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集体备课活动记录7篇

时间:2023-05-14 12:20:05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高三地理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高中区域地理整合教材第二单元《地图知识》教案集体备课记录一、说教材地图是地理学习的第二语言,“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它是我们日常生活、生产,以及学习地理所必需的重要工具,地图蕴涵的信息量比文字还要多,并且有考查“选取”的功能,学好地图可以为我们将来更好地学习地理奠坚定的基础,因此学好这一节课意义十分重大。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初断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基础知识。②学会运用比比例尺计算图上两地间距离,以及在地图上辨认方向.2、能力目标:①在地图上量算两地间的距离,并根据比例尺换算成实地距离。②能够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等确定方向。③熟悉常用图例和注记。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教材的重点、难点1、重点:①比例尺的计算和表示方法;②在经纬网地图和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2、难点:①比例尺大小的辨别及其与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②在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二、说教法在实际生活中,地图使用很广泛,所以了解地图的特点、学会读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重在通过获取理论知识、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节课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1.原理剖析法:通过讲解地图的基本知识和原理,让学生理解其意义,进而形成读图绘图能力,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利用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2.探究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三、说学法由于地图是采用一定数学方法绘制而成的,所以,使用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时就需要量算、需要用形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来认识地理事物特征,建立地理事物空间方位概念。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开始进入形式运算阶段,有些学生在地图符号的认知和空间关系的建立方面仍然可能存在一定难度。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过程并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通过相互合作、探究而建构形成的。它认为有效的教学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学习者参与目标或子目标的提出或确立;有效的教学应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保障;有效的教学必须关注学习者对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反思;有效的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所以本堂课主要以学生“自主—探究式”、“启发式”教学方法及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方法为主,最终达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目标。四、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们学习地理离不开地图,那么地图有哪些特点、我们怎样闭能正确地识图呢?我们先回顾一下初中学过的关于地图的基础知识:环节一知识梳理一、地图三要素1.地图上的方向(1)在多数地图上,一般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确定方向。(2)在带有指向标的地图上,根据指向标确定方向。指向标箭头指示的是北方,与之相反的方向是南方,作指向标的垂线,可表示东西方向。(3)在带有经纬网的地图上,根据经纬线确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2.地图上的比例尺(1)定义图上距离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用公式表示:比例尺=实地距离(2)表示方式①直线式:在地图上画一条线段,并注明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多少千米,例如:②文字式:在地图上用文字直接写成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多少千米。例如: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00千米。③数字式:用比例式或分数式表示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多少千米。例如:图上1厘1米代表实地距离100千米,可表示为1∶10000000或10000000或一千万分之一。(3)比例尺大小与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通常所说的比例尺的大与小,是指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间比值的大与小。比值越大,比例尺就越大;比值越小,比例尺就越小。一般来说,在地图图幅大小相同时,比例尺越大,地图所表示的区域范围越小,地图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地图所表示的区域范围越大,地图内容越简略。3.地图的图例和注记图例是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注记是表示地理事物的文字和数字。思考讨论:若把地图比例尺扩大到原来的2倍,表示相同的实际范围,则地图图幅有何变化?提示:比例尺扩大到原来的2倍,表示相同的实际范围,地图图幅应为原图的4倍。二、等高线与地形图1.海拔和相对高度地面上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海拔,又叫绝对高度。地面上某点高出另一点的垂直距离,叫相对高度。2.等高线和等深线在地图上,把陆地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等深线。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在等高线地形图中,根据等高线的不同特点,可以进行地形的判读:(1)在同一幅地图中,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地表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表示地表坡度越缓。(2)当等高线呈闭合状态时,若等高线的读数自中心向外递减,表示为山顶;若等高线的读数自外向中心递减,表示为盆地。

  (3)当一组等高线明显弯曲时,若弯曲处向读数较小处凸出,表示为山脊;若弯曲处向读数较大处凸出,表示为山谷。(4)在等高线地形图中,两山顶之间的相对低洼处,表示鞍部。(5)若干条等高线交会在一起处,表示陡崖。思考讨论:如何确定闭合等高线中心的海拔高度?提示:如图所示,A、B两地海拔高度的确定应遵循等值线判读“大于大的,小于小的”规律:A地外围闭合等高线是100米,比相邻等高线数值小,故A地海拔高度应大于0米小于100米;B地外围闭合等高线是200米,比相邻等高线数值大,故B地海拔高度应大于200米小于300。环节二疑难突破1.等高线地形图所表示的地形种类地地形特表示方法示意图等高线图说明形征山示坡线画闭合曲线地四周低在等高线外外低内高山中部高侧,坡度向外▲符号峰侧降盆示坡线画地闭合曲线四周高在等高线内洼外高内低中间低侧,坡度向内地侧降山等高线从山顶脊山脊线也凸向低处到山麓凸起山叫分水线山脊连线高耸部分脊线山等高线谷山脊之山谷线也凸向高处山间低洼部分叫集水线山谷连线谷线相邻两鞍部是山鞍一对山脊等个山顶之间谷线最高处,部高线组成呈马鞍形山脊线最低处峭近于垂直的山坡,称峭壁多条等高线壁。峭壁上部突出处,称悬崖陡会合重叠在一起或陡崖崖2.如何绘制地形剖面图(以例题的形式讲解)256.0A12502345678清91011121314200河1:5000002001516255.625B0读上图绘制沿AB线的地形剖面图。绘制剖面图的方法如下:(1)规定剖面图的水平比例尺和垂直比例尺。通常水平比例尺与地形图比例尺一致,而垂直比例尺需要扩大,一般比水平比例尺扩大5~20倍。这是为了更好地显示沿线的地形起伏。5001000m

  等高距10m

  (2)按等高线图上AB线的长度绘一条水平线作为剖面基线,并确定基线所代表的高度。基线高度一般略低于图上最低高度。如图中河流最低处高程约为170米,基线高程定为160米。(3)作基线的平行线。平行线的间隔按垂直比例尺和等高距计算。如图:等高距为10米,垂直比例尺为1∶5000,则平行线间隔为2毫米,并在平行线一边注明其所代表的高度,如170米,180米……(4)在地形图上沿剖面线AB量出A—1,1—2……各段距离,并把它们标注在剖面基线AB上,得1、2……各点。通过这些点作基线的垂线,垂线的端点按各点的高度决定。如地形图上1点的高程为250米,则剖面图上过1点的垂线端点在代表250米的平行线上。(5)将各垂线的端点连接起来,即得到表示实地剖面方向的剖面图,如下图:环节三典例剖析【例题】(江苏,9)下图是四幅等高线地形示意图,能体现“深山藏古寺”意境的是A.a图B.b图C.c图D.d图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对等高线知识的判断能力以及对“深山藏古寺”的理解。易错分析:不能正确理解题意和准确读图判断。解题思路:古寺应位于盆地式谷地地形中,这样既符合“深山藏古寺”的特点,又便于建筑;而a、b、c三图中古寺的位置分别位于山脊、山峰和陡崖附近,只有d图为谷地地形,故选D。答案:D拓展题例【例1】(全国综合,10)下列四幅图中,甲在乙地西北,丙在丁地东南的是解析:本题考查在经纬网地图上判断两点的相对方向,属于基本的读图能力考查。A图的经纬线都是直线,方向判断可以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法则。D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和两点间弧距较短的区间来确定其东西方向,再根据纬度来判别南北方向。B、C两图的经纬线都是弯曲的,先根据某两点距极点的远近确定位于南或北方向,再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判别其位于东或西方向。以C图为例:甲地在乙地的东北,丙地在丁地的东南。B图在南半球,判断方向时,最好把此图颠倒过来再判读。

  答案:B【例2】某山区的一所学校,拟组织学生对附近公路的交通流量进行调查。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1)判断在E、F、G三个地点中,能目测到公路上经过H处车辆的是___________。(2)试用地形剖面图解释你所作的判断,并作简要说明。图画在下面的框内。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经该公路从山区外运的物产主要有茶叶、柑橘、毛竹等,该学校所在的省区简称是A.鲁B.浙C.青D.吉解析:从E、F、G三个地点中能清晰地观察H处车辆应是G点,因为E、F点位于谷中,从E地到H点之间或从F地到H点之间都有山脊障碍,G地到H点之间没有障碍,可以清晰地观察。剖面图作法运用图中提供的比例尺作水平比例尺和垂直比例尺,H点海拔高度在450米左右,G点海拔高度在650米左右,相差200米,按图中提供的比例尺,图上垂直距离是2厘米。答案:(1)G(2)见右图GH之间地形剖面图从剖面图上可以看出,G到H点之间没有障碍,可以清晰地观察(3)B

篇二:高三地理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新余三中

  地理

  教研组

  高三

  年级集体备课记录

  年级

  高三

  学科

  地理

  时间

  第_________周,星期________主讲人

  曾学武

  参加本次集体备课教师签名:

  集体备课主要内容:

  一、复习计划

  1、暑期上课计划完成的内容

  基于新高三学生在高二时已经复习过世界地理、地球与地图、等值线等内容,暑期上课以第一轮复习为主,主要是自然地理的行星与地球和地球上的大气。具体上课内容如下

  (1)第一部分:行星与地球

  (2)第二部分:地球上的大气

  2、高三上学期计划完成的内容

  主要有:(1)自然地理

  (2)人文地理

  (3)区域地理

  也就是说,基本完成第一轮复习,高三第二学期开始,就可以开始第二轮复习。

  3、暑期计划的考试内容

  第三周的周末安排地球运动的单元考试

  第五周的周末安排地球运动与大气运动的模拟考试

  4、复习计划的说明

  (1)采用滚动式复习的方法。复习自然地理时,不赶进度,注重学生基本技能与基础知识的巩固。

  (2)复习人文地理时,进度相对要较快,注重学生基本原理的掌握,特别重视区位因素的复习。

  (3)区域地理已经复习过,要注重知识的提炼,注重地理要素间的联系。特别要重视高中地理原理在区域中的应用。

  二、对课改实验区的高考研究

  本备课在对课改实验区的几份试卷进行粗浅的研究之后,认为08年的高考地理题有以下三个特点:课改实验区的几份试卷

  1、课改实验区的高考地理试卷或地理部分注重动态分析,特别是对图、表、数据的考查,在多份试卷中都出现了坐标图,其中隐含有动态的内容,如果不注意把握,就有可能会答错题。这种动态分析,在自然地理与区域地理当中较多。

  2、个别省份的高考试卷没有太多体现新课程理念。

  3、课改实验区的高考地理试卷总体难度有所下降,但更加侧重地理原理的实际应用;考试的模式,基本不变,分值也基本不变。

  注:1、备课组集体备课时间为单周星期三;

  2、备课组长要认真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并将每次备课记录及时交教务处;3、每次集体备课,备课组长要提前安排主讲人,要求主讲人作好准备。

  市三中教务教研处

  新余三中

  地理

  教研组

  高三

  年级集体备课记录

  年级

  高三

  学科

  地理

  时间

  第_________周,星期________主讲人

  曾学武

  参加本次集体备课教师签名:

  集体备课主要内容:

  俄

  罗

  斯

  复

  习

  教学目标:

  (一)借助地图,说出俄罗斯的地理位置(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领土组成特点(跨东西半球、亚欧两洲)和首都(莫斯科)。

  (二)根据地图和资料,归纳俄罗斯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和各地区气候差异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三)运用统计资料,联系俄罗斯自然条件特点,说明该国开发西伯利亚的情况。

  (四)收集资料,说明俄罗斯民族方面的概况。

  教学提纲(板书)

  一、面积最大的国家

  跨亚、欧两大洲和东、西半球,领土1708万平方千米

  二、平原广大

  地势东高西低,平原占70%

  三、温凉的气候

  大陆性气候明显,东、西部差异大

  四、丰富的资源

  1.淡水资源(贝加尔湖)

  2.森林资源(亚寒带针叶林)

  3.矿产资源(石油、黄金、有色金属)

  五、改革中的经济

  1.工业

  工业区:欧洲部分、乌拉尔地区、西伯利亚地区

  工业中心:莫斯科、圣彼得堡、新西伯利亚

  2.农业

  农业区分布于伏尔加河流域和顿河流域

  3.城市和港口

  首都莫斯科

  港口:圣彼得堡(波罗的海)、符拉迪沃斯托克(太平洋)、摩尔曼斯克(北冰洋)

  六、西伯利亚的开发

  教学建议

  新课导人:

  方案①:出示图

  115“亚洲和欧洲的国家”,让学生找出地跨亚、欧两洲的国家,从中引出俄罗斯;

  方案②:由俄罗斯与我国关系,如漫长国界线、铁路交通、边境贸易等引出俄罗斯;

  方案③:根据近年新闻报道过的俄罗斯重大事件,整理成小故事,引出俄罗斯。如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失事及打捞,俄、美有关修改“反弹道导弹条约”的谈判等等。

  注:1、备课组集体备课时间为单周星期三;

  2、备课组长要认真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并将每次备课记录及时交教务处;3、每次集体备课,备课组长要提前安排主讲人,要求主讲人作好准备。

  市三中教务教研处

  新余三中

  地理

  教研组

  高三

  年级集体备课记录

  年级

  高三

  学科

  地理

  时间

  第_________周,星期________主讲人

  曾学武

  参加本次集体备课教师签名:

  集体备课主要内容:

  美

  国

  高

  三

  复

  习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共有3个小标题:“美国的领土”、“高度发达的经济”、“人口与城市”。分别介绍美国领上的组成情况及地理位置,美国工业、农业及经济情况和美国人口概况与城市分布。“美国的领土”以图3-31介绍美国本土、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及周边所临海洋和邻国、主要山脉、河流、湖泊等美国的基本概况。其内容是学习美国的经济、人口与城市的基础。

  “高度发达的经济”主要从农业和工业两方面介绍美国的经济,要求学生了解美国的进出口贸易情况、工农业情况和生态、环保问题与对策,并引以为戒。“人口与城市”介绍美国人口与分布、种族问题和各主要工业城市,城市的分布、地理位置及主要城市职能无疑是本小节的重点。

  上述三个标题内容由总论到具体方面,形成直线串珠式的逻辑关系,再辅以补充资料,使学生对美国既有整体上的认识,也有具体问题上的了解,构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连同补充材料,本节教材提供了3幅地图、7幅景观图。“美国地形”图为我们提供了美国所临大洋和邻国及主要地形区的位置;“美国农业带分布”图反映了美国农业地区专门化的水平;“美国政区和主要城市分布”图表述了美国的50个州和城市与人口的分布情况。3幅地图在各自表述各方面的情况的同时,又综合说明美“国经济发达方面的原因。

  3篇阅读材料分别表述:用“国旗”反映美国领土的扩张、用“工业分布”资料体现该国的工业发展趋势。通过黄石国家公园、科罗拉多大峡谷等旅游胜地的情况介绍,反映美国的环境保护与优美风景。

  本节教材的活动题设计得较为完美,既有读图思考,也有建议、讨论,如美国nba篮球球队的地域特色,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提纲(板书)

  一、美国的领土

  1.本土48州、哥伦比亚特区

  2.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

  二、高度发达的经济

  1.经济概况

  工农业总产值一直居世界首位

  对外贸易:输出工农业产品最多、出口贸易额最大、进口小汽车、石油、纺织品最多的国家

  2.农业大国

  世界出口粮食最多的国家,进口咖啡、可可、天然橡胶

  3.工业大国

  传统工业衰落,新兴工业崛起

  4.环境保护问题

  黑色风暴

  三、人口与城市

  1.人口概况与种族问题

  2.主要城市

  华盛顿、纽约、洛杉矶、圣弗朗西斯科、芝加哥、底特律、匹兹堡

  注:1、备课组集体备课时间为单周星期三;

  2、备课组长要认真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并将每次备课记录及时交教务处;3、每次集体备课,备课组长要提前安排主讲人,要求主讲人作好准备。

  市三中教务教研处

  新余三中

  地理

  教研组

  高三

  年级集体备课记录

  年级

  高三

  学科

  地理

  时间

  第_________周,星期________主讲人

  曾学武

  参加本次集体备课教师签名:

  集体备课主要内容:

  日本高

  三

  复

  习

  教学提纲(板书)

  一、东亚岛国

  1、位置及领土组成

  2、首都、民族、语言、港口

  二、多山的地形

  山地丘陵众多,火山地震频繁

  三、温湿的气候

  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四、东西融合的文化

  五、发达的经济

  1、经济概况2.进出口贸易3.工业和农业4.渔业和交通运输业

  六、主要城市

  东京、筑波、大阪、横滨、名古屋、神户、广岛、京都、奈良

  本节重点图表指导:

  1.图3-l:①日本的地理位置及四大岛组成;②日本多山的地形;③日本农业基本情况分析。

  2.图3-6:①日本进口矿产品的国家和地区;②日本矿产品严重缺乏的国情特点;③日本港口城市分布特征和原因;④与图3-7结合起来分析日本经济发达的原因。

  3.图3-8和图3-9:由日本的进出口贸易分析其港口一城市一工业区的分布特点,了解日本天然港湾与其经济发达的关系。

  4.景观图对课文或补充资料加以说明,让学生对日本自然风光、文化经济等方面有直观的印象。

  本节教材组织学生活动,重点突出学生的参与性、探究性,让学生在活动中从不同的角度学会研究日本某一方面的问题。活动安排如下:

  1.课前活动:①组织学生在交通流量大的路口或停车场统计日本产车辆,详细记录车体徽标。

  ②组织学生到商店(电器柜)统计日本生产的家用电器,详细记录电器徽标或商标品牌。

  ③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有抗日战争纪念馆,讲述抗日英雄事迹

  ④请经历过抗日战争的老战士或老同志讲故事。

  ⑤课前齐唱《放牛娃王二小》,设问:这首歌讲述什么时候的事?以上方案,让学生体会到日本现在与中国经济、贸易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日本军国主义过去对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2.课堂活动:①组织学生填图游戏或比赛,内容主要是四大岛屿、富士山、关东平原、东京、其他较大城市、著名港口等。

  ②组织小组讨论——日本发展经济的不利条件和有利条件。

  ③具备条件的老师可穿日本民族服装(和服)来上课。

  ④会日语的老师可用日本语言引人新课。以上方案可让学生积极参与,组织得法,可得到较好的课堂效果。通过创设情景引人新课,有利于调动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热情,活跃课堂气氛。

  3.课后活动:

  ①收集日本城市风光照片、明信片,举行班级或年级展览。学生可从画报、图册、邮票、互联网等多渠道收集,而后整理展出。

  ②观看日本国家地理概况录像。

  注:1、备课组集体备课时间为单周星期三;

  2、备课组长要认真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并将每次备课记录及时交教务处;3、每次集体备课,备课组长要提前安排主讲人,要求主讲人作好准备。

  市三中教务教研处

篇三:高三地理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高三地理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范文

  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高三地理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地理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1.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以某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1.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引入新课)我们的生活与区域密切相联。例如,我们介绍自己家乡在某省某市,去过某风景区旅游等。我们经常听到省(直辖市、自治区)、流域、经济区、自然保护区等名词和反映区域的术语。你知道什么是区域吗?区域有哪些地理特征?【板书】一、区域的含义

  1、区域的概念: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2、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⑴层次性。即区域是有等级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例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又如漳州市既是福建省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芗城区、龙文区等。

  (2)差异性。指区域与同级别区域之间的差异。一般说来,区域等级越高,区域内部越复杂,同一性越小,区域间差异性也就越大;反之,区域等级越低,区域本身简单,区域内同一性大,区域间差异也小。例如我国东部季风区南北跨纬度广,内部差异明显,根据气候等要素的区别,又可分为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

  (3)整体性。指地表区域内各组成部分间的内在联系,并经过这种长期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区域的这种整体性是形成区域同一性的原因。

  (4)可变性。首先是指区域界线的模糊性。虽然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但大多数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其次是指对同一地表空间,人们研究区域的目的不同,划分的角度、指标不同,可得到不同的区划方案。

  (过渡)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会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我们首先学习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让学生做完学案知识点一:区域。

  答案:地理差异

  指标

  区位特征

  地理条件C【板书】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具体包括: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生产、生活特点差异;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差异。我们通过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思考: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点拨: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回答。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点拨:长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大致和我国降水量的普遍规律一致,原因从该地地形为平原,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季风等方面分析;松嫩平原

  的年降水量由于受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基本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规律。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点拨:长江三角洲地区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松嫩平原地区河网密度小,导致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

  引导学生完成学案知识点二:地理环境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答案: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的差异

  区域

  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地理位置

  北纬30°附近,长江的入海口

  北纬43°~48°的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条件

  __亚热带季风_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土地条件

  水稻土为主,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_黑土_为主,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矿产资源

  __贫乏____石油等矿产丰富

  2.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类活动的差异

  下面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比较,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共性

  ①都是平原地区,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

  地理环境差异

  地理位置

  位于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入海口

  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高三地理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第一节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知识要点:

  1、城市的三种基本功能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难点解析:

  ①功能区的形成:同种经济活动需要的发展条件一致,所以同种经济活动容易在城市相同的区位上聚集起来,发生竞争,最终形成一个以该种职能为主、其他职能为辅的功能区

  ②中心商务区、中心商业区的区别

  在城市中心区,交通最为便利,所以对商业的吸引力,容易形成城市中心的商业区,就是中心商业区,随着城市的发展,中心商业区不断膨胀发展,职能层次逐渐丰富,最终发展成为中心商务区。所以中心商业区是城市发展的初级阶段所具备的,是小城市中的。而中心商务区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所具备的,是大城市中才有的③不同的功能区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而且这儿的功能区指的就是后面提到的经济文化区

  2、中心商务区特点:(对交通要求)①城市中经济活动最为繁忙的地方

  ②人口数量昼夜变化大

  ③建筑物高大稠密

  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平面中心、垂直底层均为零售活动)3、工业区区位变化特点:

  ①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考虑到环境)

  ②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考虑到经济)

  4、住宅区

  ①建筑质量上,出现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②位置上,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难点解析:为什么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高级住宅区的居民收入高,日常除了工作还会进行其他休闲娱乐活动,所以住宅靠近高坡、文化区;而低级住宅区的居民收入低,终日为生活奔波,日常主要活动为工作,所以住宅靠近低地、工业区。而工业区和文化区的位置是相背的,所以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难点解析:卫星城的作用——分散城市的职能,起到大城市人口分流作用

  高三地理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3地球自转的意义

  【预习目标】

  1.了解地方时、时区、区时、北京时间等基本概念,理解时差产生的原因

  2.明确时区的划分,能够利用已知条件进行地方时、区时及经度的简

  单计算。

  3.理解日期分界线,能够熟练运用日期分界线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预习案】

  一、地方时

  (1)产生: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纬

  度相对偏东的地点的时刻

  ①。(2)概念:因②

  不同而出现的不同时刻。

  (3)与经度差的关系:经度每隔15°,地方

  时相差③

  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④

  分钟。。二。时区和区时

  (1)时区划分:全球划分为⑤

  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

  (2)区时:即每个时区⑥

  经线的地方时,相邻的两个时区,区时

  相差⑦

  小时。

  3.国际日界线

  (1)概念:规定⑧

  经线作为“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并不完全重合)。

  (2)日期变更:向东过日界线⑨

  ,向西⑩。课堂探究

  【探究案】

  探究一

  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1.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导致太阳东升西落,那么同一纬度东西方向上哪边更早看到日出、更早到达正午?2.为了计时方便,人们按统一标准划分了时区。读教材图1-2-4,总结世界时区的划分标准。

  3.结合地球自转规律,总结一下时区和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方法。

  探究二

  日期分界线的应用

  我们周边有一些双胞胎

  ,先出生的为哥(姐)、后

  出生的为弟(妹)。但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竟然也有先出生的是弟(妹)、后出生的却是哥(姐)的出生次序颠

  倒的奇闻。而造成奇闻的原因就是日界线的存在。回答下列问题。

  1.我们每天都会经历日期的改变,其界线是什么时刻?2.除此外,地球上还有一条人为规定的日期分界线,它是哪条线?结合教材图1-2-4,判别穿过该日界线日期的变化。

  3.为什么会出现双胞胎先出生的是弟

  (妹)、后出生的却是哥(姐)的出生次序颠倒的奇闻?4.总结划分新旧两天的规律

  【巩固案】

  1.经度相同的地方()A.季节相同B.角速度相同

  C.线速度相同D.地方时相同

  2.关于地方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地方时是因经度不同的时刻

  B.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

  C.同一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D.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的地方时要晚些

  3.一架飞机从上海于10月1日17时飞往美国旧金山(西八区)需飞行14小时,到达目的地时,当地时间是()A.10月1日3时B.10月1日15时C.10月2日3时D.10月2日15时

  4.右图中从

  A→B,从C→D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A.都向东偏

  B.都向西偏

  C.前者向西偏,后者向东偏

  D.前者向东偏,后者向西偏

  5.北半球自西向东流的河流,容易发生的现象是()A.北岸遭受流水侵蚀,南岸出现泥沙堆积

  B.南岸遭受流水侵蚀,北岸出现泥沙堆积

  C.南北两岸侵蚀情况相同

  D.南北两岸泥沙堆积情况相同

  6.下图中的虚线是水平运动物体的原始方向,实线是其偏转方向,正确的图示是()高三地理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4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高二上学期的地理学习,基本掌握了高中地理必修三册和选修五的基本内容,对高中地理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全面了解,掌握了高中地理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识图、读图能力和分析地理现象、地理事物的能力,具有简单的地理思维能力这为现阶段的地理学习与复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学生在地理空间概念方面、读图能力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初中地理基础知识严重缺乏,读图识图的基本方法欠缺。好在经过高二上学期后期的地球地图部分的复习学生具有了一定的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读图识图能力,这也为今后的教学减轻了些难度。

  二、教材分析:

  由于高考改革特殊性,高二地理的学习主要由于高考的改革和高中地理学习与复习的自身特殊性,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包括初中区域地理知识在内的高中地理选修三和选修六的学习与复习,学习任务重。初中地理以区域地理为主,着重讲空间分布和区域差异。

  三、教学任务及总要求:

  1、复习初中世界地理知识,重点使学生认识各大洲各国的地理位置及优势特点,并能分析认识形成特色的原因。

  2、学习高中地理选修三和选修六,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学会分析区域形成的基本方法和规律;3、教会学生阅读和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地理数据,地理事实材料去认识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四、教学主要措施:

  1.在教学方式上,虽然注意到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但在导向上,仍以教师为主,学生的自主取向表现得不明显。虽然学生能比较多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但是基本上仍然是按照教师预先设定的路在走。同时过于周密的设计往往会导致过度的控制,不敢放手。对于在课堂上生成的问题,教师的处理仍然带有比较强的传统教学的痕迹。如何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探究的空间更大,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研究。

  2.要提高学生对课堂时空的使用效率,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独立思考,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义和看法,如何将教学资料变成学生学习的资料,在学生活动的深度、广度上做文章。

  3.要注意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既要考虑到发挥好学生的作用,更要照顾到后进生的参与和提高,使各层次学生都能自主地参与学习,并学有所得,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能进一步提高。

  五、教学进度

  周次

  日期

  一

  二

  2.2.132.16-2.209-教学内容

  第一讲:世界陆地和海洋

  第一讲:世界陆地和海洋

  课环境教育渗备注

  时

  透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2.23-2.273.3.133.16-3.203.23-3.279-第二讲:世界居民和国家

  3.2-3.6第三讲: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

  第三讲: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

  第三讲:西亚、北非、撒哈拉以南的4非洲

  第三讲:西亚、北非、撒哈拉以南的4非洲

  3.30-4.3第三讲:欧洲西部、欧洲东部和北亚

  4.6-4.10第三讲:欧洲西部、欧洲东部和北亚

  4.13-4.174.20-4.24第三讲:欧洲西部、欧洲东部和北亚

  期中考试

  十二

  4.27-5.1第三讲:北美、拉丁美洲

  十三

  5.4-5.8第三讲:北美、拉丁美洲

  十四

  十五

  十六

  5.11-5.155.18-5.225.25-5.29第三讲:大洋洲、南极洲

  选修三

  选修三

  十七

  6.1-6.5选修三

  十八

  6.8-6.12选修六

  十九

  二十

  6.15-6.196.22-6.26选修六

  选修六

  二十期末考试

  6.29-7.3一

  高三地理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5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学会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

  方式的影响。

  4.掌握阅读信息复杂(包括分层设色、等值线等信息)的区域地图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学会将地理基础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学习与研究方法,培养地理学科综合能力。

  2.掌握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3.培养学生从时间与空间尺度建立辩证地、动态地、联系地看待和分析问题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对地理的兴趣与信心。

  2.树立正确的人地观与科学发展观。

  教学重点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教学难点

  1.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2.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共3课时

  第一课时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二课时案例研究:地理环境与民居

  第三课时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一些具有明显地理环境差异的照片、图片,可以是自然环境的差异,也可以是人文环境的差异,便于上课时同学们进行交流和论证自己的观点。

  导入新课

  师

  (教师运用媒体呈现如下具有显著地理特征差异的景观图片创设问题情境)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有明显的差异,那么请同学们推测这三幅景观图反映的是我国什么地区的景观,并且人类的活动会有什么差异?下面就请同学们像科学家一样进行问题探究。

  课件展示:

  (方法引导:科学的探究过程是指类似于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过程,具体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寻找证据、证明观点、交流观点、形成新观点、产生新问题。)师

  (提出假设)请同学们独立思考以上问题并提出自己的假设。

  生

  三幅图大致反映了我国中纬度从西向东的自然景观,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会有非常大的差异。

  师

  (寻找证据)同学们都提出了自己的假设,为了证明自己的看法,同学们能从以上三幅图中寻找到证据吗?生

  从景观图中的生物差异情况来切入,尤其注意植被的差异。

  师

  (交流观点)同学们分组讨论交流自己的观点,并请代表来表达小组的共同观点。

  (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总结)师

  同学们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大家基本的共识是地理环境不仅存在

  差异,而且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人类的活动会产生影响,我们也注意到虽然地理环境有差异,但在一定的空间尺度上地理要素表现出内在的协调性,地理环境特征表现为一定程度的一致性,我们把这样的表达一定空间尺度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称为区域。

  推进新课

  板书:

  一、区域

  (一)概念: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依据一定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表层的空间单位。

  师

  区域是我们人类活动的基础,也是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区域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呢?请大家阅读中国气候类型图。思考如下问题:

  1.中国气候类型图划分出了几个气候区域?划分的依据是什么?2.气候区的边界是明显的,还是过渡的?3.同一气候区内部的气候特征有什么特点?4.是否可以将下列的一些气候区合并为更高一级的气候区?(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师

  以上我们讨论了气候区,但是还有各种区域,例如行政区、经济区、居住区等等,在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我们认识到区域的一些特性,1.区域的内部特性:(1)内部具有某些方面的共性和结构的一致性;(2)内部某些方面有相关性;(3)内部具有共同的职能。板书:

  (二)特征:

  1.具有面积、形状、边界等区位特征。

  2.内部性质相对稳定。

  3.具有不同的级别。

  师

  我们认识到每个区域都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对人类活动产生2.区域具有不同的空间尺度,具有级别。3.区域具有整体性、差异性和开放性。

  不同的影响,从而影响到区域发展,下面我们再来对比探究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如何对区域发展产生影响。

  板书: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师

  对比区域特征是地理学科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需要注意以下环节:第一,确定对比的区域;第二,明确所对比区域的空间尺度与空间位置;第三,明确所应对比的要素或主要内容;第四,阅读相关区域地图,获取信息,进行全面对比,综合分析。在区域对比中尤其要注意提高阅读区域图的技能水平,以便获取更多的信息,并能进行严密推理,得出科学的结论。

  师

  请大家阅读课本上图1.1和图1.2两个区域图,对比两个区域的地理环境有何差异?以及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有哪些?(小组讨论)师

  请大家分小组来共同研究,首先确定将对比两个区域的哪些方面?在从两幅区域图上寻找相关信息进行论证,在组内交流,形成观点后,派代表来阐述。

  生

  略。

  师

  在区域对比中,阅读区域地图是最重要的地理技能,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如何阅读区域地图。

  师

  (教师进行方法引导)阅读区域图的技巧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1.确定区域的位置,可以通过海陆位置、经纬网、标志性地理事物,如城市、河流、湖泊等来确定和描述区域位置;2.判断重要地形特征、河流特征与气候特征。在长江三角洲区域图中,气候特征借助等温线与等降水量线来表达。3.学会如何判断等值线,判断等值线的方法主要是:

  首先,确定地理数据表达的内涵与主要的数据范围,是气温还是降水量,是否为年均气温还是月均气温,属于何种热量带与干湿区等;其次,判读等值线的空间分布,也就是具体的数量在空间上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影响等值线分布的因素,第三,判读等值线的疏密与弯曲的形态,推断影响其形态的因素。4.综合图中信息,描述该区域的地理特征,并从中推导出人类活动与区域发展的情况。

  师

  在进行区域地图的对比阅读时,我们可以列出一个表格来填出从图中我们获取的信息,并依据信息来推断区域发展。

篇四:高三地理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高三地理集体备课教案5篇

  地理教案设计是改善课堂教学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探索,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项必要工作,它可以促进教学的系统化,使老师掌握讲课节奏。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高三地理集体备课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

  高三地理集体备课教案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及大气运动的分类。

  ②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及产生的地理意义。

  ③使学生掌握大气的水平运动——风产生的原因及风向的由来。

  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②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想象和判断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④培养学生实际生活中对地理事物的观察判断能力。

  思想教育目标: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①热力环流;②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教学难点:分析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

  教学用具:多媒体电脑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启发式教学。

  教学设想:

  ①借助多媒体把抽象的大气运动,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便于学生认知发展过程的实现,利用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还可以实现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展能力的目标。

  ②注重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理论学习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从根本上讲,学生学习知识目的就是为了在生活中能够自如的运用知识指导生活实践,所以注重联系实际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特别是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地理课程的实用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兴趣。

  2.3大气运动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内容是2.3《大气运动》。

  讲授新课:展示本课教学内容(主菜单)。

  (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用一分钟时间预习课文前言,对照屏幕上展示的内容,大家在课文中找到前四个知识点对应的内容:

  1、大气运动的地理意义

  2、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

  3、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4、大气运动的分类(教师阐述第一个知识点的内容做示范)大气中热量和水分的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来实现的。这就是大气运动的意义。由此可见大气运动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我们研究大气运动也是十分有必要的。(由个别学生作答其余三个问题)2、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

  3、由于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高低纬度间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温度的差异,这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简单的说:地面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4、大气运动可以分为,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包括气流的上升和气流的下沉,水平运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风。

  一、热力环流:

  现在我们以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为例来具体了解一下大气到底是怎么运动的。同时也验证一下以上几个知识点是否正确。这部分也是我们本课的一个重点。

  1、点击“热力环流”热区进入第一部分教学内容。

  (生齐读)热力环流的定义。

  在研究热力环流之前我们先有个对比的模子。

  显示假如地表均一,受热一致情况下A、B、C三地的空气密度和等压面随高度的变化均一致,等压面平直。(生观察、师点拨得出结论)(1)显示示假如地表性质均一,当A地受热,B、C两地冷却情况下空气将会放生什么样的变化?也就是说会怎样运动?三地的空气密度和等压面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生观察思考,师点拨得出结论):

  A地受热多,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到上空聚积起来,使上空的空气密

  度增大,形成高气压;B、C两地受热少,空气冷却收缩下沉,上空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于是,在上空,空气便从气压高的A地流向气压低的B、C两地。在近地面,A地空气上升后向外流出,这就使A地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B、C两地因有下沉气流,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于是近地面的空气又从B、C两地流回A地,以补充A地上升的空气,从而形成了热力环流。

  (2)显示热力环流全图。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理清热力环流中各个环节的产生顺序、因果关系。)①由图中演示的过程我们可以知道,热力环流形成的最后一个步骤是:大气水平运动的形成,那么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由什么引起的呢?(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

  ②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又是怎样引起的呢?(空气的上升和下沉运动,也就是空气的垂直运动)。

  ③空气的垂直运动又是怎么产生的呢?(地面冷热不均)。

  所以地面冷热不均是形成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在正个过程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大气运动分为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包括气流的上升和下沉。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本节的第二个重点,也是热力环流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根据受力不同,风的状态也不一样,在这里我们主要研究风的方向。

  1、风的原始状态: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

  (生齐读)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定义。

  (师指出)水平气压梯度力是风的原动力。

  (师引导)水平气压梯度力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在水平方向上产生了气压差异,也就是有气压梯度的存在。所以水平气压梯度力是一个使空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力,它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流向低压。那么请大家思考:只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风的方向是怎么样的?(与水平气压梯度力重合,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2、高空中的风:受两个力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

  (师引导)在地球表面做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会发生偏转,可以简单的认为是受到了一个垂直于运动方向的里的作用,也就是地转偏向力

  的作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二力合作的结果。

  (师边演示动画边点拨):二力作用,当二力达到平衡的时候风向稳定,由图上可知:风向和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和等压线平行,也就是说,风向已经是在原始风向的基础上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做了90度的偏转。由于地转偏向力在南半球向左,北半球向右,所以作用力的结果在风的方向上也有明显的体现。

  (记忆方法点拨):伸出自己的双手,南左北右(南半球用左手,北半球用右手)。

  手心朝向自己,四指指向低压,大拇指伸开和四指成直角关系,四指指向代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大拇指指向就是风向。(记忆方法应用练习)3、近地面的风:受三个力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师引导)摩擦力在高空是可以忽略的,近地面的摩擦力主要是由于大气和大气之间以及大气和地面之间的摩擦产生的。它的方向和风向相反。

  (师演示动画)由图上可知:三力作用的是:风向和水平气压梯度力成一夹角,和等压线也成一夹角,也就是说,风向已经是在原始风向的基础上受到其它二力作用,做了小幅度的偏转。地转偏向力在南北半球的不同,在近地面的风向上也有体现。

  (记忆方法点拨):伸出自己的双手,南左北右(南半球用左手,北半球用右手)。

  手心朝向自己,四指指向低压,大拇指微张和四指成锐角关系,四指指向代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大拇指指向就是风向(记忆方法应用练习)随堂练习

  作针对性点评。

  课后小结:

  展示本节内容,进一步强调重点难点。

  (留课后思考题,为下节准备)等压线呈同心圆状时,风向是什么样子的?高三地理集体备课教案2教学目标

  ⑴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陆地水体的组成及主要类型,能够分析掌

  握陆地各种水体之间相互运动和相互转化的关系,掌握陆地水体的运动更新过程和规律,明确水循环对整个地理环境的作用和意义。

  ⑵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判读地理原理示意图的方法,培养学生从图像中提取、认定、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

  ⑶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陆地水体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明确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应合理利用水资源使之能够可持续利用下去,使学生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逐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水圈的组成及主要的水体类型;2.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3.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考情分析】高考中多以水循环示意图、区域图、热点材料为载体,突出查水循环的原理、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以及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高考预测】1.以大型工程建设如南水北调,三峡大坝,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及城市化建设为切入点考查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2.以区域图、水资源分布及利用图表为背景,考查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结合有关水资源的重要工程、重要政策,以案例的形式考查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措施。

  水圈的组成

  1.图解水圈的组成

  2.特点:地球上各种水体共同组成的一个________但不规则的圈层。

  知识点一:水循环的类型及环节

  【双基落实】

  1.概念:自然界的水在地球表层通过各个环节

  ________运动的过程。

  2.类型及主要环节:画出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

  (在右中画出水循环环节箭头方向,标注各环节

  及水循环的三种类型)【真题选粹】

  (2008山东卷)下图是我国某地区略图,图中景观图片为黄土塬(黄土高原地区面积广阔、地面平坦的黄土高地)。黄土塬上水循环过程不同于黄土高原其他地貌类型区,其最弱的环节是

  A.降水B.下渗

  C.蒸发D.地表径流

  知识点二:水循环各环节的影响因素

  【高频考点】

  【真题选粹】

  (2014课标卷II)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根据大屏幕展示图片可知: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河流众多,沼泽广布。

  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8分)提示:沼泽广布的原因从水循环的角度考虑主要是地表水来水量大,排水不畅、下渗少、蒸发量小,其影响因素与地形、气温、冻土、凌汛等有关。

  【深度探究】

  (分组讨论,利用水循环的原理分析以下四个问题的形成原因)1.分析死海面积缩小的原因

  2.分析修水库对河流径流及库区的影响

  3.分析土地盐碱化的形成原因

  4.分析城市内涝的原因

  【高考选粹】

  (2015o新课标I卷)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结合大屏幕上的图片完成下列小题。

  1.铺设树皮覆盖层的主要目的是()A.为植物提供养分B.控制雨水渗漏速度

  C.吸附雨水污染物D.保持土壤水分

  2.对下渗雨水净化起主要作用的填充层是()A.树皮覆盖层和种植土层B.种植土层和砂层

  C.砂层和砾石层D.树皮覆盖层和砾石层

  知识点三: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双基落实】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实现了________、大气圈、岩石圈和____________的相互联系;(2)促进了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更新,维持了全球水的________________;(3)调节圈层间的________________,进行能量的转换,改造地表形态;(4)使地表物质发生________。

  【高频考点】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措施

  提示:自然原因(空间分布不均、时间分布不均、气候干旱,水资源总量少)人为原因(人口剧增,工农业发达,需求量大;水资源浪费;水资源污染)【考向透视】

  亚马逊雨林在地球的水循环和碳循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读“亚马孙平原大气环流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来自本地区的水汽经上升、冷却形成降水降到地面,相当于亚马孙河流域总降水量的50%,另外50%降水量来自()带来的水汽。

  (2)据调查,近年来亚马孙河流域某些地区空气湿度下降,降水量减少约20%,但是流入亚马孙河的水量及洪水次数反而有所增加。结合水循环原理,解释以上现象。

  高三地理集体备课教案3岩石圈与地表形

  【考纲及对应教材】

  考纲:

  1.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地壳物质循环。

  3.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教材:《必修一》P27—35页。

  【专题网络】

  【真题考向引航】感悟真题

  找准考向:考什么?怎么考?.(2007—3)图2为某地地质地貌剖面示意图。读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是

  A.①处的地表形态主要是风蚀作用的结果

  B.②处的地貌形态主要是由崩塌作用造成的C.③指示的岩层分解面曾遭受过风化作用D.④指示的岩层弯曲现象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009--26)图6为我国某地区地形图,右上方小图是图6中C地实测高程点分布图(单位:m)读图回答(1)题。

  (1)指出图6中主要的陆地地形类型及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4分)(2010—5,6)为某地地质的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岩石和地貌形态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②④①B.③①④C.④②①D.④①③

  6.该类地貌发育典型的山区

  A.风蚀现象显著B.岩石类型是花岗岩

  C.土层较薄,土壤贫瘠D.地表水丰富,地下水贫乏

  (2011—(3)(4))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土地整治方式中合理的是()①甲处平整土地,提高土地质量②乙处修建护坡堤,防止岸坡侵蚀

  ③丙处修建梯田,增加耕地面积④丁处修建挡土坝,拦截泥沙以淤地

  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②

  (4)图中Ⅰ、Ⅱ、Ⅲ、Ⅳ处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A.Ⅰ、ⅡB.Ⅲ、ⅣC.Ⅰ、ⅢD.Ⅱ、Ⅳ

  【主干知识回顾】

  1.说出花岗岩、石灰岩、大理岩,煤等岩石的类型,简述沉积岩的特点?2.如图写出①--⑧的地质擢用名称,简述地壳物质循环的意义。

  3.如图写出①--③的地质构造名称,推断该区域地壳运动地质演变过程。

  4.分别写出图中甲、乙、丙三处地质构造及地形类型,简述地形类型的成因。

  5.如图写出乙、丙、丁、戊四处的外力、表现形式及其地貌名称,简要分析戊、丁两者的关系?6.读图理解内、外力的相互关系

  结论: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只有内力作用;地形、地貌往往是内、外力共同作用。

  【典例剖析】例1:(2011?苏北四市3月调研)读下图,完成(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①c、d类岩石中含有化石②大理岩属于c类岩石③a、b类岩石为岩浆岩

  ④甲处是向斜,乙处是背斜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有关图中大气受热过程与各圈层间关系的说法正确是()

  ①煤炭资源的形成与N地质作用无关

  ②a处喷发出来的火山灰削弱了③作用

  ③①②③④大气受热过程对M地质作用有深刻影响

  ④岩浆活动释放出大量气体能导致④作用增强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规律方法总结】

  【变式训练1】1.2010年11月24日,中国地质工作者首次深入敦煌附近180千米处的无人区魔鬼城,对这一国内的雅丹地貌区域进行了全面考察。读图,回答(1)~(2)题。

  (1)形成雅丹地貌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地壳上升运动B.风力侵蚀作用C.流水沉积作用D.冰川侵蚀作用

  (2)形成雅丹地貌的岩石类型对应图中的()A.①

  B.⑤C.③

  D.④

  [例2]

  (2011?临海模拟)下图所示是我国南方某一地区地质剖面。读图,回答(1)~(2)题。

  (1)乙处的地质构造是()A.背斜

  B.向斜C.断层D.谷地

  (2)该地区地质演变过程可能是()A.水平挤压—岩层下降—外力侵蚀

  B.岩层下降—外力侵蚀—水平运动

  C.水平挤压—岩层上升—外力侵蚀

  D.岩层下降—水平运动—外力侵蚀

  【规律方法总结】

  【变式训练2】下图是某区域地质地貌剖面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高速公路隧道穿过()A.向斜谷

  B.背斜谷C.向斜山D.背斜山

  (2)图中甲地多见石芽、溶洞等地形,推断未知岩层应为()A.页岩B.板岩C.石灰岩D.花岗岩

  【专题提升】

  (2011?潍坊模拟)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1~2题。

  1.喀斯特地貌区岩石类型属于图中的()A.甲

  B.乙C.丙D.丁

  2.形成沙丘的地质过程属于()A.①B.②C.③D.④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3~5题。

  3.图示①、②、③、④处中,最适宜建水库大坝的是()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4.甲地区的构造地貌属()A.向斜谷地B.背斜谷地C.向斜山岭D.背斜山岭

  5.图示景观图片中,能代表甲地区典型地貌景观的是()A.①B.②C.③D.④

  读“四幅地理景观示意图”,回答6~7题。

  6.图示景观反映的外力作用类型中,属于同一类的是()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7.图示景观与华北平原在形成机制上相同的是()A.①B.②C.③D.④

  读黄河示意图,回答8~10题。

  8.图中河床剖面呈“V”字形的河段是()A.aB.bC.cD.d9.下列关于a处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聚落规模一般较大B.聚落一般分布在地势比较高的开阔地

  C.聚落一般分布在水能丰富的峡谷区

  D.聚落一般沿河谷呈狭长条带状

  10.关于d处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A.黄河泥沙含量大,因此三角洲增长速度快

  B.d处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航海运输

  C.d处因河网密布、地形平坦,成为我国的“鱼米之乡”

  D.入海口处三角洲增长慢

  下图是四条河流的纵剖面图。若四河的落差相同,且仅从河流落

  差的角度考虑,回答11~12题。

  11.从源头到一半流程的河段内,水能最丰富是()A.①河

  B.②河

  C.③河

  D.④河

  12.河口三角洲和冲积平原发育最广泛的是()A.①河

  B.②河

  C.③河

  D.④河

  下图为某沿海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读图完成13~15题。

  13.图中地貌、岩石和地质作用相匹配的是()A.花岗岩——变质作用B.大理岩——沉积作用

  C.乙地缓坡——流水侵蚀作用D.丙地丘陵——化学溶蚀作用

  14.图中各岩层、岩体的生成时代按由老至新的顺序依次是()A.砂岩、砾岩、页岩、花岗岩、石灰岩

  B.砂岩、砾岩、花岗岩、页岩、石灰岩

  C.石灰岩、页岩、砾岩、花岗岩、砂岩

  D.石灰岩、页岩、砾岩、砂岩、花岗岩

  15.该地区地表水资源缺乏,适宜开采地下水的地点是()A.甲

  B.乙

  C.丙

  D.丁

  二.综合题

  16.读我国某流域地质构造与地貌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水循环类型是________,图中河流最主要的水源补给类型是________。

  (2)图中②③处可能找到石油、天然气的是________。

  ①处山岭的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流水作用下,图中乙、丙、丁处依次形成的地貌类型有哪些?(4)如果形成暴雨天气,乙、丙、丁处最容易形成洪灾的是________;若在乙处修建一水库,对河口三角洲的主要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湖泊对径流的调节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2011?东莞模拟)某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考察了我国某区域一段河流(如图,虚线部分表示主航道中心线)。读图后回答问题。

  (1)该研究小组考察的区域,其地形是________。

  (2)图中河道主航道中心线分布特点是________,这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小组认为A湖是一段旧河道,你认为他们的观点对吗?________。请解释湖泊的形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种河道往往给沿岸带来________灾害,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治理的措施通常有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发生

  里氏8.0级强烈地震,全国大半地区有明显震感,震中位于阿坝州汶川县,地震造成了严重的生命

  和财产损失。

  材料二

  某中学地理兴趣研究小组用模拟实验法研究内力作用过程和地质构造,以4cm×30cm的竹片为材料把大尺度的时间变化过程“浓缩”在几分钟内完成了岩石变形过程。在下图中方框内画上相应的示意图以完善实验过程和现象,并说明地球上最容易发生地震的地区是。(4)填表回答:①②两地地形区中典型的地貌类型及其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

  典型地貌类型

  外力作用

  ①②

  (5)B所在高原地区人口、聚落分布有何特点?为什么?19.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图表示的是在

  作用下形成的地貌。

  (2)B图是

  地貌,往往形成于

  地区;近年由于人类

  等不合理的活动,造成B图中的景观出现不断蔓延、扩大的趋势。治理这种危害应采取的措施为。(3)根据等高线数值判断,C图中地形是五种基本类型中的,判断

  理由;图上的地质构造是,判断理由是;此处地形的形成原因是。岩石圈与地表形

  【规律总结】

  一

  地质作用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1)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区别

  地质作用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

  来源

  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来自地球外

  部,主要是太

  阳辐射能

  表现

  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对地表形

  态的影响

  形成陆地与海洋、山脉与盆地,使地

  表变得高低不平

  对地表进行破坏,把物质从高处搬到

  低处堆积起来,使

  地表起伏状况趋向

  于平缓

  相互

  关系

  ①两者同时存在,同时对地表形态变化

  起作用

  ②在一定时间、一定的地点往往是某一

  种作用占优势

  ③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

  的基本格局

  二、地质构造

  判断依据

  构造地貌

  实

  例

  形态

  岩层顺序

  地形

  成因

  褶

  皱

  背

  斜

  上拱

  中间老、两翼新

  山

  岩层上拱而成山

  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

  谷

  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而

  成谷岩层下弯而

  向

  斜

  下弯

  中问新、两翼老

  谷

  成谷

  山

  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而成山

  断

  层

  地

  垒

  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于两侧上升

  块状山地

  庐山、泰山

  地

  堑

  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于侧下沉

  裂谷、凹陷地带

  东非大裂谷、汾河

  谷地、渭河平原

  1.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①找矿、找水: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石油、天然气一般存在于背斜构造之中;向斜构造有利于储存地下水。②工程建设:隧道工程通过断层时必须采取相应的工程加固措施,以免发生崩塌;山地开凿隧道,通常选在背斜部位;③水库等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带,以免诱发断层活动,导致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2.背斜、向斜构造的判断

  形式

  从形态上看

  从岩层新老关系上看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

  背斜

  向上拱起

  岩层中心老、两翼新

  背斜顶部受到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

  向斜

  向下弯曲

  岩层中心新、两翼老

  3.外力力作用的类型比较

  作用类型

  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

  风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侵蚀作用

  ①冲刷坡面,例如造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

  ②流水使谷底加宽加深,形成瀑布、峡谷等③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石林、石芽、溶蚀洼地等地表形态

  风力侵蚀可形成风蚀洼地、风蚀蘑菇、风蚀柱等地表形态

  搬运作用

  砾石、泥沙在重力和流水的冲击力、浮力作用下,由高处向低处运动

  搬走地表沙尘、碎屑,形成戈壁、裸岩荒漠

  堆积作用

  ①形成山前冲积扇

  ②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①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②沙漠外缘黄土堆积,如黄土高原

  都有沉积分选现象:颗粒较大、比重较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较小、比重较小的物质后沉积。

  特别说明

  河流地貌及其形成过程(1)山区河流以侵蚀作用为主,河流下切,形成V形河谷,一般多峡谷,流速快,谷底沉积物较粗大。

  (2)在河流出山口,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放慢,携带的砾石和泥沙大量堆积下来,形成扇形锥状堆积体,即冲积扇。一般顶部物质较粗,主要为砂、砾,边缘一般多为沙、粉沙及亚黏土,边缘常有泉水出露,可发展自流灌溉,干旱地区绿洲一般位于冲积扇边缘。在我国天山山麓、太行山东部山麓、昆仑山和祁连山北麓有较大面积的冲积扇。3)平原地区河流、河道开阔,水流平缓,以堆积作用为主,形成冲积平原。河底沉积物颗粒较细小,河流发育,往往在凹岸侵蚀而在凸岸堆积。这里一般土壤肥沃、地势低平、水源充足,有航运和养殖之利,人口、城市密集。在河流入海口处,受潮水顶托等影响,流速减慢,泥沙堆积成多个沙洲,逐渐发育成为三角洲。

  【专题提升】参考答案

  高考题:C低山丘陵

  流水侵蚀DCAD例1答案:(1)B(2)C【变式训练1】(1)B(2)B例21答案:(1)B(2)C【变式训练2】(1)D(2)C

  【专题提升】

  1.A2.B3.A4.B5.D6.D7.C8.A9.D10.A11.D12.D13.C14.D15.A16.答案:(1)海陆间水循环

  雨水补给

  (2)②

  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成山岭

  (3)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4)丙

  滩涂增速变缓

  削峰补枯

  17.答案:(1)平原

  (2)弯曲河道段偏向河流的凹岸

  河流的凹岸接受侵蚀,河床较深;凸岸接受堆积,河床较浅

  (3)对

  弯曲河段两岸不断接受侵蚀或堆积,河道将继续弯曲,最后弯曲段两端有可能连接在一起,河道自然取直,原弯曲河段被废弃成湖

  (4)洪涝

  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排水不畅

  加固河堤,人工裁弯取直

  18.(褶皱要体现出“岩层连续”和“弯曲变形”,断层要体现出“断裂”和“上下错动”)活跃的断层处(板块交界处)(4)典型地貌类型

  外力作用

  ①雅丹地貌

  风力侵蚀

  ②喀斯特地貌

  流水溶蚀、侵蚀作用

  (5)主要分布在湟水谷地、雅鲁藏布江谷地,多呈条带状。地势低平、气候温暖、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19.答案(1)流水沉积

  三角洲(平原)(2)沙丘

  干旱、半干旱

  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

  退耕还林还草,严禁过度放牧

  (3)丘陵

  地势起伏不大,坡度比较和缓,等高线数值小于250米

  向斜

  中心岩层较新,四周岩层较老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致密(坚硬)不易被侵蚀

  高三地理集体备课教案4《位置和范围》

  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来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

  2、知道世界第一大洲。

  3、学会描述一个区域的范围。

  4、了解亚洲的地理分区。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结合我们平时接触的电视、电影、报纸、网络资料,谈谈自己知道的亚洲。

  学习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我们居住的大洲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既有烈日炎炎的沙漠,又有白雪皑皑的冰原;既有世界第一高峰,又有世界最低洼的地方。这就是我们居住的大洲。它有众多的高山和大河,有灿烂的文化,有优美的风景。它就是雄踞东方的亚洲。

  板书:一、雄踞东方的大洲--亚洲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新授:

  (一)温故知新(生回顾亚洲地名的由来)亚洲是亚细亚洲的简称,意为“东方日出之地”.公元前2000年

  中期,腓尼基人在地中海东岸(今天的叙利亚一带)兴起,建立起强大的腓尼基王国。他们的航海水平十分高超,活跃于整个地中海。频繁的海上活动,要求腓尼基人必须确定方位。所以,他们把地中海以东的陆地称之为“Asu”,即“东方日出之地”,所指范围后来逐步扩大到整个亚洲。把地中海以西的陆地称为“Ereb”,意为“西方日落处”,后来被用来指代整个欧洲。

  (二)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认识一个大洲,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楚范围、边界。那么,应当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师点拨描述区域地理位置的一般方法: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

  [活动]:看图讨论回答:

  1.读图6.1《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亚洲在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绝大部分在东半球、北半球)2.读图6.2《亚洲的范围》,找出亚洲的纬度位置

  ①最北:81°N;最南:11°S;

  ②最东:170°W;最西:26°E

  3.读图6.2《亚洲的范围》,了解亚洲被哪些大洲和大洋包围?亚洲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北、东、南分别濒临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西面与欧洲毗邻,西南与非洲相邻,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学以致用]:读图6.23“北美洲的位置和范围”,

  1.简述北美洲的半球位置。

  2.说出北美洲的经纬度位置。

  3.找出北美洲周围的大洋、大洲,说出它们分别位于北美洲的方位,归纳北美洲的海陆位置特点。

  [活动]:师生互动,完成第5页活动题:比较北美洲和亚洲的位置和范围差异。

  四、课堂小结:

  认识区域,首先要认识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等方面加以描述。

  五、作业安排:

  完成地理填充图册同步练习。

  高三地理集体备课教案5《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

  摘要:地理小专题是对相关知识的归纳、整理、贯通和应用。高考试题主要以专题知识呈现。设计专题可构建完整知识结构,实现知识间的重组与创新,拓宽思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小专题《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教学为案例作分析和推介。四个环节:

  一、架设框架,构建模块,突破思维

  二、理清关系,共性个性,及特异性

  三、总结规律、比较异同、归纳特征

  四、拓宽知识,注重迁移,培养能力

  关键词:小专题、案例描述、绿色通道

  地理小专题复习在高考第一轮复习中是很有必要的,对教师能力是一种考验,组织得当对学生能力提升和学习方法培养将很有成效。专题实际上就是对相关知识的归纳、整理、贯通和应用。近年来的高考命题仍然在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突出表现在高考试题主要以专题知识呈现。设计专题可以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实现自然与人文、自然与区域、人文与区域知识之间的重组与创新,拓宽思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第一轮复习中,对重难点内容采用小专题突破不失为上策。本文以小专题《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教学为案例作分析推介。

  案例描述:

  气候类型的判断是是历年高考重要考点,对多数学生而言,却是十分头疼的问题,学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气候类型的归因、气候特征的理解和气候分布的定位。这三个问题存在着内在联系,通过小专题———《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的复习便可以构建起提高学生认知层次和知能应用水平的平台。

  以下是该小专题设计的四个环节:

  一、架设框架,构建模块,突破思维

  气候成因

  分布规律

  判断方法

  太阳辐射

  定带

  气候模式图

  空间变化

  定位法

  大气环流

  定型

  气候分布图

  气候因子

  变化特征

  下垫面状况

  气温:文字描述

  定性法

  人类活动

  时间变化

  降水:数量估计

  定量法

  展示上述框架,师生互动:

  释疑:影响气候形成的因子有哪些?相互关系怎样?生答: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和人类活动。

  归纳:对地球大气而言,太阳辐射是外因,但却是形成各气候带的最基本因子,并影响大气环流。大气环流具有双重性质。下垫面状况主要是通过影响大气环流进而影响气候。人类活动间接和直接影响气候……

  释疑:它们如何影响气候类型的呢?归纳:太阳辐射

  定带(热量带及气压带或风带)大气环流(并结合下垫面分析)定型(降水类型)分析:这些因子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影响,不同成因组合形成不同水热状况,从而构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

  空间上不同的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分布着不同的气候类型,根据地理事物所处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即能确定气候类型叫定位法。

  应用举例:已知地球上四个小岛的地理位置分别为:

  A(46°N,148°E);B(36°N,14°30′E);C(6°S,134°E);D(51°S,75°W)。那么,四个小岛的气候类型为:A;B;C;D。

  讨论作答:分别为温带季风、地中海、热带雨林和温带海洋性气候。

  二、理清关系,共性个性,及特异性

  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变化规律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还有特异性。

  分析举例:如上例中,A与D:共性是模式图,个性是分布图与模式图的差异。大气环流在影响大陆东西两岸上也存在差异:大陆西岸主要是地带性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大陆东岸主要受季风的影响。同时受不同地形、暖流和寒流等下垫面状况影响,还会形成特异性气候现象。

  释疑:下垫面状况主要有哪些不同类别?生答:地形、海陆分布(洋流、沿海、内陆)、生物和物理性质不同地面。

  释疑:请举例说明下垫面状况的差异对气候类型是产生什么影响?生答:如欧洲西部与南北美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相比,前者由于为平原地形及受强大暖流流经西岸的影响,其所跨南北纬度的范围及东西向延伸宽度均较较后者大(各有个性)。后者除受地形限制外,其中南美西侧还因为受到的是秘鲁寒流影响之故,分布和特征具有一定特异性。但因常年都能受到西风影响,它们均表现出温带海洋法气候特征(具有共性)。

  释疑: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沿海及中美洲的东北部均分布热带雨林的影响因子有哪些?生答:纬度低、信风、迎风坡、暖流的影响。

  释疑:这些地区的热带雨林气候的因子是否与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吻合?生答:显然不是。一般主要是因为处于赤道附近地区,终年炎热,气流辐合上升所致。前者具有一定分布规律,但有别于常见的热带雨林分布规律。

  释疑:非洲赤道地区东部又是为何未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而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的呢?生答:因为东非高原地势高,改变了可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应有的水热条件的缘故。其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归纳:可见个性差异是在不同的因子综合影响下形成的,在影响

  气候类型的因子中有主有次,共性往往是由主要因子影响下形成的,个性则往往是由次要因子的差异造成的。。上述非赤道附近地区的热带雨林气候以及赤道附近地区却为热带草原气候区的情况则可视为一种特异性现象。

  三、总结规律、比较异同、归纳特征

  释疑:从气候类型的时空分布规律来看,你发现了哪些知识规律?归纳:1.同的纬度和大陆东西两岸分布着相应的气候类型;2.热带的气候最低月均温在15℃以上,亚热带在0℃以上,温带一般在0℃以下。不同的气候带降水总量和季节变化也有差异。

  分析:太阳辐射决定了气温的变化进而定带;大气环流和地面状况决定了降水的变化进而定型。它们共同的变化特点形成了不同特点的的特征类型。研究全球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图,通过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等方面的归纳与综合,容易归纳得出以下结论:

  1.只分布在北半球的气候类型(或南半球缺失的气候类型)共四种:

  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苔原气候。

  2.只分布在大陆东岸,西岸没有的气候类型有三种:

  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3.只分布在大陆西岸,东岸没有的气候类型有三种:

  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4.气候类型分布最多的大洲:

  北美洲(11种),其次是亚洲(10种)。

  5.除了南极洲外,在各大洲都有分布的气候类型:

  地中海气候。

  6.受单一气压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有: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冰原气候(常年受极地高压控制)。

  7.受单一风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有:

  温带海洋气候(常年受西风带控制)。

  8.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有

  :热带草原气候(湿季主要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干季受信风带控制)、地中海气候(冬夏季分别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9.各大洲中分布面积较大的气候类型及缺少的气候类型:(见下表)七大面积较大的气候类型

  缺少的气候类型

  洲

  三种气候类型

  温带大陆性亚洲

  气候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冰原气候

  高山气候

  三种季风气候、亚寒带、寒带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沙漠气非洲

  候

  所有气候类型、温带所有气候类型

  温带海洋性气候

  地中海气热带的所有气候类型、三种季风气候、冰原欧洲

  候

  气候

  北美温带大陆性气候

  亚寒带大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洲

  陆性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南美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草原气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极地苔原气候和冰原气洲

  候

  候

  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大洋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草原气洲

  候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极地苔原气候和冰原气候

  南极冰原气候

  除冰原气候外的所有气候类型

  洲

  四、拓宽知识,注重迁移,培养能力

  在小专题设计中还应适当注重专题知识在学科内的联系和迁移,同时还要注意与热点、焦点问题和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如气候可联系科内相关知识点有动植物、水文、地貌、土壤、气候资源与气象灾害、人类的生产与生活等等。科际综合如气象经济、黄河文明、楼兰古国等。

  应用举例:读“某地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气候类型是,成因是,主要分布地区是

  。(2)影响该气候区的不利的灾害性天气有、(举两例即可)。(3)该气候的特点是,有利于农作物的成熟。该气候区主要粮食作物是,该作物在世界上产量的国家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依托知识:气候类型的基本特征、分布规律和主要成因,以及区域自然地理知识等。本题易犯错误多因抓不住图中有效信

  息,对该气候类型的气温与降水特点未把握住,也可能对该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不熟悉;还可能对该区域的自然地理特点不够熟悉造成。

  解题方法与技巧:根据图中气温最冷月1月份介于0°~10℃且降水少;而7月为最热月温度在20°~30°且降水多,根据定性法与定量法容易确定该气候类型为北半球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冬季盛行从大陆吹向海洋的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季盛行从海洋吹向大陆的偏南风,高温多雨。依据定位法,可大致认定其分布主要在我国的秦岭-淮河以南地区,我国江淮地区常见的气象灾害当为伏旱、梅雨等;该气候特点中,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对水稻等农作物生长非常有利。

  答案:(1)亚热带季风

  由于海洋与陆地的热力性质的差异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2)梅雨

  伏旱(3)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水稻

  中国

  综上分析,在进行第一轮复习备考时,尝试用小专题的办法来突破重难点内容实为一条提高复习备考效率的绿色通道。

  教学反思:第一轮复习便不能不重视学生能力的提升,但应得法。既不应只是局限于教材的顺序和知识结构;也不能抛开基础知识,置知识体系和网络构建于不顾,舍本逐末一味追求能力的提升。那么采用小专题来突破重难点和关键内容的教学法应该就是上上之选。本案例即有一定说服力:气候的判断穿插于平时的训练和考试中,在第一轮复习之前,学生一般积累了一定的认知,第一轮复习到此,对有关问题如不引导学生进行类似的总结,那么学生可能仍然不得要领。实际上在进行上述教学过程中,本人发现学生普遍兴致勃勃的探究问题,教学也基本收到预期的成效,从而也为今后的二轮复习垫定了坚实基础。总之,只要教师做有心人精心组织好各个章节中的相关小专题,便好比开通了提升学生能力的绿色通道。

  等值线专题复习

  一、等高线地形图小专题

  1.坡度问题:一看等高线疏密,密集的地方坡度陡,稀疏的地方坡度缓;二计算,坡度的正切=垂直相对高度/水平实地距离

  2.通视问题:通过作地形剖面图来解决,如果过已知两点作的地形剖面图无山地或山脊阻挡,则两地可互相通视;注意凸坡(等高线上疏

  下密)不可见,凹坡(等高线上密下疏)可见;注意题中要求,分析图中景观图是仰视或俯视可见。

  3.引水线路:注意让其从高处向低处引水,以实现自流,且线路要尽可能短,这样经济投入才会较少。

  4.交通线路选择: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既要考虑距离长短,又要考虑路线平稳(间距、坡度等),一般是在两条等高线间绕行,沿等高线走向(延伸方向)分布,以减少坡度,只有必要时才可穿过一、两条等高线;尽可能少地通过河流,少建桥梁等,以减少施工难度和投资;避免通过断崖、沼泽地、沙漠等地段。

  5.水库建设:要考虑库址、坝址及修建水库后是否需要移民等。①.选在河流较窄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即“口袋形”的地区,“口小”利于建坝,“袋大”腹地宽阔,库容量大。因为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②.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诱发水库地震;③.考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淹良田和村镇。④还要注意修建水库时,水源要较充足。

  6.河流流向:由海拔高处向低处流,发育于河谷(等高线凸向高值),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

  7.水系特征:山地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成为水系分水岭。

  8.水文特征: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河流流速大,水能丰富;河流流量除与气候特别是降水量有关外,还与流域面积大小有关。

  9.农业规划: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出来的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坡度缓急、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地提出农林牧渔业合理布局的方案;如平原地区发展耕作业,山地、丘陵地区发展林业、畜牧业。

  东北地区

  【课标解读】

  我国义务教育对“认识区域”部分的课程标准是这样的1.位置与分布

  运用地图说出某区域的位置、范围,并对区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阅读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说出某区域的气温、降水分布概况,并归纳出气候特征。

  运用地图

  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区域产业的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阐述某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以某区域一地理事物的分布为例,绘制略图,并阐述该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

  2.联系与差异

  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举例说出影响区域产业发展的地理因素。

  根据有关资料,说出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根据资料,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归纳区域内主要地理差异。

  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说明本单元通过选学我国部分区域,旨在认识所学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主要特征,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学习内容应体现区域地理的地域性、综合性特点,要注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有机结合,而具体的学习内容则要从所选区域的实际出发,不求面面俱到。

  【高考考试说明解读】

  在北方地区的学习中主要考察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的关系;重工业基地和能源工业基地;主要城市。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根据所给的地图判断东北地区的位置范围;2.学生能够根据校本课程的自主学习,复习回顾东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人文地理环境特征;3、学生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所给的文字材料,筛选有用的信息条件,总结区域发展的条件、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对策。

  方法与过程目标

  1.学生通过彼此交流,掌握关于东北地区的基础知识;2.学生能够根据地理图标说出东北地区的地形和气候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也能根据东北地区资源的分布说出东北地区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3.学生能够辨证地发展地认识问题,并能能够思考解决问题的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地理观;2.通过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豪感。

  【学习重点】1.总结归纳东北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2.理解东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学习难点】

  1.用区域分析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解读信息能力的培养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考辩论

  【学习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直入主

  题,开门见山。

  教师提前板图东北地区轮廓图。

  多媒体循环播放东北图片,并播放歌曲《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教师导入

  孩子们,一曲“松花江上”,让我们难忘“九·一八”,难忘日本对我国东北地区“宁舍本土,也不舍满洲”的觊觎之情、贪婪之心;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壮丽的生产情景,让我们感受东北地区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复习我国的东北地区。

  教师板书课题。

  学生感受东北的美丽富饶和雄厚的工业基础,同时难忘国耻“9.18”,在情感教育的基础上进入学习状态。

  直入主题,开门见山。

  提出问题,导出目标。

  提出问题

  孩子们我们要认识一个区域,需要从哪些方面着眼呢?对,我们分析一个区域,需要三个步骤,在认识地理位置的基础上分析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然后能够综合分析一个区域的发展条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等,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出自己的观念(展示多媒体)。

  因此,咱们本节课共有三个目标(同时利用多媒体展示),用三个环节来完成

  一、东北地区的位置与范围;二、东北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三、东北地区的综合分析。

  学生回答

  位置范围、气候、地形、土壤、水文、植被、矿产资源等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人口、城市、交通、农业、工业等人文地理环境特征。

  整体把握本节课的学习思路,让学生树立整体的观念,无论是在学习知识上,还是在区域分析上。

  利用板图,师生互动。

  首先,咱们来共同完成第一个环节,教师板书一、位置、范围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大约位于北纬……,东经……,主要包括的省区有……因此,咱们既可以利用经纬网定位,也可以利用特殊的地理信息定位,如轮廓、省会位置等,当然还有……(展示多媒体,分界线)学生回答

  “北纬40°至54°之间”“东经120°至130°之间”“黑、吉、辽及内蒙古的东部”师生互动,掌握空间定位的技巧。

  同桌交流,基础回归。

  现在由同学们来完成第二个环节,从整体上来汇总一下东北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即它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人文地理环境特征。

  教师板书二、地理环境特征

  这一部分由同学们和你自己最亲密的学习伙伴也就是你的同桌来完成,要求如下(利用多媒体展示学习要求)教师指导,发现问题并处理问题。

  同桌之间相互交流,在学案的引导下完成对东北地区的整体认识。

  1、通过相互交流,活跃学生思维。

  2、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东北地区的基础知识。

  区位分析,把握条件;注意规范,切中要点。

  孩子们,这些地理环境特征是东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现在咱们就通过区位分析来认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通过问题探究来思考东北地区工业发展的方向。

  教师板书三、区域分析1、区位分析

  农业的区位分析需要从……(展示多媒体)工业的区位分析需要从……(展示多媒体)注意在分析时尤其是社会经济因素有所侧重,在工业区位分析时,要从工业的特点出发。

  现在请同学们用区位分析的方法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的发展。要求如下(利用多媒体展示学习要求)学生完成后,找出学生的一份学案,投影展示,让学生进行修正和补充,教师略作点评。

  过渡嗯,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是热量不足,但又为绿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现在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今年高考新课标Ⅱ的第37题的(2)、(3)小题。

  教师提问。

  现在1、3组为正方,认为热量不足对东北地区农业的发展是不利的;2、4组为反方,认为热量不足对东北地区的发展是有利的。请每个小组为自己的立场辩论,看本次对抗赛哪一方获胜?教师展示参考答案。

  1、学生通过回答,回顾影响工农业的区位因素

  2、学生思考并讨论东北地区商品谷物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2、学生独立完成高考点击部分。3、双方学生各抒己见。1、学生能够用区位分析的方法解决问题;学生能够辩证地认识问题。

  问题探究,对症下药。

  点击高考,体会成效。

  过渡

  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问题,现在咱们以东北地区的工业发展为例,来分析发展中的问题及其对应的对策。

  教师板书2、问题与对策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以及德国鲁尔区发展的经验,探究我国东北地区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整治的措施。

  要求如下(利用多媒体展示学习要求)学生完成后,提问学生作答。展示答案,学生做以修正。

  学生根据材料思考然后讨论我国东北地区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探求其相应的措施。

  用简练规范的语言概括。

  培养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启迪人生。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咱们复习了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总结了东北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并能够从区域的角度分析东北地区工

  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乡音的对策。请同学们看高考点击2,你就会发现东北的重工业基地通过改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其中第(2)小题,有点挑战性,孩子们有没有信心试一试?由此可见,有问题我们才会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只要敢于面对问题,我们就会有所提升,希望同学们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敢于面对问题,不断提升自我。(展示多媒体)请同学们核对答案,然后同桌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高考点击2。

  综合提升

  教学任务完成后,对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情况做以检测。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篇五:高三地理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高三地理组

  一课一研

  中心

  发言

  日期

  月

  日

  节次

  第

  节

  研讨内容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重难点

  重点: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

  作

  难点: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学会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教法建议

  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合作探究法,动画演示法

  高考对接

  高考对本讲内容的考查主要以等压线图为载体,考查有关

  风力、风向等问题,或运用大气受热原理解释生活和生产

  中的问题。多以选择题形式呈现,如

  201全国卷ⅠT9~10。

  1.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1.学习目标

  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学会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3.掌握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影响因素,并能够在等压

  线图上判断风向和风力大小。

  课

  堂

  精

  琢

  2.自主学习

  学生依据教材,完成《优化方案》中的自主学习部分

  3.合作探究

  1、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学会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4.解惑提高

  针对本节课难点,整理答题模版

  5.练习检测

  针对本节课内容合理设置了变式训练及其课后练习

  高三地理组

  一课一研

  中心

  发言人

  日期

  月

  日

  节次

  第

  节

  研讨内容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习题讲评

  重难点

  重点: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

  作

  难点: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学会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教法建议

  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合作探究法,动画演示法

  高考对接

  高考对本讲内容的考查主要以等压线图为载体,考查有关

  风力、风向等问题,或运用大气受热原理解释生活和生产

  中的问题。多以选择题形式呈现,如

  201全国卷ⅠT9~10。

  1.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1.学习目标

  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学会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3.掌握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影响因素,并能够在等压

  线图上判断风向和风力大小。

  课

  堂

  精

  琢

  2.自主学习

  让学生自主纠错,然后根据试卷批改的情况,找到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讲解纠正。

  3.合作探究

  根据近五年高考的高频考点确定,注重与其他章节的内在

  联系,详见课件部分。

  4.解惑提高

  针对试卷中存在的知识误区集中归纳升华,对于重点题目

  进行方法规律的分析总结。

  5.练习检测

  针对本节课内容合理设置了变式训练及其课后练习

  高三地理组

  一课一研

  中心

  发言人

  日期

  月

  日

  节次

  第

  节

  研讨内容

  全球的气压带风带

  重难点

  重点:掌握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季节移动规律,能

  够运用其分析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和特点

  难点: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教法建议

  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合作探究法,动画演示法

  以区域图文材料为切入点,考查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形

  成、移动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考查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

  高考对接

  风带的影响、季风的形成与分布,侧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

  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如

  2013全国卷ⅡT10~11等。

  1.掌握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季节移动规律,能够运

  用其分析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和特点。

  1.学习目标

  2.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3.识记北半球冬、夏季风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气

  压中心;理解并掌握东亚、南亚季风的成因及其影响

  课

  堂

  精

  琢

  2.自主学习

  学生依据教材,完成《优化方案》中的自主学习部分

  3.合作探究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4.解惑提高

  针对本节课难点,整理答题模版

  5.练习检测

  针对本节课内容合理设置了变式训练及其课后练习

  高三地理组

  一课一研

  中心

  发言人

  日期

  月

  日

  节次

  第

  节

  研讨内容

  全球的气压带风带习题讲评

  重难点

  重点:掌握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季节移动规律,能

  够运用其分析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和特点

  难点: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教法建议

  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合作探究法,动画演示法

  高考对接

  以区域图文材料为切入点,考查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形

  成、移动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考查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

  风带的影响、季风的形成与分布,侧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

  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如

  2013全国卷ⅡT10~11等。

  1.掌握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季节移动规律,能够运

  用其分析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和特点。

  1.学习目标

  2.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3.识记北半球冬、夏季风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气

  压中心;理解并掌握东亚、南亚季风的成因及其影响

  课

  堂

  精

  琢

  让学生自主纠错,然后根据试卷批改的情况,找到学生普2.自主学习

  遍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讲解纠正。

  3.合作探究

  根据近五年高考的高频考点确定,注重与其他章节的内在

  联系,详见课件部分。

  4.解惑提高

  针对试卷中存在的知识误区集中归纳升华,对于重点题目

  进行方法规律的分析总结。

  5.练习检测

  针对本节课内容合理设置了变式训练及其课后练习

  高三地理组

  一课一研

  中心

  发言人

  研讨内容

  日期

  月

  日

  节次

  第

  节

  1.主要内容

  教

  材

  研

  究

  2.作用地位

  常见的天气系统

  锋面系统、低压、高压系统、锋面气旋系统的特征及其对

  天气的影响

  本节教学内容是第二单元《大气》知识结构中重要的一

  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是在前几节课的基础上,从生活实际需要出发,论述影响我国天气变化的几种常见

  的天气系统,为后面气象灾害台风、寒潮等的学习提供理

  论基础。

  3.重点难点

  重点:冷锋、暖锋、准静止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低压、高压系统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难点:锋面气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大气运动的相关知

  识,了解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规律,有了一定的基础和

  自我探究能力,但地理空间的抽象思维能力依然不够成熟,需要创设情境进行引导。

  教法建议

  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合作探究法,动画演示法

  高考对接

  1.学习目标

  本节内容在高考中,常以等压线图、天气系统示意图及相

  关天气变化数据表切入,考查天气系统的特点及其对人类

  活动的影响。多以选择题形式呈现。如:2015年全国卷Ⅱ,4-5;2013年全国卷Ⅰ,10-11;近几年浙江卷、上海卷、天津卷都有涉及。

  知识目标:冷锋、暖锋、准静止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低

  压、高压系统及其对天气的影响;锋面气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能力目标: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描述基本原理与

  规律的能力

  2.自主学习

  学生依据教材,完成《优化方案》中的自主学习部分

  课

  堂

  精

  琢

  3.合作探究

  1、冷暖锋的判断方法;2、锋面过境如何影响我国天气;3、锋面气旋如何判读?

  4.解惑提高

  针对本节课难点,以歌曲形式强化分析锋面气旋的特征及

  其对天气影响

  5.练习检测

  针对本节课内容合理设置了变式训练及其课后练习

  高三地理组

  一课一研

  中心

  发言人

  日期

  月

  日

  节次

  第

  节

  研讨内容

  常见天气系统习题讲评

  重难点

  重点:冷锋、暖锋、准静止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低压、高压系统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难点:锋面气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教法建议

  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合作探究法,动画演示法

  本节内容在高考中,常以等压线图、天气系统示意图及相

  关天气变化数据表切入,考查天气系统的特点及其对人类

  活动的影响。多以选择题形式呈现。如:2015年全国卷Ⅱ,4-5;2013年全国卷Ⅰ,10-11;近几年浙江卷、上海卷、天津卷都有涉及。

  高考对接

  1.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冷锋、暖锋、准静止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低

  压、高压系统及其对天气的影响;锋面气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能力目标: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描述基本原理与

  规律的能力

  让学生自主纠错,然后根据试卷批改的情况,找到学生普

  遍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讲解纠正。

  课

  堂

  精

  琢

  2.自主学习

  3.合作探究

  根据近五年高考的高频考点确定,注重与其他章节的内在

  联系,详见课件部分。

  4.解惑提高

  针对试卷中存在的知识误区集中归纳升华,对于重点题目

  进行方法规律的分析总结。

  5.练习检测

  针对本节课内容合理设置了变式训练及其课后练习

  高三地理组

  一课一研

  中心

  发言人

  日期

  月

  11日

  节次

  第

  节

  研讨内容

  气候类型

  重难点

  对气候的形成和特点,考纲虽然没有明确要求,但气候类

  型的成因及其分布规律、气候类型的判断是每年的必考内

  容。

  教法建议

  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合作探究法,动画演示法

  高考中对本讲内容的考查多以区域图和气候统计图为载

  高考对接

  体,考查气候类型的判断、特点、成因及其影响,以选择

  题和综合题形式呈现。

  1.掌握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征、成因及对人类活

  1.学习目标

  动的影响。

  2.学会根据图表资料判断气候类型。

  课

  堂

  精

  琢

  2.自主学习

  学生依据教材,完成《优化方案》中的自主学习部分。

  3.合作探究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征、成因及对人类活动的影

  响。

  4.解惑提高

  针对本节课难点,以歌曲形式强化分析气候的特征及其判

  读。

  5.练习检测

  针对本节课内容合理设置了变式训练及其课后练习

  高三地理组

  一课一研

  中心

  发言人

  日期

  月

  12日

  节次

  第

  节

  研讨内容

  气候类型习题讲评

  重难点

  对气候的形成和特点,考纲虽然没有明确要求,但气候类

  型的成因及其分布规律、气候类型的判断是每年的必考内

  容。

  教法建议

  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合作探究法,动画演示法

  高考对接

  高考中对本讲内容的考查多以区域图和气候统计图为载

  体,考查气候类型的判断、特点、成因及其影响,以选择

  题和综合题形式呈现。

  1.掌握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征、成因及对人类活

  1.学习目标

  动的影响。

  2.学会根据图表资料判断气候类型。

  课

  堂

  精

  琢

  2.自主学习

  让学生自主纠错,然后根据试卷批改的情况,找到学生普

  遍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讲解纠正。

  3.合作探究

  根据近五年高考的高频考点确定,注重与其他章节的内在

  联系,详见课件部分。

  4.解惑提高

  针对试卷中存在的知识误区集中归纳升华,对于重点题目

  进行方法规律的分析总结。

  5.练习检测

  针对本节课内容合理设置了变式训练及其课后练习

  高三地理组

  一课一研

  中心

  发言人

  日期

  月

  14日

  节次

  第

  节

  研讨内容

  水圈和水循环

  重难点

  重点: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难点:河流的补给类型与特征

  教法建议

  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合作探究法,动画演示法

  高考热点:高考对本节内容的考查多以区域图、水循环示

  意图、流域图等为载体,考查水循环的环节、人类对水循

  环的影响、河流的水文特征等知识。

  高考规律:多以选择题和综合题呈现。

  高考例题:2016年全国文综丙卷

  7-题;2015年全国文综

  Ⅰ1-2题

  2015年海南文综

  8-题;2013年安徽文综

  26题

  高考对接

  1.学习目标

  1.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3.河流的补给类型与特征

  课

  堂

  精

  琢

  2.自主学习

  学生依据教材,完成《优化方案》中的自主学习部分。

  3.合作探究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4.解惑提高

  针对本节中存在的知识误区集中归纳升华,对于重点题目进行方法规律的分析总结。

  针对本节课内容合理设置了变式训练及其课后练习

  5.练习检测

  高三地理组

  一课一研

  中心

  发言人

  研讨内容

  日期

  月

  14日

  节次

  第

  节

  1.主要内容

  水圈和水循环习题讲评

  1.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3.河流的补给类型与特征

  本课是在前几节课的基础上,从生活实际需要出发,论述

  水循环环节,及对人类活动影响,为后面洋流的学习提供

  理论基础。

  教

  材

  研

  究

  2.作用地位

  3.重点难点

  重点:河流的补给类型与特征;

  难点: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学情分析

  有利方面:基础题做得较好,不利方面:图表分析题做得较差,特别是变式图的判读出

  错较多,综合题要点答得不全。

  教法建议

  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合作探究法

  高考对接

  高考热点:高考对本节内容的考查多以区域图、水循环示

  意图、流域图等为载体,考查水循环的环节、人类对水循

  环的影响、河流的水文特征等知识。

  高考规律:多以选择题和综合题呈现。

  高考例题:2016年全国文综丙卷

  7-题;2015年全国文综

  Ⅰ1-2题

  2015年海南文综

  8-题;2013年安徽文综

  26题。

  1.学习目标

  1.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3.河流的补给类型与特征。

  2.自主学习

  3.合作探究

  课

  堂

  精

  琢

  让学生自主纠错,然后根据试卷批改的情况,找到学生普

  遍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讲解纠正。

  根据近五年高考的高频考点确定,注重与其他章节的内在

  联系,详见课件部分。

  4.解惑提高

  针对试卷中存在的知识误区集中归纳升华,对于重点题目

  进行方法规律的分析总结。

  5.练习检测

  针对本节课内容合理设置了变式训练及其课后练习

  高三地理组

  一课一研

  中心

  发言人

  日期

  月

  1日

  节次

  第

  节

  研讨内容

  洋流及其地理意义讲评

  重点: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三大洋洋流分布的具体

  重难点

  特点。理解并掌握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难点:学会洋流图的判读,运用洋流知识解决相关地理问

  题

  教法建议

  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合作探究法,动画演示法

  高考对接

  高考对本讲内容的考查多以区域图、模式图、区域等温线

  图等为载体,考查洋流的分布、性质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

  响。多以选择题形式呈现。

  1.理解洋流的成因。

  2.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三大洋洋流分布的具体特

  1.学习目标

  点。

  3.理解并掌握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学会洋流图的判读,运用洋流知识解决相关地理问题。

  课

  堂

  精

  琢

  2.自主学习

  学生依据教材,完成《优化方案》中的自主学习部分

  3.合作探究

  学会洋流图的判读,运用洋流知识解决相关地理问题

  针对本节中存在的知识误区集中归纳升华,对于重点题目

  进行方法规律的分析总结。

  针对本节课内容合理设置了变式训练及其课后练习

  4.解惑提高

  5.练习检测

  高三地理组

  一课一研

  中心

  发言人

  日期

  月

  1日

  节次

  第

  节

  研讨内容

  洋流及其地理意义习题讲评

  重点: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三大洋洋流分布的具体

  重难点

  特点。理解并掌握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难点:学会洋流图的判读,运用洋流知识解决相关地理问

  题

  教法建议

  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合作探究法,动画演示法

  高考对接

  高考对本讲内容的考查多以区域图、模式图、区域等温线

  图等为载体,考查洋流的分布、性质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

  响。多以选择题形式呈现。

  1.理解洋流的成因。

  2.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三大洋洋流分布的具体特

  1.学习目标

  点。

  3.理解并掌握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学会洋流图的判读,运用洋流知识解决相关地理问题。

  课

  堂

  精

  琢

  2.自主学习

  让学生自主纠错,然后根据试卷批改的情况,找到学生普

  遍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讲解纠正。

  3.合作探究

  根据近五年高考的高频考点确定,注重与其他章节的内在

  联系,详见课件部分。

  4.解惑提高

  针对试卷中存在的知识误区集中归纳升华,对于重点题目

  进行方法规律的分析总结。

  5.练习检测

  针对本节课内容合理设置了变式训练及其课后练习

  高三地理组

  一课一研

  中心

  发言人

  日期

  月

  1日

  节次

  第

  节

  研讨内容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重难点

  重点:理解自然带的分异规律及其成因

  难点:能够运用地域分异规律分析和判断地理问题

  教法建议

  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合作探究法,动画演示法

  高考对接

  以区域图、统计图等图文材料为载体,考查自然地理环境

  差异性的表现及成因,如

  201全国卷ⅠT37、2016全国卷

  ⅠT10~11等。

  1.识记自然带的概念,理解气候分布与自然带之间的关系。

  1.学习目标

  2.理解自然带的分异规律及其成因。

  3.能够运用地域分异规律分析和判断地理问题。

  课

  堂

  精

  琢

  2.自主学习

  学生依据教材,完成《优化方案》中的自主学习部分

  3.合作探究

  运用地域分异规律分析和判断地理问题。

  针对本节中存在的知识误区集中归纳升华,对于重点题目

  进行方法规律的分析总结。

  针对本节课内容合理设置了变式训练及其课后练习

  4.解惑提高

  5.练习检测

  高三地理组

  一课一研

  中心

  发言人

  日期

  月

  2日

  节次

  第

  节

  研讨内容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习题讲评

  重难点

  重点:理解自然带的分异规律及其成因

  难点:能够运用地域分异规律分析和判断地理问题

  教法建议

  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合作探究法,动画演示法

  高考对接

  以区域图、统计图等图文材料为载体,考查自然地理环境

  差异性的表现及成因,如

  201全国卷ⅠT37、2016全国卷

  ⅠT10~11等。

  1.识记自然带的概念,理解气候分布与自然带之间的关系。

  1.学习目标

  2.理解自然带的分异规律及其成因。

  3.能够运用地域分异规律分析和判断地理问题。

  课

  堂

  精

  琢

  2.自主学习

  让学生自主纠错,然后根据试卷批改的情况,找到学生普

  遍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讲解纠正。

  3.合作探究

  根据近五年高考的高频考点确定,注重与其他章节的内在

  联系,详见课件部分。

  4.解惑提高

  针对试卷中存在的知识误区集中归纳升华,对于重点题目

  进行方法规律的分析总结。

  5.练习检测

  针对本节课内容合理设置了变式训练及其课后练习

  高三地理组

  一课一研

  中心

  发言人

  日期

  月

  21日

  节次

  第

  节

  研讨内容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重难点

  重点:识记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理解地理环境各要

  素间的相互关系和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难点:能够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释有关地理问题

  教法建议

  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合作探究法,动画演示法

  高考对本讲内容的考查主要是以区域图文资料为载体,考高考对接

  查整体性原理的应用。以选择题或综合题形式呈现。。

  1.识记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间

  1.学习目标

  的相互关系和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能够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释有关地理问题。

  课

  堂

  精

  琢

  2.自主学习

  学生依据教材,完成《优化方案》中的自主学习部分

  3.合作探究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4.解惑提高

  针对本节中存在的知识误区集中归纳升华,对于重点题目进行方法规律的分析总结。

  针对本节课内容合理设置了变式训练及其课后练习

  5.练习检测

  高三地理组

  一课一研

  中心

  发言人

  日期

  月

  26日

  节次

  第

  节

  研讨内容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习题讲评

  重难点

  重点:识记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理解地理环境各要

  素间的相互关系和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难点:能够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释有关地理问题

  教法建议

  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合作探究法,动画演示法

  高考对接

  高考对本讲内容的考查主要是以区域图文资料为载体,考

  查整体性原理的应用。以选择题或综合题形式呈现。。

  1.识记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间

  1.学习目标

  的相互关系和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能够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释有关地理问题。

  课

  堂

  精

  琢

  2.自主学习

  让学生自主纠错,然后根据试卷批改的情况,找到学生普

  遍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讲解纠正。

  3.合作探究

  根据近五年高考的高频考点确定,注重与其他章节的内在

  联系,详见课件部分。

  4.解惑提高

  针对试卷中存在的知识误区集中归纳升华,对于重点题目

  进行方法规律的分析总结。

  5.练习检测

  针对本节课内容合理设置了变式训练及其课后练习

  高三地理组

  一课一研

  中心

  发言人

  日期

  月

  2日

  节次

  第

  节

  研讨内容

  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

  重难点

  重点:明确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

  难点:探究人类应如何防灾、减灾、趋利避

  教法建议

  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合作探究法,动画演示法

  高考对接

  高考对本讲内容的考查主要是以某区域为研究对象,考查

  某种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产生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以选择题或综合题形式呈现。

  1.理解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

  1.学习目标

  2.明确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

  3.探究人类应如何防灾、减灾、趋利避害。

  课

  堂

  精

  琢

  2.自主学习

  学生依据教材,完成《优化方案》中的自主学习部分

  3.合作探究

  探究人类应如何防灾、减灾、趋利避害。

  针对本节中存在的知识误区集中归纳升华,对于重点题目

  进行方法规律的分析总结。

  针对本节课内容合理设置了变式训练及其课后练习

  4.解惑提高

  5.练习检测

  高三地理组

  一课一研

  中心

  发言人

  日期

  月

  2日

  节次

  第

  节

  研讨内容

  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习题讲评

  重难点

  重点:明确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

  难点:探究人类应如何防灾、减灾、趋利避

  教法建议

  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合作探究法,动画演示法

  高考对接

  高考对本讲内容的考查主要是以某区域为研究对象,考查

  某种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产生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以选择题或综合题形式呈现。

  1.理解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

  1.学习目标

  2.明确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

  3.探究人类应如何防灾、减灾、趋利避害

  课

  堂

  精

  琢

  2.自主学习

  让学生自主纠错,然后根据试卷批改的情况,找到学生普

  遍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讲解纠正。

  3.合作探究

  根据近五年高考的高频考点确定,注重与其他章节的内在

  联系,详见课件部分。

  4.解惑提高

  针对试卷中存在的知识误区集中归纳升华,对于重点题目

  进行方法规律的分析总结。

  5.练习检测

  针对本节课内容合理设置了变式训练及其课后练习

篇六:高三地理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高三理综下学期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一、采取措施

  (1)加强教学三研究,即研究高考、研究学生、研究教法,把准高考方向和要求。

  (2)遵循备考规律,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发挥中心组、教研组、备课组的作用,集群智,增群力。落实高考要求,做到“精细备考,精心设计”,“注重基础,深钻教材”,“讲练结合,提高能力”。

  (3)关注新课程特色和地方特色,把握考试命题的特点。对新考纲要高度关注,把握考纲的变化和要求。如《考纲》中的“考核目标与要求”提出了“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等。

  二、复习总体安排

  2月—4月完成第一轮复习任务。在这一阶段,突出基础知识的相互关联,做到形成系统,拔高能力。对必修地理、选修地理、区域地理和补充的新课程

  知识进行系统的知识归纳。

  5月—7月完成第二轮复习任务。在这一阶段,进行知识点专项练习,拟打算按高考试卷分类进行专项设置。

篇七:高三地理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高中地理集体备课总结

  相关推荐

  高中地理集体备课总结(通用12篇)

  总结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的经验方法以及结论的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发扬成绩,因此,让我们写一份总结吧。但是总结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地理集体备课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地理集体备课总结

  篇1本学期我们高一地理备课组根据课标要求对高中地理必修1内容进行了集体研讨,较好地完成高一地理的教学任务。

  一、深刻领会课标要求,制定有效教学计划,做好备课工作

  备课组成员仔细研读《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制定可行有效地理教学计划。备课组教研活动做到有计划,每周的星期三下午第一、二节课,是高一备课组集体备课时间。我们根据教学进度,相互讨论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方法,并交流心得,做到有的放矢,收获很大。

  二.团结协作,资源共享,促进教学。

  备课组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充分发挥备课组的优势,新老教师紧密配合、勤于切磋、相互协调。在备课、教学资源的使用,试卷命题,学案的使用,学生学习状态等方面,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备课组之间经常相互听课,交流教学经验,做到统一认识,统一传授;把握好教学质量关,通过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核,做好质量分析和监控。

  三、采取有效方法,促进整体提高。

  我们做好对个别学生的拓展、补差工作,采用鼓励、作业面批、个别辅导交谈等方法,并根据学生的实际,积极实施分层次教学,分层次布置课外作业,平时注重抓学生的基础,重要的知识点不断地强调,努力提高后进生的成绩。学好地理,除智力因素外,还有非智力因素,如兴趣。一些同学害怕学不好,或一些同学一直考不好,丧失信心。我们采用了个别交流,指导等,不断关心、帮助,同时教师关

  爱学生走近学生、进而激活学生学习的热情!

  学案导学,是本学期集体备课的重点。对于现在课时量缩减,要求课堂效率提高的问题,学案导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学案是在教案的基础上,为了开启学生智慧、发展学生能力而设计的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直接参与并主动完成的一系列的问题探索、要点强化等全程学习活动的案例。可以看出,学案侧重于学生的“学”与“会学”。但是大家可千万不要认为只要有了学案,就能够提高课堂效率,这里面有一些需要我们注意的问题:第一是学案的编写。学案的编写要求做到准、精。“准”一方面要求学案的目的性强:从哪部分内容得出什么结论,根据哪部分内容思考哪个问题;另一方面就是要求学案能够突出该部分内容的重难点,重点内容重点体现在学案上,而非重点就简略一点。所谓的“精”就是学案上的习题不要太多,要精心选取,尽量能够控制在课堂时间按内完成,并与课堂内容密切相连。

  第二是学案的使用。这包括在课堂上和课下,首先,学案发到学生手里,就要采取措施让他们按照学案的引导来预习课本知识,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其次,在课堂上,学案可以作为我们的好帮手,有很多内容我们可以不必用语言表达出来,仅需要告诉学生,看第几题或者完成第几题即可,这样目标明确又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最后,就是在课后的复习中,学案也可以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第三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让学生知道学案的正确使用方法。学案导学的真正实践者是学生,只有他们明确,那么学案的真正价值才会实现。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强调学案的使用方法,争取尽快地将学案的作用发挥出来,把时间还给学生,提高课堂效率。

  经过这学期的努力,大部分同学有一定的进步,以坚定的信心,积极的心态对待地理学习。我们高一地理组和谐协作,互相切磋,共同提高,使教研活动有序、有效地展开的同时,也借鉴和吸取我校其他教研组的先进教研经验,使地理备课组有长足的发展。

  高中地理集体备课总结

  篇2本学期教学工作接近尾声,回顾这一学期以来的备课组活动,我

  们充分发挥了老教师的传、帮、带的作用,组内教师以老带新,以新促老,互帮互助,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技能不断提高。

  一、主要工作汇报

  1、认真制定本学期工作计划。根据这一届高一的新情况,备课组一起讨论并制定了本学期的工作计划和具体的教学计划,这为接下来的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坚持集体备课。新教师对教学深度的把握等有所欠缺,在上新课之前,备课组新老教师之间进行交流探讨。这有助于新教师上好课,较快成长,也有助于老教师精益求精。

  3、认真做好考前命题工作、考后集体流水阅卷以及分析总结工作。考前,备课组首先确定考试范围,命题侧重点和难度,再由一名教师进行初步命题,最后备课组进行讨论后确定。考后,备课组齐心协力在第一时间批改出试卷并做好成绩登记。备课组常规活动时,对本次考试进行分析、总结。

  4、坚持互相听课,互帮互助。备课组有很好的互相听课的氛围。新教师都能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好学,每周听老教师的课2节左右,教学中的疑惑也会主动请教老教师。而老教师也乐于传授自己的教学经验,给予指导。

  5、积极参加教研活动。认真进行“同题异构”主题教研活动教研活动。特别注重教育理论的学习,在其指导下,进行教学实践,然后及时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尽管在大家的团结协作下,备课组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整个高一年段的地理教学有条不紊地开展,但在工作中仍出现了一些问题。

  1、教学研讨中不够深入,有走过场,形式化的感觉。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注意。

  2、教师的教育理论学习不够。日常备课组活动侧重于教学实践方面的交流,极少涉及教育理论的学习、探讨。教师应特别注重教育理论的学习,这样才能在其指导下,进行教学实践,然后及时反思。这样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而教师的成长势必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高中地理集体备课总结

  篇3高二地理备课组由A、B两个组五位老师组成,分别担任高二12个理科和13个文科班的地理教学任务。本学期,根据学科实际和学校工作安排要求,本备课组所有成员一如既往认真工作,搞好个人备课、上课、作业、检测等一系列教学环节,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集体活动。在工作过程中我们取长补短、配合默契、追求创新,使高二地理教学工作在原有基础上推陈出新,有了更大的进步。截止学期末,各项工作都已如期完成。总结本期所做所想,有以下心得和经验:

  一、本学期所做的工作

  1、认真制定工作计划

  在开学初针对高二的学科特点,制订详细的授课计划。高二本学期要完成必修3所有内容,迎接学业水平测试;同时还要完成中国地理地球和地图的复习,迎接期末全校统考,教学任务较重,所以必须要认真详细地制定时间计划,划分时间段,并控制好各时间段的用时计划。现在一个学期结束了,我们在匆忙之中圆满完成了预定计划。

  2、集体备课、钻研教学。

  本学期,我们做到认真钻研课标和教材,吃透课标,精心备课,备教法又备学法,落实好各项教学常规和教学计划。坚持按时集体备课,讨论授课的方法,做到目标、进度、作业、测试的统一,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写出导学稿,讲述对教材的理解,教学重点及难点,选择恰当的教法和学法。然后大家研讨、交流,最后集思广益,确定统一的教案,再由各个老师针对班级实际情况确定具体操作环节。通过集体备课,相互取长补短,自身的教学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备课活动时,根据计划有中心发言人主讲并做好记录。组内认真学习了教育理论和新课程标准,一起研究《学业水平测试说明》,对比出与上一届《说明》的差异,在复习中密切关注这些变动的地方。刻苦钻研教材,充分利用教学专业报刊和互联网,了解学科最新动态,提高理论水平和修养,高质量的完成了地理课的教学任务。

  3、积极参加教研活动

  积极参加每周一次的备课组组活动,认真组织考勤,并进行主题

  教研活动。认真组织每周一次的备课组讨论。备课组活动时,每次都进行重点、难点分析,分析教法、学法,估计学生学习时会出现的困难以及应该采取的相应措施。认真组织好期中、期终、月考等命题、批阅、分析、讲评等工作。找出学生的薄弱环节,加强补差与提高。备课组除了参加本组活动外,也参加积极校教研活动,还参加了市教研室组织的各种学科活动,如去永荣中学参加七校联盟、去北方参加新课改联盟会并听课,向同行取长补短。

  4、注重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在教学环节中特别重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原则,尽力做到五认真。课堂上,各位教师注重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尤其是适合地理学科的“直观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自学讨论教学法”等。

  二、期末复习

  1、加强集备课

  2、注意以教学要求为准,不要随意拔高(两年之内期末统考卷)

  3、课型研究“解题方法”“拓展延伸”“总结”。

  4、认真组织教学活动观察学生、解题规范示范。

  5、重视学生的消化和反思。

  6、组织青年教师加强听课。

  三、存在问题

  1、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班级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2、学生答题规范性不够、能力欠缺,自觉性有待提高。

  3、学生分析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的能力有待提高。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1、继续抓好备课组建设,要不满足于现状,改进地理课教学。

  2、学习课改精神,掌握更多的信息,为今后的教学工作做准备。

  3、通过讨论、教研、交流,使备课组成员的知识、理论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4、为全面提高有效教学再作不懈的努力。

  高中地理集体备课总结

  篇4本学期来,我们高一地理备课组五位老师认真积极地参加学校组织的政治及业务学习,在平时的工作中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立足岗位,与时俱进,履行职责,扎实搞好本职工作。把良好的师德化为实际的行动,把教学的高质量作为工作追求的目标,把教科研的能力作为自我培养的重点,力争做到才学高、师德好、质量优、创新精神强。我们五位老师总是积极参加集体备课,共同讨论问题,共同商议,做到期初有计划,期末有总结。特总结如下几点:

  一、加强学习。

  认真研究课程标准,使全组老师初步把握新课程的基础理念,理解新教材的基本内涵,老师们通过认真阅读新教材,发现新教材的实用性,不但使用课本中的案例,还增加有说服力的案例,便学生理解和自学,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课堂上,各位教师注重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尤其是适合地理学科的“直观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

  二、充分发挥备课组的力量。

  充分利用每周的集体备课活动时间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研讨、分析教材,逐步做到组内统一备课、统一进度、统一作业、统一教案。所有教师都认真学习了教育理论和新课程标准,刻苦钻研教材,充分利用教学专业报刊和互联网,了解学科最新动态,到海南侨中、一中等学校听课,吸取别人的经验,提高自已的理论水平,高质量的完成了本学期地理课的教学任务。

  三、明确备课组各个成员的工作任务。

  每一章节都有一个主讲发言人对所负责的内容进行展示设计,再由各个成员进行评议修改。

  本学期备课组每一位老师认真组织命题,在段考和期末考试之前安排了五次的有针对性和频考题的测练,强化的复习,所以本学期的段考和期末考试全年级的平均分均能达到了60分以上。

  四、做好“结对子”工作,培养新教师。

  在学校和年级安排下,新来的两位老师分别与陈青菱和黎春莉老师结成师徒关系。新教师做到听一节课,上一节课,学期总听课已超额完成所规定的课数;我们每听一节课,都相互交流意见,肯定优点、指出缺点,使新教师得到了迅速的提高。

  五、存在主要问题:

  1、学生基础较为薄弱,大多数的同学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重要性认识不够。

  2、高一《必修》1以比较抽象自然地理为主线,学上理解起来也比较难;

  3、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存在误区,认为地理只要到考试之前背一背就万事大吉;

  4、大部分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很不负责任:只是抄答案应付。没有认真完成,自然也就发现不了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倒致问题集中,最后就什么也听不懂,就不想学了。

  高中地理集体备课总结

  篇5本学期以来,高二地理备课组认真贯彻落实教研组的工作计划,齐心协力加强备课组工作建设,以新课程理念为核心,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为重点,着眼于教师和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着力于教师和学生自主发展机制的建立。以创建优秀备课组为目标,和谐共处,总结经验,发挥优势,改进不足,集备课组教师的创造力努力工作。具体工作如下:

  一、规范备课组活动制度

  每周二上午第四节为集体备课组活动,为提高主备试讲的实效性,每次活动都先上课后评课。朱校的课堂高屋建瓴,侧重引导学生对知识框架的梳理,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王克英老师课堂充满激情、气氛活跃、师生互动频繁,通过听评课和课下的相互交流,有利于发挥备课组的整体作用,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成长进步。

  二、贯彻新课改理念、加强教学科研工作

  俗语说,教而不研则僵,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尤其是新课标和新教材的理念,在理论学习过程中,结合学生特点、学校教

  学及备课组工作实际进行周密思考,对备课组的教学进行新的设计和安排,以产生新的教育效果,推动专业发展。

  本学期继续主持《高质量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的研究,中学课堂教学面临的共性问题是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教师教学普遍还是沿用“灌输”模式,怎样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创新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是课题研究的核心问题。通过本学期“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以及地理课程基地创建等活动,备课组成员已经逐步探索出高效教学模式的雏形,正在试验与推进阶段。

  教学重点抓好常规管理,认真落实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努力提高教学质量。重视“读图启发式”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加强了实践和探究活动,构建了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坚持教学反思

  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高一地理备课组坚持写教学反思,发表教育博客,通过反思促使备课组更有效地工作,促进教师更深刻地思考。通过坚持写教学反思,让教师稳步较快的成长。

  四、完善教学评价的形式和方法

  明确指出教学评价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可灵活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合理适时地安排好地理作业(书面作业、绘制地图、地理小论文等)对学生学习评价,不仅要关注课本学习的考查,还考查学生进行活动时的参与度。

  五、积极配合地理课程基地建设工作,献策献力

  地理课程基地建设是本学期教研组工作的重心,高一地理备课组积极配合地理课程基地建设工作,制定专业教室的布置方案,在现有设备的条件下精心布置人文地理专业教室,工作得到教研组的肯定和表扬。

  六、开设校本课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地理来自生活,应用于生活,充满许多奇趣知识和未知的谜题,开设校本课程正是为了激发学生探究学习地理的兴趣,从选报人数及学生课后反馈的情况,都达到了既定的效果。

  最后我们也意识到在取得进步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如何尽快地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适应高效教学模式的要求,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在学生初中地理基础普遍较弱的情况下,如何适时地补充区域地理知识,融入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室如何对自己的工作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新的变化。

  高中地理集体备课总结

  篇6本学期只有19周上课时间,时间较紧,提高效率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高二地理备课组全体老师团结合作,勤奋工作,资源共享,互商互量,较出色地完成了本学期高二地理教学工作。回顾一学期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高二是学生高中阶段最关键的一年也是两极分化的一年也是学生时间最宝贵的一年,所以一学期来,我们认真对待每一次集体备课、每一次教研探讨、每一次训练、并加强学法指导坚持有效地训练。

  本届学生地理基础较差,要想在高考中具备一定的竞争能力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所以本学期,我们非常重视学生的基础,并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和解题能力,我们的目标是力求全面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并能形成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规范答题格式和答题语言,形成一定的答题技巧,更有效地答题,以适应高考答题的要求提高成绩、经过努力,基本达到了我们预想的目标。

  本学期,我们地理备课组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认真制定教学计划,根据考试说明的知识结构和要求根据学校课时的安排,认真科学地制定了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具体落实到每一节课包括单元练习和试卷分析课,平时的授课复习严格按照计划进行,使计划成为高二地理复习时间安排的一个重要的参照、2、加强集体备课:讨论确定授课目标知识体系,知识点及重点难点定位,探讨授课方式并精选试题习题,对一些经典习题的授课技巧进行探讨、并交流上周的学生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做到知己知彼,使我们的教学工作能够非常顺利并有效地进行。

  3、向课堂要效率向课堂要质量:课堂教学是学生高考复习的主阵地,为了使备课组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本学期我们做到每节课精心策划,使课堂成为优质高效的课堂,并相互督促除了教研组的听课评课活动外我们相互间听课评课活动也经常进行,通过相互听课评课取长补短、通过同伴互助式教学反思达到共同提高,使我们的课堂更优质高效、4、认真开好备课组教学质量分析会:小到单元测验月考大到期中考试,我们都认真对待每一次考试,认真地进行了每一次质量分析。分析试卷,分析学生答题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的教学工作和思路提供第一手材料、5.精选试题,与高考接轨:复习资料五花八门,我们备课组在反复比较各类各地命题下,精心组织练习,精选各类习题,不搞题海战术,不浪费学生时间,做到花时少效率高。

  6.积极进行校际教研活动,在教学和高考方向的把握方面积极与同行交流,多学习借鉴兄弟学校的宝贵经验。

  高中地理集体备课总结

  篇7时光如梭,忙碌而充实的高三教学工作已经结束,反思这一年来的教学工作感觉收获很多,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对自己的教学教育理念有所修正和提高,当然教学中也有一些遗憾和不足,这在以后的工作当中还需要克服,以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下面我就谈谈这一年我的一些收获及其不足:

  一、深研《高考说明》新变化,明确教学方向。

  当年的《高考说明》确定了地理高考的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题型示例、考试的知识范围。作为地理教师一定要认真阅读《高考说明》的每个部分,研究其变化,从整体上把握高考的大方向。作为老师要留心《高考说明》对知识范围的修订,尤其是修订过的知识范围往往是当年考试率较高是部分,教师对此要心中有数。明确了高考的知识范围才能够集中精力地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在地理复习中也才不会产生遗漏现象。

  二、把握高考的最新动态,提高教学效益。

  从各种报刊、杂志、互联网和参加全市高考研讨会等渠道是获取当年的高考最新动态。研究历年江苏省地理高考的走向和特点,力争做到教学不走弯路,高效地进行高三复习教学。不断研究高考命题专家的命题特点,我们在后期的高三地理复习中做到高命中率和高收益。

  三、重视地理课堂教学,及时反馈作业。

  我们深知有付出就有收获,所以在备课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不仅备教学,而且备学生,充分理解学生在课后习题的作用,设计好练习。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然后,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针对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内容,学生在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接着,学生练习不同坡度,不同层次的题目,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最后,尽量让学生自己小结学到的知识以及方法。以求让学生具备地理解题能力。

  四、注重地理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答题准确性。

  准确、全面、灵活掌握考点基础知识往往是最能体现学生的解题素质,缺乏必要的知识,就谈不上进行一定的判断、推理、分析、综合。因此,能力源于基础。高考不可能脱离知识去考能力,高考题是对知识点的“抽样”,通过能力“组装”去解决问题。不掌握知识,便谈不上能力,知识是能力的载体,离开基础知识,能力便成了空中楼阁,抛开基础知识,能力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这一年来我时刻都狠抓学生的基础知识,以此培养其答题能力。

  这一年里我们主要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①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网络,使书本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把握。

  ②通过全面,系统复习,进行查漏补缺,综合应用,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熟练掌握大纲规定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基本思想和方法。

  ③帮助学生揭示规律,总结方法,进一步提高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明确了复习时间的安排。做到教学有条不紊。

  高三地理复习一般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按教材的顺序梳理知识,形成知识网络,这是重点,要“扎扎实实”,不可盲目追求进度;第二阶段是专题复习,打破常规的章节,对知识进行重组,寻求联系,侧重于能力的培养,但专题的个数不能弄得太多;第三阶段为查漏补缺,调整心态,做好考试前的准备。

  六、调整学生心理变化,适时引导和帮助。

  高三学生压力比较大,一旦处理不当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我就利用了多种途径,使他们树立信心,消除恐惧,如多抓学生谈心,拉近师生距离;多表扬,多鼓励;多向学生宣传“勤奋一些都能把地理学好”的思想,这些都能让学生树立信心,给学生减压减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七、分类归纳突出重点,上好试卷讲评课。

  (1)贵在方法,重在思维。培养思维能力是贯穿试卷的讲评过程,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悟性得到提高,对问题的化归意识得到强化。

  (2)分类归纳,集中讲评。讲评试卷,采取分类化归,集中讲评的方法。涉及相同知识点的题目,集中讲评,这样做可以强化学生的分归意识,使他们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更深刻,印象更强烈。形异质同的题目,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形同质异的题目,要引导学生比较异同,防止思维定势产生的迁移。

  (3)照顾一般,突出重点。讲评试卷对有些试题只需“点到为止”,“有些试题则需要仔细解剖”。对那些涉及重难点及能力要求较高的试题要特别“照顾”;对于学生错误率较高的试题,则要“对症下药”。试卷讲评前,对每道题进行细致地统计分析,对错误原因进行准确地分析,对每道题的讲评思路精心地设计。

  (4)评后反思,适度拓宽。每次考试后,及时要求学生整理“错题集”,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反思和探索。

  当然,这一年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新课标要求课堂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一方面我们做得

  不好,学生提问者太少;今后在教学中要注意改进。

  高中地理集体备课总结

  篇8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需要,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加快提高整体授课水平,从而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我们地理学科的实际情况,备课过程如下:

  (一)备“草案”

  学期初,在集体商讨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学期教学计划,届时备课组长将教学内容逐一分配给相应任课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备课组长提醒和督促,保证相应教学任务的完成。在两周内完成“草案”、相关教具和相关课件的制作。在集体备课时,进行组内交流,同时提醒下一次的备课内容和主备人。要求:主备人在集体备课本上备写课题、课时、学习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详备,按照新课程标准备写)及精选当堂训练题。

  (二)备“成案”

  主备人将“草案”用电脑传给任课教师,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把握进行修改,然后利用集体备课时间集体讨论“草案”,教师根据讨论的意见,进一步修改定出“成案”。集体备课基本程序是:

  1、主备人说课,其他教师补充、完善:

  难点可由老教师主备,多数情况是年轻教师说课,老教师进行补充,这样使每个老师都动起来,以充分调动每位教师的积极性,从而集合所有精良的授课方法,发挥集体的力量。

  2、重点研讨:

  ①先讨论上一周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和问题,主要是通过试题得到反馈信息,②钻研新教材时碰到的疑难问题以及如何引导学生自学;

  ③学生自学后可能出现什么问题;

  ④如何针对这些问题点拨、归纳;

  ⑤重点练习题的做法以及讲解方法。

  ⑥制作实用而精美的课件。

  3、在讨论的基础上,备课组长总结达到六个统一认识:

  ①统一划分课时;

  ②统一确定每课时的学习目标;

  ③统一自学指导,包括自学思考题和检测题;

  ④统一学生自学后可能出现的疑难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⑤统一课堂作业。

  4、通过以上共同的备课,完善“草案”,再由主备人在“草案”的基础上进行补充,排版,制作学生学案。通过公共邮箱上传课件(包括导学案、习题等),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地理组创建的公共邮箱在高一、高二和高三三个年级都可以使用,真正做到资源共享。

  (三)备“个案”

  教师有个别,学生也相异。不同的课堂,也应有不同的教法、学法。在课堂导入、知识点的选择等方面,可让教师针对自己的课堂提出自己的教学设想。教师可以在“成案”的基础上,根据所教班级实际情况写出“个案”(写在自己备课本上)。“个案”要求结合本班学生的特点,着重进行学情分析与教材分析,特别是在重点、难点、难点的突破方法及“自主、综合、拓展、创新”的渗透上下功夫,而不是照抄照搬“成案”上的内容。

  教师要主动进行课前的“三案”备课,使每一节课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开展。一是要钻研课标,吃透教材,吃透学生。二是面向全体,尊重差异,确定阶段或单元的教学目标。三是提前两周集体研究下次备课时的教学方案,要及时修改或重新设计。

  高中地理集体备课总结

  篇9高一地理备课组2014年工作总结

  高一地理备课组由两位老师组成。不同的工作经验让两位老师在工作过程中能取长补短、相互配合,激发更大的潜力;在各位领导和同事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下,使高一地理教学工作在原有基础上推陈出新,有了更大的进步。总结一学期所做所想,我们收获了以下心得和经验。

  一、本学期所做的工作

  1.支持学校工作,积极完成任务。

  刚刚过去的一学期,高中地理备课组圆满地完成了学校和年级组

  分配、布置的各项任务。全组老师积极支持学校工作,群策群力制定教学计划;认真按时按质进行集体备课;积极落实教务处和年级组组织的教学观摩和教学研究活动,积极开设公开课,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坚持集体备课,不断钻研教学。

  本备课组的成员都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吃透课程标准,精心备课,既备教法又备学法,落实好各项教学常规和教学计划。本备课组坚持按时集体备课,讨论授课的方法,能够做到目标,进度,作业,测试的统一,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写出讲稿,讲述对教材的理解,教学重点及难点,选择恰当的教法和学法。然后大家研讨、交流,最后集思广益,确定统一的教案,再由各个老师针对班级实际情况确定具体操作环节。通过集体备课,我们相互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3、发扬团体合作精神,注重相互交流探讨。

  本备课组的老师无论是谁在网上收集到的或在别处得到的教学资料,都努力做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备课效率。为了深入推动课堂教学改革,高中地理备课组坚持相互听课,当面或利用集体备课时间实事求是的有针对性的交流意见,提出改进教学的建议,共同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和路子,形成教学的互动,实现教学相长。我们组内的教研气氛非常浓厚,除都能按时参加组内的正常集体备课活动外,我们还在平时利用课余时间碰在一起讨论问题,研讨教法,互相切磋,共同提高。同事们通过讨论,不但提高了对许多模糊问题的认识与理解,而且还进一步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

  4、注重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能力。

  本备课组的老师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利用辅导课和其他课余时间,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把学生“你不教我不懂”逐步引导成“你不教我也懂”,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查找资料、自学教材的习惯,提高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加强课堂教学的"模式化

  本学期学校实行了教学模式改革,本着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过程

  中来,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的目的,备课组全体教师进行了积极地讨论,进行了教学模式的探讨,结合地理学科的特色,制定出导学-学生讨论-教师讲解-练习的模式,在模式当中特别要注重地图的训练。地图(图像)及各种图幅是实现该教学模式的重要手段,要把地理信息通过图片、图像、音像等多媒体技术根据教学需要突现给学生,学生可以形象、直观、地获得一些难以直接观察、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地理信息,从而能较快感知认识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

  抓好教学的五个基本环节:“备、讲、辅、批、考”是教学的五个基本环节,对于任何一科基础科目的教学工作,只有认真落实这些工作,才能使学生很好地掌握课堂知识。地理教学也不例外,由于长期以来学生对这门学科的不重视以及专业教师力量的缺乏,造成很多同学的基础差,对这门学科没有兴趣。因此要求我们的教师既要结合初中的知识点,又要尽量穿插学生感兴趣的课外知识,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使课堂教学能顺利进行。

  二、存在问题

  1、个别班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或者是整体学习的积极性不够的情况。

  2、教学难度的把握与学生实际接收能力发生矛盾:讲太难,学生接受不了;讲太容易,学生又不能获取多少知识。

  3、学生获取生活经验的途径较少,学生分析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的能力仍有待提高。

  4、一部分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很不负责任:抄袭现象严重

  三、今年努力的方向

  1、更好更严格地抓好备课组建设,特别是从备课组成员的思想入手,要不满足于现状,做到精益求精。同时,要认真研究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利用多种手段(包括电化、多媒体等)改进地理课教学。

  2、强化对课程改革的有关方针和政策以及有关资料的学习,掌握更多的信息,为今后的教学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使备课组内的教研、讨论气氛进一步浓厚起来,通过讨论、交流,使备课组成员的知识、理论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4、加强同事之间的团结互助、互相关心,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再作不懈的努力。

  5、勤写教学后记,即反思,要重视教学的积累,为日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6、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学理念,并将新理念运用于教学实践中,以适应新的发展形式,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参与、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真正走进我们的课堂。

  总之,本学期我们高一地理备课组的老师都在竭心尽力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且大胆推陈出新,在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备课组将工作做得更好。

  高中地理集体备课总结

  篇10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为指引,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抓好常规教学,转变教学理念,在总结实施高中地理(必修1部分)新课程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教学教研工作的中心任务。

  具体教学过程中,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为指导,根据地理学科和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地理教育的功能,在掌握基本地理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地理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地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教学设计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整合,使地理学习成为一个不断积累地理知识、不断加深对地理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成为一个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一个逐渐掌握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的过程。通过地理学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使学生增强地理意识,汲取地理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地理洞察力和地理使命感。

  二、情况分析

  1、课标分析: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

  度来表述,这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内容标准由标准、活动建议等部分组成。“标准”是学生学习高中地理课程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以行为目标方式表述;“活动建议”是为开展教学活动提供的参考性建议,可根据条件选择,也可自行设计;“说明”是对标准中某些问题的进一步解释。

  2、教材分析:

  本学期高一地理科采用人教版教材(必修1),本学期教学内容是自然地理部分,主要介绍宇宙中的地球、大气运动、和水运动等地理自然现象,要求学生能独立或合作进行人文社会的分析和调查;掌握阅读、分析、动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新教材每节课的知识容量都非常大,教师必须学会处理好教材与课标的关系、学生活动与完成教学任务的关系,特别是新的教学理念和信息的不断更新,更需要老师认真备课,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

  3、学情分析:

  学生可能存在的学习问题:

  (1)高一学生由于初中对地理课不够重视,无论学科知识、学科能力都较薄弱,新课程以专题的方式进行学习,对他们来说会存在较大困难。

  (2)学生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会有较大的兴趣,但专题式的探究学习(而不是过去按部就班的讲授)部分学生会感到有困难,不易把握知识点。

  (3)目前评价教学的方案尚不明朗,教师的教学活动缺乏明确的导向,有教师担心学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会影响将来的考试,从而影响对教师本人的评价,因而评价教学的方案不明确是不利于新课程理念的实施。

  三、学期教学目标

  本学期备课组要达到如下目标:

  1、备课组在规定时间内有效完成授课内容的同时,要加大学生课外知识的补充,注重教学知识广度的推广。

  2、让学生获得比较完备地理基础知识,学习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用

  的地理。

  3、倡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参加地理小组活动;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具体工作

  1、不断加强对新课程的教学研究、相互交流和学习。任课老师要加强对新课程教学理念的理论学习,深刻领会新课程的改革理念,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充分做好每节课的备课准备工作。通过集体备课,加强对新课程教材内容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模式以及学法指导、重点和难点的处理等方面的研讨。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的设备和资源,做到分工合作,相互学习,实现教学经验、方法和资源的共享。开展经常性的相互听课学习,相互交流教学经验和心得体会,以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2、加强备课组的活动,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利用备课组活动的时间,重点研究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对课堂教学工作进行回顾交流和改进,分享对新课程的教学体会,同时针对新课程的内容编排和教学时数的安排,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调整和改进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做到每次活动有具体专题内容,共同研讨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案或方法途径。

  3、加强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做到教与学的互动和协调发展。任课教师要做好对学生学法的科学指导,因为新课程改革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自主性和合作性,教与学要体现出一种师生的互动关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随时收集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法和做好学法指导,让学生尽快适应新课程的学习。

  4、集体备课:做到“三定”——每周一下午为固定的备课组活动时间,教学中遇到问题随时讨论;每次活动有明确的内容;每课或联系较紧密的几课定一中心发言人,负责教学的整体设计,制作一个粗略的课件(至少提出教学的设想),大家讨论补充,探究最佳方案。争取每课都有课件,课件要放在校园网上实现资源共享。做到“三备”——解决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采取的具体教学方法,特别

  侧重学生学习式的设计。做到备课组“目标统一、内容统一、进度统一、作业统一、测试统一”。通过教师间的合作探究,提高整体的备课质量和教学质量。的设计。做到备课组“目标统一、内容统一、进度统一、作业统一、测试统一”。通过教师间的合作探究,提高整体的备课质量和教学质量。的关于开展“苦练内功,提高素质”的教学基本功训练活动的要求,本学期备课组内计划安排的交流、研讨公开课5节,每位老师都要上一节。

  5、教学进度的安排。由于新课程内容设计新而多,且教学时数少,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压缩,对教学进度抓紧抓好,力争在期末考前一周(第19周)结束上课,以保证期末考的复习备考时间。

  高中地理集体备课总结

  篇11一、采取切实措施,抓好常规教学,继续提高教学质量

  为实现上述目标,首先要加强教学常规,备、教、辅、改、考等各个教学环节必须加强,要做到有要求、有目标、有措施、认真落实,及时处理好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保证教学工作的规范和高效。其次要加强新政策的学习,改变观念,适应教师以年级管理为主的新体制,按年级管理的目标做好工作。第三要切实因材施教,在课堂教学,课业辅导、课程补习,批改作业等各个方面做到区别对待,有所侧重,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获得最大的发展。

  二、加强地理科组工作,保证学校工作计划的顺利落实

  要抓好科组建设,搞好组内团结,充分调动全组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学校的地理教学任务和学校领导交办的其他各项工作。积极开展旅游地理、教育地理选修课教学的实践活动,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狠抓落实。继续抓紧第二课堂,带好“气象小组”,办好气象服务台,服务全校师生。积极准备参加区科技节,并争取获得好成绩。配合学校做好地理功能室的建设。加强对年轻教师的业务指导,使他们尽快适应工作

  三、加强备课组活动,力争做到四个统一

  即教学进度统一、重点难点统一、重要练习题统一、考试时间和题目统一。

  四、加强政治思想学习,进一步提高敬业爱岗的师德水准

  加强现代教育理论和学科理论学习,提高现代化教育手段应用能力和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探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方法和途径,提高自身的岗位教学能力。

  高中地理集体备课总结

  篇12一、教材分析(结构系统、单元内容、重难点)

  必修两章: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必修三章: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应用》。重点了解和掌握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知识,难点是能运用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应用于某个具体区域中,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学生分析(双基智能水平、学习态度、方法、纪律)

  学生对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还比较差,地理学习方法不很适当,读图、析图、提取信息、概括归纳和语言文字表述等能力较差,文科班学生对地理课的学习态度和纪律比理科班的学生好一些。

  三、教学目的要求

  使学生能初步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组成以及主要特点,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知识;能运用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初步掌握必要的地理观察、学习、调查、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等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够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获得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基础知识;增强爱国情感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四、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教会学生地理学习方法;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健康的情感、科学的态度和现代地理价值观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充分利用校内外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

  资源;合理评价学生的学习。五、教学进度周次

  课、章、节与教学内容

  备

  注:

  1、第三章第一节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

  2、第一节第二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3、第三节第四节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类型

  4、第四节第四章第一节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5、第二节第三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6、第三节第四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模块考试

  7、必修ⅲ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节

  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发展阶段

  8、第三节第四节

  区域发展差异、区域经济联系

  9、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节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10、期中考

  11、第三节第四节

  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2、第五节第六节

  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13、第三章第一节第二节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14、第三节第四节

  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数字地球、模块考试

  15、会考复习

推荐访问:高三地理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备课 地理 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