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矛盾化解在基层3篇

时间:2023-06-02 19:55:02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浅谈基层矛盾的化解|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摘要:当前,随着农村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农村社会矛盾纠纷也逐渐呈现出数量扩大化、调处困难化等趋势,加强排查工作,推进预警机制建设,不可否认,有些调解员,虽懂法律法规,但是没有调解方法和技巧,从而不能达到调解目的当前,随着农村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农村社会矛盾纠纷也逐渐呈现出数量扩大化、调处困难化等趋势。矛盾纠纷如果得不到及时、妥善的化解处理,就可能造成矛盾激化,因此,如何有效地开展农村矛盾纠纷化解成为新农村建设必须承担的重点工作之一。

  一、新形势下农村矛盾纠纷的主要体现㈠

  村民之间利益矛盾。主要表现为土地承包,农村私人借贷、交易、继承等方面的经济纠纷,及村干部在村务管理过程中缺乏透明、分配不公等引发的矛盾。㈡

  婚姻家庭矛盾纠纷。如夫妻打架、离婚、老人赡养问题引发家庭纠纷矛盾等等。当前农村因为离婚及赡养老人、兄弟分家财产分配产生的矛盾十分普遍,当事人往往不顾夫妻、兄弟姐妹感情,情绪严重对立。㈢

  邻里之间生活矛盾。主要包括宅基地界址、道路通行等引发的矛盾纠纷,这些矛盾引发的邻里纠纷层出不穷,任其发展双方轻则辱骂争吵,重则相互撕打甚至纠集家族人员进行殴斗。二、怎样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㈠

  加强排查工作,推进预警机制建设。充分发挥村两委班子作用,及时掌握情况,切实做到矛盾纠纷苗头早发现、早控制、早化解,最大程度地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㈡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不可否认,有些调解员,虽懂法律法规,但是没有调解方法和技巧,从而不能达到调解目的。所以可以定期对村民调治保主任统一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强化责任,增强其调解策略的能力,使基层调解员随时能掌握新的法律法规,提升自身调解能力和技巧,提高调处纠纷的法律素质。㈢

  加强法制宣传,提高群众法律素质。当前的矛盾纠纷,特别是群体性的矛盾大多是涉法问题,有许多问题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只要矛盾双方都能依法办事是可以避免的。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群众法律素质,是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矛盾的有效措施,是减少矛盾纠纷的前提。基层干部应该利用广播会、张贴宣传标语、黑板报、悬挂横幅等多种形式,把对群众的法制宣传教育与化解矛盾纠纷行动结合起来,使群众知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自身权益,从源头上预防、减少和化解矛盾纠纷。㈣

  公平公正处理,保证矛盾纠纷化解。召集双方进行调解时务必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调解原则上只限于双方当事人或近亲属参加,根据情况,从有利于调解成功角度出发,亦可适当让家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者或当事人的亲戚朋友代表参加。调解地点要选在相对封闭的地点且能保证双方有一定的安全距离,防止再生事端。农村需要富强,农村富裕首先要保持稳定,农村稳定了才能保持经济的发展,我们.

  基层干部要群策群力,打好矛盾纠纷化解的基本功,为辖区社会稳定、繁荣与富强做出自己的贡献。

  .

篇二: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关于基层矛盾纠纷化解的调研报告

  关于基层矛盾纠纷化解的调研报告

  关于基层矛盾纠纷化解的调研报告为深入了解基层矛盾纠纷特点、化解成效、存在问题,我们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等多种形式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基层矛盾纠纷的新变化、新特点

  (一)宏观政策导向变化,使调解在矛盾化解中作用更加突出。一是越来越多原信访案件转向了更彻底的调解范畴。二是群众对党员干部、调解员的信任度不断提升。三是一些原来只能靠法律诉讼途径强制解决的矛盾纠纷有了依靠政策去调解的更大空间。

  (二)经济社会加快速变迁,导致矛盾纠纷更加复杂化、化解的难度加大。一是矛盾纠纷的类型更加多样化、性质更加专业化。二是矛盾纠纷的主体更加多元化。三是矛盾纠纷的化解难度持续加大。

  (三)矛盾纠纷的区域性差异加大、行业性特色突出,促使化解更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矛盾纠纷的高发期多集中在农忙时节、上级检查等人员相对集中的时段。额敏县以劳资纠纷,宅基地纠纷,邻里纠纷等为主,矛盾纠纷的突发性、随时性、群体性特征明显。街道办事处矛盾专业性、行业性特征更为明显。

  二、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调研发现,一方面,调解在基层矛盾纠纷化解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另一方面,矛盾纠纷出现的新特点对调解工作的专业性、规范性要求越来越高,而我们当前的调解工作在队伍建设、机制规范等方面都存在很多不足,有待加强。

  一是以预防为重点加强源头治理。调研发现,矛盾纠纷化解的第一个环节预防,虽然在认识上都很重视,但在实践中往往流于形式。比如,矛盾纠纷排查很多都变成了“层层填表格”的被动应付;

  “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受经费、责任心、知晓度等因素影响,发挥的作用受到了限制。因此,在预防环节,需进一步建立“督导机制落到实处”的有效手段,确保最大程度把矛盾纠纷消除在萌芽状态。

  二是充分发挥基层调解力量的作用。调研发现,化解矛盾纠纷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但社区(村)级调委会存在作用发挥不够的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必须把矛盾纠纷化解的重心落实到镇(街道)、村(居、社区),抓好新形势下的社会矛盾纠纷化解调处,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三是加强人民调解队伍专业化建设。尽快推动人民调解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等方式,建立社会化招聘、职业化运作、专业化服务、契约化管理的机制,使人民调解工作尽快作为一种职业出现。

  四是规范机制建强“县级矛调中枢”。一些被上交到县级层面的矛盾纠纷,往往通过联席会、研判会等进行处理,实践中,这种联调联动机制往往变成了情况通报会、责任分解会。因此,建议在县级层面,要逐步建立健全疑难类矛盾纠纷调处的“常设平台专业团队规范机制”,变“通报、转办”为“研判、拍板”。

  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中存在的问题

  (一)干部法治理念树立得不牢。由于对法律知识掌握的少,部分干部在遇到问题时特别是在面临多种问题或是棘手问题时不能首先研判处理方式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法治精神,不能较好地合理合法地处理好问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仍然存在。

  (二)辖区各站所在矛盾调处中协调配合不够。辖区各站所由于体制的制约,在日常的矛盾调处工作中,缺乏相应的协调沟通机制,未形成工作合力,致使部分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损害了群众的利益。如何对辖区的维稳力量进行了有效整合,充分发挥综治、司法、法庭、派出所等部门在矛盾化解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三)调解队伍参差不齐,年龄偏大,法律水平偏低。我镇人民调解员除司法所人员外,多数是由村委会主任、委员兼任,没有经过法律专业教育培训,矛盾调解水平不高,制约了矛盾调处工作的开展。

  四、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干部人员配备和法律指导,切实提高法律素质与业务水平。综治维稳工作应及时吸纳一批具有一定法律知识、懂政策、懂法律、文化程度较高的干部,将新观念、新思路融合到调解工作中,用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指导调解工作的进行,并适时组织相关培训及训练,以增强他们的调解业务素质,调动他们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中的积极性。

  (二)加强联系协调,形成工作合力。派出所、司法、法庭等部门应加强联系,针对矛盾调处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应建立联络机制,通报工作情况,共同解决问题,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三)加大投入,完善调解工作的经费保障。近年来,人民调解组织在综治维稳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人民调解委员会开展各项工作,组织各项活动,落实各项任务,都离不开必要的物质保障和经费保障,但在实践中,经费保障问题始终是制约人民调解工作改革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只有解决了调解工作的经费保障问题,调解工作的作用才能得到更好发挥。

篇三: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近年来,随着改革和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农村原有的经济、政治、社会格局被打破,农村社会矛盾加剧。同时,农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和维权意识逐步提高,对基层干部的工作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这些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情况对工作方法提出的新要求,对学习和掌握工作方法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习惯于“用老方子治新病”,凭老经验办新事,随波逐流,得过且过,甚至盲目蛮干,导致工作方法大打折扣。农村基层组织特别是村干部怎样采取切实有效的方式方法,开展群众工作,妥善化解矛盾,为推动科学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感情联络法

  事例一:从安徽省财政厅下派到“大包干”发源地凤阳县小岗村担任书记的沈浩,刚到村里的时候,说风凉话的、挑毛病的、出难题拆台的人,天天都有。他犯过难、生过病,甚至挨过村民的打。但这一切他都忍了,因为他把这看作组织交给的任务。沈浩任劳任怨、无私无畏的为老百姓干好事、实事,用真情实意感动群众,终于把小岗村人团结了起来。他还带领小岗村民进行了第二次改革,改变了“一夜越过温饱线,20年过不了富裕坎”的困境,给小岗村民带来了希望,沈浩也因此成为“群众离不开的好干部”。小岗村民两次集体摁手印不让他离开;在他因积劳成疾、猝然倒下之后,村民们又第三次摁手印请求上级把他永远留

  在小岗村。

  点评:现在一些地方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紧张,归根到底,就是一些党员干部对群众缺少感情,甚至伤害群众的感情。群众可敬也可畏。只有对人民充满感情,情为民所系,才能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老百姓重感情,你讲大道理,他不一定听,但是你只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柴米油盐生活小事多帮忙、婚丧事宜多出力、天灾人祸多救助,用真心打动他,用真情感染他,复杂问题、疑难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事例二: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汤山街道孟墓社区党支部书记庞敬海,虽身患肺癌,依然一刻也放不下那些有困难的群众。十几年的“村官”生涯,早已经把他的心和百姓的心紧急的捆在了一起。几年前,鹤龄社区有一户村民,因为妻子患有精神疾病,无能力照顾患有膀胱癌的丈夫。当时在鹤龄社区工作的庞敬海听到这个消息,就跑前跑后帮助他找医院治疗,联系手术,最终使他得到了良好的治疗。这么多年来,庞敬海在社区从早忙到晚,谁家有困难,首先想到的就是找庞书记救助。邻里之间发生矛盾和纠纷,他一到现场,总是能很快化解。“凡涉及百姓生产生活的问题,只要居民一反映,海子就立刻去解决处理,不知道为大家办了多少实事。海子是个太好太好的人,我们信得过。”社区居民一致这样认为。

  点评:对于农村基层干部来说,对群众怀有深厚感情,更多的是立足于平常,在细微之处见真情。要把群众当亲人,要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要同群众同甘苦、共患难,相依相伴,风雨同舟。这样就能在党和群众之间架起心灵交融、情感交融的桥梁,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化解不了的矛盾。正如诗人臧克家所写的那样:“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做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事例三:大学生“村官”、江西省丰城市曲江镇密岭村党总支副书记杜雄,自觉拜农民为老师,与农民做朋友,努力做一名会说“地方话”、能干“地方事”的村干部,得到了群众的信任,村民家有喜事大事,都愿意邀请他参加。不久前,该村辖区的陈家、戈家、城背三个村民小组在集镇建设中,由于群众对征地款存在不同意见,一些村民还成群阻挠集镇建设施工。杜雄主动请缨,及时赶到施工现场,逐个找事件主要当事人私下谈话,耐心细致讲解征地款发放政策提出按人口和责任田面积各占50%的比例进行分配的方案,有效的稳定了群众情绪,得到村民一致认可。杜雄在总结工作时,深有体会地说:“这件事情能够顺利解决,主要得益于平时和群众结下的深厚感情,群众信得过我,能听进我说的话。”

  点评:群众在我们心中的分量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中的分量就有多重。俗话说,:“打水要到井边”。村干部只有真正把群众当亲人,经常深入农户家中,与农民交心谈心,聊一聊家长里

  短,说一说“掏心窝子”话,才能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要发挥其与群众密切接触的优势,把工作放在平时,做在田间地头,做在茶余饭后,在潜移默化中宣传政策法规,使群众认同并支持自己的工作。这样,在做群众工作的时候,就有了与群众交流沟通、形成共识的思想基础和感情基础。

  二、身先士卒法

  事例一:王乐义自担任山东省寿光市孙家集街道三元朱村的党支部书记以来,成年累月传播大棚技术,他因为没有时间,家里没建大棚。为了选准蔬菜品种,他把自家的果园当成了试验田,从外面带来的蔬菜种子让老伴先试种,成功了在传播给大伙,失败了自己承担损失。王乐义常对村里的干部说“我掂量,光顾自己不能当村支书。自己身不正,没有替别人着想得心,不能走在前面,怎么能让人家服气?”作为村支书,王乐义没占过集体一分钱,还把应该属于自己的钱拿出来为集体和他人谋福利。上世纪80年代初,上级组织考虑到王乐义带病没白天黑夜地忙活,就把一个招工指标分给了他的大女儿,但王乐义想到村里的年轻人都眼巴巴盼着出去当工人,就把指标让给了别人。面对亲人的责怪,王乐义说:“谁家的爹娘不疼孩子!”

  点评: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在工作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要求别人做到的事情,自己先做到,要求别人不能干的事情,自己坚决不干,你说的话群众才会听,你办的事群众才放心。“自己不

  会富,不能当干部;只顾自己富,不是好干部。”村干部要发挥信息灵通、社会关系广的优势,带头创业、率先致富,只有自己富起来了,腰板才更硬,在村里说话才更响亮、更有威信。

  事例二:党的十八大代表、安徽省无为县蜀山镇新安村党总支书记王坤友45年如一日,扎根农村,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即使到了肝癌晚期,仍坚守岗位,被群众称为“永不松套的老黄牛”。他三次临危受命,道泊山洞管理处任主任,通过八年奋战,他将一个荒凉山洞建设成为国家3A级风景区;到建成村任党支部书记后,他挨家挨户跑,化解债务、铺路修渠,迅速打开了工作局面;到新安村任职,他带领大伙而把新安村建成了示范村,还清了100多万的债务。为公家办事,他能省则省,出差住最便宜的旅馆;有一年长江流域发大水,他冲在最前面,带领村干部一家一户动员转移,当全村群众安全转移后,他才想起自己的家,而这时他家的家建房子早被洪水冲塌了,家具也没有抢出一件。王坤友在谈自己的“从政经验”是说:“干部偏心,群众寒心。其身正,不令则行。只要处事公正,身先士卒,就有号召力。”

  点评:基层干部手中没有多少权,权力影响小,做好工作主要靠威望。有威望的干部,在那儿一站,事情就能解决一半。但威望高,不代表作风霸道,决策简单,行为粗暴。王坤友在村里的威望是在事事起模范带头作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在心里只有群众没有自己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只要做到好事让给群众,难事冲在前面,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和难事。现实中,有的村干

  部为了顺利评定低保,将年逾古稀的亲属的低保指标让给了别人;为了确保大项目建设顺利推进,自己率先带头搬迁。在这些村里,干部带党员,党员带群众,村班子成了真正的战斗堡垒。

  三、依法办事法

  事例一:湖南省永州市委党校的一项调查表明,该市某区乡政干部队伍退伍军人占了近三分之一,由于退伍军人在乡镇政府工作的人员多,加上大多数干部没有经过专门的法律知识培训,法律水平不高,对有关农村的法律法规不了解,依法办事的能力不强,“以官代法”“以言为法”现象十分普遍,重大决策基本上是“一把手”说了算,很少找法律、找依据。有的基层干部认为执行党的政策就行了,遵守不遵守法律无关紧要;有的认为法律是惩治坏人的,与自己的工作没有多大关系;还有的认为,农村工作就得靠“硬办法”,依法办事“行不通”等等。

  点评:运用法律妥善解决矛盾纠纷,可以使矛盾各方趋于理性,是化解矛盾纠纷的有效方式。目前农村一些地方出现的社会矛盾,很大一部分是基层干部在违反法律或者错误决策造成的。作为基层干部,首先要带头学法守法,凡是法律禁止的,就坚决不做。同时,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制方式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不以人情代替原则,不以口头应允代替契约,靠法律手段解决矛盾和问题,实现依法治村。

  事例二:近年来,河北省石家庄市188个社区、村组人民调解室,坚持以“情”“理”“法”来调解矛盾。市里更是对人民调解工作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创新,扩大人民调解工作的领域,由原来的单独调处公民与公民之间生活中的纠纷,转变到围绕“服务经济建设、构建平安社会”这一目标服务;转移人民调节重心,由原来的单纯事后被动调解,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注重人民调解效力,由原来的单纯说和式调解,转变到依法、以德调解,实现调解与诉讼相衔接;完善人民调解组织,由原来的单一村(居)级调解组织,发展到乡、村、组三级和按行业、跨区域的多层次、多形式调解组织。村民们说:“人民调解开的是中药方,吃的是保健药,既除根有没有副作用。”

  点评:人民调解是一项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调解范围广泛,除了刑事案件,只要愿意采取调解方式,都可以使用;调解工作没有时效、管辖限制,程序简明。诉讼则要请律师、找代理、交诉讼费、耗费太大。而人民调解不收取任何费用,在家门口就可以解决问题。

  四、建章立制法

  事例一:早在1992年,山东省章丘市就率先在《村规民约》的基础上,规定了《村民自治章程》。章程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对村民自治和村务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经济管理、行政管理、社会治安、村风民俗等等,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凡涉及村民和

  村干部要执行的政策、遵守的法规,要完成的任务以及需要统一规范的村务,应当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违反者如何处理,都能根据章程“对号入座”,成为村干部、村民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村民们认为:“章程上和国家大法,下和当地民意,谁不遵守,就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子。”干群之间以及群众之间发生矛盾,都依据章程解决。一些过去“难死法院、气死公安”的纠纷,现在基本上有群众自己解决了。

  点评:章丘市制定的《村民自治章程》,体现了绝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反映了绝大多数群众的意愿,又是大家反复讨论、审议修改并举手通过的,一经制定,对村干部和群众都有很大的约束力。这些具体制度,既约束民,有约束“官”,村干部和群众都是管理者,又都是被管理者,改变了长期以来只有村干部管群众、群众不能关村干部的单向管理方式,真正做到了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

  事例二:上海嘉定区江桥镇太平村有300多户人家,紧靠312国道,近些年来经济快速发展,实力增强。但是,让村干部意想不到的是,经济上去了,日子好过了,村民对干部的不满反而多了。村干部在走访了村民之后,意识到问题出在“无章理事”上,因为经济发展了,村民的民主意识、参政意识也随之增强了。于是,村里先后建立了村民议事、干部联系群众、扶贫帮困等40项制度和25种台账,并且汇订成册,发放到每家每户。这本小册子让每个村民都了解干部工作规范、岗位职责、村规民约,随时可

  监督村里的工作。如今的太平村管理规范,运作透明,干群关系良性互动。镇党委最近的一次抽样调差显示,村民对村干部工作的总体满意率达96%。

  点评:建章立制,有章理事,其目的是村级事务有村民说了算,让人迷群众当家作主、行使民主权利。建章立制必须从当地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作出规定,规定既要具体,又要简便易行。章程或公约规定要经村民讨论、代表会议审议,充分发扬民主,使之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不能简单从事,更不能有少数人说了算。同时,要做到有章必依、执章必严、违章必纠,对规范执行的予以表彰,对违反规定的予以批评、处罚,使规章制度真正成为干部、群众的行为规范。

  五、阳光作业法

  事例一:广东省云浮市开展“阳光村务工程”建设,在村民代表会议下设立会议召集组、监督组和发展组。三个组的成员由村委会提名,村民代表投票表决产生,村委会成员及配偶、直系亲属不得担任三个小组的成员。会议召集组负责召集村委会决定或村民依法提出召开的会议;监督组负责监督村务、村财务运作,有权否决不合理开支;发展组则负责收集村民意见并向村委会提出村经济发展计划和项目建设建议,一般由村内外创业、经营能人组成。“阳光村务工程”通过细化村民(代表)会议的召集程序、村务全程监督程序、村务财务公开程序、项目决策程序和村组干部罢免程序,是村民(代表)会议的决策权、监督权得到具体落

  实,村民的诉求得到有效表达,村委会的执行权得到有效制约。

  点评:进行村务公开不仅有利于矛盾化解,也有利于村干部开展工作。对村里的重大决策、重要事务,特别是在一些敏感问题上,给群众一个明白,既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又让干部自觉依法办事,促进干部干净干事。干部、群众一致认为:“实行政务公开,对群众是‘顺心丸’,对干部是‘防腐剂’,是密切干群关系的‘融合剂’。”

  事例二:河南省邓州市率先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提出“四议两公开(“4+2”工作法),及农村所有村级重大事项都必须在村党组织领导下,按照“四议两公开”的程序决策实施,“四议”:党支部会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议决;“两公开”;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通过“四议两公开”

  工作法的实践和完善,基层民主深入人心,农村党建扎实推进,乡风文明日新月异,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现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已在全国农村普遍推开。

  点评:长期以来,一些农村基层组织办事不民主、村务不公开,引起群众强烈不满。推行“四议两公开”,使基层党组织实现工作方法上从用行政命令转向靠民主法制,管理模式上从包揽一切转向引导群众共同参与,权利运行上从封闭运行转向村务公开,,有效地解决了村里的疑难事务和棘手问题。同时,把村级重大事务和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事情交由农民并通过规范的程序自己

  议、自己定、自己干、自己管,让农民干自己想干、愿干的事,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六、致富引领法

  事例一:河南省栾川县冷水沟村地处海拔1390米的伏牛山区,因水冷而得名。这里气温低、日照短,一年只能种一季,一年打的粮食只够吃三个月。多年来,群众盼望找个好带头人,尽快摆脱贫困。1990年冬,村委会换届选举时,1366名村民全票推选杨岳为村委会主任。为了解决村民的温饱问题,杨岳引进玉米、脱毒马铃薯新品种和地膜覆盖技术,现在自己承包地里试种。失败了,损失算自己的;成功了,向群众推广。在他的努力下,村民们的吃饭问题解决了。然后,杨岳又带领群众解决致富问题。这个村四面是山,山里有矿,开采矿石是生财之道。开矿没有资金,杨岳拿出15万元,有多方筹措100多万元,带领村民建起了采矿厂,还组织了建筑队。就这样拼命干了多年,群众终于脱贫致富,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9000元,90%的农户住进了两层小楼。2012年11月,杨岳光荣出席了党的十八大。

  点评:发展是硬道理。村干部肩负着“任职一届,致富一方”的责任,不仅要自己带头致富,还要调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想方设法为群众找到致富门路,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这就需要村干部既要发扬吃苦耐劳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又要在增强服务本领上下功夫,懂政策、懂市场、懂科技、懂管理、懂法律,传授农业实用新技术,搞好市场信息服务和产销衔接,推动农业生产发展,11不断增强村民收入。

  事例二:安徽省宿州市夹沟镇夏刘寨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化东,自1999年以来,带领村“两委”班子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携手全体村民发家致富。。1999年他创办了星原农业科技开发公司,创新了以“公司+基地+农户”为主导的“土地规模种植、集约化管理”的现代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模式,与农户签订了有利农户的协议,规模经营效益明显,群众收入大大提高。建起村级农民科技培训中心,聘请农业专家为农民传授种植、养殖、果园管理等知识,年培训村民5000人次以上。他个人垫资几十万元,从外地购进甜杏、石榴等果树苗木70余万株,鼓励村民绿化荒山,种植甜杏每亩每年为农户增收3000多元。现在的夏刘寨村每年集体纯收入100万元、人均纯收入8000元。

  点评: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方法不光是组织发动群众,耕重要的是引领和服务群众,一方面要经常了解和研究自己工作区域的群众,清楚他们生产、经营近况,了解他们的发展能力、潜力,预见他们的发展方向,为他们致富出点子并尽可能创造必要条件;另一方面要充当为群众服务的标兵,想方设法为群众提供信息、科技、资金和政策法规服务,帮助群众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并获得有关方面的优惠,利用法律保护群众的正当权益。只有这样才能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跟,在工作中一呼百应。

  七、通俗宣传法

  事例一:河北省鄂州市刘畈村,早年间形成了一种习俗,再穷也

  12要修祠堂、拜太公。每月初一、十五,庙里香火缭绕,上供的人流不断。为了改变旧习俗,村干部强行“拆堂”“炸庙”,结果把干群关系“拆”远了、“炸崩”了。后来村干部引导群众把六个祠堂全部改建成了文化活动中心和农民夜校,并组织了文艺演出队,村民很快被吸引过来。村民们喜欢根据身边人、村里事编演的大鼓、戏剧、小品。现在,说东家长扯西家短的人少了,学习的人多了;打麻将、“推牌九”的人少了,跳舞、扭秧歌的人多了;乱扔垃圾、不讲公德的人少了,爱护环境、文明礼貌的多了。

  点评:温饱问题解决之后,精神追求随之而来。只有适应这一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寓教于乐,讴歌党的领导,展示时代风貌,倡导社会新风,鞭挞陈规陋习,才能教化人心,陶冶情操,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道德风尚。事实证明,农村基层开展各种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既能丰富精神生活,又能把先进文化、高尚道德潜移默化地播撒到村民心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种加强群众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形式,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事例二:四川省旺苍县一些乡镇组织当地农村党员自编“三字经”“七字歌”“快板书”等顺口溜歌颂新生活。顺口溜通俗易懂,与农村生活息息相关,以宣传党的富民惠民政策、普及计生和法律知识、宣扬婚恋道德、规范村规民约、传播农业科技知识为主,有的还涉及反对铺张浪费、密切干群关系等,内容丰富多彩,几乎涵盖了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折射出近年来党的惠民政策给农

  13民朋友带来的实惠。农民吴长江花10元钱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生病住院后报销了2000多元,村干部编写了顺口溜:“过去日子真不好,生了种病医院跑,回家自己掏腰包;如今党的政策好,有病就往社区跑,普通住院也报销。”

  点评:有人认为,村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同村民打交道,“谈笑无鸿儒,往来多白丁”,不需要多少知识文化。殊不知,持这种想法干农村工作是危险的,工作更难以开展。因此,村干部要善于将上级政策变成群众语言,宣讲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政策,把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及时传达给群众,一方面让群众懂政策,另一方面提高自己的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

  八、统筹兼顾法

  事例一:北京市通州区常屯村是一个只有95户人家的小村,以前村干部不但独断专横,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且还有意无意偏袒那些创办企业和经商赚了钱的村民,经常与他们在一起吃吃喝喝、称兄道弟、公私不分,而对生活有困难的村民的诉求却熟视无睹,导致村民强烈不满,干群关系紧张,不到两年时间,村民告倒了四任“村官”。第五任村支部书记上任后,吸取前几任的教训,既注意引导那些先富的村民树立大局意识,帮助困难村民尽快脱贫致富,有经常深入那些目前生活生产有难度的村民家,帮助他们分析贫困的原因,寻找致富的路子。由于村支书注意处理好与村里群众的关系,弘扬互相帮助的时代新风,在村里形成了先富帮后富、齐心协力促发展的良好氛围。

  14点评:当好村干部,就要善于统筹兼顾、搞好平衡、化解矛盾。首先,要准确掌握村情,对本村的家族结构做到胸中有数,工作中既要关注那些人口多、势力大、威望高的家族大户,也要关心那些人口少、势力弱或老弱病残的弱势群体。同时,要善于平衡各方的利益和心态,对有威信的村民,多沟通、多交流,积极采纳其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对弱势人群,关心关注他们的生产生活,在低保、五保等政策上多倾斜。

  事例二:据河北省石家庄市委党校对对该市农村人民内部矛盾现状调研显示,当前农村人民内部矛盾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农村群众之间、利益群体之间、群众与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相互交织日益凸现。比如,农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引起农村不同群体的心理失衡和不满;农民之间的债务、承包合同的履行引发的矛盾和纠纷;农民在资源、能源、劳动力和土地使用以及乡镇企业与务农群众在环境污染与保护上的矛盾;此外,还有随着宗族势力的重新抬头,农民个人之间的矛盾而导致的宗族之间的冲突。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干部迫切需要协调好各方利益的关系。

  点评:农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以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身份进入市场的,由于主客观原因,农民收入水平逐步拉开差距,社会阶层分化加剧,新的利益群体不断形成,农村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表现突出。这就要求基层干部要善于统筹社会整体利益、长远利益,教育社会成员个人处理好先富与后富关系,引导先富带后富。同时,对家族之间不同的利益诉求,要

  15多协调,努力寻求最佳平衡点,切不可挑起宗派斗争,这是保持农村稳定的关键。

  九、应急处理法

  事例一:2007年7月27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遭受强暴雨袭击,导致全县大面积受灾,部分乡镇供水系统被损毁。当天晚上,该县潭溪镇朱雀洞村枞树坪组地质隐患点看守人员发现山体滑坡迹象后,利用手中的一面铜锣发出预警,村干部接警后迅速组织村民紧急撤离。由于转移及时,尽管山体滑坡导致房屋大面积倒塌和损毁,但全村无一人伤亡,灾难应对处理工作取得了圆满成功。

  点评:洪涝、冰雹、干旱、低温冰冻、山体滑坡、雪灾和病虫害等,都是农村常见的自然灾害。如果应对不及时、处理方法不得当,就有可能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要尽量减少损失,关键是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因此,村干部要全面掌握本区域内的重大危险源并建立预警机制,加强对洪涝、山体滑坡、雪灾、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等灾害的检测,做好应对预案。这样,才会处乱不惊,有效应对自然灾害。

  事例二:云南省孟连县的橡胶产业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经历的两次改革都不彻底。由于产权不清晰,管理不规范,利益诉求长期的不到解决,长期以来,胶农对橡胶公司的积怨很深,在个别地方出现了围攻、打砸橡胶公司,甚至围攻、殴打县乡工作组人员,打砸公司财物,非法收缴群众费用,欺压群众等情况。县乡

  16党委、政府对此简单地以治安案件论处,动用警力介入,进一步刺激了胶农。2008年7月15日,县委、县政府派出工作组深入勐马镇和公信乡各村寨,开展群众工作。7月19日上午,公安机关在依法对勐马镇辖区内的五名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传唤措施是,遭到部分被人挑唆、误导和不明真相的胶农的阻挠,一些胶农甚至围攻、殴打执法公安干警,从而引发可冲突。

  点评:“孟连事件”的教训主要是基层干部不顾群众合理诉求,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激化了干群矛盾,进而失去了对工作局面的控制。凡涉及与人有关的突发性事件,其根本原因多为利益冲突。基层干部在处理这类事件是,应深入一线,及早介入,与当事人直接对话,晓以大义,同时兼顾各方利益,广泛听取各种意见,切不可简单粗暴处理或置之不理,以防止矛盾进一步激化。思想的症结还需要思想工作来解决。要引导群众学会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懂得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不能采取极端手段向政府施加压力。

  小结:以上介绍的农村基层干部化解矛盾九法,都是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在工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方法,在学习掌握这些方法是,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农村的工作千头万绪,需要农村基层干部付出更多心血和汗水。为了把工作干好,还要注意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科学、经济、金融、法律,保持政治上的坚定、理论上的清醒、政策上的明白。要多思考,不仅要总结自己的经验,也要上与借鉴别人

  1的经验,虚心向他人学习。坚持这样做,工作经验就会越来越丰富,点子办法就会越来越多,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就会不断改进,从而可以做到从容化解矛盾,更好地推进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

  18

推荐访问: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化解 基层 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