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4篇

时间:2023-05-16 19:50:06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五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搭石》说课稿1各位老师,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搭石》,我想从以下六个方面说一说我这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搭石》是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文质兼美,洋溢着浓浓的乡土气息。课文通过对摆搭石、修搭石、走搭石等画面的描述,赞美了家乡人乐于助人、默默奉献的高贵品质。

  二、说学生。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这为我们有效地展开阅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搭石以及搭石所描绘的生活场景离我们有点儿远,学生理解起来有点难,需要教师适当引导、点拨。

  三、说目标。

  1.认识“间、谴”2个生字,会写“汛、挽”等7个生字,理解“无名、汛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快速阅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根据这篇文章的特点,我制定了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中,除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我把对作者情感的流露以及文章的写作方法作为重

  点、难点,目的是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受到熏陶。

  四、说教法和学法。

  1.选择教法,明确思路。

  在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我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适当加以引导,通过让学生理解“景色美”“人性美”等方面,从而受到熏陶。

  2.学法指导,形成能力。

  在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我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重点。以这篇文章为依托,我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让他们观察生活,从平平淡淡的生活中发现美。

  五、说教学过程。

  1.搭石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所以,我通过课题直接引入,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引起他们一探究竟的欲望。

  2.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我采用“初读课文”和“精读课文”两种方式。通过初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把握课文内容,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3.对于课外作业的布置,我不仅布置了巩固课堂知识的题目,还布置了运用所学让学生付诸实践的题目,这样能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4.板书设计:

  秋凉勤劳摆搭石

  无私奉献换搭石

  搭石是联结

  搭石

  协调有序走搭石

  家乡人们

  谦让敬老过搭石

  美好感情的纽带!

  热爱家乡赞搭石

  板书设计,我采用结构图的形式,辅助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以及课文的主要内容。

  六、教学效果预设。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我让学生们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受到美的熏陶,让他们明白,美不仅存在于景物中,更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默默奉献中。通过布置作业的方式,我让学生们把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提高他们的能力。

  《搭石》说课稿2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是小学语文组

  号考生,俗话说,语文是流动的艺术,是文学的精华,今天,我借《搭石》这一课,诚邀各位评委老师与我一起共享语文课堂的魅力。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纵横联系,说教材。

  教材是进行教学的评判凭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与来源。首先,我来谈谈我对教材的讲解。

  《搭石》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是策略单元,本课作为阅读单元的第一课,重在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和基本阅读习惯。本篇课文通过描绘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让搭石的生活场景,赞美了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作为本单元的开山之作,本文可以让学生初步学习到阅读的方法。

  二、依据学情,说目标。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结构,是教师授课的依据和出发点。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为本文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对阅读时所用的方法,学生了解还不够。并且,“搭石”所描绘的生活场景,距离我们现在的生活有所出入,学生在理解课文上也会存在一些困难。因此,我会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并结合学生实际,制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会写“讯,访”等10个字,会写“谴,惰”等7个生字。

  2.学习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回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重点)。

  3.品读作者细致描写的典型事例,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难点)

  三、层层深入,说过程。

  下面我着重介绍我本次说课的重点环节,我力求层层深入,体现教学过程。为此,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板块进行:

  第一板块: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上课伊始,我会带领同学们做一个小游戏,我出示PPT上本课的词语,然后跳转空白页,为学生记住了几个词语,并上墨柄写出这些词语,学生写完后,我会说这是测试大家阅读中记忆的速度,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如何阅读,请大家打开课本《搭石》这一课。

  这样的导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第二板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我会进行一个小活动,大家比赛默读课文,看谁用时最少,了解的内容最多,有同学说他用了2分钟,读完后是记得最后背老人过搭石的部分;还有同学说他用了三分半钟,了解到什么叫搭石,也有同学说用了5分钟,除开前面同学说的这些,他还看到了这里的乡亲们,无私奉献,乐于助人。

  然后我会问同学们如何才能做到两全其美,既能用时少又能了解更多的内容呢?请大家自主合作,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和方法。有同学说他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词,就跳过去,接着读(板书:跳转);也有同学说他在读的时候碰到不了解的句子和词语,就没有管它,就直接往下读(板书:不回读),还有的同学发现在阅读的过程中,集中注意力可以有效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板书:集中注意力)

  在这一环节中,我引导学生自己阅读,交流阅读心得和方法,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地位。

  第三板块:细读课文,重点感悟。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

  首先,我会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法,让同学们思考大屏幕上的问题:读完文本后,你印象最深的画面是什么?从这些画面里你能体会到什么?我预设学生找到修搭石的画面,“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面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从“无论,只要,一定,直到”

  这几个词中我看到这里的乡亲们默默无闻,无

  私奉献的品质。也有同学说印象最深的是背老人过搭石的画面。“假如遇到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俯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事”从“总要,俯下身子,理所当然”

  可以看出,这里的乡亲们尊老和助人为乐。

  还有学生说印象最深的是走搭石的画面,“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荡漾,人影洋洋,给人画一般的美感”。这里从走搭石的动作和声音描写走搭石的场景,给人一种和谐的画面美和动听的音乐美,体现乡亲们之间和谐,和善的品质。

  这一环节,我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通过找关键句子分析乡亲之间的情感,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至此,我的教学重难点的解决以水到渠成,我的课堂也将接近尾声,我也即将进入第四板块。

  第四板块:总结梳理,布置作业。

  我会让学生说说本节课有什么收获,有的学生会说学会了提高阅读的方法,有的学生会说体会到了无私奉献,互帮互助的美好品质。我将布置今天的作业: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发挥想象,画出搭石。

  四、对照板书,做梳理。

  搭石

  跳转

  不回读

  提高阅读速度

  集中注意力

  请各位评委老师观看黑板上的板书,俗话说:板书是一节课浓缩的精华,我的板书紧紧围绕课题,从三个方面展示了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整个板书简洁明了,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

  纵观我整个教学设计,我觉得我最大的亮点在于就是在本次教学中,我仅仅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让学生自主研读,很好地落实了语文要素,以上就是我本次收获的主要内容,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倾听!

  《搭石》说课稿3尊敬的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主题是“走搭石,品乡情”,我将以《搭石》一课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纵横联系,说教材

  我认为说课是一种多维的对话过程,作为教师,首先要弄清楚作者和编者写编这篇文章的目的和意图。《搭石》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是一个策略单元,不是教课文,而是借课文教学生阅读的策略。本文通过修搭石、走搭石和被老人过搭石展现了作者家乡乡亲之间互帮互助的美好品质,作为本单元的开山之作,本文可以让学生初步学习到阅读的方法。

  二、依据学情,说目标

  优秀的教师善于引导和鼓励学生,让学生自由的呼吸,让他们做课堂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五年级的学生求知欲强,已经具有了独立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但他们的阅读速度较慢,因此我会让他们反复阅读,指导他们找到阅读方法。基于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

  会认写“汛”“挽”等字,会读“汛期”“山洪”等词语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重点)

  4.

  体会乡亲之间互帮互助、无私奉献的品质。(难点)

  三、层层深入,说过程

  接下来我将重点说说我的教学过程。为了能够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板块:

  第一板块: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之前我们先做一个小游戏:教师出示PPT上本课的词语,然后跳转空白页,问学生记住了几个词语,并上黑板写出这些词语。学生写完后,我会说这是测试大家阅读和记忆的速度,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如何阅读,请大家打开课本齐读文题——搭石。(板书文题)

  这样设计导入,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

  第二板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我会进行一个小活动,大家比赛默读本文,看谁用时最少,了解的内容最多。有同学说他用了2分钟,读完后只记得最后面被老人过搭石的部;还有同学说他用了3分半,了解了什么叫搭石,怎么过搭石和背老人过搭石;也有同学说,他用了5分钟,除开前面同学说的这些,他还看到了这里的乡亲们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然后我会接着问学生,如何才能做到两全其美,既能用时少又能了解更多的内容?请大家自主合作,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和方法。有同学说他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就跳过去,接着读(板书跳读);也有同学说他在读的时候碰到不了解的句子和词语也不过多纠结,反复阅读,而是接着往下读(板

  书不会读);还有的同学说他发现在阅读的过程中集中注意力可以有效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板书集中注意力)

  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自己阅读,交流阅读心得和方法,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地位。

  第三板块:精读课文,重点感悟

  这一环节我会采用合作探究法和品词析句法。我会问学生在读完本文后,你印象最深的画面是什么?从这些画面里能体会到乡亲之间什么样的品质呢?有同学回答:我影响最深的是修搭石的画面,“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从无论、只要、一定,直到这几个词我看到这里的乡亲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品质。也有同学回答:我印象最深的是背老人过搭石的画面,“假如遇到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俯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事”,从总要、俯下身子、理所当然我看到这里的乡亲尊老和助人为乐的品质。还有的学生回答说:我印象最深的是走搭石的画面,“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哒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这里从走搭石的动作和声音描写走搭石的时候给人一种和谐的画面美和动听的音乐美,也能看出乡亲之间和谐、和善的品质。

  这一环节我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通过找关键词句分析乡亲之间的情感,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

  教学至此,课堂已接近尾声,我也即将进入到第四板块:总结梳理,布置作业

  我会先让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有的学生说我收获了这个地方独特的风俗之美,也有的学生说我学会了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还有的同学说我体会到了无私奉献、互帮互助的美好品质。当然,一堂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活动的结束,为了达到“课堂有限,而意无限”的效果,我将布置今天的作业: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发挥想象画出搭石。

  三、对照板书,说梳理

  请各位评委老师看看黑板上的板书,我的板书紧紧围绕着课题,从三个方面向学生展示了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整个板书简单明了,一目了然。

  搭石

  跳读

  不会读

  提高阅读速度策略

  集中注意力

  纵观我的整个教学设计,我觉得我最大的亮点就是在本次教学中,我紧紧围绕着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让学生自主研读,自主交流,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全部内容,非常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耐心倾听。辛苦你们了,谢谢

  大家!

篇二:五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说课稿第1篇】

  《山居秋暝》说课稿

  一、说教材

  《山居秋暝》是部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诗。诗中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鱼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诗人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这首诗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于诗情画意当中寄托着诗人的高洁情怀和乐于归隐的情趣。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这首诗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正确、流利、有节奏的朗读古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初步体会诗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读出古诗的韵味。

  3、通过朗读古诗,体会作者透过语言文字表达的高洁情怀与乐于归隐的情趣。

  三、说教法学法

  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针对五年级学生的学情,下面,我把教法学法融合在一起谈谈本课的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法

  教学本首诗,我通过音乐渲染情境,导语创设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多种手段,创设各种学生乐于接受,并能享受其间的情境,能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体会诗人高洁情怀与乐于归隐的情趣。

  2、读悟教学法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品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感悟。

  四、说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五大教学板块: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对于诗歌,学生们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我以猜图引入古诗,从题目入手,了解古诗总体写了什么。这样简洁明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2、初读古诗——感知画中诗:

  这个环节我准备分三步:第一步读准:通过自由读、指名读的形式指导学生把诗读准确、读好停顿;第二步读通:通过同桌合作,用自己的话说说你读懂了哪句话?解疑惑;第三步读畅:结合插图,想象画面,配乐朗读,进而读出诗的韵味,3、细细品读——品诗中画:

  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诗中写景部分,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描绘

  的五幅优美的画面,再引导学生在情境朗读中感悟诗的韵味。

  4、品诗眼——悟诗情

  抓住“可留”二字,来体会诗人高洁情怀与乐于归隐的情趣。

  5、拓展延伸:此环节分两步走:第一步对比阅读:体会两首诗在写景上的共同点。第二步欣赏:吟唱《山居秋暝》,让学生感受中国诗词的优美,传承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

  6、布置作业:

  背一背,唱一唱《山居秋暝》,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的画面,选择其中一幅来写,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说课稿第2篇】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山居秋暝》,下面我将从七个方面谈谈我对这篇课文的理解、设计及其依据。

  一、说教材和学情

  说教材

  《山居秋暝》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近体诗六首中的第一首。近体诗定型于唐代,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包括律诗、绝句和排律几种。这种新诗体的出现,给诗人们驰骋才力、抒发性灵开辟了新的途径,也大大地拓宽了诗的题材。本单元是唐诗宋词单元,包括唐诗和宋词,根据新课标要求,目的是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

  的语文素养。具体表现在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诗歌语言,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它的意境,学会用现代的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山居秋暝这首五言律诗,是唐代近体诗的代表作之一,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说学情

  由于时代的关系和个人生活阅历的不同等原因,学生会觉得古代的诗词晦涩难懂,难以理解。针对这种情况,我会引导学生知人论世,从诗眼入手,丛重点词语探入,疏通文句,解读意象,探究意境,了解诗的内容,然后进一步分析诗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看它是如何使思想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根据这一要求,结合课文的特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朗读课文,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近体诗特点。这一目标注重帮助学生完善诗歌知识的结构。树立整体意识。2能力目标:师生互动,培养学生欣赏诗歌语言美,意境美的能力。诗是语言的艺术,能力目标则是根据诗歌高度凝练浓缩的文体特点而采用的鉴赏方式,有利于学生入情入境的感受诗人带给我们的恬淡宁静画面美和意境美。3.情感与价值目标:探究讨论,引导学生感悟诗人高尚情操和高洁志趣。古语云,诗言志。这一目标旨在深层挖掘诗歌含义,达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这也符合了新课标中感受。鉴

  赏的课程目标要求。

  这三个目标,坏坏相扣,层层递进,具有启发性,重在打破讲读二元垄断,构建互动阅读理念,同时也体现了新课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意象是诗歌的突破口,意境是诗歌的灵魂,诗人写诗需要意境的创造,教人学诗更需要挖掘诗作的这种意境。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把握这首诗,我将重点定为:把握诗歌特点,解读意象,探究意境。难点定为1,领悟作者情感。2,掌握情景交融,动静结合的表达技巧。符合了新课标中诗词教学要以培养学生鉴赏诗词能力,理解诗词内容为主的理念。

  四、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将教法分为:美读式教学、互动启发式教学、讨论探究式教学。重视师生互动,循循善诱,环环相扣,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引发心灵上的共鸣,感受精神上的陶冶,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郭沫若曾说,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学生的主

  体地位在新课标中得到进一步重视和强化,因此,我将学法分为:1、朗读品味。2.自主学习。3师生交流。4、合作探究。

  五、说教学过程

  掌握了古代诗歌的发展概况,分清了古代诗歌的体裁类别,理解了古代诗歌的主要表现手法,对于古代诗歌的教学设计是必要的。下面,我将结合新课标要求谈谈我的教学思路和设计——

  1,根据诗歌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的三美原则,我将教学思路分为:

  品味诗歌,整体感受。

  解读意象,疏通诗意。

  探究意境,展开联想。

  领悟情感,对话心灵。

  从美不美,为什么美,美在哪里的角度引导学生去鉴赏这首诗歌。把握作者淡泊名利,归隐山水的高洁追求。

  2,导入

  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恰当的提出问题和巧妙的引导学生作答。伟大的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此,我将通过提问的方法,与学生互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3,题解

  孟子说,知人论世,让学生从背景了解主题。背景包括诗歌体裁,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活背景及其创作背景。了解这样的背景知识,有助于缩减学生和诗人之间的情感距离,填补由于语言表达形

  式的限制而形成的许多空白,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4,整体感知、(1)通过朗读与背诵,感知诗的音调美和诗中的特定氛围;

  (2)在熟读的基础之上,提出

  本首诗整体给你怎样的感觉?引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体验和感受,沉浸到诗人所刨设的意境世界,进而感受诗人所建构的情感世界,达到“与作者心灵相通”的共鸣境界。

  5,具体赏析、(1)从诗眼观测感情。目的是提挈全篇,观测诗歌的主旨。我将通过老师提问学生作答的方式提问,如何明确诗眼为空,突出了本首诗的空灵之感。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诗歌用意。

  (2)孔子语,“立象以尽意”,阅读理解则应该通过意象领会其情意。从诗歌的意象(诗人意中之象)所构建的总体氛围中,把握它所要暗示的东西。这是本首诗的教学重点,我将从动景和静景两方面解读意象,明确各个景物暗含的意境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3)赏析重点诗句。我将通过老师提问,师生共同探讨那些词,那些句子用的妙,为什么妙,妙在何处,在交流讨论的环境下,明确诗中的诗句的含义。找出句中倒装,反衬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分析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意境,突出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4)精炼字词。诗歌是高度凝炼的语言艺术,一些精美的词语是作者创作过程中的“妙语”,这些词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意蕴,具有惊人的表现力。我将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词句替换法,探究一些重点词句能否被替换,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更深层的品味诗歌语言,理解

  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这为接下来的突破难点起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5)鉴赏语言的艺术技巧。华兹华斯曾说,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把握诗歌的技术技巧,这是本篇课文的难点。我将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概括为动静结合,情景交融。通过意象的动静分析,以动衬静,更加突出意境的空灵清幽,自然而然的引出了尾联,流露出诗人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愿再回官场的强烈愿望,体现了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六、说拓展训练及其作业

  根据新课标应用。拓展这一要求。学生应该对自然,社会,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因此,在学完这首诗后,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学完这首诗,试想一下,王维所描述的山林是九寨沟,你愿意一个人隐居在那处寂静清幽的山林之中吗?说说你们的理由。

  布置作业

  1,背诵

  2,任选一联扩写成一幅画的小作文

  这符合了新课标要求学生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的要求。为学生的个性、创意提供了发挥的空间。

  七

  、说板书设计

  我的设计简明扼要,具有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特点,饱含了教学的重难点,便于学生掌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说课稿第3篇】

  《山居秋暝》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

  开场白: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面试小学语文的4号考生,我抽到的试讲题目是《山居秋暝》,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一、导入

  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师:同学们,我国自古以来就是诗歌的国度,千百年来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其中不乏描写田园景色的诗句,你们都知道哪些呢?

  师:你说“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师:这是杜牧《江南春》中的诗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明媚的江南春景图,请坐。

  师:你也有想说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嗯,你摇头晃脑读诗的样子活像一个小诗人。

  师:在大家的分享中,老师的眼前也仿佛浮现了春天的乡村百花齐放,莺歌燕舞的景象,在诗人的笔下,春天如画般美丽,那么你们想不想知道,山中的秋天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维的《山居秋暝》。

  二、初读

  师:来,齐读课题,谁来说说秋暝是什么意思?

  师:你的眼神最闪亮,你来说说看。

  师:你发现暝有一个日字旁,所以猜想它和太阳有关。秋暝说的就是秋天的傍晚。

  师:你真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孩子,利用偏旁的确是一个理解字词的好办法,那你能再来说说诗题的意思吗?

  师:没错,就是诗人在山中居住时所看到的秋天傍晚时的景色。请坐。

  师:理解了诗题,现在谁再来分享下你对诗人王维的了解?

  师:你已经迫不及待了,快站起来吧

  师:王维,字摩诘,人称“诗佛”,是我国唐代著名的田园诗人。

  师:你的文学储备真丰富,不愧是我们班的知识小百科,请坐。

  师:接下来,老师给大家播放一段名家范读,在播放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标记上你不认识的生字词,并注意朗读节奏。

  师:好,范读播放完了,现在谁愿意来尝试读一读这首诗?

  师:你的眼神充满自信,就你吧。大家说他读的怎么样?

  师:嗯,声音洪亮,非常的有气势。

  师:哦,老师听到有同学说,如果能够再注意下朗读节奏就更好了。

  师:嗯,就是这一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你试着把它读慢一点再试试看。

  师:嗯,这次就读的非常准确啦,请坐。

  师:现在,老师把大家分成两组男生为一组,女生为一组。我们比赛读一读,看看哪一组读的更好。师:好,女生先来,嗯,声音柔美,老师仿佛都已经感受到山中秋天的美丽了。师:男生再来,哦,丝毫

  不逊色,特别的有气势。

  三、析读

  师:看来朗读已经难不倒大家了,接下来再给大家10分钟时间,请同学们默读古诗,同时前后四人为一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哪些画面?稍后老师找同学来分享,好,开始你们的讨论吧。

  师:时间到,在刚才大家讨论的过程中,老师发现很多同学在书中的空白处,写下了许多闪烁着智慧的文字,下面就让我们来交流读书的体会吧!

  师:第一组同学已经全员举手了,你们要分享的是?

  师:哦,雨后秋山图,你是从那句诗体会到的?

  师:是这一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师:这是诗的首联,读诗要读意境,你能跟老师说说,你读出了什么样的意境吗?

  师:嗯,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一个初秋的夜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

  师:你不仅找的准确,而且描绘的也如此优美,老师的眼前仿佛已经看到了一幅优美的雨后秋山图。

  师:这样的一幅美丽的图画又给全诗创造了一个怎样的环境呢?

  师:嗯,寂静,清新,还有吗?想不起来了,没关系,同桌你来帮他补充下。

  师:没错,就是幽雅。

  师:那么现在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诗,试着读的轻缓一点,读出诗人的淡雅。

  师:第三小组的同学也有想说的,你们读出了什么画面?

  师:是诗的颔联,明月清泉图

  师:这里都写了哪些景物呢?

  师:就是明月、松、清泉、石

  师:这两句诗你是怎么理解的呢,能用自己的话来描绘一下吗?

  师: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流淌。

  师:嗯,你的表达清晰流畅,老师为你点赞。

  师:接下来,我们试着想象一下诗人在这么优美的景色中还会听到什么?

  师:是呀,淙淙的流水声,晚归的鸟鸣声。

  师:听,音乐响起,此时怎能没有我们读诗的声音,来,我们一起读出这种幽静来。

  师:除了雨后秋山图,明月清泉图,诗人还为我们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呢?

  师:第四小组的同学,你们来说说看。

  师:嗯,浣女渔舟图,这里具体写了哪些景物呢?

  师:没错,就是竹林、莲叶、浣女、渔舟

  师:同学们,颈联写的十分的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矛盾呢?

  师:你别光顾着摇头,快说说你的理由吧!

  师:说的真好,写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衬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

  师:果然,众人持柴火焰高,经过大家的合作,我们的收获颇丰啊!都请坐。

  四、品读

  师:同学们,这就是王维笔下的山村风光,那么谁来说说在这首诗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呢?

  师:你说王维的诗写的太美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还有吗?

  师:嗯,这里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师:哦,你还读出了诗人闲淡、舒畅的心情。

  师:真不错,请坐,那么现在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这首诗吧,读出诗人的心境来。

  五、小结作业

  师: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不知不觉又到下课的时间,本节课我们一起跟随诗人走进了山林,欣赏到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旎旖风光,体会到作者闲淡、舒畅的心情。

  师:课下请同学们继续阅读古诗,并完成这样一份作业:将诗中描绘的景色用手中的笔画出来,下节课分享。

  六、板书设计

  结束语:以上就是我试讲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老师

篇三:五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落花生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落花生说课稿第1篇】

  说教材

  1、《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主要记叙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让学生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2、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是这样确立的通过学习:

  (1)体会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含义,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教学目标1:我是根据现在学生的观点,就是现在的学生往往只讲究外表好看,针对这个特点以及课文内容来确立的。

  (2)在学生读完本课的基础上,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道理。教学目标2:我是根据本课的重点训练确立的。

  (3)训练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目标3: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

  通过我对教材的理解,我认为本课的难点在于体会父亲赞美花生

  的话是什么含义,又有什么目的?

  3、说过程

  在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之后,贯穿全文,培养学生根据段意主动思考,归纳主要内容的能力。并体会本课所要讲述的道理。

  (1)层层训练,概括段意

  我是分三个层次训练学生概括段意的。首先,导入新课,我会出一个谜语,让同学们猜猜谜底是什么?“根据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板书:落花生)

  第一层,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些什么事?训练学生概括以下内容:(写过花生收获节时,一家人谈论花生的事情)

  那么课文围绕“花生”又讲了一些什么事情,我会请同学们先试着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我会引导学生概括出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和议花生。

  第二层,再次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然后划分层次,根据前面四个小标题的提示同学们归纳出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并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划分全文的层次。

  第三层,根据学生们的讨论发现有两种划分全文的方法,但都是分为三大段。第一种是第一自然段为一段,第2自然段为一段,第3至15自然段为一段。第二种是第1-2自然段为一段,第3-14自然段为一段,最后一自然段为一段,因为本课详略分明,所以两种分法都算正确。

  我是用第一种的划分方法为同学们讲解的,并请同学们概括出第一种划分的段意:

  第一段的段意是写种花生和收花生。

  第二段的段意是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做好准备。

  第三段的段意是写父亲和我们边吃花生边议论花生,爸爸对花生品格的赞扬,使“我”对普普通通的花生产生了敬佩之心。因为有两种划分的方法,所以我又请同学们概括出第二种划分的段意:

  第一段的段意是写种花生、收花生和尝花生。

  第二段的段意是写“议”花生。

  第三段的段意是写“我受到深刻的教育。”

  (2)分段学习,品味本课。

  根据第一种的划分方法,开始分段学习,默读第一段老师提出疑问: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几个月的时间,课文却只用了几个词一笔带过,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找到这几个词?同学们都找到了是“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收获”。接下来我会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借住字典查出“开辟”和“翻地”分别是什么意思。“居然”在本段中起什么作用?我会引导学生结合前后,以及借往字典的力量了解到“居然”是出乎意料的意思,在这里是表现大家喜悦的心情。为了加强同学们对居然的理解,我会让同学们用“居然”一词造几个句子,目的是训练同学们劳力结合。

  请同学们齐读第二大段,并思考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根据段意得出是讲收获节的事。

  我的重点段会放在第三大段来学习,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这一大段,读完之后,我会请同学们先口头说说姐弟们说到了花生的哪些好处?并用主要的词语进行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得出了,味美、可以榨油、便宜、大家都喜欢吃,姐弟们议论完之后,再请同学们开动脑筋:父亲议论了几次落花生,又是怎样议论的呢?

  同学们是在第10自然段找到了父亲对花生的第一次议论,通过果实的色彩、样子以及果实的生长位置与花生进行比较,让同学们自己发现花生没有外在的美丽,但它却具有内在的最可贵之处,让同学们学习它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不计较名利,即使是果子成熟了,也无声无息,不急于表露,这种品格的确很可贵。

  同学们又在第12自然段找到了父亲对花生的第二次议论。

  “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这句话从表面看很简单,可学生就产生了疑问:“要像花生?”“那像”桃子、石榴、苹果“不是更好吗?学生很容易就把两者对立起来。

  以现代人的观点看,既外表好看,又有用,当然更好,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外表美毕竟不能与内心美相提并论,更看重的应该是内心美,更看重能实实在在为人民做好事。这里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

  那么,接下来的会清同学们细细品味一下,作者的那句话是从哪里感悟得到的,引导学生作者是紧接着父亲的话往下面说的。由此同学们得出了作者是在听了父亲对花生品格的议论后受到的感悟,我会点出作者是体会到父亲对他们提出的要求,有没有实际的用处,主要

  是指看对人和社会有没有好处以及贡献。

  这样就能正确引导学生理解父亲那段话的含意了。

  接下来我就会请同学们深入领会:“父亲特别指出花生的最可贵之处目的是什么?经过学生的讨论,总结出父亲指出花生的最可贵之处目的是希望孩子们能像花生那样,朴实无华,却很有用,并且从议花生讲到做人,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并重点突出议花生到做人这句话,这种写作手法称为什么写作手法?根据我提出的问题,同学们解答出,并发现这是一篇采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的文章。

  本段还有一个重点是父亲的话是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做人的道理,赞扬了真才实学的人,不求名利,默默无闻,为社会做贡献的人;批判了那些贪图名利,追求表面光彩,不学无术的人。

  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说父亲的话“印”在我心上,实际上是指什么印在我心上。根据上面所学的内容,同学们已经归纳出了是做人的道理印在心上。

  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说说从种花生到收花,经历了几个月的时间,课文却只用了几个词带过,而过花生收获节只是一个晚上的事,但在课文中却占了很大的篇幅,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这样安排又有什么好处?前一个问题是第一大段所留下来放在这里进行比较并作答的,我是让同学们讨论,通过讨论,请同学回答我进行归纳,得出:文章主次,详略是从中心思想出发进行剪裁的,并让同学们体会恰当安排详略,可以使文章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这一伏越,可以把这一方法用到写作文上。

  在充分接触文章后,我是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讨论作者借落花生比喻做怎样的人?在生活中哪些人,也像落花生那样不图虚名,默默地作奉献?同学们根据在生活中的发现得出了清洁工、送报人、修理工等。他们是有用的,是值得我们敬重的。

  接下来就由教师对本课做一个总结:通过联系实际让同学们能认识到自己身边的,在平凡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做贡献的劳动者,就像落花生一样,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也许并不令人羡慕,他们的劳动成果也许并不引人注目,但他们切切实实在为大家服务。就像落花生,不仅不要看不起外表不美,但实际有用的人,而且自己也要甘愿像落花生那样,做普普通通的人,干实实在在的事,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别人带去更多的好处!

  3、教师总结,学习方法

  通过以上的学习方法,主要是要多培养同学们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多多开动脑筋,并不是只限于老师传授,学生接受的关系,五年级属于高年级,更多的时候是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意思,理解课文,而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更深层的理解课文。

  上面就是我说课资料的所有内容,谢谢各位校领导和老师的收听。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落花生说课稿第2篇】

  一、说教材。

  今日我要说的这篇课文《落花生》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主题课文,这是一篇优美的叙事散文,他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

  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课文借物喻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他能使孩子从落花生的品格中受到人格和价值观教育,使孩子终生受益。

  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我把这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以下几方面: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

  2、认字8个,写字6个,理解“居然”、“收获”、“羡慕”、“体面”等词语。继续练习点画重点词句。

  3、分主角朗读,背诵自我喜欢的段落。

  4、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以“落花生,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话。

  重点难点有两方面:

  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

  2、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以“落花生,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话。

  这篇课文,我打算分两个课时来完成,那里我说一个课时。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明确告诉我们,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教学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

  为了从根本上实现这一转变,我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把父亲所说的这几句话作为学习该文的突破口,深入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从而抓住课文的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资料,领会全文思想感情。基本思路是:设疑导入,激发阅读兴趣――发挥主体,让学生自主读书―激励质疑问难,引导读中感悟,―当堂组织辩论,鼓励各抒己见――设计扩展活动,实现知识迁移。

  这课的教学,我采用切入式的教学方法,具体方法是这样的:

  1、指名朗读第一段,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说说“居然”“收获”是什么意思?“居然”在本段中起什么作用?

  2.教师小结:一片荒地,在我们几个小孩子的呵护下,在不经意间,竟然长出花生!这是一件多么令人兴奋的事。请学生各自朗读这一段,读出惊喜之情。

  一开始就直接切入重点段。在这篇课文里,著名作家许地山先生会从花生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在重点段的教学上,我采用的是八字教学法:读读、讲讲、议议、练练。那里,我根据自身讲课的特点,给他们调换了顺序。

  第一步,读读,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教师巡视,个别辅导,比如:生字词读不准音,不理解的句子等,能够让学生分主角读,自由结合读。

  第二步:议议,学生自由组合成四人小组,讨论各自得到的启示以及自我对这个启示的想法和看法。

  第三步:讲讲,对自我的小组成员,结合生活实际讲一讲自我对

  启示的感受(能够举出生活中具有落花生精神的物和人,如:蜡烛、清洁工),感悟诚实做人,做有用的人的重要性;

  第四步:练练,在那里,教师能够将父亲说的富有哲理的那段话制成课件,展示出来,让孩子们反复阅读,到达背诵的目的。

  为了更好地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学完课文后举行“实话实说”辩论会。并紧紧围绕辩论题“在现代社会,你想做落花生那样的人,还是想做苹果那样的人为什么”先让各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实话实说。之后请想做落花生那样的人上台,想做苹果那样的人坐在下头,分成两个阵营展开辩论,教师当主持人。来理解和体会做人的道理,使学生受到教育

  为了更好地突破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本课的教学设计两处使用了多媒体:其一是导入新课时,使用多媒体显示花生的生长过程,让学生直观了解落花生的由来;其二是理解父亲介绍落花生特点的两段话时,多媒体出示这两段话,既向学生提示了学习的重点,又方便了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这两段话的意思和指导朗读,真正发挥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

  三、说学法。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根据这一理念,教学时我采用开放式教学和情景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组织教学。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经过设疑、小组讨论汇报、朗读比赛、辩论会、读写结合、拓展活动等多种形式,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创造一种声、色、形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进取倡导学生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经过自读自悟、质疑讨论、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全面参与到探究过程中,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人人参与,覆盖面广,到达了大面积训练的目的。实现教学中多边活动的教学思想及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多样化,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四、说教学流程。

  (一)设疑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1、师问:同学们,此刻教师带来了什么?学生:花生!你们吃过花生吗?喜欢吃吗?有谁明白花生的生长过程?它为什么又叫落花生呢?带着这些问题去揭示课题,我期望经过这种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的进取性。

  2、多媒体出示花生的生长过程,让学生直观了解落花生的由来。

  (二)发挥主体,让学生自主读书。

  1、初读课文(用学生自读、同桌互读、指名读等形式)

  2、检查本文的生字词,如“榨油”、“居然”“便宜”、“爱慕”、“体面”、“吩咐”、“分辨”等词语。

  3、整体感知,让学生了解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一些什么事?指名学生说,教师板书: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

  4、学生自由选择学习资料。在学生明确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这几部分资料后,教师提出几个问题:本单元主题是“收获”,在这篇课文里,著名作家许地山先生会从花生中得到什么收获呢?“在这几部分资料中,你最喜欢读

  哪个部分,为什么?”让学生自选资料,学习体会。重视学生个体的有效参与,让每个学生学会应对陌生领域,自已去搜集,筛选资料,寻求答案。

  (三)激励质疑问难,引导读中感悟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在学生汇报自学所得后,我相机引导学生就词、就句、就段进行质疑问难。

  1、鼓励学生质疑:同学们,学习最可贵的是要能发现问题,发现小问题会有小提高,发现大问题会有大提高。下头教师要看同学们能不能发现问题。请拿出笔来,把你发现问题的地方全都标上记号。这样,便会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本事。

  2、组织学生质疑。

  3、学生质疑后抓住重点学习课文。

  (1)多媒体出示父亲介绍落花生特点的两段话。

  (2)让学生理解父亲说的话,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情”。要求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先自我读,自我学,之后把自已读懂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最终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团体交流。

  (3)指导朗读:先让学生找出花生与苹果、石榴的不一样点,画出比较的词句,然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经过自由读、指名读、推荐读、男女赛读、分主角读、小组读、评读等不一样形式的读,以读为本,以读悟情。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落花生说课稿第3篇】

  一、教材分析

  课文《落花生》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课,课文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要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由此升华到要做有用的人的深刻道理。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种→收→吃→议四个部分,详略安排得当,更好地突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教学目标

  小学的学生们已经学习和积累了大量的字词句,具备了一定的思维和阅读能力,对生活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思想也开始逐步走向成熟。基于对教材和学生们特点的的认知,根据课标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如下三个方面:

  1、知识和能力

  了解作者“居然”一词的感情并会造句,在学习过程中了解花生的生长过程。

  2、过程与方法

  分清课文主次,体会详略得当的好处,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

  依据本单元及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把本节的教学重点设定为:

  教学重点:

  由表及里,从花生的生长过程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所说的话的含义,从中体会做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表达上的详略分明,以及如何通过花生的品格悟出做人的道理。

  四、教法学法

  正确的教材处理是教学成功的基础,而科学的选择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由于每个学生们原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生活经验都不尽相同,我将采用自主探究法、朗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三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们在学习中展现个性,培养个性,塑造个性。

  为了让每个学生们在学习中积累知识,获得学习能力和情感认知,我将本课的学法定为质疑法、比较法、小组合作法

  五、教学过程

  良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完成,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学生们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定为两个课时,今天,我着重说的是第二课时的四个步骤:

  1、复习检查,探究新知

  首先我会提问:为什么课文中用了“居然"一词?由于学生们已经学习过,很容易可以归纳为:1:写出了种花生的结果2:丰收时

  大家出乎意料的高兴心情。这样学生们不仅能够在归纳总结的过程中知道了“居然”一词的意思,而且能够锻炼自己的口语能力。然后我会随机挑选两名同学用“居然”一词造句。对于上节课留下的另外一个作业——自己观察花生的生长过程,我会出示幻灯片,然后让同学们把自己的实践结果与进行比较,总结出花生“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的特性,由此激发学生们探究新知的兴趣,这样一来,也不会使课堂显得过于沉闷,引出了课文《落花生》一课。

  2、朗读课文,体会特点

  在这个过程中,我先让学生们自由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思考“文章是按照怎样的写作顺序来写的?”。在学生们与文本进行了充分的接触之后,会有所感悟,同时会有所疑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所以在自由读课文之后,小组之间进行读书交流,再推荐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学生们的回答可能多种多样,比如有些同学可能回答“是按照种——收——吃——议的发展顺序来写的”,有的也可能回答“是按照从种到吃的时间顺序来写的”等等。(板书:课文结构:种—收—吃—议)作为老师,在此过程中可以允许学生们多种答案的出现,同时要对学生们的一些答案进行肯定和鼓励。

  接下来可采用计时法来看本文的详略——由老师朗读,分别找四个计时员,对“种——收——吃——议”四个部分进行计时,从朗读的时间上进行直接感受。

  课文略写的是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详写的是议花生。再通过小组讨论,从文本的写作意图、中心思想等方面理解这样详略安排

  的好处,直观、形象、而且学生们乐于接受。在学生们易理解、乐接受的基础上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3、延伸课文,探究品性

  分小组选代表,以课本剧的形式把课文《落花生》一课有感情地读出来,再通过“朗读代表我的心”的游戏进行本课重点的品读,即通过小组齐读、男女生读、默读等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课文中父亲所说的话,然后挑选一名学生们把自己觉得父亲的话中最能表现出花生品质的话读出来,其他同学认真听,猜猜这位同学想突出哪个词,谁猜对了,就有机会谈自己的体会。这样一来,大大地提高了学生们读书的兴趣,而且给学生们一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培养学生们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好机会,由此一来,本课的重点也就凸现出来。

  在此基础上,我向学生们提出问题“父亲把花生与桃子、苹果、石榴进行对比,能够体现出花生的什么品质?”学生们由此问题通过对比和讨论来加深理解,在交流的过程中我进行点拨。结合本课,再通过一些小故事,让学生们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然后由学生们讲此类故事,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体会此类写作手法的好处。(板书:写作手法:详略得当,借物喻人)整个过程中要求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允许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用不同的方式表述自己的见解,激发学生们的教学改革思维,实现文本开放,同时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突破了本课的重点。

  4、读中辩论,升华主题

  道理越辩越明,我会采用电视《实话实说》栏目的方法进行辩论,要求学生们说实话,辩论的内容为“在当今社会中,你是想做落花生这样的人,还是想做苹果、石榴这样的人?为什么?”

  学生们在进行小型辩论赛中,第一轮讲述各自的优点,第二轮讲述对方的缺点。只有通过辩论,才能更好地突出本节课的中心思想,(板书:中心思想:像花生一样做一个默默奉献的人)让本篇课文带有时代的印记,教出新意,更有利于对学生们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六、板书设计

  板书是反映课文内容的一面镜子,是再现作品场面的屏幕,是教学内容的浓缩,本课我将板书设计如下:

  落花生

  课文结构:种—收—吃—议

  写作手法:详略得当,借物喻人

  中心思想:像花生一样做一个默

  默奉献的人

  将板书设计如此,更好的突出了本堂课的精华。

  我的说课到此完毕,谢谢各位领导、评委老师的指导!

篇四:五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山居秋暝》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王维的《山居秋暝》及其教学设计的分析。

  一、说教材

  《山居秋暝》是部编版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的《近体诗六首》中的一首,教材把它列为讲读课文。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集中进行诗文鉴赏,把握意境,体会作者感情。从而培养学生感知、品评文学作品的能力以及良好的诗歌鉴赏能力。

  《山居秋暝》是王维“诗中有画”、动静结合的山水名篇,也是融情于景的典型代表。

  《山居秋暝》的教学是近体诗鉴赏教学的起始课,对后面的诗文教学有着示范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从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出发,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我确立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近体诗的常识及体例(如节拍、对仗、押韵等)。

  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掌握诗人的精湛构思和独特风格。

  2、能力目标: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感受其意境美。

  3、情感目标:感受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精神。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所设置了如下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特色和动静结合、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感受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以及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法

  本课的教法我主要使用讲授法、诵读法、提问法。

  讲授法:运用简明、准确而又生动的语言讲述作者以及近体诗的基本常识。培养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在教学中我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首先播放朗诵带,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其次运用个读和齐读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诗味,欣赏、领悟诗的优美语言和优美意境。

  提问法:通过提问法能够使学生发挥主动性,更好的把握诗歌。

  五、说学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因此,我认为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所以我设定了如下的学法:1、诵读法。2、联想想象法。3、问题探究法。通过这三种学法,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设定是根据“感受—理解—应用”的阅读规律,从学生的感受入手,抓住主要内容,组织教学。整个程序分为五个步骤进行,这五个步骤环环相

  扣循序渐进,其间在穿插图画等信息手段,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使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

  (一)导入新课

  首先让同学们回忆以前学的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以及苏轼的评价引出课题和作者,并对近体诗进行简单的讲解。这样导入帮助学生回忆以前的知识,提高语文积累。然后顺利过渡到整体感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首先请同学们听我朗诵:要求边听边注意把握诗歌节奏和感情基调,初步了解诗文的大意以及感受诗的意蕴之美,训练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对语言文字的分析能力。

  2、其次学生诵读:请学生模仿读。全班听读,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针对学生易错字音,借助多媒体进行正音教学。

  3、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齐读形式品味诗的语音之美,初步感知教材。

  (三)再读课文,把握文意

  通过我分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个宾语前置句,以及“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疑难句式,串讲诗文大意。这样的设置是使学生读懂诗文,把握诗文大意。

  (四)精读课文,领悟内涵

  在朗读全诗和了解诗文的大意之后,我将和同学们一起来对这篇诗进行研讨学习,主要采用提问式的方法。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由此我设定了如下的几个问题:

  (1)感受整诗,找出诗当中的美丽图画?

  (2)颔联和颈联中写了浣女、渔舟写的十分的热闹,这和作者要创造的空山是否和谐?

  (3)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在这里王维反其意而用之。诗人为什么要反用其意呢?这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表达王维怎样的感情?(这个问题由我重点的进行讲解。突出本文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五)拓展练习

  在对诗文的整体感知和领悟内涵过后,还要让学生活学活用。因此,我布置了这样的课后作业。

  1、熟读背诵《山居秋暝》,仔细品味诗中意境。

  2、找读一些王维的其他诗歌作品。

  这样设置引导学生走出文本,学会诗歌鉴赏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迁移能力。

  附板书设计: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秋雨

  艺术特色

  明月松林

  诗中画(景)

  安逸归隐

  诗中有画

  明月清泉

  ————

  动静结合

  浣洗晚归

  “王孙自可留”(情)

  厌恶官场

  月夜采莲

  为了表现教学流程,我设立了这个板书。这个板书最大的特点就是简洁明了,而通过这个板书设计引导学生整体的把握诗歌脉络,体会整诗融情与景的写作手法,及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好了,我的说课就进行到此,恳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推荐访问:五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上册 五年级 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