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进智慧城市建设7篇

时间:2023-05-11 19:20:04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如何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智慧城市建设方案三篇

  篇一:智慧城市建设方案

  1项目概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1.1建设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1.2建设目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1.3建设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错误!未定义书签。

  2总体设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2.1总体设计原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2.2总体设计架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3数据层设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3.1ETL数据整合管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3.2数据共享交换策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3.2.1数据交换平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3.2.2技术框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3.2.3技术实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3.2.4交换模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错误!未定义书签。

  3.2.5共享交换平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2.6整合标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2.7资源范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3大数据管理平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3.1Hybase大数据管理系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错误!未定义书签。

  3.3.2大数据采集系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错误!未定义书签。

  3.3.3大数据分析系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错误!未定义书签。

  3.4公共基础数据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4.1人口数据库建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3.4.2法人数据库建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3.4.3宏观经济库建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4服务层设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4.1数据服务总线设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5应用层设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5.1智慧XX综合服务平台设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5.1.1门户管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5.1.2栏目管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5.1.3专题管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5.1.4智能搜索管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5.1.5互动管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5.1.6感知模型管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错误!未定义书签。

  5.1.7服务事项画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错误!未定义书签。

  5.1.8智能感知场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错误!未定义书签。

  5.1.9大数据民意咨询投诉分析管理

  ___________________错误!未定义书签。

  5.1.10市民主页管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5.1.11企业主页管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5.1.12APP管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5.1.13微信管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71项目概述

  1.1建设背景

  根据国家发改委”一号一窗一网”目标任务,市政府牵头建设政务信息共享平台,采集和整合各委办局可共享数据,并对各委办局进行数据交换,提供共享服务,初步实现行政审批要件共享和资源横向贯通。

  1.2建设目标

  发挥政务信息化共享综合效益,实现政务信息交换与共享,提高政务审批能力与公共服务水平,具体目标如下:

  1、建立综合门户服务平台

  通过城市管理门户、市民服务门户及APP,可实现网上预约、网上预审、网上办件查询、取件通知、自助服务等全天候不间断的便捷服务。单位与个人只需一次性正确提供资料给首办职能部门,其他部门按照业务开展需要,利用共享信息,减少企业和个人提供基本资料次数,提高工作效率,加快办证速度,未来逐步实现联合办证。

  2、建立数据共享交换平台

  通过使用统一的技术手段与标准,提高交换的效率,降低维护复杂度,而交换系统本身的灵活性、可扩展性得到了质的飞跃;同步优化信息存储结构,采用松散耦合的方式,确保数据与应用适当隔离,保证数据的安全;统一的公共信息资源数据交换系统使数据交换始终处于被有序管理的状态,避免了乱交换、重复交换等问题的出现,使系统的稳定性得到了保证。

  3、建立三大基础库

  建立人口信息库、法人信息库、宏观经济库等基础信息库及服务,融合公安、人社、计生、民政、工商等相关资源,为政府决策、公共

  服务系统等提供信息支撑。

  4、建立大数据分析平台

  整合工商、税务、质监、编办等部门法人相关信息,形成以组织机构代码为唯一标识的全市法人基础库,通过税务与工商信息的比对分析,筛选出已办工商营业执照逾期未办理地税登记的企业信息,未足额交税而要求企业年审的企业;

  2总体设计

  2.1总体设计原则

  1、统一规划、分布实施

  顶层规划、分阶段建设、明确主线、分布实施。

  2、需求导向、讲求务实

  从实际需求出发,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方式创新,强化应用,以应用带动电子政务和信息资源整合工作的推进。

  3、统一平台、共享资源

  加强资源整合,促进横向贯通、纵向集成,利用现有资源发挥更大作用。

  4、统一标准、保障安全

  标准先行,利用标准与规范促进信息整合、流程再造和应用集成,正确理解处理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建立健全的安全保障体系。

  2.2总体设计架构

  3数据层设计

  3.1ETL数据整合管理

  采用ETL工具完成从缓冲库数据抽取、转换、装载整合工作,通过任务调度管理实现对整合工具的集中管理和执行。

  对于数据量较大、数据变化情况难以获取的数据资源,采用分析数据库日志的方式进行数据同步。对于数据量较小,数据变化明确的数据资源,采用时间戮、日志触发等机制,实现数据同步。

  建设数据整合任务调度功能模块,实现对整合工具的集中管理和控制。通过配置执行时间的方式,控制数据整合工具中数据整合任务的执行;自动恢复出现异常的整合任务,并对整合任务出现的错误进行报警;记录整合任务的审计日志。

  3.2数据共享交换策略

  3.2.1数据交换平台

  建设标准:数据交换平台的建设在符合国家、地方、上级部门的要求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自身特点,因此政策法规与标准规范自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政策法规、规范性文件,国家标准,地方标准,技术标准,需制订标准规范,需制订管理制

  3.2.5共享交换平台

  1、职能定位

  1)跨单位业务应用系统之间信息交换;

  2)跨单位共享信息资源和应用单位业务信息资源的信息共享;

  3)跨单位工作人员之间的业务协同应用;

  4)跨单位之间非结构化数据文件实时/定时交换。

  2、功能定位

  在功能上,市交换平台与目录体系主要负责以下工作:

  1、负责我市基础信息资源、共享信息资源和通用功能组件资源的目录信息的统一管理,为市共享交换平台的工作对象提供资源的检索与定位服务;

  2、负责我市基础信息资源的汇集,为市共享交换平台的工作对象提供基础信息资源的共享服务;

  3、负责我市领导决策相关信息的汇集,为领导决策提供所需信息服务;

  4、负责基础信息资源汇集与共享、领导决策信息汇集、跨领域、跨市、跨部门信息交换所需共享交换功能组件的统一建设和管理,为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交换提供服务;

  5、负责跨领域、跨区县、跨部门业务协同所需基础功能组件的统一建设和管理,为部门之间的业务协同提供服务;

  全数据解决方案图

  非结构化大数据解决方案中,自主研发的大数据应用支撑软件囊括了大数据收集、管理和分析的全生命周期,即大数据采集系统、大数据管理系统和大数据分析系统。

  3.4公共基础数据库

  1)建立科学合理的智慧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指标体系,力求全面反映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情况:

  2)有组织、有计划、持续地对政府统计部门、政府各部门以及国民经济行业管理部门负责统计的关系到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合,建立全地区城市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统一管理机制;

  3)依托地区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科学的地区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体系为基础,建设支持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数据库系统,提高信息资源的建设、管理和共建共享能力;

  4)为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一致的城市基础数据,为各类应用系统建设提供基础数据支持,满足政府管理决策、部门信息共享和社会公共服务“三

  3.4.1.4数据来源

  人口信息数据库主要有公安部门的人口基本信息、人口扩展信息、照片信息,质检部门的单位信息,民政部门的婚姻登记信息、殡葬信息、社会救助信息、社区信息、双拥优抚信息,人保部门的资格评定、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劳动就业、社会保险、失业保险,卫生部门的健康档案,建设部门的住房信息,计生部门的独生子女领证信息、生育服务证号信息、子女信息,公积金管理部门的公积金信息等组成。并根据各政务部门实际掌握的人口信息情况进行补充汇集。

  根据人口库模型定义的数据结构,设计人口初始化建库方案因以公安人口基本信息数据为基础,计生、便民服务中心(劳动)、便民服务中心(民政)数据为补充,用身份证为唯一标识,一致数据入库,差异数据由部门纠错确认,完成入库。

  3.4.2法人数据库建设

  为了实现全国法人基础信息共享与公开,促进政府部门间的协作,为税务、金

  3.4.2.4数据来源

  工商部门可共享信息有:

  1、开业登记信息:企业注册号、企业名称、法定代表人、身份证件号码、住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前置许可经营项目、一般经营项目、行业代码、企业类型、成立日期、登记机关

  2、变更登记信息:企业注册号、企业名称、变更事项、变更后内容、核准日期

  3、注销登记信息:企业注册号、企业名称、注销事由、注销日期、注销机关

  4、吊销营业执照信息:企业注册号、企业名称、吊销原因、吊销日期

  5、年检信息:企业注册号、企业名称、年检年度、年检情况

  国税部门可共享信息有:

  1、税务登记信息:组织机构代码、企业注册号、纳税人识别号、纳税人名称、法定代表人、注册地址、税务登记日期、税务登记机关

  2、注销税务登记信息:组织机构代码、企业注册号、纳税人识别号、纳税人名称、注销原因、注销日期、注销机关

  7、无照经营企业信息:企业名称、住所

  质监部门可共享信息有:

  1、组织机构代码颁证信息:企业注册号、组织机构代码、机构名称、机构注册类型、颁证日期

  2、组织机构代码变更信息:组织机构代码、机构名称、变更事项、变更内容、变更日期

  3、组织机构代码废置信息:组织机构代码、机构名称、废置日期

  作为补充,将人保厅的缴纳社会保险的企业的基础信息以及其它相关部门的法人信息纳入数据汇集。

  3.4.3宏观经济库建设

  宏观经济数据库主要涵盖全市发改、财政、税收、投资、消费、出口、物价等部门的共享数据库和主题数据库;

  根据宏观调控需要,建立面向宏观经济专题库。主要包括:经济统计、农经、财政预算收支、金融、外贸进出口、外经、重点企业、重要商品价格、投资项目、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社会发展、区域主要经济指标、经济文献等方面。

  3.4.3.1建设目标

  通过宏观经济数据库对各项宏观经济数据指标进行汇总统计分析,来发现城市发展中的显性及潜在的问题,及早对城市的发展方向和措施做出调整和优化。

  通过与各相关部门数据交换和数据集中功能,实现宏观经济数据库对各部门业务系统宏观经济相关数据的数据集成需求;建立宏观经济信息交换指标,明确统计局、发改委及工商、物价等相关业务部门的信息指标项。

  3.4.3.2建设内容

  宏观经济数据库的建设应以市统计局和发改委提供的宏观经济数据为主体,以各级各类普查资料、政府综合统计资料、部门行业登记资料、社会经济调查资料等为基础,结合XX市实际需求,融合人口、法人和各业务部门采集数据进行数据进行加工,形成衡量宏观经济的相关指标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包括国民收入、社会就业、通货膨胀、财政、金融、民生、消费、工业等方面的统计信息。

  3.4.3.3结构图

  3.4.3.4数据来源

  公共业务信息

  详细内容

  经济指标、城镇50万元以上项目

  居民收入与物价信心、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

  、农产品发改委

  生产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企业商品价格(月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航贸运价指数

  税务

  地方财政收入、税收完成情况

  金融机构信贷情况、银行景气及银行家信心、货币供应量、存款利率、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央行黄金和外汇储备、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率、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机构本外币信贷收支、机构外汇信贷收支、银行间市场债券回购

  银行

  、机构按部门信贷收支、其他存款性公司负债、其它商业银行信贷收支、存款性公司概览、宏观类银行资产负债、保险业经营情况、信贷资金平衡、信贷资金平、金融机构现金支出、金融机构现金收入、金融机构现金投放回笼

  工业产品产量(月度/行业/增加值)、城镇居民家庭收统计局

  入、农村居民家庭收入

  施工、竣工房屋信息,房屋销售价指数(季度)、房屋销住建

  售价指数(环比)、房屋销售价指数(同比)、大中城市房屋价格指数

  电业局

  全市行业用电情况

  地方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入境旅游人数(按性别)、来华旅游局

  旅游入境人数、入境旅游人数(按目的)、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构成、旅游事业发展情况

  农委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贸易进出口总额、按贸易分进出口总额、利用外资概况、商务局

  利用外资情况(月度)、利用外资(投资方式)、别利用外资情况、分行业利用外资情况

  财政收支总额及增长、财政收入及比重、财政支出及比重、财政主要支出项目、各项税收、外债风险指标、外债余额、政策性补贴支出、财政分项目收入、地区财政支出、地区财政收入、预算外资金分项目支出、预算外财政局

  资金分项目收入、财政按功能性质支出、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财政债务还本付息支出、财政债务发行情况、财政主要支出项目、财政主要收入项目、财政用于科研的支出财政用于福利的支出

  4服务层设计

  4.1数据服务总线设计

  建设标准化、模块化、插件式的数据资源服务总线,提供专门的数据服务接口配置管理工具,实现数据服务接口的规范化自定义封装配置、一体化授权和调用日志的格式化自动采集;实现外单位授权数据服务接口的透明访问和日志的格式化自动采集。重点开展数据服务接口、目录服务接口等通用接口的封装配置。

  数据资源服务总线具备通讯、服务交互、集成、安全性、服务级别、消息处理、管理及自治等ESB标准功能。

  5应用层设计

  5.1智慧XX综合服务平台设计

  5.1.1门户管理

  门户管理主要实现对整个网站各类资源的统一管理,可以实现对站点的管理、栏目的管理、信息采编发布的管理、模板的管理、各类资源的管理。实现一个平台,多种资源分类管理;不同资源,按需求灵活设置字段录入;一次编辑,全渠道全终端发布。为后台的使用者提供灵活、便捷、安全、可靠的管理平台,为门户网站的平稳运行提供良好的保障。

  1、统一门户管理:实现市民版、企业版等公共服务门户的个性化建设与统一规范化管理。各门户具有不同的栏目结构、页面布局、信息资源、信息采编发流程和用户权限等。

  2、多维度主题管理:可对每个公共服务门户提供多维度主题管理。

  3、资源库管理:针对信息公开、办事指南、政策文件、便民服务、新闻发布、常见问题、移动APP、微信应用等不同类型的资源结构进行建库管理。

  4、模板管理:实现对公共服务门户个性化页面的制作和管理,支持站点、栏目分级模板管理以便于维护,也可以查看模板被应用的情况,同时可进行可视化编辑。

  5、采编发:主要实现对信息公开、新闻发布等内容的采编。基于角色和用户组的安全访问控制,采用基于政务资源协同交换体系的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统一管理、后台数据维护与前台数据发布共享的一体化,使所有信息实体(如网页、文档、图片,关系型数据)根据元数据规范采编入库,实现不同属性的数据的统一管理。一篇文章可以关联到多个主题维度和组织机构库。

  6、办事指南管理:对汇集全省的办事指南进行百姓体风格的再次编辑与管理,包括对办事指南名称、图标、简介、基本条件、指南内容、关联应用链接地址、注意事项、关联办理机构、相关办证、相关政策、关联常见问题、关联推荐服务等内容。

  7、常见问题管理:对常见问题和答案进行管理。

  8、政策法规管理:对汇集全省的政策法规进行管理,包括文号、颁布单位、索引号、颁布时间、标题、主题词、正文等内容。

  9、一体化采编、多渠道发布:系统后台提供统一的一体化采编平台,只需维护一份内容,即可实现对全部渠道的发布,支持对门户网站、移动端APP、微信服务号、官方微博等各个渠道的发布。

  10、组织机构管理:按照市、区、街道三级进行全省所有组织机构库的建设和管理,可对组织机构的级别、单位名称、网址、办公地址、办公时间、导航坐标进行管理。

  5.1.2栏目管理

  栏目管理主要为门户系统提供了前台分类导航的创建与管理,系统管理员可在后台对栏目进行配置,可以根据对网站各类资源的梳理,结合用户的使用习惯对网站栏目进行设置。

  栏目管理采用树型结构分级组织栏目,这样的组织方便管理,也可以清晰的表现每个栏目的所在层次,方便对栏目的创建、调整。同时可以不同栏目展现内容的不同配置不同的资源录入模板,设置不同的权限、不同的审批流程等。

  5.1.3专题管理

  专题管理功能为后台用户提供可视化、可拖拽、所见既所得的专题制作工具,普通编辑即可完成,无需设计和技术参与。方便政务服务平台的用户完成各类专题的制作。

  用户可快速创建一个属于自己的专题,并根据事件的特征设计专题页面的显示布局,以及在布局中添加相应的资源块,并且添加政务服务平台中已有的文章、图片、视频等资源,并且发布到政务服务平台上。

  美工在一个可视化的页面中通过简单的配置就可以为系统创建风格,而不需要有编程经验。将复杂的撰写模板的过程,转化成了“可视化”过程。网站编辑以“所见即所得”的方式进行网站页面的设计。设计页面的过程只是将已有的资源、布局等添加到页面的过程,不存在技术门槛。

  5.1.4智能搜索管理

  智能搜索管理系统主要实现对前台智能检索的配置管理,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检索体验,通过配置应用框搜索、智能感知搜索、按需加权智能排序等不同的检索模型,优化检索结果,让搜索变得更加智能,更加了解用户的查询意图,让用户能够快速定位所需的办事、资源或者信息。

  1、应用框搜索

  在搜索结果中,无需点击搜索结果链接跳转查看,页面端直接展示热门服务或功能,在搜索结果页面即可完成所有操作,给用户提供更佳的用户访问体验。

  搜索引擎能明确识别这种需求,并将该需求分配给最优的在线服务应用池,最终精准高效地以“应用框”的方式返回给民众相匹配的结果,民众在检索结果页即可进行在线服务的查询与办理,实现即搜即办。支持按关键词进行各类应用搜索,包括网页应用、移动应用、微信应用。提供应用类搜索热词以及搜索词提示与纠正功能。

  2、搜索智能感知

  民众如果是实名登录后搜索办事类应用,则搜索引擎能明确识别民众身份,用

  户画像,并根据用户的身份以及行为特征调整检索排序,最终为该民众提供个人专属的应用数据。

  5.1.5互动管理

  互动管理模块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个性化互动交流平台,是实现加强与公众的互动交流,广泛倾听公众意见建议,接受社会的批评监督的政府与公众交流的“直通车”,通过互动管理模块实现领导信箱、咨询投诉、简政建言、部门信箱等各部门统一的互动群,以满足公众的多方面互动服务需求。进一步完善公众意见的收集、处理、反馈机制,了解民情,回答问题。各种互动服务针对业务需求的不同提供可视化配置处理流程功能,从而最终实现“一站式”受理和反馈。

  5.1.6市民主页管理

  市民主页管理是新时期下政府为个人用户提供网上服务的重要渠道。市民主页通过整合已有的在线服务,为个人用户提供统一的个性化门户,一站式接入所有的政务应用,及时掌握个人办事进度,智能感知民众所需,推荐相关服务。

  市民主页并非一个简单的应用系统,而是在一系列技术标准主导下的政府服务信息化变革。市民主页将配合各个业务系统,对各项政务服务的UI设计、数据标准、服务标准、办事流程等提出明确的规范,提升政府的网上服务水准。

  1、实名认证

  实现个人用户账号的在线实名认证,为用户以实名身份办理各类服务提供基础。

  2、信息聚合

  市民主页在一个界面中,自动聚合展现用户最关心的信息,如公共服务信息(水电欠费、社保账单)、政府单位的通知(交警罚单)、各项办事进度等。民众无需跳转到其他系统即可统一浏览个人关心的信息。

  3、智能服务

  市民主页能够自动搜集和展现个人家属的相关聚合信息,也可以自行手工添加家属。可根据家属的身份特征,进行相关的信息推送,以免错过个人以及家人的重要信息。

  4、智能感知

  基于个人的基本属性以及行为属性,通过智能感知模型的算法,系统可以自动为用户推荐可能感兴趣的服务与应用。例如:市民主页可以为新生儿家庭自动推荐生育险在线支取的业务;为小升初孩子的家长自动推荐积分入学的相关信息等。

  5、应用超市

  通过与政务服务中心整合,市民主页可接入第三方开发的政务应用,民众可以根据需要添加感兴趣的应用。

  市民主页为用户提供了简单易用的界面,使用身份证号注册、进行实名认证以后,可以自动获得政府提供各项服务,极大的提升了对政府的满意度;对于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可以通过民众主页提供的一系列标准规范,真正实现政务应用的融合。

  5.1.7企业主页管理

  企业主页主要实现根据企业的基本信息和动态信息进行实时计算,基于智能感知计算模型,结合公共资源中心,向企业推送可能感兴趣的政策通知和办事事项。通过一系列的标准规范,整合各个应用,梳理将企业常用的信息聚合到一个统一的界面中,使得企业能够在一个系统中办理所有的事项。通过与数字证书厂商结合,企业主页使得企业能够使用一个USBKey登录所有系统,避免了重

  复建设数字证书体系的成本。

  1、实名认证

  企业主页提供了线上和线下结合的实名认证模式,认定在线账号的真实性。通过实名认证流程,各个下游系统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多服务。

  2、用户管理

  企业管理员能够在企业主页中添加子账号,实现企业内用户的管理;企业管理员可以限定不同子账号在办事权限,确保企业网上办事有序进行。

  3、信息聚合

  一个界面中,自动聚合展现企业最关心的信息,如目前在各个部门中的待办事项进度等。待办事项信息基于标准规范,通过统一建模,从各个系统中抽取而来。

  4、智能感知

  基于企业的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通过后台的智能感知模型的计算,自动为企业推荐可能感兴趣的应用或者信息,并按照多个纬度进行有序组织。

  5、应用超市

  通过与政务应用中心整合,企业能够主页接入大量第三方开发的政务应用,企业可以根据需要自行选择感兴趣的应用。

  5.1.8APP管理

  APP管理为智慧XX综合服务网提供一站式移动应用管理平台,全面覆盖政务应用移动化的需求,实现移动APP与各类办事服务、便民服务、互动服务的无缝对接,用户登录后即可实现与网站信息的同步,无需反复输入个人信息,优化用户体验。

  1、APP应用管理服务

  1、业务模块管理:模块化设计理念满足灵活的业务切分;一次开发,跨平台运行;独立升级与更新模块,不影响其它功能;模块间可关联依赖、模块与产品间可设置关联;平台可自动推送模块新增与升级信息。

  2、产品管理:产品支持多平台部署与发布;以搭积木的方式将模块封闭为产品;提供产品库的灵活配置管理;通过“克隆”功能简化上架环节。

  3、安全管理:包括应用安全管理,如黑名单设置、白名单设置;数据安全管理,如敏感数据加密;网络安全管理,支持HTTPS物理通道;用户安全管理,包括用户管理,支持LDAP、权限管理、授权管理等。

  4、大数据中心:引领走向数据智能化时代,主要提供“数据收集、查询、分析、导出”等交互数据管理;提供“系统日志管理、查询、分析”等运维数据管理;提供统计报表功能,包含数据可视化展示,支持报表打印。

  5、云服务:提供可靠的消息和语音推送功能,支持点对点和消息广播;提供即时通讯云服务功能;提供终端用户意见反馈管理;提供离线应用及离线数据同步;提供文档云服务,覆盖全系office文档、PDF等主流文档形式;提供云服务配置管理。

  2、APP应用管理

  个性化的政务移动应用管理,智慧XX综合服务网自主定制应用及预置应用。提供灵活的移动应用产品上下架、推广、维护等运营管理平台。

  1、应用属性管理:应用分为政府自有移动应用、开发者应用两种属性。用户可随意下载自有应用库。开发者可申请上架已开发好的应用,借用户安装使用。

  2、应用类别管理:提供应用的分类管理功能,方便用户根据类别快速定位所需

  应用。

  3、热门应用推荐:根据应用下载、评论等情况,对应用进行排名。

  4、后台管理:包含应用发布、上架下架、运行、推广、维护等。

  3、APP应用业务服务总线

  将复杂的后端业务系统服务简单化,提供针对移动业务的数据总线服务,消息服务以及流程服务。

  1、支持第三方系统整合:整合外围相关业务系统;实现完整、灵活的宏观业务流程;实现资源整合和交换。

  2、数据访问服务:提供实时、准实时、非实时的数据服务;提供规范的、通用的、简单的数据服务访问方式;屏蔽后端复杂的系统环境和技术环境

  3、规则和流程服务:提供规则逻辑运算和流程路由、编排、分发等服务;提供基于复杂事件的预警、警告和控制;提供各种业务服务的编排、流程定制、规则运算等服务。

  4、应用接入服务:提供各种应用接入接口服务,比如标准HTTP、EJB3.0;提供基于SOAP、REST协议webservice服务、JMS、FTP等传输协议;充当各种系统的代理和中间件;提供统一数据转换协议。

  5、消息服务:提供异步的发布/订阅;点对点消息服务;所有运行相关的各种事件等关键信息均作为消息发布在总线上。

  4、APP应用管理平台

  为政务移动应用业务服务总线提供信息安全、效能监控、性能监控、应用监控、服务治理、任务调度等功能。(各项效能、性能、应用监控提供预警功能,能够监控和分析展现每项服务的健康状况,为移动应用提供更加稳定和高效的保

  障。)

  5.1.9微信管理

  微信管理为智慧XX综合服务官方微信号提供微信管理的平台,可实现对微信服务号栏目设置、内容采编、应用对接、粉丝管理、运营分析等的统一管理。以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多方接入的管理服务为主线,提供个性化的微信管理平台。政务微信以手机和智能终端等新载体为公众提供更快的服务,扩大了服务范围和服务对象,拓展了政务服务渠道,为公众提供最有用、最快捷、最方便的政府服务。这种能够放在口袋里的门户网站,能够实现对政府门户网站的真正随时、随地、随身访问,堪称公众随身携带的政府服务手册。

  构建一套微信公众平台业务管理系统:实现微信公众平台基础内容管理、交互管理、应用管理、统计分析管理等,主要提供如网上调查、智能问答、咨询投诉、办事指南、办事进度等通用的应用服务,为智慧XX综合服务官方微信号提供一站式建设、运营管理自有微信公众平台。

  构建一套平台运营支撑管理系统:实现安全可靠的安全审计系统、黑名单、白名单管理、关键字过滤管理,内容审计管理、消息日志归档管理。方便对运营规范化的管理,给领导决策提供数据分析依据。

  篇二:智慧城市建设方案

  智慧城市具有智能感知、系统协同、智慧处理、机制先进、服务优质等特征,但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在认识、技术、实践上还达不到“智慧”要求,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和挑战。

  智慧城市三种建设类型

  智慧城市建设正在我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总体而言,主要有三种建设类型:

  端一体化的智慧。以智慧交通为例,交通数据是由云存储并由云计算提供智慧处理、指挥的;管网是具有智慧的数据感知与数据传输智能的;智慧终端是具有智慧执行能力的。其次,具有市民主体(客户)、城市公共服务力量、依法监管力量等人、机、物的系统协同服务能力。比如智慧交通,实际上就是在人、车、路、场关系中进行人与车、车与路、车与停车场等方面开展有机协同。第三,不仅具有基础标准与应用业务标准相统一的标准规范,也有能解决“一揽子”问题的云服务工程公司进行建设运维,还具备技术手段与法律手段、管理制度相协调的网络权益、秩序与安全的保障能力。

  其中第三种智慧城市建设类型是比较有发展前途的。智慧城市应该具备智能感知(能实现实时、全面与立体感知)、系统协同(能够实现一卡通、一链通、一令通)、智慧处理(建立在大数据、云存储、云计算、业务建模和智能分析等服务之上)、机制先进(投资运营机制高效、权益保障追溯完善、监管体制管用等)、服务优质等特征。只有具备上述功能,才能称之为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建设遭遇难题

  还达不到“智慧”要求。认识上,很多人把智慧城市等同于数字城市,其实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是信息化不同发展阶段的产物,智慧城市基于数字城市,但高于数字城市;技术上,没能开发“一揽子”解决问题的业务操作系统软件,不能“一卡通”;实践上,缺乏安全可靠、管理严格、服务一流的云服务业务工程公司,承担智慧城市建设的公司缺乏成功案例与经验。

  信息孤岛、网断联难仍存在。智慧城市实际上是物联网的具体应用,其障碍主要有三方面:其一,部门分割、条块分割的小数据中心建设,形成了众多的“信息孤岛”;其二,标准建设相对滞后,标准不统一,业务操作系统软件难以模块

  化开发。比如人车路等基本的数据单元,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管理部门各搞一套,基础数据单元标准不一。其三,业务传感与应用装备建设,各部门各搞各的,甚至一个部门内部也各搞各的,造成“有网无联”。比如,治安一套探头、城管的一套探头、交警的一套探头,不光不相容,而且同样低水平,还各成各的网。

  体制难以突破。概括起来说,主要是投资、建设、运维、使用、监管的机制不健全。在投资和建设方面,由财政拨款投资,各部门各搞各的建设,导致重复建设多、业务专用网建设水平低、高效处理能力弱等问题;在运维方面,技术类、事务类等业务没有剥离,仍由政府部门内设机构直接负责,导致运维效果差、效率低;在新的商务模式创新方面,政府购买云服务的采购方式、政策保障、业务监管等尚未建立健全。

  网络权益与安全保障举措失配、错配。缺乏法律手段、技术手段、工程手段协同配套的统一设计,各种手段运用能力建设不足;安全的执法、司法力量较弱,无法很好地保障网络权益;云服务公司制度建设滞后,管理不到位,缺乏责任追溯体系;网络实名制等基本制度建设推开不足;网络的安全技术、工程技术创新与应用投入不足。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充分。泛在、互联、高效、优质、廉价、便利的网络基础设施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先决条件。而现实是:泛在网建设进展慢、覆盖水平低;各类网络自成体系,相容性低,传输速度、质量不高;网络收费偏高,制约了各类业务物联网的使用与发展;业务专用网(传感网、专用物联网)建设落后,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网络的“最后一公里”重复建设大,小区入户重复率高,不利于家庭、社区物联网的与骨干网的分别建设、有机对接、业务开发。

  智慧城市破题对策

  我们建设智慧城市,最终目的是为了给市民提供更便捷、更低碳、更有品质、更有尊严的生活与工作服务,给企业提供新的发展手段、打开新的发展空间,给公共服务提供更高效、更智能的技术与网络的支撑,给传统产业的升级提供新的技术工具、网络支持、制造方式、商业模式。因此,要围绕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追求,研究破解难题的对策举措。

  主攻云服务技术,加强云、管、端“一体化”的技术创新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确保智慧产业技术创新优先安排。第一,加快大数据、云计算、智慧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创新,尤其是云存储、云计算等云服务产业的技术创新。第二,加快开发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慧安居等)业务操作系统软件与智能终端,以形成技术、业务、管理三结合的智慧能力为重点,加强覆盖云、管、端一体化业务操作系统软件的开发。同时,加强数据综合传输技术的创新,并抓好智能终端装备的开发。第三,加强网络安全技术、工程安全技术的创新,培育具备“一揽子”解决问题能力的专业性、高水准的云服务公司。

  以政府购买云服务作为突破口,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购买云服务,是一种网络产业的生产方式、经营管理方式、分配方式的大变革,包括个人、企业、单位、政府等业主。建议率先推广公共服务的购买,因为这不仅有利于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也有利于移动互联网、智慧物联网等网络产业经营体制创新,还有利于打破信息孤岛的体制僵局,从而激发网络经济发展的市场活力。但前提是必须营造有利于云服务产业发展的生态系统。通过加快培育安全可靠、服务高效、技术水平一流的云服务公司,设立购买公共服务的专

  项资金,出台扶持政策,加强权益保护,最终形成全社会的购买云服务的共识与氛围。

  以统一基础标准与打通各类业务标准体系为重点,防治信息孤岛

  要着重解决两大问题:数据基础标准,要在“统一”二字上下功夫,相当于统一度量衡的“车同轨”;各类业务标准体系的对接,要在“打通”两个字上做文章,相当于各条高速公路之间的“连连通”。具体而言,可通过协调来消除基础标准“统一”的问题,通过补充来解决业务标准体系之间的“断头路”问题,通过联合试点试行来解决标准体系规范中的“互让”问题,通过“采风整理”来解决标准体系的实用性不强问题,通过“共同协议”来解决标准体系建设各搞一套的问题。

  加强配合,确保智慧城市网络权益、秩序与安全

  法律方面,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护隐私、保护权益;体制方面,要明确规定购买云服务,云服务公司要建立责任追溯制度;制度方面,要推行实名制、风险评估、等级保护等制度;监管方面,要对网络进行依法专项整治、依法监管,加强对网络企业的依法管理;技术方面,要统一技术标准,加强工程建设,确保网络安全。

  以共建共享为原则,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有线、无线网、北斗网的利用,系统推进泛在网的建设。特别是要加快4G网络发展,它投资小,对泛在网建设贡献大,建设成本低但网速快、传输质量好。同时,按照“整体规划、统一建设、多家共用”的原则,解决网络建设“最后一公里”扰民问题和骨干网与社区网、家庭网的服务对接问题。还需加强业务专用物联网(传感与应用装置的业务专网)的建设。各个城市如要建设智慧

  城市,就必须加大对城市物联网的投入。

  篇三:智慧城市建设方案

  概述及规划

  人类已迈进了二十一世纪,我们赖以生存的整个社会正面临着新经济时代所带来的种种变革。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不仅改变着人们工作、商务的模式,更开始全面地改变人们生活的观念和方式,在我们熟悉的物质城市的身边已经迅速形成一个信息化、虚拟化或者说是数字化得“新城市”。在这个“新城市”中,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在线购物、远程医疗;可以在电脑前学习课程;人们将生活在“数字家庭”、“数字社区”、“数字城市”之中。

  智慧小区就是以互联网为依托,运用物联网技术将小区的物联系统和服务、家庭中的智慧家居系统整合在一起,使小区管理者、用户和各种智慧系统形成各种形式的信息交互,以达到更加方便快捷的管理,给用户带来更加舒适的“数字化”生活体验。

  智慧小区的组成

  智慧小区系统基于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信息集成技术,建立一个沟通住户与住户、住户与小区的综合服务中心、住户与外部社会的多媒体的综合信息交互系统。该系统以社区中心机房为枢纽,有机的将小区数字化服务、物业数字化管理、社区智能化管理和住户智慧家居系统结合起来,真正的实现

  (1)住户与住户之间的信息联通

  (2)小区物业智慧管理。

  (3)周界、视频监控、一卡通等子系统联动工作。

  (4)小区网上社区提供缴费管理、网上保修、电子购物、家政服务等便民服务。

  建设目标

  为开发商提升楼盘品质、赋予楼盘新的核心竞争力,使得开发商在行业竞争中处于领先水平;

  为物业公司提高工作效率,方便的和业主进行交流和互动,提高物业公司的服务水平,提升物业公司信誉;

  为业主提供舒适、安全、高品位、方便的生活环境。

  智慧社区系统功能提要

  (1)使每户居民都能够享受智能家居带来的安全、舒适、健康和便捷;

  (2)为每户居民住宅节约能源;

  (3)联网报警管理,为每户居民提供安全服务;

  (4)社区商务服务,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以实现购物和支付;

  (5)社区信息服务,包括发布社区管理信息和用户查询信息;

  (6)社区医护服务,为每户居民提供上门救助和护理服务;

  建筑内的地下通信管道、配线管网、电信间、设备间等通信设施必须与住宅区及住宅建筑同步建设、同步验收。

  光纤入户的建设,不仅仅是响应国家的政策,更重要的是:

  光纤的成本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进步、应用范围的扩大,呈现出单缆所含芯数越来越多、单位造价逐步走低的趋势,为高密度、大容量的信息传输提供了有效的载体。

  将智慧小区各系统电信号通过光电转发设备变为光信号传输,可利用上述光缆特性,减少线缆施工量,美化小区环境。

  雷电对光缆没有任何影响,可以避免电缆传输遭受雷击而致小区系统瘫痪

  光纤入户为高速上网、网络视频、电子商务等应用提供了保障,增强了住户对智慧小区系统投资的满意度。

  无线覆盖

  随着通信技术的飞快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各种各样的电子设备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伴之而来的是各种各样的无线应用。小区无线全覆盖可将住户的智慧生活从户内延伸到户外,提高小区住户的体验感。

  核心机房

  小区信息量高密度转发,高速度处理以及海量住户及物管信息保存管理,对核心机房建设提出了以下要求:

  (1)应按照可管理、可维护的理念去搭建网络交换系统。网络拓扑一般采用星形结构,核心、汇聚、接入三层架构。设备的选型上要选择带网管功能的交换机,通过交换机不同策略配置,实现对网络灵活、弹性、安全地管理。比如可

  以通过VLAN的划分,将联在一台交换机上的摄像头、门禁设备分别划分到不同的虚拟网段,两种信息传输互不干扰。

  (2)应按安全、稳定的理念去搭建数据中心,通过采购专业服务器,合理选用RAID级别,必要时添置专业的存储阵列实现数据的存储备份。做到不因系统宕机、硬盘损坏丢失数据。

  (3)

  在机房装修方面,防静电地板、UPS供电系统、防雷接地系统等可根据实际条件及建设预算酌情投入。

  智慧小区子系统

  设备自动监控子系统

  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IO控制,实现如:照明、通风等。本系统主要针对小区公共设施的智能化监控。

  视频监控

  视频监控子系统在主要出入口(小区主入口、小区主要通道、车库出入口、单元出入口、电梯轿厢等)、周界监控和一些重要区域(如停车区域、小区内主要通道)等处设置摄像机,使得保安人员能直接掌握小区安全情况,及时发现避免发生突发性的恶性事件,加强小区内部管理。

  视频监控采用中间件模式,兼容海康、大华两家网络、板卡设备。

  主要功能:

  视频监控

  提供多画面形式实时监控。

  录像回放

  搜索存储计划中的录像,按条件查询不同类型录像,放录像并提供录像控制(快

  放,慢放,单帧播放,局部放大等)。

  可下载查询的录像,保存到本地。

  报警管理

  提供视频移动侦测、IO采集的多种警实时监控;

  按条件查询报警事件;

  设置报警联动,报警时弹出视频窗播放视频或其他动作。

  事件检测与行为分析

  对视频进行周界监测与异常行为分析,用于检测、分类、跟踪和记录行人、车辆及其它可疑物体,能够判断是否有行人及车辆在禁区内发生长时间徘徊、停留、打斗等异常行为。

  流媒体

  客户端用流媒体访问。

  设备配置

  设置系统中的视频监控设备信息及配置信息。对视频进行分组管理。

  周界防范

  应用红外探测、电子围栏等技术,防止非法侵入、抢劫、盗窃和蓄意破坏等意外事件的发生,并对已发生的事件第一时间联动相关系统,提醒相关人员紧急处理。

  采集监控设备通断信号,做监控,采集的方式:

  通过集成视频设备,监控IO口;

  集成安防报警设备。

  主要功能:

  周界设备管理

  管理周界设备信息。

  事件联动

  设置设备报警时的声光、弹出视频等联动。

  周界列表监控

  实时监视周界的状态,如有报警等事件产生,则提示小区管理人员。小区管理人员可以控制周界设备的布防和撤防。

  事件历史

  查询历史事件。

  安保巡更管理

  在小区内设置电子巡更系统,让保安人员定时定路线对小区内进行巡视,以弥补其他技防手段的不足,及时发现可疑情况,防患于未然。

  主要功能:

  巡更设备管理

  管理巡更设备,上传/下载巡更设备的数据。

  数据维护

  管理巡更人员信息及分组、巡更地点和巡更线路的信息。

  巡更计划管理

  设置巡更计划。正常情况下,巡更人员每天按照巡更计划执行巡更任务。

  巡更任务记录

  巡更人员执行完巡更任务后,记录下此次巡更的情况和发生的事件。

  巡更报表

  对巡更任务执行情况进行查询与统计。

  家居安防系统

  本系统与楼宇对讲室内分机进行对接,将住户家中的非法侵入、火灾、煤气报警、紧急呼叫等实时连接到智慧小区管理系统中,实现住户家居的安全监控。

  报警及联动功能。通过安装门磁、窗磁,防止非法入侵,小区警卫可通过安装在住户室内的报警控制器在小区管理中心得到信号从而快速接警处理。同时,报警联动控制可在室内发生报警时,系统向外发出报警信息的同时,可自动打开室内的照明灯光、启动警号等。

  紧急求助功能,安装在室内的报警控制器具有紧急呼叫功能,小区管理中心可对住户的紧急求助信号做出回应和救助。

  报警管理显示功能。住户离开家时,设防进入离家模式即防盗报警状态,为有效防止非法入侵,小区物业中心的管理系统可实时接收报警信号,自动显示报警住户号和报警类型,并自动进行系统信息存档。

  设/撤防联动控制:主人外出前启动安全防范系统的同时,系统可以联动切断某些家用电器的电源,例如:关掉所有的灯光,切断电熨斗、电水壶、电视机等家用电器的插座电源等;主人回家时可调整为正常,进入在家撤防模式,部分照明灯自动打开,门磁和窗磁离线,而室内烟感探测器和厨房的可燃气体探测器仍在报警模式。

  预设报警功能。智慧安防系统可预设报警电话,如110,120,119等进行不同的报警,并与小区实现联网。另外,可通过预设发警报到住户的手机或指定电话上。

  门禁管理

  对小区的出入口、楼宇出入口进行监视与控制,小区住户与物业管理人员及保安人员配备RFID卡(ID、IC、UHF、2.4G、RF-SIM等各类RFID卡)、腕带、挂牌,对小区住户出入小区进行身份鉴别、确认、及出入信息登记,提供住户出入小区信息的登记与查询功能。

  主要功能:

  门禁设备管理与设置;

  通行权限管理;

  门禁监控;

  通行记录查询;

  查询人员通行记录。

  车辆管理

  对于进入车辆,系统可以对车辆RFID卡进行自动识别,如匹配成功,车库门禁将自动放行,并能据此自动生成提示或欢迎信息,显示在入口处的LED屏幕上(或音响播报语音)。

  对于外来车辆,摄像自动识别记录车牌号码外,还需人工登记访客身份并领取来访智能身份卡片,系统方可放行出入。

  对外来车辆做收费管理。收费逻辑,包含:临时(按次、分时段计时)、按天(按天或月)、次数等,具体参照市场上的主流产品,结合项目实际需求。

  主要功能包括:

  系统配置

  包括车辆控制器管理、视频管理等。

  车辆发卡

  给车辆发通行卡,包括临时卡、收费卡等。

  通道管理

  管理车辆的进出通道。通过视频实时查看通道情况。有车辆进出时进行拍照存档。并且能手动控制道闸的开关。

  收费管理

  多进出车辆进行收费管理,提供收费标准的自定义设置。

  通行记录

  查看车辆的通行记录。可以看到在什么时间什么车辆通行。

  梯控子系统

  业主出行前,在家可呼叫电梯到业主所在楼层。

  业主为访客开门,电梯自动降到一楼。

  业主单元楼刷卡开门,电梯自动降到一楼。

  可视对讲子系统

  实现小区管理中心或来访者与用户直接通话的快捷功能。

  完成呼叫监控、报警监控、推送信息等功能。

  数字物管平台

  实现小区物业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程序化。达到物业无纸化办公,同时系统智慧地管理、指挥、调度物业及保安人员工作。

  定位子系统

  本系统结合物联网技术、卫星定位技术、通信网络技术实现对车辆、外来人员的定位跟踪。

  人员定位,采用电子标签,利用RFID远距离读写技术实现。该标签体积小,与

  普通PVC卡相似,便于携带。

  实际使用时,外来人员在小区门卫出说明来意,在系统中录入姓名,来访目的,物业发卡,该人员进入小区后,在小区隐蔽处安装的读卡器就可检测到该卡的信息,综合管理平台的智能定位系统可根据不同读卡器检测到该卡的时间,在系统中自动将该人员活动轨迹显示出来。该系统还可用于小孩在小区范围内活动的监控。

  (2)车辆监控,在车辆隐蔽处安装一传感器,通过该传感器,利用卫星定位技术(或手机通信基站定位技术)实现位置坐标确认,用户可在综合管理平台的智能定位系统的界面上看到相关信息。

  人员管理子系统

  统一管理小区内人员信息,并且对IC卡进行发放、回收与挂失等操作。

  主要功能包括:

  人员信息管理

  所住楼栋、楼层、房号管理

  管理IC卡的发放、回收与挂失。

  会员积分管理;

  通行等权限管理。

  多媒体综合管理子系统

  对小区中的LED屏、广告机统一管理,满足小区广告及展示的需求。

  公共广播子系统

  公共广播与背景音乐子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平时具有播放背景音乐、分区广播、紧急广播的功能,发生特殊情况时作为紧急广播,指导相关人员进行紧急处理。

  综合监控

  列表监控

  通过列表形式分层次展现需要监控的设备。

  图形化监控

  采用图形化宫格列表形式显示设备状态,报警状态,并可对设备进行操作。

  电子地图子系统

  利用电子地图(二维)技术及上述的其他子系统的基础数据,直观显示小区布局情况,设备的工作状态,实现系统的可视化管理。

  短信应用子系统

  应用短信实现用户与系统的互动。

  主要功能包括:

  通过系统向住户、管理员发送各类信息、通知。如催交物业费、催交水电费、停电停水通告、公共设备维修停用等。

  根据系统事件联动向住户、管理员发送信息。

  微信应用子系统

  应用微信实现用户与系统的互动。

  与短信平台类似,比短信多一些多媒体信息,如:查询视频监控快照。

  移动应用子系统

  利用移动终端(Android手机、平板电脑),小区住户可以查询小区的公共信息,物业管理人员可以对小区的各个子系统进行管理。

  功能相对PC版本简化,只提供主要管理功能,视频监控一次只看单个视频。

  手机功能形式:

  内网提供视频监控

  外网只提供视频快照

  其他功能相同(涉及安全的除外)。

  电动车充电子系统

  该子系统实现小区电动车充电的管理。

  可以集中安装(电动车库),也可以分散安装。

  每次充电时间,按照设定费率,到时间断电,保护电动车电瓶,防止过充,也避免电能浪费。

  具有IC卡计费功能,无需人工收费,避免现金支付。

  物业可以采用经营模式,投资后,短期即可回本,后期长久盈利。

  采用预付费模式,必须充值后才可以使用,不需要催缴收费。

  性能优良,计量精确,性能稳定,灵敏度高,防窃电。

  信息门户子系统

  建立信息门户网站,实现物业管理公司与住户的交互,为住户提供服务。信息门户子系统主要包含:

  社区介绍:小区的图文介绍。

  小区公告:发布小区公告信息。

  费用查询:查询各类费用。

  投诉报修:在线投诉保修。

  商圈:发布周边商场及小区内商店信息、商品信息。

  互帮互助:业主发布求助信息或提供的帮助信息,为业主之间的互帮互助架起信息桥梁。

  业主论坛。

  生活服务:各类服务网站链接。

  会所设施预定:在线预订小区的会所设置。

  后台管理:后台管理小区设置。

  智慧综合管理平台

  智慧小区综合管理平台是是集RFID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网络技术等为一体的产品,能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多个具有相同或不同功能的建筑物(主要是指住宅小区)按照统筹的方法分别对其功能进行智能化,资源充分共享,统一管理,在提供安全、舒适、方便、节能、可持续发展的生活环境的同时,便于统一管理和控制,并尽可能的提高性价比指标。

  小区智慧综合平台以各个子系统为基础,协调各个子系统,将各个子系统等统一到一个平台上并实现智能化管理。

  将所有设备、对象的监控属性、监控数据、记录、操作命令、消息事件,在平台中统一管理,根据智慧地策略,联动控制应用,另外提供数据挖掘策略配置。

  如:设备断联自动通知、门禁打开超过指定时间发出报警等,各种联动策略都在本平台模块中实现

  系统主要的功能有:

  统一用户认证(单点登录);

  统一系统入口;

  统一数据存储;

  可视化策略配置;

  联动控制服务;

  客户端显示联动;

  综合数据报表。

篇二:如何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关于推进我市智慧城市建设的思考]怎么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近年来,城市发展中的“天花板”效应、“城市病”问题日益凸显,与此同时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逐渐兴起,智慧城市建设日渐成为国内外城市发展的一大趋势。智慧城市是综合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转型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建设智慧城市对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据世界银行测算:一个百万人口以上的智慧城市建设,在同等投入的情况下,实施全方位的智慧管理,能增加城市发展红利2.5至3倍,并促进实现4倍左右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我市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

  近几年,我市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城市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注重提高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智慧城市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一是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智慧城市基础夯实。光纤宽带网络建设加快推进,完成ipv6技术部署,城域网出口带宽增至220g,全面建成以10gb/传输链路为主的先进的城市光网络系统;

  无线城市建设加速发展,已建成4g网络基站1226个,实现主城区、乌镇、高桥、崇福、濮院等镇区的室外无盲区覆盖,其中乌镇景区实现室内外无缝覆盖;

  建设wifi热点425个,安装无线接入点4725台,无线网络覆盖全市城镇主要公共场所。

  二是电子政务应用逐步深入,百姓办事更加便捷。绝大多数政府部门都建立了用于内部和社会管理的信息系统,并建立了部门网站;

  其中,三级便民服务网上办事大厅覆盖计生、民政、残联等9个职能部门,共纳入95项镇级服务事项、124项村级服务事项和103项社区服务事项;

  “掌上政府”等移动客户端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有效渠道,同时大大提升了政务服务的便捷性、实用性和用户体验感。

  三是民生领域信息化不断提高,百姓福祉持续增进。智慧医疗区域影像系统已投入试运行,市一院在嘉兴市率先实现诊间结算;

  “智慧公交”便民系统打造完成,电子公交站牌及手机智能软件终端为市民提供实时车辆到站信息、公交线路信息等公告信息;

  数字桐乡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开通运行,为企业和公众提供地理信息“一站式”协同服务;

  旅游服务平台初步建立,“乌镇虚拟游”、“语音导览器”等智能体系,让旅游更具体验感,同时启用桐乡智慧旅游手机客户端,基本实现全市智慧旅游导游、导航、导览、导购四大功能。

  当然,必须客观地看到,我市智慧城市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许多不足,面临着诸多困难。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整体智慧化程度偏低,与国内外先进地区存在较大差距;

  信息资源整合程度不高,在信息化建设上部门“各自为政”现象突出、条块分割明显,尚未建立起全市统一的大数据平台,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信息资源的浪费。面临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我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着如人才、资金、技术、政策、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制约,特别是专业技术与业务应用之间的“不对称”、“两层皮”现象突出,阻碍了信息化技术在各部门中的推广应用;

  另一方面,智慧城市意味着政府、社会将更加透明、更加公开,在此过程中如何确保网络安全、信息安全,也是智慧城市建设亟需考虑的问题。

  推进我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智慧城市的灵魂是人,人既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参与者,也是智慧城市成果的享用者。智慧城市建设对发展信息经济、促进两化融合、增进百姓福祉具有重要意义,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当前,我市在信息化建设逐步深入,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推广的同时,也面临着不足与困难。鉴于此,我们对加快推进我市智慧城市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发展规划及行动计划。按照国家住建部的部署,智慧城市建设是我国推动两化深度融合、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和城市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我们要深刻认识智慧城市建设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尽快制定我市智慧城市发展规划及建设方案。首先,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高端、前沿的视野对我市建设智慧城市的现实基础、发展态势进行全面比对和研究,客观分析我市具备的优势和存在的差距,明确我市建设智慧城市的精准定位。其次,按照建设定位,制定并发布“桐乡智慧城市发展规划”,明确“十三五”期间和更长时期的发展目标、主导项目和重点建设领域。再次,制定我市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或具体建设方案,安排好相关政策措施,明确牵头部门、机制、人员保障等,确保建设目标落到实处。

  二是改造基础设施,加大信息资源整合力度。信息基础设施是智慧城市建设与运营的基石,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先进地区基本都以改造信息技术设施、提升信息化整体水平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突破口,如韩国的“u-city”战略、新加坡的“智慧国2022”计划、上海的“光网城市”工程等。我市建设智慧城市,应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机遇,全面实施“光进铜退”智能化改造,打造“光网城市”;

  进一步增密4g基站布点,建设“无线城市”;

  推广应用无线传感、物联网等技术,部署“泛在城市”。另一方面,要加快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逐步实现政府各部门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探索建立融合医疗、教育、交通、环保、公安

  等部门数据的信息共享机制,同时加快制定数据存储与交换、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地区标准,为各领域、各部门的信息兼容与共享提供技术支持。

  三是探索政企合作,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建设。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涉及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市民家庭等主体,涵盖投融资、建设、运营、监督等过程,单纯依靠政府力量很难完成这项大工程。因此应积极探索政企合作模式,充分发挥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特别是在公共基础设施融资、智慧产业开发、主导项目建设等领域,探索采用ppp(公私合作)模式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同时注重创新市场化运营项目,培育本地化运营团队,实现智慧城市建设运营利用市场、服务本土的双赢目标。

  四是开展全民培训,提高智慧城市感知能力。无论是智慧城市的谋划者、实施者,还是智慧城市的体验者、享受者,都必须通晓互联网与信息技术,因此有必要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针对性培训。比如针对全市普通百姓,连续开展3-5年的互联网普及教育,主要教授互联网基础知识及相关技术;

  针对高新技术企业、互联网公司中的技术研发人员,结合国内外先进技术,定期举办产品展示、学术沙龙、技术研讨、名家讲座等学习交流活动;

  针对机关、事业单位等社会管理服务人员,定期开展前端性、专业性、应用性的网络技术培训活动。通过开展各类针对性培训,提升全市智慧水平与全民感知能力。

  五是立足民生领域,让百姓共享建设成果。我市智慧城市建设应高度关注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并牢牢抓住百姓的现实需求,让百姓在智慧城市中真正感受到便利,享受到实惠。因此要着力建设好政府数据更

  公开、百姓办事更便捷的“智慧政务”;

  医院信息系统更智能、百姓求医问药更方便的“智慧医疗”;

  资源可共享、百姓教育均等化的“智慧教育”;

  社区家庭共参与、养老体系更健全的“智慧养老”;

  管理服务更高效、事故处理更快捷的“智慧交通”;

  环保监控更高端、环境质量更可靠的“智慧环保”;

  安防系统更全面、百姓生活更安全的“智慧安防”;

  旅游服务更智能、来桐游客更满意的“智慧旅游”。同时探索建设“智慧社区服务”、“智慧文化”、“智慧”等进一步增进百姓福祉的民生领域。

篇三:如何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工作方案

  为加快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工作,根据**,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思路

  落实**文件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贯彻“数字山东”战略部署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智慧城市建设理念,抢抓新型智慧城市和数字中国的历史机遇,对照试点建设标准,围绕“优政、惠民、兴业、强基”总体要求,完善数据资源体系,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提升数字政府、数字社会管理服务水平等方面推动各领域数字化建设,全面提升城市智慧化水平,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重点任务

  (一)完善数据资源体系。

  1.持续推进政务信息系统迁移上云。按照省、市一体化云、网监管要求,做好政务云资源统一编码工作,确保新增信息系统“应上尽上”,系统上云率达到100%。确保县自建政务服务系统均接入山东省统一身份系统,实现“一次注册,全网通行”。(牵头单位:县政府办公室;责任单位:数字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2.大力推动数据汇聚共享。进一步推进城市数据的汇聚整合共享,完善政务数据目录和共享部门梳理,凡是无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可不予共享的数据,均应按照无条件共享和有条件共享两种方式提供共享。到底,县级信息资源共享率要达到90%。(牵头单位:县政府办公室;责任单位:数字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3.提高公共信息资源的社会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信用服务、医疗卫生、社保就业、公共安全、城建住房、交通运输、教育文化、科技创新、资源能源、生态环境、工业农业、商贸流通、财税金融、安全生产、市场监管、社会救助、法律服务、生活服务、气象服务、地理空间、地名地址、机构团体等22个方面公共数据资源的开放水平。到底,公共信息资源社会开放率达到90%。(牵头单位:县政府办公室;责任单位:数字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二)夯实数字基础设施。

  4.高质量建设5G网络。强化5G基站与组网部署,提升移动通信网络用户体验。到底,城区公共区域5G网络覆盖率达到100%、乡镇驻地达到50%以上,并积极推动规模商用。全面提升乡村光纤宽带网络覆盖水平,家庭光纤入户覆盖率达到90%。(牵头单位:县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中国移动分公司、中国联通分公司、中国电信分公司、山东广电网络分公司)

  5.加快推进IPv6规模部署。统筹推进全县骨干网、接入网、电子政务外网的IPv6升级。推动政府、新闻媒体、大型企业网站、典型应用全面支持IPv6,推广全面支持IPv6的移动和固定终端。到底,县级政府部门网站全部支持IPv6。(牵头单位:县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中国移动分公司、中国联通分公司、中国电信分公司、山东广电网络分公司)

  6.提高多尺度地理信息覆盖精度和广度。城市规划区1:1000或1:2000比例尺地形图覆盖率达到90%。制作1:500数字正射影像图(DOM),满足智慧聊城时空大数据平台国家试点项目高精度、高分辨率航空影像成果更新的需求。(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7.开展多功能智慧灯杆建设。分阶段推进智慧灯杆试点建设,作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设施,在重点区域推广新建集智慧照明、视频监控、交通管理、环境监测、5G通信、应急求助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杆柱。到底,完成智慧灯杆试点建设。(责任单位:县综合行政执法局)

  8.推进智慧城市气象防灾减灾综合预警系统建设。进一步优化城区气象智能网格自动监测布局,提高监测精度。挖掘气象大数据,开

  展面向区域联防、城市运行保障、军民融合、生态环境、农业生产的防灾减灾精细化气象预报预警工作。(牵头单位:县气象局;责任单位:县政府办公室、县公安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应急管理局、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市生态环境局分局)

  (三)推进数字政府建设。

  9.建设多网格融合的综合管理平台。以“全要素”城乡社区网格为基础,以网格化管理为载体,以资源整合为手段,以优化服务为核心,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城市管理、生态环境、应急指挥、市场监管等领域的城乡“多网格融合”。依托政务网,“建立社会资源池”,搭建以网格化信息系统为核心,覆盖城乡、分级应用的信息平台。构建纵向联动、横向互动的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解决网格化系统众多、政府投资过高、网格数据共享不到位、网格员队伍重复浪费等问题,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典型案例。到底,实现多网格合一的部门数量不少于5个。(责任单位:县委政法委、县政府办公室)

  10.实施智慧城管系统综合提升。对初步完成数据汇聚共享的智慧城市管理系统进行升级,建设井盖监控预警系统、违章建筑管理系统、智慧城管实景指挥平台等内容,推进供水、供气市政管网管线智能化监管,促进城市管理精细化再升级,让城市管理变得更便捷、更智慧,努力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到底,供水、供气市政管网管线智能化监测管理率达到70%。(责任单位: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县水务集团有限公司)

  11.提升环境质量监测水平。建设环境质量智慧监测系统,通过综合性监测平台,创新运用高空瞭望监控系统、建筑工地扬尘治理智能监控云平台等,对空气、水体、噪音等环境质量信息进行智能化监控。到底,实现空气、水体、噪音等环境质量自动化监测率加权平均值达到80%。(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分局)

  12.建设应急指挥中心。建设集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决策指挥平台和移动应急指挥平台等项目,对安全生产类、自然灾害类的安全态势进行全面掌控,实现应急管理“事前、事发、事中、事后”全面感知、动态监测、智能预警、分析决策、快速处置、精准监管,全面支撑系统化、扁平化、立体化、人性化的现代智慧应急管理体系。(责任单位:县应急管理局)

  (四)提升数字社会水平。

  13.开展电子证照“亮证行动”。进一步完善使用以公民身份号码或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唯一标识的电子证照,统一身份认证、电子印章等服务应用,开展电子证照“亮证行动”。到底,实现以公民身份号码或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唯一标识的电子证照使用率达到

  60%。(牵头单位:县政府办公室、县行政审批服务局;责任单位:数字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14.大力推进“爱山东”APP的应用推广。综合运用电视、广播、网站、新媒体、户外广告、政务大厅宣传等线上线下推广措施,结合已上线应用服务,将“爱山东”建设成为政府提供政务服务主渠道之一,切实发挥“爱山东”APP效能。到底,“爱山东”APP日活跃用户数量不少于全县人口总数的2%,分厅新增一链办理事项不少于3个。(牵头单位:县政府办公室、县行政审批服务局;责任单位:数字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15.推进智慧社保建设。在已实现通过自助服务终端查询个人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升级公共服务平台拓展服务渠道、“爱山东

  APP”接入,实现社保业务的网上服务、移动APP服务、微信服务、自助终端等服务;通过部署即时制卡设备促进社保卡即时制卡服务;加快开展电子社保卡签发和线上结算、缴费、认证、应用等场景服务;通过积极使用市级建设的综合服务平台及可信电子签章平台等项目,为全县参保者和用人单位提供更加方便快捷

  安全的人社公共服务。(责任单位: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16.推动智慧社区建设。务实推进智慧社区信息系统建设,打造社区服务管理一体化系统,为社区群众提供便捷的家居服务、商务服务和信息服务,将社区与医疗、养老相结合,为社区老年人等群体提供办证、领取补助等公共服务,搭建居民意见反馈与在线交流渠道,鼓励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形成“互联网+社区”的智慧化社区治理创新模式,全面提升社区安全、自治和便民服务能力。(责任单位:县政府办公室、各街道办事处)

  (五)培育壮大数字经济。

  17.创新发展智慧农业。在农业生产领域推广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通过大数据计算等手段,科学实施水肥一体化喷灌、滴灌,温室智能管控,智能施肥等新型农艺技术。培育“互联网+现代农业”新业态,推动农业与休闲旅游、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普及农业网络化经营方式,鼓励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加快益农信息社建设,完善智慧农业服务体系。(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商务和投资促进局、县文化和旅游局)

  18.推动智能制造升级。大力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实现传统制造向高端、绿色、服务转变。实施制造业绿色化智能化改造工程,以护栏板、纺织服装等制造行业为重点,在关键环节和关键工序推进智能制造单元、装备智能化升级、工艺流程改造、基础数据共享,探索推进重点行业“无人车间”“无人工厂”建设,加快提升智能化生产水平。支持企业加快推广智能化生产工艺,扩大自动化设备比重,实现生产过程的电子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推动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积极推广运用信息化辅助设计系统和信息化辅助制造系统,改造现有生产制造系统,实现生产过程控制的数字化、自动化,提高产品设计制造水平。(责任单位:县工业和信息化局)

  19.深化电子商务应用。健全完善电子商务生态服务体系和配套支撑体系,鼓励专业人才到农村创业就业,加大对农村电子商务从业人员业务培训力度,培育一批电商专业人才、农村带头人。促进电子商务向一、二、三产业全面渗透,加快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以及农旅特色产业的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探索定制化生产和精准营销深度融合发展的电商新模式。加强与电商平台合作,推进大数据赋能品牌建设,发挥益农信息社作用,支持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各类电商平台开展网上营销,培育一批涉农电商企业、涉农网商、涉农网店。到底,全县电商交易额占比达到15%。(责任单位: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商务和投资促进局)

  20.实施“本地企业上云”行动。推动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提高创新能力和发展水平,支持企业上云。到底,力争实现企业上云环境进一步优化,行业企业上云意识和积极性明显提高,上云比例和应用深度显著提升,云计算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广泛普及,全县上云企业数量超过1000家,形成一批有影响力、带动力的云平台和上云标杆企业。(责任单位:县工业和信息化局)

  21.积极培育跨领域、跨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围绕有色金属及金属深加工、绿色化工、纺织服装、文化旅游、现代高效农业等五大传统优势产业,以及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医养健康等四大新兴产业,支持龙头企业打造一批面向垂直行业和细分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争创市级、省级、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平台。(牵头单位:县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县发展和改革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文化和旅游局、县卫生健康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数字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全县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定期召开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协调解决建设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督促落实重大事项。牵头单位抓好任务落实,县直有关部门

  (单位)做好配合工作,形成分工明确,上下协作,共同推进的良好格局。(牵头单位:县政府办公室;责任单位:数字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二)强化资金投入。加大财政预算投入,支持新型智慧城市项目建设。争取国家、省级、市级部门对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任务相关的专项资金支持和政策性补贴。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新型智慧城市试点建设投资与运营,推动多元化的投资模式,助力新型智慧城市试点建设。(责任单位:县政府办公室、县财政局)

  (三)营造良好氛围。积极运用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等多种宣传手段,全方位、多渠道加大对全县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宣传报道,促进全社会广泛参与,汇聚各方合力共同推进。增强公众对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认知度和参与度,营造良好的建设氛围,并争取打造1-2项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亮点特色,在市级以上平台推广展示。(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县政府办公室)

  (四)保障信息安全。完善城市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目录,落实信息安全责任制,确保安全防护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进一步加强对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电子政务网、工业互联网等基础网络的安全监管和保障,建设电子政务网等大型网络的安全态势感知系统,不断完善基础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提升法人数字证书的覆盖范围,加强对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防护、计算机病毒攻击、数据库脚本注入攻击的防护技术措施,保障互联网基础设施安全、稳定、可靠。(责任单位:县委网信办、县政府办公室、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县公安局)

篇四:如何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I慧城市建设措施

  1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要素

  (1)顶层规划设计;(2)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完善;(3)相关

  体系架构的完善;(4)相关标准系列的完善;(5)公共信息平

  台的建立。

  2智能建筑融入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具体措施

  对于智慧城市的建设来说,必须要有智能建筑的参与,只有加大了智能建筑的融入和普及力度才能够在较大程度

  上表达出智能建筑的价值和意义,也才有助于智慧城市的建

  设和发展,具体来说,要想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充分的融入智

  能建筑应该重点做好以下几点基本内容。

  2.1完善智能建筑体系架构

  智能建筑作为当前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过程中的一项新

  型建筑类型,其在当前的应用过程种虽然表达出了较强的优

  势和应用价值,但是对于具体的应用现状来看,仍然存在着

  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必然会困扰智能建筑充分的融入

  到智慧城市建设中去,基于此,必须针对这些影响因素开展

  严格的控制,而做好这一控制工作的核心要素就是应该加强

  相应体系架构的建设,最基本的是要保障整个智能建筑行业

  具备一个统一的体系架构,进而能够对于所有的智能建筑发

  挥一定的约束作用,最终促使其能够更好地融入到智慧城市

  的建设中去。

  2.2完善智能建筑的设计标准

  针对当前我国智能建筑设计的现状来看,其存在的问题

  也是比较多的,其中最为基本的一个问题就是当前智能建筑

  在设计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标准不统一问题,各个区域、各

  个省份都存在着独有的智能建筑设计标准,甚至是各个智能

  建筑企业也具备着各自不同的设计标准,因此,这种设计标

  准的不统一对于智能建筑的发展和融入智慧城市建设中就

  会产生一定的干扰,基于此,在今后的智能建筑设计中,应

  该重点加强对于相关标准的统一,并且这种统一还应该重点

  围绕着智慧城市的建设来开展,确保其标准的完善有助于智

  能建筑充分的融入到智慧城市建设中去,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和作用。

  2.3规范智能建筑设计理念

  对于智能建筑充分的融入到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去来说,还应该重点从智能建筑的设计理念入手,规范其设计的基本

  理念,提升其设计的水平,就能够更好地保障智能建筑融入

  到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去,具体来说,就以往的传统建筑设计

  来说,一般都是采用自下而上的设计理念开展具体的设计,即先设计好整个建筑项目的分系统,然后再综合成为整个的建筑项目整体,而就智能建筑的设计来说,应该是自上而下

  的,首先应该针对整个的智能建筑整体开展有效地规划设计,进而才能够对于其分系统开展设计,如此才能更好地实现智

  能建筑的作用和价值,这一点和智慧城市的建设也是想通的,即在智能建筑的整体设计中,应该充分的考虑到智慧城市的建设问题,考虑如何促使智能建筑更好的融入到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去。

  2.4充分应用B/S访问模式

  对于智能建筑的使用来说,其智能化是最为突出的一个

  特点,对于这种智能化特点的实现来说,充分的应用各种门

  户技术以及优化访问模式是极为必要的,就当前的智能建筑

  设计来说,其在具体的访问模式设计上应该优先选择B/S访

  问模式开展构建,这也是确保智能建筑应用效率提升的一个

  重要前提条件,也得到了实践的证明;并且从智慧城市建设

  的角度来看,在智能建筑中合理的运用B/S访问模式还能够

  有效地促使智能建筑更好的融入到整个智慧城市中去,值得

  在今后的智能建筑设计中采用。

  2.5加强智能建筑的集成效果

  对于当前的智能建筑应用来说,其集成效果也是必须要

  严格注意的一个重要方面,切实提升智能建筑的集成效果能

  够有助于提升整个智能建筑各项功能和作用的协调性,因此,对于具体的智能建筑相关集成技术就应该开展充分的关注,确保其对于集成技术的选择和使用能够到达最正确的效果,就当前的应用现状来看,以往常用的一些ODBC技术、OPC技

  术等都很难满足当前智能建筑集成化的基本要求,必须要选

  择更为先进、更为适用的新型集成技术,比方充分的运用Web服务以及IP以太网等开展集成平台系统的构建就能够在较

  大程度上实现智能建筑的集成效果,并且还能够对于智慧城

  市的融入发挥一定的作用和价值。

  2.6充分运用智能云计算技术

  对于智能建筑的设计和使用来说,云计算技术在当前发

  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和价值,并且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也

  应该充分的运用这种云计算技术,因此,对于智能建筑的设

  计应该重点加强对于云计算服务平台的构建,充分的运用云

  计算技术来提升其平台的服务质量,保障其智能建筑的应用

  效率,促使其更好地和智慧城市的建设融为一体。

  2.7加强对于维护平台的构建

  对于智能建筑的使用来说,运行维护平台也是必不可少

  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这种运行维护平台的构建确实能够在

  较大程度上提升其智能建筑使用的效果和水平,一般来说,对于智能建筑运行维护平台的构建都是采用第三方模式开

  展建设,这也就需要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加强该方面的管理

  和控制,保障其运行维护平台的可靠性,而这也必然是促使

  智能建筑融入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3小结

  综上所述,在当前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智能

  建筑是极为关键的一个基本元素,其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发挥

  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如何把智能建筑充分的融入到

  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去来说,还需要相关的设计和研究人员加

  强思考,重点完善智能建筑自身的设计和构建,保障其智能

  建筑具备较好的应用价值,进而更好地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和

  发展服务,保障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篇五:如何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关于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建议

  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关于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建议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现代科学技术不断融入城市和行业、社会不断创新发展的时代要求,建议我市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步伐,为城市发展提供支撑。

  一、我市信息化发展的总体情况

  一是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全市电信、广电网络基础设施完善,有线通讯、移动通信、3G网络和电视系统通达全市。二是政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逐步推进。我市有##个单位组建了局域网,占总数的##%;有##家接入国际互联网,占总数的##%;有##家根据本系统要求联入专网,占总数的##%,初步形成了以政府网为核心,以电子政务平台为基础,以市直各机关各专业网站为子网站的网站群体系。三是社会事业信息化进程加快。逐步实现了全市教育信息化、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化、水利信息化、环境保护和灾害预警信息化。四是信息资源开发应用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效。金融、财税、保险、公安、教育、卫生、农业等行业性内部网络功能日趋完善,初步形成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体系。五是电子商务应用已经起步。全市有##%的大企业和##%的中小企业以各种方式接入了因特网,有##%的大企业和#%的中小企业上网后开展企业形象宣传和产品推介,并取得了初步效果。

  二、我市信息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信息孤岛”现象严重,重复建设依然存在。多数部门、行业的业务系统存在条块分割、自成体系的情况,致使信息化软件和系统的功能重叠,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很难实现信息的交流与共享。二是信息资源利用率偏低,缺少综合支撑平台。现有信息系统的信息获取手段自动化程度低,业务系统数据动态更新困难,缺少整合城市信息资源的综合支撑系统平台。三是投资结构不尽合理,影响信息化作用发挥。许多信息系统和网站偏重机房硬件、网络资源建设,忽视运行机制、管理等软件建设,使系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四是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工作与技术服务体系薄弱。由于规划、政策及标准建设相对滞后,信息化建设带动工业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能力不足,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带动工业融合的基础能力比较低。五是信息技术和管理人才不足。缺少专门从事信息化建设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信息化建设工作过分依赖运营商和软件开发商,致使信息系统建设资金过高、周期过长。六是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一方面,政府财力有限,投入资金不足;另一方面,社会资本参与信息化建设的程度较低,因软件等企业的无形资产难以评估,一些商业银行不敢做风险投入。资金的严重短缺降低了信息化建设的速度。

  三、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几点建议

  完善组织机构,健全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建议将市“数字城市”信息化领导小组改为“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

  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市长任副组长,成员单位由市政府办及市发改、工信、住建、规划、国土、交通、公安、城管、人社、卫计、民政、电信、移动、联通等单位组成,负责项目审批、方案论证、资金划拔、组织协调、进度安排和工作指导等,直接向各行业部门下达建设任务,直接指导项目单位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分别设置综合协调、项目推进、专家顾问、建设保障、督办督查等机构,具体负责智慧城市建设的统一申报、发展战略规划、指标体系和相关标准的制定、重大项目推进以及绩效考核等工作。

  加大资金扶持,拓宽资金来源。财政部门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市直各部门新建的信息化项目必须纳入统一规划和管理,对于确需建设的项目依据“先易后难、急用先建、效益显着”的原则,统筹规划,分级建设;对于跨年度的建设项目应按实施进度分年度分批规划、拨款。合理确定信息化引导资金的规模和投向,积极探索“政府投入、政策补贴、税收优惠、资源补偿”的多方位政府支持渠道,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运营模式。

  鼓励社会资金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投入,对适合社会投资的项目,通过规范的市场运作,吸引社会资金投资信息化建设;采用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公私合作建设等市场化运作模式,降低建设和运行成本,提高智慧城市建设速度。

  建立和完善适应智慧城市发展的多渠道投融资体制,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完善风险资本与优质企业、项目的对接平台,推动社会风险投资资本积极参与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重大项目和试点示范项目建设;不断完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切实提高风险资本投资效率,进一步提高风险资本投资积极性。

  组建专业技术研发团队,提升系统整合能力。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缺口将不断加大,应以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信息共享平台为依托,以优惠的政策实施人才吸引机制,为组建一支高素质专业技术研发团队奠定坚实的基础,以便更好地完成各类攻坚克难任务,如项目规划、方案设计、项目审核、技术甄别、项目实施等,同时兼顾应用软件的开发、组织及各系统软件技术的整合工作。

  加强行业监管,创新信息化项目运营机制。加强智慧城市建设的行业监管,尽快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格局。对于信息化平台和重大工程专项,要在统一监督管理下,实行适度开放,适合独立运营的项目,采用“政府授权、投资受益、市场竞争”等方式,进行独立的商业化运营;推进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逐步分离政府、企业的信息化运行部门,鼓励第三方信息服务机构采用商业化运营模式为政府或企业提供信息化服务;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大型信息化项目和重大工程专项的建设和运营市场。

  加强信息安全建设,完善安全保障体系。坚持管理与技术并重,以“安全保发展,在发展中求安全”的原则,综合平衡安全成本和风险,优化信息安全资源的配置。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营,谁负责”的原则,认真落实信息安全管理责任制,积极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实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加强信息安全理论研究,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测评认证体系、网络信任体系、信息安全监控体系、容灾备份体系和信息安全应急处理体系。出台电子政务等级保护、信息安全应急处理、系统安全测评、数字认证、风险评估等方面的政策法规。

篇六:如何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智慧城市建设方案参考三篇

  智慧城市建设兴起于欧美地区,世界各国都将发展智慧城市定为未来几年的目标。我国虽起步较晚,但在政府的支持和企业的参与下,智慧城市建设也取得阶段性进展,在我国目前已有超过500个城市开展了相关建设。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成熟,我国智慧城市发展将逐步向数据共享、万物互联、生态共赢迈进。

  虽然国内智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但究竟什么才是智慧城市,智慧城市的建设该如何下手,在智慧城市的众多细分领域中又应该关注什么?

  智慧城市的三大应用领域

  在政策支持及基础设施完备的基础上,智慧城市的应用场景日益丰富,例如智慧安防、智慧交通、智慧社区、智慧商业、智慧旅游、智慧环保、智慧能源等。智慧安防、智慧交通、智慧社是目前智慧城市发展中需求更高、落地更快、技术与服务相对成熟的三大领域。

  智慧安防

  自2015年起,安防行业逐渐引入AI技术,“智慧安防”一词开始进入大众视野。智慧安防突破传统安防的界限,进一步与IT、电信、建筑、环保、物业等多领域进行融合,围绕安全主题扩大产业内涵,呈现出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大安防”产业格局。

  智慧交通

  交通是一个城市的核心动脉,也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交通作为一种新的服务体系,是在交通领域充分运用物联网、空间感知、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交通管理、交通运输、公众出行等交通领域全方面以及交通建设管理全过程进行管控支撑,使交通系统在区域、城市甚至更大的空间范围具备感知、互联、分析、预测、控制等能力,以充分保障交通安全、发挥交通基础设施效能、提升交通系统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为通畅的公众出行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服务。

  智慧社区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智慧社区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区管理的一种新模式和新形态,其以社区居民为服务核心,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集成应用为居民提供安全、高效、舒适、便捷的居住环境,全面满足居民的生活和发展需求。

  智慧社区涵盖社区内部和社区周边的各项服务,社区内主要包括智慧家庭、智慧物业、智慧照明、智慧安防、智慧停车等基础设施服务,社区周边主要包含智慧养老、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零售、智慧金融、智慧家政、智慧能源等民生服务。

  智慧城市发展的挑战和趋势

  “一号走遍深圳”:建成电子公共服务体系,个人通过身份证号+生物识别、企业通过社会信用代码+数字证书可办理各类公共服务事项。

  “一键可知全局”:建成基于大数据、信息共享和人工智能的决策辅助体系,操作鼠标即可获取所需的来自全市各部门、各系统的所有数据,以及各类定制化决策支撑报告。

  “一体运行联动”:在公共安全、城市运行管理的各领域通过信息化手段建成反应快速、预测预判、综合协调的一体化城市运行管理体系,实现市区联动、部门联动、军地联动。

  “一站创新创业”:通过数据开放平台和大数据交易平台,释放数据红利,打造成基于开源数据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提升数字化产业经济活力。

  “一屏智享生活”:融合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提供的与市民生活相关的各类服务,建设一体化市民服务平台,市民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可方便快捷获得高品质生活服务。

  二、总体框架

  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我市构建从支撑、平台到应用的新型智慧城市一体化建设格局,具体如下图:

  总体框架

  构建统一支撑:构建一个涵盖全面感知网、通信网络和计算存储资源的集约化智慧城市支撑体系,结合市超算中心计算能力,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统一提供计算、存储、网络、物联感知等资源服务。

  建设两个中心:建设城市大数据中心和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其中城市大数据中心包括城市数据资源体系、数据共享开放服务和共性支撑功能服务,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包括城市运行态势展现、跨域业务协同和决策支撑服务。通过两个中心建设,打造智慧城市的大脑和中枢,构建信息开放集成环境,支撑应用系统集成和跨部门跨领域信息共享和业务协调。

  实施四大应用:基于统一支撑体系和城市大数据中心,推进公共服务(包括政务服务、医疗、教育、社区服务等)、公共安全(包括公安、应急、安全生产等)、城市治理(包括交通、环保、水务、城管等)、智慧产业(包括智慧园区、智慧工厂、创新服务平台和大数据产业等)四大领域应用工程建设,并与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实现联动协同。

  强化两个保障:建立“防御、监测、打击、治理、评估”五位一体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构建满足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需求的标准规范体系。全市统筹规划、建设统一信息化支撑、技术标准和评价指标,各区(含新区,下同)、各部门遵循集约建设、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原则,按照统一规划、技术标准进行分步实施。

  “数字政府”是新型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建设内容相互交叉,密不可分。新型智慧城市与“数字政府”建设应当整体规划设计、一体部署落实。新型智慧城市与“数字政府”建设牵头部门应当做好统筹协调,避免重复建设。

  三、建设原则

  (一)集约建设,共建共享。

  全市统筹规划建设包括党政机关网络、政务云平台、共性应用支撑平台、大数据中心和基础信息资源库等在内的统一信息化支撑体系,为各区、各部门提供网络、计算、存储、灾备,以及统一、实时、准确的基础数据等服务。各部门应在全市统一的信息化支撑体系上构建业务应用,避免单独建设、重复建设。各区可建设区级政务云平台和区级大数据中心,为本区信息化应用提供支撑服务。市、区政务云平台和大数据中心应实现统一监控管理、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各区、各部门数据原则上应向市级大数据中心归集。

  (二)统筹推进,统分结合。

  按照全市统一部署,统筹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应用系统建设,并根据不同特点采用不同建设模式。对于覆盖市区两级和多个部门的全市性应用,如行政审批、安全生产、应急指挥等,应由市级部门统筹规划建设,应充分考虑市区和各部门业务需求,并建立市—区—部门联动机制,各区、各部门不再重复建设。市级部门统一建设的垂直应用平台,应向各区开放平台接口及数据。对于涉及同级多个部门协同的业务系统,如商事登记、政府投资管理等,应由行业牵头部门统一建设,建成后在各个部门进行应用部署,形成完整、不间断的业务处理链条。对于单个部门业务应用,应加强一体化设计和流程优化,充分利用全市统一支撑体系,以模块化的方式在政务云平台上进行建设和完善。

  (三)政府引导,多元参与。

  加强政府统筹协调和组织引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企业作用,提升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活力。鼓励各部门加强和行业优势企业的长期战略合作,持续提升本行业信息化建设成效。在面向民生服务的领域,鼓励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或政府购买服务模式,通过政府开放数据和服务接口,企业投资建设运营,以移动互联网方式向市民提供服务,提升市民体验和项目可持续运营能力。

  (四)建立机制,保障安全。

  全市统筹建设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技术标准和应急处置方案,各区、各部门遵照执行、协同联动,确保网络空间安全运行。采用安全可信的网络产品和服务,提升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安全可控水平。强化信息资源和个人信息保护,确保信息共享和大数据的安全使用和管理。

  四、实施机制

  智慧城市是一个开放复杂的系统,涉及多个行业领域,传统信息化建设总包模式较难适应超大级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要求。结合深圳信息化基础和现状,采用“联合使用总体+联合技术总体”统分结合的一体化建设模式推进深圳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联合使用总体”包括市经贸信息委和各行业牵头部门。市经贸信息委具体承担智慧城市总体规划、统筹协调、项目管理等职能,指导各部门编制行业规划、项目方案并组织评审,形成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库。行业牵头部门负责编制本行业总体规划、顶层设计和标准规范,加强本行业的市、区统筹管理。

  “联合技术总体”包括全市技术总体单位和行业技术总体单位,分别由市经贸信息委和各行业牵头部门按照政府采购程序选定。全市技术总体单位承担全市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标准规范、体系集成及验证,确保各行业信息系统在统一的信息化支撑体系上构建业务应用,避免单独建设、重复建设,着力提升整体建设成效。行业技术总体单位在全市顶层设计和公共平台基础上,具体推进本行业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的实施。各区各单位要依法依规实施电子政务项目招投标,确保公平、公正、公开、透明。

  五、重点工程

  按照总体框架和“六个一”总体目标的思路,重点推进十大工程建设。

  (一)高速宽带网络工程。

  加强统筹规划,构建高速安全、随遇接入、国际*的高速宽带网络基础设施。

  加快高速宽带网络建设,深入推进宽带网络光纤化改造,推进城市老旧小区、城中村光纤改造,到2018年,实现城中村光纤覆盖率达到95%。到2020年,实现“千兆到户、万兆到企、百米光接入”的城市光网发展目标,家庭用户宽带接入能力达到1000Mbps。大力推进全域高速无线网络建设,推进WIFI全面深度覆盖,开展4G+技术普及应用,积极部署5G实验网建设和商用进程,加快量子通讯研究。到2018年底,实现人流密集公共场所免费WIFI全覆盖,服务质量全面提升。完善NB-IoT网络覆盖,加大在智能抄表、大气环境监测、水文监测、智能交通等领域的推广应用。

  (二)全面感知体系工程。

  坚持标准统一、安全可控的原则,加强城市感知信息覆盖和共享共用,推动万物感知和万物互联,构建全面感知物理社会和网络空间运行态势的感知体系,促进基于全面感知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推进智慧多功能杆建设,完善物联感知手段。加快集照明控制、WIFI天线基站、视频监控管理、广告屏播控、城区环境实时监测、紧急呼叫、水位监测、充电桩和井盖监测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多功能杆建设,形成共建共享、集约高效的城市物联感知网络建设模式,提升公共安全、城市管理、道路交通、生态环境等领域的智能感知水平。建立时空基础设施,实现全市遥感遥测、卫星定位、移动定位、物探、激光、雷达等各类地理空间数据和时空大数据的统一标准、统一汇聚和统一服务。建立开放式城市感知平台,加强感知数据标准化处理和共享共用,以及感知设备的规范化接入和数据汇聚,结合互联网数据,实现对物理社会和虚拟社会的全面感知,形成智慧城市全量信息视图。支持企业开展新型智能终端应用,支持企业在社区、公共场所、办公楼宇等区域部署智能服务终端,支持智能机器人、智能支付、虚拟现实等智能化应用。

  (三)城市大数据工程。

  构建全市统一高效、安全可靠、按需服务的市级大数据中心,包括数据汇集、数据融合、数据服务和数据开放等功能,实现城市感知数据、政府数据、社会数据的全面汇聚与融合,有效支撑各区、各部门大数据应用。

  推动大数据中心建设。原则上各区、各部门业务数据需无条件汇聚到市级大数据中心。加强与腾讯、通信运营商等企业合作,促进政府、社会数据有效融合和共享,形成全市集中共享的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并为各区、各部门提供统一、实时、准确的人口、房屋、法人、地理信息等基础数据服务。建立大数据管理体系。建设全市大数据应用服务平台,为各区、各部门开展基于大数据的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创新应用提供支撑;完善城市大数据决策支撑平台,通过数据挖掘分析为市委市政府提供辅助决策支持。推动全市统一的云服务平台建设和应用。统筹规划建设集中与分布式相结合的全市云服务平台,推进“云优先”战略,各部门新建及更新的业务系统应依托全市云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已有业务系统应逐步向云平台迁移。大力推动政府数据开放。制定政府数据开放管理规定,企业基于政府开放数据为市民提供增值服务,促进治理多元化,形成社会共治的治理新模式。

  (四)智慧城市运行管理工程。

  建设政府管理服务指挥中心,与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建设有机结合、相互补充,形成政府管理与对外服务相互协同的一体化城市运行管理体系。

  政府管理服务指挥中心整合我市政务信息资源和公共服务机构、互联网、企业、通信运营商等信息资源等,并进行深度挖掘、综合应用,实现对城市的全面感知(智能化)、态势监测(可视化)、事件预警(可控化),实现一张图实时掌控城市运行态势;同时与各区、各部门互联互通,形成协调联动机制。依托政府管理服务指挥中心建设求;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打造100所智慧校园示范学校,促进智慧校园示范学校创新发展、特色发展、持续发展;升级改造教育基础设施,实现95%中小学多媒体教室全覆盖(“班班通”),实现90%中小学校(含职高)开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建立智慧社区公共服务平台。搭建居民意见反馈与在线交流渠道,鼓励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建立社区养老助残服务平台,为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提供办证、领取补助等公共服务。建设社区医养一体化系统,将社区医疗和养老相结合,为老年人、残疾人等提供移动医疗、养老信息管理、生命体征监测等服务,有效解决老年人及残疾人的就医及养老问题。打造智慧司法服务平台,开展法律服务大数据应用,为市民和企业提供高效优质、主动精准的公共法律服务。鼓励社区微创业,为创业者提供咨询服务,激发社区活力。

  提升智慧住房保障服务水平。建立住房租赁交易服务平台,实现智慧租房;全面升级公共住房基础信息平台和住房公积金管理信息系统,提升政府住房公共服务水平;开展“智慧物业”建设,建立物业监管与公共服务平台。

  打造智慧气象服务新模式。推进“智慧气象”与相关行业的融合发展,建立基于天气影响的气象灾害智能预报和风险预警业务,构建气象灾害四级防御联动协同体系,建立气象灾害防御决策辅助一张图,完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升级“深圳天气”APP和微信等移动互联网应用,向公众提供用户体验更愉悦的个性化气象服务产品。

  (六)智慧公共安全体系工程。

  以社会治安、生产安全、食品药品安全和边坡地质安全隐患治理为抓手,建设城市公共安全智慧化体系,实现对各类安全隐患的全覆盖,提升安全预警预防能力。

  健全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动雪亮工程建设,基本实现“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推动公安数据汇集;完善环境保护决策支撑平台和应急指挥平台。

  深化智慧城管建设。依托智慧城管指挥平台,推动城管执法下沉社区和城中村,提升城中村市容市貌水平;建立城市垃圾的智能分类和监管,引导居民前端分类,监测垃圾流通信息,实现“从源头到去向全程量化监控”的物联网管理模式,*终实现垃圾整体减量化,并使有害垃圾得到专业处理。

  推进政府建筑工程大数据监管。运用BIM(建筑信息模型)、智能感知、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采集政府工程建设期和使用期的完整数据,并进行集中管理、分析、应用,实现政府工程全方位的大数据智慧监管和廉政风险智慧防控,同时形成政府工程建造和使用期的数据资产,为深圳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基础数据。

  (八)智慧产业发展工程。

  构建全程全域的创新创业环境,打造智慧化的产业孵化体系,着力建设有国际竞争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中心,推动物联网、互联网、人工智能与各行业融合创新发展,形成创新活跃的数字化产业体系。

  以“互联网+制造”为重点,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促进互联网与设计、制造和物流过程融合。大力发展互联网型工业设计,鼓励工业设计资源网上共享、网络协同设计、众包设计、在线3D打印服务等新模式、新应用、新业态发展。推动网络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和服务型制造发展,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产品服务质量。

  推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大力推动政府数据和公共事业数据的开放,充分释放数据红利,支持社会的建设模式全面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建设工作,在规划制定、系统设计、项目实施等过程中应当加强沟通协调,确保双方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动我市信息化建设上水平。各区、各部门应高度重视,对标国际先进,主动谋划并加强本区域/领域的智慧城市规划和一体化设计,明确建设目标、工作任务和实施计划,积极推进落实。

  (二)强化创新保障。

  市编办、政务办应基于互联网时代要求,从服务对象角度出发,加强政府职能优化和流程再造,构建高效协同的现代化服务型政府治理体系。各区、各部门应以服务对象为核心,以市民获得感和服务效果为导向,加强改革创新和流程优化,同时加强信息化工作机构和人员配备,切实推动信息化与业务工作的融合创新。市保密主管部门应加强智慧城市和信息化建设的保密管理工作。

  (三)加强资金保障。

  结合信息技术和业务需求变化快的特点,以及云服务条件下的信息化建设模式要求,优化政府投资信息化项目审批模式,提高审批效率。进一步加大信息化建设向社会购买服务的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智慧城市建设投资与运营,并获得合理回报。建立完善财政资金向智慧城市建设、应用和推广的财政资金保障和分级投入机制,争取国家和省级资金对试点示范项目的扶持。

  (四)加强人才保障。

  做好全市各级干部的信息化知识和技能培训工作,提升机关公务员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的意识和能力。制定适应深圳新型智慧城市发展要求的人才战略和措施,建立人才培养、引进、流动和使用机制,在各方面增强对信息化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各部门应加强信息化机构和专职工作人员的配备,推动信息化与业务的融合。

  (五)加大宣传力度。

  积极运用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等多种宣传手段,全方位、多渠道加大对深圳智慧城市建设的宣传报道,促进全社会广泛参与,汇聚各方合力共同推进。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型智慧城市展会和高峰论坛,展现深圳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成果,推动深圳企业参与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增强公众对深圳智慧城市建设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智慧城市建设方案参考模板

  建设智慧城市有助于实现城市从管理到服务、从治理到运营、从零碎分割到协同一体的革命性转变,对全面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融合同步发展,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到2020年,信息基础设施更加完善,3G/4G/WLAN网络覆盖能力进一步加强,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更加完善,城市传感基础设施更加完备,其中,路灯

  感知覆盖率90%,社会公共区域视频覆盖率95%以上,重要隧道、桥梁等感知覆盖率100%。产业升级、政务应用、公共服务等近30个应用示范工程全面建

  成并面向全市提供智慧化的信息服务。基本建成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同步发展,智慧化水平和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国内领先的国家中心

  城市。

  二、工作思路

  充

  分发挥政府规划引导和规制标准的调控导向作用,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并发挥其主力军作用,以社会公共信息资源整合与应用、电子政务体系改革任务为核心,以“平台先行、行业示范、分建共享、集中服务”为路径,实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新兴产业发展和网络信息安全“五大行动计划”,加快推

  进我市国家智慧城市、信息惠民、信息消费等试点工作,促进数据开放和规范应用,深入推进重庆智慧城市建设。

  ――平台先行。先行建设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在政府信息公开、政府运行管理、城市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

  ――行业示范。选择基础较好、需求强烈的行业开展示范工程建设,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共性问题解决方案。

  ――分建共享。市级部门各司其职,按职能分工开展本行业智慧专项建设,建设成果全市共享。

  ――集中服务。建设成果逐步实现集中化管理,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向政府和社会公众的有序开放与服务。

  三、智慧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全

  面推进网络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共享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国内一流的光网城市、高速无线城市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数据枢纽,完善社会公共信息资源基础数据库,搭建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成水土政务资源数据中心,改造升级城市智能感知设施,加快构建宽带、融合、泛在及信息共享的智慧化基础设施,基本实现城市中

  人、物相互感知和互联互通,全面提升全市信息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及服务水平。

  专栏1智慧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

  一、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加大网络信息基础设施投入,加快城域高速网络、高速移动宽带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将重庆建设成为高速宽带互联的一流现代化光网城市、高速无线城市及先进的国内通信枢纽。

  (一)建设一流城市光网。加速推进光纤到户、光纤到桌面,加快现有互联网的升级改造,加快有线电视网的数字化和双向改造,推进“三网融合”。打造下一代网络发展城市光网体系。(市通信管理局牵头,市经济信息委、市发展改革委、基础电信运营商、广电企业配合)

  (二)创建高速无线城市。建设高速移动无线宽带网,扩大4G移动网络覆盖范围。以WLAN作为热点区域高速接入的补充技术,提高接入带宽,不断提升用户体验度。(市通信管理局牵头,市经济信息委、市发展改革委、基础电信运营商配合)

  (三)构建国内通信枢纽。依

  托国际海底光缆、陆缆及卫星资源,将重庆建设成为“海、陆、空”多方向、多途径的国内通信枢纽。实施“宽带中国”战略,争取“宽带乡村”等重大示范试点,充分利用国内电信运营商通信网络资源,将重庆打造成为国内通信枢纽。(市通信管理局牵头,市经济信息委、基础电信运营商配合)

  二、信息共享基础设施。建成自然人、法人、地理空间三大数据库,搭建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全面推动城市感知设施的升级改造,有效促进全市信息资源优化配置,提升信息资源共享服务能力及城市集约化建设水平,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数据枢纽。

  (一)建成三大基础数据库。全面建成权威性高、开放性好的自然人、法人、地理空间三大基础数据库。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完善数据更新机制,不断丰富基础数据资源,保证三大基础数据库信息的准确完整和及时更新。(市公安局牵头,市工商局、市规划局、市发展改革委配合)

  (二)搭建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

  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是智慧重庆建设的核心基础平台,是以地理空间位置为基础,通过集约化采集、网络化汇聚及统一化管理,整合全市基础时空信息资源和行业

  时空信息资源,构建全面、海量的智慧重庆公共信息时空大数据体系,建成面向全市产业发展、政务管理、公共服务等的公共信息平台,实现跨部门的信息共享与协

  同。(市规划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委配合)

  (三)

  升级两江国际云计算中心。建设水土政务资源数据中心,推动传统信息基础设施向云计算模式转型,打造高性能数据中心环境,建成覆盖数据存储、处理、分析、管

  理、发布等全流程的基础设施支撑条件,为智慧重庆建设提供基础设施服务。(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经济信息委、市政府办公厅配合)

  四、智慧城市社会管理

  重

  点推进政务共享服务、政府决策支持、政府数据开放、信用体系建设、社会综合治理、城市治安管理、应急管理、电子口岸管理、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生产安全监

  管、生态环境监控、城乡规划管理、城乡建设管理、税务管理、市政管理、国土管理、水资源管理等系统建设,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创新政务服务和社会管理,提高

  透明度及业务办理效率,实现服务手段智慧化、管理过程精细化、管理方式多样化,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

  专栏2智慧城市社会管理重点

  一、政务共享服务。以

  全市电子政务外网为依托,以政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资源整合共享和业务协同为目标,集成市政府信息公开、跨部门通用办公、全市网上行政审批、辅助决策服

  务、行政效能监察等应用体系,建设形成规范统一、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安全可靠的全市电子政务体系和政务共享应用平台,提升政府科学决策水平、社会治理能

  力和公共服务效能。(市政府办公厅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委配合)

  二、政府决策支持。依托全市电子政务外网、350兆

  警用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等政务公用网络,以全市公共信息数据为基础,整合全市经济运行、社会管理、自然资源等各行业部门业务动态信息,构建跨部门的信息共

  享、交换和动态更新机制,面向政府管理决策需求建立决策支持服务系统,随时、随地、按需提供便捷的信息查询服务、智能分析及其他决策支持信息服务,及时、准确地为政府决策指挥提供综合信息服务。(市政府办公厅牵头,市规划局、市公安局配合)

  三、政府数据开放。借

  鉴国内外城市开放政府数据的先进经验,以全市公共信息数据为基础,整合重庆市智慧城市时空云平台,建设重庆综合市情系统,健全数据动态更新机制及共享交换

  机制,形成统一的数据开放平台,推动政府部门开放有价值的数据,鼓励社会力量挖掘数据价值,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构建数据生态,提升社会公共服务水

  平,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市政府办公厅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局、市经济信息委配合)

  四、信用体系建设。加

  快整合政务公共信用信息资源,逐步建成与法人库和自然人库相互关联、内容完整的重庆市公共信用信息大数据。构建“诚信重庆”门户网站,开发面向信用主体、政府部门和信用服务机构的公共信用信息查询系统,建成全市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应用平台,为加快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

  工商局、人行重庆营管部配合)

  五、社会综合治理。搭

  建社会综合治理信息系统平台,构建纵向覆盖市、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网格五级综治机构,横向覆盖公安、人力社保、民政、司法、卫生计生、国土

  房管、教育等市级部门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安全可靠的综治信息网络,实现各级综治组织信息采集的电子化、各类案(事)件横向和纵向流转的自动化、综治业

  务的自动统计报表、分析研判和综合查询等智能化应用。(市委政法委)

  六、城市治安管理。充

  分利用平安城市建设成果,完善立体化治安视频网络体系,升级社会安全事件应急联动指挥系统工程,提升公共安全社会保障水平。全面推动智慧型平安城市综合技

  术应用示范,推动小区、商圈、校园的智能识别、智能监控、远程值守、政务信息化、医疗信息化等多项示范应用,创新社会公共安全联防联控和管理服务机制,助

  推平安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市公安局牵头,市委政法委、市司法局配合)

  七、应急管理。整

  合公安、环保、交通、水利、卫生、安监、地震、气象等职能部门应急信息资源,构建市、区县、乡镇(街道)三级互联互通的全市智慧化政府应急平台,提高应对

  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全市统一的应急管理地理信息系统,提高应急处置相关的人力、物力及重要防护目标空间分布与动态信息管理、调度

  及可视化能力。(市政府应急办牵头,市规划局、市市政委配合)

  八、电子口岸管理。“纵

  向”依托海关、检验检疫、工商、税务等部门完整、高效的信息化系统,“横向”对分散的通关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汇集、整合和再利用,打造重庆口岸数据交换中

  心,开发适应内陆开放高地建设需要的应用项目,形成便利企业、促进开放,联网协同、“一站式”电子口岸综合服务平台,实现电子口岸网络化协同监管服务。

  (市政府口岸办牵头,市外经贸委、重庆海关、重庆检验检疫局配合)

  九、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加

  快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信息监测、投诉举报、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建设,逐步推进食品药品企业及品种信息、安全知识、监管动态、警示系统等信息共享和查询服务。

  建设覆盖市、区县、乡镇(街道)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统一信息网络和智能移动监管平台,提升对重点食品、药品的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市食品药品监管局)

  十、生产安全监管。搭

  建安全生产综合信息平台以及安全生产标准化、隐患排查治理、安全检查、行政执法、事故查处等核心业务信息系统。建设市、区县、乡镇(街道)三级安全生产监

  管监察数据中心,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共享。通过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创新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方式,不断提高安全生产

  监管监察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市安监局)

  十一、生态环境监控。以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着力构建覆盖环境质量、“三高”企业、污染源、风险源等环境监管对象,以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敏感点的全要素生态监控体

  系。大力开展重庆环境监控网络和排污交易管理实时交易及计量系统、三峡库区水环境风险评估与预警示范平台、城市扬尘污染源监测与视频管控平台、机动车尾气

  排放管理监控系统、水环境质量和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的研制和应用,提高全市生态环境监控能力。(市环保局)

  十

  二、城乡规划管理。整

  合基础地理信息、城乡规划及管理信息、涉及空间管控的其他部门数据资源等,建设城乡规划综合数据库,服务于城乡规划编制、管理、评估和决策。全面开展地下

  管网普查和更新维护。通过社交网络、物联网等手段,广泛收集来自于市民个体与城市基础设施的数据资源,并进行可视化分析和产品研发,发现和解决城市问题。

  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应用,建立规划分析模型,建设服务全市各级领导和政府机构的智能规划决策支持平台。结合行政审批体制改革和政府简政放权要求,深化规

  划业务流程再造,建设覆盖全市的城乡规划电子政务云平台,提升规划管理行政审批效率和智能化水平。利用“互联网+”思路提供面向公众的规划信息服务平台,让公众了解规划、参与规划、监督规划,全面实现阳光规划。(市规划局)

  十

  三、城乡建设管理。建立城乡建设领域工程项目、行业企业和从业人员综合信息平台,以及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与诚信信息管理工作平台。加大建筑信息模型

  (BIM)技术、北斗卫星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在城乡建设领域中的应用,大力推进传统建造模式向建筑产业现代化转变,推广智慧建筑、智慧小区、绿色建筑等,提高城乡建设综合管理水平和效率,提升建筑品质,改善居住环境。(市城乡建委)

  十四、税务监管。通

  过整合申报缴款、网络发票、财务报表、重点税源管理等系统,构建具备网上办税、税收动态实时监控、车船税缴纳及减免、网络发票开具、纳税识别号查询、发票

  查询、报送电子资料等一体化的重庆市税务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开展个性化的纳税服务,通过对纳税人的行为特征分析,将特征相似的纳税人

  归类管理,提高税务服务和监管能力。(市地税局)

  十五、市政管理。紧

  紧围绕城市管理主线,打造行业数据服务中心,升级数字城管系统,构建智慧城管平台,形成城镇一体化的大城管综合协调管理机制。结合行业管理需求,建设市政

  设施、城市水务、市容环境、城市执法、城市照明等专业管理系统,提升管理效能,实现城市管理要素、城市管理过程、城市管理决策等全方位的数字化与智慧化。

  (市市政委)

  十六、国土管理。优化升级国土房管基础支撑、调查评价和监测、智慧监管及政务信息公开、在线服务四大智慧应用体系,重点开展“智慧国土”典型示范工程建设,全面提升我市国土管理服务水平。(市国土房管局)

  十七、水资源管理。实

  时监测分析全市水位、水量、水质、工情、灾情等水利信息,加快防汛信息系统、水电信息管理系统等的集成、升级及集约化建设,搭建水利信息综合管理系统,通

  过各类数据的综合汇总分析、业务协同处理,实现区域水资源的统一监控、配置、引水调度、运行管理、应急指挥等精细化管理,提升水利工程运用、管理的效率和

  效能。(市水利局牵头,重庆水务集团配合)

  五、智慧城市公共服务

  采

  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医疗健康、优质教育、社会保障、养老关怀、就业帮扶、交通出行、文化传播、旅游便民、气象预报、智慧

  社区、智慧商圈、室内导航等以人为核心的智慧化体系建设,加快便民利民信息资源汇集,着力打造信息惠民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城市管理创新和公共服务方式转

  变,提升全市城乡居民幸福感。

  专栏3智慧城市公共服务重点

  一、医疗健康服务。

  建立统一标准和规范的区域共享电子档案和电子病历,推动市级医院和区县医院检查结果互认试点,降低市民就医成本。建设惠及全市所有人口的电子健康档案数据

  库,建立科学合理的健康档案数据开放制度,促进电子病历、健康档案数据共享,鼓励咨询服务,推动市、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各级医

  疗机构开展远程会诊服务。(市卫生计生委)

  二、优质教育服务。推动各级各类教育资源整合,提供涵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师教育及继续教育等领域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建设与行业企业相互协作的网络化职业教育服务体系和资源共享机制,创新教育资源供给模式,构建基于信息化的现代终身学习体系。(市教委)

  三、社会保障服务。支

  持跨区县(自治县)业务办理、跨地区业务数据查询,完善跨地区医保费用结算管理服务办法,继续扩大跨省(区、市)医保费用即时结算范围。推动社会保障卡向

  医疗卫生、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其他公共领域拓展应用,丰富社会保障卡在社保缴费、待遇支付等金融功能方面的应用。(市人力社保局)

  四、养老关怀服务。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推进养老服务机构信息系统建设,推广远程健康监测,支持养老机构利用社会保障卡、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以及医疗机构等资源,开展老年人健康评估、健康监测、医疗救助、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等服务。(市民政局)

  五、就业帮扶服务。

  整合发布全市就业、创业孵化、就业援助、职业培训、就业扶持政策等公共服务信息。健全公共就业信息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服务和创业孵化服务体系,提供

  职业培训、创业服务、就业援助、就业扶持政策落实等公共服务。建立就业信息服务支撑体系,鼓励调度中心、旅游自动化办公系统、旅游诚信评价与监督平台等旅游信息平台,推动智慧旅游主导型及示范型项目建设,加快构建重

  庆智慧旅游体系,逐步形成一体化、敏捷化、数字化、交互式的旅游发展新模式。(市旅游局)

  九、气象预报服务。利用多种媒体和通讯手段,结合社会公共传播资源,形成覆盖全部地域、面向不同群体的气象信息发布立体网络。建设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城市安全运

  行气象保障服务系统。建设联接各部门,贯通市、区县(自治县),服务全社会,相互衔接、规范统一的气象灾害应急服务体系。(市气象局)

  十、智慧社区服务。推

  动建设集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社会服务、居民自治、互助服务于一体的智能化、精细化、人文化、社会化综合社区信息服务体系。加强社区人、地、物、事、组

  织、空间等信息资源开发和服务。构建智慧水电气服务体系(抄表、监控、节能),确保水电气供应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鼓励产业

  集群发展。

  专栏4智慧城市新兴产业发展重点

  一、工业互联网。支

  持建设离散行业制造过程智能控制与管理平台。研发基于物联网的车间制造过程信息化系统,开展支持车间无纸化生产作业、制造过程状态信息采集、设备监控、数

  控程序上传下载与优化管理、能耗监控、生产过程环境监控、生产过程远程监视与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控制,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减

  少污染排放。重点抓好冶金、煤炭、民爆、医药、电力、装备等行业示范应用项目建设。(市经济信息委牵头,市发展改革委配合)

  二、现代农业装备制造。研

  发大型农机监控与管理设备,为跨区域流动作业的大型农机提供远程管理和控制。积极研发各类农业敏感元器件、传感器和农业远程监控设施设备,对大棚、鱼塘、果园等进行远程监控和智能管理。加快研发肉类视频生产溯源的设施、设备和软件系统,推进实施肉类食品远程监控和全过程跟踪,加强冷链食品的监控和跟踪,确

  保食品质量安全。(市农委牵头,市经济信息委、市商委、市发展改革委配合)

  三、智能物流服务。

  加快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全社会物流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鼓励各类平台创新运营服务新模式。建立保税物流智能管控平台、长江上游物流信息服务平

  台、西部现代物流产业园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农垦冷链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双福国际农贸城物流信息平台等运营平台,努力把我市打造成为国内领先的智能物流基

  地。(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外经贸委、市商委、市经济信息委配合)

  四、大数据产业发展。推

  进云计算数据中心集群建设,开展数据存储服务,形成数据资源洼地。支持有较强集成能力的信息服务提供商建设大数据服务平台,支持国内外知名数据分析和应用

  企业来渝开展大数据挖掘和分析等增值服务,支持本地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商统筹资源,面向细分领域开发大数据应用服务,支持软硬件企业和服务企业垂直整合,与信息内容服务相结合,提供软硬件一体化的大数据解决方案。(市经济信息委牵头,市发展改革委、两江新区管委会配合)

  五、物联网产业发展。加

  强传感核心技术攻关和应用,以国家新型工业化电子信息(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中国移动物联网基地等重大项目为牵引,大力发展传感器、敏感材料、物联网芯

  片、射频识别设备、模组、智能仪器仪表、智能终端设备、通信传输设备制造。大力开展物联网系统集成、产品集成、应用集成等应用示范,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市经济信息委牵头,市发展改革委配合)

  六、北斗导

  航产业发展。大力促进北斗芯片、终端的研发和产业化,构建形成基础产品(包括导航天线、终端芯片、板卡、导航地图等)、导航终端产品和运营服务等北斗导航

  三大产业链条体系。加快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推广应用,大力推进北斗导航服务模式和产品创新,推动LBS(位置信息服务)市场加速拓展。(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规划局、市经济信息委配合)

  七、智慧城市网络信息安全

  落

  实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强化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综合利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完善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紧建立坚固的网络安全防控体系

  及科学实用的全程访问控制机制,确保智慧城市建设和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建立重要信息使用管理和安全评价机制,强化重要信息系

  统、重点工业控制系统的安全防护和网络空间治理,着力提升智慧重庆整体安全防护能力和自主可控水平,确保网络信息安全。

  专栏5智慧城市网络信息安全重点

  一、重要信息系统安全防护。加

  强政务、金融、税务、能源、交通运输、海关、医疗卫生等重点领域的重要网站和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保护工作,提升安全防护能力。完善城市网络安全应急保障体

  系建设,加强重点网站运行安全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形成全市各重点保障单位应急保障常态化机制,建设市级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指挥平台,实现全市网络与信息

  安全事件的统一接报、联合研判发布、应急指挥调度以及协同处置和跟踪反馈。(市委办公厅牵头,市政府办公厅、市网信办、市公安局、市通信管理局配合)

  二、重点工业控制系统安全防护。

  加强汽车制造、钢铁、轨道交通等重点行业及水、电、油、气等城市运行生命线的工业控制系统安全防护,建立健全工业控制系统安全保障标准体系,构建工业控制

  系统信息安全的信息共享平台,形成工业控制系统产品检测和安全测评服务体系,保障工业生产和城市运行安全。(市经济信息委牵头,市公安局配合)

  三、网络空间治理。开

  展网络空间综合治理专题研究,创新互联网治理模式,提升网络社会管理能力。加强网络实名管理,推进垃圾短信与网络欺诈监测、假冒网站发现与阻断等技术手段

  建设,加强无线电领域安全执法,加强对“伪基站”“黑电台”的清理整治,加强公共无线网络安全保护技术措施建设。(市公安局牵头,市经济信息委、市网信

  办、市通信管理局配合)

  八、保障措施

  (一)建立工作推进机制。依

  托全市社会公共信息资源整合与应用联席会议,建立智慧城市协调工作机制。由市政府分管领导同志召集,市发展改革委牵头,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各司其职,加强沟

  通,密切配合,及时研究解决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的重大问题,打破各种壁垒,强化资源共享,共同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二)

  拓宽融资服务渠道。建立沟通协调机制,促进金融机构加大对智慧城市建设重点工程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创新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机制,通过特许经营、购买服务

  等多种形式,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应用平台等建设,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募集资金开展智慧城市建设。

  (三)加大创新支持力度。切实加强智慧城市高新技术研发、专利申报、标准制定等工作,对我市重要发明专利和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定作出突出贡献者给予奖励,大力支持有条件的单位设立市级智慧城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

  (四)

  强化人才队伍培养。加强我市智慧城市建设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我市大专院校开设相关专业,扩大学位点布局和人才培养规模。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

  研院所等联合培养紧缺专业人才。完善人才使用和激励机制,积极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对掌握核心技术的高端人才给予奖励。

  (五)建立政策保障机制。研究出台我市智慧城市建设相关标准及政策法规,制定包括财政扶持、政府采购、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对纳入本方案的基础性、公益性重大工程项目优先给予支持。

  (六)建立督促检查机制。制定统一的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探索智慧城市重大项目监督听证制度和问责制度,研究将智慧城市建设成效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以督查或依托第三方评估机构等方式,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并定期公布智慧城市建设重点任务完成情况。

篇七:如何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怎样推进城市智慧化建设?1000字

  推进城市智慧化建设,在当今的社会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它可以促进社会的效率和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它也能给居民带来更多的便利。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探讨如何推进城市智慧化建设。

  首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城市智慧化建设的关键。只有建立良好的基础设施,才能为城市智慧化建设提供更好的条件,如高速公路、市政公用设施、智能照明系统、智能安防监测系统、智慧交通系统等等。只有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才能实现真正的智慧城市。

  其次,重视大数据应用是推进城市智慧化建设的重要一环。大数据可以让城市政府更明确地掌握各个领域的实时情况,帮助决策者更好地确定当前的行动方向,并为城市“智能化”提供基础支持。大数据可以运用于政府部门实时监控和诊断,运用于社会治理提高对社会现象的认知和追踪,也能应用于市场研究和营销活动,这都可以有效提升城市的智慧化建设水平。

  再次,加快社会信息化进程是推进城市智慧化建设的关键。利用信息技术,不仅能提高城市的管理效率,而且还能建立政府和居民之间的沟通渠道,实现社会和谐。目前,很多城市政府已经采用了在线服务平台,为公民提供方便,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因此,加快社会信息化进程,可以促进城市智慧化建设。

  最后,加强政策引导是推进城市智慧化建设的必要步骤。在实践中,政府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来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如出台

  资金支持和技术推广的政策;建立政府服务平台,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持;推动学校与企业开展合作,共同创新技术;鼓励和引导企业探索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增加对智慧城市运行维护的支持,为智慧城市建设建立良好的环境。

  总结而言,推进城市智慧化建设的关键在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视大数据应用,加快社交信息化进程,加强政策引导。利用这些手段,城市的智慧化建设得以取得良好的进展,从而使社会更加繁荣、更加有效率。

推荐访问:如何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 推进 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