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联想教学3篇

时间:2023-05-26 10:30:04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语文教学中联想教学

  

  语文教学中的联想教学

  贺兰四中

  王娟

  摘要

  在语文教学中,联想能力是极为重要的。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过程中都离不开联想。积极主动地运用联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情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关键词

  联想和想象

  语文教学

  阅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常把重点放在对主题的挖掘和对学生品德的教育上,而对联想这一手法的分析和训练比较少。其实,这一环节引导到位的话,会把刚刚步入中学阶段的孩子们带入语文兴趣的大门,会让他们在对语文基础的掌握上获益匪浅。

  所谓“联想”是由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它在初中语文中运用很广泛,其运用的技巧和艺术值得中学生学习和借鉴,尤其是七年级学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文中联想的内容,引导学生掌握有关联想的知识,开发他们富有创造性的联想能力。

  联想给人以自由的翅膀,它不受时空的限制,可把本来相隔久远,相距甚远的事物有机地联系起来。初中课文中有许多运用联想的典范,朱自清在散文《春》中,描写景物时打破时

  间的局限,在描绘春花图时由桃花、杏花、梨花争芳吐艳,联想到秋天果实累累。“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样的联想,既丰富了写景的层次,又开拓了美的境界。如果把丰富的联想和巧妙的比喻联结起来融入描写中,就更能使文章富有文采和艺术魅力。如《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他在描写雪后山景时写到:“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表现了山的秀美动人,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由花衣被吹动进一步联想到肌肤,生动地写出了飘雪的山体那种美丽的丰姿和那飘逸而令人向往的神韵。可见抓住课文中丰富多彩的比喻联想,启发学生广开思路,加强形象化的思维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这一点可通过仿写来进行。如在教《春》时,我训练学生仿写最后三个排比段“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春天像小姑娘……春天像健壮的青年……”经过启发,学生能联想到春天像仙女、像画家,像魔术师,这样就让学生的思维在春天绚丽多姿的景象中徜徉,就能使学生思维活跃,得到美的熏陶。

  联想,不仅能不受时空的限制,让学生得到美的陶冶,且能够帮助作者组织材料,使文章的主旨得到深化和升华。比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是一篇极富哲理性的散文,作者沿着紫藤萝这条线索,由物及人,托物言志.由紫藤萝的遭遇联想到人的遭遇,由花儿自衰到盛联想到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紫藤萝启示作者由个人情感纠葛联想到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大大地丰富了文章的主题。不仅现代文章用这一艺术手段,文言文也不例外,如沈复在《童趣》中把夏蚊成雷联想为群鹤飞舞,以烟喷蚊联想成鹤唳云端,花台草木联想成树林和野兽。通过对童年生活细致观察景物的奇趣的具体描述,充分表现了少年儿童丰富神奇的联想和想象力及稚气烂漫的童趣,可见丰富的联想不仅符合七年级孩子的特点,也使文章有丰富的内涵和新意。

  运用联想,不仅能升华主旨,还能构思全篇,如张锋的科学诗《化石吟》1、2句通过问句形式打开了作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联想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3、4、5、6节是诗的主体部分,具体描写联想的内容,“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是表现作者思路的句子,接下来就是写飞扬的思绪了,“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重现的远古林木多么葱茏,幽雅……”可见整首诗歌的构思都是联想在起作用。再如杏林子的《生命生命》中作者由香瓜子所处环境没有生长条件联想到它的萌芽需要冲破坚硬的外壳,由小飞蛾面临严重威胁时的极力挣扎联想到凡是生命都有求生欲望,由静听心跳联想到两种人生态度。文章就是在这三个联想的基础上引发对生命的三点思考,这些

  联想同时也是文章的写作思路,起了谋篇布局的作用。过后我要求学生运用联想,再举几个类似的例子,表达对文章生命的感悟。第二天我打开作业本一看,有同学举出了小草春风吹又生的例子,有同学举出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例子,有同学举出了天星桥石缝中树根的例子等等。这样结合课文,引导学生运用联想表达自己的感受,既练了笔,又活跃了思维,还收获了一些哲理。

  初中学生正处于心智发展高峰时期,联想和思维活动十分活跃,利用教材中那些联想丰富的例子,不失时机地培养他们的联想思维能力,教会他们怎样运用联想来组织材料,谋篇布局,增长学生的写作知识,丰富学生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联想不仅有以上作用,作者还能借它来表达自己的情怀愿望。任何事物总是有对立面的,运用事物的对立面作对比联想,可以使截然相反的事物形成鲜明对比,如由美想到丑,有善想到恶,由渺小想到崇高,由悲苦想到幸福,由黑暗想到光明,如郭沫若的诗歌《天上的街市》,作者由地上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又由天上的明星联想到地上的街灯,创造了一个充满幻想的、神秘奇丽的美妙境界,作者正是因为不满人间的黑暗,才联想到天上的光明,在诗的第三、四节中,诗人又由天上美丽的街市,珍奇的物品,以及自由的生活,联想到中国民间故事中的牛郎织女,大胆创造,描绘了幸福美满的婚姻,自由安详

  的生活,这些奇特而富有创造性的联想,生动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旧社会封建统治和压迫的不满和反抗,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强烈追求和向往。让学生了解诗中的联想,能使学生体味到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知晓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追求,并起到教育自我的作用。

  另外,特征和本质相似的事物之间容易发生联想,作者也能借助它来表达自己的情怀,如法布尔的科学小品文《绿色蝈蝈》为了表现自己对蝈蝈的喜爱之情,不惜在对蝈蝈的称呼上下功夫,当蝈蝈捕杀蝉时作者联想到“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作者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联想到“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肉时,作者联想到“蝉的屠夫”,由于蝉和狩猎者、囚犯、屠夫特征相似,作者通过不同的联想来变换不同的称呼,不仅使行文灵活,给人深刻的印象,更表现了作者对蝉的喜爱之情,教学时抓住课文中这些联想,对学生进行恰当的点拨和启发,不仅能把握文章脉络。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能让学生积累和学到相关的一些表达艺术和写作技巧。

  初中学生喜欢联想,但缺乏一定的经验。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抓住他们这一阶段的心理特点,在教学活动中适时运用课文中丰富多彩的联想语段,引导学生深刻体会联想的作用和意义,利用形式各异的训练,培养他们联想思维的能力,使他们具有开创思维和创新精神,将来成为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篇二:语文教学中联想教学

  

  浅析语文教学中联想和想象的运用

  作者:赵羊平

  来源:《学周刊·C》2012年第12期

  摘要: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在于以情感人。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就要善于捕捉文章的感情色彩,使学生在文章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而要捕捉这种感情,并把它传达给学生,就要借助联想和想象。在教学中运用好联想和想象,笔者认为有三点好处:化抽象为具体,增强感性认识;化单一形象为丰富形象,以充分挖掘课文的内涵;化难为易,让学生清楚地感受到课文中所描写的某种特殊的境界和感情。

  关键词:语文教学;联想;想象;运用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学科,它的特殊性在于以情感人。别林斯基说:“如果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也就没有诗歌,当然也就没有文学作品了。”散文、诗歌、戏剧、小说这些文学作品都不同程度地带有作者的思想感情。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他的课堂教学之所以有好的效果,原因固然很多,但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用心体会每篇课文的感情,并且在字、词、句、篇的各个教学环节上,把文章的感情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如果仅限于字、词、句、篇知识的单一讲解,孤立地强调基础知识,而忽略了课文的感情因素,那么,基础知识的讲授就显得枯燥乏味,学生也得不到应有的熏陶和感染。这样的讲授往往显得繁琐与零碎,学生不易掌握,课堂教学效果也不显著。长此下去,不仅学生的基础知识学得并不扎实、不牢固,而且思维能力也会受到阻碍,思想感情得不到熏陶,道德修养和行为品质得不到提高,也就不能很好地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体会文章的感情并把这种感情传达给学生呢?一个重要的手段是借助联想和想象。联想,是由某人某事或某一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人、事或者概念。它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也是一种重要的构思方式。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联想也是随时可见的。比如,我们一提到冬天,很多时候就会联想到刺骨的寒风、飞舞的雪花。之所以会这样联想,是因为寒风和雪花都是冬季的自然现象,它们是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的。看到一位慈祥的女教师,往往会想到妈妈,因为她和妈妈一样,都对我们非常关怀、体贴。想象,是一种有目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是利用我们头脑中所存储的已有的信息,构筑新形象的心理活动。比如,当你听到一首优美的乐曲,会想到美丽的草原、蓝蓝的天空。这时你头脑中的形象,就是想象的结果。联想和想象在概念上是有区别的,但在实际写作中往往是交织在一起,共同使用的。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前两句由实有的景象:红日、香炉、紫烟、瀑布,引出相关的景象:挂前川,这可谓是绝妙的联想。后两句,在“飞流直下三千尺”这个感知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思维活动的配合,创造出新的形象:银河落九天,这可谓很好的想象。当然,联想和想象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联想是由一种事物的某一特征想到另一种事物,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

篇三:语文教学中联想教学

  

  联想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联想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是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教学指导领域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联想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从心理学角度讲,联想的活动是人们借助某一已有事物过渡到另一相关事物的心理过程,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思维活动。在语文教学中,架起联想的桥梁,可以活跃思维、拓宽思路,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应怎样运用联想呢?笔者从以下几个细微方面略陈管见:1、字形联想法,课文中的有些字容易被混淆是由于近似字的干扰。这样的字,或形似、或音同、或音近,而字义又往往相关联,倘不辨析清楚,就难免张冠李戴。例:①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②地球上已经历数代沧桑,文明已经历多次兴衰,冰期出现又消失多次。由名中的“泻”应联想到“泄”,让学生理解:“泻”意为很快地流,如“泻药”“一泻千里”;“泄”意为液体、气体排出,如“排泄”“水泄不通”。由名中的“沧”应联想到“苍”,使学生把握:“沧”意为(水)青绿色,如“沧海一粟”“沧海桑田”;“苍”意为青色、灰白色、天,如“苍翠”“苍穹”。2、词语联想法接触到课文中的词语或成语,教师宜适时点拨,让学生联想意思相接近的一些词语或成语,辨析意义,体会细微差别。如:但是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④一部《水浒传》,洋洋洒洒近百万言,作者却并不因为是写长篇就滥用笔墨。⑤令人叹为观止的则是极光的色彩,早已不能用五颜六色去描绘。由④⑤中的“常常”、“滥用”、“叹为观止”可分别联想到“往往”乱用“登峰造极”。体会:“常常”指动作行为重复的次数多,不一定有规律性或推论的性质;“往往”则带有规律性或推论的性质。“滥用”指过多的使用;“乱用”则指胡乱的使用。“叹为观止”只能使用褒义场合,而“登峰造极”则大多在贬义场合使用。3、语句联想法依据教材中的重点语句,稍加变换,体会异同,揣摩虚词意义,把握虚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正确运用。如:⑥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

  人的思想。⑦我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始终没有间断。上两句联想后可通过换位组成新句,揣摩:不但这种方正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这种方正”能领起两个分句,故应放在“不但”前)这个问题对我的探讨,始终没有间断。(出现了主客体颠倒的现象)4、迁移联想法,依据教材中的字词,联想精美诗句,让学生感知诗句内容,揣摩诗句内涵。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字词的理解。例如:⑧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⑨四美具,二难并。由⑧中的“墟”字可联想到陶渊明的诗句“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王维的诗句“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等。⑨中的“四美”可联想汤显祖《牡丹亭》的语段: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教学实践证明,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关键因素,从典型的字词句入手,引导学生加以联想,体会异同,既能使学生积累知识,又能培养他们的分类整合的能力和鉴赏能力。

推荐访问:语文教学中联想教学 语文 联想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