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课堂6篇

时间:2023-05-30 09:30:05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小学语文阅读课堂

  

  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策略

  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一样,是字、词、句、段、篇基本功的“组装”、运用和熟练的过程。同时,可以让学生拓宽视野、获得知识、积累丰富的信息资源、掌握大量的鲜活的词汇,是增长知识的宝库,为学生的能力形成提供了充足的营养。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宏观而言,阅读和写作一样是没有“定法”的,但从微观来讲,学生阅读也和作文起步一样,又确实有“法”可依,笔者以为优化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紧扣教材,把握特点,指导方法,强化训练。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浅见。

  一、注重课堂精读

  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叶圣陶先生指出:“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好习惯,就自然非教他们预习不可。”在预习的基础之上,在课堂上的精读是阅读教学中掌握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需要讲解。有的词语稍作比较;学生就理解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哪里?重点应引导学生说,也就口头运用。

  二、重视学生的质疑

  疑问是一切学习的基本支撑点。课堂中的疑问恰是学生求知欲强烈的体现。这一步实现的基本条件,是提升学生自身能力的最佳方法,以提问的形式理解文章,不仅能使学生口述能力得以提高,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自己能尽快地掌握文章的中心含义。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新大纲十分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指出:“教师要发挥创造性,针对教材和学生年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要引导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和句子,要重视语言的积累。”这正是叶圣陶先生一贯倡导的语文教育思想。可见,只有教师致力于导,学生循导学读,才能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学会创造。在课堂上,老师要让学生运用扩散思维的方法,合理想象,揣摩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关注人物的命运,真正“进入角色”,强化感受,由“动情”到“悟理”。

  在这里,要特别指出的两点,第一,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教师的语文素养决定了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教师能够感悟和把握文本,需要两种功夫:第一,是对文本的理解力;第二,是对文本的悟性。语文教师的感悟力和理解力不是自然天成的,也不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具备的。对于想成为优秀语文教师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唯一的途径就是终身学习,热爱阅读。第三,这里是一个图片教师要注重激励评价,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树立坚定学习的自信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

  动地学习,对课文产生浓厚兴趣,而且能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坚定学习的自信心。如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不采用“读得不错,很好”这类笼统的评价语,要根据学生朗读实际水平评价,“读得有感情,把诗人心情都表达出来了”;“语音很准确,并且没有漏字。”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要采用鼓励、引导、点拨、开窍。在学生回答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时,可采用“敢于积极发表意见,但思路要换一换”,“这个问题,答对了一半,也是一分贡献,另一半,再想想,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想出来的。”教师的评价还要特别注意鼓励后进生主动发言,而且在发言的质量上不要提太高的要求。这样来进行评价会让学生感到态度诚恳,评价中肯,进而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以良好心态投入学习。

  四、结语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写作的前提。它既能训练思维,发展能力,又能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阅读习惯,注重课堂精读,掌握学习方法,形成一种学习能力;重视学生的质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获得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引导学生做好课堂阅读,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素质。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加强,一定会提升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篇二: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篇三: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篇四:小学语文阅读课堂

  

  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策略

  随着阅读教育的深入发展,阅读课堂教学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里,如何设计合理的阅读教学策略呢?以下是几点建议:

  一、培养阅读兴趣和习惯

  阅读兴趣和习惯的培养是阅读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工作。在课堂中,老师可以多采用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如朗读、讲故事、诵读、情境分享等等,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接触阅读,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体验阅读的乐趣,引导其形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二、差异化教学,满足学生需求

  小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喜好、思维习惯、文化背景等各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重针对不同学生的需要开展差异化教学。对于阅读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提供更高难度的阅读内容和教学方式,让他们在挑战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对于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采取细读训练、跨学科教学、整合多媒体资源等方式,帮助他们提高阅读能力,进而提高阅读兴趣和习惯。

  三、注重情感因素的引导

  情感因素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因素,对于小学生而言,其感性经验较为丰富,对整个阅读过程中情感体验的重视也相对较高。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教学设计、评价反馈等手段,引导学生感受文本所传达的情感和精神内涵,让学生对于阅读逐渐形成情感认知,并且理解和接受这些情感认知,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四、引导学生深度阅读

  小学生阅读具有浅层次和深层次之分,而深层次的阅读能力往往是小学生成功完成中学、大学甚至未来职业所必须掌握的核心能力。在教学中,老师应该尽可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通过深入分析文本内涵、结构、语言等方面,提高学生对阅读内容的感悟力,培养学生的思考反应能力,使学生能够从多维度的角度来理解阅读内容,进而获得更好的思想启示。

  总之,加强小学语文阅读教育是提高小学生素质和培养未来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学策略的设计和实践不仅需要注重阅读能力的提升,更要重视情感因素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让学生在阅读教育中得到更为全面和深入的发展。

篇五:小学语文阅读课堂

  

  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既是语文知识的传授,更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但是,如何有效地教授小学生阅读课程成为许多语文老师头疼的问题。以下将探讨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希望能帮助教师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学生在没有阅读兴趣的情况下,阅读就变得困难和乏味。因此,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选文具有文学价值和鲜明特色

  在选择文本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和认知水平,选取有意义、文学价值较高、鲜明特色的文章。这样,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到阅读的乐趣,提高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

  2.创造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

  在课堂中,教师应该创造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例如,使用可视化教学方法、音乐教育、游戏教育等,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3.引导学生快乐地阅读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快乐地阅读,创造出一种快速阅读的氛围,利用快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读完一篇文章,并对文章内容有所了解。通过快乐的阅读体验,可以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只有学生具备了阅读的能力,才能更好地理解、分析和评价文章,从而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

  1.通过基础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字词理解能力

  字词是阅读的基础,而字词理解能力是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关键。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基础阅读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字词理解能力。

  阅读技巧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发现文章中的信息,并结合自己的认知进行思考。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解、阅读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如快速阅读、扫读、借助上下文理解词义等。

  阅读策略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中运用所学知识,更好地理解文章,提高阅读的效率和准确性。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阅读、整体阅读策略等方式,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阅读思维能力是学生理解、分析、判断和评价文章的关键。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提升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在阅读后设计一些问题,帮助学生思考和理解文章,例如,主旨是什么?有哪些人物?他们的性格特点是怎样的?等等。通过问答训练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的内涵和深层次含义。

  2.通过分析文章结构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文章结构是文章内在组织形式的反映,是文章意义的造型,是阅读理解的基础。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文章结构、分析文章结构等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构思和表达方式。

  3.通过讨论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

  评价是阅读思维的高级境界。教师可以通过集体讨论、小组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探讨文章的价值和意义,让学生在互动中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并从中收获更多的阅读体验。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选择。只有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提升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真正从阅读中受益。

篇六:小学语文阅读课堂

  

  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模式

  第一篇: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阅读课课堂教学模式

  ——“读—悟—写”教学模式

  伴随着课堂改革的步伐,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有了很大的改善。结合我校语文课堂教学实际,在借鉴他人的经验基础之上,我校语文教研组全体成员探讨出适宜我校中高年级语文课堂“读—悟—写”教学模式,力求通过模式的建成及实施,带动全校教师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效果。

  中高年级语文课堂“读—悟—写”教学模式具体操作程序为:

  一、以“读”为先,激情促读,感知文本内容。

  1、课前预读,做好铺垫。

  第一新课时,教师都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并进行预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为课的新授打下了好的基础。

  2、话题创设,情境促读。

  围绕课文内容,确立话题,为新课导入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走进新课中。

  3、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在初读课文时,新的字词和新的课文内容是学生进入文本的大障碍。学生应发现自己尚未掌握的字词,借助注释、工具书求得新知识,也可向教师求教;教师应给予每一个学生以足够的阅读时间,在阅读中解决解读文本的障碍,学生能够正确,并在多次阅读的基础之上达到流利的目标。

  4、初读感知,把握要点。

  在学生自主预习,初读课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和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粗读或浏览课文,并就课文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内容可以是字词句的理解,也可以是对人物的评价,或者是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质疑等,这是学生初读文章的收获,也是学生思考和认识的起点。

  二、以“读”为本,读悟结合,品鉴文本内涵。

  1、研读课文,质疑问难。

  在深入阅读和分析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及时引导学生就课文发现和提出问题。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教师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将学生的众多问题纳入落实课文教学目标的轨道,围绕教学目标,以学生的质疑为抓手,组织学生有序地研读课文,有效地解决疑难问题。

  2、抓住关键,品读欣赏。

  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深入研读和欣赏课文,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句段、重点词语,利用多种方法进行品味、欣赏。

  三、以“读”为契,读写训练,拓展文本空间。

  1、熟读课文,注重积累。

  对于精彩的段落也可以引导学生采取包括分角色朗读在内的多种形式进行反复的朗读、背诵。精彩段落的诵读既可以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课文的结构、表达方式等,又可以使学生更深的融入到作品中,极大地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同时也达到积累的目的。

  2、适度拓展,读写结合。

  语文阅读课的目标不仅仅在课内,更远的目标是利用课内的积累、内化,来达到课外拓展,从而达到语文“大课堂”的目的。

  根据课的内容和教学目标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点(知识点、课文的留白处等),进行适度拓展,布置读写结合的练习。

  当然,以上只是我校中高年级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大致思路。它突出了“以读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注重读悟结合、读写结合,在“初读——读熟——读透”的循序渐进的读的训练中,感知了文本内容,理解了文本内涵,同时也拓展了文本阅读的空间。

  教无定法,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不同灵活处理,几个步骤中有的相互交叉、渗透,教学中切不可一味地拘泥于形式。

  第二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2012-03-2308:49:31)转载▼标签:

  杂谈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一、串讲串问式教学模式

  语文教学中实行讲解的模式由来已久,1923年《小学国语课程标准纲要》中就提出了这种教学方法。解放后,在1956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又明确提出了“阅读教学的进行采用讲读法”,“讲读的基本特点在于阅读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要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导”,讲解主要体现在课文内容和写作特点的分析上,从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形成了比较典型的串讲模式。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主体性教育”的开展,大家越来越认识到,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完成教学任务。于是在语文教学中又兴起了串问的教学模式,即通过教师问、学生答的方式来理解课文,完成阅读任务。

  串讲串问式模式的理论依据是,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为依据,充分体现教师在分析问题方面的指导作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串讲串问式模式的目标是,通过串讲串问,主要达到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至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并没有充分考虑在内。

  串讲模式操作程序是:

  (1)读课文,提出应该分析的字、词

  (2)学生读课文、划分课文段落

  (3)教师逐字逐句地分析课文

  (4)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归纳中心思想

  (5)教师分析写作特点

  (6)布置作业

  串问模式操作程序是:

  (1)读课文,提出应该分析的字、词

  (2)学生读课文,划分课文段落

  (3)教师逐句逐段地发问,学生随着教师的发问回答并理解课文

  (4)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归纳中心思想

  (5)教师分析写作特点

  (6)布置作业

  串讲串问式模式的教学主要采用“讲授--练习--强化”的策略。这种策略要求教师要讲清语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在反复练习中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教师的讲授应尽可能要言不烦,抓住要领,适合儿童的理解水平。练习设计要有层次,循序渐进,尽可能减少同一层面的机械重复。加强反馈矫正,以巩固学生的练习成果。

  这种策略如果使用得当,可以使学生尽快地获得前人积累的知识,设计精当的练习能够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落到实处。但使用这种策略,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学习主动性不易发挥,反复的练习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

  二、导读式教学模式

  为了改变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牵着学生走的弊病,从九十年代开始,形成了“导读式”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导读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主要有:

  第一现代语文教学应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为目标,这是该模式建立的主要依据。所谓以教师为主导,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诱导和指导的作用,设计最佳教学方案,采用最佳教学手段、探索最佳教学结构,取得最佳教学效能。所谓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潜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究,使他们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深入钻研的学习品质、有效的读书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所谓以能力发展为目标,就是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其达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程度。

  第二,语文教学本质上是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因此,在教育原则上,应该贯彻“以读为本”、学生群体参与语言实践的原则。努力做到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积极创设和谐气氛,保证学生的参与兴趣,变“讲堂”为“学堂”,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

  的主人。

  第三,在教学观念上,牢固树立教为学服务,教以学为依据,教是为了用不着教的思想,导读式教学模式的目标是:教师致力于“导”,学生循导学读,以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掌握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的主要方式,通过扎实有效地序列训练,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在构建过程中,旗帜鲜明地针对“应试教育”表现在语文教学中的“重教轻学”、“重讲轻读”、“重知轻能”的弊病,确立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统一、掌握知识与学会学习相统一、语文知识学习与语文能力训练相互促进,最终实现语言教学“内化为学生素质、外化为学生能力”的目标。

  导读式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1)引导预习。预习可在课前,也可在课上。预习的实质是教师把学生引入读书的殿堂,进入课文的境界,开始读书实践的第一步。与过去一般意义上的预习不同,“导读式”教学赋予预习以崭新的含义,即培养学生学会读书和捕捉语言信息的能力。教师着力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设计预习提纲,设置语言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工具书,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意思,通过圈、点、批、注,使学生在读书中发现问题,引起思考。

  (2)指导精读。这个环节是针对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师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抓住重点问题,以学习提示的形式引导学生精读课文。与所谓“串讲”、“串问”截然不同的是,“导读法”要求教师牢牢把握本课的教学目标,整体地而不是肢解地,重点地而不是泛泛地指导学生在反复读书中去领悟课文的思想和语言。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进行师与生、生与生的群体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使学生将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大胆地说出来,经过相互启发、借鉴、补充和矫正,得出正确的结论。“导读法”强调为学生创造一个充分议论、发表和交流的机会,做到有读有议,有启发,有共鸣,有争辩。所有结论的得出,都不是来自教师的灌输,而是来自学生自己的思考。这样就打破了教学参考书的框框和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真正实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思想。

  (3)辅导练习。这一环节主要是辅导学生进行阅读基本能力的训练、指导学生在读中学习写作以及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导读式教学模式的教学宜采用“示范--模仿--迁移”的教学策略。采用这种策略,要求教师的示范阅读和分析应力求规范,确实能起到指导作用。教师应创造条件,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练习、模仿。教师要设计好有助于迁移的教学情境,尽快促进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这种教学策略因其直观、富有鲜明的指导性,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因此收效比较明显。

  三、自主学习式模式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九十年代以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形成了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模式的理论依据与导读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是一致的。

  首先,现代语文教学应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为目标,这是该模式建立的主要依据。所谓以教师为主导,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诱导和指导的作用,设计最佳教学方案,采用最佳教学手段、探索最佳教学结构,取得最佳教学效能。所谓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潜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究,使他们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深入钻研的学习品质、有效的读书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所谓以能力发展为目标,就是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其达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程度。

  其次,语文教学本质上是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因此,在教育原则上,应该贯彻“以读为本”、学生群体参与语言实践的原则。努力做到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积极创设和谐气氛,保证学生的参与兴趣,变“讲堂”为“学堂”,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三,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儿童天生好奇,求知欲旺盛,如果不刻意压抑,学生的思维是非常活跃、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他们会提出许多问题,并设法去解决它。

  第四,根据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布鲁纳认为,“发现不

  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发现法更为关心的是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它强调的是学生的亲身实践,强调的是学生的探究活动。

  自主学习式模式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

  自主学习式模式的操作程序是:

  (1)独立学习。在这个环节学生主要按“五步常规教学法”完成自学任务。这五步自学法是:查,查写作背景、作者生平和写作风格等资料。定,根据教师设计和课文前面的提示,明确学习目标。找,找出课文中易错的字、词和问题。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分,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初步划分段落。

  (2)讨论与交流。根据教学重点,安排学生有组织的进行讨论,并请有关同学汇报学习情况,在群体交流中达到释难、解疑、明理的目的。

  (3)评议归纳。评议归纳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对学习内容的评议归纳。教师应指导学生回顾课文的结构,明确课文的知识要点以及训练的基本要求。二是对学习过程的评议归纳。教师应引导学生就自主学习的过程和学习方法的运用进行总结、分析,并指出以后应注意的问题。

  (4)巩固练习。根据课文要求,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练习,以巩固学习成果。

  自主学习模式可采用“操作--领悟--运用”的教学策略,也可以采用“质疑--研讨--小结”的教学策略。但不管采用那种策略,学生的操作、质疑、研讨一定在前,教师的结论在后。实施这种教学策略,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运用于实践。从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作用看,整个教学过程主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的作用只是定向、点拨。十分明显,这种教学策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由于采用这种教学策略费时太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做好教学设计,精选教学内容,探索教学规律,指导学习方法。

  以上我们从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出发,分析了小学语文课的三种课堂教学模式,各种教学模式都有其自己的特点,都有其

  适用的范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合理使用各种模式。

  第三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范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本学期我们学校在践行“一案三性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倡导各学科、各教研组进行本学科不同文体、不同题材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大力动员全员参与,尽快创造适合我们自己的教学模式,争取使每位教师上课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新的教育形势下,使年轻教师不再盲目,老教师也能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大家携手进创造我们汶上第二实验中学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只有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才能少走弯路,轻抄捷径,事半功倍,确实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根据当前教育越来越倡导学生自主发展,培养学生个性和创新精神的教改主流,改变陈旧的课堂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已刻不容缓。我们经过努力研究出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导读感悟式”的教学模式,以读为主的古诗教学模式和趣味识字教学模式。下面我就上述三种教学模式加以阐述。

  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一、导语激趣。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导入可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为学习新课架桥铺路。

  二、初读感知

  导入后让学生围绕课题自行设问,然后带着疑问读课文,在初步弄清疑问答案的同时感知课文的大致内容。读完课文后,师生交流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情况。问题大体这样设计: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通过交流,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内容主旨。为探究奠定基础。

  三、导读感悟。

  学生在初读课文之后,可能留下了语言文字背后不好理解的问题,这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精读课文,并精当地点拨、讲解。课文中的大部分内容学生是可以一读就懂的,用不着教师泛泛地讲个不停,更无须一问一答地把课文支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读自己喜欢的课文,所以要抓住重点句子或重点段落引导学生多层次、多种形式反复地读课文,讨论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难点问题。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带着情感去美读,读出味道来。

  四、积累运用

  在教学中,课堂上,让学生积累好词好句,并练习用这些词语或句子说话、写话,也可引导学生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有关资料或信息。

  五、课外延伸

  课文学习完了,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不同的课外延伸作业,或写或读,或抄或画,内容多样,形式活泼,以利于学生形成健

  康的语文学习能力

  识字课的教学模式

  一.联系生活,揭题激趣(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读课题,2.提出要求,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

  3.鼓励学生借助拼音读课文,找到有效的学习方法。

  三.检查交流

  1.出示生字生词卡个读,小组读,齐读。

  2.把生字带到课文中再朗读课文,并提出问题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四.丰富认识,引导诵读

  1.再读课文并提出问题。

  2.说说课文的大体意思。

  3.每一行词语分类别是什么?

  五.学习生字,练习书写。

  1.识记生字。

  2.教学字的偏旁的部首。(范写生字)

  3.如何更好的记住生字。

  六.作业设计及巩固

  古诗教学模式

  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

  感染力,低年级古诗教学可以设计这样四个环节:

  (一)品读入情

  让学生自由读、同桌读、男女生对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入情。通过反复的朗读,向学生渗透字音字形。

  (二)感悟入境

  中高年级此环节是抓住重点词语运用工具书、书上的注释简单感悟诗文大意。低年级进行识字写字教学,简单了解字义,进入情境。

  (三)欣赏运用

  教师可创设情境教学古诗:利用音乐欣赏古诗、研讨配画再现古诗、激发兴趣书写古诗、感情朗读吟唱古诗。

  (四)背诵积累

  第四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施课改的主要阵地。小学语文是基础的学科。科学地设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乐学、会学,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一、构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

  近年来,小学语文教学已从孤立、封闭的教学手段逐步变为综合、开放的教学手段。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四个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一是要注意面向全体,注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二是要注意对教材内容与知识的整体理解与掌握,不能将优美的语言文字搞得支离破碎;三是注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的语言美,理解课文的形象美,赏析课文的意境美,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学词、学句,促进儿童形成良好的语文素质。

  2.基础性原则。儿童从“呱呱”落地起,语言就和他们结下了不

  解之缘,到入学前,他们已经具备了较丰富的口头语言基础。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在此基础上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儿童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

  3.发展性原则。儿童一旦独立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便会逐渐将课文的知识融入自己的知识结构。如何使儿童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地、独立地获取知识,教师的引导是至关紧要的。现行的“举一反三”、“导引发现”、“推演尝试”、“生疑求异”、“虚拟设置”等教学方法,对发展儿童思维、促进儿童能力的形成是很有帮助的。

  4.层次性原则。重视儿童的个性发展,提高每一个儿童的素质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受教育者因先天的影响而形成了个性差异。小学语文教学应重视这一客观事实,从儿童的实际出发,针对儿童的个性差异,多层次教学,让每一个受教育的儿童都能获得成功的愉悦。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多种多样、各有特色。一个显著的共同特点是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构建的教学模式上都体现了“启发式”这一培养发展学生思维的基本的教学方法,可以看出教学模式探索者的共识,反映了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1.科学设计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一组运动着的矛盾,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只有去掉教的“包办”,学的“放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与学才能达到和谐的统一。为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应以培养儿童的语文素质为教学目标,围绕儿童的认知水平、身心发展规律,设计教法和指导学法。教法设计要体现一个“诱”字,学法指导要体现一个“主”字。其基本教学模式如下(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五导式”教学模式)。

  (1)教法——“诱导”。导标——导引——导拨——导练——导形。导标,定向、导出学习目标;导引,启发、引导、激趣;导拨,辅导、点拨;导练,指导听、说、读、写训练;导能,激励、培养、形成能力。

  (2)学法——“自主”。读——析——议——评——读。读,初读感知课文内容,借助工具书识字、释词;析,细读课文,分析理解课文结构;议,精读课文重点段落,重点语句,议其意(词义、句意、段意),理解全文;评,评价听、说、读、写能力,自我评价,完善学习,促进知识深化;读,熟读课文,知识内化,促进知识迁移。

  (3)能力——“形成”。感知——理解——推理——深化——迁移。语文能力的形成过程是科学的教法与科学的学法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的关系是成正比的,即能力=教法×学法。

  三、小学语文主体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和灵魂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因为主体性是具有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主体)所具有的根本特征,是现代人的基本特点。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不能根据需要主动地发展自我;在主动性上,缺乏主动参与、大胆竞争、勇于表现的意识和能力;在创造性上,不善于独立思考,办事不灵活,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实施语文主体性教学。那什么是主体性教学呢?所谓主体性教学,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为前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为主要目的,实现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新型教学方式,其核心是调动、发掘、激发学生个性需要与参与乐趣。那么语文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将如何具体实施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

  在学习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精心设计一些对理解课文有帮助,又有情趣的内容,在启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自己去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参与解决问题,探索研究问题,努力使学生更多更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创设情境,激发求知就是为了知识学习作准备,同时养成一种习惯。

  1、激疑求知

  教学新课时,教师宜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大脑处于积极思维状态,通过潜心阅读课文去思考问题。“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其可贵之处在于探理求源,继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只要学生产生了疑问,教师便可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仔细揣摩文章的内涵。

  2、激趣求知

  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因此,教师抓住文章趣处,进行巧妙点拨,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3、激情求知

  教师充满激情的讲述,同样可以调动起学生美好的情感,使他们感同身受,带着愉悦的情感投入到学习实践中去。比如在教学苏教版第12册第1课《我们爱你啊,中国》时,教师以饱含深情的语调,用诗一般的语言去感染学生:“同学们,我们所生活的国度,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勤劳淳朴的人民,富饶美丽的土地,我们可以观赏景色秀丽的祖国山河,可以倾听万马奔腾的前进号角。祖国啊,你如此伟大,请允许我们唱出心中的歌——我们爱你啊,中国!”学生的情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进而与文章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二)合作探究,质疑解疑

  合作学习既能照顾个别差异,发挥个体特长,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又不能体现团结、互相协作的精神。小组合作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必须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学生一起合作探究,在自己质疑的同时,小组共同解疑,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1、自主尝试,合作探究

  让学生自主学习是组织教学活动的基本理念,教师要从前台退到后台担起了导演和策化者,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学习内容,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方法。学生以小组形式参加学习,他们在共同的目标下进行学习的分工,这就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参与和表现的机会,形成了主动参与与互帮互助的局面。在教学时,教师把学习的任务一布置,各小组长就带领大家共同学习、讨论,然后各组代表汇报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在此基础上,看哪个小组讨论得最好,介绍得最生动,提出的问题最有思考价值。这样的合作,就把个体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还有助于因材施教,给每个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学习遇到障碍时,同小组的伙伴都焦急万分,生怕他的掉队会影响了本小组的竞争。于是,大家纷纷不厌其烦地耐心相帮。当看到伙伴进步,同小组人都会露出开心的笑脸。

  2、汇报质疑,求异解疑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激疑不仅能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促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小学生具有好奇、好问的探究心理,抓住他们思维活动中的热点和难点,创设问题的情境,适当地激疑,使学生在“疑”中生奇,在“疑”中生趣,不断激起学生的欲望,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怀疑,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自己心中有了疑问,就可以马上进入紧张主动的学习状态,在阅读中感悟理解,寻求答案。

  (三)练习巩固,拓展延伸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回顾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归纳学习内容,梳理思维流程,提炼学习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练习,加强对知识的掌握及运用,使之成为自己的能力。再发展延伸,发散思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1、反馈练习,巩固发展

  我们原先都是通过“封闭模仿式”进行大量的强化复制练习来解决问题,导致解决问题时学生总要去寻找相似的经历。如果你总是按以前的思路去思考,得到的也是以往的学习方法。我们要进行主体性的训练,就要运用“开放实践式”。适度开放题型加上学生探究实践式的解题,最大的特点就是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同时又具有很大的优势:首先、由于题型的非常规性,有利于学习探索技巧而不仅仅是事实技巧;其次、由于其所包含的事件是学生熟悉的,内容是有趣的,是所有学生参与的,学生可以获得各种水平的解答,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热情,每个学生在不同层次上得到发展,体验到智力的欢乐和学科的美感;第三、重要的还在于题目答案本身的多样性,而在于寻求解答的过程中主体的认识结构的重建,收集信息并加以处理,寻找恰当的解题模式,追求文化及方法的迁移等。

  2、总结概括,拓展延伸

  在开放的课堂教学中,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完学习的内容之后,进行针对性的总结文章内容,使学生加强对文章的理解,同时更应该注重课内外的延伸与拓展,让学生的聪慧与灵感在课余天地里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如:教学人教版第四册《村居》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用诗句、记叙、绘画、口述等形式描绘春天的景色,学生不仅能学会一些描述方法,而且更进一步体会大自然的美丽,以便对大自然产生爱慕之情。

  四、“随文识字、自主阅读”课堂教学模式

  (一)构建“随文识字、自主阅读”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与文本“对话”是阅读课上学生个体的一项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形式,也是阅读教学改革的重头戏。综观阅读教学的种种弊端,归结到一点,那就是教师的讲书活动取代了学生的阅读活动。为此,要优化阅读教学结构,就必须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为他们提供足够的自主读书、独立探究的机会,让他们在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再看《语文课程标准》中,识字教学总的指导思想是:以读为本,寓识于读,使识读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为此我们构建了“随文识字、自主阅读”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它能给学生自己思维、活动的空间,给学生认知、发展的机会,给学生搭建了展现个性、能力及成果的平台。

  (二)“随文识字、自主阅读”具体内容。

  1、激情导课,揭示课题。

  激情导课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时间一般要求控制在开始上课的2分钟左右完成。在操作内容上要做到两点:一是组织教学,激发情感,引导学生充满信心并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从而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二是引出课题,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围绕课题自行设问,依据教师提出的读的要求、目标,进行自主性的初步感知和初步探究,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自动迈向最近发展区。形式主要采用自由轻声读,保证全员参与,力争全体学生都有自读自悟的时间。

  3、再读课文,随文识字。

  随课文识字。根据儿童学习汉字的规律,依据《课标》中“寓识于读--寓识于境--描仿入体”的教学步骤。具体地说,就是初读课文,在读书中识字,巩固字音;熟读阶段,巩固字音,理解字义,描仿入体;精读阶段,继续巩固字音,学习运用词语,默写字词。单就“描仿入体”可细分为三步:一看,看清字形(结构、笔顺),熟记关键;二写,先描线,再仿影,最后临写;三对照,对照范字,找出不足,再练提高

  4、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通过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专心致志地读,细致入微地读,切己体察地读,浮想联翩地读,让学生走进文本,进行精神的碰撞与沟通。

  5、精读课文,体验情感

  学生在细读之后,可能留下了语言文字背后不好理解的问题,这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精读课文,并精当地点拨、讲解,使学生能体验到文中渗透的思想情感,感悟到文中语言、句子的生动之处,从精读活动中感悟到文本的内涵。

  6、美读课文,品味积累。

  学生通过前面的读书活动,深受文中内容的感染。对相同的阅读材料,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理解,当然就有不同的心理感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带着情感去美读,大都会收到不同程度的效果。久而久之,学生对读书有一种“欲罢不能”的吸引力,当然就能品出其中的味道,很乐意去品读、熟读,自然达到积累的目标。

  以上教学模式是以学生自主识字,自己阅读为主,教师只在揭示学法、解难答疑上发挥作用。这个模式体现了形式上的生动性;内容上的实践性;方法上的启发性。在操作过程中,师生关系和谐是基础;培养质疑品质是关键;更新教学手段是有力保证;及时反馈鼓励是有力措施。

  再补充一点就是“课堂可充分、科学地利用电化教学”

  如上《桂林山水》这一课时,可以找了一碟关于《赏桂林山与水》的光盘,然后叫学生到电化教室去上课,播放《赏桂林山与水》的片子,屏幕上出现的简直就是一幅迷人的山水画,桂林形态万千的山和清澈见底的水全在学生眼前出现,再加上优美、舒畅的音乐和讲解员富有感情、热情洋溢的讲解,学生全都被吸引到桂林如诗如画的奇山秀水中去了。几分钟的放映过后,学生发出了桂林山和水真美、真漂亮、真神奇的感叹。本来很多学生都没见过桂林山水,而要上这一课,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到桂林山水的神奇和美丽,通过电化教学,让学生未见过的、需要想象的景物直观化了、亲临化了,再来学习课文内容,就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五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一)阅读课教学模式(精读课)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教师可使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或用歌曲、谜语、彩图等引出课题,然后让学生读题,通过设置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便会看得认真,听得专注,很快进入课文情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一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语。(高年级在这一步中要弄清生字中的重点字音、字形,低年级还应注重让学生自主识字,用多种方法识字,扩大识字量。)第二步: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2、全班交流读书收获。

  3、学生质疑,教师及时梳理问题,简单问题随机解决,有价值的问题放到学文中解决。

  三、精读课文,品读感悟

  1、这一环节教师要选好切入点,由点及面,抓住切入点展开课文的学习。应让学生个体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学文,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边批划,抓住一个大问题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教师要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充足,让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思维不仅仅停留在浅表层次上,应向纵深方向发展,保证下一步全班交流的有效性,不可走形式。

  2、在学生个体自读的基础上,抓住切入点,找出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段落或最受感动的地方谈理解,谈体会,进行全班交流。

  对于课文中的重点段落或学生个人学习理解有困难的地方,除了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互帮、互学外,教师可作适当讲解,以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回答,可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互相启发。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小组讨论中不能解决的,可进行全班讨论,仍不能解决的教师作适当的点拨。这样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和体会,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又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对于文章的重点句段,可适时朗读,以便加强理解,升华情感。在读的方法上,教师可通过朗读指导,范读或录音朗读,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他们展开想象和联想,将他们带入课文中的情境,并进入角色,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桌对读,分角色朗读和全班齐读等,读出变化的语气,表达出人物的情感。此环节,还应根据学段要求,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听说读写训练,以确保有效性。

  四、朗读背诵,体会情感

  在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或感受最深的句子、段落,抄写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进行语言积累。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练习,朗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学生经过读、背的训练后,培养了语感,感悟到课文的情境美、文字美,受到了美的熏陶。若时间紧,背诵可放在第二课时,最好能在课堂上解决。

  五、交流感受,课外延伸

  在布置作业时,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读书收获,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有关的课外知识;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画一幅画,作一首诗;可以让学生写广告词、心得;可以让学生读一些课外读物??让学生在课下拓展思维,培养语文能力及创新能力,又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课文内容的美。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课都固定这一模式。由于每篇课文的要求不同,在单元里的地位不同,课文的题材、体裁、表达方式不同,因此,对课堂教学结构的分析应提倡多样化、个性化。有的课,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自读为主,辅之以合作学习;有的课以合作学习为主,先分组,后交流,然后提取各组之长;有的课可直接从课文的重点切入,以点带面,从部分返回整体。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需要的不同决定课堂教学结构的多样化。要提倡不拘一格、标新立异,大胆尝试、勇于创新。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可利用不同形式激情或激趣导入,也可总结上节课内容,引出本节课教学内容。

  二、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方法

  1、回忆主要内容

  2、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内容,体会思想。(在这一环节要解决掉第一课时没解决的课后问题)

  3、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初步领悟作者主要的表达方法,即弄清“为什么这样写”。

  4、进行读写训练,或课后题,或自己设计的读写训练。

  5、读、背、积累。

  三、总结

  四、布置作业

  (二)阅读课教学模式(略读课)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教师可使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或用歌曲、谜语、彩图等引出课题,然后让学生读题,通过设置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便会看得认真,听得专注,很快进入课文情境。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的预习情况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读连接语的提示,明确要求

  从连接语中梳理出学习的切入点,让学生抓住此切入点学习课文,独立地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切入点可以是内容方面的,也可以是表达方面的,一两个重点问题即可。

  四、品读感悟,合作探究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形式细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段落或最受感动的地方,边读边体会,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与精读课文的主要区别是,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主要要求。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和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提高阅读能力。

  略读课文也可在品读感悟阶段加入适当的听说读写训练,加强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五、朗读背诵,体会情感。

  六、教师小结

  七、布置作业

  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模式

  第一课时

  一、确定专题,明确要求

  本阶段首先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确定专题,弄清专题研究的内容,范围等,即让学生理解专题,知道此专题可以从

  哪些方面入手去研究,去探索。

  二、自由分组,确定子专题

  学生可以自由结合成小组,在大专题的基础上确定子专题,即要研究大专题中的哪一小方面。

  三、制定计划,商讨内容和方法

  学生在组内制定研究计划,即何时何地通过何种方法研究子专题,明确组内的分工,明确个人职责,提出搜集有关资料的任务。

  四、教师总结,布置下一步学习内容

  第二课时(课外部分)

  一、分组活动

  二、整理资料

  三、商讨如何展示

  ▲分组活动期间,教师要起到调控作用,对学生遇到的困难要及时给予帮助、指导。

  ▲展示形式:提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最擅长的形式。▲展示准备: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准备中,对学生准备过程的困难要及时给予帮助、指导。

  第三课时

  一、激情导入

  二、总结各组活动情况,提出展示要求

  三、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活动成果

  成果展示应形式多样,一般有调查报告,情境剧表演,图片、幻灯片展示,制作小报,实物演示,交流互动式等。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过程中感受、体验。要求应适中,且学生易理解,方便操作,目标达成应较为顺利,应较好地激发学生参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为今后学习做好心理铺垫。

  四、教师小结

  当然,这只是一般的操作范式,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本地区、本校实际,教师也可作适当的调整。值得注意的是,在“综合性学习”的全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面及参与

  程度、态度。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每个学生都主动、积极地投入其中,就为提高综合性学习效率提供了有力的保证,确保了有效性。

  总之,教师要为学生做好下面一些必要准备:首先提供给学生可以选择的学习途径范例(如可以在书本、报刊等文本资料中学,可以在网络、电视等媒体中学,还可以从与别人交谈中学等);其次提供给学生可以选择的学习方式范例(如怎么做调查、怎么整理资料、怎么去图书馆或上网查找需要的内容、怎么和同学们一起研究);接着让学生根据需要和兴趣自主选择学习活动;最后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总结学习方法,品尝学习乐趣,激起新的学习欲望。这一阶段的学习活动,不仅要求学生在学习活动前分好学习小组,还要拟订完整、科学的活动计划,在计划中对活动人员进行合理的分工,活动结束后,要求进行总结评价,撰写调查报告等。研究、分析、展示,使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真正地落到实处。

  “口语交际”教学的大致步骤

  一、口语训练,导入新课

  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个话题,让学生思考、表达,或者提供一段音像、录像或图画等让学生观看并且表达。在学生表达的基本上,以小结的形式,归纳引入新课。

  二、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书中提示,师生共同归纳要求。

  三、依据要求,表达交流(体现训练的层次)1.会说基本句子。

  ①自己练习说。②集体交流,互动评价。2.能按顺序说。

  ①自己练习说。②集体交流,互动评价。3.完整具体地说。

  ①自己练习说。②互动交流,评价补充。4.创设场景,模拟生活。

  教师要根据训练内容,把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在模仿中培养与他人的交际能力。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语文园地”教学的大致步骤

  一、自主尝试,独立完成

  教学中,无论是“我的发现”还是“日积月累”等内容,教师都要大胆放给学生,鼓励他们动脑、动口、动手,自主完成。教师重点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二、讨论交流,评价订正

  学生自主尝试后,教师要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把自己的学习收获同大家一起分享,及时修正错误答案。

  三、引导发现,扩展延伸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自己发现的特点或规律,然后运用这一发现进行扩展训练。

  “习作”教学的大致步骤

  第一课时:习作指导课

  一、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教师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本周的习作内容,让学生做好准备。有提前习作欲望的同学可以选择自己愿意写的内容先试写下来。

  教师准备:准备好本次习作的下水文,也可提前调查好学生的准备情况及提前写草稿的数量等。

  二、谈话导入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导入形式,带领学生进入情境。

  三、习作指导

  此环节,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来安排指导的过程。1.汇报交流。

  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准备的内容,或写出关键词语等。2.明确要求,确定内容。

  (1)读习作要求,明确习作重点。

  (2)围绕习作重点,确定所写内容,与同伴交流。

  3.学生思考并交流。(可以自己练习说、与同座互相说、也可以小组内说。)4.集体交流。

  学生可以用

  一、两句话或一段话表述自己所写的重点内容。比如说说用什么样的题材来进行习作,以及选择一个合适的题目等等。在此环节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学段要求进行较细致的指导,也可以出示范文予以引导等。5.结合本次习作要求,动笔书写自己真实的习作。

  此环节中,教师要保证学生的动笔书写时间(20——25分钟),随时解答学生个体的疑难,帮助有困难的学生。6.交流评价。

  写完的同学可以找伙伴自由交流、互相评价。也可以全班交流、评价。

  四、归纳总结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总结。在这一环节中,已经成稿的,要求认真修改。没有成稿的,课后完成草稿。第二课时:习作讲评课

  一、导入新课

  1.总结本次习作情况。

  教师将本次习作中的优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向学生做一汇报。2.进入情境。

  在汇报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到下一环节。

  二、欣赏、讲评

  (一)出示本次习作的内容与要求。1.指名读。

  2.再次明确本次习作的重点。结合本次习作的优缺点,师生共同总结出讲评要点。

  (二)优秀佳作欣赏

  1.出示优秀的习作题目进行赏析,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观点。2.欣赏优秀佳作或优秀片段。

  出示优秀习作或片段,依据本次习作的要求和重点,从词语的运用、语句的通顺、表现手法的运用、情感的流露以及重点是否突出,经过是否具体,选材是否新颖等各方面进行点评。有什么建议也可以谈。

  (三)问题习作评析1.出示不成功习作。

  教师利用实物显示器展示作文,没有实物投影的学校,可读给同学听,其他同学要边听边做好记录,然后进行评改。2.师生、生生多边互动,修改问题习作。

  (四)互动交流评改

  1.学生在小组内自主展示自己的习作。

  2.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动笔记录自己认为写的精彩之处或者不足的地方,做到在互评互议的过程中有理有据。

  (五)指导学生运用修改符号,自主修改自己的习作

  (六)再次展示自己的习作

  在此环节中,教师可通过设立奖项活动,鼓励学生改出好文章。

  三、归纳总结,布置准备下一次习作内容。

  “识字”教学的大致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根据课文内容,选择适当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学生带入情境,自然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汉语拼音,可以请教同学、老师等,争取把课文的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顺。

  三、多种形式,自主识字

  1.小组交流。(或自学生字词)在这一环节中,有预习习惯的班级,可以直接在小组内或同座俩互相检查预习情况。没有预习习惯的班级,可让学生自学生字词。如: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反复认读等。

  2.全班交流。(或多种形式认读)此环节中,预习充分的班级,教师在掌握预习情况后,可抓重点强化。即抓住学生没学会的生字反复认读,说说好的记字方法,组组词,造造句,以及联系生活实际识字等。预习不充分或没有预习的班级,可按以下程序操作:

  ①出示带音节的词语多种形式认读。②出示去掉音节的词语多种形式认读。③出示单独的生字,多种形式认读。

  ④交流与生字相关的内容。如:提醒同学注意的地方,交流好的记字方法,组词,造句等。

  四、朗读课文,感悟内容

  这一环节的重点是读好课文,教师要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读文,并结合理解,相机抓好朗读指导。争取把文章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2.自读思考,了解大意。

  3.细读理解,感悟内容。(具体做法可参考阅读教学步骤)4.重点品读,体会感情。

  教师要抓住有特点的句段,指导学生朗读,读出感受,读出韵味。

  五、交流体会,加深感受

  六、质疑释难,拓展延伸

  在学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将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解决。还可根据课文特点,将课文内容延伸到

  课外,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相关内容,或布置课后收集资料等。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内容可以是读字、扩词、说句子,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等。

  二、阅读理解

  把第一课时余下的内容完成。(参考阅读教学第二课时步骤进行)

  三、仿说仿写(此环节时有时无,要根据课文内容来设计。)

  抓住文中有特点的句子或段落,也可以是文中的插图等,引导学生进行仿说或进行小练笔活动。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要书写的字,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特点及主笔的位置。(2)学生交流字形特点,教师抓难写的字范写。(3)学生书写,教师巡回指导。(4)作品展评。

  教师把书写特别好的作品给大家看一看,互相学习。

  五、自主选学

  写完生字后,如果还有时间,可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生可选喜欢的词语练习说话。可以读《新阅读》和课外书。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练习内容。

  六、课堂总结

推荐访问:小学语文阅读课堂 小学语文 课堂 阅读