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3篇

时间:2023-06-01 09:55:04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时间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3.2—3.63.9—3.123.16—3.23.23—3.2教学内容

  《古诗三首》(3)《祖父的园子》(2)

  书法展评(1)假期读书交流会(2)

  《月是故乡明》(1)《梅花魂》(1)《口语交际》(1)《习作》(2)课外阅读(2)书法(1)

  《语文园地》(2)《草船借箭》(2)

  《景阳冈》(2)课外阅读(1)书法(1)

  《猴王出世》(1)《红楼春趣》(1)《口语交际》(1)《习作》(2)《语文园地》(2)书法(1)

  《快乐读书吧》(2)《汉字真有趣》(2)

  课外阅读(2)书法(1)

  《我爱你,汉字》(2)

  《古诗三首》(3)

  课外阅读(1)

  《青山处处埋忠骨》(2)《军神》(2)

  课外阅读(2)书法(2)

  《清贫》(1)《习作》(2)

  《语文园地》(2)

  课外阅读(1)

  书法(2)

  《人物描写一组》(2)《刷子李》(2)

  课外阅读(1)书法(1)

  《习作例文》(1)《习作》(2)《自相矛盾》(2)

  课外阅读(2)书法(1)

  《田忌赛马》(2)《跳水》(2)

  课外阅读(2)书法(2)

  《习作》(2)《语文园地》(2)《威尼斯的小艇》(2)

  课外阅读(1)书法(1)

  《牧场之国》(2)《金字塔》(1)《口语交际》(1)《习作》(2)课外阅读(1)书法(1)

  《语文园地》(2)《杨氏之子》(1)《手指》(2)

  课外阅读(2)书法(1)

  《童年的发现》(1)《口语交际》(1)《习作》(2)《语文园地》(2)课外阅读(1)书法(1)

  复习(8)

  备注

  3.30—4.34.6—4.104.13—4.174.20—4.244.27—5.15.4—5.85.11—5.155.18—5.225.25—5.26.1—6.56.8—6.126.15—6.1清明节放假1天

  五一劳动节放假1天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端午节放假一天

  十七

  十八

  十九

  6.22—6.266.28—7.37.6—7.10复习(6)

  复习(8)

  期末考试

  古诗三首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课的三首古诗分别是宋朝诗人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宋朝诗人杨万里的《稚子弄冰》及宋朝诗人雷震的《村晚》。这三首诗都描写了活泼可爱的乡村儿童形象。《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刻画了勤劳的农村孩子形象;《稚子弄冰》描写了村童“脱冰作戏”的场景;《村晚》展示的是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牧童骑牛晚归图。这三首诗文风朴素自然,是千古传诵的佳作。《课程标准》第三学段目标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而学习古诗,重在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看插图补画面,展开想象,展现意境,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及对儿童的喜爱之情。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准备生字词卡片、描写乡村儿童的诗。

  学生准备:搜集三位诗人的资料。搜集一两首跟儿童有关的其他古诗。

  课时安排

  2课时。

  1.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见前面的“课文备课方案”。

  2.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涉及的“学生活动卡”请使用手机扫描封面二维码进行下载。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进入新课

  1.四季美景皆可入诗,宋朝有位诗人就写了一组田园诗,描绘了一年四季的乡村生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一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2.板书诗题,读题释题。

  (1)指名朗读诗题,读准“兴”的读音。“兴”是多音字,在这里读四声。

  (2)出示注释,借助注释理解诗题。

  杂兴: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

  四时:一年四季。

  题目意思:(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产生了许多的感想。

  3.简单介绍诗人。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诗人信息。

  (2)教师补充出示诗人相关资料:范成大,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他是一位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热爱劳动人民的士大夫。他忧国恤民的一贯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选入本课的这首诗是组诗中的第三十一首。

  4.齐读古诗。

  设计意图:通过理解重点字词,逐一突破,使得学生能快速理解古诗题目的意思,从而为下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争取读出古诗的韵律。

  2.借助注释理解古诗。

  (1)同桌交流读,互相纠正对方读音。

  (2)指名读诗,相机正音。

  ①读准“昼”“耘”这两个字的音。

  ②学习多音字“供”,分别用“供”的两个读音进行组词。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③朗读古诗。

  3.教师范读古诗,读出节奏。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4.学生模仿老师的样子,读古诗,读出节奏。

  5.识记生字:昼、耘、桑

  (1)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三个生字的。如,“昼”:旦字头上一把尺。

  编顺口溜、字谜等是识记生字的好方法。

  (2)形近字组词。

  (3)交流书写注意点。

  “昼”上下结构,注意“旦”在“尺”的下面,书写时“旦”不要过大。“尺”一撇一捺要舒展。

  “耘”左右结构,要注意左窄右宽。

  “桑”上下结构,上面三个“又”写得要小,捺变成点。

  (4)学生临写生字各一遍。

  设计意图:虽然高年级识字已经不是教学重点,但是我们仍然要把识字写字落到实处,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写生字,仔细观察,牢记生字特点,掌握书写要点,把字写规范,写正确。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认真听老师朗读时的语音、语调,一边听一边想,古诗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情景,自己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圈出关键字词。

  抓住关键字词可以充分感知这首诗的情趣。2.引导学生交流填空: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写的是()季节的情景。(夏初)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诗可以看出来。(也傍桑阴学种瓜)(提示:这句诗中的“桑阴”表示桑树已经长成,说明这是夏天。)3.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人物:村庄儿女、童孙;村庄儿女白天耘田,夜晚绩麻;童孙在桑树荫下学种瓜;从第二、四句诗可以看出来。)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诗文大意,对于高年级学生可以放手让学生从读入手,借助插图,从诗句的字面意思着眼。

  四、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出示注释:

  昼:白天。

  耘田:在田间除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解:理解,懂得。

  供:从事。

  傍:靠近。

  2.指名尝试归纳全诗大意:村里的男女白天在田间锄草,晚上把麻搓成线。小孩子不懂得耕田织布,也像大人那样,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3.诗的第一、二句写了什么?(村庄儿女辛勤的繁忙的情景。)4.说一说:村庄儿女平时除了诗中提到的劳动,还会忙些什么?(犁田、插秧、积肥、收割……)5.这些村庄儿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勤劳、质朴)6.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句诗,读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赞扬与敬重。

  7.小组学习三、四句。

  (1)自由读句子。

  (2)想象画面,说说孩子们在学种瓜的时候,会说什么,做些什么。

  (3)说说这是一群怎样的孩子。(活泼、可爱、机灵、勤劳)8.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设计意图: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读,能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古诗的意思,再通过想象,使古诗中的画面重现,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总结全诗,布置作业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1.总结:这首诗以朴实的语言描写了农家夏日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还流露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扬之情。

  2.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3.课外延伸:阅读范成大田园组诗中的其他诗。

  设计意图:《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园诗,共60首,描写了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推荐给学生阅读有助于学生对本诗的理解。

  第二课时

  一、诵读古诗,导入新课

  1.齐背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2.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找资料知诗人;读古诗晓节奏;

  读注释明诗意;想画面悟诗情。

  3.导入:上节课,我们通过运用这样的方法了解了《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的诗意,感受到乡村儿童的勤劳质朴。今天,我们就继续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稚子弄冰》和《村晚》。看看在不同的诗人笔下,乡村儿童分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设计意图:高年级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自主阅读能力。因此,老师应该帮助学生提炼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在学习方法的帮助下自主学习,培养自学能力。

  二、自主学习,理解古诗

  (一)学习《稚子弄冰》。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借助注释理解古诗,不理解的字词圈出来,查查字典,或者和同学讨论。

  3.读准“稚”“钲”“磬”“璃”等字的音。注意前两个字都是翘舌音,“磬”是后鼻音,“玻璃”的“璃”读轻声。

  4.借助资料介绍诗人:杨万里,南宋著名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诗人”。他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活泼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不仅有那些吟咏江风山月的写景抒情作品,还有不少抒写爱国情怀的诗篇。

  5.理解诗题:幼小的孩子玩耍冰。

  6.自读古诗,思考:哪些地方让你觉得十分有趣?这首诗中的儿童又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结合诗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出示填空,帮助学生理解:

  这是一群__________的小孩子。从____________看出来。

  7.理解诗句“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1)“脱”“穿取”两个词语让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看到:一早小孩子正忙着把金属盆里的冰取出来,用彩色的丝线穿在冰上把它当成钲来敲。听到:小孩子们闹嚷嚷的声音。)(2)出示“钲”的图片,认识“钲”这种金属打击乐器。

  8.理解诗句“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1)读了这两句诗,你又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看到:小孩子正在拿着冰敲打,就像在奏乐一样。听到:小孩子们的笑声;冰忽然碎掉,就像玉石摔碎的声音;小孩子们的惊呼声、沮丧声……)(2)出示“磬”的图片。了解“磬”是一种用玉或石制作成的打击乐器。

  (3)说说小孩子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一开始的高兴——玩耍时的兴奋——冰碎掉后的沮丧、失望)9.有感情地朗读古诗。10.背诵全诗。

  (二)学习《村晚》。

  1.交流对诗题的理解。(农村晚景。)2.交流对诗人的了解。(雷震,宋朝诗人。生平不详。)3.读读诗句,画出描写景色的诗句,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4.交流理解诗句。

  (1)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①读准“陂”的字音。

  要在朗读中体会儿童心情的变化。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陂:池岸。

  漪:水中的波纹。

  ②理解“浸”。图文对照,感受水面呈暗绿色,水面隐隐约约出现“山衔落日”的倒影。这就是“浸”。

  ③结合课文插图说说这两句诗描述的情景。(池塘堤岸上长满了绿油油的草,池塘里涨满了水。落日西沉,挂在半山腰,好像被山含住了。)④说说乡村的傍晚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仿佛一幅恬静疏淡的山水画。)(2)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①这两句诗中描写的牧童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联系诗句具体谈一谈。

  ②读诗句,说一说看到的是怎样的牧童。(调皮天真、自由自在、怡然自得、悠闲自在……)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想象一下:牧童还会怎么坐着?(想怎么坐就怎么坐。)信口吹:随口吹。

  想象一下:牧童会吹什么呢?(想怎么吹就怎么吹。不成曲调。)5.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感受乡村晚景的恬淡,牧童的活泼。

  设计意图:从字词出发,以“趣”为着眼点,关注诗句中儿童的生活,想象有趣的画面和灵动的声音,感受儿童的心理,从中品味儿童生活的快乐。再通过指导,让学生去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和儿童形象,进而理解诗意。

  三、重点指导,识字写字

  1.引导观察生字“稚、漪”,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2.指导书写“晓”,强调注意点: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3.学生描红临写。

  4.师生反馈点评。

  设计意图:认认真真写字是小学课堂中必须要坚持的一项基本任务。我们在课上要给予学生观察、描红、临写的时间,让学生识准字,写好字。

  四、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1.复习两首古诗,背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要将三首诗中的儿童形象进行对比,感悟古诗的语言魅力。

  2.说说本课的三首古诗分别写了哪几个儿童形象。

  3.布置作业:

  (1)搜集和儿童相关的古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2)读诗句,想画面,根据诗句内容,展开想象,选择一首改写成短文。

  设计意图:联系课文内容,发挥学生的想象,进行改写练习,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又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这三首古诗的时候,我努力引导学生感受到学习每首古诗的过程,就是愉悦的文化之旅。

  1.读中有悟,在朗读中与文本对话,体会情感。

  古诗需要通过朗读来感知节奏,来理解大意,来感悟情感。我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从读正确、读流利,到读出感觉。在朗读中想象画面,想象《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中儿童忙着学种瓜的勤劳,想象《稚子弄冰》中孩子玩冰时的调皮,想象《村晚》那水墨画一般的乡村晚景,想象牧童的自由自在,活泼可爱。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热爱乡村,喜爱儿童的情感。

  2.读中有思,图文对照,品味意境。

  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关键字眼,如《稚子弄冰》中的“脱”来感悟儿童形象。我指点学生逐渐感悟,结合古诗内容,想象诗中的情趣,体会儿童的天真可爱。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祖父的园子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文选自作家萧红的作品《呼兰河传》。在文中,萧红记叙了在祖父的庇护下在园中自由自在、快乐逍遥的美好的童年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及对祖父的深深怀念之情。本课语言生动,充满童趣,同时也充满诗意。本教案以“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这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积累语言、发展语言、运用语言,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作者语言的特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本课课件、准备生字词卡片。

  2.萧红及其作品《呼兰河传》的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阅读《呼兰河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认识作者,导入新课

  1.导入:同学们,有一位作家被大文豪鲁迅称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你知道她是谁吗?(萧红)2.学生展示课前资料,交流自己了解到的萧红的资料。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出示《呼兰河传》,简单介绍。

  5.引导学生质疑:这是个怎样的园子?萧红为什么对这个园子念念不忘?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伊始借助鲁迅对萧红的评价,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学习词语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1)一边读一边圈出生字,借助拼音把生字读准确,不理解的词语做标记。

  (2)把课文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标上自然段的序号。

  (3)小组合作识记生字:①朗读生字,相互正音;②交流识记生字的好方法。

  (4)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词语:

  每一条是一种类别,教学的时候,要注意哟。

  ①蜜蜂

  蝴蝶

  蜻蜓

  蚂蚱

  蚯蚓

  蚌

  ②小白菜

  谷穗

  倭瓜

  黄瓜

  樱桃

  ③拔草

  铲地

  下种

  栽花

  ④戴着草帽

  拴着一条腿

  嗡嗡地飞着

  ⑤胖乎乎

  圆滚滚

  明晃晃

  蓝悠悠

  毛嘟嘟

  (2)指名分词条读,强调个别字的读音,要注意读准翘舌音和后鼻音。

  (3)读好叠词。

  (4)小老师领读,学生齐读,读准字音。

  (5)引导学生说说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课文中的生字。如,加一加识记“逛、拴、啃、嘟、倭、啰、锄、樱”;熟字换偏旁法识记“拔—跋”“割—瞎”;部首归类法识记“蚌、蝴、蚂、蚱”;形近字比较法识记“樱、瓢”。

  (6)写好字。

  ①观察生字,重点指导“拔、割、承、逛”,“承”的笔顺要注意,先中间,后两边。

  ②练写生字。

  设计意图: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自学字词,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识字方法,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生字的识记。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默读课文并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分别找出相关段落。

  2.根据内容进行分段。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园子里的昆虫和树。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二部分(第4~14自然段):“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栽花、拔草、种小白菜、铲地、浇水,表现了“我”的童年生活的自由自在。

  第三部分(第15、16自然段):写园子里的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

  第四部分(第17~19自然段):写“我”在园子里快乐地玩耍,累了就找个地方睡着了。

  设计意图:领会课文主要内容,根据梳理的事件进行分段,从而理清脉络,为下面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打好基础。

  四、走进园子,感受生机

  1.出示词语:蜜蜂

  蝴蝶

  蜻蜓

  蚂蚱

  (1)读读描写这些昆虫的语句,说说它们给你怎样的印象。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

  (2)交流:

  ①昆虫种类多,很好看。有白、黄、大红色的蝴蝶;有金色的蜻蜓;有绿色的蚂蚱。

  ②昆虫很可爱。

  ③整个园子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活力。

  (3)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

  这一部分的文字优美动人,在朗读的时候配上音乐就更好了!

  2.出示词语:樱桃树

  李子树

  大榆树

  (1)读读描写这几棵树的语句,说说它们给你怎样的印象。

  (2)出示相关语句:

  句子一:到我有记忆的时候,园子里就只有一棵樱桃树、一棵李子树,因为樱桃和李子都不大结果子,所以觉得它们并不存在。

  句子二: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榆树先呼叫,来了雨,榆树先冒烟。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

  交流:句子一中说樱桃树和李子树不大结果子,所以觉得它们不存在。句子二用富有诗意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勾勒出大榆树的高大和不容忽视,体现了大榆树的活力。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3)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3.出示词语:蚯蚓

  蝙蝠

  (1)出示相关语句,引导学生说一说:课文是怎么描写它们的?

  太阳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蝙蝠不敢……

  交流:园子里充满生机与活力。

  (2)有感情地朗读第15自然段。

  4.小结:作者的描写有声有色,有静有动,一个生机勃勃、充满活力、丰富多彩的园子呈现在大家眼前,让大家浮想联翩。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想象画面,在朗读中感悟作者的情感。

  五、走进园子,感受自由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其他描写园子景物的段落(第16自然段),认真读一读。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圈画关键语句,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

  2.交流填空:

  这是一个(自由)的园子。

  3.(1)引读第16自然段。

  师: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生: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师:倭瓜愿意——

  黄瓜愿意——

  玉米愿意——

  蝴蝶随意地飞——

  (2)说说哪个词让自己特别关注。(愿意,共有6个“愿意”。)(3)看到这么自由的园子,你想到了哪些词语?(自由自在

  无忧无虑

  随心所欲)设计意图:通过引读,让学生感受到这一段落中六个“愿意”传递的“无忧无虑、随心所欲”。通过一次次引读,学生体会到这座园子的特别之处,感受到作者对园子的无限留恋。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回忆课文内容

  1.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感受到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

  2.有感情地朗读第1~3自然段;第15、16自然段。

  3.导入:在祖父的园子里,童年的萧红做的哪些有趣的事让她久久不能忘怀?

  设计意图: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提出相关问题,点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简单明了,有感情地朗读相关段落,为下面的情感投入做了铺垫。

  二、合作交流,感受快乐自由

  1.小组合作,阅读第4~14自然段,思考:“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什么?圈一圈,画一画。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

  2.交流填空:

  祖父(),我也()。

  3.交流自己觉得最有趣的一件事,并说说有趣在哪儿。

  (1)“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哪里会溜得准,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但没有把菜种盖上,反而把它踢飞了。”

  ①说是在帮祖父种菜,其实是在——瞎闹。

  ②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调皮劲儿。

  (2)“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我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韭菜当作野草割掉,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

  ①说是在帮祖父铲地,其实是在帮倒忙。

  ②有感情地朗读。

  (3)“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而不见蚂蚱了。”

  ①说说读到这段文字,你想到了什么故事?(《小猫钓鱼》)②有感情地朗读这段文字。

  (4)“玩腻了,我又跑到祖父那里乱闹一阵。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下雨啰!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下雨啰!’”

  ①同样是浇水,“我”和祖父有什么不同?

  ②展开想象:此时的“我”是怎么喊的?

  ③有感情地朗读。注意描写动作的词句。(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4.说说你通过读文字,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女孩。(天真可爱、自由活泼)5.面对这样顽皮淘气的小萧红,祖父是怎样做的?你觉得祖父怎么样?(祖父大笑起来……祖父把我叫过去,慢慢讲给我听。)这是一位什么样的祖父?(慈爱)6.出示《呼兰河传》中的文字(课后“阅读链接”)。教师激情朗读。

  7.课外延伸:

  萧红一生悲苦,8岁丧母,父亲因她是女孩歧视她,继母更不喜欢她,她是在阴影中长大的。但她从祖父那里享受到了快乐的童年,享受到了爱。无论她经历怎样的逃亡和饥饿,无论她面对怎样的不幸与苦难,祖父的爱就像一束阳光温暖着她,她在《呼兰河传》里深情地写下了“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了憎恶与冰冷之外,还有温暖与爱。所以我就向这温暖与爱的方面,怀着永远的憧憬和追求”。

  设计意图:通过读描写“我”在祖父的园子里的活动的文字,让学生来充分感受作者的自由、快乐。通过原著文字的插入,很好地帮助学生体会祖父对萧红的爱,体会这个园子对于萧红的精神意义,体会萧红对祖父的怀念的感情。

  三、品读文字,体会借景抒情

  1.作者写自己的快乐与自由,为什么要写那么多小昆虫、植物的自由?

  2.交流:

  作者用植物、小动物的自由来突出“我”的自由。心中是幸福的,看到的就是——幸福;心中是自由的,看到的就是——自由。作者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写,写出自己生活的快乐、自由、幸福,园子里一切景物的自由都在传达着作者的自由!这种写法叫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把她的情感寄托在植物身上,把她的自由寄托在小动物的身上,真是一种很重要的写法,理解了这种写法,再读课文就会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有更深的体会。

  3.出示句子:“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1)作者仅仅是想表达天空又高又远吗?

  (2)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天高任鸟飞。透过这样的景物描写,我们更能看到作者快乐、自由的心境。)设计意图:学习课文,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懂得课文讲了什么,还要指导学生感受语言特色,通过朗读、品析体会语言的生动,学出“语文味”。

  四、总结回顾,课外拓展延伸

  1.总结回顾。通过学习课文,你有哪些收获?

  2.这篇课文选自《呼兰河传》。著名作家茅盾这样评价这本书——“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让我们走进《呼兰河传》,去感受萧红吧!

  设计意图: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有大语文观,要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通过著名作家的评价,更能激发学生对原著的阅读愿望,从而更好地感受和体会这座园子对萧红的精神意义。

  板书设计

  ?慈祥

  生机勃勃??怀念与留恋

  祖父的园子??和蔼

  自由快乐?教学反思

  1.指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悟出趣、悟出情。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祖父的怀念。通过朗读,让学生知道:让作者感到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慈爱的祖父给了萧红爱与温暖,给了萧红心灵的自由,他允许孩子随便玩闹,对孩子倾尽了爱心和耐心。他的爱放飞了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孩子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正是因为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在她的眼里,一切才是自由的,快乐的,甚至是充满梦幻色彩的。

  2.有效补充原著,注重课内外有效衔接。为了将学生领进文学的乐园,在教学中多次穿插《呼兰河传》中的章节,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更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好地帮助学生体会文中快乐与自由背后蕴藏的深沉情感。

  3*

  月是故乡明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这篇课文季老以“月亮”为线索,回忆了自己的经历与往事,字里行间流淌着浓浓的思乡情。本案以学生自学探究为主,在自读自悟中与作者一起回忆往事,感受那份浓郁的思乡之情。通过自主体会和合作交流的方式去理解内容,多元感悟作者的情感和表达情感的方法。整个设计的重点是以读为主,读中感悟,同时积累文章中的经典词句,丰富学生的积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收集季羡林的相关资料,查找与月亮有关的诗句、美文。

  2.制作相关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1.结合预学卡预习课文。

  2.收集有关思乡和月亮的诗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诗词导入,渲染情境

  1.激趣:(教师出示海面上一轮明月的图片。)看到此情此景,同学们想到了什么?

  2.过渡:是啊,古往今来,月亮常常寄托了中国人的思乡之情。如我们很小就会背的《静夜思》(学生齐背)。再如“诗圣”杜甫写的《月夜忆舍弟》(出示古诗):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教师配乐吟诵。

  (2)指两名学生吟诵。

  (3)全班一起吟诵。

  的学习做好铺垫。

  3.揭题: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也有一份“明月情结”。(板书题目:月是故乡明。)4.走近作者。

  (1)关于季羡林,你们都知道些什么?

  (2)教师相机补充:

  季羡林是语言学家、史学家、佛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是精通12种语言的翻译家,曾任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等。他在多个领域,创获良多,是享誉国际的东方学大师。一生创作了许多散文作品,如《天竺心影》《朗润集》等。

  5.导入: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品读季羡林先生的这篇《月是故乡明》。

  设计意图:通过背诵古诗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情动词发时出示题目,然后自然过渡到本文,激起学生阅读本文的强烈愿望。

  二、通读课文,检查字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出示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

  (2)读到生字、新词或优美的语句,及时用笔圈画出来,然后多读几遍,作好批注。

  2.运用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等方法理解词语,小组内相互交流。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填写课堂活动卡。

  4.检查必会字词。

  (1)检查读音(出示词语)。

  徘徊

  烟波浩渺

  篝火

  萌动

  晶莹澄澈

  .......风光旖旎

  瑞士

  莱芒湖

  无边无垠

  碧波万顷

  ......

  多种形式诵读相关诗句,丰富积淀的同时为下文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巍峨雄奇

  燕园

  点缀其间

  ...①学生开火车朗读词语。

  ②依次在加点字的头上出现其读音:

  páihuái

  miǎo

  ɡōu

  ménɡ

  chénɡ

  chè

  yǐ

  nǐ

  ruì

  lái

  yín

  qǐnɡ

  é

  yān

  zhuì

  ③单独出现生字,学生开火车读。强调“旖、旎”都是三声;“徘、徊”都是二声;“缀”是翘舌音;“峨”读é,是零声母音节。

  ④单击“燕园”跳出,强调多音字“燕”的读音。

  “燕京、姓燕”中的“燕”读一声,表示地名和姓。

  “燕子、燕尾”中的“燕”读四声,表示鸟类的一科,候鸟,常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用泥做巢,捕食昆虫。

  指导学生运用“读词语,想画面”的方法理解词语。

  (2)理解词义(出示词语)。

  烟波浩渺

  晶莹澄澈

  风光旖旎

  无边无垠

  碧波万顷

  巍峨雄奇

  ①开火车读词语。

  ②选择喜欢的词语读一读,然后说说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③出示相应画面,引导学生连一连。

  (3)读句子,巩固字词。

  ①出示句子:

  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烟波浩渺之势。

  ....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

  ....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

  ....5.积累四字词语(出示词语)。

  不可胜数

  顶天立地

  恍然大悟

  无法想象

  乐此不疲

  清光四溢

  相映成趣

  离乡背井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漂泊天涯

  年事已高

  茂林修竹

  绿水环流

  一碧数顷

  荷香远溢

  宿鸟幽鸣

  良辰美景

  ①开火车读词语。

  ②交流不理解的词语。

  ③同桌比赛积累词语。

  设计意图:在学生通读课文之后,分两个层次检查字词,一是必会字词,二是文中的四字词语。在读一读、想一想、连一连、说一说和背一背中加深学生对词语的感悟,既丰厚学生的积淀,又为学文打下基础。

  三、细读品析,体会情感

  1.“月”是作者表达感情的媒介,作者的这种感情,在课文中哪一段表达得比较明显直接?

  (1)学生汇报后出示句子: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故乡的月亮啊!

  (2)学生开火车读句子。

  (3)引导学生思考:读懂了什么?

  (4)小结:可以说,文章的标题就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要学习这种命题的方式。

  2.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月”为线索,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抒发了哪些感受。自己想一想,写写批注,完成学习卡,然后再和小组同学交流。

  指导学生结合表格梳理课文,读懂文本。

  活动卡一:

  童年趣事

  时间

  事件

  心情

  活动卡二: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作者经历

  地点

  经典词句

  作者感受

  预设一: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

  (1)交流汇报,完成活动卡一第一部分内容。

  童年趣事

  时间

  事件

  心情

  黄昏后

  数星星

  点篝火

  摇知了

  乐此不疲

  盼望

  (2)相机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到了夏天,黄昏后,我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3)学生继续汇报,完成活动卡一剩余内容。

  童年趣事

  时间

  事件

  心情

  黄昏后

  数星星

  点篝火

  摇知了

  乐此不疲

  盼望

  更晚的时候

  看明月

  梦明月

  (4)引读:如果你是文中的“我”,此刻会是何种心情呢?虽然不过是普普通通的几个大苇坑,却在月光中摇曳着作者童年的梦。因为——

  出示句子:

  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烟波浩渺之势。

  预设二:作者的经历。

  (1)交流汇报,完成活动卡二第一部分内容:

  作者经历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地点

  故乡

  经典词句

  孤零零

  孤单

  作者感受

  恍然大悟

  无法想象

  ①相机引导学生思考:在与济南的对比中,作者的无法想象是遗憾吗?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②学生汇报后,出示句子:

  因此,我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

  ③小结:对比中突出了作者对故乡的一往情深。

  (2)学生继续汇报,完成活动卡二第二部分内容。

  作者经历

  地点

  故乡

  北京、济南、将近三十个国家

  经典词句

  孤零零

  孤单

  风光旖旎

  无边无垠

  碧波万顷

  巍峨雄奇

  作者感受

  恍然大悟

  无法想象

  美妙绝伦

  永远忘不掉

  ①相机出现各国望月的图片和背景音乐。激发情感:在作者的眼中,异国他乡的月亮美吗?

  ②出示故乡的月亮,激发情感:异国他乡的月亮虽美,但是对比之下呢?

  出示句子:

  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故乡多远,我的心立刻就飞回去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③小结:是啊,情感的亲疏深浅只有通过对比才能显现出来。

  (3)学生继续汇报,完成活动卡二剩余内容。

  作者经历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地点

  故乡

  北京、济南、将近三十个国家

  经典词句

  孤零零

  孤单

  风光旖旎

  无边无垠

  碧波万顷

  巍峨雄奇

  茂林修竹

  绿水环流

  荷香远溢

  宿鸟幽鸣

  作者感受

  恍然大悟

  无法想象

  美妙绝伦

  永远忘不掉

  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朗润园

  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再读句子,你能读出什么?

  出示句子:

  然而,每逢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②学生读句子谈感受。

  (4)引读:从济南到北京,一直说到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再到燕园胜地,要说月亮,各处的月亮都比故乡那苇坑上的小月亮美得多,但是在作者眼里,哪一处的月亮都不及故乡的月亮美,故乡的月亮越美,越能勾起作者的乡思乡愁。所以——

  出示句子: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故乡的月亮啊!

  3.小结:文章虽然写了很多看似无关的事物,但都是紧紧围绕月亮展开的。这就是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设计意图:教学中采用先读后填再议的方法,从读中想象,结合问题指导朗读和表达感受,让学生的思绪与课文一起飞扬,从中受到情感教育,进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四、拓展阅读,升华情感

  1.从古到今,思乡就是一个不变的话题。你还知道哪些思乡的古诗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2.组内分享阅读。

  3.集体分享经典句子。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设计意图:作者的经历和感受贯穿全文。在赏析中加深学生对思乡类文章的感悟,拓展阅读,丰厚积淀。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情境渲染,激发情感。

  通过吟诵古诗,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初步将学生带进学习环境中,在交流季老的资料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习新课做好了情感铺垫。

  2.积累词语,丰厚积淀。

  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积累四字词语,在扫除阅读障碍的同时,丰厚学生的积淀。

  3.多元阅读,情感升华。

  结合两个学习卡指导学生多元感悟文本,在抓关键句、品关键词中进行体会,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进行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使得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

  4*

  梅花魂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课文用倒叙的方式给孩子们勾画出了一位远在异乡的老华侨——“我”的外祖父与梅花之间的那份深情。整篇文章以梅花喻人,以梅花魂喻国人之气节。透过“我”的记忆,追溯了“我”与外祖父之间发生的五件事,虽然在叙述上有详有略,但无论是外祖父赠梅、望梅,还是护梅,其实都是在揭示梅花魂,影响“我”要做一个具有梅花秉性的人。教学当中要以“情”作为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让学生在亲历中感悟语文学习的过程,生命成长的过程,情感变化的过程,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在语文的情感世界里真正走一趟,用情感驱动语文知识。同时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细致描写外祖父爱梅花的每个动作、神情,在阅读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中从细微处体会出这位老人爱梅花,在梅花身上寄托了这份爱祖国的情谊。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收集有关爱国、思乡的诗文,准备歌曲《我的中国心》的视频。

  2.制作相关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1.结合学生活动卡预习课文。

  2.收集有关梅花、爱国、思乡的诗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趣揭题

  1.激趣:(出示梅花图片或视频资料)古往今来赞美梅花的诗文很多,请大家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赞美梅花的诗词。

  (1)学生背诵赞美梅花的诗词。

  (2)简单说说对梅花的印象:梅花具有不畏严寒、不怕风欺雪压,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秉性。

  2.揭题:一位老华侨对梅花更是情有独钟。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和梅花有关的文章——梅花魂。(板书课题,齐读课题。)3.过渡:课文题目中的“魂”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指导学生抓住题眼“魂”展开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赏析、背诵相关诗词来渲染气氛,铺垫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魂”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继续学文埋下伏笔。

  二、检查预习,巩固字词

  1.检查生字读音。

  (1)出示词语:

  葬身异国

  腮边

  虬枝

  玷污

  郑重

  秉性

  ......撩乱

  凉飕飕

  码头

  手绢

  华侨

  眷恋

  .......(2)学生开火车读词语,相机出现加点字的读音。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3)出示生字,小组内检查正音。

  葬

  腮

  虬

  玷

  郑

  秉

  撩

  飕

  码

  绢

  侨

  眷

  2.理解词语。

  (1)出示词语:

  颇负盛名

  训斥

  玷污

  郑重

  秉性

  眷恋

  (2)学生朗读词语。

  (3)引导学生交流对词语的理解。相机出示:

  颇负盛名:颇,很。名气很大。

  训斥:训诫和斥责。

  玷污:弄脏;使有污点。

  郑重:严肃认真。

  秉性:性格。

  眷恋:(对自己喜爱的人或事物)深切地留恋。

  (4)选择喜欢的词语说句话。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对生字新词的理解掌握情况,为学文扫清障碍。

  三、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默读课文并完成学生活动卡,在印象深刻的地方写写批注,然后和小组同学交流。

  (1)学生默读课文,完成活动卡,教师相机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相机思考: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试着用小标题概括。

  (3)指名汇报,其他学生补充,教师相机引导归纳整理小标题:

  读诗落泪

  珍爱梅图

  无望痛哭

  相赠梅图

  赠送手绢

  2.学习“读诗落泪”,感悟情感。

  (1)出示第2自然段,引导学生读文思考,再说一说自己读懂了外祖父怎样的情感,并和大家分享收获。

  (2)学生代表汇报,其他学生补充,教师相机指导。

  出示句子: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这时候,我会拍着手笑起来:“外公哭了!外公哭了!”老人总是摇摇头,长长地叹一口气,说:“莺儿,你还小呢,不懂!”

  ①指生朗读诗句,说说对诗句的理解。

  ②指导朗读诗句,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③融情想象:如果此刻你就坐在外祖父怀中,看到此情此景,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④作者和外祖父又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同桌分角色读一读,再想一想。

  ⑤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体会人物情感。

  ⑥面对吟诗落泪的外祖父,年幼的莺儿不懂,你懂吗?

  ⑦导读:是啊,这些诗词句字字写的都是乡思、乡愁,怎能不引发外祖父的思乡情呢!他由诗句想到自己,思乡之情不能自已,因而潸然泪下。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些诗词句。

  3.学习“珍爱梅图”,感悟情感。

  (1)过渡:文中哪件事最能表现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

  (2)出示第3自然段,引导学生思考从哪里读懂了外祖父对梅花的情有独钟,并和大家分享。

  (3)小组长汇报,其他学生补充,教师相机指导。

  句1: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在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老干虬枝的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①指导学生朗读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

  指导学生抓住“不甚在意”“唯独”“分外爱惜”“碰不得”等关键词谈感受。

  ②出示几件古玩的图片和墨梅图,引导学生再读句子,在我们常人眼中,哪个更珍贵一目了然,然而外祖父却分外珍惜那幅老干虬枝的墨梅图。带着此刻的感受再来读读这部分。

  ③小结:这里作者用对比的写法表现了老人对墨梅图的珍爱。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句2: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母亲:“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能玷污的吗?”训罢,便用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①指导学生读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

  指导学生抓住描写老人的语言、动作的词句来体会他对墨梅图的珍爱。

  ②引导学生体会“轻轻、慢慢”在句子中所起到的表达效果。

  ③导学:外祖父是让母亲管教好“我”的行为还是思想?“我”只是不小心弄脏了那幅老干虬枝的墨梅图,外祖父竟然觉得“我”玷污了它,如果你就是作者,会怎么想呢?

  (4)小结:是啊,小小的作者看到慈祥的外祖父大发脾气,心里也是又害怕又奇怪:一幅画而已,有什么稀罕的呢?我们从外祖父的言谈举止中感受到他对墨梅图的珍爱。

  4.学习“相赠梅图”,感悟情感。

  (1)外祖父为什么这么稀罕梅花呢?

  (2)学生汇报。

  句1: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①导学:从这段话中你读出了几层意思?

  ②根据学生汇报,教师相机补充。

  ③小结:这段话说了三层意思,开始赞美的是梅花的精神,接着赞美了中华民族出现的有梅花精神的人,最后说中国人要有梅花的秉性。

  ④指导学生朗读。

  (3)至此,你读懂外祖父为什么稀罕梅花了吗?他稀罕的到底是什么?

  ①学生汇报,其他学生补充:外祖父稀罕的是梅花的精神。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②小结:梅花魂其实就是中华民族的魂,也是每一个有气节的中国人的魂!

  5.学习“无望痛哭”“赠送手绢”,感悟情感。

  (1)指导学生默读相关段落,读懂外祖父其实也是一个具有梅花魂的人。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句1:想不到外祖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

  ①导学:这是外祖父第二次落泪,为什么委屈得像个孩子呢?

  ②小结:是啊,老人一直思念着祖国,却不能回去,他难过得哭了,充分表现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句2:想不到眼含泪水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块手绢——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

  ①导学:外祖父递给“我”的只是一块手绢吗?

  ②引读:外祖父递给“我”的是对祖国的一片眷恋之心。自己回不去,只能让外孙女把自己对祖国的思念带回祖国,了却自己的心愿。你瞧,此刻他泪眼蒙眬。此刻——

  出示句子:

  风撩乱了老人平日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

  ①看着眼前的外祖父,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是否被触动了?说说自己此刻的心情。

  ②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激情小结:是啊,思乡的深情,孤独的痛苦,一下子把外祖父催老了。我们看到的是外祖父不变的中国心!就像《我的中国心》这首歌中所唱的一样: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6.读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说说它们有什么联系,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教学中将对情感的品悟贯穿整个学习过程。采用读议结合的方法,指导学生在层层递进中体会外祖父的情感,并学习“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体会这种写作手法的好处。

  四、拓展阅读,升华情感

  1.激发情感:“故乡”“祖国”这两个滚烫的词语,勾起多少身居异乡的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游子无尽的乡思与眷恋。几千年来,多少文人墨客吟诵出了无数思乡、爱国的诗篇,你会吟诵哪些?

  2.课后拓展:学生展开比赛,吟诵熟知的有关诗篇。

  设计意图:在吟诗诵文中拓展阅读,丰厚积淀。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教者从课题“梅花魂”着眼,以理解“魂”的内涵为突破口,寻找贯串全文的“梅花魂”所在,这样的教学构想,抓住了课文的关键,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教学时,让学生从文中叙述的几件事中,寻找能表现老人爱祖国、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习惯。

  3.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创设情景、激发情感,为突破教学重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4.针对本文内容含蓄、思想深刻的特点,采用了多种形式朗读来配合教学,让学生从读中悟情悟理。

  口语交际指导方案

  “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这次口语交际的主题是“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可通过组织学生对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邻居进行采访,从而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了解大人们小时候的故事。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懂得要针对不同的对象提出不同的问题,懂得在提问的时候要注意礼貌,认真、耐心地听别人讲话,边听边作简单记录。提问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后,整理自己的记录,和同学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情况和自己的感受。在交流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做到不随意打断别人说话,锻炼学生口语交际的综合能力。

  教学目标

  1.围绕话题设计问题,学会针对不同的对象提出恰当的问题。(重点)2.认真、耐心地听别人讲话,不要随意打断别人,不明白的地方或感兴趣的内容可以适当追问。

  3.认真倾听,边听边作简单记录,并且对记录的结果进行整理,做到有条理地表达。(重点)4.整理记录,和同学分享了解到的情况和自己的感受。(重点)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课件,准备相关物品和资料。

  2.歌曲《童年》的视频。

  学生准备:列出问题清单,记录、整理采访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主题

  (播放歌曲《童年》)师: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们的幸福和欢乐;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童年是美好的,你想知道大人们的童年是怎样的吗?让我们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了解他们小时候的故事吧!(板书: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歌曲导入,可以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自然揭示课题,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谈话交流,畅所欲言

  师:大家都想了解谁的童年生活?为什么?

  生1:我想了解我爸爸的童年。因为我看他的资料袋里有许多证书,我很想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知道他小时候是不是学霸。

  生2:我想了解我爷爷的童年。我想了解他小时候经历的艰苦岁月。

  生3:我想了解隔壁王阿姨的童年,想知道她小时候什么玩具都没有,她都玩些什么。

  师:刚才大家都交流了自己想要了解的人,那你知道该问些什么吗?你是怎么做的呢?

  生1:我像书上那样,列了问题清单,把自己想要提的问题先罗列出来。

  生2:我想了解爸爸小时候的学习生活,我就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您还记得小时候学过的哪几篇课文?

  (2)您小时候最喜欢哪门功课?

  (3)您每天放学做完作业后会做什么?

  生3:我想感受一下爷爷的童年生活。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您小时候都玩过什么玩具?怎么玩的?

  (2)您小时候做过的最勇敢的事是什么?

  师:大家的问题提得很好,能根据不同的人提出不同的问题,并且梳理了问题,使得自己的采访更有条理。

  设计意图:教师对学生进行了有目的的引导,使学生懂得围绕自己的采访主题设计问题,并且能够根据不同的对象进行不同的提问,从而使学生的采访主题突出,条理清晰。

  三、指导交流,整理记录

  师:采访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大家来看一看(课件出示):

  (1)有针对性地提问,列出问题清单。

  (2)认真耐心地听别人讲话,边听边作简单记录。

  (3)整理记录,和同学分享自己的感受。

  生1:还可以谈谈自己整理之后的结果,可以谈提问过程中印象深刻的事,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感想。

  生2:声音要响亮,仪态自然大方。

  生3:听的时候要认真,不能随意打断别人的交流。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师:那就说说你们是怎么采访的吧,大家互相点评一下。

  生1:我采访了我的爷爷,问他童年玩什么。他告诉我,他小时候很穷,没有钱买玩具,但农村的孩子什么都可以玩:到路边去采了草和小伙伴斗草;和小伙伴一起捉迷藏。他做过的最勇敢的事情就是捅了一个蜂窝,还采到蜜了呢!真是一个十足的野孩子!我听了好羡慕啊,爷爷小时候虽然穷,但是他自由,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生2:我采访了我的爸爸,问他小时候读书怎么样,是学霸还是学渣。爸爸说,他小时候学习成绩非常好。那时候并没有什么补习班,但是他上课认真听讲,做作业认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成绩数一数二。唉,想想自己,觉得好惭愧啊!

  师:同学们交流得很好,先说采访了谁,再说采访了什么内容,接着说自己记录到的内容,最后谈谈自己的感受,条理非常清晰。

  设计意图:通过编写提纲,可以让学生的采访更有针对性,更有条理,为养成良好的说话和倾听习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客观评议中完善自己的表达,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学生之间相互检查,互相矫正,彼此互补。

  教学反思

  童年,本来就是学生美好生活的一部分。他们正处于童年时期,让学生去了解大人的童年生活,这无疑增加了一种趣味性。孩子总是非常渴望了解关于大人的世界,他们应该有许多想说的话,想讲的故事。因为是身边人的生活,孩子们交流起来,必然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我努力创设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就是要让学生放松下来,讲述自己真实的生活。本次口语交际,我让学生从衣、食、住、行等多方面去采访,通过采访,走进大人的童年岁月,实现“双向互动”。《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这就指明了“双向互动”是口语交际的主要特点。我组织教师点评,学生互评,在生与生、生与师的口语交流实践中,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不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他们正当童年,应该懂得童年的宝贵,学会珍惜。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习作指导方案

  “那一刻,我长大了”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本次习作内容是写一件自己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把感到自己长大了的“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记录当时的真实感受。把写好的草稿给同学读一读,评一评,看看有没有把“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再根据同学的意见改一改。

  教学目标

  1.回忆自己的成长之路,从丰富多彩的记忆中选择一件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来写。

  2.要把自己受到触动、感到长大的“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包括把人物的动作、表情、语言和心理活动写清楚。(重点)3.记录当时的真实感受。(重点)4.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写作的习惯。

  5.认真读一读,找出不足,学会修改自己的习作。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回忆自己成长中的小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照片,感受成长

  1.出示学生提供的婴儿期、一年级刚入学、三至五年级各阶段的照片,猜猜他是谁。

  2.说说看了照片,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从学生提供的照片入手,通过自己和身边同学的成长照片,引导学生感受情景,感受成长,激起学生多彩的回忆,为下面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做好铺垫。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二、围绕主题,自主交流

  过渡:看到这些照片,看着照片上的你们由懵懂到脱去稚气,我感受到了你们正在成长。那么,你是经过哪件事,才觉得自己真的长大了呢?

  预设一:

  生1:有一天晚上,妈妈打电话让我送一包东西到另外一个小区的爷爷家。我第一次走了夜路。这个时候,我觉得自己长大了。

  生2:有一天,我一个人照看3岁的弟弟,成了合格的“小保姆”。我觉得我长大了。

  小结:当自己能肩负责任、有所担当的时候,就是成长。

  预设二:

  生1:今年我过生日,妈妈给我切蛋糕的时候,我发现她的眼角出现了浅浅的皱纹。我的内心汹涌澎湃……我觉得,我应该长大了。

  生2:今天爷爷走了很远的路,给我买了一双心爱的球鞋。接过爷爷递过来的球鞋,我感觉手上沉甸甸的。我发现我突然长大了。我要说:“爷爷,谢谢您!我要好好学习,将来报答您!”

  小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当你能感受到亲人、老师、朋友对你的帮助,懂得感恩的时候,就是成长。

  预设三:

  生1:有一天晚上,爸爸打电话给我,告诉我他临时有加班任务,晚上不回家了,让我一个人洗漱睡觉。我吓坏了,但是最终我鼓起勇气,战胜了恐惧,那一次,我没有哭。这时候,我发现自己长大了。

  生2:三年级的时候,第一次在全校开学典礼上发言,我很紧张。看到同学们鼓励的目光,我又有了信心……

  小结:成长,不仅仅是年龄的增长,还有心理的成长。自己能克服恐惧,能鼓起勇气,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变得勇敢、坚强、自信,这种变化就是成长。

  设计意图:师生互动交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思考问题,懂得作文要有可贵的“真实”。

  三、讨论交流,指导写作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1.怎样才能把自己的成长故事写下来呢?

  2.讨论交流,学习写作方法。

  (1)联系《城南旧事》片段(《爸爸的花儿落了》),说说英子是怎样感受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是小孩子了,作者抓住了哪些细节进行描写。

  (2)归纳写作要点:

  ①记录成长过程中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②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这些细节,把当时感到自己长大了的“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写生动。

  ③写出当时自己的真实感受。

  3.学生尝试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联系课外阅读链接中的选段,把从中学到的写作方法进行迁移。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既是阅读的延伸,又是写作的借鉴,对写作的指导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分享评议,自主修改

  1.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同学听,分享给同伴。

  2.评一评:

  (1)是否把让自己感到长大了的“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

  (2)交流细节描写。

  (3)提出修改的建议。

  3.反复朗读,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

  4.在自己修改的基础上,互相交流,合作修改。

  5.誊写作文。要求:认真书写,誊写清楚。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习作。在与他人的交流中,用自己的经验进行赏析,为下面的进一步修改打好基础,提高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

  五、范文引路,精益求精

  1.观摩范文。(课件出示范文引路)2.对照范文,看看有哪些地方值得学习。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3.再次修改。

  设计意图:学习借鉴优秀习作,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进一步提高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

  范文引路

  那一刻,我长大了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发生过很多事情,有的随着时间的飞逝消失在了记忆的长河中,有的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每每想起依然会受到触动。那天晚上的经历就是如此,它让我在一夜之间长大了。①

  那天夜里,已经十点了,我却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因为我同桌买了一个电话手表,非常有意思,我也想要一个。②终于,外面传来了开门声,是妈妈加班回来了!我连忙起身,想告诉妈妈我的想法。

  刚走到卧室门口,我就听到了妈妈疲惫的叹息声。这时,爸爸说:“把这份工作辞了吧,总是这么晚才下班,太辛苦了。”妈妈又叹了一口气,说:“可是这份工作的工资高啊,如果辞了,我们每个月的收入就不够用了。女儿爱面子,同学有的东西她都要有,还得更好才行!”“是啊,这孩子花钱大手大脚惯了,小时候还好,现在越来越大,花费也越来越多了……”“是啊!”妈妈附和着,“我们多辛苦一点儿,孩子就能有更好的条件。”③

  透过门缝,我看到妈妈疲惫地坐在沙发上,脸上还挂着一抹无奈的笑。看着妈妈的样子,我心里异常难过,眼泪也不由自主地流了出来。都怪我平时太不懂事了,爸爸妈妈为了我这么辛苦地工作,我却一点儿也不体谅他们,反而提出了很多过分的要求,爸爸妈妈告诉我要节俭、不能攀比,我还跟他们顶嘴,真是不应该啊!我已经上五年级了,也该长大了!④

  想到这里,我轻轻地拉开了房门,说:“爸爸妈妈,我以前真是太任性了,对不起。从今以后,我一定会改掉花钱大手大脚的毛病,给你们减轻负担……”话没说完,妈妈就冲上来,一把抱住了我:“孩子长大了,懂事了。”

  从那以后,我再没有跟爸爸妈妈提出过任何过分的要求,也不再和同学攀比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了,因为从那一刻开始,我长大了。

  行文写法赏析

  ?开头展开回忆,自然引出了下文。

  ?交代了事情的起因,“我”看到同桌有电话手表,自己也想要一个。

  ?对话描写侧面表现出了“我”的任性和乱花钱的坏习惯,为下文写“我”的反省做了铺垫。

  ?小作者通过对妈妈的神态和自己的心理活动等细节的描写,写出了自己的愧疚感,也把自己受到触动的瞬间展现得生动可感。

  ?结尾写出了小作者经过这件事之后的变化,点明了主题。

  总评:1.习作能够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清整件事的经过,思路清晰;同时,首尾照应,都点明了本文的主题,使结构更完整。2.习作能够运用对话、神态、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来充分展现让小作者受到触动的那一瞬间,细节描写读起来令人感同身受。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去发现自己印象深刻的成长故事。在交流中激发学生分享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写作中让学生仿照所学课文,注重对所写人物进行动作、神态方面的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富、生动。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在习作中自由表达,让学生“我手写我口,我口述我心”。成长的瞬间、成长的故事并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通过点评式的总结引导,让学生感悟到:成长的瞬间很多都藏在日常的生活细节里,只要认真观察生活,就能发现这样的素材。再通过交流故事细节,实现了情景再现,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真实情感。使学生懂得:要打动别人,首先要打动自己,而能打动人心的就是最真挚的情感。

  语文园地指导方案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了解体会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重点)2.能够想象句中描写的情景,并仿写,进而掌握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⑤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体的方法。(重点)3.体会对比的特点,再运用对比的方法仿写。

  4.积累背诵古诗《游子吟》。(重点)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准备《游子吟》古诗朗读动漫,制作相关课件。

  学生准备:熟读课文《月是故乡明》和《祖父的园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一单元的课文都饱含着浓浓的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交流如何体会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二、交流平台

  1.指导学生先读一读之前学过的《月是故乡明》和《祖父的园子》这两篇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通过文章表达自己的情感的。想好后先和小组同学说一说。

  2.小组交流汇报,其他学生补充。

  3.引导学生谈感受,看看和你的感受有何异同。

  (1)课件出示教材中的交流结果,指名读。

  生1:读到《月是故乡明》中“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这句话时,我能直接感受到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

  生2:读《祖父的园子》时,我从描写园子里的花草、虫子、鸟儿等事物的语句中,体会到了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我”对祖父和园子深沉的爱与怀念。

  生3:我在读《月是故乡明》时,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我”,体会到了作者的怀乡之情。

  生4: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体会到的感情表达出来了,也加深了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

  (2)学生交流自己的收获,教师相机引导学习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方法一: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我”。

  方法二:有感情地朗读。

  方法三:通过直抒胸臆的句子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方法四: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

  ①学生交流自己还在哪篇文章中把自己想象成了文中的“我”,体会到了怎样的感情。

  ②交流自己都在哪些文章中运用了有感情地朗读的方法,把自己体会到的感情表达出来,加深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

  4.小结: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方法有很多,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先初步掌握以上几种,在进一步的学文中要深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和文本对话中加深对体会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的理解,并能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

  三、词句段运用(一)1.过渡:一篇篇文章的情感浸润着我们的心田,让我们在情感的海洋中幸福前行。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做个“我说你猜”的游戏,看看谁最聪明。

  2.出示游戏规则:读句子,想象句子描写的情景,猜一个最能表达这个句子情景的字。

  3.屏显句子:

  ◇

  太阳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

  ◇

  八月,天多热。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

  (1)学生读句子,想象句中描写的情景,然后思考一个最恰当的字来概括句意,并说明理由。

  (2)同桌之间交流答案。

  (3)指导学生汇报第一个句子的答案——亮。

  ①学生汇报答案。

  ②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说说理由。(人睁不开眼睛,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③引导学生找一种事物形容太阳的亮。

  ④教师指导学生接龙汇报。

  (4)指导学生汇报第二个句子的答案——热。

  ①学生汇报答案。

  ②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说说理由。(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③教师指导学生抓住事物对“热”的不同反应接龙。

  4.小结:第一个句子是写太阳的光芒亮,然后围绕“亮”写了“人”“蚯蚓”“蝙蝠”的不同反应;第二个句子是写天气热,然后围绕“热”写了“鸡”“狗”“蝉”对“热”的不同反应。我们在描写事物的时候,可以先找出这个事物的特点,然后通过不同事物的反应把这个特点写具体。

  5.练笔,进一步内化感悟,加深学生对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1)屏幕出示关键字:忙

  冷

  吵

  静

  快

  辣

  (2)出示练笔要求:选一种情景仿照着说一说。

  ①学生自主仿说,组内交流。

  ②选择最有代表性的全班交流。

  ③修改自己的仿说。

  第二课时

  一、词句段运用(二)1.激趣:下面的这几句诗,你能填上吗?

  课件依次出示:

  不知细叶谁裁出,()。

  (),缘愁似个长。

  (),恨别鸟惊心。

  (1)学生填空,朗读诗句。

  (2)导学:想一想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3)学生汇报后,相机出示:比喻

  夸张

  拟人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4)小结:瞧,比喻、夸张和拟人的修辞方法的运用,使诗句的表达更生动了。

  2.学习“对比”的表达方法。

  (1)出示文中的句子,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语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学生读句子,思考表达特点,然后小组讨论。

  (3)集体汇报交流。

  ①第一句把不同地方的月亮和故乡的月亮对比,表达出对故乡月亮的喜爱之情。

  ②第二句把杭州小山上的桂花和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对比,突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③第三句把绍兴别致的乌篷船和姑爹的小渔船对比,突出对姑爹小渔船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3.小结:通过对比方法的运用,突出对最在乎的事物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4.小练笔:照样子写一写。

  (1)学生自主练说,尝试写一写。

  (2)组内交流,推选有代表性的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二、日积月累

  1.过渡:母爱是伟大的,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创造出无数赞颂母爱的名篇,更是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非常熟悉的古诗——《游子吟》。

  2.了解题目。

  (1)课件出示:“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与歌曲相似。我们还学过相关题材的诗,如,《暮江吟》《石灰吟》等。

  (2)教师强调:游子吟,就是出门远行的人的吟诵、吟咏。

  3.了解背景。

  (1)学生汇报。

  (2)教师补充: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孟郊,唐代诗人,一生穷困潦倒,直到46岁才中了进士,50岁时做了溧阳县尉,这是个小官。他时常思念家中年迈的老母亲。一天,明月当空,他望着家乡的方向,思念之情油然而生。想起年轻时几次赴京赶考,出门前老母亲都忙前忙后为他准备行装。他清楚地记得第三次进京赶考的前一天晚上,母亲在昏暗的油灯下为他缝制衣服的情景。他深感母爱的伟大,回房提笔写下了这首历代传诵的名作——《游子吟》。

  4.初读古诗。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2)同桌合作读、男女生合作读、齐读。

  5.理解诗意。

  (1)引导学生读古诗,想象画面。边读边和同桌合作,尝试画一画。

  (2)学生到黑板前展示绘画,并说明理由。

  (3)指生结合画面和诗句,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内容。

  (4)想一想:最能表达诗人感情的是哪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6.播放视频讲解动画。

  7.练习背诵。

  (1)自由练习背诵。

  (2)接龙背诵。

  (3)齐声背诵。

  (4)配乐背诵。

  三、布置作业

  1.把学到的古诗背给家人听。

  2.搜集描写母爱的故事。

  草船借箭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课教学设计意在指导学生“课内得法,课外活用”。引导学生先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然后侧重抓住人物各自的语言描写,精细剖析描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写人物特点的句子,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与思想。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可以结合看过的电影、电视剧、阅读经验等,借助相关资料来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从而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三国中的人物的故事及本课的视频资料,制作相关课件。

  学生准备:1.搜集三国中的人物的故事,观看“草船借箭”的视频资料。

  2.阅读《三国演义》第42至第46回,了解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形势及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学情,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看过《三国演义》吗?你了解《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人物、故事?(学生自由说说)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三国演义》里的一个故事“草船借箭”。(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学生对《三国演义》并不陌生,通过谈话了解学生的学情,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二、初读感知,合作学习

  1.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预设:谁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是怎样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2.这些问题实际上要我们回答什么?(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在弄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3.学生按照要求练习朗读课文:

  (1)圈出自己不认识的字;遇到难读、难懂的语句,多读几遍。

  (2)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3)在感兴趣的语段旁写出自己的疑问或感受。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4.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1)互助学习,扫清字词障碍。

  (2)练习把长句子读通顺,其他成员对其进行指导与帮助。

  (3)交流自己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或感受。

  5.生词检测,针对重点字进行指导。

  (1)出示本课词语,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周瑜

  妒忌

  都督

  幔子

  水寨

  擂鼓

  呐喊

  弓弩

  丞相

  (2)强调:“擂”读léi;“寨”读zhài;“弩”读nǔ;“丞”读chénɡ。

  (3)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指名说一说生字书写时要注意什么。重点指导:

  忌:上边是“己”,不是“已”。

  督:下边是“目”。

  寨:下边不要少写一横。

  (4)学生自主练习书写“鲁”“遮”“插”等字。

  6.过渡:诸葛亮神机妙算,周瑜自叹不如,两人对话暗藏玄机,“草船借箭”将乾坤扭转。下面让我们一起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弄清“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设计意图: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情况下,扫清了字词障碍,通过合作学习与探究交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三、练习朗读,了解故事

  1.学生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诸葛亮的人物品质。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用不同的符号画出周瑜和诸葛亮的话。

  (2)在小组内练习朗读对话,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重点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第2自然段,进入情境才能读懂人物的内心世界。

  (3)小组推荐,全班进行朗读比赛。

  (4)小结:人物的语言体现其个性,请同学们谈一谈周瑜和诸葛亮留给自己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的印象。

  2.弄清“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1)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草船借箭”的段落并做好标记。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这部分,理清“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分别是什么。

  引导学生按照诸葛亮借箭前的准备及借箭过程中的安排来概括。

  (3)师生共同概括出“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学生在小组内练习讲一讲“草船借箭”这个故事。

  3.小结:同学们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交流思想,老师为你们有这样好的学习习惯而高兴!老师为你们加油!

  设计意图:围绕着本课的教学重点,首先引导学生熟读课文,初步感受并概括人物个性;然后引导学生朗读“草船借箭”部分,帮助学生理清“草船借箭”的来龙去脉,更好地把握全文的思路结构,为精读课文做好准备。

  四、畅谈收获,布置作业

  1.学生交流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布置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阅读《三国演义》第42至第46回,了解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形势及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

  设计意图:要想透彻地理解课文,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是一方面,为学生布置朗读作业也是一个帮助学生消化、巩固课文内容的过程。让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三国演义》中的部分篇章,了解三国当时的形势,为学生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做好铺垫。

  第二课时

  一、复习梗概,明确目标

  1.学生复述“草船借箭”的故事梗概。(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介绍故事的主要内容,是概括主要内容的好方法。)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2.导入:《三国演义》中人物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我们一起来深入研读《草船借箭》这篇课文,进一步了解人物特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故事内容,练习讲故事的目的是巩固第一课时对“草船借箭”的全过程的掌握情况,为接下来的深入学习做准备。同时,交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领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品析语言,了解人物

  1.研读人物语言。

  (1)学生默读课文,找到文中能体现人物特点的句子。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

  2.体会周瑜的性格特点。

  (1)多媒体课件出示句子:“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了。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①学生交流自己的见解。

  ②研读指导。(周瑜早有预谋,却不露声色,笑里藏刀。)③小结:周瑜明里共商军事,暗里设陷阱害人。

  (2)课件出示句子:“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①“不要推却”是什么意思?(不要拒绝。)②发散思维训练:如果你是诸葛亮,听到周瑜这样对你说,你心里会怎样想?(可能会想:周瑜早有预谋,有意刁难,我还是先应承下来再说。)③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你从周瑜的话里发现了什么?(造箭必须得诸葛亮来完成,完不成就定罪于他。)(3)课件出示句子:“十天造得好吗?”

  ①课文中提到了造箭用的竹子、翎毛、胶漆等材料,要造好十万支箭的话,十天能完成吗?(即便十天能够完成,但是周瑜有意刁难,故意不为诸葛亮准备齐全造箭用的材料,诸葛亮最终也是不可能完成任务的。)②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周瑜的险恶用心。

  (4)课件出示句子:“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①“迟延”是什么意思?(本文指周瑜吩咐军匠故意拖延时间,不给诸葛亮准备齐全造箭用的材料,让他完不成任务。)

  引导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了解人物关系及其性格特点。

  ②学生说一说周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嫉妒心强,心胸狭窄,阴险狡诈。)3.体会诸葛亮的性格特点。

  (1)多媒体课件出示句子:“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罚。”

  ①“军令状”是什么意思?(军令状是指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表示如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受罚。)②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高兴?(周瑜以为诸葛亮已经中计,三天内他必造不出十万支箭,诸葛亮必死无疑。)③朗读指导。(诸葛亮已经知道了周瑜的险恶用心,且化解危机的计策早已成竹在胸,所以他十分自信地立下军令状。朗读时,应以自信的语气来读。)(2)课件出示句子:“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多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①联系后面的内容说一说诸葛亮为什么这样做。(这是诸葛亮为借箭所做的准备,但为防周瑜破坏,才叮嘱鲁肃保密。)②通过这段描写,说一说诸葛亮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诸葛亮有计谋,有胆略,知人善用。)(3)课件出示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

  引导学生结合诸葛亮的每一步做法深入解析,从而全面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①诸葛亮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选择“大雾漫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正因为“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拨水军弓弩手朝他们射箭。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增大。军士“擂鼓”“呐喊”,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吸引曹操军队的注意力,引曹军出来射箭,又是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方向。)②诸葛亮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考虑周全,安排巧妙。)(4)课件出示句子: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①说一说这“笑”的含义。(这一笑,笑出了诸葛亮的自信,笑出了诸葛亮的大度,笑出了诸葛亮的胸有成竹,笑出了诸葛亮的运筹帷幄,笑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笑出了诸葛亮的英雄本色。)②指导朗读。

  (5)课件出示句子:“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①诸葛亮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样既能两面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也便于箭满后船能顺风顺水返回,省去掉头的时间。)②诸葛亮留给你的印象是什么?(诸葛亮谋划周密,安排巧妙,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6)多媒体课件出示句子:“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①“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指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指十分高明、巧妙的计谋。)②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识破周瑜的险恶用心,将计就计;对借箭的缜密考虑和周到安排;通晓天文知识;知道鲁肃忠厚守信,知道曹操谨慎多疑,能做到知人善用。)4.教师播放《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视频片段,学生观看并交流观后感。

  5.鼓励学生课后观看与“草船借箭”相关的电影、电视剧,加深对课文的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理解,增添阅读的乐趣。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分析人物的个性与心理,是掌握人物性格特点的一个好方法,其过程还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质疑问难、解决问题的能力。借助视频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阅读兴趣。

  三、链接阅读,感受特点

  1.默读课后阅读链接。

  2.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再读一读。(学生对比阅读第7~9自然段,初步感受古典名著的语言特点。)3.激发阅读兴趣。

  (1)读课文前,你对课文中的人物有什么了解?读课文后,你对哪些人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你还想了解哪些关于他们的故事?

  (2)《三国演义》中所刻画的人物都有着鲜明的个性,请大家多注意搜集阅读,用心体会人物特点,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链接的对比阅读,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古典名著语言的特点。同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拓展阅读,对人物有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了解更多人物的特点。

  四、布置作业,阅读积累

  1.搜集《三国演义》里的经典故事,读一读。

  2.给自己喜欢的人物做介绍名片。

  设计意图:作业的布置实际上是对本课所学的课外拓展,帮助学生将课文中的人物描写方法进行内化。

  板书设计

篇二: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3篇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部编版

  下面是收集的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3篇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部编版最新,以供参考。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通过读描写人物语言的语句,体会说话人的情感,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难点

  通过读描写人物语言的语句,体会说话人的情感,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父母对我们的爱会呈现出不同的方式。妈妈对我们的爱如春风,那么温柔,那么温暖;爸爸对我们的爱是秋风,能扫去我们的浮躁。爸爸妈妈用他们自己的方式爱着我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父母是怎样用爱引导孩子不断成长的吧!

  板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梳理课文内容。

  2.标出自然段的段落序号,把不理解的句子画出来和同学交流。

  3.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4.理清脉络层次。

  生总结,汇报

  生认清字形,并能一字组多词,规范书写,理解词语。

  板书:主要内容:

  作者七八岁的时候,写了一首小诗,父亲和母亲对他的作品有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最后他从两种评价中感悟到父母的爱。

  板书:脉络层次。

  1.品读巴迪情感变化。

  (1)在这三个不同的年龄阶段,巴迪对父母两种截然不同评价的认识一样吗?速读1-14自然段,用横线标出表示巴迪心情的词语。

  得意洋洋

  迫不及待

  立刻

  自豪

  满怀信心

  紧张极了

  湿润

  沉重

  失声痛哭

  板书:童年写诗,母亲表扬,父亲批评

  表扬与批评共存

  (2)通过这些词语,我们可以读懂此时巴迪的心情,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巴迪对两种不同的声音的认识吗?

  矛盾

  不解

  困惑

  不知所措

  2.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1)父母不同的态度,不同的声音,让幼小的巴迪迷惑不解。快速浏览1-14自然段,看看巴迪的爸爸妈妈是怎么说的。用直线和波浪线画出来。

  (2)找出文中对爸爸妈妈的动作描写,和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体会。

  3.关注文章细节描写。

  巴迪面对母亲雨点儿般的赞扬和热烈的拥抱,他多么渴望也能得到父亲的赞扬,我们来看细节描写----

  整个下午……父亲的位置上。

  七点,七点一刻……我实在等不及了。

  你读懂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4.体会巴迪正确认识父母的评价的情感升华。

  (1)默读第15自然段,思考:几年后巴迪理解父母的评价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理解“不得不承认”。

  板书:长大感悟

  母亲鼓励,父亲严格

  慈母与严父同在

  (3)自由朗读第16、17自然段,思考:巴迪成年后,又是如何看待父母的爱的?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可以在句子旁边简单批注自己的感受。

  (4)体验交流

  ①作者为什么越来越体会到儿时是“多么幸运”?引导学生抓住“越来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巴迪对爸爸妈妈的评价由不理解到理解,再到感激的过程。

  ②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丧失信心而一蹶不振。”

  ③作者为什么说“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对母亲的赞扬和父亲的批评都有了正确的认识,感谢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提醒。)

  板书:成年体会,精彩极了是创作的源泉,糟糕透了,是警告的力量,这两种爱缺一不可

  评价相反,但是目的相同。

  四、拓展延伸:联系自己的生活,体会不同的教育方式

  师:确实如此,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不同的爱,我想同学们一定有被父母、师长鼓励、赞扬、批评、训斥,甚至责骂的事,你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讲一讲你喜欢母亲这种鼓励的方式,还是父亲的这种严格要求的方式?(指名说)

  五、总结全文: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学了课文,我认识了严父与慈母的爱,正是他们的爱让巴迪成为了大作家。因此,在生活中,我们要正确地看待不同的爱。)

  师:有一首诗,正说明了这一点:敌视伴随着孩子,他学会争斗;嘲弄伴随着孩子,他羞愧腼腆;

  鼓励伴随着孩子,他信心倍增;赞美伴随着孩子,他鉴赏有方;

  认可伴随着孩子,他爱心常存;分享伴随着孩子,他慷慨大方;

  诚实与公正伴随着孩子,他领悟出真理与正义。

  六、作业:小练笔

  同学们,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巴迪后来的成功,与他童年时所受的教育分不开。在座的同学们,你们是否也有过类似的感受?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习本文的写法,写一写自己曾经历过的爱的故事,以及你从中汲取了怎样的力量。

  板书设计: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童年写诗:母亲表扬,父亲批评,表扬批评共存

  长大感悟:母亲鼓励,父亲严格,慈母严父同在

  成年体会,精彩极了是创作的源泉,糟糕透了,是警告的力量,这两种爱缺一不可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2教学目标

  1.认识“栗、矫”等13个生字,会写“鼠、仁”等13个生字。掌握“乖巧、清秀”等词语。

  2.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把握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学习作者在描写事物时既能抓住特点,又言之有序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掌握“乖巧、清秀”等词语。

  2.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重点词句的含义。

  3.学习作者在描写事物时既能抓住特点,又言之有序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教学设计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你最喜欢哪一种小动物?请你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这种小动物的特点。

  2.(出示松鼠图片)请看大屏幕,请大声说出它们的名字。

  板书:松鼠

  让我们赶快来读一读课文,进入松鼠的世界,去认识这个可爱的小动物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按要求自由读课文

  (1)注意生字和多音字的读音,争取把课文读流利。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生字。

  (3)结合上下文理解“嬉戏”、“遮蔽”的意思。

  2.检查自读情况

  (1)读词句

  [出示榛子、橡栗、苔藓的图片]

  灰褐色:[出示灰褐色的松鼠]

  “遮蔽”是什么意思?说说你的理解。

  “嬉戏”你怎么理解?

  (2)识记生字,掌握多音字。

  晃

  huǎng()huàng()

  组完词同桌订正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默读课文,想一想:松鼠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试着在括号里填上词语。

  讨论:()的松鼠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

  3.同桌讨论:如果把课文分成两部分,该怎样分?为什么这样分?

  全班交流,总结

  身体——矫健

  四肢——轻快

  尾巴——上翘

  3.读第一段,讨论:你认为这段好在哪儿?

  小结:文中第一段确实写得好,作者抓住了松鼠的外形特点,运用了恰当的形容词、比喻句,把松鼠的外形写具体了,让我们感受到它的美丽可爱。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借鉴。

  4.指名读,读出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朗读指导:我们在朗读过程中要读出对松鼠的喜爱之情。要读出这种情感,我们首先确定描写松鼠的重点词语如“乖巧、漂亮、讨人喜欢、面容清秀、敏捷、机警”等词语,并通过重读、轻读等方式读出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仿照课文第一段的写法,仔细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介绍它的外形。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3教学目标

  1.会认“魄、抑”等11个生字,会写“辞、抑”等12个生字。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细节描写中蕴含的深沉的母爱,唤起热爱母亲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聋”等词语。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深沉的母爱,唤起热爱母亲的情感。

  1.自读课文,解决课后的生字词,会读,并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2.阅读课文,用简单的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生总结,汇报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

  三、精读课文,体会铺垫的作用。

  1.同学们,我们知道事情的起因是买一本书。你们觉得买一本书容易吗?请大家读1-4自然段。

  2.在读的过程中思考:

  ①“书价一元多”从这句话中,我们了解到什么信息?

  板书:书很贵。

  (出示课件6)②“母亲还从来没有……要过这么多钱。”从这句话中,我们了解到了什么信息?

  这句话暗示了家里很穷。“从来没有”“也从来没有”这两个词表明

  板书:A家里很穷。

  B“我知道家里穷,因此很懂事,不给家里增添负担。”

  ③读第4自然段,你从中获得了什么信息?

  这个自然段是直接描写自己家“穷”的。从“卖破收音机”和“吃进了肚子里”直接描写家里的穷。

  板书:破收音机吃进了肚子里

  ④同学们,请大家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反复交代家里很“穷”呢?里面的用意是什么?

  生各抒己见

  师总结:文章一开头先介绍书价(一元多),然后反复强调“从来没有”,暗示读者这一元多对“我”家来说已经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了。紧接着作者又写出“卖破录音机”和“吃进肚子里”,这是直接描写自己家穷。作者反复介绍“穷”是为了下文母亲毫不犹豫地掏钱让“我”买书做铺垫,从而衬托出母亲对“我”的爱。

  板书:穷做铺垫,衬托母爱的伟大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解决了生字词,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还知道了文章运用了衬托的写法做铺垫。可以说收获匪浅。

  五、布置作业。(出示课件9)

  1.背写课后生字词。

  2.继续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听写会写的生字。

  2.为了突出母爱,作者进行了怎样的铺垫?

  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对书的渴望与贫困的家境让作者失魂落魄。也就在这一天,作者走进了母亲那个他从未靠近的世界。

  二、深入品读

  1.请同学们自由读5~29自然段,边读边想,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母亲?

  板书:瘦弱

  疲惫

  贫穷

  辛苦

  善良……

  2.在这部分中,关于母亲的哪些镜头让你印象最深?

  3.罗列句子,对比感悟:

  ⑴“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

  ①你的脑海中有这样一幅画吗?带着你的感受再读读。

  ②外表极其瘦弱的母亲内心也瘦弱吗?她是怎样做的?从哪儿可以感受到母亲内心的坚强呢?

  引出对比:“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伏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③哪个词让你的这种感受最深?

  ④母亲为什么要“立刻”?“立刻”带给作者的又是什么?⑤对比对这两句话,小结:瘦弱但坚强。

  ⑵“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①再带着感受读这句话。

  ②如果你是梁晓声,面对这样一位眼神疲惫的母亲,你读懂些什么?

  ③但是就是这样一位极度需要休息的母亲却一刻也不肯休息,你看到了吗?

  二次引读“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伏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④母亲这样的“立刻”是一天吗?是一个月吗?

  ⑤读,小结:辛苦

  忙碌。

  ⑶“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①从哪个词最能体会母亲的辛苦?(龟裂)

  ②怎样的手才叫“龟裂”的手?母亲的手为什么龟裂?

  ③尽管手已龟裂,但母亲还在任劳任怨,争分夺秒地忙碌着:

  三次引读“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伏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④再读这句话,你还读懂些什么?“皱皱的毛票”说明了什么?

  ⑤读,小结:

  贫苦不吝啬。

  4.再读这些句子,母亲的伟大形象是通过什么表现的?

  (1)自由读。

  (2)交流:

  板书:动作、神态、语言……

  (3)再读,再感受。

  三、触景写情

  1.拿出笔,写下作者的感动:

  我拿着母亲给我的钱,鼻子一酸,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我攥着钱跑了出去,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

  2.交流。

  3.母亲的希望是什么?你觉得那个劝她的女人说的话有没有道理?

  四、音乐渲染

  1.母亲像天空,像大海,更像一条河,静静地流淌在四季的交替中……

  2.送出歌曲《母亲》。

  五、作业。(出示课件18)

  1.搜集表现“母爱”的古诗句。

  2.用充满感情的文字来写一写自己的母亲。

篇三: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

  

  小学5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部编版

  2019年3月

  《草原》

  教学课时

  第

  1课时

  教学课型

  精读课文

  是否集体备课

  否

  这篇精读课文是一篇叙事散文。文章主要记述了作者到内蒙古草原访问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欢迎、盛情款待来访各族同胞的动人情景,反映了各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厚情谊。

  全文按照访问的顺序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作者初次见到草原的美丽景色和感受。这一部分是写景,作者用简练、生动的文笔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讲作者访问草原的经过。作者按照“远道迎客——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联欢话别”的顺序,描写了蒙古族人民热情欢迎、款待远客的情景。这一部分是叙事,语言朴实、流畅,耐人寻味。

  1、学会本课9个一类生字,积累词语,运用关联词语造句。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厚情谊,培养热爱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思想感情。

  1、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读书,用心感受和体会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2、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材

  分析

  教学

  目标

  教学

  重点

  教学

  体会文章按照空间位置、事情发展、思想感情三条叙述的特点。

  难点

  教学

  准备

  1、布置同学搜集老舍先生的简历和他的作品。

  2、搜集有关草原的文字资料、图片、歌曲等。

  设计意图

  这样用音乐、图像渲染的情境,能带给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入其境,爱其美”,在感到喜悦、快乐的同时,让学生谈谈自己欣赏后的感受。此时,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也就油然而生。

  学生对于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为后面的品读词句做好铺垫。

  预设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播放《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带情入境。

  2、同学们有到过或者见过大草原吗?草原给你的印象是怎样的?

  过度:今天,我们就和老舍先生一起领略草原美丽、迷人的风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看看在作者心目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2、速读课文,思考:作者写了草原哪些方面的情况?

  板:风景美人情美

  过度:草原的风光和人情都这么美好,那么就构成了一幅草原风情画。

  板:草原风情画

  3、默读课文,对全文质疑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过度:指导朗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作者在写草原美景的同时,还

  2、自由读,边读边划抒发了自己的感情的句子。

  3、学生汇报。

  4、找出句子,抓对比。

  “……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1)

  指导朗读。

  (2)

  理解“高歌”和“低吟”两种不同的情调。

  (3)

  理解“奇丽”,为什么他要吟这么一首诗?

  5、者先是想高歌,后来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为什么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呢?如果把这两个抒情的句子调换一下位置,让他先“低吟”,后来他越看草原越高兴,然后“高歌”,行不行?

  提示:“高歌”和“低吟”都是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往往都会受到外界的影响,那作者看到了什么,使他产生了这种情感,而要用这种方式表达?(讨论)

  6、学生汇报。

  点拨1:我们归纳一下,作者一开始看到了草原的什么?它的整体给人什么感受?(出示图)

  板:开阔

  点拨2:1)他当时的心情怎样?(激动、兴奋)

  2)指导朗读

  3)换词理解“清鲜”、“明朗”。

  过度:接下来他看到了草原的什么?(部分)那他的感情起了什么变化?

  指导朗读,读出草原的柔美。

  点拨3:注意作者第二次写景的部分,他先总的说了一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茫茫”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里这样说呢?感情朗读。

  点拨4:接下来分了两部分来写,先写了(草原的颜色),再写了(小丘的线条)。

  指导朗读:(1)先读这两部分,然后选你喜欢的读给大家听。

  句1:“四面都有小丘,……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随机出示图:绿草衬白羊,多么雅致、清丽。指导朗读。

  这里把_____比作________,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句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

  随机出示图、出示两种风格的国画,理解“勾勒”、“渲染”。

  点拨5:这样柔美的线条,缓缓地高起来,又缓缓地低下去,就像(波浪)。所以作者沿着这波浪般的线条,一直远望,就觉得好象整个绿色的草原在流动,所以作者说……

  指导朗读。

  7、自由读第二次写景的部分,读出柔美的感觉,把自己读沉醉。

  四、总结:作者情景交融的描绘,我们看到了蒙古族同胞生活在风景如画的草原上,使人向往,令人感受到无限的乐趣。

  学生深情并茂的诵读,将使他们对草原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再次得以升华。

  使学生不仅理解了原文描写的羊群的静态和动态的美,而且拓展了自己的思维,更深层次地体味了美的意境,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看图,听音乐。

  2、口语训练:做小导游,向你的朋友介绍一下内蒙草原的如画美景。

  五、布置作业

  1、向你的爸爸、妈妈介绍一下内蒙草原的自然风光。

  2、背诵第一自然段。www.xkb1.com

  板书设计

  草原

  风景美

  草原风情画

  人情美

  作业1、向你的爸爸、妈妈介绍一下内蒙草原的自然风光。

  设计

  2、背诵第一自然段。

  新课程标准提倡阅读教学要加强朗读、默读的指导。老舍笔下的《草原》是一篇自然美、人情美和语言美为一体的感人之作,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从以上教例可以看出同样的课文,同样的段落,先前虽然对学生强调要读出你喜欢的语气来,当琅琅书声充溢每一个角落,其神色、声调,却不尽人意。后来通过引导让学生在教学“读、思、议、想”的过程中理解了课文内容,感悟到“草原上空气新鲜,天空明朗”,反思

  “绿得无边无际”,“绿油油的草原上飘动的白色花朵”景色十分迷人,在有了初步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自读自悟、美读品悟,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读起来抑扬顿挫,情感流露于表情之中,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要求,给人美的享受。由此可见,认知是情感的基础,情感是认知的手段,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草原》

  教学课时

  第2课时

  教学课型

  精读课文

  是否集体备课

  否

  这篇精读课文是一篇叙事散文。文章主要记述了作者到内蒙古草原访问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欢迎、盛情款待来访各族同胞的动人情景,反映了各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厚情谊。

  教材

  分析

  全文按照访问的顺序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作者初次见到草原的美丽景色和感受。这一部分是写景,作者用简练、生动的文笔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讲作者访问草原的经过。作者按照“远道迎客——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联欢话别”的顺序,描写了蒙古族人民热情欢迎、款待远客的情景。这一部分是叙事,语言朴实、流畅,耐人寻味。

  1、学会本课9个一类生字,积累词语,运用关联词语造句。

  教学

  目标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厚情谊,培养热爱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思想感情。

  1、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读书,用心感受和体会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教学

  客。

  重点

  2、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

  难点

  体会文章按照空间位置、事情发展、思想感情三条叙述的特点。

  1、布置同学搜集老舍先生的简历和他的作品。

  教学

  准备

  2、搜集有关草原的文字资料、图片、歌曲等。

  预设过程

  设计意图

  一、复习引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草原》这篇课文。现在让我们回忆一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课文的哪些内容?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课文的线索:草原美景-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盛情款待-联欢话别;学生可从课文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随作家通过回顾让学生代表团去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巩固旧知识,并情景;感受到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鲜,草地辽阔,有很多的牛羊,草原很为新课打下基调

  大很美很绿等)

  师: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草原去感受草原美景吧。(课件播放草原美景部分)

  二、学习远迎客人

  师: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蒙古族同胞对待远道而来的客人是怎样迎接的,(板书:看画面)请看画面。(出示课件迎客画面)下面大家自己读书希望能做到边看边想边划出你感受或体会最深的句子,在书旁写出你的感受。(板书:读课文划句子谈体会)

  学生汇报(说说你的收获吧。懂得几十里外迎接、骑马带路是蒙古人的特点,看出主人迎客的隆重热情,“飞”反映了主人迎客心情急切。)

  (从“来到几十里外欢迎客人,立刻扭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车左右与前面引路”等地方体会主人的热情礼重。指导两个比喻句。幻灯出示: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用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比喻河;2、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用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比喻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的蒙古族同胞。小结:这些比喻的特点恰当生动,使被描写的景物更加形象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建议大家把它背熟并抄写在笔记本上。)齐读。

  三、自主合作学习后三部分内容

  课文又是怎样写我们的亲切相见、主人热情款待及蒙汉同胞联欢的呢?同学们,书要自己读,以下几部分内容让大家自主学习。怎么学?让我们看看刚才是怎么学的呢?(总结学法:看画面

  读课文

  画句子

  谈体会)

  同学们可选你最感兴趣的部分内容学习,喜欢一个人静静看的就自个儿学,喜欢跟同学共同研究的同学可几个人商量好学习内容,自主组合一个小组。自己先看,有了一点心得以后,就互相讨论,学完一部分内容弄懂后再去学习另一部分。

  我们先来看画面吧(播放课件)

  (在汇报介绍过程中随机出示有关课文片段,以幻灯画笔指导,在学习热情款待部分可让学生说说自己有没有类似的经历)

  师:说说你的学习收获吧(从主客见面时热烈欢腾的场面;用富有草原特色的食物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奶酒等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招待我们,干部老翁这些有地位的人给我们敬酒,鄂温克姑娘给我们唱歌,小伙子给我们表演赛马踤跤等,饭后进行一系列的联欢活动可见主人的热情好客豪爽)

  播放《草原迎宾曲》---听了这首歌,你心里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老舍笔下的草原那如诗如画的意境,品读之后,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再次展现一组配乐草原风光图画,在优美的旋律中再现草原美景,一定能牵动学生内心的情感。这一整体回读,也将使学生与文本、作者再次产生共鸣,在脑海中形成一幅蓝天共碧草一色,牛羊与骏马齐

  的美丽画卷。在此意境中,学生定能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激起他们对草原的无限热爱。

  么?

  师:通过这几部分内容的学习,我们体会到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归纳板书:自然美

  人情美

  草原)如果说草原美景是自然美,那么蒙古族同胞对我们这些来自汉族的客人这样热情而不辞劳苦远道迎接,这般的盛情款待,这又是怎样的一种美呢?(人情美,从中可看出蒙汉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民族团结。)自然美人情美,这一切都是辽阔美丽的草原所赋予的,这也就是让作者流连忘返不忍离去的原因,文中哪一句最能表达作者的这一心声?

  幻灯出示指导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

  天涯碧草话斜阳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夕阳下,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师总结:是啊,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难以忘怀,这都是因为我们蒙汉民族都是生活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的兄弟民族,我们各民族都是互利互助团结友爱的民族。

  四、课内外结合拓展延伸

  1、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古大草原看到的景象,时间已过了几十年了,然而,今天的草原是什么样?这里老师收集到一些图片资料我们来看看,也许从这些图片中你也可以想像出未来的草原又会是什么样的?(出示)看了这些图片你心里想说些什么?

  2、让学生现场为内蒙古草原设计一段精彩的导游词(广告词),喜欢哪一部分就设计哪一部分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我的家,我的天堂。

  请到我们草原来,草原之花永盛开

  大草原,乳飘香,人情美,客常在

  草原大,草原美,草原的牛羊肥

  五、总结再现草原美

  同学们,虽然很多同学都没有真正到内蒙古美丽的草原,但今天我们的心已经到过了,感受到了,让我们聆听一首草原的赞歌,来结束我们今天的学习,好吗?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板书设计

  作业为内蒙古草原设计一段精彩的导游词或广告词

  看画面

  读课文划句子谈体会

  设计

  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朗读,真情能够流露其中。特别是有的课文、段落或者某些句子含义深刻,学生如果对课文内容没有理解,情感就不容易参与朗读。只有学生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得到生动形象的感受和真切的情感体教学验,才能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课文,和作者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达到理想的朗读效果。这反思

  是使我想起叶圣陶先生说过“吟咏的时候,对研讨所恃,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性成为读者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那么就会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丝绸之路》

  教学课时

  第

  课时

  教学课型

  略读课

  是否集体备课

  《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教材

  分析

  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向往古代文明,热教学

  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目标

  2.认识本课9个生字,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

  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重点

  教学

  难点

  教学

  准备

  理解丝绸之路的价值

  1.预习课文。

  2.鼓励学生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

  设计意图

  预设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导语: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

  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

  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2、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自由提问,板书比较主要的问题。如: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丝绸之

  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由学生互相解答)

  4、带着同学们的问题,读一读课文,看看能否在文中找到答案。

  二、检查预习情况

  1、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你特别喜欢的地方,或者读

  得不太通顺的地方多读一读。

  2、和同学交流一下你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如果能说说理

  由,就更好了。

  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

  (一)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

  1、出示句子:“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2、读读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语言的特

  3、你是怎样理解“联系”这一词语的。文中描写“我们”是怎样“联系”点,感悟丝绸之的?

  4、再读文章,用笔勾一勾你认为有价值的地方。

  5、集体交流新课标第一网

  路的重要作用和西部辉煌的历史,激起自豪感。

  (预设:学生会找出中国使者和安息国互相交流的地方。找到中国尤其是文中中国使者为安息国带去了“绫罗绸缎”,而安息国则将自已国家的”驼鸟蛋”,以及与安息国交流一特色文化“魔术”、“杂技”等献给了中国。如果个人学生没有找到,可以再讨幕的描写,语言论)

  (二)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生动形象,人物具体可感,当时11、安息国与中国在进行交流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心情呢?情景如在眼前,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心我指导学生分角情。

  2、小组汇报表演,再读文章。

  色朗读。不但活跃课堂,而且加

  3、通过分角色朗读,你体会到了两国人民怎样的心情?学生充分交深印象

  流。

  (预设:学生通过文章对两国人民一些动作表情的描写,例如: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中国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地方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

  4、引读:这一场景的实现,多亏了一条道路呀!──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三)结合资料,深入理解

  1、其实,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一幕,只是通过丝绸之路发生的一个小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还有好多好多。你还知道些什么呢?把你搜集的资料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吧。

  2、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3、老师也有一个小小的资料和大家交流。由于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中国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从而,出现了中国的丝绸热效应。从此以后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就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店铺。而当时中国的丝绸,全部都是经过这一条道路进入罗马城内的,而这丝绸之路的开辟者就是著名的──张骞。

  4、齐读课文13自然段

  115、你有什么体会?

  6、再读13自然段。

  7、回答课前两个问题

  (1)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

  因为在这条道路上,主要的贸易物品是丝绸。

  (2)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交流的通道。同时板书。

  四、小结

  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出示挂图)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幕古老的风景,重温那动人的一幕幕。齐读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自然段。

  新课标第一网

  东西方友谊交流之路

  板书

  丝绸之路

  东西方经济交流之路

  设计

  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

  作业

  设计

  12这一篇略读课文,生动再现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让学生对丝绸之路有个较深刻的印象,对其中叙述的故事产生兴趣从而加深对丝绸之路的了解。

  教学这一课,我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理解一些重点语句的能力。此外,文中还出现了较多的四字词语,其中“栩栩如生、美轮美奂”是学生必须理解但又较难掌握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提点。

  教学

  从文章的叙述看来,如果单纯让学生在读过文章之后就概括,有一定的难度。因反思

  为课文不仅历史和现实交错,而且其时的历史相对遥远。鉴于此,听过罗老师的课后受到一定的启发,采用板书填空的方法,让学生在认真读过文章之后把空缺的重要部分补上去,文章的主要内容就出来了。而在领悟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时,让学生依据课文中间部分的内容进行分角色表演,调动了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整个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小组表演获得极大成功。只是课堂太活了,一时难以收回来,影响了上课的整体效果。这点,是教学本课较成功中的一处败笔。看来,如何做到收放自如,要下的功夫还很多。继续努力!

  13《白杨》

  教学课时

  第

  1课时

  教学课型

  精读课文

  是否集体备课

  否

  《白杨》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作家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在作者的教材

  分析

  描写和叙述中,没有直接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车窗外的白杨──于茫茫戈壁站得高大挺秀;父亲眼中的白杨──不择环境,不惧灾害,茁壮成长;父亲心中的白杨──就是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的化身。

  作者的人物描写非常传神,对父子三人进行了语言描写和神态刻画,孩子天真烂漫,父亲严肃而又不失亲切。在心理描写上则非常含蓄,没有过多直接的叙述,而是以神传情,意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化来体现感情的波澜。选编这篇课文,教学

  目标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是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难点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希望。

  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三是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14教学

  准备

  预设过程

  1.搜集有关白杨的图文资料。

  2.搜集有关新疆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文资料。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古道,还有那茫茫的大戈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

  2.看课题激疑: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读: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把生字新词标出,不理解的词用“?”划出,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自己解决不了的可提出来请教老师或同学。

  二读: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所出现的三个问句并用“~~”标出。

  (1)学生找出三个问句后全班交流。

  (2)课件出示三个问句。

  ①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②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三读:默读课文,把找出的三个问句当成思考题,想一想,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吗?请边读书边思考边在文中做适当的批注,把解决不了的问题做个记号。

  (1)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老师巡视、点拨。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

  由表层到深层,既使学生理解了语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义,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义,更挖掘了语言包含的底蕴,加之激起的情感共鸣,使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文和道达到完美统一,收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三、初步感知,交流体会

  (1)对这三个问题的理解,能从课文的字面上大体知道意思就可以了。

  (2)指导学生初步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示范书写

  (1)教师示范“疆”字,提醒学生注意相应笔画。“陷”的右下部不好写,注意与“滔、焰”区别。

  (2)学生在写字本上抄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15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完成抄写本

  语文课要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首先须突出“读”的训练。可根据课文内容精心安排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默读、齐读、有感情朗读等多种形式,特别是重点段落的反复朗读,会大大增加学生感受语言的机会,促进理解,促使感情共鸣,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通过口诵心惟,达到深化理解的目的。课堂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以自己的激情去调动学生的感情,做到了在教学语言上花气力,在体会感情上下功夫,在课堂气氛上用心计。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解词析句,读读议议,既理解了语言文字的深刻含义,又受到了文章感情的陶冶,同时也提高了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其次,要进行思维训练。本文理解中心思想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层层深入,思维也渐渐深入,对问题的认识就会逐渐深化。尤其是通过本课所设计的根据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的训练,可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强化对思想内涵的理解深度。再次应说、写并举。理解白杨的特点,要通过抓关键词句完成。新课标第一网

  教学反思

  16《白杨》

  教学课时

  第

  2课时

  教学课型

  精读课文

  是否集体备课

  否

  《白杨》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作家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教材

  分析

  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没有直接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车窗外的白杨──于茫茫戈壁站得高大挺秀;父亲眼中的白杨──不择环境,不惧灾害,茁壮成长;父亲心中的白杨──就是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的化身。www.xkb1.com

  作者的人物描写非常传神,对父子三人进行了语言描写和神态刻画,孩子天真烂漫,父亲严肃而又不失亲切。在心理描写上则非常含蓄,没有过多直接的叙述,而是以神传情,意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化来体现感情的波澜。选编这篇课文,教学

  目标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是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难点

  教学

  准备

  1.搜集有关白杨的图文资料。

  2.搜集有关新疆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文资料。

  17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希望。

  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三是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预设过程

  设计意图

  第二课时

  一、抓住“沉思”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白杨》这篇课文。请同学们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快速浏览课文,请找一找“沉思”这个词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用“Δ”号标出,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

  二、抓“沉思”一词学习课文

  (一)学习爸爸第一次沉思的内容。

  1.默读1~4小节,想一想爸爸第一次是看到什么而陷入沉思。

  2.课件展示,带学生入境。

  出示课件:画面上展示茫茫的大戈壁荒无人烟、飞沙走石的情景,老师画外音:看!这就是车窗外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这就是铁路沿线的一行白杨树!(画面上出现一排挺直的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就在这时,兄妹俩的一番对话打断了他的沉思。

  3.学习文章的5~13小节,分角色朗读,以读代讲。

  (1)提出读书要求:请同学们分角色把兄妹俩的对话读一读。男同学扮演哥哥,女同学扮演妹妹,老师就读爸爸说的话和叙述部分。注意要把兄妹俩争论时那份天真、固执的语气读出来。

  (2)学生分角色朗读。

  4.学习文章第14小节,细细品读爸爸介绍白杨特点的三句话。

  过渡:哥哥最后一个问话: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引出爸爸一番意味深长的话。

  出示课件:新课标第一网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提出读书要求:自由轻声读一读这段话,运用“抓关键词品读”的方法想一想你从每一句话中读懂了什么?(2)学生抓关键词品读这三句话。

  ①学生品读“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一句后,老师引导学生深入品读“从来”一词后,老师启发学生:你从中读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你能读出白杨高大挺秀的特点吗?

  ②学生品读“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一句后,老师更进一步引导理解,老师启发学生:从这一句话里你又能读懂白杨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你能把白杨生命力如此顽强的特点读出来吗?

  ③学生品读“不管遇到风沙还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启发学生:从这一句话里你还读懂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你能读出白杨树坚强不屈的品格吗?

  要进行思维训练。本文理解中心思想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层层深入,思维也渐渐深入,对问题的认识就会逐渐深化。尤其是通过本课所设计的根据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的训练,可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强化对思想内涵的理解深度。再次应说、写并举。理解白杨的特点,要通过抓关键词句完成。

  串联了整堂课的教学环节。同时,1◇当堂完成课堂小练笔: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感悟白杨树坚强不屈的特点,咱们来做一个小练习。

  (3)有感情朗读第14小节。

  5.学习第15小节,抓三个“只知道”体会爸爸的心。

  过渡:爸爸的这番话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那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板书:画上一颗心的图案。)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在心形图案上画一个“?”)

  出示课件: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1)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后启发学生: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去工作。你们知道吗?请把爸爸的经历和白杨联系起来考虑,谈谈自己的看法。

  (2)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

  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你们知道吗?

  (3)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

  可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爸爸为什么要把孩子带到艰苦的地方去呢?

  (4)小结:看来,你们都知道了兄妹俩的三个“不知道”,那么,你们是不是已经明白了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学。

  (二)学习爸爸第二次沉思的内容。

  出示课件:

  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鼓励学生针对这段话大胆质疑。

  2.归纳学生的质疑难点并让学生自读自悟自解疑难。

  设想学生可能会提的问题:

  (1)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爸爸会想些什么?

  (2)为什么爸爸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3.学生交流讨论。

  4.理解爸爸的心。

  (1)出示“心”在字典里的两种解释:①指心脏。②指思想、感情等。

  (2)请学生为文中“爸爸的心”选择正确的解释条后用“心”字来扩词,老师相机板书:心情、心思、心愿。

  (3)学生用上“心情、心思、心愿”这三个词来领悟“爸爸的心”。

  (4)老师小结:

  爸爸的心首先指的是一种心情,他是怀着崇敬的心情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爸爸的心还指的是一种心思,当他深情地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时他就怀着这份沉甸甸的心思,孩子们不知道,而你们已经从孩子们的三个“只知道”中知道更多的内含了;爸爸的心还指的是一种心愿,那就是──(学生回答:填补了文本的空白,挖掘内涵,引导学生从三个“只知道

  ”,推想出了三个“不知道”。既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又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1希望孩子也能和他一样建设边疆、扎根边疆。)同学们这回对爸爸的心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指板书回答,并擦掉心中的“?”号。)

  三、想象拓展,布置课后小练笔

  1.大胆想象四十年后,当年的爸爸如今的爷爷的第三次沉思。

  老师启发:学完《白杨》一课后,我们难忘当年在那趟西行的列车上,爸爸那番意味深长的话。四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在一架西行的波音七四七客机上有不少来自国内外的志士仁人,他们正准备奔赴西部边疆。飞机内还坐着当年的爸爸,他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带着两个在新疆出生的小孙孙刚从上海探亲归来,此时他搂着两个小孙孙,俯视着舷窗外的茫茫戈壁,又陷入了沉思。同学们想想,这位当年的爸爸如今的爷爷四十年后可能在沉思什么呢?这位爷爷和两个小孙孙之间又会有一段怎样的对话呢?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布置小练笔作业:同学们可根据以上的设想大胆展开想象,完成小练笔作业《第三次沉思》

  应该说,学生认识了白杨的形象,理解了白杨的特点,体会出白杨的象征意义,本课的教学目的就已基本达到了。但由于时代的间隔,当今的学生对文中“爸爸的心教学愿”是很难作到设身处地心领神会的。针对这一难点,上接“特点”,下连“三个只知道”,从段与段的内在联系中,挖掘出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真正喻义———爸爸的心也就是白杨的象征意义。进而引导学生从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反思

  愿,这样,由表层到深层,既使学生理解了语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义,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义,更挖掘了语言包含的底蕴。

  2《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教学课时

  教材

  分析

  教学

  目标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教学

  准备

  第

  1课时

  教学课型

  略读课文

  是否集体备课

  否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生应该结合前两篇课文,凭借阅读提示的内容,去自行读书、思考、讨论、交流,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好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个性的学生差异,鼓励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推进学生自学。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条理清晰的表达方法,称赞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是学习这篇文章的主旨。

  1.默读全文,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建设者对修筑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满腔热情。

  3.认识本课14个生字,搜集和交流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

  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感受新一代建设者遇到的困难以及克服困难的艰巨与顽强毅力。

  理解冰碴子、冻土区、高原缺氧、混凝土喷射等术语的含义。

  青藏铁路有关资料图片,西藏风光短片、课件。

  预设过程

  一、视频《天路》引读

  1.师:同学们,听过《天路》这首歌吗?它深情歌唱了铁路工人修建青藏铁路的感人事迹。来,随着这动听的歌声,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青藏铁路。(播放《天路》配乐的青藏铁路施工画面)

  2.师:这就是青藏铁路,1958年,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开工,但是半个世纪过去了,这条铁路还没有进入西藏,直到今天,西藏依然是中国惟一不通铁路的省份。这到底是为什么?是什么困难阻挡了这条铁路的前进?请同学们跟着筑路工人走进青藏铁路施工现场,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画面,你看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二、初读感受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检查个别难读的字音是否读准。如械(xiè),不读jiè“狰狞”读准后鼻韵。

  2.师:读着课文,想着青藏铁路的施工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心里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交流)

  3.师:这是一条艰难的铁路,(师生补充资料,结合看屏幕上的青藏铁路示意图:青藏铁路要经过海拔4767米的昆仑山,要经过海拔4000米以上

  设计意图

  以配有《天路》音乐的青藏铁路画面引入,对青藏铁路初步了解。

  在悦耳的歌声里,学生一点点静下心来,沉浸其中。

  21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全长1142公里,要经过550公里的永久性冻土区。解释冻土区:一年四季覆盖着坚硬的冰,有些坚冰厚度达一百多米,是高原地区修建铁路遇到的最大难题。)而风火山是最难的难题,但是最终,这只巨大的拦路虎却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4.(屏幕出示句子:“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你们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1)为什么说风火山是只巨大的拦路虎?(因为这里有三大难关:多年冻土区,恶劣天气,极度缺氧)

  (2)为什么风火山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①因为科技人员找到了喷射混泥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冻土区。

  ②因为青年突击队员顶住了恶劣的天气,继续顽强的工作。

  ③因为科技人员建起大型制氧站,攻克了极度缺氧难关。

  (3)你们说这是一批什么样的建设者?(勇敢的、坚强的、智慧的,不怕苦不怕累……)

  (4)是啊,他们的确是一批勇敢坚强、充满智慧的青年突击队员。你们谁想成为这样的一名突击队员?我们就请这位突击队员来读1~2自然段,要读出你们的决心来。

  (5)同学们,让我们也象这位突击队员一样“严阵以待”,准备迎接风火山的挑战。(齐读1~3自然段)

  4.师读:“然而,一次次爆破,……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1)西方的媒体说明了什么?

  (2)他们认为不可能,那你们认为可能吗?

  (3)我们的青年突击队员是如何把外国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的?让我们把自己当作中央电视台的一名记者,走进工地,去采访筑路工人攻克风火山的艰难历程。

  三、读后采访

  1.合作要求:

  (1)自己边读边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工程的艰难和建设者的勇气与智慧。

  (2)根据采访提纲上的问题提示,把自己的同桌当作青年突击队员互相采访。

  (3)按“冻土区”“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分成三个事件,做三次报道。

  2.采访提纲

  (1)你们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

  (2)这些困难给你们造成了什么影响或者后果?

  (3)你们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

  四、现场报道

  1.攻破“多年冻土区”。(结合看课件中的图)

  (1)请某个学生做现场报道,其他人补充评价。

  (2)理解“下马威”。

  ①什么是下马威?

  ②风火山给青年突击队员什么下马威?新课标第一网

  带着对青藏铁路何以如此艰难的疑问,跟随筑路工人走进工地自由朗读课文;

  走出课文,初步感受铁路的艰难,感受风火山的可怕,感受建筑路工人的勇气与毅力

  22③这些下马威可能给工人和工程带来什么危害?

  ④但是,这一切难得倒我们的筑路大军吗?为什么?

  (3)是的,因为这群勇敢坚强的青年突击队员心中装着一个坚定的信念:“把铁路修到拉萨去!”(齐读第7自然段)

  2.克服“恶劣天气”。(结合看课件中的图)

  (1)请某个学生做现场报道,其他人补充评价。

  (2)想象“七零八落”“不翼而飞”和“劈头盖脸”是什么样子。

  (3)导读第8自然段前5句(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跟读后半句,强调突出作用)

  (4)看图,想象工人们在这样恶劣的天气面前可能会怎样?

  (5)是啊,房子吹倒了,屋顶掀翻了,头砸破了,脸流血了,冷啊!疼啊!可是,当队员们想到西藏人们贫困的日子和迫切的期待,他们咬紧牙关,在心里一遍一遍地呼喊:“把铁路修到拉萨!”(齐读两遍)

  3.解决极度缺氧。(结合看课件中的图)

  (1)请某个学生做现场报道,其他人补充评价。

  (2)什么是“杯水车薪”?为什么会杯水车薪?

  (3)看图,想象工人背着氧气瓶在隧道里工作是什么样?

  (4)胸闷,头痛,呕吐,四肢无力……生命受到严重威胁,这是多么可怕的难关啊!但是建筑大军硬是让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为什么?他们的胜利依靠的是什么?

  ①是工人们的勇气和毅力。

  ②是科技人员的智慧。

  ③是党中央的关怀。

  ④是西藏人们的支持。

  ……

  (5)因为,“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是铁路工人的坚强决心,也是全国人们的共同心愿。同学们,带着全国人民的心愿,让我们大声地呼喊出铁路工人的决心。(齐读10~11自然段)

  23四、总结升华

  1.(屏幕出示最后一个句子:青藏铁路这条“铁龙”在不断地向前,向前,拉萨已经遥遥在望……)从最后的省略号里,你们读懂了什么?(介绍青藏铁路最新进展:工程进展顺利,全线路基、桥涵、隧道等主体工程基本完成,累计铺轨743公里,今年年底铁轨将铺到拉萨,明年7月进行列车试运行。届时将开通拉萨至西宁、北京、成都、上海、广州等多条线路,并装备当今世界最豪华的旅游列车。到那时,从拉萨乘座火车到北京,仅需4小时。)

  2.想不想坐上这趟列车去拜访神秘的青藏高原?来吧,跟老师一起踏上这段神奇的天路。(播放西藏美丽的风光,配上李娜的《青藏高原》,最后画面定格在一个西藏小女孩站在铁轨边上,眺望拉萨的方向。)

  3.同学们,为了建设这条铁路,40多万各族同胞远离亲人朋友,奋战在这荒凉恶劣的高原,多少年轻的生命永远地长眠在皑皑的雪山下,还有多少人奉献着自己的热血和青春,但是正因为有了他们的付出,才可能彻底改写西藏不通铁路的历史,西藏才可能真正走向繁荣富裕。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练笔:面对着这样一群铁路工人,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但文章篇幅较长,语句拗口难懂。另外,文中出现的一些专业术语学生也很难理解。这些“拦路虎”对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加了不少难度。在课前我指导学生收集了有关西藏及青藏铁路的资料,让他们对文章的背景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在教学时,我先播放《天路》以配有《天路》音乐的青藏铁路画面引入,对青藏铁路初步了解。在悦耳的歌声里,学生一点点静下心来,沉浸其中。www.xkb1.com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指导学生按阅读提示的要求,自读自悟,然后交流讨论。让学教学生在共同的学习中把握文章的重点,知道青藏铁路到底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困难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的!在交流反思

  反馈的时候,我先出示青藏铁路示意图,讲解青藏铁路途经的地方,让学生对青藏铁路有一个直观地了解。然后让学生说说课文哪些地方体现了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的不简单,不容易。这些困难,建设者们又是怎样克服的呢?学生在默读课文的过程中已经找到了相应的答案,回答很踊跃,但让学生理解建设者们不怕困难,乐于奉献的精神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这个环节时,我重点抓了“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这句话既是课文的题目,又在文中一咏三叹,反复出现了四次。要在青藏高原修铁路,让火车开到拉萨,当时国内外都是一片质疑声。而这句朴素无华的话语充满着信心与决心,在

  24文中的四次出现均使用了感叹号,充分反映了建设者们排除万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著精神。我让学生找出这句话,在创设的语境中让学生反复朗读,使他们充分感受到建设者们“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的信心和决心。学生在读这个简短有力的句子时,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它既是筑路大军的誓词,也是同学们对建设者们的赞叹。

  25《口语交际.习作一》

  教学课时

  第

  1课时

  教学课型

  口语交际

  是否集体备课

  否

  教材

  通过策划活动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在口语交际中领悟与人交往分析

  的方式、方法,并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

  教学

  1、懂得在信中有条理地表达内容,并写出真情实感。

  目标

  2、掌握信封的写法,学会评改习作,并通过书信来与人交往和分享习作的快乐。

  教学

  在口语交际中理清思路,学会表达。

  重点

  教学

  把自己的设想及策划有条理地写出来

  难点

  教学

  各地风土人情方面的图片。

  准备

  预设过程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大中华》。

  2.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

  师补充叙述: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江南水乡,塞外风光,西部高原,浓郁的地理特色,迥异的风土人情,作为中国人,我们无比自豪和骄傲!

  3.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全国各地的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以及部分山川风物的图片、文字资料。

  二、出谋划策,建立联系

  1.走出我们现有的空间,走进更广阔的世界,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你们想结交更多的朋友,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吗?想更深入地了解他们那里的风景和物产吗?今天我们就来策划一次和远方的小伙伴的“手拉手”活动。

  板书:策划“手拉手”活动

  2.要和远方的小伙伴心手相牵,我们首先要做的准备工作是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建立联系

  3.远方的小伙伴和我们相隔遥远,千山万水把我们阻隔,我们怎样才能和他们建立联系,认识他们、了解他们呢?请大家出谋划策。

  4.学生分小组交流探讨。

  设计意图

  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感受祖国的地大物博,激发民族自豪感。

  265.学生集体交流。

  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方式:网络报刊杂志各类书籍电视栏目……

  三、集思广益,开展活动

  1.与远方的小伙伴建立起联系之后,我们就要着手思考如何开展“手拉手”活动来增进彼此的了解了。相信大家一定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就请大家先在组内商量和交流。

  2.学生分小组商量。

  (教师参与各小组的探讨活动中,要对活动的可行性以及可以为对方做些什么有益的事来进行具体的指导。)

  3.学生全班交流各小组的策划情况。

  教师适时点评并板书:

  (1)你们的策划让人感动,看,有充满关怀的支助活动,有情真意切的书信往来,有简洁流畅的情况介绍,有丰富多彩的联谊活动,还有方便快捷的网上交流……

  板书:支助活动书信往来情况介绍联谊活动网上交流……新课标第一网

  (2)每一项活动的开展,都蕴涵着同学们的想法和思想。但是每一项活动都应该有其可行性,请你就自己活动设计的可行性方面来谈一谈。

  学生交流活动设计的可行性,对其他同学进行启发。

  (3)面对不同地区的小伙伴,我们可以为对方做些什么事呢?

  学生自由交流。

  四、深入探讨,课外延伸

  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你是否想把自己精心的策划的活动付诸实践呢?

  2.备课的时候老师在报刊杂志、网上、电视节目和搜集了一些小伙伴的联系地址,你愿意把自己的“手拉手”活动构思告诉他们,与他们一同架起友谊的长桥吗?

  出示联系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回民小学六年级黎明(《小艺术家》)

  重庆市垫江县第四中学初一(3)班王加佳(《创新作文》初中版)

  重庆市九龙坡区铁马小学五(2)班刘易(我的好友的女儿)

  深圳市南头小学四二班何晔(深圳南山实验学校校园网页)

  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师范学校附小六一班(电视栏目报道)

  3.经过刚才的商量,你们一定还有很多与小伙伴建立联系的方法,请大家课后再收集一些,然后我们下节课把自己的建议告诉他们。愿我们的“手拉手”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让我们和远方的小伙伴心手相牵。

  板书

  设计

  2作业

  设计

  口语交际课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倾听”、“表达”的能力,还以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为己任。教学过程中采用种种步骤和具体方法、策略既促使学生学会“倾听”、“表达”,教学也促使学生学会“交流”。教学步骤也要体现学生从不会“交流”到会“交流”、从不善于反思

  “交流”到善于“交流”的过程。这是口语交际课的重要特点,也是它的价值所在。让他们在相互评议中形成“我说你听、我评你改”的良好局面。纵观这两堂课,也确实达到了这一根本目标。

  2《口语交际.习作一》

  教学课时

  教材

  分析

  教学

  目标

  教学

  在习作中理清思路,学会表达。

  重点

  教学

  把自己的设想及策划有条理地写出来

  难点

  教学

  各地风土人情方面的图片。

  准备

  预设过程

  一、回忆格式,明确写法

  1.交流书信的写法及格式。

  2.学生自读教材第二自然段。

  3.你认为重点应该放在哪个部分?

  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介绍自己(略)

  说出想法(略)

  提出建议(详)

  设计意图

  教师把自己的下水作文读给学生听,请学生作出评价,并与学生的习作进行对比,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第

  2课时

  教学课型

  习作

  是否集体备课

  否

  通过策划活动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在口语交际中领悟与人交往的方式、方法,并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

  1、懂得在信中有条理地表达内容,并写出真情实感。新课标第一网

  2、掌握信封的写法,学会评改习作,并通过书信来与人交往和分享习作的快乐。

  4.在上节课的口语交际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并作出精心

  2的策划,要让别人明白自己的想法,就必须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写。

  二、尝试习作,发表见解

  1.学生自己写信。

  2.教师稍作巡视后也同学生一道写作。

  三、交流赏析,学会评改

  1.教师根据巡视式的观察,指名几个学生读习作草稿,全班同学互评互改。

  评价方向:

  (1)叙述清楚且有条理。

  (2)提出的建议具有可行性。

  (3)语句准确,想法合理。

  (4)学生个体的进步。

  (5)书信的格式正确。

  2、.结合评改中的出现的典型问题,学生自己修改作文草稿。

  3、小组交流评改。

  4、教师评改后小结作文情况。

  四、学写信封,鸿雁往来

  1.同学们不仅精心策划了“手拉手”的活动,还认真写出书信。大家想结识远方小伙伴的真情溢于言表。那我们就一定要把这些信寄给远方的小伙

  伴。

  2.学生读教材第三自然段,初步感知信封的写法。

  33.出示信封格式图,具体了解如何写信封。

  4.教师把课前准备好的信封、信笺和邮票发给学生。学生根据要求填写信封并贴上邮票。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再次誊抄习作和寄信。)

  五、总结

  古时候,人们把朋友见互通书信称之为鸿雁往来。看,这一封封信就像一只只鸿雁,它们将把你们的心愿带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不论相隔多么遥远,我们和远方小伙伴一定会在“心连心,手拉手”的活动中不断成长,收获美好幸福的明天!

  板书

  设计

  作业

  设计

  学生这次习作写得不错,就连柯耀程都敢说:“老师,我觉得这次习作的是历年来最好的一次了。”除了以上的指导方法外,有一点让我感触很深的是:老师的面对面的教学批改学生的习作,老实态度和蔼,抱着为帮助学生的态度,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帮反思

  助。学生自然会很主动、很积极去修改。有人说优秀的文章是改出来的,说得很有道理。不过这样做要用很多的时间。

  31《回顾.拓展一》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课型

  是否集体备课

  结合本单元“走进祖国西部”的专题学习,交流课内外的学习与活动,在交流中教材

  分析

  积累学习方法并理性的分析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断进行改进。引导学生交流在课内外学习中的真实感受,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对西部建设、发展的看法或者建议,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建设西部的豪情。

  1、从课文中汲取写法特点,在交流探讨中提高习作水平。

  2、引导学生就自己的某一点体会畅所欲言,学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培养语教学

  言表达能力。

  目标

  3、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古诗词,并能谈谈对诗词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

  重点

  教学

  从三个角度来展示交流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成果,在丰富的形式中交流、汇报。

  难点

  1、搜集有关西部情况介绍、发展状况、西部建设等方面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教学

  2、阅读并背诵古诗词。

  准备

  3、搜集与诗词有关的趣味语文故事。

  预设过程

  设计意图

  学会总结与回顾,并能理性的分析学习所得,不断改进学习方法。

  32第一课时

  一、交流平台

  1.想一想,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2.自由地进行课堂交流。

  3.选择重点展开讨论。

  (1)说说对西部的认识和感受。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让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西部的认识,比如:西部的历史;西部的自然环境;西部的发展。

  (2)说说对课文写法特点的认识。

  ①《白杨》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以白杨的品格来比喻、暗示西部建设者的品质等。)

  ②《草原》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篇。(景色的铺陈,直抒胸臆的抒情等。)

  (3)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体会。

  ①找一找在这组课文中有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简要的说说其中的含义。新课标第一网

  ②说说你是怎样去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理解个别字记词的含义等。)

  二、日积月累

  1.导入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积累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中唐时期素有诗豪之称的大诗人刘禹锡写的《浪淘沙》。

  2.学生自由朗读,如果有不理解的,老师可作适当补充性讲解。

  “九曲黄河万里沙”,写黄河弯弯曲曲地流经万里,夹带着大量泥沙。“浪淘”,33波浪翻卷;“风簸”,风浪滚动。“浪淘风簸自天涯”,写黄河波涛汹涌,来自天边。“如今直上银河去”,是诗人一种浪漫的想象,说黄河一直走到银河那里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夸张地说可以到达牛郞和织女的家了。前两句描写黄河奔腾万里的雄浑气势;后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黄河源远流长,仿佛是从银河里流下来的。

  此诗写九曲黄河的雄伟气势,并展开奇特的想象,表现作者的向往与追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4.引导学生课外找一些刘禹锡的诗来读一读。

  第二课时

  趣味语文

  1.谈话导入。

  师:批改作文时,常发现有些学生对标点符号的使用随心所欲。或一“,”到底,或通篇不用,想起来了就随手点一下,说明这些学生对标点符号极不重视。今天我们来读一则关于标点符号的故事,读完之后,谈谈你的感想。

  2.学生读文中故事。

  3.交流读后感受。

  4.教师提供故事:

  有一个富翁生性吝啬,聘请教书先生时,讲明膳食供给很微薄。当时,这位教书先生一口应允了。但借口恐怕口说无凭,写了一张没有加标点符号的合约:“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富翁根据自己主观愿望。理解为“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欣然签字。那知吃第一顿饭时,教书先生就大喊大叫:“怎么尽是素菜,没有荤菜?我们不是约定了‘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亦

  34可;青菜一碟,足矣’的么?”弄得这个富翁哭笑不得,只好照合约上的办。

  5.动手练习加标点,使之成为不同意思。

  ①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②过路人等不得在此小便

  ③某家有少女人材十分丑陋全无一双好脚

  ④今年好倒霉少不得打官司

  6.小结。新课标第一网

  标点一定要恰当,它就像一个人的五冠,不能因为它不是字就显得无足轻重,标点错了,意义也就变了。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边评边说。通过评议,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优点,明白自己的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反思

  交际活动中改进。

  35《古诗词三首》

  教学课时

  教材

  共2课时

  教学课型

  精读课

  是否集体备课

  否

  《牧童》、《舟过安仁》两首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和两个张伞使风的顽皮儿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清平乐·村居》以分析

  轻快、流畅的语言,徐徐铺开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教学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目标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重点

  教学

  难点

  教学

  准备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预设过程

  第一课时

  设计意图

  (教师以抒情的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话语,为课堂营

  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造轻快、愉悦的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学习氛围,同时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不露声色地点明

  了诗歌的学习要

  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

  领,激发了学生

  的学习情趣。)

  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通过评读、赛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读、合作读等多

  种形式,指导学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生读通诗歌,读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出节奏。)

  363、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

  1、师提出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的一首合作学习,进行品读理解:

  自学要求:

  ⑴

  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⑵

  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⑶

  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⑷

  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

  2、交流反馈:

  ⑴

  学习《牧童》:

  ①理解字词。

  ②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A、“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

  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C、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是一个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小牧童。

  D、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

  ③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⑵

  学习《舟过安仁》:

  ①理解字词。

  ②品读诗句,入情入境:

  A、“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使学生易学、乐学。)

  (这两首诗的主人公都是孩子,展现的是美好的童年,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不遥远,理解起来也较容易,因此可安排充足的时间,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一个“横”、“弄”、“卧”,更是充满了随性、自然。对于学生来说,这就是他们所期盼的无拘无束的生活。这个小牧童,就是他们理想的化身,因此,引导学生置换成牧童,设身处地想牧童所想,做牧童所做,从而更好地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3B、“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两个孩子淘气可爱、天真顽皮。

  C、你喜欢他们吗?诗人喜欢吗?为什么?

  ③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四、再读古诗,陶冶情趣

  比较两首诗,你有什么话想对谁说?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默写《牧童》。

  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可自创一幅图画,也可改编成一篇小短文。

  (学生放飞想象,仿佛和诗中的两个小童一起收篙停棹、张伞使风,听到了水声、风声、欢笑声,想到了自己曾做过的调皮事,怎能不喜欢呢?而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学了这两首诗,学生一定有很多感触,因此配上轻快的音乐,让学生美美诵读,然后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可对诗中的儿童说,对家人说,对老师说……既可给学生倾吐的机会,又可拓宽思维、丰富体验。)

  3(通过回忆,既巩固了旧知,加深了印象,又自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然地引出新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哪个孩子给你激发了学习兴趣。)

  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另外几个男孩,走进他们的生

  活。新课标第一网

  二、揭题解题,获得知识

  1、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

  (结合课前预

  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习,通过观察比

  3、师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写较,让学生自主发现词与诗的区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别,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4、初读全文,读准读通:

  ⑴

  自由读词,读准字音。

  ⑵

  合作探究,理解字词。

  ⑶

  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且读且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品读全文,获得美感

  (在读通课文的1、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

  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画面,谈感2、课文中,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受,整体把握课

  ⑴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文的情感基调,为下面准确地理蓬。”

  解课文打下基础。)

  感情练读,读出孩子们的轻松、活泼、愉快。

  ⑵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从最深的印象入手,自由选择

  他们会亲热地说些什么呢?

  句子研读体会,这句中的哪个字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情?

  学生兴趣浓厚。三个儿子的铺排(“醉”。)

  描写,生动传神

  难道仅仅是酒使他们醉了吗?说说你的体会。

  的动作,读起来琅琅上口,理解⑶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起来形象自然。

  结合图画,说说感受。

  老夫妇的亲密无第二课时

  3四、再读全文,升华情感

  1、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悟情。www.xkb1.com

  2、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欣赏到的画面描绘出来吗?

  3、总结:乡村条件简朴,但环境优美,夫妇恩爱,孩子勤劳,生活温馨,难怪令人陶醉。你能通过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配乐朗读或背诵。

  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3、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

  4、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间,配合学生的大胆想象,只要合理,均予以肯定。这样,更加拉近了学生与词中人物的距离,贴近了人物的心理,丰富了人物的内涵,使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再读全文,再现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景象描述出来。不仅是对全文意思的巩固,又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板书

  设计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3、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

  设计

  4、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作业古诗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关注什么。如果教师更多地关注诗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就会无暇顾及诗歌的文化底蕴;如果教师更多地关注共享,就会强调课堂的交流;如果教师更多地关注生成,就会想方设法寻求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谁醉?”“为什么醉?”学生一遍遍诵读过后,显然知道是老两教学

  好一个“醉”字!口醉了,并想象了这样那样的理由。(注:“教参”上也认为是老两口醉了。)可是老师,把学生的思维激活了。在结合当反思

  认为不仅如此,一句提醒“陶醉的仅仅是老两口吗”时的背景介绍,查阅了诗人的资料后,孩子们知道陶醉的不仅仅是老两口,还有诗人,明白了他写词的目的,懂得了为何称他为爱国诗人,一切都是水到渠成。这时,“为什么醉”已显而易见,学生学习探究过程中高涨的热情已化为动态的生成。

  4《冬阳·童年·骆驼队》

  教学课时

  共2课时

  教学课型

  精读课

  是否集体备课

  否

  本文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为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写的序言。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全文的文眼,“冬阳”为文章创设了一种感伤与温暖交织的情绪基调,“童年”揭示了本文的内容主旨,而“骆驼队”则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三个词语的结合,勾画出一幅记忆深处的童年印象,营造出了一种深沉广阔的意象空间和情感空间。全文语言教材

  平实质朴,通过怀想童年趣事,使我们在感受到童心、童真、童趣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分析

  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

  学习这篇课文,要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懂得珍惜童年、珍惜时光;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传达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围绕“骆驼队”,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

  1、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关注,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教学

  2、目标

  3、认识3个生字,会写9个,抄写喜欢的句子。课余,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小说《城南旧事》。

  教学

  从作者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重点

  教学

  理解课文最后两段。

  难点

  教学

  多媒体课件;收集作者的相关信息。

  准备

  预设过程

  设计意图

  41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营造氛围

  1、时光悄悄流逝,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藏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深处。你还记得小时候哪些有趣的事呢?

  (《送别》的音乐轻轻响起。)

  (深情的音乐在教室里缓缓流淌,营造出淡淡的怀旧情思。教师细腻真挚的语言,“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敞开心扉,或是一件傻事,或是一个教训……都如同一坛陈年老酒,历久2、看来,幸福的童年真是各有各的幸福。这节课,我们再一起走进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童年。

  弥新,不经意间,把大家融进了课文的意象和情感空间。)

  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

  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组成了文章的题目。从这三个词语当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他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

  二、交流信息,了解作者与背景

  1、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2、结合“资料袋”,总结出示。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⑴

  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⑵

  思考:

  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

  2、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

  ⑴

  注意“嚼”字的读音和写法。

  ⑵

  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四个片断。

  (借这三个意象鲜明的词语,学生联想到冬日的暖阳,一队队的骆驼,清脆的驼铃,好奇的孩子……虽说与真正理解课文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为下面的深入学习作出了铺垫。)

  (随着老师舒缓的朗读,学生身临其境。把自己当作文中的“我”,就站在骆驼的面前,看着骆驼咀嚼草料。有的觉得好笑;有的觉得很有趣;有的觉得很傻,却又傻得可爱,深刻体会“我”看得入神,42四、品读课文,体会童年趣事

  1、刚才我们一起说了作者童年的往事,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那就拿起笔来,把你觉得最有趣的一件事用笔划一划,然后在旁边用简单的一两句话或一个词写下你的感受。

  ⑴

  再读课文,边读边划,体会感悟。

  ⑵

  汇报、交流:

  ①“学骆驼咀嚼”

  :

  A、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

  B、“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想到这时候我龇牙咧嘴的样子,怪怪的、傻傻的,体会我看得很投入。)

  C、教师范读,学生想象。

  D、生交流:

  想象到的“我”学骆驼咀嚼的画面。

  E、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②“想象驼铃用处”:

  A、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

  B、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为什么要系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体会“我”对骆驼的关注。)

  C、“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增喜爱之情也就不言而喻了。)

  (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多角度地去理解。因为上文学习已明白了“我”对骆驼的喜爱,所以这里才会有不同于大人客观实际的想法,可能出于对骆驼的喜爱,而更多地加上了自己的主观情感,如:不希望骆驼遇到危险;不希望骆驼旅程太孤单;希望铃铛可以给骆驼和拉骆驼的人增加情趣等等,进一步说明了“我”对骆驼的喜爱。同时,也令人深切感受到了“我”的天真、可爱。)

  43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从“想象铃铛用处”体会“我”大胆丰富的想象力及童心的天真、幼稚。)

  D、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在这里,爸爸会想些什么?笑的是什么?

  E、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

  想一想:

  “我”为什么会有和大人不同的想法。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F、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五、总结学法,布置作业

  1、学生归纳,教师总结:

  反复品读→画词句、谈感受→感情朗读。

  2、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写自己观察小动物的一个场面。

  第二课时

  一、回顾学法,复习导入新课标第一网

  回忆本课主要内容,复习学习方法。

  二、迁移学法,回忆童年

  1、“想替骆驼剪毛”: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暧和……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读读这段话,从这段话里又看出了什么?

  ⑴

  看出“我”很爱整洁,想把骆驼弄干净一点。

  ⑵

  从这个片断中体会作者叙述的真实,描写的逼真。

  ⑶

  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追问骆驼去处”:

  (孩子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缠着大人追问却又常被敷衍的经历都不陌生。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想象当时的“我”还会问什么,在尽情提问中不44⑴

  自由朗读这个片段。

  ⑵

  从“总是问,总是问”联系全文内容,想想,“我”可能还会问些什么?

  ⑶

  从“追问骆驼去处”这个片段体会到“我”的好奇心和对骆驼的喜爱。

  ⑷

  分角色感情朗读。

  三、继续品读,怀念童年

  这么多的为什么,长大后的“我”还会再问吗?“学骆驼咀嚼”、“想替骆驼剪毛”这些事还会再做吗?请找出文中相应的自然段。

  1、自由朗读,体会情感。

  2、全班交流:

  ⑴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①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每个人都得长大,童年也就一去不还了。

  ②童年可以有漫无边际的想法,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长大后却离我们渐行渐远。xkb1.com

  ③那些童年往事仅管傻,仅管幼稚,却都是我们最美好的回忆。

  ⑵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当“我”又看到冬阳下的骆驼队,触景生情,就又想起了那段难忘的童年生活。)

  ⑶

  细细品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作者情感。

  ⑷

  带着感悟有感情地朗读。

  四、总结全文,珍惜童年

  正是和这篇课文一样,《城南旧事》写出了我们每个人的共同感受,所以才能深深地打动读者。后来,它被拍成了电影,又深受观众的喜爱。

  知不觉地更接近了文中的主人公。)

  (联系全文内容,联系自己生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充分品读感悟,降低理解难度,获得真切感受。)

  (照应开头,再次深化本课主旨。在配乐朗读中,共同把情感推向了高潮。)

  45(再次响起《送别》。)

  让我们伴着深情的音乐,再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两段话。

  五、练习设计

  1、读一读,写一写:

  毡帽、装卸、咀嚼、沙漠、寂寞、棉袄、袍子、傻子。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再回答问题。

  课文以________为线索,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___、____、_

  _____和_________几个片段,表现了_________。

  “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

  设计

  作业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2、写一段自己的童年中最有情趣的事情。。设计

  3、推荐阅读小说《城南旧事》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请。领悟作者围绕关于“骆驼队”的回忆来表现童年生活的表达方法。

  因此,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首先我用《城南旧事》的主题歌《送别》倒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然后通过对上一节可内容的回顾,即在“林海音的童年记忆中拿些片段令人难忘呢?”引出了本节课中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在这些记忆的片段中选择你最感兴趣的片段有感情的多读几遍并批注自教学己的体会。”在这一过程中我紧紧抓住几个重点句子,通过对重点句子的,品,读。进而体会出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无限怀念,和眷恋之情。领悟作者围绕关于“骆驼队”的回忆来表现童年生活的表达方法。并引反思

  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用自己的笔书写自己的多彩童年。

  我觉得本课我的成功之处在于,首先运用歌曲倒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另外,我觉得我抓住了一个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在这些记忆的片段中选择你最感兴趣的片段有感情的多读几遍并批注自己的体会。”这个问题的提出为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不足之处我觉得,可能是由于我的经验不足,因此在各环节的处理上显得有些生硬,对学生回答的评价还过于简单。

  46《祖父的园子》

  教学课时

  共1课时

  教学课型

  略读课

  是否集体备课

  否

  这篇略读课文节选自著名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全篇以轻快、优美的文笔详尽地展现了祖父园子的勃勃生机。园子里的所有生命都是那么无拘无束;祖父又是那么宽教材

  厚仁爱;尤其是童年的“我”,在这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

  分析

  学习这篇课文,要放手让学生完全自主地阅读,读懂课文内容,明白祖父的园子不仅是童年的乐园,而且是学习的课堂;懂得大自然处处皆学问,习得知识的途径有很多种;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1、会认读8个生字及“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教学

  2、熟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我”在祖父园子里的生活情景,体会“我”在园子里目标

  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文中优美的句子。

  4、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

  体会作者从哪些情景表现“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学习作者留心重点

  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

  领悟作者如何表现“我”在园子里的心情的表达方法。

  难点

  教学

  让学生了解作家萧红,读一读她的有关文章。

  准备

  预设过程

  设计意图

  4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随着台湾作家林海音一起感受了她在北京城南的那段美好时光。今天,就让我们跟着另一位女作家萧红,走进《祖父的园子》,一同感受她的童年生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思考:你觉得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并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谈谈理解。

  三、研读课文,体验情感

  1、默读课文,找出印象最深刻的情景,体会“我”的心情:

  学生自主学习。

  2、汇报交流:

  ⑴

  对园子的印象(1~3小节):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什么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①从这几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有感情的朗读,读出热闹和生机勃勃的感觉。

  ⑵

  “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4~15小节):

  “伏在”、“乱钩”,说明“我”的举止很天真可爱,说明了园子不仅是童年的乐园,而且是学习的大课堂。

  ①小结:

  “我”在园子里到底是玩还是干活?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我”在园子里干活就是玩,玩就是干活,反正都充满了

  (本课清新活泼的笔调定会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定会对祖父的园子产生深刻、美好的第一印象。所以,开篇的第一个问题也正是顺应了学生当时有话要说的心理,而且,对整体把握全文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祖父的园子里昆虫丰富多彩;昆虫非常可爱;祖父的园子充满生机、热闹、美丽……我对园子非常喜爱,难以忘怀。)

  (这几个小节围绕着“我”错把谷穗当野草割掉的趣事展开,通过对话表现“我”的年幼无知和天真顽皮,也表现出祖父对“我”的喜爱和呵护。一老一少,形象鲜明,语言生动,特别是人物心理很耐人寻味。教学中,还可安排角色表4欢乐。)

  ②选择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我”的快乐。

  ⑶

  感受园子里所有生命的自由(16~17小节):

  ①思考:

  从这两段话中读出了什么?是从哪些句子读出来的?

  ②交流、讨论:

  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

  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

  ③重点朗读17小节,体会其中的自由和快乐。

  ⑷

  有感情地朗读后面三段话,通过适当的语气把“我”的快乐心情读出来。

  四、回归全文,领悟写法新课标第一网

  演的形式,激发兴趣、丰富内容、加深体验。)

  (写园子里植物和动物的自由自在,表达“我”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快乐心情;所以,在“我”的眼里,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快乐的,都是那样美好,充满活力。)

  (理解作者在这一小节排举了大量事物,花费大量笔墨细致描写的用意,充分感受园子中所有生命的自由自在。)

  (这篇课文为什么能给人带来强烈的震撼,使人心驰神往?缘于作者敏感的心灵,细腻的笔

  思考:

  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真实,吸引触,她选举的例子看读者?

  (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并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把“我”──一个小孩做的、想的、说的如实地写下来。这些事,只有小孩会这样做,这样说,具有真情实感。作者的描写具体生动,用了一系列的动作、语言,心理描写,使我们好像真正走进了园子,看到了“我”一样。因此,我们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感受生活中的人、事、物。)

  似一件件平常的小事,却往往最易打动人,印证了“生活就是写作的源泉”,对我们的写作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4五、练习设计

  1、理解下列句子:

  ⑴

  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榆树先呼叫,来了雨,榆树先冒烟。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

  ⑵

  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手,仿佛大树都会发出声响;叫一两声,好像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

  2、读了这篇课文,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3、扩展练习:

  我觉得祖父的园子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

  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兴趣的,还可以背一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作业

  2、摘抄课文中体现童真童趣的句段。

  设计

  3、课外阅读有关童年生活的文章,如高尔基的《童年》,为口语交际学习作准备。

  本文的语言自然、率真、朴素,正如一个孩童最纯真的、口语化的语言。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始终以学习语言为主。在教学方法上,着重以赏读、品读、美读为主,全面教学引导学生积累、感受、领悟课文的语言。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根据课文内容实际,学反思

  生采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悟出趣、悟出情,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怀念,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第二自然

  50

推荐访问: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 下册 五年级 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