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城区**村乡村振兴情况的调研报告

时间:2022-12-17 08:35:05 来源:网友投稿

一、基本情况

牛山村位于晋城市城区西上庄办事处东北部。其利用邻城近市的地域优势,借助白马寺山森林公园的延伸拓展,依托悠久厚重的文化底蕴,依靠依山傍林的自然景观,多年来,在“农林文旅康”产业发展上持续发力,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百姓生活持续提升、生态农业初见成效、乡村旅游品牌呈现、农耕文化成绩斐然。先后被评为“省级文明村”“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晋城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

(一)坚持和完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为打造美丽乡村提供组织保障

要实现多方面的统筹整合进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必须突出党在工作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关键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牛山村党支部现有党员34名。其中女党员4名,男党员30名,下设3个党小组;
支部共有3人组成,村委班子3人组成,其中交叉任职1人;
全村共设有村民小组16个,有村民代表16人。牛山村党支部一方面充分发挥两委班子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组织领导作用,利用专题培训、外出学习、科学论证,不断提高干部对美丽宜居乡村的认识,增长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认真按照“四美两宜(生活美、生态美、家园美、田园美、宜居宜业)”的要求,因地制宜抓发展,实事求是搞建设。另一方面,尊重广大村民的意愿,广集民智,建立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一事一议”民主决策机制。通过强化班子建设和完善制度保障,使党支部的核心领导更加巩固,班子团结,干群融洽,目标一致、信心百倍,对建成美丽宜居家园增添了无限美好的憧憬。

(二)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加强主导产业发展,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产业兴旺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一方面要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激发农业发展新动能。另一方面围绕“农林文旅康”发展战略思路,定位主导产业为农业生态休闲旅游业,按照“以特色种植为基底,以休闲体验为核心,以农业旅游为主线,以品牌打造为路径,以示范带动为目标”的战略思路,发挥农业多种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为农民创造产业链增值效益。最终,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优产品结构,调顺产业体系,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为晋城市乡村旅游和生态农业发展的新典范。

(三)依托好山好水好风光等自然人文优势,打造田园综合体新模式

牛山村有着十分优越的自热资源优势,也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按照晋城市城区“三线三片”的区域布局,在白马寺至吴王山步行绿道沿线,打造西上庄田园综合体功能区,主要内容突出一个“山”字:利用白马寺山、玉屏山、吴王山得天独厚的良好生态环境,以“欢乐牛山”“文明夏匠”“生态坡底”“休闲山西底”“民俗南掩”“运动南畔”等特色鲜明、具有典型太行风情的原生态村落和层层梯田田园风光为特色,以粮油、中药材、花卉种植等创意景观农业为底色,整体规划,连片开发,打造城区创意农业与多产业融合发展的田园综合体新模式。

(四)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努力打造宜居宜业乡村

牛山村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增加在道路交通、水利设施及教育、医疗卫生等各方面投入,让全村人民共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一是完善各项配套设施和基层建设,对大街小巷全部实行了硬化、美化、亮化,新建了四个健身休闲小广场,并配置了部分健身器材,丰富了百姓的业余生活。二是完成水、电、煤层气、暖气、电视网络等生活配套设施,改善了百姓生活条件,在社会服务方面修建了卫生所、老年公寓、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物业管理办公场所、农家书屋、洗浴中心、便民服务店、文化活动广场等场所。三是积极与市公交公司协商洽谈,开通了牛山至火车站的31路进城公交车;
为了改善村上的环境,专门修建了环村公路,解决了因大车入村带来的一些环境污染等问题。

二、主要问题

总体来看,牛山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局良好,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乡村振兴仍处于起步阶段,距离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和广大群众的期望仍有一定差距,进一步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还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城乡发展不平衡

改革开放确实有效地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但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和影响,我们国家依然存在着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较明显等问题。牛山村虽然基础设施水平有了进一步提升,但水、电、气、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投入不足与重复建设问题并存,其中乡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是突出短板。目前为止,仅有一条公交线路通往牛山村,道路通达度不够,制约着牛山村的进一步发展。

(二)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不足

乡村振兴进程中仍存在要项目、等资金、靠上级的思想,“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政府干、农民看”等现象依然存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不够,组织发动群众的方式方法陈旧,干部拍板多、农民声音少,发挥农民主体地位和主战作用不够。乡村本土实用技能人才缺乏,农民自主创业、自我发展能力弱,成为制约农民发挥主战作用的重要因素,农业现代化和乡村产业发展缺乏有能力、有热情的带头人,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尚不够紧密,辐射带动农户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乡村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仍需提升

乡村产业振兴基础仍不牢固。一是产业发展不足,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一二三产融合度不深。二是品牌建设严重滞后。产业品牌培育力度不够,宣传力度匮乏,缺乏顶层设计,造成有产品无品牌、有品牌无规模、有规模无产业问题依然存在,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三是与农业现代化相适应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不充分,仓储、冷链、物流、信息咨询等服务较为缺乏。

(四)农村地区基层社会治理有待加强

农村大量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空心化”现象普遍,乡村“熟人社会”的治理结构和约束机制逐步发生变化,“散”的特征更加明显,客观上造成乡村治理难度加大。主要表现在:一是“去农化”使农村人口持续净流出,使人才向城市集聚,各类资源优势,比如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产品不断向城市倾斜集中,加快了乡村凋敝进程。二是村庄“空心化”现象严重。农村“空心化”不仅表现为居住空间废弃、农村经济衰退、人口流失等问题,还表现为家庭婚姻、留守老人缺乏系统的社会支持、人际关系疏离、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社会问题。

三、意见与建议

(一)做好乡村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

乡村规划做得好不好还是要看其实施效果究竟如何,只有规划本身能够有效控制实施管理的实效,才是一个成熟优秀的规划。由于乡村地区在组织方式、土地制度等方面都独具特色,因此,要形成更有针对性、更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法。第一,在规划认识上,要明确乡村不单单是一个物质空间,还是一个包括生态环境、经济产业、人居环境等要素的系统,应该综合考虑。第二,在规划设计中,要做好顶层设计,挖掘当地地区的特色,借鉴“一村一品”的思路,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风貌。第三,在规划过程中,要加强乡村特色景观保护。传统村落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生产生活智慧、文化艺术结晶和民族地域特色,维系着中华文明的根,寄托着中华各族儿女的乡愁。因此,在乡村规划过程中,应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力度,保护文化遗产。第四,在乡村规划成果表达上,针对受众不同的年龄阶段、受教育程度,形成多样化的成果形式,方便指导乡村规划的具体实施。乡村规划方法直接影响着乡村规划的质量和发展,需要结合乡村规划体系的层次构建,进一步完善规划方法。

(二)用好政策支撑,保障城乡深度融合发展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工作离不开政策体系的支持。从晋城的实践和实际需要出发,全市正在重构促进农村要素活、主体活、市场活的政策体系。围绕“钱、地、人”等要素供给,通过政策叠加的方式强有力地支持了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即通过抓好关键环节,推动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促进公共资源城乡均衡配置。一是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工商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最终形成“政银担保投税”联动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机制。二是提高乡村振兴用地保障。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中大力支持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项目的用地需求。同时,鼓励支持使用国有“四荒”地等未利用土地、低效利用地及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支持农林文旅康产业项目建设。三是完善人才流向乡村保障政策,进一步处理好人才“走出去”“留下来”和“引回来”的关系,畅通智力、技术、管理等下乡通道。积极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细化落实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返乡创业、扎根基层、服务乡村的扶持政策措施,在人员编制、住房保障、子女入学、社保衔接、创业扶持等方面创造良好政策环境,同时将职称评定、福利待遇与推动乡村振兴实绩、服务基层贡献挂钩,确保人才引得来、留得住、有作为。同时,继续把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和对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培养作为今后工作的发力点和新亮点。

(三)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力构建城市和乡村命运共同体

加强农村水电路林网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建立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投入增长机制。提高农村教育教学水平,科学规划农村中小学布局,办好必要的农村教学点。均衡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农村中小学校办学条件和基础设施状况。大力开展农村各类成人技术培训。加强农村医疗队伍能力建设,强化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全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采取新建、扩建、配套、改造、联网等措施,进一步提高农村饮水工程水源保证率、供水保证率、水质合格率及方便程度。同时加快完成现有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和提升农村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

(四)加快绿色发展,建设生态宜居新家园

一是统筹乡村生态保护修复和资源合理利用。树立“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理念,加快划定乡村生态功能保障基线和自然资源利用上线,明确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不得触碰的生态红线。在确保生态环境质量安全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乡村生态资源,推动将山水林田湖草、农耕文化、康养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真正打好生态牌,做好绿色发展大文章,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支撑点。二是深入开展乡村环境整治。巩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实施农村“厕所革命”,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深入推进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完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制度。实施碧水蓝天工程,推广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严格落实“河长制”,加强重要水资源流域整治和保护,保护好饮用水源。

推荐访问:振兴 调研报告 乡村 城区 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