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域社会治理和基层社会治理10篇

时间:2023-05-16 12:20:05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市域社会治理和基层社会治理

  

  总第231期《北京社会科学》2022年第7期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中基层治理的进阶式发展李晓燕[摘

  要]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解决基层治理多重困境,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以G市X区的矛盾多元化解机制为典型案例,对实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前后的基层治理进行比较研究,为基层治理从县域走向市域提供学理性解释。研究发现,基于整体性视角,从县域走向市域彰显了基层治理的进阶式发展。需要说明的是,治理层级的提高并不必然带来更好的治理效果,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成功与否最终要落实到治理效能上,基层治理的“主战场”和“最后一公里”仍在县域,平衡好治理层级上移和治理重心下移二者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弱市强区条件下的市域社会治理空间较大,地方政府更有动力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关键词]

  市域社会治现代化;基层治理;县域;市域[中图分类号]

  C916 

  [文章编号]

  1002-3054(2022)07-0118-11[文献标识码]

  A[DOI]

  10.13262/j.bjsshkxy.bjshkx.220712一、引言

  基层社会治理改革是一个“老话题”,尽管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距离政策的预期尚有一定差距,且在实践发展中不断涌现“新问题”。这些“新问题”突出表现在,还未能很好地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向往,基层治理在持续创新、有序推进的同时,治理内卷化、高质量创新不足等问题越来越凸显。这不能简单地归因于基层政府的不作为,问题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伴随着基层治理逐渐进入“深水区”,更多地触及到创新“天花板”的问题,这些问题难[收稿日期]

  2022-02-05以完全由基层政府内化和消解。换言之,以县区级政府为创新主体的基层治理模式已经不能很好地回应当下的基层治理现实,亟需结构上的调适和优化。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2020年,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加强和创新市域社会治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2021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则强调要跳出县域治理框架,发挥市域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未来基层治理高质量发展首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率先提出“加[作者简介]

  李晓燕(1972—),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广东财经大学人力资源学院副教授,博士。[基金项目]

  广东省2021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21GXJK001)———常态化防疫下的新时代社区党建机制创新。—118—

  先需要理顺市域社会治理与县域社会治理之间的关系。市域社会治理不是对县域社会治理的全盘替代,那么,实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前后的基层治理有何不同?基层治理从县域走向市域是推倒重来的革命式创新,还是在既有基础上的进阶式发展?上述问题都需要政府与学界予以有效回应。

  二、文献述评

  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研究特点和时间序列许多学者对基层治理来看,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一是“制度解释”研究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研究重点是基层治理的目的、重要性、特征、功能、定位、理论梳理等。二是“问题导向”研究阶段。21世纪初至今,研究重点是基层治理的问题、机制、治理模式等。三是“理论自觉”研究阶段。近年来,针对基层治理出现的问题,开启了“条件—形式”的研究范式,探寻基层治理高质量发展之道,如市域社会治理。大量研究成果呈现了三个值得注意的动向。其一,县域社会治理和市域社会治理的边界。县域社会治理的相关研究较为丰富。一个县既是一个要素最完备的基层治理场域,[1]又存在着诸多治理“天花板”。[2]县域社会治理的研究视角较为多元,如政治统合制、城乡社会关系、治理指数模型等。[3-5]目前,县域治理现代化的地方实践正逐渐得到学界的关注。[6-7]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出的时间较短,相关研究集中在2020理的概念界定年前后,、研究内容主要聚焦于市域社会治现实价值和理论蕴含。在纵向维度上,社会治理包括国家社会治理、市域社会治理和县域社会治理三个层级,国家社会治理定位于顶层设计;县域社会治理定位于基层实践;处于中间层级的市域社会治理则定位于上传下达,为国家社会治理与县域社会治理架起沟通的桥梁,既是制度势能转化为社会治理动能的载体,也是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交汇的平台,具有中间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中基层治理的进阶式发展枢纽和交流平台的功能。[8-12]其二,市域社会治理对基层治理的补位作用。基层治理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三个方面:统筹性不足导致基层治理碎片化;集聚性不足导致基层治理经常陷入缺钱、缺物、缺人的困境;制度性不足导致基层治理运动化、形式化。上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基层治理自由度受到掣肘,创新空间受到压缩,因此,加强市域对基层治理的推动作用呼之欲出。[13-16]充分发挥市域在基层治理中的主导作用,强化市级层面的社会治理统筹,已成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和发力点。[17-18]行动性是社会治理的本质特征,作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一部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同样具有行动性的本质属性,强调治理行动的有效落地,[19]一些学者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地方实践进行了及时提炼。[20-22]其三,基层治理的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从辩证角度看,基层治理既是一个公共管理的过程,又是一个系统过程。受新古典范式思维的影响,现有研究多数基于静态视角,[23-28]如对基层治理的可持续性[29-33]和扩散性展开研究;[34-35]基于动态视角的研究较少,如部分学者从场域转换视角对县域社会治理走向市域社会治理进行了探讨[36]视角做了过程研究,。但更多是基于企业主体还有学者基于创新迭代,较少基于政府主体。综上所述,学界既有研究涵盖了公共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及经济学等多个领域,无疑具有奠基性和启发性,但还有进一步深化的空间。第一,与实践领域相比,学术领域对市域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基层治理研究相对滞后,基本上停留于概念解读等规范性研究,经验研究、类型研究、比较研究不足。第二,针对基层治理存在问题(统筹性、制度性和集聚性)的分散研究较多,整合研究较少。第三,市域社会治理与县域社会治理的静态、碎片化研究较多,动态、系统研究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中央意图、地方实践和学界解读三者之间出现明显的偏差,政府—119—

  《北京社会科学》 2022年第7期在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和市域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缺乏整体理解和基本共识。基层治理发展从来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经过多次迭代产生的,具有路径依赖属性和动态性。由此,本文聚焦典型案例,把实践界提出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概念对应到学术理论上,实现从实践界到学术界的话语转换。基于整体性视角,审视基层治理从县域走向市域的发展迭代过程和类型划分,以进一步促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和完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理论体系。

  三、研究设计与数据来源

  化研究碎片化的问题

  为了规避既有基层治理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本文拟将基层治理从县域走向市域置于整体性研究框架中,为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基层治理从县域走向市域,提供学理性解释。(一)研究设计基层治理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如果说基层治理改革初期,县域社会治理的创新敏感性最强、创新活力最旺盛,当改革面临创新瓶颈,需要突破传统的体制机制束缚时,便突显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准确把握市域和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是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的逻辑起点。首先是市域,可以从两个维度来审视,在纵向维度上,市域在国家治理中具有上传下达的枢纽功能,既要向上回应国家和省域的制度安排、政策制定和工作部署,又要向下统筹市域范围治理;在横向维度上,相对于县域治理,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在市域层面有可能得到更加有效的协调和解决。其次是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其为中央政法委于2018年提出的新概念,是典型的自上而下的创新,侧重于中央政法委的工作职责范围。市域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子系统,也是基层治理在市域范围的延伸。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旨在强化系统思维,规避县域社会治理的碎片化问题,把基层治理主体、治理目标和治理机制有机统一起来,最—120—大程度地激发社会创造力,形成基层治理的整体合力。本文试图从共通性和差异性两个维度对县域社会治理和市域社会治理进行比较。1.县域社会治理和市域社会治理的共通性一是整体性视角下的统一性。市域社会治理和县域社会治理背后的逻辑值得学界思考和提炼。从整体性视角来看,县域和市域都具有共同的理论关怀,殊途同归。佩里·希克斯(PerriSix)以公民需求为治理导向认为,整体性治理是以完善官僚制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治理手,段,对治理层级、功能、公私部门关系及信息系统等碎片化问题进行有机协调与整合。在希克斯整体性治理视角下的基层治理中,县域社会治理强调县域范围治理,突出区县政府在基层治理中的“主导者”角色;市域社会治理强调市域范围的治理,突出市级政府在基层治理中的“主导者”角色。县域社会治理和市域社会治理目标是一致的,即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共建共冶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二是发展过程的迭代性。县域社会治理和市域社会治理不是割裂的,从县域走向市域,不是颠覆性、摧枯拉朽的革命,而是改良型创新迭代和进阶式发展,即市域社会治理不是对县域社会治理的全盘替代,而是对县域社会治理短板的补位。这里的创新迭代是一种微创新,即不改变本质的改良型创新。2.县域社会治理和市域社会治理的差异性展到政府2002、年市场,希克斯将研究视角由政府内部扩、社会,提出了完整的整体性治理理论,市域社会治理可以说是中国版的整体性治理实践。相对于县域社会治理,除了行政层级提升带来的行政势能外,市域治理更强调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更重视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拥有更完备的社会治理体系。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统筹性,即统筹能力。相对于县域,中国行政体制下的市域拥有更大的权威性和治理权限,有助于克服县域治理统筹协调能力不足的问题。第

  二个方面是集聚性,即集聚资源的能力。现代城市是资源集聚和再次分配的有效载体,相对于县域,中央集权体制下的市域通常具有较强的掌控资源、聚集资源的能力。第三个方面是制度性,即制度能力。相对于县域,市域在规则制定、法律出台、政策实施方面具有更大的政治空间和行政空间(表1)。表1 县域社会治理与市域社会治理的多维度比较县域治理市域治理共通性理论依据整体性治理创新过程创新迭代统筹性低统筹性高统筹性差异性集聚性低集聚性高集聚性制度性低制度性高制度性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条件下,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也是县域社会治理走向市域社会治理的过程。从整体性视角看,在一个基层治理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县域社会治理和市域社会治理负有不同的治理使命,二者之间是发展迭代、一体两面的关系。市域社会治理建基于县域社会治理,从县域社会治理走向市域社会治理,彰显了基层治理的优势累积和进阶式发展过程(图1)。图1 研究框架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中基层治理的进阶式发展(二)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本研究试图基于典型案例,对实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前后的基层治理进行比较研究。按照罗伯特·K.殷的观点,案例研究特别适用于以下三种情况:研究问题是怎样的和为什么;研究对象是正在发生的事;研究者不能控制正在发生的事。本文很适合进行案例研究。生动的地方实践可以提供丰富的现实素材,由“点”及“面”,为观察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铺陈新的可能性。之所以选择G市X区为典型案例,主要的考虑因素有两点:一是在中央以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G市积极创新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二是G市X区具有很强的典型性,有利于提炼出更加科学的结论。G市没有市辖县,由于区也属于县域,所以本文以X区为例。X区基层治理的创新瓶颈问题比较明显,市域社会治理需求旺盛,治理空间较大,同时,G市存在五区统筹力度不足的问题。G市五个区原本是隶属于广东省的五个县,于2002年正式合并成G市,行政区划的历史原因导致G市统筹不足,五区各自为政的现象一直存在。以G的地方市X,区为例就是,XX区同区的基层治理有一个让人困惑G市其他区的经济、社会条件高度一致,理论上各区的治理理念和治理经验应具有高度同质性,治理资源也可以高度共享,但现实中的G市和各区之间,以及各区之间呈现明显的割裂和碎片化状态。在本文撰写过程中,作者收集了翔实的文本资料,并对相关人员进行了深入访谈。访谈人员涉及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多元参与主体:一类是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参与部门,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各级政法部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矛盾纠纷诉前和解中心等;另一类是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参与者,如村(社区)工作人员、专职调解员、兼职调解员、律师、居民等。—121—

  《北京社会科学》 2022年第7期

  四、G市X区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为小切口

  以G,市比较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实施前后的X区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实践基层治理,管窥基层治理的进阶式发展。(一)案例介绍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地方实践的异质性很强。按照实力强弱对比,市和区(县)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强市强区、强市弱区、弱市强区及弱市弱区4个类型。总体来说,弱市强区条件下的市域社会治理空间较大,地方政府更有动力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本研究中的G市和X区之间的关系就是典型的弱市强区(表2)。表2 市区(县)间关系的类型划分及市域社会治理空间市区(县)间关系类型划分市域社会治理空间强市强区一般弱市强区较大强市弱区较小弱市弱区一般作为广东省探索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经验典型,G市基层治理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统筹力度不够,基本停留在鼓励五区自由竞争的阶段,缺乏必要的交流合作和资源链接。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G市2018年正式启动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十九届五中全会后,G市全面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在既有基层治理理论和实践都秉持县(区)级是最好的政策实验田的背景下,积极鼓励地方创新,授权各区更大的创新空间,加快了五区统筹的步伐。省的前列X区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位于,具有很强的治理能动性和治理能力G市及广东。首先,作为县区级政府,X区具有较完备的政策—122—试错主动权。其次,X区经济发达、社会资本丰富,蝉联“2018-2019全国百强区”“2018-2019中国新型智慧城市百强县”。再次,政府官员执政理念新、执政能力强,扮演着政策企业家的角色。如今的X区已处于从基层治理1.0向基层治理2.0跨越的改革攻坚阶段,加强市域治理是X区基层治理突破天花板、持续创新的突破口之一。(二)案例呈现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典型案例是20世纪60年代浙江的“枫桥经验”。枫桥经验来自基层,是绍兴市诸暨市枫桥镇创造出来的通过发动志愿服务,把当地的乡贤发动起来解决矛盾,力争矛盾不上交的基层矛盾化解模式。近年来,X区积极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打造新时代的“枫桥经验”。1.基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概况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X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其可能的原因是,也积累了大量:X区处于珠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腹地,经济规模突破3000优势生产要素的同时亿元,在集聚人才,也吸引了众多外来人口、技术、资本、数据等,近500万大体量的实有人口规模给X区带来了巨大的管理压力;农村集体经济发达,非户籍人口急剧增加和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因利益调整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多元;跨区域治理引发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复杂。“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创新社会矛盾预防与化解机制也因此成为X区基层治理的一个重要抓手。““147”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机制是X区的可以从统筹性枫桥经验”。“147”、集聚性和制度性三个方面来诠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机制释:一是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领导体系,在区、镇两级设立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领导工作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二是形成由财政投入机制、任务协作机制、多元主体培育机制、绩效考核与奖惩机制组成的4个工作机制;三是以7个镇街作为矛盾纠纷化解的基本单位,实行矛盾纠纷就地化解。

  历经两年的探索,X区“147”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机制建设逐渐走向深入,并获评2020年全国“创新社会治理十佳案例”。目前,X区共成立了425个人民调解委员会,建立了包括区级调解工作指导中心和7个镇(街道)矛盾纠纷调解中心的区镇两级调解机制,在镇(街道)设置了32个治安纠纷调解工作室,在国土、住建等矛盾纠纷多发部门设立了13个调解工作室,成立了15家个人调解工作室,实行“一村居一专职调解员”制度。2.县域社会治理下的基层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研究发现,囿于县域治理框架下的X区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尚缺乏足够的治理资源和治理能力。(1)统筹性不足调研发现,在中国情境的条块治理体制下,县域的“低治理权”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X区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统筹性不足,相关工作难以有效开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对矛盾化解工作不够重视。部分基层政法单位在矛盾纠纷化解时各自为战,没有形成有效的联动机制;部分基层领导存在偏念,认为调解是司法部门的事,重视程度不高;部分基层领导和工作人员会选择性忽视矛盾纠纷化解工作,认为矛盾化解是软任务,不是硬指标,调解效果的好坏影响不大。其次,矛盾调解人员不足。X区矛盾纠纷化解机制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就是调解人员数量有限,难以满足大量的矛盾化解需求。虽然出台了“在具体运行中并没有得到很好落实在镇街之间统筹调度调解员”的相关文件。X区F,镇法但庭调解员YY说:“F镇法庭调解员的缺口问题很严重,加上我,F镇法庭才只有3名专职调解员,人员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工作需要。至于兼职调解员这块,说实话,也不好用,还涉及很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中基层治理的进阶式发展多管理问题,环节多,很复杂。如果总是这样子,必然会造成调解员工作压力大、疲于调解、案件调解质量难以保证等不良后果……”(访谈资料:2020)第三,调解人员培训质量不高。调解人员的专业能力和心理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调研发现,X区虽然对法庭、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交警中队及社区调解员进行了相关培训,但由于经验不足,培训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停留于不定期、重复性的政策宣传等方式上,缺乏实质性内容,无法满足民众对矛盾调解人员的专业需求。F镇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调解员“培训总是采取上大课、作报告等走形DD说:式的方式,效果也不好。另外,调解员的心理培训也不够。和普通人不一样,调解员会因为工作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可以说,每个调解员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但难以通过培训使心理问题及时得到重视和排解……”(访谈资料:2021)(X2区多方位打造基层调解组织网络)集聚性不足市率先成立区级调解专家库,聘请了306,名调解如在全专家;为矛盾纠纷多发的部门购买调解社会服务,借助专业律师、兼职调解员等社会资源提供属地调解服务;在镇(街道)发展调解志愿者队伍,吸纳“两代表一委员”、专家学者、专业技术人员、城乡社区工作者、大学生村官等群体壮大村(社区)调解力量。但总体来说,相对于大量的调解需求,X区的矛盾调解人员数量有限,再加上缺乏必要的激励政策,他们的参与意愿不高,调解效果与预期有一定差距,多数矛盾调解专家只是挂名,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X区L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KK说:“我们社区发生过一些居民矛盾,但没有专家和律师过来指导,基本由几名村(社区)干部完成。倒是有几位矛盾调解志愿大—123—

  《北京社会科学》 2022年第7期妈很热情,也很认真,只是她们不具备必要的专业能力,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访谈资料:2021)(3)制度性不足调研发现,X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制度化还存在着一定不足。一是不同调解文件之间、不同部门之间、各级政府之间的调解机制还未形成常态化、持续化、科学化的联动模式,有的甚至相互抵触,导致了调解的低效率。F镇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调解员DD说:“F镇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与诉前和解中心之间的衔接不够,矛盾纠纷大量涌向诉前和解中心,导致诉前和解中心的调解员办案压力较大……”(访谈资料:2021)二是口头调解协议多,书面调解协议少,缺乏严肃性和社会公信力;调解队伍结构、层次不合理,多数由村(社区)干部兼任,且身兼多职,缺乏时间和精力做好调解工作;由于县域不具备相对完备的立法权,矛盾纠纷调解的相关法律依据不足,目前只有20年前国务院制定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且不具备强制力。三是调解标准模糊。1994年,MM从湖南老家来到X区,担任YY村的治安大队长,虽然听起来这只是“九品芝麻官”,但MM在村里却是个远近闻名的人物。20多年来,出色的调解能力让MM深受政府和村民的信任,并荣获了“经常将案子转交给他进行处理十佳人民调解员”称号,人社部门和派出所也。MM说:“我本身也是外来工,外来工自然对我有天然的亲近感,处理外来工纠纷时,要学会耐心聆听,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情理并用……”(访谈资料:2020)该案例带来的思考是,如果没有相关的制度跟进,单纯依靠小部分能力强、有使命感的精英—124—人群做工作,那么就会导致调解标准模糊,调解结果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3.市域社会治理下的基层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十九届五中全会后,G市非常重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通过一系列密集的动员会议、政策文件和组织机构方面的部署,加速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创新步伐,发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在统筹性、集聚性和制度性方面的优势,为X区完善矛盾多元化解机制提供了更多制度、资源和平台的支持。(1)统筹性加强调研发现,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条件下,X提升区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统筹性得到了。第一,强化自上而下的党政势能。G市将2020为组长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领导小年定为“社会治理年”,成立了以市委书记组,同时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与市委平安G市建设领导小组合并办公,构建了党委统一领导的社会治理工作格局,强化了党的政治势能。同时,G市整合政法委、信访、司法、维稳办等部门的职责,创建了工作联动、问题联治的格局。第二,充分利用新技术。2020年8月,G市开始在市域范围内全面统筹诉求服务数据资源,创建以市群众诉求服务中心为总平台,以诉求和解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信访诉求服务中心为分平台,以其他分平台为补充的“1+3+X”镇(群众诉求服务体系街道)、村(社区)、,网格五级建立了统一的市“群众诉求、”区治、理格局。第三,统一培训调解人员。为了回应各区调解培训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G市成立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实践研究基地,突破区、镇、街道的行政边界,在市域范围内统筹培养和储备一支高素质的矛盾调解人才队伍,统一进行调解员培训。如建立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培训方式,灵活设计培训内容;完善培训师资的准入和考核机

  制;加强调解员心理培训,逐步实现“一对一”诊断,使每个调解员都能在心理培训中得到科学的服务。(2)集聚性加强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条件下,G市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增强了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的集聚性。其一,适当延长调解员的聘任期限,提高调解队伍的稳定性,探索突破财政资金不能返聘已退休公职人员的政策瓶颈,安排已退休法官、检察官、民警等专业人员重新流入调解员队伍。其二,加强对调解委员会或调解机构的指导,推动其向规范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加大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力度。其三,以需求为导向完善各项激励措施,在全省各地市率先出台《G市调解专家库管理办法》《G市调解专家库工作补贴操作规则》等措施和文件。其四,加大宣传力度,使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深深植入基层社会,真正成为一种社会共识。(3)制度性加强在上级的高位推动下,G市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作为“一把手”工程全面统筹推进。为提高矛盾化解效率,G市在广东省率先出台了《推进G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2020-2022)》,实行矛盾纠纷归口管理,梳理并明确了各职能部门的权责清单。X区政法委工作人员JJ说:“2020年4月,T镇Q村突发燃爆事故,事故共造成周边18栋楼房受损,户主要求肇事者赔偿,涉及赔偿金额高达140万元。而且受损房屋类型不同,受损主体诉求也不相同,问题很难解决。但多亏了‘147’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机制,事故发生后,事件处置很快就按照‘147’机制相关流程进行……”(访谈资料:2021)在G市的带动下,X区制定了《X区市域社会治理工作方案》,拟通过三年时间,推进52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中基层治理的进阶式发展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任务;制定了《关于深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机制建设的工作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X区深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机制的“七大举措”;X区还投入了400万元进行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创新项目培育。4.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基层治理进阶式发展的突破口蕴含着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实施过程中的两条运G市X区基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案例作逻辑。一是县域社会治理走向市域社会治理是政府高位推动和基层治理需求互动的结果。政府的高位推动主要体现为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战略的强力推进带来的任务势能;基层治理需求则可以从X区矛盾纠纷化解多元参与主体(政法部门、社区干部)的访谈中见微知著。X区政法委工作人员JJ说:“基层创新多数都是基层领导主导的,这就存在‘人走政息’的风险,现在基层政府领导变动又这么频繁,所以,如果创新效果很好,值得推广,上级政府就要及时表态,让这些创新形成制度固定下来。如果得不到上级的肯定和支持,基层的热情也就慢慢没了……”(访谈资料:2021)二是市域社会治理是基层治理进阶式发展的突破口。市域社会治理建基于县域社会治理,二者之间不是割裂的,而是既存在着创新迭代的关系,也存在着耦合助推的关系。研究发现,一方面,G市市域社会治理是X区矛盾纠纷调解机制高质量发展的契机;另一方面,X区矛盾预防与化解机制也是G市市域社会治理的突破口。市域社会治理虽然具有更高的统筹性、集聚性和制度性,但基层治理的主战场和最后一公里仍在县域、在社区,要时刻兼顾治理层级提高和治理重心下移两方面的辩证关系,以确保人、才、物和技术下沉到基层社区,进而为基层治理提供全方位、精准性、精细化的支持和服务(图2)。—125—

  《北京社会科学》 2022年第7期图2 G市X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实施前后的基层社会治理比较

  五、结论与讨论

  繁遭遇县域社会治理下的制度性

  当基层治理由粗放式转向高质量发展、结构性束缚,频时,市域社会治理成为更好的现实选择。在整体性视角下,从县域社会治理走向市域社会治理,是基层治理的发展迭代过程。县域社会治理和市域社会治理之间互嵌共生,市域社会治理通过释放统筹优势和制度红利,可以更好地规避县域社会治理的碎片化问题,县域社会治理则促进了市域社会治理的不断延伸与拓展。本文以G市X区为典型案例,对市域社会治现代化实施前后的基层治理进行比较分析,为基层治理从县域走向市域提供了一定的合法性解释。研究发现,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条件下,X区基层治理通过强化党政势能、充分利用新技术和统一培训调解人员等,提高了治理的统筹性;通过延长调解员聘任期限、出台激励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提高了治理的集聚性;通过加强专项督查、严格考评,提高了治理的制度性。研究发现,还有四点值得进一步讨论和延展。一是从全国范围来看,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仍处于探索阶段,与规避治理碎片化、内卷化的政策预期还有一定距离,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成熟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模式。由于—126—刚刚起步,路径依赖的色彩依旧浓厚,G市更多的是凭借自上而下的政治势能和行政势能向下施压,充当着任务分配和考核监督工作的角色,在统筹规划、机制设计、消除各区行政壁垒等方面还缺乏实质性的突破,更多的是事务性应对,而不是结构性变革。二是防止“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内卷化,要跳出就“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谈“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窠臼,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需要思考的是: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与行政扁平化、省直管县等是否存在着矛盾?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否有回归层级统治、压抑基层创新的嫌疑?如果有,又该如何平衡统筹和创新之间的关系?三是要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治理样态,不同地方面临的治理问题大相径庭,相应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下的基层治理实践定位、机制设计及治理工具选择,也必然具有多样性、异质性,要因地制宜地探索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切入点。如,G市X区经济水平高、数字治理基础好、社会资本雄厚、领导创新能力强,可以为具有弱市强区特点的发达地区提供可资借鉴的基层治理经验,但研究结论未必具有普适性。四是加强地方立法工作。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要义是以建构都市共同体为目标,充分利用地方立法权,提高制度能力,以收善治之效。进一步说,地方立法既是国家强化依法治国的载体,也是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当然,地方立法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审慎、科学、持续、复杂的过程。未来本课题的研究将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在时间维度上,由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还处于探索阶段,理论和实践相对缺乏,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底层逻辑、因果机制,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与行政扁平化之间的张力等深层次问题还需后续追踪研究;另一

  个方面是在空间维度上,本文聚焦于珠三角弱市强区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下一步研究将扩大参考文献:[1]陈那波等白的调研.[M].城市化进程中的县域治理个案电子出版社,2021.:基于电[2]陈家建官员晋升.“问科级天花板题[J].开”:放县域治理视角下的基层时代,2020(5):186-[3]199.欧阳静理为视角.[J].政治统合制及其运行基础开放时代,2019(2):——184—以县域治-198.[4]化何雪松[J]..社会科学辑刊城乡社会学视野下的县域社会治理现代,2021(4):73-79.[5]浙江社会科学陈丽君.中国县域社会治理指数模型的构建,2020(8):45-52.[J].[6]蓝煜昕其作用逻辑.乡情治理[J].中国行政管理:县域社会治理的情感要素及,2020(2):54-[7]59.尉建文社会治理.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2021(4):70-75.“嘉善样本”[J].[8]姜晓萍知与实现途径,董家鸣[J]..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理论认社会政策研究,2019(4):24-[9]31.文军海城市管理.迈向市域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新时代,2020(1):2-3.[J].上[10]党国英路径——.—论城乡社会治理一体化的必要性与实现关于实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思考[11][J].庞金友中国农村经济治理现代化的逻辑与方略.“中国之治,”的市域之维2020(2):2-13.[J].—人民——新时代市域论坛,2020[12](35):徐汉明78-80.路径[J]..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理论探索,2020(1)::13内在逻辑与推进-22.[13]社会科学吴晓林.,城市性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2020(3):75-82.[J].天津[14]杨安原则,、刘逸帆逻辑、.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架和路径[J].社会治理:,意义2020、[15](5):成伯清13.-市域社会治理25.:取向与路径[J].南京社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中基层治理的进阶式发展案例选择范围,考虑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条件下不同地区基层治理的差异性及影响因素。会科学,2019(11):10-16.[J].余钊飞浙江工业大学学报.夯实市域社会,治2020(4):理现代化384的基-385.层基础陈成文[J].江西社会科学.市域社会治理,2020(1)::一个概念的社会学意义陈一新228-236.化[J]..社会治理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理念体系能力现代,2018(8):5-14.版社张康之,2020..社会治理的经络[M].社会科学文献出吴结兵嘉兴市为例.数字化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J].治理研究,2021(6):43-51.———以闵学勤设———.以市域社会治理2020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例:新公众参与到全能力建[J].探索与争鸣,2020(4):205-215.姜方炳州探索及启示.“六和塔[J].”工作体系社会治理:,市域社会治理的杭2020(5):26-36.Fitzgerald,RightApproachEugene.CanMoveInsideIdeasRealFromInnovation:HowtheR&DtoMarket2013(4):andGettheEconomyMoving[J].R&DManagement,DongB,Sivakumar407-408.K,EvansKR,etal.EffectofCustomerModeratingParticipationRoleofParticipationonServiceReadinessOutcomes:[JThe].AshfordJournalSofJ,ServiceCummingsResearch,LL.Feedback2014(2):as160an-Individual176.Resource:[J].OrganizationalPersonalStrategiesBehavior&ofHumanCreatingPerformance.Information26]1983(3):Koole,Sander370.Relationships:L.Self-RegulationinInterpersonalOrientation[J].TheSelfCaseofActionVersusStateandRelationships:Connecting李兆友360Intrapersonal-383.andInterpersonalProcesses,2006(1):[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董健.政府创新过程研究的现状与展望(社会科学版),—2016(4):127—[16][17][18][19][20][21][22][23][24][25][[27]

  《北京社会科学》 2022年第7期[28]陶建武.地方政府创新的动力与过程[J].重庆社会科学,2015(9):38-46.[29]陈天祥.中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角色及方式[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111-118.[30]陈家刚.地方政府创新与治理变迁———中国地方2004(4):22-28.94-101.会科学,2018(1):127-132.[33]杨雪冬.地方政府为什么创新动力不足[J].决策,2015(11):12.望,2015(5):12.[34]俞可平.当前基层政府创新动力不足[J].廉政瞭[35]郁建兴,黄腾.当代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的新进展———兼论纵向政府间关系的重构[J].政治学研究,2017(5):88-103.[36]黄新华.从县域社会治理到市域社会治理———场域转换中治理重心和治理政策的转变[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20(4):4-13.政府创新案例的比较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31]何艳玲,李妮.为创新而竞争:一种新的地方政府竞争机制[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87-96.[32]吴理财,吴侗.论地方政府创新韧性[J].江苏社AdvancedDevelopmentofGrassrootsSocialGovernanceUnderMunicipalSocialGovernanceModernizationCityG,tryingtoprovidelogicaldeductionsandlegitimacyexplanationsforgrassrootsgovernancefromcountyAbstract:ThisarticleattemptstoconductcaseanalysisandresearchdemonstrationsonDistrictXinLIXiao-yantocity.Thestudyfindsthatcountygovernanceandmunicipalgovernanceareatdifferentstagesofthelifecycleofgrassrootsgovernance.Thereisamutualembeddedsymbiosisandatwo-sidedrelationshipbetweenadvantagesofgrassrootsgovernance.Theprocessofinnovationiterativeeffect;thetwoareembeddedineachthem.Thetransitionfromcountygovernancetomunicipalgovernancedemonstratestheaccumulationofotherandhavetheirownpowerboundaries.Municipalgovernanceisastructuralinnovationofthesocialgovernancesystem,buttheweakareasandshortcomingsofsocialgovernanceareatthegrassrootslevel,andthefocusofworkisatthegrassrootslevel.Itisnecessarytobalancetherelationship.countyareaKeywords:municipalsocialgovernancemodernization;grassrootssocialgovernance;municipalarea;—128—

篇二:市域社会治理和基层社会治理

  

  市域社会治理和基层社会治理的联系与区别

  我们想知道市域社会治理和基层社会治理的区别,首先要对两者的基本含义有所了解,才能清晰地知道具体区别是什么,两者的关系又是什么。

  图片来自网格

  市域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在设区的城市区域范围内的具体实施。此类城市的区域范围既包括市区内的城市街道、社区,又包括市区外的城镇社区和农村社区。因此,市域社会治理是城市社会治理与农村社会治理的综合体。

  基层社会治理是指运用包括政府在内的多种力量向基层辖区居民提供民生保障、公共服务、利益协调、矛盾纠纷化解、创造平安和谐舒适生活环境的活动。

  图片来自网络

  市域社会治理是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在市域范围内的落实和体现。与基层的社会治理不同,市域社会治理把社会治理的重点从基

  层向市域做整体提升,强调了市域在社会治理中的主导作用。与基层社会治理相比,市域社会治理不仅体现在统筹级别的提升,而且具有更加鲜明的问题导向、制度导向和效能导向。这一点,在中央发布的《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指引》文件中能够明确看出:市域社会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并不是哪一个部门或者哪一个层级所能完成,是需要社会多元力量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一项综合性工作。

  与市域社会治理相比,基层社会治理的特点一是地域空间上相对较小,二是处理的事务更加具体。基层治理要直接面对辖区居民,因为基层范围是人民生活的核心地域,人们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文化娱乐等基本都发生在这里,因此基层治理的事务繁琐、复杂甚至艰

  巨繁重,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单元和主要难点模块。

篇三:市域社会治理和基层社会治理

  

  市域社会治理五治一二三四五六具体内容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启动以来,积极探索,努力打造具有团镇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

  一是抓品牌,突出“丝路雄关x旗红”主题。团x委班子成员每年各领办一项特色亮点工作,兼任基层x支部第一书记,率先垂范。

  二是抓关键,x委周例会已形成制度,通过围绕“突破、创新、办实事、防风险、争项目、抓招商”,研究推进重点工作落实。

  三是抓重点,每月召开一次x支部书记调度会。x支部书记公开“晾晒”履职情况,营造出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四是抓规范,每月固定时间开展一次主题x日活动。全团所有x支部统一时间、统一学习内容,加强x员教育。

  五是抓培育,每周一期“青年马克思主义军垦讲堂”,提高青年干部综合素质。

  六是抓示范,每年评选100名优秀职工(居民),作为x员和“两委”的后备力量。抓强x建根基,基层x支部组织力、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不断增强,x员带头干、干部尽心干、群众热情干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

  “三举措”,强化法治保障。一是为加快推进法治连队(社区)建设,团镇高效落实“一连一社区一顾问”法律服务供给体系建设,持续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同时,在各连队(社区)设置公共法律服务室及黄志丽法官工作室,培育一批以连队(社区)“两委”、人

  民调解员为重点的“法治带头人”。二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彰显法治权威,今年以来连队充分发挥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等在提供公共法律服务、促进连队依法治理中的作用,对承包土地、农产品销售等关涉职工群众重大利益事项进行了妥善处理,累计处理12起,为居民提供了便捷的学法、用法服务平台。三是为从根本上提升团镇法治水平,27团进一步推进群防群治共同体建设,落实平安建设领导责任制,健全防范与打击的长效机制,整合驻连队(社区)民警、网格长、单元长、联户长等力量,创新党员义巡、民警夜巡、警民共巡“三巡”举措,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律进连队、进社区、进校园”普法活动,职工群众学生的法治意识显著提高。

篇四:市域社会治理和基层社会治理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建议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在这一进程中,我们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其中,主要问题包括:一、市域社会治理体制机制不够完善;二、社会矛盾和问题较多;三、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不高;四、社区治理和基层治理能力有限;五、公共服务和公共安全保障不足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对策建议。首先,要完善市域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城市社会治理体系,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其次,要加强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同时,要加强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提高城市治理的效率和水平。此外,还要加强社区治理和基层治理能力的建设,推进“社区自治、社会共治、政府依法治理”的方向。最后,要加强公共服务和公共安全保障,提高城市居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总之,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需要我们采取一系列的对策建议,加强体制机制建设、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加强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加强社区治理和基层治理能力建设、加强公共服务和公共安全保障等方面的工作,从而实现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目标。

篇五:市域社会治理和基层社会治理

  

  XIANGCUNKEJI乡村科技市域社会治理: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基层社会治理问题新探张?侃(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河南

  郑州450002)[摘 要] 市域社会治理是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社会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所提出的基层社会治理的重大创新举措。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基层社会治理主要面临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由“城市病”“空心化”于城市的扩张和乡村的萎缩而带来的和农村问题;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城乡联系日益紧密,但区隔又没有完全消失而带来的人口大规模流动问题。由这两方面问题又引发了一系列的基层社会治理问题,让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这样的形势下,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提出适逢其时、势在必行。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需要转变政府职能,树立构建城乡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核心理念;凸显问题导向,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体系的构建;强化科技支撑,推进市域社会治理方式的智能化、现代化。[关键词] 市域社会治理;城乡一体化;基层社会[中图分类号]

  F121[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7-22-4工农关系”“城乡关系”,这也标志着我国城乡发展从“城市优先”转变为“城乡一体发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这也是在我国社会转型不断深入、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大趋势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城乡区隔日渐消除、城乡一体化发展不断推进的形势下,明确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如何创新以适应发展需要建构起新的治理格局给出了明确指引,即要“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立足于这一新的治理模式,对什么是市域社会治理、为什么现阶段需要推进市域社会治理、如何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等问题,要深入思考和分析。下面笔者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探讨,以期为新时代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良性发展提供助力。1?问题与背景: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基层社会治理的困境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是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大背0?引言市域社会治理是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社会在面临诸多变化和新问题之下所推出的一个基层社会治理的重大创新。市域和县域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层级的不同和所能容纳内容的差异。相对于市域的层级和功能,县域治理由于偏重一县,在治理空间、治理层级和治理资源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在城镇化进程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大力推进的形势下,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提出正当其时、势在必行。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既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底层创新;既需要中央统筹安排,也需要各地方依据自身实际和特点进行摸索创新。要大力推进治理政策转型,强化顶层制度设计;大力打造省市一级与市域社会治理相互兼容的综合机制;大力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发展的多元举措。在城镇化快速推进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社会发展大趋势的背景下,伴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城乡二元结构的局面正在不断被打破。城乡一体化发展既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大方向,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大趋势下的必然结果。党的十八大明确了“城乡一体的新型基金项目:2022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基本科研费一般项目“新时代乡村治理现代化问题研究”(22E36)。作者简介:张侃(1982—),男,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应用社会学。(上)22XIANGCUNKEJI2022年4月

  景之下进行的。城镇化所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城市的不断扩张和乡村的不断萎缩。由此可知,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基层社会治理主要面临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由于城市的扩张和乡村的萎缩而带来的“城市病”和农村“空心化”问题;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城乡联系日益紧密,但区隔又没有完全消除而带来的人口大规模流动问题。由这两方面的问题又引发了一系列的基层社会治理问题,让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着巨大的、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以往的以县域为基层社会治理基本单元的模式显现出愈来愈多的局限,基层社会治理的困境也日益凸显。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1“原子化”与流动性持续增强、交织作用,让基层社会治理组织动员日渐困难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单位制的解体和市场经济的建立发展,以往高度整体性的社会逐步离散化,曾经被单位和农村集体公社所牢固凝聚在一起的人们变得日益“原子化”,社会整体从以往的高度组织化变得低组织化[1]。以往国家能够通过高效的强行政动员对社会成员进行整合与改造、管理与控制,但这在改革开放以后的社会变得越来越难以实现。这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则表现为:一方面,城乡居民更加个体化和“原子化”,城市单位对居民的约束力和影响力逐渐减弱,乡村的村集体组织对农民的影响力也日渐式微;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乡之间的壁垒逐渐被打破,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日趋频繁,主要是乡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不断增加。即社会的流动性、异质性都在不断增强,这直接引发了社会结构的不断分化,基层社会治理的难度也由此不断增大,熟人社会逐步向半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转变,也让潜在的治理风险不断增加,强行政动员性质的治理方式已经不适用于现实社会,对基层社会治理对象的组织和动员难度加大。1.2“碎片化”与城乡差距的不断拉大,让基层社会治理动力不足伴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乡出现了多元化的利益主体,加之人口的频繁流动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治理的利益相关者也在不断增多,治理主体也在不断分化。但是,由于相关体制机制并没有及时跟上,导致在社会治理过程中主体之间缺乏协调机制和协商机制,各自为政,规则混乱。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行政管理体制也处在深刻的变革之中,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体制带来了社会管理体制的不相统属,城乡基层治理中出现了相互割裂、碎片化的现象,这导致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城乡制度上的区隔和人口的流动性不断增强,让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病”愈发凸显,引发基层治理难题;农村“空心化”严重,劳动力不足,同样引发基层治理难题。而城乡差距不断拉大,也让城乡之间的问题愈来愈严重。城市的异质性加强、农村的“空心化”加重,再加上行政管理上的条块分割和基层事权财权的不对等,导致基层社会治理动力不足。另一方面,单一的治理手段和模式与日益多元化的治理利益主体之间不匹配,只能以单一的行政手段进行管理,缺乏多元化的利益代表机制和多元主体互动协商体制,导致基层社会治理显得过于单薄,动力不足。1.3“悬浮化”与城乡基层治理体系的不完善,让基层社会治理难以有效落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导致社会治理层面出现了城乡基层治理能力不足和社会活力日益增强的矛盾。在城市,单位制的解体已经完成,而以街道、社区和市民自治组织为主体的基层治理体制还未完全建立和完善,这就让治理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凸显,很多政策和改革在最后落实于民时出现了末端机制不健全、落实效果不佳的问题;在乡村,自从农村管理体制改革以来,特别是分税制实施以来,乡镇机构日益“悬浮化”,而村一级则不断“空心化”,县一级也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均衡而显现出极大的差异性,难以保证基层社会治理政策落实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这都导致了基层社会治理与民众之间的沟通联系不紧密,政策落实效率不高,且有效性有待加强。同时,对于基层的最新发展、最新问题、最新诉求难以做到有效的感知和反应,这给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开展带来了困难。1.4“内卷化”与治理实践中的形式主义同时存在,让基层社会治理效果的边际成效持续递减随着国家基层社会治理改革的推进和科技手段的不断进步,基层社会治理日益呈现出科层化的特点。一方面,政府主导的力度更大,基层社会治理中更讲求“痕迹管理”“一把手负责”“一票否决”等。这固然能够促进社会治理的更好推进,但是也带来了基层治理实践的“内卷化”,投入了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而治理的实效在初期有明显改善后就进展缓慢甚至有倒退的现象。另一方面,基层治理更强调下沉一线,基层政府的压力日益加大,为了能够转移责任,在治理上用力过猛,讲究程序和痕迹,形式主义日益显现。这不仅造成了大量治理资源的浪费,让维稳和社会治理的成本不断攀升,也使得治理效果的提升愈XIANGCUNKEJI2022年4月(上)

  23XIANGCUNKEJI乡村科技发不明显,与投入的资源相比,其边际成效出现了持续递减的态势。2?从县域到市域: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基层社会治理的范式转换与理论创新城乡一体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基层社会治理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成为推动市域社会治理实施的根本动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2]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社会,城乡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更好地消除城乡二元化,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走向纵深,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正是在这样的时间节点,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了市域社会治理的概念,并使其作为统筹城乡、实现社会治理一体化发展的有效措施。从县域到市域的转变,不仅仅是社会治理基本单元层级的简单提升,而是在层级提升的同时实现治理范式的根本性转变,这是一个巨大的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市域包含了县域,同时内含城市,是统筹城乡治理的一个基本单元,在新时代社会治理体系中也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中枢位置,是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前线指挥部[3]。具体说来,从县域到市域的转变,基层社会治理的范式出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2.1从城乡区隔管理向城乡一体化统筹治理转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城乡区隔发展造成了我国长期的城乡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日益频繁,但是由于固有的户籍制度、相应的区域福利、管理制度的阻碍,城乡之间的区隔还是十分明显,这也是导致我国出现超大规模周期性流动人口的根本原因。这对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及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都造成了巨大的消极影响。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实施市域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发展,就是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因此,市域社会治理是实现从重城轻乡向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转变的创新举措,这包括3个方面。一是理念方面,要彻底改变以往重视城市、轻视农村,城乡分治的管理理念,改为大力推进城乡的共通共融,统筹发展,实现以城带乡、以城促乡;二是制度、政策方面,要持续深化改革,消除阻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所有制度性障碍,如户籍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等,为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人口的畅通流动奠定制度基础;三是在城乡的硬件和软件方面力推一体化建设、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的融合发展,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大力提升乡村居民生活质量。24XIANGCUNKEJI2022年4月(上)2.2从自上而下的单一管理向双向互动治理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立足于社会变迁中多元利益主体的广泛涌现,充分倡导政社互动、注重发挥社会组织的效能成为创新社会治理的共识。双向互动、多元主体共同治理是市域社会治理的题中之义。不同的社会治理主体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通过创新治理手段、拓展治理渠道、完善治理机制,为民众的利益表达提供保障机制。同时,这也是在打破城乡区隔的举措之下进行的。如何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管理模式已经失效,而新的社会治理模式亟待建立和完善的背景下,在城镇化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成为社会发展新方向的大环境之中,实现城乡社会治理的多元共治、双向互动、融合发展,是市域社会治理真正要解决的核心问题。2.3从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向多主体协同治理转变打破行政管理的条块分割,实现协同治理是市域社会治理需要达成的重要目标。实现社会治理的统筹协同,需要做好以下4个方面工作。一是实现城乡之间的协同治理。城乡一体化发展不仅是基础设施的一体化,更是政策、制度和相应法律法规的一体化、融合化发展,打破城乡区隔,实现在人口流动进程之中的城乡一体,如各区域居民享受社会福利制度的一体化,实现无缝衔接,这就需要从市域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做好政策、制度的配套衔接。二是实现地方政府之间的协同治理。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跨区域的合作越来越频繁,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区域协作污染治理和区域间的医保、社保的互认互用等,这都需要更高层面的制度衔接和协同推进。这也是市域社会治理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三是实现政府部门间的协同治理。为了使民众不再因为一些问题而被“踢皮球”,辗转于各个不同的职能部门,政府部门间应加强协同和对接。四是要实现政府和社会组织、民众之间的协同共治。充分发挥基层社会组织和民众的作用,让自治的效能得以彰显。这也是在社会日益异质化,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的社会实践之中,实现社会治理良性发展的必然举措。2.4从传统行政管制向数字化智慧治理转变以现代数字化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智慧治理是市域社会治理的基本手段。因此,与以往以县为主的治理模式相比,市域社会治理更凸显出其智慧治理的内涵,主要体现为治理主体协同化、治理手段界面化和治理过程智慧化[4]。在市域层面,能够更好地利用地方立法权来进行更积极主动的智慧化治理,在统筹城

  乡的基础上,大范围利用互联网、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一系列高新技术,实现社会治理的协同化、精准化、快速化、智能化。同时,要利用大数据技术更好地进行研判、预判,将社会风险消除在源头、控制在初期,以更好地做好预防、做好防范,从而实现社会治理效能的最大化和成本的节约化[5]。3?解决问题的框架: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推进城乡社会治理一体化针对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基层社会治理所面临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从县域治理转向市域治理是十分必要的决定。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发展是新时代解决基层社会治理难题,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部分。具体说来,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3.1转变职能,树立构建城乡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核心理念市域社会治理是整体治理理念的升级、治理范式的革新,而不是单纯的治理层级的提升。只有充分理解和把握这一点,才能真正明白在新时代社会建设中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意义。这就需要在治理理念方面有更多的创新,在政府职能方面有更多的转变,在具体治理政策的推行方面有全面的提升。具体说来应做到以下3个方面:一是要转变政府职能,从以往的政府单一管理向政府主导、政府服务和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模式推进,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民众的主动性,推进社会治理的多元共治;二是要创新理念,市域社会治理并不是单纯的城市治理,也不是单纯的乡村治理,而是在城镇化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大力推进的新时代背景下,统筹城乡而提出的统筹化、协同化、一体化社会治理模式,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三是要夯实治理基础,建设城乡社会治理共同体。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是城乡一体化,不再有区隔。在这个趋势下,城乡社区将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要想更好地建设城乡社区,需要在理念认识上和制度政策上都更好地树立城乡治理共同体的意识,共同来推进和谐、可持续的治理共同体建设[6]。3.2问题导向,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体系的构建一是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争取做到对问题的源头化治理,将社会风险及时化解在其未成形之时。二是要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治理监测体制。在现阶段,一方面要积极应对由于城镇化发展带来的城市无序扩张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矛盾和潜在风险;另一方面,要主动解决由于乡村人口大量流失带来的乡村萎缩、产业发展迟滞等一系列问题。三是要建立社会风险精准识别、监测和引导应对机制。要能够对各种突发事件进行及时、准确的应对和处置,能够全天候监测区域内可能存在的风险,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的专业化、社会化。同时,要充分利用好市域层面具备的立法权优势,立足当地实际和社会治理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可操作性的地方性法规,在法治框架之下,让市域社会治理具备更强的治理

  效能。3.3科技支撑,推进市域社会治理方式的智能化、现代化网络化、信息化技术是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强大工具。在科技快速发展、网络日益普及的现代社会,社会治理理念进一步革新。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将技术治理全面嵌入社会治理全过程,改变了社会治理的模式。市域社会治理不是后发的应对和处置,而是一种源头治理、过程治理、结果治理“三位一体”的、全方位社会治理模式。同时,政治、法治、自治、德治和智治的“五治”融合,进一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的精准化、现代化、全域化和智能化发展。参考文献:[1]刘开君,卢芳霞.再组织化与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以“枫桥经验”为分析案例[J].治理研究,2019(5):98-104.[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3]陈一新.推进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N].人民日报,2018-07-17(7).[4]阙天舒,吕俊延.智能时代下技术革新与政府治理的范式变革:计算式治理的效度与限度[J].中国行政管理,20212):21-30.[5]阙天舒,闫姗姗.市域社会治理新范式:计算式治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12-22(5).[6]郎晓波,李贝贝.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视野下的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及其现代化构建[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20(5):91-98.XIANGCUNKEJI2022年4月(上)

  25([

篇六:市域社会治理和基层社会治理

  

  市域社会治理总结

  市域社会治理总结范文(通用6篇)

  总结是指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和个人在自身的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评价,从而肯定成绩,得到经验,找出差距,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使我们及时找出错误并改正,为此要我们写一份总结。你想知道总结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市域社会治理总结范文(通用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市域社会治理总结1我局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启动以来,我局围绕“平安建设”,积极探索创新、夯实治理基础、发挥职能优势,彰显住建部门担当。

  一、落实好平安建设领导责任制。

  我局强化组织领导,明确职责任务,以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服务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成立信访“三个治理”督导化解工作专班,紧盯建筑施工、工程质量、欠薪欠资、房地产销售和中介、住房保障、城市管理等多发易发区域,对维护社会稳定工作进行部署,对重大风险隐患进行排查,实地开展督导,与问题属地办理专班共同梳理、分析问题症结,会商研提具体化解方案,从政策层面、行业规范、专业知识上依法依规指导,支持问题属地开展信访化解工作,对需要州级多部门支持的牵头协调组织有关部门参与,切实提高群众满意度。

  二、建设公正权威的市域法治实施体系。

  为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制度建设,我局制定印发了《黔南州综合行政执法局行政执法程序规定(试行)》等31项规章制度,全面细化与三项制度配套的办法、清单、流程、规范等,做到行政执法全过程覆盖、全链条监管。为进一步深化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我局制定了《黔南州城市管理执法(综合行政执法)队伍“执法水平巩固提升”

  两年行动实施方案》,全力打造“强转树”活动升级版,明确总体目标、主要任务、时间步骤和工作要求,推动城市管理执法(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上新台阶。

  三、完善政府主导作用,强化政府社会治理职能。

  我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与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工作相融合,并作为一项长期性的重要工作来抓。针对校园周边地带普遍存在流动摊贩乱摆摊设点、占道经营、车辆乱停乱放等情况,积极督导各县(市)加强对校园周边200米范围内的食品流动摊贩、占道经营、车辆乱停乱放等问题的日常管理,加大整治力度,并在上下学时段进行重点管控,保障校园周边的环境秩序。切实扭转学校周边环境“脏、乱、差”现象严重的现状。

  四、推进智能治理基础建设。

  20xx年我州老旧小区改造任务49个小区12312户,截止7月底,49个小区、12312户已全部开工,其中有6个小区、1519户已完工,累计完成投资1.71亿元。根据各小区的基本情况,我局已指导各县(市)住建局在改造过程中注重补齐智能安防设施短板,并预留数据接口以供联网使用。

  五、深入推进社区治理创新。

  我局聚焦当前全州城市社区治理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指导开展“城市管理进社区”。十一届州委常委会156次会议提出要求后,我局多次会商讨论,梳理全州城市治理“牛鼻子”清单。经过多次商讨,20xx年12月初,最终草拟了《构建绿色便民生活圈,提升城市社区治理能力的指导意见》,于20xx年6月3日由黔南州委、州政府印发实施。

  六、完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

  为加强城市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我局在印发的《关于规范房地产行业管理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中对规范业主大会及业主委员会的管理进行了要求,要求按照住建部《业主大会暨业主委员会导则》、《贵州省物业管理条例》等,具备召开业主大会、成立业主委员会条件的小区都要设立业主大会并选举业主委

  员会,业主大会的召开要在县市住建部门或乡镇街道的指导下成立,有涉恶记录的人员不得担任业主委员会成员。物业服务企业不得以各种方式阻碍业主大会召开、干涉业委会选举和干涉业主委员会开展工作。

  市域社会治理总结2根据牵头单位市公安局《关于报送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中相关任务完成情况及印证材料的函》的要求,为有效推进平安建设联防联控工作,呼和浩特市交通运输局认真梳理所涉17项事项,认真落实相关工作。现将我局今年平安建设工作总结如下:

  一、平安建设工作中,市交通运输局在市公安局牵头任务中所涉及事项17项。

  (一)在防范化解道路交通领域风险隐患方面,我单位与市公安局共同牵头的事项有十项:

  1.以各类专项行动为抓手,扎实开展“平安交通”建设。(有相关工作方案、计划、总结等佐证材料)

  2.深入推进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减量控大”工作。(有工作开展台账和数据分析比对情况)

  3.推进公路交通安全设施建设。(提供公路交通安全设施建设台账)

  4.开展高速公路、主干公路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整治和重点车辆交通安全集中整治。(提供一年内历次集中整治方案、总结等佐证材料)

  5.清理整顿“马路市场”、占道经营等安全隐患。(提供清理整顿台账、照片等佐证材料)(此项工作不涉及我单位)

  6.加大对城市重点道口“平改立”的推进力度,严格落实城市公交地铁安全管理要求。(提供相关改造工作的台账、照片等佐证材料)

  7.推进农村平交路口“一灯一带”建设。(提供建设工作台账、照片等佐证材料)

  8.强化重点路段、事故多发路段和桥梁交通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及时向路权单位发放整改通知。(提供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报告、路权单位整改通知单)

  9.根据公安交管部门建议及主动排查发现情况,积极开展危桥改造及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提供相关工作开展的照片、报告等佐证材料)

  10.充分发挥“两站两员”作用,查纠、劝导交通违法行为,多措并举加强农村群众集体务工务农出行服务保障,解决农民集体出行安全问题。(提供开展相关宣传、整治工干公路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整治和重点车辆交通安全集中整治。(提供一年内历次集中整治方案、总结等佐证材料)

  11.清理整顿“马路市场”、占道经营等安全隐患。(提供清理整顿台账、照片等佐证材料)(此项工作不涉及我单位)

  12.加大对城市重点道口“平改立”的推进力度,严格落实城市公交地铁安全管理要求。(提供相关改造工作的台账、照片等佐证材料)

  13.推进农村平交路口“一灯一带”建设。(提供建设工作台账、照片等佐证材料)

  14.强化重点路段、事

  15.推进公路交通安全设施建设。(提供公路交通安全设施建设台账)

  16.开展高速公路、主故多发路段和桥梁交通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及时向路权单位发放整改通知。(提供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报告、路权单位整改通知单)

  17.根据公安交管部门建议及主动排查发现情况,积极开展危桥改造及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提供相关工作开展的"照片、报告等佐证材料)

  18.充分发挥“两站两员”作用,查纠、劝导交通违法行为,多措并举加强农村群众集体务工务农出行服务保障,解决农民集体出行安全问题。(提供开展相关宣传、整治工作台账)

  (二)在加强重点地区和重点场所防控方面、在加强重点行业和重点物品管理方面,由市公安局牵头,市交通运输局作为责任单位的有七项。

  1.进一步完善铁路护路联防工作机构,预防和处置涉路案事件。

  在铁路沿线开展突出治安问题、涉路矛盾纠纷和群体性危及铁路安全隐患的排查。(预防措施、应急预案、排查台账等相关佐证材料)(此项工作不涉及我单位)

  2.开展铁路护路安全宣传教育,联合铁路、教育、社区等部门开展形式多样的爱路护路宣传教育,不断增强铁路沿线群众的爱路护路意识和铁路公路安全防范意识。(宣传简报、工作记录等相关佐证材料)(此项工作不涉及我单位)

  3.持续开展缉枪治爆、收缴管制刀具等工作。完善工作方案和协调机制,协调社区网格员加强排查和宣传工作。

  4.加强对易制枪爆物品、易燃易爆、剧毒化学品的生产、运输、仓储、销售、使用、回收等各环节管控,强化关键环节监管,落实行业部门责任。完善工作方案和协调机制,加强新闻宣传报道和舆论引导工作。

  5.持续开展收缴管制刀具等专项行动,依法严厉打击买卖,使用管制刀具等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对运输、销售、私藏管制刀具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严防涉管制刀具引发的重大刑事案件发生。

  6.持续开展缉枪治爆专项行动。每年至少召开一次联席会议,组织打击整治枪爆违法犯罪行为。建立日常打击工作台账,研究梳理发案特点,从涉枪零部件咨询、买卖等源头进行打击整治。

  7.加强对危爆物品、缉枪治爆、收缴管制刀具的新闻宣传报道。加强宣传力度,采取多元化方式开展爆物品、缉枪治爆、收缴管制刀具宣传活动。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在防范化解道路交通领域风险隐患方面,我单位与市公安局共同牵头的九项事项工作开展情况:

  1.20xx年以来,我局运输科继续强化巡游及网约出租车行业管理工作。巡游出租汽车企业、网约车平台公司将疫情防控责任层层落实到线上线下全体驾驶员,进一步加强对出租汽车公司人员的健康监测,监控并督促驾驶员落实口罩佩戴和车辆消毒通风等措施,严防疫情传播。同时全领域监管、全区域打击,进一步压紧压实网约车平台公司

  依法合规经营主体责任,维护公平竞争的网约车运输经营市场秩序,重点整治违法从事网约车经营活动、网约车平台违规经营行为以及出租车驾驶员违规行为,依法保障守法经营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不断提升交通运输新业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2.对照全市公路交通运输“十四五”规划要求,我局公路科继续统筹推进公路养护管理工作进一步转型升级,加大养护投入力度,深化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建立日常养护资金保障机制,有序实施公路维修改造工程、危桥改造工程、安防工程建设,全面推行路长制,提升路域环境,逐步实现“畅安舒美”通行环境。

  继续推进生命安全防护、危桥改造等工程建设,提升公路安全水平。计划实施国省干线危桥改造建设项目1个(G241喇嘛湾桥),共26延米,计划完成投资206万元;计划实施农村公路危桥改造项目12个(见附表),共204延米,计划完成投资1379万元;计划实施村道生命安全防护工程项目28个,处置隐患里程91公里,计划完成投资830万元,目前正在积极与自治区交通运输厅争取项目,确保开工建设。

  加大公路养护力度,提高公路畅通水平。高度重视公路养护安全监管,督导市公路服务中心,旗县区交通运输局以及各经营性公路企业进一步加大公路养护巡查排查力度,加强隐患处置,有序推进乡道及危病桥涵技术状况评定工作,全面加强公路预防性养护、修复型养护及日常养护等工作,重点做好公路防汛抗灾、清雪除冰等保通保畅工作,全力提升公路优良路率,提高公路畅通水平。20xx年,计划实施干线公路路面改造工程约60公里,计划完成投资4800万元,目前正在积极与自治区交通运输厅争取项目,确保开工建设。同时,督促市、县两级政府按比例足额落实配套养护资金,积极向上级争取养护资金,加大公路养护投入力度。

  强化路域环境整治,创建美丽示范路。进一步强化路域环境整治,以争优创先促进打造畅安舒美通行环境。计划出台《呼和浩特市美丽示范路创建活动方案》,督促市公路服务中心,旗县区交通运输局以及各经营性公路企业进一步加强路域环境整治,按照美丽示范路创建

  活动方案,积极打造美丽示范路,年底前进行示范路考评、命名挂牌,并建立激励奖机制。

  统筹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当好乡村振兴先行。全面统筹推进“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示范市创建,对标对表自治区示范创建新要求,聚焦短板弱项、完善政策机制、深化体制改革、强化工作措施、建立资金保障,推动出台《呼和浩特市创建“四好农村路”示范市实施方案》,全面组织动员并压紧压实各级各部门创建主体责任落实,定期调度检查,及时发现和协调解决存在问题,力争20xx年示范县全覆盖,争创自治区级示范市。

  3.呼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认真落实重点时段和节假日期间的应急值守和事故零报告等相关制度,组织应急保障运力和机械队,全力保障开河防凌等重点时段安全生产工作;督促企业加强营运车辆的动态监控,及时纠正驾驶员各类违规违章行为。重点对报警次数多、恶劣天气运营等问题和车辆逐一进行核实、整改,已全部完成整改;加强城镇燃气安全排查整治工作。加大对危险货物道路运输企业的资质、车辆、从业人员、设施设备、场地、安全管理制度等落实情况、投保承运人责任险等的监督检查,针对性的排查无证从事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经营行为,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合执法,对无证拉载危险品运输等违法违规行为,严格查处;推进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持续开展三年整治工作等专项整治活动,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排查安全隐患,堵塞安全漏洞;持续开展网约出租车市场专项整治行动。

  截至3月底,共计排查企业61户次,排查一般事故隐患21项,已整改20项,整改率为95%。20xx年以来,未发生交通运输领域安全生产责任事故。

  (二)在加强重点地区和重点场所防控方面、在加强重点行业和重点物品管理方面,由市公安局牵头,市交通运输局作为责任单位的五项事项工作开展情况:

  在加强重点行业和重点物品管理方面,加强“两客一危”车辆管理工作。严格落实春运、冬奥、冬残奥会期间,交通运输厅关于加强动态监控管理工作要求,明确了各场站、运输企业动态监控责任人、联系名单并及时上报。开始对“两客一危”车辆动态监督全覆盖检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针对运输车辆营运期间是否遵守“84220”停车休息制度、车辆超速、违规驾驶等违法行为进行实时监控并严肃处理。呼市综合执法支队2月14日对呼运公司动态监控工作进行了检查,对交通运输厅通报的动态监控安全报警次数多、雪天部分车辆违规营运等情况,已责令呼运公司深入调查形成资料上报,并就以上问题立即整改。

  对呼市各客运站场“三不进站、七不出站”情况进行了监督检查,发现了以下问题:一是部分交通运输企业、重点场所疫情防控、安全检查、反恐、消防等设备设施损坏未及时维修或配备不足,不能充分保障安全生产和疫情防控要求。

  二是部分交通运输企业对收到的地方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关于春运安全生产的相关文件未及时传达部署并落实,安全教育培训、安全工作会议组织召开不及时、不到位。三是地方交通运输管理部门未充分利用动态监控平台对运输车辆实施监控,没有充分发挥“互联网+监管”提升监管效力。

  针对以上问题,呼市综合执法支队已经督导辖区相关运输企业进行了整改,持续加强春运、冬奥、冬残奥期间安全生产和疫情防控各项工作,确保交通运输安全、便捷有保障。

  市域社会治理总结3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坚决扛牢政治责任,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按照党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决策部署,以做好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为抓手,立足青岛实际、发挥青岛优势,形成了齐抓共管、协同配合、系统推进的良好局面,有关经验在全国、全省交流推广,多项工作得到中央、省领导批示肯定,创新典型被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宣传报道,为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标杆城”打下坚实基础。

  一、完善组织领导架构,健全治理体系。

  积极发挥各级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领导小组和平安

  建设领导小组作用,顶格协调,顶格推进,确保工作有力有序推进。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和推进全国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落实责任清单要求,实施项目化管理,进一步明确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聚焦品牌创建和创新工程,每单月举办一次“市域社会治理大讲堂”、每双月召开一次“创新工作交流会”,“三我”民声倾听、“崇德尚礼”等品牌在全国层面推广。

  二、加强“三基”建设,提升治理水平。

  研究制定《关于在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中加强基层组织、基础工作、基本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全面夯实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基石。党建引领建强基层组织,深化拓展“莱西经验”,推进城乡社区网格党建工作标准化建设,规范“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院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组织架构,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市域社会治理的最前沿。“三治”融合做实基础工作,发挥自治强基作用,完善村级重大事项“四议两公开”等民主决策管理制度。发挥法治保障作用,将街道(镇)纳入法治建设体系,实施“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培养工程,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保持100%。发挥德治教化作用,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涌现出一大批见义勇为群体和个人。创新攻坚提高基本能力,加快“数字青岛”“城市云脑”建设,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实现全覆盖,建成智慧安防小区(村庄)1万多个。

  三、防范化解“三个重大”,守住治理底线。

  发挥市域统筹力量资源优势和前线指挥部作用,部署开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重大矛盾、重大隐患工作,构筑全周期、全领域风险隐患防范体系。聚焦重点行业领域,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围绕政治安全、治安安全、网络安全、公共安全等重点领域,健全源头防控、依法打击、综合治理等机制,严防发生有影响的重大案(事)件。聚焦重点利益群体,防范化解重大矛盾。完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市级重大工程项目稳评率达100%。完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区(市)、街道(镇)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室)建成率达到100%。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防范化解重大隐

  患。推动扫黑除恶斗争常态化,构建预防和遏制黑恶势力犯罪的长效机制。严惩群众身边犯罪,持续发起“雷霆”系列行动,重拳打击危害民生犯罪,发起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犯罪攻坚战。

  四、开展“三级”平安创建活动,树立治理标杆。

  以“发案少、秩序好、服务优、群众满意”为目标,在全市街道(镇)、社区(村)、网格开展“百千万”三级基层平安创建活动,全市发案率、上访率、诉讼率持续下降,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突出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金融、建设、交通、网络、旅游、教育、卫生、海洋、城市管理、烟草等18个行业,在全市广泛组织开展行业领域平安创建活动,持续整治群众反映最强烈、最深恶痛绝的.行业乱象,提升行业自治自防和共治共防能力,提升行业安全防控效能。

  五、深化“三我”活动,创新治理品牌。

  深化“我爱青岛·我有建议·我要说话”民声倾听主题活动,今年以来,为群众解决问题诉求160多万件。以“我为群众办实事”为抓手,从群众身边“关键小事”做起,依托各级综治中心、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统筹调动各类资源力量,有效化解群众诉求和矛盾纠纷,推动社会治理从碎片、分散、断点向系统、整体、协同转变,持续营造“家里的事家人商量着办,青岛的问题就在青岛解决”社会共识。

  六、推进“一网治理”,夯实治理根基。

  加快推进“多网融合、一网治理”,把社会治理要素全部纳入“一张网”,提升社会治理精细化、精准化水平,全市划分1.7万个基础网格,配备3.8万名专兼职网格员,实现网格化服务管理全覆盖、无缝隙。创新实施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组织体系、网格标准、网格力量、平台系统、数据资源、工作机制等六项融合,推动基础网格和部门行业网格融合统一、社会治理条块资源互联共享。高标准建设社会治理网格化智慧工作平台,横向联通各相关行业部门,纵向贯通省、市、区(市)、街道(镇)、社区(村)、网格六级,建设社会治理综合指挥、协同治理平台,已采集、共享、上报各类数据1700万多条。

  下一步,我们将坚决贯彻党中央和省、市委部署要求,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坚持分类指导、系统推进,着力“防风

  险、控隐患、强弱项、补短板、扬优势、创品牌”,不断探索总结市域社会治理综合经验,努力争当省域“全能冠军”,全力打造全省、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新高地”。

  市域社会治理总结4今年以来,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工作要求,围绕承担的各项工作任务,统筹安排,夯实责任,积极实施,有序推进商务工信系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顺利开展。现将1-4月份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以指标任务为目标,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统筹安排部署。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合格城市是我县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局党委高度重视,年初党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一是成立了以局党委书记为组长,党委成员为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按照体制现代化防范“五大风险”,发挥“五治”作用11个项目63项基本要求,203项主要任务,以“区域特色指引”三个项目,72项基本要求,10项主要任务,“负面清单”6项内容,认真分析研究,准确把握各项任务的具体要求,紧盯“负面清单”科学精准制定工作措施,将工作任务细化明确到单位具体科室和个人,要求各股室,因地制宜,抓住重点突出特点,抓好抓细各项任务的落实,有效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二是对标任务,抓好落实。按照县委平安扶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扶平安办发【20xx】15号文件任务分解表,我局承担“推动县域内企事业单位及园区等开展平安创建,建立社会责任评估和激励奖惩机制,鼓励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城乡社会治理,履行社会责任”,及“加强军地协作,建立军队参与地方抢险救灾任务协调对接机制,推动对公共安全风险联测联防联处”工作任务。根据以上任务,我局统筹安排。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平安建设氛围。采取多种形式在企业内加强平安建设宣传。二是开展“万企兴万村”活动,动员企业参与社会事务管理,承担社会责任。三是加强军地融合企业的监督管理。加强规范企业运行模式,保密工作培训和宣传,加大军地融合企业的支持力度,军地融合企业9家。1-4月份为陕铜有限责任公司等四家军地融合企业申请国家专项扶持资金440万元。截至目前已全部到账,为企业转型升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开展联防联治,保一方平安。一是成立“1511”工作专班,做好社会矛盾的化解工作。二是建立网格化社会矛盾排查工作机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把社会矛盾消灭在萌牙状态。1-4月份办理群众来信来访4件次,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二、存在问题

  一是网格区域内的个体商户对平安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是网格区域内部协作有待加强。

  三、今后工作打算

  一是加大对网格区域个体商户的宣传力度,提升知晓率和参与率。

  二是加大协作单位沟通力度,提升协作力度,健立建全协作机制。

  市域社会治理总结5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中心管委会深入推进市域社会现代化治理工作,在推进乡镇赋权赋能,强化乡镇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上取得一定成果。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稳步推进乡镇赋权工作。做好事项下放,按照省市要求,依法将97项赋予首批县级审批服务执法权限赋予到乡镇。做好业务培训,2月23日,组织11个乡镇以及20个有关县直单位分管领导,召开赋权工作推进会,要求各部门加大与乡镇的对接力度,做好赋权事项的业务培训工作,确保乡镇接得住、做得好。二是健全基层政务服务体系。全面推进村级便民服务代办点建设。全县92个村(社区)均建设好了村级便民服务代办点,实现全覆盖,切实补齐了基层服务短板。三是延伸“一窗式”综合服务平台。20xx年6月,全县11个乡镇“一窗式”综合服务平台已全部部署完成,评价器、高拍仪等服务设备全部配备到位,实现“一窗受理”。四是开展“全市通办”改革。在吉安市“一窗式”综合服务平台开发“全市通办”系统,打通县乡办事

  渠道。目前,已将住院费用报销、社会保险费缴纳、异地就医备案等56项服务事项已部署到“全市通办”系统,下沉至乡镇办理,实现市县乡三级联办。五是探索政务服务事项前置到村。加强基础建设,强化村便民服务阵地建设,提升软件网络环境和硬件基础设施。目前,马埠镇已将第一批医保缴费、门诊特殊慢性病申请、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新参保等19项高频民生事项前置到各村级便民服务代办点办理,切实解决边远村居群众办事难点。

  二、存在的问题

  乡镇政务服务能力还有欠缺。部分乡镇办事大厅服务能力需加强,群众办事体验度不高。

  三、下步工作打算

  全面推进乡镇便民服务中心三化建设弥补基层服务短板。加强办事流程一体化建设,规范乡镇政务服务中心事项进驻工作,强化乡镇赋权事项落地,统一制定赋权事项办事流程。建设一流工作队伍,积极开展对基层政务服务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和交流,强化工作指导,确保做到政策熟悉,业务高效有序办理,不断提升乡镇公共服务职能。

  市域社会治理总结6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有关要求,按照《关于报送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重点任务工作方案的通知》(邵平安〔20xx〕1号)有关工作安排,现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总体要求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把建设更高水平平安邵阳作为总目标,以共建共治共享为总要求,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重点任务工作落实,体现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在社会治理体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邵阳。

  二、重点任务

  坚持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独特优势,统筹推进社会治理体制现代化、工作布局现代化、治理方式现代化,发挥人民政协作为政治组织和民主形式的效能。

  (一)推动社会治理体制现代化,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

  统筹推进各类协商渠道发挥作用,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完善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的落实机制,丰富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的制度化实践。就区域内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特别是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进行广泛协商。针对人民群众所关心的问题,完善以全体会议、专题议政性常务委员会会议和专题协商会、协商座谈会、远程协商会等为重点的协商形式,广泛开展协商,制定协商计划。健全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政协委员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把引导委员强化责任担当作为政治任务,尊重和支持委员依照政协章程履行职责,加强委员学习培训,建立健全委员联络机制,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落实委员履职工作规则,加强履职管理。(牵头单位:市政协办公室、委员学习联络委)(二)推动工作布局现代化,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通过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的工作机制,利用微建议、微监督和委员工作室等方式,引导政协委员自觉做党的政策宣传者、群众利益维护者和社会和谐促进者,积极主动联系服务界别群众,反映诉求、排忧解难,担负起反映群众意见和呼声、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责任。协助党和政府做好协调关系、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更好的反映群众各方面愿望诉求。(牵头单位:市政协委员学习联络委)(三)推动治理方式现代化,建设规范市域法治监督体系。

  每年开展社会治理领域协商民主监督式调研视察活动不少于1次。通过政协协商、提案、视察、调研和反应社情民意信息等形式提出意见建议,围绕贯彻落实市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关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重点任务的决策部署情况开展民主监督,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意见建议,推动市域法治监督体系更规范、更严格的落实下去。(牵头单位:市政协社会法制和民族宗教委)三、工作举措

  市政协各委室从现在开始着手,开展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的相关工作,所有工作任务目标根据市委统一安排,要在20xx年底前完成,并长期坚持。为推动各项工作任务落细、落实,具体分以下三个步骤

  进行。

  (一)认真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20xx.04-20xx.05)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理论学习,广泛征求意见,各牵头单位要认真研究制定推动社会治理体制现代化、工作布局现代化、治理方式现代化三个方面的工作举措和实施方案,明确分管副主席、责任领导、具体联络员和完成任务的推进举措。

  (二)创新推动,严格落实工作举措(20xx.05-20xx.11)市政协各委室要根据工作方案,结合工作职能、岗位职责,制定具体实施办法,集中精力以实际成效促进工作。

  1.创新推动工作。培养与时俱进的创新力,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推动工作,利用政协云等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要带着问题去开展工作,在深入群众中掌握第一手资料,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推动工作创新发展。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要及时补齐短板;对需要长期坚持的,要制定阶段性整改计划,明确时间表、路径图逐步解决。

  2.严格督导落实。按照分级负责制的要求,对工作推进迅速、成效明显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通报表扬,并及时召开经验交流座谈会;对推进迟缓、成效不佳、不重视的,视情况给予通报批评,认真要求整改。年终根据工作落实情况,对全体机关干部职工开展民主评议,作为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三)建章立制,创先争优务求实效(20xx.xx-20xx.xx)把总结工作作为深化整工作落实、巩固扩大工作成果的重要手段,将活动的做法经验予以制度化,抓好建章立制工作,形成长效机制。

  1、健全制度体系。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制度执行,坚持用完善制度来巩固工作成效,靠制度促进工作的管理机制,为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有关工作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2、务求工作实效。通过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推动建设规范的市域法治监督体系等具体工作举措,有序开展工作,确保一个阶段一个新进展,按时保质完成目标任务,建

  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四、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鞠晓阳任组长,市政协党组成员李放文,市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郑再堂和伍备战任副组长,市政协副秘书长、办公室副主任蔡治军,委员学习联络委员会主任肖松海、社会法制和民族宗教委主任谢洪军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蔡治军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刘铭同志为联络员。负责日常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促落实。

  2.建立协同机制。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系统工程,各委室要充分认识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意义,严格落实责任,把工作任务摆在重要位置,认真规划部署,牵头单位要发挥抓总作用,强化统筹协调和督促落实,推动全市各级政协系统开展相关工作,形成工作合力。

  3.强化正面宣传。各级政协组织要积极对接各类媒体,加强对先进典型和特色工作成效的宣传报道。及时报送高质量宣传信息,信息报送和采用情况纳入活动考核内容。充分运用政协云、市政协网站,开辟专栏进行新闻报道、典型宣传,及时反映工作进展成效。激发委员履职热情,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展现政协作为、扩大政协影响、树立政协形象。

篇七:市域社会治理和基层社会治理

  

  党建统领+基层治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衢州样本

  作者:浙江省衢州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课题组

  来源:《社会治理》2020年第5期

  浙江省衢州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课题组*

  浙江省衢州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课题组:衢州市委政法委许茂华、周世红、严海军、朱卫江。

  【摘

  要】近年来,浙江省衢州市以习近平总书记对衢州“三民工程”重要批示为指引,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聚焦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目标,创新构建“党建统领+基层治理”体系,积极推进“一根红线”政治引领贯穿始终,“一张网格”自治强基全域覆盖,“一条竖线”科技支撑上下联通,“一套法规”法治保障破解难题,“一方文化”德治教化崇德向善,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系统化、社会化、精细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

  【关键词】党建统领

  基层治理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衢州

  近年来,浙江省衢州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

  “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决策部署,以习近平总书记对衢州“三民工程”重要批示为指引,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融合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新要求新部署,由衢州市委书记徐文光主抓顶层设计,创新构建“党建统领+基层治理”体系,系统化、体系化地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一、“一根红线”贯穿始终,“党建+治理”推动治理有方

  衢州市坚持“党建统领活的灵魂,一根红线贯穿始终”,把政治引领贯穿于社会治理全过程和各方面,把党的政治引领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

  一是坚持党委领导总揽统筹。坚持和加强党对治理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健全完善党委领导社会治理体制机制,衢州市委把基层治理纳入市域发展战略体系,作为市委三大战略任务之一,与经济发展、乡村振兴、平安稳定、队伍建设等一体布局、融合推进。以市委全委会专题抓部署,以“一把手”工程抓推进,以“一月一会一督查”钉钉子抓落实,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市域社会治理体制。

  二是坚持顶层设计系统治理。坚持以系统融合思维推进市域社会治理,进一步强化社会治理的系统设计、制度设计、顶层设计。市委以“大党建统领、大联动治理、大数据应用、大融合推进”和“网络+网格、线上+线下、制度+技术、公转+自转、共性+个性”的治理理念,系统构建以基层党建工程为核心、市县乡村三级纵向治理架构为关键、人民当家作主为最高标准的“党建统领+基层治理”治理体系,体系化、系统化抓基层治理工作。这套体系,具有系统集成架构完备、资源下沉重心下移、唤醒党员唤起群众、坚守初心人民至上等时代特征和衢州特色,充分发挥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作用,真正让“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制在衢州重重落地、深深扎根。

  三是坚持党建和治理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党建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的途径和载体,实现党建、治理“一张皮”。深入推进组团联村、两委联格、党员联户“三联工程”,用好乡镇(街道)党(工)委服务指数、村社党组织堡垒指数、党员先锋指数“三大指数”考评,落实乡镇(街道)主体责任、发挥村社组织主体作用、激发党员群众主体意识“三大主体”,切实发挥

  各级党委总揽全局作用、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9097名市县乡干部下沉组团联村,7.2万名党员联户,建立“周二无会日”制度,每周二开展集中服务、解决问题,累计服务群众20余万人次,帮助解决问题6万余个,党员联户处理各类事务15余万件。在城市小区推广“网格支部+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业主+各类社会组织”的“红色物业联盟”,1500多个基层党组织与1100多个社区(小区)结对,3万多名机关党员干部下沉社区服务,有效破解城市小区治理难题。如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狙击战中,市区两级203个部门2800多名党员人员向58个社区、300多个小区报到,“包区清楼”,投入一线清楼排查、居家人员硬隔离、小区卡口驻守管控等防疫工作。

  二、“一张网格”全域覆盖,“基层+基础”推动治理有力

  衢州市坚持把村社网格作为基层治理的最小单元,以网格为载体,进一步健全完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切实发挥好自治强基作用。

  一是深耕做实村社网格。全市1579个村社划分为4243个网格,每个网格成立党支部(党小组),组建“联村(社)组团成员+网格‘一长三员’+联户党员+N”的红色网格联动3.8万余名。制定出台了全国首部网格化服务管理条例,健全完善网格考核管理办法、网格事务准入和退出机制、网格服务管理标准体系等一整体机制,抓实网格运行标准化、规范化、法治化。2019年网格采集矛盾纠纷信息近3万条,96.5%在乡镇得到化解,有效处置各类信息和问题隐患130余万件,实现“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村”。

  二是推动治理关口前移。大力推动市县乡条块力量叠加沉淀到村(社)网格,落实“网格+检察”“网格+调解”“网格+警务”“网格+消防”,部门资源在网格叠加、力量在网格沉淀、工作在网格联动、任务在网格落实,形成“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的工作格局。村(社)网格在服务管理、民生待办、化解矛盾、维稳安保、项目推进中发挥实战作用,如在推进“一户多宅”整治中,发挥网格自治作用,整治一户多宅4.5万宗、其他违建26.7万宗、面积1490万平方米,非法“一户多宅”整治工作基本清零,全面重构农房体系,提升农村风貌。

  三是打通群众自治“最后一米”。依托技术支撑,深化创新基层群众参与自治的实现形式。在农村,全面推广“村情通+全民网格”式的治理模式,村民通过手机即可参与村务管理和开展政府民生审批服务事项,真正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米”。全市共有超过70万群众关注参与其中,家庭覆盖率达80%以上,被评为“浙江省公共管理创新案例十佳创新奖”。

  在城市社区,全面推广“邻礼通”平台,建立“声望+贡献”双积分激励模式,推出线下“邻礼中心”和线上“未来社区”小程序,有效解决物业缴费难和居民身边的小事、急事、难事,有效提升城市社区治理水平。

  三、“一条竖线”上下联通,“制度+技术”推动治理有效

  衢州市坚持把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市域社会治理深度融合,进一步理顺市县乡村三级纵向治理机构,以“智慧+”优化治理形态、提升治理效能,切实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在制度设计上,健全智慧治理联动指挥机制。市县层面,建立县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把指挥调度、信访接待、矛盾调处、司法服务等集于一体,“多中心”整合为“一中心”,打造“一站式、一体化”的矛盾纠纷化解“综合体”,实现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最多跑一地”。乡镇(街道)层面,深化乡镇(街道)基层治理“四平台”建设,实行大党建、大治理、大协调、大执法、大经济(大生态)、大服务等“六大模块”化运行。村(社)层面,以网格为底线,深耕做实网格治理。以信息集成平台和联动指挥平台为“竖线”,搭建“市县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综合指挥中心)+乡镇综合信息指挥室+村社综治工作站+村社网格+

  群众村情通式移动终端”五级贯通的联动指挥平台,完善市县统筹指挥、乡镇(街道)分类响应处置、村社网格实时反馈的线上线下、闭环回路、高效联动的指挥运行机制。

  在技术支撑上,打造市域社会治理智慧中枢。与阿里公司合建中国基层治理数字化研究院,打造“城市数据大脑2.0”,打通46个部门平台数据,归集近300亿条数据,构建完成市域社会治理中心“数据池”,开发完成17个平台68个应用模块,为市域社会治理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和算力支撑。建成具有全国标杆意义的“雪亮工程”,将雪亮工程视频数据拓展应用到社区管理、治安管控、灾害防控、行业监管等各个环节,如村社网格管理中,网格员持手机就可实现辖区视频统一调度;治安管控中,在重点场所对重点人员实行信息智能比对,预警核查隐性吸毒人员3.6万人,违规出租房5.7万户,对重点行业、场所进行视频24小时巡查,实现平安风险预警管控常态化。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衢州市巧妙运用大数据“找到人”、大系统“管住人”、大平台“看好门”和大网格“守好门”,将人工智能转化为防控疫情新型战斗力,通过数据筛查、卡口过滤、网格兜底,将防疫工作真正落地、落细、落实。

  四、“一套法规”破解难题,“良法+善治”推动治理有序

  衢州市坚持用法治思维破解治理难题,用法治规范社会行为、引领社会风尚,切实发挥法治保障作用。

  一是强化地方立法工作。良法是善治的前提。积极用好地方立法权,围绕市域社会治理急需、满足人民新期待新要求,全面加强社会治理领域的地方立法工作。先后出台实施《衢州市城乡网格化服务管理条例》《电动自行车管理规定》《餐厨垃圾管理条例》《信安湖保护条例》等6部实体性地方法规和2部政府规章,有效解决地方治理中的突出问题。如2020年1月1日日正式实施的《衢州市城乡网格化服务管理条例》,是全国首部网格化服务管理的创制立法,为打造做实网格治理提供法治保障。地方立法工作吸引了全国20余个地市来衢州学习,电动自行车管理规定被央视多次专题报道。

  二是加强法治政府建设。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决策部署,把法治建设工作纳入市委巡察内容,在全省率先创立法治监督员工作制度。大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法治政府建设考核连续两年位居全省前列,目前正积极争创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

  三是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积极构建“线上+线下”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建成全省首个互联网“云仲裁”平台,累计受理互联网仲裁案件20余万件,标的额超10亿元,结案率达99.9%,在全国仲裁工作会议上介绍推广经验。全面推进民主法治村创建和全民普法,社会公众法治意识不断提升,连续三次荣获全国普法先进城市,全市28.5%的村(社区)被评为市级“民主法治村(社区)”,100%的村(社区)配备法律顾问。

  五、“一方文化”崇德向善,“有礼+诚信”推动治理有魂

  衢州市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市域社会治理的各方面、全过程,挖掘用好市域内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以文养德、以礼化人,切实发挥德治教化作用。

  一是建设“一座最有礼的城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提出的“让南孔文化重重落地”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打响“南孔圣地·衢州有礼”城市品牌。落细落实《衢州有礼市民公约》20条,出台实施《衢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构建完善媒体大屏曝光、行政执法处罚、通报单位村社、纳入诚信记录的惩戒闭环,全力打造一座“车让人”的城市、一座“烟头不落地”的城市、一座“自觉排队”的城市、一座“使用公筷”的城市、一座“没有牛皮癣”的城市、一座“推倒院墙”的城市,真正让“衢州有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是大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完善公民诚信志愿“信安分”积分考评机制,大力弘扬“最美”精神,健全“最美衢州人”选树激励机制,营造“诚实守信、自律互信”的社会氛围。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衢州落细落小落实。大力培育公共服务、公益慈善、扶贫救助、化解矛盾、民主协商等领域的社会服务组织,全市平均每4个市民中就有1名志愿者,志愿者组织3173个。

  三是推进乡村移风易俗。全面推进居民公约、村规民约修订执行工作,依托村规民约等褒扬善行义举、贬斥失德失范。积极开展“乡村振兴”大讲堂,教育引导广大农民学文化、学思想、学政策、学技术、学法律,提高整体素质,推进乡村移风易俗。

  (责任编辑:葛

  云)

篇八:市域社会治理和基层社会治理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方案

  为加快推动我乡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依据《县2021年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及市、县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施方案和工作指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落实中心和省、市、县关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部署,扣“一年打基础、两年全达标三年走前列”的目标定位,健全完善市域社会治理体制机制,优化市域社会治理工作布局,创新社会治理方式,补齐社会治理短板,提升社会治理力量,夯实平平稳定根基,为圆满完成三年试点任务如期顺当通过试点工作考枝验收奠定坚实基础

  二、工作目标

  依据县市域社会治理基础年的工作任务,以全面对标推动、健全体制机制、夯实基层基础、维护社会稳定作为年度工作的重点,在全面启动试点工作的同时,着力健全市域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着力夯实市域社会治理基层基础,着力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坚决社绝发生负面清单情形,推动试点工作各项指标取得阶段性、实质性进展,为三年试点工作开好头、起好步,打好基础。

  三、主要工作任务

  紧扣年度工作目标,国绕“一个全面,三个着力,一个杜绝”推动年度试点工作

  (一)全面对标推动各项试点工作

  对标《实施方案》,全面认领与乡镇相关的各项任务,确保今年应完成的工作全面完成;今年内应启动的工作全面启动,为明年全面完成打牢基础。

  (二)着力健全市域社会治理体制机制

  围绕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制,重点建立健全以下“十大”体制机制,为试点工作供应坚强制度保障

  1、建立健全维护国家平安的体制机制

  (1)建立健全维护国家政治平安工作机制。指定工作机制和配套的实施细则,帮忙县公安部门做好反奸防谍工作。

  (2)建立健全反那教工作协调机制。进一步明各村组的职责任务,建立调查争辩、督查请示报告、会商研判等制度。

  2、建立健全维护社会稳定的体制机制

  (1)建立健全定期议稳机制。建立乡党委会议定期争辩维稳工作机制,全面建立社会治平稳定形势研判分析制度。

  (2)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进一步规范和加强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落实应评尽评,推动社会稳定风险评佔向各系统各领城延长、向基层延长,切实把评估结果作为重大决策的重要依据。

  (3)建立健全信访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乡领导干部定期下基层接访和包案化解等制度,切实把信访问题解决在乡村范围内。

  (4)建立健全冲突纠纷排查和多元化解机制。建立健全社会冲突排查

  预警、跨区域冲突风险联动处置机制、综合治理机制“民转刑”案件预防等工作机制。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和多调联动对接常态化工作机制,建立法律顾问、农村“法律明白人”骨干、第三方常态参与冲突化解的机制,落实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等非诉解纷方式司法效力保障机制。

  3、建立健全平安建设的体制机制

  (1)建立健全平安建设领导责任制。全面建立平安建设协调机制,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

  (2)建立健全考核评价、综治督导机制。健全市域平安建设(综治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差异化考核方式,严格落实综治督导机制,强化结果运用。

  (3)建立健全综治中心实战工作机制。县综治中心建立组团式服务机制,健全综治中心民安、民生事项的收集、流转、交办、督办和工作调度、通报、约谈、考核等制度。乡村综治中心建立健全多元受理、首问责任制、分流办理、分级上报、反馈核验、台账管理等制度。

  4、建立健全民主协商、公众参与的体制机制

  (1)建立健全市域协商民主制度。建立健全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及社会组织协商工作机制,完善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的落实机制,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完成时限:2021年启动2021年6月底前全面完成)

  (2)建立健全基层协商机制。全面落实乡村协商,制定乡村协商事项

  清单;充分发挥村党组织在基层协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完善村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100%的村落实重大事项决策“四议两公开”。(完成时限:2021年启动,2021年6月底前全面完成)

  (3)建立健全基层和行业自治制度。全面加强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建设,建立健全监督和奖惩机制。指导群团组织、协会商会等加强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建设,弘扬公序良俗。(完成时限:2021年启动,2021年6月底前全面完成)

  (4)建立健全社会治理激励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志愿服务激励保障机制。完善社会治理举报嘉奖、公益反哺、以奖代补等激励措施。健全完善诚信激励约東机制,健全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的联动机制。创新社会组织解化培育、人才培育、资金支持机制。(完成时限:2021年启动,2021年6月底前全面完成)

  (5)创新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机制。建设政务(政法)网络新媒体,做好政务(司法)公开、信息发布、與论引导、公共服务借鉴“网上枫桥阅历”探究网民诉求处理程序及反愦机制,推动社区、网格、群众工作微信群全掩盖,建立相应的诉求搜集、解决、回应机制。(完成时限:2021年启动,2021年6月底前全面完成)

  5、建立健全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共平安的体制机制

  (1)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问题打击整治长效机制。建立完善经常性、专项性打击整治机制。(完成时限:年内启动并长期坚持)

  (2)建立健全公共平安防控机制。优化防控力气布局,健全公安、联

  防队巡逻等社会治安协调联动机制,强化重点场所平安防范机制。完善公共平安风险监测预警体系,提高动态监测与实时预警力量,推动城乡公共平安监管执法和综合治理一体化。(完成时限:2021年启动,2021年6月底前全面完成)

  (3)建立健全应急处置机制。建立应急综合指挥平台,完善突发案大事应急处置机制,构建实战化、平化、合成化应急处置模式。(完成时限:2021年启动,2021年6月底前全面完成)

  6、建立健全社会治理法治保障的体制机制

  (1)建立健全依法行政体制机制。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打算法制审核制度,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和责任追究机制落实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完成时限:2021年底前)

  (2)建立健全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把宪法法律列入党委中心组学习内容。落实法治宣扬相关国家规划,完善分业、分类、分众法治宣扬训练机制,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健全以案释法制度。

  7、建立健全红色基因融入社会治理工作的体制机制

  (1)建立健全基层治理党建引领机制。推行基层党建网格化管理和社区党员分类管理,推动相关机制与网格化服务管理机制紧密融合。(完成时限:2021年启动,2021年6月底前全面完成)

  (2)建立红色治理争辩机制。依托红色资源优势,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苏区精神,加强苏区治国理政阅历总结争辩,以项目

  或课题形式,开展红色治理争辩,全面探究运用,推动理论成果转化为实践成果。(完成时限:2021年启动,2021年6月底前全面完成)

  8、建立健全市域社会治理试点工作的推动机制。依据试点工作需要,建立专班运行、投入保障、调度通报、督査督导、考核评估等工作机制、强力推动有关工作落地落实。建立与平安建设(综治工作)考评工作有机接融合的市域社会治理考核机制,同时将市域社会治理试点工作列为全乡改革创新的特色品牌,进行集成打造。(完成时限:2021年底前)

  (三)着力夯实市域社会治理基层基础

  坚持着眼长远、突出重点和问题导向,集中力气,大力推动市域社会治理重点领城基础性、关键性“十大”工程建设,切实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质效,1、综治中心实体化建设运行工程。按规范要求落实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配备与其职责任务相适应的工作力气。组织开展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等级化创评,确保综治中心实体化建设合格率达到100%。年内,乡综治中心通过劳务派遣方式配备2名以上专职工作人员,2、网格化管理全掩盖工程。整合党建、综治、消防、城市管理、平安生产监管、市场监管等现有网格,建设统一的社会治理网格,统一网格编码,实现“多网合一”,民安民生深度融合。完善网格员队伍建设、培训、保障、激励机制,提升网格员队伍专业化水平,并推动将党支部或党小组建在网格上。年内,各地基本完成社会治理网格力

  气整合、职责整合,构建“全科网格”,每个网格配备1名专(兼)职网格员,日均网格巡查至少2小时,每名网格员月均上报事项不少于10件。(完成时限:2021年启动,2021年6月底前完成)

  3、公共平安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工程。年内完成农村“雪亮工程”(含“天网”六期)建设,每个行政村不少于5个监控点,每个自然村不少于2个监控点,基本实现“全域掩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目标任务。

  4、基层和行业平安创建工程。依托县级相关主管部门,组织开展“平安社区(村)”“平安交通”“平安医院”“平安校内”“平安景区”“平安园区”“平安市场”等区域、行业、系统平安创建活动,打造一批平安创建精品亮点。(完成时限:2021年启动,2021年6月底前完成)

  5、冲突纠纷调处平合建设工程。坚持进展新时代“枫桥阅历”,重点抓好冲突纠纷联合化解中心建设,村重点抓好调解室建设,乡、村平台建设均达到100%。同时,要大力推动网上调解平台建设,培育一支阅历丰富、本事超群,数量充分的调解员队伍。

  6、公共场所平安防护设施建设工程。依据“属地负责、逐级监管”和“谁主管谁负责、谁经营谁负责”的原则,对比《省公共场所平安防护设施建设要求和标准》,加大公共场所平安防护设施建设推动力度,压实部门和辖区主体责任,推动具体任务落实。

  7、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持续改进和优化便民服务,建设并打通政务服务APP、服务热线、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加快“贛服通”3.0版、12345政务服务热线等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构建端融合、服务联

  动的政务服务体系。深化推动“放管服”改革建立和完善适应基层实际的办事指南和工作规程。年内,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掩盖率达90%以上,90%以上的村可直接办理或代办政务服务事项。大力推动现代科技与市域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建设大整合、高共享、深应用统一的社会治理智能化系统,建设社会治理线上协同指挥通道,实现对各类民安、民生大事准时采集、实时监测、分流处置和跟踪问效。(完成时限:2021年启动,2021年底前全面完成)

  8、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将社会心理服务纳入全乡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启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推动社会心理服务队伍和机构建设,初步建立社会心理服务网络体系,搭建县乡村三级心理服务平台,乐观开展全方面的心理健康学问宣扬,推动心理健康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机关、进家庭等“六进”活动,建立健全特殊人群等重点群体危机干预工作机制。(完成时限:2021年启动,2021年底前全面完成)

  9、社会治理人才队伍建设工程。(1)切实加强政法系统入才队伍建设。严格落实《中共市委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的若干具体实施意见》,完善政法系统应用人才队伍引进、培育、激励、管理机制,强化政法干部信息化、智能化、专业化等力量培育,深化开展政法队伍训练整顿。(2)大力培育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创新社会组织孵化培育、人才培育、资金支持机制,乐观培育与社会治理相关的枢组型社会组织和专业社工人才队伍,探究社会工分类分级管理方法,推动网格员、人民调解员等队伍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融合进展。(完成时

  限:2021年启动,2021年底前全面完成)

  10、基层社会治理改革创新工程。在村探究以党建为引领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推动党建与基层社会治理深度融合的途径和载体,切实解决群众信访相对突出、民生诉求不能平安保障等基层社会治理问题,深化社会治理体系改革。(完成时限:2021年底前完成)

  (四)着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坚持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的底线任务,着力推动“六大”专项行动,防范化解社会冲突风险整治突出社会治安问题,夯实社会稳定根基。

  1、社会治安领域专项打击行动。坚持以打开路,深化缉枪治爆斗争和禁毒人民战斗,严峻打击盗抢骗、黄赌毒、食药环等领域的违法犯罪和各类经济犯罪。集中组织开展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打击治理跨境赌博、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犯罪、“昆仑2021等专项行动,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平安感和满足度。(完成时限:2021年底前)

  2、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六清”行动。一是“线索清仓”。对全国扫黑办12337平合和省扫黑办下发的、尚未有查处结论的举报线索,加快核查进度,精准作出结论。二是“逃犯清零”,组建抓捕专班,穷尽一切资源、力气、手段,全力开展追逃行动。三是“案件清结”。确保涉黑涉恶案件如期高质量办结。四是“伞网清除”全面回湖深挖“有黑无伞”“大黑小伞”案件,绕黑恶犯罪组织发迹史,抓住关键节点,逐条梳理研判,推动一査到底。五是“黑财清底”、坚持抓捕涉案人员和查清涉案财产同步进行,加大财产刑执行力度,査清涉案财产,深挖利

  益链条。六是“行业清源”强化重点行业领城的突出问题整治,促进行业领域监管责任落实到位,行业乱象根治到位。

  3、重点行业领城专项整治行动。严格落实“谁主管、谁负责”和“管行业、管稳定”的职责要求,聚焦社会治安、金融放货、工程建设、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等黑恶问题多发的重点行业、重点区域的突出问题,全面排查乱点乱象,有效整治涉黑、涉恶、涉乱问题,坚决铲除苛症顽疾,建立健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日常监管长效机制,切实强化寄递物流、旅馆业、机动车修理业、消遣服务业、出租房屋等行业治安管理和专项治理,补齐监管漏洞。(完成时限:年内实施并长期坚持)

  4、冲突纠纷排查化解专项行动。深化开展全领域冲突纠纷排查,尤其是聚焦冲突突出的地区、领域和人群,重点排查涉稳问题、涉军、涉众、涉企经营、房地产、训练医疗、环境爱护、城市管理、劳动人事争议以及因疫情引发的冲突纠纷和不稳定因综合运用经济调整、行政管理、法律规范、道德约束、心理疏导、與论引导等多元化解方式,推动冲突纠纷“减存量、控增量、防变量”,最大限度将冲突纠纷和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解决在一线,做到95%以上的冲突纠纷实现就地有效化解,短期不能化解的做到100%稳控。(完成时限:2021年底前)

  5、平安建设满足度提升专项行动。认真落实《市2021年度公众平安感和政法部门满足度“双提升”工作方案》文件要求,深化推动大打击、大整治、大防控、大化解、大服务、大宣扬“六大”行动,着力解

  决群众的烦心事、挑心事、操劳事,切实增加群众的平安感和满足度。

  6、农村道路交通平安提升专项行动,紧扣《市开展农村道路交通平安提升行动工作意见》三年工作部署,大力实施共建共治提升、基础设施提升、隐患清零提升和文明交通提升等四大提升工程建设。今年以打造“高马”大路示范路为基点,开展农村道路交通平安提升活动,重点开呈现范创建,示范带动提升全县农村道路管理水平。

  (五)杜绝负面清单情形

  1、杜绝发生特殊重大、重大群体性大事。(完成时限:年内确保不发生并长期坚持)

  2、杜绝发生特殊重大、重大平安事故。(完成时限:年内确保不发生并长期坚持)

  3、杜绝发生特殊重大、重大宗教极端活动、民族分裂活动、暴力恐怖活动。(完成时限:年内确保不发生并长期坚持)

  4、杜绝发生特殊重大,重大邪教极端活动、民族分裂活动、暴力恐怖活动。(完成时限:年内确保不发生并长期坚持

  5、杜绝发生其他危害政治平安和社会稳定的特殊重大、重大案大事。(完成时限:年内确保不发生并长期坚持)

  6、十万人命案发案率不得高于0.65。(完成时限:年内确保不发生并长期坚持)

  第1、2项负面清单情形的标准按《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突发公共大事总体应急预案的打算》有关分级标精确定;第3、45项标准另行发布,相关预警性、行动性情报信息须准时主动处置。

  11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生疏。相关村委会和各有关职能站所要充分生疏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将其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以创平安、保稳定、促进展为己任,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工作原则,大力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重点整治,竭力维护我乡社会治安大局稳定,确保一方平安。

  (二)落实领导责任。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综合整治力度,增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实效,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三)建立工作台帐。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的台帐由乡综治办落实工作人员具体负责。各村要按时上报相关工作信息、进展状况和有关数据,推动试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12

篇九:市域社会治理和基层社会治理

  

  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市域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和基层治理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石。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之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

  “加强和创新市域社会治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这集中凸显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伴随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和全球化的浪潮,阶层利益结构不断调整、人口流动性加剧、新型社会矛盾风险传导性增强,市域正在成为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的产生地和聚集地。因此,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提出不仅恰逢其时,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在我国行政架构中,市级处在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就是着眼于市域在国家治理体系中以城带乡、以点带面的特殊定位,指导推动以设区的市作为完整治理单元,发挥市域在制度建设、方法运用、资源统筹、技术支撑等方面的独特优势,着力将重大矛盾风险控制在市域、化解在市域,确保矛盾风险不外溢、不扩散,最终推动政治安全、社会稳定、人民安宁。市域社会治理是一种可以弥合宏观国家治理结构与微观基层治理行为的联结式枢纽,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中坚带”作用,能够构筑起国家和基层之间的桥梁。总之,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不仅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点领域和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还是持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必然要求。基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可以进一步从治理理念、治理体制机制和治理手段三个方面构建一条整体化、立体化、迭代式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实现路径。

  第一,治理理念先行,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注入“强心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这标志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将走向一个崭新、明晰的方向。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要以治理理念为引领,不断为其注入“强心剂”。首先,要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方向掌舵和凝心聚力作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应充分发挥各级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形成多方联动市域治理“共治圈”,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其次,要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当前,在我国的社会治理领域还存在不少短板和薄弱环节,需要我们更加用心用情用力采取措施加以解决。要凸显市域社会治理的价值取向,重视和保障人民在市域社会治理实践中的地位、作用,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集思广益,群策群力。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突出抓好社会治理领域的民生工程,在增进民生福祉中不断提高人

  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最后,要树立全周期管理理念,强化市域统筹协调功能。根据市域治理的复杂性、长期性和不确定性,要从全周期管理视角构建市域统筹协调功能,发挥行动主体和资源要素的潜在效能。特别是针对条线垂直管理和街镇属地管理缺乏联动、信息屏蔽、难以形成长效合力的问题,需要注重将“条条”部门的专业管理与“块块”部门的属地管理优势相结合,实行“条块联动、块抓条保、属地统领、捆绑考核”的属地化条块联动管理模式。

  第二,治理体制机制创新,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拉动“新引擎”。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关键是要通过各种治理体制机制创新,激活市域层级治理活力。首先,进一步完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委领导体制,统筹市域各方力量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充分发挥党委的政治引领作用,增强市域社会治理引领力,把党的领导优势同政府的资源整合优势、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社会组织的服务群众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城乡联治的一体化领导体制机制。明确各层级治理职能,形成市级统筹协调、县级组织实施、乡镇强基固本的市域社会治理链条,充分有效发挥各个层次党委和政府职能作用。其次,建立高效灵活的智慧治理体制机制。要加快形成党政部门、社会组织、公众等治理主体积极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以破除数据壁垒和技术鸿沟,实现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跨系统的协同共治。在社会治理相关部门之间构建起信息共通、资源共享、问题共处的高效协调机制,形成部门协作、系统联动的社会治理体系,有效整合社会治理力量,发挥市域社会治理的最大效能。建立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信息收集、获取、交换、利用渠道,实现信息资源的快速有效传递。通过设置治理联席会来汇聚问题,寻求解决方案,推动治理工作稳步进行。最后,多措并举,进一步完善学习交流培训机制。一是建立并完善学习机制。党员干部要加强学习,科学认识市域社会治理的基本原则、指导方针和实施办法。通过定期组织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培训会,使其更加准确地掌握市域社会治理的概念和内涵,统一思想认识,提升理论水平,增强业务能力。二是构建常态化的培训工作机制。引入大数据管理、数字治理人才和课程资源,加强对市域社会治理人才的教育、培训,有针对性地提升人才队伍利用数据驱动市域社会治理的能力。三是建立省际工作交流机制。举办高水平的经验分享会,促进省际、市州的经验交流,集思广益,增进对市域社会治理的理解和创新。

  第三,治理手段多元,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打造“工具箱”。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

篇十:市域社会治理和基层社会治理

  

  浅谈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乔泽宇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和创新市域社会治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这是我们党着眼于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大战略举措。

  在新形势下,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而社区治理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础。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要性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基层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和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体现在基层,要夯实基层社会治理这个根基。市域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和基层治理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石。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之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加强和创新市域社会治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这集中凸显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始终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经济体制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得到极大提升,实现了人民生活水平和国家综合实力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2010年我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GDP从1978年的3678.7亿元,增长到了2020年的1015986亿元。2020年我国人均

  GDP已达到1万美元,进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根据国际社会的一般经验,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时,人民的需求会从追求数量阶段转向追求生活品质的新阶段。社会结构会变得日趋复杂,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也会更加日趋多样化,致使城市和农村社会治理都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与此同时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和个人价值实现的愿望也会与日俱增。这就需要社会治理能够与人们的需求相适应。

推荐访问:市域社会治理和基层社会治理 治理 社会 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