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3篇

时间:2023-05-28 12:10:04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区域内学校教育发展的失衡与对策

  一、区域基础教育失衡的原因。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一种理想,一种新的境界,一种新的教育发展观,也是一种科学合理的政策导向。其内涵主要包括三个层面:

  (1)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省域之间、市域之间、县域之间、乡域之间以及城乡之间,都要统筹规划,实现均衡发展。

  (2)区域内部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

  (3)群体之间的均衡发展,应特别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目前,导致我国区域基础教育失衡的原因主要有:

  1、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

  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导致了历史、经济和文化的差异,并导致了区域间基础教育发展的失衡。我国东部、中部与西部之间,沿海与内地之间的经济、政治及文化发展极不均衡。再加上城乡经济二元分化的事实,使城市享有更加优质的师资。农村地区由于生活条件恶劣等原因,不仅难以留住优秀教师,许多地区还面临教师短缺、大量代课教师存在等事实。尽管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城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的差距不断缩小,但城乡之间的教育投入差距依然存在。

  2、“差别化”政策的影响。

  在公共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政府为了促进城市基础教育的发展,不得不采取非均衡发展的策略,即先城市、后农村;先发达地区,后欠发达地区;先“重点学校”、“师范学校”,后一般学校、山区、海岛学校等。教学名师、高级教师集中在市区;教学氛围营造向城市倾斜,文明校、先进校集中在市区;教师招考从农村向城市、农村学校优秀学生被城市学校高价引进、留守儿童受到漠视等现象依然存在。这种“差别化”政策使各级政府在配置教育资源时,还是优先保障发达地区和重点中小学的发展,这必然导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均衡。

  3、现行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不完善。

  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基本上实行的是省级统筹,各级政府分级管理的模式。这种体制存在许多弊端。首先,教育经费分摊主体责任不明,分担层次较低。一方面,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在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中所占的比例较低,居民家庭承担了较大份额的教育经费;另一方面,县级政府分担的义务教育经费比重过大,对于经济欠发达县乡来讲,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其次,由于教育投资分配、使用的监督管理机制也不健全,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经常出现教育经费的挪用或截留,从而影响基础教育的发展。

  二、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

  1、明确并强化各级政府职责。

  在我国,政府在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

  用,因此,应明确并强化各级政府职责。各级政府要严格执行中央和省、市各级政府的相关政策,根据区域的实际情况和现实需求,建立健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各种机制,制定和执行相应的政策及对策。如制定区域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办学的基本标准,建立稳定的教师队伍制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强化依法治教和监管力度,严厉打击乱收费等行为。

  2、调整招生政策,关注弱势群体。

  在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尊重弱势群体的教育需求和受教育权利。如针对民工子女流动性大,生源广,家庭教育环境差、年龄跨度大等特点,学校应采取“有学额就招,符合条件的可以插班,允许随时转学”的管理方法,保障民工子女享受与本地学生同等的教育权利。

  3、经费投入上实行两个结合。

  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经费是基础。而经费问题的解决,主要应该抓好两个方面,实行两个结合。首先,一方面,实行国家划拨与社会力量筹措相结合。另一个方面,在国家财力提供有限的情况下,要广开财源,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办学体制实行公办与民办并举。其次,从经费的分配上,实行面向全体与个别倾斜相结合。在城乡基础教育经费的分配上,要面向全体,同时还应该向个别倾斜,对这种个别,适当加大经费分配投入的比例和力度,这对加快改变其落后的状况,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应该的、必要的、也是有效的。

  4、调整学校督导评估。

  由于长期教育校际评估和“重点学校”政策的错位,导致我国教育督导评估主要停留在学校的鉴定、分等级问题上,政府将有限的教育资源主要投入“重点学校”“师范学校”“窗口学校”,这样的督导评估政策加大了校际差距。为了促进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教育行政官员必须转变政绩评价观念,以学校均衡发展为导向,制定统一的、非歧视性的学校评估标准,淡化学校等级评估观念,同时加强对薄弱学校改进的指导和支持。

  在现阶段,受到历史和现实等因素制约,我国的教育改革相对滞后,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师资力量仍然较为薄弱,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设施、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依然偏于传统而创新不足,对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仍缺乏应有的重视和足够的举动。实现区域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并不会一蹴而就,这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渐拓展的过程,需要全社会坚持不懈的努力。

篇二: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进一步加大统筹力度,强化政府责任

  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对均衡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工作不力。有的地方概念模糊,以为只要把发展水平搞上去,均衡水平自然就提高了;有的地方只满足于低水平均衡,缺少整体提升发展水平的工作动力,对实现均衡发展目标有畏难情绪,存在等靠要思想;有的地方未能形成政府统筹、部门合力推进的工作局面。有些地方教育经费缺乏长效保障机制。

  针对上述问题,要进一步督促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将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摆在教育发展重中之重地位,做到政府行为“三个到位”:一是责任到位。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列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签订目标责任书,加大宣传力度,上下联动,形成党委政府领导、部门参与、社会支持的浓厚氛围。二是投入到位。把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作为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保障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的关键,建立和完善教育经费长效保障机制,切实落实法定增长要求,满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三是工作到位。对照国家标准,结合地方实际,采取针对性政策措施,切实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正确把握均衡发展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工作的动态性,做好长期规划,明确阶段任务,坚持常抓不懈。

  二、进一步推进标准化建设,确保兜住底部

  有些地方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城乡有一定差距。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硬件条件和办学水平整体上落后于城市学校,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设备相对陈旧,教学仪器和图书资料相对不足。二是一些小规模学校、村小和教学点基本办学条件亟待改善。农村学校特别是边远地区的农村学校条件艰苦,教师待遇低,很难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任教,教师数量不足、结构短缺,水平相对较差,使这些农村学校管理水平、教育质量无法迅速有效提高。三是一些城市学校教育资源相对紧张。在一些省会城市和地级市,由于原有规划不足,城市建设中配套学校建设不力,加之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产生了新增入学压力,使得这些主城区学校出现了资源紧张,生均校园面积、生均校舍面积不达标,以及大班额现象。

  针对上述问题,要进一步督促地方各级政府明确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策略,将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作为基础性工程,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一是突破薄弱环节。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强调“雪中送炭、抬高底部、倾斜薄弱、补齐短板”原则,将各级财政资金重点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倾斜,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重点解决各地各学校存在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的薄弱环节。二是提升办学水平。深入研究对策,重点解决农村地区小规模学校、村小和教学点的硬软件配置,全面优化其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和质量。三是正视新问题。积极应对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城区教育资源紧张的问题,多部门协作,积极解决老城区教育用地和校舍建设问题。

  三、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破解发展难题

  由于优质教育资源整体不足,校际间资源配置与办学水平仍有差距,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仍普遍存在,均衡发展复杂性加剧。一是在有些地方,“择校热”现象未能有效遏制,重点校、重点班及大班额现象仍然存在或变相存在。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状况未得到根本扭转,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尚有一定阻力。二是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教育保障、关爱体系仍需加强和提高。虽然各地努力实现“两为主”,但在一些地方,相当数量的孩子仍在民办学校、打工子弟学校就读,而这些学校整体条件和水平相比公办学校存在一定的差距。三是教师交流存在体制障碍,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不完善,教师聘任制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教职工编制标准与实际情况出现城乡倒挂,城乡教师工资存在差距,对流动到农村学校的教师给予的补贴极少。

  针对上述问题,要进一步督促地方各级政府落实国家要求,创新均衡发展的体制机制,以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着力点,加大攻坚力度,力求取得突破性进展。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一是继续探索有效机制。进一步探索学区一体化管理、学校联盟、手拉手、教育集团、对口支援、乡镇中心学校教师走教等办学模式和手段,扩大交流的覆盖范围。二是不断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对民办教育给予关注,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对于企业、部门、高校举办的义务教育学校,应纳入地方政府统筹管理,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资源均等化。三是建立健全制度。建立“县管校用”的义务教育教师管理制度,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统一管理教师人事关系和聘任交流,使教师由“学校人”变成“系统人”。“实行城乡统一的编制标准,设立机动编制,用于教师交流”,为校长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提供制度保障。强化校长教师交流的激励保障机制,会同有关部门,在编制核定、岗位设置、职务(职称)晋升、聘用考核、薪酬待遇、评优评先等方面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鼓励校长教师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工作或任教。

  四、进一步完善督导制度,保障目标实现

  目前,教育督导机构的行政监督地位和职能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现有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无法满足工作需要,尚未建立健全长期有效的问责机制,影响督导的权威性和实效性。

  针对这一问题,要进一步督促各级地方政府深入贯彻十八大和三中全会的精神,落实《国家教育督导条例》,一是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完善教育督导体制。按照管、办、评分离的原则,逐步理顺教育督导机构职能与教育行政管理职能的关系,以便于发挥督导职能,强化督导权威。二是加强督导队伍专业化建设。逐步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素质全面、经验丰富、能充分适应现代教育督导工作任务的各级督学队伍。

篇三: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主要问题归因及对策

  【摘

  要】我国义务教育在均衡发展进程中呈现多种形态,其现实问题背后,暗藏着错综复杂的原因。本文对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非均衡”问题进行提炼并作出理性分析,站在理论高度提出了实践对策。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这一教育问题,引起政府和公众的重视,更有助于我们寻找对策,理性面对这一中国社会发展中迟早要解决的难题。

  【关

  键

  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14)04-0005-04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在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后的又一发展目标,它既是满足全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的重要手段,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必要前提。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关注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归因

  我国义务教育在均衡发展进程中呈现多种形态,其现实问题背后,暗藏着错综复杂的原因。对“非均衡”问题进行提炼并理性分析,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这一教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育问题,引起政府和公众的重视,更有助于我们寻找对策,理性面对这一中国社会发展中迟早要解决的难题。

  (一)教育目标偏颇,导致教育发展重智育、重考试,轻德育、轻体育

  纵观中国的教育,不论是在中国历史中漫长的封建制度时期,还是在大力提倡教育民主的时期,以及改革开放初教育发展的过渡阶段,精英化教育取向都有其必然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精英化教育取向已不能满足社会进步对公民的需求。

  1.精英主义教育思想对教育目标影响深重。由于历史上精英教育影响以及“应试教育”的压力,我国当前的义务教育依然存在着重智育、重考试,轻德育、轻体育等现象。纵观诸多发达国家的义务教育培养目标,普遍重视国民基础素质的提高和发展,鲜有提到为高等教育选拔和输送人才。而我国义务教育培养目标,虽然理论释义比较完善,但育人目标仍然过多地指向“智育”和“能力”层面,其实践是不尽人意的。

  2.教育评价的精英化导向致教育发展失衡。我们的高考、中考、小升初考(许多地区小升初择校考试仍暗中存在)纵向贯通,形成了一个精英化取向的教育竞争系统,它冷酷地泯灭了义务教育的“义务”。究竟是什么支撑着教育在失衡的实践中走远?我们需要检讨失衡的根源――教育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评价。我国的教育评价其实在义务教育阶段就瞄准了中考和高考,激烈的考试竞争助长了考试的难度,制造了义务教育阶段暗中的淘汰与选拔格局,使得考试价值超越于人的道德发展价值之上;也正是由于精英化的教育取向,造成了重点校、普通校、薄弱校的并存格局。如果为这种等级化的格局进行辩解,则连同辩解时所持的观点都是偏颇的。而这种偏颇,则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巨大阻碍。如果不能够淡化考试竞争,把义务教育的评价标准定位在具有公民素质的未来普通劳动者能够达到的水平上,让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获得成功体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只能是永远的“乌托邦”。

  (二)重外延、轻内涵,导致教育质量发展失衡

  何谓教育均衡?当下公认为有三个层次:一是确保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二是保证教育机会和条件相对公平;三是教育结果的相对公平,即教育质量的公平。

  1.教育内涵因素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影响。教育均衡的三个层次中,前两项为显性的外部因素,后一项为隐性的内涵因素。当前,诸多教育者的理解存在简单化情绪,即仅关注教育权利及教育资源配备的均衡。伴随着“普九”目标的基本达成,即教育起点均衡的基本实现,教育的外部因素对义务教育质量的影响将逐渐淡化,教育的内涵因素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影响将会日益凸显。

  2.重外延、轻内涵是当前教育均衡发展的顽疾。什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么是最好的教育?目前尚缺乏固定的标准,最荒唐的是以良好的校舍建筑和先进的硬件设施来标榜优质教育。这是典型的论物不论人,实质上是只论了教育的外在衣服却未曾论及到教育的内在本质。只论人的教育,最糟糕的是只关注各种考试竞争成绩,或者高谈阔论升学率。仅从培养目标上看,这种只讲“规模”不讲“精致”、只论“成绩”不论“素质”的教育,根本不能代表义务教育的“优质”,更违背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本意,是当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中的顽疾。

  (三)教育行政化,导致义务教育办学自主权削弱

  政府层面的教育管理行政化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教育的本质与宗旨,教育部门的管理权被弱化,应属于基层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被弱化,使教育沦为行政的附庸,从而不断在丧失自身可贵的专业品质。

  1.教育部门在教师选聘和职称评聘中缺少话语权。在中小学教师招聘方面,教育规划纲要明确规定:“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资格认定,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按规定履行中小学教师的招聘录用、职务(职称)评聘、培养培训和考核等管理职能。”现实中,教师招聘考试全国没有统一的考试形式和考试大纲,大部分省份由当地教育局对学校招聘教师人员进行汇总,然后由当地人事、编制、组织、纪检等部门统一组织招聘考试。教师招聘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考试的流程包括:发布招聘简章―笔试―面试―体检―录用―签约。考试内容中的公共基础知识等综合知识在量化中占很重的比例,教师专业知识的比例不到50%;有的地区甚至以自我介绍环节代替了说课。这种选聘形式沿用了当前公务员选拔的操作模式,弱化了教育部门的选拔权,忽视了选拔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使部分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的教师被淘汰,而某些死记硬背公共知识的投机人员却高居榜首,甚至为个别者的徇私舞弊创造了条件。同时,在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评定中,由人事部门全程制定和掌控标准、名额等诸多权利,许多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得不到应有的待遇,按资排辈、弄虚作假现象严重,带来重重矛盾,严重挫伤优秀教师的从业积极性。

  2.教育机构膨胀对学校的直接干预过多。众所周知,在当前中国,地方教育局与当地绝大多数的中小学之间是上下级关系。首先,因教育局拥有对中小学校的过多管理权责,使他们将自身的自利需求强加于学校。加上教育部门不仅职能科室过多,而且职能交叉,形成了众多部门同时且重复性地对基层学校进行业务部署、检查监督、评估考核的局面,其下达的任务既庞杂又存在着交叉和重复,使学校不堪重负,干扰了学校教育教学秩序。其次,教育有其独特的活动规律,而行政职能人员中有一部分鲜有优秀的一线教学经验,他对学校的领导无疑是外行对内行的领导,这种行政制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度因以往造成的许多尴尬已在一线工作者心中失去威信,学校又因这种上下级关系不得不言听事行。当学校的教育自主权被剥夺殆尽,学校和教师会产生沉重的雇佣感和无奈感,甚至渐渐地淡化了教育的本性。

  (四)属地管理形式化,导致地域内学校发展人为失衡

  早在1995年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教学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就有规定:“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实现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是发展我国教育事业,改革我国教育体制的基础一环”。其实质是实行属地管理双重领导,即按行政区划进行教育管理。在教育实践中,存在以下弊端:

  1.双重领导下的属地管理流于形式。一个区域范围内,存在着省直属、市直属、区属和民办四类学校,其中省、市直属和民办校在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师资配备、课程设置、升学及招生等方面,分别由省、市等相关部门直接管理。而区一级的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只对区属公办学校负责,仅在组织各类考试、召开文体活动这类工作中对上级直属校和民办校有一些调控权。其中,部分学校借助公办民营学校的办学模式,收取高额择校费。同时,在调配大批优秀师资、配备精良设施、网罗大批优质生源、投入大量资金的基础等方面自然远超普通区属公立学校。这些得天独厚的直属校并非都一定能够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大批英才,但却占据了很多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薄弱校和普通公办校的办学资源,导致了办学形势和教育质量的严重失衡。

  2.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是择校热的根源。教育属地管理的形式化,导致义务教育阶段在不同学校学习学生享有不均等的教育资源,并且差距极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差距将逐步扩大并衍生了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择校热”。择校,归根结底争抢的是优质的教师资源,义务教育优秀教师资源的布局不均,导致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无法满足。为了遏制择校现象,教育部门出台了“三限(限人数、限钱数、限分数)”、“电脑派位”、“就近入学”等拯救政策及措施,但是并未真正解决此问题。“以钱择校”、“以权择校”的现象使教育的公平性和公益性受到了严重损害,并且强化了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现象的不满情绪,恶化了教育发展环境。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主要问题的对策构想

  直面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存在的瓶颈问题,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把握中国特色教育事业规律,公平合理地配置公共教育资源,进一步缩小地域、城乡、校际之间的差距,不断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从而真正地实现教育事业均衡、持续、健康发展,这是当前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实施公民化教育,调整育人目标与评价取向

  实现教育均衡意味着:我们的教育不能只培养少数精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英,每一位学生都应享有相同的受教育权利和机会,每一位学生都应当平等地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教育不仅要培养一定的创新拔尖人才、数以千万计的高级专门人才,更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普通劳动者队伍,这样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1.育人标准指向大众。社会本身是一个功能复杂的大系统,它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多层次的,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专业的学术人才,同样也需要具有应用能力的技术型人才。有什么样的人才观,就应有什么样育人目标。义务教育是面向全体公民大众的普及性的基础素质教育,其根本责任是让受教育者在义务教育阶段都能获得成功体验,享受到平等的人格尊严,最终成长为合格的社会劳动者。因此,必须树立科学的、与时俱进的、符合时代特色的育人观和质量观。

  2.以“全面合格”为标准,颠覆传统评价取向。一项宏大建筑的每一寸基础都合格,是否算优质基础工程?一个遵纪守法,能够保证自己生产的每一颗螺丝都合格的工人,算不算优秀工人?同样,我们的义务教育同样可以尝试将发展评价与选拔性考试分离开来,一个全面合格的学生,即使每一方面都不拔尖,也可以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优秀学生。需要强调的是,“全面合格”显然不仅仅定义为考试成绩合格,而是品德、审美、体质、劳动素质都合格,“全面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合格即优秀”可以带我们走出教育评价的误区――优质教育不能仅以考试成绩作为依据,而是要以全面素质的合格作为底线。如今,我们的教育在德育乏能、劳动敷衍、美育功利、体育如同虚设的困境中愈陷愈深,“全面合格即优秀”的评价取向,不仅能够帮助绝大多数学生因全面合格而优秀,而且能够帮助那些以底线坍塌为代价的高分学生因全面合格而更优秀。

  (二)着力内涵发展,教育要主打均衡优质牌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现了基本的教育均衡,实现了人人“有书读”,这只是外延式地解决了教育均衡发展的焦点问题,而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均衡发展正从外延步入内涵,即人人要“读好书”

  1.明确教育内涵发展的基本核心。何谓“读好书”?生命教育理论为我们做出了诠释:“教育的目的在于增长智慧,健全人格”。所以,真正的优质教育,不仅在于给予,更在于启迪,在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本质,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在于用教育的力量,尊重学生的个体生命,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为学生的一生负责。可见,教育的内涵发展,必须以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为基本核心。

  2.提高质量是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教育质量的提高决定着学生生命质量的提升,即教育内涵和教育质量可以统一起来,我们称之为均衡优质。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中,需要将教育改革的重点逐步由外部向内部、由宏观向学校、由提供条件向实践创造转换。即追求充分挖掘教育内部潜力,全心全意地致力于教育尤其是学校内部组织制度和文化的更新,课堂教学的潜能挖掘,学生发展路径等方面的探索,实现校长、教师在教育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教育行为乃至整个生存方式的更新,最终促进师生精神生命的主动健康成长。需要强调的是,义务教育内涵均衡发展不是平均发展,也不是要把高的拉下来,而是不断缩小差距,不断向教育的高质量迈进。这个发展的走势总是由不均衡到相对均衡,再到不均衡的动态过程。这是一个让教育实现从“魂”到“体”,从规定到创造的艰难转化过程,需要几代教育人的不懈努力。

  (三)行政部门简政放权,将评聘教师的权利交给教育

  如何焕发学校的活力,改善品质,办出特色?首先要做到政府放权,将选聘教师的权利还给教育;教育局简政,让学校轻装上阵。1.政府部门放权。政府部门应将评聘选拔教师的权利还给教育部门。首先,厘清教育部门和编办、人事部门的职责任务,由教育部门出台招聘政策,笔试命题由行署教育局视具体情况确定,要求充分体现所招聘人员的职业和岗位特点,重点考察应聘人员的综合业务知识和学科专业化水平、工作技能;专业知识由教育部门负责命题,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设置专门的说课或讲课环节,将招聘考试形式向专业化转变。其次,给予基层学校一定的自主选拔人才权,制定行业标准,通过学校教学评价、学生评价、教学实践以及全校考核、公示,把类似公务员式的选拔方式变为专业型选拔方式,注重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在职称评定方面,应充分考虑教育系统的实际状况和需求,以教育部门的考核为主,并为业绩突出的优秀教师开辟绿色通道,破格认定,保证教育部门在教育人事管理中应有的话语权。

  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管投入、出政策、做支撑,这才是政府部门应有的作为。

  2.教育行政简政。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和指导,对地区教育发展具有关键性的导向作用,是确保学校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作为教育行政部门要明确自身的职责,为学校办学提供更为适合的发展环境。首先,在不突破总编制和职数的前提下,相似职能科室撤并,精简人员,根据基层学校实际需要设置科室,配置职能、职数及人员,各科室按照“统筹协调、分工合作”的原则,构建便捷高效的教育行政管理架构。其次,在精简行政科室的同时,调拨部分业务能力强的人员充实业务部门的力量和基层学校教师队伍。学校作为国家事业单位,在经费上依附于国家和地方财政,但在办学方面应当有适当的自主权,教育管理部门应精简工作布置流程,合并相似工作任务,简化考核程序,科学提高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评估考核效率,将教育自主权充分还给学校。

  (四)统一调控,教师交流区域同下一盘棋

  教育属地化管理的初衷,就是要将区域内的所有学校当做一盘棋来下,教育管理上统一规划,均衡配备师资力量,使相同地域内的校际之间差距不断缩减,实现均衡发展。

  1.属地范围内统一教育管理。行政区内义务教育范围内的省、市、区直属校乃至民办学校,应统一纳入本区所属学校管理范围内,统一接收属地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在教育教学上做到统一部署、统一要求、统一管理、统一指导。学校业务方面的重要事项,在充分尊重学校个性办学的基础上,要及时向属地教育主管部门沟通汇报

  2.建立灵动的教师交流机制。校际间师资力量的均衡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前提。省、市直属校和部分区属学校均拥有一定数量的优质师资,而部分区属校、农村校不但师资力量薄弱,仅有的几个优质师资还常常被大校、名校“挖墙脚”。在这种现实背景下,可考虑实行区域统筹的教师交流策略,即打破校际界限,实现优秀教师资源的流动任教。期间,要充分规划交流配额、交流年限、教师待遇、激励机制等一系列相关保障政策,形成一套完整的配套机制,教师交流任教方能落到实处。于此同时,亦可实行普通教师交流策略,利用优质校的教育资源拉动整个属地的教师队伍提高,让教师突破校际间的壁垒,在岗位上相互切磋,形成学习网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络,最大限度地节约时间、拓展空间,实现教师培训成效的最大化,以师资队伍整体提升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综上所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和历史的概念,它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变化,存在问题是教育发展进程中的必经阶段。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倡导并推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仅能对我国目前义务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症状给予改善和解决,而且能够在教育理念更新、战略转型、科学发展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推荐访问: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均衡 区域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