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4篇

时间:2023-05-07 20:30:06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财务税收新形势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及措施分析■■吕■芳(昆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摘 要:新形势下,面对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发展壮大,商业银行逐渐意识到了与第三方支付企业之间信贷风险管控的重要性。因此,文章立足新形势,从商业银行视角入手,剖析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基本情况,论述了新形势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及成因,并对新形势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的问题解决措施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第三方支付引言项针对性政策措施,如《关于开展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银行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实施方在社会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新形势下,第三方支付应案》,为商业银行化解信贷风险提供了充足支持。运而生,其因具有支付方式便捷、安全、高效等特征,而从银行自身视角来看,商业银行正采取多样化方法补获得了消费者的青睐,第三方支付与商业银行业务交叉充资本,提前加大拨备提取,提升了未来一段时间内信贷覆盖面积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度风险抵御能力。当前,多家商业银行特别是城市商业银行推进,致使商业银行存款、贷款利差收入等传统业务受到积极提高拨备覆盖率(实际上银行贷款可能发生的呆、坏了一定冲击,其信贷风险管理中的问题也不断凸显。基于账准备金的使用比率)。如第一时间公布中报的江苏银行此,对新形势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的突出问题进行拨备覆盖率已经从2019年末的232.79%增加至2020年适当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初的246.82%,提高了14%,营收增长速度较快,净利润增速由于拨备计提出现明显下滑趋势,抵御信贷风险能1 新形势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基本情况力较大。与此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20年六月末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数据报告中显示,截至2020年六月份,虽然近几年来,商业银行均加强了对中间业务收入拓2020年贷款核销规模为4463亿元,同比上升6.1%。其中展的重视,也调整了资产业务结构,存款、贷款比例出第二季度贷款核销2917亿元,同比上升13.82%。除贷款现了下降趋势,但是,信贷业务占据资产业务比例仍然核销外,银行业也在积极探索不良资产处置方法,如与资在60%以上,商业银行经营收入水平仍然大量依赖于信产管理公司合作,加快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发行等。贷收入,信贷业务在商业银行资产业务体系中也处于核心关键地位。信贷风险仍然为商业银行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2 新形势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的突出问题风险之一。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统计资料可知,截至2020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1风险预警机制不完善为2.74万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94%,分别较上季度末增虽然商业银行在内部建立了《信贷风险预警管理办加1243亿元、0.03个百分点。由于经济还没有完全恢复,法》,也对信贷风险的辨识、评价、汇报、处理方法进行金融风险也存在一定时滞性,具有相当规模贷款的风险会了规定,但是并没有引入现代化风险预警模型[1]。在信贷延后暴露,商业银行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所面临的不良贷款风险预警实践过程中也过分依赖贷款五级分类制度,缺乏率也具有较大的上升压力。但当前商业银行风险控制能量对信贷风险量化分析,也没有引入电子化信息模型。风险处于一个较强的水平,不良贷款率整体处于可控状态。除评估手段较为滞后,无法满足现代化银行信贷风险动态预此之外,我国金融监管部门联合多部委第一时间出台了多警需求。2020年6月(上)/总第262期

篇二: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对策

  第一篇: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对策

  摘

  要:经过多年改革,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中国现代银行制度还未真正确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这一根本性问题仍待进一步解决。公司治理结构根本性缺陷是银行改革难以深化的焦点,也是信用风险产生的根源。

  关键词:银行信用

  风险管理

  对策

  一、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银行体制存在缺陷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是计划经济体制,大财政、小银行是金融的基本格局,银行制度则以高度集中计划管理和行政约束为主要特征。经过多年改革,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中国现代银行制度还未真正确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这一根本性问题仍待进一步解决。公司治理结构根本性缺陷是银行改革难以深化的焦点,也是信用风险产生的根源。公司治理方面的缺陷不但使得中国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基础薄弱,而且也严重制约了国有银行的发展。

  (二)组织管理体系不完善

  尽管目前中国银行普遍实施了审贷分离制度,客户经理部负责发放贷款,信用风险管理部负责审查贷款,通过信用风险管理部不直接接触贷款客户来回避贷款风险。但与国外相比,国内银行的信贷部门和贷款复核部门之间不独立,受外界干扰较多,独立性原则在工作中体现不够,而且部门之间、岗位之间普遍存在界面不清、职责不明现象。中国很多银行目前这种具有极强行政色彩的内部组织架构,无法完全适应经营目标以及运行环境的转变。

  (三)风险管理工具及技术落后

  近几年,中国银行在加强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已经逐步建立起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但是与国际性银行相比,中国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不论是在度量方法、数据的采集、数据的加工,还是在对信用风险管理结果的检验等方面都存在着相当的差距,从而极大地限制了信用风险

  管理系统在揭示和控制信用风险方面的作用。

  二、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完善对策

  (一)改革银行体制

  要把中国银行建设成为优秀的现代股份制银行,只要这样才能提高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的发展能力、竞争能力和抗御信用风险能力。而要成为真正的股份制银行,主要是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因为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建立现代金融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的根本所在。为了建立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当前迫切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架构。股份制银行应遵循市场化运作规律和银行的办行规律,按照国际惯例,以优良的公司治理结构促进银行稳健经营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要减少大股东派出董事人数,派出董事的股东单位不再派出监事,增加独立董事和执行董事,增加中小股东单位派出的监事,充分发挥独立董事与外部监事的作用。2股权适度集中

  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内容,股权结构安排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所有者对代理人的监控效率和所有者的权益能否得到保护。当股权过于分散时,某一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的积极性会因为成本与收益相比过高而减弱,从而出现管理层的内部人控制现象;而当一家银行的股权过于集中,又很容易出现“一股独大”及控股股东通过内部关联交易损害小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现象。

  3.建立市场化激励机制

  传统的薪酬制度对经营管理者的绩效评价主要是利润、资产质量等事后会计指标,对经营管理者业绩的反映具有滞后性,与银行远期盈利能力或未来经营业绩没有联系。建立经理股票期权或员工持股计划等有效的长期激励机制,会使高级管理层和员工的报酬与公司的长期发展目标紧密联系,解决由所有者与经营管理者利益不一致所产生的代理问题。

  (二)建立健全的组织管理体系

  1.建立有效的组织结构。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通过改制与上市等途径,已经实现了公司治理结构的明显改善,并在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方面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都已建立了董事会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或风险政策委员会,高级管理层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内部

  控制委员会及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等专门的委员会,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及相关部门共同组成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有助于商业银行的管理层面、制度执行层面和监督层面在信用风险管理中有效发挥应有的作用,进而为各项风险管理制度和技术工具的运用提供必需的组织基础。

  2.设计新的信贷流程和信贷组织架构。信用风险管理不仅取决于商业银行的内部评级体系建立完善与否,而且还要求改革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流程和组织架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可用监测信用风险的构成,制定各类客户的总体风险水平和贷款限额,监测客户评级结果的变化情况,确定准备金规模,贷款定价,分析利润等。由此可见,信用风险管理涉及银行许多部门的工作,新的信贷管理流程要与内部评级系统相匹配。

  第二篇:税务管理存在问题与完善对策

  税务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管理活动,税收结构的复杂性使得税务管理复杂化。我国税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

  (1)我国的税收法律体系有待完善。没有系统而完整的税收基本法,缺乏法律应有的明确性和权威性。税务执法过程不规范,使违法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惩罚。缺乏独立的税务司法机构,税务机关的强制执行能力受限。

  (2)我国现行税务组织结构存在问题。税务部门上下机构不对口,地方税务机构既受上级税务机构领导又要向地方政府负责,形成双重领导、双重监督问题。税务机构内部各职能部门不协调,缺乏联系和交流。

  ()中央与地方事权、税权划分不明确,收入划分不规范,税收管理权限的划分不科学

  (3)在税务部门人力资源的短缺,素质不高;人力资源配置的错位,造成浪费。

  (4)我国纳税人的纳税意识比较淡薄。

  (5)税务部门包揽税收征管中所有的事务,纳税人处于被动状态。税务部门内部缺乏必要分工,权力过于集中,缺乏监督制约机制。

  (6)计算机的应用未能充分发挥处理信息方面的优势,制约我国税收征管水平的提高。

  如何完善:

  1.1完善税法体系,明确法律责任,以加强对执行部门的法律约束力,增强税法的权威性。深化税制改革,合理划分收人,加快法制建设进程,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转变政府职能,明晰各级政府的事权,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税权。

  1.2设置独立的税收司法机构,三权鼎立,互相制约,使之成为税收征管强有力的后盾。

  1.3强化纳税检查,合理利用纳税检查方法,加强日常的纳税检查,加强税收征收部门和检查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

  2.1加强纳税人的纳税意识,通过多种方式向纳税人提供有效及时的服务、信息和建议,加大税收宣传、教育力度。

  2.2提高税务人员的政治素质,使执法规范化;提高税务人员的业务、文化素质,做到精通税法、熟悉业务。

  2.3加快税务代理的完善和发展,扩大其市场占有率,规范其机构建设,引导纳税人的代理倾向。

  3.建立、健全计算机征管系统,制定相配套的工作流程,严格按照要求进行系统操作,保障系统有序运行。

  第三篇:浅谈邮储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浅谈邮储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未能依约偿还贷款本息,以致金融机构遭受可能的损失。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一项传统风险,也是最主要的风险,即交易中的订约方既不能在法定的时间内,也不能在法定时间以后的任何时间里全额结算其债务时所构成的风险。在价值交换系统中,信用风险通常定义包括重置成本风险和本金风险。

  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银行外部原因

  (1)贸易纠纷。主要包括:货物买卖、货物运输、保险、代理、售后服务纠纷。

  (2)客户经营不善,无力偿还。主要包括:企业缺乏长远的发展战略,企业成本控制不力,市场发生变化、产品卖不出去,企业经营过于多样化、摊子铺的过大。

  (3)蓄意欺诈及有意占有占用对方资金

  二、银行内部原因

  主要包括:客户信息不全、不真实;没有准确判断客户的信用状况及信用的变化情况;银行内部人员没有与客户沟通;对应收帐款监控不严;对拖欠帐款缺乏有效的追讨手段;银行缺乏科学的信用管理制度。

  信用风险主要表现形式:

  (1)现金周转风险。指卖方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按时收回应收帐款,但客户却不能因此不履行自己的义务:支付供应商帐款、员工工资、生产费用、税款等,导致其面临现金周转的困难。卖方必须先抽出其银行存款或从银行贷款支付这些费用,导致融资成本增加,或产生三角债。

  (2)坏帐风险。所谓坏帐,就是买方拒绝付款或已经完全丧失了付款能力,而导致帐款无法收回。

  现代信用风险管理的特点

  一是信用风险管理的量化困难。

  信用风险管理存在难以量化分析和衡量的问题。相对于数据充分、数理统计模型运用较多的市场风险管理而言,传统信用风险管理表现出缺乏科学的定量分析的手段而更多地倚重定性分析和管理者主观经验和判断的艺术性的管理模式。信用风险定量分析和模型化管理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数据匮乏,二是难以检验模型的有效性。数据匮乏的原因,主要是信息不对称、不采取IT市原则计量每日损益、持有期限长、违约事件发生少等。模型检验的困难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信用产品持有期限长、数据有限等原因。近些年,在市场风险量化模型技术和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的推动下,以Creditmetrics、KMV、Creditrisk+为代表的信用风险量化和模型管理的研究和应用获

  得了相当大的发展,信用风险管理决策的科学性不断增强,这已成为现代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特征之一。

  二是信用风险管理实践中存在“信用悖论”现象。

  这种“信用悖论”是指,一方面,风险管理理论要求银行在管理信用风险时应遵循投资分散化和多样化原则,防止授信集中化,尤其是在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型中缺乏有效对冲信用风险的手段的情况下,分散化更是重要的、应该遵循的原则;另一方面,实践中的银行信贷业务往往显示出该原则很难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许多银行的贷款业务分散程度不高。造成这种信用悖论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于大多数没有信用评级的中小企业而言,银行对其信用状况的了解主要来源于长期发展的业务关系,这种信息获取方式使得银行比较偏向将贷款集中于有限的老客户企业;二是有些银行在其市场营销战略中将贷款对象集中于自己比较了解和擅长的某一领域或某一行业:三是贷款分散化使得贷款业务小型化,不利于银行在贷款业务上获取规模效益:四是有时市场的投资机会也会迫使银行将贷款投向有限的部门或地区。

  三是信用风险的定价困难。

  信用风险的定价困难主要是因为信用风险属于非系统风险,而非系统风险理论上是可以通过充分多样化的投资完全分散,因此基于马柯威茨资产组合理论而建立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和基于组合套利原理而建立的套利资产定价模型都只对系统性风险因素,如利率风险、汇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等进行了定价,而没有对信用风险因素进行定价。这些模型认为,非系统性风险是可以通过多样化投资分散的,理性、有效的市场不应该对这些非系统性因素给予回报,信用风险因而没有在这些资产定价模型中体现出来。

  对于任何风险的定价,首先都是以对风险的准确衡量为前提条件的。由于前述的一些原因,信用风险的衡量非常困难。目前国际市场上由J.P摩根公司等机构所开发的信用风险计量模型,如Creditmetrics、CreditRlsk+、KMV模型等,其有效性、可靠性仍有争议。因此,从总体上来说,对信用风险仍缺乏有效的计量手段。

  信用衍生产品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整个金融系统中纯粹信用风险交易并不多见,因而市场不能提供全面、可靠的信用风险定价依据。

  对不同类型同期限的金融工具,如国债、企业债券等到期收益率的对比分析,尽管能为信用风险回报和定价提供一定参考,但主要局限于大类信用风险的分析,难以细化到具体的信用工具。

  几乎所有的银行从业人员存在的共识是:客户既是企业最大的财富来源,也是风险的最大来源。经营银行就是在经营风险,面对市场的不确定,唯有通过管理的确定性来进行应对!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信用销售是企业增强自身竞争能力,扩大市场规模增加销售额的有力武器。然而,银行同时面对的还有尚未规范的商业信用环境,这样一来,信贷业务管理的核心问题就不仅仅是信贷业务,而变成了在控制客户信用风险的基础上,努力扩大信贷业务!

  评估和规避信用风险

  一、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客户的信用风险主要体现在其对我行的贷款形成的惯性拖欠和坏账上。对此,许多业务人员将其归结为银行以外的原因。然而,如果我们稍作调查分析便会发现,造成这类风险损失的根本原因在于银行本身在客户信用风险管理方面的欠缺。银行遭受的绝大部分的拖欠,既不是市场的原因,也不是客户的原因,而是我们我们银行自身的信用管理缺失导致的。我们在对一些客户的管理诊断中发现,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通常是造成客户过高的风险损失的主要原因。

  1、造成客户的信用风险的原因

  一些企业在银行管理上,对客户的选择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客户经理在客户开发中或管理人员在业务审批中缺少统一的、科学的依据。简言之,银行究竟要向哪些客户提供赊销业务或远期信用结算的便利?如果银行没有形成严格规范的管理,信贷业务便将遭受较大的信用风险。实践证明,如下几类客户是银行风险损失的主要来源:

  1、经营实力较弱、偿还能力不足的客户,银行一旦向这类客户提

  供贷款业务,产生呆账、坏账的可能性会增大很多;

  2、以往贷款记录较差的客户,这类客户已经形成惯性拖欠,将给银行带来较大的逾期应收账款利息损失,该项损失通常要远远高于坏账损失;

  3、大额贷款客户,一些大客户以配套部分公司业务为条件,获取更优惠的信用条件,然而在付款时却不遵守合同约定,更为严重的是,这类客户一旦拒付偿还贷款,将给银行带来相当严重的损失;

  4、新客户或一次性客户,对这类客户由于缺乏了解,如果贸然采取远期信用结算方式,往往给公司带来“欺诈性风险”损失。

  2、客户信用信息不充分、真实性不足导致风险

  调查发现,一些信用风险主要是由于“信息风险”造成的,这种风险源于管理人员掌握的客户信用信息不充分、不真实,造成决策上的失误。产生这种信息风险的主要原因是:

  1)缺少对客户信用信息的专业化管理。判断客户信用风险究竟应以哪些信息为依据?怎样获取这些信息?客户经理和管理人员往往都不清楚,在业务较忙的情况下就容易对客户的风险视而不见或凭主观感觉盲目判断;

  2)公银行里承担客户信用信息搜集的职责分工不合理,有些重要的客户信息没有及时地搜集上来,有些信息搜集的渠道不准确。事实证明,不同的部门和岗位搜集的客户信息质量有很大的不同;

  3)客户资源被个别业务人员垄断银行没有足够的客户信息。在部分银行里面,客户变成了个人财产。这种状况使银行内的客户信息阻塞,管理人员决策缺少客观的依据。

  3、怎样识别客户的信用风险

  对客户信用风险程度缺少一套科学、准确的评估和管理方法往往是造成银行

  坏账损失的一个根本原因。在营销业务管理中,不同的部门、岗位对风险和利益的认识不同,每个人的经验和方法也不同,因此业务决策的依据也不同。这不仅易于产生业务管理上的矛盾,而且一旦过分依赖于个人主观经验的判断,就会产生大量交易决策失误。类似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由于缺少识别客户信用风险程度的统一标准,造成信用条件管理上的混乱。例如,银行究竟容许向哪些客户赊销?客户需达到怎样的信用标准才能获得两个月的远期付款结算优惠?这些在信贷业务中经常遇到的决策问题,如果仅凭权力而不是规范化的标准去处理,银行的风险损失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

  2)由于缺少科学的客户信用分析方法,难以对客户的信用状况作出准确的判断。比如,仅以客户的表面经营状况判断其未来的偿付能力,忽视其财务实力,易于造成过大的赊销额度。甚至有的业务管理人员仅凭客户的贷款额挤相应的公司户头情况就主观地认定其偿付能力,其结果给银行带来巨大的风险损失。

  二、实行规范化的客户资信管理

  1、实行制度化、标准化的客户信用信息管理

  首先,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搜集真实、准确的客户信息。为此,需要根据各部门和岗位的特点,建立一套客户信用信息管理制度和流程。事实上,由一线业客户经理搜集客户信息是最为直接和最节约成本的方法。问题的关键在于要让业务人员知道搜集哪些信息和怎样搜集这些信息。

  其次,银行应建立专门的客户信用信息数据库,并由专门的信用管理人员负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客户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以满足各级管理决策人员的需要。同时,这种方式也有助于使银行的客户资源集中统一管理,防止客户资源的垄断和流失。

  另外,银行还应实行对重要客户或高风险客户的专门资信调查制度,尤其是当客户经理获得的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必须进行专业的资信调查,以发现和防范这些客户有可能产生的较大风险。

  最后,客户信用信息的搜集和管理工作应按一定的规范进行操作,如标准化的信用信息搜集表格和数据库的分类标准。事实证明,这些标准化的操作是提高信息管理质量和效率的最为重要的途径。

  2、对客户进行统一的信用评级评级

  对客户实行统一的信用评级的好处在于使公司上下便于识别和管

  理客户、增强风险管理意识。也许银行的信贷部门已经对客户进行了分类,然而这些分类往往没有充分考虑客户的信用风险问题,比如仅按公司规模大小或按客户经营产品进行的分类无法识别客户的偿付能力和信用风险程度。因此,公司要实行引用风险管理,必须重新对客户进行分类。对客户实行信用评级也是公司制定和执行信用政策的基础。要让客户经理清楚地知道,当客户处于不同的信用等级时,银行可以给与怎样的信用条件。

  3、以科学的信用分析方法预测和防范客户信用风险

  对客户进行信用分析是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工作。从实践上看,信用分析对企业经营管理的质量具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于企业的销售业务和财务管理水平,往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通过专业化的信用分析,可以帮助客户经理有效地识别和选择客户,在销售利益和风险成本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同时,信用分析将使企业的应收账款风险大为降低,节约收账成本。

  银行开展信用分析工作首先应重视信用分析的组织管理工作。实践证明,简单地由客户经理或不了解客户的主管部门人员进行该项工作很难达到有效的风险管理的要求。该项工作应在销售人员的配合下,由专门的信用管理人员独立、客观地进行。

  其次,企业在开展信用分析时应采用科学的方法,不能仅靠一些经验性的方法。我们在咨询工作中向企业提供了一些国际上成熟、适用的信用分析模型,对于规范企业的客户信用信息管理工作和提高对客户的信用分析质量产生了关键性的作用。这些方法包括以综合性分析客户信用风险为主的“特征分析模型”和分析客户财务能力为主的“营运资产分析模型”等。

  第四篇:银行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银行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郭傲*摘要:银行保险作为一种新新事物在还有很大的研究和探索价值,而如今正是银行保险茁长成长的时候,他拥有许多优势,但在中国市场,迎来这一事物不久,我们面临着许多问题,许多风险,但在这风

  险之下的利益也是极为吸引人的,本文主要介绍了银行保险,并阐述其在中国的发展现状以及其遇到的各种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办法。

  关键词:银行保险优势问题对策

  一.银行保险的含义

  银行保险是由银行,邮政,基金组织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的销售渠道向客户提供产品的服务。银行保险不同于其他金融产品,服务是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共同发展。银行保险作为一种新型的保险概念,在金融合作中,体现出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强强联手,互联互动。其最大特点便是能够实现客户,银行,保险公司的“三赢”。

  二.银行保险的优势

  (1)成本较低

  保险公司通过银行的网点销售自己的保险产品,可以使自己的营运成本降低,随之可以使保险产品的费率有所下降,给顾客以更大的实惠,同时也可以吸引到更多的客源。

  (2)安全可靠

  顾客在银行办理业务购买保险,可以确保自己的资金安全。

  (3)购买方便

  银行的营业网点遍布各地,形成网状覆盖,其面积大,顾客可以在任意地点办理保险业务,方便快捷。

  (4)选择多样化

  保险业务种类繁多,顾客可以选择符合自身需求的产品进行购买投资。

  银行保险正是保险公司与银行两大强势金融机构优势而形成的一种新型服务。它拥有了保险公司强大的各色保险业务,各种更具竞争力的保单和银行那多如牛毛的营业网点,将两种优势融为一体,是其自身具有极强的竞争力,吸引到越来越多命中的关注与热情。银行与保险公司的相互弥补使其能够占据更广阔的市场。

  三.银行保险在国外的发展

  银行业与保险业相互结合有着悠久的历史。例如比利时的CGER,西班牙的Caixaofbarcelona以及法国的CNP,这些公司从19世纪

  就已经全面提供银行与保险业务。但一般认为银行保险的真正出现是在20世纪80年代,因为那时银行,证券和保险这三大金融产业支柱联手合作,相互渗透的趋势逐渐明朗,特别是银行业与保险业之间的混业经营得意迅速发展。

  国外保险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郭傲,2010160997,金融系保险1002(1)第一阶段,孕育阶段

  在1980年前,银行保险仅仅局限在银行充当保险公司代理人这一层面上,严格意义上的银行保险尚未真正出现。

  (2)第二阶段,萌芽阶段

  大约开始于1980年,银行推出一些与传统业务大相径庭的理财产品,开始全面介入保险领域。

  (3)第三阶段,成长阶段

  银行保险发展的关键时期,大约开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银行采取各种措施(如新设,并购,合资等)来满足保险公司的激烈竞争对其全面拓展业务的需要,银行介入保险的形式以及银行保险的组织形式也日趋多样化。1998年11月美国花旗银行兼并旅行者集团将银行保险推向了高潮。在亚洲,银行保险的销售逐占上风,香港的银行也方兴未艾。可以说银行保险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大势所趋。

  四.银行保险在中国的发展

  银行保险在中国属于新兴事物,其发展目前也可分为三个阶段:

  (1)探索阶段

  从1992年银行保险进入中国,许多有着敏感嗅觉的银行家,保险人员便开始关注他,而在1992年到1999年这八年中,中国开始对银行保险的运行进行探索。1992年中国工商银行作为中国国内最早开展银行保险业务的商业银行开始利用其庞大的资金和客源与国内外多家保险公司进行深入合作。银行保险开始走入中国家庭。

  (2)高速成长阶段

  从1999年到2005年中国银行保险业做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招商银行,中国民生银

  行等许多银行保险业务全面进入专业道路,随着中国进入WTO,中国银行保险业务在这期间可为进入了黄金期。

  (3)深层次合作阶段

  保险公司和银行通过股权结构相互渗透,银行保险合作模式出现混业融合的模式。中国银行在2005年一月通过分公司变为子公司的方法成立中银保险,成为首批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全国性保险公司。

  五.银行保险在中国存在的问题

  (1)观念老旧

  现在中国银行经营银行保险业务是将其看做副业来经营,对其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2)利益分配存在问题

  利益分配是银行与保险公司双方合作中最为敏感的问题,而利益分配不公平,不合理严重阻碍了银行保险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利益分配的不均使银行和保险公司都缺乏积极主动性,双方业务合作无法得到保障。银行利用手中的网络、信息、客户、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占居了银行保险博弈中的有利位置,通过索要高额手续费方式,直接造成保险公司经营成本的提高。2002年,保险公司的营业费用、手续费、佣金分别同比增长了67.45%、212.99%和28.92%。银行保险成本的上升严重阻碍了它的进一步发展。

  (3)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如何决断

  银行保险作为一种新新事物,要得到百姓的认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代理业务逐步扩大,需要几年甚至更长远的时间积累才能形成一定规模。中国市场对银行保险的长远发展关注不够,只注重短期利益,这样做的危害是会扼杀银行保险的未来,以及其极大地长远利益。

  (4)服务专业度不够

  保险业与银行业虽然有着许多共同之处,但是仍然有着许许多多的差别。这就要求银行从业人员首先要有保险观念和保险意识。其次要有保险专业知识,只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才能为客户提供优质,全面的服务。而如今中国市场专业服务程度较低,保险从业人员和银行柜员的保险理念不足,客户经理中仅仅将自己定位于销售人员的占大

  多数,缺乏丰富的理财知识,没有真正向客户提供保障计划。银行职员对银行保险业务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够,职员的保险知识也不足。由此造成了储户对银行保险产品的不信任,无法真正理解这些产品,也就难以真正接受。因此银保产品在销售困难的同时伴随着较高的退保率。

  (5)合同条款有待完善

  中国国内银行保险合同合同条款通俗化不够。合同条款作为一种专业合同的说明,必须严谨,全面,详尽,但由于保险条款所涉及的专业知识与专业名词太多,因而对一般顾客来说,显得晦涩难懂,容易理解错误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总体上来看,我国银行保险的发展起步较晚,成长较快,但近年发展步伐有所放慢,经营模式主要为松散型协议合作,银行主要充当兼业代理人角色,并从专属代理人转变为独立代理人,银行保险产品以寿险产品为主,且主要是分红和固定收益产品。银保关系尚未理顺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的合作还仅仅局限在浅层次的协议代理阶段,远未形成长远的、利益共享的战略伙伴关系,这种关系不可避免地造成双方更多地在代理手续费上进行博弈。这些种种问题一直困扰着银行保险在中国的发展。

  六.问题的解决方法

  (1)保险公司与银行建立长期战略合作

  保险公司与银行应充分利用和整合资源优势,在既有的框架下,主动升级业务模式,形成战略同盟,银行和保险公司都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通过合作模式和业务模式的升级更替,短时间内可以分散竞争的集中度,为合作双方赢得时间,事项双方的稳健发展。在长期,通过不断深入合作,保险公司和银行之间的合作关系更加紧密,合作深化的结果就是使业务模式演进,是整合程度不断升高。

  银行与保险公司可以建立战略组合框架,在资金、业务、技术等方面开展合作,以达到二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拓展银行保险合作的成功模式。各寿险总公司和各代理银行总行层面上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制订合作计划,规范、管

  理双方的合作关系。工商银行旗下的工银亚洲,通过参股太平人寿姐妹公司、同属中国保险控股集团成员的太平保险,与后者形成迄今为止中国内地惟一一例有间接股权关系的银行-保险同盟。凭借这一层“特殊”关系,在太平人寿内地复业的第一个完整财年(2002年),太平人寿揽进了11亿多的保费收入,这相当于先前中资寿险公司开业五六年的战绩。其中,银行保险几乎占接近80%。工商银行与太平人寿合作的成功,可以为其它保险公司提供很好的借鉴经验,也为银行保险合作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模式。

  (2)重视银行保险人才的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性。

  重视银行保险人才的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性。银行保险人才的缺乏,是限制目前我国银行保险发展的一个瓶颈。对此,保险公司和银行应加强培训,通过培训,提高银行保险销售人员的业务水平,在技术、业务上培训出合格的银行保险销售人才。也可考虑保险公司人员直接进驻银行分支,可以担任理财顾问的角色。这是解决银行柜员保险知识欠缺、销售产品不积极的有效办法,并对促进保险机构和银行业务融合起一定的催化作用,有利于提高客户对产品的信任度和接受度。

  (3)进行营销和产品创新

  进行营销和产品创新,形成保险和银行的真正融合。首先要实现产品上的有效融合,使产品成为银行和保险机构的共同代表,使双方找到真正的利益(而非仅仅利润)交叉点。目

  前市场上银行保险产品一般为短险,保障性较弱,新产品的开发应侧重于保障性和长期性。在银行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下,保险公司应开发集保障性、储蓄性、投资性为一体的适合银行销售的保险产品,降低趸缴产品在银保总保费中的比重,提高十年期以上银保产品的销售比例。同时现有的投资连接保险和分红人寿保险也可成为重点发展对象。有了好的产品,销量才会上升,利润才会增加。银行保险双方也才能实现双赢。

  在销售方面,要打破银行柜台的单一销售模式,通过一套专业工具为客户提供银保业务个性化服务,向公众普及银行保险知识、推荐

  银行保险产品、开展银行保险咨询。此外,还可以实施分层营销、联动营销、合作营销、客户营销以及产品营销等多种销售战略。通过新的销售方式,将银行保险带出银行柜台,与客户进行更多的双向沟通,提供适合的风险保障计划和个性化服务。同时银行保险的保险条款应尽量设计的通俗易懂,让进银行的储户能看懂条款或辅助宣传材料,以避免因银行代理人员专业知识不够全面而影响业务的发展。我国保险公司应当进一步拓宽经营思路,更新经营理念改善经方式和手段,在有效防范经营风险的前提下探讨新的银保合作模式。

  (4)加强内部监管,奖惩分明

  加强内外监管,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银行保险虽然能带来各种收益,但如果不遵循一定的规则,它自身所具有的潜在风险就有可能转化为现实风险,所以,应通过划清银行保险各自的职责权限,进行强有力的监管等方法有效控制风险。同时共同建立有效地激励机制。激励是一把双刃剑,短期内能推动销售,长期可能损害业务发展。所以长期内,双方应该把激励与培训结合在一起,运用“软”激励,例如提供资助让业绩优异的银行职员参加高级金融理财课程,或者资助他们考取有关认证等,辅助他们进行自身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发展,而非简单地给予金钱等“硬”激励。

  (5)完善法律法规

  尽快建立和完善银行保险相关法律法规,制止和消除不正当竞争。如规定费率波动范围、规定银行佣金的比例及合作协议签订的基本内容。同时,通过各方面宣传和教育,加强客户的保险理念和保障意识。以法律为依托,以现实生活为宣导,使银行保险为社会所普遍认同和真正接受。这是其获得长足发展的必要条件。

  保险监管部门和银行监管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杜绝不正当竞争,为银行保险发展创造公平健康的大环境。为维护金融安全,促进银行保险健康发展,必须不断完善金融监管方式,建立和完善金融监管的法规体系,并提高监管人员的素质,加强监管当中的协调和配合,防止监管真空和重复监管。

  第五篇:浅谈银行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银行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思想政治工作是银行做好各项业务的前提和基础。笔者结合自身实践就当前银行业思想政治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

  银行

  问题

  对策

  思想政治工作是银行做好各项业务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银行业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思想政治理论和方法也被不断充实,但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银行规模不断扩大,员工年轻化趋势日趋明显,青年员工思维活跃,思想复杂化、多元化倾向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另一方面,银行业思想政治工作没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少数干部、职工经不起利益、金钱等的诱惑而蜕化,致使银行业监守自盗、挪用公款、贪污受贿等经济案件频发,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这都给银行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和挑战,同时也说明,当前我国银行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确实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银行业思想政治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对思想政治工作认识日益淡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银行业部分领导及员工对思想政治工作认识日益淡化,对党的政策和理论学习严重不足,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与现在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格格不入,可有可无;部分员工贪图享受、一味崇尚金钱,拜金思想严重;个别员工只计较个人得失,置国家、集体利益于不顾。个别银行政工部门对于思想政治工作也是流于形式,而不讲求实际效果。

  (二)思想政治工作日益边缘化,作用和地位日益减弱

  思想政治工作被片面的认为是独立于银行管理及业务活动以外的工作,而忽视了其对银行管理及业务活动的促进作用。个别领导由于片面的追求

  “政绩”和“指标”,无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存在,甚至将

  其与银行经营管理相对立;个别银行没有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机构和专岗人员,而是由银行干部兼职,由于银行干部集中精力于搞管理、抓经营,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三)政治思想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政工人员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者,其自身的素质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体现。银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队伍参差不齐主要表现为:第一银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老龄化严重,银行从减轻老员工工作负担的角度考虑将其安排进政工部门,但没有考虑是否适合做政工工作;二是思想政治工作“无用论”充斥其间,银行业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对政工人员的培训教育不足,甚至无从谈起;三是政工人员自身对党的理论政策学习缺乏积极性,很难在实际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作用。这都严重影响了银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四)政治思想工作形式和内容不适应形势要求,工作方法相对传统、单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外部环境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但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和方法却没能完全跟上时代的发展,仍旧存在以诸如汇报、读文件、开会、谈话、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开展,交流方式大都是“我讲你听”灌输式的单向传递方式,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互动性差,员工参与度低;内容老套,空洞无物,与实际工作联系差,“两张皮”现象明显,缺乏吸引力,不能有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个别单位以物质奖惩的方式片面的代替思想政治工作。

  二、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组织领导

  组织领导的力度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工作的成效,加强组织领导是思想政治工作顺利进行的强有力的保障。要从思想上培养和树立思想政治工作是为银行业务经营活动服务的意识,狠抓银行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首先是在职责上加强落实,各级银行党组织要将思想政治工作真正纳入工作议程,建立起明晰的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其次,是在行动上加强领导,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要想确

  保思想政治工作真正发挥其作用,银行领导者必须身体力行、身正示范,言行一致,给广大干部职工做出表率。

  (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高素质、复合型的政工人员队伍是银行业改进和优化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做好银行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建设优秀的复合型政工人员队伍。要建立完善的政工人员培训机制,不断加强对政工人员的培训,提高政工人员的知识储备和职业素养。在新环境下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不仅要具有坚实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等理论基础,较高的精神境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还应具备心理学、行为学的相关科学知识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整理能力,对员工的思想和行为要敏感的把握和洞悉,准确迅速的抓住问题,有的放矢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三)完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

  工作机制是包括工作内容、要素或环节,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和作用的工作方式。完善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必须是以思想政治部门为主,其他部门为辅,各部门协调配合的科学的系统工程。工作机制的完善要在原来的并基础上着手重点建立和完善以下三项具体制度:一是定期分析制度,由政工部门或与其他部门联合成立员工思想状态分析小组,定期对员工的思想状态进行分析和收集,及时掌握员工的思想动态,达到预警的目的;二是完善思想政治工作考核体系,严格兑现考核结果,将考核结果作为单位或领导本人评价和员工季度考核的重要依据;三是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激励机制,如将晋升或培训机会与思想政治情况挂钩等,以此激励对员工对自身行为进行强化和促进,使员工明确自己的目标,并在激励机制下不断鞭策和规范自己的行为。

  (四)采用科学的方法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解决银行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还必须结合各行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各行人员、时间、资金等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和条件,灵活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科学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1、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要把人的因素放在中心地位,通过人本化的管理提高员工满意度,从而达到企业

  满意的绩效要求。以人为本体现在银行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要尊重人,即在银行各项业务活动中要积极听取员工的意见,采纳员工合理的建议,让员工感觉自己真正是银行的一员;二是要理解人,不同员工的思想、性格本就千差万别,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学会换位思考,想别人之所想,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理顺冲突,化解矛盾;三是要关心人,银行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走进员工的心扉,在感情上与员工形成共鸣,潜移默化中让思想政治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在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时代环境和特点,对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有针对性的选择和继承;另一方面,在选择性继承的基础上,跳出原来僵化的思维模式,积极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和方法的创新,与传统经验和方法形成优势互补,开创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例如,现在各银行内网建设完备,无纸化办公基本实现,可以充分利用银行内部网络资源,积极开展“网络政工”,开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天地[1];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各类活动,寓教于乐,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等等。

  3、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如今企业文化建设已经成为银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的重要载体,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可以为银行思想政治工作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实现二者优势互补,培养广大干部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员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思想政治工作也收到应用成效。

  4、思想政治工作与银行经营管理活动相结合。一方面银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不能孤立的进行,必须深化思想政治工作是为银行经营管理服务的思想和意识,围绕银行经营管理的中心,让思想政治工作既成为银行精神文明建设的手段,又成为银行创造物质文明的巨大推动力;另一方面,在银行日常经营管理的各环节和过程中,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始终,努力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联动作用,这样才能增强银行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最终实现银行业务活动与思想政治工作相互渗透,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三、结论

  当前经济迅速发展,政治经济环境瞬息万变,这给银行业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很大的机遇和挑战。只有不断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调查研究,发现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的缺点和问题,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建设,持续不断的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和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才能达到银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最佳效果,为银行的经营业务及长期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和思想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振国,高亚玲.“网络政工”在农业政策性银行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技,2006,34(4):790,794[2]潘正平.商业银行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结合[J].西部论丛,2010,09:70-71

篇三: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及对策

  一、银行信贷风险的种类

  (一)违约风险:这个是主要风险之一,主要是因为借款人的违约,包括借款人有意无意的无力偿还,导致银行不能按期收回或者不能足额收回,而使银行蒙受巨大损失。(二)市场风险:是因为金融市场价格的变化,如利率、汇率的变化而使银行收益减少,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这类风险也不少。(三)政策性风险:这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一种经济手段,如中国人民银行采取的紧缩货币信贷政策。(四)国家风险:如果银行从事跨国信贷业务,还要受到当局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由此而导致的借款人无力偿还或者不能按期偿还而发生的风险。(五)其它:此外还有同行业之间竞争而发生的竞争风险,以及经营风险,政治风险等。

  二、产生上述风险的主要原因

  由于国外银行的涌入,给国内银行带来巨大的压力。另外在激烈的竞争压力下,许多银行缺乏对被贷款人事前的分析,同时也缺乏事中的监督与事后的跟踪管理。还有对抵押物估值过高,进而虚增了资本价值。再有有的银行贷款领域过于集中在几个领域里,从而形成“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样势必产生很大风险。最后对于风险评估不够到位,同时也缺乏有效的风险预案防范。具体如下:(一)对被贷款人的分析不够。许多银行为了完成业绩,他们对申请信贷的客户门槛要求低,几乎具有法人资格或者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均可以进行信贷请求,这就增加了银行的风险成本。另外银行为了竞争,对贷款的企业在签订合同前没有深入调查企业的财务报表,没有具体地掌握企业的活力以及偿还能力,甚至还出现了帮助企业弄虚作假的事情,之后草率签订合同。同时在合同运行期,也没有对企业进行必要的监管。在事后也没有对企业进行跟踪催款,这些给银行运行带来极大风险。(二)抵押物高价估算。随着抵押形式的多样化,实物抵押在银行也成为普遍现象。这就有实物价值的估算问题,一个是人为的原因,故意过高估算实物价值。另一个是客观原因,使实物价值降低,如股票做为抵押物,当股票价格急剧下滑时,银行受到影响较大,恰好这时,企业又没有其他抵押物,则银行经济损失巨大。(三)贷款对象过于集中。许多银行,高尖端的客

  户比较集中,就那么几个,所以贷款也就比较集中。如有的银行集中给大型央企或者国企贷款,有的银行专门给房地产企业贷款,这种“鸡蛋放一个篮子”的做法给银行带来不小的风险。我们知道现在经济全球低迷,尤其是房地产企业,即便是国企,破产的也比较多,那么一旦有一家出现问题,则连锁反应现象就会出现。(四)风险评估不够到位。人们都说在利益面前容易被冲昏头脑,银行似乎也这样。许多银行没有对信贷运行的程序以及方法进行评估,也没有对运行的结果进行评价。再加上对客户的信用等级没有详细的划分,这样对客户以及对金融市场都没有很好的评价,也没有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风险预案,这对银行,乃至银行体系产生巨大影响。

  三、加强银行信贷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强化自身队伍建设。发生信贷风险,的确有一些我们无法预测的客观因素,但是我们银行人员有推卸不掉的责任,如工作不够认真,审阅不够仔细,法律意识淡薄,责任心不强等原因。因此我们一定要加强内部队伍建设,提高全员的综合能力,不但要具体业务强,职业道德更要高尚,要严把审查审批关,将风险从最根上降到最低。(二)细化管理,严守准门槛底线。在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前提下,银行要从最基础的准信贷门槛抓起,严守风险底线。那就是强化客户底线的约束,不超越规定范围,同时还要对金融市场进行很好的调研,对客户进行很好的了解,并及时地向有关领导反馈客户的经济能力、偿还能力、运营能力等各项财务指标,综合分析客户的财务报表。银行一定要按照程序稳步地签订合同,并及时反馈合同的履行情况,更要跟踪客户的后期债务偿还情况,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督。(三)正确地评估抵押物。对于抵押物,如果是流动资产,银行要及时地进行检测,如发现贬值现象,银行要及时地采取必要措施。如果是固定资产,银行在评估时,要通过正当的法律渠道,合理评估,切莫被收益冲昏头脑。(四)完善风险管理制度。首先要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并且要成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定期召开风险管理大会,以便及时地了解掌握银行信贷风险状况。其次要定期地出具风险监测报告,要起到信贷风险管理“提示和化解”在风险之前的作用。最后要落实制度的执行,一定要做到执行到位,分管到人,责任到人。(五)风险评估要给力。这里的风险评估,包括对金融市场的评估,也包括对客户的评估,还包括对自身银行的自我评价。在金融市场进行评估时,还要考虑到国家对宏观政策的调整,对外进行信贷时,还要考虑汇率的调整以及各国的国情。对客户进行评价时,要在全面评价客户的整体情况下,重点评价客户的一些主要指标,做到既有全面,又有侧重点。在对自身进行评价时,要根据内控要求进行逐条核对,真正地做到自我完善、自我监督、自我控制。

  四、结语

  总之,信贷是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我国银行的确存在很大的信贷风险,强化信贷风险管理是银行的责任与义务。我们要在不断完善风险机制的前提下,为社会单位与个人提供好信贷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国银行业协会.解读贷款新规.[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2]刘明浩.商业银行授信风险管理[J].金融研究,2010(5):4.[3]王志瑞.商业银行审查审批模式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

篇四: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浅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不断加大贷款规模,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同业竞争也在日趋加剧,虽然近年来我国出台了很多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加强了金融监管,但是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尤其是近年来伴随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以及环保力度的加大,传统产能过剩行业逐步退出舞台,致使信贷资产存在着诸多风险隐患,加大了信贷风险管理的难度,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和行业地位。因此,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日趋激烈的同业竞争,商业银行只有切实做好信贷风险防范工作,提升信贷风险管理水平,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对策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会信用缺失和信息不对称。

  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信用缺失现象较为严重,为了掩盖贷款挪用现象,部分企业缺少诚信,片面追求企业规模,跨区域经营、跨行业运作,不惜在财务报表上做手脚。从而导致企业盲目扩张风险和第二还款来源风险,加重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与此同时,信息不对称导致商业银行对企业的准确信息难以全面掌握,只能在已经掌握的客户信息基础上进行分析、研判。除此之外,信息不对称导致贷款风险评估的秩序性以及科学性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同时由于客户信息缺失导致商业银行审核客户信用的成本提高、审核出错的情况时有发生,加大了信贷风险的发生。

  2.部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意识较差。

  随着同业竞争的日趋加剧,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竞争可以说是到了白刃化程度。在此情形下,部分商业银行为了追求信贷规模和市场份额,通常会置合规理念于不顾,有的貌似合规管理,其实也仅仅是从形式上实现了合规。更有部分商业银行急于提升业绩,贪图眼前利益,盲目追求所谓的大机构、大企业。贷款前不深入企业做详细的调查研究,即便是调查也是走走过场,贷审会形同虚设,贷后管理更是不到位,这种重贷轻管的现象有着巨大的信贷风险隐患,将会直接导致信贷风险的发生。

  3.缺乏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

  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发展起步较晚,信贷风险管理机制并不完善。尽管国家近几年出台了许多相关的法律法规,但在具体贷款业务中操作性并不强,没有对商业银行的贷款行为进行相关的立法约束,从根本上起不到保护借贷者与商业银行双方的合法利益的作用,比如商业银行的抵押贷款、质押贷款等与借贷相关的立法制度内容过于空洞,商业银行抵押品的保全、拍卖、处置上仍存在很大的困难和问题,有待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与此同时,商业银行以及上级单位的内部控制执行力度也不够严格,使得商业银行与借款人双方可能会存在互相不信任的情况,从本质上存在信贷风险管理漏洞。

  4.地方政府干预商业银行信贷业务。

  近几年来,随着商业银行法以及其他相关配套法律法规的陆续出台,地方政府直接干预商业银行放贷的行为大大减少,但并没有完全杜绝。比如地方政府为了维护地方稳定,有时也会人为地干预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要求商业银行积极支持地方企业的发展,即使地方大企业出现不良贷款也不能如实向上反映,不得减少和退出贷款额度,不得对该类企业进行诉讼等等,这些都会导致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发生。

  二、针对以上问题,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应采取以下防控对策

  1.提高信贷风险管理意识,认真做好信贷“三查”工作。

  商业银行要想搞好信贷风险管理工作,就必须提高信贷风险管理意识,下大力做好信贷“三查”工作。首先,商业银行信贷人员应当在贷款前加强贷前调查,利用大数据等金融科技带来的便利,获得客户信贷数据,全面了解客户的生产经营情况,调查企业经营成果的真实性,通过考查贷款申请人自身现有的房屋,车辆,公司等资产来判断其是否具备还款能力。与此同时,对担保企业的担保能力进行考察,加强对第二还款来源的调查,重点调查担保企业是否存在盲目扩张风险,是否涉及高利贷,对抵押品进行准确评估,严防抵押价值高估的行为以及抵押人是否擅自处分抵押物等。重點关注担保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贷款情况以及对外担保情况,以此确保担保能有效缓释风险。其次,强化“贷中审查”。商业银行信贷审批人员要认真查找信贷业务的风险点,判断客户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设计授信方案前合理预判风险,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第三,商业银行自身也要加强对贷后业务的管理,将信贷风险管理落实到专人、专岗,加大贷后管理力度。

  2.完善商业银行贷款法律监督制度,优化商业银行信息管理系统。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可依据的目前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在特定时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法律条文出现针对性不强、可操作性差等问题,需要立法部门加以修订和完善。除此之外,商业银行要优化商业银行信息管理系统,力求信息管理系统与现有的业务发展相匹配。一方面,新的商业银行信息管理系统应当有效地对用户的交易数据信息进行存储与调用,突出风险管理模块,设定风险预警指标,将客户的借款、利息等数据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有效监控客户的流水状态。除此之外,商业银行应当加强对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工作,严格保护客户的私人信息,防止信息泄露事件发生。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结合第三方数据公司提供的辅助数据,利用计算机系统实现半自动化的信贷审批,并且辅助审核人员进行有效决策,有效降低信贷风险。

  3.密切关注宏观经济走势,加强授信政策的管理。

  宏观经济走势在一定程度上对信贷业务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工作中要密切关注,尤其是在经济调整周期时更要加强对产业政策、区域政策、环保政策的研究,要强化对政府性债务、地方国企、两高行业、产能过剩行业、房地产行业的风险研判,从而制定出符合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规律的授信政策,避免系统性金融风险。首先,商业银行要调整信贷理念,优化信贷结构,严控大额贷款。在信贷业务工作中要始终坚持适度授信、统一授信、审慎授信的原则,严防过度授信,更要防控多头授信。其次,在加强风险管理的同时,要对不良贷款实行尽职免责、失职问责的管理机制,对新发放贷款形成的风险实行零容忍,从重追责。

  4.杜绝政府行政干预,有效维护信贷安全。

  地方政府牵头组织一些银企活动无可厚非,要求商业银行加大对地方支柱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本身也没有错,关键是地方政府不要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进行干涉。地方政府在支持地方经济的同时,也要站在商业银行角度上考虑问题,不给企业提供信用庇护,让商业银行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减少甚至逐步杜绝政府行政干预信贷行为,这样才能够有效维护商业银行信贷安全

  【参考文献】

  [1]赵焕军.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控[J].经营管理者,2017(2).

  [2]德央.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J].现代商业,2018(2):124-125.

  [3]陈丹.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控[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213-214.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推荐访问: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措施 银行 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