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3篇)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发言、方案、建议材料汇编(精选文档)

时间:2024-01-31 10:56: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43篇)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发言、方案、建议材料汇编(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2023年(43篇)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发言、方案、建议材料汇编(精选文档)

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发言、方案、建议材料汇编(45篇)目 录

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发言、方案、建议材料汇编(45篇)

目 录

  1.“四个多”举措,助力营商环境提质增效3

  2.XX镇全力抓好项目建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9

  3.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11

  4.驰而不息优化营商环境13

  5.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XX16

  6.持续优化营商环境19

  7.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20

  8.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助力高质量发展22

  9.持续优化政策服务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24

  10.持续做好优化营商环境大文章27

  11.打造最优营商环境 增强核心竞争力建言献策29

  12.加快转型步伐 优化营商环境36

  13.坚持问题导向,优化营商环境43

  14.立足监督首责 优化营商环境45

  15.切实增强优化营商环境的责任感紧迫感48

  16.全力聚焦“五个环境”营商环境持续优化51

  17.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优化营商发展环境53

  18.认真做好“四篇文章” 全力优化政府采购营商环境55

  19.如何优化营商环境57

  20.提升政务服务质效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73

  21.县环境局优化营商环境 写好发展“实文章”76

  22.以“微力量”,汇聚法治化营商环境“大气场78

  23.以优良营商环境助推高质量发展80

  24.以转变作风优化营商环境83

  25.营商环境优化的成效与经验85

  26.用“新”促改革 用心强服务助力营商环境再优化90

  27.优化营商环境 厚植投资沃土93

  28.优化营商环境 激发市场活力98

  29.优化营商环境 为市场主体保驾护航104

  30.优化营商环境,“近悦远来”推进高质量发展109

  31.优化营商环境“新政”让企业更解渴114

  32.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永远在路上119

  33.优化营商环境十条122

  34.优化营商环境要从高质量服务抓起125

  35.优化营商环境永远在路上127

  36.优化营商环境永远在路上129

  37.优化营商环境在行动133

  38.优化营商环境住建在行动 做好“加减乘除”四篇文章 推动历史城区加快“焕新”136

  39.着力优化营商环境 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139

  40.抓创新优服务 促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142

  41.做好“三篇文章”,切实优化政府采购营商环境145

  42.做好“五篇文章”持续优化营商环境148

  43.做好“五字”文章 打造更优营商环境151

  44.做好精细服务文章 优化税收营商环境153

  45.做好三篇文章,切实优化营商环境155

“四个多”举措,助力营商环境提质增效

  一、多层面推动,强化企业服务,切实将主动服务、靠前服务工作做细做实。一是持续推进“121”领导结对服务企业模式(即:一名县级领导和两个单位部门结对服务一家企业)。由县领导率队,全县各级干部深入企业服务,通过召开专题会议、现场办公等工作措施,集中力量处理企业诉求困难和历史遗留问题,最大限度争取企业支持和好评,今年以来领导干部深入企业服务823人次,征求企业意见建议101条,帮助企业协调和解决关于融资困难、请求税费减免、请求税费缓缴、用地审批协调、申请用电、请求场租补贴等实际困难和问题55个,企业获得贷款、抵退税款等共计1.26亿元,有效为企业减压,构建了和谐、清亲的政企关系。二是创新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企业轮值”活动。轮值工作以座谈会、调研走访、企业交流、意见征集等方式,以“化解企业困难问题及诉求”为工作目标,听真言、察实情,真实掌握“第一手”资料,激发落户企业参与全县营商环境治理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收集企业在建设、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优化解决营商环境建设中存在的弱项短板,并积极主动协调解决;
三是深入推进“贵人服务”网格化包保工作。将县域内4003余家企业按照行业、属地管理原则分到48个单位、乡镇(街道),下派1511名干部结对服务企业,确保每一个企业都有一名网格员,实施企业网格化包保,及时收集企业反映问题,为企业排忧解难。今年以来,48个单位领导干部和职工共走访企业1.6万余人次,为企业办实事解难事1100余件(次),收集企业反映问题75个,已化解62个,化解率87%,对剩余的涉及资金兑现、正在办理中、与政策相悖、企业提出不合理诉求等问题,相关部门已与企业作了答复,并取得企业理解,企业满意度调查从去年的86%提升到现在的98%。

  二、多举措并施,强化企业问题诉求化解,确保化解率有效提升。一是强化企业走访,把企业服务工作做深做实。各级各单位部门通过开展“新春走企业”“企业大走访”主题活动和日常企业走访服务,收集企业在建设、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积极主动协调解决;
二是组成督查督办工作组,督促企业诉求化解工作落实到位。组成县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办公室、县委县政府督查督办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从江县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督查小组,对全县57家重点企业和商协会,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企业服务工作开展专项督查,收集企业反映问题诉求45个。围绕企业反映问题诉求,采取县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办公室、县委县政府督查督办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从江县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三个部门联合下发“五定”工作表和工作提示单、督促问题诉求涉及行业主管部门牵头责任部门上门填写《从江县企业问题诉求处置确认表》等措施,以跟踪督查督办等方式,督促相关部门及时化解企业问题诉求,确保问题化解率有效提升。截止目前,督查收集的45个问题已化解18个,正在办理化解中13个,未解决问题14个,其中涉及资金兑现不能化解的问题8个,涉及与政策相悖不能化解的问题3个,不合理诉求无法化解的问题3个,对涉及资金兑现、正在办理中、与政策相悖、企业提出不合理诉求等问题诉求,相关部门已与企业作了答复,并取得企业理解。三是结合服务企业监督工作,形成企业问题诉求跟踪问效长效机制。纪委监委、县委县政府督查室将企业反映的问题诉求化解的追踪和服务纳入日常监督检查,在开展监督工作中,坚持做到既监督督促又服务保障,切实推动各部门在开展惠企纾困工作上转变作风、提升效能。

  三、多渠道推广,强化营商环境“贵人服务”品牌宣传,确保“贵人服务”品牌推广有实效。一是充分利用各级网络媒体平台做好媒体宣传。通过微信公众号、县政府门户网站、微信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大力宣传我县优化营商环境的经验做法、工作动态。截至目前,在县级以上媒体平台刊播刊发涉及优化营商环境新闻稿件55条,其中州级以上34条,县级19条。二是结合“贵人服务”网格化包保工作,企业结对服务人员深入企业宣传推广惠企政策和“贵人服务”品牌,强化《贵州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和“贵人服务”品牌宣传。今年来,开展企业走访宣传1.6万余人次,营造了惠企纾困工作干群参与、营商环境全民共建的浓厚氛围。三是联合县融媒体中心,设置“优化营商环境招商引资显成效”专栏,对全县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招商引资,推动产业发展进行宣传报道。

  四、多部门发力,强化工作措施,提升服务质效。一是“简易开户”落到实处。市场监督部门对企业开办环节提交材料进行梳理,企业开办线下申请材料由13件减至10件,线上6件,银行开户时间由1.08压缩至0.5天以内。二是提高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水平。县政务服务中心进驻事项实现进驻率100%,网上可办率100%,受理业务办结率100%,零跑腿事项989个,证照数据100%汇聚、审批过程实现 100%共享调用,全程网办率为73.4%。三是深入推进“一窗通办‘2+2’模式”改革。各部门窗口实行综合业务无差别受理,设置3个自然人综合服务区和2个法人综合服务区,大厅前台受理窗口由原来的89个压缩为14个综合受理窗口和21个行业窗口,窗口压缩率为60.67%,纳入“一窗”事项占比100%,达到减员增效改革目标。2022年度,县政务大厅综合窗口使用综合受理系统进行跨部门收件共受理9196件,业务累计受理996247件,办结率100%;
证照录入84种421001件,电子证照数据共享55885人次。2022年11月份,从江县推行“一窗通办‘2+2’模式”改革成效已通过省级评估验收。四是惠企政策落到实处。税务部门设立“贵人服务”咨询总台,分设惠企专窗,利用税企微信群、税企互动平台实时推送相关减税降费优惠政策,今年以来,共助力企业享受新增组合式减免缓税和增加现金流1.41亿元,共为51户纳税人办理了增值税留抵退税,退税金额共计1.03亿元。免费为216家企业免费刻章247套费用110568元,免邮寄597件费用4777.5元。

  五、优化营商环境创新举措。一是推行“121”领导结对服务企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将县发改部门对接服务的重点重大项目及企业,县投促部门对接服务的招商引资企业,县工信部门对接服务的规上工业企业,县工商联对接服务的民营企业和商协会融汇成全县“一张网”,明确了50名县级干部,100家单位部门结对服务50家重点企业(商协会),有效规避了以往的多重管理,提升了工作效率。二是创新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企业轮值”工作。让企业当家做主,从县内落户企业中推选出具有较强社会公信力和责任心的企业主担任从江县优化营商环境企业轮值主席和副主席,组织开展营商环境企业轮值工作。轮值工作实行“月调度、季轮值、年评估”工作模式,设轮值主席1名、副主席2名,轮值工作以座谈会、调研走访、企业交流、意见征集等方式开展。进一步激发落户企业参与全县营商环境治理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收集企业在建设、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优化解决营商环境建设中存在的弱项短板,并积极主动协调解决。三是部门强化措施,推动企业服务质量优化提升。各部门结合本部门职能职责,通过改进工作作风、提供优质服务、提高办事效能等方式,有效提升了政务服务便利度。如:县法院在重点企业挂牌“司法服务示范点”、成立“从江县企业家法律咨询服务”接待室,院长带头轮班接待;
县检察院与企业签订法治帮扶协议,帮助企业完善管理制度、县税务局打造“税务蓝”公益工作室,免费为企业提供股权转让等方面涉税辅导、法律咨询;
县政务服务中心提供政务审批实行全程代办的“保姆式”服务等,通过强化措施,打好“真情”牌,为企业和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

XX镇全力抓好项目建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今年以来,XX镇认真落实“强工兴产、项目突破”四年攻坚突破行动,坚持“项目为王”理念,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XX镇经济发展提质提速。

  坚持项目清单化管理。聚焦项目开工率、投资完成率、竣工投产率等关键指标,按照工业、农业、城建、服务业等领域,分门别类实施清单化管理,确保每个领域都有实施类、储备类项目,加快形成项目梯次接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坚持项目专班化服务。建立健全重大项目专班制、一般项目专员制,重点项目专班由科级干部、责任部门、帮包专员、属地党总支、村等人员组成,人员约5名;
参照市项目专员工作机制,项目专员为项目提供“一对一”、全生命周期服务。

  坚持项目目标化推进。制定项目推进作战图,明确责任人、各项任务时间节点,提前介入、主动服务、倒排工期,实行每周调度、双月观摩机制,全力加快项目建设。对未开工的要逐个找准症结、研究办法、破解难题,千方百计推动项目尽快开工;
对确实无法推进的要及早采取果断措施,该终止的终止,该解除的解除。

  坚持项目要素化保障。用好要素跟着项目走、增存挂钩、低效闲置用地盘活等机制,着力在挖潜和增效上下功夫;
强化“亩产论英雄”导向,对符合产业政策、投资额度较大的重点项目,实行一事一议、一企一策、特事特办。同时,积极帮助项目对接、争取上级财政奖补政策。

  项目建设是检验营商环境的“风向标”。下一步,XX镇将继续坚持以服务为导向,聚力综合施策,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为重大项目建设“开绿灯”“架桥梁”。

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企业健康发展的沃土,我市聚焦企业实际需求,加大服务实体经济力度,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计划总投资110亿元的嘉峪关索通低碳产业园是省列重大招商引资项目,项目一期20万吨锂电池高端负极材料及配套项目目前已经进入设备安装阶段,项目建成后年用电约28亿度。为保障项目早日投产,我市为企业配套建设了国家电网雄关变电站至索通低碳产业园330kV输变电专线,有效保障了企业生产用电需求。

  “为了低碳产业园区更好地发展,也为了给企业提供便利,政府部门为我们提供电路专线,解决了企业的生产用电及企业项目落地和建设方面的需求,让我们企业没有了后顾之忧,可以全力投入到低碳产业园区的创新发展上。”甘肃索通盛源碳材料有限公司项目部负责人李军说。

  据了解,索通低碳产业园330kV线路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新建雄关变电站到索通低碳产业园同塔双回路330kV线路2×3.1km,单塔单回路330kV线路3.2km,对雄关330kV变电站间隔进行扩建,同时迁改索通低碳产业园规划范围内10kV线路5.9km。

  市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魏英表示,总投资4500万元的索通低碳产业园330kV线路工程,是省列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索通低碳产业园的电力要素保障项目。截至目前,工程整体进度已完成超过95%,计划3月底建成投用,可有力保障索通低碳产业园一期2.5万吨负极材料设备调试和生产需要。

  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我市先后制定出台《嘉峪关市促进经济稳中有进推动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嘉峪关市强工业行动计划(2023-2025年)》,积极落实扶持政策,提升服务保障水平,完善要素配置。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强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坚持优势资源和要素向体量大、贡献大、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性强的优势企业、龙头企业倾斜,完善保供机制,提升要素保障能力。通过落实、落细增值税留抵退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小微企业“六税两费”减免等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切实为企业缓解资金压力,不断提振了企业的发展信心。

驰而不息优化营商环境

  “投资环境就像空气,空气清新才能吸引更多外资。”***总书记的这则比喻,形象地说明了营商环境的重要性。3月27日,我市召开营商环境专项巡视整改、三个领域专项巡察动员部署会议暨警示教育大会,聚焦短板弱项,强化问题整改,进一步释放了优化营商环境不止步、服务各类企业再加力的鲜明信号。

  营商环境是生产力,也是竞争力。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提高竞争力。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重中之重,坚持高位推动、扎实推进,全市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在2022年度经济发展绩效专项考核中,我市营商环境综合得分居全省第三。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与先进地区相比,与经营主体和群众期盼相比,还存在思想不够解放、作风不够扎实、服务质效不高等诸多短板和不足。当务之急,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以实实在在的行动、扎扎实实的成效,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要坚持目标导向,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加快把沧州打造成一流营商环境高地。要建设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放宽市场准入,破除隐性壁垒,及时兑现政策,以更务实、更精准、更有效的举措,推动纾困政策、资源要素更加公平地惠及企业。建设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抓好工程审批制度改革,畅通政企沟通渠道,努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建设保障有力的要素环境,强化金融支持,用足用好资本市场,大力引才聚才,加强土地集约利用,强化创新支撑,为企业发展注入创新活力。建设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包容审慎监管,坚持公正司法,依法平等保护经营主体权益。建设遵约践诺的信用环境,加强和深化政务诚信、企业信用建设,强化正面引导,让诚实守信成为沧州最鲜明的标识。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要坚持真改实改,高质量做好巡视巡察“后半篇文章”。巡视巡察的目的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好巡视巡察“后半篇文章”关键要在整改上发力。当务之急,各级各部门必须坚决扛起巡视巡察整改政治责任,从严从实抓好反馈问题整改工作,确保所有问题整改销号、清仓见底。要聚焦问题抓整改,对严重破坏营商环境、损害企业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敢于动真碰硬,做到问题不查清不放过、整改不到位不放过、责任不落实不放过、企业不满意不放过,坚决杜绝表面整改、敷衍整改、虚假整改。注重时效真整改,建立动态台账,严把任务节点,强化督导检查,确保所有反馈问题按时限要求整改到位。举一反三促提升,实现以巡促改、以巡促建、以巡促治,以强有力监督为营商环境保驾护航。

  优化营商环境事关全局、事关沧州长远发展,每个人都是“当事人”,没有“旁观者”。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把优化营商环境、抓实巡视巡察整改作为重中之重,解放思想、奋发进取,凝心聚力推动全市营商环境迈上新台阶,奋力开创全面建设现代化沿海经济强市新局面。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XX

  春节后上班第一天,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优化营商环境企业家座谈会,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的20D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届二次、三次全会部署,对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进行再动员、再安排、再部署,进一步释放了优化营商环境不止步、服务各类企业再加力的鲜明信号。

  营商环境是生产力,也是竞争力。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提高竞争力。解放思想、奋发进取,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XX,要从营商环境抓起。去年以来,全省各地各部门深化思想认识,加强改进工作,推动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增强了企业家到XX投资发展的信心。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20D精神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当前,XX正处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抓好营商环境至关重要、尤为紧要。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决策部署,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以实实在在的行动、扎扎实实的成效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XX。

  要持续优化公平竞争、预期稳定的市场环境。市场环境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市场主体才能激发活力、增强信心。我们要严格落实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在政策、资源、技术、服务等方面一视同仁,切实抓好国家和省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末端落实,着力帮助企业纾难解困、加快发展,鼓励民营企业积极投入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XX场景落地见效的火热实践中来。

  要持续优化服务周到、便利高效的政务环境。政务环境是营商环境的风向标和晴雨表。我们要深化“放管服”改革和商事制度改革,推进投资审批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对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审批事项一律取消,对市场能够有效调节的审批事项一律取消,用行政审批的“减法”赢得企业发展的“乘法”,让企业心无旁骛做实业、抓发展。

  要持续优化多元保障、融资顺畅的金融环境。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血脉通,增长才有力。我们要开展常态化政银企对接,落实企业上市激励政策,引导企业家善用资本市场力量助力企业发展壮大,强化对市场主体的金融支持,用好用足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最大限度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

  要持续优化遵法守纪、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营商环境中最重要、最基础的环境是法治环境。我们要坚持依法办事,科学精准执法,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集中整治任性执法、选择性执法、运动式执法等行为,对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和吃拿卡要问题发现一起、处理一起,切实平等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

  要持续优化诚实守信、遵约践诺的信用环境。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是良好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政务诚信建设、企业信用建设,落实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构建良好信用环境;
要在全社会深入开展“我是文明市民、要为城市争光,我是燕赵儿女、要为XX争气”活动,弘扬新风正气。

  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优化营商环境,只有参与者,没有旁观者。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更优的作风,推动全省营商环境迈上新台阶,我们就一定能激发各类企业投资发展积极性,形成百舸争流、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XX场景落地见效,奋力开创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XX新局面。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积极为各类经营主体投资创业营造良好环境。

  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围绕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进一步梳理完善有关涉企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行政许可告知承诺等制度,防止行业垄断、地方保护、市场分割,消除影响投资创业和要素流动的“隐性壁垒”。

  营造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加强企业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注重改进对中小微企业的法律服务质量水平,依法维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完善中小企业账款清欠工作长效机制,全面摸清企业应收账款底数,扎实做好清欠工作;
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对工程项目应收账款确权后,转化为对应企业的融资贷款额度。

  营造尊商亲商的社会环境。着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持续开展政企面对面等工作,推动各级党委政府与企业深度沟通、有效协商。广泛宣传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正面典型,营造有利于企业家干事创业的社会氛围。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今年以来,高县文广旅游局围绕助企纾困、创活营商环境新格局,推出“集成办”“智慧办”“歇业办”等服务举措,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全力推进营商环境突破,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全县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集成办”服务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深化“一网通办”“一件事一次办”工程,构建横向互联、上下贯通、协同高效的集成化政务服务工作体系。深入推进市场主体建设,了解企业生命周期,优化升级文旅企业证照办理“一窗通办”系统,实现文旅企业行政许可零成本、提速90%。实行告知承诺制度,进一步提升文旅企业开办以及延续注销等便利度。

  “智慧办”实现重大项目高效审批。随着“一网通办”百日攻坚工作的深入开展,“全国文化市场技术监管服务平台”和“省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之间的“技术鸿沟”已经消失,政务服务事项在两个平台的服务入口已经统一。文旅行政审批事项已经做到“一张网受理、一张网办理、一张网管理”,确保政务服务事项“应进必进”和“可办必办”,实现行政审批标准化、规范化。

  “歇业办”助力企业脱困再出发。歇业制度,为暂时存在经营困难、但仍有较强经营意愿和能力的市场主体设置“缓冲带”,帮助市场主体安全度过困难期,待时机成熟后再恢复营业。歇业制度既为市场主体有效降低了维护成本,又为企业提供了“经营困难”的政策兜底,显著增强了市场主体开拓创新的信心。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助力高质量发展

  为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的决策部署,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梅江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以“融湾入海”为契机,按照“优化、协同、高效”的原则做好“三篇文章”,着力优化行政审批事项改革,坚定不移走好市场监管领域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推行“一套措施明职责”,在抓好工作落实上做文章。该局领导班子积极提高思想站位,树牢金銮书记提出的“人人都是营商环境”理念,高度重视做好营商环境优化工作,局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多次带队到市政务服务中心区市场监督管理窗口检查指导行政审批工作,要求窗口人员加强作风建设,强化下放事项监督管理,提高服务能力。同时,制订出台《梅江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若干措施》,以“办事效率高、营商成本低、政务服务优、创业创新活力强”为目标,主动衔接大湾区规则机制,从实施产业引领工程、改革赋能工程、民生改善工程、服务助企工程四大方面19项措施入手,推进市场监管领域各项服务规范化、便利化,积极营造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

   二、实行“两大提升促整改”,在推动履职高效上做文章。一是提高办事效率,细化办事指南。窗口人员通过反复操作、前台窗口、帮办代办、电话沟通等方式收集全程电子化业务办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难点,用图片与文字相结合的形式进一步细化流程及注意事项,实现能用会用、好用易用,进一步提升企业群众办事便利度、满意度和获得感。二是提高群众知晓度,加大网办宣传。窗口人员提供“一对一”服务,宣传引导“一网通办”“粤商通”平台办理营业执照,提高全程电子化业务申请成功率。2021年,全区企业开办网办率仅为6.48%,2022年至今,全区企业开办网办率已实现100%全覆盖。

   三、实现“三项举措减负担”,在协同工作模式上做文章。“区镇”两级联动机制是推动共同落实营商环境重点工作任务的关键措施。该局积极推进“区镇”协同工作模式,一是建立“区呼镇应、上下联动”响应平台。及时传达行政审批方面最新政策精神,明确办理事项的法定程序和承诺办结时限,优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加大培训力度,提升服务水平。二是推动“双百”工作优化升级。主动学习湾区先进经验做法,查不足、补短板,积极推进“双百”工作,切实提升政务服务效能。三是推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服务承诺制。协同镇街办事窗口完善工作机制,根据上级要求及时调整公示行政许可事项承诺办结时限,持续提升我区商事登记和市场监管领域行政许可领域办事效率,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为加快打造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作出积极贡献。

持续优化政策服务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时至立夏、水绿荫浓。值此我省第十七个“政务公开日”到来之际,我谨代表辽宁省人民政府向你们发出一封公开信,诚挚欢迎大家通过政务公开监督政府施政,推动政府创新治理理念、加快职能转变,不断提高政务运行效能和政务公开水平,持续优化政策服务,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聚力推动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

  推行政务公开,是政府服务人民、依靠人民,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监督的重要制度安排,是保障人民主体地位的具体举措,也是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有效途径。***总书记强调,要用制度安排把政务公开贯穿政务运行全过程,权力运行到哪里,公开和监督就延伸到哪里,以公开促落实、促规范、促服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政务公开工作,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遵循公正、公平、合法、便民的原则,推动新时代政务公开不断向纵深发展。辽宁省委、省政府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主动作为,勇于探索创新,政务公开广度深度稳步拓展、制度体系日趋健全、信息化程度显著提升、功能作用不断增强,推动政务公开工作迈上新台阶。

  政务公开与政府施政相伴相生。当前,全省上下正在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抢抓“十四五”后三年重要窗口期、机遇期,全力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大干三年、奋斗三年,以超常规举措打一场新时代东北振兴、辽宁振兴的“辽沈战役”,在新时代东北振兴上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离不开各级政府的忠诚履职、依法行政,也离不开全省人民的积极参与、献计出力,这对政务公开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面对政务公开工作的新形势、新挑战、新任务,全省各级政府将以“5·15”政务公开日为契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转变工作方式,加大工作力度,全面提升政务公开质量和实效,让公开成为自觉,让透明成为常态,加快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我们将深入开展政策文件公开,推进依法行政、优化法治环境。发布政策、解读政策、宣传政策,是政务公开的初心使命、根本职责,也是政府治理的重要一环。我们将加快清理规范各类政策文件,及时发现和纠正政策偏差,建设统一的政策文件库,构建以网上发布为主的政策发布新格局,全面优化政策解读,让群众第一时间知晓理解政策、配合执行政策,推动执行机关第一时间贯彻落实,切实做到按法律法规办事、按政策规章办事、在群众监督下办事。

  我们将不断拓展政务公开职能,降低综合成本、减轻企业负担。一个企业、一个项目能否落地,很大程度上是看综合成本有没有比较优势。我们将不断优化政策供给,积极应用数字技术对企业信息和政策要素进行精准匹配,推进惠企政策免申即享、直达快享,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降低制度成本。大力推进水、电、气、暖以及交通、环保等领域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依法公开、动态调整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目录,实行清单管理,着力减轻企业经营负担。

  我们将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决策,倾听百姓呼声、汲取群众智慧。企业和群众对政策制定的内容最关注,对政策实施的效果最有发言权。我们将着眼于满足企业和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和参与权,不断完善决策意见征集、采纳、反馈机制,履行好公众参与重大行政决策的法定程序,做到重大情况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经人民讨论。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依托政府网站、政务新媒体等渠道,采取民意调查、座谈走访等形式,提高行政决策公众参与度和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

  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赢。我们坚信,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全省人民的勠力同心,我们有底气、有决心、有能力做好新时代政务公开工作,打好优化营商环境这场攻坚战,为打赢新时代“辽沈战役”奠定坚实基础。我们将牢固树立“人人都是营商环境”的理念,全面发挥政务公开促落实、助监督、强监管作用,主动接受经营主体和广大群众监督,大力发扬“拼抢争实”作风,团结带领全省人民携手并肩拼三年、甩开膀子干三年,为奋力实现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辽宁实践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持续做好优化营商环境大文章

  近年来,锡林浩特市强化服务抓招商,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推动政务服务能力建设,牢固树立“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关联地区形象”的理念,以“店小二”精神和“保姆式”服务,积极主动开展有“温度”的服务。安排专人专门负责对接项目帮办代办事宜,及时解决招商引资项目在落地、服务、投产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设置企业开办专区,采取“一窗受理、并行办理”服务模式,将申请材料整合为“三合一”套餐和“六合一”套餐,进一步提升对企服务水平。2022年,全市企业事项办理环节、申报材料、承诺时限分别精简压缩26.9%、14.7%和66.3%。

  对企业来说,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一样也不能缺少。锡林浩特市以“店小二”精神和“保姆式”服务,提升了服务效能,必将进一步激发生产经营主体活力,使发展动力更加强劲。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做好优化营商环境大文章,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群众反映集中、企业反映强烈、社会反映普遍的突出问题进行整改。要强化靶向思维,找准影响营商环境优化的“堵点”“痛点”“难点”,清醒认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现实差距,牢固树立让群众满意、让企业满意的目标导向,对照全盟“双百”攻坚问题清单逐条逐项制定整改举措,下大气力狠抓整改整治,实实在在地改善营商环境。

打造最优营商环境 增强核心竞争力建言献策

  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增强杭州核心竞争力,是杭州市政协的一项年度重点协商课题。

  为确保“建言建到点子上、议政议到关键处”,从今年6月开始,杭州市政协成立由市政协主席领衔,分管副主席牵头,社法委具体负责,各党派界别委员组成的课题组,围绕对标“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先进城市经验做法、杭州市场主体感受”三个维度,总结杭州市营商环境建设成果,深入查找短板弱项,共商优化营商环境建议。

  其中,总课题组分别召开市有关部门、各园区(产业平台)、行业协会、企业家委员、中介服务机构等10余场座谈会,开展面对面座谈交流120余人次,通过政协履职平台向全体委员征求意见,对重庆、广州、深圳等城市做法经验作书面调研;
9个参与单位领衔11个子课题,召开座谈会39场,座谈交流287人次。

  日前,杭州市政协召开“请你来协商”专题协商会,围绕这一课题建言献策。

  着眼当前和长远,优化营商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一系列深入调研、座谈交流和专题协商,杭州市政协发挥优势特色,服务中心大局,积极寻找打造优质营商环境良策,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有效施策资政建言,企业爬坡过坎、蓄势发展加油鼓劲。

  深耕细作“人才沃土”  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是优化营商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杭州市政协社法委主任方中勇认为,应及时更新并完善人才分类目录,拓展海外人才招引路径,疏通优秀外籍留学生留杭创业通道,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
市政协委员、杭州美好控股集团公司总裁金辰则建议,加强高端人才招引工作,规范和促进劳务用工市场发展,深化人才梯次培训、校企合作,更好地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
市政协委员、西湖区科技局局长杜昊希望杭州建立科技服务人才分类评价体系,畅通职业发展和职称晋升通道。

  一直以来,杭州注重营造重才爱才的浓厚氛围,做细服务吸引人才扎根,全力打造“全球人才蓄水池”。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各项服务于人才发展的政策、活动在杭州落地开花。

  中国留学生论坛、人才项目对接会、西湖对话: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圆桌论坛……杭州市及各区县(市)联动的多场特色活动,折射出杭州开放包容的胸怀和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气魄。

  今年6月,杭州全面升级上线“杭帮彩”人才服务机制,以杭州人才码应用为核心,推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热线服务、云上服务、智能服务、窗口服务、结对服务和技术服务,通过“一码六服务”人才服务工作体系,聚焦最想问、最多人问、最有代表性的问题,为每一位想来杭州、刚到杭州、正在杭州的奋斗者打开欢迎之门。

  11月12日,一年一度的杭州国际人才交流与项目合作大会在钱塘江畔启幕。这场连续举办了13届的盛会,已成为浙江省和杭州市集聚高层次人才、促进科创成果落地转化和交流的一张“金名片”。数据显示,13年来,杭州国际人才交流与项目合作大会已累计吸引58个国家(地区)5970名海外人才携5900多个项目参会,实现签约项目近2000个,签约金额超380亿元。

  乘国际人才大会的东风,杭州各区县(市)纷纷开展配套活动,探索引才、留才的新路径。西湖区启动2022栖西聚才西湖国际人才活动周,西湖大学城内的浙江(云谷)人才客厅正式对外发布;
滨江启动2022硅谷精英沙龙暨硅谷人才活动周,发布杭州高新区全球“才链”计划;
钱塘区举办首届钱塘产业人才节,持续打响“钱塘@才”人才工作品牌……

  人才聚,则事业兴,人才生态与营商环境同频共振。杭州欧美同学会副会长裴建川表示:“2007年,我从德国回国创业时,首选的城市就是杭州,这不仅是因为杭州优美的环境,更因为杭州良好的营商环境为我们创新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与保证。”

  在杭州,和裴建川有共同经历的人还有很多。他们的存在,为优化杭州营商环境、助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完善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  提升政策惠企效能

  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措施之一。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规定:“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按照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的要求,编制并向社会公开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工作流程和办事指南,细化量化政务服务标准,压缩自由裁量权,推进同一事项实行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

  近年来,杭州市以推进数字化审批为抓手,不断完善优化政务服务一体化在线平台建设,建立了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标准化应用场景。

  在杭州市上城区,为助力便民惠企服务提质增效,上城区审管办深入贯彻“一体塑形”理念,实施全区政务服务中心窗口业务标准化建设,推进区级大厅、基层服务、人员队伍标准化管理,分级分类推进综合窗口改革,健全区、街、社三级政务服务协同体系,逐步完善“15分钟政务便民圈”建设。

  “现在来大厅办业务有种VIP的感觉,我们在办理不动产转移登记的时候享受了‘一条龙’服务,在等待证书打印的过程中,有工作人员主动询问我们是否需要办理公积金提取业务。得知我们需要办理,不动产登记窗口的工作人员就立刻把我们的信息表单流转到公积金窗口。”前来办事的市民朱女士笑着说,如果没有工作人员的提醒,她又得花精力去打电话咨询,还要带一堆材料再跑一趟。

  上城区政务服务中心想群众之所想,深入了解群众需求,将一批高频业务纳入“前置仓”,通过前置询问需求和一键转移功能,实现不动产登记和公积金提取联合办理,为群众提供前置化、一条龙服务,实现一站式办结。

  按照“一窗受理、分析研判、部门流转、办结完成、群众评价”流程,上城区政务服务中心还在办事大厅专门设置了“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日均接待咨询15人次。常态化开展党员坐班,主动发现、收集、解决办事堵点难点,提供“兜底办”服务,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体验。

  前不久,杭州某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到政务服务中心办理挖掘审批业务,因临近工期,水电相关前置审批未完成等原因,无法办理审批业务,便前往“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寻求帮助。窗口坐班党员第一时间联动城管、水电等进驻部门,启动并联审批流程进行“会诊”,城管、水电等进驻部门立即协调容缺,仅用2天便完成了电力审核、挖掘事项受理等2项业务。企业负责人激动地说:“多亏了你们这个‘办不成事’窗口,办成了我的施工审批,让我们赶进了工期,谢谢你们!”

  从窗口合并之前的“跑多窗、反复办”变为现在的“跑一窗、一次办”,杭州创新涉企“导航服务”,实现政策服务“一键直达”,让企业实现了“少跑路、少等待”,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但随着政务服务标准化改革的逐步深入,政务服务标准化与企业个性要求、创新需求之间的冲突也逐渐显现。针对这一冲突,民盟杭州市委会社法委副主任,上城区政协委员、上城区市场监管局执法指导科科长胡丹丹表示:“建议我市在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中,引入法院、检察院、律师队伍以及商会、行业协会等多方力量,把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与法治建设、企业权益保障、行业创新发展等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提升标准化建设成效,全面助推打造优质政务营商环境。”

  多元化解商事纠纷  营造良好法治营商环境

  商事纠纷的高效解决有利于提高市场主体活力,营造良好的法治营商环境。

  近年来,杭州经济活力强劲,各市场主体之间纠纷频发,2017至2021年全市共审结涉企纠纷45.2万件,同比上升121%,共审结破产案件1251件,是前五年的8.5倍。为此,杭州一直在积极探索通过商事调解模式开展多元纠纷化解的工作,以中国(杭州)知识产权·国际商事调解云平台(以下简称平台)为中心,以“数智之治”助力杭州片区打造一流国际营商环境。

  今年以来,平台新增和优化案件标识、快速查询、智能分案、市场化收费等功能;
推动开发平台移动端(已进入试运行阶段),进一步提升调解员使用体验和工作效能。截至今年11月25日,平台已累计接收知识产权和国际商事调解案件18788件,调解完结15657件,调解成功5730件,成功率37%,标的总金额超25亿元,受理案件涉及美国、瑞典、德国等25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当事人涉及全部省级行政区,突破了调解的地域和时空限制。

  日前,杭州调解中心的一名调解员成功化解一起平台涉外合同纠纷案,仅用时半天,创造了数智化在线化解纠纷的“杭州速度”。

  如今,杭州市通过法院、仲裁机构、律师商业调解等模式,不断优化创新取得实效,但调研发现,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或优化,如公益性属性的人民调解委员会无法维持大量案件的调解工作;
财政补贴性的商事调解模式补助费用压力较大,不利于增量推广;
事先约定性的仲裁模式受理量有限,费用较高……针对这些问题,民进杭州市委会社法委副主任、浙江乐道律师事务所主任陶旭东建言,应优化商事调解机构,统一到司法部门管理;
应打通调解互通壁垒,确定结果可执行性;
应增强商事调解组织的公信力,明确收费标准;
应整合力量,建立专业调解人才库。

  专题协商会结束后,杭州市政协组织委员参与了《杭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草案)》立法协商。立法协商小组成员从各自角度对条例草案提出了80多条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为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增强杭州核心竞争力作出了积极贡献。

加快转型步伐 优化营商环境

  加快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  推动文博事业跨越式发展

  禅城区政协常委、佛山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一所副所长黄衍光代表民革佛山市禅城区总支部委员会,建议禅城区加快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推动文博事业跨越式发展。

  “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是一项意义深远、利在当下、益在长远的基础性工作。”黄衍光说,全方位提高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数字化水平,能助力推动禅城的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助于禅城故事更好地“讲出去”。

  为此,禅城应推动文化资源数字化,建立全域全类别全要素历史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议提出,历史文化资源数据库不仅限于传统的文物古建,更在于散布全城的各类有价值、有故事的历史文化遗产,建议分镇街、分片区开展全域历史文化资源普查并进行数字化入库。

  建议提出,可充分挖掘祖庙、石湾、张槎、南庄四镇街在佛山名城体系中的价值特色;
针对具有潜在保护和活化价值的各类型历史文化资源,如山岗河涌、工业遗产、红色遗产、教育遗产、地名遗产等,统一标准,建档立册,逐年深化、建立区、镇两级历史文化资源数据库;
同时,为相关部门开通提供信息的入口,方便各部门、各镇街开展历史文化数据维护工作,逐步丰富和完善历史文化数据库。

  建议提出,可通过把文化资源3D全息化,建设历史文化资源全息数据平台。据介绍,利用3D数字化测绘技术,能够获取高精度的数字模型,精细保留建筑核心价值要素,为制定精准的保护及活化方案提供数据支撑和历史证据,高效准确地在保护核心价值要素的前提下进行风貌提升和活化利用。

  未来,可以重点开展两方面工作:一是基于历史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全域历史文化资源全息数据平台,构建家底清晰、标准统一、动态高效的历史文化资源“一张图”;
二是为禅城现有690处保护对象分期分批打造“3D身份证”,应用丰富的数字化技术手段,让各类文化遗产“活”起来。

  建设历史文化资源全息数据平台后,还可以接入禅城“城市大脑”,进行平台功能的拓展,打造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管理的智能中枢,实现建设项目历史保护决策智能化。可运用“城市大脑”,对建设项目建设方案进行历史文化保护智能化审查,使决策保护更科学;
对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佛山市古村落核心地段进行常态化监控和预警,实现对重要历史文化资源的远程监管。

  此外,建议提出,把历史保护日常巡检纳入到禅城“城市大脑”的网格化管理平台,实现“一网共治”,以及依托“城市大脑”智能中枢,实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评估工作的数字化。

  建设禅城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平台,需要多部门通力合作,也需要专业人才等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共建。为此,建议提出,禅城可与新兴战略平台、高新技术企业、规划设计单位、应用数字信息企业、大专院校等进行长期合作,组建起稳定的技术人才队伍,利用数字技术,促进历史文化资源“活起来”。

  民盟佛山市禅城区总支部委员会

  实施服务业标准化战略 构筑营商环境高地

  “我们建议禅城区继续深入实施服务业标准化战略,以建设服务业标准化为抓手,为禅城区构筑粤港澳大湾区营商环境高地提供有力的技术基础支撑。”在禅城区政协五届三次会议大会发言环节,禅城区政协常委范银燕代表民盟佛山市禅城区总支部委员会,带来《构筑粤港澳大湾区营商环境高地 实施服务业标准化战略 打造高品质魅力禅城》的建议。

  据介绍,近三年,禅城区企业参与1项国际标准、77项国家标准、30项行业标准、18项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涉及陶瓷、塑料、照明器件等领域。在建及已通过验收的国家级标准试点3个,省级标准化试点、示范点4个,市级标准化试点11个。

  在工业标准化建设之外,服务业标准化建设是近年来禅城区深化标准化建设的主要探索方向。2022年,禅城新增的市级标准化试点以康养服务、法律服务、餐饮服务等服务业为主要内容,17家企业30个产品获得“佛山标准”评价。

  但随着各种服务业迅速发展,禅城金融、保险、养老、大健康、托育、物流服务等新兴业态不断涌现,人们的服务质量需求日益增长,服务业标准广度需要进一步拓展,服务业标准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服务业标准化专业人才、标准化技术研究和技术服务机构需要进一步补充,企业的标准化意识需要进一步增强。

  建议提出,可成立服务业标准化战略实施领导小组,由政府加强顶层设计,协调布局服务业标准化战略。同时,把政府单一供给的现行标准体系,转变为由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和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共同构成的新型标准体系,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协调推进”的标准化工作新格局,确保服务业标准供给满足经济社会结构性改革需要。

  此外,围绕禅城服务业主导产业,可建立起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科技人员构成的标准化专家队伍,完善标准化人才培养、评价、引进和交流机制,为服务业标准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建议提出,引导扶持服务业企业积极参与或主导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在全区重点服务业领域遴选一批标准化基础良好的企业作为示范点,着力实施服务业标准化战略。

  同时,建议区财政加大对服务业标准化工作的投入力度,鼓励企业、科研机构承担国际、国内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的工作,承办重大标准化学术活动,支持企业标准联盟机制培育及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调整政府对企业标准化资金支持的方式,由事后奖励改为立项支持和事后奖励相结合。

  建议提出,禅城可实施服务业标准化战略,打造标准化服务业高地,形成一批具有高水平的“服务业禅城标准”,树立一批“禅城样本”,推动“禅城服务业标准”走出去,助推禅城建立技术标准新优势,为禅城构筑粤港澳大湾区营商环境高地、打造高品质魅力禅城提供有力的支撑。

  禅城区工商业联合会

  借力数字经济巨头 加快民企数字化转型

  禅城区政协委员、广东北研园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宝华代表禅城区工商业联合会,带来推进禅城民企数字化转型的建议。

  当前,数字经济风起云涌。对于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时代考题,禅城民营企业表现如何?

  禅城区工商联去年12月推出的关于“禅城区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调研报告显示,绝大部分禅城民企对数字化转型抱有积极态度,但不少企业处于数字化设计的探索阶段和数字化采集分析的践行阶段,未能进入数据融合决策的深度应用阶段,数字化转型成效尚未凸显;
转型技术成本和试错成本高,大部分企业投入规模小,缺少资金来源。

  与此同时,禅城民企数字化转型也面临着区域工业实力相对薄弱、数字化人才比较缺乏、中小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缺乏方法论的难题。

  去年,佛山数字经济创新集聚区在禅城启动建设,吸引了腾讯、华为、华润数科等国内数字化头部企业落地。

  “这些巨头在数字经济领域有多年的技术沉淀和资源储备。”张宝华说,其中,腾讯云(禅城)数字经济产业基地计划每年开展不少于36场数字化转型企业管理课程和技术人员培训等课程,培训超过600名专业人才,为不少于50家企业提供高额补贴的云、网络、数据等产品服务。此外,华为、华润、小米等企业服务禅城本地的意愿也很强烈。

  通过与业内巨头开展紧密、持续的有效联动,企业有望在数字化转型中实现“降本增效”。建议指出,禅城区可通过开展数字化培训“双百”行动、数字转型诊断行动和生态平台锻造行动,助力禅城民企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

  在数字化培训方面,建议提出,可充分联合腾讯、华为等数字化转型的免费培训资源,积极运用企业家、技术骨干培训班、座谈会及市区媒体的力量,在全社会掀起讨论氛围,帮助企业彻底转变对数字化转型认知;
同时,发挥外部资源和行业协会作用,组织企业到市内外数字化转型领头羊企业参观学习,提振企业家信心,打开新视野,实现每年培养百名数字化转型企业家和百名技术专家的“双百”目标。

  在数字转型诊断方面,由政府委托协会或平台遴选一批亟待进行数字化转型的中小民营企业,由引入的腾讯、华为及本地众陶联、睿江云等平台,以政府补贴的方式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诊断,帮助企业制定数字化转型顶层设计,最后串珠成链,形成总体效应。

  在平台搭建方面,禅城可通过做实做强数字经济创新产业集聚区建设,推动腾讯、华为、华润、小米等和本地优质企业加强互动,联合打造区数字经济生态库,建立区数字化转型产业集群协同平台,迅速形成服务本土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实际能力,并力争引入更多“双跨”平台、专业平台进驻集聚区,助力发展壮大。

坚持问题导向,优化营商环境

  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须臾不能缺少。在进入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当口,优化营商环境对于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壮大,进而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优化营商环境的本质在于驰而不息的改革,回应市场主体“花最少的时间、跑最少的路、交最少的材料、找最少的部门”的真切期待。改革过程中,需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找准短板弱项,以务实举措纾困解难、增添动力。

  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以问题导向优化营商环境,需要有关部门开展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倾听市场主体的意见建议,聚焦各处堵点、难点、痛点,拿出硬措施、打好组合拳,最大程度减去不必出现的环节、打破不应出现的壁垒、消除不应存在的模糊地带,将一个公平、透明、高效、廉洁、开放、包容的环境交给市场主体。政府应当好“店小二”“服务员”,切实为企业办好每一件实事、好事,助力其轻装上阵、释放活力。

  干事创业,关键在人。以问题导向优化营商环境,需要更多干部强化责任担当,锤炼过硬作风。既要解决“慢”的问题,以将心比心的态度、马上就办的速度、办就办好的力度,第一时间回应企业关切;
也要解决“虚”的问题,紧扣关键环节、强化精准施策,帮到点、扶到位,切实解决企业急难。擦亮作风底色,才能提升发展成色。只要秉承“客户视角”,瞄着问题去,盯住问题改,就不难找到有效服务市场的方向,就能不断提升市场主体的满意度。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以问题导向优化环境、完善规则、提升效率,定能持续激发市场活力,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立足监督首责 优化营商环境

   党的20D报告指出,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有力支撑。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纪委监委立足职责定位,发挥监督保障作用,持续治理营商环境中的突出问题,不断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良好发展环境。

  坚持主动监督。营商环境是企业扎根成长的土壤,也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建安区纪委监委紧紧围绕党中央关于优化营商环境重大决策部署,把监督保障优化营商环境作为践行“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作为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的重要内容,出台《建安区规范政商交往推动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的意见》,立足“监督的再监督”职责,把正风肃纪反腐与亲清政商关系构建、窗口服务监督、清廉企业建设等贯通起来,在主动监督上下功夫,严查破坏营商环境的腐败和作风问题,跟进监督打通政策落实落地“中梗阻”,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以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助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深化清廉建设,一体推进清廉机关、清廉企业等清廉单元建设,持续规范公权力运行,激发企业健康发展的内生动力,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后劲。

  做实日常监督。建安区纪委监委构建“室组地企”联动监督机制,扎实开展“访百企解难题”等“清风护企”行动。纪检监察干部下沉企业一线,深入了解掌握企业所急所盼所忧,分析研判营商环境中的堵点、卡点,做实日常监督,帮助企业纾困解难。同时在各乡镇(街道)纪(工)委设立优化营商环境办公室,由乡镇(街道)纪(工)委书记担任企业护航员,对辖区内企业的意见建议进行收集汇总、及时反馈,推动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努力为市场主体投资兴业打造更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提升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精准靶向监督。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吸引力、竞争力,更是创造力、驱动力。建安区纪委监委立足于监督的再监督,找准责任主体,紧盯“放管服”改革、减税降费、助企纾困政策落实情况,紧盯责任不落实、政策不兑现、承诺不履行等典型问题,紧盯党员干部违规干涉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违规插手干预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经济纠纷等违纪违法行为,紧盯垄断经营、强揽工程、欺行霸市、敲诈勒索等黑恶势力背后的腐败问题及其“保护伞”开展监督检查,以有力有效的监督执纪执法破解影响营商环境的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和制度性漏洞,督促各级党委政府履行服务支持民营经济的主体责任,坚决维护发展环境公平公正。

  强化智慧监督。数智赋能为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插上了科技翅膀,也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有效路径。建安区纪委监委把监督体系与治理体系对接起来,聚焦损害营商环境腐败和作风问题,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推行“民生监督大数据平台”及“码上监督”体系,发挥数据预警监督作用,精准发现问题线索,实现全链条、全覆盖、全过程监督。畅通企业、群众反映渠道,增加企业、群众“随手拍”举报和评价功能,以接地气的“移动监督”为营商环境精准把脉问诊,以数智赋能破解工作难题、提高工作效率,让营商环境优起来、干部作风强起来、群众满意度升起来。

切实增强优化营商环境的责任感紧迫感

  好的营商环境是发展之基、活力之源,是招商引资的“强磁场”,是区域形象的“金名片”。春节后首个工作日,我市召开招商引资暨项目建设大会,印发了《廊坊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2023年—2025年)》,为推动营商环境迈上新台阶再吹冲锋号、再擂出征鼓。全市上下要切实增强优化营商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牢固树立“抓营商环境就是抓发展”意识,持续推动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以营商环境之“优”促经济之“稳”、谋发展之“进”,唱响“全员抓招商、全力强实体、全面优结构、创新突破上项目”主旋律,推进经济社会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

  优化营商环境,是讲政治、敢担当的实际行动。营商环境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态、发展生态、社会生态的综合反映,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党的20D报告指出,要“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优化营商环境”“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为我们做好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开年第一会”再次聚焦优化营商环境这个主题,强调“加快把河北建设成为投资创业首选地,让企业家更有归属感获得感成就感”,进一步释放了优化营商环境不止步、服务各类企业再加力的鲜明信号。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以市场主体需求和群众满意度为导向,开展十个专项行动,力争评价指标一年进入全省前列、两年进入全国前列、三年实现创新突破。我们一定要切实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从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优化营商环境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不折不扣把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落到实处。

  优化营商环境,是稳经济、促发展的重要举措。实践反复证明,哪里的营商环境好,哪里就能吸引更多人才、资金、项目、产业,区域竞争力就强、高质量发展动力就足。当前,廊坊发展具备独特优势、面临难得机遇,一系列中国式现代化廊坊场景,正在成为投资、项目的发力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无论有效扩大全社会投资,还是突出抓好重点项目建设,无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还是恢复和扩大消费,无论扩大进出口规模,还是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都需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有效抓手和重要举措。特别是全市疫情防控有力有效、平稳转段,全力“拼经济”、跑出“加速度”的奋进号角已经吹响,更需要抢抓有利时机、保持战略定力,持续用力、精准发力,推动营商环境再优化再提升,把企业更多地招引进来、把项目更快地建设起来、把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充分激发出来,将廊坊面临的重大机遇和蕴含的强大势能加速转化为发展成果,为推动廊坊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走在全省前列提供有力支撑。

  优化营商环境,是转作风、聚合力的良好契机。营商环境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也是干部思想作风、精神状态的“经验交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才能有政通人和的营商环境。近日,我市出台《廊坊市营商环境投诉举报处理暂行办法》,设立营商环境工作投诉举报平台,就是要通过狠抓干部作风、推进良法善治,让优化营商环境显见成效,切实保护好企业群众的合法权益,真正把廊坊打造成创业福地和兴业沃土。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担当作为、履职尽责的“大考场”“练兵场”,加强组织领导,开展“一把手”走流程活动,全力清理卡点、打通堵点、解决难点,确保政策落实到位、行政服务到位、执法监督到位;
推动末端落实,深化“走访解促”活动,落实惠企政策、破解要素制约、突破发展障碍,进一步提振企业发展信心,助力企业增资扩产、提质增效;
提升服务效能,深化“放管服”改革,健全完善市场准入、公平竞争、投诉举报、督导问责等制度,让企业在公平、透明、便捷的环境中健康发展。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以开局就是冲刺、起步就是攻坚的状态唱响“全员抓招商、全力强实体、全面优结构、创新突破上项目”主旋律,从优化营商环境抓起。切实增强优化营商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拉高标杆、加压奋进,大干快上、只争朝夕,提供更深层次的优质服务,努力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我们就一定能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和项目在我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廊坊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全力聚焦“五个环境”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年初以来,舒兰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吉林市营商环境建设部署要求,全力聚焦“五个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舒兰市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一是利企惠民的市场环境持续优化。实现企业开办全免费,为721户新办企业节省成本19.46万元,社会投资低风险工业类项目审批、“三零”服务用电报装时限均压缩至15个工作日;
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完成交易212场次,成交额3.7亿元,节资增益620万元,实现零质疑、零投诉;
聘请营商环境义务监督员86名,设立营商环境监测点20个,对市场环境实施时时监测。

  二是高效便民的政务环境持续提升。各类各项惠企政策均已直达落实到各类市场主体,办理减税降费2910万元,留抵退税1.6亿元,缓缴社保费492万元,发放稳岗资金354万元;
工程审批“一网通办”,全流程电子化审图和电子工程眼监督管理有效推进,累计审批项目160个,办结事项775项;
新版全流程审批系统向基层延伸试点乡镇(街)已完成适用事项确定、账号发放、人员培训等工作。

  三是公平公开的法治环境持续强化。全面推进“双随机、一公开”“互联网+监管”,在31个领域实施“信用分级分类监管”;
行政检查执法实现“执法报备,手机亮证,扫码迎检,事后评价”全链条电子智能管理,完成行政检查执法1621次;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共为1766件注册商标,247项专利建立了档案。

  四是保障有力的要素环境持续加强。积极释放“三零”、“三省”用电服务政策,完成报装849户,用水报装报修服务即报即办,切实保证企业用水、用电需求;
拓宽获得用工和人才渠道,举办各类招聘活动31场,发布招聘岗位4000余个,提供就业服务7000余人;
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信易贷”平台授信18.84亿元,发放担保贷款1146万元,办理“无还本续贷”18笔,为企业节省过桥资金8195万元。

  五是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持续改善。持续加大诚信体系建设力度,归集企业信用记录206万条、自然人信用记录223万条,签署信用承诺、践诺各3.5万份,拓展“信易+”应场景12个,完成信用修复71条,2022年城市信用指数在全国383个县级市中12个月平均排名33位,单月最高排名14位,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优化营商发展环境

  为深入推进营商环境建设,盐边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抓住机构改革机遇,以为群众、企业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为目的,推进落实“数字政府”改革和高质量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提升我县政务服务质量和综合竞争力。

  围绕项目建设抓服务,提升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按照职责权限,全县各乡镇、县直各部门在一体化平台上认领事项6418项,认领率100%,发布事项6418项,实施清单发布率100%,办事指南准确率100%。结合部门乡镇实际,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由“网上可办”向“全程网办”转变,实现从网上咨询、网上申报到网上预审、网上办理,目前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县本级网上可办率97.03%。

  围绕难点堵点抓疏通,提升政务服务事项便利度。优化简化办理流程,全县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发布依申请事项数1315项,实现全程网办事项1172项,全程网办率89.13%;
“一次办”事项数1314项,占比99.92%;
时限缩短比例达69.92%。梳理出“应进必进”清单552项,负面清单244项,公共服务事项清单399项,同时结合最新公布的行权清单和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形成了盐边县“一证一照办”清单,共有85个事项纳入清单范围。

  围绕关键环节抓提升,优化政务大厅管理和服务。联合多个审批服务窗口,通过优化流程、首席代办、协调配合、疑难会商等措施,为企业“送政策”上门服务3家20人次,为美利林二期、久通矿业梳理优化审批流程,引领企业到大厅办理相关行政审批手续。全面加快“综合窗口”建设,全面完成县乡综合窗口建设,并与云南省永仁县签署了“跨省通办”协议,设置咨询、帮办代办、“无差别”、跨省等通办窗口,梳理“通办”事项61项。积极推动新设市场主体电子营业执照与纸质营业执照同步发放工作落实。全县1573户登记的市场主体实现了电子营业执照同步发放。

  围绕深化简政抓放权,不断优化企业营商环境。合理划分前台接件区与后台办理区,并统一规范综合窗口标识、标牌等。设置1个“全科无差别”综合窗口(含川渝通办)、5个“一窗通办”综合窗口和11个“分领域”综合窗口。精心编制“便民手册”,加载15个涉及企业、群众切身利益的高频事项流程。升级优化盐边县“互联网+政务服务2.0”平台,完善“笮即办”政务服务小程序服务功能。加强天府通办“移动端”建设。在(天府通办APP)中接入办不成事线上受理”“预约办税”“纳税信用等级证明”“食品经营人员健康体检证明”“卫生从业人员体检证明”等5个非查询类应用程序。

认真做好“四篇文章” 全力优化政府采购营商环境

  近年来,XX市财政局深入贯彻落实省、市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一号改革工程”各项决策部署,认真做好提高思想认识高度、深入挖掘平台建设深度、持续提升惠企便企温度、全面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四篇文章”,聚焦市场主体需求、采购监管方式创新,不断优化政府采购营商环境。

  一是精密部署严要求,不断提高思想认识高度。市财政局高度重视优化政府采购营商环境工作,围绕政府采购各环节,构建了“1+4+N”的优化政府采购营商环境政策体系。“1”是制定《XX市优化政府采购营商环境攻坚行动方案》作为统领性文件;
“4”是针对采购人、供应商、代理机构、评审专家4类政府采购当事人制订管理细则;
“N”是指出台N项具体措施细则。

  二是笃行不怠谋发展,深入挖掘平台建设深度。横向上,实施政府采购全流程电子化改造,全面取消纸质投标(响应)文件,实现政府采购项目全流程在线办理;
实现业务全链条“一网通办”。纵向上,XX市所有县(市、区)实现政府采购电子卖场全省一张网,完成了省市县三级全覆盖,进一步规范了小额零星采购,提高政府采购透明度和采购效率。自全市电子卖场运行以来,截至4月底累计交易额达17.21亿元,累计交易笔数达32.34万笔。

  三是用心用情优服务,持续提升惠企便企温度。在政策上做“加法”,坚持将政府采购预算份额40%以上预留给符合条件的企业,2022年全市中小企业合同金额占比达97.22%。在流程上做“减法”,在全省首推零成本投标,全面取消政府采购投标(响应)保证金、履约保证金,全市累计免交投标保证金约2亿元、履约保证金约2.5亿元。在创新上做乘法,推广线上“政采贷”信用融资服务,与20家银行签订“政采贷”合作协议。在问题上做除法,开通“政府采购举报”专栏,积极听取市场主体意见建议,建立政企常态化沟通机制,主动上门服务企业。

  四是一刻不停强监管,全面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聚焦公平抓规范,深化政府采购信用体系建设,制定政府采购负面清单,明确政府采购活动中的6大类56项禁止行为。聚焦公正提质效,在全省率先引入法律专业团队处理政府采购投诉举报;
指导成立全省首家地市级政府采购行业协会,构建行政监管和行业自律相结合的政府采购监管模式。聚焦公开促提升,要求所有政府采购项目提前30日公开采购意向,方便供应商提前了解采购信息;
免费发放《XX市政府采购法规汇编》、《XX市政府采购惠企手册》1000本。

如何优化营商环境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动力的制度保障,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体现。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我国不断推进“放管服”改革,营商环境已有明显改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应对新的风险挑战,推动高质量发展,更需加大改革力度,在优化营商环境上取得更大进展。

   一、营商环境的界定与评价

  改善营商环境是目前国内外广泛关注的改革议题。在国际上,世界银行自2003年起每年都发布一份营商环境报告,对全球各经济体的营商环境进行量化评估和排名,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成为影响改革议程和投资预期的重要参考。在我国,近年来随着优化营商环境改革的不断推进,营商环境研究受到学术界和实务界的重视,对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2019年10月国务院公布了《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将近年来优化营商环境中行之有效的政策、经验和做法上升为法规制度,对推进改革作出规定,明确了优化营商环境的方向和框架。基于上述文献分析,可对营商环境作如下界定。

  (一)什么是营商环境?

  为了衡量和评估各国营商环境,世界银行于2001年成立了营商环境小组,研究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并从2003年起连续发布年度营商环境报告,但该报告并没有对营商环境作出具体定义,而是以影响企业营商活动的监管制度或法规作为考察对象,[1]反映了对营商环境的认知。从我国研究文献看,一般认为营商环境是指市场主体在准入、生产经营、退出等过程中涉及的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人文环境等外部因素和条件的总和。[2]国务院公布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将营商环境界定为“企业等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所涉及的体制机制性因素和条件”,包括市场主体保护、市场环境、政务服务、监管执法、法治保障等方面。[3]理解起来,可以说营商环境是指影响市场主体活动的各种制度性安排,包括体制机制、法律法规、规则程序等。主要特征有:

  从性质上看,营商环境属于一种制度性环境,具有规范性、公开性和稳定性,对市场主体成长发展有重要影响,如企业开办要注册登记,企业融资要抵押担保,企业破产要清理债权债务,都属于市场主体活动中应当遵循的制度规则,为此市场主体需付出经济、时间和机会等成本,即所谓制度性交易成本。

  从领域上看,营商环境涉及市场主体准入、生产经营和退出等企业生命周期全过程和各个领域,覆盖市场环境、政务服务、监管执法、法治保障等方面,比如市场主体的创业活动,必然涉及开办企业领域的办事制度,如市场准入条件、政府办事流程、监管规则以及相关法律规定等。

  从作用上看,营商环境事关企业兴衰、生产要素聚散、发展动力强弱,直接影响到市场主体的成长、创新和发展,以及就业机会、生产效率、投资信心等,最终对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产生影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所以说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

  (二)营商环境包括哪些领域?

  从国内外研究文献看,对营商环境涵盖领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理解,将营商环境领域限定在市场主体准入、生产经营和退出等活动中涉及的各种制度规则,如世行营商环境报告设计的指标体系,从可量化、可对比和可改革性的角度,覆盖了影响企业生命周期11个领域的监管制度,即开办企业、办理施工许可证、获得电力、登记财产、获得信贷、保护少数投资者、纳税、跨境贸易、执行合同、办理破产和劳动力市场监管(尚未排名)。这些领域的制度规则是代表性的,而不是全部,比如企业生产经营,不仅要用电,也要用水、用气、通信等,只是以获得电力作为代表性领域(见图1)。广义的理解,除了狭义所指领域外,还包括宏观性的、非制度性的影响要素,如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评价指标包括宏观经济、市场规模、基础设施、行政制度、金融市场、人才、创新、环境、教育、科技等领域,具有综合性,几乎涵盖了影响综合竞争力或发展环境的各个方面。

  比较而言,狭义的理解,涉及范围有限,没有包括与市场主体成长相关的所有领域,而是限于制度性领域,可衡量可比较,可为改善营商环境提供一个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参考框架;
广义的理解,覆盖范围宽泛,具有综合性,但有些领域超出了制度性范畴,也不是制度变革所能解决的问题,比如说市场规模、基础设施等要素,对企业发展有很大影响,但不属于制度规范的范畴,营商环境改革通常也不涉及这些领域,而是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或发展环境的重要方面。

  从我国相关研究和实践看,大多是从狭义上来理解营商环境涵盖领域的,同时又加入了一些符合中国国情的制度改革领域,覆盖范围更广些。例如,国家发改委研究组织的营商环境试评价,对标国际、立足国情,在借鉴世行营商环境报告11个衡量领域的基础上,叠加了反映城市投资吸引力、高质量发展等领域制度建设的评价指标。北京、上海等地推出的优化营商环境改革方案,在对标国际先进的同时,增加了投资、贸易、创新、人才、信用等制度改革领域。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条例》针对我国营商环境存在的短板和问题,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增加了市场主体保护、信用体系、企业注销、公用事业办理等制度改革领域,更加适应我国改善营商环境的需要。

  (三)什么是好的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好差优劣之分,可从不同维度进行考察分析。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践,可以发现好的营商环境通常具有以下共性或标志。

  便利性。营商环境的便利性是指市场主体从事营商活动的难易程度,一般可从市场主体办理相关事项的手续、时间和成本等维度进行衡量评价,如世行营商环境报告就是根据各经济体营商环境便利度来进行排名的,办事的手续越少、时间越短、成本越低,意味着便利度越高。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可使市场主体营商活动更加容易,增强活跃度,有效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公平性。营商环境的公平性是指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企业无论大小,属于何种类型,在市场经济活动中都能获得平等待遇,公平竞争,没有歧视性和差异化限制,一般可从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维度进行分析,如实行市场公平准入、平等参与竞争、平等保护各类企业权益等。公平性强的营商环境,可保证市场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透明度。营商环境的透明度是指有关政策法规制度信息的公开透明程度,包括市场环境、政务服务、监管执法和法律法规等方面信息的公开知晓,没有隐性或显性的限制,可从参与法律政策制定、及时公布信息、查询获取信息方便等维度考察。透明度高的营商环境,可使各类市场主体都能获得相关信息,及时把握政策走向和市场机会,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增强营商环境的可预期性。

   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法治化是指营商法律制度的完备程度,包括法律法规健全,法律面前各类市场主体一律平等,政府依法行政、市场监管统一,依法保护企业权益,司法保护公正等,可从立法、执法、司法等维度进行分析。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可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提供法治保障,体现公平正义,使市场主体有稳定的预期。

   国际化。营商环境的国际化是指营商制度安排与国际规则的相通对接程度,包括与国际衡量标准相近、与国际通行规则或国际惯例对接、涉外投资贸易开放程度等,可从国际对标、法律法规、跨境投资贸易、对外开放度等维度进行考察和比较。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可提升营商环境的层次和水平,促进涉外投资贸易,增强市场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

  二、我国营商环境改革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深入推进“放管服”等改革,出台了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从各个层面改善营商环境,取得明显成效。

   (一)精简审批许可,放宽市场准入

  大力简政放权,国家层面削减审批事项46%,投资核准事项90%,工业生产许可证种类压减1/3,推行全国统一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19年最新版比2016年试点版缩减60%以上。全面改革商事制度,实行“先照后证”、实缴转认缴、“证照分离”、企业简易注销和简化审批流程等改革,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提升了便利度,企业开办、建筑施工许可等领域的手续、时间和成本大幅压缩,推动大量新的市场主体加入创业兴业,新设主体占市场主体总数的70%以上,每年新增就业岗位超过1300万人,扩大了就业机会并带来新的投资和收入,对经济增长形成有力支撑。

  (二)实施减税降费,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2018年减少税费1.3万多亿元,2019年实行大规模减税降费,减轻企业税费负担超2万亿元,重点惠及制造业和中小微企业,并且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制度性的,持续为企业减负。优化纳税流程,推行电子发票、网上办税等措施,缩短纳税时间和成本。多方入手,降低企业用能、物流、电信等经营成本。加大金融业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支持力度,减少歧视性条件限制,降低了企业综合融资成本。

  (三)优化办事流程,提高政府服务便利度

  持续减程序、减证明、减时间、减成本,创新服务方式,实行”一网一门一次”改革、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已上线运行,实现“一网通办”、异地可办,在线服务平台与实体政务大厅加速融合,“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在许多地方成为现实,如办理用电用水、不动产登记等事项的效率大幅提升,政务服务更加便捷高效,利企便民,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办事便利度增强,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四)创新监管方式,促进市场公平竞争

  放管结合,创新监管方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行信用监管、“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互联网+监管、综合执法监管等新型监管模式,建立全国性的社会信用平台、企业信用信息监管平台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提升了监管公平性和有效性。对新兴产业实行包容审慎监管,促进了创新创业和新旧动能转换,新动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力超过1/3。推动制定公平简便的监管规则和标准,清理对不同企业歧视性或差异性的监管做法,破除了不少妨碍公平竞争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市场公平准入和公平竞争。

  (五)加快立法进程,推进法治化建设

  根据优化营商环境的需要,对现行法律法规进行多轮“立改废释”,制定出台了一批相关法律法规,省市县三级政府部门权责清单和国务院部门审批事项清单均已向社会公布。天津、辽宁、陕西等省市制定出台了优化营商环境的地方性法规,2019年国务院公布了《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将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到法规制度层面,成为我国营商环境法治化建设的标志性事件。

  (六)扩大对外开放,提升国际化水平

  颁布外商投资法及实施条例并于2020年起在全国实施,最近三年连续发布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条目数量不断“瘦身”,开放之门越开越大。先后在上海等地设定18个自贸试验区,在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上占据“制高点”,并将负面清单、证照分离、便利贸易等改革向全国复制推广,特斯拉超级工厂从签订协议到破土动工仅用5个多月时间,便在上海落地。推进跨境贸易便利化改革,简化通关手续,减少和公布口岸收费清单,压缩通关程序和时间等。据统计,2019年我国新设外商投资企业3万多家,日均100多家落户中国,实际使用外资约9千亿元,同比增长6.6%。

  事实表明,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在破除制约市场活力的体制机制弊端上取得重大突破,解决了一大批重点难点问题,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和企业经营成本,营商环境明显改善,市场化、便利化、法治化、国际化程度大幅提升,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增强了获得感,对于扩大就业兴业,促进经济转型和稳中向好,起到关键支撑作用。世行报告评估显示,中国营商环境在全球190个经济体中的排名,由2013年的96位大幅提高到2019年的31位(见图2),连续两年跻身全球营商环境改善最大的经济体排名前十。

  三、存在的短板弱项

  虽然我国营商环境已有明显改善,但与市场主体期盼相比,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目前还存在不少差距和短板弱项。

   (一)改革不平衡问题突出

  在改善营商环境进程中,有些改革进展明显,有些改革相对滞后,存在着不平衡问题。从不同地区看,世行营商环境报告的评估以北京、上海两个中心城市为样本,国内评估大多以大中城市为样本,并不代表不同地区营商环境都处于同等水平,如东部地区,中心城市改革进展较快,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相对慢些。从不同领域看,改革进展也有快有慢,以世行报告衡量的10个领域全球排名为例,中国在执行合同(第5位)、获得电力(第12位)、开办企业(第27位)、保护中小投资者和登记财产(第28位)、办理建筑许可(第33位)等领域排名靠前,在办理破产(第51位)、跨境贸易(第56位)、获得信贷(第80位)、纳税(第105位)等领域排名则相对靠后,存在“短板”。从不同层次看,存在进度不一、上下脱节等情况,如在简政放权问题上,既有上级部门明放暗不放、放责不放权以及中层“梗阻”问题,也有基层接不住、管不好、落实不力问题。

   (二)一些领域存在制度性痛点堵点

  在市场准入环节,企业开办“准入不准营”和建筑施工许可手续多耗时长仍是亟待破解的两大“堵点”,一些不必要的审批许可、资质资格认可、变相审批问题仍然存在,特别是一些地方对民营企业、异地企业设置的差别待遇、歧视性限制,形成地方保护和市场壁垒,对公平准入形成制约。在生产经营环节,近年来减税降费减轻了企业负担,但税费水平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是制约民企、中小企发展的痛点堵点。一些地方招商引资时办事便利,手续简单,但在企业或项目落地后,却提出不同监管要求或手续不全,使企业面临罚款停业。一些地方和部门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推诿扯皮,企业和公众意见较大。在企业退出环节,企业注销手续多时间长,企业破产办理更是耗时耗力,特别是一些传统企业出现资不抵债,债务无力偿还,难破产也破不起,无法退出,成为僵尸企业,如何解决仍是难题。

   (三)信用体系亟待健全

  信用体系是营商环境的基础要件,涉及市场主体活动的各个领域和方面。近年来,我国信用体系建设加快,取得长足进步,但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和缺陷,不讲诚信、违约失信的问题较为突出。从政务方面看,一些地方政府不讲诚信问题突出,有的以政府换届、机构变动、上级政策变化等为由,对作出的政策承诺不兑现,订立的合同不履行,拖欠的款项不归还,给企业造成损失和困难,营商环境缺乏可预期性。从监管方面看,信用体系建设存有不足,例如不同地方和不同部门对企业信用的信息收集和公布标准不一,检查、修复和异议的做法各异,一些“黑名单”认定和联合惩戒措施缺乏法律依据,信用泛用与震慑不够问题并存。再如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借贷融资,往往信用积累先天不足,融资担保工具创新不够,在银行授信、担保融资、融资增信等方面得不到支持,成为融资难融资贵的原因。从社会方面看,不少企业和个人在经营活动中不讲诚信、不重承诺履行、不信守合同等情况时有发生,有的甚至靠坑蒙拐骗发不义之财,诚实守信氛围有待形成。

  (四)法治保障存有不足

  从立法看,随着营商环境改革深入,迫切需要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立改废”,使改革于法有据,例如证照分离改革、告知承诺制、建立信用体系等,都涉及到法律问题,由于有关立法相对滞后,对推进改革形成制约。再如,一些地方习惯于以政府决定、暂行办法、“红头文件”等形式推进改革,经常发生变动反复,缺乏规范性和稳定性。从执法看,执法不公、多头执法、选择性执法等问题依然存在,例如一些地方对不同类型企业、不同属地企业采取不同的执法标准,处罚尺度不一,自由裁量权过大,一些地方流行运动式执法,在专项整治、应对上级检查等活动中,采取行业性或区域性停产停业,给企业正常生产经营造成困扰和损失。从司法看,存在着企业合法权益保护不够、公信力不强等问题,例如有的地方利用行政权力干预司法审判,使相关企业受到不公正对待,有的司法部门对涉及地方政府失信违约问题,借故不予受理立案,使受损企业投诉无门,有的涉企司法诉讼程序繁杂时间漫长,缺乏效率,有的被侵权企业即使胜诉,但执行起来困难重重,造成企业维权成本过高。

  四、几点思考和建议

  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关键是要把握改革规律,以问题为导向,着力解决市场主体关切的重点难点问题,提升营商环境的市场化、便利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

  (一)以系统集成提升改革成效

  几年来,各地区各部门针对营商环境重点领域推出了许多改革创新举措,取得了明显成效,也积累了经验,按照“先试点后复制再推广”的思路,接下来应加强经验总结和统筹协调,对重点领域的改革举措进行系统集成,形成整体改革方案在全国统一实施,防止零敲碎打、各改各的、进度不一,这是改革进入新阶段的必然选择,不仅可巩固扩大改革成果,提高整体成效,也有助于化解改革进展不平衡矛盾。具体来说,对市场准入涉及领域,应加快推行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实现“非禁止即准入”,从体制上破除阻碍公平准入的各种限制,使各类市场主体都能依法进入。同样,对于企业开办、建筑施工许可等领域的各种审批事项,应进行全面清理,必须保留的要制定清单公布,实行动态调整,在全国统一实施。对市场监管涉及领域,按照《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要求,应当分领域制定全国统一、简明易行的监管规则和标准,向社会公开,提高市场监管的透明度和公平性,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建立全国统一的在线监管系统,加强标准化建设,推动各领域各层级的监管信息共享,违法线索互通,执法协作联动,提高监管效能。对政务服务涉及领域,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创造了许多好的做法和经验,如“一网一门一次”、并联审批、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清单管理等,应当加以总结提炼,提升到制度层面,形成标准化的办事规则和流程,作为国家标准在全国统一实行。在国家标准内,地方和部门可不断创新,提升便利度,如办事的国家标准是5天,地方3天乃至1天可办结,当然更好。

   (二)以制度重构破解痛点堵点

  一些领域之所以存在束缚市场活力的痛点堵点,分析起来原因有三:一是按照现行制度办事难度大、耗时长成本高;
二是涉及体制问题,办一件事需要多个部门或层级点头同意,绕不开也拖不起;
三是现行制度有法律法规依据,如改变需要先修改法律规定。如此看来,所谓痛点堵点多是制度性的,单靠技术性调整和局部改进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从制度变革入手,重塑相关领域的办事制度,才能彻底破解痛点堵点。比如,为打通企业开办中“准入不准营”堵点,先后推出证照分离、三证合一、多证合一等改革,解决了一些程序性和技术性问题,但有关许可证还是要办,程序还得走,“办证多”这一实质问题还没有解决,所以现在又采取直接取消许可、审批改为备案、告知承诺制等办法来“减证”。这就需要重构制度,包括全面梳理行业许可事项,清理市场准入的各种歧视性限制,做好审管衔接和事中事后监管,进行审批流程再造,通过健全信用体系和信息共享机制来确保承诺的可信和履行,修订法律法规为改革提供依据和标准等一整套“照后减证”的制度重新设计,并在全国统一实施,这样才能真正打通“准入不准营”这一最大堵点。以此类推,建筑施工许可、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一网通办、企业破产难等痛点堵点问题,都可参照制度重构的思路来解决,在解决痛点堵点问题上取得更大突破。

  (三)以信用体系夯实营商基础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建立一个诚实守信、重诺践约、失信受戒的信用体系,可为营商环境改善提供有力支撑。为此,首先要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统一标准,建立健全信用信息的收集公布、承诺履约、信用修复、异议投诉、商业秘密保护、“黑名单”认定、失信惩戒等制度,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引导市场主体诚信守法、信守承诺。其次要强化政务诚信,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和问责制度,对市场主体作出的政策承诺不履行、订立的合同协议不遵守和拖欠账款等行为,应依法追究相关政府部门的责任,对因政府违约毁约给市场主体造成损失的,要依法予以补偿,为市场主体提供一个可预期的政务环境。最后要健全信用运作机制,既要合理用信,也要防止用信不当,例如,可将市场主体信用状况与企业开办、合同订立、招标投标、政府采购等市场活动挂钩,使守信者一路畅通,失信者寸步难行;
将市场主体信用状况与市场监管结合起来,健全信用信息监管平台,根据企业信用等级实行分类监管,形成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提升监管效能;
将企业信用担保与贷款融资挂钩,创新信用融资工具,为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融资贷款提供运作机制。

  (四)以公共服务供给增强获得感

  优化政务服务,不仅是为市场主体办事提供方便快捷的政务服务,而且还应增强服务意识,根据市场主体需求扩大公共服务供给,补齐短板,增强企业公众的获得感。具体而言,一是提供公用事业服务,包括供水、供电、供气、供暖、电信等公用事业,推动相关企事业单位公开服务项目、标准和收费,优化报装流程,推行在线办理和支付等,大幅压缩办理时间,实现公用事业服务透明化、在线化、可及化。二是推动服务业发展,如在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养老托幼、就业培训、社区服务等领域,降低准入门槛,建立政府与市场合作机制,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进入服务业,扩大服务供给,为市场主体和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三是提供创新创业服务,在政策优惠、财政金融、人才开发、技术推广、信息服务等方面,为市场主体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便利化服务,例如对科技型和创新型企业实施税费减免和融资支持,对政府组织的科技创新、技术研发、人才培训等项目实行透明化管理,鼓励支持各类企业加入创新创业。

  (五)以法治保障提高可预期性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建立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可以有效增强营商环境的公正性、稳定性和可预期性,形成不可逆的改革成果,为市场主体投资兴业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在立法上,应以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为契机,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改废”,并将听取市场主体诉求作为立法的必经程序,对不符合《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和修订,对不适应改革需要的规定应改尽改,对成熟定型、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以立法形式出台,统一实施。在执法上,要坚持依法行政,公正执法,健全权责清单制度和监管执法制度,防止出现自由裁量权过大、“见客下单”、选择性执法、多头重复检查等情况,对监管执法中发现的违法侵权、制售假冒等损害市场公平竞争的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建立惩罚和赔偿机制,使违法者得不偿失。在司法上,加大对企业合法权益司法保护的力度,重点是提升司法审判的公正性和便利性,杜绝权力干预司法、地方保护、涉企诉讼漫长、投诉无门等现象,使司法成为维护公平正义的坚实防线。 

提升政务服务质效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日前,记者在凤冈县政务服务大厅看见,办事群众有的在排队取号,有的在咨询业务、有的在办理业务,整个办事大厅井然有序。

  作为全省首批“一窗通办‘2+2’模式”改革32个试点地区之一,凤冈县早谋划、早落实,以“咨询+投诉、自然人+法人”的“2+2”形式设置窗口,着力解决改革保障、前台人员、业务受理等关键性问题,稳步推进政务服务“进一扇门、取一个号、到一个窗、办所有事”的工作目标,切实提高服务效能。

  在凤冈县政务服务中心自然人综合服务区,综合受理窗口工作人员李娟红正热情接待办事群众。因为推行“一窗通办‘2+2’模式”改革,今年1月份,她从县人社局选调到政务服务中心工作。

  “很幸福,每天工作都能得到群众认可,看着他们开心,我也开心!”李娟红坦言,“2+2”改革让她工作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她从从事单一的财务工作转变到要学习、受理多家部门事项,心里是很抵触的,也有想过放弃,但现在每天能为老百姓实实在在的解决问题,感觉很有成就感,很幸福。

  政务工作千条线,服务窗口是门面。“提高政务服务质量,加强窗口人员管理是关键。作为与群众直接接触的人员,窗口人员的服务质量,是决定群众满意度的关键。因此,提高窗口人员的管理水平极其重要。”凤冈县政务服务中心主任周雅如是说,

  凤冈县按照“有人出人、编随人走,无人出编、全县统筹”的原则,在全县范围内统筹划转21个事业编制至县营商环境建设局政务服务中心。截至目前,凤冈县已通过划转、选调、统筹管理方式,匹配到位综合受理人员17人,作为前台综合受理人员,由县营商环境建设局统一管理,着力解决了实现“大一窗”的关键性问题。

  周雅表示,“一窗通办‘2+2’改革”,让进驻部门从以前的各自为政到现在的“大一窗”无差别综合受理,办事群众从以前的多窗跑、来回跑,到“进一扇门、取一个号、到一个窗、办所有事”,有效减少跑腿时间30%以上,缩减排队等候时间50%以上。同时,大厅窗口形象和人员综合素质整体提升,办件满意度达100%。

  据悉,凤冈县政务服务大厅自2021年12月28日启动“2+2”模式运行以来,减少窗口44个,缩减工作人员55名,为政府有效节约开支300余万元。除公安、税务、不动产、公积金外,其余1400余个事项,已分别在自然人和法人综合服务区实现“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无差别综合受理。对全县所有审批服务事项实现流程再造,75%的事项实现了即来即办。

  近年来,凤冈县深入推进“凤来宜”政务服务品牌建设,创新实施“三零”模式,通过服务“零”距离、材料“零”提交、办事“零”时限。全力打造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服务最优的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向更高质量发展,以“清新空气”吸引企业在凤发展。

  2023年1月5日

县环境局优化营商环境 写好发展“实文章”

  今年以来,商南县环境分局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强化服务意识,持续深化环评领域“放管服”改革,不断优化营商服务环境,为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

  精简行政许可事项。按照环评改革要求,依法取消了部门预审、试生产审批、竣工环保验收3项行政许可,仅保留建设项目环评审批1项。环评审批报批要件进一步精简,仅保留申请文件、环评文本,切实从源头减轻了企业负担。同时,缩短审批时间,由原来收到报告表30日内做出审批,压缩至收到报告表10日内做出审批。

  推行环评审批“正面清单”。严格落实省生态环境厅《关于进一步提升环评管理效能的通知》要求,推行环评审批正面清单,简化建设项目环评管理。简化小微企业环评管理,将原需登记备案的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等项目实行环评豁免管理。对不涉及有毒有害和危险品的仓储、物流配送等项目,明确不纳入环评管理。

  严格项目准入管理。依据《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建设项目目录(2021年本)》《关于进一步提升环评管理效能的通知》《陕西省第一批不纳入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项目目录》等文件要求,优化评估、受理、审批程序,落实受理、评估、审查、公示各环节规定,全面提高环评审批效率。积极服务重点项目建设,对全县139个重点项目实行“一对一”跟踪服务,协助审批报告书6个,审批报告表23个,办理登记表17个,豁免项目49个。

  深化环评质量管理。配合省厅环评处及省评估中心,定期对报告表项目进行了技术复核,从严查处环评弄虚作假等行为,强化编制单位、从业人员的监督检查,推进失信惩戒机制,将环评编制单位和相关人员失信行为纳入全国环评信用管理体系,倒逼编制单位加强能力建设和质量控制,提高环评报告编制质量。

  加强环评事中事后监管。加强项目审批与事中事后监管的有效衔接,推动环境管理由重审批轻监管向强化事中事后监管转变,逐步构建以信用监管为基础手段的新型生态环境监管机制。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查隐患、强短板、促提升”专项行动,对7大领域开展专项执法检查,累计出动执法人员200余人次,检查企业80余家。

  下一步,商南县环境分局将继续在培厚营商土壤上做文章,始终以项目发展为“靶向”,不断提高政务服务效能,全力优化营商环境,主动适应新形势,研究新办法,落实助企惠企服务举措,用心、用情为企业解难纾困,以提高项目服务为宗旨,推动重点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建成、早投产,助推全县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

以“微力量”,汇聚法治化营商环境“大气场

  去年以来,滕州市司法局聚焦市委、市政府“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不断优化业务布局,忠诚履职、创新担当,以司法行政“微力量”,构筑起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坚实保障,全力助推营商环境提质增效,不断汇聚法治化营商环境“大气场”。

  一、以“微”队伍建设,助推法治化营商环境提质增效。以“微”队伍建设为抓手,为法治化营商环境储备优质人才。用好用活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等专业法律从业人员力量,以“一镇(街)一法律顾问团”“一企业一法治体检员”为载体,定向服务全市中小微企业,当好企业的法治体检员、法治宣传员和法治保障员,以优质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反哺企业,让中小微企业获得更优质的法律服务,促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目前全市执业律师277名、法律服务工作者54名结对扶帮全市中小微企业350余家,按照“一员三责”服务理念,确定“一企一员”,互换名片,服务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市场化原则,政府搭起惠企便民“连心桥”,法律服务人员当好经济发展“领航员”,企业走好依法经营“法治路”,夯实法治化营商环境“大气场”基础。

  二、以“微”机制建设,助推法治化营商环境提质增效。以“微”机制建设为抓手,为法治化营商环境打造优质平台。健全优化法治环境协调机制,统筹协调好法治化营商环境各项工作措施。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推进依法行政,将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贯彻到执法司法实践之中,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良好的法治生态保障。严格落实行政决策和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机制、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落实“不罚、轻罚”月报制度,深化“1+4+5+N”工作机制,探索推行“法帮办”共享服务模式,进一步推广“统一战线+人民调解”非诉讼解决模式,充分发挥“微”机制小而灵、小而巧的优势,顺应市场环境的变化,改变服务方式方法,及时为企业提供全方位、高质量、有针对性的专业法律服务,凝聚法治化营商环境“大气场”力量。

  三、以“微”服务建设,助推法治化营商环境提质增效。以“微”服务为抓手,为法治化营商环境提供优质产品。聚焦主责主业,整合司法行政资源,培植创新“上善法援”“尚信善证”等亮点服务品牌,一对一为企业量身定做服务“套餐”,点对点为企业精准疏通发展“堵点”。创新拓展“公证+”服务,为房地产“带押过户”、金融产业健康发展、“司法辅助”试点开展提供“微”服务;
创新开展“点援制”“援调式”“驻在式”等法律援助服务,为困难群体、小微企业解忧纾困;
创新上线“滕州法治文化云平台”,推行“广场上云、普法用云”“智慧普法”模式,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大气场”氛围。

以优良营商环境助推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营商环境。在全岛封关运作准备工作加快推进的关键时期,我省召开了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对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进行了再部署、再动员。而此前,省委书记冯飞履新后的首场赴市县调研,主题正是高质量发展;
现在,我省又召开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大会,以优良营商环境助推高质量发展,充分反映出海南对高质量发展的高度重视,以及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坚定决心。

  营商环境的好坏,关乎高质量发展成效,同样事关自贸港建设成败。在自贸港建设蓬勃兴起之际,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大会的召开恰逢其时、意义重大。这是深入落实党的20D精神,加快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现实需要,又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回应各方关切,提振经营主体信心的有力行动。其传递的信号非常明确,就是要锚定“高质量发展”不放松,坚定不移向一流营商环境迈进,提振各方投资海南、共建自贸港的信心。

  事实上,创一流营商环境,一直是海南的执着追求。近年来,海南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论述精神,大胆试、大胆闯,朝着一流目标不断迈进,比如坚持高位推进,成立全国首个营商环境建设厅,建立“企业首席服务专员”机制,上线“营商环境问题受理平台”等等,形成了具有海南特色的宝贵经验;
狠抓政策落实,180多项政策文件落地生效、13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陆续推出,自贸港政策红利逐步释放,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的颁布实施,充分发挥了稳定器作用;
锐意改革创新,形成了“一枚印章管审批”“极简审批”“土地超市”等具有海南特色的系列创新举措;
此外,充分发挥海南生态环境优异、民风淳朴、国际教育创新岛创建等优势,加快打造宜业宜居的生活环境,使得海南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在不懈努力下,营商环境与政策环境、生态环境相互协同、相互促进,逐渐成为海南自贸港的三块“金字招牌”,不仅刷新了海南形象,还带来巨大流量。这充分证明,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发扬钉钉子精神,保持久久为功的定力,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就一定能够创建一流营商环境,让海南成为各方青睐的热土。今年是推进自贸港封关运作的关键之年,各项工作越往后推进,对营商环境要求越高,尤其是“抢人才、抢招商、大开放、大改革”的推进,更需要我们乘势而上,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更优服务,向一流营商环境迈进,加快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

  向一流迈进,需把准方向,瞄准目标。海南优化营商环境目标很明确,2025年要达到国内一流水平,2035年跻身全球前列。“国内一流”“全球前列”,不是大而化之、模糊的概念,要将其落实到全国性的评价体系和评估办法上,落实到世界银行新版评价指标体系上,落实到企业的口碑上,要以这些评价依据为参照将一流目标细化、量化、可操作化。同时,要深刻理解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三个鲜明特点的内涵,并以法治化为基础,把营商环境置于法治化轨道上推进。此外,在创一流中,还要把握好不同维度,做好四个层面的工作,具体而言,既要抓营商环境表层修复,解决好历史欠账,也要对标国内一流,提高审批效率和服务;
既要建设好服务型政府,也要主动对照国际标准,迈向世界前列。

  向一流迈进,需把好重点,狠抓落实。大会深入落实省第八次党代会和省两会工作部署,明确了下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重点,这是我们着力把握的方向所在。政策落实上,既要在前端强化政策制定的匹配,也要在中端做好政策宣传解读,还要在末端加强政策应用,全过程发力把政策优势加快转化为发展优势;
制度集成创新上,则要发挥改革的整体效应,一揽子解决市场主体长期关切、严重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难题;
评价指标体系上,需在现有体系基础上,强化问题导向,结合工作实际不断完善,如主动对接RCEP、CPTPP、DEPA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加快制度型开放,更好助推“两个基地”“两个枢纽”“两个网络”建设;
政府职能转变上,需着力打造法治政府、诚信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主动服务、靠前服务、高效服务。

  营商环境优化事关重大,必须分秒必争,大踏步、跨越式奋力追赶。如今,冲锋号再次吹响,让我们锚定目标、自我加压,以舍我其谁的意志、勇当尖兵的决心,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让海南自贸港营商环境这一“金字招牌”更加闪亮。

以转变作风优化营商环境

  优化营商环境建设,是我区落实“招商引资项目落地攻坚年”重要一环,我局于5月10日下午5时20分召开优化营商环境助推高质量发展干部职工纪律大会,本次大会以案例分析转工作作风促工作实效为目的,切实转变作风优化营商环境,以上率下狠抓落实。会议由副局长麦毅龙主持,全体干部职工参加。

  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切实统一思想。会议首先学习了***关于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并传达了学习《关于印发清新区纪委监委关于发挥职能作用保障高质量发展的10条措施的通知》、《关于印发清远市清新区纪委监委关于开展2023年干部纪律作风效能监督检查工作方案的通知》,指出全体干部职工要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始终把加强作风建设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抓紧抓好,切实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把优良的工作作风融入到营商环境建设的各方面、全过程。

  分析案例提醒警醒,切实转变作风。“案例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这些案例虽然违纪表现各有不同,但深入分析都是纪律规矩意识淡薄、作风要求不实、自身要求不严格等因素造成的,我们要把这些案例当成“预防针”,真正做到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会议中,麦毅龙同志针对近期一些损害营商环境的案例进行分析,针对干部职工中存在思想、作风、纪律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充分发挥典型案例教育警醒作用,切实扭转工作作风,激励全体干部职工担当作用。

  转变作风助推营商环境,切实高质量发展。会议强调,必须以案例作为警醒,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作风,持续推动营商环境优化升级助推高质量发展。一是强化纪律,转变工作作风。各部门和全体干部职工必须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工作纪律,各部门负责人针对作风方面的16个问题进行自查,带头遵守政治纪律和工作纪律,全面推进,对干部职工要加强教育,让每一名干部职工的作风有根本性好转。二是切实转变观念,严守执法纪律。针对正在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和运输执法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各执法大队要强化作风纪律,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聚焦五个方面突出问题,深化开展专项整治,坚决做到“彻底改”“改彻底”,打造一支政治坚定、素质过硬、纪律严明、作风优良、廉洁高效的交通运输执法队伍。三是树立服务意识,优化营商环境。全体干部职工特别是窗口工作人员,严格落实一次性告知、首问负责、限时办结等制度,提升窗口服务水平,并要强化服务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努力为办事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

营商环境优化的成效与经验

  营商环境是企业等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所涉及的体制机制性因素和条件,是影响经济增长、创新创业和民生福祉的重要因素。近几年,在“放管服”改革推动下,中国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营商便利度大幅提高,有力助推市场主体规范经营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显著成效

  过去几年,中国营商环境全球排名大幅提升,市场主体获得感明显增强。世界银行数据显示,中国营商环境排名从2013年的第96位提升到2019年的第31位,是全球营商环境改善最显著的十个经济体之一。

  营商环境优化激发创新创业热情和市场主体活力。市场监管总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底,全国登记在册市场主体1.59亿户,是2012年5500万户的近三倍。

  营商环境优化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注入新动力。尽管受疫情影响中国经济增长有所放缓,但是营商环境优化使市场主体信心提振,外资外贸总体态势稳健,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

  营商环境优化助推改革创新和相关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营商环境优化,围绕营商环境建立健全制度规则、完善机构设置、建设数字平台等,加快从各领域单兵突进转向系统整体协同推进。

  重要作用

  中国营商环境优化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其重要作用体现在多个方面。实践证明,营商环境优化有助于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内部不同层级和部门间的关系以及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主体更能感受到公共服务和政府监管的温度。

  首先,营商环境优化有助于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使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进一步明确职能边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更大作用。优化营商环境要求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是放而不管或管而不放。一方面,下放权限、激活市场;
另一方面,从注重事前审批为主向注重事中事后监管转变。加强政府部门信息公开和廉政建设,清理整顿不良中介,逐步放开证照办理、资格审查、职业资格认定等,使市场主体越来越有活力,亲清新型政商关系逐步建立。地方政府在营商环境优化过程中更加注重良性竞争,提升公共服务和监管质量,进一步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更加注重打造公开透明、预期稳定、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其次,营商环境优化有助于理顺政府间关系。跨层级的纵向简政放权使行政审批权限下放到基层部门,企业开办、项目开工等环节的行政审批不断降门槛、减环节、减材料,企业经营成本显著降低,市场主体的获得感明显增强。与此同时,跨地区、跨部门横向联动加强,政策形成合力,为企业带来更多利好。

  再次,营商环境优化有助于理顺市场主体间关系,创造更加开放公平的市场环境。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进公平竞争和优胜劣汰。营商环境优化加强了对市场主体的保护,有助于不断提升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的监管效能。更加注重为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营造适宜创新创业的土壤,带动市场主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蓬勃发展。

  主要经验

  中国营商环境优化注重在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三个方向上发力,不断强化对市场主体地位和价值的认识,突出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在市场监管中的重要作用,并逐步提升制度型开放水平。总体来说,营商环境优化强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及制度改革、数字化转型、国际经贸规则对接等,从而使营商环境短板逐步补齐,实现全面优化。

  第一,为市场主体“加油减负”。持续放宽市场准入,创新和完善信用监管,先证后照、容缺审批、信用承诺等行政审批创新模式迭出。“互联网+监管”“双随机、一公开”等监管创新不断推出,市场监管的精准性和靶向性显著增强,真正做到无事不扰、出事必究,企业对市场监管的认可度持续提高。

  第二,逐步健全营商环境制度体系。各级政府围绕营商环境优化出台一系列制度规则,不断推动法律法规完善,筑牢营商环境优化的制度基础。2019年国务院颁布《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以深刻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协同联动、完善法治保障,将进一步加快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进程。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和涉企服务优化,切实减轻市场主体负担、降低交易成本,使企业轻装前进、无后顾之忧。以多证合一、证照分离等为代表的商事制度改革,便利企业开办等事项,提升企业办事创业的便利度,减少企业人力、时间和财务成本。一大批优秀经验做法得以固化,确保营商环境优化,增强市场监管制度和政策的稳定性、可预期性。

  第三,持续改革和创新。通过试点先行、示范引领、复制推广,不断完善政策举措。特别是自由贸易试验区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改革前沿阵地的政策创新不断在各地得到复制推广,带动全国营商环境整体优化。2021年《国务院关于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工作的意见》印发,推出101项改革措施,在6个试点城市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工作,优化营商环境的改革举措进一步加快试点示范和复制推广。

  第四,推动政府数字化、智能化运行。通过数字政府建设优化数字营商环境。以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和智能服务为代表的数字治理创新为营商环境优化赋能增效,“不见面审批”“秒批”等使涉企服务事项实现“一窗通办”“一网通办”,让惠企政策“一键直达”,逐步实现免申即享、资金直达。政府管理和服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大大提高,企业办事成本持续降低,获得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

  第五,营商环境优化始终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与国际先进对标。加快与国际贸易投资通行规则衔接,提升在全球营商环境领域的话语权。今年1月,《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正式生效,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诞生,中国将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高水平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营商环境优化始终在路上,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过去几年的改革创新有目共睹,中国营商环境的制度体系基本奠定,营商环境优化的巨大成效和丰富经验也使我们充满信心继续加快步伐,力争取得更好成绩。

  下一步,营商环境优化要巩固提升已有改革成果,推动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立改废释,用制度规则来固化改革成果。要增强相关改革的联动性和协同性,特别是提升顶层设计的引领性,实现营商环境优化全国一盘棋。今年6月,《国务院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出台,未来应强化数字营商环境建设,推进智慧监管、创新智能服务。要真正转变政府管理服务的思维观念,在全社会营造优化营商环境的氛围。

用“新”促改革 用心强服务助力营商环境再优化

   “我们围绕‘对标找差距’和‘优化促提升’两条主线,深入开展营商政务环境‘定标’‘对标’‘达标’三项行动,推动市委市政府‘三项行动’要求贯穿政务管理服务工作始终。”6月1日,市政务管理服务局党组书记、局长肖娟接受记者专访时说,市政务管理服务局聚焦营商政务环境市级层面的统筹协调、市县之间与各部门之间的协同联动、行政审批提质增效和服务质量稳步提升四个方面,实施“调研摸底、研究分析、对症改革、追踪督导、宣传推广”五项任务,助力营商环境再优化,为益阳高质量发展培基固本、健体强身。

  为推动营商政务环境“定标”“对标”“达标”三项行动落地见效,市政务管理服务局紧盯关键环节靶向发力。肖娟表示:“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开展大调研。对涉及营商政务环境二级指标的单位和事项开展调研摸底。启动第二轮‘走流程、解难题、优服务’行动,摸清真实状况与短板问题,聚焦难点、堵点、痛点探索路径,强化措施;
坚持目标导向,进行大整改。认真落实优化营商环境的重大决策部署,围绕调研发现的问题诊断分析,对症下药制定整改任务清单,明确工作目标、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通过定期调度、跟踪督办,全面压实清单交办制、台账制、督办制和销号制闭环管理责任;
坚持效果导向,实现大提升。紧盯企业开办、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用电用气、园区赋权等涉企的重点环节和关键短板,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分析,找准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

  勇于探索、加快改革,才能在政务服务中让企业和群众有更高的获得感和满意度,肖娟介绍,通过四项举措开启政务服务“加速度”:

  一是探索跨部门审批监管联动改革。依托我市一窗受理综合办公系统,逐项建立审批事项与监管事项的对应关系,采用“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审批、执法、监管和信用信息联动共享。

  二是打造政务服务新模式。打破以往“部门摆摊”的传统模式,一切从企业和群众需求出发,变“政府端菜”为“企业群众点菜”。深入推进“一网通办”,市本级所有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线上服务平台与线下实体大厅同源管理、同质办理。在全国创新推出“远程导办”模式,实现不见面“帮代办”,强化政务大厅人脸识别、智能A I自动审批等数字化技术开发应用,加快大厅智慧化建设,提升企业群众办事的体验感。

  三是持续赋能“无证明城市”建设。自启动“无证明城市”建设以来,建成了全市统一框架、统一功能的无证明城市体系,实现33类证明、证照免提交,变“群众跑”为“数据跑”,证明材料从“纸质资料”升级为“电子资料”,企业、群众办事“轻装”上阵。

  四是建强“一站式”为企服务专区。组建优化营商环境为企服务专区,开设工程建设领域帮代办、惠企政策兑现、金融服务等专窗,为企业提供政策兑现统一受理、帮办代办和办不成事反映等“一站式”服务,靠前一步为企纾困解忧。

优化营商环境 厚植投资沃土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

  对于河北如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补短板、疏堵点,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激发各类企业投资、发展积极性,形成百舸争流、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出席2023年全国两会的河北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意识:

  从“管理型”转向“服务型”

  2月28日,在石家庄市桥西区行政审批局,一名大学生创业者领到了营业执照和免费的企业公章,对未来充满憧憬。他和伙伴注册的公司也成为河北省第800万户经营主体。

  春节以来,河北新设经营主体数量快速增长——2月1日至27日新设129248户,日均4787户,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72.59%。

  河北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重中之重,1月28日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就召开全省优化营商环境企业家座谈会,对工作再动员、再部署。河北制定、实施了量化考核办法,出台建设一流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开展全域营商环境综合评价。

  在全国政协委员、河北旅游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会计师韩谦看来,一流营商环境的打造离不开政府的努力,也离不开群众的付出。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在其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提高制度供给、服务供给、要素供给水平。

  “开拓创新思维和创新理念、提高政务服务便利化,切实推动政府从‘管理型、审批型’向‘服务型’的意识转变,在更好激发存量市场主体活力的同时,更有助于招商引资。”韩谦表示。

  他认为,政府部门应从细微处入手,在完成规定动作同时,还要创新自选动作。比如项目建设报审等事项,涉及部门多、流程多、法规条文多,存在审批部门各管一段,而众多小微企业缺乏专职人员、对政策理解能力弱,容易形成办事效率瓶颈、堰塞湖。可以由牵头部门统筹,充分发挥办事窗口的宣传、引导作用,让企业清楚明了“办什么、如何办”,对历史问题、“疑难杂症”一站式受理,对紧急项目设立绿色通道快速解决。

  要素:

  全方位多角度保障

  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空气和水,一样不能缺少,贯穿企业的开办、运营等各环节。

  河北着力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要素保障,让政策红利、奖补资金精准直达。截至去年底,全省累计退减缓税费1436亿元,惠及经营主体427万户次。河北还实施了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降低贷款利率,企业融资成本持续下降。

  全国人大代表、华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连增介绍,税费支持政策让公司节省了不少资金,仅2022年就累计享受免税优惠3383万元,享受出口退税3140万元。作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公司带动了3.5万家庭养殖户增收。

  位于曲周县的晨光生物首创辣椒红色素连续提取分离技术,辣椒红色素、辣椒精、叶黄素3个产品产销量位居世界第一。全国人大代表、晨光生物科技集团董事长卢庆国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在促进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支持力度还存在差距。建议国家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至150%,或按研发费用25%的比例抵扣所得税,进一步降低企业创新成本,激发自主创新热情,提升竞争优势。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袁斯浪在调研中发现,建筑业数字化步伐仍然落后,数字化浪潮下,亟需借助数字技术手段对其进行转型升级。

  “我们在唐山、邢台、保定、沧州、邯郸等城市相继打造了多个百亿城市样板,这得益于公平竞争、预期稳定的市场环境和服务周到、便利高效的政务环境。”袁斯浪说,为实现进一步的高质量发展,希望在金融信贷和财税政策上得到更多支持。

  权益:

  从法治层面加强保护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对于民营企业来说,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土壤。河北省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依法保护企业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让企业家更有归属感、获得感、成就感。

  这次来北京,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律师协会副会长、北京德恒(石家庄)律师事务所律师齐明亮带来了《制定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法》的提案。他说,受新冠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一些民营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多,发展预期偏弱,信心不足。他认为应从法治层面加大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旗帜鲜明地保护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坚定大家创新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齐明亮建议,在制定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法时,可考虑民营企业的市场平等准入、平等保护、财税支持、融资促进、创业创新、权益保护、保障措施、容错机制、舆论引导、法律责任等内容。“在具体内容设计上,应积极合法地处理好平等保护与扶持支持的关系。还可以建立一种容错机制,在不违背法律基本原则前提下,作出适度宽松的规定,以充分激发民营经济的活力。”齐明亮说。

  同样,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奥润顺达集团总裁倪海琼也提到,在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行业,市场上存在某些将技术、产品简单拼凑的乱象,“钟馗未到、李鬼先行”,扰乱了市场应用。他建议进一步强化政府的主导监管与主动干预作用,对标准编制、设计施工、监理检测、验收评价等环节严格把控,对不达标项目严厉追责,确保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韩谦委员还注意到, 近年来各地硬环境的差异逐步缩小,而软环境的差距明显拉大。软环境体现在社会风气、融资能力、文教投入、人才供给、学术文化、就医就学便利度等诸多方面。

  “软环境的改善对优化营商环境作用更为明显,已逐渐成为一个地方赢得竞争的关键因素,应引起重视。”韩谦说。

优化营商环境 激发市场活力

  党的20D报告提出,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1月31日,***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为各类经营主体投资创业营造良好环境,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

  新年伊始,各地区各部门把持续改善营商环境放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去谋划、去部署,进一步改革完善市场监管体制机制,促进公平竞争,推行政务服务网络化、标准化、便利化,扩大市场准入,改善投资环境,助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改革发力,“放管服”持续激发市场活力

  走进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政务服务大厅,前来登记注册企业的创业者络绎不绝。窗口工作人员孙镔说:“今年登记注册高峰来得早,‘一网通办’‘一业一证’,现在办事越来越方便了,能感到大家创业的干劲更足了!”

  ***总书记指出:“要继续深化改革,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优化营商环境。”

  注册资本实缴制改为认缴制、年检改年报、“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一照一码”在全国铺开、实施“多证合一”改革……近年来,我国商事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让各类企业共同受益。现在,全国企业平均开办时间已经压缩到4个工作日以内,在一些地方只需要半个工作日。

  2023年开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持续发力深化改革,接连推出实招妙招。

  优化服务,提振市场信心。

  “1号厂房春节前通过竣工验收,正进行设备安装和调试。其余3幢厂房建设进入收尾阶段,3月可以竣工验收。”1月30日,浙江台州丰力科技有限公司基建负责人黄新木说,受益于台州推行的工业厂房建筑分期竣工验收模式,企业厂房竣工一幢,验收一幢,“扩大生产,我们信心满满!”

  浙江明确,今年将实现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大突破,全力打造最优政务环境、最优法治环境、最优市场环境、最优经济生态环境,推动全省全领域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掌上通办。

  技术赋能,压减办事流程。

  “没想到这么快!”1月28日,家住四川雅安市雨城区的刘梦娜来到区政务服务中心综合窗口,不到两小时就拿到了自己小店的营业执照,并通过手机上的小程序领取到了电子证照。

  雨城区推动电子证照调用场景多元化,依托“四川政务服务网一窗通”“天府通办APP”“营商通APP”等,推进企业全程电子化登记,企业群众可在领取纸质证照同时领取电子证照,随时随地下载核验或亮证,数字赋能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改进管理,维护市场秩序。

  1月31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布一批电动自行车及其电池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情况。针对发现的问题,市场监管部门将强化抽查结果处理,依法查封、扣押不合格产品,并明确整改要求,督促落实整改措施,及时组织复查。

  “放”得开,还要“管”得住,让违规违法无处遁形,让市场环境天朗气清。相关部门建成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把各地企业数据织成“全国一张网”,成为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有力工具,推动公平竞争。

  政策协同,为企业发展添动力

  1月31日下午,四川成都市阳光暖煦。在成都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党群服务中心,几张长桌,一杯清茶,当地干部与企业家们正在面对面交流。

  “企业有什么问题随时都可提出来,能解决的马上解决。”双流区政府党组成员、自贸区双流管理局专职副局长、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胡劲松向现场企业承诺。

  ***总书记指出:“要进一步清理、精简涉及民间投资管理的行政审批事项和涉企收费,规范中间环节、中介组织行为,减轻企业负担,加快推进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零收费,降低企业成本。”

  新的一年,各地创新举措,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实落地,提高优质政务服务供给,全力为企业安心发展保驾护航。

  释放政策红利,助力中小微企业恢复发展。

  “税务部门主动上门讲解留抵退税政策,为我们办理电子退税,退税款很快到账。”山东潍坊诸城市迪瑞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吴雪芹介绍,前不久,随着一笔458万元的退税款到账,公司打算引入一条全自动LED车灯模具生产线,预计能为公司增收50%。

  服务保障到位,让市场主体安心发展。

  “公司运转遇到困难时,保税区服务企业专员第一时间派金融辅导员上门对接,帮我们申请了1.58亿元的新旧动能转换基金,还联系银行量身定制了‘人才贷’融资方案。”山东潍坊综合保税区圣和薄膜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彬说。

  “提振企业发展信心,助力企业做大做强,我们责无旁贷。”潍坊综合保税区党工委书记王龙堂说,针对企业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等不同阶段特点,保税区通过设立“中心管家”服务队、服务企业专员等举措,为企业提供“一揽子”服务。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微观主体减负赋能。

  1月30日下午,江苏盐城永超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委托代理人郭玮,来到亭湖区政务服务中心办理业务。“现在办事效率真高,从江苏政务服务网上申请后,到窗口办完各项手续,前后不到半小时,还免费赠送了3枚印章。”郭玮说。

  亭湖区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聚焦企业群众办事的痛点、堵点和难点,打造企业“全生命周期”一站式集成服务,将企业涉及的开办、准营、退出事项进行一站式系统集成,为企业减负赋能。

  各地多措并举为企业发展添动力。河北雄安新区印发《关于当前稳定经济发展的重点政策措施》,新区将优化企业扶持资金兑付方式,对符合“小升规”“专精特新”“百项转型”奖励支持政策的企业,免申即享、即享即补;
上海市普陀区市场监管部门积极加强与企业合作,促进网络平台公司健康发展,营造公平竞争的网络交易环境和安全放心的网络消费环境。

  开放加力,提高国际经贸合作竞争力

  1月12日,总投资20亿元的太古可口可乐昆山项目签约落地,将在江苏昆山打造华东地区研发制造基地、分拨销售中心,最高可年灌装饮料超160万吨。

  “这是太古可口可乐迄今在华最大的一笔战略性投资。昆山东连上海、西接苏州,是我们的最优选择。”太古可口可乐中国区首席执行官D建说,项目从确定初步意向到签约,这期间得到了昆山及昆山开发区的关心与支持,企业切身感受到昆山营商环境的“速度”与“温度”。

  ***总书记指出:“我们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创造更具吸引力的营商环境,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同世界和亚太各国实现更高水平的互利共赢。”

  出台实施外商投资法,持续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落实外资企业国民待遇,稳步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我国把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取得明显成效,营商环境国际排名迅速提升。

  进入2023年,各地区各部门拿出“闯”的精神、“干”的作风,加大力度招商引资,主动对照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深化国内相关领域改革,促进外资稳存量、扩增量,培育国际经贸合作新增长点。

  1月12日,施耐德电气关键电源创新实验室在上海正式启动运营。“中国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经济前景广阔、产业升级迅速、人才储备丰富,创新资源与优势不断增强,吸引我们持续加大对华投资,如今中国已经成为施耐德电气全球第二大市场和四大研发基地之一。”施耐德电气副总裁、施耐德电气中国研究院院长高深说。

  根据1月28日发布的《上海市加强集成创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上海将对标最高标准、最高水平,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以市场主体获得感为评价标准,践行“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服务理念,持续发力打造贸易投资最便利、行政效率最高、政府服务最规范、法治体系最完善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将上海建设成为国内营商环境标杆城市,进一步提升上海营商环境国际影响力。

  3月1日即将施行的《湖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明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法对外商投资设置准入限制或者歧视性条件。将内外资一致性审查纳入公平竞争审查范围,在标准制定、资质许可、注册登记等方面保持内外资一致的政策措施,推进内外贸衔接联通、一体化发展。

  “优化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说。一个营商环境持续改善的中国,一定能让全社会创新创造创业的活力竞相迸发,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优化营商环境 为市场主体保驾护航

  食品经营许可证,申请一天后就可拿到!近日,在上海,星巴克、肯德基、盒马等企业的新开门店成为上海连锁食品经营许可便利化制度的首批受益者。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亿万市场主体正摩拳擦掌,准备迎接新的春天。近日,各地纷纷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开年来“一号文件”和“新春第一会”,作为促进经济复苏发展的重点部署。上海“新春第一会”召开了2023年优化营商环境大会,河北“新春第一会”要求各地各部门把优化营商环境摆上重要位置;
陕西将今年定为营商环境突破年;
浙江明确将实现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大突破……

  营商环境是市场主体生存发展的土壤。党的20D报告提出,“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优化营商环境”。随着“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入,各地不遗余力推出一项项改革举措,切实为广大市场主体松绑减负,打造了高效便捷、公平有序的营商环境,切实为市场主体经营发展破除障碍、保驾护航。

  深化改革 营造便捷市场环境

  1月17日,四川实施“开饭店一件事一次办”以来的首份证照在成都市温江区发出。准备开一家火锅店的杜先生在提交了一份申请材料后,一次性就办完了食品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招牌设置许可证、消防安全检查意见书4件证照,仅花费两个小时。“如果在过去,需要准备很多材料,往返很多部门和窗口,如今可真是方便多了。”他感慨道。

  开年以来,各地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实际举措正在陆续推出,优化政务服务、缩短办事流程、放宽准入门槛,更加宽松便捷的市场环境激发了创业热情,激活了市场的“一池春水”。

  近年来,我国商事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成为深化“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的“先手棋”。注册资本实缴制改为认缴制,年检改年报,“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多证合一”改革全面实施……一系列围绕市场准入的改革措施落地见效。2022年,《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商事制度改革迈入法治化、规范化发展新阶段,市场主体准入和退出机制更加通畅,服务更加高效,进一步优化了营商环境。现在,全国企业平均开办时间压缩到4个工作日内。

  推进“放管服”改革,既要“放”得开,还要“管”得住。近年来,监管重点逐步从“事前审批”转向“事中事后监管”。健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信用监管,智慧监管手段……高效监管,以更高效的监管维护更加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秩序,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生态。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各地推出的优化营商环境举措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更新、优化、升级,市场主体拥有了更宽松便捷的发展环境和氛围,收获了更多“看得见”的获得感。今年1月,我国市场主体总量达到1.7亿户,全国登记在册个体工商户达1.14亿户,广大市场主体迸发新活力、新气象。

  服务升级 解决公司实际难题

  “多亏了‘办不成事兜底办’窗口,我们才顺利解决了问题,没想到这么快就办成了。”广西厚德药业公司工作人员陈晓军说。原来,近期陈晓军的公司急需办理企业信息变更等事项,因系统更新原因迟迟办不了,这才向南宁市行政审批局“兜底办”窗口求助,经过多个部门的协调,短短几天就解决了问题。

  营商环境好不好,市场主体最有发言权。面对市场主体遇到的各类“急难愁盼”问题,各地相关部门着眼实际、频出新招,进一步优化服务、精准扶持——浙江为全省近300万中小微企业进行精准政策扶持;
山西统筹推进市场主体倍增和营商环境建设,出台一系列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政策;
吉林围绕打造高效便利的政务环境、利企惠企的市场环境,出台30多条政策措施……

  随着政务服务效率不断提升,更加优质和用心的服务带给市场主体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数字赋能,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各地“一网通”“一窗通”等平台让企业实现全程电子化办理。同时,不少地方开展的“服务上门”“送策上门”等举措,更加及时地为企业解决了问题。

  在简化流程上做“减法”,在优质服务上做“加法”,服务企业,精准施策,最大程度上为市场主体纾困解难、破除障碍,为市场主体发展打通“难点”“堵点”。

  扩大开放 外资企业投下“信任票”

  来自德国的特种玻璃制造商肖特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已有二十多年的时间,近年来,肖特在中国持续扩大投资,已经成为中国市场在该领域的知名品牌。“过去5年,中国市场一直都是肖特全球业务中增长最快的市场。”肖特公司中国区总经理陈巍表示,“中国不断放宽外资准入限制,下放审批权,降低企业税负,简化行政审批,为外资企业提供了高效、公平、便利、自由的市场环境。”

  稳定、公平、透明、便利、可预期,这是大多数外资企业对中国营商环境的评价“关键词”。近年来,越来越多外资企业投下了“信任票”,坚定了持续加码中国市场的决心。

  外资的选择,是我国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的有力证明。近日,中国贸促会发布的《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外资营商环境调研报告》显示,外资企业对中国营商环境满意度总体较高,超九成受访企业对中国营商环境评价为“满意”及以上水平;
其中,社会信用、财税服务、和社会法治指标评价较高。

  优化营商环境,是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党的20D报告提出,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依法保护外商投资权益,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负面清单大幅缩减,贸易自由度便利度不断提升,产权保护水平增强,监管水平全面提升,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为外资投资扩大了开放之门。“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要高标准落实准入前和准入后的国民待遇原则,确保外资在准入领域、要素获取、经营运行、知识产权保护等各方面均享受平等待遇。”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副院长赵萍表示。

  水美则鱼肥,土沃则稻香,环境优则企业强。优质的营商环境如同肥沃的土壤,培育着市场主体的根苗茁壮成长,让广大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充分迸发,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

优化营商环境,“近悦远来”推进高质量发展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

  优化营商环境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深化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在党的20D报告中,***总书记更是提出了“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优化营商环境”的明确要求。6月2日,国务院总理*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把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摆在重要位置,进一步稳定社会预期,提振发展信心,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

  对营商环境的认识,在我国具体经济实践中是在五个维度上不断深化的。第一,对营商环境范畴的认识经历了从“窄”向“宽”的转变,从一般特指以招商政策优惠为主要代表的狭义规制环境,转变为“企业生态系统”观念下的综合性概念。第二,对营商环境构成要素的理解经历了从“硬”到“软”的升级,从早期理解为交通、通信、水电等基础设施以及人力资本、生态环境等各种硬件层面要素,转变为将影响商事主体经营的社会、文化和制度等软环境要素作为营商环境的重要部分。第三,营商环境的服务对象经历了从“大”到“新”的拓展,从20世纪70年代主要为大企业降低成本、优化选址决策服务,转变为重点服务中小企业和创业企业。第四,营商环境优化的主要抓手经历了从聚焦招商引资政策到全方位“放管服”改革的深化,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减免税收、提供财政补贴等招商引资政策为主,转向以政府职能改革“放管服”为主线。第五,营商环境优化经历了从中央重视到地方推进的过程,优化营商环境不仅是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突破口,而且是各地方政府行政职能转变的重要着力点。

  营商环境的优劣水平决定了生产要素资源的集聚与流向。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数据是最有说服力的事实:去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1890多亿美元,创历史新高,比三年前增加了近500亿美元,中国依然是全球投资高地。2020年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报告中,我国营商环境达到了全球最佳水平的77.9%,排名位列世界31位,并连续两年被世界银行评选为全球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10个经济体之一。过去办一个企业乃至开办个体工商户耗时费力,有的要几个月甚至一年,而现在一般只要几个工作日即可办结。以前工程建设项目审批被喻为“万里长征”,现在不超过120个工作日,有的地方压减到80个工作日以内。各地蓬勃兴起的自贸试验区建设,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单管理措施比制度建立时压缩了60%以上,极大便利了经营主体投资兴业。

  “不满是向上的车轮。”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不同地区营商环境改革成效仍有落差。整体上看大城市营商环境优于中小城市、南方优于北方、东部优于中西部。一些地方仍违规设置市场准入,“玻璃门”“旋转门”“弹簧门”更加隐蔽,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仍然任重道远。重复检查、多头执法、“新官不理旧账”等还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存在,一定程度损害了政府公信力。

  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对经营主体而言须臾不可缺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关键一环。这可进一步从以下几个维度聚力:

  一是坚持以市场化为引领,加大改革力度不断释放巨大市场潜力。作为营商环境优化最具有代表性的措施,过去十年间,我国政府“放管服”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6月2日国常会又强调,要“通过深化营商环境重点领域改革,切实增强政策有效性”。当前,要以加快推进构建高效规范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为契机,以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为目标,更深更广推进市场化改革,进一步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分割壁垒,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资本、资源、商品、服务、数据等各种资源要素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充分调动包括外资企业、内资的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的积极性,让创新创业涌流,市场活力迸发。

  二是坚持以法制化为支撑,改善市场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是良好营商环境的一个重要维度。对于投资者而言,市场经济基础制度的完备和优化,能让投资者看到稳定的预期,可以消除企业对投资后经营过程无法判断的疑虑,减少企业投资行为中的不确定性,为投资者带来稳定的基本预期,使投资者不再困于选择、惑于竞争,变得敢于挑战、乐于投资。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不断优化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的制度环境。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坚决防止和杜绝粗暴执法、选择性执法。特别是当前新产业革命正在深入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迫在眉睫,保护创新、支持创业则成为优化营商环境关键内容。通过知识产权的保护、企业产权的保护、投资合约中政府责任承诺的法制化、合理的沉没成本设定等,给企业开展产业创新、技术创新吃下“定心丸”。

  三是坚持以国际化为标准,优化服务吸引“八方来客”。中国高水平开放格局的形成,不仅仅是靠将资本“引进来”、通过国际贸易“走出去”实现的,更是通过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为开放性世界经济提供中国经验。当前,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特别是有的国家“筑墙设垒”“脱钩断链”,企图打压我国的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外资外贸的基本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但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中国都将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开放的大门会越来越大。这就要求在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中,更加主动地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支持各类开放平台加快形成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特别是要发挥数字技术在营商环境涉及的各个要素、环境中的作用,从企业的全生命周期出发,利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通过提升政务服务的“智”量,进一步“倒逼”服务效率提升,以降低企业成本、稳定市场预期、增强国际竞争力,让外商外企更切实地体认到,投资中国就是选择了更好的未来。

优化营商环境“新政”让企业更解渴

  “以控制成本为核心优化营商环境,全力打造全国营商环境新高地。”2月22日,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召开,打响新一轮优化营商环境“发令枪”,让参会企业家代表深受鼓舞、倍感振奋,他们投资湖北、深耕湖北、发展湖北的信心更足了。

  全力以赴“稳增长、拼经济”

  “湖北将建设综合成本‘洼地’和营商环境‘高地’,充分彰显了省委、省政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坚定决心。”湖北联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俊刚会后点赞。

  刘俊刚介绍,得益于我省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湖北联投2022年实现“六个突破”——首破千亿营收大关、首次融资超千亿、首进中国企业“500强”、首发省属国企境外债3亿美元、首家成为湖北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会员代表、首获全省A级纳税人。湖北联投将坚持把“创建一流企业”作为一项战略性、创造性、引领性重大任务,全力以赴强信心、稳增长、拼经济,力争到2027年成为省属国企首家世界500强企业,再造一个新联投。

  “优质的营商环境将有效促进资本聚集,为企业爬坡过坎、蓄势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中南建筑设计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霆说,2023年是中南建筑设计院改革重组元年,该院将紧紧围绕整体上市目标,加快推进上市各项筹备工作,通过国企示范引领作用,聚集资本市场优质资源,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工程设计领域集成服务商,推动湖北技术、湖北力量走向全球。

  “接到参会电话很高兴,会上也记了很多笔记,特斯拉深耕湖北的决心和信心更足了。”特斯拉汽车销售服务(武汉)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坦言,特斯拉进入湖北6年,感受到营商环境开放性和包容性不断提升。期待湖北省进一步落实外资企业国民待遇、促进公平竞争的突破。特斯拉将推动业务向市州“下沉”,为湖北新能源汽车推广贡献力量。

  “湖北优化营商环境的路径非常清晰,让广大商贸零售企业信心倍增。”武汉盒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公共事务部负责人邵宜兰感叹。

  当好营商环境的维护者

  “湖北交投既是营商环境的受益者,也是营商环境的营造者和维护者。”湖北交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卢军表示,作为受益者,随着我省项目审批力度、要素保障力度、施工协调力度、环境改善力度垂直提升,市场主体获得感大幅增强;
作为营造者,湖北交投将按照“建设全国营商环境新高地”要求,更大力度推进交通设施“硬联通”。下一步,将大力实施高速公路联通织密工程,投资超过3000亿元,打造“人悦其行天地宽、物畅其流通天下”的交通设施网络,逐步实现产业园区、旅游景区、重点乡镇“15分钟上高速”,推进“汉十新能源示范走廊”建设,以“差异化收费”降物流成本。

  “在金融强省、服务实体经济、优化营商环境上,宏泰集团大有可为。”湖北宏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曾鑫表示,该集团将立足综合金融、要素市场、政策金融三大主业,加快产融协同,积极参与现代产业体系构建;
发挥金融多业态协同,类金融牌照各司其职、灵活发力;
围绕加快建设全国、区域“两个碳市场”,布局五大“涉碳平台”,协同式、突破式推进碳金融创新和低碳产业培育,助力我省打造全国碳市场和碳金融中心。

  省农信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李亚华介绍,今年以来,全省农商行“春天行动”再创历史最好成绩,实现“开门红”。截至2月21日,存款净增1119亿元,已完成全年任务,贷款净增365亿元,同比多增132亿元,完成“春天行动”计划的91%。全省农商行将进一步调增年度计划,持续加大对乡村振兴、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新市民、绿色信贷支持,确保涉农贷款持续增长、小微企业贷款增量扩面、提质降本,确保贷款增速高于全省GDP增速,走在全省银行机构前列。

  国网湖北电力将持续优化电力营商环境,超前开展电网配套工程规划,加强不停电作业能力建设,为高压客户用电报装提供“省力、省时、省钱”服务,实现居民和低压小微企业用电报装“零上门、零审批、零投资”服务全覆盖。

  “持续为湖北夯实数字底座。”湖北移动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魏春辉透露,今年将加快建设信息“高速”,创新运营信息“高铁”,不断降低信息服务门槛,丰富信息消费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数字生活需要。

  湖北铁塔党委书记、总经理蒋勇说,将加大5G建设投入、补齐网络短板、强化融合应用、注重改革创新,为湖北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提供坚实信息支撑。

  政策对标对表,企业如鱼得水

  “‘无事不扰,有事必应’,说到我们企业心坎里了。”宝业湖北建工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高林说,宝业集团在鄂发展已有20年,本次大会推出的诸多政策措施,与中部省份、沿海发达地区、国际标准对标对表,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让民营企业吃下定心丸。

  武汉金山软件有限公司助理总经理张念说,作为总部落户在湖北的民族软件企业,金山集团在湖北发展5年来,政府部门“店小二”服务无微不至,新一轮优化营商环境系列举措,让民营企业很解渴。

  “企业关注的事情,成为政府着力解决的事情。”武汉天润时代环境工程集团财务负责人袁超说,优化营商环境47条措施中,专门提到更大力度降低税费成本,切中了企业最关注的敏感点。

  爱立信(中国)通信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总经理孙震宇说,大会提出“以智慧高效为重点,打造完善便捷的设施环境”,有利于发挥爱立信全球化产业和技术优势,促进外资企业与本土企业合作,为湖北加快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发展高地作贡献。

  “好的营商环境是我们留给下一代湖北企业的遗产,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省电力机电行业协会会长李刚说,应结款项不能及时到账,导致企业要找银行贷款,这种流通性成本是机电行业最大的负担。本次会议提出把清欠问题法制化、制度化,提升企业资金流动性,这是民营经济恢复信心的强心剂。

  毕马威(中国)湖北区政府及公共事务负责人郑璐说,毕马威作为湖北营商环境的受益者、参与者,深切感受到近年来湖北大力营造“热带雨林式”营商环境付出的努力。“相信未来这片‘热带雨林’一定能为湖北经济勃兴、聚变、成势,育良机,激潜能。”

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永远在路上

  春节过后,许多地区以优化营商环境为主题,召开新春首会,强调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据21世纪经济报道不完全统计,截至1月30日,广东、山东、河北、湖北、浙江、江苏、上海、福建、甘肃、重庆、陕西等23个省份均召开“新春第一会”,纷纷鼓士气、划重点,同时还发布了一系列重磅文件,围绕扩大内需、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进创新深化等方面部署全年经济发展工作。这充分体现了持续改善营商环境的重要性,以及良好营商环境对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

  营商环境建设的难点是打破自我循环。党的20D报告提出,“优化营商环境”“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既靠项目、靠政策,也靠环境。营商环境优,则企业发展好。在今年的省政协开幕会议上,省委信长星书记发出了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的“四敢”要求,在优化营商环境上,我们也要坚持敢当敢为、敢闯敢试。优化营商环境就是一场深刻的自我革新,越往前越深入,越没有既定的模式可参考,没有现成的做法可复制。我们要用好解放思想这一有力武器,打破思维定势,更新思路理念,对习以为常的做法要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方式,对正在实行的措施要看一看有没有改进的空间,与时俱进优化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建设的关键是市场主体满意。成效要体现在创业氛围浓厚、投资积极踊跃上。应瞄准不断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重点针对企业需求,精准出实招,充分释放企业活力。伴随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增长,旧有的要素禀赋如人口红利和土地红利都在消退,提升软环境愈发成为维持增长动能的关键。从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来看,营造‘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已经是一项自上而下的关键要求。各地对于优质企业的竞争日趋激烈,但在财政压力未来势必上升的背景下,简单粗放提供财政激励的可行性正在下降,只有更好的营商环境,才能够激励企业长期留在一个地方。要紧紧围绕创业便利化、投资便利化,增强危机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真找问题、找真问题,真下功夫、下真功夫,切实解决创业投资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要以企业感受为关键。认真落实挂钩联系制度,畅通政企沟通渠道,实现规上企业、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政务服务专员全覆盖。要主动放下架子、扑下身子问需问计,对企业提出的问题,好办的马上办,难办的会商办,切实消除“官本位”思想,树立“店小二”意识。要积极营造尊重企业家、爱护企业家氛围,大力表彰优秀企业,增强企业家获得感荣誉感。

  营商环境建设的重点是政府服务作风提升。营商环境是一个地方思想解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市场发育程度和经济活跃程度的综合体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党员干部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是优化发展环境的“排头兵”。领导干部同企业家打交道的重中之重,就是要为企业家营造一个高效率、低成本、无障碍的投资创业环境,用心用情用力服务企业发展。

  ***总书记强调:“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要通过营商环境的提升,让真发展者得实惠、会发展者有支撑、想发展者有舞台。

优化营商环境十条

  一、开展助企纾困服务。坚持“无事不扰、有需必应”原则,大力推行“服务型”行政执法活动,认真倾听、快速响应,及时反馈企业诉求,用心用情用力帮助企业发展。积极开展“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 ”等助企纾困服务活动,关注企业发展,倾听企业建议、了解企业诉求、为企排忧解难、助企加快发展。

  二、推行柔性执法模式。大力推行柔性执法,积极探索包容审慎监管执法模式。坚持宽严相济、处罚与教育并重原则,推广使用说服教育、行政指导、首违不罚、轻微免罚、轻微违法告知承诺制等“柔性执法”手段,使行政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大力营造良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三、严格规范涉企执法。严格执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实现执法信息及时公示、执法全过程留痕和可回溯管理、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全覆盖。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裁量权,依法梳理、细化和量化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坚持“过罚相当”,严禁“以罚代管”,坚决杜绝违反执法程序、滥用自由裁量权的执法行为。

  四、推广“两个免予提交”。行政执法机关在行政监管执法活动中需要向市场主体收集的资料,市政府部门核发、能够通过大数据资源平台查询收集的,原则上免于市场主体提供;
对可以通过电子证照库获取的,原则上免于市场主体提交实体证照。

  五、优化“综合查一次”。对企业、商户、群众反映的各类需求和意见建议实现“一窗受理、跨部门对接、高效反馈”。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和“综合查一次”联合执法机制,严格控制涉企行政执法检查频次,坚决杜绝选择性检查、重复检查、频繁检查等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行为。

  六、建立简案快办机制。对违法事实清楚、证据充分、案情相对简单,且市场主体对违法事实、法律适用没有异议的案件,在确保各方合法权利的前提下,经市场主体申请,可以启动简易案件快速办理机制。行政执法单位采取简化取证方式、加快案件审核审批速度、优化文书制作、缩短办案周期等措施,实行案件快速办理。

  七、慎用行政强制措施。严格落实《行政强制法》关于慎用行政强制措施相关规定,依法履行行政管理职责。对不涉及安全生产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市场主体轻微违法行为,应当依法慎用查封、扣押、冻结等强制措施;
违法行为情节显著轻微,或者没有明显社会危害的,可以不实施行政强制。

  八、实施企业信用修复。在加强失信市场主体联合惩戒的同时,积极引导、督促、帮助市场主体纠正违法违规行为。开展有前提、有程序、有限度的失信修复工作,帮助引导失信市场主体及时修复。进一步引导和鼓励企业纠正失信行为、消除不良影响、重塑良好信用,保障市场主体合法权益,营造优良信用环境。

  九、开展案件自查自纠。建立涉企行政执法案卷评查评估制度,适时开展案卷评查评估,自查自纠涉企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已作出的行政执法决定确有错误或者确需纠正的,应当告知当事人并充分听取陈述、申辩意见,依法作出撤销、补正、变更、确认原行政行为违法等决定,做到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十、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大力推行智慧监管执法模式,充分运用数字技术支撑构建新型监管机制,提升监管的规范化、精准化和智能化水平,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建立涉企投诉举报信访事项台账,全程跟踪督办。对于不依照法定程序实施处罚、滥用处罚裁量权、轻责重罚、选择性执法从而损害营商环境的,依法、依规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优化营商环境要从高质量服务抓起

  政务服务是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抓发展要从营商环境抓起,抓营商环境要从高质量服务抓起。

  经营主体是用脚投票的。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和群众最有发言权。哪里的服务好,哪里的营商环境好,哪里的经营主体发展就好。如何为企业服务,如何为群众服务,是否从服务对象的视角、立场搞服务,是真服务还是假服务,都反映着一个地方营商环境的好坏优劣。省委十届二次全会以来,全省各地都在深化思想认识、加强改进服务,持续推动营商环境改善。然而,也有一些地方政务服务并不令人满意,有的效能不高,审批效率低下;
有的系统性不强,缺少高效的服务平台、优良的服务机制;
有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不高,企业群众办事不顺畅、不便利。这些都与省委要求有差距,与企业、群众期待不相符。

  当前,河北省正在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考察河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各地各部门特别需要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通过高质量服务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

  服务要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做好服务,不能高高在上、坐等上门,而要有对人民负责、对发展负责的态度。要俯下身子、放下身段,主动对接、超前服务,多形式多场景为企业、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让企业依规办事不求人、群众方便快捷少跑腿。

  服务要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一个地方的发展有自己的赛道,一个企业的成长有自己的特点。做好服务,就要大兴调查研究,加强分析研判,系统梳理服务事项,不断创新服务方式,设身处地帮助企业排忧解难,让各项服务更加符合企业实际需求。

  要通过考核倒逼服务质量提升。量化考核是促进服务的有效手段。要进一步强化督查考核,鼓励先进、鞭策后进,调动党员干部服务企业、服务群众的积极性。尤其是营商环境排名靠后的地方,更要知耻后勇,增强进取意识,理清发展思路,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进各项工作。

  优化营商环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以更高质量的服务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河北一定能成为吸引要素集聚的“磁场”、企业投资兴业的“沃土”。

优化营商环境永远在路上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一个地方营商环境好,企业才能留得住、发展得好,才能安心在此创业兴业。

  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在深化简政放权、提升监管效能、提高服务水平等方面做足文章,主动“放”出活力和动力,依法“管”出公平和质量,全力“服”出效率和便利。这就决定了优化营商环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近年来,陕西坚持把深化“放管服”改革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主抓手,修订《陕西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实施《陕西省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从企业开办和注销、办理建筑许可等19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改革目标,并制定了72项具体改革举措,努力为各类经营主体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高效便利的政务环境、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今年以来,陕西进一步提出,要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抓手,突出重点、聚焦弱项、系统谋划、改革创新,推动陕西营商环境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春江水暖鸭先知”,一个地方的营商环境好不好,各类经营主体的感知最敏锐,也最深刻。为此,要倾听群众心声、企业呼声,更加注重以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市场评价为第一评价、企业感受为第一感受,千方百计为群众和企业减环节、优流程、压时间、增便利,在过去拼资源、拼政策的基础上拼服务、拼信用,为群众和企业排忧解难。

  优化营商环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积极担当作为的精气神,补齐短板、协同发力,努力把陕西“人人都是招商环境、人人都是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在新征程上奋发作为,共同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优化营商环境永远在路上

  优化营商环境是云南省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的20D精神和深化推进“清廉云南”建设十大行动的重要内容。当前,西双版纳州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开展“营商环境提升年”活动和优化营商环境“暖心行动”,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对标先进,自我加压,全力打造全省前列、全国一流的营商环境,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环境。

  优化营商环境是制度型开放的核心内容。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制度型开放”,明确提出要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党的20D报告进一步提出,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制度型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外开放的必然选择,是主动对标和对接国际先进的市场规则,在清理国内不合理、不相容的法律法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与国际贸易和投资通行规则相衔接的、规范透明的基本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就是制度型开放的典型例子。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相比,它是一种软开放,一般称之为“边境内”开放。立足新发展阶段,促进资本、人才、数据等要素流动,发展服务贸易和数字贸易,对制度型开放形成了迫切需求。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则更需要推进从商品要素开放到制度型开放的全面升级。

  各级政府是营商环境的建设主体。营商环境是改革,不是一般性单项工作。“放管服”“最多跑一次”“一网通办、一网统管”都是改革。上海市发改委单独设立营商环境建设处,海南省单独设立营商环境厅,都体现了改革的高站位。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对政府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减少对市场主体的行政干预;
迫切需要政府重构竞争政策体系,用竞争政策保护竞争;
迫切需要政府强化财产权与知识产权保护,最大限度激发市场活力与创新活力;
迫切需要政府主动对接全球高水平经贸规则,实现更高效率的贸易投资便利化、更大的服务业市场准入开放。

  利企便民是衡量营商环境好坏的重要标准。市场经济是一种典型的“候鸟经济”,哪里营商环境好,企业就往哪建,人才就往哪走,资金就往哪流,项目就在哪落地。优化营商环境的目的就是要紧紧围绕“为民、为企、为项目”,逐步实现市场主体准入制度从政府端的管理好用向企业端的办事好用转变,全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一座能感知、会思考、可进化、有温度的城市,必然是能为群众提供主动、精准、智能、高效服务的城市。便民和利企都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应有之义,两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因此,衡量营商环境好坏,关键是看是否坚持了“三个第一”这一准绳,即市场评价是第一评价、企业感受是第一感受、群众满意是第一标准。

  营商环境是软实力也是硬实力。营商环境反映市场主体生存环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的综合表现。“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西双版纳效率、“服务员”“店小二”的西双版纳服务,“诚实守信、说到做到”的西双版纳诚信是营商环境的新品牌,都是软实力的具体化。同时,宜商必先宜居,宜居是宜商的重要前提。从这个角度讲,营商环境也包括城市的学校、医院、文化设施、交通、人才公寓、生态保护等硬件设施建设,是城市硬实力的重要表现。

  优化营商环境永远在路上。上海优化营商环境从1.0版做到6.0版、广州营商环境1.0版做到5.0版、长沙打造营商环境3.0版本、浙江从“最多跑一次”做到“数字化改革”,都说明营商环境建设一直在路上。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四新”经济创新发展,对营商环境建设必然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理论上讲,营商环境可以分为基本版、升级版和高级版。基本版是政企关系和谐、政务服务便利、办事效率提升。升级版是“五自由、一便利”,即投资、贸易、金融、运输、人员往来自由和数据流动安全有序便利。高级版是规则、规制、管理、标准制度型开放。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营商环境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当然,即使一些改革开放的前沿发达地区,仍然可能存在因过于强调规范或对企业的“有错推定”,而导致的实际办事效率不高等问题。因此,有了高级版、升级版,也不能忘记基本版。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必须久久为功,才能行稳致远。

优化营商环境在行动

    一、聚焦“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助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一)在“双随机、一公开”抽查中推行信用分级分类监管,针对不同信用风险、信用水平的检查对象,采取差异化分类监管措施,分类确定随机抽查比例、频次。

  (二)成立涉企信息归集公示工作领导小组,由局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信用监管科、法规科及相关业务科室负责人为组员,定期对本单位涉企信息归集情况开展自查,做到“应归集尽归集,应公示尽公示”。

  (三)建立部门间信用信息互通共享机制,健全纵向联通、横向协调的监管体系,实现部门和地区间对企业严重失信信息的全面共享和有效利用。加强失信企业的信用约束,真正实现“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信用约束机制。

  二、聚焦“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助力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

  (一)优化企业服务环境

  专设服务企业发展办公室,成立7个工作专班,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指导帮扶。目前,全局27名干部专员对接服务29家企业,其他干部全员参与专班服务。

  1.建立专利申请“快速通道”。借力国家级中国(潍坊)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平台优势,为辖区企业开通专利申报“绿色通道”。2022年底,全区有效发明专利617件、四区第一,万人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1.82件、全市第四。

  2.实施“真金白银”激励。鼓励企业积极开展知识产权发明创造,实施高价值发明专利培育工程。2022年,对217余件专利进行奖励补贴、资助53.5万元。

  (二)优化企业融资环境

  建立企业融资需求数据库,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银企对接活动,用好专利质押省财政补贴利息60%、市财政补贴40%政策红利,对相关企业进行贴息补贴。2022年,组织潍坊银行等为11家企业质押融资3600多万元。如,山东大元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将7项发明专利进行质押,获得342万元银行融资贷款,开辟了企业融资新路径。

  (三)优化企业保护环境

  深入开展打击侵权假冒专项行动。成立以区政府分管区长为组长,市场监管、公安、住建、农业、文旅、法院等15个单位为成员的全区打击侵权假冒违法犯罪行为专项行动工作专班,印发《全区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犯罪行为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制定了打击养老诈骗、食品领域、药械化领域、制售伪劣商品、侵犯知识产权、网络交易领域等6个专项行动方案,各个行动专组全面展开整治行动。

  (四)优化企业维权环境

  1.开展知识产权调研座谈会。邀请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省知识产权第三方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调研座谈活动,我区大洋泊车、智迈德等30家企业负责人参加调研。

  2.建立立体保护网络。在区级层面成立知识产权和消费者权益服务中心,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教育基地,在各市场监管所、行业协会、律师事务所、人民商城、高新技术企业等其他层面,设立10个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站,将服务延伸到“家门口”,形成覆盖全域、涵盖全产业的保护网络。

  3.开通多元维权渠道。在全市率先成立纠纷快速处理中心,建立知识产权“一站式”服务平台、“12345”政务服务热线、政务服务网、各站点等线上线下案源搜集平台,实现维权业务“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探索“1+1+1”快速立案流程,实现快立案、快处理。

  4.创新纠纷快处模式。创新调解全贯穿机制,对于简易案件,通过全程引入调解、仲裁适当减少办案环节等方式缩短办案周期、维权周期。如,针对2022年一起原被告相距800公里的侵权案件,潍城法院通过运用互联网庭审系统开展“面对面”云端调解,双方最终达成和解,该案件从立案、调解到结案仅用5个工作日。

优化营商环境住建在行动 做好“加减乘除”四篇文章 推动历史城区加快“焕新”

  推动历史城区保护更新,是全市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城市文化底蕴、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的实际举措。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坚持工作标准化、标准程序化、程序公开化,通过“监管+服务”双轮驱动,为安全“加码”、流程“减负”,让巡查“倍乘”、圆桌“除堵”,自2021年以来累计监管服务历史城区保护更新项目45个,涉及楼院479座,面积113.07余万平方米,推动历史城区加快“焕新”,保障2023年全省旅游发展大会成功举行。

  让安全“加码”,牢牢守住安全底线。通过有序组织历史城区全范围质量安全提升专项行动,定期开展施工现场从业人员安全教育、技术交底和安全技能培训,重点强化手续公示标准化管理、脚手架安全管理、施工用电安全管理,突出预防建筑施工火灾事故、高处坠落,落实缴纳安全生产责任险等,压实、压牢、压紧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的安全主体责任,摒弃麻痹心理、增强忧患意识。今年以来,共开展质量安全专项检查41次,派出检查人员135人次,为项目建设高效推进夯实了安全基础。

  为流程“减负”,不断优化项目服务。近年来,受疫情、行业发展等因素影响,施工项目早交付、保交付面临挑战。为使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工程房屋尽早投入使用,优化验收环节,将项目“化整为零”,在符合质量安全要求、达到安全使用条件的前提下,依照“功能独立、分割合理、确保安全”的基本原则,支持建设单位申报分段验收,为“流程”减负,提升工程项目综合效益。同时,启动容缺受理,在签订容缺部分材料办理验收承诺书后,允许建设单位办理部分专项先行验收,加快验收“速度”,提升服务“温度”。目前,分段验收方式已在历史城区建设项目监管中得到广泛实施,例如潍县路19号改造更新项目、历史文化记忆片区园区基础设施项目、广西路27号修缮工程等均采用分段验收方式,为房屋尽快交付和投入使用提供了有力保障。

  让巡查“倍乘”,推动监管质效提升。实行“日巡查、周总结、月复盘”的常态化监管模式,实时跟进项目进展情况。以日为单位,派出监督检查小组现场巡查,找准建设过程中的质量安全隐患点,下发整改通知单,督促限期整改;
以周为节点,召开总结会议,形成巡查简报,落实隐患问题整改情况;
以月为周期,组织复盘工作会议,分析各项目建设共性问题,实现协同发展。落实信用考核制度,针对个别企业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现场存在重大质量安全隐患或逾期不整改等违规行为,严格按照全市市建筑市场信用考核管理办法等文件要求,采取约谈及扣除信用考核分数等手段严肃处理。今年以来,共组织召开历史城区质量安全督导会议5次,约谈企业13家,实施信用考核扣分34分,对引导行业规范发展、提升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

  用圆桌“除堵”,汇聚多方力量解难题。以D建为引领,聚焦历史城区保护更新项目发展难题,邀请主管部门、行业专家、各参建单位、居民代表等在项目一线召开支部圆桌会议。通过现场看、现场听、现场议、现场办,问计于专家,问计于各方,协同发展,形成合力,共同解决建设过程中的痛点、难点、堵点,实现了工作在一线开展、问题在一线解决、成效在一线体现的良好局面。

  下一步,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将秉承“唯信任不可辜负,唯实干回报信任”理念,坚持高效服务与审慎监管相统一,持续做好“加减乘除”四篇文章,以更高站位、更强担当加快历史城区“焕新”步伐,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协同打造“精品工程”,以更实举措、更优服务助力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提升城市人文环境建设水平,为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贡献住建力量。

着力优化营商环境 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县始终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加快发展、增强实力的关键举措,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健全推进机制,强化要素保障,强化责任担当,着力打造优质高效的营商环境,不断提升企业获得感、满意度,提升政府公信力、美誉度,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XX省三强医疗器械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集医疗器械设计、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高新技术企业。总投资约5亿元,产品涵盖了清洗灭菌设备、消毒供应室整体配套方案、净化装修、洗消追溯系统、婴儿洗浴系统、物流仓储系统等六大系列,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均得到广泛认可。由于生产订单较多,该公司新增了不少的机械加工设备,企业的用电负荷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在的需要,对此急需进行电力增容。

  XX省三强医疗器械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维护负责人 韩国振说:如果变压器不增容的话,我们厂一大部分设备开不了机,很多订单会延期,这对我们企业生产经营造成很大的影响。

  于是,XX省三强医疗器械有限责任公司向国网滑县供电公司提出电力增容申请后,国网滑县供电公司工作人员便主动上门服务了解情况,并压缩办电环节时限,加快办电速度,满足企业用电需求,提升了企业认知感和获得感。

  XX省三强医疗器械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维护负责人 韩国振说:这个效率我们非常满意。同时,服务非常热情,工作也非常细心到位,提出了很多有利于我们企业用电方面的好建议,我们非常受益。

  为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经济发展局工作人员深入到安阳盈德气体有限公司、XX省开仑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开展大走访活动,详细了解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问题,能现场解决的当场解决,当场解决不了的坚持问题导向,实施精准帮扶计划,建立问题台账,分类提出解决方案,确保规定时限内解决到位。

  XX省开仑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监事会主席 刘志勇说:开发区认真贯彻万人助万企的精神,在土地、项目申报和审批等各个方面为我们企业排忧解难,协调解决实际问题。目前(企业)又投资3亿元建设了年产1万吨航空轮胎配套专用防焦剂项目,项目建成投产后,年可新增销售收入6亿元,利税1.5亿元,新增70个工作岗位,助力县域就业及经济增长。

  自“万人助万企”活动开展以来,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坚持科级干部先上、全员参与,建立机制、明确任务,聚焦企业发展重点、难点、堵点、痛点问题,切实解决企业面临的难题,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助推全县经济发展提质提速。

  安阳中盈化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许文杰说:开发区协调有关部门帮助企业开展技术研发,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协调省市发改委、工信,指导企业申报并取得了国家级绿色工厂、全国重点用水企业水效领跑者,并奖励企业130多万元。为促进我们的二期项目建设,积极协调省市县有关部门,助推项目建设的能评、安评、环评、土地等方案编制和审批。

  为助力企业更好更快发展,我县服务企业的各职能部门积极发挥“店小二”精神,在“如何把企业问题掌握得更精准,如何将企业服务做得更好”上持续发力,聚焦企业需求,狠抓末端落实,切实增强企业获得感、归属感,为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积蓄强劲动力。

  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经济发展局四级主管悦好重说:有呼必应、无事不扰,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解企业之所求,开发区经济发展局全程“店小二”式帮办、代办服务,持续深化“一对一”精准帮扶,创优营商环境“金字招牌”,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抓创新优服务 促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2023年5月,市行政服务中心被市文明委评为2022年恩平市文明单位,成为全市15个文明单位之一。

  一直以来,市行政服务中心以服务为抓手,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推动我市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该中心被评为“2022年江门市政务服务标杆大厅”和“2022年广东省县(区)级标杆培育政务服务中心”称号。同时,市行政服务中心热线管理股、恩平税务局驻中心第一税务分局、市自然资源局驻中心不动产登记窗口还被市总工会授予2023年“最美劳动岗”称号。

   大厅服务方面,该中心办事环境不断优化,功能布局科学合理,每层均设置窗口服务区、自助办理区、咨询导办区、休息等候区、投诉调解区、志愿服务区、母婴室及配置无障碍设施。

  致力提高办事效率,设置“一窗通办”、“一窗通取”专窗,开办企业实现1天办结。提供线上线下预约服务,实行午间“延时服务”、假日“不打烊”和“5+X”休息日预约服务。设置24小时自助服务区,配置政务服务、警务服务、公共服务等自助终端设备。全市11个镇(街)所有行政村全部安装使用“粤智助”,让企业、群众切实感受到了营商环境的变化,进一步提升老百姓满意感、幸福感和获得感。

  在办事大厅显著位置利用电子屏对文明创建工作进行广泛宣传,同时在多处醒目地方设置了禁烟标识牌,积极营造创建文明城市的良好氛围。定期对政务服务中心办公楼外围环境进行打扫,保证所辖区域环境整洁,合理规划车辆停放,设置无障碍停车位,全力营造整洁、和谐的政务服务环境。

  同时,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专门受理企业、群众在办事过程中遇到的办不了的问题,让群众办事不白跑、有人帮,实现兜底办。在大厅设立园区专窗,安排专人为恩平工业园工程建设项目提供代办帮办服务,变“企业来回跑”为“政府帮代办”,实现服务质效再提升。

  此外,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为群众办事提供方便。成立由中心党员干部及社会青年组成的志愿者服务队,在政务大厅设立志愿者服务站,常态化开展各类便民志愿服务活动。大厅窗口成立政务先锋党支部,以D建引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设身处地做好政务服务工作,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为恩平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热线服务方面,发挥市XX热线平台作用,用真心真情搭建起群众与政府互信、直通的“金色桥梁”。2023年1至4月,受理有效事项XX宗,同比增长101%,解决一批群众热点难点问题。

  大力宣传好利用好江门市中小微企业诉求快速响应平台为企业纾困解难,平台上线以来至今年4月止,我市企业在平台提出的诉求970宗,已全部办结,为企业解决了一批急难愁盼问题。

  市行政服务中心将继续以“创文”工作为契机,以打造省级标杆政务服务中心为目标,加大政务服务改革力度,探索更多便民措施,不断完善软硬件建设,努力把行政服务中心打造成一个促进经济发展的综合政务服务平台。

做好“三篇文章”,切实优化政府采购营商环境

  近年来,岳阳市财政局认真做好政府采购“宣传力度持续提升”“系统功能有效拓展”“制度建设不断完善”三篇文章,全力保证市场公平竞争,进一步优化政府采购领域营商环境。

  一、做好政策宣传文章,推进政府采购透明化运行

  一是推荐典型案例。定期向省优化营商环境网推荐岳阳市政府采购领域先进案例,向省财政厅推荐报送电子卖场运用率高、采买率高、评价优的采购单位,并在湖南政府购买服务信息平台首页重点宣传其优秀做法。二是宣传更新政策。在财政部官网、省财政厅官网、政府采购信息网等上级官方网站发表关于推行采购意向公开、规范采购需求制度等方面的文章,及时更新上传岳阳最新的政府采购法规政策以及常用信息。三是扩大推介途径。利用新媒体手段,在新湖南等多个媒体平台发布政府采购相关操作流程及政策解读,向社会及时推送政府采购促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助力企业纾困解难的帮扶举措。

  二、做好功能优化文章,推进政府采购电子化操作

  一是优化管理系统模块。为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在交易面版增设针对中小微企业、福利性单位的勾选功能,对未勾选此功能的项目,要求项目相关单位提供书面说明。同时,政府采购项目的采购意向、采购公告、中标(成交)公告、合同公告、履约验收、绩效评价、监督管理等功能模块,实现全信息公开。二是优化电子卖场功能。主动开展常用功能模块的实操测试,通过向省财政厅汇报对接、与政府采购运营单位沟通反馈,不断改进管理岗位权限、合同补录、异常公告、订单取消等功能,全面提升平台实操便捷度。三是优化平台监管模式。按照现有预算体系和管理需要原则,通过多部门联动、面对面交流、电话沟通等方式,全面监管开通以来的运行账号,推动主管部门对管辖单位财务制度化、常态化管理。定期开展巡检,通过比照天猫、京东、苏宁等平台商品同期价格,随机抽取交易商品,重点整治成交价格偏离市场、成交商品描述不准确等突出问题。依照巡检结果,要求违规采购人,以追回差价、取消订单等方式进行整改。

  三、做好制度建设文章,推进政府采购规范化管理

  为健全功能政策、增强调控作用,岳阳市财政局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政府采购营商环境支持企业发展的通知》等文件,从三个方面逐渐完善政府采购制度体系。一是健全政采内控制度。出台《关于建立预算单位政府采购内部控制制度的通知》,对全市各级预算单位建立政府采购内控制度的重要性、基本要求、内控管理和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反复部署强调,要求全市各级预算单位建立健全政府采购内控制度,切实履行好政府采购主体责任。二是实施意向公开制度。按照“积极稳妥,分步实施”的原则,对各预算单位及县市区信息公开内容作出明确要求,确保信息公开完整、准确及时。三是创新非标监管模式。出台《关于开通市本级政府采购开评标现场视频监督系统的通知》,运行上线市本级政府采购开评标现场监督系统,使政府采购开评标现场实现具体化、成像化,将开评标要求的各项法规、政策,转化为监督系统对采购人、代理机构、评审专家的行为约束。

做好“五篇文章”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近年来,吴忠市聚焦高质量发展和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以营造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为目标,持续深化“放管服”和商事制度改革,着力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有速度的审批、有温度的服务,推动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一是做好“便利”文章,推动市场主体“快办事”。推行“一址多照”、“一照多址”、集群注册等便利化措施,推进市场主体登记“快准入”,开办时间压缩至0.5个工作日。推行工程建设项目“分类定制审批”、“清单制+承诺制”、联合图审和联合验收、水电气暖排污联合报装等改革,审批实现全流程网办,时限压缩50%,图审时间缩短至20个工作日内。推行办税缴费214项业务“非接触式”服务,90%以上涉税业务实现网上办。全市不动产登记基本实现即时办结,抵押权登记2个工作日内办结。

  二是做好“清障”文章,破除体制机制“肠梗阻”。督促公布市场准入、行政许可事项、监管事项目录等8个清单,推动“清单之外无审批”“非禁即入”“无事不扰”等清单制度落实。严格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加强预防、制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审查与市场主体有关文件79件。开展与《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不一致的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废止4件、修订 10 件。

  三是做好“减负”文章,促进企业经营“降成本”。大力推进减税降费等惠企政策,全年为市场主体减税降费23.9亿元。全面推行“三零三省”用电服务,降低办电成本1.05亿元。精准落实金融“惠企政策”行动,为1.72万户小微企业减息 1399万元。推行公共资源交易不见面开标、全程电子化交易和电子投标保函(保单)等措施,共出具保函497个标段,实际开具保函 1681 笔,担保总金额2.16亿元,保费仅84.4万元,工程建设单项合同估算价1000万以下免缴投标保证金314个标段。

  四是做好“活水”文章,激发市场主体“新动能”。开展中小企业账款清欠行动,清偿拖欠中小企业债务 1386万元。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建立首贷户拓展长效机制,拓展首贷402户5.3亿元。开展就业“精准帮扶”行动,发放创业担保贷款 4002笔6.7亿元。开展融资“担保倍增”行动,全市7家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在保户数 1.09万户,在保余额30.6亿元。推出“惠农e贷”“宁科贷”“商户云贷”等多种信贷产品,全市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 127 亿元。完善政府检察院联动工作机制,在全区率先建立破产专项基金,汉能吴忠市太阳山光伏发电成功破产重组。2022 年,全市市场主体新增1.4万户,总量达到12.6万户,稳居全区第二。

  五是做好“护航”文章,扫清企业发展“绊脚石”。建立健全司法行政机关与工商联沟通联系和“百所联百会”机制,加强民营企业调解工作,推动全市各律师事务所与5家县(市、区)工商联和全市37家商会开展对接。发挥“吴忠法宝”“12348”法网等平台优势,为民营企业合同履行、劳动用工、生产经营等方面提供法律服务。制定《吴忠市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若干措施》,建立府院联动、公安机关知识产权打假维权协同、知识产权保护企业维权警务室等机制,“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业务吴忠受理窗口”被国家知识产权局通报表扬。强化警企通联,共打击侵害企业合法权益类案件25起。制定《吴忠市营商环境投诉举报处理暂行办法》,严肃查处损害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等行为。

做好“五字”文章 打造更优营商环境

  优化营商环境攻坚突破年工作开展以来,华亭市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用规范行政权力的“减法”、提升服务水平的“加法”,激发市场活力的“乘法”,不断提高市场主体的获得感、满意度。

  一是做活“放”的文章,打造开放便利的投资环境。着力加强部门间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优化提升“一窗一网通办”的能力和水平。积极推行企业开办1个环节1个工作日内办结,允许商事主体“一照多址”“一址多照”。简化企业注销流程,在本市试点开展歇业备案制度,推行“一口办理”。全力落实政务服务“一张网”要求,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或涉及国家秘密等外,政务服务事项全部纳入平台办理,实现政务服务网县乡村全覆盖。

  二是做优“服”的文章,打造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创新推进政务“组团服务”模式。探索建立“企业服务员”制度,组建“政策专员”团队,推进企业诉求有效解决。建立“服务直达”模式。实现涉企政策“免审即享”,开通政策直通车。持续推动减税降费、减租降价等纾困惠企政策直接惠及市场主体。

  三是做精“管”的文章,打造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积极探索推广“标准地”落地模式,对符合产业发展导向的企业入驻园区,提供标准厂房或“标准地”,实现企业入驻即可生产或入驻即可开工建设。积极探索“管委会+公司”管理模式,实现产业发展、入区企业配套融合。打造高效融资支持体系,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加大绿色制造、乡村振兴、普惠金融等领域创新力度,提供更多金融创新产品。

  四是做实“法”的文章,打造公平透明的法治环境。依法公开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加大司法保护产权力度,建立健全涉及政府产权纠纷治理机制,依法严格保护企业家人身和财产权利,严格区分经济纠纷与经济犯罪,慎用查封、扣押、冻结等强制措施,最大限度保障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健全完善调解、仲裁、诉讼等有机协调衔接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和民商事案件繁简分流机制,实现“简案快审,繁案精审”。

  五是做深“信”的文章,打造诚实守信的人文环境。开展诚信政府行动,推进政府信用体系建设,有违政策、法律的不承诺,做到诚信招商、待商、留商。建立政府部门与企业无障碍沟通直达机制。落实市场主体直接评价营商环境制度,建立健全市场主体反映问题梳理、交办、督办机制。建立政府决策征求意见制度,积极倾听企业家、市场主体意愿和呼声,不断提升政府的诚信度和亲和力。

做好精细服务文章 优化税收营商环境

  金台区深入贯彻省市区“三个年”活动,以智慧税务为驱动、以服务纳税人缴费人为中心,不断创新纳税服务举措,统筹推进5大类20项121条便民办税缴费措施,着力提升精细服务质量,提高纳税人缴费人办理税费业务的便捷度,努力创造流程更优化、服务更便捷的税收营商环境。

  一、线上线下共发力,办税缴费更便捷。以税费事项办理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为目标,持续深入推进“网上办税为主、自助办税为辅、实体办税兜底”的办税模式,将233项“非接触式”办税缴费事项落到实处,让纳税人应知尽知、能用会用。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税企交流群、线上培训等方式加大对“非接触式”办税缴费的宣传力度。结合实际缩减实体办税缴费窗口,增加全区办税服务厅办税体验区和自助办税区税务工作人员,加大对纳税人缴费人“非接触式”办税缴费的辅导力度。大力推行“网格化服务”,通过点、线、面结合的方式对纳税人缴费人开展“非接触式”办税缴费上门辅导。截至目前,全区“非接触式”办税缴费率已达96%,纳税时间大幅缩减。

  二、开展走访宣传,精准政策落实有力。围绕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大力开展宣传辅导,不断拓展宣传渠道与宣传载体,创新推出“税务管家”宣传走访模式,并建立今年工作台账,有序开展工作。2023年第一季度组织“税务管家”专家团队,对辖区东岭集团、金台农商行、石油机械有限公司走访座谈问计问需,为重点税源企业量身定制政策大“礼包”,送阅红利账单,开展一对一精准服务,及时解决涉税需求,推动税收政策直达快享。举办第32个全国税收宣传月活动,印制各项税费政策宣传彩页5500余份,并在银泰城、居然之家、冠森大世界、东岭廊桥等商贸区和办税服务厅LED显示屏上滚动播放展示税收宣传月主题,营造良好税收宣传氛围。

  三、落实落细服务制度,实体办税更加高效。严格落实办税服务厅办税公开、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预约服务、延时服务、一次性告知、容缺办理、领导值班、365天办税缴费7*24小时“服务不打烊”等各项服务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建立工作台账,夯实工作责任,确保办税服务厅工作效率高、服务质量好、纳税人办税缴费体验佳。同时开展“一把手走流程”活动,组织区级领导走进办税服务一线,通过亲身体验察实情、听民声、解难题、促整改,有效推动纳税服务水平改善提升、税收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做好三篇文章,切实优化营商环境

  2022年以来,XX区财政局以“打造‘贵’在服务品牌,创建一流营商环境”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写好“减负松绑”“惠企纾困”“亲情政商”三篇文章,努力促进政府采购、信贷投放、保护中小企业等领域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围绕“减负松绑”,帮助企业降低交易成本。一是取消标书工本费和政府采购投标保证金,降低履约保证金缴纳比例,推广电子保险、保函使用,切实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二是建立小微企业留抵退税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制定《XX区小微企业留抵退税政策落实工作方案》,强化部门协调联动。2022年,为各类市场主体和群众落实税费优惠10.94亿元。三是印发《关于做好免收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房租的通知》,明确免租对象和免租期限,2022年,共减免413户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房租租金0.09亿元。

  围绕“惠企纾困”,助力企业解决融资难题。一是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线上引导域内企业通过“信易贷”平台对接融资,线下开展全区银企对接会,全年累计达成融资合作意向6.67亿元。二是出台《XX区中小微企业续贷过桥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安排续贷过桥专项资金,缓解企业临时性资金需求。截至12月底,全区各项贷款余额753.92亿元,同比增长23.09%。全年新增信贷投放141.41亿元。

  围绕“亲情政商”,持续畅通政企沟通渠道。一是扎实开展“金融服务进园区”专题活动,印发《池州市金融业关于金融惠企纾困稳经济政策告知书》《金融助企纾困政策“十问十答”》12万余份,组织9855人次、走访市场主体55386个,走访比例100%,实现市场主体全覆盖;
收集融资问题4498个、已解决4498个。二是制定《XX区财政局创建一流营商环境若干行动方案》,成立创建一流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及5个专项工作组,深入开展“新春访万企、助力解难题”“服务企业家日”“优环境、稳经济”等活动,切实为企业排忧解难,积极当好政企沟通的“联络员”,当好问题化解的“协调员”,当好企业发展的“服务员”。

推荐访问:(43篇)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发言、方案、建议材料汇编 汇编 优化 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