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乡村振兴战略思考12篇

时间:2022-12-08 13:25:04 来源:网友投稿

【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方面表明了“三农”问题在党中央工作中占据的重要地位;
另一方面也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通过对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的深入学习,笔者从三个角度出发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主题,谈几点体会和思考。

乡风文明: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2005年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相比,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方针,进一步丰富了内涵、提升了层次。

乡风文明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更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质上是在推进融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要素于一体的系统工程。文化是农村几千年发展历史的沉淀,是农村人与物两大载体的外在体现,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所在。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应转变过去重经济轻生态、轻文化的发展理念,也就是“既要护口袋,还要护脑袋”。

乡风文明涵盖丰富的内涵,一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并以此提升文化软实力;
二是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保护,特别是关键区域农耕文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的保护,以及民族地区民俗、民风、民居等文化要素的保护;
三是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发扬x,特别是传承了几千年的道德伦理,这是“不忘初心”的体现;
四是新时代意识的培养,广大的农村居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乡村振兴成效的受益主体和价值主体,为此,应提高农村居民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知水平,培养农村居民的责任意识、参与意识。

在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还应注意避免两大误区:一是把过多的现代化元素引入农村;
二是把过多的城市元素引入农村。应注重强化农村原生态文化的建设与传承,乡村“灵魂”不能走样也不容歪曲。

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的升级版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x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后,农业部办公厅随之发布了《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系列行动。x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指出,要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建设农民美好生活的家园。

无论是政界还是学术界,都将美丽乡村建设看作是2005年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新农村建设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发生了偏离,即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成了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
二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容缺乏系统性,美丽乡村建设本来是生活、生态、生产、文化等“多位一体”的系统工程,但基层调研发现,虽然道路等生活领域的硬件设施建设得到了高度关注,但对生产、生态、文化等领域建设的关注度尚显不足;
三是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单一化,如对于农村住房改造,多采用“穿衣戴帽”的方式,过度关注外观的统一,而忽视了民居的多样性。

对比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可以发现,无论是不同内容的提出顺序还是提法都发生了变化。顺序上的变化增强了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性与逻辑性,而提法上的变化丰富了其内涵。具体而言,在产业发展方面,从原来的生产发展提升到产业兴旺,实现了从产业单一性到产业体系化的跨越,即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在农民生活方面,从原来的生活宽裕提升到生活富裕,与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相统一;
在生态建设方面,从原来的村容整洁提升到生态宜居,实现了从外在美向外在美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统一的转变;
在管理层面,从原来的管理民主提升到治理有效,在实现从管理向治理转变的同时,也更加注重治理效率。特别是将“生活富裕”放在最后,体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目的。由此可以看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乡村振兴战略是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的升级版。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重要方面,但在实施过程中,还需要明确如下几个理论性的问题:乡村振兴的主体究竟是谁?乡村振兴的内容究竟是什么?乡村振兴的模式究竟如何?乡村振兴的协调主体是谁?乡村振兴需要什么政策来支撑?只有把这些理论性问题探讨清楚,才能在实施过程中紧贴目标。

生态治理: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领域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而城乡间的发展不平衡除了经济发展和收入差距不平衡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城乡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平衡。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镇生态环境治理越来越受到重视,不但投资力度不断加大,且组织、人员的配置和运行机制等也不断完善,相反农村生态环境却被边缘化。特别是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广大农村生态环境所面临的污染风险日益加大。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城镇公园、生态环境建设体现政绩更为直接,因此部分领导更倾向于将绝大部分资金投入在加强城镇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上,从而更多地提升城镇生态环境质量,而对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工作则采取相对应付的措施。与此同时,把城镇的一些容易造成生态环境污染的企业外迁入农村地区,把新引进的污染企业或者具有潜在污染危害的企业也布局到距城镇较远的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的旧账没有解决,又增加了新账,从而导致了农村、城镇之间生态环境质量差距的日益增加。

二是农村生态治理资金投入不足。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城市环保设施建设投入增长较快,但对广大农村地区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极大地影响了农村人居环境的治理。

三是农村生态治理的机制保障能力差。近些年,国家投入了部分资金,特别是推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之后,逐渐配备了一些农村生态治理设施,但由于缺乏有效的运营与管护机制,导致农村生态治理既没有运营组织,也缺乏管护经费,从而造成了这些设施的闲置与浪费。同时,高效的农村生态治理的评估与监督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生态治理的参与机制还待完善、农村生态治理的生态补偿机制还不健全。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一方面对农业农村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凸显了农业农村发展中的突出矛盾。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的“生态宜居”目标,必须强化农村生态治理。此外,乡村振兴战略还应明确两大核心问题,即对水资源质量和耕地土壤质量的保护。为此,一是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强化绿色理念对农村生态治理的引领作用;
二是要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农村生态治理设施建设;
三是创新与整合技术,以支撑农村生态治理;
四是完善治理机制,推动农村生态治理。

【二】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是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以及发展状况进行科学研判的基础上提出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的变化说明我国的发展已经从过往的“如何更快发展”转变为“如何更好发展”。因此,基于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取得巨大成就,目前的任务不再是一味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而是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及如何提升发展质量的问题。而发展的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乡村和城市之间不平衡;
发展的不充分更多表现为乡村发展的不充分;
发展质量问题更多表现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如农村留守人口等)、生态问题(如农业农村污染等)和公平问题(农民权益保护等)等方面。为此,在中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后,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我市的农业农村发展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小城镇建设滞后,没有充分发挥城镇辐射功能。一是规划引领作用不强,多规不协调。很多乡镇反映城镇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没有做到统筹协调,存在“规划跟不上发展、赶不上建设”现象。如花石镇为推进湘莲产业的发展,拟建设湘莲产业园,建湘莲仓储中心,但无建设用地指标,项目无法落地。二是城镇建设未能带动产业发展,特色彰显不够。有的乡镇在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不注重与本地地理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相结合,没有主导产业,只注重商业开发,盲目照搬别人的设计模式,致使城镇建设品位不高,存在“千篇一律”现象。三是规划执行不力。部分村民规划意识淡薄,只注重自身利益,不服从规划管理,不按规定履行报批手续,特别是部分乡镇集镇区违法建设行为屡禁不止。四是提供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功能不足。镇区的给排水建设缺失,普遍存在脏乱差现象,大部分乡镇没有污水处理厂和垃圾消纳场,秸秆进行露天焚烧,对污水垃圾的集中处理及无害化处理、可持续利用,及循环利用等关注度远远不够。

2.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农业产业发展不强。当前我市的农业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阶段,但离现代化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缺乏大型龙头企业。湘潭县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47家,但农业龙头企业经营规模较小,湘莲、粮食、生猪等主导产业领域均缺乏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大型龙头企业。湘莲加工企业28家,企业散杂乱,恶性竞争,没有抱团发展、规模发展。二是农业产业链不长。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多以粗加工为主,深加工企业不足,农产品产业链不长,带动作用不明显。粮食生产主体经营理念停留在简单的产粮、向国有粮企售粮的模式,不问消费市场需求,只关心粮食托市收购价格的变化。粮油加工企业市场开拓、品牌建设不足,给人以“市场上买不到湘潭米”的直观印象。岳塘区伟鸿食品作为湘潭最大的养殖屠宰加工一条龙企业,其业务也主要集中在屠宰、冷链物流运输方面,下游的深加工很少涉及。三是科技含量不高。长期以来,大部分湘莲企业一般通过壳莲加工和通芯白莲加工粗加工后便进行销售,科技含量低,没有开发附加值和科技含量高的产品;
茶恩等地的楠竹只进行简单的竹床加工等,不注重利用科技手段和能工巧匠进行竹雕等特色工艺品的开发和生产。我市的农业农村信息化正处在起步阶段,基础相当薄弱,发展相对滞后,总体水平不高。物联网、大数据、空间信息、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的在线监测、精准作业、数字化管理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四是农产品品牌不响不亮。农产品牌“山多峰少”,真正在全国叫得响、亮得起的著名品牌不多,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未能形成。特别是区域公共品牌建设和管理水平滞后。如湘莲x年获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但从政府到企业对这一地方公共特色品牌宣传和推介力度不够,与安化黑茶和宁乡花猪这两个地方特色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相差甚远。寸三莲的原种保护力度不大,湘莲企业不注重对地方品牌的保护,将赣莲、福莲等地不属于湘莲的品种却贴上湘莲品牌进行销售,严重损害了湘莲品牌和声誉。五是“一乡一品”、“一村一品”优势打造不够。湘潭县虽然形成了青山桥皮鞋,花石湘莲、石鼓油纸伞、茶恩寺楠竹等地方特色产业,但一直是“有特色无优势无品牌”,全县缺乏“一个县域、一张蓝图”产业规划,大部分乡镇没有主导产业,“一乡一品”“一村一品”格局尚未形成。

3.公共基础和服务设施不完善。一是以农田水利设施为代表的生产基础设施支撑作用弱。现有农田基础设施大多是上世纪建设的,老化严重,沟渠毁损淤塞,不适应现代农机作业。新建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因建设投入有限且碎片化、设计细节上的不合理、建设质量等问题导致成效不明显。有种粮大户反映近年来的基础设施建设不结合生产实际,出现“断头圳”“坝修好渠道不畅”现象,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益。二是交通、电力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农村的道路交通设施由于建设标准低,很容易损坏,宽度往往较窄,经常出现“会车就堵车”的现象,限制了农村的客运和商品流通体系的发展。在电力供应方面,存在科学规划布局不够、电网设备老化、电压不稳定等问题,满足不了农村的用电需求,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不利影响。三是农村义务教育、卫生、文化等全方位便民服务体系发展不足。社会公共产品缺失,绝大部分的乡村文化活动场所都形同虚设,没有实际意义,既没有丰富的活动资源,也没有宽广的活动场所;
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亟待改善,村医的素质参差不齐;
教育条件有限,如幼儿园不规范,且专业的幼儿教师相对缺乏。

4.农业农村支持保护体系不健全。一是农村金融保险服务不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普遍反映由于经营规模扩大,对资金的需求增大,但因为没有抵押物,财务制度不完善,不符合金融机构信贷支持条件,缺乏政策性担保机构,导致获得金融机构贷款很难。同时,由于农业保险保障水平较低,险种不全,理赔不到位赔付标准太低,赔付金额与实际损失相差较大,难以形成对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的强力支撑。如x年7月的特大洪水,有限的保险赔付难以弥补遭受重创的种养殖户。农村金融保险体系和金融制度不能适应当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二是生产设施用地不足。调研中,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反映,由于申请不到建设用地,新购买的农机具只能露天堆放,储藏农产品的仓库和储备农业生产资料的库房紧缺,制约了正常的生产经营。三是土地流转水平尚待提高。新型经营主体由于要扩大规模并进行相应的投入,都希望土地流转能够规范、稳定和集中连片。很多种粮大户反映,土地流转中多以自发、口头流转为主,流转中农民顾虑,不稳定和不规范的现象较为普遍,流转信息不够通畅,纠纷调处体系不够完善,一些农民宁愿让地荒了,也不愿流转给经营大户,造成“土地流转难、难流转、流转有风险”现象。

5.专业农业人才缺乏。一是现代农业发展人才缺乏。与传统农业相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要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新装备。随着经营规模扩大,他们普遍感到知识技术欠缺和人才储备不足。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特别是从事高效农业生产的经营主体,一方面强烈感到需要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也亟需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二是基层农技服务队伍力量薄弱。湘潭县17个乡镇有农业技术人员编制358个,实有技术人员359人,近年来进人多为退伍安置人员,原有学农的农技人员大部分是80、90年代的统招统分的大专毕业生,年龄老化,知识更新慢,在服务现代农业发展方面无所适从,且普遍存在农技人员混岗,并以乡镇中心工作为主,农技推广工作为辅的现象,在岗率不到60%。乡镇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后,没有进行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近3年都没有进行职称评定,影响了农技人员经济待遇和工作积极性。

6.农民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一是农民对公益事业项目参与度下降。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民群众采取“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参与公益事业项目建设,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主体意识相对淡薄,对公益事业项目参与度下降,从“筹资筹劳”变为“给多少钱办多少事,给钱也不办事”。二是少数贫困群体等靠要思想严重。有些贫困户过度依赖扶贫政策,把扶贫政策当作“摇钱树”,导致国家给的越多,依赖心理越严重,出现“越给越赖、越懒越等、越改变不了贫困面貌”现象。

【三】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明确指出,未来五年农村如何发展振兴,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从哪些环节入手,需要做哪些工作,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等相关农村发展的内容。”全面具体地规划了未来农村发展的美好蓝图,产业发展、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方针总要求,从顶层设计全面规划了未来农村发展的远景,表达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实施好农村振兴战略,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落实:

一是继续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认识。农村工作繁复涉及面广,群众就个体而言,有勤劳正派的、有懒惰自私的,有好学上进的,他们的生活也就千差万别,在对待公益事业和处理日常事务上表现出的情感也就大相径庭,千差万别。为了实施好农村振兴战略,提高农民对国与家的认识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各部门要用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教育农民,激发农村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把各族人民群众的思想经过大力的宣传教育,引领到党的路线上来,与党和国家的农村振兴战略保持一致。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目前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只注重党员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对农村人民群众的宣传教育做得还不够,有的认识不到好政策与好生活的内在联系,还存在一些误解和不理解,伸手要好处比贫困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地方宣传工作蜻蜓点水不踏实深入透彻,致使有些实质性的工作难以展开,工作进展缓慢,这些存在的问题就需要各级组织做耐心细致的宣传教育工作,抓经济工作的同时统筹农村宣传教育工作,让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入脑入心开花结果。

二是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强农村基础。x大以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极大的改善,道路硬化、亮化、绿化工程成效显著;使老百姓的出行难问题得到根本改变;
沟渠库潭等水利设施建设工作也步入快车道,对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农村议事点及活动场所的建设为农村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提供了保障,但面对新的国家发展要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具有旅游开发潜力的地方,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薄弱,引进外资比较困难,当地群众因为缺少资金想发展旅游相关产业心有余而力不足,致使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实施农村振兴战略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还需要找准发展优势,创新工作方法,加大资金投入,从实施农村振兴战略的二十字方针来看,“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经过x大以来的努力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对于“治理有效”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三清洁”等公益事业和涉及国家建设方面,工作难度大反弹现象突出,致使许多工作难以开展和反复回头,自觉性和主动性较差,这些不良现象的发生归根到底都是对农村人民群众教育力度不足所致,对此笔者认为实施振兴农村发展战略,强基础的同时更需要强化农村人民群众的思想基础。只有把党的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积极行动,振兴农村战略的构想才能顺理成章如期实现。

【四】

农,天下之大本也。”乡村兴国家兴,百姓富国家富。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描绘出一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振兴蓝图,为“三农”发展提供了强大引擎。

产业兴旺。“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产业是发展的根基。只有产业发展了,农村才能稳定,农民才能增收,乡村才能繁荣兴盛。农村产业发展,要在稳定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改变传统种养结构,向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等为主的现代农业转变,拉伸延长产业链条,扩大产业附加值,积极培育发展乡村旅游、电子商务、休闲农业等各种新型业态。

习近平同志指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这给我们擘画出了未来几年农村产业发展的蓝图,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产业链条持续延伸,农业功能加快拓展。

生态宜居。“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生态宜居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任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农村经济与农民生活获得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交通道路、农田水利、通讯通信等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在基础设施方面,绿化造林、公路交通规划、文化广场建设跟城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另外,我国农村普遍缺少污水收集处理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系统,对农村居民居住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生态宜居,就是要推进乡村环境面貌进一步改善,主动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

乡风文明。“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农村的具体体现,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当前,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还比较落后,一些x规陋习、封建习俗还普遍存在,大部分农民的文化和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法律意识相对淡薄,各种矛盾纠纷也时有发生,一些低俗、不健康的活动也趁虚而入,极大地伤害了农村的乡风文明。新时代,农民对美好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学文化、学技术、学法律的意识增强,对子女教育、讲究文明生活的文化休闲生活需要更为强烈。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对于乡村来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和“四德”工程,提倡尊老爱幼、邻里和睦、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乡风民俗,扩大乡民们参与创建精神文明活动,改变农村整体精神风貌,提升农民思想道德水平,树立文明乡风尤为重要。

治理有效。“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乡村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加强乡村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攻克的难题。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完善村民自治机制,推动村务公开,扩大村民监督和参与度,提高村民自治水平。

生活富裕。“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项惠民政策的日益完善,农民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居民收入稳步提高,衣食住行条件不断改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上升。消费结构日趋优化,更多的钱花在发展、享受等支出,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基础设施进入了加速发展期,城乡差距逐渐缩小。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智力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要求,不仅为美丽乡村指明了方向,也让广大乡亲们对走进新时代、过上新生活充满信心。

【五】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报告对乡村振兴做出了新要求,主要包括“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对照这一要求,紧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结合x实际,笔者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从六个方面着力。

1.着力生产生活环境大变样。“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主要从“四个变”入手:一是环保意识变浓。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坚持“绿色发展,生态崛起”主基调。二是卫生环境变洁。重点放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上,将垃圾分类减量处理模式落实到位,尤其是县乡村组四级体系的完善,探索专业化村级保洁员制度,坚决取缔村级垃圾填埋场,乡镇码头垃圾采取市场化清运。针对农村有毒有害垃圾,采取“村收集、乡运转、县处理”模式集中处理,开展有毒有害低廉废品补贴回收试点。日常以季度为周期,开展“三整洁”随机检查全覆盖,形成长效保洁机制。三是水系水质变好。继续实施“河湖联通”工程,推广农业清洁生产“三项技术”,倡导“禁止投肥、生态养殖”理念,严格保护饮用水源地,严控农业面源污染。四是空气质量变优。全面禁止农作物秸秆露天焚烧。

2.着力乡村基础设施大改善。十九大提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主要从“四个变”入手。一是断头路变通。加大农村水电路讯网的财政投入,必须引入社会资本,充分发动群众筹资筹劳。二是拦水设施变无。加大乡村干支渠梳洗力度,清除拦水拦网设施。三是灌溉体系变畅。一方面整合农田水利、国土平整等涉农项目资金,利用美丽乡村建设和脱贫攻坚机遇,积极向后盾单位和本村的能人大户及在外成功人士寻求支持;
另一方面调动群众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健全乡村水利基础设施建管机制。四是农村电商平台变宽。整合智慧民生、供销e家、邮政自营等电商平台,完善乡村物流体系,实现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网上流通。

3.着力农业优势产业大发展。“产业兴旺”是首要条件。发展农业产业必须遵循现代农业发展趋势,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主要从五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快土地规模流转。发展多种形式适度的规模经营,引进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二是加快引进战略投资。每个乡镇要引进1个千万级的农业企业,每个村要引进1个500万元的农业企业。三是加快生态模式推介。既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又要拓宽农户增收渠道。就全县来讲,“三水融合”是我们的主导方向,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推行生态种养,落实4个10万亩发展目标。四是加快特色产业园建设。针对本县的主导、特色产业,要扶持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力强的农业特色产业园。根据园区成长情况,采取分级管理的办法,给予不同的扶持政策。五是加快打造区域品牌。按照“全县品牌x化,x品牌区域化,特色品牌组合化、优质产品精细化、品牌营销多样化”的要求,突出“珊珀湖鱼、汤家岗米、黄山头鸭”三大区域品牌,提升品牌价值。

4.着力精准扶贫脱贫大保障。“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落脚点。脱贫攻坚是政治任务,也是民生需求。2020年,与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x4.1万多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是难点,必须引导全社会参与。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突破。一是扶贫先扶志。加大脱贫致富典型宣传,增强贫困户通过自身努力脱贫的信心,彻底消除“等、靠、要”的思想。二是加强重点村集中扶贫。x32个省级贫困村,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实现精准脱贫。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开展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实现“一户一名产业工人”。对从事农业生产的贫困户,要突出产业扶贫作用,帮助制定科学的产业计划,提供资金、技术、信息等服务。对不适宜居住的,要开展异地扶贫搬迁。对教育、医疗、住房负担重的贫困家庭,要给予相应政策扶持。三是兜底保障扶贫。对完全丧失劳动力的贫困户,要实行财政兜底,达到“两不愁,三保障”要求。三是注重“造血式”扶贫。发挥产业扶贫作用,注重引进劳动密集型农业投资项目,帮助贫困群众就地稳定就业。采取出租、入股等灵活的土地流转方式,建立健全投资主体与贫困农户持续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保障农户收益。创新项目资金使用方式,增加项目建设长期扶贫功能。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盘活贫困村集体资产资源。四是严格考核,压实帮扶后盾单位和个人的责任。将结对帮扶责任人、后盾单位的扶贫成效纳入单位和个人年度考核。

5.着力“农业+”大融合。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是城乡融合趋势要看清。融合发展是趋势,农业多功能要拓展,产业链要延长,价值链要提升。结合x实际,要抓住全国体育运动休闲特色镇建设机遇,提炼“体育+农业”发展模式的理念升华点,聚焦发展产业、多产融合爆破点。主要创建生态(农业)安全保健功能区、生态(农业)休闲康养功能区、生态(农业)观光体验功能区。二是培植融合发展典型。培植一批特色鲜明的边贸镇(黄山头、官垱、三岔河)、加工镇(深柳、大鲸港、官垱)、水产镇(安丰、大湖口、大鲸港)、产粮镇(安全、下渔口、x家嘴、三岔河)、蔬菜镇(安康、安丰、安障、大鲸港)、体育镇(深柳、黄山头、安丰、大湖口、三岔河),加快建设农业产业小镇,推进城乡融合、产城融合、三产融合。三是乡村旅游亮点要打造。突出“一镇五村”宜游村建设,完善乡村旅游配套,拓宽农村居民增收渠道。

6.着力农村居民自治大提升。十九大提出,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自治体系。以往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在乡村已经不适用或不管用了,多方参与的横向管理正在发挥作用。主要是按照事务管理的类型和性质,实行分块管理。一是经济合作组织自治。生产规划、操作管理等生产经营性质的事务,主要由合作社等合作组织按照《合作社章程》来管理;
二是相关法规自治。主要由村支两委按照《基层组织管理条例》《村民自治组织法》及相关政策法规来管理;
三是乡贤自治。开展“最美乡贤”评选活动,发挥乡贤在基层自治中的引领作用。铺路修桥、卫生整治、设施维护、纠纷调处等公益性质事务主要交农民理事会管理。理事会主要借助村规民约、家规家训、志愿劝导、活动教化等方式规范和约束村民行为。

【六】

新时代、新乡村、新使命,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三农”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要着力抓好“把握一个要求,深化两大改革,构建三个体系、加强四项建设”等工作,努力将乡村振兴战略落到实处。

一、准确把握“一个要求”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一是要着力抓好产业兴旺这个重点。产业兴旺,就是要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力。要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保持全镇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旺盛活力。二是要着力抓好生态宜居这个关键。生态宜居,就是要管好山、护好水、修好路、建好村,让乡村绿起来、净起来、美起来。要按照“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的理念,培育“美丽经济”,让大孤山镇成为乡村居民幸福生活的宜居家园。三是要着力抓好乡风文明这个保障。乡风文明,就是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要保护大孤山镇的乡土文化特色,让人们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四是要着力抓好治理有效这个基础。治理有效,就是要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提供公共服务,维持公平正义,保持社会稳定。全镇要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五是要着力抓好生活富裕这个根本。生活富裕,就是要让农民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济宽裕,生活便利。要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积极吸引城市的资本、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与大孤山镇丰富的资源和劳动力相结合,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

二、不断深化“两大改革”

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也要用改革开路,要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乡村振兴的制度性供给。一是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切实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x年的政策,给全镇农民、农业经营业主和农业投资人吃下一颗“长效定心丸”。要稳妥推进全镇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发证工作。要探索实行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多种实现形式,满足土地流转需要,真正让农户的承包权稳下去、经营权活起来。二是要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就是唤醒全镇“沉睡的资产”。要抓好全镇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和集体成员身份确认,盘活全镇各项集体资产,提高各类资源要素的配置和利用效率。稳步扩大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范围,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

三、加快构建“三个体系”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措施之一,也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四梁八柱”。一是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充分发挥全镇各乡村的资源优势,对农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以南果梨、君子兰等资源为抓手,积极开发游憩休闲、生态教育等观光农业;
以对桩石影视基地、婚纱摄影综合服务基地为抓手,加快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
以冰雪运动、野生动物驯养观赏等项目为抓手,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二是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就是要转变农业要素投入方式,用现代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服务农业,用现代生产方式改造农业。要以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为发展方向,强化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发展高层次农产品,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整体竞争力。三是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就是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积极培育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合作社、农事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推行土地入股、土地流转、土地托管、联耕联种等多种经营模式,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组织化、规模化、社会化、产业化水平。

四、大力加强“四项建设”

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补短板、强弱项,夯基垒台。为此,一是要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让镇村党组织成为“战斗堡垒”,让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头雁先锋”,发挥党组织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乡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要强化农村基层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切实把基层党支部建优建强,确保做到建好班子、找好路子、迈好步子、树好样子。

二是大力加强“三治结合”治理体系建设。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加强“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建设,实现农村长治久安。要健全乡村自治体系,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决策制度,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遏制大操大办、人情攀比等x规陋习。要健全乡村法治体系,推进平x镇建设,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推进治安防控“雪亮工程”,有效化解社会矛盾。要健全乡村德治体系,以德治滋养法治、涵养自治,强化农民的规则意识、集体意识,让德治贯穿乡村治理全过程。

三是要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乡村振兴,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塑造美丽乡村新风貌。要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实施数字乡村战略。要把山水林田河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打击滥砍滥伐,做好森林防火、绿化美化、环境治理、“厕所革命”等各项生态监管和综合治理工作。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四是要大力加强“三农”人才队伍建设。实现乡村振兴,必须造就更多乡土人才,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要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实施农村带头人整体优化提升行动,使之成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坚力量。要加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培育发展无人机飞手、农民网红、田保姆、树保姆、河段长、鸟管家、农民画家、农民咖啡师、村庄保洁员、农民气象员等新行当,让农民不只是一种身份,也是一种职业,而且是一种令人向往的职业,使之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要加强“新乡贤”队伍建设,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等,使之成为乡村振兴的带动力量。

【七】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x是农业大县,推进乡村振兴正逢其时。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振兴发展的重要内容,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建设农业强县,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努力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力争乡村振兴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真正全面实现。

一、x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现状

x是一个拥有近70万人口的大县,辖11个镇4个乡,296万亩的土地面积,其中耕地50万亩,林地200万亩。近年来,x县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推广高档优质稻14万亩,实现粮食年总产33万吨,连续多年荣获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和“粮食生产标兵县”称号;
冰糖橙、烤烟、油茶等农业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全县种植冰糖橙10万亩,新开发油茶种植面积10万亩、低改20万亩,烤烟种植面积4万亩,年收购烤烟11万担;
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逐步显现,农业新型经营业主连年递增达134家,涌现出了华大农业、沃原农庄等一批标志性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产业融合初具规模;
农村公路、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现了便江镇松柏村、铜角村等一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为农村宜居宜业提供了好的典范。

二、x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途径

x是农业大县,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实现农业强县,必须始终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按照三步走战略目标,制定切合x实际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抓住“人、地、钱”这三个核心,要在推动农业人口占比下降、结构优化方面下功夫,要加快建立乡村振兴的用地保障机制,建立健全有利于各类资金向农业农村流转的体制机制,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就当前发展现状而言,x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途径如下:

一是抓好“人”这个核心,夯实乡村振兴的基础。

目前x县 现有农村人口约45万,青壮年劳力大部分外出务工,实际农业人口不足户籍人口的一半,呈现实际农业人口占逐年下降趋势,且大部分留守都是老年人和小孩,知识和年龄结构上极为不优,导致农村农业发展力量不足,乡村振兴缺乏“人”这个关键因素。县委、政府首先实行党政一把手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责任人制度,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进一步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密切农村党群干群关系,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同时必须下大力促进涉农部门和涉农产业人的全面发展,配好用好干部,把到农村一线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形成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加快弥补人才、知识和技能短板。其次是进一步扶持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积极引导和支持城镇市民下乡和农民工返乡创业,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从x的实际来看,可区划为便江、柏林、马田、高亭司、鲤鱼塘等五大重点区域,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提高乡村人口的社会流动能力和社会流动性。再次是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发挥科研人才支撑作用,加强农村教科文卫事业发展,大力提高教育培训质量,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做实乡村振兴的基础。

二是抓好“地”这个关键,建立乡村振兴的保障机制。

x县当前首先要建立健全土地“三权分置”机制。紧紧抓住中央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契机,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把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这项工作做实,为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二要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稳定长期投资预期,激发农业劳动者积极性,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让农业成为有钱可赚的产业,带动农民收入稳定增长。三要建立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机制。提高乡村公路、水利、电力、电信、燃气和社区建设水平,以加快东外环线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启动“美丽同行工程”,率先把县域国道、省道沿线打造成乡村亮丽风景线,扩大农村片区公交客运覆盖面;
抓好以黄口堰水库扩建、“五小”水利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大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解决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
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推进农网升级改造,结合“三网融合”和“村村通宽带工程”,搭建“三农”综合网络信息平台,推动“互联网+”在农村的应用,提高农业发展的生产效率和综合效益。四要建立健全土地保障机制。大规模推进土地整理,提高土地质量等级;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守住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促进粮食生产稳定、提质、增效;
巩固提质x冰糖橙、油茶、烤烟三大富民产业,突出冰糖橙老果园和油茶低产林改造增效,确保实现冰糖橙基地15万亩,油茶基地x万亩,落实烤烟种植面积4万亩。五要建立健全土地收储机制。借鉴城市土地制度改革及国际经验,探索建立农地收储和整治机构,提供“土地银行”中介服务。六要建立健全资源环境保护制度。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严格落实《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规定(试行)》,推进乡村绿色发展;
严格落实资源环境生态红线保护制度,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生态修复等生态工程;
全面落实河长制,加快推进“江河湖库”生态综合治理,完成便江河道两岸绿化提质,开展九山河、湘永河等河流的综合治理,切实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继续实施“洁净乡村”行动计划,深入推进农村“垃圾治理、厕所革命、规范村民建房、污水收集处理”四大重点整治行动,扎实开展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建设工作,持续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打造种养结合、绿色循环的乡村田园生态系统,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三是抓好“钱”这个根本,健全乡村振兴的投入机制。

x是个农业基础相对薄弱的县,近年来对“三农”投入相对不足,必须紧紧抓住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这个机遇,进一步健全“三农”投入机制,确保乡村振兴落到实处。一要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制度。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促使农村发展自身造血功能强大。二要建立健全乡村内生能力机制。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提质升级行动,打造一批美丽乡村示范村和示范片、示范带,构建布局美、产业美、环境美、生活美、风尚美的“五美”乡村格局。集聚乡村特色资源,吸引城市资源要素,集中力量建设马田、柏林、鲤鱼塘、高亭司等一批中心镇、特色镇,不断增强乡村的内生发展能力。三要建立健全社会资本投入机制。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扩大社会资本积极投向农业产业,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导向,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着力推进便江、西河乡村旅游示范区建设,把“种庄稼”和“种风景”有机结合,逐步打造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示范区和乡村振兴试验区;
推进休闲农庄提质升级,将沃原等休闲农庄建设成三产融合的示范农庄。四要建立健全财政投入保障制度,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当前要重点做到脱贫攻坚精准到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实现脱贫攻坚取得圆满成功。五要建立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的农村金融体系,强化金融服务方式创新,探索设立乡村开发基金等,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和水平。

如果做到了以上几点,乡村硬件上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平台的进一步完善,软件上乡土淳朴文化的重塑和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自然生态和生存环境的进一步的改善,生活和生命质量的提升,未来的x乡村也许是郴州、长沙等城市人趋之若鹜的地方,x的乡村也许会成为农村人的公园、城里人的田园、旅居者的桃花源、人类共同的家园。

【八】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战略提到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并对具体的振兴乡村行动明确了目标任务,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这一方面表明了“三农”问题在党中央工作中占据的重要地位;
另一方面也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振兴乡村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是乡风文明。

乡风文明是内在要求,是强大的精神力量,是农村最本真的体现,是乡村振兴的保障。没有和谐文明的风尚,乡村就算不上振兴;
没有浓郁特色的乡土文化,乡村振兴就会失去灵魂;
乡风文明,就是要促进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推动移风易俗、文明进步,弘扬农耕文明和优良传统,使农民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农村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乡风文明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更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质上是在推进融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要素于一体的系统工程。文化是农村几千年发展历史的沉淀,是农村人与物两大载体的外在体现,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所在。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应转变过去重经济轻生态、轻文化的发展理念,也就是“既要护口袋,还要护脑袋”。

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是产业兴旺。

党的十九大报告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明确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是一个重大战略思想,是党中央着眼“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导向和农业农村短腿短板问题导向作出的战略安排,表明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不动摇,真正摆在优先位置;
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不动摇,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产业兴旺是排在第一位的,是发展基础,是首要任务,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所以乡村振兴首先是农业振兴、产业振兴。要完善现代农业的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的有效供给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农业的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要加快拓展农业的多样性多功能性,全面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要持续培育农业农村产业新动能,大力发展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加快转化为美丽经济。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

乡村振兴战略的后盾是治理有效。

治理有效是新时代能否实现农民安居乐业、农村安定有序的重大考验,是乡村振兴的根本。这就要求在理念上真正实现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的转变,在体制上要加强乡村治理,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在主体上要在发挥党组织核心作用的同时,更多地发挥其他组织包括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在方式上要坚持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构建“三治结合”乡村治理体系,在手段上要顺应互联网时代的新变化,不断创新机制实现智慧化管理。

乡村振兴战略的期盼是生态宜居。

生态宜居是当前最突出最需要解决的民生实事,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美丽中国要靠美丽乡村打基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要生态乡村做贡献,美丽乡村建设一直在路上。要以美丽乡村示范县创建为龙头,推进美丽庭院、精品村、示范乡镇、风景线创建和小城镇整治,形成全域规划、全域提升、全域建设、全域管理的大美格局。要提高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质量,坚定不移推进脏乱差治理,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垃圾革命”“污水革命”,基本完成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村庄覆盖,巩固完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运行维护长效机制,大力推进农村劣五类水剿灭战,统筹实施河道治理等工程,打好治污泥歼灭战。要全力打好城乡治危拆违攻坚战,因地制宜加强农房建设管控。

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目的是生活富裕。

生活富裕是最终追求,是终极目标,是乡村振兴的成果。要以保障和增进农民民生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解决农民群众关心的急事难事烦心事,加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深入推进医疗服务“双下沉双提升”,大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水平,全面繁荣农村文化,切实增强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乡村不发展,中国就不可能真正发展;
乡村社会不实现小康,中国社会就不可能全面实现小康;
乡土文化得不到重构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弘扬。所以振兴乡村对于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九】

第一,为什么要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个人认为,该战略的提出是对过去乡村发展战略、发展思路、发展动力、发展布局的一种反思、修正、补充和丰富,甚至是超越。关于乡村的发展战略,过去虽然没有单独提,但并非没有,相反,有很多,从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城乡融合发展乃至美丽乡村等等,分析过去的战略,个人认为,过去我们观察、分析和判断乃至处理城乡关系的一个出发点,或者说发展思路就是以城促乡,以城带乡,以城市的点带动广大乡村的面,甚至直接提出以城市反哺乡村,以工业反哺农业,我们发展的重心和重点都落在城市。这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后,意味着将来发展的重心不单只是城市了,至少是城市和乡村并举了。过去是以城市的点来促进乡村的面,将来这种战略会改变,诚然,过去以点带面的发展思路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城市发展很快,乡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城市发展得更快,乡村有进步,但缓慢,特别是近年来比较滞后,城市差距还在日益扩大。那么,要扭转差距,就要两条腿走路,乡村振兴迫在眉睫。同时,现在的乡村自身也积累了很多好的发展基础,有大量的发展资源和优势,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第二,为什么是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前所未有的,意味着中央对乡村的发展寄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意味着农村发展战略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新中国建国快七十年了,城乡二元结构一直存在,城乡差距也一直比较大。为什么过去没有提,为什么现在提,为什么是党的十九大提?我的理解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矛盾判断的转变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主要矛盾中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和原因就是乡村的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那么要解决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主要矛盾,理所当然一个非常重要的路径就是要解决农村的平衡发展和充分发展问题,同时广大乡村面广量大,是经济社会发展最低的短板,正是基于主要矛盾的转变及乡村问题众多的牵涉面和复杂程度,乡村发展理应成为发展的重中之重,乡村振兴战略因此应运而生。

第三,乡村振兴战略看起来布局在乡村,其实对于城市的发展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觉得,对于城市发展来说,该战略能够起到“曲线救国、声东击西”的战略效果。所以既是乡村振兴战略,同时也可以说城市振兴战略,为什么呢?尽管现在提出的是振兴乡村,但城市的发展也面临很多的瓶颈。问题的源头也在乡村,比如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现在,农村的教育也比较落后,也很难提供当前发展高端制造业所需的高素质的劳动力,可以说农村的滞后制约了城市的发展,农业的落后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只有城市和农业共同发展、协调发展,农业和农村的振兴才能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机会、机遇。

第四,乡村振兴战略其中的关键词之一是“振兴”。到目前为止中央提出的区域发展战略中,迄今为止,仅有“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用了这个词,既然是振兴,我想应该是具有较高水平的,决不只是解决贫困的问题,其次是这种振兴与扶贫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有联系的,是精准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的承接,全面小康建成以后,乡村要如何发展?就是要振兴乡村。

第五,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环境条件。一个单位、一个企业、一个区域、一个国家,要发展必然需要一定的资金、技术、管理、人才。农村振兴也是,上述资源,光靠政府提供?显然是不可能的,如果靠自身积累的话,那恐怕农村振兴是难以实现的。从我国现有的发展经验来看,东部地区的开放和高速发展,正是得益于吸收了外国很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农村要振兴也是如此,也需要外部输入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人才。怎么样把外部的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吸引到农村,形成洼地?我想到了李克强总理最近反复强调的营商环境的问题。现在,农村的营商环境需要改变,这个营商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

一是硬环境。现在,农村的基础设施经过这么多年的建设有很大的改善,甚至有飞跃性的进步。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还是有农村的大量基础设施没有改善,要想富先修路。路没修好,基础设施没搞好,有些路修好了,过几年烂了没人管,网上这样的报道不少,如此就会影响到经济的命脉——物流,进而影响资金流、人才流、技术流等等,还有教育、医疗资源,现在农村的教育质量与城市比确实存在不少差距,子女教育、医疗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人才要哪能引得进去。二是软环境。首先是治安环境,外地人去投资,首先要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我在农村长大,也在农村工作过几年,农村治安形势相对严峻,地痞恶霸不同程度存在,极坏地影响了当地的形象和环境。还有法治环境,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良好的法治才能保证良好的市场秩序,当前的农村特别是我们湖南,庞大的乡村社会依然具有浓重的人情社会的特点,市场经济是利益为王,是利益决定关系,而人情社会是关系为王,是利益从属于关系。当利益遭遇强大的人情时,恐怕是望而却步、不战自败的。所以,人情社会是反市场的,是反市场经济的,这样的环境要改善恐怕也不是一朝一夕。

【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一、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义重大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为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提供了重要支撑。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

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一是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

二是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亟需加强;

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乡村发展整体水平亟需提升;

四是国家支农体系相对薄弱,农村金融改革任务繁重,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机制亟待健全;

五是农村基层党建存在薄弱环节,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强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遵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

(一)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必须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

(二)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値,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三)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四)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要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按照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要求,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把乡村建设成为幸福美丽新家园。

(五)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必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既不降低扶贫标准,也不吊高胃口,要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精细的工作,坚决打好精准脱贫这一决定性意义的攻坚战。

三、x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点意见建议

要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巩固和完善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最大限度的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一)贯彻落实好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一要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x年的政策,让农民吃上长效“定心丸”;

二要完善农村承包土地“三权分置”制度,在依法保护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前提下,平等保护土地经营权。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可以依法向金融机构融资担保、入股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

(二)以规划为引领做好乡镇村庄规划。一要抓好乡镇、村庄规划,要科学合理,功能配套齐全,突出功能分区,错落有致,彰显特色,突出乡村韵味,记得住乡愁;

二要鼓励动员农村居民向城镇周边和城乡结合部集结。各县区、各乡镇、各村组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鼓励动员零星、分散居住的村民向城镇周边和城乡结合部集结,这既便于科学合理规划,又便于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同时又便于管理,提升人居环境,提高人气指数。

(三)决胜脱贫攻坚要以产业作支撑。对已形成的规模化产业,要巩固提升,转型升级,在高端化、精细化、创品牌上下功夫,在做好营销战略创造利润上下功夫。新兴产业培育上,要与市场对接,培育发展壮大,做到一县一业、一村一品;
要培育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业,为农民持续增加收入,脱贫致富夯实基础。

(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一要充分发挥乡镇党委、村党组织的作用。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的基础,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得怎样意义重大。必须加强乡镇、村党组织建设,配强班子,强化乡村干部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大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队伍,使他们真正成为引领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二要加强学习,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本领。要全面系统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之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人民群众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要吃透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农村发展的方针政策,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提高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本领,充分发挥引领乡村振兴的作用。

三要加大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农村专业人才队伍的力度,不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五)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能有等待观望思想。全市农村通过“三村”建设以及目前开展的脱贫攻坚工作,广大农村村民的保障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的基础得到了进一步夯实,乡村面貌有了较大改善,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要编制和完善好全市乡村振兴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或方案,各类规划要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形成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根据发展现状和需要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对具备条件的村庄要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对自然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村庄,要统筹兼顾保护与发展并重;
对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的村庄要实施生态移民搬迁。

二要结合全市乡村的实际,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做到缺什么补什么,有序健康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三要制定促进乡村振兴的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以法治的角度保障乡村振兴。从x的实际出发,今年要做好x市城乡清洁立法工作,制定“x市城乡清洁条例”。

【十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确立的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政治、经济、生态、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发展相对滞后但潜力巨大十堰农业农村,乡村振兴当如何谋篇布局?从何处入手?从哪里突破?怎样才能有序推进?事关当前,影响长远,决定着“三农”发展的兴衰。从实际出发,总结历史,分析现状,把握大势,科学应对,我认为重点要关注研究并着力解决以下四个突出问题。

一、关于发展规划问题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精心谋划。中央提出乡村振兴分“三步走”,从现在到2020年,主要目标任务是制度框架和改革体系基本形成。目前,国家和省里都在加紧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目的也在于强化顶层设计,避免少走弯路。磨刀不误砍柴功,十堰山区“三农”发展历程也充分证明,什么时候谋划好了,路走对了,农业农村发展就快,反之则事与愿违。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先后提出并制定了竹房城镇带建设、“四百万工程”、“61”产业强农计划,去年又明确提出建设农业强市目标,山区农业农村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但也要清醒的看到,与区域性中心城市、全省重要增长极、汽车工业、全域旅游等区域和产业规划相比,我市“三农”发展在总体规划上,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专业规划较多,整体规划不足,至今没有一个系统、科学、全面的战略规划。二是市县规划脱节,有机融合不够,有的规划市和县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没有形成有机整体。三是规划不细不实,引领作用不强,有的规划笼而统之、大而化之,没有细化到乡(镇)、到村组、到产业、到项目、到措施,规划和实际“两张皮”;
有的规划没有经过严格科学论证,朝令夕改,随意性大。“三农”发展规划设计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导致力量分散、步调不一、行动盲目、落实难、效果差。

乡村振兴为我市制定“三农”发展规划提供了历史契机。为切实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建议尽快组织有关方面,组建强有力的工作专班,加快我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编制工作:一是不要等。乡村振兴中央已有明确的思路、原则和要求,十堰在这方面实际上也做了不少探索,制定符合并具有十堰特色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有基础、有条件,不必等到中央和省里规划全部出台之后再“依葫芦画瓢”,那样又会比别人慢半拍;
二是不要散。坚持市县一盘棋,市县规划有机统一,可采取由上而下,由市里提出规划框架,县(市、区)按照框架先制定本地规划,然后由下而上,由市里对各地规划进行全面统筹,制定全市发展规划,确保规划的整体性和可行性。三是不能虚。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照分区域定位、分产业布局、分类型指导的“三分”原则,突出重点、彰显特色,将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目标任务工程化、项目化、措施化、具体化,将规划细化到乡(镇)、到村组、到农户、到产业、到年度,切实增强规划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四是不能草。坚持严谨的科学态度,对所有规划都要科学论证,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用规划统一全市上下思想,形成共识,聚集合力。不能匆忙上马,草率行事,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规划一旦确定,就要坚持一张蓝图画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用水滴石穿的韧性推进规划变现实。

二、关于产业建设问题

仓廪实而知礼节。乡村要振兴,产业是重点。经过多年艰苦努力,我市农业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发展,有力促进了

农民增收脱贫和农村社会全面进步。但不论是与自身丰富而独特的自然资源潜力,还是与先进发达地区和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目标比,我市农业农村在产业发展上都还存在许多短板:一是传统农业产业底子薄、基础弱,耕地量少质差,基础设施残缺,自然灾害频发,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基本无优势可言,传统农业产业效益低、几乎没有竞争力;
二是农业特色产业质量不高、水平较低,资源丰富但深度开发利用水平低、基地有规模但生产效益低、产品质量好但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低,提升农业特色产业开发质效已是当务之急;
三是农村新型产业起步较晚,规模小,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块头小、档次低,发展严重滞后;
田园综合体、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刚刚起步,辐射带动不够;
现代农村服务业尚处于萌发阶级,一二三产业未能有机融合,农村新型产业远未形成主导产业,对农业农村经济支撑乏力。

时代绿色消费潮流和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十堰农业农村产业振兴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面向市场,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必须把产业建设作为十堰山区乡村振兴的突破口,按照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总体要求,重点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突出特色引领。实践证明,十堰农业产业的最大特色在绿色有机。不论是拥有的生态特色资源,还是肩负的国家生态安全担当;
无论是农产品市场需求,还是农业转型发展内在需求,都决定了十堰山区必须高举绿色有机农业旗帜,打响品牌,彰显特色,以特取胜。要通过高标准规划建设南三县有机农业产业带、北三县绿色农业产业带、市城区及城郊生态休闲农业园,构建以“两带一园”为主的十堰绿色有机农业开发布局,把我市建成全省和全国都具重大影响的全域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区或“绿色有机农乡”。二是要明确主导产业。十堰气候资源的立体性、多样性和现代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决定了农业特色产业既不能“单打一”,也不能“小而全”,必须因地制宜,突出重点。x年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茶叶、中药材、草牧业、蔬菜(食用菌和魔芋)、水产(饮)品、林果等六大主导产业,是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确立的,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根据发展实际,内容可调整完善,但总体还应当坚持。对县(市、区)而言,政府层面提倡的主导产业不宜太多太杂,应宜1-2个为主,集中力量做大做强;
对其它可发展、有市场、效益好、特色显的小产业,可由市场调节,逐步培植。三是要主攻产业短板。突出农产品加工和农业标准化基地两大短板,在全市开展百亿农产品加工大县、农业标准化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三大创建活动,农产品加工业主攻扩规模、提水平,产业基地主攻提标准、提效益,产业园区主攻提档次、强辐射,尽快补齐短板,提高质效。四是要加速三产融合。农村产业不能仅就农业论产业,还要在农业以外想办法,有效途径就是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要把农产品精深加工、休闲观光农业、创意农业、农村电商、现代农村服务业等农村新业态纳入农业农村产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以产业链和价值链为纽带,加速推进三产融合。要坚持科学规划,量力而行,示范先行,稳步推进的原则,切忌一哄而上,努力形成特色鲜明、三产融合、优质高效、充满活力的十堰农业农村现代特色产业开发体系。

三、关于人力资源问题

人兴方能业兴。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当下山区农村农业从业人员数量不断减少、年龄不断老化、素质不断降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尚处于初步发育阶段,农村技术人才、经营人才、管理人才普遍缺乏,指望以现有的农业农村人力资源实现乡村振兴,实在是“小牛拉大车”,力不从心。农村人力资源“空心化”的实质是传统农业比较效益低,缺乏吸引力,同时,长期以来,国家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产品服务上欠账太多,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投入不够,客观上也加剧了农村人力资源日趋匮乏,已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突出瓶颈。

重农先重人。中央明确提出,乡村振兴要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为破解农业农村人力资源问题提供了难得的时代机遇。受多种因素制约,解决十堰山区农业农村人才资源与发展不适应的问题,任务更加艰巨,但绝不能因此悲观失望。要充分看到,近年来我市一些地方不少农民工回乡创业,不少城市资本和社会资本纷纷投入农业特色产业开发,充分说明山区农业发展充满巨大潜力。为把目前这种势头引导好、利用好,为乡村振兴建设一支强有力的人力资源队伍,建议市委、市政府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产品服务的同时,在全市大力实施乡村人才培育工程:一是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率先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对符合条件的职业农民进行资格认证,制定出台支持职业农民的配套政策,吸引更多农民提高素质,从事农业。二是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加大对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政策扶持力度,促进他们加快成长,更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实施村有主体建设工程,每个村至少培植一个辐射带动能力强、与农民利益联结紧的经营主体。三是大力实施“三乡工程”,制定出台并落实我市鼓励支持城市资本、社会资本、城市市民到农村投入产业开发,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境外企业来我市投资建厂的具体政策,加强农业招商引资,打破城乡人才流动制度障碍,加速推进城乡人才互动,要素流动。四是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力度。充分利用现有各种农村人才培训资源和项目,采取多种形式,分期分批从乡村中选拔一批有基础、有信心的农民进行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从业水平,加快建设一支乡土专业人才队伍。五是积实施“红色头雁工程”。实践证明,一个好的村支书,就能带动一方百姓致富。要把村支书的选拔培养作为组织部门的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制定相应政策,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培育力度,提高综合素质,使他们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四、关于机制创新问题

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两大永恒动力。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创新机制。近年来我市在农业农村发展机制创新上,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探索,但与发展相求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一是不敢创。不善于将上级普遍号召和要求与十堰实际结合,一些政策和办法照搬照抄,特别是当下强化责任追究的背景下,一些地方不敢闯、不敢试,开拓创新不够。二是不愿创。对山区“三农”发展信心不足,悲观失望,不愿意花更多投入和精力。三是不善创。一些同志感到老办法不灵,新办法不多,无所适从,能力恐慌,不会干,不善创,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队伍需要加强。

深化农业农村各项改革,为乡村振兴机制创新提供了政策机遇。中央深化农村改革的方向已明,政策已定,关键在贯彻落实,而改革中的机制创新则要因地制宜,而且空间很大。从我市实际出发,机制创新要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前提下,针对制约山区“三农”发展的机制体制,着力在三个方面加大创新力度:一是创新农村经营体制。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的农村经营制度创新,一度极大释放了生产力,但随着时代发展,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模式已很难适应新形势。要以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为契机,以土地等生产要素流转重组为纽带,积极探索发展适合山区特点的村社(村委会与专业合作社)合一、村企(村委会和农业企业)合一、

多位一体(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的经营模式,通过经营模式创新,将村组变成经营实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整体竞争力。二是创新农村产权市场机制。加快建设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立完善农村土地、山场、房屋、设施等资产科学评价体系,将农村产权量化到集体、到农户,并将其推向市场,实现产权货币化、股本化,增加农民资产收益,提高农村资源利用率。三是创新“三农”工作激励机制。建立完善山区“三农”工作考核办法,增加乡村振兴重点工作考核权重,落实领导干部容错机制,鼓励支持各级干部干事创业、创新开拓。加强三区“三农”工作好的经验和模式总结宣传推广,在全市上下营造一个懂农、重农、爱农、为农的社会氛围。

600多年前有人曾预言,武当日后必大兴。十堰目前的发展势头正在印证这一预言。乡村振兴,是一项宏伟战略,任务艰巨,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和坚韧不拔的定力;
乡村振兴又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内涵丰富,远不止上述几个方面。作为一个长期从事“三农”工作的实践者,我不过就自己浅陋的认识提出一些拙见。但我深信,在百业正兴的十堰,只要我们都尽其所能,山区乡村振兴必将成为现实!

【十二】

x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党代会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也是继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之后,党提出的又一具有深远意义的发展理念,这对于破解‘三农’问题,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振兴乡村要继续深化改革,破除阻碍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当前的中国农村正普遍经历着“发展悖论”的困扰,农村的凋敝与经济的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在此背景下,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对当前中国农村发展形势所做出的及时响应,也是对新时期如何破解中国农村发展难题的战略布局,吹响了新时代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的号角。对于广东而言,农村改革进入深水区,这对我们做好“三农”工作提出许多新的要求。在全面深化改革大背景下,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要继续秉承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持续深入推进农村重点领域改革,充分激发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争取在农业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上走在全国前列,对全国各地农业现代化建设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一、我省农业农村改革任重道远

近年来,我省聚焦制约“三农”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出台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分类推进山区县和珠三角农村综合改革,农业改革试验区建设等,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我省“三农”发展及农村改革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体制建设任重道远。究其原因,在于近些年来在农村深层次改革方面始终未能取得根本性突破,有些农业农村改革率先在广东探索,但深化在内地。就当前我省农业农村情况来看,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方面,仍然面临不少障碍:

一是农民承包土地权益保障不充分。尽管我省在农村土地确权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也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但由于一轮承包、二轮延包很多工作做得不扎实、不彻底,“历史欠账”太多,原本应实行家庭承包的耕地没有全部承包到户、一些地区在未确权到户的情况下就推行股份合作制改革等等,导致不少集体土地被少数人“控制”甚至侵占,侵犯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现象实有发生。此外在推进农村土地确权过程中,受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形式多样、历史遗留问题等多因素综合叠加影响,在特定地区、特殊群体、特别地块等方面碰到股份合作制、“两田制”、承包地“小调整”以及耕地用途改变、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等复杂情况和特殊问题,处理起来都较为棘手。

二是农村土地流转不顺畅。土地经营权流转行为有待进一步规范,一些乡镇还不同程度存在政府违背农民意愿,强行推动土地流转的情况,工商企业连片租赁农民承包地分级备案制度执行不够到位,土地流转风险保障机制亟待健全。一些外出经商务工农户的承包地没有及时有效流向种田能手和经营主体,甚至出现撂荒弃耕现象,阻碍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和农民财产权益实现,目前全省土地流转面积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比重仅为29.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5.1%)6个百分点,更远低于上海(60.1%)、浙江(53%)、江苏(48.2%)。

三是农村资产运行管理争议大。一些地区农村集体产权模糊、功能弱化、监督缺位,容易出现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少数人侵占、非法处置集体资产和外部资本侵吞、非法控制集体资产,损害农民合法权益。此外集体经济组织法制建设跟不上。由于缺乏顶层制度设计规范引导,我省各地在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尤其是在处理特殊群体股份权益诉求上,不同程度存在“一村一策”现象,加上各地农村特殊群体情况千差万别、异常复杂,因此改革可能造成利益冲突。

四是农民财产收入潜力尚待挖掘。当前我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来源于工资性和转移性收入比重高达70.71%,来源于经营性收入比重26.76%、来源于财产性收入比重仅为2.52%,正因为如此,我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前5位的省份(上海25520元、浙江22866元、北京22310元、天津x7元、江苏17606元)差距均超过千元以上,这表明农民手上掌握的大量财产还处于“沉睡”状态,亟需进一步盘活。

二、对下一步工作的思考

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破解制约“三农”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要按照十九大报告要求,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是扎实推进农村土地确权工作。将农村土地确权作为“三农”领域的基础性改革,加强分类指导和督促督导,推动基础较好、矛盾较少的地区加快确权进度,指导土地股份合作制、承包地不定期“小调整”、历史遗留“两田制”等特殊地区因地制宜地开展确权工作,对先行完成任务的县(市、区)进行检查验收。对于农村土地确权工作过程中碰到的不少问题,都较为复杂和敏感,需要根据现有政策法律精神,并结合地方实际情况,不断探索问题的解决办法。如土地确权中产生的确股问题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一样,是深水区、硬骨头,没有现存的经验可供借鉴,需要摸着石头过河。需要不断发扬改革创新精神,建立健全改革容错机制,尊重农民首创,支持股份合作制、“两田制”、承包地细碎化地区基层先行先试,在现有政策法律框架下,积极探索农村土地确权的途径与方法,并利用确权成果引导农民通过平整土地、互换并地、小块并大块等方式,实行连片耕作,助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通过确权、登记、颁证这三个环节,实现“四相符”和“四到户”,即实现承包地面积、承包合同、经营权登记簿、经营权证书“四相符”,切实保障农民承包土地权益。

二是积极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工作。尊重农民意愿,坚守政策底线,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完善落实好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坚持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与此同时,不断规范土地经营权流转行为,全面执行工商企业集中连片租赁农户承包地分级备案制度,全面推行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示范文本,加强监管流转合同履约情况,切实防止集体内部少数人侵占、非法处置集体土地;
切实防止外部资本非法侵吞、控制集体土地;
切实防止土地流转引发新的矛盾纠纷、损害农民权益。

三是有序推进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这项改革主要在有经营性资产的村镇,特别是城中村、城郊村和经济发达村开展。有序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以股份或份额的形式量化到本集体成员,确权到户。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制,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对所持有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的更多有效实现形式,切实保障农民集体资产股份权利。

四是健全完善农村集体经济运行体制机制。加快健全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托其更好管理集体资产、开发集体资源、发展集体经济、服务集体成员。大力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自主开发、合资合作、出租入股等方式,有效利用集体资产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现代农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社区养老和物业租赁等项目,提升经营效益,壮大集体经济。

五是加强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立法支持。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尤其是强调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必须要依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这个载体才能很好落地落实,通过立法途径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制度化、规范化运行尤为关键。要加快研究制定《广东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条例》,并待农村土地承包法修订颁布实施后,充分结合广东实际,对土地承包法部分内容进一步细化,研究制定《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通过法制手段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

推荐访问:浅谈 振兴 乡村 思考 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