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历史课的意见与建议7篇

时间:2023-06-02 11:20:05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对历史课的意见与建议

  

  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总3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农村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一、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缺乏专业的历史老师,农村师资力量严重薄弱。许多农村中学由于资金问题导致师资严重不足,学校缺少这些所谓“副科”老师,就更谈不上专业了,其中许多都是由其它专业教师兼任。

  第二、主管教育的领导和学校领导缺乏有效的学科教育思想。他们对于历史学科的重要性未能得到有效重视,中学学校领导应该充分认识到历史在中学生的学习和人生过程中的重要性,从而扭转农村历史教学空白、学科地位比较低下的现实。第六:农村地区学校缺乏历史学习的“环境”。相比较而言,城市拥有许多的历史博物馆,加之有讲解员,学生能够利用课余时间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此外,城市学生还能阅读许多课外书籍,拓展自身视野,这无疑加深同学们对于历史的理解。广大农村地区几乎没有所谓的课外书籍,学生只能依赖于课本。城乡间“环境”的巨大差距造成了学生知识构成迥然不同,学习效果也就不言而喻。

  第三、教育理念的墨守成规与矫枉过正

  综观历史教育教学现状,我们不难发现我们不少教师在教育理念上,要么墨守成规,要么矫枉过正。

  所谓“墨守成规”,就是我们一些历史教师,特别是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不思教育观念的更新。在他们看来,历史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记住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学生能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因此,“不管白猫黑猫,只要学生考试成绩好,我就是好猫”。至于历史教育众多功能在学生身上是否得到有效落实,似乎与其无关。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支配下,教师把教材作为唯一知识来源,忽略了教材仅仅是“学本”这一事实。他们的历史教学,无论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练习都死死围绕教材知识,反复讲练,并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如何记住有可能考试的重点知识,如何应对各种考试。学生所谓的“动”也是围绕着教材知识记忆练习,思考的空间很小,“灌输”的意味很浓。这样的历史教学结果,学生当然对所学习历史毫无兴趣,学习历史的唯一目标,就是死记硬背历史教材或资料,争取考出好成绩,向教师和家长“报喜”。学生成为背诵教材和应对考试的机器。

  所谓“矫枉过正”,就是我们有些教师一方面对传统教育理念缺乏辩证分析,对所有的传统教育观念进行简单的全面否定;另一方面对不断涌现的新教育理念缺乏全面、科学的理解,囫囵吞枣,生搬硬套。于是出现弄巧成拙,形成矫枉过正的现象。如目前不少老师把接受性学习方式等同为“灌输教学”,将其视为糟粕,置如弃履。过于单一地强调、突出研究性学习,就会有意无意地放弃对基础知识的系统传授,它的直接后果是弱化了基础知识。实际上,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和接受性学习等,都是不同的学习方式,各有不同的作用,无所谓绝对的好与坏、对与错。接受性学习只要运用得当,它在提高知识的传授速度和增加知识传授量方面,自有它独特的用武之地。

  第四、重知识能力教育,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史教学活动成为掌握历史知识和提高应试能力的训练场。属于人文学科的历史学科,说到底,历史教育的本质也就是人文素质教育。从历史学科内容的包容性看,历史几乎包括了人的思想、行为等各个方面,历史教育的素材应该是最丰富的,而其中情感因素是历史素材中固有的丰富的资源。历史中,有悲,有喜,有美,有丑,也有真有假。在某种程度上,学习历史,需要用心用情感去体会,去体验。因而,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可以如诗般抒情,可以如画般绚烂,也可以如歌般动听。但由于传统的教学习惯和当前功利性考试的需求,包括我在内的许多历史教师自觉不自觉绞尽了脑汁,想了种种办法,花样翻新,设计了种种题型,来对学生进行一遍又一遍的“强化训练”,以达到最终记住书本上的知识、结论,或者多掌握一些基本技能等等之目的。这种向学生大脑皮层反复地施以简单的信号刺激的做法与马戏团里训练猴子实际上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于是有人戏称这种课堂为“训兽场”。这种说法听着刺耳,实际上毫不夸张。我们的历史课堂太漠视“生命”的存在了。

  二、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本人的经验总结,提出一些解决办法:

  第一、首先主管教育的领导和学校领导要从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出发,不但要从思想上重视,也要从制度上加以激励和保障。农村中学的历史教师也要加强自身建设,充分挖掘农村的教育资源,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做学生学习历史的引路人。

  第二、历史教学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活动,而这种活动不应该是对历史知识进行机械记诵的模式,而应该是学生对历史原本进行分析与理解的3模式,侧重于学生正确地建构其心目中的历史,使学生能够识别各种对历史的解释,并提出他们自己的历史解释。使学生参与教学,而且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是使教学得以真正展开的关键性问题。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从做中学,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到挫折感与成功感;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

  第三、历史教学活动的方法运用,主要是围绕使学生对历史的感受、了解和认识,侧重于训练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具体方法,尤其是透过师生对各种历史资料的运用,培养学生在掌握证据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第四、历史教学活动的组织,不应只是注重形式上的新颖,而应是注重于学生学习历史时思维活动的具体操作,尤其是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注重发展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教师应成为引导学生积极学习的助动器,要像导演一样对教学进行引导、组织、控制,并随时诊断教学,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教师与学生的最基本的关系是教学上的朋友。朋友是有共同的爱好和志向的,是互相了解对方的,是互动的,是有交情的,朋友之间的交往是不能靠主观臆想的。所以,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

  第五、要有一定的“史料”教学。人们认识历史的前提是获取承载历史信息的材料(主要是文字材料),获取史料的过程也是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过程。在对历史信息进行处理时,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储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学习历史的本来意义,甚至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对学历史感到厌倦。所以,要改变历史学习是对现成知识的记忆这种传统的模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使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得以统一,而不是分离。我们提倡把学习历史看作是在研究和认识历史,这就要训练学生去掌握和理解历史的信息,注重史料的作用,通过对史料的汇集、整理、辨析、推论,把史料作为证据,用以解决历史的问题。所以,历史教学方法的运用,是离不开对史料的运用的,尤其是学生对史料的运用。

  2012年7月9日

篇二:对历史课的意见与建议

  

  历史学科学习建议

  历史学科能力培养是中学历史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关于历史学科能力培养方面的研究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和重视。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关于历史学科能力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怎样激发和增进中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发展是中学历史教育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都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以下是本人关于历史学科学习的建议,仅供参考学习!

  历史学科学习建议1.抓住史实的要点。

  所谓“点”即历史知识的基本点,包括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重要制度的相关概念。如复习“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可以通过以下六个知识点进行复习:①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②革命开始的标志:1640年查理一世被迫召开议会。③英国内战1642年~1648年。④克伦威尔统治时期1649年~1660年。⑤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1660年~1688年。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我们通过这些知识点,就能很好地把握了整个历史事件。

  历史学科学习建2.把握历史发展的线索。

  线索是历史事件发展的主干,也是我们从宏观上掌握历史发展进程的基本元素。如我们在复习世界近代史中,得知主要是由三个时期组成:其主要线索是①手工工场时期也就是资本主义的童年时期。②蒸汽时代又称为大机器生产时期。③电气时代也叫资本主义的垄断时期,通过这条线索,对这一时期的发展就会清晰明了得多。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用线索把看来是孤立的零散的知识点贯穿起来,使之系统化,即学会“穿针引线”。

  历史学科学习建3.扩展知识的横纵面。

  “面”指的是将历史知识点的横面和纵面来构筑历史发展的整体内容,也就是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关系等方面去分析阐述每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特征。如新航路的开辟,我们可以看为一个“面”来加以分析,其经济根源和社会根源: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对货币的需求增加;对黄金的狂热追求;商业危机的出现,使西欧国家被迫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传播天主教,使穆斯林和其他异教徒皈依天主教。经济根源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对货币需求增加,其他三条是社会根源,而导致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根源。另外对黄金的狂热追求,成为探索新航路的主要动力。影响:①引起“商业革命”,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商路和贸易中心发生转移。②引起“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③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④打破了世界各国相对隔绝的状态,世界日益成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⑤欧洲国家开始殖民扩张。这样我们就能较为全面地掌握了这一知识的“面”。

  历史学科学习建4.形成历史知识的立体化。

  “体”指的是将历史知识的“点、线、面”形成一个总体。我们在复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除掌握各知识点的内容外,还应注重各知识点的全面联系。或图表、或归纳、或专题巧妙地挖掘历史知识内在的逻辑联系,将错综复杂的知识由点穿成线,由线连成面,由面形成体,将课、单元和专题形成三种有机联系的整体知识网络--历史知识的立体化。

  历史学科学习建5.吃透教材。

  在理解基础上记忆历史基础知识和学习重点,把握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在记忆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努

  力做到“课本在手,知识牢记于心”。切记不要考什么就记什么。

  历史学科学习建6.把历史教材当做跳跃板

  历史教材只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个中介,我们还应该通过课外读物、影视媒体、当地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等多方途径涉猎、选择和运用有效历史信息,并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学和与同学们的互助合作探究学习体验过程来丰富我们的历史阅历,拓宽我们的历史思维和眼界。

  历史学科学习建7.从历史、综合、人文、开放等视角审视历史,并尊重和欣赏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遗产。

  能理解、解释和处理现实社会中的一些历史现象和社会问题,从历史已有的经验和教训中汲取历史智慧,并活学活用到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之中,以此提升我们的人文素养,增强我们未来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历史学科学习建8.学习着力点:

  关注教材中的导入框,特别需要理解其中的重要词语和观点。如人类早期文明、文明的矛盾与碰撞等;关注教材中的小字部分,特别要关注文中观点引发的认识和思考。如亚非地区大河流域产生的古代文明可以得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历史认识;关注历史与现实社会的结合点,如文明对人类发展的影响,以人为本的观点,文艺复兴、科技革命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各国改革对教育的重视,战争的后果及残酷性,对一些有影响国家的重视,中俄友好年等;关注教材中的“动脑筋”、“练一练”和“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等;加强中外史实的联系,认识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如我国的甲骨文字与埃及的象形文字和巴比伦的楔型文字的对

  比,我国的儒家、道家学说与世界三大宗教对比,中日改革对比,新航路开辟与郑和下西洋对比等。

  历史学科学习建9.掌握一定的审题、解题等应试技巧。

  如何审题?概括的说就是细心阅读,深刻理解,开拓思路,反复推敲。重点放在审题型、审范围、审重点及审字词标点等。如何解题?我们可以采取分析法、筛选法、头尾判断法等。比如材料解析题的解题要求:

  第一步,认真阅读,正确理解。通过阅读史料,找到折射的教材内容,字斟句酌,正确理解。

  第二步,注意关键词语,确定时间地点。根据史料总体和关键词语找出史料所反映的时间、地点。确定时间和地点是解题的先决条件。

  第三步,归纳概括,精练准确。解答史料题,我们应该用简明的学科语言归纳和概括出一个基本观点出来。

  把握以上几个环节“构建知识网络,盘活历史知识”。有利于我们全面系统、立体辩证的思维方式的培养,提高我们综合分析的概括能力。

  ;

篇三:对历史课的意见与建议

  

  新课标对历史教学提出哪些建议?(作业)

  一、教学建议

  历史课程的实施,必须以本标准为依据,力求体现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按照本标准提出的规定和要求,注重课程目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目标的整合,并使其具体化为课时目标。教学时要灵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充分利用多种历史信息资源,突出历史教学的特点。

  (一)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行科学、正确的阐释,客观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对历史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解释和评述;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力求科学性、思想性和生动性的统一;在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时,要注意坚持正确的价值引领,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充分发掘课程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和熏陶。

  (二)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注重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结合具体、生动的史实,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历史学习,积极参与历史教学活动。如创设历史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历史上出现的矛盾、纠纷,从而产生了解历史和探寻历史的愿望。

  (三)注重对基本史实进行必要的讲述

  运用多种方式展现历史发展的态势,尤其是通过教师清晰明了的讲述,使学生知晓历史的背景、主要经过和结果,通过具体、生动的情节感知历史,清楚地了解具体的历史状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对历史进行正确的理解,对史事做出合理的判断。如通过具体讲述历史人物典型的言行事例,使学生有真切的感悟,加深理解和认识。

  (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在学习时进行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五)注意历史知识多领域、多层次的联系

  力图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而不是孤立、分散地讲述历史知识。特别要注意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以及历史学科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和渗透等。如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发生,往往有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待方面的因素,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的考察。

  (六)提倡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

  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特点,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师的自身特点,在相应的教学条件下,选择和运用适当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师要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教学,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例如: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举行历史故事会,举办历史讲座,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遗址和遗迹,采访历史见证人,编演历史剧,观看并讨论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仿制历史文物,撰写历史小论文,写家庭简史、社区简史和历史人物小传,编辑历史题材的板报、通讯、刊物,举办小型历史专题展览,等等。

  提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在教学中要将教师的讲述、讲解、演示等与学生的观察、材料研习、讨论、问题探究等结合起来;充分运用教学挂图、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

  (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为学生主支学习、积极探究、合作与交流提供条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提出质疑和说明自己的观点、看法,对历史进行有意义、有创建的阐释。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外的历史考察和社会调查,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运用已学的历史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问题,提高实践能力。如对学校周边的文物古迹、社区、村庄、企业等进行历史沿革、发展现状的调查,搜集相关的资料、信息,并加以整理和分析,进行较为完整的叙述,提出自己的见解。

篇四:对历史课的意见与建议

  

  对历史教学的几点建议

  为了改变历史教学滞后的被动局面,我认为历史教学应着重抓好如下五个环节:

  一是狠抓基础,正确处理识记与其他能力的关系。历史是一门知识性较强的科学。教与学的优劣,首先取

  决于对历史知识的识记。没有记忆就没有知识,而知识又是能力的载体。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就谈不上有运用知识的能力,更谈不上通过设计新情境,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揭示其本质。以鸦片战争为例,如果没

  有记住鸦片战争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经过以及《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就无法

  弄清中英这场战争为什么发生在19世纪40年代而不发生在30年代或50年代,它对中英两国社会的发展

  产生了怎样不同的影响,满清王朝的失败为什么具有历史的必然。以记忆促进思维,以思维带动记忆,二者是

  辩证的统一,均不可偏废。为此,我们要下功夫抓好打基础的工作,特别是从初中、高一、二年级起就要抓紧

  、抓扎实,这是教好、学好、考好的第一要素。

  二是把握精髓。列宁在《辩证法的要素》一文中把对立统一法则称之为辩证法的核心。毛泽东在《矛盾论

  》一文中指出:“把握住这个核心,就把握住了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由

  此说开去,在历史教学中也有一个教给学生如何把握某些历史问题的核心和精髓问题。只要把握了这个金钥匙,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是纵横联系。历史是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主要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纷纭多变、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之间彼此都不是孤立的,具有一定的某种必然的联系。如

  恩格斯所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虑自然界和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在教学中只有纵向贯通,横向联系,揭示出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外在关联,方能认识历史发展的本质及总趋势。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又是一个整体。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我们要从整体出发,把中国或世界上的某一

  国家作为世界历史的一部分来考查。研究中外关系的发展史,特别是19世纪中后期,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的革命、改革、对外政策,及其双边或多边关系;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一主题,各种政治力量的斗争日趋

  激烈,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世界从两极向多极化发展,东欧巨变,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

  义运动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只有从世界历史的整体来考察,才能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从近些年来历史科的高考实践来看,“大跨度、高概括”的纵横向联系的高考试题,还占有相当的比例,这种趋势今后仍将存在。

  普遍联系是一切事物、现象的客观本性。历史教学中要注意应用“辩证法是

  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这一原

  理来指导教学实践。

  专题串讲形成系统。试举下题为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在不同历

  史阶段采取了哪些政策?其结果如何?”教材中对每个时期党的土地政策做了横断面的分述。土地革命时期,党制定出“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

  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的政策,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党为争取一切可能的抗日力量,适应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在抗日根据地实行了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承认地主的地权,不消灭封建剥削。这项政策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又有利地团结各阶层一致抗战,为赢得抗战胜利起了重大作用。

篇五:对历史课的意见与建议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

  我们常常听老师讲,历史课不好上,学生没兴趣;学生说历史课枯燥无味,上课想睡觉。所以,上好历史课,提高历史课教学质量,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现根据自己多年来对历史课堂教学的思考提出如下建议:

  一、激情教学,营造氛围

  相信大家都会有这样的一些体会,如果在课堂上,我们始终以同一种语调或带着某种情绪上课,这节课肯定是哈欠声不断,那么,想要在课堂上顺利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创造良好的氛围,活跃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必须全情投入,必须保证在每节课上都充满激情,不管碰到什么烦恼,都得无条件地把它抛开,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通过我们激昂的、抑扬顿挫的语调及丰富多彩的肢体语言,使学生受到感染,进入学习的情境。

  二、情感感染,形象教学

  教师上课时应紧紧抓住青少年学生愿意听、乐于记、形象性强的特点,因势利导。讲历史事件,要力求渲染气氛,要讲得有声有色,要把简单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形象的场面;讲历史人物,要突出人物鲜明而富有特色的个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如讲《火烧圆明园》一节,可这样叙述:“侵略者焚烧圆明园的大火,延续了三天,黑色的云团长达

  50多公里,久久不散,飘荡在整个北京上空。大大小小的灰星落满了大街小巷,一片昏天黑地,就像发生了日食一样……。圆明园,这座被称为‘万园之园’的艺术杰作,这座中国历史上最宏伟、最精美的皇家园林,就这样被这群野蛮的侵略者烧毁了。”这里,有对具体情景的描述,有对精美无比的圆明园被烧毁的叹惜,更有对侵略强盗野蛮行径的控诉。像这样有声有色的叙述,学生怎能不受到强烈的感染呢?

  三、理清条理,注意关联

  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讲清知识点外,还要注意纵向(或横向)的联系,突出关联,讲出“发展”来。在这里,可以用知识串联法抓住历史线索。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的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好像用线串珠子一样。抓住了线索,就犹如抓住了网之纲,基本知识就会一网而尽。例如,以时间推移为线索,列出大事年表;以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按一定的地点、区域或国别范围来讲授历史;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如孙中山、毛泽东的名字与中国民主革命史密不可分;以历史事件的发展为线索讲清起因、经过和结果,就可以知道每一种历史现象的兴衰过程;以一定的社会矛盾为线索,讲清社会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另外,还要注意历史与现实的关联。如目前国内外重大新闻、古今中外科学文化知识等,都可作为联系课文的好材料。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章,课文中提到的首次用于战争的简陋的飞机、笨拙的坦克、远程大炮等武器,教学时可联系现在先进的水陆两用坦克、隐形飞机、“飞毛腿”和“爱国者”导弹,教师略加讲

篇六:对历史课的意见与建议

  

  历史研课意见

  1.加强历史研课项目培训。组织优秀教研组和优秀教师进行项目展示。对于说课、评课等环节进行示范引领,让全体教师对环节、项目有直观的理解,明确各环节的标准和要求。

  2.引导历史研课的研究方向。研课除了进行知识讲解研究,还要进行教学目的、教学理念、学生核心素养等方面的研究,提高一课一研的层次。

  3.加强历史研课评价制度落实。将考勤、环节落实、资料、课件、教学案等纳入考核,每月公示考评结果和分析报告,找准问题,制定解决措施,促进研课顺利进行。

  4.加强历史课中可拓展的知识,多了解课本以外的知识。

  5.历史课教学是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从积累历史到理解历史知识的认知过程,正因为如此,教学中对学生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孙老师在教学中通过设置15个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合作、互助学习,让学生通过探索、发现,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判断,从而增进了思考力,发展了历史思维,这也是目前开卷考试形式下,一种好的历史教学方法,我们可以借鉴。

篇七:对历史课的意见与建议

  

  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建议

  我们知道知识的掌握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教学只有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学生的思维发展,是由相对低级的动作思维发展到形象思维,再由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和辨证思维。小学时学生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思维,而到了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慢慢发展到以逻辑思维为主的思维活动。初中学生能够学习一些比较系统的科学知识,但思维多停留于事物表面。喜欢听历史故事,有英雄主义意向和强烈的好奇心理,常思索一些滑稽,有趣的事物。只有充分了解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水平,才能科学地确定教学的起点,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我在十几年来的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中,也经历了多次的曲折和反复。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认识到要让学生在教学中能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

  一、准确把握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初中历史教学大纲指出: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教会学生初步掌握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和表述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达到这个要求,七年级历史教学才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教师要依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注意小学教材与中学教材衔接。例如:孔子。学生在小学已学习了“大教育家孔子”,七年级的学生不仅要学习大教育家孔子,还要学习作为大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的孔子。教学中,在学生已掌握“孔子是怎样教育学生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首先了解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值得我们继承?”,其次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仁”的学说。再次掌握孔子的学说后来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这样循序渐进,不断提高。

  二、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某项事物感兴趣,就会主动地接近它,思考它,就会主动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学生对教学若感到枯燥无味,必然“厌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这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首先,设计启发性问题,导入新课。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历史课,如果有个好的开头,成功地导入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有个先声夺人的力量,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提高教学效率。例如讲解“九·一八”事变时,设计这样的情境:同学们都会唱《松花江上》这首歌吧,“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哪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先占火药库,后站大本营。”

  这首歌反映了当时什么历史事件呢?学生回答:“九·一八”事变。”教师接着说:“这节课,我们就从九·一八事变说起。”由此导入新课,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本课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其次,寻找兴奋点,促使学生学习兴趣化。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与视角,寻找“兴奋点”。教师一方面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背后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做好教学的准备工作,如广泛搜集教学用的各种素材性课程资源,如生动的文学、历史、科学故事,各种有趣的问题,发人深省的警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教学内容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让学生“愿学”“乐学”。在历史教学中经常用时事热点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如在讲火烧圆明园的时候,就联系了2009年2月26日,圆明园被盗文物鼠首、兔首铜像以2800万欧元在法国被高价拍卖。也联系了当前流落在海外的国宝的情况。通过讲述,学生就自然而然地了解火烧圆明园对中国的损失是十分巨大的,也就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在授课过程中实现角色的转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根据新课程理念,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合作者、促进者和引导者。历史教师不能仅仅当教材知识的搬运者、教参的执行者,而从知识传授者这一传统角色中转变过来,做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有效教学特别要注意摆正教师的角色地位,做学生学习活动的服务者,紧紧围绕教学的中心内容,创设多样的历史情境,帮助学生讨论、探究,激发学生的思维,形成自主学习的活水源头。

  四、加强学法指导是引入门道的关键

  中学的学习要求与小学的不一样,学习方法也就不同。有些学生在小学成绩优秀,但由于初一这个转折点没过渡好,成绩大幅度下滑,反之,却上升。因此,加强学法的指导是必要的。

  1、回答问题。每节课都有提问,学会回答问题是最基本的。如果问题是一个点,学生可以作答。如果问题是个面,大部分学生便不知所措了。例如: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了哪些进步?这是一道比较题,必须把山顶洞人和北京人进行比较回答。但学生的答案是毫无判断、没有选择地照搬课文,反映出学生答题的水平较为低下。教师要为学生分析题意,介绍答题的基本步骤,然后引导学生先阅读课文,分析判断,再综合作答,并要求答案内容有一点以上的必须分点作答:①、②、③……,养成条理清晰的好习惯。

  2、合理修改一些篇目的小标题,让学生更直观历史事件的前前后后。如《英国的新生》标题也可以改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革命前的英国;二、革命的进程;三、革命后政治体制的确立。

  3、列大事年表。学完一个单元,列大事年表可教会学生抓住重点,理清历史线索的方法。

  4、设计表格。每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都异彩纷呈,头绪繁多,设计表格教会学生归类整理知识的能力。

  5、编写课文提纲。这是学会学习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一篇课文,学生从阅读入手,分析重点难点,到综合提炼形成文字。不仅学会了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综合概括,文字表述,还懂得了构建知识框架,形成系统。会读一篇课文也就会读一本书。有人说“学习就是善于整理这本书里的全部家当。整理一遍以后,放好,全在脑子里。”学会编写课文提纲,也就是学会整理书中的有效信息,把这方法用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一样行之有效。长大以后,还会处理所有的信息——社会的和生活的信息,从而获得工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总之,要尽量突出其创新性、综合性、现实性,同时也可增加一些趣味性。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应具备较全面系统的学习和研究能力,而且,更为关键的是教师要把这些能力通过教与学的契合互动过程,逐步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同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教师要鼓励学生超过自己,并以此为荣,让学生能站在老师的肩膀上,摘取更丰硕的成果。

推荐访问:对历史课的意见与建议 意见 建议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