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时间:2022-12-17 09:20:06 来源:网友投稿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背景下做出的重大决策。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对助推我市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转型发展、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我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把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作为农业再提升的新支撑,取得了良好成效。一是农业产业特色鲜明,农产品品质优良。全市以畜牧、蚕桑、蔬菜、中药材、干鲜果、小杂粮等六大主导产业为重点逐步向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方向发展。二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根据《晋城市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统计,截至2016年末,全市规模农业经营户2632户,农业经营单位3751个,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为主的农民合作社数量达2334个。三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呈现多样化态势。既有以一产为主导的融合模式,也有以二产加工和三产为主导的融合模式。四是以农村电商、乡村旅游为代表的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兴起。

(二)存在问题

1.产业融合发展缺乏总体规划和统一指导

我市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布局、空间布局等方面缺乏远景规划,相关的配套政策尚未完善,相关业务部门分工和责任也不明确,配合协调不够,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合力没有形成。在申报国家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和先导区试验方面缺乏先行先试探索。

2.产业融合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我市山地丘陵面积占了全市国土面积的87.1%,受地形地势条件的制约,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成本高,农村基础设施配套不尽完善。一是农田水利设施滞后,全市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23.4%,远低于全国近一半和全省三分之一的平均水平。二是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小规模分散地块阻碍了农业机械的应用。三是农村信息网络滞后,仓储冷链物流设施严重缺乏。

3.产业融合发展面临较大的要素制约

土地、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供给失衡和不足已成为我市农村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的突出瓶颈。土地层面,土地流转及监管体制还不完善,土地流转难度大,加之部分农户对流转心存疑虑不愿流转,集中连片规模流转成功率不高。资金方面,政府财政投入力度不足、扶农机制不健全,农村金融产品、服务和贷款抵押方式偏少,农业主体直接融资渠道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突出。人才方面,缺乏产业融合发展方面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农民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不高,乡村干部和专技人才队伍建设也较为薄弱。

4.产业融合发展层次较低

一是产业融合链条短,附加值偏低。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较低和精深加工水平低,多数产品仍处于初加工阶段。农产品品牌小而散,知名度不高,缺乏竞争优势。缺乏规模化的农业产业化园区,尚未形成集群经济。二是利益联结松散,合作方式简单。绝大部分产业融合采取的是订单农业、流转承包农业,违约率较高,真正采取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将农民利益与新型经营主体利益联结在一起的占比很低。三是农业多功能挖掘不够,生态文化等价值拓展不充分。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多以观光为主,文化传承、人物历史、风土乡俗等触及不多,高品位、多样性、特色化不足。

5.产业融合主体带动能力不强

一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少、块头小、实力弱,辐射带动农户的能力不强。二是部分经营主体结构单一、管理粗放、经营能力不强,大多数合作社“有名无实”,存在大量“空壳社”“挂壳社”“僵尸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规模小,参与融合能力差。

二、推进我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模式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在遵循规律和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发展实际,立足地方资源优势,坚持多元化理念,因地制宜探索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促进农业内部整合型融合模式:坚持市场导向,发挥资源优势,以农牧结合、农林结合、种养结合为主,调整优化农业种植养殖结构,大力发展高产、高效、高附加值农业。一是要统筹考虑各区域养殖规模和环境承载能力,合理规划布局规模化养殖场,吸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落地。二是要鼓励和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农林剩余物为原料的综合利用和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全面推广“林下养殖”“猪-沼-肥-粮(菜、果)”等一批高效种养模式,重点打造一批农产品种养殖基地。

支持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模式:以“规模农业”为主的地区,要围绕特色农业和优势产业链,合理规划布局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一批集群化农业加工基地,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拉长农业产业链,加快培育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同行业中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重点加强以高平生猪屠宰、阳城蚕桑加工、泽州小杂粮加工、陵川中药材加工、沁水肉鸡加工等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体系建设。

引导农业功能拓展型融合模式: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发展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结合型农业,提升农业的文化、科技、教育、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和运动养生养老价值。一是要紧抓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整市推进试点机遇,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二是结合特色小镇建设,加强对太行古堡群的保护和利用,支持建设历史文化小镇,发挥生态优势,打造休闲养生和生态农业旅游小镇。三是要借鉴先进地区经验,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发展具有浓郁田园风情的乡村“田园综合体”。四是“太行一号国家风景道”沿线和旅游资源丰富的村庄,要充分发挥区位、政策、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等优势,积极发展“旅游+”“生态+”等模式。

加快科技渗透型融合模式:推进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在现代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推动农业科技发展和农业体系的创新升级。一是要鼓励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和乡村旅游电子商务,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二是要促进现代生物技术向农业领域渗透,形成农业与生物产业融合。三是要深入实施藏粮于技战略,加快有机旱作农业发展,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积极探索功能农业,将其作为我市农业发展的新兴方向之一;
大力推广设施农业,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三、推进我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领导,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由市发改委、农委、财政局、商务粮食局、科技局、林业局、农开局、畜牧局、供销社、扶贫办、金融办等相关单位组成联席会议制度,具体负责农村产业融合的协调、指导和督查等工作,实现资源和政策联动共享。

强化规划引领。结合我市农业农村发展实际,高标准制定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并以此规划为引领,坚持“多规合一”,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等相协调,加强对各类规划的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

争取政策支持。继续推动落实中央、省关于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争取财税、金融、保险、投资、科技、人才和用地用电等政策支持。积极申报国家、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园,强化示范带动,树立一批可复制、可借鉴的农村产业融合示范样板。

(二)突出重点,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全面升级

以特色农业为重点,做优做精一产。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优化特色农业产业布局,促进畜牧、蚕桑、设施蔬菜、干鲜果、小杂粮、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提档升级。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监管机制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推进农业标准化、规范化生产。全面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引导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抱团打造品牌,推进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建设。

以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做强做深二产。鼓励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开展农产品初加工,带动农民就近就业;
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大与科研院所、高校合作,突出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挖掘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以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为重点,做大做活三产。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创意农业、景观农业、节庆农业、会展农业和农业主题公园、休闲农业庄园、特色小镇等,促进农业与第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一批知名村镇和特色园区,打造旅游集聚区,避免同质化。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推动农业由单一功能向生态、养生、文化等多功能拓展。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鼓励和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发展电子商务与实体流通相结合的物流体系。

(三)创新制度,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

创新订单农业。进一步规范合同内容,严格合同管理。支持经营主体与农民签订保护价合同,并按农产品收购量进行利润返还或二次结算。鼓励龙头企业采取承贷承还、信贷担保等方式,为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提供贷款担保,资助订单农户参加农业保险。鼓励农畜产品产销合作,建立技术开发、生产标准和质量追溯体系,设立共同营销基金,打造联合品牌,实现利益共享。加强对订单农业的监管与服务,强化企业与农户的诚信意识。

积极推广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鼓励以土地、林地为基础的各种形式合作,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形式,让农民分享到加工、销售环节收益。引导龙头企业和农民通过双向入股进行利益联结,探索形成以农户承包土地、林地经营权入股的股份合作社、股份合作制企业利润分配机制,切实保障土地、林地经营权入股部分的收益。

强化工商企业社会责任。鼓励龙头企业优先聘用流转出土地的农民,为他们提供技能培训、就业岗位和社会保障。强化工商企业联农带农激励机制,在龙头企业认定、项目扶持等方面,对利益联结紧密、守信履约好、带动能力强的企业给予优先支持,实行龙头企业动态监测管理,逐步建立社会责任报告制度。

(四)集聚要素,激活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活力

强化农村产业融合人才支撑。一要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既在“育”上下功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一大批乡村本土人才,也要在“引”上做文章,鼓励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二是要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对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提供信息服务、加强组织化程度等方式,引导他们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在规范准入条件的基础上,完善运行规程,推进规范化建设。产业化龙头企业,要发挥其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依托产业化发展机制,带动其他融合主体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营销。

加快建立农村产业融合的用地保障机制。一要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合作制改造。总结泽州县国家级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经验,在全市尽快推开。探索农村“三变”改革路径,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探索土地、林地入股、托管等新型流转方式,最大限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二要完善农业设施用地管理政策。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给予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生态旅游农业及其他二三产业一定的设施建设用地指标,确保产业融合发展具有一定空间。

建立健全有利于各类资金向农业农村流动的体制机制。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应从财政、金融、社会资本等多个渠道筹集。一是改革财政支农投入机制。一方面,要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领域,确保农业农村投入适度增加。另一方面,要做好“整合”和“撬动”两篇文章。“整合”,就是要整合现有涉农领域的扶持政策,合并支农资金项目。“撬动”,就是要采取“先建后补、贷款贴息、设立产业引导基金”等方式,强化对产业融合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支持力度,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向农业农村。二是要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发挥投融资平台作用,不断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支持力度。探索农村产权抵押的新形式,推动产权抵押贷款规范开展,推进金融产品和业务创新。完善农业信用担保体系和贷款风险防范机制,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支持重点转向新型经营主体的参保投保。三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融合发展。按照宜“疏”不宜“堵”的原则,引导工商资本进入更适应发展的资本、技术密集型领域,从事农产品加工流通、农业社会化服务以及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等产业。

(五)强化服务,夯实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基础支撑

夯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农村道路、水、电、气尤其是光纤、宽带、电子商务设施建设。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完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环境。加强土地整治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统筹规划建设具备农产品流通加工、仓储、运输、配送等综合服务功能的物流园区。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建设一批集群化农业生产基地,搭建产业融合发展平台,推动产业集聚集群发展。

加大科技创新和推广力度。加大科技投入,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合作,成立相关研发机构,研究适合山地丘陵土地的高效高产作物。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加强农业产业化技术推广应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要经常对新型经营主体、农民等开展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等服务。

推荐访问:二三 融合 农村 产业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