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政府办公室关于切实做好2020年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的意见

时间:2022-12-17 08:10:03 来源:网友投稿

各镇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街道办事处,区各办局(公司)行,区各直属单位:

为进一步推动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高质量发展,深化自然资源和规划领域全面从严管理,促进自然资源和规划治理体系完善、治理能力提升、服务环境优化,全面落实“两统一”核心职责,高效服务保障“重大项目强化攻坚年”,现就切实做好全区2020年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省、市、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部署,紧扣“强富美高”总目标,围绕“高水平全面小康决胜年”主题,大力开展“提质增效年”活动,以“优空间、促发展、护生态、重服务、惠民生”为主线,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全区打造“生态滨湖区、现代智造城”提供坚实的自然资源和规划服务保障。

二、重点工作

(一)注重引领,科学绘制空间规划蓝图

1.落实多规合一,科学绘制蓝图。按照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海大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等空间协同发展以及我区高质量发展要求,遵循国家、省、市相关工作部署及《关于建立全市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意见》文件精神,按照市-区-镇联动要求,系统谋划“全空间、全方位、全要素”的武进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体系,加快编制武进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统筹划定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科学描绘山水林田湖城发展蓝图,健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提升国土空间品质和治理能力。同时,切实加强过渡期规划管理,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报批前,严格执行经批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镇)总体规划。

2.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功能。围绕武进区城市重要战略空间及重点板块,深入优化并稳步实施环滆湖地区战略规划与城市设计,注重与国土空间规划、详细规划的衔接与落实,将环滆湖地区打造成为“城湖一体、水绿相依”的常州新中心、生态科技滨湖新城、常金一体化重要枢纽节点。加快推进武进长沟河西侧、淹城南侧、沟南等片区策划规划,以及轨道交通5、6号线沿线地区规划研究。紧扣全市打造“科教创新名城”的发展目标,加快对科教城周边片区研究,继续深化常州双创园及中以产业园规划设计,引领常州发展引擎,助推形成常州创新之核。树立精品规划意识,运用城市更新视角,优化用地功能、完善配套设施、提升空间景观,提出城市近期开发行动计划,促进城市资源优化配置。强化规划条件管控,持续提升城乡规划建设品质。

3.助力乡村振兴,优划镇村布局。按照乡村振兴总体战略部署以及建设美丽特色田园乡村要求,遵循多规合一、因地制宜和实事求是原则,继续深入开展镇村布局规划优化工作,建立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联动反馈机制;
加快推进各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
以高水平编制村庄规划为引领,持续推进以西墅村为代表的“多规合一”实用型村庄规划编制,促进乡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注重乡村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加强乡村特色风貌引导,营造“城像城、镇像镇、乡村像乡村”的城乡整体特色风貌。

(二)从严管理,贯彻资源保护优先理念

1.严格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落实耕地保护责任目标,把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结果作为党政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的重要内容。借助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查清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利用状况与分布,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合理调整和补划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和推进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建设,着力构建保护有力、集约高效、监管严格的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新格局,确保全区耕地保有量不少于38.31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33.12万亩。组织做好年度耕地后备资源更新调查、年度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调查评价和“三调”耕地分等调查评价等基础工作,提高耕地保护工作成效。

2.严格生态管护修复。持续推进森林资源督查工作,严守林业资源保护红线。结合“三调”成果和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加强耕地、林地、湿地等资源保护政策的衔接,有序推进自然资源地勘界立标,逐步构建科学合理的全区自然保护地体系,提升自然资源一体化保护水平。加快推进湿地公园、小微湿地、湿地修复等工程建设,提高自然湿地保护质量。严格保护林业湿地资源,整合、利用道路、丘陵岗地、村庄等有限资源,构建类型多样、结构优化、功能完备的生态屏障,全年成片造林不低于2500亩,力争全区林木覆盖率达26.5%,自然湿地保护率达53.6%。

3.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围绕履行好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结合三条控制线统筹划定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设,探索实行国土空间分区分类差别化用途管制,明确空间准入、用途转用、规划实施等管控要求,建立用途统筹协调管控制度,不断提升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4.严格资源执法监管。完善分级监管、属地管理的自然资源执法监察体系,有序推进“群租房”“违建别墅”、违法用地“三年整治专项行动”等专项整治,依法查处违法案件。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制度,政府主要领导为耕地保护第一责任人。落实“增违挂钩”机制,对违法用地情节严重、被常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列为重点执法地区;
对单宗违法占用基本农田1亩以上或其他农用地5亩以上且整改不到位、违法用地行为继续发生的,一律暂停该地区用地报批、规划调整等手续,按规定严肃追究所在镇(开发区、街道)主要领导及相关责任人责任,并取消其年度评先评优资格。强化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和离任审计,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责任机制。从严控制非农建设占用永久基本农田,严格落实“占优补优、先补后占”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牢牢守住“农地姓农”底线。积极开展土地执法模范区创建工作,大力宣传自然资源管理法律法规,积极化解群众信访,妥善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切实做好“季度+年度”卫片整改工作,违法用地面积与新增建设用地面积比例、违法用地占用耕地面积与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面积比例均控制在5%以内。

(三)凝聚共识,抓好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1.深挖集约用地潜力。以“村强、民富、景美、人和”为总目标,持续推进“660”示范点培育行动,创新农村土地利用管理模式,实现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加快盘活存量土地,着力推进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清理处置,提高土地供地率,减少闲置土地面积,确保2020年处置批而未供用地6965亩,盘活存量建设用地面积3750亩。实现2020年内全区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同比下降5.2%,建设用地地均gdp同比增长5.5%。强化节约集约用地考核评价,在节约集约模范县(市)的综合考评中保持全市前列。

2.加强建设用地管控。按照优先保障高质量发展、优先保障脱贫攻坚、优先保障乡村振兴“三个优先”,以及增存挂钩、增流挂钩、增违挂钩“三个挂钩”要求,切实提高用地指标配置精准度,严把用地“计划关”。严格土地使用标准,充分论证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规划选址和用地规模,优化设计方案,并认真执行建设用地定额下限标准。坚决执行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新《限制供地目标》《禁止供地目录》和《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遏制新增建设用地扩张。继续做好工业企业用地年度更新调查,完善自然资源利用状况的多维评价体系,加强各镇(开发区、街道)高质量发展考核、开发园区集约用地督导,推动建设用地提质增效、开发园区提档升级。

3.提升科技支撑水平。围绕履行好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以《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方案》《江苏省第三次土地调查实施方案》为基础,按照“真实、真实、再真实”的要求,结合2019年度的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完成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的时点更新及修改完善工作,实现“三调”工作顺利收官。在此基础上,整合自然资源空间数据,加快构建全域全要素的自然资源空间数据资源体系,为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为市、区两级协同作用的发挥,提供安全、可靠、有效的信息平台。深化完善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构建统一的国土空间管控“底图”“底线”“底版”,切实为审批服务、为规划服务、为监管服务、为保障服务。将rs(遥感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等3s技术应用到森林资源清查、森林病虫害测报、森林火灾监测等业务工作中,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提升林业现代化水平,增强林业保障能力。更新一张图数据档案挂接、工业用地调查和年租金数据等,逐步建立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监测制度,健全自然资源监管体制。

(四)优化服务,健全重大项目保障体系

1.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入。按照“依法依规、便民利民”的原则,进一步压缩、精简和优化业务流程、办理环节,推动审批服务理念、制度全方位深层次变革。以“多规合一”为基础,落实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要求,推进“多审合一、多证合一、多验合一”集成改革,实现规划选址与用地预审合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与用地批准手续合并、规划核实与土地核验合并;
持续将相关审批权限下放至基层所,推动实体大厅向网上大厅延伸,变“群众跑腿”为“数据跑路”,最终实现“最多跑一次”,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2.重大项目服务提档升级。紧扣“重大项目强化攻坚年”主题,围绕“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要求,“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合理安排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统筹新增和存量建设用地,科学合理安排年度新增用地计划,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和民生持续改善,推进城乡、区域、产业协调发展。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重大平台、重点民生项目、新兴产业等重点项目用地纳入报批“绿色通道”,各镇(开发区、街道)及区有关部门要积极主动服务,严格规范管理,提前介入,从速办理,有效促进重点项目落地。健全和完善建设项目规划选址、用地预审、用地审批、项目实施、竣工验收、登记发证的用地全过程服务机制,加强项目用地的政策咨询、告知、协调、督办等工作。

3.用地供给方式多元高效。实行工业用地分期供地制度,提升工业用地效率和效益。创新土地使用方式,探索实行工业用地先租后让、弹性出让。完善地价形成机制和评估制度,健全土地等级评价体系。建立有效调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合理比价机制。基准地价每两年全面更新一次,一经确定必须严格执行并向社会公开。进一步健全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的定价程序。引导企业减少占地规模,缩短占地年期,防止工业项目长期大量圈占土地。进一步完善土地价租税体系,提高土地保有成本,强化对土地取得、占有和使用的经济约束,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完善土地租赁、转让、抵押二级市场。深化产业用地准入评审、工业用地差别化供应、“双合同”管理机制、合同履约保函(保单)制度,降低企业用地成本等配套措施的推广使用。进一步规范土地储备工作,加强土地储备和出让对房地产市场的客观调控能力,合理安排用于土地储备的政府债券规模。

(五)尽职尽责,增强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1.全力推进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法治化,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理念,按照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要求,建立和实施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制度,按照上级统一要求和部署,分阶段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根据自然资源部等五部门联合下发的《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暂行办法》《江苏省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年度实施计划》,进一步做好太湖(武进段)、滆湖确权登记工作。推动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支撑自然资源合理开发、有效保护和严格监管。

2.全面履行征地新程序,执行征地新标准。贯彻落实新修正的《土地管理法》及即将修订完成的《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制定并公布征地区片综合地价,建立全区规范统一的征地补偿协议模式。按照“以人为本,依法行政,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科学决策”的原则,制定出台我区征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办法,预估征地潜在矛盾和风险点,切实减控征地矛盾纠纷。依法、及时、足额支付征地补偿费,做好被征地农民的安置补偿工作,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有提高、长远生计有保障。各类建设项目拟征收集体土地的,必须在提出土地征收申请前,认真履行土地征收启动公告、拟征土地现状调查、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编制征地补偿安置方案、进行补偿安置公告、签订补偿安置协议等程序。执行征地信息主动公开制度,在省级征地信息公开平台上依法、及时、全面公开相关信息。

3.全方位优化不动产登记服务,放大便民惠企效应。持续优化不动产登记交易流程,不断提升“一窗受理”服务质量,确保实现不动产登记“3个工作日办结”目标。加强部门协作,提高信息共享,综合运用“互联网+不动产登记”和大数据技术,探索开展不动产登记“交地(房)即发证”工作模式。严格按照省厅规定的时间节点积极推进农村不动产权籍调查工作。进一步推广不动产登记“不见面服务”,增开江南农商行、常房置换公司等4-5家不动产抵押登记服务点。丰富易家服务内涵,为群众免费提供非居间网签备案、资金免监管、水、电、气、网络、有线电视等过户联动服务。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各镇、开发区、街道和区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把自然资源和规划管理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加强统筹协调,妥善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资源的关系,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自然资源和规划管理制度,稳步有序开展各类自然资源和规划管理工作。

(二)明确职责。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合力推进的良好工作格局。区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要坚持耕地保护和节约优先的方针,着力构建并加强自然资源和规划管理长效机制,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执法、规范管理;
区农业农村与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要牵头做好农业设施用地规范管理工作,确保农地农用;
区监察委、公安、检察院、法院、城管等部门要积极配合,做好土地执法和违法违规用地案件的查处工作。

(三)强化考核。以各镇、开发区、街道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自然资源和规划所所长为考核对象,重点对土地执法监察、高质量发展两方面进行专项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各镇(开发区、街道)年度综合考评的内容之一。

推荐访问:区政府 自然资源 切实做好 办公室 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