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篇)各单位、部门干部队伍建设工作总结素材汇编

时间:2024-01-30 12:00:05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34篇)各单位、部门干部队伍建设工作总结素材汇编,供大家参考。

(34篇)各单位、部门干部队伍建设工作总结素材汇编

2022年各单位、部门干部队伍建设工作总结素材汇编

(34篇)

目  录

一、党委

1.党的十九大以来公务员队伍建设工作综述  1

2.党的十九大以来青海干部队伍建设工作综述  11

3.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安公务员队伍建设情况综述  14

4.党的十八大以来雅安市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综述  18

5.梨树县全面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综述  22

二、共青团

6.共青团山西省委团干部队伍建设工作总结  24

三、纪委

7.定南县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综述  28

8.新时代高校纪检队伍建设高质量发展路径  30

四、政法系统

9.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政法队伍建设述评  35

10.沅陵县人民检察院探索队伍建设纪实  41

11.运城市两级法院队伍建设综述  44

12.淮南法院队伍建设纵览  47

13.党的十九大以来广西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综述  51

14.鹤壁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队伍建设工作纪实  54

五、教育

15.甘肃省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综述  56

16.海南省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综述  59

17.保定市教师队伍建设综述  62

18.漳州市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综述  65

19.淳化县教育局多措并举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70

五、其他部门

20.党的十八大以来税务部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综述  72

21.甘肃省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综述  81

22.西安市推动应急管理综合执法队伍建设综述  85

23.湖南省推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综述  89

24.阳泉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五年工作纪实  92

六、企业

25.大港油田: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透视  95

26.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二采油厂:推进国有企业党务干部队伍建设  98

27.吉林森工开发建设集团:做好企业D建政工队伍建设的思考  100

28.国资委:国企改革发展中如何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103

29.陕西省煤炭运销公司:国有企业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研究  107

30.中州铝业:加强国企青工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111

31.石油集团公司: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综述  113

32.山东中烟青州卷烟厂:扎实推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纪实  118

33.河钢唐钢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纪实  121

34.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企业年轻干部队伍建设路径分析  124

党的十九大以来公务员队伍建设工作综述

(2022年8月30日)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

新时代,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培养造就一支强党兴党、强国兴国的干部队伍。

公务员是党的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力量,是人民的公仆。努力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公务员队伍, 事关整个干部队伍建设成效,事关党的执政能力、执政基础、执政地位。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对公务员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 领导推动高素质专业化公务员队伍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为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组织保障,为新时代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谋复兴汇聚磅礴力量。

一、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确保正确政治方向

壹引其纲,万目皆张。

***总书记强调,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公务员队伍必须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一是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各地区各部门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公务员各类培训的主课、必修课,作为公务员学习中心内容,教育引导公务员自觉做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 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体公务员通过不同形式系统接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培训。

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DS学习教育,持续推动广大公务员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再上新高度。公务员队伍中600多万名中共党员全面接受精神洗礼,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通过举办读书班、轮训班,开展特色宣讲、专题党课、主题党日活动,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等多种形式,打造学习阵地。

用好融媒体中心、“学习强国”等平台,用好报纸杂志、广播影视、互联网等载体,增强学习教育的实效性、时代感和感染力。

二是加强党对公务员队伍的集中统一领导。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要求,加强党对公务员队伍的集中统一领导,通过《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明确中央组织部统一管理公务员工作。

2018年4月20日上午,北京西长安街,一场简朴而又隆重的国家公务员局挂牌仪式在中央组织部机关举行,这标志着公务员管理体制发生历史性变革。

由中央组织部统一管理公务员工作有利于更好落实党管干部原则,在公务员工作中更好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

公务员管理体制调整后,各级组织部门坚持在党的干部工作全局中推进公务员队伍建设,实现与干部选育管用有效贯通,保持政策衔接,形成工作合力, 提升整体效能。

“过去公务员工作沟通协调环节多,现在由组织部门统一来管,体制理顺了,力量加强了,能够更好地为中心工作服务了。”一位多年从事公务员工作的组工干部说。

三是落细落实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突出政治标准。在公务员考录、遴选、调任、聘任等工作中,各级机关强化对政治信仰、政治立场、政治意识等方面的考察测查,严把入口政治关。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落实到公务员职务职级晋升、交流、奖励等各方面各环节,对政治上不合格的“一票否决”。

考准考实政治素质。公务员法及相关配套法规对加强公务员政治素质考核考察提出明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明确考核重点,量化考核指标体系, 细化考核程序,使政治素质考核具体起来、鲜明起来、落得下来。最高人民法院建立公务员政治素质档案,切实提高政治素质考核考察、政治把关的科学性和精准度。福建在年度考核民主测评表中设置政治素质测评项目,使年度考核成为每年一次的政治体检。

二、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法规的保障引领作用

中国特色公务员制度是依法管理公务员的依据和保障,是落实党的全面领导的重要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以来, 中国特色公务员制度建设不断健全完善,更加成熟定型,保障引领作用更加凸显。

一是从“有法可依”到“良法善治”。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2006年1月1日起施行的公务员法,在我国干部人事制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贯彻落实***总书记“统筹做好公务员法修订工作”的重要指示,公务员法修订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2019年6月1日,修订后的公务员法正式施行,标志着中国特色公务员制度进入科学化、法治化、规范化发展新阶段。

与原公务员法相比,修订后的公务员法更加鲜明提出公务员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调整优化公务员职务与职级设置,巩固拓展分类改革成果,健全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增加禁止性纪律规定和监督管理公务员方面的内容,进一步扎牢从严管理公务员的制度笼子。

“纵观新修订的公务员法,内涵丰富全面、制度设计合理、彰显中国特色, 必将为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公务员队伍提供更有力更有效的法律保障。”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一位教授认为。

二是从“夯基垒台”到“积厚成势”。公务员法修订颁布后,中央组织部加强系统谋划、顶层设计,坚持“立改废释”并重,统筹推进公务员法配套法规建设,着力健全制度体系、完善制度链条、厚植制度优势。

录用规定、培训规定、考核规定、奖励规定、转任规定、回避规定、参照管理单位审批办法近30部重要配套法规相继制定或者修订出台,公务员“进、管、出”各环节的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公务员制度体系的系统性、集成性、耦合性不断提升。

与上位法相衔接,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各地区各部门把公务员法的原则性要求、统一性规定转化为更有针对性、更具操作性的地方性法规和制度文件, 畅通“中间段”、打通“最后一公里”。据不完全统计,公务员法修订颁布以来,全国省级公务员主管部门共制定或修订公务员管理政策性文件570个,废止不合时宜的政策性文件205个。

一些地方按照精准科学、规范高效、务实简便的原则,运用制式化、模块化的方式,将公务员法律法规细化为公务员管理操作流程。黑龙江等地制定“政策服务包”“模版工作箱”“工作流程图”等,将政策规定进一步具体化,健全完善了制度体系的“末梢神经系统”。

“这几年真是公务员制度建设的波峰期,重要法规制度密集出台,公务员管理工作有了制度遵循,我们的工作更有底气了,也更好干了。”一些组织人事干部深有感触地说。

三是从“制度完善”到“效能发挥”。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2019年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贯彻实施公务员法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公务员队伍的意见》, 对公务员法贯彻实施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加大公务员法的学习宣传和培训力度,严格按照法定的权限、条件、标准和程序管理公务员,促使领导干部带头践行公务员法、组织人事干部严格执行公务员法、广大公务员自觉遵守公务员法,依法管理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公务员考核规定》《公务员平时考核办法(试行)》出台后,让广大公务员真干假干、多干少干、干好干坏不一样;
《公务员转任规定》出台后,2021 年公务员转任人数较上年增加55%,促进了公务员合理流动,增强了队伍活力;
 新修订的《公务员回避规定》进一步明确了应当回避的具体情形,操作性更强, 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作用大大加强公务员工作的提质增效正是得益于公务员法的有效实施。

各地区各部门探索创新学习培训和宣传形式,推进公务员法知晓度、覆盖面、影响力不断扩大,法规制度逐步落地生根。

召开31场座谈会,查阅7000余份文件资料,走访10多个中央和国家机关及30多个地方机关,与不同职务职级层次公务员座谈访谈2021年9月至10月,中央组织部在各地区各部门自查基础上开展了公务员法律法规实施情况实地抽查。这是公务员法修订颁布以来第一次“体检”,对提升公务员管理效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深化分类改革,激发公务员队伍生机和活力

“深化公务员分类改革,推行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职级与待遇挂钩制度,加快建立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和聘任人员管理制度。”这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公务员队伍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

党的十九大以来,公务员分类改革蹄疾步稳向纵深推进,“四梁八柱”的制度框架基本建立,按类别管理、分渠道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有效激发了队伍的生机和活力。

一是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的正向激励效应持续发挥。适应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着眼完善中国特色公务员制度,拓展公务员晋升空间,激励公务员干事创业、担当作为,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在试点基础上全面推开。

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2017年6月起,适用于各级机关公务员的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在部分地方和部门开展了试点。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2019年, 中央办公厅印发实施《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规定》。

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实施以来,各地区各部门严格政治标准,注重工作实绩,择优晋升忠于职守、勤勉尽责的公务员、担当作为的“排头兵”、任职较长的“实干家”、默默无闻的“老黄牛”不同类型公务员受到较好激励,一大批政治素质好、平时表现突出、资历较长的公务员晋升了职级。

二是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分类管理取得实质性突破。为进一步提高管理的精准化科学化水平,在综合管理类公务员占主体的基础上,有序将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职位划分出来,实行相应的职级序列和管理制度。

聚焦更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天津、重庆、新疆等地在生态环境、审计、水利、统计等部门设置首批专业技术类职位;
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最高人民检察院分别将大数据和税收风险管理、关税技术、检察技术等职位列入专业技术类管理公务员队伍中的专业技术人才在教育培养和职级晋升方面更加符合自身特点,一支创新能力日益增强、专业素养逐步提高的专业技术类公务员队伍正在集聚。

聚焦提高基层治理能力,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河南、广东等地有序将改革到位的市场监管、生态环境保护、交通运输等综合执法队伍列入行政执法类管理。税务、海关、交通海事系统基层执法单位同步实施行政执法类管理制度90%以上的行政执法类职位分布在地市级以下机关,在基层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支法治意识不断增强、执法能力水平不断提高的行政执法类公务员队伍正在形成。

三是司法人员等分类管理稳步推进。地市级以下公安机关优秀民警可以晋升二级高级警长,实施单独职务序列改革,法官、检察官办案质量更高了这些都是完善司法人员管理制度的生动写照。

各地区深入推进人民警察分类管理,全面实施执法勤务、警务技术职级序列改革,推进人民警察招录培养制度改革,吸纳专业人才,有效拓展职业发展空间,进一步激发和调动了人民警察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职业荣誉感。

深入推进法院、检察院司法人员分类管理,法官、检察官全面实行单独职务序列,法官助理、检察官助理、书记员职级序列普遍推开,司法人员各归其位、各司其职,加强了专业化建设,增强了职业荣誉感、使命感。改革后,各地区法院85%以上的办案力量充实到一线,主要业务部门法官实有人数较改革前普遍增加10%以上,员额法官人均结案数量普遍提升20%—40%,法官司法能力和审判效率显著提升。

同步推进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建设,进一步稳定消防救援队伍,调动了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更好适应了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需要。

四、抓源头抓培养,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源源不断培养选拔德才兼备、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

各级机关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每年录用约20万名各方面优秀人才进入公务员队伍,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是精准科学选人,进一步优化公务员队伍结构。深入推进分类分级考录。中央机关和地方公务员招考普遍根据公务员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和不同层级机关特点命制笔试试题,探索为行政执法类职位单独命制笔试考题,中央机关和多数省区市针对不同行业部门和不同招录群体分别命制面试试题,对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加试专业科目,做实做细录用考察,在省级以上机关推动差额考察, 综合择优确定录用人员,防止简单以分数取人,力求把人“选得准”“用得好”。坚持招考职位、条件、政策、程序、结果面向社会公开,使“玻璃房子里的竞争”更加透明。

围绕服务党和国家重大战略,注重招录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现代农业、生态环保、大数据等复合型人才。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加大招录力度,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稳定社会预期。

促进“三支队伍”交流。统筹考虑优化公务员队伍结构需要和专业性岗位急需,加大从国有企事业单位调任优秀人才力度。2017—2021年全国共调任公务员11万多人。

着眼于为机关补充专业人才,实施聘任制公务员制度。上海、浙江、青岛、成都等地探索建立市场化选人机制,有针对性地补充金融管理、数字经济、智慧城市、村镇规划等高层次专业人才。

有关数据显示,近年来公务员队伍结构持续优化。截至2021年底,全国公务员队伍中35岁及以下的占比30.1%,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占比78.8%,分别比2017年提高2.2个百分点、个百分点。

二是强化培训育人,不断提升公务员队伍治理能力。进入新时代,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复杂变化的国际形势,都对公务员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充分发挥公务员培训培根铸魂、赋能助力的重要作用,坚持需求导向、精准施训,不断提升公务员队伍治理能力。

抓实专题培训,服务重大战略。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实施“十四五” 规划等重大战略开展专题培训;
围绕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开展对口培训,提高公务员推动实施党和国家重大战略的能力。2017—2021年,通过对口培训计划举办专题培训班139期, 培训7500余人次。

抓实初任培训,强化源头培养。坚持公务员主管部门统一举办初任培训班和公务员所在机关开展入职培训相结合,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国100余万名新录用公务员参加初任培训,系好公务员生涯的第一粒扣子,走好从政第一步。

抓实任职培训和在职培训,强化跟踪培养。中央组织部举办厅局级公务员任职培训班、新任市县委书记培训班、中央和国家机关处长任职培训班,示范带动全国厅局长、处长、科长任职培训顺利开展,帮助新任领导职务的公务员提高领导能力,更好发挥骨干作用。各地区各部门通过举办学习报告会、专题讲座、读书班和组织脱产培训,提高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能力。

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中练。各地区各部门把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群众第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广阔舞台,有计划选派公务员承担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任务,引导年轻公务员到乡村振兴、疫情防控、抢险救灾、信访维稳等艰苦复杂岗位和基层一线锻炼,在打硬仗、解难题、办实事中磨练意志、增强本领。

全面从严管理,持续推进公务员队伍作风建设——好干部是“选”出来的, 更是“管”出来的。

随着全面从严治党持续向纵深推进,从严管理干部的制度笼子越扎越紧。各地区各部门坚持严的主基调,严格依规依纪依法开展公务员考录、培训、考核、晋升、奖惩等工作,严格落实公务员交流、回避、退休等规定,规范公务员辞去公职后从业行为,不断拧紧制度螺丝。健全日常管理监督制度,严格执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和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等制度,加强对关键岗位公务员的监督。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着力纠治“四风”,严肃查处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深入推进职业道德建设,加强政德教育,不断提升公务员队伍的思想境界和职业操守。

从严管理监督严出了新气象,积聚了正能量,公务员队伍的政治意识、规矩意识和依法办事意识进一步增强,一泓清泉的源头活水逐步形成。

完善考核奖励机制,激励公务员队伍担当作为国家大事,惟赏与罚。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

***总书记强调,加大正向激励力度,引导广大干部保持良好精神状态, 奋发有为、敢于担当。各地区各部门坚持多措并举、综合施策,有效激发广大公务员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三是聚焦“国之大者”,公务员考核导向更正、激励更准。进入新时代, 干部“干什么”“怎么干”有了新的更高要求,干部考核“考什么”“怎么考” 需要从制度层面作出调整。中央办公厅印发《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 中央组织部修订印发《公务员考核规定》,更好发挥考核的指挥棒、风向标、助推器作用。

党中央部署什么、强调什么就重点考核什么。围绕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 印发《关于改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的通知》,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把高质量发展的“成绩单”、群众的“好差评”作为自身的“正衣镜”、政绩的“度量衡”。江苏探索开展高质量发展年度综合考核,合理运用考核结果,形成对标找差、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考核的“准星”“探头”延伸到阵地最前沿,看得见“炮火”,听得见“炮声”,才能有效组织党员干部当先锋、打头阵。湖北在疫情防控期间组建17个工作组,深入市县乡开展专项督导考核,在全程参与疫情防控中动态观察干部战“疫”表现,推动广大公务员拿出“战”的作风、“战”的行动,取得“战” 的成效。

考准考实,功夫重在平时。各地区各部门开展公务员平时考核,把考核抓在经常、融入日常。北京从市、区、街道(乡镇)选取30个单位作为平时考核联系点,指导其发挥好工作展示窗口、创新试验平台、典型示范载体的功能。

四是聚焦人民满意,以表彰奖励选树典型、激励奋进。192个名字、98个集体,一份承载着荣誉的名单背后,是第九届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感人至深的故事和竭诚为民的真心。2019年6月,***总书记亲切会见了受表彰代表,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公务员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广大公务员的深切关怀和殷切期望。2022年,首次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开展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评选表彰活动。  一位受表彰的乡党委书记满怀激动地说:“我只是一名最基层的干部,做了一些平凡的工作,党和人民却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我要把‘让人民满意’ 作为自己的终身追求,踏踏实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不辜负组织对我的信任!”

竭诚为民是公仆最美的本色。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连续两年开展“最美公务员”学习宣传活动,2021年中央组织部首次对32名“最美公务员”记一等功。各省区市组织开展本地区公务员先进典型的选树宣传活动,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很多公务员说,时代是舞台,激励是导向,照着“最美”样子干,谁让百姓真满意,谁就可以披红挂彩、立功受奖!

有功即奖,让奖章带热度。修订出台的《公务员奖励规定》,适当扩大奖励权限,缩短奖励周期,鼓励奖当其时、奖当其事。各地区各部门用足用活公务员奖励政策,对在攻坚克难中成绩突出、表现优秀的公务员和公务员集体, 及时给予适当奖励,使“优者奖”催生更多干事创业的领跑者。

五、夯实基层基础,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

***总书记强调,要突出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的工作导向,推动各类资源向基层下沉,为基层干事创业创造更好条件。全国县以下机关公务员超过公务员总数的一半,他们处于党治国理政的第一线,直接服务广大人民群众, 是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纽带。加强基层公务员队伍建设对于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意义重大。

一是人员力量向基层倾斜。山东加大基层公务员招录力度,支持鼓励基层机关用足用好年度用编进人计划,满足用人需求。江西注重从优秀村(社区) 干部、服务基层项目人员、高校毕业生和退役士兵中招录公务员,一大批接地气、懂乡音、解乡情的“永久牌”干部扎根基层干事创业。

近年来,各地区结合实际完善基层公务员招录政策,坚持招录计划向基层倾斜,一大批年纪轻、学历高、素质好的优秀人才进入基层公务员队伍,成为基层治理的骨干力量。2017—2021年,全国县以下机关共录用公务员61.2万人, 占录用总人数近六成。

为保证基层公务员“招得来”“留得住”,一些艰苦边远地区采取适当调整学历要求、放宽专业限制等措施,科学合理设置招录条件。各地认真落实新录用到乡镇机关公务员最低服务年限规定,严格控制从乡镇机关借调人员。

二是政策资源向基层倾斜。拓宽基层公务员职业发展空间。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实施后,县乡机关从原来主任科员以下4个层次增加到二级调研员以下9个层次,有利于实现“小步快跑”、持续激励。

畅通基层公务员向上流动渠道。地市级以上机关有序开展公开遴选公务员工作,合理确定遴选频次和规模,兼顾优化上级机关人员结构与稳定基层队伍。2017—2021年全国共有3.5万名基层公务员通过公开遴选进入上级机关工作。

推动优质培训资源向基层延伸。2021年,中央组织部会同有关部门部署实施新时代基层干部主题培训行动计划,着力提高基层干部素质、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四川实施“基层公务员专业化能力提升计划”,举办现代产业体系、区域协调发展、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等40余期专题培训班,培训5200余人次。

三是提高基层公务员评优比例。《公务员考核规定》明确提出,公务员年度考核优秀等次名额向基层一线、艰苦岗位公务员倾斜。广西等地适当提高综合评价好的乡镇年度考核优秀等次比例。云南县级组织部门统筹各机关(单位) 按比例计算优秀等次名额取整后的小数点部分,向承担急难险重任务的基层一线公务员倾斜。

四是完善基层公务员待遇政策。实行乡镇工作补贴政策,加大向条件艰苦的偏远乡镇和长期在乡镇工作的人员倾斜力度。推动落实乡镇机关公务员收入高于县直机关同职级人员一定比例的政策措施。

“这几年自治区对基层干部实行工资待遇优厚、选拔使用优先、生活条件优待的‘三优’政策,乡镇公务员收入上去了,生活条件改善了,大家更安心了,干劲也更大了!”宁夏一位乡党委书记说。

重视基层、关心基层、爱护基层的导向和政策,激励着一批批基层公务员扎根基层、辛勤付出,用心用情用力构筑起新时代基层干群关系的“连心桥”, 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助力。

百年芳华铸就千秋伟业,铿锵步伐再启复兴征程。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广大公务员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觉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为己任,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奏响做人民公仆、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的时代强音,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20D胜利召开。

党的十九大以来青海干部队伍建设工作综述

(2022年7月26日)

党的十九大以来,青海各级党委及组织部门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和干部工作方针政策,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和新时代好干部标准,以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为目标,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体系为牵引,突出政治素质把关,激励干部担当作为,不断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一、突出政治标准,严把选用“制度关”

我省坚持突出选人用人政治导向,从严把握政治标准。制定出台并适时修订完善《青海省干部政治素质考察办法》,明确“十七个是否”的政治素质考察内容;
在考察方法上,明确了5个方面20条正向测评内容,细化提出5个方面20条政治表现负面清单,力求考察方法更加务实管用。

制定《省管厅级党政领导干部政治素质档案管理暂行办法》,加强对省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平时了解,对领导干部进行全方位、多角度、近距离、立体式、深层次的考察。研究制定《党委(党组)推荐省管干部人选暂行办法》, 强化党组织把关作用,规范各地区各单位党委(党组)向省委组织部推荐省管干部人选工作。全省各级党委(党组)突出政治把关,努力把各级领导班子锻造成为捍卫“两个确立”、践行“两个维护”的坚强领导集体。

与此同时,我省以新修订的《干部任用条例》为准绳,加强配套制度建设, 健全完善选贤任能制度体系。

制定出台青海首个党政领导干部民主推荐办法、青海首个干部任前考察工作办法,使干部选拔任用民主推荐工作更加规范科学,干部任前考察工作有章可循。自2019年政治素质考察办法、任前考察工作办法实施以来,33名拟提任省管干部因考察“不过关”被“放下”。

同时,着力完善干部工作配套制度,修订《青海省党政领导干部任职试用期暂行办法》《青海省省管干部任前公示办法》,进一步规范省管干部任前公示、干部试用期管理考核工作。修订后的公示办法实施以来,3名拟提任省管干部因公示期间反映问题经调查核实影响任用,被取消提任资格。

此外,我省还制定出台《加强和改进干部交流工作办法》,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根据《干部任用条例》及各项配套制度,制定省管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流程图,形成了科学规范、有序衔接、务实管用的闭环系统。

二、注重人岗相适,选优配强“领头雁”

我省坚持事业为上、人岗相适、人事相宜,科学配置干部资源,着力提高人岗相适度和岗位匹配度。党的十九大以来共选拔任用省管干部78批次2295人次。

我省组织部门从服务全省发展大局出发,根据各地区功能定位和各单位核心业务选干部、配班子。有针对性地补充专家型、复合型领导干部,注重选拔熟悉生态环保、工业经济、资源开发、财政金融、城乡规划等方面的干部。同时紧密结合省情实际,注重选拔基层一线工作经验丰富、了解基层情况,能够应对突发事件、善于解决复杂矛盾的干部。实施“省管党政一把手培养工程”,

聚焦近期需求和长远需要制定省管“一把手”建设规划,建立接替人选库, 加强跟踪培养和储备,防止急用现找。注重选拔善于把方向、谋大局、抓大事、促落实的优秀干部担任市州和省直部门党政正职。注重从脱贫攻坚、抗疫一线考察识别干部,将勇于担当、善于作为的干部提拔重用起来。

注重选配既有领导才干又有专业本领的干部。生态环保、公检法、统计审计等业务部门领导班子专业型干部配备比例普遍达到50%以上。从国有企业、高校有针对性地选拔熟悉党务、工业经济、项目建设等方面工作的专业型干部进入市州党政班子,进一步改善市州领导班子专业结构。注重结合地方领导班子换届、机构改革、领导班子日常调整等,统筹做好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的选拔任用工作。

圆满完成市县领导班子换届。选出新一届市(州)领导班子成员314名,市(州)党政班子成员平均年龄较上届下降1.2岁,有118名干部实现交流任职, 市州党政正职中具有县级党政正职经历的占到31.3%,31名在县级党政正职岗位上任职时间较长、实绩突出的干部进入市州班子,领导班子结构得到明显改善, 专业水平得到明显提高,经历来源得到明显拓宽,班子结构性配备比例全部达标或超标准完成,大幅提升了市县领导班子的整体功能。

三、坚持严管厚爱,激励干部“担使命”

我省坚持严管厚爱结合、激励约束并重,全要素、全链条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最大限度提升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

注重正向激励,进一步树立重实干、重担当、重实绩的用人导向,突出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让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有舞台、受重用。同时,用好职务与职级两个晋升通道,切实解决一些工作骨干和表现优秀同志的职级待遇,用职级“杠杆”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2018年以来,省委先后提任省管干部819人,其中领导职务572人,职级公务员247人。

建立容错纠错机制,通过坚持容纠并举、加强日常管理监督,教育引导干部增强纪律规矩意识,防止失误和错误的发生。建立澄清保护机制,严肃查处诬告陷害行为,对受到不实反映的干部,及时澄清正名、消除顾虑。在信访工作中,探索建立失实信访举报澄清反馈机制,旗帜鲜明地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正确对待被问责、受处分的干部,近三年有71名被问责干部在影响期满后由于工作突出被省委提拔和进一步使用。

坚决调整不担当、不作为的干部。制定印发《关于推进干部能上能下常态化的通知》,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全面开展干部在理想信念、为民宗旨、工作进取心、责任担当等方面的突出问题集中整治。专项整治期间,各地各单位就调整不担当不作为干部18名,给予纪律处分209名,发现及通报负面典型46个。

为更好地关心关爱广大干部,我省落实身心健康教育培训、谈心谈话和心理检测、改进干部保健等9条具体措施,实施统筹灵活的休假制度。建立高海拔地区县处级以上干部交流制度,对长期在五类以上地区工作的县处级以上干部, 适当交流到海拔相对较低地区工作。建立乡镇工作补贴制度,全省乡镇机关事业单位5.8万名工作人员纳入实施范围,月人均增发补贴520元。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选树9名“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先进典型,其中1人入选全国担当作为先进典型,1人入选全国“最美奋斗者”,评选出的9名先进典型都已提拔使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安公务员队伍建设情况综述

(2022年10月18日)

***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公务员是党的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力量,是人民的公仆。努力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公务员队伍,事关整个干部队伍建设成效,事关党的执政能力、执政基础、执政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公务员工作始终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贯彻实施公务员法为主线,以深化公务员分类改革、推行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等为重点,统筹推进高素质专业化公务员队伍建设, 为加快建成川渝合作示范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广安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

一、坚持不懈在头脑灵魂中搞建设,培根铸魂夯实思想根基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组织部门始终把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组织引导广大公务员深入贯彻***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一是强化理论武装。坚持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公务员培训的首课、主课、必修课,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扎实开展DS学习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公务员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自觉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二是突出政治标准。在公务员考录、遴选、调任、聘任等工作中,从严考察测查政治素质,重点了解人选的政治信仰、政治立场、政治意识等方面表现, 坚决把政治上不合格的挡在门外。在考核奖励、职务职级晋升等工作中严把“政治首关”,首先看政治上是否过得硬、靠得住,首关不过,余关莫论。

三是加强政治历练。把急难险重任务作为公务员践行初心使命的试金石和磨刀石,积极选派公务员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疫情防控等一线经风雨、壮筋骨,大力实施“新时代治蜀兴川执政骨干递进培养计划”“优秀中青年干部‘青苗培育’计划”,切实提高公务员打硬仗、攻难关的能力素质,厚植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的为民情怀。

二、坚持不懈在守正创新中促规范,依制而行提升管理水平

行之有道,为之有法。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组织部门坚持把贯彻实施新修订的公务员法及配套法规作为重要政治任务,进一步健全完善公务员制度体系,不断提升公务员管理法治化规范化水平。

一是把学习教育摆在前面。将新修订的公务员法及配套法规纳入各级党委

(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重要内容,组织开展专题辅导、座谈研讨30余场次, 分层分类举办新修订公务员法培训班120余场次,创新开展新修订公务员法知识问答活动,推动法律法规入脑入心、走深走实。

二是把综合配套落实落细。修订公务员调任、轮岗交流、选调生培养管理等制度规定10余个,进一步健全制度体系;
细化公务员职级晋升、调任、登记、工资办理等工作流程20余个,有力促进工作规范;
编印《公务员工作常用法律法规及政策选编》,为公务员管理工作精准“导航”。

三是把贯彻执行抓深抓实。深入开展公务员法及配套法规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及时开展“回头看”,强化问题整改,推动法律法规落细落实。把公务员法贯彻实施情况纳入领导班子考核、选人用人专项检查范围,确保法律法规落地见效。

三、坚持不懈在固本浚源中育青蓝,事业为上涵养源头活水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组织部门着眼党和国家事业薪火相传,坚持事业为上、以事择人,充分发挥公务员入口的源头性、基础性作用,加强培养锻炼,为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提供源头活水。

一是精准做好考录工作。深入推进分级分类考录,充分发挥公务员考录作为党政机关补充人员的主渠道作用。突出基层导向,持续从优秀村(社区)干部、优秀工人农民、服务基层项目人员、事业编制人员、退役军人中定向考录公务员。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累计招录公务员4030人,研究生以上学历占9.31%、本科学历占82.38%。

二是持续拓宽选人视野。紧扣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需要,大力开展急需紧缺专业选调生招录,自2014年开展此项工作以来,招录金融、环保、规划等领域专业人才220余人。聚焦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中心任务,开展基层选调生招录,党的十八大以来,选调近600名优秀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持续充实基层工作力量。注重从岗位需要和专业需要出发,严格标准开展调任、聘任、遴选工作,畅通补充交流渠道,进一步激发公务员队伍活力。

三是着力提升治理能力。紧紧围绕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打赢三大攻坚战和实施市委“四大战略”等,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扎实开展公务员初任培训、任职培训、业务培训、在职培训,有效提高广大公务员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能力素养、专业本领。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共举办各类各级公务员专题培训班110余期,培训公务员2.4万人次。

四、坚持不懈在分类改革中出实招,系统集成推动走深走实

公务员分类改革越深入,越要保持定力,越要注重系统集成,更好推进改革落地见效。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组织部门始终坚持以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公务员队伍为目标,全面推进公务员分类改革工作,不断提升公务员管理精细化科学化水平。

一是全面实施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着眼于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的功能作用,积极稳妥做好制度全面实施工作。鲜明实干担当的正确用人导向, 充分发挥职级晋升正向激励作用,优秀者优先、能干者能上、有为者有位的改革红利不断释放。截至目前,全市完成职级晋升5600余人次,广大公务员特别是基层公务员职业发展空间得到有效拓展。

二是有序推进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分类管理。以市场监管、文化市场、交通运输、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等领域为重点,大力推动行政执法力量下沉,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体系,加强执法队伍管理,有力提升执法效能。截至目前,全市1400余人已纳入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管理。

三是持续深化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实施法官、检察官单独职务序列改革, 开展法官助理、检察官助理及书记员职级设置管理工作,全面实施公安机关执法勤务、警务技术职级序列,公务员队伍分渠道发展、专业化建设、精细化管理的格局初步形成。

五、坚持不懈在严管厚爱中激活力,鲜明导向激励担当作为

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模范就是一座丰碑。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组织部门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持续引导全市公务员履职尽责、担当作为。

一是充分发挥表彰奖励激励作用。坚持以先进典型凝聚奋发有为的正能量, 不断强化公务员奖励的正向激励作用。柴云振同志被授予“七一勋章”,赵忠同志被评为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陈界安、赵国锋同志获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对在重大或专项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公务员和公务员集体给予及时奖励,立体化宣传典型标杆,营造了礼敬先进、褒奖先进的浓厚氛围。

二是健全完善考核机制。鲜明实干实绩导向,规范公务员年度考核内容和程序,建立优秀等次比例与绩效考评、表彰奖励、平时考核挂钩机制,让干好干坏、干多干少“不一样”。全面推进公务员平时考核工作,设立平时考核工作联系点,推动公务员平时考核工作经常化、制度化、全覆盖。

三是注重加强关心关爱。全面落实分类改革工资政策、职级待遇政策等制度,持续规范公务员奖励性补贴。指导各地调整乡镇工作补贴标准,注重向长期在乡镇工作的人员倾斜。严格执行带薪休假、健康体检等制度,切实保障公务员正当权益。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全市组织部门将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贯彻党的20D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部署要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奋力开创广安公务员工作新篇章,为加快建成川渝合作示范区、打造重庆都市圈北部副中心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党的十八大以来雅安市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综述

(2022年10月12日)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组织系统坚定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践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定落实党管干部原则,整体谋划、统筹用力,加快健全素质培养、知事识人、选拔任用、从严管理、正向激励“五大体系”,着力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为雅安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干部力量支撑。

一、补钙壮骨,固本培元,首位加强政治建设

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不断增强全市广大干部拥护“两个确立”、践行“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一是强化政治引领。把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总书记对四川工作、雅安发展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作为首要任务,分层分类办好各类主题班、专题班,创新推出“党课开讲了”“红色大讲堂”,推动领导干部示范带头,自觉筑牢理论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淬炼忠诚之魂。按照党中央、省委统一部署,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 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DS学习教育等党内集中教育,组织党员干部参加集中学习、专题讨论等69万人次。以县级党校分类改革为契机,建强党校主阵地,深挖红色资源,高标准建设四川长征干部学院雅安夹金山分院,近年来,累计培训干部5.3万余人次。

二是强化政治把关。坚持把政治标准摆在首位,健全政治素质识别评价体系,细化明确20条正向、16条反向政治素质考察考核内容,对拟提拔和进一步使用人选严格“体检”,坚持首关不过余关莫论,22名干部因党风廉政、个人事项和信访举报等问题被中止选任程序。坚持把政治素质考察抓在日常,采取试点方式探索建立领导干部政治素质档案,“一人一档”动态管理,跟踪记实干部政治表现。

三是严明政治纪律。扎实开展“以案促改”,分层开展警示反思教育320余场次,坚决摒弃袍哥文化、码头文化、圈子文化。扎实抓好中央、省委巡视反馈问题整改落实,持之以恒加强政治监督。严格落实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完善市县党委、市级部门党组(党委)运行规则,健全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
出台《提高MZ生活H和组Z生活H质量试行办法》,规范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基本制度,全面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

二、深化改革,强化保障,不断完善制度体系

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关于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要求,进一步规范选任程序、健全制度机制,构建科学严谨、有效管用的选人用人体系。

一是着力健全选任机制。以《干部任用条例》和省委“1+5”文件为基本遵循,先后制定《市管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操作程序》《选拔任用市管干部动议提名工作流程》等23个制度办法,为提高选人用人质量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制定党政机关中层干部选拔任用、轮岗交流指导办法,编印《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参考文本》,进一步规范市直单位科级干部选拔任用,靠实了党组(党委) 培养、选拔、管理、使用干部的主体责任,促进了管人与管事有效结合。出台

《雅安市领导干部常态性考察暂行办法》《雅安市党政领导干部网格化延伸考察办法》《雅安市干部考察员管理办法》,建立常态化的干部考察员培训机制, 推进干部考察向8小时外延伸。

二是着力健全监督机制。出台“三个不直接分管”、领导干部负面清单管理、能上能下、防止干部“带病提拔”、结合巡察开展选人用人工作专项检查等办法,修订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纪实、个人署名推荐干部、干部监督联席成员单位信息沟通办法、乡科级干部任前事项报告等系列制度,织密扎牢干部监督制度笼子。

三是着力深化公务员分类改革。全面推行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累计晋升职级7000余人次,切实用职级“杠杆”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有序推进公检法机关工作人员和行政执法人员分类改革工作,全市市场监管、生态环境保护、文化市场、交通运输、农业5大领域执法队伍在全省率先入轨实施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管理制度,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全面实施执法勤务、警务技术职级序列,法院、检察院司法人员分类管理深入推进,公务员队伍管理更加科学精准。

三、鲜明导向,选贤任能,选优配强领导班子

始终坚持事业为上、人岗相适、人事相宜,以机构改革和县乡领导班子换届为契机,围绕中心大局择优选拔干部、科学配置资源,不断调优班子结构、优化班子功能。

一是鲜明正确导向选干部。突出重一线、重实干、重担当,让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站C位、唱主角,有舞台、有奔头。2014年以来,连续8年面向一线集中选拔干部,新提拔县级干部中,近50%从灾后重建、脱贫攻坚、疫情防控、征地搬迁、发展振兴等一线提拔;
 2021年换届从“三大攻坚战”、疫情防控、抢险救灾等一线选拔804名优秀干部进入乡镇领导班子;
新提任副县级干部中获得过表彰表扬的占84%,鲜明树起了“有为有位”的选人用人导向。

二是着眼事业需要配班子。根据各县(区)功能定位和各单位核心业务选干部、配班子,有针对性地补充专业型、复合型领导干部,一大批熟悉基层治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产业经济、城建规划、“三农”等工作的干部充实进各级领导班子。统筹考虑事业发展需要和干部成长需要,对任职时间较长和经历单一的干部进行跨县(区)、跨部门、跨领域交流使用,提升干部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是围绕增强功能任干部。以换届为契机,县乡领导班子整体实现了年龄、学历、专业、经历结构“四个同步优化”。2021年换届后,新一届县(区)党政班子成员平均年龄较上届下降1.2岁,有乡镇党政正职经历的占44.5%,有产业经济、城建规划、“三农”等专业背景的占75%,“80后”干部占34%;
新一届乡镇党委书记平均年龄较上届下降2.5岁、班子成员年龄下降2岁,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较上届提升12.5%。

四、加强储备,优化源头,确保事业后继有人

坚持把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作为事关雅安事业长远发展、后继有人的根本大计,健全日常发现、动态管理、持续培养、适时使用机制,保证来源广泛、数量充足、结构合理。

一是加强源头储备。分层分类建立优秀年轻干部储备数据库,每年开展优秀年轻干部专题调研,常年动态储备30名40岁以下县级干部、40名35岁以下正科级干部、50名30岁以下副科级干部,蓄足优秀年轻干部“源头活水”。着力拓宽源头,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累计录用4200余名各方面人才进入公务员队伍,面向知名高校选调145名急需紧缺专业毕业生,统筹抓好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培养选拔,保证事业薪火相传。

二是优化成长路径。以“优秀干部人才递进培养计划”和“新时代治蜀兴川执政骨干递进培养雅安计划”为统揽,市、县两级联动培养优秀年轻干部3000 余名。统筹实施年轻干部“源头培养”“一线培优”“专业培能”三大行动, 分期分批选派2600余名干部到灾后重建、脱贫攻坚、招商引资、重点项目、信访维稳等急难险重任务一线蹲苗历练、300余名干部到中省机关、浙江丽水、重庆江津和成都、绵阳、宜宾等地开拓视野、历练提能,230名年轻干部联系430 家企业助推发展,在实践中培养锻造了一大批可堪重用、能担大任的骨干力量。

三是及时大胆使用。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平衡照顾等观念的束缚, 打破隐性台阶,坚持用当其时、用当其位,大胆使用优秀年轻干部,一大批想干事、能干事、干得成事的优秀年轻干部进入领导班子。新一届县(区)党政班子中,至少配备1名“85后”干部,乡镇领导班子成员中35岁以下干部占比达55.5%。市委、市政府工作部门班子中,“80后”干部配备占比达68.1%。

五、严管厚爱,宽严相济,激励干部担当作为

始终坚持把严格管理干部和热情关心干部结合起来,一手抓正向激励、一手治为官不为,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推动广大干部心情舒畅、充满信心,积极作为、敢于担当。

一是坚持以严管“塑形”。开展“带病提拔”、超职数配备干部、不担当不作为等专项整治,累计查处“为官不为”问题137个,组织34名干部“回炉再造”,追究11名履职不力干部责任,一些工作中长期存在的顽瘴痼疾得到有效遏制。试点“家内助”工程,将干部监督链条延伸到“8小时之外”。规范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填报,查核一致率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二是注重以厚爱“鼓劲”。出台《激励全市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实施意见》,配套干部选拔任用、容错纠错、教育培训、考核评价、关心关爱等制度办法。加大表彰表扬力度,推荐1名县委书记获评“全国优秀县委书记”, 1名公务员获评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10名公务员获评全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或记一等功,2个公务员集体获四川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称号, 对在疫情防控、抗洪抢险、抗震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中表现突出的328名公务员、40个公务员集体给予嘉奖记功、表彰奖励。落实带薪休假、健康体检、看望慰问、困难救助等关爱措施,用好职务与职级并行政策,传递组织温暖,激发干部精气神。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市组织系统将始终把牢正确方向、保持担当定力,以更加科学、更加严密、更加有效的思路举措,纵深推进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着力锻造一支堪当雅安发展重任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为建设川藏铁路第一城、绿色发展示范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20D胜利召开。

梨树县全面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综述

(2022年9月23日)

梨树县聚焦培育赋能、考评激励、管理监督“三个维度”,推动干部政策运用、干事创业、群众工作能力全面提升,为推进梨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一、多途径培育赋能,全面提高干部整体素质

教育培训提素质。聚焦“一把手综合能力提升”行动,着眼于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乡村振兴、疫情防控、基层治理等内容,按照“分级负责、覆盖全员”的要求,今年已实现县直部门主要负责人、乡镇(街道)党政正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等重点对象教育培训全覆盖,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帮带培养强能力。实施梨树县优秀年轻干部“强基培苗”工程,推行培养帮带“导师制”,县级领导担任帮带导师对200余名优秀年轻干部学员进行因人施教、逐人培养,通过下农村基层调研、实地走访项目、慰问联系群众等活动,“手把手”传授工作经验,切实缩短年轻干部适应期, 助推年轻干部尽快成长成熟。实践锻炼强本领。以开展“基层建设年”为契机, 在实践中交任务、压担子,让干部在基层治理、疫情防控、人居环境整治、肉牛养殖等重点任务、重点工作一线中练好“真功夫”。今年以来,累计调动2000 名干部参与疫情防控、防火防汛等急难险重任务,切实在实战中增强本领、提升能力。

二、多层次考评激励,有效激发干部工作热情

抓实考核工作。紧盯换届后干部在班子中表现情况,开展班子建设常态化调研,设置政治素质、工作作风、廉洁自律、个人能力四项考核指标,将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调整交流、晋级晋升、评先选优的重要参考。今年以来, 经过两次调研考核发现表现突出干部20余人,使用、调整干部150人次。抓实档案管理。坚持从严管理干部人事档案,严把档案入口、审核认定、档案保管“三道关口”,不断增强干部人事档案严肃性和公信力。2021年以来,梨树县共完成400余名干部档案复审工作,进一步推动干部档案审核精准化。抓实激励促进。坚持正向激励鼓劲,以政治上激励、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等为出发点,严格执行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加大对干部的关心关爱力度,制定出台《梨树县绩效管理(目标责任制)考评实施意见》,进一步激励干部担当作为。

三、多环节管理监督,从严规范干部履职行为

把握管理“温度”。充分发挥组织部门对党员干部的监督提醒作用,做实组织部长双向谈话机制,畅通基层党员干部与组织部门的沟通渠道,广泛开展谈心谈话活动,让干部感受到组织的严管与厚爱,切实从思想上树立牢固的廉政意识。把握进出“尺度”。严把选人用人关口,认真落实考察对象干部档案必审、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必核、纪检监察机关意见必听、线索具体的信访举报必查要求,坚决防止干部“带病提拔”。把握监管“深度”。注重加强“八小时以外”监督管理,全面了解掌握领导干部个人及家庭成员婚丧嫁娶、乔迁新居、子女升学以及重大节假日期间廉洁自律情况,促进监督内容由“工作圈” 向“生活圈”“社交圈”延伸扩展,有效预防干部“微腐败”。

共青团山西省委团干部队伍建设工作总结

(2022年11月3日)

五年来,全省团的组织工作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全面落实***总书记对团干部队伍建设的各项要求,按照省委和团中央相关部署,聚焦提升组织力,坚持全面从严治团,坚持上下联动、系统推进,团干部队伍建设日益科学规范,全省广大团干部展现出忠诚干净担当的蓬勃朝气,彰显了年轻干部应有的清澈和纯粹。

一、团的委员会建设更加科学

“联系服务青年是共青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团代表履职的主阵地之一。奋进新征程,需要共青团组织团结广大青年投身向前,打开门扉,真心交流,在收获青年朋友友谊的同时,也会带来意外的惊喜。而每一个接触到共青团的青年朋友,又会自发成为共青团的‘宣传员’,在社会中逐渐汇聚成助力高质量发展、服务社会大局的磅礴青春力量。”团盂县县委一名团干部如是说。

团盂县县委在秀水镇建立团代表联络站,每月确定主题,向社会发布公告, 邀请对主题感兴趣的青年到联络站与团代表面对面座谈交流。

2020年9月,盂县团代表联络站在“助力脱贫攻坚”主题交流活动中结识了5名短视频创作领域的青年朋友,到目前为止,他们帮助盂县共青团制作学DS视频22期,总播放量31万余次,盂县共青团新媒体矩阵共吸引粉丝9万余人,由此聚集了一批青年。而主动帮忙的青年朋友们在宣传DS和共青团的工作过程也得到了广大网友的认可,参与共青团工作的劲头更足了。

依托“一专一站两联”建设工作,团太原市小店区委建立小店区团代表联络站,并以团代表联络站为载体,以“我为青年做件事”主题实践活动为契机, 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服务青年的活动。

五年来,团省委在省市两级全部建立专门委员会,全省117个县(区)全部建成县域团代表联络站,本区域各级代表委员履职有了新阵地。各级委员联系代表、代表联系青年走上机制化、常态化轨道,全省代表联系青年人均10人;
 委员联系代表人均10人。一批基层代表委员的优秀建议意见制度化纳入团省委工作重点,代表委员建言献策的积极性持续提升。

此外,基层代表性进一步扩大。代表覆盖面持续拓展,农民工、社会组织骨干、自由职业者等新兴青年群体中的优秀党员、优秀团员依程序进入各级团的代表大会,反映各方面青年心声更加全面。从省十五届团代会情况看,基层一线代表比例大幅提升至81.39%。

专门委员会设置更加专业。聚焦重点领域,对委员会委员进行细化分类, 省本级成立企业工作专门委员会、高校和职业院校工作专门委员会、社区和社会组织工作专门委员会等5个专门委员会,各市委员会设置专门委员会41个,通过开展行业团建、人才举荐等工作,切实发挥出思想库、人才库、资源库等功能。

二、团干部队伍充满生机活力

“作为一名拥有6年团龄的‘老团干’,共青团对我来说是一块‘宝地’, 能见证无数感人瞬间,能激发自己的诸多潜能,更能让我在与广大青年打交道的过程中永葆朝气蓬勃,每一天都刷新着自己不一样的青春。”团阳城县委书记石慧感慨道。

今年,晋城市阳城县获得了2个“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的荣誉称号;
经团山西省委评估、团中央复核,阳城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试点工作被评估为优秀。石慧告诉记者,自阳城县被确定为全国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综合试点县以来,团县委努力把改革任务落到实处,让团员青年当主角,为800余名待业青年举办了公益电商培训班,招录了51名在校大学生担任乡镇兼职团干部, 邀请10余家爱心商家入驻“志愿汇”益币兑换平台,为志愿者提了2万余元的积分兑礼品活动,形成了“志愿服务+荣誉激励+兑换福利”的良性循环。在疫情防控中,阳城青年闻令而动,始终冲锋在前,筑牢抗疫的“青春堤坝墙”。

五年来,我省专挂兼相结合的团干部队伍建设格局全面定型。认真贯彻群团改革精神,广泛吸纳社会各界青年参与团的工作,提升群众工作能力,团干部队伍来源进一步优化。目前,全省团的领导机关配备专职团干部配备率高, 并按照要求配备挂职团干部,团的工作力量持续加强。高素质专业化的团干部队伍基本形成。团干部呈现高学历、年轻化特点,县乡级团委班子成员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比90%以上,平均年龄近30岁,团干部素质整体优化提升,实现了“学历升”“年龄降”的可喜变化,一批富有朝气、素质过硬的年轻干部走上团的工作岗位。团干部专业化能力持续增强,团干部培训扎实开展,任职培训、在职培训、从严治训制度化持续推进,累计培训各级各类团干部36146人次, 团干部政治能力持续提升、群众工作本领大幅增强,一大批团干部输送到党政机关,为党补充了新鲜血液。团干部上讲台工作有序开展,团干部运用“青言青语”开展理论宣讲、把“大道理”转化为“小道理”的能力持续提高。五年来,全省累计近8000人次团干部深入基层面向青年进行理论宣讲。

年轻干部培养教育成效明显。省本级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青年学习小组,示范带动全省团员青年深入学习宣传贯彻新思想,累计有百人次参与青年学习小组活动。

广大团干部自觉践行***总书记对团干部的各项要求,以青年满意度为标准,日益成为团内工作评价主导,在部署安排、评优推选、督导检查等各项工作中,青年参与度不断提升。联系青年成为常态,团的各级领导机关干部每年按要求深入基层,不当青年“官”、争做青年友蔚然成风。

三、团员青年先进性日益彰显

“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一件光荣且严肃的事情,能够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 是我在学习和生活中努力奋斗的目标。”郭智文是太原工业学院计算机工程系的学生,2021年6月,成为了推优入党积极分子。近年来,太原工业学院从团员青年的现实变化出发,修订《推优工作实施办法》等制度,严格按照组织程序和推荐条件推荐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吸引青年才俊,及时向党组织补充力量。

王亚宁是山西大学物理电子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2021年9月参加了学校“青马工程”培训班并担任班委,今年9月顺利结业。作为“青马工程”培训班的学员,他始终坚定理想信念,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荣获“山西省优秀共青团员”“山西大学优秀学生会骨干”“优秀社区志愿者”等称号,并在今年6月份成为中共预备党员。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共青团要履行好全团带队政治责任,规范和加强少先队推优入团、共青团推优入党工作机制,着力推动党、团、队育人链条相衔接、相贯通”。

五年来,党、团、队相衔接的育人链条日益完善。各级党委高度重视,支持出台相关政策,推优入党逐步制度化,28周岁以下青年入党一般从团员中发展,发展团员入党一般经团组织推荐的程序更加规范。因此,“推优”逐步成为了党组织发展青年党员的主要渠道,共青团员成为了党组织发展青年党员的主要来源。

为党培养青年政治骨干工作全面铺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深入推进,从高校向农村、企业、社区、青年社会组织和少先队辅导员持续拓展,培养机制日益完善。2022年,团省委实施一系列举措,助力乡村青年人才成长。其中,开办2022年山西“青马工程”农村班和高素质青年农民培训班,将乡村振兴工作纳入“青马工程”培训内容,选拔培养农业农村领域青年骨干。

此外,全面从严治团的氛围日趋浓厚。严格依章依规,从严团干部团员队伍管理,对违规违章人员严肃处理。

四、团属事业单位实现重塑性改革

这五年,团省委事业单位职能日益聚焦。聚焦提高团的引领力、组织力、服务力,多措并举,科学设计事业单位架构,事业单位经过两轮改革,整合为3 个。其中,聚焦组织力提升,复建共青团山西省委团校,主要开展团干部和青年骨干教育培训;
聚焦服务力提升,重组山西省青少年事业发展中心,主要围绕全省中心大局和青少年成长发展,开展青年就业创业、权益维护、婚恋交友、志愿服务、扶贫济困等服务大局和服务青年的工作;
聚焦引领力提升,新设山西共青团融媒体中心,主要以青少年思想政治引领为重点,开展团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管理运行更加规范。刀刃向内,自我革命,减人缩编、精简机构,以公开竞职上岗方式选拔事业单位“一把手”,干事创业导向更加鲜明。机关和事业单位职责边界全面理顺,法人治理结构基本形成,事业单位长期存在的生存发展“瓶颈”得到彻底破解,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日益提高。

机关事业单位实现联动发展。融合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成立各类项目组、团干部教育培训指导委员会,组建考察评估组对口考核,打通事业单位人员进入机关通道,事业单位与机关职能紧密对接,工作融合进一步加深。

定南县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综述

(2022年11月10日)

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高质量队伍。2021年8月换届以来,定南县纪检监察机关坚持把队伍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通过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努力打造一支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纪检监察铁军。

按照省纪委监委“办精品案件、带过硬队伍”的要求,定南县纪委监委先后出台《定南县纪检监察系统提质量提效率提能力专项行动实施意见》《关于加强新时代全县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一体推进主责主业和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两者相辅相成、相融相通,推动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在推进一体化培养业务人才工作中,定南县纪委监委将干部文字综合能力培养作为重中之重,组建写作小组和信息宣传员两支队伍,专门制订新进干部文字综合能力培养计划,建立旁听学习机制和写作讨论制度,实行“老带新” “师带徒”的骨干培养计划,选取政治过硬、经验丰富、善于帮带、责任心强的干部,与写作新兵结成师徒,并选取一名领导班子成员担任“大师傅”,负责统筹指导师徒结对机制的落实。

为加速审查调查业务人才培养,提高全县纪检监察队伍的专业化水平,结合当前监督检查、审查调查工作实际,定南县纪委监委坚持学训一体,补齐业务短板弱项,开办全县纪检监察干部大讲堂,把审查调查业务作为核心课程;
 坚持一线练兵,提升锻炼实战能力,通过“师傅+骨干+徒弟”方式,组织13名干部“拜师学艺”,让干部一案一成长;
坚持上下联动,一体培养业务骨

干,派出业务骨干到省、市纪委监委参与专案13人,其中省纪委监委鉴定评价优秀干部4人。定南县纪委监委坚持全县“一盘棋”思维,采取县乡联动方式,建立“室组镇”协同监督办案机制,统筹机关、派驻、巡察、乡镇纪委各板块力量,领着乡镇纪检监察干部开展监督、办案,“手把手”教方法、提能力;
建立乡镇纪委干部跟班跟案跟巡制度,通过把镇纪委干部“请上来”办案和县纪委监委干部“走下去”办案,推动审查调查工作形成合力,助力乡镇纪委提升履职能力。今年以来,乡镇纪委共立案52件,同比增长18.19%,乡镇纪委立案覆盖率达100%。

定南县纪委监委开展提质量提效率提能力专项行动以来,通过“系统抓、全员训、搭台练”方式,打好业务人才培养“组合拳”,已办理留置案件4件7 人,办案平均周期同比下降12.5%,为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赋能聚力。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助力纪检监察干部早日成长为政治过硬、本领高强、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监察铁军。

新时代高校纪检队伍建设高质量发展路径

吴豪伟

努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忠诚干净担当、专业化能力强、敢于善于斗争的纪检监察铁军,是党中央的一贯要求和鲜明立场。在2022年1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总书记要求纪检队伍准确把握在党的自我革命中的职责任务,始终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科技创新的阵地、文化传承的高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支撑引领作用。高校纪委是高校党内监督专责机关,履行监督执纪问责职责。北京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学校)纪委贯彻落实***总书记对纪检队伍建设提出的要求和期望,学习贯彻***总书记给学校老教授重要回信精神, 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着力建设让党放心、让师生信赖的高校纪检队伍。

一、坚持以旗帜鲜明讲政治,提高高校纪检队伍“政治三力”

纪检监察机关是政治机关。要自觉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要坚持从党的百年奋斗史、党领导高等教育发展史中汲取“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本色,持续提高高校纪检队伍政治判断力。要从政治上充分认识高校纪检队伍的政治责任和使命担当, 始终保持清醒坚定,保持战略定力,持续提高高校纪检队伍政治领悟力。要强化政治监督,加强日常监督,深入推进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持续提高政治执行力,引领保障党的教育方针在高校落实见效。

学校纪委坚持学深谋新、担当实干,把学懂弄通做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确保纪检队伍政治过硬。

第一,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通过纪委书记上讲台讲党课、专职纪检干部主题党日等,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论述、***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总书记给学校老教授的重要回信精神,深化纪检队伍对新形势下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认识,聚焦党的教育方针在高校落实见效,充分发挥新时代高校D建工作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切实回答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的时代命题。

第二,坚持以党的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正心铸魂。通过纪委书记主讲“中国共产党百年反腐倡廉的斗争历程”主题党课、组织专职纪检干部实地参观学习、举办党的纪律建设百年历史主题展览等,学习领会党的自我革命的宝贵经验,全面把握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战略思想,充分认识纪检机关在推进自我革命中的重要作用,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做到方向清、职责明,立足全面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提高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能力和水平。

第三,坚持服务大局,引领保障中心工作。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学校“双一流”建设、雄安新校区建设等重点工作,坚持做到“三不腐”同时发力、同向发力、综合发力。携手学校廉政研究中心,举办“新发展阶段与全面从严治党制度创新”理论研讨会,邀请北京高校D建理论专家学者共话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解决自身问题、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推动党风廉政建设与廉政研究有机结合、良性互动。

二、坚持以深化改革推动,高校纪检队伍建设体制机制协调运行

要遵循纪检工作规律,健全完善高校纪委议事规则,切实提高纪委科学民主决策水平。要严把高校专职纪检干部入口关、素质关,形成编制职数科学、年龄梯次合适、知识结构合理、整体素质优良的专职纪检干部队伍。要选聘政治过硬、经验丰富、为人正派的同志担任学校党风廉政建设监督员,发挥“前哨”“探头”作用,协助纪委开展专项督查工作。要健全纪检工作组织体系, 完善校、院两级纪检组织运行机制,实化二级党组织纪检工作,进一步加强纪委委员调研和联系二级党组织工作,认真遴选二级纪委书记或二级党组织纪检委员,强化正向激励,保障二级纪委书记或二级党组织纪检委员切实发挥作用。

要坚持完善工作制度,实现上下联动、协同学校纪委坚持完善工作制度, 调整机构设置,压实工作责任,以队伍建设推动完善党内专责监督体系。

第一,完善工作制度,发挥治理效能。进一步推进高校党委、纪委“两个责任”机制建设,修订学校《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工作制度》《二级党组织纪律检查委员工作制度》,强化集体决策,明确二级党组织纪检委员“协助、监督、教育、汇报、配合”五项职责。构建“纪委委员、专职纪检干部、二级党组织纪检委员、师生党支部纪检委员、党风廉政监督员”专兼职纪检干部体系, 以队伍体系织密监督网格,推进高校治理体系提质增效。

第二,调整机构设置,建强专职队伍。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党组《关于规范直属高等学校纪委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的若干意见》,设置纪委办公室和监督检查室两个党的工作部门,按照学校总体党员人数配比设置纪检人员编制, 从全校范围内遴选理论高、素质好、本领强、作风硬的优秀年轻干部充实到纪检队伍。单独制定纪检部门年度考核办法,确保纪委监督的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全面梳理退出职责范围外的议事协调机构,深化实施“三转”。强化智慧赋能,协同推进信息系统建设。专职纪检干部与巡察工作办公室、审计室干部组成党支部,发挥D建引领,持续提升专职队伍建设质量。

第三,压实工作责任,强化正向激励。明确纪委委员联系二级党组织分工, 组织纪委委员与所联系的二级党组织书记共同签订《落实“纪委委员联系二级党组织工作机制”责任书》。组织二级党组织纪检委员围绕职责内容开展述职评议并对本单位政治生态进行分析研判,评议结果纳入干部年度考核。制定优秀基层纪检干部奖励办法,评选产生优秀二级党组织纪检委员,持续增强二级党组织纪检委员的“委员意识”,激发基层纪检干部“神经末梢”活力,汇聚横到边、纵到底的工作合力。

三、坚持以高素质专业化标准,持续锻造高校纪检队伍能力水平

高校纪检队伍要对标高素质专业化的要求,积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扎实学习党章党规党纪、法律法规,持续提升理论素养、政策水平和业务本领。要坚持将纪检队伍素质能力提升纳入高校治理人才体系建设的框架下谋划推进,在一体推进高校干部队伍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和科研资源优势, 保证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等方面能够协同参与和有效支撑[7]。要凝练具有高校特色的纪检干部培训体系,强化干部交流培训、实战练兵、实岗锻炼, 持续提升监督执纪问责能力。

学校纪委持续强化专兼职纪检干部培训,将高素质专业化的标准导向转化为学校纪检队伍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第一,抓常抓实专职干部业务学习。探索“上级培训+视频学习+空中课堂+ 互动答疑+假期课堂”五位一体的学习方式,促进学进心里、学到实处、学以致用、学用相长,明确要进一步加强纪检机关和纪检干部队伍建设,主动应对反腐败斗争新形势,深化认识、增强本领,不断提高一体推进“三不腐”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坚持学好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北京市纪委培训课程“必修课”, 学好用足上级培训光盘讲义,每年选派20人次参加中央纪委国家监委、中央巡视办和教育部等相关培训。充分发挥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廉政研究中心育人资政作用,举办业务沙龙,从理论研究和业务实践两个维度,达到理论专家与实践工作者的双向促进,为专家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不同视角,也为提升专职纪检巡察干部的综合履职能力提供了理论指导。纪委办公室、监督检查室利用假期组织集中学习党章党规党纪、监察法、监督执纪工作规则等,结合工作实际深化实践研究,参与北京市高校D建研究课题,发表理论研究成果,使每名干部都成为各自岗位上的行家里手。

第二,落细落小兼职干部业务培训。“理论辅导+述职述廉+培训授课+发放手册”强化兼职纪检干部“菜单式”“套餐化”培训供给。学校“清廉大讲堂” 内容涉及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党风廉政建设、统战工作、意识形态、科研政策、财经纪律、研究生招生工作及青年干部警示教育等内容。纪委书记定期开展专题理论辅导,与兼职纪检干部开展述职述廉谈话。纪委办公室印发纪检委员干部履职工作手册、举办培训班进行业务培训,及时传达中央全面从严治党最新精神要求,强调二级党组织兼职纪检干部要紧盯议事决策、紧盯建章立制、紧盯氛围营造、紧盯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紧盯纪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聚焦落实见效、聚焦政治生态、聚焦重点领域,做实做细监督工作。教育引导兼职干部按照“四种形态”要求,用好“第一种形态”,让“红脸出汗”成为常态,做好警示教育,坚持“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抓早抓小、防微杜渐,举一反三、堵塞漏洞,加强对支部纪检委员的指导和培训,加强支部纪检委员队伍建设。

第三,以干代训强化实战练兵。通过查信办案、挂职锻炼、巡视巡察等多种形式,帮助干部在实践中磨练本领。坚持以案代训锤炼干部,以案件为切入口,召开线索集体排查会,全体纪检干部参加线索讨论,对重大案件共同研讨、集体办公,通过分析研讨具体案件,在实战中深化办案知识,提升执纪审查能力,提高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本领。充分发挥业务骨干的“传帮带”作用,与年轻干部结成“一对一”帮扶模式,带着年轻干部进行跟案学习,提升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本领。以干代训锻炼干部,四年内选派8人次参与中央巡视、教育部党组巡视和驻部纪检组借调或专项工作,选任有经验的纪委委员参与学校纪委办理信访案件、担任校内巡察组长,选任二级党组织纪检委员参加校内巡察,担任副组长、联络员,经过严格而丰富的实践锻炼,让干部“多站几班岗、多轮几个哨位”。

四、坚持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锤炼高校纪检队伍工作作风

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自我革命精神是党永葆青春活力的强大支撑。高校纪检队伍要坚持依纪依法,强化政治思维、精准思维、法治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不断提高规范化、法制化、正规化建设水平。要坚持站稳师生立场,着力开展调查研究,聚焦师生关切。要坚持刀刃向内,破解高校“熟人社会”监督执纪问责难点,坚决防止“灯下黑”,主动接受党内和师生监督,打造忠诚坚定、担当尽责、遵纪守法、清正廉洁的高校纪检铁军。单位开展纪律规矩教育的基层党组织明显增多。

第一,从严从实强化工作要求。严格执行监督执纪工作规则,强化工作纪律和工作程序,坚决把执纪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坚持纪法情理贯通融合, 坚持集体研究决策,确保查办案件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手续完备,力争使每一项工作、每一个案件都成为铁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教育部纪检监察组在2020年开展的党的十九大以来案件质量评查工作中,对学校办理案件质量给予高度评价。

第二,站稳师生立场为师生办实事。坚持把站稳人民立场落实到保障维护师生群众利益的实际行动中,坚持“我为师生办实事”,着力解决师生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严肃整治师生员工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学校纪委书记和纪委副书记坚持面向一线干部师生开展专题巡讲,组织现场咨询。开展“纪委请您来出题”主题活动,面向全校师生,公开征集学习党规党纪以及学校规章制度中所存在的困惑及问题,并集中进行解答回复,师生对纪检工作的信任度不断提升,“重复访”“越级访”数量逐年下降,“实名件”比例超过60%。前来纪委咨询规范做法和政策的干部教师、邀请纪委到学校教育引导纪检队伍学习贯彻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以自身坚定纯洁捍卫党的先进纯洁,展现纪检铁军风采。

第三,营造正气充盈健康向上的廉洁氛围。纪检干部分工协作、群策群力、互相鼓励,集体攻坚克难,形成以干事为基础的思想、行动的团结统一,做到合心、合力、合拍,凝心聚力共同推动工作。有效利用处务会、办公例会,分享培训学习、挂职锻炼的收获与经验,形成身体力行、取信于师生的良好风貌。牵头组织开展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月活动,组织参观警示教育基地,举办党规党纪、校纪校规知识测试,举办“清风走廊”百年DS、党规党纪知识展,开展校园多媒体廉政教育视频展播,二级党组织纪检委员组织开展本单位廉政教育特色活动,促进“全资源融入、全媒体融合、全体党员参与、全校师生关注”, 营造了浓厚廉洁文化氛围。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政法队伍建设述评

(2022年10月18日)

2022年9月,省委政法委在全省政法系统部署开展为期4个月的“忠诚铸魂、铁纪担当”专项活动,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巩固深化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果,全面加强政法队伍教育管理监督。

***总书记就政法队伍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时强调,新形势下,政法队伍肩负的任务更重,人民群众要求更高。努力建设一支信念坚定、执法为民、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政法队伍,要坚持从严治警不动摇,努力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生态。

“一心听号令,一身硬骨头,一切为打赢!”夏去秋来,笃行不怠,公安机关“百日行动”给人间“烟火气”装上“安全阀”,将平安答卷写进了百姓心中;
全省法院系统推动“六个实质化”由“深”到“固”,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全省检察机关全面履行四大检察职能, 倾力守护人民群众的“个人信息安全”“钱袋子安全”“舌尖上安全”“脚底下安全”“头顶上安全”;
全省司法行政系统秉承“忠诚、为民、尚法、担当” 的精神。

一、以优质法律服务供给守护人民群众“更安逸的生活”

全省政法干警一次又一次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是保卫人民平安、维护公平正义的“铜墙铁壁”,是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护航高质量发展的“定海神针”。

事成于气正,业兴于风清。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政法系统深学细悟笃行***法治思想,引导广大政法干警全面强化政治建设,深刻领悟“两个确立” 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持续提升素质能力,坚持从严管党治警,树立干净担当形象,淬炼了一支党和人民信得过、靠得住、能放心的新时代四川政法铁军,为治蜀兴川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法保障。

二、固本培元筑牢政法队伍政治忠诚

政法机关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机关,是党和人民掌握的“刀把子”, 对党忠诚是第一标准,政治过硬是首位要求。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必须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2017年5月19日,***总书记亲切会见全国公安系统英雄模范立功集体表彰大会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向全国公安机关和公安队伍提出了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四句话、十六字”总要求,为政法队伍拧紧思想上的“总开关”,始终做政治上的“明白人”,旗帜鲜明坚持党的领导提供了科学引领,指明了前进方向。同年7月,我省政法系统全面开展“四对照四提升,做忠诚卫士”专题教育,聚焦“四句话、十六字”总要求,确保广大政法干警头脑清醒、立场坚定。

政法领导干部作为政法队伍的“关键少数”,必须心怀“国之大者”,切实扛起政法队伍建设的政治重任、时代大任和历史责任,知责于心、担责于肩、履责于行,努力交出高分答卷!

为铸就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全省政法系统全面加强政治轮训,突出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分层分类,实现政法干警“全覆盖”。同时,围绕加强政法领导干部思想政治建设,连续五年举办专题研讨班,在深学细悟中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确保政法工作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

全面提升新时代政法队伍素能,关键在行动,在落实!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全省政法系统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主题教育,14万余名政法干警、8万余名辅助人员在“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上下功夫,党性素养、执法能力、工作作风得到有效提升。同时,针对政法领域执法司法不严格、不规范、不公正、不文明等问题,以“刀刃向内” 的勇气动真碰硬解决问题,提升执法司法公信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随着《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出台,全省政法各单位进一步按照《条例》和我省实施细则要求,探索建立政治督察、政治轮训等一批配套制度机制,在全国率先开展党委政法委委员述职、“万案大评查”等工作,推动乡镇(街道)全部配备政法委员,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持续加强。

在谋长远、抓大事的同时,全省政法系统以举贤尚善的导向培树先进典型。“从小爷爷对我说,吃水不忘挖井人;
曾经苦难才明白,没有共产党哪有新中国   ”2021年6月28日,随着清脆的童声响起,“2021四川政法英模事迹宣讲暨四川政法先锋颁奖仪式”的序幕拉开。来自全省政法系统和社会各界的代表齐聚一堂,学习时代先锋,汲取英模力量,共同聆听身边榜样的故事。

为了追捕毒贩从悬崖跳下、在4200米高原突袭的缉毒民警周脉军;
仪陇检察干警多年坚持不懈救助,让“事实孤儿”得到全面生活保障;
彭州市法院丹景山法庭庭长祝增巧在田间地头审案、在田间地头扎根,为群众冷暖守望28年。

百年征程,星空灿烂;
泱泱中华,英模辈出。这些故事,是“四川政法先锋”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更是他们庄重的承诺。他们的精神感染并激励着全省政法干警把爱党爱国爱人民的热情转化为铸忠诚、守初心、担使命的强大力量。

三、刀刃向内激浊扬清淬炼政法铁军

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时代背景下,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政法系统坚持全面从严管党治警提出新要求,作出开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的重要部署。

2020年7月至11月,宜宾市及珙县政法机关作为全国五个试点之一,率先探索开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探索形成了“三问三要”“八查”“三界定四步查五到位”等典型经验做法,为全国全面铺开提供了有益借鉴。

2021年3月3日,全省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动员部署会议召开,正式拉开全省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的帷幕。省委坚决履行教育整顿主体责任,省市县党委主要负责同志担负“第一责任人”责任,亲自抓、负总责。与此同时,责任“动能” 叠加督导“势能”,中央第十四督导组赴21个市(州)及重点县(市、区)开展三轮下沉督导,省委组建21个省级指导组,围绕“干什么、怎么干”,切实推进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工作在全省落地落实。

一场场生动深刻的专题党课在全省21个市(州)、183个县(市、区)开展。台上主讲的是各地党委书记,台下聆听的是各地政法干警,各地“一把手”讲党课全覆盖,是我省高位推进学习教育扎实开展的一个缩影。

集中学、掌上学、民警夜校全省政法系统创新方式方法,紧扣筑牢政治忠诚,紧密结合DS学习教育,深入开展政治教育、警示教育、英模教育,学出坚定信仰、学出绝对忠诚、学出勇毅担当——各级政法机关全覆盖开展政治轮训,共举办集中学习教育1.6万余场次。

“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清除害群之马,是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必须啃下的“硬骨头”,全省政法系统坚持“自查从宽,被查从严”的政策导向,累计开展谈心谈话28万余人次,组织完成两轮次以上《个人自查事项报告表》填报,对主动交代问题的干警,根据违法违纪的性质、情节、后果和影响, 综合运用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精准恰当作出处理,实现处理一人,警示一片。

同时,主动开展“三个百万案件大排查”——包括“万案大评查”“百万‘减假暂’案件大排查”“百万警情案件大核查”等,通过制定全省统一评查标准、提级评查以及地区之间、部门之间交叉评查等机制,坚持对突出问题“用猛药”,对顽瘴痼疾“出重拳”,形成了新时代推进政法队伍自我革命的“川味样本”。

破桎梏、除窠臼、立新章,面对政法队伍教育整顿这场政治大考、忠诚大考、党性大考,全省政法系统坚守初心使命,敢于斗真碰硬,确保了党和人民的“刀把子”永不蒙尘。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经历了一场革命性的锻造与洗礼,全省政法队伍面貌焕然一新,重整行装踏上了新的“赶考”征程!

四、履职担当厚植政法为民情怀

政法队伍是和平年代奉献最多、牺牲最大的队伍。

2017年春节前夕,泸县公安局石桥派出所民警蔡松松纵身跳入冰冷刺骨的水库,救起两名不慎落水的孩童,自己却再也没有上来,生命定格在31岁;
同一年,布拖县公安局原党委委员、政工室主任贾巴伍各在追捕涉毒在逃嫌疑人时遭遇开枪伏击,壮烈牺牲,年仅34岁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我省公安系统就有1012名民警因公牺牲,其中375人被评为烈士。而在我省法院、检察院、司法行政系统,先进典型人物也不断涌现,一个个带给群众温暖和感动的名字,犹如一面面旗帜,映照着政法干警的不变初心。

“背篼法官”郭兴利用背篼装着国徽和卷宗深入群众巡回办案,足迹踏遍了辖区15个乡镇600多平方公里的村村寨寨,将法庭真正“搬”到了田间地头、河谷滩涂、农家小院;
海拔4520米,从穿行在雪域高原上的“马背法官”到人民调解员,从事法治工作40年罗江益用法律守护着甘孜群众曾办理全国非试点地区首例行政公益诉讼案的通江县检察院检察长张晓梅,在生命的最后一刻, 仍然牵挂着还未完成的工作;
平武县检察院副检察长马川参加完检察开放日活动,又马不停蹄地对一户贫困户申请的民事审判监督案进行现场回复,回到办公室后感觉头疼,最终经送医治疗无效去世。

“只要生命在,我就继续传播法治声音!乐山市金口河区“心连心鸽鸽讲堂”宣讲团团长的莫鸽鸽参加工作30余年来,为群众送法律、传知识、解疑惑、鼓干劲,将初心使命体现在一次次为民服务的实事里。

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政法队伍却是“养兵千日,用兵千日”。执法为民,是政法队伍建设的本质要求。全省政法机关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执法为民、司法为民、服务为民、一切为民。

“哪里有需要,就在哪里战斗!”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突袭大江南北, 全省政法干警迅速响应,冲锋在前,以实际行动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当日14时20分,240 名甘孜特警到达震中磨西镇,这是首批到达震中的救援力量。“当时说不害怕是假的,但是心里想的是第一时间进灾区救人。”在前往震中的路上被湍急的江水拦路,特警队员土登汪秋和战友们用身体和绳索搭起“生命桥梁”,这场“飞夺泸定桥式”的救援感动了无数人他们先后成功转移数百名被困群众。

“攻坚执行难,不让判决成‘白纸’”“寓教于乐,打造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推行电子证照,身份证不必随身携带”2021年11月,“四川政法为民十大行动”十大典型案例出炉,全省政法队伍坚持问题导向,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从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抓起,切实解决一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据统计,“政法为民十大行动”开展期间,全省政法系统共推出便民利民惠民措施近1.7万项,为群众解决困难和诉求问题31万余件。省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数据显示,群众对四川政法队伍“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满意度评价达93.17分。

五、正风肃纪从严管党治警净化队伍

作为祛邪扶正、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力量,政法队伍肩负责任重、掌握权力大、面临诱惑多,特殊的性质决定了政法队伍在纪律作风上必须有更严的要求。

近年来,全省政法系统始终坚持“严”的主基调不动摇,持续从严正风肃纪、管党治警,积极配合纪检监察机关,着力维护政法队伍“肌体健康”。一方面,切实担起中央巡视反馈意见整改政治责任,按照省委要求,全面评估整改成效,优化完善巡视整改措施,推动巡视整改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另一方面, 会同省纪委监委建立党风廉政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常态化开展政治轮训、政治体检,形成政法队伍管理监督合力,推动全面从严管党治警向纵深发展。

执法司法涉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系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法治的信心。

我省政法系统针对容易滋生腐败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持续深化执法司法制约监督和责任体系改革建设,不断提升执法司法公信力。推动设立省法官惩戒委员会和省检察官惩戒委员会,落实公安机关执法责任制,规范办理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程序,将执法司法各环节全过程置于有效监督之下,确保政法干警担责尽责、忠诚履责。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
源流深者,光澜必章。全省政法系统坚持“当下治” 和“长久立”相结合,形成了《四川省政法机关领导干部交流轮岗暂行办法》

《禁止法官检察官与律师不正当接触交往实施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成果,为全省政法干警进一步划定行为准则,明确纪律底线,持续巩固强化全省政法系统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政法队伍建设永远在路上。当前,全省政法系统正在开展“忠诚铸魂、铁纪担当”专项活动,重点开展“政治忠诚入心铸魂行动”“顽瘴痼疾整治深化行动”“纪律作风整肃行动”“安全稳定攻坚行动”“服务保障‘拼经济、搞建设’护航行动”“队伍管理风险隐患排查化解行动”及“暖警爱警关爱行动” 七大行动,做到管队伍与管业务相统一、抓活动与抓工作相融合,以政法工作实绩检验活动成效,以活动助推政法工作高质量发展。

要亮剑,不仅要有亮剑的勇气,更要有亮剑的本事和克敌制胜的能力。  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上,全省政法系统将始终坚定队伍建设的永恒主题,

以政治导向铸魂强基、以问题导向自我淬炼、以为民导向服务大局、以纪律导向正风肃纪,不断把过硬政法队伍建设引向深入,为推动新时代政法工作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提供坚强保证!

沅陵县人民检察院探索队伍建设纪实

(2022年8月27日)

在今年7月21日的平安湖南建设表彰大会上,沅陵县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部获评“平安湖南建设先进集体”。这是该院在队伍建设中取得的又一喜人的成绩。

近年来,沅陵县人民检察院以党性培育、阵地建设为抓手,坚持党的建设、业务建设、文化建设、队伍建设一体推进、互促共进,同时坚持把廉政文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常抓不懈,将廉政文化建设与检察业务建设相结合,与检察官职业道德相呼应,有力推动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该院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接待室、全省先进基层检察院、湖南省文明单位、湖南省文明卫生单位、全省检察机关检务保障先进集体、全省检察文化活动先进单位、湖南省检察机关“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先进集体等。

一、D建引领,班子建设突出力量特色

沅陵县人民检察院继与县河长制办公室签订了“河长+检察长”协作机制后, 又于今年3月与县林长制办公室联合建立怀化市首个“林长+检察长”协作机制, 进一步推进沅陵青山绿水生态保护工作,这也是该院用法治服务沅陵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写照。

“带好队伍,必先抓好班子,形成班子的力量特色。”县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龙海华表示,争先进位,关键在人,做好了人的工作,把思想发动起来、把精神提振上来,人才可能把事干好。

近年来,该院充分发挥领导班子的“领头羊”作用,带领检察队伍强筋健骨,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的意见》,突出政治建设、政治监督,坚持抓好党组会、检察长办公会、检委会和MZ生活H等制度的落实,做到在“两个维护”上作好表率、打好头阵,以关键少数示范带动绝大多数。

该院党组坚持把D建工作作为每年第1次党组会议研究的固定内容,年初制定年度D建工作计划,将工作责任压实到人,同时保证每季度至少研究一次D建工作,时时把牢D建统领的“定盘星”。在具体检察业务中坚持带头办案、办理疑难复杂案件,检察长与班子成员一线办案,为全院干警做好扎实办案的优秀表率。同时用责任进行约束,制定了党组责任清单,压实党组主体责任,打好检察工作头阵。

这一系列落实领导担当、率先垂范的具体措施与做法,为该院吹来了干事创业的春风。该院深度参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在联系乡火场乡培育脱贫产业5个、帮扶建立生态食品加工厂1个,建立检察教育基金1个。今年又与县乡村振兴局对接完成《关于检察机关国家司法救助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衔接实施方案》的会签,进一步拓宽司法救助线索来源,上半年成功对两起刑事案件被害人为脱贫人口的案件开展了司法救助。

二、清廉从检,党风建设突出常态特色

8月初,第4期“沅检青年说清廉”开讲,该期清廉故事讲述人向鑫银为同事分享了朱德两封廉洁家书的故事。今年,该院为加强廉洁文化建设,促使广大干警树牢崇尚廉洁的价值观念,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在沅陵检察公众号开设青年干警讲清廉故事的音频栏目“沅检青年说清廉”,一月一期,栏目一上线就备受瞩目。

党风廉政建设是加强干警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该院始终对党风廉政建设常抓不懈,常紧不松,注重用廉政文化贯穿队伍思想建设的始终,以创新型开拓思维模式,制定述职述廉制度、检务督察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工作等制度, 推进阳光检务,法律文书公开率达90%以上,力求做到廉政文化思想与检察业务实践知行合一形成常态,连年被评为“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今年,沅陵县县直机关D建工作暨“清廉机关”创建示范推进会在该院召开。

突出润心铸魂,弘扬清廉文化。该院注重廉政文化养成,向干警赠送《曾国藩家书》通过开展廉政家访、开展廉政座谈、赠送廉政书籍等活动,使清廉家风逐渐深入到了干警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推进清廉机关建设创造良好的家风环境。

同时,以“忠诚、公正、清廉、文明”为主题加强清廉阵地建设,创新廉洁教育载体,以上党课、参观清廉讲堂、组织清廉主题读书分享会、举办“沅检青年说清廉”活动等多种方式,孕育清廉检察文化。今年已完成廉政党课2次, 清廉主题读书分享会两次。

该院还以质量建设年为契机,始终把握廉政文化与案件质量之间的有机关联,深化文化内涵,拓展文化外延。狠抓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落实,督促干警如实、规范、全面填报“三个规定”,做到逢问必录。努力创新办案模式,完善案件质量评查体系建设,成立案件质量评查组,把专项评查和常规评查相结合,对案件质量进行逐案体检,确保案件优质率逐步增长,逐步实现以质量为本的核心化管理境界。

三、以文化人,检察工作突出品牌特色

5月20日,沅陵县人民检察院“检爱护未站”举行揭牌仪式。“检爱护未站” 是该院在建成性侵害未成年人一站式取证救助中心后,擦亮沅陵未检品牌,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的又一匠心之作,该站设有心理沙盘、心理测评仪、毒品模型等硬软件设施,具有心理疏导、家庭教育、训诫、法治宣教、办案等多项功能。至此,结合该院2018年为中小学开展法治宣讲而成立的“青年检察官宣讲团”,该院未检工作已形成“一团一站一中心”的品牌格局。

“人享文化,以文化人”,是沅陵人民检察院坚持的人本理念。该院正确处理软实力与硬指标的关系,注重创新和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把广泛开展检察文化建设作为陶冶检察干警道德情操,提高检察干警综合素能的重要载体。该院被评为湖南省检察机关第2届“读书风气最盛检察院”,形成了融D建文化、廉政文化、法治文化于一体检察文化格局,不断打造检察服务品牌,为队伍建设注入了新动力。

该院严格按照“支部五化”要求,打造高质量、高标准的党员活动室,为党员提供环境好、氛围浓的学习阵地。院党组精心组织建成的院史陈列室,展示院情介绍、检察院发展史、历史沿革、服务大局关注民生等十四个板块,时刻提醒检察人员不忘司法初心、牢记检察使命;
建设基层D建宣传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牌、建设廉政长廊、检察文化展板、清风亭,创建曾国藩“曾氏家风”文化品牌,和以“阳明心学”为内涵的廉政文化特色。

该院还在各项文化活动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常态化开展宪法宣誓、党员宣誓、检察官宣誓与党员读书分享会等多种形式主题党日活动,鼓励年轻干警深入一线,扎根基层,磨练意志、增长才干。先后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讲述驻村经历和感悟”“学习研讨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等主题党日活动,为主题教育活动增添了活力,确保学习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运城市两级法院队伍建设综述

(2022年3月23日)

成事之要,关键在人。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建设一支党和人民信得过、靠得住、能放心、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法院队伍至关重要。一年多来,全市两级法院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创新队伍建设举措,从筑牢政治忠诚、整治顽瘴痼疾、开展DS学习教育、提升专业素能等方面发力,着力打造一支信念坚定、执法为民、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法院队伍。

一、铸忠诚,坚持党的绝对领导

过去一年,全市两级法院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政治建院道路,深入学习领会***法治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重大意义。全面贯彻党中央以及省委、市委重大决策部署,把党委要求不折不扣落实到法院各项工作中。重大事项及时向党委领导请示汇报,听取党委的意见,按照党委要求部署工作、完成任务,确保各项工作落脚在服务大局的棋盘中,不偏航不脱轨。两级法院认真吸取政法系统暴露出的“前车之鉴”深刻教训,旗帜鲜明地反腐倡廉,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工作环境和司法环境。加强机关D建工作,认真落实D建活动各项制度,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历“淬火”,用猛药治沉疴

去年开展的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党中央以雷霆之势,用猛药治沉疴,悬利剑刹歪风,声势浩大,振聋发聩。在这次整顿中,两级法院认真落实党中央以及省委、市委的重要部署,围绕“刮骨疗毒式的自我革命、激浊扬清式的‘延安整风’、铸魂扬威式的主题教育”三大主题,落实“筑牢政治忠诚、清除害群之马、整治顽瘴痼疾、弘扬英模精神”四项任务,重点整治“违反三个规定、司法作风不佳”等六大顽瘴痼疾。两级法院以“刀刃向内、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正风肃纪、查案纠错,满足人民群众对公正司法的期待。整顿中,两级法院发扬自我革命的精神,查摆问题,揭短亮丑,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在教育整顿“回头看”阶段,两级法院深刻反思,积极配合省纪检监察部门调查问题线索,对照“政治立场不坚定、理想信念有缺失”等十个方面的问题,再次深入开展自查自纠。同时,对照山西省高院确定的教育整顿回头看任务清单,进行大排查、大清底,切实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放过、整改不彻底不放过。两级法院干警从发生在身边的反面典型中吸取深刻教训,进一步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通过整顿,法院队伍中存在的作风不正、纪律不严、秩序混乱、不规范办案的问题明显改进。

三、强教育,司法为民便民利民

一年多来,两级法院结合实际,把DS学习教育作为加强干警思想作风建设的重要契机。围绕“学DS、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主题,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

在DS学习教育中,两级法院以“三个结合”深化DS学习教育:一是将学习DS与贯彻***法治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相结合。领会会议的精神实质和思想精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司法理念,把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化解矛盾、定纷止争作为人民法院践行初心使命的落脚点。二是将学习DS与主题党日活动相结合。在主题党日活动中找准学习DS与岗位职责的切入点,开展“我向党旗表忠心”“法官手中一件案,百姓心中一片天”等主题活动,做到知行合一,在履行岗位职责中升华理想信念,升华党性修养。三是将学习DS与审判、执行工作相结合。把DS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审判、执行工作的强大动力,教育干警勤勉敬业、担当作为、攻坚克难、勇毅前行,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 增强人民群众在司法活动中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

四、重学习,提升干警司法能力

新时代司法干警既要政治坚定,也要本领高强。只有坚持不断地学习法律业务知识,才能具备依法解决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矛盾、依法解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的能力。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适应形势和任务的要求,新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层出不穷。如果不加强法律业务学习,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能力就会退化,就不能满足司法职责的要求。两级法院坚持把强化业务学习作为一项长期重要任务来抓。坚持参加最高院和省高院组织的新法律法规专家辅导学习,对于上级法院安排的新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学习课程,两级法院都要组织相关业务部门参加。在学习中正确领会法律起草的时代背景和法律精神,确保新法律、司法解释在审判实践中正确适用。邀请法律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为有针对性地提升某一领域的法律适用能力,两级法院还常常邀请一些全国知名法律专家、学者授课讲学,聆听专家学者们的经验探讨和研究成果。在这种方式的学习中,专家教授能够面对面答疑释惑,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开展法律业务研讨交流学习。以召开业务研讨会的形式,在庭室范围内或者在同类审判业务庭室范围内,就某一方面的问题进行研讨交流,相互促进提高。通过观摩庭审、典型案例分析在审判实践中学习提高。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把所学知识充分运用到审判实践中是学习的最终目的。两级法院组织庭审观摩增强办案法官驾驭庭审能力,在案例分析探讨中培养法官法律思维,提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加强队伍建设过程中,针对两级法院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违法违纪问题,市中院党组一班人深入开展“严守党的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整治活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励精图治,积极作为,从匡正选用干部不正之风和实行规范化管理制度做起,倡新风树正气,建立良好的工作秩序,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

淮南法院队伍建设纵览

(2022年11月9日)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淮南法院紧贴高质量发展需要,大力推进人民法院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聚焦事业发展选干部、配班子, 抓培养、提素质,重激励、严管理,努力锻造忠诚干净担当新时代法院铁军。

一、政治引领,知信与笃行相贯通

把政治建设贯穿理论武装全过程,加大干部“学”的力度和“练”的频度。

一是立根固本,刚性约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 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DS学习教育,深入开展“两个坚持”专题教育、“两个确立”主题教育,引导干警筑牢政治忠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实践中锤炼政治忠诚。强化干部政治历练,把讲政治与履行岗位职责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干部在经常性“政治体检”中不断提高政治三力,不断增强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细化政治素质考察正负面清单, 建立明细化、可评判标准。

综合运用干部考核、专题调研等方式,聚焦干部在平时及重大任务、重大斗争、关键时刻的政治表现,通过具体行为和事例透视甄别、会诊辨析,挤出政绩水分,画准画实“政治肖像”,对政治上不合格的“一票否决”,坚决把有“硬伤”的干部挡在门外。

二是涵养人才“蓄水池”。坚持精准化培育,根据岗位特点、工作需要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精准化培养,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为不同类别人员成长规划路径,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市中院定期选拔优秀青年干部赴基层法院挂职锻炼。充分利用信息媒体、网络平台开展线上培训、远程教育,扩大优质培训资源覆盖面、普惠性。深化司法责任制配套改革,健全人员内部交流机制,畅通交流渠道。2018年以来,市中院组织800余人次参加了国家法官学院、省法官学院各类培训班90余期,全面提升了干警的业务和理论素养。

三是利用反面教材,强化警示震慑。近年来,以重大违纪违法案例为镜鉴, 先后在全市法院党员干部中组织开展“讲政治、重规矩、做表率”“以案示警、以案为戒、以案促改”等专题警示教育,引导干部不断筑牢思想根基,切实做到思想上对标对表、行动上紧跟紧随、执行上坚定坚决。

二、实干兴院,功能与结构双优化

用人得当,首在知人。司法改革浪潮中,以法官员额制为核心的人员分类管理改革对法院队伍实行再选拔、再优化,以明晰责任边界倒逼素质能力提升。淮南法院自觉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突出对司法能力、工作业绩和职责操守的评价,廉政考试考核被作为法官入额的前置条件。全市法院主要业务部门办案人员力量较改革前普遍增加10%以上,员额法官人均结案数量普遍提升20% 至40%。

一是政策落实到位,释放改革红利,在人力资源整体上进行一场大整合、大调配。出台院庭长监督案件管理办法,入额的院领导班子成员全部编入审判团队承办案件,带头承办重大疑难案件,将示范带头作用落实在法院主责主业上。法官助理、聘用制书记员、司法行政人员各归其位、各尽其责,实行不同的管理制度和职业发展路径。不断推行四级法院法官员额制改革各项任务落地, 法官单独职务序列全面实行,法官办案主体地位得以牢固确立。

二是统筹推进干部队伍功能发挥、结构完善。坚持依事择人,把优秀的干部组合成强有力的工作搭档,增强整体功能。在研判、考察、任用等各环节仔细分析岗位匹配度,确保人岗相适、人事相宜。建立动态管理、接续培养、及时使用等工作机制,搭建基层蹲苗磨炼、吃劲岗位锻炼、中心工作锤炼的干事舞台。以支部为阵地推行“先进干警跟班学习”制度。适当“压担子”,主动“搭梯子”,有计划安排青年干警到执法办案一线、助力乡村振兴等岗位上磨炼,在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处理复杂问题中经风雨、练本领。

市中院党组研究制定《淮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干部交流轮岗实施意见》,按照相关规定落实关键岗位、人财物重点岗位干警定期轮岗制度,提高重点风险岗位交流频次。

加强青年干警理想信念教育,引导青年干警将个人目标与人民司法事业结合起来,把办好每个案件、做好每项工作作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坐标”, 在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中彰显人生价值。

三是大力弘扬英模精神。先后选树宣传赵晓冬、樊瑾、张晨等一大批具有社会影响的先进典型,深入开展争先进位、争先创优活动,“季度之星”评选, 促进比先进、学先进、争先进、超先进风气形成。赵晓冬被追授“全国法院优秀个人”,樊瑾被评为“全省法院英模”,寿县法院李璐入选敬业奉献类“安徽好人”。市中院先后被最高院评为“在司法网络宣传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人民法院”、“全国法院D建先进集体”,被省高院评为“信息工作、案例工作先进集体”。2018年以来,共有50余个集体、140余名个人受到省、市级以上表彰。

三、严管厚爱,想为与担当同发力

让干部有干头、有奔头、有盼头。严格遵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认真执行新时期好干部标准,树立正确导向,健全人才考核评价机制, 建立以工作业绩为关键依据的提拔任用、职级晋升、绩效考核制度,营造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

盘点工作“晒”成绩、鼓励先进“挂”红榜、鞭策后进“亮”黄牌市法院坚持定期召开部门述职述廉会议、执法办案点评会,逐院、逐部门摆位次、晒亮点、点问题,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激励法院干警担当作为。

健全干部担当作为激励机制,研究制定《淮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激励干警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实施意见》,用好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推动待遇保障措施向基层一线倾斜。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着重掌握干部日常表现、一贯表现和重大关头表现,在年度考核优秀名额中调剂名额,嘉奖在急难险重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干部。

坚持“三个区分开来”,在“识”准基础上甄别区分不同情形。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对失误“容”,对错误“纠”,建立诬告陷害、恶意举报查处等机制,营造为改革者负责、为担当者担当的浓厚氛围。

坚守法治定力,捍卫宪法法律尊严和权威,狠抓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 等铁规禁令落实,实行月报告制度,让有干预就报告、有过问就上报形成习惯, 让刚正不阿成为人民法官刻在骨子里的职业坚守。

加强干警履职保障,织密织牢依法履职法律保护网,给“想干事”的干警更多“敢干事”的勇气。落实从优待警政策,加大对困难干警的关爱,让法官沉下心来,安安静静、踏踏实实地办好案子,以公正裁判维护公平正义、守护人间正道。

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坚持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加强监督管理硬约束,把“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作为执行领域突出问题集中整治的再深化,克服顽瘴痼疾的再发力,做足教育整顿“后半篇文章”。

围绕执法司法权力监督,着力构建权责清晰的执法司法责任体系,制定《关于进一步强化审判管理提升审判质效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法院未成年人审判工作的实施意见》《淮南市中级人民法院诉讼费收退费、罚金收缴管理实施细则》《淮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申请立案“最多跑一次” 的规定》《关于执行案款“一案一账户”发放管理暂行规定》等制度,分类制定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正确处理依法独立办案与加强监督管理的关系。

党的十九大以来广西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综述

(2022年5月25日)

无论春夏秋冬、严寒酷暑,还是黑夜白昼、狂风暴雨,在八桂大地,警灯都在时刻闪烁,守护平安。它成为了百姓心中的“定心丸”。

党的十九大以来,广西各级公安机关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公安工作的重要论述, 忠实践行“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总要求,深入实施改革强警、公安大数据“两大战略”,着力提升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打击违法犯罪、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从严管党治警“五个能力”,争创工作业绩、队伍建设“两个一流”,为凝心聚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创造安全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

一、警心向党,赓续红色血脉

公安队伍是纪律部队,作为党和人民手中掌握的“刀把子”,政治属性是第一属性。

广西公安机关全面开展DS学习教育,赓续红色血脉,永葆人民公安忠诚本色。用好红色资源,组织5万余人次警务人员开展红色教育,深挖南宁市公安局中山派出所“扁担精神”等基层红色资源,用时代声音讲好公安红色故事, 引导全警扎根基层、艰苦奋斗。发挥公安英模等先进典型的激励作用,组织开展“致敬最美”等四大主题宣传报道活动,举办广西公安英模事迹报告会、广西公安先进典型媒体见面会等活动36场,广泛宣传百余名公安英模先进事迹, 激励全警继承优良传统,有效推动DS学习教育入心入脑。

一是深入开展队伍教育整顿,持续淬炼思想,凝聚前进力量。在公安队伍教育整顿中,开展了一场刀刃向内、刮骨疗毒式的深刻自我革命。全区4.7万多名民警经历了一次全面深刻的政治教育、

思想淬炼、党性考验、精神洗礼。自治区公安厅党委成员和厅属各单位“一把手”累计上党课40余场次,开展政治教育活动116场次,举办政治轮训班轮训3354人次。自治区公安厅组建7个督察组,对厅机关26个部门、基层11个所队开展3批次专项政治督察,实实在在推动解决了一批问题。广西公安政治忠诚进一步筑牢,政治生态进一步净化,害群之马进一步清除,顽瘴痼疾进一步整治, 制度机制进一步完善,英模精神进一步彰显,宗旨意识进一步增强,工作质效进一步凸显。

二是“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扎实推进。推出12类28项便民利企措施, 推动7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在全国率先完成试点任务。“互联网+公安政务服务”平台实现282项业务在线办理,践行人民至上,书写实干担当。

三是大力弘扬公安英模精神。2018年至今,全区公安机关共有15位民警荣获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称号,4347个集体、22162名个人立功受奖,大力宣传了全国首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南宁市公安局中山派出所,“全国最美基层民警”黄墁、曾浩、陈子丽、于伍生,广西公安榜样“爱民模范”“禁毒先锋”“最美辅警”等一大批公安先进典型,激励全警赓续热血奋勇前行。

二、矢志奋斗,书写平安答卷

“反诈高手,百姓放心。”今年以来,梧州市公安局万秀分局收到群众送来的一面面致谢锦旗,代表着该局反诈工作的一张张成绩单。

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是民之所望,也是公安之所向。今年1—4月,全区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2614起,成功劝阻潜在受害人273万人次,避免损失21.7 亿元。

作为平安建设的主力军,全区公安机关和广大公安民警不辞辛劳、连续作战、拼搏奉献,推动新时代公安工作创新发展,不断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坚持把防范政治安全风险放在首位,坚决捍卫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全力打好反恐防控“组合拳”,持续深化严打暴恐专项行动。

——组织开展“神剑”“亮剑␎六打”等系列专项打击行动,对黑恶、枪爆、毒品、电信网络诈骗、跨境赌博、传销等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违法犯罪发起猛烈攻势。

——紧紧围绕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全力做好矛盾排查调处和风险化解工作。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推进具有广西特色的新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勇挑重担,忠诚履职,坚决打赢疫情联防联控阻击战,为疫情防控取得积极成果、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行动是最有力的答卷。今年第一季度,全区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达98.65%,扫黑除恶工作成效满意度达97.37%。

三、踔厉笃行,锻造公安铁军

今年5月1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安机关警务辅助人员条例》。

此条例的出台,对于促进警务辅助人员更加规范高效地开展警务辅助工作、提升公安机关的执法水平和服务质量、提升平安广西建设的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全区公安机关深入贯彻***法治思想,紧紧围绕建设法治公安目标,牢牢把握公平正义价值取向,深化执法权力运行机制改革,不断提升公安工作法治化水平和执法公信力。

在强化顶层设计基础上,广西公安机关以制度为基,通过不断完善执法标准、坚持科学建章立制等,切实保障公安执法决策和制度的合法性、科学性, 凝聚起执法规范化的全警共识和进取力量。

近年来,我区公安机关推动自治区出台《关于推动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的决定》《办理黑恶案件认定标准要点》,修改完善《广西公安机关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出台《广西公安机关重大、疑难案件集体讨论制度》等一批执法规范。

截至目前,我区各级公安机关共建成市县两级公安执法办案管理中心124 个,完成率98.4%,排名全国前列。鹿寨县公安局等4个单位被命名为“全国公安机关执法示范单位”。

此外,自治区公安厅印发《广西公安机关贯彻落实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实施细则》,扎实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进一步提升公安机关公信力。

向高处攀登,向远方驰骋。新征程的号角已经吹响——广西公安机关和广大公安民警将进一步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忠诚担当、踔厉奋发,坚决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捍卫国家政治安全、维护社会安定、保障人民安宁,推动广西公安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凝心聚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20D胜利召开。

鹤壁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队伍建设工作纪实

(2022年9月21日)

为更好履行特警“突击尖刀”职责使命,鹤壁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聚焦“政治标准更实、从严基调更刚、能力素质更强、暖警爱警更走心”目标,巧用“加减乘除”四法,营造“严管+厚爱、激励+约束”的警营生态,锻造“四个铁一般”过硬公安铁军,着力提升特警队伍核心战斗力。

一、学习教育勤用“加法”

鹤壁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始终坚持政治建警,切实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政治、思想和行动自觉。

一是营造学习氛围。该支队充分运用自学、组学、研学、集中学和线上学等5种学习方式,全方位、多层次学习党的先进理论,不断提升民警、辅警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今年以来,该支队共开展集中政治理论学习11次、理论考试7次。

二是强化英模教育。青年民警在成长的道路上需要榜样引领,该支队结合实际,开展学英模、做英模系列活动,谈心得、讲体会,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三是深化学用结合。该支队积极引导民警、辅警将学习成果转化为维护稳定、护航发展的具体行动,以实战大练兵为契机,开展个人极端案事件处置、防汛救灾等演练56次,不断提升鹤壁巡特警的专业技能和工作融合度。

二、工作压力巧用“减法”

公安工作时间长、任务重、责任大。为做好警心防护工作,该支队坚持从工作、生活两方面入手,多举措帮助民警、辅警“减压”。

一是谈心谈话常态化,增强“免疫力”。该支队按照层级实现谈心谈话全覆盖,及时了解、化解民警、辅警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和顾虑,帮助民警、辅警减少思想困惑,减轻精神压力。

二是警营活动多元化,激发“新活力”。该支队先后开展青年民警座谈会、“飞扬青春”趣味运动会、“粽叶飘香”端午情等活动,丰富警营生活,保持队伍昂扬战斗力。

三是后勤保障多样化,提升“服务力”。该支队全面维修升级单位浴室、洗衣房等场所的基础设施,根据季节合理调整饮食结构,注重营养和荤素搭配。

三、关怀表彰活用“乘法”

该支队高度重视从优待警工作,全力将暖警、惠警、励警等举措落到实处, 让警营有“家”一般的温暖。

一是表彰先进暖警心。该支队通过集中慰问,颁发证书、奖章等形式,慰问民警、辅警及家属,增强凝聚力,激发正能量。

二是走访慰问聚警心。该支队常态开展生病住院民警、辅警慰问帮扶,家庭困难民警、辅警救助等暖警行动。

三是优良基因传警心。该支队通过组织重温入党誓词、唱红歌、参观红色遗址等活动,勉励民警、辅警继承和发扬优良作风传统,牢记职责使命。

四、作风养成善用“除法”

该支队以“清廉鹤壁公安创建”活动为契机,将廉政文化融入清廉警队建设,着力清除不良作风,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特警队伍。

一是“优良家风”养成。该支队积极开展家庭助廉活动,警属共看宣传片, 共签助廉承诺书,共树廉洁家风,强化民警、辅警“八小时外监督”。

二是“警示教育”震慑。该支队始终坚持“严”的主基调,召开警示教育大会,学习违规违纪典型案例,观看《零容忍》警示教育片,以案为鉴,警钟长鸣。

三是“监督提醒”兜底。该支队借助早点名、周例会、集中学习等时机, 围绕各项纪律规矩,对民警、辅警常提醒、常监督,督促民警、辅警严守纪律。

甘肃省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综述

(2022年9月9日)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始终坚持以高素质教师人才培养为引领,以高水平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为支撑,以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师德师风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为重点,以加大教师队伍建设投入为保障,加快构建具有甘肃地域特色的教师队伍建设新格局。

我省各级各类教师队伍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高中阶段教育、义务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专任教师人数分别达到32726人、60813人、234454人、60336人、1116人;
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断优化、学历不断提高,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

在陇原大地,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正在形成,弘扬尊师重教优良传统,开创了全省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一、筑基提质:建设新时代教师队伍

树人必先立德,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我省先后出台《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规范教师从教行为,增强教师育人本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新时代教师道德风尚。

我省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建立健全了中小学教育、宣传、考核、监督、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划定师德“红线”。同时,印发师德修养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将师德教育贯穿教师教育全过程。

我省大力推进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用“四有好老师”标准、“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和“四个服务”等要求统领教师成长发展,推动教师党支部成为教育党员的学校、攻坚克难的堡垒。

全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持续进行,十年共评选陇原名师200 名、省学科带头人300名、省骨干教师3000名、省农村骨干教师10000名、省园丁奖获得者1065名;
全省近15000名一线教师受到省级表彰,近200名优秀教师获得国家级表彰奖励。

特别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全省广大教师迎难而上,奋战在抗击疫情和“停课不停学、不停教”两条战线上。同样,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中,全省广大教师用爱心和智慧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生动展现了当代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和责任担当。

除了深入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我省还大力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加大对师范院校支持力度,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并深入推进教师培训工作, 创新开展“国培计划”“省培计划”。

自2012年以来,国家和省级培训投入资金近11亿元,共培训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和校(园)长近136万人次,教师培训迈入“提质增效”和“精准培训”新阶段。二、做优建强:专业化教师集体“蝶变”

怎样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且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

近年来,我省致力于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教师地位待遇,调整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改革完善管理机制体制,确保教师队伍建设稳步提升。

逐步完善了中小学教师准入和招聘制度,提高了新教师入职标准,有效扩大了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的用人自主权。同时,加强中小学、幼儿园教职工编制管理,加大统筹配置和跨区域调整力度,统筹调配编制内教师资源,着力解决教师结构性、阶段性、区域性矛盾问题。

首先,教师的身份在变。由“校管”走向“县管”,全面推行竞聘上岗, 进一步激活了教师队伍活力。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落实职级薪酬并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领导人员队伍提供了制度支撑。

其次,教师的评价在改。我省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将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直接下放至高校。推进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改革,深入实施教师资格考试与认定工作。推进教育硕士和公费师范生免试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改革,逐步实现了教育硕士培养与教师资格认定相衔接。

不仅如此,教师的考核和岗位也在变。我省深化研究生导师遴选、聘任、考核和资源分配机制改革,落实“双导师”制和导师组制,建立导师招生资格年审和动态调整制度。建立职业院校新教师“师范教育+企业实践”入职培训制度,推进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机构人员职称与学校教师职称兼容互认。建立城镇优质中小学与薄弱学校、乡村学校结对帮扶机制,实行学区(乡镇)内教师走教制度。

这一项项改革,瞄准了教师管理体制机制的一个个“痛点”,激发了教师队伍建设的潜力,广大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归属感、获得感普遍增强。

三、补短扶弱:提高乡村教师队伍素质

“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曾是乡村教师队伍状况的真实写照。如何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稳定性高的乡村教师队伍,赋能乡村振兴?

2015年以来,我省提出加强基层人才培养、创新基层人才评价、提高基层人才待遇。通过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取得实效。

近年来,我省定向培养工作成效明显,逐步形成以西北师范大学为引领、省内其他师范院校为主体、省内高校参与、教师发展机构为纽带、优质中小学为实践基地的开放、协同、联动的教师教育体系。从2020年开始,全面实施公费师范生、优师计划定向师范生和小学全科型教师培养,师范生生源质量显著提高。截至2021年底,我省共招收1200名公费师范生、800名优师计划定向师范生、953名小学全科型教师。

同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有序推进,共补充特岗教师46125名。2014至2022年,通过“三区”支教,我省共选派1.16万名支教教师赴全省64个“三区”县区开展支教,辐射引领带动了当地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近十年我省乡村教师待遇也不断提高。对贫困地区符合条件的乡村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发放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根据学校所在地的边远程度,分别给予人均每月不低于300元的生活补助,从2019年起进一步提高补助标准,将人均每月不低于300元提高至不低于400元。持续加强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将符合条件的教师纳入公共租赁房住房保障范围,逐步改善乡村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面对新时代新征程新任务新要求,我省将继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促进教育均衡公平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20D胜利召开。

海南省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综述

(2022年9月10日)

近年来,海南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始终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立教之本、兴教之源”的基础性工程来抓,坚持优先谋划教师工作,优先保障教师待遇、不断提升教师素质,开创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新局面, 推动海南教育实现全方位、开创性、格局性变化,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

一、广纳贤才,蓄积教育事业发展动力

9月5日,在为初一、高一新生讲授校史校情教育第一课时,一张熟悉的照片让华东师范大学澄迈实验中学校长张喜忠的声音有些发颤,他的思绪又回到三年前,自己刚到学校的时候。那时,学校还没有校门,也没有功能教室,食堂用的是从别处借来的圆桌和塑料凳面对种种困难,张喜忠并没有退却。

经过3年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澄迈实验中学办学水平稳步提升,先后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团中央“小平科技创新实验室”建设学校等。同时,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该校教师获得县级以上荣誉115项,其中国家级 6项,省级30项。

教育兴,则人才兴。海南自贸港建设需要大批高素质人才。而强教育必先强师资。高质量的教育水平,背后离不开一支业务精湛、甘于奉献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针对我省师资力量底子较薄、基础较差的情况,海南省委、省政府清醒地认识到,要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要发挥优秀教育人才的带动辐射作用, 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2015年,海南开始实施中小学“好校长、好教师”引进工程,目前已成功引进优秀校长和教师300名。在这些优秀教育人才中,超过75%的人才选择前往贫困市县、少数民族市县和乡镇以下学校任职。他们的主动下沉,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市县教育教学水平提升。

海南依托“一市县两校一园工程”,累计签约引进45所国内外知名高校、83所国内外知名中小学校办学,累计引进各类人才2.3万余人。

二、提升素质,厚植教育人才发展沃土

“培训内容非常丰富,让我对幼小衔接这一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回忆起今年6月底参加的全省儿童阅读推广教师省级示范性培训,白沙黎族自治县第一小学教研室主任李荣芳依然记忆犹新。

回到学校后,李荣芳第一时间与学校其他教师分享培训心得。为了更好固化培训成果,李荣芳还将自己的课堂学习笔记拍照存在手机里,不时会拿出来翻翻。

据省教育厅统计,截至2021年底,海南各级各类学校共有5.9万名中小学教师分布在镇区及乡村中小学,约占中小学教师总数的47.8%。乡村完小、教学点教师2.2万人,约占中小学教师总数的17.9%。如何确保庞大的乡村教师群体不断提升能力素质,对我省乡村教育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我省厚植人才发展沃土, 推动大批教师“回炉充电”,为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国培计划”方面,每年设计实施农村骨干教师分层分类培训等十大类别培训,自2017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2.7亿元,培训教师近30万人次。同时,我省还实施“海南省乡村教师专项培训计划”,每年对全省3000名乡村及教学点小学教师开展专项培训。

“以乡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为例,目前该项目包括理论培训、岗位实践研修、现场操练等环节。许多学员在参训后表示,丰富的培训内容不仅开拓自身视野,也帮助自己转变教学理念,促进教学能力的快速提升。”省教育研究培训院培训部主任关心凤说。

三、深化改革,激活教师队伍“一池春水”

2019年8月,张俊敏成功竞聘海南“省级农村骨干校长”岗位,成为琼中红岛小学校长。张俊敏到校后,通过建立评课机制等多方面激励机制,激发红岛小学教师干事创业的激情,引导教师潜心钻研业务,提升教学能力。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海南直面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激发广大教师干事创业热情。

近年来,海南深入推进中小学职称制度改革,着力构建符合中小学教师岗位特点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职称评价标准;
推行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改革和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改革,全省8万多名在职教师全部参加5 年一轮的定期注册,为破除教师资格终身制,建立“能进能出”的制度打下基础。

一组组亮眼的数据折射出了我省以改革激活教师队伍“一池春水”取得的积极成效。

省、市、县高中学校高级岗位比例从2018年的30%—35%提高到38%,省级示范幼儿园、省一级幼儿园中高级职称比例提高到8%—10%;
乡镇以下农村教师参评高级职称通过人数从2016年的69人提高到2021年的794人,通过人数提高了11 倍;
近3年来,全省每学年约1500余名教师申请到农村支教帮扶。

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发挥政策引领作用,加强顶层设计,深化教师管理综合改革,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引进和培育“双轮驱动”,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育人才队伍,为海南自贸港建设贡献教育力量。

保定市教师队伍建设综述

(2022年9月9日)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传道授业解惑、教书育人图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作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保障,为保定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今年是党的20D召开之年,也是全市教育系统开拓进取,深入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关键之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教育系统深入贯彻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及全市教育创新发展大会要求,提振士气、乘势而上, 站在对保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政治高度,把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根本性民生工程来抓,以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为核心, 全力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营造出全社会尊师重教、广大教师奉献进取、优秀典型不断涌现、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的良好局面。

一、建立长效机制,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十三五”以来,我市荣获国家级教育先进集体3个、省级58个、市级23个, 推选出教书育人楷模、优秀乡村教师、师德标兵和最美教师等先进个人共计2065 人。2022年,全市教育系统将弘扬高尚师德作为师德建设的第一要务,通过活动引领,共推选出省级师德标兵41人,挖掘培树市级卓越校长6人、杰出校长11 人、名校长51人,卓越教师8人、杰出教师20人、名师150人、最美教师100人、师德标兵300人、省级骨干教师98人、市级骨干教师1041人、省级优秀乡村教师32人。

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我市始终坚持“教育为先、德育为首”原则,通过深入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月、师德建设提升年、师德建设深化年、师德师风建设巩固年等活动,师德教育筑防线、先进典型扬师德、强力整治纠师风、一把尺子量师德、以督促改固成果,构建起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保持了教师队伍政治思想的纯洁性和师德素养的高水平,开创了全市师德师风建设新局面。自2009年以来,在我省连续开展的十二届师德论坛征文暨师德风采演讲活动中,市教育局均获评优秀组织单位;
全市教师踊跃参与、创先争优,5名教师荣获全省十大师德演讲风采奖。

同时,我市积极构建师德师风监督体制,全面履行主体责任,健全完善了长短结合、疏堵结合、惩教结合、正反结合、内外结合、学校和社会结合的“六个结合”治理机制,努力打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促进了全市教育事业健康良好发展。

二、筑基础增活力,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教师是立教之基、兴教之本、强教之源。我市始终将深化改革、调整结构、激发活力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主线,先后印发了《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保障学校建设三年攻坚行动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配备工作的通知》《保定市尊师重教若干措施》,进一步强化师资保障,提高教师待遇,加大奖励力度,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办好尊师实事,造就了一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近年来,我市始终致力于教师能力提升,大力加强教师梯队建设。全市先后选派1万余名教师、校长参加了国家和省级培训。2022年,建设第二批50个市级名师工作室,其成员达400余人,辐射到全市所有的县、市、区;
选派200名优秀校长赴北京培训,市本级培训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达3000余人。

全市共涌现出国家和省、市级优秀模范教师487人(其中1人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省特级教师143人,省、市骨干教师和学科名师7214人,乡村优秀教师448人,省、市级教育家型校长和骨干校长456人,形成了完善的教师队伍梯队培养机制,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得到全面提高。

我市已连续两年成功举办了保定市教育创新发展大会,进一步深化实施了“1530”工程,启动县域普通高中托管帮扶工程,开展振兴县域教育保定实验基地暑期校长教师培训活动。依托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邀请全国知名基础教育专家100余人次,通过形势报告、政策解读、专家讲座、经验分享等形式对全市教师进行系统培训,开阔眼界、充电蓄能,全市教师线上线下同步收看学习累计达38万余人次。

三、补短板促改革,着力建强乡村教师队伍

振兴教育事业是最根本、最基础、可持续的乡村振兴举措。多年来,我市从提升乡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入手,出台了《保定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方案》和《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把提高农村教师能力水平,提升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落实农村教师各项待遇保障,改革教师管理体制机制,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等工作作为重要抓手,切实做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实现多渠道补充乡村优质师资数量,多形式开展教育帮扶,逐步缩小城乡师资水平差距,让每一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从根本上切断贫困的代际传播。

截至2022年8月,我市累计为涞源、涞水、易县、曲阳、阜平、唐县、博野、望都、顺平等9个县招聘特岗教师12350余人,今年计划招聘1350人,占到全省招聘人数的四分之一。自2020年起,我市启动实施了小学全科教师公费培养工程,努力为农村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培养“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教师队伍,目前已完成三届共300名小学全科公费师范生招生录取工作。同时,我市认真做好部属、省属公费师范生安置工作,共为278名省属公费毕业生落实了岗位,全部充实到农村一线学校。

我市积极推动市级支教、县域交流,助推乡村教育质量提升。2013年以来, 通过“三区”人才计划教师专项计划,全市累计选派1933名教师到9个贫困县进行帮扶,有效提升了山区和贫困地区农村受援学校的办学实力和教育教学质量。自2017年起,全市22个县(市、区)全面开展教师校长交流工作,2020年起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为城乡教师校长交流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徐水区、高碑店市、阜平县的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和校长教师交流工作经验,分别入选全省典型案例。

为切实提高乡村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待遇,实行职称评聘倾斜政策。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高级教师岗位设置比例分别提高到6%、10%、30%、35%, 艰苦边远地区乡村学校岗位设置比例在此基础上继续上浮3%。对长期在乡村和艰苦边远地区从教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放宽学历要求,不作论文、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及课题要求;
对取得高级、中级职称的,及时聘用到相应岗位,兑现岗位工资。

不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坚持绩效工资分配向一线倾斜、向边远乡村倾斜, 在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量中设立农村教师津贴、班主任津贴,为符合条件的乡村教师发放乡镇工作补贴等。积极推进乡村教师职称改革,严格落实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称(职务)应有在乡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一年以上经历的相关要求;
在农村任教满25年的教师,符合专业技术副高级职称评审条件的, 可不受岗位设置数量限制直接参评,充分体现出党和政府对广大乡村教师的关心关爱。

漳州市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综述

(2022年9月8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就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

近年来,漳州市落实***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把教师工作置于教育事业发展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优先谋划、优先保障、优先满足,着力提升全市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 为教育事业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立德树人狠抓师德师风建设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

全市各级教育部门近年来始终把提升教师思想道德素质摆在首位,不断强化职业理想、职业伦理、职业道德,大力倡导为人师表、关爱学生、严谨笃学、自尊自励。

一是营造风清气正的教书育人环境。开展师德师风专项治理,出台《漳州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负面清单(试行)》,对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和教师违规收受礼品礼金问题进行专项整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回归教育本真。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深入开展“建设清廉机关、创建模范机关”活动,定期组织廉政风险排查,组织党员干部观看廉政教育片,每逢重要节假日前坚持发送廉政提醒短信,构建了完整的师德建设制度体系,我市师德师风建设呈现出良好态势。

二是将师德列为教师培训首要内容。把师德教育作为新招聘教师试用期规范化培训重要内容,培训中设立教师宣誓环节,开设职业道德修养课程,让新教师未入师门先立师德。

三是大力宣传师德典型,树立师德标杆。大力宣传被称为“深山里的一盏明灯”的方建国、全国首届十佳“最美乡村教师”庄巧真、全国师德楷模曾春生、坚守边远山区小学35年的全国模范教师黄金德等为代表的一批师德高尚的典范,用榜样的力量感染人,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扎根讲台、潜心育人、敬业奉献,切实担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四是健全师德监督体系。将师德师风建设情况列入教育督导、办学评估、文明校园、绩效考核等的重要依据,并与学校领导和教师的业绩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等挂钩,强化结果运用,增强了学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主动性和广大教师自觉履职的责任感。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近两年来,全市涌现“第六届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 2名,福建省第三届“最美教师”1名、提名奖1名,福建省特级教师22名,福建省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80名。

二、引才育才打造师资人才“新高地”

今年9月,漳州各高校陆续开学,漳州城市职业学院迎来新的一批公费师范生。今年,在闽南师范大学公费师范男生本科培养试点上,我市继续招收50名幼儿师范男生,在漳州城市职业学院开展公费幼儿师范生培养试点。上述学生毕业后通过专项招聘,回生源所在县(区)有空编的幼儿园任教,改善幼儿师资的结构,提升幼儿园教师整体素质。

教师是一个学校的根本依托,更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漳州通过签约培养公费师范生、多渠道引进研究生等优秀人才,教师队伍中高层次人才比例不断提高。

一是积极做好新教师招聘工作。在坚持标准、注重质量的前提下,漳州积极创新方式方法,多渠道引进高素质教师人才,不断满足教育发展需要。今年全市新招聘中小学幼儿园新教师1990名,本科以上学历占98%,其中,2022届省级公费师范生50名,市县公费生49名。市属3所公办高校常态化招聘教师和工作人员127名,其中博士20名,硕士87名,本科学历10名。

二是采取灵活政策引进高层次人才。近几年开始每年组团招聘紧缺急需教育人才,着力引进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以及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本科生, 2021年引进紧缺急需教育人才41名。参与制定了《漳州市关于支持市属公办高校创建职业本科院校人才引进的若干措施》等政策,实施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工程和博士研究生“内培外引”工程,培养博士1人,引进博士3人,柔性引进产业教授12人、技能大师3人,建立产业教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15个。

此外,还鼓励市属高校立足自身实际育才,如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开展青年骨干教师、专业(群)带头人、技术技能大师、高层次人才“四项工程”建设, 培养省级专业带头人2人,选派13名教师参加国(境)内外访学项目,10名青年骨干教师参加省厅素质提高培训项目,该校还入选2020年首批全国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典型案例。

三、多管齐下引领教育人才竞相成长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

漳州市教育局着眼全市教师队伍建设整体现状,近年来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以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以培养造就一批专家型校长、教学名师和学科带头人为抓手,统筹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人才支撑。

一是实施名师十百千工程,打造优师“云平台”。建设“教育强市”,需要打造一批德才兼备、开拓创新的中小学名师作为引领。从2009年开始,我市实施中小学名师十百千工程,经过七批次的选拔培养,完成了市级研究型名师365名、市级学科带头人2309名、市级骨干教师3705名的培训计划,省级学科带头人有200多名,省级名师7名、名校长9名。同时,与华东师大、西南大学、闽南师大等国内知名高校签订战略协作协议,开展研究生名师和学科带头人定单式培养。

二是名师工作室引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名师工作室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师资源整合和培训模式,既是名师的摇篮、教研的基地、交流的平台、辐射的中心,又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近几年,市教育局立足实际,先后组建了62个名师工作室,共568名成员、783名学员,涵盖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和中职学校的基础学科,着力打造名师品牌,加快全市名优教师梯队建设, 有效促进全市教师专业共同成长,为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提供了坚实的师资力量保障。

三是实施“品牌学校␎卓越校长”培养工程,打造名校长“孵化器”。我市启动实施了“品牌学校␎卓越校长”培养工程,全市选拔30名校长,三年来, 共投入近800万元,通过集中研修、全国名校参访、跟岗研修、引入国内名校长入校指导等不同阶段的培养培训,进一步增强校长办学治校能力,提高学校的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漳州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储备人才和智慧, 以人才引领漳州教育质量整体提升。目前,这30名培养对象,已有17名成为省级名校长后备培养人选,3名调任二级达标校当校长,1名由副职转为正职。

多管齐下,引领教育人才竞相成长。目前,全市市级及以上骨干教师共6595 名,基本实现校校都有市级骨干教师的目标,这些骨干教师已经成为推动漳州市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

四、补齐短板提振农村教育“精气神”

“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曾是广大乡村教师工作状态的写照。为让乡村教师“留得住、教得好、干得开心”,我市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

一是着力培养乡村男教师。2017年开始依托漳州城市职业学院,在全省设区市中率先实施五年制高职公费师范男生教育创新试点工作,首批招生50名, 2018年增加到150名,以破解农村小学教师性别结构性严重失衡的问题。2019年又启动开展五年制高职公费幼儿师范生的培养工作,重点为农村公办幼儿园培养优质教师。随后,每年招收一批公费师范男生,满足乡村教师承担多学科教学的实际需要。

二是着力孵化农村小学“种子校长”“种子名师”。2018年在全省率先实施的“十百千万”优质小学教育资源孵化工程,是我市振兴乡村教师队伍的又一大创新举措,目前全市已投入180万元,遴选打造了一批优质小学教育资源孵化基地联盟,成功孵化了158名农村小学“种子校长”“种子名师”,并通过他们逐步带动并引领全市“数万名”农村小学校长与教师持续成长。

三是着力培训乡村校长。依托福建省兰臻名师工作室开展了十期500名乡村小学校长教师专项培训;
每年选派诏安、云霄、平和各15名优秀校长到厦门、福州和市直优质学校跟岗学习。

今年又借助省级名校长、名师工作室,挂牌成立4个“乡村教师培训实践基地校”,吸纳培养20名优秀乡村校长。

四是常态化开展名师送教送培活动。继续通过省、市级名校长和名师工作室,培养提升乡村教师业务能力。常态化开展名师送教送培工作,每年计有500 左右人次参与送教下乡,2022年更是达到了1220人次参与,持续常态化开展送讲座或示范课到基层学校。去年,还从各县(区)和市直学校选派10名优秀教师到三个扶贫重点县乡村学校进行为期1年的支教。

如今,一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队伍正在逐渐壮大起来。

五、贵师重傅营造尊师重教良好氛围

让教师发展有空间、晋升有通道,作出贡献有成就感、获得感,是稳定、吸引、激励教师的一项有力举措。我市积极采取措施,保障教师合法权益、提高教师工资待遇、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得到了广大教师的普遍认可。

一是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不断提高。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到目前为止,市直和各县(区)、开发区(投资区)教师增资均已核定完成,全市共需核增2020—2021 学年度义务教育教师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量5.6亿元。

二是乡村教师生活环境不断优化。通过专项督导、定期通报、约谈问责等手段,督促各县(区)、开发区(投资区)严格落实按平均每人每月不低于500 元的标准予以生活补助;
实施乡村教师安居工程,改善当地乡村教师的住宿和用餐条件。

三是打破教师晋升“天花板”。认真做好教师职称评审工作。2021年全面下放中小学教师中级以下职称评审,目前,各县(区)均已完成年度评审工作。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原则,坚持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 发挥好教师评审的导向激励作用。据统计,近几年共有60名中小学教师取得正高级教师职务,仅2022年市级就完成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称评定674人,其中初级11人、中级121人、高级542人,促进了中小学教师教书育人水平的提高。

下一步,市教育局将扎实推进教师评价改革,充分发挥评价“指挥棒”作用,推动全面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此外,还将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加强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聘后管理,建立“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激励机制;
支持高校扩大选人用人、编制使用、职称评审、薪酬分配、机构设置自主权,进一步激发高校办学活力。

尊师重教,必得满园芬芳。我市越来越多教师正在将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献给教育事业,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智慧和力量。

淳化县教育局多措并举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2022年10月19日)

近年来,该县把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振兴乡村教育的重中之重和关键之策来抓,通过转作风、优结构、出台奖励激励办法、教师培训培养、名师引领等措施,取得了新的成效。

一、以德为先转作风

该县印发了《2021—2023年淳化县师德师风建设行动计划》,建立健全了师德监督、报告、考核、负面清单长效机制。每学期开展师德演讲赛、师德小故事征集、师德宣誓、师德承诺等活动,寒暑假开展师德师风全员培训。还通过随机入校方式,从工作机制、学习教育、活动开展、工作实效等方面对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进行抽查,督促此项工作取得实效。

二、补充“血液”优结构

全县建立了县委、县政府统揽,县教育局牵头,县人社、编办等部门协同配合的教师队伍补充机制,近两年共招录招聘113名新任教师,交流轮岗68名教师,调整100余名教师和校长,安排7名校、园长到省市知名学校挂职锻炼,安排17名中小学校长交流任职,全县乡村教师年龄和学科结构得到了优化。

三、激励保障添活力

该县出台了《淳化县优秀乡村教师奖励激励办法》,认定县级优秀乡村教师354名,县财政列支170万元对优秀乡村教师定期发放奖励津贴,并给予免费乘坐县域内公交车、民生窗口办理业务享受绿色通道等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今年3—8月,共发放优秀乡村教师奖励激励资金19万余元;
教师节前夕,县上列支10万元对乡村困难教师、离退休教师进行了关爱慰问,还定期组织教师健康体检,全面落实乡镇教师工作津贴、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提高教师绩效工资标准,教师荣誉感和获得感持续增强。

四、培训培养强素质

今年,全县先后举办了校、园长办学治校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两期,开展了以“文化␎课程␎核心素养”为主题的校长论坛;
年内组织乡村校、园长外出考察学习34人次;
利用苏陕交流学习、教育信息化培训、名校+、教育大讲堂、校本研训等各种资源,组织乡村优秀教师外出交流学习300余人次,培训各类乡村教师5000多人次;
同时,还借助咸阳师范学院平台,连续3年开展乡村体音美等薄弱和短缺学科培训,完成了100名乡村幼儿园管理者及骨干教师培训和64名乡村转岗体音美教师的培训。通过定期开展教学赛教、幼儿园保育专业技能大赛、思政课大练兵、青年教师课堂竞赛、初中教师“师生同考”、小学教师业务能力测试,义务段专任教师“六个一”活动,全面提升了教师业务素质。

五、名师引领大提升

在实施陕西省“城乡教师学习共同体——名师引领行动”淳化项目中,遴选出的193名“种子教师”与74名省级各地名师组成“结亲对子”。在此基础上, 不断扩大项目覆盖面、受益面,落实了“种子教师”县域内“一带三”帮扶责任,与579名县域内乡村优秀教师结成师徒关系。该县教育局拨付专项经费为“种子教师”购买了教育专著400余本,组织外出跟岗学习106人次、申报课题191项。邀请省级名师来淳化送教活动4次,县内组织开展共同体项“种子教师”跟岗学习汇报交流活动,“种子教师”课堂教学创新擂台赛等活动。今年,全县11名教师荣获市级教学能手称号,5名教师入围省级教学能手大赛,取得历年来最好成绩,“名师”孵化培育模式初见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税务部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综述

郭瑞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总书记强调,新时代,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努力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国家税务总局党委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探索形成“绩效管理抓班子、数字人事管干部、人才工程育俊杰、选贤任能树导向、严管善待活基层”的“带好队伍”机制制度体系,抓住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关键点和着力点,彰显正确用人导向对干事创业的重要引领作用。

十年来,随着“带好队伍”机制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一支政治过硬、素质优良、梯次合理、作用突出的税务铁军正加速成长,

并在一场场接踵而至的重大税收改革任务中,披坚执锐、勇立新功,有力促进了税收在国家治理中基础性、支柱性、保障性作用的发挥。

一、绩效管理抓班子:充分发挥“关键少数”作用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从税务总局到省市县局和税务分局(所),税务系统涉及5级班子,如何加强党对税收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好“关键少数” 的关键作用,从而带动“绝大多数”积极作为?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税务总局党委高度重视并不断探索实践推进的重大课题。

2013年5月,税务总局成立绩效管理工作组,在税务总局机关和税务系统启动绩效管理工作,后经过不断试点完善,于2014年在全国税务系统全面推行绩效管理。近十年来,税务部门坚定不移地推、坚定不移地改、坚定不移地用, 绩效管理已迭代升级了10个版本,打造了“战略—目标—执行—考评—奖惩— 改进”的完整链条,形成了“4+4+4+N”的框架体系,即考评范围覆盖各司局、各省税务局、驻各地特派办、副省级城市税务局“四类对象”;
考评事项依据年初工作部署、全国两会精神、年终调增任务、其他重点工作“四处来源”;
 考评指标归为党的全面领导、税收改革发展、工作运转保障、各方多维评价“四大板块”并视情形对一些重大工作制定“N个专项”考评办法,为行驶在税收现代化新征程中的税务列车打造了“新引擎”。

(一)绩效管理成为推进税收现代化的“指挥棒”。税务系统层级多、分布广、战线长,税务总局党委树立战略绩效管理理念,将税收现代化六大体系建设作为绩效管理的战略目标,包括坚强有力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科学完备的税收法治体系、优质便捷的税费服务体系、严密规范的税费征管体系、合作税务系统青年理论学习小组认真开展主题联学,自觉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共赢的国际税收体系、高效清廉的队伍组织体系。

税务总局围绕战略目标,通过实施绩效管理,明确各年度主攻方向和工作着力点,科学编制并及时优化绩效指标体系,实现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税收工作的决策部署和税务总局年度重点工作任务考评全覆盖,咬定目标、脚踏实地, 一步一个脚印,铺就税收现代化之路。

(二)绩效管理成为发挥“关键少数”作用的“推进剂”。税务绩效管理抓住“关键少数”,把班子成员的个人绩效成绩与所在单位、分管部门和联系的下一级单位组织绩效全面挂钩。

通过这一有效抓手,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推进班子成员干事创业从“给我冲”向“跟我冲”转变、税务干部从“让我干”向“我要干” 转变,推进各级税务部门从“只求过得去”向“追求过得硬”、从“跟着感觉走”向“奔着质效走”转变,高质量推进新时代税收现代化的氛围日益浓厚。

(三)绩效管理成为连环驱动的“发动机”。从税务总局到基层一线,通过逐级分解指标、逐层压实责任、逐项开展考评,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把“发动机”安装在各级各部门,形成上下联动、连环驱动合力,从而抓好各级班子、带好全体干部、确保落实到位。

绩效管理在于抓常抓细抓长,税务总局对绩效指标从数量、质量、进度、效果等维度确定考评标准,按月、季、半年、全年实施考评,并建立健全督查督办和绩效考评联动督考合一机制,绩效考评以结果为导向,督查督办抓过程推动,事前定标准、事中有提醒、事后严考评,实现全程监测“身体”健康情况。

(四)绩效管理成为干部进退留转的“试金石”。干事担事,是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税务总局在选人用人中注重树立讲担当、重担当的鲜明导向,将绩效考评结果与干部任用、评先评优、公务员年度考核挂钩,与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职务职级并行相结合,确保考实用好,促进能者上、优者奖、庸者让。

绩效管理有力促进了税务部门推进各项改革,也有效激发出税务人扛得了重活、打得了硬仗的担当精神。

从营改增到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
从个人所得税改革到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
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到落实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等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税务绩效管理均制定专项考评办法、完善配套考评措施,有力确保了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税务系统不折不扣得到贯彻落实。

全球公共部门绩效报告,将中国税务部门实施绩效管理的做法作为“公务员管理”的优秀典型案例向全球推介。2019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办公室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税务绩效管理:实践发展与理论研究”立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并由国家税务总局承担。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刘旭涛表示,政府绩效管理被称为世界性难题,税务系统绩效管理既是一次政府管理模式的创新,也是一项具有全国意义的变革,从理念、体制、机制,包括文化、方法、应用等方面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案例,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贡献。

二、数字人事管干部:促进税务干部一生向上、一心向善

税务系统拥有如此多的层级、如此庞大的队伍,考评谁、考评什么、如何考评?

(一)搭建数字人事管理的“四梁八柱”。2014年,税务总局开始探索建立一套侧重于“评价干部”的“一竿子到底”工作机制,提出“数字人事”的理念。

税务总局党委书记、局长王军在谋划数字人事时形象地说:“干部队伍建设就像盖房子,要打好一个基础、立好四根柱子、盖好一顶盖子、夯实一个平台,使它坚如磐石。”

从2014年开始夯基垒台,逐步搭起数字人事大厦的“四梁八柱”,包括干部职业基础的“一个基础”,涵盖平时考核、公认评价、业务能力评价、领导胜任力评价的“四个支柱”,搭建数字人事信息系统“一个平台”,结果运用“一个顶子”,最终形成“数字人事管干部”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

税务总局人事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8轮扩大试点、6轮制度修订、4轮软件升级,2019年7月,数字人事在全国税务系统实现全覆盖,逐步构建起相对稳固定型的数字人事“1+9”制度体系:“1”即《税务系统数字人事实施办法》;
“9”即职业基础、平时考核、公认评价、业务能力、领导胜任力等方面的9个制度办法,构成了一套科学精准、导向明确、客观量化的指标体系。

(二)打造干部成长轨迹的“全息影像”。数字人事坚持用数据说话、做管理文章,将干部的工作和活动轨迹以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形式记录保存,对干部的理想信念、政治立场、工作作风和工作实绩加以赋分,计入干部个人成长账户,构建科学化、日常化、多维化、数据化、累积化、可比化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

同时,数字人事注重把考核结果以数据形式展示和累积,让数据涵盖干部职业发展全过程,更加客观地考核评价干部,促进人岗相适、人尽其才。按照“逐年累积”的方式进行考评,把考核管理功夫下在平时,全面反映干部工作表现、成绩短板,较好实现了考在平时、管在长远之效。国家税务总局吉林省税务局依托数字人事系统,逐一为全体干部制作半年考核报告。报告中列明指标权重,区分人员类别,细化考核项目,全面梳理展示干部个人的各项工作成绩,分析优势和不足,提供发展建议。目前,全省税务系统共编制个人绩效指标37万条,干部编制指标引用指标库合计2.5万条,为全省税务干部“精准画像”。

(三)树立选人用人的“科学标尺”。数字人事的生命在于结果应用。近年来,税务总局始终坚持全面用、系统用、全员用理念,把数字人事考核结果与评先评优、选拔任用、职级晋升、交流遴选、教育培养等结合起来,树立“干得好”才能“考得好”,“考得好”才能“用得好”的鲜明应用导向。

坚持“凡任必用”“凡考必用”“凡评必用”。国家税务总局河南省税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丁校伟表示,2021年在河南省税务系统开展的正处级领导干部和纪检组组长选拔工作中,用数据看实绩,凭实绩选干部,让数字人事的“红利”看得见摸得着,有效增强了大家的认同感、获得感。

税务总局对14.7万名税务干部进行的无记名问卷调查显示,87.4%的干部认为“清晰的考核评价导向帮助干部明确职业前景和发展目标,让优秀干部脱颖而出”;
89.5%的干部认为“数字人事有利于促进个人发展,提升自身能力素质”。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则,值得借鉴。同时,数字人事还引起了国际组织、外国税务同行关注。在2018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税收征管论坛、第48届亚洲税收管理与研究组织年会、2019年金砖国家税务系统组织管理研讨会、2021年第13届中日韩人事政策联合研讨会等国际会议上,税务总局均应邀介绍才工程育俊杰”机制制度体系,为税收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2013年,税务总局专门成立了由王军担任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把抓人才、用人才工作列入各级税务局党委领导班子年度考核内容,明确各级税务局党委书记是人才工作第一责任人,切实加强人才培养。

2018年,世界银行首次发布全球公共部门绩效报告,将中国税务部门实施绩效管理的做法作为“公务员管理”的优秀典型案例向全球推介。

教授许正中认为,税务部门是近年来人力资源质量提升最快的部门之一, 而且还在持续提升,说明税务系统数字人事对引导和激励干部健康成长发挥了重要作用。2022年7月5日,部分中央和国家机关组织人事部门代表在观摩数字人事后认为,税务总局的数字人事,不仅有科学完备、成熟定型的制度体系, 而且有功能强大、操作便捷的信息系统,尤其是在结果运用上有一套遵循的规了探索推行数字人事的经验做法,受到参会代表的关注,希腊等国还专门派出代表团来学习交流。OECD出版的税收征管丛书,两次把数字人事作为成功案例推介。

三、人才工程育俊杰: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税务人才队伍

(一)建机制,树样板,十年用功搭建人才“金字塔”。十年来,税务总局坚持“选育管用”一体推进,逐步形成“人才工程育俊杰”机制制度体系。大力实施素质提升“1115”工程,打造拥有100名税收战略人才、1000名税务领军人才、1万名专业骨干和5万名岗位能手的“金字塔”式人才梯队,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税务人才队伍。

今年,税务总局党委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重要讲话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根据新时代税收现代化需要,在继承和发扬素质提升“1115”工程的基础上进行提档升级,部署实施素质提升“2271”工程,着力构建由200名左右战略人才、2000名左右领军人才、7万名左右业务标兵和1万名左右青年才俊构成的税务人才队伍新体系。

十年间,制度完善、目标明确,高质量推进税收现代化的“人才工程育俊杰”体系基本形成。

(二)成规模、多类型,十年不断拓展人才成长渠道。“不忘初心,反躬自修,担当尽责,努力为税收改革发展贡献更多更大的智慧和力量。”王军在第一批全国税务领军人才培训班结业式上勉励各位学员。

2013年税务总局制定《全国税务领军人才培养规划(2013—2022年)》, 启动全国税务领军人才培养工程。截至目前,累计选拔领军人才(学员)847人,基本形成覆盖主要税收工作领域、总量可观的高端人才队伍。通过持续培养锻炼,其中有551人得到了提拔晋升。

为了能够让人才建设向纵深推进,税务系统通过练兵比武打造成长梯队。每年,税务系统积极开展“岗位大练兵业务大比武”活动,聚焦税收工作重点、实际工作难点、纳税人缴费人关心热点,以应知应会知识和业务技能为主要内容,立足岗位,贴近实际,通过网络学习、业务竞赛、实战演练等多种形式, 开展各具特色的练兵活动。按照层层分类比武原则,省税务局、市税务局通过业务比武选拔岗位能手和业务骨干,税务总局按照岗位类别组织“业务大比武”, 将比武成绩优异个人择优纳入税务总局各司局专业人才库。截至目前,共选拔出1万名专业骨干,5万名岗位能手。

(三)当先锋,勇担当,人才队伍为税收事业高质量发展添动力。十年来, 税收事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就。这其中,得益于税务人才队伍发挥的关键作用。

十年来,全国税务系统共选拔培养各类税务人才6.1万人,人才总量占全系统在职干部的8.7%,较2013年前的2.1万人增长了4万人,增长近2倍。人才结构更趋年轻化,各类税务人才年龄35岁及以下人员占比为60.47%。

十年来,一批又一批税务人才用汗水和智慧,保障一个又一个时间紧、任务重的改革任务顺利落地。据统计,税务系统先后有各类税务人才6000多人次参加了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减税降费、智慧税务建设等改革攻坚任务,在深化税收改革、提升治理效能中彰显了税务人才的责任担当。

四、选贤任能树导向:精挑细选能征善战敢赢的税务虎将

***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国家税务总局徐州市税务局依托数字人事系统, 开展“晒日志、比业绩”活动,通过优秀纪实的展晒,促使干部增强责任感, 营造干事创业氛围。

“岗位大练兵业务大比武”中,税务干部认真答题。

历来高度重视选贤任能,始终把选人用人作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来抓。

近年来,税收改革一仗接着一仗打,一仗更比一仗难,艰巨、复杂程度前所未有。税务总局将“选贤任能树导向”作为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重要举措,坚持正确导向,选拔能征善战敢赢的税务虎将;
坚持虑今顾远,探索形成职级改革税务方案;
坚持正向激励,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税务铁军;
坚持从严管理,营造风清气正的税务生态,为新时代税收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一)税务领导班子更加坚强有力。领导干部是税务干部的关键少数,各级班子是领导干部的少数关键。税务总局把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作为干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强“火车头”。

在税务总局机关层面,近年来,税务总局坚持更严标准更高要求,抓好税务总局机关各级班子建设,发挥以上率下的作用。

在省局班子层面,税务总局从全局高度和长远角度谋划推进班子建设,让持续激励成为机制、成为常态。

在市、县级税务局层面,税务总局统一部署开展干部交流工作,有效改善了领导班子结构,增强了班子整体功能。2021年和2022年,压茬推进市县级税务局“一把手”、纪检组组长交流工作和市县级税务局班子副职、部门正职交流工作。截至今年3月底,市县局班子“一把手”和纪检组组长交流工作已经完成。目前,其他层面干部交流工作正在有序开展。

(二)干部干事创业热情进一步激发。让吃苦者吃香、有为者有位、出力者出彩。近年来,税务总局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和新时期好干部标准,旗帜鲜明树导向、精准识别细考察、分类施策优机制,给肯干事的人以机会,给能干事的人以舞台,给干成事的人以激励。

面对一次次艰巨的改革任务,广大税务干部勇担重任、攻坚克难,以钉钉子精神和工匠精神抓好政策落实,不辜负党中央、国务院的重托和广大纳税人缴费人的信任和期待,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硬仗,想干事、真干事、干成事蔚然成风,税务部门的社会形象进一步提升。

税务系统持续发掘办税服务厅“超级”马丽、信息化尖兵张学东、国际税收专家朱海、驻守高原边疆李红菊、携妻驻村扶贫韩宇南等先进典型,树立税务干部最直观、最可感、最亲近的学习榜样,并在全国各地持续开展税务系统先进典型巡回宣讲活动。2019年以来,税务总局已组织开展6轮近70场巡回宣讲活动,线上线下收看人数超过2000万人次。中组部对税务总局党委开展的干部选拔“一报告两评议”结果显示,满意率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2021年度36个 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税务局党委“一报告两评议”满意率为99.95%, 同比提高了0.38个百分点。

五、严管善待活基层:为各项税收事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抓基层打基础是长远之计,也是固本之举。税务系统队伍大、层级多、分布广,90%的干部在市县及以下税务机关,各项工作落实主体靠基层,队伍建设重点也在基层。党的十八大以来,税务总局党委下大力气抓基层工作,聚焦“严” “善”“活”,努力让广大基层税务人员既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又不出事,推动税收各项重大改革和重点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

(一)坚持一个“严”字,持续正风肃纪。

严管,意味着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
严管,更意味着最大的厚爱。

税务总局紧密结合税务系统实际,注重抓严管、抓延伸、抓经常、抓长效、抓在早、抓细小,一体推进机关和系统政治机关建设,构建完善一体化综合监督体系,蓄力推进税务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持续正风肃纪反腐,营造税务系统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通过学习研讨,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青年干部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把好第一关,恪守边界底线。”国家税务总局苍南县税务局青年干部黄文真说。苍南县税务部门利用主题党日、廉政沙龙等形式,针对青年税务干部开展廉政教育,帮助他们扣好履职尽责的“第一粒扣子”。

在广西,税务部门延伸严管链条筑牢“家庭防线”。通过建立家访制度、签订“家庭助廉倡议书”等方式,推动干部的教育管理监督从“八小时以内” 向“八小时以外”延伸,共同筑起一道反腐倡廉的家庭防线。

(二)突出一个“善”字,汇聚改革正能量。

严管的刚性约束是底线要求,要真正把税务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激发出来,关心与厚爱同样不可或缺。

为此,税务总局专门制发《关于进一步激励税务干部担当作为具体措施的通知》,提出培养选拔担当作为的优秀干部等6个方面15项举措,同时建立健全激励关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制定《税务系统容错纠错实施办法(试行)》等,为敢于担当作为的税务干部撑腰鼓劲。

近年来,税务总局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厚植税务文化的重点工作抓牢抓细,税务干部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激发,汇聚起砥砺前行、攻坚克难的精神力量。

2017年以来,税务系统新创建全国文明单位467个,总数达到911个;
129个集体被评为全国工人先锋号,51个集体和个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奖章);
 新创建全国青年文明号432个,总数达到883个;
26个集体和个人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集体(手),654个集体和个人被评为全国巾帼文明岗(标兵)、巾帼建功先进集体,展现了良好的税风税貌。

(三)聚焦一个“活”字,筑牢发展之基。

税务总局党委将基层建设置于税收现代化总体部署中的突出位置去谋划和落实,提出“税务部门要更好为广大纳税人服务、领导机关要更好为基层税务人服务”,先后出台了《关于新形势下加强税务系统基层建设的若干措施》《关于进一步加强税务系统基层建设具体措施的通知》《关于新发展阶段加强税务系统基层建设的若干措施》等文件,有效激活基层税务干部队伍活力。

为深入调研掌握基层工作实情,税务总局党委和各省税务局班子成员认真落实领导干部基层联系点制度,建立“察实情办实事”税情调研机制,深入开展蹲点调研,采取现场办公等方式,深入了解基层干部思想状况,倾听基层干部呼声,征求基层干部意见建议。

为切实给基层减负担、强保障,税务总局和各省税务局实施年度发文计划、会议总数管理,规范各类督查检查考核事项。在减量提质上下功夫,加强统筹整合、预审把关,避免交叉重复,加强税收数据共享共用,凡能从信息系统获取的数据信息不得要求下级单位报送。同时,坚持预算安排和预算调整向基层尤其是边远艰苦税务分局(所)倾斜,统筹存量资金重点向困难地区和基层单位倾斜,保障基层单位工作需要。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税务系统将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强化党的政治建设,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断完善“带好队伍”机制制度体系,以昂扬奋进的姿态继续书写服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篇章。

甘肃省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综述

(2022年10月12日)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下好自立“先手棋”、打好自强“主动仗”,就必须让人才真正在科技创新中挑大梁、当主角,让人才活力在科技创新大环境中竞相奔涌。

近年来,甘肃省着眼“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完善人才政策体系,科技人才结构持续优化,科技人才活力得到有效激发。

经过不懈努力,我省专业技术人员由2012年的53.88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60.52万人,专业技术人员质与量不断提升,结构比例逐渐优化。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数量由2012年的3.68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4.31万人,人员规模稳步扩大。此外,我省着力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力度,高层次人才队伍日益壮大,全省现有两院院士1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471人。

一、完善保障制度,营造更优人才环境

这些年,我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加紧完善科技人才服务保障体制机制,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稳、育、引、用”的发展环境,加快形成西部地区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全面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省战略。2022年2月, 省委召开人才工作会议,立足甘肃实际,总结成绩、分析形势,提出建设西部地区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战略目标,把中央确定的新时代人才工作战略目标、重点任务、政策措施,转化为我省人才工作的具体思路举措,全力推动我省人才工作迈上新台阶。

2022年5月,省委省政府印发实施《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围绕人才发展全链条全环节,建设高层次人才平台和创新高地,打造科技创新主力军,着力集聚各方面高素质人才,突出授权松绑、完善评价体系、创新激励机制,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让人才发挥最大的作用、体现最大的价值。

优化科技创新生态,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2022年4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甘肃省强科技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年)》,对科技人才工作进行专章部署,实施更加精准的科技人才支持政策,构建梯次衔接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等全链条人才成长机制, 构建产学研全链条的人才发展格局。

二、创新激励机制,涵养良好人才创新生态

为完善科技人才政策体系,我省创新性地在全国率先提出“45岁以下科研人员主持承担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的要求,树立了在科研一线发现、培养高素质青年科技人才的鲜明导向。同时出台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从科研经费、平台资助、成果转化、激励保障等多个方面制定有效扶持和奖励措施,人才干事创业的劲头更足、信心更强。

修订完善了《甘肃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及相关配套文件,增加授奖总数, 提高奖金额度,增设特等奖。优化工作流程,安排专项资金对促进和开展技术成果交易的单位进行奖励。科技奖励对区域科技进步与创新人才的激励导向作用更加明显,科技激励对科技创新的保障作用更加有力,让科研人员“名利双收”。

2022年2月,省财政厅省科技厅联合印发《甘肃省省级科技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赋予科研人员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进一步为科研人员减负松绑。落实“减轻科研人员负担、激发创新活力专项行动”,在部分高校院所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试点。实施科技管理流程再造,重塑科技管理服务体系,为科技人才心无旁骛做研究营造宽松的科研氛围。

三、发挥创新载体作用,激发人才创新潜能

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是激活创新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创新驱动的有效载体。

近年来,我省围绕现有国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布局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吸引集聚了一批高层次科技人才,锻造了一批引领行业科技创新潮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2021年,我省加入国家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引导人才参与国家重点项目竞争,提升基础研究能力和人才培养层次,获立项资助17项。实施博士后引进培养计划,开展在甘就业(入职不超过2年)的博士毕业生和全日制优秀博士生主持省级青年科技人才培育项目,鼓励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持续与中科院联合实施“西部之光”人才计划。加大自然科学基金支持力度,近几年, 累计执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445项,支持经费22.14亿元,培养了一大批中青年科技人才。

此外,我省在全国率先出台企业创新联合体管理办法,投入科技经费1.2亿元,组建8个创新联合体,集聚省内外近150个单位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致力于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锻炼人才。2021年组织实施“揭榜挂帅”和科技重大专项62项,凝聚培养了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近年来,在科技计划项目支持下,36人(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近700人(项)获得我省科学技术奖励。

为了做好国家与省级引才引智基地的联动,我省制定《甘肃省引才引智基地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规范了省级引智基地的申报要求与条件、组织与评审、建设与管理等相关内容。

2020年认定“废旧矿山修复治理甘肃省引才引智基地”等10家单位为甘肃省引才引智基地,覆盖兰州、定西、庆阳、酒泉、武威、张掖等6个市州。各引智基地结合自身优势领域,积极发挥高端平台作用,拓宽国际科技合作新模式, 为甘肃与中国西部地区相关领域的成熟关键核心技术走出国门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深化区域协作,搭建人才共育桥梁

我省持续深化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以及大型科研院所等科技“国家队”的合作,与中国工程院签订省院科技合作协议,共同组建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甘肃研究院。

与中国科学院达成新一轮战略合作协议,与4家中央科技型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科技部农村中心共同启动“100+N”开放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探索建立技术研发供给、成果转移转化、园区提质增效、人才进乡入村的工作机制和模式。

开展院士专家“陇上行”系列活动,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近年来,我省持续深化跨区域科技合作,人才合作交流从全面参与到深度融入,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拓宽渠道广聚人才,引才引智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不断深化东西部科技人才帮扶协作,与东部协作地区联合认定了“双地”科技特派员366名。通过各类平台和项目共引进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生态环境、文化旅游等领域高层次人才400人次,涉及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荷兰、俄罗斯、新西兰、以色列、希腊、罗马尼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依托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甘肃研究院、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甘肃)等高端人才服务基地建设,借助院士、专家、科技领军人才的知识和技术优势,以推动甘肃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充分发挥科技咨询智库在产业技术攻关、助力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等领域的作用,在白银、庆阳、定西、陇南等地开展实地调研、学术讲座、技术指导、交流咨询等活动,为加快县域乡村振兴助力。

西安市推动应急管理综合执法队伍建设综述

(2022年11月1日)

自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工作开展以来,陕西省西安市着眼执法机制创新,通过制度引领、重点突破、科技创新,强化综合行政执法标准化建设提升,着力打造一支听党指挥、作风过硬、业务精湛的应急管理综合执法队伍。

“西安市开展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以来,规范和整合了应急管理部门的执法职能,实行统一执法,把属于应急管理部门的所有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权,全部归于应急管理综合执法队伍,一方面强化执法队伍建设,另一方面减少多头执法对企业造成的影响。”西安市应急管理综合执法支队支队长刘永峰说。

今年5月,西安市应急管理局举行统一着装暨西安市应急管理综合执法支队挂牌成立仪式,全局执法人员身着崭新的深蓝色制式服装亮相。6月底,西安市、区(县)两级14支应急管理综合执法队伍全部组建完成,标志着西安市高标准组建应急管理综合执法队伍迈上了新台阶、步入了新阶段。

一、提级扩编,夯实执法改革基础

为推进落实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各项举措,西安市印发了《关于深化全市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基层参与、专家辅助的良好机制。

为从根本上改变原有安全生产执法队伍名称不一、力量单薄、机构杂乱的现状,西安市对市、区(县)两级14个涉改单位全部统一了综合执法队伍名称, 市应急管理综合执法支队提升为副局级建制,区、县级应急管理综合执法队伍提升为副处级、副科级建制,全部实现机构提级升格,人员编制扩充。在监管任务较重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西安市通过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派出专业执法队伍,按照“一支队伍管执法”工作模式,增加执法人员数量,充实人员力量。

针对日常监督检查中发现问题比较突出的领域,以及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突出问题,西安市定期组织住建、城管、市场监管、消防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检查,加强信息共享,提高行政执法水平,确保安全监管落到实处。研究制定执法类专家管理办法,协调各有关行业部门、高校积极推荐行业领域专家充实专家库,有效促进应急管理系统公正文明执法。

西安市对基层综合行政执法工作进行细化明确,依法赋予镇街部分执法权限,将镇街综合行政执法人员、社区(村组)网格员、社会监督员纳入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西安市积极推进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权委托镇街实施,在镇街应急管理办公室明确执法机构,细化任务职责,落实保障措施,真正将基层应急管理神经末梢建强配齐。细化落实镇街“一支队伍管执法”工作模式,制定推荐标准,科学编配执法人员力量,实行属地和条线“双重管理”模式,执法业务上接受区(县)应急管理部门领导,组织关系、日常工作由镇街统一管理、考核。

西安市莲湖区制定了《关于街道应急管理综合执法属地化联动的工作方案》,对标基层治理总体要求,在辖区各街道设立街道应急管理综合执法属地化联动检查员,由各街道推荐在职干部和社区工作人员组成,经莲湖区应急管理局培训考核合格后,统一发放制式街道检查员证,持证上岗。赋予街道检查员属地化联动执法检查权(不包含行政处罚权),由街道平安办具体负责,与莲湖区应急管理综合执法大队建立属地化联动机制,进一步提高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属地化管理能力。

二、自我革新,推进基础建设标准化

西安市牢固树立“边组建、边提升”原则,以应急管理综合执法队伍标准化建设为要求,抓好开局、筑牢基础,印发《西安市应急管理综合执法队伍标准化建设规范(试行)》,创新提出人员配置、标志标识、功能布局、制度建设、系统应用“五标准”。该市计划用3年时间,到2025年底,全面实现执法队伍标准化对标达标。

“我们是西安市应急管理综合执法支队执法人员,3日后到你单位进行执法检查,重点检查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重点部位设施设备、企业主要负责人主体责任履行等内容,检查当日请贵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机构负责人全程在场,配合检查。”执法人员王虎打电话提前通知被检查单位。10月1日,西安市应急管理综合执法支队支队长刘永峰带领穿着统一制式服装的执法人员和安全专家前往陕西东大石油运销有限公司油库进行执法检查。

到达现场后,执法人员召开启动会,告知企业执法检查事项,全程录音录像并留存。在执法检查过程中,执法人员查阅企业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资料, 实地查看消防系统、防静电系统等技防设施运行情况。执法检查结束后,执法人员召开总结会,对企业存在的问题隐患提出整改意见和要求。执法检查结束后,执法人员立即对执法检查有关执法文书、照片及影像资料进行归档,做到“一企一档”,让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更加正规化。

这是西安市落实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三位一体”执法模式的缩影,即“启动会+现场执法监察+总结会”“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岗位操作员工全过程在场”和“执法+专家”模式,让执法检查更有科学性。

西安市重点聚焦执法队伍“三室一库”建设,即执法人员办公室、调查询问室、案件档案室、装备器材库,从标志标识上做到全市统一,在硬件上进行规范化,让被检查单位、被调查人和管理对象体会到执法的严肃性。

西安市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契合执法改革的制度和标准,制定了《案件移送制度》《联合执法制度》《集体讨论工作规则》和《“三位一体”执法工作模式指引》,明确了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流程,绘制行政处罚流程图,完善案件移送、联合执法、集体决策等工作机制;
制定了《应急管理综合执法量化评价实施细则》,从20个方面细化考核评价标准,解决了长期以来缺乏定量目标任务的问题。

今年6月,西安市应急管理局联合市公安局、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制定印发了《西安市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实施细则》,召开工作联席会议,通报5起2022年行刑衔接典型案例,倒逼执法效能显著提升。当前,西安市正不断完善执法制度规定,研究制定《安全生产包容免罚清单》和《领导干部干预安全生产监管执法责任追究办法》等制度。2022年底前,西安市将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各项规章制度。

三、科技创新,提升办案数字水平

为大力推进应急管理综合执法队伍数字科技效能提升,西安市创新提出“1+2+3”建设方案,着力打造一个案件办理中心,实现移动执法设备和新型执法装备“两个突破”,强化案件办理中心基础支撑、执法小组保障支撑、执法协作技术支撑“三项支撑”,提升执法数字化、精细化、智慧化水平。

在建设一个案件办理中心上,西安市高标准建设了西安市应急管理综合执法案件办理中心和案件管理平台,依托平台接入执法询问、全过程记录、移动设备管理、实时指挥等执法业务和装备,将原本零散孤立的装备、设备和案件办理结合起来,在案件办理中心内,即可实现对全市执法人员移动执法设备的全过程管理,使执法更加耳聪目明。

“当事人张某说,是李某指派他和其他几名工人进行危险作业。而被同时询问的当事人李某却说,是张某自行前往的。请两个询问室的询问人员,就此问题细节进行进一步核实询问。”西安市应急管理综合执法支队案件管理人员在一起案件调查询问过程中说。管理人员在示证显示器上输入:“核实危险作业由谁安排”字样,能同时看到同一案件的多个涉案人员证词,对有出入的, 做到第一时间核实,减少询问次数,提升询问效率,大大降低串供的可能。

在实现“两个突破”上,西安市大力推广集成式移动询问设备和便携式无人机、气体检测仪、头戴式装备等单兵执法设备,并实时关注应急科技和应急产业对执法装备的新思路、新理念、新影响,使装备配备跟上形势要求。

在强化“三项支撑”上,西安市通过建设案件办理中心这一“智慧大脑”, 加速形成执法统筹能力。一方面,成立2人至3人的执法小组,重点提升执法人员单兵作战能力,达到执法减员增效的效果。另一方面,统筹提出数字化应用“三统一”,即统一使用“互联网+执法”系统进行移动执法,统一各类数据平台,统一应用案件调查、智能询问、远程取证、电子认证、实时管理的案件取证管理功能模块,实现全市执法案件办理全过程记录。此外,西安市还开发上线了应急管理举报投诉系统,实现信访举报网上受理、网上转办、网上回复、网上查询,提升信访举报办理时效。

湖南省推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综述

(2022年7月3日)

“技有多高超,人生的舞台就有多大。”湖南省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即将开赛,大国工匠、“七一勋章”获得者艾爱国如是寄语参赛选手。

华菱湘潭钢铁有限公司焊接顾问艾爱国是我国焊接领域的领军人物,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他在焊工岗位奉献50多年,多次参与我国重大项目焊接技术攻关,攻克数百个焊接技术难关。匠心追梦、技能报国,艾爱国成为广大湖湘匠人学习的榜样。

近年来,我省围绕实施科教兴湘、人才强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高度重视、扎实推进,初步形成了一支规模日益壮大、结构日益优化、素质逐步提高的技能人才队伍。截至“十三五” 末,全省技能人才总量达516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50万人,占技能人才总量的29.07%。

一、健全政策体系,推动高技能人才数量和质量同步提升

在湖南工贸技师学院,黎宁、刘豪杰师徒接续入选国家集训队的故事被传为美谈。

株洲市炎陵县罗霄山脉山村走出来的穷苦孩子黎宁,曾就读湖南工贸技师学院模具专业高191班。2018年,在45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中,他荣获全国第五名并入选国家集训队。

2019年,黎宁毕业后,留校任教担任实习指导教师。

提升自我,成就他人。2020年,黎宁指导的学生刘豪杰荣获全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第四名并被评为全国技术能手,入选国家集训队。刘豪杰目前在广铁集团长沙变配电检修车间工作,多次荣获铁路系统技术能手、岗位能手、先进个人、优秀共青团员等称号。

近年来,我省先后出台《关于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建设技工大省的意见》《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实施意见》《湖南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

(2019-2021年)》等文件,基本健全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从体制机制上推动高技能人才数量和质量同步提升。更多的黎宁和刘豪杰不断涌现。

2019年,我省率先出台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提出三年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65万人次以上的目标任务。全省共完成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

362万人次,高技能人才总量进一步扩大。

今年6月,我省又出台《关于明确湖南省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标准的通知(试行)》,重点支持涉及“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促进和稳定就业及乡村振兴类职业(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终身职业培训制度进一步健全。

坚持就业导向,引导技工院校改变教学模式,强化技能训练,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注重发挥行业和企业在培养技能人才方面的作用,通过开展技术攻关、观摩研讨、技能交流活动、名师带徒和岗位技能培训, 高技能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二、改革评价机制,激发技能人才活力

6月中旬,随着我省20条规范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的措施出台,全省科学化、市场化、多元化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逐步建立,为培养打造“技能湘军”提供有力支撑。

技能等级认定规范措施,如同打造一把“尺子”测量技术水平。如何把“尺子”打造得更精准,我省紧紧围绕“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专项职业能力考核”三大阵地,抓住“企业自主评价、院校等级认定、社会第三方评价”三个主攻方向,按照人社部出台“新八级”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稳步推进技能人才评价工作,逐步建立科学的技能人才分类评价机制,有力激发技能人才的活力。

仅在湖南工贸技师学院,近年来就有乡村学生宋唯望获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电工项目全国第二名(银奖),数控专业学生罗淑芬获得46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数控车项目第7名。他们毕业后均留校任教。

职业院校毕业生直接留校任教,得益于技能人才评价机制不唯论文、不唯学历,着重考察职业技能。根据“放管服”改革要求,我省深化职业资格制度改革,建立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经备案的企业、院校和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可按照“谁用人、谁评价、谁发证、谁负责”的原则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工作,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对评价结果予以确认,并对评价过程实施监管、提供公共服务。

截至目前,我省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评价机构已开展评价20万人次,健康管理、护理服务、餐饮服务、电子电工、机械加工、汽车维修、焊接技术、数控技术、建筑施工等十余个类别的技能人才获证16.6万人次。

作为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的重要补充,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让人才评价分类更细更精准。2020年以来,我省全面启动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工作,结合地方特色、新兴产业等就业需求,对外公布了包括电商直播销售、茶品推介等在内的68项自主开发项目和19项外省成熟项目。

三、以赛促训,让技能成就精彩人生的故事不断上演

“我从事装配钳工近30年,感觉这次大赛综合技能要求更全面、领域更广, 对个人综合水平要求更高,以技会友,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提升机会。”即将参加湖南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的省国资委代表团选手曾辉说。

曾辉是中联重科沅江分公司装配钳工、高级技师,曾获得第十二届湖南省技术能手荣誉称号。作为多次参加钳工职业技能比赛且战绩辉煌的老将,曾辉坦言,比赛正是他前进的动力。

和曾辉一样,省国资委代表团参赛选手中有7人是湖南省技术能手,1人是湖南省青年岗位能手,1人荣获湖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放眼大赛,1087名选手个个都是行业高手,各层级技术能手大有人在。

以2020年我省在全国首届职业技能大赛上取得1金1银2铜41个优胜奖的优异成绩为契机,全省技能人才工作迎来新的大发展。涌现了以艾爱国、邹彬、易冉为代表的一大批技术专家和技术能手,带动了醴陵陶瓷等一系列湖南特色产业的升级发展,为稳住经济大盘、稳住市场主体、实现高质量就业提供了强大助力。

以赛促训,我省大力倡导和举办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技术比武、技术攻关、岗位练兵和名师带徒传艺活动,拓宽高技能人才成长渠道。形成了以世界技能大赛、国家职业技能大赛为引领,湖南省职业技能大赛为龙头,全省行业技能竞赛和地方各级各类竞赛为主体,企业岗位练兵和院校技能比武为基础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

以赛选材、以赛促建、树立典型,通过职业技能竞赛,培育选拔出了一批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一批技术明星、能工巧匠典型成为闪耀的“新星”, 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体制逐渐形成。

截至目前,我省获得“中华技能大奖”5人、“全国技术能手”5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高技能人才50人。全省共评选表彰45名“湖南省技能大师”, 有1000人通过评选和职业技能竞赛获得“湖南省技术能手”荣誉称号,有75名高技能人才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技能成就精彩人生的故事不断上演。

阳泉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五年工作纪实

(2022年8月27日)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总书记亲自点题、亲自部署、亲自指导的重大改革,是党和国家一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决策部署。5年来,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协调小组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重要指示精神和致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贺信精神,坚决贯彻党中央、省委和市委决策部署,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组织协调,推动各项改革举措有效落实、成效显著。

一、组织领导不断加强,协调机制有效运转

自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以来,市委高度重视、狠抓落实,始终将深化产改作为贯彻党中央、省委决策部署的重要政治任务,成立并及时调整充实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协调小组,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与此同时,我市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纳入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和我市“十四五”规划进行部署,以市委市政府两办文件出台《阳泉市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若干措施》,制定了5个方面、25个大项、41个小项的具体举措,确定落实各项举措的牵头单位、责任单位,积极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各项工作再提速、再提质、再提效。

二、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支撑保障更加有力

5年来,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协调小组各成员单位及时跟进、细化落实, 出台一系列改革配套文件,不断强化制度体系的支撑保障作用。

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办公室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措施》《阳泉市产业工人队伍思想政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为我市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树标立向、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市委组织部制定出台《阳泉市人才激励二十条(试行)》《阳泉市激励企业引才育才办法(试行)》,全面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制定出台《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实施意见》,切实提高技术工人收入水平;
制定出台《关于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完善全市社会保障体系工作细则》,确保产业工人应保尽保。市教育局制定出台《贯彻落实〈山西省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行动计划〉实施意见》,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市总工会制定出台《关于推进产业工人提升技能建功立业的实施意见》,助推产业工人步入成长成才“快车道”。

三、职工素质不断提升,政治社会地位彰显

目前,我市产业工人数量为135348人,占职工总数的66.5%。其中,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108037人,占产业工人总数的79.5%;
农民工21632人、占产业工人总数的15.9%。

着眼于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我市深入实施“人人持证、技能社会” 培训,有效推动企业职工素质提升。去年,我市共完成职工技能培训51510人, 其中中级及以下取证20010人、高级工取证1586人;
成功举办“工行杯”“建行杯”两届全市职业技能大赛;
加快落实职业院校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重的要求,紧紧围绕产业、企业需要,不断面向产业工人开展职业培训,培养培训了一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我市各级工会围绕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开展劳动竞赛,组织动员广大产业工人在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建功立业;
深化“五小”竞赛等群众性创新活动,创建各级各类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129家,举办职工创新优秀成果展,不断激发产业工人创新创造活力;
培育选树“阳泉工匠”,举办首届职工春晚,开展“中国梦␎劳动美”主题宣传教育,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让广大产业工人体面劳动、舒心工作、全面发展的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得到不断提升。

有能有为、有为有位,职工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得到彰显。截至2021年底,我市工人党员1.6万余名,占全市党员总数的13.5%。在去年全市党组织换届中,128名工人党员被选举为各级党代会代表,华阳集团公司一矿机电工区职工李杰当选党的20D代表。今年1月,市委召开人才工作会议,隆重表彰了77 名“优秀人才”,其中企业工人33名,占比42.9%;
为100余名优秀人才发放“泉才卡”,其中企业工人54名,占比54%。目前,市工会和县区总工会共配备8名产业工人担任兼职副主席。2020年以来,我市推荐、表彰的五一劳动奖章中产业工人比例超过85%,推荐、表彰的劳动模范中一线工人和企业技术人员占比为65%,两名产业工人被命名为“三晋工匠”,25名产业工人被命名为“阳泉工匠”, 在全社会形成了崇尚劳模、尊重劳动、尊崇工匠的时代风尚。

“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我们要驰而不息转观念,久久为功抓落实。” 市总工会主席张永忠说,下一步,全市各级工会要提高政治站位,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和市委、省总工作要求上来,学习传达近期召开的全市产改推进会议精神,切实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摆上重要工作位置和日程,牢牢把握改革的正确方向。要明确重点内容,各牵头部门要强化责任担当,突出工作重点,逐项对照《评价考核指标体系》进行全面梳理,对指标完成情况、工作推进程度、存在哪些困难都要做到心中有数,锻长板、补短板、固底板,将各项任务落细、落实、落具体。要强化工作责任,建立工作台账,倒排工期,列出问题清单、责任清单、措施清单,逐条对账、销账直至圆满交账;
要每月15 日前向市产改办报告工作进展,切实把问题解决到位、任务落实到位、工作推进到位。

大港油田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透视

(2022年11月18日)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近年来,大港油田以“油公司”模式和高质量发展需求为目标,依托管理创新锻造技能人才强军,推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迈上“新高地”。

与“十二五”末相比,目前,大港油田技能人才队伍结构呈现显著的“四升一降”态势,高级工占比增加到67.59%,增幅达到19.05%;
技师、高级技师以上高技能人才自身规模增长达33.57%;
技能领军人才数量增长近1倍;
截至今年10月底,技能认定通过率核心工种占比增幅达28.7%、紧缺工种比例提升10.4%,技能工种总量下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一、创新培养机制,全方位激活队伍潜能

技能人才是支撑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素质高低、活力强弱,与企业的发展质量息息相关。大港油田高度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从顶层设计入手, 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出技能员工队伍的新活力。

大港油田专门成立人才开发中心,全面负责技能人才队伍规划、建设和培养,承担起领航者、服务者和管理者的职责,开辟了队伍建设的新局面。人才开发中心大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在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单轨道鉴定考评基础上,增添技能骨干、油田技能专家、油田高级技能专家评选聘任轨道,打破技能人才成长藩篱,率先在中国石油系统创建了双轨制, 拓宽了技能员工的成长通道。

变“以人为主”为“以企为主”,是人才开发中心推出的一项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创新举措。传统评价机制下,技能人才鉴定和企业需求“两张皮”;
新评价机制下,技能人才鉴定以油田高质量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保主体、升核心、降辅助”为原则,并且和技术、管理人才评价互通,实现了技能队伍有规模、有计划、有重点择优培养。

有方向、有机制,更需要有政策保障。人才开发中心出台了《大港油田公司高技能人才管理办法》,突破薪酬限制,实施油田技能专家、高级技能专家、集团公司技能专家高津贴制度,并将首席技师、高级技师纳入其中;
在竞赛管理办法中,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用工制定了转身份的政策;
针对考取第二工种的一专多能技能人员、先进骨干等人群,制定了不同的奖励或评价加分政策。新机制、新政策的出台,激发出员工身上蕴藏的潜能。

二、线上线下发力,全覆盖打通提素通道

技能员工素质是做好油气开发生产的根基,培训是提升员工素质的有效途径。大港油田人才开发中心线上线下双管齐下打造全天候全覆盖培训阵地,为技能员工提升素质、成长成才全方位保驾护航。

为避免培训流于形式,大港油田建立起覆盖到每位技能员工的培训体系, 打造中国石油首个“手机、电视、电脑”智能立体化培训模式,自主开发了“岗位应知应会题库”“标准化题库”“标准化操作课件”等五大类80余种培训教材。在大港油田,采油、集输等主体专业的技能员工只要想学习,可随时登录培训系统,培训后既能获得积分又提升了职业素养。

大港油田坚持以赛促培,创建了“从采油厂技能比武到公司技能竞赛,再到参加中国石油乃至全国技能大赛”的四级技能竞赛体系,形成了“国家级竞赛成就领军人才、省部级大赛锻造技能尖子、油田公司竞赛选拔技能精英、所属单位竞赛储备优秀苗子”的可喜局面。就油田层面来说,大工种3年一赛、辅助工种4年一赛、其他工种5年一赛,各工种竞相成长、活力迸发,锤炼形成了“激情投入、挑战自我、誓夺金牌、勇争第一”的金牌文化、师徒文化、团队文化。近15年来,大港油田在集团公司级以上职业技能大赛中斩获29金29银34 铜,连续13届位居集团公司油气田行业团体成绩前3名。

三、健全创新平台,全链条破解生产难题

大港油田勘探开发50多年,已步入开发中后期,高含水、高开采成本等“中年综合征”日渐凸显。如何发挥基层技能人员的智慧,齐心协力破解开发难题, 推动油田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大港油田面临的现实课题。

大港油田人才开发中心打破高技能人才的单位、区域壁垒,建立了大港油田技师协会,开展技能专家工作室建设,构建起以技师协会为龙头、国家级技能专家工作室为核心、集团公司级技能专家工作室为支撑、油田技能专家工作室为基点的“1+2+3+N”四级专家工作室创新平台体系,形成“区域推动+联手共赢”的运行模式,凝聚起高技能人才的集体智慧。

为攻克一线生产难题,大港油田创建了“协会+工作室+技术技能小组+创新大赛”难题认领攻关模式,形成了涵盖“难题征集、分类定级、创新培训、立项攻关、推广应用”的全链条难题破解模式。同时,组建了“技能红工衣+技术白大褂”的专项攻关团队,从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应用到创新研讨3个方面提升

创新能力;
创建了“油田公司科技立项+技能专项立项+所属单位立项”三位一体的推广模式。

近5年来,大港油田累计发布技能创新成果400余项,获得专利571项;
形成先进操作法72个,破解生产难题1527项,创效数千万元;
113项创新成果获得集团公司、天津市、全国创新方法大赛奖励。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二采油厂推进国有企业党务干部队伍建设

***总书记强调,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党务干部队伍,把党务干部培养成为政治上的明白人、D建工作的内行人、干部职工的贴心人。近年来,大庆油田党委作了一些探索,促进D建工作与生产经营协调发展。

一是抓教育强业务。要以党校为平台,采取“党校教师+基层党务工作者” 联合授课的方式,对基层党支部书记集中轮训和新任职党支部书记上岗培训全覆盖,实施“党组织书记上岗培训合格证”制度,建立“逢班必考”“学前测试+结业考试”双考培训机制,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集中分段相结合等方式, 建立“共性+个性”课程培训体系,持续提升党务工作者的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通过定期举办D建工作大讲堂、召开基层D建工作推进会等方式,创新工作思路,交流融合工作经验,提升工作效果。坚持“学”与“教”相结合,注重发挥榜样的力量,注重总结各类典型实践案例,通过实施“万名党员进党校”培训工程,推动党员日常教育常态化长效化。

二是抓管理强队伍。要注重队伍建设,下好D建“先手棋”,完善党务与业务岗位干部双向交流机制,畅通党务干部来源渠道和晋升通道。注重选拔政治素质好、懂经营管理、作风正派、群众威信高的党员骨干做党务工作,走出党务岗位“退休中转站”“干部安置岗”认识误区,引导党支部书记当好“形势任务宣讲员、疫情防控管理员、安全生产监督员、技术创新组织员、劳动纪律检查员”,贴近现场、贴近职工、发挥作用。按职工工资总额1%提取党组织工作经费、按在岗职工总数1%配备党务干部,推动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往基层倾斜。定期表彰优秀党务干部,让党务工作者有荣誉有地位。坚持抓生产从D建入手、抓D建从生产出发,开展“党旗引领红色大庆”“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等系列活动,实现D建工作与生产经营同频共振、协调发展。

三是抓制度强考核。坚持把制度建设贯穿D建工作全过程,在集团党委层面制定加强和改进D建工作的意见等,在基层党委层面修订基层党委工作规则, 在基层党支部层面,修订党支部工作细则、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细则、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实施意见、民主评议党员、评议基层党支部工作等细则,形成覆盖全面、相互衔接、环环相扣的D建工作制度体系。加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党支部,深化党支部“强基固本”“晋位升级”“示范引领”三大工程,在基层党委层面开展党支部“达标创先”活动,对党支部建设情况进行考核评价,考评结果作为党内集中表彰的主要依据,推动形成后进赶先进、中间争先进、先进更前进的浓厚氛围。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 突出个性化考核评价,依据经营业绩考核分数,按比例对党委发挥引领保障作用情况进行D建评价赋分,推动D建考核与战略绩效考核内容对接、成果应用对接,做到同向同力同效。

做好企业D建政工队伍建设的思考

吉林森工开发建设集团

企业D建政工队伍建设工作是企业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随着我国社会的高速发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基层D建政工工作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实际工作中,企业职工许多思想问题都是由生产管理、人事安排、工资分配等管理问题所引发的,这些问题的本质是D建工作方式创新不够、党务干部队伍建设滞后、员工团队工作意识缺少等,这些对新时代背景下的D建政工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极大影响。要想解决D建政工工作的问题,就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将党的领导作为一切工作的指引,从而促进D建政工工作顺利开展。

一、企业D建政工队伍面临的问题

一是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认识不足,价值观念错位。认识是行动的指南, 部分领导认为在工作中只要业务技能强、物质激励够多就可以了,对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的重要性认识欠缺,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也没有重视D建工作,这意味着企业从思想上对D建工作的认识不足。有些领导认为十次的教育不如一次的处罚,从而对在职工中存在的思想问题、错误行为不能够及时地引导、疏通、教育,使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没有得到最大的发挥。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任何情况下,思想政治工作只能加强改进,不能忽视、削弱。

二是企业D建政工工作体制、机制、制度建设不完善。工作流于形式,层层开大会,却没有形成具体的责任落实到人的机制,责任互相推诿。一个健全完善的政工体制、运行机制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石。现在某些企业出现不少兼职与挂虚职的现象,不仅造成了机构设置的混乱、冗杂,工作无法明确分工,也为责任的互相推诿创造了条件,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三是政工队伍知识结构老化,急需更新思想、转变观念。政工人员知识结构老化、思想观念陈旧、缺乏对现代经济知识、科技知识的了解,对企业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不能从理论的高度向职工群众作出合理的解释,政工人员的构成需更新充实。

四是在思想观念上循规蹈矩,缺乏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从一定意义上说, 人类创新活动贯穿于每一项实践活动之中,思想政治工作也不例外。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就是以强烈的时代感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观念、机制、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使之适应并服务于经济建设。现在不少企业存在对管理模式与方法的生搬硬套现象,没有在借鉴的基础上创新,提出适合自己的新方法。

二、探索新时代企业D建政工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解决好企业领导班子的思想认识问题是做好D建政工队伍建设工作的首要任务和重要突破口。新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只有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才能应对不断涌现出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领导班子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实践者,只有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才会齐心协力开展工作。如果领导班子认识不到位、思想不统一,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失去了坚实的领导基础。企业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要提高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领导能力和驾驭市场经济发展的能力,认真研究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毫不动摇地抓好思想政治工作。

(一)构建政工体系,完善企业D建规章制度。一是建立领导机制,这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前提条件。企业要形成党政领导为首,有关部门参与的组织领导机构,“一把手”亲自抓,一级抓一级,责任到人,措施到位。二是建立服务机制,这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目的与保证。加大思想政治工作的经费和人员投入,开辟阵地,广泛宣传,形成宽松协调的政治氛围,为创新提供条件。思想政治工作本身要在企业建设和提高职工队伍素质的服务上下功夫,把保证和推进深化改革、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实现队伍稳定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注重D建人才培养。积极组织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深化理解,培养企业的创新意识。把加强政治学习作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工作来抓。首先要改进学习方法。在学习的方式方法上要多动脑筋,多想实招,在生动、灵活、吸引人上下功夫。同时,要根据不同时期的形势和职工的兴趣点,不断调整学习内容,改进学习方式。变单一式为多样式,摒弃过去关起门来学、只学书本的单调方式,创造性地采取多种形式的政治学习方法,把学习同开展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变灌输式为引导式,改变过去那种政治学习就是念报纸、读资料,一人讲大家听的传统模式,在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先进理念中,不但学习原文,更重要的是把道理讲清,意义讲透,观点讲明,引导职工自己去思索、去理解;
变强制式为疏通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职工受社会大气候的影响,再加上部分职工确有实际困难,因而对一些问题产生了偏见,在这种情况下,只能用疏通的方式去解决,把正面教育同解决职工的实际困难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打消职工的思想疑虑和偏见。

(三)建立健全培训体系。根据企业发展情况制定培训计划,根据国家政治思想改革创新情况及时调整培训内容。将党的政策理论引入培训内容,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举办各类知识讲座,邀请优秀D建人员和专家发言,扩大交流, 选拔企业优秀员工到党校进行培训交流,学习先进的理论和思想;
同时在培训中引入市场经济概念、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知识,全面提高D建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道德素质,使其更好地为单位D建工作服务。

国企改革发展中如何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国务院国资委干部教育培训中心 刘琦

国有企业干部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性工作,要不断完善工作机制,积极探索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干部队伍建设和管理体系,努力建设对党忠诚、勇于创新、治企有方、兴企有为、清正廉洁的国有企业干部队伍,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企业改革创新发展的第一原动力。国有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资源的开发,人才资源也是国有企业改革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根本保障。在国企改革的背景下,国有企业要提高核心竞争力,如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成为国有企业在未来改革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简要阐述国有企业干部队伍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现状,并对加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中干部队伍建设工作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一、国有企业干部队伍建设工作的重要性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在不断地改革与转型,内部的管理体制趋于完善,经营模式也有所改善,要想获得持续的发展动力,就需要着力提升国有企业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才能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受到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良好的干部队伍建设是国有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必将在企业改革发展中发挥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因此,在新形势下必须加大力度抓好国有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既是提升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主要途径,也是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关键。

二、国有企业干部队伍建设工作的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从严管理干部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举措, 国有企业从思想上行动上普遍更加重视干部管理工作,以系列主题教育为切入点,通过多形式全方位的强化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要义与实践要求的认识和理解,坚定干部队伍的理想信念,锤炼党性修养;
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等有关规定,发挥党组织在干部选拔任用的领导和把关作用,选人用人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
按照《关于组织人事部门对领导干部进行提醒、函询、诫勉的实施细则》等有关规定,从严落实工作圈管理和社交圈监督,加强对干部队伍的思想管理和行为管理;
通过推进国企三项制度改革,即“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薪酬能增能减”,调动企业干部队伍的积极性,激发企业的内生动力和创造力,增强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导下,干部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水平获得进一步提升,但在具体工作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干部培养机制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绩效考核结果运用不到位, 考核与薪酬发放、职级晋升等挂钩力度不强;
二是容错纠错机制不健全,导致干部队伍改革动力不够,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等方面不足;
三是干部队伍晋升机制不畅通,存在“资历优势”情况,造成人才供需不平衡,出现干部梯队断层现象;
四是干部教育培训重视程度不够,学习成果与工作实践结合不紧密,缺乏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国有企业干部队伍建设工作的建议

***总书记强调,国有企业领导人员是党在经济领域的执政骨干,是治国理政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来源,肩负着经营管理国有资产、实现保值增值的重要责任。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必须做到对党忠诚、勇于创新、治企有方、兴企有为、清正廉洁。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既要从严管理,又要关心爱护,树立正向激励的鲜明导向。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建好、用好、管好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队伍,对国有企业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对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至关重要。必须严格落实***总书记提出的要求,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政治上、能力上、作风上、纪律上都过得硬的国企领导干部队伍。

一是明确干部标准,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国有企业干部队伍建设,必须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注重实绩、群众认可,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的基本原则,严格对照“对党忠诚、勇于创新、治企有方、兴企有为、清正廉洁”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用二十字标准,真正将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员工信得过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肩负起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 履职尽责、担当作为的总要求,塑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二是树牢正确导向,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国有企业需按照人岗相适、人事相宜的原则,建立完善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市场化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积极探索“揭榜挂帅”、“赛场选马”机制,积极实施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 “一企一策”建强配优领导班子,大力选拔基层经验丰富、实干实绩突出的优秀年轻干部;
将考核与薪酬发放、值机晋升有效挂钩,切实实现岗位能上能下、薪酬能增能减、人员能进能出;
按照用人需求和能力素质相匹配原则,大力选拔和引进企业急需的关键岗位和核心技术人才,打破体制内、体制外束缚和行政级别界限,有效激发干部队伍保持干事创业的热情。

三是拓宽成长通道,加强青年干部培养。干部队伍建设,青年干部是关键。国有企业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制定定向培养、循序培养、重点培养、梯队培养等方式探索个性化后备干部队伍建设,鼓励青年干部职业化发展,通过专业技术干部培养通道,推进技术干部向专家型和技能型人才发展;
提高青年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激发放大干部才能,突出岗位引领;
敢于给青年干部压担子, 实现多岗位磨砺,不断加强领导能力、创新能力、风险防控能力等综合能力培养;
注意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人数结构的岗位配置,形成梯队建设格局,保证人才供需平衡,防止干部管理岗位断层,培养造就一批数量充足、充满活力的能力素质过硬的年轻干部队伍。

四是鼓励干事创业,优化激励约束机制。完善的绩效考核不仅能够反映出干部的综合素养和工作能力,也能反映出当前企业整体的经济发展状况。企业要持续完善正向激励机制,健全绩效考核体系,量化考核指标,优化考核反馈机制,强化考核成果运用;
创新薪酬管理模式,构建以岗位价值为基础、以业绩贡献和价值创造为导向,以绩效考核为依据的收入分配机制,将干部绩效与组织绩效紧密结合,应用好激励杠杆,改变平均式薪酬分配机制,建立绩效与贡献相挂钩、短期与长期激励相结合的薪酬分配机制,动态考核,促使干部时刻保持干事创业的热情。完善容错纠错机制,细化容错清单,合理划定容错界限,实施分类管理,加强综合研判,容错纠错一事一议、区分对待,及时纠偏纠错,坚持将容错纠错落到实处,激励干部积极创新、攻坚克难、敢于负责, 坚定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决心。

五是严管厚爱结合,强化干部监督管理。加强干部的监督与管理,不仅是干部管理的重要任务,更是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建立管思想、管工作、管作风、管纪律的全方位从严管理体系,确保干部队伍的担当作为落到实处, 取得实效;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制定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制度文件,建立容错机制、完善激励政策,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极大激发调动企业领导人员干事创业积极性;
通过完善的培养机制、用人机制和管理评价机制,进一步拓宽青年干部的成长和发展空间,实现后备干部逐步成长,完善阶梯队伍建设。

六是夯实理论基础,增强干部培训力度。按照企业内部发展要求,结合不同岗位设置,建立干部基于业务实际胜任力标准,厘清关键能力要求,以实际业务需要和问题为导向、以增强专业知识和工作实践能力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干部教育培训计划,找准差距,精准施训,补齐干部短板。通过建立健全干部教育培训机制,强化企业干部队伍学习意识,系统提升干部政治素养、专业能力、战略领导力、工作执行力和价值创造力,有效增强国有企业干部队伍综合素质和整体能效。

总体而言,国有企业干部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性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队伍建设的内涵也将随之发生变化。但不管时期和环境如何变化,人的思想意识始终支配人的行动,所以必须紧抓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夯实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的思想之基,为实现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目标凝心聚力;
要不断完善工作机制,积极探索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干部队伍建设和管理体系,努力建设对党忠诚、勇于创新、治企有方、兴企有为、清正廉洁的国有企业干部队伍,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

国有企业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研究

陕西省煤炭运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段新民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支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压舱石。新时代,加快建设国有企业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对于夯实组织基础、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有企业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是企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关键。随着国有经济布局与结构不断优化调整,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推向深入,对国有企业的干部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形势,干部队伍的年轻化、专业化、高素质,对于企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国有企业必须建设一支梯次分明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保障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持续优化升级、脱颖而出。

(二)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因素。随着社会发展领域不断拓宽,分工日趋复杂,新知识、新理念、新技术层出不穷,各项工作对专业化、专门化、精细化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作为推动企业发展的正向因子,其作用和重要性愈发凸显。国有企业迫切需要“行家里手”来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企业应对风险挑战的支撑。当前,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正处在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面临着更多更复杂的矛盾和考验,这就要求企业要有一支素质高、专业强的干部队伍作为攻坚克难的“生力军”、应对风险挑战的“先锋队”。因此,国有企业要充分挖掘人才资源,打造政治过硬、素质过硬,能够带领企业有效应对风险挑战、保持稳健发展的领导团队。

(四)是企业干部培养战略筹划和长远储备的需要。国有企业要实现战略规划和长远发展,就需要一支数量充足、人员精干、业务精湛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作支撑。国有企业必须重视干部人才培养战略筹划和长远储备,全方位选拔引进、精心培养、用活用好人才,打造好人才高端蓄水池,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凝聚“智力”。

二、国有企业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的具体要求

(一)明确干部队伍建设的方向。国有企业强化干部队伍建设首先要突出“靠得住”,把“对党忠诚,政治过硬”作为衡量党员干部的首要政治原则,始终坚持必须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国有企业党员干部必须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和政治观点,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这是一条“硬杠杠”。

(二)鲜明干部选拔使用的导向。面对新挑战,国有企业要充分发挥自主创新主力军作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这就要求选拔使用的干部队伍要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自信。特别是年轻领导人员,更要能够跳出“舒适区”, 肯做创新发展的“拓荒牛”。

(三)确立干部培养使用的指向。对干部既要要求有忠诚干净担当的扎实政治品格,又要要求有干事创业、履职尽责的过硬本领,要在关键时刻能豁得出去,在重大任务上能站在前面,因此要增强干部人才培养使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学用结合的方式,让干部在实践锻炼中拓视野、增本领、长才干。

(四)把牢干部教育培养的志向。国有企业干部要坚守初心使命,把人生追求自觉融入企业发展目标愿景中,坚定底气自信,秉承为民情怀,凝聚信仰力量,努力做对党忠诚、脚踏实地、治企有方、兴企有为、清正廉洁的高素质企业干部。

(五)充分体现用人的价值取向。国有企业干部队伍要具备坚定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决心和勇气,把个人命运与企业前途结合起来,不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自觉抵制歪风邪气,拧紧纪律和规矩的“发条”,做对党忠诚、做事干净、踏实肯干的高素质干部。

三、国有企业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的具体做法

(一)坚持“选育管用”四项举措,激发干部队伍活力

一是多渠道择优“选人”。坚持把党管干部原则作为党对国有企业领导的“定盘星”,围绕企业行业特点和战略发展需求,牢固树立“五湖四海、不拘一格”的人才观,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引才导向,运用多种方式选拔任用领导干部,为企业发展夯实人才基础。

二是多形式培养“育人”。注重人才培养,不断拓宽教育培训渠道,针对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职业、不同岗位特点,尊重人才成长规律,构建针对性强、全面覆盖的教育培训体系,统筹推进人才培养工作,为企业培养复合型人才队伍。

三是多方位强化“管人”。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不断完善人才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并用好“三项机制”,创造人才能进能出、职务能升能降,优者上、庸者让、劣者下的用人环境。

四是多通道科学“用人”。树立正确、科学、客观的用人导向,在选拔使用人才过程中,既要看是否对党忠诚、理想信念是否坚定,也要看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及开拓创新、攻坚克难、担当精神等是否能满足企业未来发展的要求。同时,持续完善人才管理、评价机制,激发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

(二)完善创新用人机制,改进选人用人方式

一是推行“聘任制”。转换用人机制,建立适应新时代企业经济发展要求、充满生机活力的用人制度,对高、中层干部进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择优聘用。

二是完善“任期制”。以深化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为契机,全面推行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对企业领导干部实行年度考核和经营责任期考核,健全有进有退的优胜劣汰机制,增强干部队伍的活力,形成“新老更替”“人岗相适”“能上能下”的干部人才良性循环。

三是健全“年薪制”。在现有企业薪酬制度的基础上,健全完善以“基本年薪+绩效年薪”为基础的企业领导干部年薪制管理模式,明确领导干部的薪酬构成和福利待遇,让领导干部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经营业绩直接挂钩,促使其不等不靠、积极作为,这不仅能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还能形成稳定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利益制衡机制,防止国有企业人才流失。

四是落实“考核制”。构筑全方位绩效考评机制,推动实现经营实绩全口径量化考评体系落地,按市场规律对企业经营者进行管理,破解“能上不能下” 的困局,实现职务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

(三)积极搭建平台,坚持内培外引相结合

一是培养年轻干部。敢于给年轻干部压担子,为其建功立业搭好舞台;
倡导年轻干部增强“政治三力”和“八种本领”,在推进国企创新改革高质量发展中履职尽责。

二是“提上来”“放下去”相结合。把管理难度大、富有挑战的岗位作为培养干部的平台,将人才适时放到关键重要岗位“墩苗壮骨”。注重干部的基层工作经历和经验积累,安排干部到基层一线锤炼摔打、加快成长。

三是强化内部培养。加强干部教育培训,用好发现培养平台,持续打通发现、培育、使用和管理人才队伍的新通道,使干部能力素养跟上企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步伐。

四是注重招贤引才。通过上岗试用、担任助理等方式,发现培养和选拔使用优秀干部,使干部队伍成为源头活水。不断拓展青年人才成长通道,发挥共青团组织作用,积极开展“青炼人才培养计划”。

(四)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

一是坚持“以文化人”。通过建设先进企业文化,在企业内营造良好风气、树立正确导向,激发干部的工作激情与干劲。

二是坚持“以事选人”。坚持党管干部,坚持事业为上,体现以政治立场和综合素质选人的政治取向,始终坚持党的原则第一、党的事业第一、人民利益第一;
强化党委在干部中的权威,杜绝“山头主义”,使公司上下联动,形成干事创业合力。

三是坚持“以规管人”。细化管控措施,全面开展制度宣贯,强化制度落地执行;
加强干部监督,把日常监管与纪律监督相结合,加大提醒、函询和诫勉力度,通过多种方式督促干部干净干事、清白做人。

中州铝业加强国企青工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中州铝业党委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聚焦三个根本性问题(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突出两个服务(服务企业生产经营、服务青年成长成才),实施“三大行动”,团结带领广大青年投身改革创新、转型升级实践,汇聚打造高质量发展新模式青春力量。

一、实施“领航行动”,抓牢政治建团

认真开展学习教育,扎实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实践,着力夯实青年员工思想政治基础。抓实重点任务,细化落实DS学习教育相关工作,2021年公司组织团员青年撰写学讲话心得体会,开展“请党放心强国有我”主题团日10余场次。组织理论宣讲,为青年讲DS、厂史,让青年了解国家战略发展机遇和企业形势任务,引导青年理解改革、拥护改革、参与改革。强化“青年带头学”,圆满组织中州铝业“学DS强信念跟党走”基层团干部培训比武,基层团干部新时代国有企业的重要课题和关注焦点。

2021年4月,“学DS强信念跟党走”基层团干部培训班结班50人受训。持续抓好“青年大学习”网络主题团课,累计参与人数4700余人次,团员参与率保持全市前列,企业团委被共青团焦作市委授予“青年大学习”先进单位。开展“红五月”系列活动,各级团组织分别开展纪念大会、离团仪式、主题团日、青年座谈会等丰富多彩的青年活动20余场次。抓实网络新媒体阵地建设。发挥好“中州铝青年”微信公众号“宣传员”作用,围绕建党100周年、中铝集团成立20周年、抗击疫情、全要素对标等重要节点和任务,创作出一批优秀推文和微视频,全年推送原创文章200余篇,录制《奋斗青春强国有我》音频3期,为企业宣传队伍补充了新鲜血液,营造了昂扬健康向上的青年思想舆论氛围。

二、实施“启航行动”,抓实平台兴团

创新方式搭建平台,引导青年员工投身生产经营中心工作,发挥青年群体优势,汇聚起岗位建功立业的青春力量。以服务职工群众、立足岗位创效为目标,将“号手岗队”等共青团品牌活动与生产经营有机结合,组织各级青年文明号开展“青年文明号开放周”“党旗飘扬团旗红,安全生产有我在”“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月”等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团员青年在安全生产、降本增效、改革创新等方面发挥青春力量。联动工会组织,依托“中国铝业杯”“中铝集团班组长综合管理培训比武”等高层次技能竞赛舞台,代表企业参加“中铝杯” 竞赛的8名选手中有6名为90后,全部获奖;
在“有色金属行业班组长网上练兵活动”中,共有33人分获一、二、三等奖,其中“90后”员工25人。与此同时, 围绕疫情防控、夏季防汛、环境治理、抢修攻关等方面,积极开展志愿行动, 唱响了“困难面前有青年,青年面前无困难”的青春之歌。

三、实施“护航”行动,抓细组织带团

企业党委牵头抓总,创新青年培养方式,深化“导师带徒”活动,开展“十佳师徒”评选,组织“我为青年送本书”活动,在4.23“世界读书日”前夕, 为28岁以下青年每人赠送一本励志书籍,并请各单位党政领导在扉页寄语,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立课题组以《关于国有企业留人用人的几点建议》为研究方向开展调研,为企业留人用人探索途径。建立青年人才库, 推荐专业技能、政治素质“双优青年”积极向党组织靠拢,2021年全年共29名青年经团组织推优入党。鼓励青年参加“创新创意大赛”项目申报,开展青年新媒体技能大赛,征集视频短片作品20个,平面设计作品22篇,推荐优秀作品参加集团大赛并获得优异成绩,展现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唱响“请党放心强国有我”主旋律。

通过“领航启航护航”行动的纵深推进,广大青年员工思想得到升华、政治得到淬炼、能力得到加强,取得了一系列创先争优硕果。2021年,中州铝业团委连续7年被授予焦作市“五四红旗团委”,1个集体获2019-2020年度中央企业“青年文明号”,1名个人被授予河南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青年志愿服务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等。

一是聚焦关键点是做好青年工作的基础。政治性是群团组织的灵魂,国有企业青年工作要始终坚持“党管青年”原则,强化D建带团建这条主线,发挥好党、团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各级党委年度重点任务, 列入履责清单,引导广大青年忠诚践行初心使命。

二是找准切入点是做好青年工作的核心。加强青年队伍建设必须坚持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必须服务于企业改革发展,广泛搭建青春建功的平台和载体, 把实现个人价值与实现企业目标相结合,在工作实践中进一步提升政治素养、检验理论基础、锤炼高尚品格。

三是明确落脚点是做好青年工作的前提。要聚焦引导青年、成就青年的目标,坚持关心厚爱和严格要求相统一、尊重规律和积极引领相统一,支持青年发展,给予青年更多机会,努力锻造一支信念坚定、忠于企业、勇于担当的青年员工队伍,确保企业发展基业长青。

石油集团公司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综述

(2022年9月22日)

“我要用实际行动向所有人证明,我们石油人都长着铁骨头。”在今年两会的代表通道上,锦西石化车工、高级技师王尚典分享了自己作为一名新时代产业工人的成长故事,也道出了百万石油人的心声。

近年来,集团公司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人才强企工程,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作为重要任务, 贯彻到企业政策制定、工作推进全过程,落实到企业生产经营各个方面,涌现出一批批劳动模范、技能专家,着力锻造兴油报国的一流人才方阵。

一、加强政治引领,石油工人心向党听党话跟党走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过程中,集团公司坚持思想政治引领,筑牢理想信念“主心骨”,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作为“根”和“魂”,以高质量D建引领保障产业工人队伍高质量建设。

“把重心放到基层、功夫下到基层、资源用到基层。”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戴厚良强调,要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推进基层D建“三基本” 建设与“三基”工作有机融合,把党的建设政治优势与企业管理独特优势厚植为竞争优势发展优势,提升广大石油员工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集团上下组织开展“石油工人心向党、建功奋进新征程”岗位实践活动。广大党员亮标准、亮身份、亮承诺,比技能、比干劲、比业绩,让党旗在一线高高飘扬;
开展岗位讲述活动,讲政治责任、岗位职责、岗位风险和思路做法, 累计38.7万名员工参与,把忠诚于党的信仰信念信心转化为实际行动;
组建“石油魂”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宣讲团,深入基层面向一线工人开展宣讲,累计宣讲700余场,受众达600万人次;
表彰108个“百面红旗”党支部,总结基层D建鲜活经验,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

进入新时代,大庆油田全面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全心全意依靠职工推动油田高质量发展,坚持发展党员向一线倾斜,评先选优向一线倾斜,思想政治工作向一线延伸,DS学习教育、主题党日活动、党课向一线延伸,号召基层员工坚定扛起“当好标杆旗帜、建设百年油田”的重大责任。

长庆油田第一采油厂推进“星旗党支部”创建,实现站站有攻坚克难的堡垒、班班有冲锋陷阵的党员,“争星夺旗”活动变成“争先夺油”行动,劳模代表、技术骨干冲锋在前,助力长庆油田实现年油气产量当量突破6000万吨。

兰州石化长庆乙烷制乙烯项目、独山子石化塔里木乙烷制乙烯项目在世界乙烯产业发展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背后是联合D建工作领导小组带领上万名基层建设者的艰苦奋战。

广大石油员工以新思想武装头脑,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迈向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大庆1205钻井队现任队长张晶“把红旗一直扛下去”;
“大国工匠”谭文波扎根大漠20多年,着力解决一线生产难题;
物探博士夫妻赵博和郑晓丽坚守无人区,挥洒青春、追逐梦想。

一个个石油英模勇立时代潮头,大力弘扬石油精神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身体力行诠释了工匠精神,激励着百万石油人进一步强化责任感,解放思想再出发、干事创业有作为。

二、提素质强能力,把岗位建功书写在石油发展沃土上

集团公司坚持“没有人才一切归零”理念,健全“生聚理用”人才发展机制,完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建梯子、搭台子、优环境,倾力打造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爱岗敬业、创新创效的技能人才队伍。

以赛促培、以赛促训、以赛促用,集团公司创新竞赛方式,丰富竞赛平台, 打好“学练赛用”组合拳,建立技能人才终身职业教育培养体系,持续提升技能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小到各工种、各地区的技能比武,大到集团公司比赛、行业比拼和全国性大赛,集团公司持续开展各式劳动和技能竞赛,通过层层选拔、创新形式、完善标准等,推动基层规范操作技能,督导各企业重视日常培训和骨干培养。

为打破人才成长“天花板”,集团公司持续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引导更多员工走技能成才之路。在中央企业中,集团公司首家建立技能人才从初级工到集团专家和技能大师九级晋升制度,明确技能等级与管理、技术序列比照关系和互认条件,实现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纵向成长贯通、横向转换顺畅;
 设立全国首只技能人才创新基金,每年投入资金1000万元,用于技能人才开展技改革新、技术技能攻关;
聘任企业首席技师1205人、企业技能专家1603人、集团公司技能专家354人,让干事者有想头、有奔头、有劲头;
制定高技能人才津贴制度,集团公司技能大师、企业技能专家、首席技师分别享受不同等级津贴,各企业还可根据工种属性及企业情况制定差异化津贴标准。

集团公司持续加大物质精神双重激励力度,进一步增强了人才的归属感、幸福感。中国石油65万名技能操作人才正迎来职业发展的“黄金期”。目前, 高技能人才中有9人获得“中华技能大奖”,193人获评全国技术能手,71名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一项项荣誉,激发了集团公司人才强企的信心,先后推荐全国劳动模范81 人、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大国工匠”29人;
“十三五”以来通过竞赛培养“全国技术能手”26人、“中央企业技术能手”和“集团公司技术能手”389人;
 创建28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75个集团公司技能专家工作室;
共有16个工作室被全国总工会评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近年来,76人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标兵等荣誉,当选人数位于央企前列;
在行业性技能比武、同台竞技中,中国石油员工屡屡脱颖而出。

“高光”时刻的背后,是中国石油多年来对技能人才培养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

加强顶层设计,创建“集团公司技能专家协会、企业技师协会、技能专家工作室、一线创新团队”四级一线生产创新体系,全面支持技能人才开展创新创效活动,成立了大庆油田刘丽工作室等一批优秀创新团队,为劳动模范、大国工匠发挥作用提供舞台;
打破区域、企业限制,在集团层面开展技能专家工作室和高技能人才技术技能交流活动,“十三五”以来申请专利200余项,赴生产现场服务上万次,解决生产难题6000多项;
实施石油名匠培育计划,选定100 名重点培养对象因材施教;
采用积分制评价考核方式,推动技能人才能上能下、优进劣退。

集团公司技能专家、青海油田采油班班长史昆表示:“现在,通过技能竞赛、技改革新、荣誉业绩积分等,员工可以快速实现技能等级晋升,在岗位建功中实现自我价值。”

匠心匠艺成为效益新引擎。集团公司技能专家、吉林油田扶余采油厂创新创效工作站副站长宋成立,在岗位实践中不断提升技能创效水平,创造经济效益1300多万元;
管道局的职工创新工作室3年创效超15亿元。他们在平凡岗位上发光发热,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发掘效益源泉。

三、增强服务保障,当好关心关爱员工群众的贴心人

“件件有回应,事事更贴心,这个邮箱有温度。”员工在“党组信箱”中这样留言。“民有所呼,我有所应”。2021年,集团公司“党组信箱”开通,架起直通百万石油员工的“连心桥”,打通联系基层、服务一线的“最后一公里”。“党组信箱”上线以来共收集2万余条留言与建议,办结率99%以上。基层的“脉”把准了、群众的“难”排解了,“党组信箱”成为广大石油员工心系企业共谋发展、建言献策的载体平台。

玉门油田公司把“党委书记、总经理信箱”作为沟通交流的平台、询策问计的窗口,为确定重点民生项目提供了依据。吉林石化收到增设通勤车站点的建议后,积极优化调整车次,实现员工跨厂乘车。员工在公司党委信箱留言: “现在我能就近乘坐公司其他厂的通勤车上下班,相信受益的不止我一个人。”

冷暖有人问、困难有人帮、思想有人解、顾虑有人消,员工干事创业的劲头也更足了。集团公司党组始终心系基层一线,将员工的身体健康记挂在心。戴厚良多次强调,要始终把员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在今年除夕与基层视频连线时,他叮嘱海内外员工要切实做好自我防护,注意劳逸结合, 确保身体健康。

《健康企业建设推进方案》《健康企业建设十项措施》等文件相继出台, “体检费用标准提高20%”“推动员工重病保障项目全覆盖”等一系列务实举措, 为员工健康筑起“安全墙”。此外,集团公司制定《集团公司关于加强员工健身工作的指导意见》,全面提升全员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加快构建更高水平的员工健身服务体系。

长城钻探苏里格气田分公司建设“健康小屋”,打通常驻地就医绿色通道。两名突发急病员工因此受益,及时获得救治转危为安。辽河油田在公共食堂开展减油、减糖、减盐“三减”行动,提高工程技术、油田建设系统的就餐质量, 还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引导员工增强体魄、提升精气神。大连石化将员工健康管理融入企业系统管理,按照员工需求提供“不同人群关爱不一样、不同年龄体检不一样、不同体质饮食不一样”的健康服务。

从关注职工身心健康到解决职工实际困难,再到丰富职工业余生活,职工的每一项权益都是企业关注的焦点。

吉林油田通过推广“听民声、解民意、促和谐”班组长座谈会等方式,及时了解员工对公司改革发展和实施民生工程的建议及要求,进一步拓展民主管理的范围和空间。兰州石化各级工会组织大力实施科学帮扶、精准帮扶,坚持常年开展以生活、医疗、助学等为主要内容的帮扶救助和日常慰问“五必访” 送温暖活动。

让员工当家做主,出台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制度,始终建立在职工认可、满意的基础上,实现“让关乎职工的事,职工自己说了算”。广大石油员工为改革纳真言、献良策、把好脉,共画改革最大同心圆。

匠心筑梦,产业报国。在平凡的岗位上,广大石油工人微光聚力、星火燎原,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集团公司高质量发展和建设基业长青的世界一流企业奋勇拼搏、砥砺前行,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20D胜利召开!

山东中烟青州卷烟厂扎实推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纪实

(2022年8月6日)

当前,在新一轮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引领下,制造业正加速向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培育发展新动能、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强有力的技能人才队伍支持。

基于这一认识,山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青州卷烟厂近年来坚持“传承、融合、创新、突破”和“一甲人才”理念,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营造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良好局面,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一、明确“指向标”,厚植技能人才发展土壤

“希望能够到设备生产厂家跟班学习,提升专业技术能力。”“建议设备改造时让更多年轻人参与,让他们更快成长。”“咱们的后备人才库应该引入更多有特长的年轻人。”

近日,与工厂技能人才座谈的青州卷烟厂党委书记孟庆华,逐一记录下他们的需求和建议。据了解,依托领导班子联系技能人才工作机制,青州卷烟厂相关负责人不定期通过座谈、电话、微信等形式与技能人才交流互动、加强联系。这一工作机制,是青州卷烟厂将党管人才作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向标”,围绕其成就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厚植发展土壤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青州卷烟厂严格贯彻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关于人才工作的决策部署, 建立党管人才工作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管理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人才培养工作新格局。

他们主动抓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调整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主要职责和工作机制,拟定了《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要点》《设立“工匠日”“工匠月”活动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工作方案。在此基础上,各部门、车间也结合各自职能,为构建科学合理的“选育管用”人才培养体系添砖加瓦:人力资源处不断完善方案制度;
D建工作处强化典型示范宣传;
工会办公室着力发挥相关平台人才集聚效应;
制丝车间持续探索“青年积分制”;
卷包车间依托青年论坛、兴趣小组、线上e课堂培育一专多能型人才。通过一系列举措,青州卷烟厂逐步确立了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和人才

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搭建起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四梁八柱”。

二、设置“主舞台”,拓展技能人才成长空间

8月4日,在青州卷烟厂卷包车间郇磊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机械维修工王林鹏、任发军和李国良一边阅读设备维修方面的书籍,一边热烈讨论着。

三人正在备战即将到来的山东中烟烟机设备维修职业技能竞赛,对曾在省级竞赛中取得过好成绩的他们来说,参加竞赛是一种自我突破,也是成才的重要途径,必须抢抓时间复习,力争更进一步。

竞赛作为青年员工成才的“快车道”,是青州卷烟厂搭建技能人才成长舞台的重要一环。他们积极在厂内开展烟机设备维修、电气、操作等各类技能竞赛,并选派优秀选手参加更高级别的竞赛,通过“竞赛+培训”深度融合,有效锤炼技能人才的实战能力。

在竞赛“赛道”之外,青州卷烟厂还围绕技能人才创新实践需求,探索建立多个平台。

目前,全厂共有6个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以工作室为依托,劳模工匠等高技能人才充分发挥技术领军作用,组织开展匠心讲堂、技术攻关等活动, 在锤炼工作室成员技能水平的同时,不断带动青年技能人才成长。

“专业协会是大家学习、交流、共创的平台。在那里,我可以找到很多志同道合的同伴,开展跨部门攻关。”制丝车间设备管理员段忠臣说。他是设备计量协会的一员,除该协会外,青州卷烟厂还组织成立了工艺质量、安全管理、信息化专业协会,积极引导各专业协会聚焦企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有效打破部门壁垒、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创新效能。

与此同时,围绕匠心传承,青州卷烟厂正在不断丰富“师带徒”平台的内涵和外延。他们创新实施职业院校负责理论知识培训、企业高技能人才负责专业技能传授的分工合作新型“师带徒”技能人才培养机制,探索“人才+项目” 培养模式。

“厂里倡导的新型‘师带徒’模式,师傅和徒弟的角色可以相互转换。” 制丝车间维修班班长许振留说,“我从徒弟邢东东那里学到了不少制图软件操作等方面的技能,师徒互促互学,完成了《振槽平衡调节机构》等一系列创新课题。”

在一系列“舞台”之上,青州卷烟厂技能人才在成长过程中争当“主角”, 队伍活力进一步彰显。

三、架设“高速路”,激发技能人才干事热情

畅通技能人才发展通道,需要进一步打破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独木桥”, 让技能人才纵向有阶梯、横向可转换,激发技能人才干事创业热情。

在这一思路下,青州卷烟厂积极打通通道壁垒,构建“纵向畅通、横向贯通”的层级人才培养架构,构建涵盖专业管理、专业技术、技师系列、工匠系列的四条跑道。

“每一位技能人才都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车间的宣传栏以简洁明了的形式介绍了‘三级工匠’评聘等一系列人才成长通道, 点燃了青年员工的奋进热情,让他们有奔头、有盼头。”制丝车间工艺质量主管潘玲说。

在卷包车间,“三级工匠”展示宣传栏、以员工姓名命名的创新工作法展示台等细节都显示出青州卷烟厂对技能人才的推崇和重视,让技能人才有“面子”。与此同时,在“待遇向一线倾斜”思路指导下,技能人才也收获了“里子”。

“不同赛道上的技能人才待遇不断提升,激励着大家不断提升自身能力, 向更高的目标发起挑战。”卷包车间卷接机械维修主管、高级技师郇磊说。据他介绍,青州卷烟厂不仅关注技能人才的薪酬、福利,还积极关注技能人才的家庭情况,提供周到细致的保障服务。

此外,青州卷烟厂建立了对于技能人才的动态考核机制,有力保障了技能人才队伍的活力。企业和员工是互相成就的,青州卷烟厂为技能人才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作为回报,他们以“干一行钻一行”的精益求精、“偏毫厘不敢安”的一丝不苟、“千万锤成一器”的卓越追求,以勤学长知识、以苦练精技术、以创新求突破,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人才培养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策划、系统推进、久久为功。我们会继续专注于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使创新才智充分涌流,凝聚强大的创新动能。”孟庆华说。

河钢唐钢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纪实

(2022年7月1日)

近日,在世界钢铁协会举办的第十六届世界模拟炼钢挑战赛总决赛中,河钢唐钢职工王瑞宾、河钢唐钢教育中心学生李绮琛,分别获职业组和学生组世界总冠军。河钢唐钢连续两届蝉联职业组总冠军,并于此次实现该项赛事“两个冠军”全部花落河钢唐钢。

聚光灯下,匠星璀璨;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简称产改)五年,硕果累累。近年来,河钢唐钢深入学习贯彻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精神,秉持“职工是企业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理念,造就了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产业工人队伍。三十五年不间断的竞赛坚守,成就了技能人才一个又一个高光时刻。

一、明确产改工作重点

河钢唐钢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精神, 按照“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总体思路,把职工队伍建设、技能人才培养等工作纳入企业战略发展规划,将《河钢唐钢全员素质提升和培训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与企业战略任务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

河钢唐钢高度重视技能竞赛、网上练兵、技术培训等人才培养工作,充分发挥技能竞赛的激励和引领作用,鼓励更多职工特别是青年职工参与到竞赛当中,开拓眼界、互学所长,进一步提升高技能人才比例,激发高技能人才潜力;
 同时,把产改工作融入企业D建工作大局,深化对职工的理想信念教育、形势任务教育、职业素养教育,使广大职工深刻认识到开展技术比赛的重要意义。

二、搭建职工成长多元平台

河钢唐钢积极为职工搭建五大平台。

一是搭建技术比赛平台。该公司将每年一届的职工技术比赛与各级行业大赛全面对接,采用模拟仿真比赛形式,确保连续三十五年不间断开展技术比赛、岗位练兵等素质提升活动。截至目前,该公司已先后涌现出郑久强、石晓伟、王瑞宾等多名技艺超群、作风过硬的优秀人才。

二是搭建岗位创新平台。该公司成立岗位创新联盟,自主研发多功能网络工作交流平台,广泛开展创新成果、团队评比及学习交流等活动。近5年来,河钢唐钢职工技术创新成果荣获省级以上奖项14项。

三是搭建劳模选树平台。该公司严格按照民主推荐原则,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生产一线、面向科技人员逐级推荐、评选劳模。截至目前,该公司共有全国、省、市级劳动模范共计181人,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省五一劳动奖章职工19人。

四是搭建劳动竞赛平台。该公司大力开展生产型、创新型、技能型等多种类型的劳动竞赛,将生产经营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变为职工建功立业的发力点。截至目前,该公司相关炉座设备先后24次荣获“全国冠军炉”“全国优胜炉” “全国创先炉”等称号。

五是搭建技能培训平台。该公司大力实施素质提升工程,创新推进校企联合纵深发展,充分利用河钢唐钢教育中心这一实训基地开展技能人才培养和创新课题攻关活动。截至目前,该公司已有高级工以上技能等级职工9000余人, 本科以上学历职工5000余人。

三、“四个工会”保驾护航

河钢唐钢深入打造“四个工会”。

一是打造“忠诚工会”。该公司工会不断强化职工思想政治引领工作,进一步增强职工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持续增强职工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是打造“有为工会”。该公司工会深入开展各项技术创新活动,激励职工在劳动创造中提高技能水平。截至目前,该公司已拥有世界冠军、全国技术能手、省、市、河钢集团技术状元111人,高技能人才储备达行业领先水平。

三是打造“暖心工会”。该公司工会每年组织召开劳模座谈会,倾听劳模代表心声;
开展劳模疗(休)养、健康体检等活动,及时传递企业关爱;
深入推进劳动保护、暑期“双服务”、冬季两节“送温暖”等普惠性服务工作,为职工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四是打造“活力工会”。该公司工会把深化岗位创新作为打造活力工会的重要载体,充分释放基层工会组织和干部队伍活力,发动广大职工立足岗位, 将创新成果真正落实到产线。2017年以来,该公司工会共征集岗位创新成果10000余项,其中,500余项成果获奖。

四、帮助职工实现“名利双收”

河钢唐钢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职工劳动热情、释放职工创造潜能。该公司每年投入资金500余万元,大力开展技术比赛、岗位创新、先进模范选树等活动,对在各级各类技能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个人和团队,分别最高奖励4万元和10万元;
并与人力资源部门联合,打破身份界限,将劳务派遣职工纳入参赛范围,获得公司级以上各项赛事前三名者可直接转为合同制职工。自2018年以来,该公司已有9名劳务派遣职工通过技术比赛实现身份转变。

此外,该公司实行“创新团队+创新成果”双向奖励机制,年度优秀创新团队最高奖励4万元,成果奖励年度预算为50余万元,进一步调动职工自主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
建立全覆盖、多层次劳模动态管理信息库,对劳模基本情况、健康情况、享受待遇情况等进行全面梳理,将尊重劳模、关爱劳模落到实处;
 在实行营销人员业绩提成、研发人员项目制薪酬分配等制度的同时,优化薪酬标准,提升薪酬效能,大幅上调职工中夜班津贴、就餐补贴、取暖补贴等。

企业年轻干部队伍建设路径分析

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吕松泽

企业在建设年轻干部队伍的过程中,要针对企业短期与长期的发展规划, 结合当前干部队伍结构的不足,有目的、有计划地展开年轻干部的选拔、培养、管理工作。同时还应综合考量新时代背景下的实际需求,搭建市场化的工作机制,确保年轻干部在成长阶段不会受到制度、思想方面的限制。与此同时,企业应结合实际发展情况及年轻干部的成长规律,以层层递进的方式实施专业培训,并提供岗位交流的机会,为年轻干部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而通过年轻干部的成长有效推动企业的发展进程。

一、建设年轻干部队伍的必要性

(一)迎接知识经济的迫切需求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通信、计算机、微电子等高新技术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在此种形势下,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在社会生产中所占比重逐渐降低, 以知识为核心、以信息服务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在社会生产中的比重持续上升, 此种现象充分说明我国已正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虽属于一种经济形态,但是其发展却需要充足的人才与人力资源作为支撑,这样才能更好地借助知识与信息完成生产经营活动,为社会发展提供助力。所以说,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其本质就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社会、国家都需要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的助力来创造收益,实现发展。

(二)优化干部队伍结构的必然要求

首先,当前干部队伍年龄不均衡是很多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因为没有定期向干部队伍中补充新的人力,队伍的整体年龄相对较高,中高龄干部的比例居高不下。其次,现有干部的专业结构缺少合理性,大部分干部属于运营管理类,科技、投融资、财务管理类的专业人员相对匮乏,这也侧面体现出干部选拔及培养方向中存在的问题。基于此,企业需要积极开展跨专业的年轻干部培养工作,从整体角度提升干部队伍的专业素质,确保其有能力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最后,高端领军人物与专业人才匮乏。从企业的角度分析,企业的发展也必然会造成短板效应显化、风险增加,这需要企业不断改进经营策略,重新定位发展方向,从年轻干部队伍的建设抓起,积极创新人才引进及培养制度,改善人才结构。

(三)提高年轻干部素质的关键途径

近年来,企业在年轻干部选拔与培养方面的力度持续增加,但是在年轻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却明显不足。从年轻干部培训开始,由于人才选拔、培训、管理、使用机制的缺失,导致没有明确的选拔标准,培训缺少前瞻性,管理存在无秩序性,并且暂未形成完善的责任机制。部分企业存在按资排辈的错误思想, 这严重阻碍了年轻干部的发展,因此企业亟须建设年轻干部队伍来摆脱此种局面。

二、企业年轻干部队伍建设的路径分析

年轻干部是企业干部队伍的重要力量,他们思维足够灵敏,敢于创新,但是相应地也存在工作经验不足、组织管理能力弱等问题。企业需要帮助年轻干部摆脱工作中的困境,实现快速成长,使其具备独立承担工作的能力,成为可靠的干部工作者。好的干部并不会自然产生,成为好的干部,一方面要依靠个人的持续努力,另一方面要依托企业的精心培养。个人努力是实现成长的决定因素,而培训在成长中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如何培养年轻干部,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年轻干部队伍也是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坚持事业为上、依事择人的原则

企业在建设年轻干部队伍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事业为上、依事择人的原则。具体而言,首先要做的是为年轻干部积极提供与业务与管理两个方向的发展路径,拓宽年轻干部的成长通道。在选拔、培养、使用年轻干部的过程中, 要对岗位工作需求及干部自身素质有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合理规划职业发展方向,确保业务岗位与管理岗位之间有所联系、相互畅通,这样才能让年轻干部在岗位上更好地发挥自身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其次是要推行岗位任期制,让年轻干部“能上可下”,既具备基层工作能力,也能做好干部管理工作,为此要定期开展阶段性考核及日常考核,逐步强化年轻干部的综合能力。最后,系统分析企业领导层级的业绩、年龄、工作状态等情况,创新制定退二线干部管理机制,为企业优秀的年轻干部提供更多展示自己、职业发展的机会。与此同时,让退休老干部也能发挥引导作用,将自身工作经验传授给年轻干部,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全方位提升年轻干部的领导能力及工作实践能力,全面促进年轻干部健康成长。

(二)培养学习型干部,提升专业素质

一名合格的干部,不仅是简单的专业对口,更为重要的是要具备专业素养, 也就是拥有充足的专业知识、过人的专业能力、优良的专业作风、严谨的专业精神。因此企业在建设年轻干部队伍的过程中,要以高素质、专业化为核心方向,在确保其具备专业能力与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使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能力要求高度契合,打造适应新形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年轻干部求知欲望强,且有充沛的精力,处于充实自我的最佳时期,因此企业要加大对年轻干部的培养力度,使其专业素养得到提升。

1.从引进大学生培养抓起

高校引进是企业补充经营、技术、管理干部的主要方式,同时很多企业更是将培养高端人才的重点放在新引进的应届毕业生中。企业要切实做好见习人员的培训,让其在企业实习阶段考取对应的资格证书。见习期的培养,可以进一步强化大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与忠诚度,帮助大学生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见习培训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为期7~10天的入职培训;
第二阶段为集中式的培训;
第三阶段为跟班培训,让新入职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轮岗锻炼后考取对应的职业等级证书,满足上岗要求。

企业要抓好在岗干部的实践锻炼,见习结束要根据人员的轮岗结果及实际情况,将其安排在适合的基层岗位进行更深入的顶岗实践锻炼,并为其安排一对一的导师,帮助新入职人员尽快适应岗位工作,培养其独立顶岗的能力,

使其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专业能力。此外,要加强专业培训,使每个人都具备专业特长。针对技术岗位人员,要积极为其创造交流条件,企业可以定期组织专业培训,或者鼓励其走进其他企业交流学习,了解成功经验。

2.提供实践锻炼机会

素质教育也是企业需要重点关注的培训部分,并且企业应将教育培训纳入管理计划,制定适合年轻干部的培训体系。企业要面向中层与基层的年轻干部设计交流机制,加强管理层与基层之间的交流,将现有年轻干部安排到基层单位中担任行政助理,使其通过工作实践了解各个岗位的工作流程,积累工作经验。另外,应用交叉任职的方式,选择适合的部门及与基层交叉的年轻干部, 为其安排适合的代职岗位,让年轻干部参与相关工作培训,锻炼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磨炼其意志,强化其环境适应能力及心理抗压能力,让其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优秀干部。需要注意的是,企业要根据年轻干部的工作经历与个性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制定培训策略,促使其全面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与综合能力,尽快由“专业型”转变为“全能型”,在日后工作中将岗位职责落实到位,从而进一步加快年轻干部队伍建设的进程。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各种新思想、新事物不断出现,年轻干部只有积极学习,用前沿的知识武装自己,树立正确的工作理念,娴熟掌握专业技能, 才能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的节奏,为企业创造价值。

(三)加强监督力度,健全管理机制

企业在建设年轻干部队伍阶段,需要通过强化监督力度、健全管理机制的方式有效提升内部人员的管理水平。具体到实践中,应积极展开思想政治教育, 让年轻干部对自己形成客观认识,学会自省,做到自重;
以正确价值观念、权力观念指导工作,让年轻干部做到谨言慎行,在岗位工作中谨慎行使权力,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树立良好形象。不仅如此,企业在组织教育培训阶段,还要将各类监督管理举措落实到位,以保障培训工作的高效有序进行。

企业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尽快完善管理机制,从而让年轻干部的监督管理工作有制度可依。第一,完善工作能力考察制度。管理人员应采用定期考察与不定期考察相结合的方式,检查年轻干部的工作日记,并且与其保持密切沟通,以便实时掌握年轻干部的思想动态及工作表现。在工作考察阶段,将侧重点放在工作作风、业绩情况、工作态度等方面,在此基础上结合其综合表现判断其是否具备开拓新局面的关键能力。第二,制定结对帮扶工作制度。该项制度由企业工作的一把手及相关部门责任人主导,应明确梳理好工作思路,然后根据企业发展要求及岗位工作要求,面向年轻干部进行一对一的培养,做到协同而不盲从,协办而不包办,为年轻干部搭建一条成长的快车道。在时机成熟的情况下适当向年轻干部施加压力,促使其不断深化学习。第三,制定激励机制。此项制度的建立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年轻干部的工作热情,提高其工作实效性。企业在年终阶段应召开干部表彰会议,针对做出突出贡献、表现优异的年轻干部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做既可以在企业中树立先进典型,同时也能调动其他干部的工作热情,让企业内部焕发活力。

(四)开阔视野,广开渠道选拔

在企业经营发展阶段,选拔干部属于树立典型标杆的一种行为,可以保证年轻干部具备领导素质与政治能力。企业要结合实际需求建立完善的年轻干部素质模型,在选拔时严格依照模型进行精细化评价,以实现精准化选拔。

多渠道选拔是企业培养管理队伍的有效方式之一,企业要利用好自身的渠道优势,将竞争机制引入选拔工作,不再局限于学历、资历等非必要条件的限制,打造公开化、公平性的选拔模式。此外,企业要增强战略储备队伍的建设力度,将其作为年轻干部队伍的后备力量。首先,搭建后备人才库。企业要以年为单位,定期组织工作座谈会,或者利用职工大会的机会,为企业年轻工作者提供交流经验的机会,并经由民主推荐的方式选拔后备干部,然后对这部分人员展开任职考察,并对其进行动态化管理。其次,搭建好人才库后,要深入探索年轻干部在工作中的成长规律,将较为典型的正反事例作为教育素材,这样做能挖掘出更多有潜力、知识储备丰富、专业能力强的年轻工作者,并将其纳入后备干部队伍,从而进一步优化企业干部队伍的结构,为干部队伍注入全新活力。此外,后备干部队伍的培养工作可以让年轻的后备干部尽量少走弯路, 因此在培训方面要优先考虑,在教育方面要重点关注,在工作中要给予其重担, 促使其在短期内快速成长。

(五)健全容错机制,激发工作热情

年轻干部对待工作有热情,遇到事情时敢担当,决策时有足够魄力,做事时勤勤恳恳。但是因为工作时间较短,在实际工作中因经验不足而导致失误的情况也时有出现。年轻干部出现工作失误后,领导需要应用正确的方式进行引导,切忌一味地批评指责,这样既会促使其工作积极性有所弱化,同时也会降低其工作的信心,影响日后的工作效果。基于此,面对出现工作失误的年轻干部,应做出多维度评价,既要认同其取得的工作成绩,也要以中肯的态度指出其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给出建设性意见,以帮助他们尽快改进,避免在日后工作中再次出现同类错误。同时,制定容错纠错机制,以宽容的态度与其进行沟通,但是要区分产生错误的原因,留意具体是主观故意还是客观条件所致, 不能在不清楚原委的情况下直接给予处分。针对处在基础岗位的年轻干部群体, 更是要始终保持宽容的态度,让他们最大限度地消除心中的顾虑,在合理范围内放手工作。

推荐访问:(34篇)各单位、部门干部队伍建设工作总结素材汇编 各单位 工作总结 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