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方案5篇

时间:2023-05-24 19:45:03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方案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教育方针和科教兴国战略为指导,以实施全面素质教育为方向,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功能,围绕“走进小学”、感受小学生活、促进学生对小学生活的理解与适应作为基本生活主题,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自我,认真完成学校工作任务,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二、总体要求

  坚决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是依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认知特点,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认识核心价值观;二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由近及远,结合学生不断增长的年龄和阅历,促进学生逐步形成核心价值观;三是采取循环往复、螺旋递进的呈现方式,强化教育效果,引导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层层推进;四是设计多种活动形式,促进学思并举、知行合一,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感悟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努力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道德法制课是系统的向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一门课,是实施小学德育的重要的途径,为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起着奠基的作用。任课老师必须以严谨的教学态度完成这门学科的任务。

  三、具体要求: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1.认真学习教学大纲,明确本课的性质、地位、作用,不断端正教学的指导思想。

  2.通过学习任课老师应该明确本课的教学任务、目的,了解教材的编排系统、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以及各年级的教学特点。

  3.制定好各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中反映出教材内容,教学要点,明确授课时数。

  (二)钻研教材,认真备课

  1.任课老师在学习大纲的基础上,认真阅读教材,明确每一课应讲明的观点,培养的感情、指导的行为,并系统的把握全册教材的联系、每课书在全册教材的作用。

  2.教师备课必须有针对性,基础在于了解学生。因此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一些情况,了解他们的思想、品德、行为,备课时教师应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法,注意教学的实效。

  3.认真学习和研究参考书。合理的使用教参书,不可生搬硬套。

  (三)写好教案

  1.节课的教学目的要明确。

  2.确定好每节课的教学要点,教学重点与难点。

  3.教学过程要具体,要能及时反映如何突出教材的中的重点和难点。

  4.合理科学的教学环节,教学方法要适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形式活泼,灵活多样。

  5.精心设计板书,要求观点明确,内容完整,形式新颖,逐步出示,有条不絮。

  6.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提问,要求难易适度,答案明确。

  7.设计道德行为训练,要紧扣教学目的,讲明行为要求,并引导实施。

  8.准备好教具,充分发挥目前学校现有的电教手段,形象生动的进行教育。

  9.提炼课堂小结用语,要求能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升华形成完整的观念。

  (四)上好道德与法治课

  1.教师自觉严格地执行课时计划。保证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拖堂,带齐教学是所需要的用品。

  2.以教案为依据,合理安排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应做到程序化,要体现引课、明理、激情、导行、小结等几个基本教学环节。

  3.依照教学目的,教师说理要明确,借助生动、典型的实例使情感与明理结合,在此基础上对学生提出具体行为要求。

  4.教师教学语言准确,明白,富有感染力,教态自然大方。板书工整,教师应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

  5.课堂气氛活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效果好。

  6.三至五年级学生应用作业本,课外有一定的书面作业,使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认识。

  (五)辅导

  1.要热情耐心的辅导学生作业,认真批改学生的书面作业。

  2.结合课内所学的道德观点,适当的开展一些课外实践活动以促进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的形成。

  (六)考查

  考查的内容:

  1.要以大纲、教学目的和教材为主要依据,也可结合国内外的大事。

  2.考查内容要具体、有针对性,并注意设法使学生讲真话。

  考查的形式:

  1.书面考察:检查学生对社会常识、道德知识的理解程度和道德评价能力。通过试卷来反映,成绩记入在册。

  2.行为考核:主要是考核学生的行为表现,可采取教师观察,个人小结。小组评议等形式,并未学生的表现以评语的形式写入操行评语。

  3.考试时间每学期一次。

篇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方案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教育方针和科教兴国战略为指导,以实施全面素质教育为方向,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功能,围绕“走进小学”、感受小学生活、促进学生对小学生活的理解与适应作为基本生活主题,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自我,认真完成学校工作任务,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二、总体要求

  坚决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是依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认知特点,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认识核心价值观;二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由近及远,结合学生不断增长的年龄和阅历,促进学生逐步形成核心价值观;三是采取循环往复、螺旋递进的呈现方式,强化教育效果,引导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层层推进;四是设计多种活动形式,促进学思并举、知行合一,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感悟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努力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道德法制课是系统的向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一门课,是实施小学德育的重要的途径,为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起着奠基的作用。任课老师必须以严谨的教学态度完成这门学科的任务。

  三、具体要求: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1.认真学习教学大纲,明确本课的性质、地位、作用,不断端正教学的指导思想。

  2.通过学习任课老师应该明确本课的教学任务、目的,了解教材的编排系统、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以及各年级的教学特点。

  3.制定好各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中反映出教材内容,教学要点,明确授课时数。

  (二)钻研教材,认真备课

  1.任课老师在学习大纲的基础上,认真阅读教材,明确每一课应讲明的观点,培养的感情、指导的行为,并系统的把握全册教材的联系、每课书在全册教材的作用。

  2.教师备课必须有针对性,基础在于了解学生。因此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一些情况,了解他们的思想、品德、行为,备课时教师应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法,注意教学的实效。

  3.认真学习和研究参考书。合理的使用教参书,不可生搬硬套。

  (三)写好教案

  1.节课的教学目的要明确。

  2.确定好每节课的教学要点,教学重点与难点。

  3.教学过程要具体,要能及时反映如何突出教材的中的重点和难点。

  4.合理科学的教学环节,教学方法要适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形式活泼,灵活多样。

  5.精心设计板书,要求观点明确,内容完整,形式新颖,逐步出示,有条不絮。

  6.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提问,要求难易适度,答案明确。

  7.设计道德行为训练,要紧扣教学目的,讲明行为要求,并引导实施。

  8.准备好教具,充分发挥目前学校现有的电教手段,形象生动的进行教育。

  9.提炼课堂小结用语,要求能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升华形成完整的观念。

  (四)上好道德与法治课

  1.教师自觉严格地执行课时计划。保证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拖堂,带齐教学是所需要的用品。

  2.以教案为依据,合理安排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应做到程序化,要体现引课、明理、激情、导行、小结等几个基本教学环节。

  3.依照教学目的,教师说理要明确,借助生动、典型的实例使情感与明理结合,在此基础上对学生提出具体行为要求。

  4.教师教学语言准确,明白,富有感染力,教态自然大方。板书工整,教师应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

  5.课堂气氛活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效果好。

  6.三至五年级学生应用作业本,课外有一定的书面作业,使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认识。

  (五)辅导

  1.要热情耐心的辅导学生作业,认真批改学生的书面作业。

  2.结合课内所学的道德观点,适当的开展一些课外实践活动以促进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的形成。

  (六)考查

  考查的内容:

  1.要以大纲、教学目的和教材为主要依据,也可结合国内外的大事。

  2.考查内容要具体、有针对性,并注意设法使学生讲真话。

  考查的形式:

  1.书面考察:检查学生对社会常识、道德知识的理解程度和道德评价能力。通过试卷来反映,成绩记入在册。

  2.行为考核:主要是考核学生的行为表现,可采取教师观察,个人小结。小组评议等形式,并未学生的表现以评语的形式写入操行评语。

  3.考试时间每学期一次。

篇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方案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课堂是学校教育发生的最主要场所,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最根本途径,是决定一所学校办学品位的核心。经过三年探索和实践,为了促进我校课堂教学改革,学校总结出了“6+2”课堂教学模式,使全体教师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引导教师将课改的先进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改革行为,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校办学水平,特制订本方案。

  基本理念

  “6+2”课堂教学模式是在实施“有效教学”的背景下,以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促教,能学不教”的基本原则,结合我校教学实际提出来的。目的是以改进教与学的方式,“六学”即预学、互学、展学、助学、悟学、拓学,“二渗透”即德育教育、文明教育渗透,创设“活动的课堂,文明的课堂,开放的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改革目标

  课堂教学改革致力于提升各学科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全面提高课堂的效益;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摸索出一套适合于学校实际、学科实际的科学、合理并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全面提高学校课堂教学质量。

  道德与法治课堂改革具体实施方法

  一、带着任务预学

  1、提前预习下节课的基本内容。

  2、准备好必备的材料(例如:调差报告、统计数据等)。

  二、合作探究互学

  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按照学生水平合理分组。

  2、阅读思考、合作交流、携手共进。

  三、尊重个性展学

  1、学生代表展示自己小组的结论。

  2、展示时,不仅仅让小组组长展示交流,要做到小组内轮流上台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锻炼学生的胆识和表达能力。

  四、尊重差异助学

  1、要尊重学生的能力差异。

  2、要注重学生的经验差异。

  五、反馈矫正悟学

  1、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加以指点。

  2、在总结时,遇到困难,教师加以指导。

  3、在悟学中,老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多元的评价。

  六、训练达标拓学

  1、布置多元化的、分层次作业。

  2、让学生感受课堂学习的快乐,从课堂走向实际生活。

  七、德育教育,以德树人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规范的课堂礼仪,不仅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养成,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规范包含以下方面:

  教态:自然大方,亲切和蔼,言行举止规范,教师身正示范,“请”字当头。

  语言:教师要用普通话教学。正确、清晰、生动形象,富有逻辑性,音量适中,速度适当,讲究规范,有感染力。

  板书:不写错别字,字迹端正,笔顺正确,板书有条理,有启发性。

  情感:调控有效,德育渗透积极合理。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学生理解、认同和拥护国家政治制度,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养成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文明用语:做文明礼貌用语的使用者、传播者、监督者。

  八、文明课堂,习惯养成

  (一)课前准备好习惯

  1.课前由值日生把黑板擦干净,讲台物品摆放整齐,无粉笔灰。

  2.课间休息时入厕,准备好当堂课用的书和学习用品平放在课桌左上角。

  3.上课不迟到,上课铃一响立即有序进教室,立即归座,静息或者在小干部的组织下诵唱,等待老师上课。不能在教室内、走廊上走动。

  4.红领巾广播站播音时,安静倾听。

  5.班级室外课(体育课、音乐课、信息技术课、活动课等)前,必须静静地在教室外走廊排成两列队伍,课代表在前、班长在后,带领学生有秩序地在预备铃响前到达目的地,保证正常上课。路上队伍整齐,不嬉笑打闹。

  (二)师生问好好习惯

  1.上课铃停后,教师走进教室,老师喊上课,全体学生应立即坐端正,向老师行注目礼,值日生响亮发出起立口令;全班同学立即离开座位在过道上立正站好,待全班同学都站好后,向老师问好。

  2.待老师还礼后安静、快速坐好,动作要轻。

  3.上课迟到的同学,要先喊报告!经老师允许后走进教室并轻轻关好门。下课后主动向老师说明迟到原因,并向老师道歉。

  4.下课铃响后,如果老师还没有宣布下课,仍要安静听讲。

  5.下课铃响后,老师宣布下课,班长喊起立,学生须面带微笑说“老师再见”,老师向学生说“同学们再见”。

  (三)课堂学习好习惯

  1.会“坐”的好习惯

  头正、肩平、身直、足安。

  两上臂平叠放于桌面,头部向前平视,不做小动作。

  养成良好坐姿,书写时,眼离书本一尺远,手离笔尖一寸远,胸离书桌一拳远;读书时,两手持书的下角,书斜立放于桌上。

  2.会“看”的好习惯

  课堂上不东张西望,眼睛会看。

  3.会“听”的好习惯

  听老师讲课:听清老师提出的学习要求,避免走弯路;对教学重、难点和疑难问题,集中注意力听,不插嘴,力求解决。

  听同学发言: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发言,不议论,仔细分析正误,启发思维。

  排除内心环境和身边同学的干扰,倾听与学习相关的讲话。

  4.会“思考”的好习惯

  思维跟着老师走;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用已学的知识或联想到的知识组织好语言,及时回答老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

  学习从不同角度思考解决问题。

  学习中能够利用已经积累的知识大胆质疑。

  学习中遇到困难力争自己动脑筋解决。

  在课内外学习中能够提出有质量的问题。

  5.会“发言”的好习惯

  发言要用普通话,课堂不说与学习无关的内容。

  课堂上不交头接耳说小话,想交流与学习有关的问题和想法时应先轻举半臂右手示意老师。

  老师提问到自己时,应马上起立,大声回答。

  起立发言:经老师允许后立即起立,成立正姿势,眼睛望老师,说话声音洪亮,大方得体。同学答问时,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认真思考,等待同学发言完后再补充。

  小组发言:征得组长同意后,在组内发表自己的看法,声音不能过大或过小,以小组内同学刚好能听清楚为宜,说完立即坐好。

  发现老师失误时,不要嘲笑或故意使老师难堪,而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场合,委婉地向老师提出。

  6.会合作的好习惯

  小组合作,听组长安排。

  按组长分工要求力求做好自己的事。

  小组交流声音控制在本组刚好能听清为宜。

  按老师要求合作完后,立即以端正的坐姿告诉老师和全班同学。

  当同学向自己请教问题时,不应傲慢,应态度诚恳,语气谦和。

  当同学向自己借文具或其他物品时,如果不能借予,要诚恳地讲明原因,不要生硬拒绝。

  7.会笔记的好习惯

  边听边思考,边思考边记忆。一边听讲,一边做笔记,或者在书上,卷子上圈圈点点。

  8.会书写好习惯

  静心,保持良好书写姿势,书写正确、规范、工整、美观。

  做到提笔就是练字。

  写字时,低年级尽量少用橡皮擦;中高年级不用修正纸、修正液等涂改。

  9.会上台讲解的好习惯

  学生到讲台前演示、解答问题,上、下脚步要轻,态度自然,声音洪亮,举止大方。

  10.

  专注学习好习惯

  课堂上不吃零食,不喝饮料,不做任何与本堂课学习无关的事,未经老师允许不得随意离开教室。

  11.

  公共教室上课好习惯

  在公共教室上课,须听从指挥,爱护仪器设备,保持室内清洁、安静,不得在桌、椅、墙上等地方乱涂乱划,离开时检查公共教室卫生。

  (四)课堂礼貌用语

  1.上课时,值日生呼:起立;学生齐呼:“老师您好!教师呼:同学们好,请坐下。

  2.下课时教师呼:同学们再见!学生呼:老师再见!3.领导(老师)听课结束,临近学生:请××先走。

  4.学生质疑,先举手,再说:请老师再给我讲一次,我未听清楚,教师讲完后,学生应说:谢谢你,老师。教师应向学生说声:请坐。

  5.上课迟到,学生在教室门口呼:报告,教师回答:请进。教师迟到,应说:对不起。

  6.在教室遇到领导或老师,学生应说:客人好!校长好!老师好!老师再见!客人再见!

  (五)课堂安全好习惯

  1.规范操作好习惯:实验课动手操作前,认真倾听操作要求,认真观察操作示范,操作时动作规范,注意安全,要防患于未然,确保安全。

  2.用笔好习惯:钢笔、铅笔不用时放在文具盒里,不能拿在手里把玩,更不能对着自己的脸、眼睛、身体或同学的脸、眼睛和身体,以免造成伤害。

  3.实验工具不能当作玩具玩耍,以免弄伤自己和同学。

  4.学具规范使用好习惯:实验用品均在老师的指导下按要求使用、整理、收放,不对自己和同学造成身体伤害。

篇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方案

  

  **市**路小学

  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校的道德与法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依据教体局学科教研要求及我校教学计划(2021年为质量提升年),紧密结合我校的教学实际,以深化品德课程建设、提高品德学科育人质量为重点,加强学科课程实施力度,强化学科专业学习与研究,重视学科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进一步深化品德学科教学改革,增强课程标准意识,加强新教材研究,提高课堂教学的规范性和针对性。借力教育信息化,促进信息技术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发挥名师示范引领作用,分享教学经验,探寻教师专业发展路径。

  二、工作目标

  1、各位教师以《道德与法治教育课程标准》为准绳,以现行的教材为依据,完成各年级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

  2、教师要熟悉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明确课程目标,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由教材中的事例、道理来规范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大力推进学科生本活力课堂的构建,让学生学习真正发生、活动体验

  真正参与、品德养成真正落地,努力改变部分课堂“看图画、教课本”的现象,还真实生活体验于课堂,让品德课堂充满活力。

  4、加强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学科能力的培训,树立新型教育理念,创新教学过程,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工作措施

  1.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版教材培训教学建议。根据本学科教师兼职教师多,学期初继续对教师进行系统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的培训与学习指导,使老师们明确课程是什么、怎么教,正确把握培养目标及措施,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水平。

  2、根据市教研室“开齐、开足、上好”的课程原则,贯彻落实课程实施方案,确保每一堂课都能够上实、上好。

  3、积极开展听课、评课活动,鼓励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信息技术的运用,结合我校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向课外延伸活动,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

  4、在备课方面,倡导“高效、共享、反思”的联合备课方式,特别要注重教后反思,及时捕捉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败,逐步提高反思能力,形成反思习惯。要求每位老师按学校要求上交每月教学反思(重点结合自己的教学案例反思,归纳至少一种教学模式),并在组内交流以、学习。

  5、加强对生本活力课堂流程的反思改进,积极推进学生品德学科学习活动的自主、高效,重视师生之间交往互动、平等共享关系的构建。

篇五: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方案

  

  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方案

  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方案

  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为了更好地发挥该课程的教育功能,指导教师理解和把握本课程课堂教学的新理念、新要求,特制定小学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教学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国家课程计划和《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统一要求,切实提高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质量,有效地改变品德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基。

  二、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刻理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课程性质和基本特征,正确区分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和以往小学思想品德课的区别。在教学过程中突出这两门课程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开放性的基本特征。提倡采用生活体验式和问题探究式为主的课堂教学策略。

  2.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工具和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教师必须熟悉教材、研究教材,最后达到理解教材。具体做好以下几点

  (1)通读全套教材。教师要把所任学科全套教材通读一遍,将教材的编写框架进行梳理,了解各册教材间的内容结构、知识衔接、编写思路、编写体例和教材特色,做到整体把握教材。

  (2)细读本册教材。教师要将所任学科全册教材的各个单元进行详细阅读和理解,准确把握各单元的内容、结构以及各课之间的联系。

  (3)精读本课教材。教师要反复阅读即将授课的教学内容,弄清本课由几部分内容组成,每部分内容有什么要求,其活动设计要达到什么目的,各部分内容之间有何密切联系,并重点思考以下三点

  ①本课教材设计了哪些内容,编者的意图是什么,教学目标是什

  么。

  ②教材内容与当地实际和本校情况是否相符,应补充或更换哪些内容。

  3.根据本册教材要求、学生特点和需求,确定学期教学目标,安排教学进度。

  整体设计、规划与教学相关的搜集、调查、参观、访问等实践活动。协调与学校活动、其他课程的配合。在此基础上制定学期教学计划。

  4.进行单元备课。根据课程设计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特点,分析各册教材中相关单元的联系与区别,明确单元定位。

  5.进行课时备课。依据教材特点和学情分析准确定位课时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课时目标的表述应具体明确,具有操作性,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三维要求。

  6.根据教学需要,开发、利用校内外的相关课程资源,准备录音、投影、课件等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手段和课程资源的利用要为教学服务,不求花样繁多,但求切合实际,注重实效。

  (二)教学实施

  1.根据教学需要,布置、参与和指导学生开展阅读、搜集、观察、实验、调查、访问等课前准备活动,并及时了解学生的完成情况。

  2.课前熟悉教案,准备好教学所需的教具和材料等。

  3.教学过程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思路清晰,结构合理,容量适中。

  4.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常用的教学活动形式有讨论、资料调查、现场调查、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参观访问、欣赏、练习、讲故事、讲授等。教学活动形式和方法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经验背景、能力水平和学习主题要求。

  5.根据学习主题要求和学生特点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获得体验感悟。低年级宜以活动体验式教学为主,中高年级宜增强问题探究式教学。

  6.教学空间不限于课堂。根据学习主题需要,结合学校和本地实

  际,可以扩展到校园和校外相关教育场所。教学时间可以在与学校活动或其他课程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延展。

  7.根据学习主题需要,布置行为练习、资料搜集和阅读、调查访问等课外延伸活动。课外延伸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应关注学生个别差异,注意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实践性活动需要考虑可操作性和安全性。

  (三)学习评价

  1.学习评价要从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

  主的发展性评价。

  2.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学习结果等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学习态度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包括学习中观察、探究、思考、表达的能力,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与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等;学习结果指完成学习任务的质量和进步程度。

  3.以特色作业为载体加强师生对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课外延伸活动的重视和挖掘。每个学生要有二至三份优秀的活动作业,具体来说一至二年级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习实际,完成一份活动记录(可写、可画、或粘贴照片),记录本学期学习这门课程最感兴趣的一个活动过程或场景。三至五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品德与社会》的过程中,可以记录一次实践活动过程,或者针对某个问题进行调查,提出合理化建议等等。避免把课后知识性的习题当作特色作业。

  3.评价主体多元,有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家长和社会参与评价等方式。评价方法多样,有教师观察记录、学习活动记录、学生访谈、作品评析、书面测试等方法。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式、方法,并不断探索创新和完善。

  4.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即时评价,及时进行学习反馈。做好课内外学习活动记录和评价。以主题单元为单位进行阶段性评价和反馈。《品德与社会》期末进行必要的书面检测。结合日常观察、学习活动

  记录、阶段性考查、期末检测等方式,综合评定学期学业成绩。

  (四)教学资源

  1.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资源是多样、开放的,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根据教学需要,可利用学生的经验、兴趣等生活资源;利用学校、学生家庭、社区中的各种物质设施资源;利用学校周围的社会教育机构、自然环境资源;利用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人力资源。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注意因地制宜,注重教学实效。

  2.教师应重视阅读报刊书籍,关注时事新闻,加强科学常识、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完善综合知识结构,以适应综合课程教学要求,注意

  运用相关知识和社会信息资源开展教学。

  3.注意利用学校教育活动和其他课程的成果,特别是与学校德育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等相互结合,资源共享,实现综合教育效益。

  三、保障措施

  (一)开足课时,配齐教师

  严格按课程计划规定的教学时数开足课时,不能随便减少课时或提前结束课程。要采取得力措施,杜绝任课教师擅自将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课时挪作他用,确保上好品德课。

  (二)稳定师资队伍

  学校应重视保持品德学科的教师队伍相对稳定,采取得力措施培养品德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研组长等,引导品德教师善于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制定研究方案,开展课题研究。合理配置教师、经费、信息等资源,为课题研究提供保障。教研组要加强对教师个人教研、教改课题的指导。

  (三)支持教师培训

  学校要充分认识品德教师工作的重要性,理解和支持品德教师的工作。支持品德教师参加学习培训,鼓励品德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改革进取、不断成长,提高品德课堂教学质量。

  (四)教研组织要健全

  教研组活动要规范管理、科学安排。学期开始有计划、学期中间有活动、学期结束有总结

  (五)教研活动抓实效

  教研组要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重点开展研究讨论。每月至少开展1-2次活动,活动主题明确、活动方式多样,活动过程要有记载。每位品德教师每学期要精读一本教育教学理论书籍,上一节研讨课,撰写一篇教学论文或案例与反思。让教研活动真正成为品德教师交流信息、分享经验、展示成果的一个重要平台。

推荐访问: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 法治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