章关于各类保护地管理制度做出调整,实现“一法二用”,确保保护面积不减少、保护强度不降低。首部生态领域内的法律《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在2016年正式施行;制定了《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条例》《三江源公园管理条例》《三江源国家公园特许经营管理办法》《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公益岗位管理办法》《三江源国家公园志愿者服务管理办法》,青海省也率先在全国启动实施湿地生态管护员制度,率先开展生态资产评估制度,为三江源国家公园的运行提供了法治保障。

  3.政绩评价核算的创新

  青海省委、省政府不再对包括三江源国家公园在内的三江源保护区实施考核国民生产值,而是实施科学的绿色核算体系。绿色核算体系,指从现行的国内生产总值中,扣除因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生态退化、人口数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后得出的净国民财富总量[10]。并且对如果在年内发生重大生态环境破坏和

  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地区和单位实行“一票否决”制度,同时还取消考核评先评优资格。绿色核算及其科学的政绩评价能够体现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保护互相协调的程度,同时也表达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要求。

  4.生态补偿模式的创新

  一是重视个人的发展与以社区为主体的保护。在2011年,青海省颁布《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生态管护公益岗位设置及管理意见》,自2012以来,政府不断设置生态管理公益岗位,包括草原管护员岗位10996个,湿地管护员岗位963个[11]。《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规定要设置生态管护岗位16621个以来承担国家公园内16621户牧民的生态管护工作,预计每年三江源国家公园在公益岗位上的投入达到4亿元。近年以来,随着政府沟通工作的不断进行,对牧民开展各项技能培训、法制教育和政策宣传。除了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方案以外,生态保护措施实施方案、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相关政策的落实都更加重视社区在对方案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社区提出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

  二是创建社会参与机制。建立完善的三江源国家公园志愿者服务制度,在志愿者招募、各项技能培训和知识普及,协助管理、后期福利等各项环节上都有所保证,并利用媒体宣传、政府引导等各种手段吸引社会各界人士和组织参与到建设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志愿服务中。加大与“一带一路”沿线的各个国家公园的合作,学习国内外已经发展成熟的国家公园的经验,参与国内外国家公园建设交流活动,加强三江源国家公园与各方的交流合作。

  5.生态环境监测的创新

  在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保护建设中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目前,青海省已经完成了三江源地区生态监测站点体系建设,购置了监测仪器设备、对相关人员展开了能力培训;并且通过对草地、湿地、森林、沙化土地、水资源、环境质量等地面监测,对区域生态环境和重点区域社会经济补充调查的遥感监测,将青海湖流域与三江源区

  域结合构建了“天地一体化”生态监测系统[12]。同时,把资源环境承载力能力指标纳入国家公园内建设考察的内容之一,建立包括生态监测评估指标体系、地面网站体系、遥感监测能力、生态环境数据服务平台、评估预警体系、气候水文监测系统在内的与国家公园目标相适应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及标准体系。

  五、结

  语

  三江源地区是开展全新体制的国家公园试点,也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如何建设三江源国家公园[13],是之后国家公园建设的基准,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一环[14]。从2005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关于印发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的通知》中明确了实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是保护和改善全国生态环境一项重大决策至今,三江源国家公园经历了十余年建设[15]。三江源国家公园在制度层面的创新是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经验。因此,要不断加强对体制机制、公园管理制度的创新,不断完善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监管制度、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强化社会各界在三江源国际公园建设中的作用。不断地进行制度创新,找到最合适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发展道路,最终使三江源国家公园成为生态保护的典范、体制机制创新的典范、我国国家公园的典范,成为真正的现代化国家公园。

  参

  考

  文

  献

  【相关文献】

  [1]马洪波.对推进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思考[J].青海社会科学,2016(4):47-51,90.[2]彭福伟.国家公园体制改革的进展与展望[J].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2018(2):46-50.[3]淡乐蓉,王作全,张立,等.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伦理诉求和法律回应[J].青海社会科学,2007(6):160-164.[4]李惠梅.三江源草地生态保护中牧户的福利变化及补偿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3.

  [5]青海省草原生态保护和牧民增收情况与建议[C]//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与探索——全国财政支农优秀论文选(2010).中国农村财政研究会,2012.[6]桑杰.三江源地区生态建设的调研思考[J].红旗文稿,2015(21):29-30.[7]冷淑莲.关于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思考[J].价格月刊,2007(2):3-8.[8]马晓东.生态风险治理评估研究:以三江源区为例[J].生态经济,2014(12):160-163.[9]李博炎,李俊生,蔚东英,等.国际经验对我国国家公园立法的启示[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7,42(5):20-23.[10]王代红.绿色GDP核算体系构想[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5(11):14-15.[11]张贺全.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确定[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5):8-18.[12]龙珂,王熹微,李昌华.卫星通信在“三江源”生态监测中的应用[J].数字通信世界,2018(3):14-16.[13]吴平.国家公园:解决人为碎片化生态系统问题[J].国际人才交流,2018(1):62-65.[14]李芬,张林波,李岱青.国家公园: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新模式[J].生态经济,2016,32(1):191-193.[15]吕植.创新三江源生态保护的科研体系、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J].攀登,2012,31(3):1-2.

篇九: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

  

  国家公园里的特许经营

  作者:***

  来源:《新西部》2020年第09期

  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特许经营,包括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服务业、有机畜产品加工业、民族服饰、餐饮、住宿、旅游商品及文化产业等。鼓励开办牧家乐、民间演艺团体、民族手工艺品、生态体验等特许经营项目,并予政策扶持。特许经营遵循保护第一、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管经分离、多方参与”的经营机制,调动企业和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牧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提升他们的存在感、获得感,共享国家公园红利。

  8月16日,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管委会接待的首批15名访客顺利完成了为期七天的国家公园生态体验活动,被授予《三江源国家公园访客证书》。这标志着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特许经营生态体验工作正式啟动。

  这是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管委会为使园区特许经营生态体验工作顺利推开,积累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的设计,尝试以生态保护促进经济发展,授权玛多云享自然有限责任公司以特许经营方式探索开展的此次生态体验项目。

  此次由企业、地方政府和社区共同参与设计的具有“提前预约、科学导赏、特许线路、牧民参与、惠益社区”特点的生态体验活动方案,首次让牧民参与到生态体验环境教育解说等工作中来,力求使当地政府、园区管委会和社区居民建立起利益共享机制。

  按照《推动三江源国家公园设立工作方案》,2020年8月至9月底为验收阶段。据2019年发布的《青海蓝皮书》,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特许经营工作的开展是国家公园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平衡当地社区发展和生态保护方面具有积极意义。根据规划,三江源国家公园共涵盖12个乡镇53个行政村,涉及牧民7.2万人。园区内的若干经营性项目,按照特许经营管理办法正在有序推进中。

  澜沧江漂流,有望成为最“高”水平的国际漂流项目

  2019年3月,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接收了昂赛乡年都村“雪豹观察”合作社和北京川源自然户外运动有限公司的特许经营申请,申请特许经营的项目分别是《昂赛自然体验项目》和《三江源国家公园昂赛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项目》。据悉,这是三江源国家公园首次收到的生态体验特许经营试点申请。对此,公园管理局非常重视,于同年3月22日组织召开了“昂赛大峡谷自然体验特许经营试点工作方案”座谈会,并由业内资深专家与青海省生态环境厅、自然资源厅、文化和旅游厅、杂多县政府和当地社区代表及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审查委员会,对这两个特许经营方案进行审查,形成审查意见。

  昂赛乡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东南部,距县府驻地32公里。昂赛乡的澜沧江流域为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昂赛保护分区保护范围。这两个特许经营试点项目都在昂赛乡境内,自然体验项目是一个澜沧江漂流项目。澜沧江源园区管委会资源环境执法大队负责人马玉章介绍,美国人诺亚是一位有二十多年漂流经验的职业漂流向导,曾经在美国和智利漂流过包括科罗拉多大峡谷在内的多条河流。2018年夏天,诺亚来到青藏高原,考察了澜沧江上游后,被惊险刺激的昂赛大峡谷所吸引,表示愿意以户外组织“漂流中国”教练的身份开展澜沧江漂流和有关培训工作。

  同年夏天,“漂流中国”与杂多县政府联合举办了题为“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江河巡护员暨漂流船长培训”的项目,旨在让本地藏族学员学习以漂流的方式带领访客进入澜沧江

  源园区,并更好地完成江河巡护工作。诺亚即以教练的身份参与了这次培训,为当地培训了第一批藏族本土漂流船长。

  澜沧江在流经昂赛大峡谷时,水量充沛,流速急,被中外漂流爱好者视为理想的漂流地点。2018年之前,曾多次有人尝试在昂赛的澜沧江段漂流。2017年10月20日,《三江源国家公园经营性项目特许经营管理办法(试行)》发布后,澜沧江上游的漂流项目被纳入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的统一规划和规范管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漂流项目经营主体和杂多县政府根据审查意见的批复,三方签署了特许经营合同,授权经营者在合同允许的期限、范围内,投资建设运营并取得合理收益。目前,该项目正处于试点前的准备阶段。

  马玉章介绍说,漂流试点项目的航线,主要在上游萨呼腾镇多那村到昂赛乡年都村这一段,全长20多公里。澜沧江穿过昂赛大峡谷后,经相邻的囊谦县流入西藏、云南,从云南南腊河口出境被称作湄公河,先后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于越南西贡注入南海。因此,澜沧江是东南亚最大的国际河流和亚洲惟一的流经6个国家的国际河流。有专业人士认为,昂赛大峡谷漂流将会成为海拔最高的有国际影响的漂流项目。考虑到昂赛大峡谷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三江源国家公园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政策,该漂流项目的价格应该不菲,并且会限制漂流人数和漂流时间。目前,该项目正处于试点运营前的准备阶段,有关收费标准尚未公布。

  马玉章认为,漂流虽然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活动,但通过漂流训练和体验,可以培养人顽强拼搏、积极向上的品质。漂流还会受到天气、水位等不可预测的因素的影响,比如现在,因为近日连续降雨,河面上涨,就无法漂流。从专业角度讲,激流、险滩、暗礁以及水位过高或过低都会给漂流带来困难。昂赛乡年都村的藏族牧民瓦须肖加接受采访时表示,他希望漂流项目早日投入运营,这样来昂赛的客人就多了,他的牧家乐生意会更好,收入会增加,同时会结识更多的朋友。

  澜沧江源园区管委会的最新资料显示,根据与“漂流中国”达成的合作协议,园区将以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的漂流安全标准和质量标准,对长、短线漂流活动进行科学规划,扩大昂赛大峡谷生态体验漂流国际影响力。并将持续不断地举办“中华水塔”国际越野行走大赛杂多站徒步活动、“澜沧江国际漂流节

  ”、“澜沧江-湄公河之约六国青年创新大赛”、“澜沧江昂赛大峡谷国际自然观察节”等系列活动,让群众在生态保护和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展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雪豹观察,独具特色的生态体验项目

  自然体验中的观鸟活动,大家都很熟悉。但“观豹”活动,相信多数人都没经历过。三江源国家公园昂赛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项目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雪豹观察”。

  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昂赛保护分区是源区分布海拔最高的林区,以森林灌丛和野生动物资源为主要保护对象。林区内野生动物主要有雪豹、林麝、藏马鸡等,还有猕猴分布,但种群较少。其中,昂赛大峡谷腹地的野生雪豹种群密度在全国是最大的,杂多县因此享有“中国雪豹之乡”的美誉。研究表明,杂多县2万多平方公里的区域适宜雪豹生存。昂赛乡被人们称之为“大猫谷”。

  据三江源国家公园官网介绍,2016年,由杂多县人民政府、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管委会、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以及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共同发起的首届自然观察节在昂赛举办,观鸟圈的名人、保尔森基金会生态项目高级顾问唐瑞(TerryTownshend)应邀作为评委来到了昂赛。当他听到当地村民描述的“雪豹天天满山跑”的景象,第一反应是“不可能”。后来,唐瑞在牧民的指引下见到了雪豹。这段野外奇遇使他决定与这个项目长期合作,“观察雪豹”成为了观察节的旗舰项目。之后,他作为顾问参与策划了昂赛乡基于牧民社区的自然体验项目,这个项目于2019年4月取得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第一个特许经营权。

  《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明确提出,将在2020年正式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这不仅意味着划入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的昂赛乡将被纳入更高级别的保护,而且直接催生了这项以雪豹为主题的高端自然体验项目。仅2018年,昂赛乡就有22户家庭加入了自然体验项目,接待了61组访客,获得了46万元收入。

  有资料显示,2019年,澜沧江源园区开展的昂赛大峡谷生态体验特许经营项目,共接待国内外生态体验团队98个,体验访客302人次,经营收入101万元。示范户的牧民们,按照抽签顺序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自然体验者,收益的45%归牧民示范户,45%返回到村集体,用于公共事务,剩下的10%属于村级保护基金,专门用于村级的生态环境保护事务。在昂赛大峡谷特许经营点,当地藏族牧民阿桑在同一个位点上,检测到了雪豹、金钱豹、猞猁、棕熊四种大型食肉动物。牧民仁青达杰的监测点上,雪豹和金钱豹重叠密度最高。

  澜沧江源园区管委会的数据表明,目前园区内共有19个管护大队、64个管护分队,实行每日定点巡护、每十五日集中巡护制度,建立巡护日志,让每个管护员成为公民科学家,成为生态监测员。并且规划了生态监测线路,培训了64名牧民监测员,布设100台红外相机,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和以有蹄类为主的样线监测,覆盖面积近2000平方公里,捕捉有效照片超过25万张。群众参与国家公园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全面提升,“点、线、面”全方位“网格化管护体系”初步建立。

  同时,以雪豹为主题的自然体验已逐步让牧民受益。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澜沧江源园区通过以红外相机为主的社区监测,打造了以雪豹为主题的全域化自然体验基地。开展监测和巡护的牧民充当自然体验者的向导,提供野外向导和食宿的服务,实现订单式管理。按照每个向导每天500元,每个自然体验者每天300元的食宿标准,每个自然体验团将会给每户牧民带来600元至8000元的收益。这样既实现了人与野生动物的和谐共处,又把自然资源转化为自然资本,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

  据园区管委会介绍,通过与高校等科研单位合作,以群众为主体的生态监测取得了丰硕成果,全球首次记录到雪豹交配影像,首次证明在青藏高原东部金钱豹和雪豹栖息地重叠,首次证明金钱豹实现种群的本地繁衍,证明澜沧江源区域是中国顶级食肉动物群落最丰富的区域之一。

  杂多:特许经营是创新也是探索

  澜沧江源园区管委会认真总结了特许经营工作的探索经验,表示将继续鼓励引導和扶持牧民从事园区生态体验、环境教育服务,以及生态保护工程劳务、生态监测等工作,使其在参与生态保护、公园管理中获得稳定长效收益。同时,将进一步探索示范村特许经营新模式,鼓励支持牧民以投资入股、合作、劳务输出等形式参与特许经营。通过生态体验、自然观察、溯源母亲河、极限徒步体验等活动,积极探索国家公园生态体验与自然教育新模式。目前,在昂赛乡年都村建立了北京大学学生实习基地,开展动植物本底调查,迈出了志愿者参与国家公园服务的第一步。截至2020年7月,园区已设立15个牧户自然观察营地,以吸收更多的牧民从事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服务、宣传引导等工作,并从中获得稳定收益,还可以统筹村民养老保险。

  园区管委会就特许经营工作的下一步也有了明确的部署和建议,制定了共计十一条近期工作计划,主要包括:结合昂赛乡年都村开展试点的经验,在扎青乡地青村、格赛村和昂赛乡热情村、苏绕村设立牧户自然观察营地,吸收更多的牧民从事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服务、宣传引导等工作。在园区内增设红外相机,开展社区监测,完善以雪豹为主题的全域化自然体验基地。鼓励更多监测和巡护的牧民充当自然体验者的向导,提供野外向导和食宿的服务,牧民由此受益。借鉴昂赛乡年都村接待营地的成功经验,在扎青乡设立“雪豹之乡”接待营地和澜沧江源头接待营地,鼓励更多牧民参与接待和野外向导。与“漂流中国”等组织进行更深合作,大力培养更多本地船长,从事澜沧江大峡谷漂流生态体验服务和向导。通过澜沧江大峡谷漂流生态体验项目,试点发展生态体验高端旅游。探索建立昂赛乡年都村特许经营专业合作社,鼓励支持牧民以投资入股、合作、劳务输出等形式加入到特许经营合作社,让更多的牧民通过从事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服务、宣传引导等工作,获得稳定收益。加大宣传力度,不断完善“中华水塔”国际越野行走大赛杂多站徒步活动、“澜沧江国际漂流节

  ”、“澜沧江-湄公河之约六国青年创新大赛”、“澜沧江昂赛大峡谷国际自然观察节”等系列活动工作机制,并走向常态化,扩大园区影响力,让更多牧民群众参与到生态保护和发展中。吸引外地专业特许经营机构与园区村社和合作社联合开展特许经营,让本地群众在特许经营中受益。系统整合园区内民族、民俗、生态、宗教等文化资源,搭建文化产业平台,不断丰富园区内特色文化内涵,形成唐卡绘画、演艺展览、民族手工艺品等系列文化产品,对不同文化产品的推广运营、创意衍生等实施特许经营,对园区内的相关文化服务设施运营统一进行特许经营。扶持和鼓励搬迁牧民发展民宿、牧家乐、家庭手工业作坊等参与到特许经营中。

  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昂赛保护分区是源区分布海拔最高的林区,以森林灌丛和野生动物资源为主要保护对象。林区内野生动物主要有雪豹、林麝、藏马鸡等,还有猕猴分布,但种群较少。其中,昂赛大峡谷腹地的野生雪豹種群密度在全国是最大的,杂多县因此享有“中国雪豹之乡”的美誉。研究表明,杂多县2万多平方公里的区域适宜雪豹生存。昂赛乡被人们称之为“大猫谷”。

  据三江源国家公园官网介绍,2016年,由杂多县人民政府、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管委会、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以及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共同发起的首届自然观察节在昂赛举办,观鸟圈的名人、保尔森基金会生态项目高级顾问唐瑞(TerryTownshend)应邀作为评委来到了昂赛。当他听到当地村民描述的“雪豹天天满山跑”的景象,第一反应是“不可能”。后来,唐瑞在牧民的指引下见到了雪豹。这段野外奇遇使他决定与这个项目长期合作,“观察雪豹”成为了观察节的旗舰项目。之后,他作为顾问参与策划了昂赛乡基于牧民社区的自然体验项目,这个项目于2019年4月取得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第一个特许经营权。

  《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明确提出,将在2020年正式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这不仅意味着划入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的昂赛乡将被纳入更高级别的保护,而且直接催生了这项以雪豹为主题的高端自然体验项目。仅2018年,昂赛乡就有22户家庭加入了自然体验项目,接待了61组访客,获得了46万元收入。

  有资料显示,2019年,澜沧江源园区开展的昂赛大峡谷生态体验特许经营项目,共接待国内外生态体验团队98个,体验访客302人次,经营收入101万元。示范户的牧民们,按照抽签顺序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自然体验者,收益的45%归牧民示范户,45%返回到村集体,用于公共事务,剩下的10%属于村级保护基金,专门用于村级的生态环境保护事务。在昂赛大峡谷特许经营点,当地藏族牧民阿桑在同一个位点上,检测到了雪豹、金钱豹、猞猁、棕熊四种大型食肉动物。牧民仁青达杰的监测点上,雪豹和金钱豹重叠密度最高。

  澜沧江源园区管委会的数据表明,目前园区内共有19个管护大队、64个管护分队,实行每日定点巡护、每十五日集中巡护制度,建立巡护日志,让每个管护员成为公民科学家,成为生态监测员。并且规划了生态监测线路,培训了64名牧民监测员,布设100台红外相机,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和以有蹄类为主的样线监测,覆盖面积近2000平方公里,捕捉有效照片超过25万张。群众参与国家公园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全面提升,“点、线、面”全方位“网格化管护体系”初步建立。

  同时,以雪豹为主题的自然体验已逐步让牧民受益。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澜沧江源园区通过以红外相机为主的社区监测,打造了以雪豹为主题的全域化自然体验基地。开展监测和巡护的牧民充当自然体验者的向导,提供野外向导和食宿的服务,实现订单式管理。按照每个向导每天500元,每个自然体验者每天300元的食宿标准,每个自然体验团将会给每户牧民带来600元至8000元的收益。这样既实现了人与野生动物的和谐共处,又把自然资源转化为自然资本,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

  据园区管委会介绍,通过与高校等科研单位合作,以群众为主体的生态监测取得了丰硕成果,全球首次记录到雪豹交配影像,首次证明在青藏高原东部金钱豹和雪豹栖息地重叠,首次证明金钱豹实现种群的本地繁衍,证明澜沧江源区域是中国顶级食肉动物群落最丰富的区域之一。

  杂多:特许经营是创新也是探索

  澜沧江源园区管委会认真总结了特许经营工作的探索经验,表示将继续鼓励引导和扶持牧民从事园区生态体验、环境教育服务,以及生态保护工程劳务、生态监测等工作,使其在参与生态保护、公园管理中获得稳定长效收益。同时,将进一步探索示范村特许经营新模式,鼓励支持牧民以投资入股、合作、劳务输出等形式参与特许经营。通过生态体验、自然观察、溯源母亲河、极限徒步体验等活动,积极探索国家公园生态体验与自然教育新模式。目前,在昂赛乡年都村建立了北京大学学生实习基地,开展动植物本底调查,迈出了志愿者参与国家公园服务的第一步。截至2020年7月,园区已设立15个牧户自然观察营地,以吸收更多的牧民从事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服务、宣传引导等工作,并从中获得稳定收益,还可以统筹村民养老保险。

  园区管委会就特许经营工作的下一步也有了明确的部署和建议,制定了共计十一条近期工作计划,主要包括:结合昂赛乡年都村开展试点的经验,在扎青乡地青村、格赛村和昂赛乡热情村、苏绕村设立牧户自然观察营地,吸收更多的牧民从事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服务、宣传引导等工作。在园区内增设红外相机,开展社区监测,完善以雪豹为主题的全域化自然体验基地。鼓励更多监测和巡护的牧民充当自然体验者的向导,提供野外向导和食宿的服务,牧民由此受益。借鉴昂赛乡年都村接待营地的成功经验,在扎青乡设立“雪豹之乡”接待营地和澜沧江源头接待营地,鼓励更多牧民参与接待和野外向导。与“漂流中国”等组织进行更深合作,大力培养更多本地船长,从事澜沧江大峡谷漂流生态体验服务和向导。通过澜沧江大峡谷漂流生态体验项目,试点发展生态体验高端旅游。探索建立昂赛乡年都村特许经营专业合作社,鼓励支持牧民以投资入股、合作、劳务输出等形式加入到特许经营合作社,让更多的牧民通过从事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服务、宣传引导等工作,获得稳定收益。加大宣传力度,不断完善“中华水塔”国际越野行走大赛杂多站徒步活动、“澜沧江国际漂流节

  ”、“澜沧江-湄公河之约六国青年创新大赛”、“澜沧江昂赛大峡谷国际自然观察节”等系列活动工作机制,并走向常态化,扩大园区影响力,让更多牧民群众参与到生态保护和发展中。吸引外地专业特许经营机构与园区村社和合作社联合开展特许经营,让本地群众在特许经营中受益。系统整合园区内民族、民俗、生态、宗教等文化资源,搭建文化产业平台,不断丰富园区内特色文化内涵,形成唐卡绘画、演艺展览、民族手工艺品等系列文化产品,对不同文化产品的推广运营、创意衍生等实施特许经营,对园区内的相关文化服务设施运营统一进行特许经营。扶持和鼓励搬迁牧民发展民宿、牧家乐、家庭手工业作坊等参与到特许经营中。

  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昂赛保护分区是源区分布海拔最高的林区,以森林灌丛和野生动物资源为主要保护对象。林区内野生动物主要有雪豹、林麝、藏马鸡等,还有猕猴分布,但种群较少。其中,昂赛大峡谷腹地的野生雪豹种群密度在全国是最大的,杂多县因此享有“中国雪豹之乡”的美誉。研究表明,杂多县2万多平方公里的区域适宜雪豹生存。昂赛乡被人们称之为“大猫谷”。

  据三江源国家公园官网介绍,2016年,由杂多县人民政府、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管委会、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以及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共同发起的首届自然观察节在昂赛举办,观鸟圈的名人、保尔森基金会生态项目高级顾问唐瑞(TerryTownshend)应邀作为评委来到了昂赛。當他听到当地村民描述的“雪豹天天满山跑”的景象,第一反应是“不可能”。后来,唐瑞在牧民的指引下见到了雪豹。这段野外奇遇使他决定与这个项目长期合作,“观察雪豹”成为了观察节的旗舰项目。之后,他作为顾问参与策划了昂赛乡基于牧民社区的自然体验项目,这个项目于2019年4月取得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第一个特许经营权。

  《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明确提出,将在2020年正式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这不仅意味着划入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的昂赛乡将被纳入更高级别的保护,而且直接催生了这项以雪豹为主题的高端自然体验项目。仅2018年,昂赛乡就有22户家庭加入了自然体验项目,接待了61组访客,获得了46万元收入。

  有资料显示,2019年,澜沧江源园区开展的昂赛大峡谷生态体验特许经营项目,共接待国内外生态体验团队98个,体验访客302人次,经营收入101万元。示范户的牧民们,按照抽签顺序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自然体验者,收益的45%归牧民示范户,45%返回到村集体,用于公共事务,剩下的10%属于村级保护基金,专门用于村级的生态环境保护事务。在昂赛大峡谷特许经营点,当地藏族牧民阿桑在同一个位点上,检测到了雪豹、金钱豹、猞猁、棕熊四种大型食肉动物。牧民仁青达杰的监测点上,雪豹和金钱豹重叠密度最高。

  澜沧江源园区管委会的数据表明,目前园区内共有19个管护大队、64个管护分队,实行每日定点巡护、每十五日集中巡护制度,建立巡护日志,让每个管护员成为公民科学家,成为生态监测员。并且规划了生态监测线路,培训了64名牧民监测员,布设100台红外相机,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和以有蹄类为主的样线监测,覆盖面积近2000平方公里,捕捉有效照片超过25万张。群众参与国家公园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全面提升,“点、线、面”全方位“网格化管护体系”初步建立。

  同时,以雪豹为主题的自然体验已逐步让牧民受益。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澜沧江源园区通过以红外相机为主的社区监测,打造了以雪豹为主题的全域化自然体验基地。开展监测和巡护的牧民充当自然体验者的向导,提供野外向导和食宿的服务,实现订单式管理。按照每个向导每天500元,每个自然体验者每天300元的食宿标准,每个自然体验团将会给每户牧民带来600元至8000元的收益。这样既实现了人与野生动物的和谐共处,又把自然资源转化为自然资本,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

  据园区管委会介绍,通过与高校等科研单位合作,以群众为主体的生态监测取得了丰硕成果,全球首次记录到雪豹交配影像,首次证明在青藏高原东部金钱豹和雪豹栖息地重叠,首次证明金钱豹实现种群的本地繁衍,证明澜沧江源区域是中国顶级食肉动物群落最丰富的区域之一。

  杂多:特许经营是创新也是探索

  澜沧江源园区管委会认真总结了特许经营工作的探索经验,表示将继续鼓励引导和扶持牧民从事园区生态体验、环境教育服务,以及生态保护工程劳务、生态监测等工作,使其在参与生态保护、公园管理中获得稳定长效收益。同时,将进一步探索示范村特许经营新模式,鼓励支持牧民以投资入股、合作、劳务输出等形式参与特许经营。通过生态体验、自然观察、溯源母亲河、极限徒步体验等活动,积极探索国家公园生态体验与自然教育新模式。目前,在昂赛乡年都村建立了北京大学学生实习基地,开展动植物本底调查,迈出了志愿者参与国家公园服务的第一步。截至2020年7月,园区已设立15个牧户自然观察营地,以吸收更多的牧民从事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服务、宣传引导等工作,并从中获得稳定收益,还可以统筹村民养老保险。

  园区管委会就特许经营工作的下一步也有了明确的部署和建议,制定了共计十一条近期工作计划,主要包括:结合昂赛乡年都村开展试点的经验,在扎青乡地青村、格赛村和昂赛乡热情村、苏绕村设立牧户自然观察营地,吸收更多的牧民从事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服务、宣传引导等工作。在园区内增设红外相机,开展社区监测,完善以雪豹为主题的全域化自然体验基地。鼓励更多监测和巡护的牧民充当自然体验者的向导,提供野外向导和食宿的服务,牧民由此受益。借鉴昂赛乡年都村接待营地的成功经验,在扎青乡设立“雪豹之乡”接待营地和澜沧江源头接待营地,鼓励更多牧民参与接待和野外向导。与“漂流中国”等组织进行更深合作,大力培养更多本地船长,从事澜沧江大峡谷漂流生态体验服务和向导。通过澜沧江大峡谷漂流生态体验项目,试点发展生态体验高端旅游。探索建立昂赛乡年都村特许经营专业合作社,鼓励支持牧民以投资入股、合作、劳务输出等形式加入到特许经营合作社,让更多的牧民通过从事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服务、宣传引导等工作,获得稳定收益。加大宣传力度,不断完善“中华水塔”国际越野行走大赛杂多站徒步活动、“澜沧江国际漂流节

  ”、“澜沧江-湄公河之约六国青年创新大赛”、“澜沧江昂赛大峡谷国际自然观察节”等系列活动工作机制,并走向常态化,扩大园区影响力,让更多牧民群众参与到生态保护和发展中。吸引外地专业特许经营机构与园区村社和合作社联合开展特许经营,让本地群众在特许经营中受益。系统整合园区内民族、民俗、生态、宗教等文化资源,搭建文化产业平台,不断丰富园区内特色文化内涵,形成唐卡绘画、演艺展览、民族手工艺品等系列文化产品,对不同文化产品的推广运营、创意衍生等实施特许经营,对园区内的相关文化服务设施运营统一进行特许经营。扶持和鼓励搬迁牧民发展民宿、牧家乐、家庭手工业作坊等参与到特许经营中。

推荐访问: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 国家公园 管理局 三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