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劳动力素质7篇

时间:2023-05-10 17:55:05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提高劳动力素质

  

  提升劳动力素质将人口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

  劳动力资源数量上的优势将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剧逐渐消失。

  挖掘人口红利,必须在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数量优势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劳动人口的质量,增加人力资本存量,将人口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提升劳动力的身体素质。

  健康的体魄是劳动力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的基本前提。

  统计数据表明,甘肃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卫生事业发展严重失调。

  为此,甘肃省必须立足省情,统筹谋划,以保障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加大卫生投入和卫生人才培养力度,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卫生服务能力和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提升劳动力的教育水平.教育事业是培养人才、开发人力资源的根本途径。

  甘肃省教育总体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薄弱,城乡发展不平衡,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必须从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战略地位的角度出发,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切实发挥政府的公共教育服务职责,建立教育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全面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

  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特别要注重强化能力培养,拓展多元化人才成长通道,着力提高劳动力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提升劳动力的技术技能水平.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劳动力的技术技能水平直接决定着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从总体上考察,甘肃省

  劳动力的技术技能水平相对较低,专业人才特别是高技术人才非常短缺,对经济社会发展构成了严重制约。

  从实际情况出发,甘肃省在加大技术创新投资力度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和推广先进适用性技术,应当是提升当地劳动力技术技能水平的最有效的方式。必须针对技术推广的范围和受众情况,建立覆盖特定领域和行业的省、市、县、乡乃至村社级的技术推广机构或中心,构建完备且高效的技术推广体系。

  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技术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劳动力研发、吸收和转化先进适用技术的能力,同时努力提高技术推广人员的待遇,吸引高素质人才充实到技术推广队伍中,不断提升技术推广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

篇二:提高劳动力素质

  

  职业教育:为我国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高做出贡献社会上有很多人看到身边人是职业院校毕业的,会有轻视的心理甚至进行排斥。那么何至于此呢?究其缘由,其实症结在于公众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存在偏差:职业教育不被看好,是九年制义务教育没有学好的人,才会去选择的“失败者的教育”。有很多人也误解了”普职分流”,很多人认为是要把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进行分层,这无疑加大了家长们的恐慌,加剧了学习考试的竞争,不同程度影响了“双减”目标的落实。由此可见,大多数人还是有着“学而优则仕”等传统观念,并且深受以选拔为导向的教育评价制度的影响,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并不高。所以,我国教育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与方法,旨在加强我国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培养更多技能型人才。

  不仅要加强学生们的技能培训,还要注重社会人士的职业技能培训指导。部分社会人士相比较于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已经没有当初对职业的幻想,生活压力也比较大。所以选择通过职业教育的技能培训,提升自身的技能,更好的适应时代变化对员工素质的要求。所以开放化的职业教育,用“驾照学考”的模式发展职业教育。目前,职业教育迎来了“春天”,有很多获得官方授权的机构应运而生。他们以入学无门槛,学时无期限,教育不脱产的模式,彻底把当前注重学历证书的职业教育调整到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真正的职业教育上,这有利于激活国内的职业教育市场,帮助数以千万计的拿着一纸证书,求职无门的学生找到心仪的工作;帮助社会在岗员工以及下岗人士,增强自身技能,帮助他们取得职业之路的进步。职业教育培训平台加强学历教育和专业性技能教育的并行,将职业文凭向全社会开放,不设置门槛,为我国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高做出贡献。它们将职业教育的精髓与市场和企业紧密关联。推进职业教育市场化,培养出更适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篇三:提高劳动力素质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提高劳动力素质解析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提高劳动力素质

  摘要:加快转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关系我国经济发展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随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将会直接引社会职业在数量、种类、结构等方面发生变化,从而相应地要求通教育培训等方式加快提高劳动力素质。

  关键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劳动力素质;职业教育;继续教育

  一、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产业结构是产业经济质的规定性,意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一个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历史进程中所面临的永恒课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我国2008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这充分说明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经济的战略选择。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分工细化而产生了许多的生产部门。这些不同的生产部门,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会在增长速度、就业人数、所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因此,在一个经济实体当中(一般以国家和地区为单位),在每个具体的经济发展阶段或发展时点上,组成国民经济的产业部门是不一样的。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一个产业结构战略调整的新时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为客观要求。

  首先,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是从“经济增长”到“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经济增长是一个偏重于数量的概念,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包括产品或劳务在内的产出的增长。而经济发展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又包含质量的概念,它意味着随着产出的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政治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投入结构、产出结构、产业比重、分配状况、消费模式、社会福利、文教卫生、群众参与等在内的变化。②正如经注学家赫立克和金德尔伯格(HerrickB,Kindleberger,1983)所说,“经济增长特指更多的产出,经济发展不仅指更多的产出,还指和以前相比产出的种类有所不同以及产品生产和分配所依赖的技术和体制安排上的变革”。

  其次,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我国过去的经济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低级产业结构,靠生产要素大量投入和资源消耗来实现的,这也使得资源和环境成为我国经济今后可持续发展的两大“瓶颈”。要构建一个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就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实现经济增长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第三,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是走新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传统工业化的特征是大量消耗资源,包括能源、原材料自然资源以及有形资本的消耗等,造人口失控、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而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与优化和升级产业结构的方向相统一。

  1/3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提高劳动力素质解析

  第四,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必然要求。现代服务业在相当程度上把工业中研发、设计、服务等内容包容在内,成为一个国家产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推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提高劳动者素质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在要求

  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的进程中,将会直接引起社会职业在数量、种类、结构、要求等方面的变化,从而相应地要求加快提高劳动者素质。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国需要按照“有利于扩大就业,增加就业岗位”的原则确定鼓励类产业指导目录的重要原因。当然,这也与党的“十七大”要求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是内在相统一的。

  产业经济理论指出,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会有着不同的主导产业(见表1)。而劳动力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其数量和质量都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生重要影响。能否为新的或发展扩大中的产业源源不断地输送劳动力,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重要条件。一是在劳动力供给数量过分充裕时,政府受“充分就业”这一宏观经济政策的制约而将支持劳动集约型产业的发展放在较为重要的地位;反之,在劳动力供给数量相对紧缺时,政府除了采取鼓励劳动力流入和输出资本的政策外,就是支持资金集约和技术集约型产业的发展,试图以产业结构的升级来解决劳动力要素供给的不足。二是劳动力供给的质量同样也影响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劳动力在产业间的移动不仅要有量的保证,而且要有质的保证,即教育和训练的水平、掌握高度技术和技能的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有较高质量的劳动力供给,就能发展技术集约程度较高的产业。20世纪末至今的两大潮流为我国在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源,其一是我国大学的大规模扩展,提供了大量的收入水平要求较低的高技术劳动力,其二是跨公司日益把研发中心设立在我国,技术外溢逐步加速。

  不过,我国的人力资源状况仍不容乐观。据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06年人才蓝皮书《中国人才发报告No.3》,从人才队伍、人才投入、人才产出和人才环境四个要素的研究表明,在中国、美国、日本、德国、俄罗斯和印度六国人才国际竞争力排名中,中国位居第四,仅排在俄罗斯和印度之前,属于第三层次,远低于排在第一位的美国(见图2)。因此,要加快发展我国经济,就需要加大培养和提高满足于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的劳动力素质。

  三、按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加快提高劳动者素质

  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劳动者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和提高劳动技能。这是因为,一方面,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随着产业结构调整而来的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将淘汰一些原有的工作岗位,同时创造出新的职业岗位,劳动者需要提升自身素质以适应工作岗位的变化。据统计自l989年到现在,美国2/3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提高劳动力素质解析

  已有3600万个工作岗位消失了,一些行业甚至永远消失了,比如传呼机行业无情的被手机行业取代。另一方面,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来的职业岗位变化对人们的工作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尚不清楚个电脑为何物,那时许多工作也无需电脑操作技能,而今天人们却在工作中一刻也离不开电脑了。

  提高劳动者素质关键是要切实采取措施培育适合产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一是要夯实高等教育在培育人才中的基础作用。据统计,自1999年我国决定大幅度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起,至2006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在校人数2500万人,毛入学率为22%。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今后要按照经济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对人才的要求,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加强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教育培养适应人才需求结构。二是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结构中培育人才的重要性。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2007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基本实现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这既是我国教育结构的一次重大战略调整,也是我国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必然反映。三是要充分发挥继续教育在人才结构调整优化中的作用。继续教育通过改进受训者的知识、技能、态度,从而达到开发受训者的潜能,提高组织效能的目的。它既是对以前所接受的教育的补充和完善,克服知识老化的弊端,同时又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和补充、扩展、深化更新知识为主,注重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和理解力,不断开发人的潜力和创造力,不断修正受教育者的思维方式,从而提高劳动力素质以满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

  注释: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Z].(2007-10-15)。

  ②谭崇台.发展经济学[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3:6.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J].(国发[2005]40号).

  [2]李悦.产业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孙福全.产业经构调整微观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4]林善炜,周松峰.环境友好型产业[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5]张帆等.产业经济学知识读本[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

  [6]杨公朴.产业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7]杨治.产业经济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3/3

篇四:提高劳动力素质

  

  简报劳动力素质大提升(样例5)

  第一篇:简报劳动力素质大提升

  劳动力素质大提升,村民喜上心头人心正

  近期,为了有效提升村民劳动技能,巩固提升脱贫效果,确保扶贫精准到位,本着“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原则,红河镇人民政府联合彭阳县扶贫办、彭阳县科技服务中心等部门组织开展了手工编织、刺绣等劳务培训,村民参与培训的热情高涨,学起手艺来更是恐有不精。此次共有5个村297人参与培训,不仅有效的利用了农村剩余闲置劳动力资源,更是为村民提供了一种新的收入方式,群众纷纷拍手叫好,并且希望能够有越来越多的培训进入村子,为村民脱贫翻身提供契机!

  第二篇:素质提升

  和顺县投资促进局干部能力素质

  提升方案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与先进性、纯洁性建设一起作为党的建设的主线提出来,这不仅是对全体党员干部发出的号召和要求,也充分说明我们党的高度清醒和自觉。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纯洁党的队伍,提升队伍素质,不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目的,也是群众的期盼和要求。为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和要求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好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作出的重大工作部署和要求,紧紧围绕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突出为民务实清廉的主题,明确目标任务,切实加强全体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把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作为切入点,着力提升干部素质能力。加大工作力度,努力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为群众满意工程,实现全县党风政风明显好转。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全党同志的思想和行动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使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具有广泛、深厚、可靠的群众基础。总体上看,当前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情况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也是好的,广大党员、干部在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中冲锋陷阵、忘我奉献,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肯定和拥护。这是主流,必须充分肯定。要打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基础,就要不断提升干部素质和工作能力。

  二、实施步骤

  干部素质能力提升工作分三个阶段实施:

  (一)摸清底细,制定方案。在干部素质能力提升工作期间,认真梳理分析干部素质能力的基本情况和症结,逐项对照中央、省市县委的部署要求,逐一制定详细具体、责任明确、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内容包括行动计划、推进措施、责任人、检查评估、监督问责等,确保各项提升措施实在、管用、有效。

  (二)全面推进,狠抓落实。各专项整治工作要对准突出问题,从具体的事情入手,分批集中进行专项整治。对已经开展整治的要巩固整改成果、防止反弹,尚未完成的要加大推进力度,年内见成效;还没有开展的,要抓紧制定实施方案,组织工作力量,尽快动员部署。

  (三)检查评估,监督问责。通过专门机构督查、群众评价等方式,对各专项整治工作的进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通报情况,进一步增强专项整治工作的成效。强化正风肃纪,对照中央要求、省市县委的部署,参照上述阶段,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开展自查自纠,抓紧制定和实施本单位的干部素质能力提升工作,先动起来,先改起来,为下一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边整边改打好基础。

  三、保障措施

  一是进一步丰富教育形式和内容,让思想更纯洁。要进一步丰富教育内容和形式,活跃党内民主空气,认真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

  武器,把教育实践活动与解决基层实际问题相结合,与引领科学发展的实践相结合,与开阔思想提高境界相结合,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进一步纯洁党的队伍,为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提供坚强有力的思想和组织保证。

  二是在发展党的先进性上下功夫,让能力再提升。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要用最新理论成果、最新科技知识武装党员队伍,号召全党要用法治的、市场的、科学的、开放的思维方式推动改革实践,推进各项改革政策措施的落实,以自新、自强的精神,同心同力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不辜负人民群众的重托和希望。

  三是创新形式,突出重点。为进一步提高全体党员和干

  部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文化素质,在学习培训方式上,采取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授课与座谈交流相结合;党的理论知识和时事政治学习相结合,重大工作会议精神和疾控业务知识学习相结合等方式来开展。在学习内容上,突出重点,贴近实际,根据三个“三分之一”的比例统筹安排好学习内容,即坚持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占三分之

  一、各级党的群众教育实践路线活动有关文件和讲话精神占三分之

  一、疾病预防控制业务技术知识占三分之一。并以“疾控要发展,我该怎么办”、“疾控要发展,你该怎么办”系列活动为主题,组织中层以上干部学知识、谈体会、转作风、谋发展,达到了“开眼界、换脑子、拓思路”的目的。

  四是认真解决发现和反映的问题,让群众更满意。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走不走过场、群众满意不满意主要取决于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力度。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增强危机意识、责任意识,放弃侥幸心理、得过且过的思想,真正放下身段、重新审视、静心反思、有所顿悟,及时梳理同志和群众反映的问题,认真研究解决方案。每个党员应该清楚只有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才不至于酿成大的事端。

  第三篇:新型工业化背景下提升贵州劳动力素质的措施

  新型工业化背景下提升贵州劳动力素质的措施

  一、贵州新型工业化:对传统工业化的扬弃

  在西部大开发和反贫困的号召下,贵州的工业化速度加快,煤炭、电力、冶金、机械、化工等工业部门发展非常迅速,工业化经济总量水平也呈上升之势。在为我们取得的成绩欢欣鼓舞时,我们必须面对这样一个现实:贵州的工业化一直属于典型的资源消耗型经济。在贵州,工业以能源、原材料尤其是高能耗产业为主,主要是基于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初级加工,而交通运输业的货运则以初级产品尤其是初级矿产资源为主。

  在工业方面不容忽视的是,贵州生产方式总体上还是很落后,企业规模小,生产设备落后而且陈旧,所以致使资源利用效率低。这些因素使得环保压力很大,关、停、并、转这些整改措施并未使工业“三废”排放情况有所改观。可以说,贵州走的是一条传统工业化道路。

  贵州要想改变这种消耗型的工业化现状,就必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是相对于传统工业化来讲的。传统工业化不仅包括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工业化,而且也包括我国以前走过的工业化。传统工业化是一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靠增加自然资源、资本和劳动等资源投入实现经济的增长。由于传统工业化实现的经济增长以资源消耗为驱动力,所产生的工业化经济水平不高,效率低下,是一种不可持续发展方式,对生态环境破坏极为严重。因此,贵州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过渡到集约型,依靠效率的提高来实现经济的发展。

  贵州的新型工业化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信息化来带动,实行创新驱动发展,以效率提高为核心,充分发挥贵州人力资源优势,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一切发展要依靠人,一切发展要为了人,人的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目的,这“摒弃了传统发展观见物不见人的单纯物质主义倾向,把发展的终极关怀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对贵州来说,先搞工业化,再搞信息化,这耗

  时会太久,不利于贵州加速发展。所以,贵州必须走工业化和信息化相结合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和利用信息产业、软件业等新兴产业,让这些新兴产业以极强的渗透力同传统工业结合,提高传统工业的生产效率,然后再利用强大的工业来推动信息产业、软件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贵州必须通过结构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机制来实现新型工业化,因为新型工业化的驱动力在于创新,贵州应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贵州的新型工业化的核心目标是提高效率,因此必须依靠人力资本、知识、技术和制度等非物质性要素来提高效率,而不能重走依靠资源、资本、劳动等传统物质性要素来实现经济增长这条老路了。总之,贵州的新型工业化必须依靠高素质的劳动者,以劳动者的能力为本位,加快人才培养,充分发挥劳动者的创造力。

  二、历史: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史

  贵州新型工业化必须以劳动者的能力为本位,其根据何在?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社会历史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史,其在历史进程中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基本阶段:前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中,人的能力发展具有“原始的丰富”性。在马克思看来,个人的社会关系在人的发展的早期阶段是贫乏的,人的发展在早期阶段之所以具有“丰富性”在于那时人的活动还未分割。“单个人在共同体中,同他人还共同从事多种或一种活动的各方面。”然而,在马克思看来,原始丰富中有其“原始”性,因为人的能力有其局限性,发展不自由,只限于一定范围(共同体)内。马克思认为,之所以会如此的原因主要在于社会分工还没有出现,因此未形成丰富的社会关系。因此,马克思这样说道:“在发展的早期阶段,单个人显得比较全面,那正是因为他还没有造成自己丰富的关系。”在人发展的早期,个人对特定的共同体有极大的依附性,且被局限于特殊的社会职能上,还与共同体发生特定的社会关系。共同体有其普遍性,但这种普遍性是局部的、地域的和传统的,因而不是充分的,这就是所谓的“人的依赖”。

  在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分工更加细化,机器大工业使工人成为机

  器的单纯的附属品。随着社会分工和交换的出现,创造物质生活条件和发展社会物质财富便成了人之目的。“个人力量成为物的力量,个人间的关系成为物的关系,人的个性成为物的个性,人的劳动力也成为物的牺牲品。”于是,就产生了“物的依赖关系”。人只有依赖或通过物,才能得到表现和确证。

  这种依赖关系是一种独立的社会关系,与外表上(法律、市场上)独立的个人相对立。这种“物的依赖”的社会关系作为人的条件限制、统治着个人,成为彼此分离的个人无法驾驭的社会力量,还使得人的劳动力成为资本家的资本,从事着其不愿从事的劳动。所以,这种物的依赖关系使人的独立表面化,限制人的个性发展。但是另一方面,物的依赖关系为社会形成了较丰富而全面的需求、能力和社会关系,为向共产主义过渡准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在马克思看来,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个人能力发展之总的本质特征,就是个人能力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说道:“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即在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的唯一的社会中,这种发展正是取决于个人间的联系,而这种个人间的联系则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即经济前提,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必要的团结一致以及在现有生产力基础上的个人的共同活动方式。”在这里,“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就是个性的自由发展。这种自由个性之所以能够实现,正在于其以个人间的联系和人的能力全面发展为基础和条件。

  “经济前提”是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与共同所有的统一,每个人都占有、支配生产资料,因而给个人发展其自由个性提供了物质生活条件。“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必要的团结一致”乃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只有在联合体中个人才可能有个人自由,所以个人间自由平等地联合成真实的集体。“在现有生产力基础上的个人的共同活动方式”就是个人表现其生活之共同的生活方式。在这里,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是个人发展其个性的基础,在生产过程中个人可以自由地表现、发挥和实现其个性和内在本质力量。总而言之,“个人间的联系”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占有支配地位,异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物的依赖”。更为重要的是,“个人间的联系”是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这是自由个性的基

  础,是一种比“物的依赖”更为进步的“能力依赖”。

  三、提升贵州劳动力素质的应对措施

  贵州的工业强省战略的落实关系到我省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大局。然而,贵州的新型工业化必须依靠高素质的劳动力来推进和实现,这才是我省工业化的竞争力之所在。为此,我省应该:(一)增加教育投入,优化教育结构

  第一,加大对教育的投资。以教育投资为主的人力投资要比物质投资更能推动贵州新型工业化,尤其是教育投入太少、劳动力素质低的贵州更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资。所以,我省应大幅度增加财政教育经费的支出,多渠道地筹集资金,还可以运用信贷、金融等手段促进贵州的教育事业。第二,优化我省的教育结构,合理地确定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等不同教育形式的比例。我省在强化基础教育、积极发展高等教育的同时,还要大力发展技工学校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各级各类的职业技能培训教育,以适应贵州新型工业化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要。贵州经济发展最大的难题之一就是劳动力不能满足新型工业化的需要。因此,贵州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立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功能齐全、师资水平高、培训设施和手段先进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综合基地,并以此为龙头,逐步形成高、中、初三级职业技能培训网络”。与此同时,我省应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努力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水平。贵州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高文化水平和高职业技术水平的劳动者,加大教育投入和优化教育结构是我省必须尽快落实的工作。

  (二)建立健全贵州人才开发机制

  鉴于贵州人才紧缺的现状,我省应坚持打造内部人才为主、引进外部人才为辅的方针。我省要树立尊重人才、善待人才的重要意识,积极打造和留住本省人才,避免本省人才“孔雀东南飞”。贵州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培养内生性的人才。既要打造在贵州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具有“领头羊”作用的高技术人才和高水平管理人才,还要通过教育、培训打造能“干中学”的一般人才。“此外,还要通过事业留人、情感留人、待遇留人、环境留人等措施,使内生性人才扎下根来,防止人才流失。”与此同时,贵州还应积极引进本省欠缺的外部技术、管理人才。

  我们引进的外部人才要与我省工业强省战略紧密结合起来,应防止因盲目地引进造成资金浪费和人才浪费。此外,我省还应建立健全公平、公正、公开地选拔优秀人才的机制,改善和优化人才的开发和使用环境,这是我省用好人才的前提条件。更为重要的是,我省应建立健全以激励为导向的薪酬分配机制。我省要使用好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应有价值,建立具有激励功能的薪酬分配机制,改变工资低、待遇差、薪酬分配机制缺乏激励功能的现状。

  第四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总结

  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总结

  20**年天凝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在县府农培领的精心指导下,在镇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根据县委县府2010]55号《关于2010年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的工作意见》和善农培办2010]4号《关于实施农村“两创”实用人才培训项目的通知》,善农培办2010]5号《关于2010年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的文件精神和要求,天凝镇党委政府把本地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任务锁定由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担当。

  继续加大投入力度,镇财政在不宽裕的情况下按年初财政预算全年下拨成教经费28万元,培训经费8万元,合计36万元,其中近14万元用于成校添置培训教育设施。培训经费专项用于本地农村劳动力的各类培训,培训对象在培训过程中不但享受全额免费而且还得到每天20元的培训补贴,确保了各类培训顺利进行。

  继续加大办班力度,党委宣传委员根据成校的年初培训计划协调政府有关部门合力协作,并经常召开镇农培办领导小组列会,经常关心和督查成校的培训情况。镇成校真正发挥了培训基地功能,较好地完成了本的培训目标任务,全镇共举办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23期,培训本镇农村劳动力1974人(其中妇女1207人,占培训总数的61.1%),县府全年下达我镇总培训任务数1558人,我镇实际超额完成416人。其中农业专业技能培训任务数600人,实际培训数600人,完成率是任务数的100%;农民转移就业资格培训培训任务数420人,培训后转移就业数是300人,均100%完成;后备劳动力培训任务数38人,实际完成40人,超额2人;“双证制”培训2009生获绿证70人,2010生获绿证246人。2010生246人全部通过文化课考试,按综合学分要求150人予以今年双证毕业,100%完成任务数。培训后参加考证1294人,其中总获证的有1170人,其中职业资格证书的有480人,结业证290人,绿色证书416人,获证率是培训总数的59.2%。

  总之,天凝镇2010较好地超额完成了县下达的培训任务,取得了实际、实用、实效的成果。回顾2010年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作如下总结。

  一、天凝镇成校培训基地的设施建设

  天凝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镇成校基地的设施建设,投资600百万元建造了占地面积达10.96亩,建筑面积达2815.4平方米的成校培训教育大楼。内有标准电脑房一间,四间培训室能容纳516名培训学员同时授课,三间培训室都配有多媒体。备有多用复印机1台,打字、印照机各1台,照相机2只,广告显示屏1块,有一间498平方米的图书馆,拥有近2万册图书,内设成人阅览室和幼儿阅览室,一间18台电脑的电子阅览室。四间体育健身活动房,5间办公用房,8台办公电脑,1间档案室,电教设备齐全,整幢教学大楼室内装有空调23台。校内有能容纳2500观众席的塑胶灯光篮球场一个,排球场一个,有一块1000多平方米的休闲健身绿化园。一流的设施,为全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过硬了我镇成校农村劳动力培训机构的设施建设标准。

  二、师资队伍建设

  天凝镇的劳动力素质培训有一副较强的领导班子,有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素质精、作风正、既能胜任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担当理论知识教学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配有4名专职人员,6名兼职人员负责日常工作,17名外聘兼职教师均在县社区教育学院、县社保局、县农经局、县文体局、镇领导和镇中小学教师中聘请,其

  中6名农技人员担岗任教。实践证明,由于教师队伍落实和稳定,才能得到较好的教学培训效果,赢得了广大受训学员的信赖,真正使成校的教育培训顺利进行,成为广大农民的知识库和人才库。

  三、本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资格鉴定培训

  1、计算机中初级技能培训

  为进一步提高本地劳动力的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根据农民踊跃报名有423人要求学计算机技术的实际。成校按片社区精心设计划分三个培训点,即杨庙片在杨庙中学机房,天凝片在天凝小学机房,洪溪片在镇成校机房,这样方便了广大学员在家门口就能学计算机技术。三个教育培训点均特聘了中小学有计算机专业和特长的老师担任辅导员。7月19日—20日分别在三个教学点举行了开班仪式,社保局技能鉴定中心吴寅林主任、镇人大张培根副主席、劳保所沈丽娟所长分别在开班仪式上作了重要讲话,成校负责人毛其荣分别对本次培训的实施意见进行解读,辅导老师代表、学员代表分别在会上作表态性发言。三个教学培训点由于辅导老师的努力和学员配合,大家冒着酷暑和机房的高温,经过7月19日—8月12日20多天日夜教与学,400多名学员经过4天的操作考试,由307人取得合格成绩,其中有110名学员考出了中级合格成绩。本次培训圆满地达到了预期目标,培训后由250名学员持证上岗成为企业中层管理人员,为农民的转移就业打开了绿色通道,也为天凝工业经济的发展输送了企业管理实用人才。

  2、仓库保管员初级技能培训

  天凝镇政府领导、镇工办领导非常赞赏和支持成校举办“仓库保管员初级”技能培训,并通力合作鼎力相助圆满完成本次培训任务,取得了理论考和实操考的优异成绩。本次121名培训人员全来自天凝籍的企业仓库保管员和各村优秀富余劳动力。9月20日—27日为集中培训时间,成校特聘了XX市技工学校高级讲师谢老师前来讲课,采用了1+x职业技术职业资格培训仓库保管员初级教材。谢老师利用多媒体,理论结合实际的讲课和一直穿插到学员中去为大家答疑解惑,受到学员们的一致好评,121名培训学员全部获得了由国家劳动部门认可的仓库保管员初级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后由50人成为持证上岗的企

  业职工。综上二期转移就业技能培训,有参训人员544人,考试合格420人,培训后转移就业300人。全面完成了县府下达我镇2010年420名培训后获证任务和其中300名转移就业的任务数。

  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

  天凝镇成校贯彻学习善农培办【2010】5号关于XX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方案的文件精神。根据我镇雪菜生产和加工基地享有国内声誉特色的实际,为进一步使广大菜农提高就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在雪菜生产基地的光明村和新联村招收120名菜农开办了蔬菜园艺工培训班。培训班分二个班即光明村班80人和新联村40人,为了方便菜农就近学技术培训地址分别放在各自的村部会议室,班长均由光明村书记周建伟和新联村书记沈燕丽兼任。4月28日举行了开班仪式,镇农业镇长樊根强强调了本次培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培训希望,成校负责人毛其荣对本次培训实施方案进行了解读,村书周建伟再三要求学员珍惜机会保质保量完成本次培训任务以优异成绩争取人人获得蔬菜园艺工初级证,为科学生产优质雪菜打出中国雪菜品牌而努力。学员代表对本次培训也作了表态性发言。最后由县农经局科教科郁新伟科长上了第一堂课内容是培训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并解读了阳光工程培训优惠政策。

  蔬菜园艺工培训分别邀请了镇农技站朱国荣进行蔬菜无公害知识讲座1天,农技站徐明川蔬菜防病除虫技术讲座2天,农业镇长樊根强对初级蔬菜园艺工理论知识鉴定进行解读辅导1.5天,农技站徐明川对蔬菜园艺工初级技能操作要求进行讲座辅导1.5天。10月25—26日60名学员全部通过了理论考试和实操考评,12月10日对剩下的60名通过了结业考试,使本次培训的120人中60人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书,60人获得结业证书,整个培训取得了圆满成功。

  五、创业创新实用人才培训

  贯彻学习善农培办2010]4号《关于实施农村“两创”实用人才培训项目的通知》精神,紧紧围绕我镇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人才需求,排摸我镇农民的生产能手、经营能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行业协会带头人。先后分批组织三个班进行培训,其中“东麟湖雪菜加工能人”培训40人;“东麟湖雪菜协会带头

  人”培训69人;“农村经纪人”培训121人,总培训人数230人。经理论和实操考试人人获得了结业证书。

  1、东麟湖雪菜加工能人培训

  学员全是东麟湖雪菜加工厂的腌制加工能手。班长由业主蒋老板兼任,授课老师由业主请来了浙农大食品系尹源明教师主教,地点选在雪菜生产基地光明村会议室。采用2天时间进行了“雪菜腌制前如何选雪菜”、“雪菜腌制配方”、“腌制操作流程”、“雪菜安全包装”等技术讲座,业主和腌制能手利用5天的时间在车间现场向培训学员手把手地进行雪菜加工技术辅导,期间安排半天召开雪菜腌制技术座谈会,半天时间到菜农家探讨地窖腌制技术。经过10多天的培训提升了广大学员的雪菜腌制技术,为打响天凝东麟湖雪菜国内外优质品牌走出国门夯实了基础。

  2、农村经纪人培训

  成校经过下村摸底调查选择本镇对农产品有经营头脑的121名农村青壮年参加本期培训,10月9日下午在天凝镇政府会议室举行了开班仪式。会上,镇党委宣传委员徐里忠、农经局谢建明副局长分别作了重要讲话,农经局郁新伟科长上了第一堂入学教育课,最后由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汪嘉教授连续两天半时间进行农村经纪人知识讲座,内容有“农村经纪人知识”,“农村经纪人职业资格”,“农村经纪人职业道德”,“农村经纪人条件要求”,“农村经纪人活动内容”,“农村经纪人法律知识”。10月15—16日连续二天进行了农产品经纪人一书中的章节辅导,内容有“经济合同法”,“市场信息采集与分析”,“建立客户与谈判”,“农产品核算和结算”。期间对部分学员进行召开座谈会,谈怎样当好农村经纪人体会,抽半天时间组织学员参观本镇“洪家滩”葡萄园请业主徐明川讲解创业史并传授葡萄种植技术。本次培训使广大学员明确要当一个名副其实的农村经纪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培训过程受益匪浅,12月12日全体学员通过培训获得了一张由县农培办颁发的结业证书。

  3、东麟湖雪菜协会带头人培训

  69名培训学员既是杨庙片东麟湖雪菜协会会员,又是东麟湖雪菜

  种植能手。培训地点培训内容都相同于蔬菜园艺工培训,是一个复式培训班,广大学员通过培训既学到实用知识,又提升了办协会的理念,更明确东麟湖雪菜协会要担当起打响东麟湖雪菜品牌的责任。每人获得由县农培办颁发的培训结业证,经过培训他们一致表示要发挥协会作用,把协会真正办成菜农的知识库、人才库,培养更多的东麟湖雪菜创业创新实用人才。

  六、成人“双证制”班教育培训

  天凝成校为了全面提高城乡居民劳动技能水平和提升学历程度,2010年继续加大开办成人“双证制”班教育培训力度。全镇在成校共有成人“双证制”注册生378人,其中132人是2009年老生,他们已经过文化课考试合格达到学分要求,62人经《农学》班考试获得技能绿色证书,132人规划在2010年继续进行培训补习,经成校综合学分评审予以毕业。今年成校经过六个月的《农学》班技能培训,316人经考试合格获得绿色证书(其中2009年学员70人2010年学员246人)。面对2010年246名新生求学的激情,成校精心聘请8名中小学优秀老师担当“双证制”班文化课老师,分二个教育培训地点(成校教室、政府礼堂),利用每周双休日时间组织学员进行一年的文化课教学辅导。12月12日成校组织246名学员分2个考点(成校、政府礼堂)5个考场进行四门文化课的考试即《语文》、《数学》、《公民道德》、《社会科学》,根据批改成绩全体学员均达到文化课考核学分的要求。成校已对二年的注册生对照毕业要求进行全面严格的审查总评,150名学员将取得2010浙江省成人职业高级中学毕业文凭,剩下的228名学员按综合学分要求将通过2011年的继续培训补缺,2011年争取人人达到双证制综合学分要求予以毕业。

  七、后备劳动力培训

  天凝成校在6月中旬就分别去天洪杨三所中学进行生源摸底调查,7月底联手三所中学校长制订培训计划,由三所中学安排教室并落实好辅导老师和教材。6月28日—12月5日,由三所中学辅导老师对41名学员进行认真培训辅导,使他们学会了电脑初级操作技术,期间还参观了本镇的“洪家滩”葡萄园听取了徐明川创业介绍和种植技术指

  导。使他们夸大了农村也大有作为的事业。40名学员还通过了《农学》班培训,通过了《农作物栽培》、《农业基础知识》、《道德与法律》三门课的考试,获得县府颁发了上证所。40名学员经过培训获得一技一证,全面完成了县教育局年初下达的38名的培训任务,为本地新农村建设输送了新型的实用人才。

  八、农业专业技术培训

  本培训任务数600人,实际培训共11期受训600人,其中葡萄种植技能培训三期参训192人,养鳖技术培训二期参训78人,农作物无公害培训一期参训147人,晚稻种植技术培训二期参训118人,畜禽饲养和防病培训三期参训107人。全面出色地完成了农业专业技术培训任务,为当地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了贡献。

  九、规范培训管理,提高培训质量

  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担当了全镇培训职能的主体。在具体开展各类业培训工作中要对培训质量负责。做好班前班中班后的服务工作在培训过程中必须严格把好“五个关”:即教材选用关、教师聘任关、培训对象到课关、课时关、就业服务关。在开展培训工作前,要针对培训内容和培训对象,选用了一些针对性强,适合实际操作的书籍作为教材。在教师聘任上,只有选择熟悉当地实际和产业情况,精通专业知识的教师上课,才有高质量的培训结果。同时要严格培训管理制度,严格点名签到制度,只有高质量的培训和严格的培训管理,才能提高学员的到课率、参考率和合格率。培训后的管理上要做到及时收集资料归档。

  十、2011年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打算

  1、农业专业技能培训要看准本镇的特色农业,加大技能培训力度,“两创”实用人才培训项目是技能提升培训,所以一定要请好专家传授技术的同时还要带领学员走出去,学人家的效益农业和创业创新经验。

  2、继续全面开展本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资格鉴定培训,有组织有计划对失地农民和农村中富余劳动力分期分批进行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让更多的农民成为持证上岗的企业职工,打开转移就

  业通道,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两创”实用人才培训要采取“一人一训一技一证”的培训计划让广大培训学员实现转产就业,从农民中来再为农民产业服务。

  3、继续加大办好“双证制”班的投入力度和办班力度,保质保量实施“双证制”培训计划,让受训农民名副其实地获得专业技能资格证书和成人高中学历证书,为进一步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献计献策。

  4、继续办好后备劳动力(双后生)的文化知识和技能培训,让他们学到一门技能,拿到一张技能证书,让他们以后走向社会,或企业就业成为一名实用人才夯实基础。

  总之,2010年天凝镇在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县府XX县农培领的培训工作要求还有不少的差距。我们将不断努力,围绕我镇“落实科学发展观,创业富民、创新强镇”总战略的要求,力求高质量提升农民创业和就业能力的培训上有新的拓展。

  第五篇:管理提升简报

  XXXXXXX大力开展

  “强化‘四种意识’提升管理水平”活动

  XXXX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总公司?管理提升?、?稳健经营?的总基调,以建设学习型企业、提高员工素质为目标,有针对性地在员工中广泛开展?强化‘四种意识’提升管理水平?活动,为企业平稳快速发展提供保障。

  一、提倡奉献意识,加强信念教育。XXX以?弘扬雷锋精神活动?为契机,开展多种形式的信念教育。一是通过简报、板报、横幅等载体进行宣传,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在员工中间树立先进榜样形象,营造坚持理想、甘于奉献的氛围。二是组织员工学习郭明义事迹,读《雷锋故事》,开座谈会谈心得体会,积极鼓励员工参加?郭明义爱心团队?,让员工积极参与其中,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奉献精神。三是将员工奉献意识教育纳入工作规划,通过认真研究和长远部署制定教育方案,明确职责部门、人员和教育目标,加强日常监督,确保员工奉献意识教育有制度,有计划,有人抓,有人管。

  二、强化责任意识,树立敬业精神。中储粮肩负着?两个确保?的神圣使命、秉承?三个维护?的发展宗旨,是保障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责任重大。除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外,还从强化机制入手,增强员工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上收短短一年多的时间,XXX已经建立一整套相对完善的规章制度,通过制订执行考勤考核办法、推行落实岗位责任制、设置巡查员执行日常监督等方式,探索和建立促使员工履行职责的有效机制,达到自觉自律,长期巩固,不断完善,创新提高的目的,牢固树立责任意识。

  三、树立风险意识,加强内部控制。一是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活动,一方面针对防止职务犯罪、开展廉洁从业教育;另一方面从强化责任感、使命感着手,树立为国储好粮的信念,构筑牢固的反腐倡廉思想阵地。二是分部门开展警示性谈话教育活动。三是强化专业培训,用专业规范的操作流程规避风险。四是设立兼职督查员岗位,并进行日常巡察;五是深入推进企务公开、效能监察、?三重一大?民主决策,杜绝不作为、乱作为、假公济私等损害企业的各种行为,通过强有力的监督约束机制,给员工施加自我约束、严格自律的压力,促使他们不断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为企业平稳发展保驾护航。

  四、树立危机意识,提高工作效率。一是组织干部员工学习《华为的冬天》一文,此文是华为公司总裁任正非写于华为盛世,而居安思危的文章,在一度沉沦、经历改革阵痛的XXX干部员工中间引起了极大的共鸣。二是积极开展人员交流活动,通过人员交流了解系统内先进直属库的发展动态,通过与自身对照,正视差距,消除懈怠和自满情绪,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三是开展?回头看?活动,对工作从落实情况、流程科学与否、协作是否紧密、资源利用是否合理等方面?回头看?,从中查找不足、总结经验、努力完善,真正从细节上提高效率,营造精益求精的工作氛围,推动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篇五:提高劳动力素质

  

  提高劳动者素质

  为二次创业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吴元生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指出,“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结合长广的实际有很现实的指导意义,长广现阶段必须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为二次创业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

  一、提高劳动者素质的现实意义

  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劳动者素质的竞争,对于一个企业劳动者素质是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对于现阶段的长广提高劳动者更是当务之急。

  1、提高劳动者素质是确保企业安全生产的需要。安全生产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关系到企业的稳定、关系到企业的发展、更关系到我公司二次创业的成败。确保安全生产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劳动者队伍,一是需要劳动者掌握生产环节、生产工艺;二是需要劳动者尊章守纪、全面掌握安全操作技能;三是需要劳动者落实好安全生产责任制、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2、提高劳动者素质是提高企业科学管理水平的需要。对于一个企业管理强队伍、管理出效益、管理赢竞争。长广现行的企业管理与科学管理还有较大的差距,例如,目标成本的科学分解、科学考核、科学分析,经营思路、经营决策、经营过程控制,市场预测、市场分析、市场风险把握等等,都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企业管理者。

  3、提高劳动者素质是稳步推进二次创业的需要。长广的二次创业就是要改变单一的煤炭产业为多产业并存的综合型企业,如发展新型墙材、生物质发电、钙化物产品、金属铸造等产业。这就需要造就一支适应各产业的劳动力队伍和企业管理人员队伍,否则,二次创业的步伐和目标就会受到影响。因此,长广的二次创业十分需要一支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新本领的知识型的劳动者队伍。

  4、提高劳动者素质是企业适应竞争的需要。市场经济的竞争实质上就是劳动者素质的竞争,这是因为劳动者素质提高了,同等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减少了,产品的质量也就提高了。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了,产品的成本就下降了,产品的价格优势、效益优势就显现了,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现行我公司劳动者素质存在的问题

  我公司现行劳动者素质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最突出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职工队伍年龄结构偏于老化(见附表一)。

  附表一:

  职工年龄情况表

  年龄

  30岁以下

  31至40岁

  41至50岁

  50岁以上

  合

  计

  男

  3560119092052750女

  472864558796合计

  8288723642133546所占比例(%)

  2.3125.0166.676.01100从附表一可以看出在3546名职工中,年龄在40岁以下为969人,占27.33%,年龄在30岁以下仅有82人,占2.31%。由于职工队伍偏于老化,对于学技术的兴趣、接收能力、创新能力等都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第二,专业技术人员的结构不尽合理(附表二)。

  附表二:

  专业技术人员情况表(在聘)

  职工名称

  小计

  采矿

  测量

  地质

  工

  程

  通风安全

  电气

  机械、机制

  机电

  工民建

  水泥工艺

  化工

  计算机

  计量

  热动

  热处理

  经

  济

  会

  计

  统

  计

  政

  工

  卫

  生

  档案、群众文化等

  总

  计

  从表二可以看出专业技术人员的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一是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偏高级

  19213413152141中级

  48102128111312119344532190初级

  63211102261152370636691002373总计

  13020343217452163123092859128155560415.2314.071.4921.2025.660.8310021.52所占比例(%)

  少,只有130人,占21.52%;二是工程类专业技术人员的结构不合理,如水泥工艺、化工类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缺少,机械制造、机械加工类专业技术人员缺少等等;三是工程类技术人员的门类不全,如自动化控制、金属铸造类、新型墙材等等一些门类的工程技术人员紧缺。

  第三,管理人员的学历结构不合理(见附表三)。

  附表三:

  管理人员学历情况表

  学

  历

  研究生

  本科

  专科

  中专(高中)

  初中及以下

  合计

  人

  数

  185283222103694所占比例(%)

  0.1412.2540.7831.9914.84100备注

  管理人员学历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一是本科及其以上的较少,只有86人,占12.39%;二是全日制学校毕业的较少,上述学历大多数是函授、刊授、党校等非全日制学历;三是专业对口的较少,上述学历中专业对口的不足半数,实际工作中难以胜任管理岗位工作。

  第四,技术工人的数量结构不合理(见附表四)。

  表四说明的我公司特种作业人员构成情况,虽然技术工人与特种作业人员不能完全划等号,但也反映出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技术工人的数量不足;二是技术工人的技术含量不高,绝大多数只相当于初级工水平;三是技术工人分布不合理,二次创业项目的技术工人紧缺的矛盾十分突出;四是技术工人培养的潜力不大,主要受年龄、知识面等的制约。

  附表四:

  特种作业人员情况表

  工种

  电工

  通

  用

  工

  种

  焊工

  压力容器(含锅炉)

  起重机械

  厂内机动车

  小计

  井下绞车司机

  挂钩工

  人车司机

  矿

  井

  电车司机

  瓦斯员

  信号工

  水泵工

  抽风

  副井推车工

  副井绞车司机

  小计

  合计

  三、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对策

  人数

  3531091436242709125111743539144112584461155备注

  提高劳动者素质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对策,每个企业都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长广应寻求投入少、见效快、实用性强的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办法与对策。

  第一,形成有利于劳动者自学成才的引导机制。劳动者自学成才的优点很多,如面广、普及率高,所有劳动者都能参与自学;针对性、实用性强,每个劳动者都能针对自己的工作所需而学;投入相对较少。形成有利于劳动者自学成才的引导机制主要表现在:一是为劳动者引导自学的内容,提供自学的信息和自学的相关资料;二是对劳动者自学应予以重视,进行跟踪记载,对勤奋自学的予以表扬,对通过自学在岗位作出效益的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三是经单位同意专业对口的技术工人通过自学参加地方组织的中级工、高级工考试,考试合格并经单位试用确实能胜任中级工、高级工岗位技能的,给予落实相关待遇;四是职工经单位同意通过自学参加专业对口的学历教育学习的,拿到毕业文凭后,单位给予报销50%的学费,同时签订服务协议,为企业每服务一年已报销的费用自负减少10%。

  第二,形成行之有效的培训机制。结合长广的实际,行这有效的培训重点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1、强化技能培训。长广应充分利用好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授于的特种作业人员三级培训资质,一是要强化安全操作技能的培训,使每个劳动者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二是要强化现有产业、现有岗位的技能培训,使每个员工成为合格的技能操作者;三是要强化新建产业、待建产业技能的培训,使员工成为二次创业合格的操作者。

  2、做好转岗培训。重点是做好富余职工的转岗培训,要按照富余职工的年龄结构、自身原有技能的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转岗培训,新型墙材已经有富余职工转岗培训成功的经验。

  3、抓好创业能力的培训。创业能力的培训重点是针对各级管理人员,一是要抓好思想观念的培训,思想观念的解放程度与创业能力是成正的;二是要抓好风险意识的培训,要教育所有管理人员树立不冒风险是企业最大风险的理念;三是要抓好管理能力,管理水平的培训,敢于管理体现管理者的能力,善于管理体现管理者的水平。

  第三,形成进得来留得住的人才引进机制。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对于企业紧缺的人才,急需的人才必须进得来留得住。一是要开辟人才引进的正常渠道,随时欢迎有用的人才参加长广的建设;二是要为引进的人才搭建创业平台,让人才能有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三是要加快

  分配制度改革的步伐,有向优秀人才倾斜的薪酬制度;四是要营造好留住人才的氛围,使引进的人才心情舒畅地投入工作之中。

  第四,形成良好企业文化的机制。集团公司2011年度工作会议报告中指出,“通过不断改善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和丰富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这就要求:

  1、要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如开展“我为二次创业作贡献”的演讲活动,群众性文艺演出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比武活动等等,都是创建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

  2、加强职工的职业道德建设。教育职工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正确的得失观、正确的人生观,培育职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与手段。结合长广二次创业的实际,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与手段。如开展“二次创业为大家”的讨论,教育广大职工家属树立企业做大做强得实惠的还是长广人的理念,树立自己作为长广人的自豪感和荣誉感。使全体职工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技术、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者。

篇六:提高劳动力素质

  

  大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王淑霞

  【摘

  要】全面提升职工队伍素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目前,职工队伍职业技能素质总体偏低,结构不合理,不能完全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应不断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进一步完善职工职业教育培训的法制环境,强化企业在提高职工队伍素质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提高职工队伍素质的大学校作用.

  【期刊名称】《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028)001【总页数】6页(P68-73)

  【关键词】劳动者;职业技能;工会

  【作

  者】王淑霞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总工会,黑龙江哈尔滨150001【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D412.63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共识。我国作为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是保持与发展党和工人阶级先进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证。

  一、深刻认识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劳动者素质的竞争。谁拥有高素质的劳动者,谁就有可能占领世界科技领先的高地,成为社会财富的霸主。在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大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比任何时候都显得紧迫和重要。

  1.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提高劳动者素质。要想实现经济发展从注重量的扩张转变为注重质的提高,从依赖规模扩张转变为依靠效率提升,从投资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等目标,都离不开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的有效参与和支撑。没有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劳动者队伍,转变发展方式就是一句空话。

  2.推动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提高劳动者素质。一个创新型国家必然是一个全民学习型的、具有创新文化的和谐社会。从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到促进我国关键行业和领域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都需要借助劳动者技能提升来体现和实现。

  3.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提高劳动者素质。

  4.推动实现“中国梦”需要提高劳动者素质。劳动者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的提高是增强企业和全社会创新能力的坚实基础。面对文化激荡、思想交锋、价值碰撞、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今世界,要托起“中国梦”,特别需要高素质劳动者的披荆斩棘。离开他们实现“中国梦”则真是一个“梦”。

  二、冷静面对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素质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由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劳动者技能素质的全面提高,我国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质量与水平不断提升,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各方参与的职工职业教育培训格局初步形成,为培养一大批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高素质职工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一)职工职业技能素质总体偏低,结构不合理

  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我国职工队伍文化程度大幅提高。截至2010年,职工平

  均受教育年限为12.6年,高学历职工比重有所增加,大学本科以上占19%,初中以下仅占1.6%。

  虽然如此,但职工职业技能素质却并未明显提升。3.21亿职工中,技术工人仅占15.1%,专业技术人员占14.4%,两者合计也不足职工总数的三分之一,与美国、日本发达国家的相关比例相差甚远。同时,不仅高级技师所占职工总数的比例减小,仅为10%左右,而且无等级工、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由高到低,比例差距甚大,职工队伍呈“金字塔型”,与发达国家“橄榄型”的职工队伍技能结构,即:高级工以上占35%-40%,中级工占45%-50%,初级工和无等级工仅占15%以下,截然不同。这表明我国职工队伍中技术技能人员总量较少、素质普遍偏低、结构失衡、分布不均、高中级技工短缺,已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对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作为职工职业教育培训主体的企业未全履责

  企业是职工职业教育培训的主体,所有职工都应享有职业教育培训权利。但实际中,各类企业的职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是职工教育经费提取和使用不规范。国家规定,企业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要达到工资总额的1.5%-2.5%;用于一线职工的培训经费要达60%。实际中,绝大多数企业不仅列支职工教育培训经费达不到工资总额的1.5%,而且在使用上也出现了用于其它支出的现象。20.5%的企业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没有任何支出,24.2%企业的花费在1万元以下,少数企业不提不支职工教育经费。尤为突出的是,一些中小型企业和非公企业,职工教育培训无规划、无机构、无投入、无设施。同时,受高级人才易跳槽、培养人才时间长等思想的束缚,企业不专门培养人才,需要时从人才市场上高薪招聘或“挖墙角”,只使用不培养的现象也较为普遍。二是普通职工教育培训权难保障,一线职工基本得不到培训。80%以上企业职业技能培训不足,职工平均每26个月才获得一次培训机会,有35%的职工就业10年从未接受过培训。而且,绝大部分

  企业未将职工教育培训写进劳动合同,40%的企业未将此内容写入集体合同;25%的企业未将此内容列入厂务公开范围。一线职工十分渴望企业组织职业技能培训和实际技术操作培训,但即使职工教育培训好一点的大型国有企业和高科技企业也常常只重视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培训,而忽视对一线职工的培训。三是职业培训方法单一粗浅,培训制度不完善。一些企业虽然有培训计划,也组织了培训,但培训水平低,仅限于入职培训、新技能培训,很少有较为深入系统的培训,也很少为高技能人才搭建和创造培训的平台和机会。有认识条件好一点的企业虽然开展了高技能培训,但在培训内容上缺乏针对性,培训方法和途径单一,没有摆脱“黑板上开机器”的方式,使培训并不能达到促进高技能人才技能提升的良好效果。四是一线职工待遇较低,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相对落后,促进技能提高的奖励激励机制也不健全,相应的激励政策待遇难落实。一线职工特别希望提高技能素质及增加工资收入。在企业,就业后参加培训的职工收入一般都高于未参加培训的,高出比例约为1/3。这一方面说明参加培训对提高职工能力素质,进而提高其劳动收入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职工迫切希望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深层原因。许多企业还存在对职业技能鉴定认识不到位、不重视的现象。更严重的是,多数企业忽视对高技能人才的激励,或是有激励也是方法措施单一、缺乏多样性、奖励的力度也不大,不能做到对人才的长期激励,激励的随意性强。

  与技能激励政策关联最紧密、表现最直接的是技术等级晋升工资等有关职工薪酬制度。从目前情况看企业薪酬体系均较单一,多数企业没有建立凭技术等级晋升工资的相关制度,依据岗位和工作量核定工资,实行的是岗位工资或级别工资制。再有,就是即使实行了技术津贴的企业也因工资结构中没有相应科目,工资不好计发,直接影响了技术津贴制度的落实,直接影响了职工技能提高的积极性。

  (三)各级政府促进职业培训工作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够

  推进职工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政府负有重要责任。但在实际工作中各级政

  府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立法不健全。这使职工教育培训中有关政府和企业的责任、经费提取与使用、技能人才的评价使用和奖励激励等缺乏有效的法律法规约束。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应按国家规定提取和使用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但是在法律责任方面,没有规定对企业不提取或不按规定使用经费等的明确处罚。二是职业技能认证工作滞后,职业技能鉴定模式有待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与企业生产脱节,与实际情况不符;而且,现有的技能鉴定工种覆盖面较窄,不能满足企业和职工的需求。目前,《中国技能职业标准》把我国技术工人职业分为1023个,而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能够进行鉴定的只在10%左右,绝大部分岗位的职业技能难以鉴定。个别行业工种,只有行业标准,没有国家标准,也不利于鉴定工作。三是对劳动者素质提高和职业培训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各项机制不完善,检查督促力度不大。另外,政府在职工职业教育培训的投入机制、鉴定机制、激励机制和执法监督机制等机制建设上还不完善,使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职工教育培训的法规政策在企业没能很好落实。在职业教育方面,西方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成本一般是普通高等教育的2.64倍。然而,我国恰恰相反,高职经费投入低于普高。2008年,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中,中等职业学校为911.71元,普通高校为3235.89元,前者仅为后者的28.2%。在客观上造成了我国职工技能人才短缺与人才结构的不合理。

  (四)工会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有限,高技能人才自我提升意识也不强

  职业教育培训是涉及政府、企业、工会、职工和社会各方的系统工程。其中工会组织开展的各类劳动竞赛和职工职业规划、技术技能培训,对职工技能提高至关重要。遗憾的是,工会组织的技能比武和劳动竞赛,职工覆盖面不够广,特别是在非公企业推进效果不明显。虽然省市工会开展劳动竞赛和技术比武可以取得劳动部门的认

  可,获奖选手可以直接获取技能证书,但是毕竟比赛涉及的工种、人数都有限,不能满足广大职工的需求。而企业工会开展劳动竞赛或技术比武,又难以与劳动部门联合获取颁证的资格,即便是有,也只是在较少的示范企业,或者比较成熟的工种开展。另外,由于有些行业、工种的国家标准不能与时俱进,有些新的工种根本没有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也没有相关考核人员,给技能比赛造成了障碍;有些劳模创新工作室和技师工作室只是挂了牌子,作用发挥不明显;有的因为经费、人员配备不到位,无法开展工作。

  三、健全完善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法规和机制

  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造就一支适应时代要求的门类齐全、技艺精湛、刻苦钻研、勇于创新、梯次合理的技能人才队伍,需要政府、企业和全社会共同履责、共同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体系、法规和机制,真正形成有利于激发职工技能提高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

  (一)强化政府在提高劳动者素质中的立法和监督作用,进一步完善职工职业教育培训的法制环境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站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学习型社会的高度,从完善健全政策法规入手,抓好职工职业教育培训工作,为全面提升职工技能素质营造良好政策保障。

  1.各级党委政府要把职工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把职工教育培训纳入地方的“十二五”规划,加以贯彻落实。

  2.各级党委政府要积极研究制定适合各地方的《加快职工职业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指导意见》,保证职工职业教育落到实处。

  3.为让农民工充分享有平等的受教育培训权利,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快制定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政策。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尽快出台制定落实意见的具体实施办法。在落实过程中,一要解决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谁负责”的问题,原则是谁使用谁负责。二要解决农民工教育培训“谁出资”的问题。采取政府、企业、个人“三个出一点”的办法。三要解决农民工教育培训“谁认证”的问题。认真做好参训的农民工技能鉴定认证工作。

  4.加强各级党委政府对企业落实职业教育培训工作的检查监管监督力度。

  (二)强化政府在提高劳动者素质上的主导和主管作用,完善职工职业教育培训的政策环境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给予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同时,在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的培养体制和“市场运行”的培养机制下,不断优化和创新职工职业教育培训体制和机制。在“集团化”管理模式下,使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行整合为一、优势互补,实现对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有效培养。

  1.完善投入机制。党的十八大明确要求“统筹抓好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级人才队伍建设。一要加大对公立中高级职业院校的经费投入;二要加大对自收自支的社会培训机构的支持力度;三要加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让公共实训基地成为政府为企业、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提供高水平装备和优质资源的平台。在实训设备利用上,要坚持无偿性与有偿性相结合,一方面向职业院校开展免费实训服务,另一方面向其它对象开展有偿实训服务、并力争使公共实训基地兼具技能竞赛基地、师资培训基地、学术交流基地等延伸功能。

  2.完善管理机制。常言讲“三分建设七分管理”,按照“属地管理、主管负责”的原则,建立起“管理有序、执行有效、监督有为”的职工职业技能教育培训管理标准化运行机制。一要打破条块分割限制。挖掘、拓宽社会培训资源的渠道和潜力,建立完善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重点、校企合作为基础、社会各方面包括工会广泛参与的多层次、多结构的职工职业教育培训格局。二要明确各方

  职能责任。人才部门负责制定技能人才培养的中远期规划及相关政策,统筹教育、劳动保障以及其他有关部门的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教育部门面向社会和企业开展公益性、公共性技能人才培养服务,由其统一管理、指导和协调人才培养服务工作;劳动部门负责发布人才需求预测、劳动力市场对各类技能人才的需求信息、职位薪酬的调查和指导信息,并负责引进和培育职业资格鉴定机构及对鉴定机构的监管,组织实施就业准入制度;企业和工会积极开展以提高职工技能素质为核心的技能培训、技术帮扶、技艺交流、技术比武等活动。形成职工培训、技术比赛、技能鉴定、资格认证“一条龙”工作格局。三要定时对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进行审查清理。依托《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条例》,建立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定期审查清理制度,制定细则、明确任务、细化标准、落实责任,促进与保证职业教育培训水平质效的提高。审查清理主体由政府指定部门或组建工作组,由省级政府牵头,建立纵向组织机构,采取企业对照审查标准自查、审查机构现场检查验收相结合的办法,重点对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培训机构、技能培训基地和社会培训机构的职业教育培训内容方法、技能人才的评价使用,特别是政府下拨经费的使用与管理等内容进行审查,加强职业教育经费收支透明度,提高职业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使职业教育经费创造出最合理的教育效益。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从严处理。

  3.完善激励机制。加快制定以政府奖励为导向、单位奖励为主体,社会奖励为补充的技能人才奖励制度和鼓励职工岗位成才、提高职工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待遇、鼓励企业、工会等相关重视技能人才培训的激励政策。一要进一步提高职工技能人才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积极探索创新型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激励方式,充分发挥技术要素的作用。首先,从完善工资分配制度来完善技术工人成才激励机制:倡导技能参与分配,引导企业按技术等级确定工资,即制定不同技能等级最低工资制度,或可采取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参与收益分配;其次,积极探索建立技能工资和津贴的高薪酬制度。实现技术工人工资与职业资格证书、能力业绩和岗位绩效挂

  钩。再次,建立优秀技能人才奖励制度。政府要在科技奖中增加职工科技奖,把职工科技创新活动和相应的成果,列入职工技能晋级评估等范围,在政策上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对职工科技创新成果的奖励力度。此外,国务院从2008年起就把高技能人才纳入政府特殊津贴范围。我省作为老工业基地更要加快研究制定并实施高技能人才政府特殊津贴制度,激励高技能人才励志发展。二要扩大职业院校助学金和奖学金的资助范围。一是降低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门槛;二是设立奖学金,对获得双证书(学历、资格)的毕业生,给予奖励。同时,制定相关激励政策,鼓励普通高校毕业生从事技能岗位工作。由政府出资针对本地紧缺专业和工种定向招录培训普通高校毕业生,进行系统技能培训,取得职业资格后,推荐到重点企业从事技能岗位工作。三要对重视职工技能人才培养的企业和工会等给予奖励。

  4.完善评价机制。加快以职工能力为导向、业绩贡献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的建设,完善初、中、高级技工和技师五级资格考评及职工技术等级认证制度,扩大考核职业(工种)范围,促进技能鉴定形式多样化。一要规范特定职业(工种)资格标准制定,发挥行业协会和重点骨干企业在标准制定和鉴定评价方面的作用;二要发挥重点高职院校在高技能人才鉴定方面的作用;三要完善职业技能鉴定体系、职业资格政策体系和组织体系;四要加快引进和培育技能鉴定中介机构,拓宽专业技能鉴定的覆盖面。

  (三)强化企业在提高劳动者素质中的主体作用,完善职工职业教育培训的基础环境

  企业是职工职业教育培训的主体,同时也是使用技能人才的主体。要发挥企业培训的主要作用,指导企业特别是规模以上企业将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列入企业发展规划,切实落实企业培养技能人才的责任机制。

  1.进一步完善各项培训制度。要扩大培训的覆盖面,尤其是考虑到农民工及劳务派遣工的培养,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培训经费要向一线倾斜、培训方式要更加灵活多样,除了企业内训,还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校企合作,形成校企合一、工

  学一体的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围绕产业发展和企业生产需要,可以采取灵活的“订单式”培养、冠名办班培养、“工学交替”培养、产教研一体化培养等合作培训形式。

  2.进一步建立和落实技能人才使用的激励机制。要普遍提高技能人才的薪酬,尤其是在企业关键职业工种、关键岗位、关键工序,要建立“首席技师”制度,并给予特殊奖励政策。技能人才除了物质利益外,还比较关注发展空间问题,如目标激励、信任激励、情感激励、行为激励、奖惩激励、竞争激励、危机激励等,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精神激励机制。另外,还可以借鉴“双轨制”经验①“双轨制”即职务提升制度,即管理人员和行政人员组成管理轨道,研究开发人员与技术人员组成科技轨道,职工可任意在一条轨道上实现职位的外迁,两条轨道的报酬、地位完全对等。,为技能人才拓宽职业通道。同时,要关注农民工和劳务派遣工的职业发展及激励机制。劳务派遣工缺少技能培训,职业发展空间小,尤其在非公企业,要细化“同工同酬”,对表现优秀的劳务派遣工适时转为劳动合同制职工,并予以正常的晋职、晋级。建立常态化的监督检查机制,促使其提高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

  3.进一步健全企业技能人才的科学评估机制。建立和创新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实行三结合评价方式:即将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企业生产实际、产业标准有机结合起来;将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考核、工作业绩评定、职业道德评价和理论知识考试有机结合起来;将企业技能人才的学习、工作与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改变目前单一的评价机制。使得评价机制更加贴近工作实际,更好地为企业生产经营和技能人才成长服务。

  4.进一步加强和谐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引导培育职工核心价值观,强化他们自我开发的职业发展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做好成长规划。培养爱岗敬业、团结和睦、崇尚道德、遵纪守法的和谐文化和宽松自由、容忍失败、鼓励探索、激励成功的创新文化,以此影响企业职工的价值观和行为取向。必须营

  造尊重知识的人才观,制定中长期技能人才激励计划,关怀技能人才生产生活,最大限度地发挥技能人才潜力,使企业和职工形成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增强技能人才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四)强化工会在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学校和平台作用,完善职工职业教育培训的社会环境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职工是技术创新的主力。加强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高素质职工队伍建设,是工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维护职工发展权益的重要工作。工会要充分发挥“大学校”作用,帮助企业培养技能人才,为企业技能人才搭建创造实践平台。

  1.大力推进职工素质工程建设,提高职工职业发展能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主线,全面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技术技能、安全守纪、身体健康素质,大力弘扬工人阶级伟大品格,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持工人阶级先进性、推动生产力发展、提高综合国力的迫切需要,也是从根本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内在要求。要通过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读书学习节活动,评选职业道德标兵活动等,引导广大职工正确认识形势、理解中央政策、支持企业发展、树立终生学习、努力提高技能的理念。加强对普通工人、农民工、劳务派遣工等职工群体的培训,发挥“职工书屋”的作用,激发职工的学习热情,鼓励职工自主学习,自学成才,为职工学习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要充分利用工会报刊、网站、院校等职工教育培训阵地,广泛宣传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职工队伍素质的重大意义,引导企业、职工提高认识,呼吁政府和企业加大职工培训力度,探索更加适合职工需要的培训模式,为职工技能培训、技能竞赛、技能鉴定提供便利、快捷、优质的服务,满足广大职工技能提升的要求,激发他们劳动热情和创造活力。

  2.广泛开展职工技术创新活动和劳动竞赛活动,提高职工职业技术能力。社会主义

  劳动竞赛是提高职工素质、培养团队精神、提升职工价值的有效途径,是职工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岗位练兵和技能大赛是劳动竞赛的有效形式之一,是职工立足岗位学技术、比技能、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既可以使职工在实践中锻炼过硬的技术本领,也可以让职工充分展示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对于全面提升职工队伍素质和技能,促进企业科学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各级工会可根据企业发展和技能人才自身发展的需要,适时开展岗位练兵,为企业技能人才技术的提升创造条件。

  3.深入组织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劳模和技能带头人的引领示范作用。主动配合政府加强职工职业技能培训,监督企业主动承担培训职工的责任,推动各类企业建立“首席员工”、“金牌工人”、“师徒结对”等制度。各级工会组织要切实发挥技能劳动者尤其技能人才在解决工作中的关键技术和工艺操作性难题的职业能力和创造性劳动作用,不仅可以促进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效率的提高,还可以带出更多的业务能手、技术尖子和技能标兵,大力加强劳模工作室、首席技师工作室、职工创新工作室、班组创新工作交流建设的力度,真正做到有制度、有人员、有经费、有落实、有考核,使劳模创新工作室和技师工作产生更加巨大的成果。

  4.按照党和政府的贯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强源头参与。推动各级政府在职工职业技能培训上的立法、监督和制度、机制建设,为提高职工职业技能素质争取更多的资源和手段。推动政府把职工培训列入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和中长期计划,主动争取政府加大对职工素质建设工程的投入,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推动政府有关部门整合资源,把更多的社会教育资源用于职工技能培训,大力提升职工职业技能培训层次,促进人力资源的深度开发,全面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要引导企业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加大对职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投入,在培训时间等方面做出合理安排;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以及健全技能型职工培训、考核、报酬待遇相统一的激励机制。把上岗培训、轮岗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有机结合,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要求与职工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充分调动企业和职工两方面的积极性,实现“双赢”。要借助有关部门对《劳动法》落实情况检查,加强对企业按时足额提取和使用工资总额1.5%—2.5%的培训经费,确保培训经费用于普通工人培训,提高一线职工的参训率。要主动参与企业培训计划的制定,努力保障职工培训时间和人人享有公平参与培训的权利。

篇七:提高劳动力素质

  

  关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几点思考

  摘要当前从我国农村劳动力的素质问题入手,讨论了农村劳动力素质问题对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及和谐社会的影响,从而进一步说明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性。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素质;以人为本;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发展。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思想的提出,是在解决“三农”问题上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人是生产力中最关键的因素,只有解决好农民问题,才能解决好农业问题,也才能顺利解决农村问题。当前制约农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农民问题,农民大都没有接受过良好教育,这对于新技术的应用以及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阻碍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特别需要解决好农民问题。

  1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农业从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高中以上的从业人员只占了不到5%。2006年末,全国农业从业人员34874万人,其中,男性占46.8%,女性占53.2%。按年龄分,20岁以下占5.3%,21~30岁占14.9%,31~40岁占24.2%,41~50岁占23.1%,51岁以上占32.5%;按文化程度分,文盲占9.5%,小学占41.1%,初中占45.1%,高中占4.1%,大专及以上占0.2%。

  从表2可以看出,2006年末,全国共有农业技术人员207万人,其中,在农业生产经营单位中从业的有94万人。按职称分,高、中、初级农业技术人员分别为12万人、46万人和149万人。

  由表1、表2可知,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技术人员的数量相对于从事农业的人员要低很多。这也是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农业科技推广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农民增收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1.2农村劳动力不能运用新技术,很难进入高层次产业

  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时期,现代化农业以科学技术和信息为起点,运用人类最新的技术知识管理农业,使之在有限的土地上,大幅度提高生产率,取得最高的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益。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但科学技术要转换为生产力,必须具备2个条件:一是能否将科学技术及时送到农民手中;二是农民能否接受和使用这些新技术。而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状况是:数量多,但质量差。这样的现状就使很大一部分农民不能适应城市的工作,不能进入更高层次的产业。在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下,有了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反应就灵敏,接纳、吸收、消化能力就强,农村科技进步贡献率就能提高,一些先进的技术,如计算机技术等就可以在农业中大规模普及和应用,但这些都需要具备较高素质的劳动者才能够实现。因此,实现现代化农业和农业结构调整,迫切需要与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新型农村劳动者和农村高级专门人才。

  农业生产条件的现代化离不开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与传统农业不同,现代化农业是建立在科技进步基础上的农业,如自动化、机械化、电气化等,与传统的老牛、铁犁等农具相比,科技含量高、操作复杂,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才能驾驭使用。

  2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重要性

  2.1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来的,是党理论创新的一个重大成果,具有重大的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内涵的进一步丰富,是当前国家和全社会关注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党的第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意愿,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农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权益,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亿万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

  我国农村人口太多,占总人口的比例太大。国际上工业化、现代化国家发展的一般规律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农民的绝对量和占总人口的比例逐步减少。而在我国,农民依然占人口比例的最大部分。随着我国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农民成为人们首要关心的问题。和谐社会需要消除贫富差距,达到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就不可能有全面的小康社会,没有和谐农村就不可能有和谐社会。农村经济能否发展、农民利益能否实现、农村社会能否稳定,将直接影响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事关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农村的和谐事关全局的和谐。

  2.2建设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需要

  农民文化程度是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衡量标准,由于农民接受教育的时间较短,导致他们基础文化知识匮乏。农民文化程度低,对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反应迟钝,缺乏接纳、消化、吸收的能力,也直接影响着他们接受新知识和各种信息,制约着他们的思维水平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对现代化农业科技领悟能力和掌握能力比较差,严重影响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如计算机技术无法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这是造成我国目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低,还达不到发达国家一半的直接原因;还直接影响到我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建立现代化农业的进程。很多农民思想落后、缺乏对市场经济知识的认识;很多农民对市场经济停留在粗浅、模糊的认识水平上,不仅影响到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甚至还会造成生产与销售的被动。当然,这些都是农业现代化道路上必须要经历的。只有不断提高农民文化程度、提升农村劳动力的全面素质,才能使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被很好地运用到农业生产中,才能在建设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3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对策

  3.1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提高未来农民的素质

  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普及率。目前,我国教育投入约为国内生产总值的3%,低于世界5%的平均水平。因此,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改善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强化农村

  地区的师资培训,确保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每位适龄青少年学习知识的基本权利。加强农村教育改革,制定农村教育的优惠政策,如提高乡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对在乡村学习工作的教师,其工资应比照城市教师,并在同等水平下增加环境补贴。

  3.2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强农民工就业能力培训

  大量培训农民工,可以达到多重目的。首先,能够增进社会的安定。大批农民工失业已经给社会稳定带来很大的隐患,如近几个月来,农民工就业所在地发生了众多的群体事件,大批农民工返乡后也给劳务输出地带来了再就业压力。大规模的培训农民工,不但能够帮助失业农民工提升就业能力,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失业农民工带来的社会压力。另外,国家前些年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对农村基础教育更是欠账累累。提高农民工培训补贴可以看成是“还欠账”,有助于社会和谐。其次,培训农民工,有助于矫正不平衡的教育结构,为产业升级培养人才。和日本、德国重视技术教育的传统大相经径庭,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社会上形成了轻视技术、技能、职业教育的顽固风气;计划生育的实行更加强了城市人让独生子女上大学的期望。10年前开始的大学扩招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这个期望,但也更使得教育结构畸形发展,在非技术工人和大学毕业生之间产生了1个断层。培训农民工,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纠正这个畸形,扩大技术工人和职业人员的培养比例,为产业升级做好人才准备。再次,培训农民工,有助于培育培训市场,吸引私人部门参与,纠正市场失灵现象。目前的职业培训市场供给严重不足,缺乏质量高、信誉好、规模效益强的职业教育连锁企业。培训市场上出现“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两难状况。培训价格太高农民工负担不起,价格太低培训企业又无法维持营运。大量培训农民工能够创造规模经济,降低进入门槛,推动私人培训企业积极参与。只有通过他们的参与和竞争,培训基地才会从劳务输出地转移到劳务输入地,培训市场才能真正把握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为用人单位培养有用人才。

  4结语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强国富民的一项伟大工程,它的最终目的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名族之林。中国要强大、要文明,全民族的素质必须普遍得到提高。中国的广大农民占总人口的80%以上,要提高民族素质,首先要提高农民素质,农民素质决定民族素质。提高农民素质不光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更是民族振兴、国家繁荣富强的需要。

  5参考文献

  [1]贾兵强,邹静琴,向安强,等.新型农民培养与农民教育体系重构[J].农业考古,2008(3):311-315.

  [2]杨东明.农村人才与新农村建设[J].农业考古,2008(3):338-340.

  [3]陆学艺.“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J].社会科学研究,2006(1):1-4.

推荐访问:提高劳动力素质 劳动力 素质 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