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市青年人才工作进展情况调研报告【精选推荐】

时间:2024-02-07 10:28: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全市青年人才工作进展情况调研报告【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关于全市青年人才工作进展情况调研报告【精选推荐】

关于全市青年人才工作进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A总书记指出:“青年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近年来,我市始终高度重视青年人才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新政策,打出青年人才“引育用留”工作组合拳。本文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座谈等方法,深入了解全市青年人才“引育用留”工作在青年群体中的影响和成效,分析当前全市青年人才的发展困境和需求,积极探究改进对策和建议,以期完善**青年人才发展环境。

  一、全市青年人才工作的主要举措和成效

  1.引才政策不断完善。市委始终坚持党管人才,着眼未来发展战略全局,系统谋划、整体布局全市人才工作,在引进青年人才方面出台一系列重大政策、重要举措。2018年推出“招才引智”行动计划,专段就“引育青年人才”政策作出说明。2021年出台《关于深入实施人才引领战略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打造“招才引智”行动计划升级版,聚焦储备青年创新人才,将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中每年的选拔培养人数由20人增至100人,提升了对青年人才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在此基础上,人才政策的制定不断提档加速,出台《市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资助实施细则》,对40岁以下的领军人才和优秀博士后、32岁以下的青年后备人才专门明确培养方案和资助计划;
制定《市引进人才落户实施办法》,极大吸引了外地青年人才来新就业创业,大量外地学生在校期间即办理了落户手续;
发布《市创业房租补贴管理办法》,给予在校生及5年内的毕业生创业租房补贴,减轻经济负担。在政策持续发力带动下,全市对各类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的吸引力越来越强。截至2022年12月,“招才引智”行动计划累计引进人才44.5万人,平均年龄32岁。

  2.育才体系更加健全。打造实施一系列“青”字号人才培养项目。改革优化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通过奖励“包干制”放权赋能,激发40岁以下青年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近3年累计共有60人获得资助,支持经费达6000万元。在市应用基础项目中专门设立青年项目,重点资助35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开展基础研究,近3年共资助425个项目,资助金额总计2550万元。大力实施**市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重点资助培养32周岁以下青年人才,已实施三批共对59人开展跟踪培养,累计资助金额2655万元。首次开展“科创中国”青年创业榜单——U30评选工作,助力青年人才永攀科技创新高峰。做大博士后青年人才的“蓄水池”,累计建立博士后培养平台498个,招收博士后7100人,出站博士后留下工作比例超过60%。首创新医科和生物医药产业博士后创新联合体,打造博士后“联招、联育、联考、联用”新模式,加快集聚高层次青年人才。

  3.用才活力充分显现。用好人才评价“指挥棒”,坚持“先立后破”,打破“四唯”。据统计,近5年新出台职称改革文件76个,在全国率先完成全部27个系列职称制度改革任务,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分类分层设定评价标准,摒弃求全责备、论资排辈、一尺多量,创造公正平等、择优竞争的政策环境。打破人才发展“天花板”,为信创、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12条重点产业链构建“一链一策”职称专业体系,增设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航空航天等13个新职称专业,畅通各领域青年人才发展渠道。搭建青年人才培养“直通车”,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成一批“海河工匠”培训基地,瞄准重点产业链和产业人才创新创业联盟发展需求,开展订单式培养、项目制培训,构建技能型青年人才精准培养模式。不断扩大“招才引智”创新创业大赛、“海河工匠杯”技能大赛的辐射面和影响力,大力推行“揭榜挂帅”制,通过“以赛选才”“以赛代评”等方式,为青年搭建展示才华的平台,打造识才选才、引才聚才的“新名片”。

  4.留才环境大幅提升。一是以服务留人。升级打造“招才引智卡”制度,组建人才服务专员队伍,围绕引进人才在住房安居、交通出行、配偶就业、医疗健康等方面的需求,实施更加精准的支持措施。二是以产业留人。2020年9月,我市在全国率先组建了十大产业人才创新创业联盟,布局12条重点产业链,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截至2022年底,十大产业人才创新创业联盟链接高校院所80家,聘请院士专家75位,凝聚了2000余个头部企业,汇集工程师3.5万名。三是以发展留人。建设天开高教科创园,以海河实验室、国家级和市级重点实验室为依托,筹建天开实验室创新发展联盟,计划到2027年初步建成“一核两翼”、辐射全市的总体空间发展布局。通过采取有效举措,人才生态“虹吸效应”初步显现。截至2023年4月15日,通过“招才引智”高校人才项目对接活动,已收取简历1.3万份,现场与1800余名求职者达成初步意向。

  二、全市青年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

  1.青年人才“引”方面的问题。一是对优秀青年人才引进支持力度不足、政策不够稳定连续。2018年我市出台“招才引智”行动计划,新区也出台了“鲲鹏计划”人才新政,对引进的人才给予一定奖励资助或租房及生活补贴。以上人才新政在引进优秀青年人才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均处于政策调整期,已不再实施或等待完善调整。二是青年人才回流比例较低,在新高校毕业生在新就业转化率不够高。我市民营经济发展水平偏弱,影响了新籍人才的回新就业意愿。在接受调查的443名在新高校毕业生中,有意向在新就业的只有180人,比例仅为40.6%。“招才引智”行动计划和“鲲鹏计划”人才新政中,奖励资助政策仅针对外地户籍,把未迁出户籍的新籍人才、迁入集体户的外地高校毕业生排除在外,降低了这两类人群留新的吸引力。三是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结构性就业矛盾。高校理论型人才、应试型人才与用人单位所需的技能型人才、实践性人才存在结构性矛盾。经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反馈,高校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知识体系、动手能力与用人单位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2.青年人才“育”方面的问题。一是对青年人才思想政治引领成效有待增强。经发放调查问卷,全市青年人才对本单位思想政治引领工作总体评价为“非常好”和“好”等次的占64%。但与此同时,青年人才认为思想政治引领方式和内容有待改进,对青年群体特征把握不准确、教育内容与工作实际脱节的占56.5%,认为思想政治工作以单向教育为主,缺少互动交流的占44%。目前针对青年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为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对青年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不强。二是人才评选评价体制机制有待完善,人才培养资助和人才表彰奖励项目数量、额度呈下降趋势。近年来,面向青年科技人才的资助额度、数量呈下降趋势。“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人数从2020年度的30名减少到2021年度及2022年度的15名,“市应用基础研究项目”青年项目从2020年的203项减少到2021年度的71项,“青年科技奖”作为评选表彰青年科技人才的重要奖项,自2019年评奖后,后续届次未再启动。这都影响了优秀青年人才在国家科技项目或人才评选中的竞争力。

  3.青年人才“用”方面的问题。一是青年人才薪酬待遇激励机制不够健全。部分单位在薪资待遇、职称评聘、绩效指标和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等方面,囿于体制机制原因,难以体现出青年人才的工作优势。经调研发现,工作10年以上的博士,月薪在1.2万以下的达61.4%,与一些城市相比,青年人才的薪酬待遇水平不够高。青年人才对自己的发展状况、工作状况为“满意”和“比较满意”的仅占47.6%,这说明提供给他们的发展平台和通道有待扩展。二是为青年人才压担子、搭台子、铺路子的体制机制不完善。经调查,在40岁以下的青年人才中,有47.2%的人认为,部门及单位组织的工作项目、工作经费中,用于支持青年人才的比例不够高,有41.2%的人认为本单位的人才评选评价方式不够科学,39.5%的人认为本单位在人才使用中存在论资排辈的现象。此外,人才传帮带效应不够明显、项目检查考核多、会议频次高、科技人才被抽调从事行政工作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年人才的健康快速成长。

  4.青年人才“留”方面的问题。一是未建立针对青年人才的沟通联系机制,使青年人才缺少归属感。部分青年人才反馈,相对于高层次人才,党委政府和用人单位对青年人才的关注度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引才轻育才”的现象,部分用人单位对于新引进青年人才和保有青年人才存在一定的“待遇差”。二是青年人才面临较大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城市对青年人才的环境友好度有待增强。经调研发现,青年人才在工作生活中满意度较低,排在前三位的是工资待遇偏低、职务职称上升通道狭窄、培训或继续教育机会少。在影响引进和留住人才的关键因素中,排在前三位的是工资待遇、发展机会和工作环境。这些问题和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青年人才流动去向。此外,青年人群活动空间较少、民营经济活力不强、产业集群度较低等青年人群较为关注的指标和指数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做好青年人才工作的对策建议

  1.多管齐下引来青年人才。一是加大对优秀青年人才的政策支持力度和稳定度。政府可在统筹财力的基础上,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共同建设人才保障房或人才公寓。同时,可借鉴一些城市的成功经验,对引进的优秀青年人才给予一定的房租和生活补贴。政府出台人才政策需充分考虑政策稳定性,朝令夕改会给用人单位和人才选择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二是促进新籍人才回迁和在新高校毕业生就地就业。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我市发展优势、发展潜力、发展前景的宣传介绍,着力吸引更多“高精尖缺”青年专家人才反哺家乡。面向本市高校组织“市情研修课”。制定人才引进政策时,避免将“新眷”“新属”和拥有集体户口的高校毕业生排除在外,保住人才留新“存量”。三是促进本市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无缝对接。建议应充分发挥政府、校友会、社会组织在校企协同合作中的重要作用,政府更好发挥统筹协调作用,通过设立“校企合作发展专项资金”鼓励支持引导校企长效深度合作。进一步发挥校友会、社会组织等平台桥梁作用,扩大校企合作的覆盖面。组织高校毕业生提前进入企业开展实习实训,举办校企合作项目班,聘请资深企业管理人员入校担任“企业导师”,创新校企共育模式,提升求职的核心竞争力。

  2.需求导向培育青年人才。一是加强对青年人才的思想政治引领。多采取参观交流、沉浸体验等方式,做好思想政治引领工作。针对青年科技人才,要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大力宣传老一辈科学家科技报国的优秀品质,宣传科研诚信、科技伦理、学术规范的典型案例,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激励青年人才的爱国奉献精神。大力宣传身边青年人才中的先进典型,积极营造创新争先的良好氛围。二是建立系统科学的青年人才评选评价和支持激励制度。继续加大市“131”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的实施力度,加大对刚走出校门的青年人才的支持资助,持续实施“市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增强“**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市应用基础研究项目”青年项目对青年人才的支持资助力度。“市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专项”等市级重要人才项目可有针对性地安排用于支持青年群体的子项目。保持青年科技奖“两年一评”的评选频次,做到与中国青年科技奖有序衔接。人才评选评价要坚持同行评议制度,从业绩论英雄。

  3.知人善任用好青年人才。一是优化青年人才薪酬待遇激励机制。构建有利于青年人才成长成才的薪资待遇体系和工作经费支持体系。适当提高职业早期青年人才薪酬待遇,在职称评聘、绩效工资和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等方面,向作出突出贡献的青年科技人才倾斜。鼓励高校、科研院所青年科技人才领办、创办科技型企业,推广股(期)权激励、项目分红等分配机制。二是让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担主业”。大胆任用青年人才,让青年人才有能力伸展、有空间发展、有舞台施展,以敢于撑腰鼓劲的姿态集聚更多人才。市级重要科技项目要拿出一定比例支持青年科技人才作为项目负责人。减少青年科技人才承担项目的检查考核频次,实行聘期考核、项目周期考核等中长周期考核评价机制,保证青年科技人才开展科研工作的时间,不抽调他们从事非业务工作。减少青年科技人才本职工作之外的事务性、应景性、应酬性活动,创造让青年科研人才潜心工作的宽松环境。

  4.真情实意留住青年人才。一是加强同青年人才的沟通联系。发挥各类青年组织和平台的重要作用,加强市青年联合会、市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对青年人才的引领凝聚力度。对高层次青年人才,建立领导和部门定期联系制度,整合各方力量解决青年人才实际难题。在高度重视新引进青年人才的同时,注重对现有青年人才的培育培训,统筹青年人才“引育用留”一体化人才工作机制。二是积极改善人才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条件,做好服务保障工作。以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为抓手,帮助青年人才解决个人婚姻、子女上学、住房保障等方面的困难,定期组织医疗体检、心理咨询等活动,有效保障各类休假时间,探索建立学术休假制度。此外,建强载体平台。政府搭建好“产学研用”合作桥梁,提供资源中介平台和重要关键岗位,丰富青年人才服务种类,围绕购房补贴标准、公寓保障水平、配偶随迁安置、子女就学通道、创业担保贷款等提供一站式服务,当好“后勤部长”,解决青年人才的后顾之忧。

推荐访问:关于全市青年人才工作进展情况调研报告 进展情况 调研报告 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