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心得论文【五篇】范文

时间:2022-12-12 09:25:11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中央人才工作会议9月27日至28日在北京召开,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党管人才,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为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

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心得体会【5篇】

250、300、350,十年来中国铁路速度不断攀升,缩短了空间距离,增加了地域交流,优化了资源配置,更促进了经济增长。在铁路全面提速时,人才流动速度仍停留在老、旧、慢的“绿皮车”时代,成为阻碍优化第一资源配置的最大壁垒。

  一些用人单位引进人才先看户籍是否符合地方落户政策,专家到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须先征得所在单位同意,事业单位招引高层次人才先看学历职称,户籍、人事关系、学历职称仍是人才流动的瓶颈。人才难流动、流动慢,造成地区发展差距不断扩大,也使高校院所科研成果产业化速度都受到限制,阻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有加快人才流动才能有效解决人才供求矛盾,不断优化人才结构,促进人才作用发挥。

  破壁垒、除障碍,畅通人才流动渠道。加强顶层设计,在中央层面建立人才流动机制,给人才流动松绑。围绕产业特色,以企业需求为主体,建立急需紧缺人才优先落户制度,对符合产业需要的人才,地方可放宽落户条件,确保人才能落地。高校科研院所探索人才离岗创新创业政策保障机制,对离岗创新创业的科研人员工龄、身份、职称接续及离岗时间等作出明确规定,清除创新创业“拦路虎”,解决科研人员“怕丢身份”的后顾之忧,鼓励科研人员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将科技成果送出“象牙塔”。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工作思路,引导高校与企业建立长期柔性引才关系,积极发挥柔性引才作用。

  搭平台、汇数据,建立人才流动“枢纽”。搭建数据共享平台,打破信息孤岛,创新数据共享机制。引入人才智库,按照人才层次、研究领域、年龄等要素建立人才大数据,分类管理,实时更新人才研究成果等变化情况,不断汇聚各类人才信息,体现规模效应。利用“互联网+人才”思维,政府牵头通过O2O模式建立集中、专业、公益的人才资源平台,与人才大数据联结。人才资源平台面向企业、高校、个人开放,建立双向互选机制,平台按照用人单位需求,从数据库中筛选出与之匹配的人才;
人才结合就业目标,从平台中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单位,不断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转职能,强服务,优化人才流动环境。各级党委政府主动转变角色,多部门联动,协作推进,当好新流入人才“服务员”。重点做好人才流动“加、减、乘、除”法:实施更“加”优惠的人才创新创业扶持政策,以创新带动创业;
缩“减”人才创新创业审批流程,提供一站式审批服务,完善15分钟公共服务圈;
放大“乘”数效应,积极宣传人才流动后创新创业成功典型,营造良好的人才流动氛围;
消“除”人才流入障碍,创新服务方式,制发人才特殊“身份证”,切实解决流入人才落户、住房、就医、子女入学等问题;
优先推荐新流入人才申报国家、省市县人才项目,享受资助。


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心得体会【5篇】

近日,陈希部长在调研中关村时强调要以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功以才成,业由才广。”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建设需要各类人才资源充分涌流,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需要下好人才“先手棋”,练就好尊才、引才、用才的能力本领。

  尊才为先,刷新人才工作“新认知”。从“治国者,以人才为药”,到“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到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再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古往今来,对于人才的重视和渴望是一脉相承的,刘备“三顾茅庐”、曹操唯才是举下达“求贤令”、唐太宗爱才惜才……饱含求贤若渴、聚才重智的治国智慧。从2014年提出的“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到“人才是第一资源”的重磅提出,到《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的制定出台,再到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彰显了人才工作的特殊地位和极端重要性。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更是人才的竞争,谁掌握了人才,谁就掌握了社会发展的主动权,而这就需要首先形成尊才、爱才、敬才的良好氛围。“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国家和社会越是重视人才、推崇人才,政府和企业越是求贤若渴、招贤纳士,人才也会如泉眼般涌现迸发出来,释放出无穷的“裂变能量”,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提供好强大的改革发展动力;
如若冷眼相待、弃之不用,人才也随之消沉没落、心灰意冷,长而久之必将造成社会发展的停滞不前、科技创新的落后挨打。

  引才兴业,打造人才环境“最优解”。“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深。”创新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才是创新的实现主体。要实现群贤毕至的良好氛围,要达到招才引智的最优效果,必须做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结合文章,而良好的人才体制机制环境就是最好的优势。“尚贤者,政之本也”。吸引人才、筑巢引凤不仅需要结合当地产业发展需求,还要考虑人才发展前景和实际需求,完善健全工作机制,主动增强服务人才的意识,搭建人才科技创新平台,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撑腰鼓劲,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人才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持续的、渐变的、内在的,引领着思维创新,带动着产业发展,推动着社会进步。当前各地不断出现的“抢人大战”,制定的“给力新政”,提供的“服务指南”,以及在住房、教育、医疗、落户、编制、激励等多方多面的“实招”“硬招”,都彰显着吸引人才的强烈愿望,更为人才工作注入了“强心剂”,打破了以往封闭的“天花板”。人才是事业发展最宝贵的财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只有不断吸引人才来支撑,才会形成群贤毕至、富国兴邦的大好局面。

  用才有道,汇聚人才强国“智力量”。“治天下,以用人为本”。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不仅在顶层设计上对人才工作进行了明确定位,也在实践操作中取得了显著效果。“君子用人如器,各随所长”。各地公务员考录、事业编选聘、“三支一扶”,以及对顶尖人才、海外高层次人才等各种人才专门制定的用才政策,都是为了让各类人才归其所位、发挥实效。然而不难发现,一些部门和企业对各类用人政策缺少深入细致研究,有的还存在“夜郎自大”的僵化思想,有的还依靠个别部门“填表引才”“数字创业”,有的对高学历人才态度冷漠、束之高阁,这反映的都是不能识才、不会用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上强调:“要努力建设一支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的优秀人才队伍”。潜心研究30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推动自贸区跑出改革创新“加速度”的陆方舟团队,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科学家黄大年,壮大集体经济、实现村民共同富裕的王传喜……这些都是人才的代表和典型,更是我们需要学习的榜样。目前正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之际,更需要对照新时代人才工作的要求标准,找准实际存在的问题和差距,补齐人才工作“短板”,真正把人才资源汇聚好、应用好,实现用才有道、才智涌流。


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心得体会【5篇】

面对脱贫攻坚战任务的艰巨性、重要性、紧迫性,人才是完成该任务的关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展潜能,如何用、怎么用人才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对于“人才”该怎么用,就需要积极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选人用人制度,努力让每一位青年干部脱引而出,为迎接更好的中国提供坚强保障。

  加强培训,做到“育”有高度。在原有的培训基础上,再结合“订单式”培训形式,发放培训需求问卷到干部手里,结合个人兴趣、工作实际,分批次、分阶段开展“订单式”培训。为了培训能够专业化,可以邀请专家、学者为干部传经送宝,组织干部去外地观摩学习、交流心得。为了干部能够学有所获,培训结束后可进行交流座谈,为当前发展建言献策。实行“1+1”帮带模式,即一名单位经验丰富、作风优良的干部带一名青年干部,在思想、工作、作风等方面进行一对一指导,扎实青年干部的基本功。

  择优使用,做到“选”有精度。单位领导要有高标准的眼光挑选合适的人才作为发展对象。在提拔干部时要考虑青年干部是否具备基层经验;
对优秀的基层干部考虑提前提拔。当前,形成了一套标准的提拔体系,但是还需要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意识、重点的培养青年干部,让有能力的青年干部在重点一线单位锻炼,同时注意跟踪。开展各类团建、实践活动,组织青年干部参与各项活动,通过实践活动了解青年干部除了工作中的一面。年中、年底对优秀青年干部给予表彰、鼓励,让优秀干部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强化管理,做到“管”有力度。对单位的青年干部进行严格考核,以考核促进步。在日常工作中,做好考勤记录,从日常工作中严格抓起,“考勤制度+考核”相结合,及时了解干部的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情况,将考核结果和干部的奖惩情况相挂钩,让考核制度成为指引干部的“指挥棒”。此外,加强干部的约谈工作,持续开展谈心谈话活动,各级领导干部及时了解青年干部的思想、工作作风,做到适当的肯定他们的成绩,指出不足,明确方向,确保青年干部能够迅速成长。


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心得体会【5篇】

近日,陈希在北京中关村调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时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中国科技创新和人才交流合作的大门也会越开越大,要以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业无才不广,功无才不兴。人才对事业发展至关重要、不可或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关键和前提先得把人才聚起来,方能用起来。

  绣花要得手绵巧,聚才少不了识人慧眼。《资治通鉴》有云,唐太宗命封德彝举才久而无果,封德彝以天下无才自慰,怎奈遭到唐太宗斥责,“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并令其反省自身不识人。古人常说,“十步之内,必有芳草;
十室之邑,必有勇士”。缺乏看人的眼界、察人的智慧,常在“门缝里”打量人、或带有色眼睛观赏事,那么必然择不到贤者、访不到义士。

  领导干部能否聚来人才,往往投射出爱人的真诚。《世说新语》里叙述,陈蕃到豫章任太守之际,到了衙门口便打听徐孺子的住所,下属都劝其先进衙内歇息。陈蕃解释道,“周武王求贤若渴,席不暇暖;
周公钦慕子衿,一餐三吐哺,我效仿圣人,没什么不可以”。现实工作中,不乏少数领导干部嘴里喊着地方发展和创新创造离不开人才,然实际行动上对人才不理不睬,甚至觉得主动接触人才有损颜面和权威。足见,聚才除了要有识才察人的非凡能力,更要有爱才惜才的博大胸襟。

  当然,是金子就会发光。真正的人才有超出常人的学识和突出优异的技能,与一般人相比较定然脱颖而出、如锥破袋。因而,聚才应是掘出有真才实学、品德涵养者,而不能不加甄别、泥沙俱下。譬如,《梦溪笔谈》记载,有秀才在某官员的奶妈推荐下,被获准见面。未料官员接见秀才之时,面对秀才拜礼却坐在椅子上不动,下属提醒他接受秀才拜礼应起身回应。该官员却说,“一个靠奶妈推荐的人,坐在椅子上接待已经够了”。

  由此可见,聚才要秉持原则、坚守准则,精准识别真才、祛除伪学假道,尤其把德才兼修者聚拢、汇流。人才工作中,有的地方掀起所谓“抢人大战”,然只看重人才头衔、“学术帽子”等标签,对于干事创业、实际作为“含金量”却弃若敝屣。如此做法,显然违背了适才而用、量体裁衣的用人理念,更与崇尚实干、造福群众的工作作风不符。反过来看,判定人才需要准线,聚用人才要防止关卡过高,完善健全招才引才机制和举措,确保“人怀其宝”又蜂拥而至。

  说到底,聚才目的在于将人才生产力释放出来,助力创造实干政绩。《庄子》里有个故事,惠子向庄子抱怨,大王赠给他大葫芦,用它来装水太薄了,用它当瓢又太轻了。庄子回答说,为什么不把它绑在木筏下制成船遨游大海。寸有所短,尺有所长。不同物体有不同作用,不同人才有不同专业,“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才能激发聚才用才的最大价值。因此,领导干部和人才部门要做到既能把人才聚过来、更能把人才用起来。


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心得体会【5篇】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陈希22日在北京中关村调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考察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引进、发挥作用情况。陈希部长强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的重要论述,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当前,各地对于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各大城市“狼烟四起”大打“人才争夺战”。

  笔者认为,“夺取”人才纳入“囊中”仅仅是做好了第一步,在已有的人力资源中“炼出”真正适用基层、有真才实干、能人尽其才的“精钢人才”才是关键。

  第一把“火”炼育才“功夫”。“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如果人才引进后放任“自由发展”“不闻不问”,学历再高、天资再好的人引进来只是“人”而并未成“才”。做好人才工作需要“双管齐下”,既要“引”也要“育”。再好的“树苗”也需要用心“呵护”,而“科学施肥”“规律浇水”有利于“树苗”茁壮成长。培育优秀使用的人才队伍,关键在于“搭好戏台”,制订完善健全有效的人才培育机制。既要“对症下药”,找准各地各部门各岗位对人才类型之所需去培养,又要“精准施策”,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采取不同的“施肥”方式,培养更多的“多功能型”和“专家型”人才,为人才强国建设凝聚强大力量。

  第二把“火”炼用才“法宝”。“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如何用好人才,最主要的“法宝”就是“不拘一格”和“人尽其才”。对于优秀可靠的人才,应不拘泥于“常规”“俗套”,在岗位使用、职务晋升、薪酬待遇等方面“破格降才”。同时,健全人才交流和分配机制,充分发挥人才的“术业专攻”,让“专业的人”尽量能干“专业的事”,能在合适的岗位上充分“发挥所长”。人才能发挥了自身的“才干”,我们的人才队伍才能真正如习总书记所说的“人才会越用越多”。反之,人才未能得到“不拘一格”的使用和未能让其处于“人尽其才”的环境,那么人才也会逐步“泯然众人矣”。

  第三把“火”炼留才“金丹”。“人才难得而易失,人主不可不知之。”俗话说,“打江山易,守江山难”,人才引进来后如果留不住,再优秀的人才也只是化为“黄粱一梦”。要做好服务的“后勤兵”,为优秀人才解决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及时配套相应的社会保障、医疗补助等服务政策;
要做稳人才的“靠山石”,不断建立健全人才干事创业保障机制,为人才提供稳固无忧的大“后台”;
要提升人才的“含金量”,充分尊重人才的社会地位,发挥人才的“中流砥柱”作用,为人才实现其最大的自身价值树立“榜样”力量。只有让人才“安心了”“自豪了”,才能让人才一直“为我所用”。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新时代里的人才工作任重而道远,要让“三把火”在育才、用才、留才上“充分燃烧”,炼好“精钢人才”为人才强国战略服务,人才才能真正成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

推荐访问:强国 心得 战略 实施 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